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安全文化理念
一、安全文化理念
企业成败在安全,安全文化县企业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是安全管理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思想文化的系统工程。为全面打造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牢固树立先进安全文化理念。我们用先进安全文化为引导,通过强有力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引导、规范、约束和促进员工安全行为养成,用安全文化促进安全发展。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行而未果亦是未行”。安全文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宣传,而是一种认识,一种观念,一种真正的安全文化灌输,让广大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升华。企业精神是“高起点、严要求、抓安全、保稳定、促发展、争一流”,服务宗旨是“遵章守纪、杜绝隐患、落实责任、保障安全”,经营思想是“守法、创新、规范、安全”,坚持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的安全生产方针,履行岗位职责,自觉遵守行为规范、严格执行标准,严格执行安全法规,向质量要安全,向安全要效益。
我们以神圣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共同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浓厚安全文化氛围,真正做到强化安全基础,推动安全发展为己任,全面实现企业长治久安。
第二篇:安化概述
安化概述
(2007-03-15 15:31:31)转载
安化县位于湘中偏北、雪峰山脉北段、资水中游,北纬27°58′54″~28°38′37″、东经110°43′07″~110°58′51″〖JP〗之间。东接桃江、宁乡,西靠溆浦、沅陵,南临涟源、新化,北毗桃源、鼎城。东西长123.76公里,南北宽73.46公里,总面积4950.25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3%,县域面积列湖南第三。2000年,安化县辖东坪、清塘铺、梅城、仙溪、大福、长塘、羊角塘、冷市、小淹、江南、柘溪、马路、奎溪、烟溪、渠江、平口等16镇,高明、乐安、栗林、东山、滔溪、龙塘、洞市、杨林、田庄、木子、苍场、古楼、南金等13乡和新桥建镇试验区,共有村(居委)1180个,总人口95.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8万人。居民主要系汉族,少数民族有25个864人,大都为杂散居。
远在太古时,安化境域是一片海洋。距今约8亿年左右,江南古陆隆起,原始的雪峰山脉形成。距今6000万年兴起的、至今仍在活动的喜马拉雅运动,控制了湖南山脉的走向和水系的分布,县境的山脉和水系因此而形成。后经长期的风化、水蚀、冲刷、切割作用,才呈现出今日县境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全县山地占82%,丘陵占11%,冈地占2.5%,平谷地占2.8%,水域占1.7%。地势从西向东倾斜,西部九龙池,海拔1622米,东部善溪口,海拔57米,相对高差1565米。境内崇山峻岭,重峦叠嶂,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63座。资水横贯县境中部,境内干流5公里以上的溪河170条。1961年柘溪电站关闸蓄水,形成柘溪水库安化境内水面85平方公里。据90年代初土地详查,全县有耕地406万公顷,其中稻田3.02万公顷,常年作土104万公顷。
安化地处东亚季风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水集中,春温多变,夏秋多旱,严寒期短,暑热期长的特点。历年(1955~2000年)年平均气温为16.2℃,与1955~1985年平均数吻合。一年之中,1月份最冷,极端最低气温-11.3℃,7月份最热,极端最高气温41.8℃。年平均无霜期275天、日照1335.8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706.1毫米,较1955~1985年平均数多33.2毫米。雨水60%集中在4-7月。不同地域雨量相差很大:洞市—竹溪坡—熊家山一带多至1817~1851毫米,而清塘—黄柏界一带少至1414~1428毫米。
全县盛产松、杉、竹、果、茶叶、油茶、油桐、棕片、药材等,有木本植物103科1022种;钨、金、锑、钒等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39种,是湖南省重点林区县和有色金属之乡。水能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150万千瓦,除已建成的湘中明珠——柘溪水电站外,还建有小水电站142处,总装机容量2万多千瓦。
安化地灵人杰。据史料统计,自宋至清,安化考中进士以上14人、举人117人。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人物有清代两江总督陶澍、云贵总督罗绕典、著名书法家黄自元。20世纪初,李燮和、李唐等最早参加华兴会、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成为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从土地革命到解放战争的几十年革命斗争中,姚炳南、卢天放、刘肇经等大批革命志士前赴后继,共有389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新中国成立后,安化更是英才辈出。在政界、军界和科技、教育、医学、文史、体育界出现了相当一批出类拔萃的人物。如国家工商总局局长王众孚(2002年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中纪委副书记夏赞忠、工程院院士龙驭球、原福州军区副司令员邓克明、广州军区副参谋长李作成等。世界羽坛冠军唐九红、龚智超、龚睿娜、黄穗,都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安化历史悠久。小淹镇青桑村旧石器遗址的考古发现,证明距今1.5万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安化为古梅山之域,汉属益阳县地。唐僖宗光启二年(886),梅山峒蛮断邵州道,不与朝廷通。直至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朝廷遣章开发梅山,置安化县。据历史资料记载,宋置县后,放开对县境瑶人的禁锢,居民生产生活较为安定。宋末至明代中叶,战乱频仍,疾疫灾荒不断,人口锐减,田土荒芜。明万历年间,县内采矿炼铁、采制黑茶兴起,工商业已有萌芽。清代初、中期,社会安定,朝廷奖励耕作,促进了农业发展,工商企业也随之兴起。咸丰年间创制的红茶“湖红”,远销欧美。清末至民国初年,南北军阀混战,县境屡遭兵燹,人民生活困苦。抗日战争时期,安化成为抗战后方,长沙、益阳等地不少机关、学校及厂店纷纷迁入县境,安化工商业、教育事业一度繁荣。抗战结束后,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社会动荡,生产萎缩,物资紧缺,通货膨胀,到40年代末,全县经济已濒于崩溃。
1949年6月28日,安化宣布和平解放。1949~1985年36年中,安化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经历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6个5年计划建设时期。其间,尽管自然灾害频繁袭击,西方国家对中国一度进行经济封锁,反右派斗争、文化大革命等运动严重干扰,同时也出现过“大跃进”等经济建设上的指挥错误,但是,中国共产党能及时总结经验,纠正错误,使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向前发展。从70年代末开始,中共安化县委、县政府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着力加强县境通路、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话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多种经营基地,发展各种农副产品;相应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综合利用和加速开发储量丰富的地下矿藏。这些都为以后全县经济实现新的飞跃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6~2000年,是改革开放的15年。15年来,全县人民在中共安化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紧跟党中央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各方面的改革。全县农村在稳定并不断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发展规模经营,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在经济领域,全县朝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成功地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已在全县基本形成。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推动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他各项改革全面推进。计划工作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宏观调控、积极引导、放开搞活,扶持各项事业发展的市场经济转变。价格体制由大部分实行国家定价向国家指导价、市场调节价方向发展。财税体制实行县对乡镇财政体制包干,并推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人事制度方面,实施人员分流,推行公务员制度,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招录干部。教育方面,调整教育布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县、乡(镇)两级政府部门,按照精简、统一、效率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推进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大大提高政府的决策能力和服务功能。此外,金融、外贸、投资、流通、住房、社会保障、科技、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改革,也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各项改革已成为推进全县经济建设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动力。
1986~2000年,也是国家执行“七五”、“八五”、“九五”计划时期。“七五”时期(1986~1990),安化县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林业生产,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加快发展乡镇企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力水平。“七五”规划执行情况较好。“八五”时期(1991~1995),全县坚持深化改革,调整结构,面向内外市场,综合开发资源;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坚持把安化建成以发达农业为基础,以矿冶、化工、森林、食品工业为主体,以建材、饲料工业为两翼,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富饶山乡。前两年着重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后三年通过深化改革加速经济发展。“八五”规划执行顺利,全面超额完成各项任务和主要经济指标。“九五”时期(1995~2000),县委、县政府根据省委书记王茂林的指示,编制了《安化县1995~2000年脱贫奔小康计划》。其指导方针是:充分依靠全县人民,抓住国家扶贫攻坚机遇,扩大招商引资,走市场导向、科技进步和资源开发三位一体的经济发展道路,重点突破山地开发、支柱产业和交通建设三大领域,逐步形成稳定脱贫致富的内在运行机制,实现富民强县的战略目标。其间,因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经济指标完成不太理想,但基础设施建设成就辉煌。
