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隆回县“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
隆回县“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
(初稿)
根据《中共隆回县委关于制定隆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结合我县文化事业现状,特编制隆回县文化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1、“十五”主要成绩
——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承办了中国第三届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湖南省首届“绿展会”、长沙火宫殿花瑶庙会、纪念魏源诞辰210周年、“九龙回首”新春联谊 会等系列主题文化活动,组织了2001年10万人参与的大型元宵龙灯会、首届花瑶佳丽服饰赛、山歌大赛、文艺暨挑花大赛、“讨僚皈”民俗风情节活动。启动 了千场文艺下乡演出、2131工程及爱教电影放映、送书下乡活动,组织指导乡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000余场次。
——文艺创作硕果累累。花鼓小戏《祭鸡》获全国“群星奖”金奖,小戏《弹棉花》获“三湘群星奖”金奖,舞蹈《挑花裙》获“三湘群星奖”银奖。花瑶山歌参加 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获佳绩,农民画、书法、摄影、文学、舞蹈等,都有作品获得国家、省级大奖,在各类刊物发表文艺作品1000余件。《第三届国际梅山文化 研讨会论文集》,小戏《祭鸡》、《弹棉花》获邵阳市“五个一工程”奖。
——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有新进展。一是完成了滩头年画普查工作和花瑶文化研究田野调查,启动了全县民间文化和文物普查工程。滩头年画和花瑶挑花获全国民间 工艺品大展金奖,县长钟义凡获得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特别贡献奖;二是直接参与了崇木凼花瑶古寨、旺溪梅山文化园、滩头纸博园等旅游开发项目的整 体规划及文化旅游景点建设,并有部分项目付诸实施。三是完成了魏源故居的整体规划维修设计,并争取了第一批维修经费到位。四是完善了文保单位和馆藏文物资 料的整理归档,启动了湖公祠等10处文物保护单位的抢险维修,文保单位每年接待游客上万人次,接纳学生达30000余人次。五是魏源思想研究取得重大成 果。
——文化市场规范有序。重点狠抓了扫黄打非和网吧管理,通过新建网吧监控平台、实施零点控制以及集中整治和经常性管理,有效遏制了违法经营行为,全县的文化市场规范有序。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文化艺术专业人才青黄不接,文化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乡镇文化站未能发挥作用;三是文化事业经费有待加大投入。
二、“十一五”发展形势分析
我县是一个文化大县,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全国民间绘画画乡”,是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确立的县域文化建设基地,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被列入湘西地区 开发项目地区。“十一五”期间,是党和国家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国家对文化事业的发展支 持力度加大。只要抓住发展机遇,采取过硬措施,积极争取支持,我县文化事业必定会开创出新的辉煌局面。
三、“十一五”时期主要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群众文化普及与提高上下功夫,在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上作文章,在文化产业发展与管 理上求实效,在文化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上出新招,继承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打造文化强县,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 生活需求,为建设小康隆回和构建“和谐隆回”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奋斗目标
传统文化资源与市场经济接轨,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结合,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同步。健全文化网络和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全面 完成全县民间文化、地面文物普查和省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保护。健康有序发展文化市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三)发展重点
1、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和改造26个乡镇文化活动中心,总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左右;新建占地面积10亩、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的魏源纪念馆;改扩建县文化馆,力争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实现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
2、文化产业开发。重点抓好文物保护单位的对外开放和滩头年画、花瑶挑花、农民画的商品化开发,建立拓展民间工艺美术开发中心,力争全县文化产业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积极参与旅游建设,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3、传统文化和文物保护。完成花瑶文化研究课题和全县民间文化和文物普查工程,取得一批研究成果。完成魏源、滩头年画、花瑶挑花、梅山文化等具有开发利用 价值的传统文化资源商标注册。向国家文化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申报一批艺术之乡,积极推荐我县传统文化资源列入国家民间文化遗产名录。完成魏源故居、魏 光焘故居、谭人凤故居的规划维修工程,力争魏源故居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4、活跃群众文化。继续抓好“千场文艺下乡演出”活动和图书、爱教电影放映下乡活动,以及全县主题文化活动,重点抓好乡镇、社区和文化艺术社团的文
化活动组织与引导,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抓好文艺精品创作和文艺辅导、培训工作。
