国史概要100点

时间:2019-05-13 09:52: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史概要100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史概要100点》。

第一篇:国史概要100点

国史概要100点(08级历史汉班内部参考资料)

国史概要100点

1.毛泽东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对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前途以及各阶级在国

家政权中的地位和新中国的内外政策等重大问题作了明确阐述。

2.新中国的中央政权当时实行两级政府体制,即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为一级,它所领导的政务院、人民革命

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署为另一级。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当时既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同时又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3.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产生方式

是普遍选举。

4.建国初期,军事管制委员会作为过渡性临时政权是地方人民政权的最初形式,环境初步安定后,召开各届

人民代表会议作为人民参政议政的初期形式。

5.建国初期的五种经济共存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

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6.建国初期共和国最重要的外交举动,是毛泽东、周恩来访问苏联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7.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完成的,并且没收官僚资本的斗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

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8.建国初期为实现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其基本内容包括:一是统一全国财政收支、二是统一全国物质

调度、三是统一全国现金管理。

9.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全流域多目标的治水工程——治淮工程,从1950年开始,在毛泽东的号召下动工修建。

10.1951年冬在国家机关、国营经济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

运动。1952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首先在大中城市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打击不法资本家的“五反”运动。

11.1952年,新中国财政经济根本好转、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的主要原因是没收官僚资本、接管帝国

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12.建国初期,旨在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运动是土地改革,它同当时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和抗美援朝运动并

称为建国初期的“三大运动”。

13.1953年中共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主题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包括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

改造两大任务,两项任务之间的关系是同时并举。

14.1953年10月首先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即对农民中的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对城市居民和农村缺

粮户实行粮食定量配售,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15.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后,人民政府在统筹兼顾的原则下开始全面调整工商业,这次调整的主要任务是调整公

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而以调整公私关系为中心。

16.建国后改革旧教育的重点是改革课程、改革学制和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

17.我国从1953年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实现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重大步骤,它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一五”计划规定优先发展重工业,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国防实力。

18.农业合作化的基本实现,标志着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全国范围内已基本完成,并奠定了整个社会主

义改造的基础。

19.我国基本上解决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的时间是在1956年。

20.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首要任务是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是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宪法规定

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21.在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对富农经济采取的政策是消灭富农经济。

22.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

2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并开始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始于1954年。

24.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25.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标志是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26.加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是和平时期我国军队建设的总方向。其中实行义务兵役制、军衔制、军

官薪金制的三大制度是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

27.我国开始实行军衔制是在1955年,当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授予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以元帅军衔。

28.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1953年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

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29.公私合营是新中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大体上经

过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两个阶段。1956年初,全国范围内出现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30.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开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事件是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其中

经济关系是阐述的重点。

31.中共八大确定我国经济建设必须坚持的方针是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并提出当时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

发展社会生产力。

32.刘少奇在中共“八大”的发言中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观点。

33.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为了团结一切力量建设社会主义。

34.1957年整风运动的目的,错误地确定为打退右派分子对党的进攻。

35.《事情正在起变化》的发表,标志着党中央的指导思想和部署开始发生重大变化,整风运动的主题开始由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转向对敌斗争,由党内整风转向反击右派。

36.中央开始违反“八大”指导思想的事件是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

37.转折时期社会主义理论探索的第一个实践是1957年整风运动。

38.社会主义改造,就是要把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改造为合作社社员的集体所有制,把资本主义私有

制改造为全民所有制。

39.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被毛泽东概括为“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公社的规模远比农业社要大;所谓公是指

公社在所有制方面公有化程度高。

40.八届十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城乡发动一次普遍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社教运动也称“四清”运

动。其前期,在城镇是开展“五反”(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分散主义、反官僚主义),在农村是进行“四清”(清帐目、清仓库、清财务、清公分,又称“小四清”),其后期,扩展为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城乡统称“四清”运动,又称“大四清”。

4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理论根源,最初是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

化的影响。

42.五大省级民族自治区建立的时间:内蒙古1947年5月;新疆1955年10月;广西1958年3月;宁夏1958

年10月;西藏1965年9月。五大民族自治区的先后成立,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全面实施。

43.“左”倾错误由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始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44.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正式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反映了

