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文化与国家软实力构建(111)
大学文化精神及其软实力功能
黄庆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艺学博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64)
文化是一个民族振兴的原动力,也是一个国家公众最重要的精神支撑。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俞可平指出,“国家软实力变得更加重要……在全球化时代,要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增强国家实力,仅仅依靠经济和军事力量不够,还必须有政治、文化和道义力量。”① 当前,中国正处在市场经济体系初步构建、各种思潮观念激荡并存、社会价值观念发生深刻转型、传统文化精神面临外来文化冲击的特定历史时期,要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大学作为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科学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基地,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基础和人才源泉。同时,大学以先进的科学文化育人,促进受教育者文化素质的提高,不仅是大学教育的目的和结果,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和重要内容。因此,探讨大学的文化精神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不仅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学理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具有从“精神”向“实力”转换的实践意义。
一、文化软实力视阈下的大学文化及其功能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高校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学自身的文化与社会的主流文化形态有着更深、更密切的交融与相互渗透。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之中的大学文化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是大学得以生存、发展、传承、创新并且承担文化传播使命的根本,也是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所谓大学文化精神,应当是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文化传统、文化积淀、文化诉求和文化地位的总和,并且与民族发展、国家意志紧密相关,有着深刻而鲜明的时代特征。应该看到,大学文化精神对内深刻影响着一所大学办学的生命力、学术的创造力和对师生校友的感召力;对外,则通过科研成果、思想输出、人文影响对社会发展进程产生深刻的文化影响。虽然这种影响会根据不同的学术影响力、迥异的科研领域或办学风格而有分别,但是其都会在一定地域范围、学科领域和时间跨度上有所体现,并折射在社会文化的某个方面。从文化软实力的视阈来看,大学文化精神的文化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对社会文化的扬弃和自新使大学文化及其软实力更富于时代性。一般-1-
来说,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长期担任过哈佛大学校长的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德里克·博克(DerekBok)教授②1982年出版的专著《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首次提出“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这一重大命题。那么,如何从文化的视角和时代的高度来观照当代大学所应当承担的重大使命呢?换言之,大学对推动和提高文化软实力发展应当有哪些作为?大学是与承担经济职能的公司企业和承担社会管理职能的政治机构不同的社会实体,其文化功能相对独立,既反映政治经济发展的时代特性,又为社会文化进步矫正方向、提供对策。应该说,传承文化是大学的基本功能,它不是人类文化简单的原本照搬,而是根据大学业已形成的价值理念、评价体系对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文化进行甄选、整合、熔炼、自新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时代文化价值取向,因此,大学文化精神的基调必然凸显这当下时代的文化精髓和文化蕴藉。同时,大学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始终站在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前沿,积极将科研和学术成果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生产力要素,进而推动和引领社会文化向前发展,这是大学承载的社会责任,也是大学文化精神时代性的重要特征。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大会通过了两份“划时代”的文件:《世界高等教育宜言——为了21世纪:视野与行动》和《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这两份文件的核心,就是提出高等教育的使命是“通过研究,创造和传播知识:通过恰当的科学界定,为社区服务,促进文化的、社会的与经济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促进社会人文科学的发展及艺术创造领域的发展”。惟有这样,大学才能在建构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现代性关系这一互动过程中彰显其主体地位,大学才能始终有能力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寻求平衡,进而在国家文化发展和软实力提升中彰显其独特功能。
其次,对异质文化的兼收并蓄使大学文化及其软实力功能具有多元性。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多元文化冲突的语境中,大学通过批判、取舍、创造进行异质文化融合。具体地说,大学聚集大量科技、文化精英,通过知识传播、知识创造,以及与社会的互动而对社会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提高文化软实力。大学要提供全面的人才支持,强大的知识贡献,是大学与生俱来的、独有的文化功能。此外,大学还通过传承文化薪火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的传承与扬弃,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教与学,更重要的是文化信念、文化理想、文化品格的培育和提升,而大学要传承的文化是丰富多样的,是扎实厚重的,也应该是积极先进的,为文
化软实力提升打牢基础,增添后劲和潜力,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在社会转型、生产力水平跃升期,在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冲突中,大学还应积极引领文化价值取向。大学之所以是大学,其根本是基于文化和学术,其在长期教育和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积淀和创造了以知识及其学科(专业)为核心和基础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个时期应当成为民族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卡斯特斯教授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如果说知识信息是新的世界经济中的电流,那么大学就是产生这种电流的“发电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是一个有力量的组织,其不仅是知识的创造源、人才的培养库、文化的传播者,也是助推经济的增长源。为此,大学必须要承担起它所应肩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责任。
