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2006年2月15日南宁市人民政府南府发〔2006〕11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
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桂政发〔2005〕47号)文件精神,落实和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 例》,培育具有南宁特色的民族文化,建设“文化南宁”,现就进一步加强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南宁市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拥有壮、汉、瑶等民族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其内容牵涉到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曲艺、民间杂技、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传统知识、传统体育竞技以及民间传统习惯、民众民间文化活动等方面。它们是生活在南宁这块土地上的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特色,它们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聪明智慧、审美情趣和理想追求,是南宁人民世代相传的、宝贵的文化财富,保护和利用好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南宁市党委、政府历来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工作,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南宁与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一样,出现了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文化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破坏的现象。一些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民间文艺、技术、礼仪、节庆、游艺等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乏人,一些传统技艺濒临灭绝;许多珍贵实物和资料严重流失。因此,加强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刻不容缓,必须坚决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文件精神,落实和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 例》,全面推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目标、方针和原则:
(一)工作目标:通过建立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使我市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使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基本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和法制化。
(二)保护方针: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正确处理抢救、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促进抢救、保护、利用的有机结合和协调统一,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或滥用,确保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有效保护。
(三)实施原则: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坚持立法保护与政策保障相结合,政府保护与民间保护相结合,决策系统与咨询系统相结合,财政投入与民间资金相结合,地方立法与国家法规相结合。
三、建立名录体系,逐步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一)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要将普查摸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统一部署、有序进行。要在充分利用已有工作成果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地区、分类别制定普查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对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等。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
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通过制定评审标准并经过科学认定,建立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同级政府批准公布,并报上一级政府备案。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组织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注重科研成果和现代技术的应用。组织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认定,鉴别真伪。经各级政府授权的有关单位可以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并予以妥善保管。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流出境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也要予以保护,对已被确定为文物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执行。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有条 件的县、区可设立专题博物馆或展示中心。
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保障措施
(一)成立“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南宁分中心)。采用“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的运行机制,结合民族民间保护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立等项目,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组织各级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共同开展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保存、传播、保护和利用等领域的研究。同时,以“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为龙头,各县、区相应成立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分中心,对加强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开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更好地为南宁市文化产业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建设南宁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采用多种形式重点展示以民族文化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打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资源的文化产品、旅游产品,促进对外交流,并负责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览、民族民间艺术展演、民间工艺品展示会、民间节庆等各种活动,促进和推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对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可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团体)进行传习活动。每年命名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单位),对有代表性并做出重大贡献的传承人(传承单位)给予奖励。对自治区人民政府已经命名的民间艺术之乡和特色艺术之乡优先给予扶持和保护。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研究探索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采取动态整体性保护的方式。在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区、乡村,开展创建民间传统文化之乡的活动。
五、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
1、由市文化局牵头,各有关部门参与,建立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局际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文化行政部门与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同时,要广泛吸纳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3、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咨询机制和检查监督制度。
4、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将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文化发展纲要。及时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要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目标。
(二)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各级财政部门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障工作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同时,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要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
(四)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利用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展示,普及保护知识,强化保护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附件:
1、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局际联席会议制度
2、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局际联席会议成员名单
附件1: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局际联席会议制度
