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六中全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时间:2019-05-13 09:45: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七届六中全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第一篇:十七届六中全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十七届六中全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011-11-1来源:新华网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

全会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提出了到二0二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号召全党全国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全会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

全会号召,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满怀信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十七届六中全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

十七届六中全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

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官员考核评价体系,产业特质期待共识

陈汉辞

昨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在京闭幕。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与此同时,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会议公报提出了多项原则性主张,涉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公共性基本定位、市场参与的原则和发展目标、文化改革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制度保障。

全会提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上,全会明确,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

但市场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强调,全会提出,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文化建设的领导机制和人才保障制度也放在了突出位置。全会强调,要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并提出,要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要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定位“支柱性产业”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一定位,引发了广泛关注。

“这也是“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按一般标准,支柱产业应占GDP的5%。如果在统计口径上把文化产业的范围扩大点,比如把部分科技创新、体育、旅游产业纳入,完成这个数字并不难。”中央财经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执行院长魏鹏举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认认真真把有持续内生成长性的产业做起来,才是务实之举。”

今年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692.2亿元,占北京GDP比重12.3%;上海文化产业增加值约为1630亿元,占上海GDP比重为9.6%;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524亿元,占广东GDP比重5.6%;云南文化产业增加值440亿元,占云南GDP比重达6.1%。

如果按照5%的数据门槛,在这些省市,文化产业已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但在诸多官方的表述中,文化产业的发展多是“将成为支柱产业”或者“具备成为支柱产业条件”,较为理性务实。

但许多地方在发展文化产业时,还为其产业的无形、软性特质而感到困扰。

近几日,本报记者接触的几位在京运作项目的地方文化园区官员均表示,虽说很多地方自2009年起都在做文化产业,也象征性地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但实际运作还是很艰难的。尤其是产业发展需要资金与政策的支持时,因为风险性大,往往引起争议,令决策者迟疑。

“虽然纠结于数字并无太大意义,但总体上中央对文化兴国战略持非常积极态度,这肯定预示着地方政府会重视发展文化产业,相关部门也会陆续出台配套措施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中国演出家协会法律顾问胡政生表示,“当然,还是要以支柱产业的内涵来量化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

回归根本,避免做滥

从激励机制上说,此次全会要求要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但成效需要着眼于质量,而非简单地看数量和速度。

“官员从政绩考虑,往往自然地倾向于能够最快落地的项目。真正要培育一个文化产业,没有三五年是很难的。”一位地方文化产业园区主任告诉本报记者他的担忧,“最怕的是,虽然纳入了考核评价体系,但对文化产业属性认识模糊,缺乏共识,导致低效、重复性建设。”

据本报记者的不完全统计,全国以各类名义运作的文化产业园区,多达300个。单是北京就有文化产业集聚区21个,上海75个,江苏建成或在建的超过60个。

这种颇具中国特色的“园区经济”,不仅被移植到文化产业领域,且迅速从一线城市扩散到二三线城市。

令人遗憾的是,这么多园区,这么多优惠政策,却打造不出几个响当当的文化产品。

以动漫产业园为例,全国大大小小十几个,这些年获得持续成功的产品线,除了“喜羊羊与灰太狼”,也就寥寥无几了。

“其实,这些都是手段,无论决策者还是执行者,都不该为了一个数字而把文化产业做滥。”魏鹏举认为,“最重要的,首先还是意识到位。把真正的文化资源好好保护起来,合理开发。其次是文化创新人才的培养。在这个基础上,还应充分发挥和尊重市场规律。”