再次,与地域文化的相互影响交融为大学文化及其软实力发挥社会服务功能提供实践基地。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校长拉里·福克纳认为,大学面向地方社区,与其所在的地区进行良性互动是大学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途径,大学要积极发挥这样的文化软实力功能,则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必须能够积聚一批卓越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并且拥有国际一流的研究项目;二是必须对当地社会有影响力,并且赢得当地的公共信任;三是地区必须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地区,适合优秀人才居住;四是大学领导人必须积极参与当地商业和政治的领导活动,并且致力于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大学文化软实力功能实现路径
承继与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关键。高校通过文化的吸收与富于时代性的创新,进一步发展文化精神,丰富文化软实力的内涵,进而推动文化软实力功能的实现。可以试从文化功能的视角,探析大学文化软实力提升及其功能实现的基本路径。
育人:文化教化功能的实践。教育责任是大学的第一社会责任,高校通过培育人才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文化的教化促进人的发展,因此,大学教育不仅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负有通过文化心理构建和文化习惯养成培养和造就具有中华民族独特文化气质的高级知识分子。某种意义上,人才也是一种文化产品,高校培育的人才就是特殊的文化产品——“有文化的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一大批素质高、品德好、业务精、能力强的“文化人”的不懈努力。因此,通过文化育人教化的功能,关键是要在传承和创新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文化养成促使受教育者实现从有知识的人向有文化的人的深刻
转变。
创新:文化薪火相传的灵魂。自1810年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③创造性地提出“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崭新理念以来,学术研究功能被逐步引入大学,这也促使文化创新成为大学承担的一项重要使命。大学的文化精神具有前瞻性,永远不停顿地探索和发展人类未知和已知的知识领域,无限拓展知识的边界是其重要特性。世界一流大学之所以能够不断创造并培育新文化,主要是因为大学具有学术自由的宽容环境、交流互动的学术氛围和科学民主的大学制度,保障了创新的无边界和无止境。此外,还应当注重开展应用研究和进行科技创新,努力成为将科学技术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心,直接为提高人类社会福祉和增强综合国力做贡献。
引领:文化影响社会的旗帜。大学作为创造并培育新文化的中心,始终辐射、影响、引领社会文化的更新和发展,推动着文化软实力的不断发展。大学汇聚了各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和年轻的学生们一起在宽松的学术环境中进行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直接创造着推动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各种元素。同时,大学通过不拘一格的人才选拔、培养机制,造就杰出的创造性人才,成为引领社会文化前进的领袖人物,也是实现其引领功能的重要方式。
包容:文化得到认同的前提。世界开放的实质是文化的开放,文明对话的前提是文化的包容。当下,中国的大学正前所未有的与国际高等教育体制接轨融合,大学应当努力实现教育与学术资源的国际共享,着力培养具有全球意识、较高文化品位和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并在本土化的基础上加速实现国际化的进程,努力在竞争中成为国际多元文化沟通和融合的桥梁,提升自身文化面对外来文化的自我调节能力,做到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吐故纳新、为我所用,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三、大学文化精神构建的软实力支点
一是以传统文化经典为支点,注重夯实大学生的中华文化基础。自然科学知识体现着严谨的科学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则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青年大学生所必备的两项素质,不可偏废。学习中华文化,必须要认真研读“十三经”等国学经典,体会其中的经世治国、识物待人、修身养性之道,并内化为青年学生的个性品质,着力造就一大批民族文化精英。文化精英应当具
有文化自信,这种自信的本源来自对于中国文明的充分自信和文化自觉,通过坚实的中华文明积淀,自觉认识中国文明在当代世界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是以自身文化积淀和文化品格为支点,注重大学文化的和而不同、个性发展。有个性的大学文化才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目前,我国众多大学都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办学目标、文化取向趋同化倾向严重,暴露了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存在的深刻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大学管理体制、评价体系对大学个性的抑制。社会对大学的需求是多样的,因此,应该建设多样化的大学以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每所大学都应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办学目标、理念,独到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取向。应该鼓励大学建设和发展具有特色的个性文化,形成不同高校之间各具特色、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整体和谐的中国大学文化,也唯有如此,才能使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培养出多层次、多类型、多风格、具备特有文化情怀的高素质人才。
①
②俞可平,《关于“中国模式”的思考》,《红旗文稿》2005第19期。德里克·博克(DerekBok,1930—)是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是活跃在当代美国高教界中最杰出的教育思想家和活动家之一。他于1954年毕业于斯坦福大学,1961年获哈佛大学法学教授,1968—1971年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1971—1991年任哈佛大学校长。
③ 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是德国波兹坦(Potsdam),是柏林洪堡大学的创始者,也是著名的教育改革者、语言学者及外交官。1819年后辞去公职,专门从事学术研究。洪堡特是比较语言学创始人之一,著有《论爪哇岛的卡维语》。
第二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任重道远
单位:政法学院 姓名:顾敏玉
摘 要: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关键字: 文化软实力 传统文化 国际话语权
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1.“软实力”的来源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文化软实力国际关系的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军事力量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来的。1990年,他分别在《政治学季刊》和《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实力》等一系列论文。“„„硬实力和软实力依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 语言是信息传播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大小的重要指标。美国之所以能够将各种文化产品连同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行销全世界,除了国力的支撑外,主要依靠的就是语言优势,这也是美国的软实力“依然强大”的一个重要表征。为了维护自己的语言文化利益,扩大在国际传播中的份额,目前许多国家都在有计划地实施各自的语言战略,并努力扩大语言的国际影响。
