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南弥勒可邑村乡村旅游的发展
云南弥勒可邑村乡村旅游的发展
摘要:
近年来,随着全省旅游文化的发展,可邑村打造以“狂欢的阿细跳月、神秘的阿细祭火、奇特的阿细婚俗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主题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品牌,先后成为红河州重点建设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红河州民族团结示范村,该村被命名为首批“全国生态文化村”。随着该村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给村民们带来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村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好评。
关键词:
可邑村:乡村旅游: 阿细文化:民族文化.一.可邑村的基本情况
依山傍水、林木秀丽,清澈的小河从村边流过;村落里的土楼木屋、河边歪斜着的水磨坊……这就是可邑村,该村被命名为首批“全国生态文化村”。近年来,随着全省旅游文化的发展,可邑村打造以“狂欢的阿细跳月、神秘的阿细祭火、奇特的阿细婚俗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主题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品牌,先后成为红河州重点建设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红河州民族团结示范村。
可邑村,阿细语的意思是“吉祥之地”,由于土地贫瘠、缺水,村子经济条件并不好,但彝族传统文化习俗保存得比较完整。虽然距县城仅十几公里,但这里的阿细人并未受到太多现代化、商品经济的“冲击”,仍保持着古朴的民风民俗。黄昏时分探访这个大山围拥的村寨,放牛的小女孩害羞地低着头、披着棕叶披肩的阿细妇女背着柴禾回家、家家墙上晒着的包谷、辣椒串、池塘边静静饮水的牛……一路看来,这些还真不是为了旅游生造的道具,阿细人就是这样真真切切地生于斯、长于斯、歌哭于斯。这种感觉,是去别的民族村很难感受到的,那些民族村已经舞台化、空心化了。
地处弥勒县城之北,西山地区偏东北,距县城21公里,坐落在靠西、北、南的斜坡上,平均海拔1930米,全村有203户710人,阿细族(彝族支系)占99.6%,森林覆盖率80%。是世界十大名曲“阿细跳月”的发源地,也是阿细创业史诗《阿细先基》最盛行的地方之一。2008年,可邑村实现社会总产值320余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19余万元,旅游业收入10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42元。可邑村已有350年的历史,海拔1780米,全村有188户阿细人。阿细,是彝族的一个支系,能歌善舞,“阿细跳月”是他们的最爱。
当欢快的大三弦奏响之时,歌在唱,舞在跳,心在笑,生活如此美妙。凭借着彝家人的豪情与奔放,阿细跳月的欢歌乐舞跃上了电视荧屏,传向了大江南北。当游人旅者、学者官员纷至沓来时,可邑的阿细人却能处变不惊,泰然自若地把握住村寨整体权益立场,应对各种关系事件,盘活村社资源。这一机制的养成,得益于村寨民众对社区自我管理能力的自觉培养锻炼和不断强化实践。在这里,民间权威、智者者能人、村社干部之间产生了实际权利的制衡张力,由此而达致协调一致性,任何事件的处理都得放到村寨整体利益的框架中讨论。有了这样的决策能力,在寻求发展与保持传统、在继承与扬弃的整合中,所谓民族性才有望不致迷失。
二.可邑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
(一)、自然风貌
从清顺治五年(1648),一个叫毕阿武的阿细人迁来此地定居算起,已有359年的历史。1
这里群山环抱,万木葱茏。从高空俯瞰,恰似一朵莲花;从近处看,老树擎天,石壁如屏,林木布阴,百鸟婉转,自然生态和谐,天造景观奇特,令人陶醉。可邑人的先辈选择了这里作为栖息繁衍之地,改造了环境,开发了土地,给后辈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二)位臵
县城之北,西山地区偏东北,位于北纬24°2',东经103°5',距县城21公里,由县城乘车沿昆河公路北行至133公里界碑处再向西行5公里就到可邑村。可邑坐落在靠西、北、南的斜坡上,平均海拔1930米,属封闭的岩溶发育的高山地貌区,村子掩映在核桃、香椿树中,四面青山环抱,风景宜人。东面与望哨坡及蚂蚁哨、法雨哨相连;南面为牛鼻岭与马龙、诺糯相接;西面为姑娘山与土木基相临;北面有大黑山北草场边沿与腻黑毗连。境内东西约宽4公里,南北长约8公里,总面积为32平方公里。
(三)环境
灰岩广泛分布,长期被雨水溶解侵蚀而形成“喀斯特地形”。地面有形态各异的石芽、石峰、漏斗、洼地,崎岖不平;地下有溶洞,地下河通过断层缝隙流到柏枝古、花口龙潭排出。
(四)民族文化
彝族传统文化习俗保存得比较完整。虽然距县城仅十几公里,但这里的阿细人并未受到太多现代化、商品经济的“冲击”,仍保持着古朴的民风民俗。
这里是云南少数民族招牌舞蹈《阿细跳月》(阿细人在庆祝丰收和胜利时的一种舞蹈)的故乡,也是《阿细的先基》(阿细人用口头流传下来的创始史诗)的发源地。《阿细跳月》和《阿细的先基》浓缩着阿细文化的精华,是可邑村重要的民俗文化现象。走进可邑,观看舞姿豪放,节奏明快的《阿细跳月》,领略古老纯朴的民族风情,感悟原汁原味的阿细文化,让慕名前来的海内外游客流连忘返。
(五)政府及高校的支持。
近年来,县政府对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加大投入,云南大学将可邑村作为“云南少数民族调查研究基地”,村里面貌大改观,建立了阿细文化陈列室,道路旁、民居、烟叶烤房、村委会、小学校等建筑物上画上了阿细人生产生活和宗教信仰的壁画,这些壁画既有民族特色,又是对子孙后代文化传承的生动教材,也因此成为2009 年7月在云南昆明举办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的学术考察点。
(六)依托“彩云之南,旅游天堂”的大背景。
云南省是我国的旅游大省,我省高度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云南省依托其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已成为我国旅游产业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近年来全国及世界的游客纷纷闻讯而来。具有“彩云之南,旅游天堂”之美誉:春光,弦月,孔雀舞的魅力.让七彩的云南风光震慑你的灵魂!走过“小桥流水人家”感受纳西族“家家门前水流,户户屋后垂杨柳”的诗画图.兰草温地腾冲怒江峡谷,那香格里拉花海草甸,马儿叮咚的脖铃声,雪域高原美丽湖泊与远处藏民牧棚悠悠升起的炊烟,怎么能不让你神往!母系氏族(女儿国)在这里绽放着他的光芒!版纳纳西雨林,大理上观花苍山雪洱海月,丽江泸沽湖,玉龙雪山的神奇.梅里雪山的壮观,鸡足山的独特,那石林和九乡的鬼斧神工,天然合成的妙笔之作!让我们如痴如醉.还有那文山坝美,纳帕海,碧塔海等世外桃源的绝佳仙境.怎么能够独享这天偶之作呢!它不公仅是我们的,是你们的,是美丽七彩云南的,更是属于创造了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
三.可邑村乡村旅游投资及可行性分析。
(一)项目简介
可邑村位于西三镇中部,有良好的区位、交通、生态优势,是闻名于世的“阿细跳月”的发源地,原生态的风土人情浓郁,是彝族文化的典型代表,被云南大学和浙江大学列为“彝族文化旅游村”开发点,是省级彝族文化生态旅游村。村内已组建了阿细跳月队、阿细祭火
队;开发了农家乐、民族工艺品店等,旅游的相关设施基本配套,至今接待了33000多名游客。
(二)项目实施地点及相关介绍
实施地点是西三镇蚂蚁村委会可邑村民小组。距弥勒县锦屏山公园10公里,距弥勒县城21公里,距石林风景区40公里,辖区面积32平方公里,海拔1930公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境内奇峰异石林立,树木繁密,山峦叠嶂,森林覆盖率达80%。可邑村不仅是阿细跳月发源地,还是阿细创业史诗《阿细先基》最盛行的地方之一,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开发走在全县的前头,以狂欢的阿细跳月、神奇的阿细祭火祭龙、奇特的阿细婚俗和优越的生态环境等优势,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游客到这里观光旅游。自2003年7月以来,除国内游客外,还接待了港澳台、日本、泰国人士400余人次,中央电视台等许多知名电视台纷纷到这里采访报道,在海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三)项目实施依据
以全省七个重点旅游县为契机,围绕弥勒县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充分挖掘弥勒民族文化瑰宝:如阿细跳月、阿细先基、阿细摔跤、斗牛、祭火祭龙等,来丰富旅游文化内涵,突出弥勒旅游特色。
(四)市场预测
民族文化生态旅游顺应了我省旅游业发展趋势,可邑民族风情村以阿细民间文化旅游建设和生态旅游为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自然、回归自然成为当代人类时尚,文化生态旅游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
(五)投资效益分析
总投资:321.5 万元,需引资:150万元。力争在3—5年内实施所有规划项目及收回成本。到2006年,在旅游业上,群众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村管理委员会年收入达20万元以上,年平均增长15%;实施民族生态旅游开发,能有效保证民族文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建沼气,有效保护森林,创造良好生态环境。