在这15年间,安化尽管遇到连年严重的自然灾害,尽管历经了由单一的全民、集体所有制到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由封闭型计划经济到开放型市场经济的历史变革,但是,安化人民在付出沉重代价的同时,也获得了发展自己的契机:国家对柘溪库区建设的重视与投入;明确安化为全省重点林区县;1994年国务院确定安化为“八七扶贫攻坚”重点县。这三大机遇就像催化剂与助推器,为安化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很强的活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15年来,安化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县力明显增强。2000年与1987年(1986年及以前无此项统计)比较,国内生产总值由55841万元增加到202053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平均发展速度10.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4645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3527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8040万元。主要农产品产量有较大幅度增长:粮食由263775吨增加到296084吨;油料由8350吨增加到23417吨;茶叶由于市场疲软,由8000吨减少到5000吨,但其中名优茶由少到多,向国内国际打出了“安化松针”、“安化银毫”、“求喜银币茶”等名牌产品;水果由2985吨增加到9300吨,其中柑橘由1675吨增加到7150吨,“宫川蜜橘”曾定为第十一届“亚运会”指定供应产品;出栏猪由27.6万头增加到48.7万头,出栏牛由0.15万头增加到8.84万头,出栏羊由0.74万只增加到17.76万只,水产品产量由1690吨增加到9715吨。15年全县累计人工造林1031万公顷,封山育林1633万公顷,1993年实现消灭宜林荒山,1996年实现全面绿化达标,获省政府授予的“全省绿化先进集体”荣称。林业结构调整日趋合理,新植以板栗、杜仲、厚朴等为主的经济林308万公顷,全县经济林总面积达79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27.8%,获国家林业局授予的“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和“中国厚朴之乡”称誉。2000年与1985年比较,主要产品产量不断增加:发电量由17.33亿千瓦时增加到24.79亿千瓦时;精锑由1260吨增加到2939吨;水泥由7.39万吨增加到16.69万吨;黄金由15千克增加到75千克;竹地板生产量33万平方米。渣滓溪锑品厂生产的精锑及三氧化二锑被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确认为“中国公认名牌产品”。乡镇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建玲竹业有限公司,90年代还是个小型竹木制品厂,通过几年发展,建成设计年产高档无尘竹地板100万平方米,年产值1亿元以上,年创税可达到1000万元的全省最大的楠竹加工企业。其生产的“建玲牌”竹地板获湖南省名优特新农副产品博览会金奖,产品走销市场。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总收入由2947万元增加到9793万元。金融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各项存款余额由10170万元增加到195652万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由10431万元增加到100466万元;保险业务费总收入由189 万元增加到14741万元,支付赔款由105万元增加到5193万元。
15年来,安化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建设成效显著。15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建设投资23亿元。其中,国家计划内投资建设项目1280个,实际完成投资11.63亿元,投资的重点是基础设施、农业基地和支柱产业;以工代赈资金项目2704个,实际完成投资2.464亿元,主要实施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农电、农村电信等项目工程;争取国家扶贫贷款1.3亿元,财政扶贫资金1542万元,扶持项目987个(绝大部分属固定资产投资);国家水利部和省财政投入的建设基金及地方后期扶持移民库建资金共1.6332亿元,主要用于库区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开发及移民安置等。15年间,新建、扩建和改造的重点工业企业有湘云制药厂、湘中竹木总厂、渣滓溪锑矿、太平金矿、平口水泥厂、长塘水泥厂、仙峰水泥厂和建玲竹业有限公司等。在城镇建设上,建制镇由11个增至16个,小城镇的各项配套建设相应加快。其中,建成了梅城、平口和东坪湘资三处规模较大的农贸市场。县城东坪镇建设日新月异:广播电视、电信、电力、外贸大厦拔地而起;新建沿江大道被誉为安化的“外滩”;党政机关办公大院整体搬迁;十八拐、月形山公园打扮得
秀丽多姿;橘园新村、梅园小区建设初具规模。能源建设上,新建了马迹塘至梅城11万伏送变电线路,续修扩建了廖家坪、红岩水库和将军电站,新建了长塘11万伏变电站,改造扩建了清塘等8个变电站,新建配套小水电135处,装机2250千瓦,农村电网进一步得到改造,全县通电村达到1137个。交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15年间,新建了大桥—通溪、东坪—小淹、柘溪—马路、洞市—新化等多处公路,境内公路里程达3183.8公里,全县通公路的村达930个;完成了东坪—柘溪、梅城—新化、长塘—大福、羊角—沧浪坪、柘溪—马路等公路砂改油工程;搬迁和改建了湘运安化、梅城两座县级车站;新建了对口溪船运码头;安化资江大桥和怀桃公路小淹—夫溪段修建等重点项目正在建设中。2000年与1985年比较,民用汽车拥有量由27辆增加到2123辆,民用机动船拥有量由168艘增加到251艘,客运量由92.05万人次增加到465.8万人次,货运量由13.4万吨增加到26.5万吨。邮电通信事业飞速发展。邮电业务总量由104万元猛增到4911万元,交换总机容量达到2.17万门,全县通电话村933个,固定电话用户发展到59376户,移动电话用户10846户,新蓉园寻呼用户13932户。
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各项社会事业也高速发展。科技兴县成绩显著。科普、专利工作多次获省、市先进,安化被评定或确认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专利工作试点县和“首批科普示范县”创建单位;全县授权专利241件,开发实施专利166件,取得科技成果211项,获国家、省、市科学技术进步奖284项。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县教育部门共有学校989所(小学925所、初中55所、高中5所、职业中专3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部门与社会办学39所。2000年与1985年比较,校园面积由26107公顷增加到28633公顷;校舍面积由51.28万平方米增加到114.74万平方米;在校学生由102
855人增加到155928人。15年间共为国家输送大专院校学生5585人,为新中国成立后36年高考录取总数2387人的2.34倍;中等职业学校为县内外输送中级专业技术人才8444人。县职业中专跻身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成人教育、幼儿教育、技术培训广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全县实现了“九五”期间计划生育的奋斗目标,1995~2000年,连续6年评为省、市先进单位。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9个,社会医疗机构44个,村卫生室851个,个体诊所155家。医院建设、医疗技术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全县共有26家医院上等升级,其中,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医院、县二人民医院达到二级乙等医院标准。中医药工作达到全省先进县标准。文化工作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在繁荣文艺创作、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发展和管理文化市场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不断出新,涌现了一批新人新作,成为益阳市文艺创作的一支劲旅。文艺演出常年不断,获得多种奖项。平口文化站被列为全省10个文化示范站之一。广播电视发展迅速:先后建起县城和梅城两座广播电视大楼;建成辰山微波电视铁塔、张家山微波转播站;启动全国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县共建电视卫星地面站400个,消灭了电视盲村;有线电视在全省率先实现统建统管,所有乡镇实现微波联网,县城网络实现传输光缆化,有线电视用户增至68000户。1986~2000年,是安化体育事业的黄金时期:全民健身活动普遍开展;安化运动员在市、省、国家级比赛中多次摘金夺银;为省、国家输送了大批体育健将;安化被誉为世界羽坛冠军摇篮。旅游事业受到重视,县政府已将这一朝阳产业提到议事日程,成立旅游资源开发机构,进行旅游资源的全面考察和推介。先后开发的有红岩省级自然保护区、柘溪省级森林公园、六步溪省级自然保护区、马路龙泉洞和青龙洞等溶洞群。全县有东坪、马路、柘溪、思游风景区已审批确定为市级旅游风景区。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提高。2000年与1985年比较,职工年人均工资由998元增加到67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49元增加到1236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由4569万元增加到152亿元,人均储蓄由54.47元增加到1650.28元。历史以来安化人民缺衣少食的问题,在此时期得到较大程度的缓解。城镇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住房总面积由108.69万平方米增加到312.03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由7.56平方米增加到12.1平方米。农村住房新建改建速度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已具雏形。城乡消费品市场繁荣,物价稳定。15年间,全县共投资6018万元,组建农贸市场23个,此外还组建乡、镇、村墟场82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6666万元增加到106353万元。环保、生态建设成绩显著。全县共投入治理污染资金4169万元,主要对东坪钒冶炼厂进行整体搬迁,对廖家坪矿业污染和国营715矿的退役环境进行治理。争取国家第一批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项目,对滔溪、伊溪、沂溪及柳溪、河曲溪流域实施了有效治理。
全县物质文明建设成绩显著,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发展。除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长足发展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也年年有主题,年年有特色。1987年,县委印发《关于“七五”期间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十条措施》,重点以移风易俗为突破口,树立社会主义新风俗。1990年初,县委发出《关于在全县广泛开展学雷锋、讲贡献、尽义务、树新风活动的通知》,学习活动有声有色,涌现了一批学雷锋的先进单位和个人。1991年,县委成立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全县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以下简称双文明)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1994~2000年,先后在全县广泛开展“做文明公民,建文明单位,创文明建设先进县”、“改进作风年”、“三德教育年”、“创文明户、文明集镇、文明单位”为主题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同时,不断开展普法教育,使全县人民的思想、道德、法制观念不断更新,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至2000年,全县建成县直文明单位22个、文明乡镇8个,评定不同等级的“星级户”27000多户。
综上所述,1986~2000年,是安化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前进的15年。其间,发展是总的趋势,成绩是主流。然而,由于地域条件,经济基础及自然灾害等诸多因素影响,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运行总体质量不高,主导产业尚未形成强劲的市场竞争能力;县乡两级财政运转艰难,财政经济没有走出困境;脱贫任务还很艰巨,致富奔小康尚需付出成倍的努力。但是,安化县委、县政府坚信,安化是一方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光荣革命传统、资源丰富、地灵人杰的热土,安化人民一定能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谱写出更新更美的文字,迎来新世纪灿烂美好的明天!