南宁市文化局南宁市发展和改革委
南宁市教育局南宁市民族事务委员会
南宁市财政局南宁市建设委员会
南宁市规划局南宁市旅游局
南宁市宗教局南宁市广播电视局
南宁市新闻出版局
(2006年2月14日)
一、局际联席会议的职能
(一)拟定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政策、审定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二)协调处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涉及的重大事项;
(三)审核“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单,上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四)承办市人民政府交办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其它工作,重大问题向市人民政府请示、报告。
二、局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局际联席会议由南宁市文化局、发展和改革委、教育局、民族事务委员会、财政局、建设委员会、规划局、旅游局、宗教局、广播电视局、新闻出版局组成。市文化局为局际联席会议牵头单位,文化局局长任局际联席会议召集人,文化局分管领导任局际联席会议成员兼秘书长。各成员单位有关负责同志任局际联席会议成员。各有关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市人民政府赋予的职能开展工作。局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文化局,负责日常工作。
三、局际联席会议工作规则和要求
(一)局际联席会议定期召开例会。根据或按照领导同志指示,可临时召开会议。会议的议题主要包括:传达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示精神;研究、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提出政策措施和建议;审议局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提交的“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单。
(二)局际联席会议讨论达成的意见要形成会议纪要,印发局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会议所决定的事项,按照各成员单位职能,分工负责,具体落实。
(三)各成员单位应积极参加局际联席会议,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局际联席会议的作用。
第二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11国考申论范文点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来源:华图 2010-11-24 18:26:09 【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本文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点评。
【背景材料】
非改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一些文化艺术种类在人们的漠视中面临消亡的危险,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
作为一种鲜活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仍然散发着独特的光彩和魅力,仍然是传承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题目】
请联系给定材料,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保护”这一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流畅。(2)字数大约在1000~1200字。
【范文】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让传统文化星耀历史长河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信息资料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卷轴。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遭到了众多的破坏。自然灾害、人为原因等都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完整和残缺,严重影响了其文化价值和影响意义。而一些地方政府单纯为了经济的发展,大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对其不加以保护和维护,造成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危险,即将失去其拥有的价值和作用,这一切都应当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而如何采取措施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政府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采取哪些保护措施呢?
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针对我国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法律的范围之内,对于破坏或损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依法进行严厉的制裁措施。各级地方政府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文化发展纲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及时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要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目标。
其次,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进一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最后,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特别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带进校园和课堂,使其在思想上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同时要充分利用民间保护组织的作用,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工作,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重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充分发动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保护我国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点评】
文章在深入论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后,列举一系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最后在篇末提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的中心论点。
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对策的结构来进行写作。文章整体结构完整规范,论述具体,逻辑严密。申论考试中策论文格式方便考生把握,使用的人数很多,能在普通的结构中推陈出新,不仅能引起阅卷人员的兴趣,更是提高自己申论考试分数的重要手段。
本文在指出问题后,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金投入、加强社会上的宣传三个方面展开对策表述,文章全面合理,体现了结构安排和论述上逻辑的严密性。(白丽丽)
第三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题目:给定材料6中的题字“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能触发人们许多思考和感悟,请参考“给定材料”,以“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有思想性;(2)联系实际,不拘泥“给定材料”;(3)内容充实,语言畅达;(4)总字数800-1000字。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
被誉为“民间文化抢救人”的作家在看完贺兰山岩画后,题字“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这一发自内心的感概,不正是在警示人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文化的延续,需要后人来保护和传承。传统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是我国强大的文化武器。中华民族的崛起,需要全民重视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非遗”的保护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这不仅需要发动全民一起行动,也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统筹、规划。然而,一些社会现状仍令人堪忧。当一些古老、特色的的当地传统文化渐渐被当代人淡忘,而外来文明却成为年轻人追逐的趣味时;当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表面政绩,发动全县资源“申遗”,而不顾之后的保护导致文化的衰落时;当传统的文化与习俗成为电视屏幕上孩子们看到的影像和记录时......我们已经遗失了过去的记忆,忘记了我们的“根”在何处。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发动全民的力量。首先,要提升民众对文化保护的意识。这不仅要在宣传上下足够的功夫,还要在教育上灌输保护“非遗”的重要性。政府部门、文化部门要把“非遗”保护作为一个战略性的目标来规划,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社会上一些民众破坏和侮辱“非遗”的现状,让民众理解文化的魅力,增强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政府要扶持民间组织的文化团体,民众能够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当中,那么“非遗”才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科学的统筹和规划。当地的政府和文化部门,要研究一套切实可行,科学正确的保护方案,对“非遗”施行有效、可持续地保护。一方面,政府要咨询相关文物专家们的意见,统筹当地实际情况,在规划、政策和执行上做好统一的部署;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征求“非遗”传承人和了解这一内容的民众的想法,把政策真正落实到社会当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民族财富。作家们常在作品中提及的古老戏曲、剪纸和传统的习俗和文化,不能只成为后人翻阅名著时遐想的片段,应是一
种思想在现实中的延续,文化“活着”的传承。祖先留给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去粗取精,发扬光大。一个有文化积淀的民族,一个重视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民族,才真正能够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实现中华民族的梦,需要全民一起运用文化的力量,中华民族必将振兴!中国龙必将崛起!