(六)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可建沼气,减少农户用柴烧火,有效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增加树林植被,创造良好生态环境。
(七)本国(省、地州)投资者简介
镇政府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和渠道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强调特色,宣传卖点。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持,同时通过招商引资争取和吸纳社会资金的投入与扶持。镇党委、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并组织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投工投劳。
四.发展乡村旅游对可邑村的影响
(一)经济效益
{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可以优化和调整民族地区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能给民族地区居民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能有效辅助性解决“二农”问题,促进新农村建设。此外,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可以促进旅游地上下游产品的链条式销售,从而引发乘数效应。研究表明,乘数效应与产品的本土化程度成正相关系。民族地区长期以来的封闭状态导致其各种产品,如农产品、工艺品、生活用品等的本土化程度和民族化程度都很高,因此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会产生良好的乘数效应。还有,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具有产业带动功能。旅游业是关联度强、开放度高的产业,除了其本身的发展以外,还可以带动建筑业、农业、房地产业、商业、轻工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1.}
2008年,可邑村实现社会总产值320余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19余万元,旅游业收入10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42元。
2008年累计接待日本、泰国、越南、美国等海内外游客21300余人,并于去年7月28、31日出色完成了接待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学术定点考察工作。可邑村是红河州重点建设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第二批特色文明村和红河州民族团结示范村,云南大学“彝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项目定点村,云南省农村消防示范村。
近几年来,这个村以蜚声中外的“阿细跳月”为载体,搭建旅游平台,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人文景观优势大力发展民族生态旅游业,多姿多彩的民族歌舞表演和具有彝家特色的农家饭菜引得游人观光旅游。去年,该村接待国内外游客6000多人次,实现旅游业收入16.8万元。今年1至7月,该村接待国内外游客3400多人次,实现旅游业收入13.6万元,生态旅游的发展,增加了群众收入,村内道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
(二)环境效益
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环境效益在二个方面得以体现。其一,从居民角度来看,由于外来游客对民族传统文化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浓厚兴趣,使民族地区居民意识到传统文化是其摆脱贫困、发展经济的根本所在,从而产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形成“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指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文化自觉”可以促使民族地区居民在开发、经营和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保全和展示其文化精髓和文化特质,而设法阻止其本土文化的异化。其一,从游客角度来看,民族特质文化,本身就是“孤本”或“绝唱”,这使得旅游者不忍心去破坏它。另外,民 族地区“文化自觉”氛围也会影响旅游者,使其更加尊重这一地区的文化,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并研究、理解和宣传、传播这一特质文化,从而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其二,从政府角度来看,在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受到严重挑战的情况下,科学规划、生态维护、文化保护、环境治理等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能。这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在开发、经营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得到实质性的保打‘。另外,政府有关环境与文化保护的宣传和倡导,将进一步促成民族地区居民、游客和其他社会公众的文化保护意识。
近年来,可邑村努力打造以 “狂欢的阿细跳月、神秘的阿细祭火、奇特的阿细婚俗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主题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品牌,先后争取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村民思想道德建设等工作。实现了“五化五通一池四改二有一规”,正阔步迈向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化”即:道路硬化、卫生净化、造林绿化、住房亮化、环境美化;“五通”即:通电、通路、通水、通电话、通电视;“四改”即:改水、改厨、改厕、改厩;“一规”即:规范粪堆、柴堆、草堆、石堆、土堆;“二有”即:“一户一口”沼气池,“一户一口”家庭水窖。
据悉,“全国生态文化村”创建活动由中国生态文化协会组织,每年开展一次。首批命名的26个全国生态文化村,是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80家申报单位中,通过省级生态文化主管部门审核,中国生态文化协会组织专家评审确定的,是生态环境良好、生态文化繁荣、生态产业兴旺、人与自然和谐、示范作用突出的典范。
(三)社会效益
族文化生态旅游的社会效益卞要表现为:其一,可以满足旅游者的利益诉求。民族文化能以其浓厚的民族特质和原生性最大程度地满足旅游者求知、求新、求异、参与体验、放松
精神的利益诉求。其一,可以促进民族团结与融合。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改变落后的面貌,实现共同繁荣,这有利于从心理上稳定民族关系。同时,民族 文化生态旅游利用民族地区的优势资源来发展经济,突显了民族特色,这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兄弟的自豪感、优越感、民族自尊心和卞人翁精神,使他们能以平常、平等、自信的心态与其他民族进行沟通、交流和交往,从而消除民族地区与外界的隔阂,促进各民族的团结与融合。
可邑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因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更好的满足了游客的旅游欲望,让游客深深地感受这种纯朴而热情的少数民族,一方面加深了可邑在游客中的印象;另一方面,也加深了我国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五.结语
弥勒可邑村的发展是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成功的一个典型例子,可邑依托其独特的自然风景,人文风景,民族文化以及成功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弥勒乃至云南旅游产业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发展的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各地发展乡村旅游应以之为鉴。乡村旅游产业是一个很好的产业,它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于一体。可以在保持良好生态的同时创造财富,满足本村人民的生活,丰富游客的需求,促进民族团结。
参考文献
{1}海南中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定位一黎苗文化生态乡村旅游尹正江‘,李颜z
第二篇:云南乡村旅游多样化发展
云南乡村旅游多样化发展
乡村游“硬伤”明显
近年来云南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去年,接待游客突破3498.13万人次,占全省旅游接待人次的27.8%;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52.39亿元,占全省旅游综合收入的6.5%;乡村旅游从业人员9.28万人。