文化代表着国家身份和民族形象。对比政治与经济,其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更为持久,是软实力的主要载体和具体体现。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不断深化的国际环境中,文化日益成为国家软实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和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但是在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形势下,中华文化在对外文化交流与竞争中却处于弱势,文化软实力展示和运用不足,民族文化面临着被侵蚀和渗透的危险。2.中国软实力的现状
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2013年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总书记围绕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四个方面所作的精辟阐述,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指引。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是复杂的,国际局势的动荡,中国的国际的话语权变得越来越举足轻重。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是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原生态”状态,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对于中国文化形象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改造升级。“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一想法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而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必然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根本途径。当前,中国政府对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问题有着自己的主张,提出了中国自己的文化安全观,改革开放以来历任国家领导人的文化立场,多在于强调合而不同,求同存异,鼓励和加强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文明对话。中国也开办了孔子学院和语言文化学院,有更多的外国友人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现在也出现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最近几年,一些中国电影逐渐走出国门,在为世界所认知的同时,也赢得了部分海外市场。分析中国电影现状现阶段,我国电影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方面,中式大片在产量和社会效果两方面都越来越好,重新赢得国内观众的信任;另一方面,它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也出现持续上升趋势,对于推广我国文化价值体系及其软实力起到积极作用。中式大片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受到外国观众的欢迎,国际市场有了新的开拓,商业价值也趋于提高。但我们应当看到,中国电影在国际贸易中处于逆差状态,影片的海外竞争力仍然偏弱,与中国贸易大国和文化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所以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文化和语言软实力在发展的同时也收到了挑战。
二、如何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 1.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发展不平衡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在国家较量中军事,经济等硬实力并非都能产生预期效果,诸如文化、外交等其他因素的作用却在渐渐增强。中国文化要征服他人,先要征服自己,要在别国为人所接受,就要先在国内为广大人民群体所实践、所接受。现在在国外的许多知名景区有标有中文的警示牌,比如说注意安全、请勿吐痰。好的方面来说我们国家的经济发达越来越多的人出国旅游,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更坏的一方面是我们国人的文明缺失,导致国际社会对中国人的印象就保留在不文明阶段,这让我们中国如何在国际社会中以德服人,诚信交往。我国作为一个有着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软实力仍然非常有限。实践也使人们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崛起和发展,应该经济和文化的全面提升。
但是,目前我国的文化力却与我国经济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目前世界文化市场份额,中国和其他亚太国家仅占百分之四。另外,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和文化产品贸易的逆差有数倍之大。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也是为国家发展智力的动力源,文化产业的落后,必将影响到中国的未来发展。因此,必须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2.传统文化的发展
传统的文化资源只有经过创造性转化,才能够实现它的文化价值。进而言之,国家的软实力并不是一种自我确认、自我命名的文化属性,而是一种需要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与能量转化、并且通过广泛传播之后才能够实现的文化力量
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一直是我们构建国家文化产业体系、推进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命题。中国悠久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就像蕴藏在地下的丰富矿藏,如果不经过人工的开采、冶炼,它永远不可能实现其内在能量和价值。因此,传统的文化资源只有经过创造性转化,才能够实现它的文化价值。进而言之,国家的软实力并不是一种自我确认的文化属性,而是一种需要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与能量转化、并且通过广泛传播之后才能够实现的文化力量。
我们不能够对传统文化资源照单全收,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流行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我们高中的政治一直也在灌输我们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道理。不论是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还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除了通过政府的公共职能机构进行贯彻之外,必须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以感性的、甚至是娱乐的方式进行广泛传播,由此建立公众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我国现阶段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经过社会媒体的大力推广,在全社会激发起强烈的共鸣。3.如何全面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对于中国来说提升文化软实力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拥有5000年文明的厚实积淀,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强大的文化优势,但是必须承认,中华文化在对外交流与竞争中仍处于劣势,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上面临着如何发展、如何繁荣的重大课题。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交往和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有了较大的进展。一些文化机构与海外文化机构加强合作,推进中国文学、美术、戏曲、音乐、舞蹈及民族民间工艺等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入国际市场。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等当代科技手段也使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速度加快。同时,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等西方大国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产生的兴趣,客观上也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起到了一定作用。