第三篇:教育理念(一)
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塑造品质
教育理念培训记录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讲“教不好学生等于偷钱和抢钱”、“讲课不好就是人品不好”,也就是说这么多年我们一直都是强调“我们怎么样”,我们老师讲课一定要讲得好,服务要好,环境要好……但是学生学没学到知识、掌握没掌握知识我们并没有做全面的评估,反正我的老师不错,服务不错。大家注意到没有,直到今天我们教学都有这样一个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说明学而思只致力于解决“教好”的问题:就是我们专注于把课讲好,要用最好的老师来上课,做到这样,就算没有偷钱和抢钱了。然而,我们却忽略了另一件事,就是“学好”的问题。我们老师讲得好,但是这个学生可能走神了,或者家庭环境不好,或者学校校风问题……他最后就是没学好,这些问题我们认为不是我们的责任。也就是说我们其实回避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学生到底学明白了没有。所以老师教得好不等于学生学得好,我们需要真正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思考,最起码也要找到他学习效果不好的症结所在。
在去年上半年,季老师带领的团队就一起投入的研究如何帮助学生真正有效学习的解决方案。其实这些理念和方法我们从03年开始,在教学中也或多或少有使用,但是可能不够具体,不够系统,我们也从来没有像价值观那样公开讲过,但是这些理念确实能够帮助到学生。
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些教育理念。
这些理念后面会指导我们的研发,指导我们的师资选聘,指导我们的师训,指导我们的日常服务,指导我们跟家长的沟通,也包括对我们学科的宣讲。
一个学生的学习为什么会没有效果? 大家想一个学生一周有多少个小时?
——对,一个学生一周有7*24=168个小时。但是我们给他上课一周只有几个小时? ——对,只有3个小时。
所以说一个学生在我们这上课,他最后考上清华北大了,我们也会认为其中有我们的贡献,但这里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他一周的168个小时中,在我们这学了3个小时,我们是如何能够帮助到他的?——我们要真正的帮助到他,就必须要借助这3个小时以外的力量。
我们通过这3个小时上课时间,不仅需要教会他知识和学习的方法,还需要用来改变他对学习的兴趣,改变他的一些行为习惯,改变他思考问题的方式。
一个学生因为上了你3个小时的课,每天回家学会了先复习后作业,每天回家玩游戏时间能控制在半个小时以内,这就是成功;一个学生因为上了你3个小时的课,所以养成爱阅读的习惯了,爱上了学习,周一到周五课内的学习效率提高了……这就是我们3个小时能够创造的价值。
这是我们这次探讨的一个根本的原因。事实上很多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学而思来,是因为他们看到很多学生在这里“成绩提升”很快,但是他花了钱、花了时间,还是有可能解决不了他孩子的问题,为什么呢?
因为他花钱、花时间上课,甚至报了1对1只能解决一个问题:找个好老师教学的问题。他的孩子要想真的吸收到知识,至少还面临3个重要的制约因素,这3个因素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一个叫学习动力问题。就是孩子自己爱不爱学,想不想学的问题。有的家长只知道请好老师给孩子灌输知识,但孩子对学习既没有兴趣,也没有信心,更没有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没有积极的人生理想,能够学好才怪。
第二个是学习环境的问题。如果一个孩子有好的老师,也想学,但是他的圈子不支持他学,家里没有自习室,父母打牌每次三缺一都叫他,周围的好朋友上课都不认真地听讲,大家都觉得学好学不好无所谓,那么他也很难学好。
第三个是学习能力的问题。如果一个孩子的学习方法不对,比如不会复习,每次都是对着课堂笔记做作业,或者一边学习一边听歌,又不能抓住课堂时间,那么也很难学习好。
这三个问题我下面给大家一一具体展开阐述。
一、学习动力
我有一个好朋友,他的家庭条件比较好。他告诉我他的孩子很聪明,但是怎么报辅导班、请家教进步也不明显,他想请我就跟他孩子交流一下。我一聊就知道,他孩子一直疑惑“为什么要学习好”的问题——他觉得自己没有必要学习好。学习好和学习不好有什么区别呢?在他的价值观里面,他觉得那些学习好的学生都是虚伪的或者喜欢拍老师马屁的学生,所以他完全没有学习的动力。而且因为他爸爸有能力,他将来不管上什么样的学校都可以找到一份非常好的工作,他学习好了也没有成就感,所以他没有学习的动力。
那什么叫学习动力呢?学习动力主要由这几部分内容组成:第一叫兴趣,第二叫信心,第三叫成就感。
一、学习兴趣。
一个学生如果连学习的兴趣都没有,或者说他觉得学习是很枯燥的事情,那他就不会很喜欢学习。其实这不能怪学生,大部分时候学生学习没有兴趣是因为老师讲课枯燥所致。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我以前跟大家分享过我自己的语文学习经历。我原来小学的时候特别的讨厌语文,为什么讨厌语文呢?因为我的语文老师是这样布置家庭作业的:今天回去之后把课文抄写五遍,课文后面的词抄写二十遍,然后他会在文章中在划几十个词,然后我们要把他划的词再抄写二十遍。
所以呢对于我来说就比较崩溃了。怎么办呢?你知道的,铅笔可以绑成一排,两三只笔绑在一起写的,但是这样子写也还是抄不过来,你知道抄二十遍是很崩溃的,所以后来就干脆不写。就是这样一种布置作业的方式让我们觉得学习语文很枯燥很无聊,整天抄写和背诵,所以语文一直学不好,成绩也很一般。
后来有一件事情改变了我的语文成绩。我们农村学校经常组织大扫除,要到操场上拔草,农村的操场草特别多。有一次我跟我们班语文成绩最好的同学在拔草的时候蹲在一块儿,我就问他语文是怎么学好的,他就告诉我“可能是因为看武侠小说看得多了”。我心想还有这么好的事情,我家里穷,不好张口向父母要钱买,我就向他借了很多武侠小说看,结果我就发现我的语文水平果然就慢慢往上走了,到小学升初中考试的时候他语文成绩全班第一,我全班第二,比他少2分。其实我语文学好还有一个原因,后面再讲。
学生的兴趣很多时候也会被家长扼杀。
你比如说我们看到很多家长反对孩子看故事书、看动画片、玩扑克、玩游戏,他们觉得这都是在浪费时间,这些也都是当年我父母反对的事情。
我自己也一直在做跟踪研究,包括我带队参加华杯赛全国总决赛,我看到那些学习最好的学生和能拿金牌满分的那样一批孩子,他们也是一样的在甚至没有节制的在玩游戏,包括那些得CMO金牌和IMO金牌的学生。
事实上我看玩游戏也没有把他们毁掉,这是一个培养孩子自制力的问题,但是反过来看,一个学生离开了这些会变成什么样呢?你让他做他不喜欢做的事情,他只会讨厌,抵触,然后趁你不在的时候偷偷的去做这些事情。
培养孩子一个好的阅读习惯其实是非常难的,你比如说在座的各位如果有孩子的,你可能非常希望你的孩子有一个很好的阅读习惯,很多顶尖优秀的人每天都有阅读的习惯。那么你跟孩子讲,阅读是一个对人一辈子很有用很重要的习惯,但是你的孩子还是不容易有好的阅读的习惯。
为什么?因为你随便拿一本名著或者散文给他看,他是不容易看进去的。你让他自己挑一本,更可能挑的是动画片或者故事书;你让他选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很可能选择玩游戏。你可能会说看故事书对他有什么帮助?其实这样的书对他来说很有帮助。为什么呢?因为这样有趣的故事情节他才会感兴趣,如果你不让他看,那么他只能背着你偷偷看,你不让他玩,他只能在你不知道的时候偷偷玩。