喻顶成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改善云南旅游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可以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农民致富,推动城乡协调发展。近年来,在旅游“二次创业”带动下,云南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尤其是2008年《云南省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指导意见》出台后,全省各级旅游部门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努力探索发展新思路,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扶持,多方整合各项配套资金,全面掀起了乡村旅游开发新热潮,形成了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乡村旅游发展新局面,乡村旅游产业规模日益壮大,产业体系日趋充实。
尽管云南乡村旅游经过3年努力已经取得突出成绩,但产品的开发水平仍然较低,有一定的“硬伤”。有数据显示,乡村旅游游客中一日游占90%以上,其中半日游游客不在乡村旅游点用餐的不占少数,停留二日及其以上的很少。由于游客停留时间短,游客在乡村旅游点对旅游设施的使用量,对当地所产生的旅游消费偏少,造成了旅游产业链条短,最终影响了乡村旅游对整个乡村经济的关联带动作用拉动效应不明显。
为了解决这种收益低的现状,喻顶成认为,在开发中须注意保持“原汁原味”的乡土性,不该”弃农造景”,不是乡村的“城镇化”。必须在特色上下工夫,在差异化上找出路。开发设计适合都市人休闲消费的旅游产品,如推出民族风情之旅、农俗节庆之旅、乡村休闲之旅、农事体验之旅等。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与景区创A结合、与线路统筹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风格乡村游全省开花
据了解,下步我省将围绕“七彩云南,旅游天堂”的旅游总体形象定位,着力打造由滇中“城郊休闲乡村游”、滇东南 “山水田园乡村游”、滇西南“热带风情乡村游”、滇西 “边境风光乡村游”、滇西北 “高原山地乡村游”、滇东北 “红土高原乡村游”等6大区域主题。并从2011年起逐年推出 “和谐乡村游”、“民俗乡村游”、“美丽乡村游”、“绿色乡村游”、“度假乡村游”等主题活动。通过开展全国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成功地把昆明市官渡区官度古镇、丽江市古城区束河古镇、红河州建水县临安镇等六家乡村旅游点列入第一批全国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村)名单,进一步提高了全省乡村旅游业知名度和引吸力,树立了云南乡村旅游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的良好形象。
截止2010年8月,全省形成了拥有全国旅游经济强县2个,全国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村)6个,省级旅游经济强县6个,旅游小镇60个,旅游特色村150个,乡村度假村512家,规模以上乡村旅游接待点4887处,农家乐近万家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乡村旅游正成为云南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上,省政府为验收合格的首批50个旅游特色村颁发了统一制造的标识牌,第二批50个旅游特色村正在加紧开发建设,准备按期接受检查验收,第三批50个旅游特色村已报请省政府批准,即将全面启动建设。至此,全省已形成覆盖16个州(市)76个县(市、区)150个旅游特色村的产业规模。(昆明日报 记者陈俊洁)
目前,乡村旅游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国内外学术界对此各持己见。综合国内外专家对乡村旅游的各种看法,可以概括为: 乡村旅游又被称为农业旅游、观光旅游、绿色旅游、田园旅游、生态旅游等[①]。我国的乡村旅游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在旅游扶贫的政策下应运而生的旅游新形式。现代旅游从西方开始,乡村旅游也一样,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农林生产经营活动、田园风光、森林景观、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受农家乐趣”为旅游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2006年,国家旅游局发布确定将中国旅游主题定为“2006 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是“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各地乡村旅游开展得如火如荼, 纷纷推出自己的乡村特色景点及路线,旅行社通过自己的营销渠道作宣传,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取得了很多成功的典范。随着旅游业的迅速扩展,乡村旅游更是得到了蓬勃发展的机遇。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推动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且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
一、乡村旅游运行的社会经济意义
乡村旅游运行的社会经济意义[②],结合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和归纳得出了以下几点:
(一)为农民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大部分农民只能依靠农副产品取得一定的收入,而且都是处于“半年辛苦半年闲”的状态,农民长期处于“隐性失业”状态,目前分布全国各大城市的农民工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农村劳动力过剩是个大问题,乡村旅游让农民在既不离乡也不离土的情况下,以家庭为单位开展以旅游为中心的生产经营活动,农民在当地就业,打零工、办旅馆、摆小摊、开饭店、加工纪念品等,能够保证农民在农闲时也获取一定的利益。为农民提供了许多就业的机会,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剩余的大难题。
(二)增加农民收入
乡村旅游集农业观光、生态旅游、田园旅游和绿色旅游于一体,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开展旅游活动,其依托的资源主要是乡村自然景观、民族文化、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而这些资源的所有者和创造者都来自农民。因此乡村旅游非常重要的就是当地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者应积极引导社区参与模式,通常一个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历程,就是当地农民直接参与旅游业发展,改变自身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乡村旅游的发展使众多乡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增加了收入来源。
(三)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乡村旅游的兴起,为农副土特产提供了很大消费市场,而且还种植了部分经济作物,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特别是在城市周边开展的乡村旅游,推动了当地蔬果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畜牧业、旅游纪念品加工等多种行业的产业化发展,为农民的收入开辟了更广阔的渠道。例如贵阳市花溪区每年接待来自市区大量的游客,乡村旅游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各种各样的乡村旅游活动,满足旅客食、住、行、游、购、娱的需求,花溪河两旁种植了大量的瓜果蔬菜,开办了许多农家乐,促进了当地村民产业结构的调整,拓宽了农民收入的空间。
(四)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指导下,乡村旅游为农民送来了发展商品经济的新经验、新观念,促进城乡精神文明的对接,使他们掌握了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开阔了眼界[③],同时增强了农民保护环境和保护生态的意识,优化了旅游环境,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提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农村作出贡献。
二、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及其优缺点