提高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有很多种途径和方式方法,这里我们主要提出几点:
(1)全方位传播,让世界认识中国。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汉文化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物质成就与思想底蕴。现在是传播力决定影响力的信息时代。在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谁就能掌握话语权。因此,我们要建立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使我们文化传播能力有一个大的提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把更多体现中华文化魅力的精品介绍给世界。(2)我们要大力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在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各国的相互依存空前加强,一国利益往往与其他国家密切相关,并且一些与各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全球性问题也需要世界各国共同来解决,这就决定了国与国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至关重要,而合作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能否平等相待,恪守诚信,互惠互利。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和谐”,讲究“和而不同”,主张平等相待、诚信合作、互利互惠的理念,在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国与国、家与家之间的冲突方面可以发挥作用,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发展。以“和谐”为主要价值目标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新的国际竞争形势下,能够发挥独特的协调、平衡、包容作用,为解决新形势下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我们应该以更加自信和开放的心态,发挥以“和谐”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传统文化的比较优势,不断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学者的研究表明,近几年来,“韩流”汹涌,把中国文化的内蕴精神表现到了极致。尽管韩剧中的故事情节和社会场景皆为韩国的和现代的,但融注于其中的思想观念、人情世理、生活习俗、道德准则等,则一应都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制、延伸与创新,特别是通过对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更是把儒家文化的精髓表现得出神入化、淋漓尽致。这就启示我们,中国的民族文化不但具有丰富的内蕴、恒久的价值、广泛的适用性和极强的再生能力,而且具有与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和当代信息社会的高度契合性与强大亲和力。(3)我们要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展示和应用。软实力竞争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对外文化传播与交流。作为强势的西方文化,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现代化的手段,可以畅通无阻地向世界各个角落扩散,而弱势文化若想对外传播,却是步履维艰。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西方的文化霸权。西方文化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传播到世界各地,主要是因为它率先完成现代化的过程,实现了与现代科技、现代市场的结合,然后有意识地在全球推广。长期以来,我们国家没有制定出一个明确而完善的对外文化发展战略。文化企业缺乏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文化品牌建设薄弱,特别是缺少国际性的、可参与性的文化品牌。像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传承、开发、推广明显不足。而且我们国家传统节日的文化遗产的申请还被别的国家抢了先机。对外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意识和手段落后于国际潮流,很难以商业化的手段,进入西方主流销售渠道。因此,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应加大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开发、传承、推销,文化产业部门应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不断扩大文化产品的输出,才能改变我们在软实力竞争中的弱势地位。
(4)重视海外华文教育,调动海外华人华侨的力量。我国现在分布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侨胞约有5000万人,这支力量是中国国家软实力在海外的表现和扩展。因此,我们要重视海外华文教育,并且充分调动海外华人华侨的力量,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中国在海外推广汉语,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西方舆论更是十分警惕。美国《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说,中国正在创建一个全球范围内的汉语文化中心网络,旨在全球范围内教授外国人学习以难学著称的汉语。这种汉语文化中心叫做孔子学院。前苏联于1957年发射第一枚人造地球卫星。当时,苏联的人造地球卫星引发了美国和欧洲国家对于可能会出现一个新的超级大国的担忧,但中国的孔子学院所要做的正好相反。孔子学院一方面要提升中国的声望,一方面要缓解人们对中国崛起的忧虑。重新加入全球声望的竞争反映了中国包含更广范围的战略。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仍然关山重重,任重道远,非一日之功可以成为对外文化传播大国的。关键是我们要踏踏实实地把宣传工作做好,假以时日,必出成果。
文化凝结着历史,文化连接着未来。中华民族历来以悠久而丰富的文化著称于世。在当今中国,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潮中,中国文化毕竟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编:《跨文化传播论坛文集》,新星出版社,2007 陈乔之、李仕燕:《西方文化霸权威胁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选择》,《〈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李海娟:《“软实力”竞争背景下的文化战略》,《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12期。
第三篇:浅议国家文化软实力[范文]
浅议国家文化软实力
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概念)
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而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必然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根本途径。那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哪些作用呢?我们又该如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呢?
