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及其现代意义(5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09:41: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孝文化及其现代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孝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第一篇:孝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孝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它深深扎根于古老而文明的中华大地,华夏民族很早就有孝的观念。孝字在商周时代的甲骨文中已经可以找到。在《诗经》中也早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老瘁”的孝思。时至今日,孝在华人文化中,仍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对华夏儿女来说,孝道实可说是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一.孝文化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演化和发展,深深地刻上了时代的印记,形成民主性精华和封建性糟粕共生的局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深刻的科学内涵是显而易见的:

1.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出现过许多学派,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思想家和学者,他们在哲学、社会、经济、伦理道德、文学艺术、乃至科学、宗教等等各个文化领域,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被大思想家孔子、孟子所阐释和推崇的孝文化,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德,反映了父慈子孝、尊老爱幼的科学精神。

2.孝文化是中国人民的民间文化。孝文化经历思想家之提倡,经历代统治者之推行,经历代群众之实践,它已经发展而涵盖华人的一切家庭,成为家庭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和最集中的表现,而深入到民间的各个角落,普及为一种民间文化形成,于国于家,须臾难离。

3.孝文化是中国民间的民俗文化。作为民俗文化,诸如节日活动、婚丧嫁娶、民间风情、文艺演出、文艺作品、乡规民约等等,无不渗透孝文化的影响,无不刻上孝文化的印记。

二.孝文化不仅具有中华传统的主流文化的一般品性,而且经营孝感人民长期发展和创新,铸造出宝贵的人文景观和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充分显示出其独具的魄力。

1.孝名。孝感的第一个县名为“孝昌”,这个名称的由来,洋溢着孝感独具的孝文化的鲜明色彩。即使是在“文革”浩劫中一度改名为“东风”县,但终究还是回到了历史给它铸造的文化定位。

2.孝子。一千多年来,孝感这块土地上出了不少孝子,东汉前后的黄香、董永和孟宗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以孝行而感天动地的故事,在民间中广为流传。

3.孝址。孝感为董永故里,其遗址甚多,现在可查可见的就有十多处。

4.孝俗。它一直延续到今天。有淳厚民风,年俗、婚俗、丧俗、节俗等等都体现了这种精神。在日常的生活中,每家人家,不论贵贱,堂屋正中都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把先人放在第四位而加以敬重。民间有“上有天大,下有父尊”、“跑到南海拜佛,不如堂前孝母”之说,表示了尊重父母真诚之心。父母在,子女活到100岁,在家里不能称老人。父母亡,要葬之以礼,守孝三年,供饭三年。在守孝期间,子女不能穿红戴绿,赴宴不能坐上席。过年贴对联,第一年为白色,第二年为绿色,第三年为黄色,满三年后才能用红色。在民族的重大节日里,如过年拜年,在家先要向祖先、向长辈、向父母拜年,然后再出门,初二向舅父拜年,初三向岳父拜年,初四向姑母拜年,事事体现了对长辈的尊重。

而这些只是孝文化的部分内容,但也足以说明,中华传统美德给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它牵动着国情乡亲、海外游子的心。

在当今各种利益关系深刻调整、多种思潮激荡的社会转型期,我们更需要发扬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更需要重提“孝”文化并赋予其新的内涵是一件具有积极意义、符合社会和谐发展需要的事情。江泽民总书记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继承孝文化,弘扬其精华,我们必须以创新精神,把孝文化内在的现代意义充分地发掘出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1.拓展孝文化的稳定作用。孝文化的核心是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忠于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国家的基础,家庭与国家是紧密

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国有句古话:自古忠臣出孝门。李大钊则说得更为透彻:忠是放大的孝,孝是缩小的忠。有时,在行为上,忠孝不能双全;但是,在思想上,忠孝是统一的。

2.发扬孝文化的道德功能。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幸福家庭的道德基础。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传统学说中,也把“修

身、齐家”看作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在当代社会,这个孝文化欠缺,城市养老问题突出的时代,我们更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有助与激发家庭成员的角色意识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作为家庭道德建设的内部动力,构建和谐家庭。

第二篇:现代社会弘扬孝文化的意义

现代社会弘扬孝文化的意义

文学院 100114128 魏文丽

据考证,“孝”字源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孝文化”是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现今社会,弘扬孝文化仍是人们孜孜不倦的追求。孝文化在现代社会究竟有何现实意义?曾国藩所说:“读尽天下书,无非是一个孝字”。著名学者黎鸣说:“中国人最主要的生活习俗是孝敬父母。”就连西方的学者也对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进行过充分的描述,黑格尔在研究中国文化时曾作过这样的分析:“中国纯粹建筑在这样一种道法结合上,国家的特征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教’,中国人把自己看作是属于他们家庭的,而同时又是国家的儿女”(《历史哲学·东方世界·中国》)。马克斯·韦伯说过中国人“所有人际关系都以‘孝’为原则”。由此观之,中国的孝不仅影响到中国的家庭和社会关系甚至是影响到中国的政治统治。