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④]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乡村旅游发展成功的共同点,大致在于合理利用好各方面的资源优势,兼顾各利益主体的利益,成功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有效地推动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进行略述,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政府干预型发展模式 对于地处偏远地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但村落整体景观特色鲜明, 文化底蕴深厚的村落。由于目前村民的文化素质低、旅游意识薄弱, 并且无论是前期旅游宣传、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还是旅游投入资金的筹集, 以及在乡村旅游发展走上正轨后的发展与管理等方面, 政府都将起到主导作用, 宜采取政府主导型模式。小规模逐步开发, 客源定位为城市居民市场。政府要引导和教育村民保护和传承最有价值、吸引游客的自然与文化景观。在经营与管理上也主要由政府进行。因此需要政府组织旅游项目的开发和筹集资金。当乡村旅游有较好的效益后, 再还银行贷款或民间资金。
政府干预型发展模式优点是有效地配置资源,旅游项目的开发和资金筹集得到政府支持,拓宽了开发渠道。但是政府的过度干预,市场竞争力不足,村民积极性较差,基础设施落后,村名旅游开发意识淡薄都是制约其旅游发展的因素。
(二)旅游企业主导型模式
对于旅游资源较丰富、距离中小城市较近, 具有一定客源腹地的村落, 可采用企业主导型发展模式。从投资的角度看, 企业的资本雄厚, 能建设高档次的旅游综合服务区, 能开拓市场, 但企业追求的是投资回报率, 因此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破坏乡村宁静的景观和带来过渡商业化和城市化的倾向。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有一个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规划,企业不能只看到经济利益,而忽略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积极协调好各方的利益关系,开发的同时也要给予相应的保护,只开发不保护的发展策略是违背市场规律的,终究会被市场淘汰。旅游企业主导型模式的优点是旅游资源较丰富离市场近,由旅游企业主导发展,宜开始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但是也易产生过渡商业化和城市化倾向,企业注重经济效益,易忽略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商业化的开发引发环境污染,企业的持续开发性较弱。
(三)集体所有制模式 对于区位条件好、紧临大中城市、经济基础和基础设施条件好的村落或者旅游资源具有垄断性特征、每位村民或其生活、民居等都是旅游吸引物, 则宜采用集体所有制模式。村民以资金、人力和旅游接待设施等形式入股, 使村落的交通、水电、通讯、餐饮、娱乐、住宿等行业高标准发展, 与乡村旅游业相互促进, 全民参与也能最大程度地获得利益。如天龙屯堡模式就是集体所有制模式,用一个公式概括就是“政府+旅游公司+旅行社+农民旅游协会”,“天龙屯堡模式”既能发挥政府的指导、协调作用,又能充分利用社会力量解决资金,经营管理等具体问题,使政府、旅游公司、旅行社和农民都获得利益,旅游发展中各方的权、责、利得到合理分配,合理的运用社会资源,为乡村旅游开辟了新路子。
集体所有制模式的优点是区位条件好,市场广阔;经济基础和基础设施条件好;资金、人力和旅游接待设施得到合理整合,有利于旅游开发的整体规划;开发投入少,经济效益显著,社区居民参与程度高,受益面宽,带动性强,综合效益明显,经济发展持续效果好。但是整体优势不易发挥,严重影响旅游开发;权、责、利的分配不均,容易诱发相关问题,制约旅游发展;环境保护难度大,原生环境易遭到污染和破坏;缺乏品牌的旅游产品。
(四)自主发展模式 对于区位条件较好、与大中城市的有几个小时车程、经济基础和基础设施一般且旅游资源优势不突出的村落, 则宜采用自主发展模式,其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是村民对于发展乡村旅游的认识程度不同, 积极性也不同;其二是村民的经济条件差异大, 投资的意识和力度差异也大,缺乏旅游发展观念;其三是吸引外来投资难,缺乏资金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这种类型的村落发展乡村旅游业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资金不足,可以建议当地政府采取行政引导、银行能够适度贷款用于前期投资建设。村内形成产业布局划分, 积极发展多种产业模式, 形成农业服务旅游业一条链, 使更多的村民从中获得利益。如成都郊区的农家乐,村民积极自发参与到农家乐的旅游开发中,发挥自身的优势条件,成为村民自主发展乡村旅游取得成功的例子之一。
自主发展模式优点是区位条件较好,与大、中市场毗邻;经济基础和基础设施一般;村民自主参与性强,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条件。
但是村民对于发展乡村旅游的认识程度、积极性不同,呈多种态度;村民经济条件差异大,缺乏旅游发展观念;吸引外来投资难,缺乏资金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接待能力差。以上几个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无论什么样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只要是成功的,都有值得借鉴和学习的东西,当然,存在不足的地方,也要加以弥补其不足之处;这些成功的旅游发展模式或许能为其他地方的乡村旅游发展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推动乡村旅游的健康、蓬勃发展,促进乡村旅游在现代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旅游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经营与管理问题、规划问题、基础设施问题、发展观念问题、品牌问题等,其中这几个问题又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中之重,本文列举部分重要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经营与管理能力
由于乡村旅游是在乡村或乡镇开展,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建立在村民参与的基础之上,这样一来,村干部和乡镇领导就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领导者,这些领导者缺乏现代旅游管理的理念和经营能力。加上村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更是缺乏旅游经营与管理的相关知识,经营观念尚未形成,缺乏旅游服务意识,不懂得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一系列经营与管理。管理人员和村民都缺乏管理能力的时候,造成服务不到位和管理工作的混乱,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影响了乡村旅游效益的提高。
(二)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
制定乡村旅游的合理规划是发展好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然而有许多的乡村在发展旅游的时候,严重地破坏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不顾客观实际和旅游市场规律,盲目上、跟着上,各自为阵、重复建设。有的旅游开发者只注重规划,根本没有考虑原生态的旅游资源具有的价值,如恬静乡间小路、夕阳西下的田园风光等,就需要我们旅游开发的东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许多乡村就缺乏这样的观念,去效仿其他乡村旅游开发好村落。没有清醒的认识到乡村旅游规划重要的是不仅要保护自身的资源,而且是要开发好自身的资源优势。
(三)基础设施落后
基础设施的质量较差,没有一个完善的基础设施系统,村民对旅游环境的理解不够,乡村旅游在发展的时候就出现很多问题,基础设施的建设缺乏资金、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够等,甚至对垃圾桶的使用都较少,旅客来到乡村旅游,是在服务意识上服务不能满足游客,在基础设施的薄弱,如道路狭窄,自驾车无法进入乡村、卫生间的卫生条件差,餐饮条件没有保障等,都使游客在乡村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得不到一个较满意的体验,导致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使得乡村旅游的重游率降低。
(四)发展观念落伍 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旅游管理的经验和能力,甚至有极端的村民误认为搞旅游就是服侍别人的事,不愿参与到旅游发展中去,缺乏旅游服务意识,导致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人才匮乏,缺少对乡村旅游发展所带来的重要意义的理解,思想观念亟待提高。要调动村民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以促进乡村社区发展为目标, 就要将农业、农民和乡村发展高度结合起来, 使旅游业成为乡村重要的产业和社区经济内容,使农民从旅游业中直接获利,要对村民进行培训,提高落后的思想观念,改变落后的旅游服务观念。
(五)缺乏乡村旅游品牌产品
在乡村旅游的品牌宣传中,缺乏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品牌,而且旅游产品单一,没有能吸引游客的旅游产品,游客的逗留时间短,盈利点自然少,甚至有的乡村旅游产品个性丧失。乡村旅游的开发没有遵循市场规律,根据旅游市场需求情况,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出现乡村旅游产品过剩和浪费的情况。