第三篇: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广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2011年11月21日10:40来源:《经济日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作为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的重要目标之一。我们一定要认真领会全会精神,切实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紧迫性,深刻了解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利弊条件,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文化产业这个概念,现在大家都非常熟悉,但在我国的经济统计领域,还是个比较新鲜的词。资料显示,“十五”计划建议中第一次提出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2003年开始实施文化产业的调研,2004年才明确文化产业的分类,文化创意产业这几年才开始列入统计需要研究把握的范围。现在,文化产业包括哪些内容,统计指标里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界定;后来公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提出要发展重点文化产业,这个重点应该包括“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呈现出健康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十一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速。我国电影产量由2003年的100部以下上升到2010年的526部,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影视动画产量从2005年的4.2万分钟增加到2010年的22万分钟,增长了4倍以上,扭转了进口片占主导的局面。新闻出版业总资产、总产出、总销售比“十五”时期翻了一番,印刷业翻了两番。同时,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更加完善。据统计,7个省市成立了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或投资公司,资金量达到百亿元。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随着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文化已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历史、传统、民俗等文化资源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创意、设计、构思等文化创新日益成为价值创造的重要支点,品牌、形象、信誉等文化形态的无形资产日益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所在。只有当文化表现出比物质和货币资本更强大力量的时候,当经济具有更多文化含量的时候,经济发展才能进入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我们又一次看到了文化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特殊作用,面对经济增速下滑,文化产业逆势上扬,令人振奋。

要看到,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还不高,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与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相适应,与现代科学

技术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还不相适应。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文化具有不同属性,发展文化产业是在强调其经济属性的一面。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经济属性并不是一切以利润最大化来衡量,而必须有个前提,即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我们,发展文化产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要坚持正确创作方向,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生动展示我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要引导文化工作者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坚持正确文化立场,认真对待和积极追求文化产品社会效果,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把学术探索和艺术创作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还要促进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走科学发展之路,就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部署,是总结历史和现实正反两方面经验作出的战略抉择,是抢占发展制高点、争创发展新优势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转变发展方式,不仅是经济领域的问题,文化产业领域同样也需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和增长空间。从当前情况看,我们在文化发展方式上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在文化结构上,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进出口结构都还不尽合理,产品技术含量低、非公资本比重低,适合大众消费的优质文化产品还不够多;在产业集中度上,散、小、滥的问题依然存在,规模实力、抗风险能力还比较弱;在资源配置上,既有“投资饥渴”的问题,也存在盲目投资的问题,一些地方文化项目雷同、同质化严重,造成了资源浪费。因此,我们应当把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多一些顶层设计,大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着力培育和发展新兴文化业态,不断优化布局、优化结构、优化配置,不断增强文化发展的后劲、提高文化发展的效益。

(执笔: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李新家)

第四篇: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学院班级学号姓名

摘要:

关键词:新兴产业、战略任务、十七届六中全会、“十二五’”时期

正文:

文化产业起源于20世纪初期,是一个新兴产业,在国际上仅有半个世纪的历史。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文化产业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国民经济和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在中国,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作为发展文化的新型手段和组织形式逐步形成,人们对文化产业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经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在新世纪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据统计,2004年和2008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439亿元和7166亿元,现价年均增长速度为22%,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即GDP现价增长速度,比同期服务业现价年均增长速度高出2.6个百分点。它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能够承载产业结构调整的高级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能保障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解决广大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是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有效途径。

一、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充分必要条件

遵循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产业规模较大。一般而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才能称之为支柱性产业。据统计,2009年我国GDP为34万亿元,分别按照年增长率9%和10%预测,“十二五”期末即2015年我国GDP约为62万亿元和66万亿元。据此推算,到2015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必须超过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才能达到5%。

产业集中度较高。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具有个性化强的特点,发展文化产业既要遵循创作生产规律,也要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兼顾个性化与集约化、分散化创作与社会化生产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培育市场占有率较高的骨干企业,促进文化资源和要素向优势企业适度集中,提高产业集中度;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加快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打破“小而全”的文化小生产格局,逐步形成配套协作的产业组织网络。

产业关联性较强。文化是无形的,通常要借助有形的载体承载与传播。在文化资源的挖掘、保存、开发和利用以及文化产品和服务从生产到传播再到消费的各个环节,前端连接各类装备制造业(如广播电视、电影、演艺、考古、印刷等设备生产),后端对接各类电子设备制造业(如电视机、计算机、手机、阅读器等终端设备生产),文化内容(如新闻、资讯、影视、动漫、游戏、演艺)已成为信息业、旅游业的“血液”,以设计为核心的文化创意正在改造提升建筑、装饰、包装等传统产业。文化产业与门类较多的相关产业具有较高的关联度。