故事书、动画片对于孩子大脑的发育,就相当于鸡鸭鱼肉那些蛋白质对于他身体营养的补充。我们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身体健壮,就给孩子买很多好吃的;其实一个孩子小时候多积累故事书、动画片这些素材对他内心世界的丰富、思维模式的健全是非常有帮助的,它们是信息量的载体,孩子更容易通过动画片、故事书这些载体去理解世界。
我们家长不用担心孩子去看这些故事书、动画片。孩子没有丰富的社会圈子,也不太了解这个社会,动画片很多时候塑造了他们最初的价值观。像我们小时候,我看的那些动画片到现在还影响着我。《雪孩子》让我们看到人世间的爱,《葫芦娃》和《黑猫警长》让我们知道正义最终会战胜邪恶,《机器猫》让我们拥有梦想,《圣斗士星矢》时常给我们内心力量……我们大量的内心世界和思维模式就是从动画片中提取来的。小孩子就容易接受这些东西,他是通过动画片了解这个世界的。
现在也是如此:很多学生地理知识都是从《赛尔号》学来的,很多学生对三国时代的了解是从玩《三国群英传》游戏了解的。你叫他真的去看书吧,他不愿意去看。因为这才是他喜闻乐见的形式。他只接受他能够理解的形式。
你放心,只要他看的是健康的,当一个孩子他的信息量,通过看漫画故事书、趣味故事书,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他自然会转向那些健康高雅的读物。也就是说,当他看了几十本、上百本《安徒生童话》之类的书之后,他自己就会突然有一天找一本《读者》出来看看的。
反之,我们用极限分析法,一个孩子从小被关在一个屋子里面,天天给他吃各种好吃的东西,那么到二十岁长大了就是片白纸,什么东西都不知道。所以如果把一个孩子的社会交往、故事、动画片、游戏这些他用来了解世界的渠道断了,他就很难有所成长,这其实是非常可怕的。如果你给学生保留社会交往,那么他就只能从别人身上学习,在这个信息时代他的获得信息的渠道就会比别人少很多。
所以你得想象一个孩子如果没有这样一些东西,他只能按照你的意愿学习,他不容易有他的形象思维,他不容易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他没有大量的信息素材的输入,那么他长大了,就容易变成一个我们熟悉的人——“孔已己”。
孔乙己他很博学,知道“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孔乙己是个秀才,要是在今天,应该也有机会进重点大学。孔乙己也很儒雅,认为读书人偷书为“窃”不为“偷”——你就知道中国的应试教育绝不是当代的事情,而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
保护好孩子的信息源输入,你就要保护好孩子的兴趣。
二,信心:中国几乎所有人的信心都在学习中被打击。
信心,对学生是非常的重要。
前面提到我小学时候学好语文的第二个原因是什么呢?其实说来很有意思,是因为有一年,大概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县有一个民办教师,他把他们班的好学生的作文全都搜集在一起出了一本书,我现在都记得那本书的名字叫《幸福的小芽》。
市面上大多作文选的文章都是千挑万选的,让学生觉得自己的文章写得很差劲,不敢下笔。这本书的编者朱立新老师很nice,不是因为那本书文章编写得特别好,而是因为那本书的文章是一个学生平常的习作,我看那本书就恍然大悟,仿佛看到的是我同桌写的文章,很真实,让我知道这样的写作也是可以出成书的。从那之后,我从原来不敢写文章变成敢写了。以往我写的东西老师总是打分不高,从那之后呢我就不管老师打多少分了,我知道只要坚持写就会出成果。后来果然如此,虽然老师给我作文打的分从来没有高过,但是我参加作文竞赛得了市里的奖。
每个人都有优势,也都可以成为榜样,关键是教师要能够发现学生的独特优势,并且表扬出来,这会给学生信心。
我们期望每个班的老师花精力,研究发现学生的独特优势,并且公开表扬出来作为大家学习的榜样,这是对学生自己和同班同学一举两得的事情。遥远的榜样对学生价值是比较少的,因为接触不到。身边的榜样是最好的,因为亲眼所见,亲身经历,感受会比较深刻。这样会给学生巨大的信心。
我们研究发现我们的课堂教育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中国几乎所有人的信心都在学习中被打击。而且这个事情已经延续了两千年。
我举一个例子说明我们的教育是怎么扼杀学生信心的。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是被扼杀了信心长大的,我长这么大没有看到太多的老师是重视保护学生信心的。
有句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是真理。这句话对老师的要求是极其的高,高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很多老师讲课,他很激动,很有激情,是因为他自己有成就感,就是他自己讲课的时候他自己很爽,他觉得自己无限的强大,他觉得他是在传道、授业、解惑,他在帮助学生,他不知道那其实也在打击学生。其实任何一个只顾自己感受的老师都在反复向学生证明他就是一个傻瓜。
我发现很多老师给学生讲一个定理或者新知识经常是这样的:给一个学生5-10分钟时间思考一个题目,然后学生半天也没有思考出来,老师就觉得自己很牛、很强大,就接着给孩子讲解这个题目的知识点和思路了。
我们学习的任何一个数理化的定理和知识点在历史上大概都是无数人想了一辈子也没想明白的,比如,我们大家都熟悉的祖冲之,他研究圆周率很多年也就只搞清楚了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六七位。
其实所有的科学知识都是这样的,无数数学家、科学家,一辈子就是研究了那么一两个东西,但是老师们课堂上会给学生多长时间思考呢,10分钟。
大家想想,老师讲的很多数学知识、定律,都是几个、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数学家想了好几辈子才想清楚的,学生想课堂上10分钟就自己研究出来是极其困难的,但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跟孩子讲清楚,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会一次次打击学生的信心,反复向他证明他果然就是一个笨蛋。因为学生每次学新知识都会感受到方法的巧妙和自己在这10分钟思考过程中的无能为力。
我们要告诉学生:很多人一辈子只研究出一个公式,但是你有更加重要的使命,一辈子要学习很多个公式,所以不需要花那么多时间去研究这些公式,他只需要花很少的时间就能学习到,这样你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去探索,超过这些科学家。
我们要把这个道理告诉我们的学生,我们要告诉他,学习就是浓缩前人研究精华的过程。
这样,学生上完你这节课后他才会有自信,他会想:这东西不会做不是因为我笨,也不是因为它难,而是因为人生的时间有限,我不要花一辈子去重复犯前人犯过的错误,而只需学习他们总结的精华,我一节课就要学好几个数学家一辈子要研究的东西呢。
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不断积累他的成就感。
如果学生想爬上桌子,又很难。做老师的最好的方法不是把他抱上桌子,而是悄悄递给他一把椅子,然后默默的看着他第一步跨到椅子上;当学生爬到椅子上的时候,他又突然发现自己再跨一步可以爬到桌子上,他爬上去了,这个时候他充满欣喜地说:看,我可以自己爬到桌子上了!