四、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对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严重地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本文相应列举了几点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⑤]。
(一)加强管理制度,法律法规建设,规范经营管理 为了实现乡村旅游持续、健康的发展,应制定有关法令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乡村旅游的发展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加强科学的管理制度,依据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经营管理条理,提高村民的法制意识,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得以健康的发展。提高乡村旅游管理人员的素质,对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短期的培训,解决人才匮乏的难题。
(二)制定整体规划,树立科学发展观
乡村旅游的开展,必须作好“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制定一整套符合自身旅游发展的“乡村旅游专题规划”,运用科学的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导向,在作好乡村旅游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乡村旅游专题规划”,乡村旅游的规划不是一层不变的,应该实事求是,根据自己是实际情况,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开发的同时又要注意保护,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规划乡村旅游的时候,不能只看到经济效益,还要重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完善基础设施
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对基础设施的完善给予足够的重视,基础设施的完善,是满足游客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的前提,如果乡村的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不仅会使游客感觉到不满,更重要的是重游率会直线下降,来到乡村旅游的游客,大多的对所在的城市感觉到巨大的工作压力或生活压力,才来到乡村这样安静,舒适的环境,就是要达到减缓心理压力,放松的目的,如果这就要求在乡村旅游得不到满足,自然会很不满意,所以对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十分重视,为游客提供一个恬静、舒适的环境。
(四)提高思想认识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大多的处于经济、文化水平较低的地方,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水平都不是太高,特别是开发乡村旅游中缺乏服务意识,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益处认识不够。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要不断的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对旅游服务人员进行培训上岗,对管理人员要具有一定的能力要求,做到能者上的竞争氛围,向管理人员灌输现代先进的旅游管理理论,提高整体文化素质,让村民了解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和益处,了解相应的旅游服务常识,这是保证乡村旅游的顺利进行的内在因素。
(五)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乡村旅游的开发中,要根据自身的旅游资源,依据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品牌,增强旅游吸引力,不能盲目跟风,乡村旅游的发展仍然脱离不了旅游业的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不同也是最关键的就是要以乡村为主题来进行设计。乡村旅游的饮食要突出乡土特色。比如餐馆可设于靠山靠水的地方,还可自己种植蔬菜,圈养家禽,保持菜肴原料的新鲜。在乡村,宾馆酒店应该是另外一种形式,可以造成农舍的形象,外部要保持乡土自然特色,内部装潢简洁舒适方便以满足游客需要。另外条件具备的农民也可以在自己家开设家庭旅馆。如乡村旅游增加休闲娱乐、民俗风情、“绿色产品”等特色产品的开发,形成一系列的旅游产品品牌。在2006年,国家旅游局确定的我国旅游推介主题是“中国乡村游”,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及其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级政府与社会关注的焦点,2007年我国的旅游推介主题为“中国和谐城乡游”,其宣传口号是“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我们应抓住这一美好的历史机遇,大力宣传和推销乡村旅游产品,同时还应建立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组织、城市饭店、度假区之间的联系,加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合作与联合促销,重视乡村旅游信息网络的建设。
五、结语
乡村旅游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前景广阔,面对着这样的有利条件,再加上现在的旅游热潮,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时要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如天龙屯堡模式。但不能一味的模仿别人的东西,开发乡村旅游的时候,我们要认识自身的资源优势与弱势,对旅游市场认真的做调查分析,毕竟资源是旅游发展的基础,市场是现代旅游发展的手段,效益最终才是旅游开发的目的。旅游开发也要争取当政府部门和群众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这样才能争取更大的发展。旅游业是改革开放以来全面发展的新兴产业,乡村旅游业则是广大农民群众以旅游业为依托,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条便捷渠道。本文通过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浅析,了解发展乡村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对策,祈望有利于今后乡村旅游的开发,从而创造一个安全、文明、友善旅游环境,让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归,促进我国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力争使我国旅游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三篇:乡村旅游发展
摘 要:在旅游消费由大众观光型转向休闲体验型的今天,面对乡村旅游开发中出现的五花八门的问题,乡村旅游到底该如何开发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开发一套乡村旅游策划开发的基本流程和示范模板是必要的。
关键词:乡村旅游;示范模板;必要性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
1.1 乡村旅游的发展
乡村旅游是随着城镇化推进而出现的旅游类型,是以农村自然资源、农业经济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为旅游吸引物,以大中城市居民为目标客源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职和回归自然资源等需求为目的的旅游方式。其最早兴起于欧洲,不少国家的政府倾向于将乡村旅游看作乡村传统产业的替代产业。在我国乡村旅游的概念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前,我国旅游业基本上是一种以接待外国客人为主的接待型旅游形式;改革开放后,随着收入的增加,国内旅游市场开始逐渐繁荣,发展成为至今的创汇型旅游形式。旅游消费逐步由以大众观光为主的单一形式发展成为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生态、探险、自助等多种旅游形式并存的格局。
1.2 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1)乡村旅游为农村经济拓宽了增收渠道。他利用已有的农田、果园、林地、牧场、养殖场,加以美化、修饰,增加旅游接待设施,建成观光农园、观光果园、观光林场、观光牧场、观光养殖场等观光农业项目,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帮助农民摆脱贫困。