5、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文化单位的改革力度和管理力度,积极探索全员竞争上岗,对现有人员进行业务素质培训教育,并想方设法引进优秀文化艺术人才,努力扭转文化人不懂文化、不干文化的局面。
6、文化市场管理。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整顿。在发展、壮大文化市场的同时,突出抓好扫黄打非和网吧整治工作,严厉打击违法经营活动,确保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四)战略措施
1、多渠道筹措资金,采取向上级申请支持解决一点,向社会招商引资吸纳一点,单位自筹一点的办法,确保文化事业经费投入到位。
2、优化经济环境,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文化产业开发经营活动。
3、实行目标管理,督促现有人员出成果。公开招聘优秀文艺人才,增添文化工作活力。
4、设立奖励基金,鼓励文化艺术工作者深入群众,贴近生活,多创精品力作。
5、加强行政执法,从严打击文化经营活动中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第二篇:县文化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文章标题:县文化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随着“对接长珠闽,建设新**”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全面推进,不仅需要文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更为文化发展搭建了广阔舞台,创建了有利的政策环境和良好的发展条件。根据《赣州市文化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精神,结合本县实际情况,特制定于都县文化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建设大局和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和重在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为核心,实施文化创新、人才兴文战略,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壮大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为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总体目标
到2010年,基本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服务优质、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加快文化兴县建设进程,以文化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以文化进步推动社会进步。
三、发展指标
到“十一五”期末,全县文化发展指标为:
1、文化产业递增速度达到16;
2、人均每年文化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例达到3;
3、文化事业经费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不低于0.8;
4、财政支出人均文化事业费达到6元;
5、每万人拥有公益文化设施面积500m2;
6、购书经费达到人均0.1元标准;
7、农村乡镇文化综合文化设施覆盖率达98以上。
四、主要工作目标和发展思路
1、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加快文化艺术中心的装修进程,完善艺术中心的设施建设,完成好剧团、文化馆新办公场所的装修工作;重新制作中国工农红军红四军政治部旧址暨毛泽东同志旧居复原陈列版面,多方筹资兴建“六县之母”博物馆和一个符合标准的县少儿活动中心。五年内,争取在新城建设一个面积不低于1500m2的图书馆分馆。
按照省百强文化站建设标准:乡镇文化站应设有图书室、阅览室、综合活动室和公益性文化宣传设施,建筑面积400m2以上。五年内,力争全县23个乡镇都建设好一个文化站。实施“农村文化建设工程”。认真抓好圩镇文化示范点的规划和建设,全县60的乡镇文化站达到省达标站标准,其中有一级站2个。每个乡镇有一个影剧院或室外演出场所,全县80的行政村有二室一栏(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宣传栏),并能正常开展活动,每个自然村至少拥有1户符合标准的农村文化中心户。
2、大力繁荣发展艺术事业
“十一五”期间,将组织创作人员多深入生活、深入基层,创作出富有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在省级报刊杂志至少发表三篇或国家级至少二篇文艺作品。到“十一五”期末,专业剧团创作大小戏剧、曲艺共100篇以上,生产大小剧目15台以上,每年抓出1个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期间至少创作演出一个小戏或曲艺去夺省级大奖,冲刺全国奖项,力争梅花奖;每年演出不少于135场,其中下农村演出场次不少于60。
3、大力发展各类群众文化事业
切实用好每年的农村文化活动专项资金,积极开展好农村文化三项活动,推动全县新农村建设。
作为“全国文化先进地区”和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不仅要保持荣誉,开拓进取,还要实施好“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文章版权归xiexiebang.com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知识工程”、“蒲公英计划”;实施好农村电影“2131”工程。
发挥文化部门的职能作用,积极参与和配合上级部门举办的八大艺术节。
大力推进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和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图书馆藏书达到13万册,电脑达到40台,实现管理与服务现代化、网络化、数字化,建立县中心网页,以达到分中心的设立要求,继续做好“于都籍人士”著作库建设工作,形成我县藏书特色。
加强地方特色文化的挖掘和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深入挖掘和整理本县申报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项目《于都古文》、《公婆吹》、《罾笊舞》、《茶蓝灯》,完成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普查、建档、项目申报工作,创1-2个特色文化村。
4、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抢救、保护和利用