广大人民群众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具有“左”倾冒进的思想倾向,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直接导致了“大跃进”运动。

45.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向高潮。

46.“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的最初形成是在1960年,其中“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

各部门间失衡的比例关系。1979年,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讨论经济问题,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新的八字方针是“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47.建国后,党中央第一次纠正“左”倾错误的会议是七千人大会。

48.“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口号是在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提出来的。

49.在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并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八届十中全会的召开使国内政治上“左”倾错误再度发

展,标志着在阶级斗争问题上“左”倾观点进一步系统化

50.1964年由于中国周边形势的紧张,毛泽东提议加强战备,进行三线建设。中央确定的三线建设的总目标

是要在西南、西北、中南纵深地区建立起工农业结合的、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

51.中国政府从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到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的正式转变是在1956年。

52.“文化大革命”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在于“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53.“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是《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发表。

54.毛泽东《炮打司令部》的大字报的发表是在中共中央八届十一中全会期间。

55.标志着“文化大革命”正式发动的历史事件是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同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

会的召开。

56.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等决定,在党内完成了发动“文

化大革命”的法定程序,把“文化大革命”运动推上了全面发动的轨道。会后,“文化大革命”的浪潮迅速席卷全国。

57.“文化大革命”中,所谓的“斗黑帮”浪潮主要针对的是教育界。

58.“文化大革命”中,全国性的大**始于红卫兵运动。红卫兵运动的内容最初主要是破“四旧”(即旧思

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采取了一些过火行为。

59.使“文化大革命”进入“全面夺权”阶段的事件是“一月革命”。

60.“全国山河一片红”的含义是“革命委员会”取代原来各省市的中共党委、省市政府和省市人民代表大会。

61.中共“九大”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加强了林彪、江青等人在党中央的地位。

62.“九一三事件”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失败。

63.1973年6月,毛泽东会见马里国家元首特拉奥雷时,提出了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体现了毛泽

东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总体看法。

64.周恩来在纠正“左”倾错误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扭转国民经济的混乱局面,主要有着重解决国民经济

中存在的“三个突破“的问题、对农村政策进行调整和大规模引进外资。

65.为扩大我国工业生产能力,提过我国现代化生产技术水平,1972年恢复了中断多年的成套设备和技术的引进工作,开始打破长期以来的闭关锁国状态。

66.以天安门事件为代表的悼念周恩来、反对“四人帮”的强大抗议运动,实质上是拥护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正确领导。这场运动为后来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67.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正式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68.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69.“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70.20世纪7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主要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和《中日

友好条约》的签订。

71.中共十一大重申新时期的根本任务是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

72.1977年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

7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党开始为一大批冤假错案平反,其中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

为刘少奇平反的决议,全国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于1982年底。

74.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并一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次会议对“文

革”进行了彻底的否定,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并且《决议》还首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

75.“两个凡是”观点的提出,突出反映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盛行。首先旗帜鲜明地批评“两个凡是”观

点的是邓小平。

76.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77.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党的新时期的基本路线开始形成,主要表现在提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

78.邓小平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是十二大的指导思想,也是整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79.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经济体制改革,其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80.从1982年之后,农村实行政社分设,恢复农村政权组织,到1984年底,全国各地基本完成了政社分设,建立了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至此,农村人民公社制度不复存在。

81.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普遍实行,人民公社制度的取消,为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82.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

83.1978年夏,四川率先在6个国营工业企业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揭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84.1984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正式宣布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

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从而形成了我国对外开放的“黄金海岸”,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又一个重大步骤。

85.改革开放后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我国对外开放由南向北、由东向西层层推进,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的全方位多层次、扇面形辐射的对外开放大格局。

86.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5年期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87.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其标志是安徽、四川两省首先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

生产责任制。

88.对比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可知,前者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后者使农民获得生产

和分配的自主权。

89.以国有企业为重点的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于1985年。

90.为跟踪世界高科技发展前沿,198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863计划”;为引导和推动高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尽快建立起我国的高技术产业,1988年由国家科委推出了“火炬计划”;为发展基础研究,赶超世界水平,从1991年起我国开始实施“攀登计划”。