在中国古代道德体系中,孝文化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范畴。在中国数千年的古代社会实践中,许多思想家都从不同的角度阐发自己的见解,丰富和补充了孝文化的内容。主要概括为一下几点:

一、善事父母,孝敬父母。孝文化的核心内涵就是家庭伦理,孝首先倡导就是孝敬尊重父母。孝文化的核心内涵就是家庭伦理,孝首先倡导的就是孝敬尊重父母。敬养父母即是“敬爱”、“奉养”父母。儒家倡导对父母首先要“敬”。古之人有言曰:衣与!缪与!不女聊。今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无此三者,则何为而无孝也?’如果对父母的行为不恭敬,言语不和逊,面色不柔顺,即使早起晚睡,耕耘栽种,十分辛苦劳累来奉养父母,也不会成为孝子的。孔子还在回答子夏问孝时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里是说,如果只养活父母,对父母不尊敬,即是每一顿都给他们酒肉吃,也不能算做到“孝”。孝顺不但要奉养,更要尊敬。这种援“敬”入“孝”的思想,拓宽了孝道的内涵,使一般的亲缘血亲关系规定上升为规范化的道德情操。

二、珍爱生命,生儿育女。《孝经•开宗明义章》说:“身体发肤,受之父 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保全身体以至发肤,是孝行的起码要求,是最 初步的践行孝道。敬养父母以保全身体为前提,孟子对此点有如下论说: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这里的意思是若是毁伤身 体,自身残疾,就不能尽到敬奉父母的责任;即使身体健全,但品行不端,名声有损,也是尽不敬养父母的职责的。因此,全身是事亲的前提,而全身 又是为了更好的敬养父母,实现孝道。保全自己的身体还有更深层的意思,那就是不要便自己生病,更不能陷自己于不义而使父母担惊受怕,也就是说 保全身体、保全名望是为了不要给父母增加精神负担。朱熹注:“言父母爱 子之心,无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也。人子体此,而以父母之心 为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谨矣,岂不可以为不孝乎?”孔子曾 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讲的也是这个意思。而《孟子》有云: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摆在了孝行得首位。

三、慈老爱幼,和谐万物。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孟子》说: “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庄子》也说,挟太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都强调的是要尊重关心长辈老者,也要关怀爱护小辈。《孝经》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博爱也);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广敬也)”博爱的人不会以恶劣的态度待人,广敬的人不会怠慢他人。博爱、广敬是孝文化的进一步扩大,是一种惠及众生的仁爱之孝。爱天天下之人,拥有最广博的胸襟承载浑厚的孝道。

四、承志立身,忠孝相通。“立身行道,扬名传后世,孝之终也。”继承先祖的遗志,成就事业,光耀门楣,这是对父母最大的行孝。我们孝敬父母,尊崇祖辈,于是追求功名以光门楣。因此在家庭中得孝与政治仕途相联系。我们由家庭系统中的“小孝”转变为国家的“大孝”。“夫孝,始于事亲,终于事君。”强调的就是忠孝相移。

我们研究孝文化,不仅仅是因其优秀的文化理论和其重要的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要与我国社会现实紧密结合,用优秀传统文化来引导社会的精神进步,和谐社会。而现代社会弘扬孝文化的意义归纳为:

一、和睦家庭。敬亲养亲的思想,维持了家庭的和谐。“孝”最基本和核心的涵义就是“事亲”,而且不仅要在物质上奉养亲人,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尊敬亲人。能做到这样,年老的父母就不会因为衰老而没有生活的保障,他们的心灵就不会孤独和空虚。当今社会大多是独生子女,这就代表每对夫妇平均有四个老人需要赡养。老人变成了一个家庭中最特殊的存在。只有善事父母,才能使家庭和睦。进而言之,如今儿子不满老母将其杀害、子女不养老父使其流落街头沦为乞丐„„且不谈这些不讲孝道的行为给社会带来的极其恶劣的影响,只谈谈这样的家庭有和睦可言?也许是家的支离破碎,也许是良心的不安,总之不讲孝道的家庭是不可能稳定幸福的。