(2)乡村旅游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可能。世界旅游组织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能为社会提供6—8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极大。而发展乡村旅游会促使农民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和自然资源,实现“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就能挣钱”、“既不离乡,也不离土”,以地生财,使就业竞争力弱的农民,通过一定的就业职能培训,便可以承担起乡村旅游所需的接待、服务、导游、卫生和管理等工作。
(3)乡村旅游能够提高乡村旅游的开发程度。旅游业是促进人流动的产业,由于人的频繁流动,带动了信息,技术、资金的流动,促进了当地农民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转变。给他们带去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知识,使他们摒弃小农经济观念,参与市场竞争,提高自身的素质。
(4)乡村旅游能够促进当地农产品的销售。乡村旅游的特点之一就是游客的参与性,游客可亲自参与采集、品尝农产品,农产品就地销售,减少了农产品的营销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
(5)乡村旅游为优化产业结构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我国农业仍然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太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等是国内农业的普遍现象。乡村旅游不仅能够带动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加工业等相应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能够带动农村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村人和农产品走出村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国内乡村旅游面临的发展机遇
(1)从宏观方面看,中国新农村建设给乡村旅游带来了发展机遇。
中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之一,2006年底统计显示,全国共有农村家庭28000万户农村人口将近70000万人,占到全国人口的67%,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
(2)从微观方面看,发展乡村旅游也是发展农村的有效途径。
第一,农村有着可观的投资需求。借助这一次全球金融危机开发农村巨大的投资潜力,农村的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工业企业、学校村镇建设以及各项服务设施等都有巨大的投资潜力。而这些设施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保障。不管是“家电下乡”还是“汽车下乡”,这些政策无非都是想拉动农村消费市场,来向下寻求城市不能给予的经济增长。在一切都追求“利内需”、“利分配”、“保增长”的情况下,乡村旅游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第二,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当代农村的一种经济产业。当今乡村旅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和谐发展的重要产业。就当前全球的金融形势来说,还担当着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重大责任。与其说是重任倒还不如说是机遇,是全球给中国解决农村发展、农民增收问题的机遇。
乡村旅游目前的开发状况
(1)乡村旅游不同于景区旅游。
首先乡村旅游需求量大。随着国内旅游的兴盛,乡村游的市场需求逐步增长。城里人希望摆脱高楼峡谷、水泥森林,缓解工作高负荷的压力,荫足怀旧和对自然的向往的需求。其次乡村旅游与休闲度假旅游具有类似的特点。注重休闲和娱乐、健康身心等需求,同时,乡村游很大程度上也存在重复消费的特点。再次乡村旅游强调乡村气息、旅游体验与城市生活方式相结合。乡村气息要突出,如天然的山水,原汁原味的农村风情等。
(2)目前的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①最普遍的问题是政府和开发商盲目的搞乡村旅游,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认识不到位。就拿重庆市九龙坡区的“景观乡村嘉年华”来说,他实际上并非乡村旅游的范畴,因为他犯了乡村旅游开发的致命错误,即空心化开发模式。所谓的空心化开发模式就是圈出一块地,毁掉该划定区域内的所有建筑和设施来重新规划开发。空心化开发模式是广泛应用于景区开发的一种模式,然而景区开发远非乡村旅游开发。怎样开发好乡村旅游是在不违背其本质的前提下来规划的,而不是在一块毁掉了的农村里的一块土地上异想天开。乡村旅游游的就是不同于城市的乡村味,而且这种感觉要真实,而并非是让城里人看一块建在农村的农村公园。
②乡村旅游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一些乡村旅游项目更是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由贪大求全的迹象,其娱乐配套设施与乡村旅游的特点不相符合,高档餐饮、高档洗浴、豪华客房等设施越来越多,这种做法严重扭曲了乡村旅游的根本,严重阻碍了乡村旅游的成长和发展。乡村旅游开发示范模板的必要性
(1)开发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
在中国台湾,农业旅游被认为是面临利润下降、需要新的经济支柱的农民在乡村产业优势的基础上进行的经济选择,是克服低收入和提供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我国大陆的情况也是如此,很多地方的乡村旅游业是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指引下陆续发展起来的。但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证明,通过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进而促进农村社区发展从长远来看是一种促进增收的有效途径。
(2)开发乡村旅游的社会效益。
世界旅游组织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能为社会提供6—8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极大。而发展乡村旅游会促使农民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和自然资源,实现“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就能挣钱”。中国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都接种在广大的农村,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繁荣农村,更能解决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3)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展望。
“98华夏城乡游”,“99生态环境游”等都是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标志。2004年胡锦涛视察上海时又指出:要发展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促进农民增收。2005年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全国旅游工作年会上也指出,旅游业发展要有新思路,要把旅游业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2006年国家旅游局又提出“中国乡村旅游年”,宣传口号“新农村 新旅游 新体验 新时尚”。乡村旅游在国内全面启动。结语
乡村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是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只有在正确认识乡村旅游最大特点的基础上,改正已有的开发和经营乡村旅游中的一些错误观念,贯以新的、正确的思路才能把乡村旅游开发成为“点石成金”的朝阳产业。所以开发出一套模板作为乡村旅游的开发工具是非常必要的。
第四篇:发展乡村旅游
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发展
——推动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运转,经济部门的的增多,各地区都开始了
不断开发新的经济部门以求得经济的迅速发展。旅游业的兴起让各个
地区将经济发展方向或多或少的转移到旅游业这个无污染的第三产
业中来。各个地区无论是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区或者丰富的人文景
观都开始了对旅游业的不断探索。旅游业日益获得人们的关注,为社
会创造了渐增的经济收入和文化素养的提升。
旅游经济的日益成熟化,乡村旅游作为一种逐渐成熟的旅游模式
具有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领略农村乡
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
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旅游方
式。乡村旅游已成为以乡村为中心内容,汇聚农村田间文化与农家乐
为规划设计,塑造、凸显与传播特定的乡村旅游地“形象的以体现文