91.1981年7月,国务院批准湖北沙市为全国第一个城市综合改革的试点。

92.中共十三大的突出贡献是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

线。十三大的中心任务是加快和深化改革。

93.搞好改革开放的根本保证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94.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

95.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

96.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要点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要抓住有利时机,大胆解放思想,加快经济发展,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97.中共十四大最重大的决策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98.1995年,党和国家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决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也是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中首次把“科教”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

99.中共十五大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和文

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100.中共十五大最主要的成果是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2010年12月6日

第二篇:毛概要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概括和总结(2)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3)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2.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1)时代背景:革命战争,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部分,转变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2)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斗争和建设的实践

3.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思想条件(2)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和无产阶级的发展——阶级基础(3)十月革命后世界历史进入了无产阶级革命与帝国主义战争时期——时代条件(4)对中国传统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文化基础(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斗争和建设的实践——实践基础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5.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时代条件和国际背景:战争和革命——和平和发展。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大的世界规模性战争一时打不起来,新科技革命的兴起(2)历史依据: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深刻总结和对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借鉴(3)理论来源: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毛泽东思想是直接的理论来源(4)现实依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5)主观条件:邓小平的个人素养

6.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基本框架: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基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核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7.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首先,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其次,实事求是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最后,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近代中国国情、社会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什么?

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

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路线。

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具有革命性)。(中国资产阶级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新民主义革命主要内容),没收官僚资本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文化纲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即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又受封建主义的束缚,它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是革命的力量之一;另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联系,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在关键时刻表现出明显的动摇性。

4.区分新旧民主革命的特点

(1)集中表现在中国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2)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3)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4)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区分新旧民主革命的根本标志是领导力量的改变

5.反对二次革命和一次革命

(1)二次革命是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分隔开来,忽略了它们的联系

(2)一次革命则是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合二为一,混淆了两者的区别

革命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6.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

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7.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所有的原因双重性原因

(1)官僚资本主义是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8.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9.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必要性:(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2)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3)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 可能性:(1)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2)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3)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4)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5)良好的群众基础

10.新民主主义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统一战线中,包含着两个同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社会的原因

(1)经济上,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2)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权中占有一席之地(3)文化上,双重性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性质(4)社会的基本矛盾方面,在国内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在国外,是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2过渡时期

时间:1949.10.1——1956年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主要内容:“一化三改造”(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为什么首先进行农业改造?

(1)适应:小农经济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2)控制:(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城市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可从根本上割断城市资本主义和乡村富农、小农经济的联系(3)农村又出现新的两极分化、剥削现象等问题(4)政治:关系到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

4.农业改造中的问题

1.盲目追求速度,滋生了“左倾”冒进情绪。2.改造中的不良举措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3.无视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生活需要,改造模式集中、单一。

5.手工业的改造

一.办手工供销小组。

二、办手工供销合作组。

三、建立手工供销合作社

5.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一.采用和平赎买方式,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具体方式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益。

二、采用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改造的三个步骤: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四马分肥),第二步只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四马分肥),第三步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定股定息)。

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理论成果有哪些?

(1)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2)党的八大确定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3)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解决方法:民主的方法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内容和意义

意义: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原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

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的原因:历史原因和现实性因素历史原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必然要经历若干具体的阶段现实性因素:我国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诸多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是短时期能够解决的3.阶段性的特征

首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其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最后,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一、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

二、科学技术水平与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

三、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1.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科学内涵?

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总达到共同富裕 科学内涵:(1)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2)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2)大力发展科学技术(3)坚持科学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三步走”(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达到小康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旧的:1987年十三大确立邓小平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十五大把第三步具体化又提出三个阶段性目标。

4.小康社会16项指标

5.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3)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4)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6)结合第八章,民生建设、和谐社会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辨析: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是正确的,原因:(1)从改革目的看,改革起着打破和清除生产力发展桎梏的作用,所以改革也是革命(2)从改革对象和方式看,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是新的探索和制度的创新(3)从改革的深度和结果看,改革是重新调整社会各方面利益的过程(4)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改革有哪些措施

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 城市改革:以国企为主

3.4个问题

4.十八大

5.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6.对外开放的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论述、材料)