二、稳定社会。珍爱生命是作为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思想素质。正是每个人都珍爱生命,才是法律拥有了可行性。人们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因而不会轻易去触犯法律,以免获得物质、肉体或者是精神上的惩治,有些甚至是生命的代价。这种珍爱的思想形成了一种无形的法律束缚,巩固了法律的有效性。而孝文化中所倡导的慈老爱幼,提倡的是一种博爱与广敬的思想。博爱的思想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心、互助、友爱,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广敬的思想所要求人们尊重万物,也是从侧面时刻要求自己修身养性,以仁爱之心对世间万物。其中既包括了人与人的关系,也包括人与物的关系。追求孝道,事亲敬老稳定了家庭也为稳定社会做了重要贡献。敬老院,退休金,老人免费乘车优惠等等都体现了孝道的思想,同时都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措施。另一方面,我们博爱万物,广敬自然,也要求我们要尊重爱护动物植物,各种保护动物的条例都体现着孝文化在稳定社会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振兴民族。由古代孝文化中承志立身,忠孝相通而繁衍出来的是对祖国深沉的热爱。人们由对父母、家庭的爱以及对于祖国的爱的情感升华,必然能够转化为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实践行为,为社会、国家、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而且,现在的“忠孝一体”具有了新的内涵,不再是忠君,而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这就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责任心,使全球的炎黄子孙在孝文化的陶冶下,更加热爱中华民族,团结一起来担当民族复兴的大任,振兴中华民族。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太平”等等孝的观念,大家都以孝文化中有利于人际关系维护的经典言语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都尊老爱幼,推己及人,将爱从家庭辐射

到社会,辐射到整个自然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将会趋向和谐,社会将会成为一个和和睦睦,温暖备至的大家庭。而且孝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之是爱国主义的情感基础。由爱家,爱社会,到爱国家,每一个人都将为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国家的振兴,做自己最大的努力。

孝道是中国传统最重要的美德之一,在所有的传统道德规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人类文明不管进化到何种程度,孕育、出生、成长、衰老直至死亡,这一过程乃是一切正常人的必由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讲,孝道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传统中国社会和文化中,孝具有根源性的重要作用。孝在中国文化中,有广泛的文化综合意义,它不仅是一种亲子间的伦理价值观念与规范,而且包含着宗教的、哲学的、政治的、法律的、教育的、民俗的、艺术的等诸多文化意蕴,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因而,传统的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为孝文化;传统的中国社会,更是奠定于孝道之上的社会。

在一个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时代里,我们迫切的渴望一切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养料。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流传至今,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但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感染力与穿透力。由爱父母到爱他人,由爱自己到爱社会,由爱社会到爱国家。它以它优秀而独特的文化精髓,以及其日益完善的文化内涵,引导着一代一代的中国人民在这片黄土地上繁衍生息,衍生文明。

第三篇:孝文化与现代企业伦理

浅析传统孝文化与现代企业伦理(文化)

摘要:“孝为百行之本,百善之先。”在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体系中间,孝文化占了极其重要一席之地。无论是儒、释还是道哪一思想体系中,孝都是一个重要范畴。要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伦理,借鉴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是不可或缺的。

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孝文化的人格反映,一方面能促使中国人仁爱敦厚、忠恕利群、守礼温顺爱好和平,个人价值服从社会;爱国、重视集体、爱岗敬业。

孝本义源于家庭,最初是一种保持家庭平衡的行为规范。“克谐以孝”《尚书·尧典》,以后内化成某种美德,集中表现为集体主义精神,即为了家庭的利益,家庭成员可以牺牲个人利益。正因此如此,中国家庭成员之间更相互依赖,比西方的家庭更具凝聚力。而这种以家族为本位,强调集体主义的伦理观念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体现,便是企业内部伦理秩序的形成。

关键字:孝文化 企业伦理 忠诚 责任 凝聚力

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拥有自己的文化烙印和精神家园。张岱年先生曾经说:“一个民族立足于世界,必须具有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才能具有独立的意识。而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的基础是对于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有一定的理解。”中国人历来把孝视为:人立身之本、家庭和睦之本、国家安康之本,同时也是人类延续之本。“中国不仅以农立国,而且以孝立国”,西方文化、印度文化、埃及文化虽然不能说没有养、敬、爱父母的伦理观念, 但世界还没有哪个民族文化像中国文化这样把孝道提到如此重要的地位上, 也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如此的重视孝道。

文化是检验一个企业的最高标准。企业做大可以通过种种营销、传播手段实现,但要做强,还得回归至文化建设。要提高员工的向心力,加强员工对企业忠诚度,有赖于企业文化建设。而弘扬孝文化,则有利于唤醒员工的积极性,维护企业利益,并将企业视为“大家庭”,责任和团结意识成为共同的行为。321