于都是举世闻名的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集结地和出发地,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现有文物保护单位231处,其中,省级文化保护单位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馆藏文物2020件,有一级文物6件,二级文物21件,三级文物787件。“十一五”期间要力争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加强博物馆的宣传展示功能,完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陈列,完善第一渡纪念碑园景点建设,抓好罗田岩摩崖石刻、谢家祠、管屋、明代步蟾坊、中央后方保管处——竹篙寨等保护单位的加固维修;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上宝古祠堂进行维修和保护,更换木结
构,维修瓦面,重修土围及土围门楼,治理周边环境。充分发挥文物资源优势和特色优势,以发展红色旅游为重点,推出多条文物旅游精品线,大力发展文物旅游业。
5、发挥地方特色文化优势,做强做大文化产业
加强地方文化资源的普查和规划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文化资源有效整合。积极推进文艺演出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电影音像业、文博图书馆展览业、信息网络业、艺术教育培训业、特色文化产品业等八大重点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和优化升级,到“十一五”期末,文化产业年总值达7500万元。
6、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不断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管理规章,力争到2010年,在全县初步建成一个市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全县各类文化经营单位达到260家,从业人员2500个,营业收入8000万元,年创税利2000万元。
推广量贩式、超市式、连锁式,全县培植2个亮点歌舞娱乐场所,2个上规模的音像超市、2家连锁网吧。
五、保障措施
1、切实加强领导,为文化事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把文化工作作为执政为民、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建立健全以“五纳入”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事业发展机制;把文化工作纳入工作目标,纳入新农村建设考评。建立健全全县二级文化市场管理稽查网络,逐步解决好乡镇文化站的人员、经费、设施问题,增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服务能力。
2、进一步落实文化经济政策,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办[2000]41号文件)中的一系列文化经济政策,多渠道增加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确保文物工作“五纳入”落到实处,保证文化事业建设费的15用于文物景区景点的保护和维修。设立文艺创作基金和非物质文化专项基金。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对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捐赠和投入。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的发展步伐。
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按照“统一领导、总体设计、分类指导、管办分离、协调配套、分步推进”的基本思路,抓好“管、办、转”三个方面的改革,基本形成以文化行业管理与文化市场建设为中心、文化公益事业为主体、文化产业发展为支撑点、多种所有制共同办文化的,结构合理、技术先进、效益良好、具有赣南特色的文化发展格局。一是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理顺政府与文化单位、文化单位与市场的关系;二是实行分类指导,加快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改革;三是改革人事制度,在文化企事业单位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建立健全公开招聘、双向选择、竞争上岗、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制度;五是对现行的职称评聘制度进行改革,实行按能授职称,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六是推进机制创新、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运营机制。
4、加强统筹协调,实施社会兴文战略。
鼓励和扶植个体、私营、外资等经济成分参与兴办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一是鼓励和扶持多种所有制的民间职业文艺团体和业余团体;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兴办儿童文化事业,举办各类文化艺术培训,兴办文化设施;二是鼓励现有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文化资源、文化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三是培育和发展文化服务中介,鼓励代理公司、演出经纪公司、电影发行公司、艺术人才经纪公司等中介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5、实施“人才兴文”战略,搞好文化队伍建设。
贯彻“5511”江西文化人才培养工程,营造有利于文化人才聚集、成长的环境,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的专业、管理和经营人才。一是推广竞争上岗的择优用人机制,建立文化艺术人才合理流动的良性循环机制,建立文化系统考核上岗制度。二是加大人才培养教育工作力度,采取合作、委托、深造等办法培训人才。三是积极引进高素质的文化人才。四是建立鼓励机制,对于业绩卓越的人才给予奖励。通过培训,使图书馆、文化馆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业务人员“十一五”期间达到80,2010年达到100;文化站专干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十一五”期间达到60,文化馆、文化站业务人员全部要经过业务培训。
《县文化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县文化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第三篇:县文化局工作总结及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
县文化局工作总结及十一五文化事
业发展规划