化特色,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并以此吸引游客。为响应党的十六大的号召,我们旅游学院组织了一支志愿伍,奔
赴黄山市太平县的太平渔村,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实地考察,同当地村
民就乡村旅游和留守儿童的问题。
十一五规划中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乡村旅游已被提上了逐
渐重视的日程,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帮助农民快速致富,还可以提
高农村文明的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创造了发展物质与非物
质的双重机会。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日渐增多的自驾车旅游,短途旅游以及自寻旅游景点。而且现在社会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寻找回归自然的要求日趋强烈,所以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日益成熟。同时发展乡村旅游还依赖于一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一定的市场需求。但是乡村旅游发展并不是一定是一帆风顺的,它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所以说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件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经济形式。乡村旅游的发展面临的挑战有以下几点:第一、农民对发展旅游业这项经济形式的认识并不深入,对发展乡村旅游的认可度不够大,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不够高。第二、农村发展旅游经济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获得信息的渠道不够完善,乡村旅游需要投入的资金和人力较多,一旦宣传力度不够会造成信息的流失,更新的进度跟不上。第三、发展乡村旅游仅仅依赖乡村固有的自然景观或者独特的人文景观,这样久而久之新鲜感失去,不利于吸引游客,即旅游产品单一,亟待开发。第四、开发旅游景区时间久了之后就会造成景区的破坏与污染,由于利益新的滋长会造成过度开发景区。所以开发乡村旅游有待于解决较多的问题。
然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解决现今乡村劳动力剩余过多,涌入城市过量,造成城市化压力大等问题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乡村旅游一旦发展起来,可以带动乡村农、林、牧、副、渔业的发展,还可以拉动乡镇化企业的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离乡背井外出打工的农民数量,正符合城市化的健康发
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要求。农民在本地发展经济,不仅是对家乡经济发展的贡献,还是对后代教育的一个承担。
农民在本地发展经济,不外出打工,对于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对留守儿童的问题的探讨也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明确指出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应包括社会各阶层和各利益集团之间关系的和谐,区域、社会关系的和谐,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和谐,以及经济、社会、人、自然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教育与社会关系密切,和谐社会的构建必然内在地要求教育的和谐发展,并通过发挥教育的功能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发展。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我们把这些孩子称为农村“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受农村整体经济、文化及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不尽如人意,问题愈发凸显,令人堪忧,成为和谐社会构建中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因此,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及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所以为农民解决就业问题,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都是为农民
培养下一代所提供的重要方案。所以在乡村拥有发展旅游业的条件的情况下就应该积极创造催化条件推动其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思想上提升认识,树立大众旅游的观念,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乡村旅游所获得的益处。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对从业者的培训,农民从事旅游业有必要进行专业的旅游知识教育。第三、加强宣传攻势,全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宣传好可以为旅游景区打造品牌效应,便于让更多人接纳。第四、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政府对于农民发展经济有着宏观指导作用,政府之力必不可少。第五、提升文化品位,突出乡村民俗文化特色,不断的更新才能不断的吸引更多的旅游群体。发展乡村旅游既是一条发展农村经济的快速道路,也是一条推进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有利途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光添彩。
第五篇: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探讨
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探讨
发布时间:2011-8-
2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赵琼 黄鑫
[论文关键词]衡阳市 乡村旅游 生态保护 可持续发展
[论文提要]乡村旅游作为衡阳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已经成为促进衡阳旅游迅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不合理的旅游开发,使乡村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引起自然环境质量的下降。本文根据生态旅游学理论,对当前衡阳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剖析成因,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衡阳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旅游资源丰富,以欣赏城市周边以及比较僻远地带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为主要内容,集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享受性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在衡阳快速兴起。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市乡村旅游景点景区总数已达到了500多个,拥有7000多个床位,直接从业人员4万人左右。2007年接待200万余人次。2008年以来,衡阳乡村旅游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衡阳市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急于求成,破坏性开发现象严重。农家乐旅游开发的科学性和生态性原则被忽视,主观意志占了上风。在农家乐旅游开发中,要坚决反对绝对商品化,要坚持农家乐旅游开发的生态性和有限性,不能一味地强调经济性。近几年来,由于商业利益的驱动和不科学的盲目开发,许多开发商元视旅游资源承载力,一些地方商业化开发虽然成功了,但各种污染和破坏十分严重,农村生态已经失去了原貌。
2.相当多的乡村旅游规划存在“城市化”倾向。农家乐的优势在农字——农村风光,农家饭菜,农事活动。当前,一些“农家乐”定位不准,建筑装饰城市化,乡土环境氛围不足,吃的是城里买的菜,住的与城里价格一样的标准间,多数时间也只是玩牌、聊天,旅游方式缺乏参与性,旅游项目未能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和环境的文化内涵,农家乐活动存在“城市化”倾向,让人感觉乡村出游就跟在城里住行没多大区别,降低了“农家乐”的吸引力、影响力。