2陈春花,张春阳 借鉴儒家文化建立有效商业伦理体系 理论视点 张岱年.晚思集〔C〕.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 ,2002.P146-147

3杨国枢.《中国人的蜕变》 ,台湾桂冠图书公司 1998 年版 ,第31 页。

第四篇:孝文化

孝文化

【关键词】

孝文化 传统文化 道德建设

【热点材料】

材料一:

2011年12月27日下午,“机场刺母案”二审在上海市一中院开庭审理。在二审过程中,涉案行凶人汪某强调自己患有精神分裂症,应该接受治疗,不应受到刑事处罚。汪的代理律师则认为当初的司法鉴定意见书中存有瑕疵,并继续为其作无罪辩护。9个月前,汪某“机场刺母”一度引发了社会从“孝道”、“责任”层面对其一致谴责,不过,时至今日,这位涉案当事者本人并没有就自己的行为从道德角度主动回应大众,他依然在苦苦辩护,认为自己不该受到刑事惩罚。

“机场刺母”发生在2011年3月31日。当晚旅日留学生汪某回上海后,因学费问题与母亲产生争议,在浦东国际机场到达大厅内向前来接机的母亲连刺了数刀,这一幕令周围人都震惊不已,汪某随即被警方带走。

刺母案发生七个月后,2011年10月下旬,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据司法鉴定出具的报告显示,汪某确实患有精神分裂症,但检方认为其作案时具有限定刑事责任能力汪某的行为涉嫌故意伤害罪;而汪某的辩护人则认为事发时汪某完全丧失辨认和控制能力,为其做无罪辩护。最终法院做出一审宣判,被告人汪某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6个月。

材料二

2011年10月24日早晨,深圳光明新区发展和财政局的公务员廖某,与59岁的父亲发生冲突,其父的衣服被廖某撕破,身体多处受伤,左肩膀上更是被廖某咬得鲜血直流。年近六旬的老父老母,从湖南郴州老家来深圳帮助儿子带孩子,没想到得到的竟是身为公务员的儿子的辱骂和殴打。

随后的调查更是显示,在4个多月时间里,廖某曾7次暴殴亲娘,骂母亲是猪,“咋不撞车死掉”?不过,与机场刺母中的汪某面对社会指责却“默不作声”不同的是,咬父事件发生两天后,在媒体、舆论的压力下,一直逃避的廖某幡然醒悟并最终站出来承认了错误,事情以一家人和解收场。

为此,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还专程给当地报社写信说,这件事引起了他个人的一些深层次思考。“从小处讲是一起家庭纠纷,当事者缺乏道德修养,违背伦理,行为失范。而从大处讲,可看作是当前转型期社会道德水准、伦理规范方面存在问题的一个缩影,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材料三

北大公布的《2012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细则》中规定“不孝敬父母者不得被推荐”,该规定引发了很大争议。昨日,北大招办负责人回应称,“不孝敬父母不得被推荐”是一条禁止性的规定,但不能被反过来解读。

该负责人称,此次校长实名推荐制首次提出了学生不得被推荐的标准,北大在此过程中不比较谁更孝敬父母,但孝不孝敬父母却是能否获得推荐资格的一条底线。一个对父母感恩的人,相对而言对他人、对单位、对社会,也会比较容易培养出责任感,“这是做人的起码良知,我认为对此不应当存在分歧。如果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也可以被中学校长推荐到北大来就读,我们就没有尽到教育者应尽的责任。”

该负责人承认,为孝敬父母制定一个可以量化的标准很困难,不是天下所有的事物都可用数字去量化和标准化。事实上,是否孝敬父母并不需要做特别复杂的考核,有时候只要看他和父母在一起的情况就一目了然,哪怕只是简单的面试考察,一句话、一个动作或一个眼神就足够了,“之所以要明确这一规定,是因为现在很多学生智商可能很高,成绩可能非常优秀,但对父母和他人充满了冷漠,认为所有人都该为他服务,北大不欢迎这样的学生。”

【考点分析】

一、孝观念淡化的原因分析

孝观念日趋淡化并非仅仅是从道德层面谴责就能解决问题的,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如今,中国社会“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年轻人所占比重越来越少而年长者越来越多,“4-2-1”家庭结构日趋普遍,同时,社会的养老保障体制的远未健全,年轻人养老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于是开始越来越多的人试图逃避责任,在山东曲阜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6%的人认为孝与不孝与经济有关。

另一方面,具体的阶层也存在具体的困难。在城市中拼搏的年轻人正面临越来越多生存压力,在生存上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的情况下,孝心等道德层面的问题自然被排在了后面。在农村,城乡二元分化对立的社会体制,也增加了农村人养老困难。农村家庭的割裂,一家人分处几地的现象非常普遍,一家人都难以团聚、朝夕相处,“孝文化”和“孝心”培养自然无从谈起。

