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文化系统体制改革工作要点

时间:2019-05-13 09:46: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年文化系统体制改革工作要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年文化系统体制改革工作要点》。

第一篇:2014年文化系统体制改革工作要点

《2014年文化系统体制改革工作要点》

分工实施方案

为确保2014年文化系统体制改革工作要点落到实处,现就文化部改革办成员司局及有关单位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作如下安排:

1.建立督查机制,督促各地出台实施细则。深入贯彻落实九部门《关于支持转企改制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政策法规司)

2.对于已转企的国有文艺院团,转变政府投入方式,通过购买服务、原创剧目补贴、以奖代补等,扶持艺术创作生产。(政策法规司牵头,财务司、艺术司参与)

3.研究制定并适时出台培育骨干演艺企业的政策文件。支持中小转制院团走专、精、特发展道路,促进形成一批有特色、有实力的演艺企业。(政策法规司牵头,部改革办成员司局参与)

4.推动保留事业体制的文艺院团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财务司牵头,艺术司、人事司参与)

5.制定并组织实施《全国演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规划》。(政策法规司)

6.推动成立中国演艺发展学会,开展演艺业战略性问题研究,促进演艺业创新成果转化。(政策法规司、办公厅)

7.举办演艺创业创意沙龙,发掘优质演艺机构和项目,搭建演艺领域政策和信息支持平台,推动演艺业持续健康发展。(政策法规司牵头,文化产业司参与)

8.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加强过程管理与事后监督。(文化市场司、对外文化联络局牵头,政策法规司参与)

9.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投入方式,充分发挥国家艺术基金和财政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艺创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财务司、艺术司、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10.加快推进《公共图书馆法》、《博物馆条例》立法进程,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文化产业促进法》以及艺术创作、文化市场管理、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立法调研工作。(公共文化司、文化产业司、国家文物局、艺术司、文化市场司、对外文化联络局、政策法规司)

11.结合文化系统实际,探索建立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的具体实现方式。(政策法规司牵头,人事司、财务司、国家文物局参与)

12.推动艺术科学理论建设,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改革评奖制度,坚持文艺评论评奖的正确价值取向。(艺术司、文化科技司、文化产业司、公共文化司)

13.推动成立中国文化娱乐行业协会、中国艺术品行业协会、中国文化馆协会、中国美术馆协会、中国画院协会等,引导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等社会力量充分发挥积极作用。(艺术司、文化市场司、公共文化司、办公厅)

14.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设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统筹协调机制。(公共文化司牵头,办公厅、财务司参与)

15.推动建设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公共文化司牵头,财务司、非遗司参与)

16.制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技术标准和评价标准,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财务司牵头,公共文化司、人事司、文化科技司、国家文物局参与)

17.积极开展流动服务、数字文化服务。(公共文化司牵头,艺术司参与)

18.通过增加专项资金、转移支付等手段,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惠民工程的专项补助,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在区域和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财务司牵头,公共文化司参与)

19.深化全国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建立和完善长效经费保障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权益。(公共文化司、财务司)

20.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推动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化、常态化。(财务司、办公厅牵头,相关司局参与)

21.研究推动把农村、基层群众和特殊群体看演出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艺术司牵头,公共文化司、政策法规司参与)

22.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司牵头,部改革办成员司局参与)

23.支持骨干文化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政策法规司牵头,部改革办成员司局参与)

24.继续稳步推进文化系统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政策法规司牵头,部改革办成员司局参与)

25.按照中央的总体要求,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深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人事司牵头,财务司参与)

26.推动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组建理事会试点工作,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完善决策和监督机制,提高服务水平,提升使用效率。(公共文化司牵头,国家文物局、艺术司参与)

27.加快发展演出、娱乐、动漫、游戏、数字文化等产品市场,有序发展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文化市场司、文化产业司)

28.着力抓好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转型升级试点。(文化市场司)

29.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完善省级文化

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机制。研究制定《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条例》,完善综合执法标准规范和制度建设,实施中西部综合执法能力提升计划,加强文化市场重点领域执法监督,提高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效率。(文化市场司)

30.提出加强和改进文化市场事中、事后监管指导意见。(文化市场司)

31.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加强和改进上网服务企业、娱乐、演出、艺术品、网络文化等市场监管。(文化市场司)

32.建设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提升文化市场信息化管理水平。(文化市场司)

33.加强文化市场诚信建设,建立健全文化市场基础数据和信用信息,为公众和政府提供征信服务。(文化市场司)