老师的成就感来自于这种甘为人梯、默默无私、没有自我炫耀的付出。
让学生超过老师。
教育的意义、老师的伟大也在于此。
中国的两千年封建统治带来的思想奴役导致了国人在学术上也不敢越雷池一步,过度崇尚古圣先贤,忽视了质疑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老祖宗作的叫经,后人不断的给经做注,再后来的人再去给注做疏,但是老祖宗的经永远是最高的山峰;而西方文化崇尚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以前人的研究结果为基础,突破和超越前人。这导致了中国文明的创新性不足。
前几天我看到一个自嘲中国人和犹太人的区别微博这么说的:“犹太人在一个地方开了一个加油站,生意特别好,然后第二犹太人来了开了一个餐厅,第三个犹太人就开了一个超市,这片就很繁华了。中国人开了一个加油站生意特别好,第二个中国人肯定开第二个加油站,第三个、第四个恶性竞争大家都没得玩。”
虽然是一个自嘲的微博,代表中国人比以前有自信,但是国人创新不足也是个事实,我们需要从培养孩子自信开始。
另外,我们还要关注另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孩子会因为学习不好,映射到自己的方方面面都不行。
中国传统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文化,所以读书出仕成了主要的途径,导致不只是教育界,而是社会形成了读书好就能力强,读书不好就能力弱的主流意识,我们也很少讲学习不好的学生进入社会有很好的发展,包括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招聘,也通常更看重名牌大学的、高学历的学生。
这是全社会对人才认识的问题。
三,成就感。
我重点讲讲成就感。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请问谁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吧!
所以我们培训老师时就跟老师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上课要让学生成为主人,知识是通过你的引导让他自己探索出来的,不是你教的。所以做老师要记住,不能只顾着自己讲课爽,而要通过互动,让你的学生爽。
家长也是,有的家长也会去跟孩子抢成就感。我们课堂允许家长听课,老师说:这个题目谁会做?一看下面学生都还在思考,突然一个家长举手了,他一定要表现一下自己会做,深怕被轻视了。
有的家长特别在意自己的成就感,还和孩子坐在一起,所以这种情况老师要制止,告诉他这样是不对的。有的家长坐在孩子边上吧,一看到孩子不会做,家长他自己着急了。你总要给孩子时间思考吧,有的家长没耐心,所以一会儿指点一下,一会儿拿起孩子的笔替孩子写两笔提示一下,孩子还不会,家长就着急了,啪!扇一耳光,“笨蛋!连这都不会!”——这叫什么呢?这就是家长他不给孩子成就感,只要自己感觉好。
很多家长喜欢上课记笔记,回去孩子如果不懂呢,他可以给孩子再讲一遍。
这里我要说,我们家长正好搞反了:家长不仅不要给孩子讲题,而且应该让孩子给家长讲题。
这样两个好处:第一,孩子要有不会的,你要让他去请教别人,他可以向同学请教,向老师请教,绝对不要请教家长,好处是从小学会与别人沟通,终身受益的;第二,孩子能给家长讲清楚一定是深刻理解了,并且他给家长讲题的过程锻炼了自己的口才。
我们展开说说。
第一,他不会,要让他学会请教别人。
请教别人就是培养孩子从小向一切人学习的能力。很多人从小就不会请教人,长大后遇到困难他不会向同事请教,也不敢找领导沟通,与别人沟通有障碍,甚至他到陌生地方不敢找人问路。
孩子请教别人有时候也觉得不好意思,尤其是被拒绝的时候。我小时候很愿意给别人讲题目,以为跟别人分享是件很快乐的事情,所以我请教别人也从不含糊。有个成绩好的同学不愿意与同学分享,我还厚着脸皮请教他。有同学问我是怎么想的,我说反正难受的又不是我。你知道与人沟通就是这样子的,不管别人怎么样,但是你对别人热情一点。这就是向一切人学习,学而思提出来要向一切人学习,也不是偶然的。
第二,要他要学会跟别人讲。你知道一个人会讲很重要,他要能给父母讲题,他讲着讲着会有成就感,而且他能讲出来说明他真的学懂了,这个时候父母可以表扬他。孩子的学习动机很大程度就是来自他跟别人分享知识以及由此带来的荣誉感。
我们上课的时候,课间也可以请同学来讲。有一道题或者这道题老师就不讲,让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互相学习,要确保每个人都会。那么我们给会的人一个责任,你必须把别的同学教会;给不会的同学一个向别人请教的机会。任务完成了,我们给每个人发一张积分卡。每两节课或者三节课我们有这么一个任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这样会增加同班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增加学生的课堂的参与度,这是蛮重要的。
所以我觉得自己特别的幸运,我爸爸是高小毕业,我开始还以为是高中毕业,最后才知道,高小毕业是小学高年级毕业,那个时候是五四制,也就是小学五年级毕业,我妈妈是小学二年级学历,很朴实的两个农民。我很小的时候他们就跟我说:我们教不了你什么,你有不会的别问我,去问老师去。因此我只能,要么是自学,要么是请教别人,否则就没办法获得知识。我小时候特别的羡慕我的一个同学,他家庭条件不错,父母给他买了很多参考书,他自己又很努力,然后有不会知识爸爸妈妈还能教他,一直到高中学习成绩都比我好。但是后来真正长大了,进入社会了,我才意识到,其实父母不给孩子讲知识,真的什么也不会耽误孩子。父母一定要放弃对孩子的控制。
你不要想什么事情你都要帮助他,学习就是他自己的事情。你在哪方面要帮助他呢?就是你要给他做表率,为人处事的表率,这点特别重要。
所以在学习的问题上我要说清楚,家长一定不要与孩子抢成就感,一定要建立孩子的成就感,一定不要把自己的成就感凌驾于孩子之上。
再比如说定目标吧。一个班假如50人,一个孩子如果说在班上是15名的水平,家长通常喜欢这样给孩子定目标:你要是考到前10名,我奖励你小汽车,前5名带你去三亚玩,前3名带你去美国玩„„第1名简直就要带孩子上月球了。
(且不说排名这件事情对不对啊,我们不唱高调,因为客观上最后考试名次决定了孩子能否上好学校。)
本来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孩子自己有积极向上的心态的,结果呢变成了父母给定的目标。
这个事情就搞反了,我跟大家分享一下这种激励的方法会怎么破坏孩子的成就感。这是最有效的扼杀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的方法之一,物质奖励和绩效考核来管理孩子,会极其有效地破坏孩子的成就感,把一个无价的东西变成一个有价的东西。
我给大家讲一个有寓意的故事:
说有一位退休的老人回到老家,在小城买了一座房住了下来,想在那儿安静些写回忆录。开始的几个星期,一切都好。但是有一天,三个男孩放学后来这里玩,他们把垃圾桶踢来踢去,玩得很是开心。
老人受不了这些噪音,于是出来和他们进行谈判。他说:“我很喜欢你们踢桶玩,如果你们每天来玩,我每天给你们每个人一块钱。”三个男孩很高兴,更加卖劲地施展着他们的脚下功夫。
过了三天,老人忧愁地说:“通货膨胀使我的收入减少了一半,明天起我只给你们5毛钱。”孩子们很是不开心,但还是答应了。每天放学后,继续去进行他们的表演。
一个星期后,老人愁眉苦脸地说:“最近没有收到养老金汇款,对不起,每天只能给两毛了。”“两毛钱?”一个男孩说,“我们才不会为了区区的两毛钱而浪费宝贵的时间为你进行表演呢,不干了!”