二、弘扬孝文化的意义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始终闪耀着不灭的光芒。孝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包含了许多宝贵的精华内容,对于和睦乡里,促进家庭的和谐,维护社会的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孝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文化纽带,成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特征。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伦理道德正处于重构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分繁重,深入研究和大力弘扬传统孝文化,对于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良好的伦理道德规范,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形成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并身体力行,站在已有的文化高度上继续向前行走,才更能感悟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的地位和使命。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和理想,而社会的和谐首先就在于家庭的和谐。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是民族精神重要的方面。挖掘孝传统,弘扬孝文化,以孝作为构建和谐家庭的突破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三、弘扬孝文化的对策

1、充分了解老年人的真实需要。由于社会价值观的改变与教育水准的提升,老年人的生活价值观也有很大变化;由于资产积累的加速与经济保障制度的充实,老年人的经济能力也已有较大改善。这些因素都使得现代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要充分了解老人的真实需要,满足其多方面的需要。

2、倡导最为基本的孝行准则。父母对子女所希望的,除低层次的物质需求外,更有精神层面的高层次需求。虽然孝的定义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但我们亦倡导践行现代最为基本的孝的行为准则。

3、利用节庆效应弘扬和传播孝文化。自古以来,中华传统节日中都饱含着浓浓的亲情,如除夕、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等,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华民族的诸多节庆都强调亲情,以家庭的归属和对祖先的缅怀为主,强调家族的重要性与家庭的温馨。因此,应借节庆之际,不断宣传和强化以孝文化为核心的家庭亲情纽带,同时,还可大力推广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将敬老、爱老的思想与节日活动紧密结合。

4、在道德层面不断强调孝文化的教化作用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强化用法律的手段加强对老年人权益的维护。我国《宪法》和《婚姻法》等法律对此都有明文规定。比如,“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等等。对于不尊、不敬、不孝之徒应予以严惩,以儆效尤。

5、文化研究机构、公共教育部门对孩子、公众持之以恒开展好经常性教育。

6、健全孝道公共评价与激励机制,厘清新社会条件下孝道的内涵与标准,让孝道更具操作性。

7、在社会福利、公共设施等方面更关爱老人,发扬尊老爱老的社会风尚,宣传那些真心尽孝的道德楷模,长期保持宣传普及与舆论引导的作用。

重视与弘扬传统孝文化,应是全民道德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有法律的保护,道德的提升,社会的保障,孝道的倡行,舆论的监督,可以相信,新时期的老人将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幸福。

四、对孝子工程的看法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孝顺父母和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当下“不孝”之举却屡见报端,在这种情况下,“小孝子培养工程”的启动,可以说是应时而生。

小孝子培养工程旨在通过培养孩子孝心,在青少年中开展孝文化普及教育,其出发点是应该肯定的,但实际效果恐怕未必尽如人意。

一方面,小孝子培养工程的确有着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

第一,百善孝为先,孝是维系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一条纽带,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可否认,当下确实存在一些子女不孝的现象。从这个角度说,培养儿童孝顺、感恩的孝德工程很有必要,其最大的现实意义不是培养出多少名“标准孝子”,而是通过这一工程的实施,向广大青少年灌输孝的意识,培养他们孝亲敬老的思想美德,带动更多人的有孝心、有孝行,进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以孝为美的社会氛围。

第二,一个人幼年时期的心理素养,必将影响将来的人生轨迹。“孝为德之本”,教孩子孝敬父母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是做人的根本。该工程让孩子从小就接受传统道德精华的熏染,用中国特色的道德文化培养他们的传统心性,对德育发展是一个积极推进。

另一方面,有关部门提倡对孩子进行孝心培养的初衷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涉及到“孝心能否量化培养”、“应在什么阶段培养”以及“如何衡量孝心”等具体问题,却又需要更深层、更系统的的考量。

第一,孝道没有统一的可量化的评定标准。用统一标准要求孝子,既不合实际,也背离科学,“孝”有许多统一的标志与行为指征,以一个“中华小孝子”的名号来涵盖孝道显然过于武断。

第二,孝道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孝”乃发自内心,表于言行的一种品德,其多半得自于儿童对社会的认知,以及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如果说存在“培养”这种“方法”的话,也是一个漫长的示范与模拟的互动过程,是长期教化和环境影响的结果,而不是简单的“批量生产”。因此,仅靠办学习班进行短期培养,是完全不够的。

第三,孝道的保持和增强需要长期的努力。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这些实际问题更是“孝子培养工程”所解决不了的。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培养“孝道”呢?