一,是能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都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靠什么统一人们的思想、凝聚人们的力量?靠的就是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果没有这个最核心的东西,就会失去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就会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二是能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开阔发展思路,拓宽发展途径,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拓宽服务渠道,健全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三是能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传播深度决定影响广度。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社会,凡是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的国家,其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就能掌握影响世界、影响人心的话语权。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另一方面必须花大力气提高文化传播能力。
四,能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持文化建设,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拥有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要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流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发展环境,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使各类文化人才的才华有展示舞台、创造有实现空间、贡献得到社会尊重。
文化软实力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对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
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软实力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求的重要基础。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我们我们一定要努力提高我们的文化软实力,以利于世界民族之林。
杨萍萍 20111190
11级广告一班
第四篇:国家文化软实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同时,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的提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都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靠什么统一人们的思想、凝聚人们的力量?靠的就是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果没有这个最核心的东西,就会失去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就会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二是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开阔发展思路,拓宽发展途径,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拓宽服务渠道,健全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有序的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骨干作用,保护好、引导好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迅速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使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三是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传播深度决定影响广度。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社会,凡是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的国家,其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就能掌握影响世界、影响人心的话语权。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另一方面必须花大力气提高文化传播能力。新闻媒体是信息传播、文化扩散的重要载体,在文化传播中处于特殊地位。要把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作为提高文化传播能力的战略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壮大总体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主流新闻媒体,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舆论力量。互联网作为20世纪最具社会影响的科技进步的手段和载体,带来了文化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潜能和可能产生的不可估量的影响,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和管理,把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四是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持文化建设,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拥有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要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流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发展环境,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使各类文化人才的才华有展示舞台、创造有实现空间、贡献得到社会尊重。要采取有效措施、创造有利条件,动员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文化建设,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有志于文化创造的建设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第五篇:国家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其概念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于上世纪9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主要包括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外政策、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等。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并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说明“提高文化软实力”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为以后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那么怎样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呢? 当今时代,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作为思想文化重镇,肩负着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服务社会的职责和使命,在推进思想文化建设、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阵地。
推进思想文化建设
思想文化建设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发挥着先导作用。大学是各种思想文化碰撞和交流的前沿阵地,在推进思想文化建设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大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一方面,可以通过相关专业与课程设置,让大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另一方面,可以凭借强大的学术研究机构与研究力量,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要求,从中提炼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当代文明相协调。
借鉴和吸收有益的外来文化。实践表明,一种文化只有在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才能不断获得新鲜血液和发展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学是东西方思想文化的汇集地,是吸收和
传播有益的外来文化的主阵地。大学可以通过学术讲坛、国际学术会议、互派研究学者等多种形式,与各个国家和各类学术机构开展广泛的交流合作,既努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又积极接触新思想、新知识、新观点,加大对外来有益文化的吸收力度,汲取不同文化的优点与精髓,使中华文化更加适应世界发展与进步的潮流。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新是永葆文化生机的不竭动力。大学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追求真理的学术氛围、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为文化创新提供了重要条件。大学师生是一个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群体。他们坚持独立思考、强调独立判断,对新知识、新事物具有敏锐的判断能力,对社会的发展趋势具有比较深刻的洞察力。因此,大学可以从自身独特的视角来把握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方位,不断深化对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方向、发展动力、发展思路、发展格局的认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