上述三个条件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相比之下,第一个条件是硬指标。据预测,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有望达到1万亿元,与3万亿元的目标值差距较大,这意味着“十二五”时期每年的增量要超过4000亿元,几乎相当于2005年一年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很显然,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沿用习惯性思维、常规性思路,目标是难以实现的,应当针对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集思广益,研究探讨超常规的思路和举措。

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具有重大意义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

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越来越需要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新时期新阶段文化建设一项十分重大而又紧迫的战略任务,是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迫切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集中体现,文化的经济功能很大程度上通过文化产业体现。文化产业具有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和突出特点,是一个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对促进经济增长、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调整经济结构方面,文化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为生活服务,又为生产服务,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支点。抓住文化产业,就抓住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在扩大内需方面,文化产业与物质生产和服务业相融合,可以有效提高物质产品和服务业的文化含量与创意附加值,促进消费升级;同时,对文化自身的需求也是内需的重要方面,文化产品和服务可以形成新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热点,直接拉动消费的增长,挖掘文化消费潜力、拓展文化消费空间,已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按国际经验测算,我国每年文化消费可达4万亿元,但实际消费不足1万亿元,巨大的文化消费潜力和产业发展空间有待挖掘。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文化产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市场需求强、消费空间大,开发价值高、投资机会多,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作用日益凸显。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辟发展的新途径新空间,迫切需要文化产业有一个更大发展。

(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重要内容

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是改善文化民生、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重要手段。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时,居民消费进入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并重时期;超过5000美元时,居民消费将进入精神文化需求的旺盛时期。现在,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4200美元,居民消费正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转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井喷”之势。随着经济条件的宽裕、教育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追求自我文化表达、参与自主文化创造活动的愿望更加强烈,实现和维护自身文化权益的意识更加高涨。相比之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还不高,总体上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的新形势和人们繁荣文化市场的新期待。可以说,文化产业是少数几个总供给还不能满足总需求的朝阳产业之一,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也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满足好群众精神需求、维护好群众文化权益、引导好群众文化消费,使全体公民在“文化享有”上健康向上、各得其利,在“文化创造”上迸发活力、各尽其能,迫切需要我们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文化产业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文化理念、文化价值和文化追求,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当今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趋势更加明显,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更加注重通过文化产业、借助文化产品,输出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近年来,美国一直控制着世界主要的电视和广播节目制作,每年向国外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达3万小时,并占有世界2/3的电影市场总票房。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

竞争中赢得主动,扭转文化贸易逆差,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就必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影响的日益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更加关注,了解中华文化和我国科学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我国所承载的国际期待和国际责任明显加重,迫切需要我们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探索市场化、产业化的运作手段,以企业为主体、以文化贸易为主要方式,推动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形成特色品牌,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三、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进入“十二五”时期,我们强烈感受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进入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新时期、新阶段。

党和国家以及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近年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李长春同志就文化产业发展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做出重要指示,体现了中央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寄予的殷切希望。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中央有关部门和各地方在发展文化产业上也有了共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新一轮的文化产业发展高潮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

与此同时,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挑战。

比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中国的大门逐步向世界敞开,相比发达国家强大的文化产业,我国文化产业仍显弱小;新技术在对传统文化行业进行改造升级的同时,也给其带来巨大的冲击;体制机制还没完全理顺,产业发展还存在条块分割、多方受制的问题;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体系不健全。特别是随着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融合度、关联度越来越高,文化部门迫切需要加强与财政、发展改革、科技、税务、教育旅游和金融等部门的协调和合作。

在当前新形势下,文化产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总的看,机遇远大于挑战。只要我们增强信心,积极应对,抓住机遇,克服挑战,文化产业就能趁势而上,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性产业。

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看到文化产业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只有破解了这些困难和问题,才能顺利实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