首先,孝道的培养针对的是人们灵魂的锻造和升华,是一个庞大的、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和氛围,才能让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得到升华、得到引领。

其次,在孩子行为习惯中,家庭教育是渗透力最强的教育,家庭是最好的课堂。要想培养孩子的孝心,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因为“身教重于言教”。要把孝心变为孩子的实际行动,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只有在孩子有了切身体验时,才能体会父母付出的辛苦,从而知道体谅父母,尽自己的能力帮父母,为父母分忧解愁。

总之,道德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孝子更不可能批量生产。只有通过社会方方面面一起行动,才能真正构建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氛围,才能真正培养出父母膝下知冷知热的儿女,才能真正找回“孝”文化。

第五篇: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意义

发表时间:2007-9-26 16:14:00 阅读次数:1111 所属分类:个人文集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意义

[摘要] 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许多宝贵的法律文化资源。中国在当前学习西方法律的浪潮中,有必要借鉴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为西方法律制度在中国的传播和有效实施培育适合的土壤,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

[关键词] 法律文化 法治 本土资源

法律文化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人类在长期的法律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及其法律制度、法律规范的总和,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对法律所持有的思想观念、感情模式及行为模式的总和。一个社会法律文化的形成,需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断继承和发展自己的本土法律文化,同时借鉴和吸收外来法律文化,并对二者进行适当的本土化整合,进而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符合本土国情的法律文化。

中国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法律实践中为我们创造了丰富的法律文化,这些法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虽然其中的许多法律思想为今天的人们所摒弃,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具有现代意义的甚至是现代社会所缺乏的而又是必需的法律文化,来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及其所具有的现代意义。

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特点

(一)工具主义色彩浓重

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一直把法律看成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而“法即刑”的思想是促成这种法律观念形成的重要因素。古代的老百姓不愿意打官司,因为他们对官府有一种恐惧的心态,从而就不愿意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时的社会从整体来看,“无讼”成了一种最佳的社会形态,“无讼即德”也成为当时的一种普遍的法律观念。由此导致了中国老百姓的法律意识极为淡薄。

(二)“德主刑辅”的法律文化导向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因而儒家思想中的一些基本精神在法律领域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西周时期周公制礼,倡导“以德配天,明德慎罚”,为后世的德治开创了典范。自汉武帝时期之后,儒家思想大一统,董仲舒倡导“德主刑辅”的法律思想,中国社会从此处于“礼”的统治之下。统治者用“礼”“德”来统治万民,“出礼则入刑”。这种法律思想强调以道德教化为主,法律强制为辅,主张“德治”“礼治”,而忽视了法律的作用。正是在这种法律文化的主导下,中国社会长期处于一种专制的状态。

(三)“重义轻利”的法价值观

中国古代法家主张“重利轻义”,而儒家却主张“重义轻利”。由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重

义轻利”的法律文化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商业长期受到统治者的排斥,人们唾弃商人的“逐利”行为反对过分追求个人利益,在“义”与“利”发生冲突时选择“义”。于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逐渐形成了“重义轻利”的法价值观。

(四)“诸法合体”的法律形式

自春秋战国时期公布成文法开始,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便以“诸法合体”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刑为主,刑民不分。这与中国古代社会重农抑商、商业不发达密切相关。统治者过分运用刑罚的手段干预人们的生活,使人们产生“法即刑”的认识,而这种思想观念又最终阻碍了中国民众法律意识的形成。

(五)礼法结合,伦理法色彩浓厚

中国传统社会是个礼治社会,从汉代开始,礼与法开始并用,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唐宋时期,“引礼入法”“礼法结合”,此时中国的法律便与儒家思想的“礼”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在表现形式上具有了伦理法的特点。

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的排拒性和相通性

(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的排拒性

1、法律至上原则与权力至上传统的冲突 中国传统社会是典型的人治社会,实行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国家权力集中在统治者手中,皇权至高无上。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所针对的只是当时的统治者,他们的思想意识里从来没有对君主制的合理性产生过任何怀疑。权力至上的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根深蒂固的,这种思想一直影响到今天的中国人。现代社会强调法治,法律的普遍性和平等性日益受到人们的尊崇。但中国当前社会中权力至上的传统思想观念还没有得到完全消除,在一些地区和一些领域甚至表现得十分明显。权力至上的观念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法治化进程,使中国在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法治国家的道路上举步为艰。