县文化局工作总结及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2007-12-07 22:46:58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县文化局工作总结及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县文化局工作总结及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2)文章标题:县文化局工作总结及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
县文化局近几年成绩总结及“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近年来,我县文化、新闻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县委宣传部的直接指导下,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文化亮点纷呈,连续三年获全市文化工作第一名,同时荣获县委、县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先进单位。县文化馆、稽查大队、祁
剧团、电影公司均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祁剧团被推荐为全国先进集体,乡镇文化站和民间艺人的管理经验在全国推广。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成功举办了“祁东明天更美好”等大型节庆活动6次,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每年开展各种广场文化活动20余次,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提升了文化品位,打造了文化品牌,现已成为祁东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文化新闻市场规范有序,年平均查处案件21起,处理违规网吧18家,收缴盗版光碟4万多张,捣毁了凤歧坪镇等3个地下印刷窝点;文物保护卓有成效,去年成功申报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状元桥),实现我县省级文物单位零的突破。
近几年我县文化工作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与上级领导的重视和班子的团结奋进及文化人的艰苦奋斗分不分的。但我们同时也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努力加以改善。
“十一五”期间我县文化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1)搞好重点工程建设。2010年前建设具有文化特色内涵的标志建筑祁东文化大厦和祁东祁剧院。在祁丰开发区征地20亩,占地面积达13340平方米,建筑(二栋、五层大楼),面积达68000平方米的祁东县文化大厦及配套的公共文化设施用地,建成一个集办公、影院、文博、阅览、艺术培训、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的现代化文化中心。祁剧院规划新建于祁东县正东路168号(祁东剧院内)整个建筑面积为25520平方米。
(2)打造文艺精品。坚持文艺“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五个一工程奖”、“群星奖”和重大演展为龙头,创作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风格多样、有较大影响的优秀文艺作品,带动整个精神产品质量的提高,确保文学创作、摄影、书法、美术、音乐等在全市的领先地位;积极推动祁剧、祁东渔鼓、花鼓戏等的继承和创新,不断推出优秀剧
目,培养优秀人才。
(3)加强城乡文化建设。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深入发掘民俗文化、民族民间文艺资源,积极创建全国和全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发展和引导广场、操场、墟场、店场、院场“五场”文化,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加大基层阵地建设,到2010年,全县逐步建立四级文化网络,即县城有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有文化服务中心或宣传文化中心(站)、行政村(居委会)有文化活动室或俱乐部、村民小组有“文化中心户”;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提高广大群众科学文化素质。
(4)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以创建文化先进县、文化先进乡镇活动为龙头,推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全面开展。“十一五”期间创建一批示范文化广场、全民健身示范小区、示范文化社区和示范乡镇文化宣传中心。进一步活跃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庭院文化;继续
开展“五下乡”、“文明进社区”、“送温暖”等活动;依托广场,市场运作,组织大型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事业。
(5)大力发展文博事业。做好现有1个省保、7个县保单位文物保护工作,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加大对砖塘、归阳汉墓群等的抢救性保护,建设一个有影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6)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抓好电影产业: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实现每个乡镇有一个以上的电影放映队,每村每月放映一场以上电影,40以上的乡镇有一座集镇电影院,80以上的16毫米放映队实现新机型放映,30以上的农村放映员实现职业化或半职业化。做强演艺产业:一是积极推进演出团体市场化运作,二是大力发展文化经纪中介组织,三是建立现代娱乐产业,四是继续抓好艺术培训市场。
(7)加大文化馆(站)建设。到
2010年,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达到国家规定的建设标准;县图书馆健全完善网络建设,实现自动化、数字化,形成文化资源共享的公共图书馆网络;实行图书购买经费单列,保持藏书的增长率,进一步建成由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组成的文献信息资源网络体系和知识共享系统,加强文献信息综合服务。
(8)完善文化市场管理。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引入竞争机制和多元投资机制,形成与国内外市场衔接的文化市场体系。积极有序地开放文化市场,努力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文化投资、经营,鼓励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发展。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文化市场执法力度,切实加强网吧、电游管理;严厉打击侵权盗