孩子就是这样,很多时候本来是一个他乐意去做的事情,用金钱、目标、绩效来导向和考核就会破坏他内在的成就感,让他误以为内在的成就就只是和这些外在的指标一样。而这些外在的指标是他可以失去的,所以他反而因此丢掉这些时没有任何负担了。
一个学生是15名的水平,你给他定前10名来奖励他,把他的一个无形的目标就变成了有形的可衡量的东西,无价的成就感变成有形的父母的目标。
这里产生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家长把自己的目标强加于孩子,把孩子的内在动力(为了追求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变成了外在动力(为了追求家长的奖励)。
假如家长不定这个绩效目标,大家认为孩子会努力成为最后一名吗?这个概率是比较低的吧,如果这样想也一定出现了另外需要解决的思想问题,也不是这种绩效考核能够解决的。
现在麻烦了,本来是孩子自己的目标变成了父母的目标,本来是为自己好好学习的现在变成了为爸爸妈妈去学习了。那么当爸爸妈妈不能给我奖励时,我为什么还要为他们的目标努力学习呢。
第二个问题是目标的设置是否合理。我跟很多家长探讨过这个问题,我发现大多数父母给孩子定的目标都会略高于孩子的实际水平。
假如说一个孩子上次考试是15名的水平,大部分家长会给他定目标定什么目标呢,会定大概10-15名,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期望孩子下次考试比上次要高。
那么我们知道有一半左右的家长该失望了,因为有人进步就有人退步。如果这样定目标,家长们无形中又一次拿走了孩子们最宝贵的几样东西:兴趣、信心、成就感。
最好是不设定目标,如果实在要定目标呢,那么定低一些会更好,比如20名,这样孩子不会有太大压力,也就是你要让他即使发挥失常了仍然在家长面前很有面子。
给孩子尊严、面子,对孩子非常重要,这样他即便考到18名他依然超出你的期望,他依然很有成就感和自信,家长放心好了,他才不想考18名呢。他心里想的一样和你一样是高于上一次的成绩。但那是他心里的目标,而不是你强加给他的,对吗?我们家长总是不放心,总希望孩子告诉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是这样一种做法破坏了孩子的成就感。
所以你要给孩子尊严,你可以多在同学面前表扬他,多在亲戚朋友面前表扬他。让他不只在你面前,而且在其他同学、亲戚、朋友面前依然很有面子,很有尊严。你给他这个尊严,他会努力去维护这个尊严。
很多家长会毁掉孩子的尊严。什么叫毁掉孩子的尊严呢,比如有的家长说:你怎么这样,你看隔壁家的小明怎么样,王叔叔家的孩子怎么样。让孩子觉得,我没有希望了,我在爸爸妈妈的心目中很没有地位。这就是你有效地扼杀了孩子的尊严、兴趣、信心、成就感,什么都没了,扼杀了小孩子内心的那种学习动力。
为什么我说不定数字目标是最好的呢,因为一个孩子如果还算比较努力,考多少都是正常的结果。我学习的时候我父母从来不跟我谈学习的目标,更多跟我谈人生目标和理想,我知道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情,我必须要自己管理好。
父母允许孩子犯错误会增加孩子的成就感。
有的家长过于追求完美,不希望孩子走弯路,这样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什么叫过于追求完美?有的家长追求从孩子上学的第一天开始,从小学就是第一名,如果第二名回来就跪地板,然后小升初,然后华杯赛一等奖,进入重点中学超常班,然后进入北大、清华,然后出国,必是哈佛耶鲁。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一辈子会受到无数的挫折,假如说你的孩子,从初中到高中一直都是这么优秀,是一件非常值得担心的事情,因为这样的长期以来的优秀,会产生无数的悲剧。大家知道,跳楼不是富士康的专利,北大清华还有一些名牌学校也有一些学生跳楼。因为他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很优秀,都是全班第一,到了北大清华,他就不能总是第一了,他就觉得压力非常大,压力大了怎么办,痛快点解决吧。你说这是一个多么悲剧的事情。当然也有学生进了北大清华都很优秀,最后他考上了哈佛,跑到哈佛去跳楼。你说跳楼为什么要出国了,跳楼哪都可以跳嘛!
我再告诉大家,跳楼也不是北大、清华的专利,也是有些高中生的事情,像北京高考前几天据说也有人跳楼。一个高中生学习压力这么大,很显然父母对他的期望非常高,他自己不能承受压力。那就是我们目前培养的孩子,过度的优秀,优秀然后产生失落,从来没有失败过,一个从来没有失败过的孩子是很可怕的,因为他一直一帆风顺,当他面对打击的时候,他就无法正常面对,精神上就崩溃了。所以那些小时候一路挫折走过来的孩子,内心会比较坚强。
不知大家是否同意,一个人的成绩和他的成就不一定是完全相关的。2009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统计机构对高考状元做了个调查,最后出了一篇文章,叫《改革开放30年来全国各省高考状元“全军覆没”》,全军覆没的意思是什么呢?当然,不是说真的全军覆没,而是说这些人取得的成就不够匹配当初的高考取得的光环。
事实上这个也不奇怪。打个比方,小升初、中考、高考,相当于是短跑,50米、100米谁跑得快,谁就是赢家,而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50米的冠军去跑马拉松不一定能拿冠军。大家理解这意思吧,高考最多也就考两天,我们称之为是50米的短跑,刘翔跑马拉松,不一定跑得过跑长跑的人,比不过一万米的冠军、亚军或者第十名。所以高考的选拔方式和人在社会上取得的成就不是完全相关的。
前面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明一个道理,我们的孩子从小学到大学,如果从来都没遇到沟沟坎坎,一直都一帆风顺,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反过来,这个时候他遇到了一些挫折,并且学会越挫越勇,对他人生日后的发展反而是件好事。
大家听说过有个人叫马加爵吧,就是在宿舍里拿锤子砸同学的那个,马加爵同学也是个学习不错的学生,他曾经得过县里的物理竞赛二等奖。只不过家庭条件比较差,当然还有他个人的原因,当时可能是受到欺负什么的,那也不一定要拿着锤子去砸同学吧。很多时候,我们会重视孩子一个方面的培养,但是一个孩子进入社会后,他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我们只注重一个方面,长期来看就可能酿成悲剧。这个事情,我们大家一定要重视!