第四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着严峻形势。
我国“非物质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状况令人堪忧。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加以承传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经常可见。
二、法律法规建设的进程不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相适应。由于保护工作仍未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与保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不能得到系统性解决。保护标准和目标管理以及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人员培训等工作相对薄弱,保护管理资金和人员不足的困难普遍存在。
三、一些地方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少数地区进行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存在商业化、人工化和城镇化倾向,甚至借继承创新之名随意篡改民俗艺术,损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四、机构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工作落实不到位。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基本不能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综合性、多部门协作性、专业性、广泛性、长期性要求。一些具体工作人员,甚至有的分管领导和专家小组成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理解不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判标准把握不准确。
五、政府投入不足,普查、抢救、保护经费严重缺乏。许多地方连基本的普查工作经费尚且不足,更谈不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
六、宣传不足,没有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力。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被认为是文化部门一家之事,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广大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淡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
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
一、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要将普查摸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统一部署、有序进行。要在充分利用已有工作成果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地区、分类别制订普查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要通过制定评审标准并经过科学认定,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国务院批准公布。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同级政府批准公布,并报上一级政府备案。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要组织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注重科研成果和现代技术的应用。组织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认定,鉴别真伪。经各级政府授权的有关单位可以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并予以妥善保管。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流出境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也要予以保护,对已被确定为文物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执行。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专题博物馆或展示中心。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对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可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团体)进行传习活动。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研究探索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的方式。在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区、乡村,开展创建民间传统文化之乡的活动。
五、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由文化部牵头,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化行政部门与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同时,广泛吸纳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咨询机制和检查监督制度。
六、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
七、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展示,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第五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背景材料】
非改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一些文化艺术种类在人们的漠视中面临消亡的危险,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
作为一种鲜活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仍然散发着独特的光彩和魅力,仍然是传承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题目】
请联系给定材料,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保护”这一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流畅。(2)字数大约在1000~1200字。
【范文】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让传统文化星耀历史长河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信息资料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卷轴。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遭到了众多的破坏。自然灾害、人为原因等都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完整和残缺,严重影响了其文化价值和影响意义。而一些地方政府单纯为了经济的发展,大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对其不加以保护和维护,造成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危险,即将失去其拥有的价值和作用,这一切都应当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而如何采取措施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政府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采取哪些保护措施呢?
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针对我国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法律的范围之内,对于破坏或损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依法进行严厉的制裁措施。各级地方政府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
文化发展纲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及时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要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目标。
其次,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进一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最后,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特别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带进校园和课堂,使其在思想上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同时要充分利用民间保护组织的作用,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工作,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重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充分发动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保护我国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点评】
文章在深入论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后,列举一系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最后在篇末提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的中心论点。
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对策的结构来进行写作。文章整体结构完整规范,论述具体,逻辑严密。申论考试中策论文格式方便考生把握,使用的人数很多,能在普通的结构中推陈出新,不仅能引起阅卷人员的兴趣,更是提高自己申论考试分数的重要手段。本文在指出问题后,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金投入、加强社会上的宣传三个方面展开对策表述,文章全面合理,体现了结构安排和论述上逻辑的严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