2、法律平等原则、普遍性原则与“礼治”等级观念及特殊性精神的冲突

中国传统社会是等级森严的宗法制社会,家国一体,实行的是氏族家长式的政治统治。在这种社会结构中,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随处可见。在封建社会,这种不平等体现在一些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中,儒家的“三纲无常”,“刑不上大夫”,传统社会法律中的“官当” “八议” 制度无疑都是这种不平等的直接反映。不仅如此,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在适用上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贵族、官僚与普通老百姓实施了同样的行为,产生的可能是不同的法律后果。当今的法治社会,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法律适用的普遍性,上至国家领导下至普通公民无不受到法律的约束。然而,在中国现实社会中,法律面前不平等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人大、政府官员在法律面前受到的待遇就比普通公民要好得多。法治社会要求法律适用上的平等,因此我们应当正视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不平等观念与现代法治精神的相悖之处,努力摆脱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当前法治建设的不良影响。

3、保障人权与自由的法治原则与法的工具性价值取向的冲突 正如前文所述,中国传统法律具有工具性价值取向,人们一直认为法律是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法律的价值就在于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而在现代社会中,法的价值不再仅仅局限于其工具性价值,而更加侧重于对人权与自由的保障。现代人认为,与国家公权力相比,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国家公权力倘若使用不当则会侵害到公民的个人权利与自由。为了防止国家权利侵害公民权利自由,有必要对国家权力予以一定的限制。因此,现代西方法治国家一般都实行宪政,用宪法和法律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中国目前离真正的法治社

会还有一段距离,当前我国的许多法律对人权的保护明显不够,究其原因,还是受到了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法的工具性价值取向的不良影响。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尽管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中不乏深厚的人文底蕴、人道精神以及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高度推崇,但这些思想、精神和观念在中国传统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中并未得到充分的体现。相反,否定人的平等、尊严和权利的制度、规则和习俗长期占有统治地位。这些思想观念成为今天中国人权发展的严重阻碍。因此,在法治建设进程中,有必要努力摆脱这种法的工具性价值观念,树立人权意识。

(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的相通性

虽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许多因素与现代法治精神相悖,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找到许多具有现代价值的思想观念,这些思想观念与现代法治理念具有某种相通之处。了解这些相通之处,可以更加有效地为中国现代法治建设提供帮助。

1、崇尚道德

中国传统社会的信念是道德,传统社会一直十分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以忠孝节义为基础的“孔孟之道”实际上就是一个道德体系,这个体系统治了中国数千年。在中国人的眼中,道德是至高无上的,中国人对道德的追求有时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成了中国人修身克己的一种价值理想。在古人眼中,道德乃做人之根本,而只有当法律与道德精神相一致的情况下,法律才有价值。中国传统社会道德观念是一种内省式的约束机制,注重的是个人道德的自律。而当今社会更加需要注意法与道德的关系,在立法、执法、司法的过程中绝对不能明显违背人们的基本道德规范,否则,民众会在内心之中形成对法律的抵制,那样就不可能取得法治的效果,同时也不符合法治的要求。

2、“德主刑辅”所推崇的德治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一向倡导以“德”治国、以“礼”治国,强调德治、礼治、仁治。周公在总结夏商无德而亡的教训时告诫周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要周人“敬德保民”“以德配天”。孔子又进一步提出了“德治”学说和治国方略,明确强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古人如此强调德治、德政,由此形成了中国传统社会“德主刑辅”的政治统治模式。今天中国的领导人倡导“以德治国”,与古代的德治思想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可以利用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德治思想来指导今天的法治建设。

3、以秩序与和谐为取向的价值理想 和谐是儒家法哲学的最高理想,因而也就成为以儒家思想为出发点的中国法律文化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理想。儒家思想中的和谐与“天人合一”相一致,在社会政治领域主张“中庸”,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古代社会追求“无讼”的境界,人际和谐、社会安定是当时的人们所追求的理想。当今中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于是我们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法律价值的相通之处,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古人的和谐思想,服务于当今的法治建设。

4、义利观与诚信原则

在义利观方面,中国传统道德虽然强调“重义轻利”,但并没有把义和利完全对立起来,只是在二者的关系上偏重于义。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建立市场经济秩序具有积极意义。

诚信,是中国古代一向倡导的一个基本道德原则。“诚者,开心见诚无所隐伏也”,“信者,诚实不欺,信而有征也”。孟子曰:“思诚者,人之道也。”古人所倡导的诚信精神对今天的法治建设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三、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

传统社会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法律文化的“本土资源”,然而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本土资源”则成为人们所热切关注的问题。目前,中国学界对中国法治的发展方向大致有两种观点:一