学习动力对一个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习动力、学习环境和学习能力这三个因素非得要排个序,我认为学习动力是第一位的。一个孩子他要是不爱学、不想学,他学习得不到成就感,或不相信自己能学好,或从来没见过学得好的学生是怎么样的,那个学生长什么样,他有什么结果,他是不容易有动力的。这讲的是学习动力,是一个人的内因。
(待续)
第四篇:一,市场营销基本理念
第一章 市场营销基本理念
一、市场与市场营销
1,市场:是指由一切具有特定的欲望和需求并且愿意和能够以交换来满足此欲望和需
求的潜在顾客构成。即:市场=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
2,市场营销:是关于构思、货物和服务的设计、定价、促销和分销的规划与实施过程,目的是创造能实现个人和组织目标的交换。
3,基本需求:是指人们感到某些基本满足被剥夺的状态。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
会需求、受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是市场营销最基本的概念。
4,欲望:是指人希望得到更深层次的需要的满足。
5,产品需求:通常指针对特定产品的欲望,即对某一特定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
6,产品:是指我们提供的各种商品和劳务,即任何可以满足需要和欲望的东西。
7,交换:是市场营销理论的中心,并非一次性的活动,而是一个过程;交易是交换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双方之间的价值交换
8,市场类型:现货、期货、批发、零售、城市、农村、地方、全国、国际、一般商品、特殊商品、消费者市场和组织市场。
二、市场营销管理:是指规划和实施理念、商品和劳务设计、定价、促销、分销,为满足顾
客需要和组织目标而创造交换机会的过程。实质:是需求管理。需求管
理中创造需求的途径有设计生活方式、把握全新机会和营造市场空间。
三、市场营销管理的任务
1,负需求:改变市场营销;
2,无需求:刺激市场营销;
3,潜伏需求:开发市场营销;
4,下降需求:改变重振市场营销;
5,不规则需求:协调市场营销;
6,充分需求:维持市场营销;
7,过量需求:降低市场营销;
8,有害需求:反市场营销。
四、市场营销管理的哲学
1,生产观念:重生产、轻市场营销;
2,产品观念:重产品、忽视市场需求的变化,易造成“市场营销近视”;
3,推销观念:重推销技巧、忽视市场营销;
4,市场营销观念;
5,客户观念;
6,社会市场营销观念
第五篇:中国古代教育理念(一)(
《易经》是我国古老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是我国古代教育理念的发源地,其辩证思想重视未成年人开蒙教育的优良传统,蒙养教育思想极为丰富。继承这一笔可贵的遗产,对现阶段我国未成年人的教育尤其是道德养成教育大有裨益。《易经》中的蒙卦就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古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观念。
【易经】中蒙卦: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噬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蒙卦(愚味无知):有亨通之德(大智若愚)。不是我求教蒙味之童,而是童蒙求教于我。第一次占卦时能得到神灵的告示,再三地占卜就亵渎了神灵,也得不到神的喻示了。(所以求教于人的道理也是一样,要诚心诚意。)启蒙就是要培养人的品德纯正,是一种神圣的功业。
天地初开的蒙昧时期,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有那么多的失败?是国为素质不够高,思路不够开阔,心胸不够豁达。要想改变一个人,只有改变他的知识结构,启迪他的心智。使他山一样的头颅,流出泉水一样的智慧。这就是蒙卦的卦象。山下有水,水就代表了聪明和灵气。水没有自己的形状。水依物随形,以附着的形状为自己的形状。水进河成带,进坑成湖,升天成云,落地成雨,无论是杯壶盆碗,照样装得满满。好比人,无论高低美丑,都可能有智慧。某处风景秀丽,必定山水相依;天下仁人志士,必定头脑聪慧。怎样才能启发蒙昧,方法多种多样,办学校是一种,私塾是不是也是一种?社会教育,比如办报纸出书刊听音乐看电视是一种,家庭教育也不可忽视。方法不一,目的都是为了人的进步。
主张当婴幼儿智慧蒙开之际就施加正面影响,开发其智慧,促使孩子更好地成材。这包括两方面:一是胎教‚正本‛。古人认为,胎教是‚慎始‛的教育,是‚立教之本原‛,故而十分重视。据刘向《烈女传》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周王室就十分重视胎教。此后,汉代贾谊《新书》、戴德《大戴礼记》、王充《论衡》等著作中的一些篇目,以及许多家训都发展了周初的胎教思想。其中不仅包含优生优育的观念,而且着眼点仍是注重伦理道德的熏陶。例如家训名篇《许云邨贻谋》,对胎教提出的‚五宜‛要求就是‚宜听古诗,宜闻鼓琴,宜道嘉言善行,宜阅贤孝节义图画,宜劳逸以节,动止以礼,则生子形容端雅,气质中和。‛二是注重儿童少年期的早期教育。古代的许多思想家、教育家和文人学者都强调教育贵早,‚以豫为先‛。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颜氏家训》提出‚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原因是‚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大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只有‚教妇初来,教子婴孩‛,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少教育家或家长还制订了从婴幼儿期到青少年期各阶段的道德教育规程,如朱熹强调,在孩子知识、性情未定时,要及早进行道德教育和道德行为训练,这样方能达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效果。司马光曾经针对借口幼儿无知而将教育延迟到长大后再进行的错误观念,认为这就像懒于摘除树苗的劣芽一样,等到长成大树以后再去砍那些枝杈,该费多大的力气?
卦辞上才说: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童蒙来求,早已心有灵犀,只待师辈轻轻一点,那欲开之窍,就会豁然开朗。就说明,学习必须心诚。一个人的心灵处在诚恳状态,那肯定平静如水,呈开放型,虚怀若谷。明静方能照物,心虚才能装东西。君不见静湖中的水,天上的一片白云,一只飞鸟,无不在湖心镜现。
利贞――《文言》上是这样概括的:利是美好事物生成的果实;贞纯正而执着,是干事情离不开的骨干。就象我们教育,用的是前人所研究总结积累的果实。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人也像水一样,没有堤坝阻碍,就形不成江河湖海,没有江河湖海,地球上还有什么风景可看?人的成长也有他自己的河床。
古人认为,蒙养教育最根本的是‚养正‛教育或曰品德教育。《论语》记载孔子为学生开设有‚文、行、忠、信‛四门课程,其中三门都属于思想道德教育的范畴。司马光《居家杂仪》中设计的家教程序,将德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从‚始生‛开始,对婴幼儿期、少年期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施行不同的养成教育内容,指导子孙读书严格选择,以免‚惑乱其志‛,力求‚养正‛。
所讲的‘童蒙养正’,教学生知道人与人的关系。什么关系?恩德的关系。人与动植物、大自然的关系,也是恩德的关系。我们每天吃的,土地里头长出来的-植物;我们穿的、生活所需离不开大地,大地于我们有恩。动植物来供养我们生活所需,怎么会没有恩德!……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出不了知恩报恩,离不开作师、作范,所以这十二个字,把世、出世间的学术都包括尽了。这一种教育都要从小来培养,童蒙养正。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在思想和身体不够成熟的时候,还处在“勿用”阶段,所以见了女色不要动心,更不要娶过来。并且在蒙童阶段不要贪恋钱财。一个人如果早早地被色财所迷惑,那还能有什么大出息。故“无攸利”。
古人的不被色财所迷惑的道德教育观念在我国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家庭德育很有现实价值。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人致力于经济利益的追求,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包括道德教育,针对这些社会现象,大力倡导家庭道德教育,强调对蒙童以学业为重,甚为必要。**:困蒙,吝
古代教育,小学是从七岁到十二岁,它的教学宗旨、目标,就是培养正知正见,所谓的„童蒙养正‟,这一句话确实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谚语里面常常说到:„少成若天性‟-童子时候养成,就如同天性一样,„习惯成自然‟。小学的教育,在生活教育当中,是要培养他的勤劳,洒扫应对,奉事长上,知道怎样奉事父母,怎样友爱兄弟,都是从这时候培养的。在德行、学问根本上,是培养他的根本智,孔子在总结他自己世界观形成的过程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他认为自己世界观的形成是由有志于学,即从接受教育的影响而开始的。