县文化局工作总结及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
第四篇:XX市文化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xx市文化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为了加快我市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升城市品位,全面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质量,参照xx省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结合我市文化事业发展的实际状况,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
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以构建和谐邢台弘扬先进文化为主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实施精品战略,打造文化品牌;抓好基层文化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依法规范文化市场,努力创造和谐、健康的文化环境;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加强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提高文化单位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尽最大可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努力实现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重点工作及发展目标
(一)繁荣艺术创作和演出
1、“十一五”期间,继续加强艺术研究和艺术创作工作。充分挖掘邢台历史和人文资源,发展特色文化,推进精品创作。创新艺术生产机制,支持组织文艺创作人员深入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努力创作出一批既具邢台特色,又体现时代精神的艺术精品,争取在xx省第七届、第八届戏剧节获得大奖,并力争获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奖”。
2、培养和造就一批专业艺术人才,解决好专业艺术人才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问题。市杂技团要继续办好学员班,市xx梆子剧团和豫剧团要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引进人才、培养新秀。要不断创新育人机制,打造自己的编、导、演队伍,到“十一五”末,争取培养出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名编剧、名导演、名演员。
3、继续推进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改革。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演职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市xx梆子剧团和豫剧团每年要创作演出或移植演出二至三台新剧目,演出场次不少于300场。市杂技团要注重拳头节目的排练,不断开拓海外市场。
4、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艺术表演团体。“十一五”期间,各县(市)都要扶植1—2个高水平的艺术表演团体,尤其是地方稀有剧种的表演团体,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层次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
5、“十一五”期间,市xx梆子剧团要新建多功能排练厅,市豫剧团要完成排练厅的更新改造。
(二)抓好基层文化建设
1、积极创建文化先进县。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全市有一半以上的县进入省级文化先进县行列,有2—3个县进入全国文化先进县行列,为文化大市建设奠定扎实基础。
2、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改建扩建邢台市图书馆,将新馆建成我市标志性建筑之一。加大城市影剧院改造力度,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改造,争取在2010年以前改造完成一批高标准的城市影剧院。着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网络建设。到2010年,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的目标。新建和改造的县级图书馆、文化馆要达到省级标准,图书馆的建筑面积不低于1500平方米,藏书不低于10万册,文化馆的建筑面积不低于2000平方米。两馆合建的不低于3000平方米。县(市、区)所在地要建有文化广场,有舞台和供电设施,面积不少于4000平方米。农村各乡镇、城市各社区要普遍建有多功能文化中心(文化站)和图书室,村村建有文化室或阅览室。
3、继续完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在完成各县市图书馆基层中心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在乡镇、街道和社区建设基层中心,逐步提高工程覆盖率,让更多的基层群众共享这项现代化的文化服务。
4、积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逐步建立起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和分级保护制度,积极抢救濒危项目,完善传承制度,通过整合资源、创新形式,合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资源。
5、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农村以乡镇为重点,城市以社区为重点,加强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内容和基本方式建设。进一步开展传统节庆日、重大纪念日的主题文化活动,继续组织彩色周末和假日文化活动,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乡镇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各类群众文化事业。创新机制,推进农村电影“2131”工程。
(三)加强文物保护和管理利用
1、继续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做好配合“南水北调”等重大基本建设工程的文物考古工作。