种观点被称为“激进主义”,主张中国应当加强立法进程,尽可能地移植西方法律制度,在中国构建西方式的法律体系;另一种观点被称为“保守主义”,主张要充分发掘中国传统社会的本土资源,对西方法律制度进行适当的改造,使之适应中国社会的土壤。笔者显然赞同后一种观点,即认为中国在学习西方法律的过程中应当借鉴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从中发掘出对当前法治建设有价值的东西。对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我们应该抱着一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深刻发掘传统法文化的现代价值。笔者认为,传统社会的以下几种法律观念尤其值得今天的中国人学习和借鉴:

(一)守法的精神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虽然在“君主制是人治”的意义上,儒家思想是人治的,但是在强调官员特别是最高统治者应当依规则(包括基本道德规范、礼、法)而治的意义上,儒家思想是倾向于“形式法治” 的。这一思想虽然含有消极的因素,但其所倡导的“依规则而治”的精神却是值得今人借鉴的。随着中国法治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人的守法意识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其中依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现实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屡见不鲜。目前中国存在着大量的不守法的问题,比如立法违宪问题,司法解释违法的问题,下位法违反上位法问题,公检法机关自身程序违法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国家层面的不守法现象,而在民众中也有许多不守法的现象,但相对于国家层面的违法来说,这些还不是当务之急。守法是一个法治社会的最低要求,不遵守法律的话那么立法就失去了意义。因此,中国目前应当首先改变上述国家层面的违法现象,进而要求普通民众都来遵守法律。只有国家作好守法的表率,公民乃至全社会才有可能形成守法的氛围。

(二)诚信的精神

现代社会实行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活动要求市场交易主体必须讲诚信。倘若无诚信,市场交易就不安全,就会减少交易数量,影响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诚信是法治社会的必需品,没有诚信就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而纵观中国社会现实,诚信精神实为欠缺。生活中我们所见所闻的许多现象都与不讲诚信有关。比如经常为媒体所披露的造假现象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证。假文凭、假发票、假币、甚至假药、参假食品等等,只要现实中存在的东西中国人几乎都可以造假。难怪国外一些商店公开打出“没有中国货”的招牌。当前中国人严重缺乏古代社会所倡导的诚信精神,对此我们应当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诚信精神,建设诚信国家,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

(三)和谐的精神

和谐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法律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思想反映在法律制度方面就是要求立法、执法、司法符合人性:首先,立法不能与传统道德相违背,同时要在制度设计上更加注重法律解决纠纷的机能;其次,行政执法更要讲求人性,不能过于机械化,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一定的变通;再次,司法机关在司法过程中要把解决纠纷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之一,司法过程力求使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而不能因为严格机械地司法而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中国目前要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和谐精神中借鉴有益的思想资源,这些思想的闪光点仍然可以古为今用,为中国的法治建设服务。

结语:法治建设是一项巨大而艰难的工程,尤其在像中国这样的严重缺乏现代法治传统的国家更是如此。今天的中国正在着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在学习西方现代法律制度时,有必要兼顾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的现实,不能机械地照搬、照抄,而应当充分学习和借鉴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与西方法律制度进行有机的整合,使现代西方法治在中国生根、发芽,使中国早日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法治国家。

下载孝文化及其现代意义(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孝文化及其现代意义(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经的文化意蕴及现代意义大全

    诗经的文化意蕴及现代意义 作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录了西周前期至春秋中叶的305篇诗作,因所配乐曲不同,分为《风》、《雅 》、《颂》三部分。这些诗题......

    《易经》与现代文化(生活)的意义

    《易经》与现代文化(生活)的意义 ——浅谈《易经》的实用价值 郑家顺 《周易》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部内涵精深,影响广泛、流传久远的典籍,有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称。几千年来《周......

    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现代景观意义

    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现代景观意义 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景观行业开始了一个转型的时期,经济的繁荣和环境意识的提高使景观行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景观的内容和形式也......

    相声文化对现代的意义(精选五篇)

    相声,是曲艺的一种。起源于北京,一般认为在清朝同治年间由民间笑话演变而成,以引人发笑给人愉快为艺术特色。相声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为受众最广、普及面最宽的曲艺曲......

    文化意义

    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首先,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文化意义

    文化建设系列谈之:现代文化建设的意义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到,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

    孝文化感想

    中国孝文化感悟很荣幸,本学期选修了中国孝文化这一门课程。这是一门通过历史展现亲情、展现孝道的一门课程,也通过古今对孝的不同定义给了我们很多感悟,在古人、在史书般的24孝......

    “孝”文化演讲稿

    “孝”从点滴事做起 我呢!曾经在《动物世界》中看到了一个令人刻骨铭心的画面:小象出生后,腿脚不利索,脚步也不硬朗。但是,大象妈妈依然“狠心”用长鼻子驱赶这刚从母腹中落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