1.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体制改革

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2012年,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i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3.发展公有制的原因

(1)共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3)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4)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要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4.分配制度

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的;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是按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生产要素归纳起来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另一类则是人的劳动。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形式: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 措施:1.收入分配制度改革2.建立健全社会保全体系

5.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

出发点和归宿;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7.社会主义民主的各种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民主专政国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统一。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也是当代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8.核心价值体系观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9.和谐社会的内容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0.民生建设的内容

(1)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2)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3)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4)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5)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1.生态文明的核心、体现、总体要求

核心: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现了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发展的思想

总体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12.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党的十八大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

13.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第一,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第二,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第三,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第四,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文明。

第三篇:毛概复习要点

《毛概》复习要点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3~4页)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及其相互关系(5~6页)

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9~12页)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19~21页),5、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27页)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29页)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近代中国的国情和社会的主要矛盾(34页)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38页)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44~46页)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47页、49~53页)。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58页)

2、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61~67页)

3、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71~73页)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党的八大指出的国内主要矛盾(78页)

2、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取得的意义以及必须汲取的经验教训(85~89页)

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96~98页)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02~103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104页、108页)。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论断及重要意义(113页、115页)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115~119页)

3、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的具体内容(121页)

4、中国梦的思想内涵及实现途径(123~124页)。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29~131页),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135~136页)

3、对外开放的必要性(137~142页)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与特征(145)

2、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145~146)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46)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151~152)

5、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155~156)

6、我国的国体与政体(157)

7、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158)

8、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160)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165)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163)

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及重要意义(170)

12、树立生态文明理念(174~175)

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187~189)

2、新形势下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192~193)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1、时代主题的涵义(196)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203~212)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214~217)

2、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218)

3、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221)

4、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意义(228~237)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1、党的性质和宗旨(238~239)

2、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238~244)

3、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243)

4、新阶段党的建设面临的考验和危险(245),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244~252)

第四篇:毛概考试要点

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二: 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重大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注意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1.一切从实际出发。2.理论联系实际。3.实事求是。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第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第三章:

一、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依据:

1、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具体国情决定的;

2、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3、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

4、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内容: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的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一、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一、邓小平如何概括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有哪些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技水平;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三、怎样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四、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领先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繁荣富强。

五、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第六章: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第一,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第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二、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三、十六大提出的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友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什么?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第七章:

一、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第八章:

一、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是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二,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二、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收入方面存在的差别?其一,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不同;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其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1、“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

2、“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基本尺度

3、“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4、“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5、“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第九章:

一、如何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第二,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二、依法治国的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

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得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改变而改变。

三、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民主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互关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一、如何理解胡锦涛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与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实践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的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重要意义: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新世纪新阶段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6点意义:第一,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第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第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第四,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第五,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第六,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一、为什么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第一,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第二,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第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第四,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第五,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二、当代中国政府和人民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第二,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第三,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第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一、如何理解“新的社会阶层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首先,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是新的社会阶层产生的重要条件;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再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促成了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二、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是什么?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本任务: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一、为什么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第一,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从国内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要求;第三,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二、如何加强改善党的领导?首先,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其次,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最后,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三、如何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第一,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第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第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第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保证党始终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第五,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证党始终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第五篇:2014毛概复习要点

题型:单选题:每题1分,共20分多选题:每题2分,共20分

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材料分析题:三小题,共30分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概论》课复习要点(旧版教材)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三章

近代中国的国情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经济成分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六章

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

第七章

对外开放的特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八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内容)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途径

第九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十章

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第十二章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第十三章

对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平与稳定的主要威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下载国史概要100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史概要100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概要点(精选五篇)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答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就是把......

    毛概考试要点范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

    国史问答题

    •1、试析新中国建立后的中国社会性质? 《共同纲领》规定了我国的社会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各民主阶级和......

    学党史国史

    学党史国史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70周年,在这7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站起来到强起来又从强起来到富起来。无论军事、科技、政治、体育,我们都取得......

    国史学习心得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学习心得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10-1班 赵槿槿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学习心得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

    毛概讲义要点第九章专题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

    毛概考试复习要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要点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 2.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3.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毛概讲义要点第九章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三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1、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