文化产业总量还不够大,产业集中度不高,知名品牌偏少。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总体规模、整体实力还不强,产业集中度不高,文化企业普遍规模偏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精品力作和知名的文化品牌较少,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部分行业税费负担较重。目前部分文化行业税费负担较重,缺乏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例如,工艺品行业的人力资源价格成本普遍占到企业总成本的60%—80%左右,原材料成本比重很小,能够用于抵扣的进项税额很少,相对原材料价格成本比重较大的工业企业来说,增值税税收负担重很多。文化娱乐行业现行的营业税税率为20%,同时还要缴纳3%的文化事业建设费,文化娱乐企业感到税费负担沉重。

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不畅通。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但目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受阻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资金缺乏。国有文化单位长期依赖政府财政,其他的融资渠道不畅,缺乏市场融资能力。民营文化企业也普遍存在融资困难问题。

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制保障不健全,《文化产业促进法》需加快立法进程。目前,行之有效的文化产业政策,大多数还没有上升为法律制度。特别是当前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发展原则、扶持政策等,还没有从国家法律层面上得到确认。

文化产业人才短缺。无论是现有的人才总量、结构、水平,还是人才培养和培训教育体系、人才流动和引进机制、人才使用和管理制度等,都不能满足目前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要求,特别是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各领域的高端领军人才非常短缺。

五、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这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生机勃勃,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日益加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已经具备了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巨大潜力。但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与我国丰厚的文化资源、与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相适应,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发展。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加强内容引导和建设,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文化产业承载的是思想观念、审美情趣、价值选择,内容是根本的、核心的要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着力提升文化产品内涵和质量,在弘扬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需求。要注重挖掘文化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一切有益的文化营养进行创作生产,增强文化产品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要注重提升文化创意,把传统元素与时尚元素结合起来,把民族特色与世界潮流结合起来,用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表达、符合广大受众心理的情感抒发来创作生产更多具有原创价值的文化产品。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改造提升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影视制作、演艺娱乐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网络文化等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新兴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旅游、工业、建筑、通信、会展、商贸、体育、休闲等行业融合,有效延伸产业链条,发挥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和应用。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强大动力。文化产业是内容加载体的产业,科技创新及其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应用有利于拓展新市场、催生新业态,有利于增强文化产品的感染力和传播力。要顺应文化和科技加速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推动文化科技的研发、推广和应用,为产业业态创新和结构调整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提高文化消费规模和水平。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上升,居民消费正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转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文化消费日益活跃,并向高品质、多样化发展。要积极适应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新变化、新趋势,把扩大文化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培育文化消费习惯,提供个性化、分众化、专精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改善文化消费条件,净化文化市场环境,促进文化消费升级,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以建设完备的政策体系为重要保障。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经济政策和手段,制定财政、金融、税收、科技、土地、人才等政策,以重大工程项目为推动,以公共服务为支撑,为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实施区域性、差异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加强分类指导,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形成文化产业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相互拉动、共同发展的局面。

总之,发展文化产业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面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要着眼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定位,按照支柱性产业的发展要求,科学谋划、扎实推进、开拓创新,进一步将文化产业融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局,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以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谱写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篇章。

第五篇: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研究

“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是中央着眼于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十二五”时期,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这种形势下,加快推动以创造、生产、营销各种形态文化产品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显得尤为重要。