2、积极筹建邢台市博物馆。组织力量尽快完成邢台市博物馆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完成邢台博物馆和邢台民俗馆基本
陈列设计方案。
3、加强我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市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利用。“十一五”期间,完成对普利寺塔、邢窑遗址等国保单位的维修和建设工程,修复开元寺、天宁寺、古城墙、扁鹊庙等古建筑群,修复邢台古城内的历史街区,保护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古民居、古店铺。争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4、加强抗
大纪念馆、八路军129师东进纵队司令部、义和拳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发展红色文化旅游。
5、积极推动我市的文物和历史研究工作,筹划出版一批有代表性的文物研究成果。
(四)加强文化市场管理
1、继续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本着有利于发展先进文化、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有利于壮大文化产业的要求,不断调整和优化市场结构,提升经营业态,促使文化市场健康、繁荣、有序发展。
2、加强对网络市场的引导和监管。控制网吧总量,鼓励网吧规模式发展,培育和发展连锁网吧、绿色网吧、商务网吧和公益网吧,改造网吧的经营模式和赢利模式。严厉打击接纳未成年上网、组织网上赌博、传播反动淫秽信息等违规违法行为。
3、进一步规范音像市场。“十一五”期间要建立和完善正版音像制品发行网络,对全市音像市场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发展连锁经营,大型超市等现代营销模式。严厉打击各种非法音像制品经销行为。
4、支持鼓励歌舞娱乐场所和演出市场建康有序发展。按照“先繁荣、后规范”的要求,给予积极引导和扶持,鼓励发展超市化、规模化、品牌化经营模式。使我市的娱乐业在“十一五”期间得到较快地发展。
5、出版物市场要坚持鼓励发展,实施扶优战略。积极推进企业体制改革,从整体形成一个网点布局合理、品类齐全、规模总量较大结构优化的出版物市场,到2010年,出版发行单位达到520家,批发单位增加12家,连锁经营单位增加6家,大型书城增加3家,中型书城增加22家。
6、印刷业市场要鼓励规模经营,要对现有印刷企业进行整合,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中小企业印刷工业园区,并发展一批规模较大、有一定实力的印刷企业,到“十一五”末期,全市印刷企业达到600家。
三、主要措施
(一)解放思想,统一认识,进一步加大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按照中央、省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在抓好试点的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有序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加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深化内部制度改革。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扩大实力”为重点,培育一批有实力、有活力的文化企业。
(二)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继续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县、乡、村农村三级公共文化网络建设的投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光添彩。大力扶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尽快将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三)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要健全完善人才使用与激励机制,培养造就一批优秀的文化艺术人才。要鼓励、支持人才干事业,逐步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工作环境。要拓宽用人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文化人才的引进力度。要加强对现有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工作水平;加强法律法规培训,努力提高文化执法水平。
(四)进一步落实各项文化经济政策。要研究和制定我市落实中央、省有关文化经济政策的具体措施,为“十一五”规划的落实,为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政策保证。
(五)切实加强对文化事业建设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领导文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将文化工作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本地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纳入党委、政府的重点议事日程。使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统筹发展。
第五篇:县文化局工作总结及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
文章标题:县文化局工作总结及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
县文化局近几年成绩总结及“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
近年来,我县文化、新闻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县委宣传部的直接指导下,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文化亮点纷呈,连续三年获全市文化工作第一名,同时荣获县委、县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先进单位。县文化馆、稽查大队、祁剧团、电影公司均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祁剧团被推荐为全国先进集体,乡镇文化站和民间艺人的管理经验在全国推广。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成功举办了“祁东明天更美好”等大型节庆活动6次,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每年开展各种广场文化活动20余次,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提升了文化品位,打造了文化品牌,现已成为祁东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文化新闻市场规范有序,年平均查处案件21起,处理违规网吧18家,收缴盗版光碟4万多张,捣毁了凤歧坪镇等3个地下印刷窝点;文物保护卓有成效,去年成功申报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状元桥),实现我县省级文物单位零的突破。