3.没有贯彻因地制宜原则。郊区农家乐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忽视农家文化的深度挖掘,造成项目设置的单调性和同质性。经营户普遍各自为政,片面追求面的扩张,各类资源和要素未能得到充分整合和利用。农家乐经营项目比较单一,品位不高,局限于展示农家活、农家菜、农家景,忽视了对乡土风情、民间传统、名胜古迹等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利用;局限于“几座茶楼、几张桌子、喝喝茶、吃吃饭、打打牌”的经营模式,缺乏对休闲文化、观光文化和娱乐文化等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如湖岭片区的农家乐项目几乎清一色的提供旅游、餐饮,功能雷同,项目单一。一些农家乐经营户一味寻求规模扩张,大兴土木,弃土从洋,破坏了“农”的环境,失去了“家”的氛围,丢掉了“土”的情趣,脱离了农家乐的内涵。
4.乡村旅游项目设计缺乏地方特色。由于无知和商业的利益驱使,乡村旅游旅游中,“乡、野、土”三昧不浓的现象随处可见。如一些景点为了迎合旅游者的口味,在原有的旅游方式中“瞎编”农家乐;有的开发者为了降低成本,自己想当然的编造农家乐;也有一些地方打着开展农家乐的旗帜,不考虑资源、市场等情况而任意开发、建设,导致农家乐缺乏品位、泛滥化、庸俗化。
5.忽视地域性的生态要求。农家乐旅游资源一经开发,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就难以复原。如果开发失当,事后再来纠正将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然而,各地的农家乐旅游资源蕴藏情况并不十分清楚,景点的卫生状况也不容乐观,经营者破坏环境现象时有发生。城郊农家乐开发连点成片的地区,生活垃圾没有很好处理。不少的景区不堪重负,特别是在春秋旅游休闲旺季,农家乐景区到处是烧烤,到处是废弃物,污烟瘴气,形成开发一处、损坏一处的恶性循环。
6.农家乐保护与管理的缺位。由于没有统一的旅游开发规划和开发监管机制,政府引导乏力,各地各自为阵,导致农家乐开发的盲目性和无序性,致使部分旅游资源开发过度,造成了资源浪费,同时开发的许多项目雷同,模拟照搬别人的项目较多,把参天大树砍掉,挖几口人工湖、植几棵毛草、放几只野鸭就叫“湿地公园”,盲目无序开发严重。还有一些农家乐景区虽然制定了旅游发展规划,但只停留在规划文本上。
7.乡村旅游的同构现象现象严重。由于乡村旅游主要依托衡阳主城区和南岳风景区,使得衡阳主城区周边5区4县都在如火如荼地发展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的人力投入和资金投入都十分有限,多数经营者只是简单地利用现有的农田、果园、养殖场加以美化和修饰,接待水平和服务水平较低,旅游设施不完善,旅游产品的内容和形式基本雷同,地方特色不突出,同构性发展现象非常严重的问题,不能满足游客的个性需求,旅游产品的同质竞争明显,削价竞争现象严重,游客的回头率不高。
二、乡村旅游开发问题的成因
1.没有形成旅游产业链。目前,在开发中主要是注重景区景点的开发,没有按照“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有机整合开发成旅游产业链,产品结构单一,特别是旅游商品开发不够,旅游购物在旅游收入中所占比例很小,旅游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2.开发资金投入不足。衡阳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导向性投入较少,加之融资渠道不多,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开发旅游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部分重点景区建设滞后,部分已开发的景区景点档次低,品位不高,多数资源仍处在潜在或半开发状态,没有完全形成现实的旅游产品。
3.经营管理人才欠缺。乡村旅游是全市各种旅游发展方式中民间参与投资最多的旅游开发方式,也是居民参与旅游开发最广泛、最积极的一种方式。由于乡村旅游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投资低、规模小、门槛低,经营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管理不规范,导致了争抢游客现象时有发生,同一个项目的游览,不同经营点的收费标准不统一。
4.缺乏规划。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必须明确哪些资源是可以开发的,哪些是不能开发的,可以开发的资源需要讲究什么方式方法?这些宏观指导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目前衡阳市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和规划。开发者急功近利,造成许多非可再生的珍贵旅游资源的损害和浪费。
5.宣传不够,知名度不高。衡阳乡村旅游点的知名度小,农户经营者主动参与整体促销的意识和要求不强,与旅行社联系疏松,衡阳市28家旅行社在市内游的线路中,对乡村旅游线路和景点景区很少作专门推介,游客对有关信息了解不多,难以产生旅游动机。
三、衡阳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
1.先规划后建设,严禁无规划开发。衡阳市旅游管理部门要切实做好乡村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认真编制符合市情的乡村旅游规划。突出城市旅游景点和乡村旅游项目之间的联动和协调,克服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的盲目性,切实做好每一个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的可行性研究和论证,增进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了最大限度地有效保护好乡村旅游资源,凡列入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中的乡村旅游资源和景区(没有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的,必须尽早编制规划),严禁再发生无规划开发的事件,对那些违规开发造成生态环境污染者,应依法给予处罚。
2.树立环保意识,加强生态建设。强化衡阳生态环境建设是确保衡阳旅游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关键。开发中要尽量保持生态的原汁原味,反对建造大量的人造景观,控制区范围内的建筑物要充分体现地方特色,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工程,大力开展城市绿化、沿江绿化、环城绿化和立体绿化工作;强化市民、居民和游客的环保知识教育,搞好环境保护,搞好湘江自净能力建设,确保湘江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3.拓宽融资渠道,增加旅游投入。要采取政府引导、政策调动、利益驱动、市场推动的方式广泛融资。市级在生态保护、交通能源建设、退耕还林等项目和旅游发展资金使用等方面实行重点倾斜,搞好政府的引导性投人;精心包装旅游开发项目,争取国家立项支持;同时以项目为载体,以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灵活的机制广泛对外招商,通过资本运作,吸引国外资本、大财团大集团资本进入开发;采取拍卖经营权、出让产权、租赁、合资、入股等方式,以资源换资金,积极吸引民间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旅游开发,形成以民间投入为主体的多元投融资机制。
4.盘活现有人才,广纳外来人才。人才是旅游开发成功的关键和保证。坚持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的方针,既要加强现有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在岗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技能,使用好现有人才,又要积极引进急需的旅游专业管理者和经营者,造就更多的专业管理人才和旅游知名企业家,实现人才、技术等无形资源的积累。
5.减少对耕地的占用。耕地占用审批严格,违地、补偿、安量开支大。因此在规划和设计中尽量避免和减少对耕地的征用。对于处在旅游项目核心位置的耕地,或经营利用非占不可的耕地,应在前期工作尽早规划,并向国土部门咨询衔接,不能随意处置,避免触及政策“高压线”。
6.增加营销投入,注重营销策划。乡村旅游应立足于以市内客源市场为主,以中低档的线路价格为竞争优势,以美丽的田园风光与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相融为特色,开展立体的、多时相的旅游营销策略。要充分利用报刊、电台、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介,扩大宣传覆盖范围,与农业主管部门联合,扩大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宣传促销活动应以打造有品位、上档次的名牌旅游产品为重点。
7.增加旅游活动的参与性、趣味性和知识性。从旅游发展的趋势看,增加旅游活动的参与性、趣味性和知识性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必须优化现有产品结构,从传统的观光型产品逐步转变到度假、休闲与观光相结合上来,增加民俗旅游、健身旅游、劳动休闲旅游在乡村旅游中的比重,推出精特节目,提升旅游品位,扩大乡村旅游的活动内容,提高乡村旅游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活动,如植树节、土地日、环境保护日等吸引旅游者参与其中。突出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特点,依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设立游客森林,允许游客栽种树木、认养树木,提高旅游者对景区的认同感和再游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