汉代的王充也说:所谓圣者,须学以圣(《论衡》),也就是说,只有教育和学习,才能使人达到道德上的高标准、高水平,成为圣人。有些唯心主义的教育家,尽管把人的道德意识看作是先验的、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但他们同样也不否认教育在培养先验的善性方面的作用。有的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保持人固有的善性,使其免于外界的引诱而放逸,所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篇》)。还有的则认为天生的素质是可以为善的,但必须有待于教化。汉代董仲舒说: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前汉书¡董仲舒传¡对策》),没有教化,素质也不可能为善。宋代的朱烹也认为,人人都有生来十分完善的道德品质,只是由于气质的偏蔽,而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这就决定了每个人都必须接受道德的灌输与教化。然而这个期间的童蒙因种种困境而得不到教育,只能是‚吝‛――错误之极了。六五:童蒙,吉
什么是童蒙?是未被启蒙的纯真的孩童,也泛指一切未泯童贞的纯真之心,这样的心灵象湖水一样明净,竹节一样虚空,美玉一样可爱,正可谓是一尘不染。这样的心灵,天真无邪,近朱者
赤,近墨者黑,所以孟母三迁择邻而居,更是注重环境对孩子品德形成作用的典范。这一思想与实践被荀子概括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中国传统处世箴言、家训教诲中几乎每篇都有要子弟谨慎交友的训诫。此外,古人也已经注意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化的相互配合、凝成合力的问题。认为“父兄教之于家,师长教之于塾,内外夹持,循循规矩,非僻之心何自入哉!”(陈宏谋《养正遗规》)
童蒙之吉,才是真正的吉祥。所以就对其进行根本智的培养。什么叫根本智呢?根本智这个意思,就是真实的智慧,是从这个本生出来的。这是用植物来作比喻,植物有根有本,然后才能生出枝叶花果。由此可知,根本重要。根本智的培养,实在讲就是真心、真诚。儒家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诚意、正心就是根本智。培养的方法,就是如何防止他的妄念。诸位要晓得,小孩子也有妄念,如何把他的妄念给打断,保持他的正念,这是教育的功能。正念是什么呢?正念是无念,无念才是正念,现代很少人懂得,古时候人知道。换句话说,无念就是心地的真诚、清净。所以在小学童蒙教学,老师只教句读,把这些中国的古籍,古圣先贤这些经典,经典就是教科书。教科书为什么称之为经典呢?教科书里头字字句句所讲的这些道理,都是超越时空的,永远不会改变的,我们称它作经,古时候教科书是经典。譬如宋朝以后,朱熹新编一套教科书,就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四书》,就提出,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应就其日常生活接触到的“知之浅而行之小者”和“眼前事”进行教育训导。所教之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等,只教他依此规矩去做。”在我国传统家训和蒙学读物中更是对那些未“冠”子弟、学童的行为习惯规定得具体详尽,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如《弟子规》,在学童刚开蒙识字时,就以生活起居、侍奉长辈、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这些最为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要求他们,从人人皆知、人人可行的日常习惯养成做起,逐渐凝成品质,收到积土成山、积善成德之效。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教育孩子,如用锐物,目的是开发蒙昧。一顿棒喝之后,孩子若是若有所悟,那也不失为一个开蒙的方法。这就叫“击蒙”。可是,这种击蒙的方法要有针对性,决不可滥用。更要掌握分寸,要使学生在严厉中感到爱意。不可让学生心冷。有灵气的学生,你根本用不着费多大的心神。对于一个头脑发懵的学生,有分寸地敲敲重锤,对于开发他内心深处的智慧,确有好处。《四书》就是有这个模式,《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论语》跟《孟子》是举出孔夫子跟孟夫子来表演,就是把理论、方法落实到生活上。童子的时候就教他读,不讲解只教他读,利用他天赋的记忆力,童年的记忆力最好,让他熟记。而过去教学的方法,的确合乎现在科学的理念。
古时候的书,你不能说它不合科学。你看我们看古书,古时候木刻的刻版书,每一页十行,每一行二十个字,换句话说,五行就是一百个字。根据记忆力的差别,老师每天教你念五行,五行要念到能背诵,念多久能背诵才算数呢?不能超过十遍,超过十遍以上就太吃力了,就是十遍能够背得下来。如果十遍背不下来的,字数减少,减少到他十遍能够背得下来,以这个为标准。背下来之后,老师再督促他,要背一百遍、背二百遍。记忆力不错的孩子督促他背一百遍;记忆力弱些的孩子,教他念二百遍。到第二天,先把前面教的背一遍之后,然后再教新的经文。这是童蒙教学用这个方法,天天教他朗诵、教他熟记,目的在那里呢?目的是把他的妄想打掉,这个方法妙绝了,使他心地纯正,把古圣先贤这些教训统统记在心里。因为这个时候,他智慧没有开,不需要讲解,讲他也未必能理解,只是教他背,教他背诵。到十三、四岁,智慧开了,懂事了,再开讲。所以中国古时候没有中学,只有小学太学,太学就仿佛现在讲的大学。太学里面就是讲解,小时候所背的这些经论,要在太学里面做深入的研究探讨、讲解辩论,所以读书乐!上太学有许多老师,当然每一个老师指导的学生并不很多,十个、八个,用现在话讲都是小班制。老师带着学生去旅游,游山玩水,走到那个地方讲到那个地方,一面走着一面就是研究探讨,不需要带书,参考书都不要。老师背过的,说到第几页、第几行、第几个字,大家都知道,都背得滚瓜烂熟,那里还要带书,还要带什么参考书,都不必要。一面旅游就一面讲解,因为典籍里面有很多关于历史、地理,所以在旅游当中,真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就是考察,成就后得智,后得智是无所不知,这是真实的学问。所以他那里会有时间去打妄想呢?这叫真正的学问,真实的智慧,这才叫用无限宽阔温暖的一颗爱心,去爱学生。
智慧映照山的巍峨。山水相依,山重水复,每个人既是学生又是先生,既是先生更是学生。心之蒙昧如山下的荒草,也许没有没有穷尽的时候,所以开启蒙昧是我们人类永久性的任务。
剔除其中某些糟粕,对于我们今天的未成年人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仍有一定的启迪意义。首先,蒙以养正、德教为先的教育理念启示我们在未成年人德育中应注重早教固本。蒙养教育是人生的最初教育,是培养公民品德的‚雏形‛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孩子,能否受到家庭(当然也包括托儿所、幼儿园)的正确道德观的教育、熏陶,对奠定我们社会所要求的公民道德素质基础极为必要。例如陶行知先生就认为,‚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重视品德教育从母亲开始、从人生的最初开始,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如果抓住这一阶段的有利时机,对孩子进行‚养正‛的教育,就能为以后优良道德品质的‚成型‛打下扎实的根基。其次,注重养成的思想启迪我们在未成年人道德教育中始终坚持教化与践行的统一。儿童天真纯朴,求知欲旺,可塑性强,但思维能力较弱,知识较少,因而品德蒙养教育决不宜简单地向孩子灌输大道理,而要将‚大道理‛化为‚小道理‛并与‚生活‛相结合,坚持教、学、做合一,从行为的养成着眼,从生活常规、日常小事入手,进行指导,逐渐反复强化,形成习惯,进而促成孩子良好品德‚雏形‛的建构。此外,在对未成年子女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家长更要言传身教并施,注重率先垂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训导、激励孩子。再次,重视社会环境、人际交往对儿童品德形成影响的思想启示我们,应充分注意环境对未成年人道德形成的作用,极力营造有利于他们品德塑造的社会环境。当今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环境要比古人复杂得多,社会风尚、现代传媒、法制环境,以及接受成年人示范、熏染的人际关系环境等,对儿童品德培养的影响作用日渐增大,因而更应该在少年儿童的教育中增强德育环境意识,加大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亦即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力度,注意将加强未成年人道德教育与整个公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倡导成年公民增强责任意识,自觉以身立教,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此外,古人提倡的‚易子而教‛,这样做可以让孩子克服孩子对家庭、父母的依赖性,培养独立性;二是可以培养孩子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增强自信心;三是还可以克服由于长期在一个家庭中生活,难以完全避免的家庭生活习惯和家庭教育上的局限性,以扬别的家庭之‚长‛,补自己家庭之‚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