近几年我县文化工作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与上级领导的重视和班子的团结奋进及文化人的艰苦奋斗分不分的。但我们同时也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努力加以改善。
“十一五”期间我县文化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1)搞好重点工程建设。2010年前建设具有文化特色内涵的标志建筑祁东文化大厦和祁东祁剧院。在祁丰开发区征地20亩,占地面积达13340平方米,建筑(二栋、五层大楼),面积达68000平方米的祁东县文化大厦及配套的公共文化设施用地,建成一个集办公、影院、文博、阅览、艺术培训、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的现代化文化中心。祁剧院规划新建于祁东县正东路168号(祁东剧院内)整个建筑面积为25520平方米。
(2)打造文艺精品。坚持文艺“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五个一工程奖”、“群星奖”和重大演展为龙头,创作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风格多样、有较大影响的优秀文艺作品,带动整个精神产品质量的提高,确保文学创作、摄影、书法、美术、音乐等在全市的领先地位;积极推动祁剧、祁东渔鼓、花鼓戏等的继承和创新,不断推出优秀剧目,培养优秀人才。
(3)加强城乡文化建设。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深入发掘民俗文化、民族民间文艺资源,积极创建全国和全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发展和引导广场、操场、墟场、店场、院场“五场”文化,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加大基层阵地建设,到2010年,全县逐步建立四级文化网络,即县城有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有文化服务中心或宣传文化中心(站)、行政村(居委会)有文化活动室或俱乐部、村民小组有“文化中心户”;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提高广大群众科学文化素质。
(4)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以创建文化先进县、文化先进乡镇活动为龙头,推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全面开展。“十一五”期间创建一批示范文化广场、全民健身示范小区、示范文化社区和示范乡镇文化宣传中心。进一步活跃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庭院文化;继续开展“五下乡”、“文明进社区”、“送温暖”等活动;依托广场,市场运作,组织大型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事业。
(5)大力发展文博事业。做好现有1个省保、7个县保单位文物保护工作,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加大对砖塘、归阳汉墓群等的抢救性保护,建设一个有影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6)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抓好电影产业: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实现每个乡镇有一个以上的电影放映队,每村每月放映一场以上电影,40以上的乡镇有一座集镇电影院,80以上的16毫米放映队实现新机型放映,30以上的农村放映员实现职业化或半职业化。做强演艺产业:一是积极推进演出团体市场化运作,二是大力发展文化经纪中介组织,三是建立现代娱乐产业,四是继续抓好艺术培训市场。
(7)加大文化馆(站)建设。到2010年,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达到国家规定的建设标准;县图书馆健全完善网络建设,实现自动化、数字化,形成文化资源共享的公共图书馆网络;实行图书购买经费单列,保持藏书的增长率,进一步建成由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组成的文献信息资源网络体系和知识共享系统,加强文献信息综合服务。
(8)完善文化市场管理。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引入竞争机制和多元投资机制,形成与国内外市场衔接的文化市场体系。积极有序地开放文化市场,努力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文化投资、经营,鼓励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发展。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文化市场执法力度,切实加强网吧、电游管理;严厉打击侵权盗版、非法出版等行为,保护知识产权,净化文化环境,繁荣文化事业。
(9)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深入发掘民俗文化、民族民间文艺资源,突出抓好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文化建设;积极创建全省和全国民间艺术特色文化艺术之乡,发展和引导集镇商贸文化、乡村假日文化,举办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农村文化活动,推动农村旅游文化、商贸文化的发展;加大文化扶贫力度,加大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加快乡镇文化站建设。“十一五”期间力争95以上乡镇文化站建设达到“示范文化站”要求。继续做好文化先进乡镇建设和文化、科技、卫生、计生、普法“五下乡”活动,认真抓好文化扶贫工作和农村电影“2131”工程,满足农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活跃农村文化群众生活。
(10)提升新闻出版业。建设多元化出版发行渠道,推进我县出版物市场向规模化、综合化、集约化发展。优化印刷企业结构,加快商业印刷和包装的发展速度,使其成为新闻出版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XX县文化局
2006年5月26日
《县文化局工作总结及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县文化局工作总结及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