有利于充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文化消费的愿望和能力逐渐增强,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趋扩大。特别是随着“十二五”时期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两个同步”战略的实施,预计人们文化消费的意愿和能力将会出现比较明显的提高。近年来,我国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在满足人们文化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相对于文化产业而言,它主要解决的是基本文化需求,提供的是均等化文化产品和服务。而人们多层次、个性化的文化需求,要靠文化产业来满足。因此,在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有利于发挥文化产业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优势。与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产业具有几个显著特征:一是“协调”。文化产业既有物质层面的内容,又有精神层面的内容;既能推动经济发展,又事关文化和社会建设;既可以增加gdp和就业岗位,又可以通过文化产品和服务振奋精神、凝聚人心,并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二是“绿色”。与生产制造领域中的大部分产业相比,文化产业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消耗低、污染小,具有鲜明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特征。三是“高效”。文化产业既可以是典型的创意经济,通过较小投入实现高附加值;又可以是资本和技术大投入、大产出的产业,对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性;还可以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吸纳劳动力就业。可以说,在能源、资源、环境等要素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约束越来越强的情况下,具有很强包容性的文化产业将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涉及面广,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性强。实现文化产业与经济领域其他门类的互动发展,对于优化产业结构、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将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可以为其他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从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比如,设计业的兴起可以为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提供创意支持,版权业的发展可以为中国产品走向高端、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提供保障。同时,文化产业自身也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比如,美国文化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占其gdp的比重很大,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是排在金融业之后的第二大产业,日本仅娱乐业收入一项就超过了汽车业与钢铁业收入的总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文化产业也是高科技产业。这不仅意味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等高科技在文化产业中得到了广泛运用,而且意味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本身也极大地促进了科技进步。可以说,在未来5—内,我国的文化产业必将成为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本土文化企业和文化自主品牌,不断推出具有中华文化内涵、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文化产品,可以在国内外文化市场扩大和巩固我国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进而提升中华文化的感染力、渗透力、传播力、影响力,带动整个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从实践来看,中华文化要走向世界,单靠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和文化事业机构来推动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更多地依靠文化企业来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的模式,使熟悉国际文化市场规则和国际交流语言的企业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主体,不断把中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向世界。

研究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

从中央文献中正式使用“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到国务院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再到中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10多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整体规模和实力快速提升。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呈现一系列新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文化产业发展规律,不断探索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有效思路。

科学认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一是整体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速。至,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文化产业逆势上扬,上

半年文化产业增速达到17%,大大超过了gdp和第三产业的增速。北京等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二是文化市场空前繁荣。,我国国产电影产量达到了526部,电视剧14000多集,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电影票房超过100亿元,增速连续6年保持30%以上,大大改变了进口大片主导我国电影市场的格局。新闻

出版业总资产、总产出、总销售比“十五”时期翻了一番,印刷业翻了两番。三是国际文化贸易逆差局面明显改观。,整个核心文化产业进出口总额143.9亿美元,出口电影票房收入35亿元人民币。图书版权输出引进比从的1∶7.2缩小至的1∶3。四是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产业投资和文化资源开发持续升温,文化产业多元化投资格局开始形成。,文化产业中长期贷款累计新增276亿元,中央和各地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达52亿元。到目前为止,7个省市成立了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或投资公司,资金量达到百亿元。26家文化企业在a股市场和h股市场上市,去年又有8家文化企业上市融资104亿元。

准确理解文化产业的特点。文化产业的产业形态和经营模式多元、附加值较高。因此,我国发展文化产业不能仅停留在打造文化产业园或者文化产业基地上,而应着力激活丰富的文化资源,激发各个群体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大气力提高文化原始创新能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发展优势,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支撑能力和资本支撑能力,提升国家的文化竞争力。

深入分析文化产业的市场潜力。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总量上供需缺口较大。据相关专家推算,我国目前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量约4万亿元,而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规模约1万亿元,供需缺口高达3万亿元。在“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需要大幅度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

全面把握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基本条件。一般认为,一个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至少应具备六个条件,即经济规模大,产业净产出占国民经济或地区经济的比重较高;市场扩张能力强,具有较高的需求弹性;技术密度大,能够较快地吸收高新技术,不断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就业空间大;产业关联度高,能够通过产业间的前向、后向和旁侧效应带动国民经济发展;节约能源和资源,经济效益相对显著。在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把握这些基本条件,并借鉴其他支柱性产业发展的规律和经验。同时,国际上一般认为,只有当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才能称之为支柱性产业。据推算,到2015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必须超过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才能达到5%。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与3万亿元的目标值还有较大差距。应针对其中存在的主要矛盾、突出问题、薄弱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坚决避免文化产业发展的“唯gdp倾向”。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不是一味强调提高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否则很容易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热衷于追求规模和数量的增长,导致数量与质量失衡、规模与效益失衡;混淆文化产业与一般产业的区别;误导人们只重视文化产业创造的经济效益,忽视其社会效益;等等。在实践中,应把发展文化产业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

下载十七届六中全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七届六中全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