34.推动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区域化合作,配合国家自贸区建设,将文化市场先行先试政策“点对点”输送到位。(文化市场司)

35.制定出台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配套政策措施及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制定深化文化金融合作、扶持小微文化企业的专项政策,研究拉动文化消费的政策措施,加快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文化产业司)

36.组织实施文化创业创意人才扶持、重点文化设施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成长型小微文化企业扶持和中华民族歌舞走出去四个计划和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程、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等重点工程。(文化产业司)

37.促进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转型升级,推动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建设,提高发展水平和带动能力。(文化产业司)

38.深化文化金融合作,建设文化金融合作信贷项目库和文化金融服务中心,适时创建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司)

39.推动动漫产业转型提质,评选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第二届动漫奖,引导和支持原创动漫创作生产与宣传推广,继续推动手机(移动终端)动漫标准示范应用推广工程。(文化产业司)

40.做好第十届深圳文博会轮值主办工作。(文化产业司)

41.以义乌文交会转型为重点推动文化产业会展升级,提高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文化产业司)

42.整合丰富国家文化产业项目资源库,完善文化产业项目服务平台功能,深入开发文化产业项目特色展示分析系统,逐步推进项目版权交易。(文化产业司)

43.推进文化品牌实验室工作,发布文化企业品牌排行榜,推进文化品牌价值评估。(文化产业司)

44.完善新型城镇化中的文物保护,特别是古城中的文物保护工作机制。(国家文物局)

45.推动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古村落保护利用综合试点和文物保护样板工程。(国家文物局)

46.推动制定文物保护、博物馆等领域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国家文物局)

47.加强古籍保护工作,提高古籍保护整理、利用水平。(公共文化司)

48.加大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整体性、生产性保护机制,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49.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配套规章,制定鼓励和支持社会参与非遗保护的具体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牵头,政策法规司参与)

50.评审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展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51.推进非遗保护利用基础设施试点和数字化管理试点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财务司)

52.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充分发挥文化非营利机构和基层群众性文化组织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公共文化司)

53.命名和建设一批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公共文化司、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54.制定《全国中长期戏曲教育发展纲要(2015-2025)》,大力发展戏曲教育。(文化科技司)

55.加强地方戏曲剧种传承与推广,实施地方戏曲剧种保护与扶持计划。(艺术司)

56.提高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水平、质量和效益,着力打造对外文化交流品牌项目,组织实施好“欢乐春节”活动,进一步扩大重要国际性艺术节的影响力。(对外文化联络局)

57.持续举办“汉学家与中外文化交流”座谈会和中外文化论坛等活动,实施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加强思想交流,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向思想层面提升。(对外文化联络局)

58.加快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布点,鼓励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外向型文化企业、中资机构等参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提高海外中国文化中心运营和管理水平。(对外文化联络局牵头,人事司、财务司参与)

59.制定文化遗产对外交流与合作重要项目奖励暂行办法,加大文物外展、外援力度。(国家文物局)

60.研究制定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完善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对外文化联络局)

61.推进北京、上海、深圳等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建立外向型文化产业聚集区,不断完善对外文化贸易服务平台。(对外文化联络局)

62.充分利用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的经验,着力推动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与创新。(对外文化联络局)

63.按照《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实施《文化系统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政策法规司)

64.举办文化体制改革和相关政策培训班。(政策法规司)

65.改进学风、会风和文风,积极做好文化系统体制改革调研工作,加强调研成果的转化与运用。(政策法规司牵头,部改革办成员司局参与)

66.举办文艺茶座,充分听取社会各界对文化改革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政策法规司牵头,部改革办成员司局参与)

67.针对新形势、新任务,开展文化改革重大理论课题的研究。(政策法规司牵头,部改革办成员司局参与)

68.加大文化体制改革人才工作队伍建设力度。(人事司、政策法规司)

69.充分发挥改革联络员、信息员的作用,促进改革工作信息交流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政策法规司牵头,部改革办成员司局参与)

70.扎实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宣传工作。(办公厅、政策法规司)

第二篇:2012—2013区文化系统全年工作要点

2012—2013区文化系统全年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丰台区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工作主线,遵循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基础教育办学规律,牢固树立全面、有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立人教育思想,扎实开展养成教育,调动和凝聚全校教职员工聪明才智和敬业奉献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以优异的教育教学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提高实验学校办学品质和社会声誉。

二、特色工作

1、深化我校“双六立人”特色发展的实践研究。经与区教育督导室协商决定,我校正式加盟市级课题“办学模式多样化”实践研究。我校将依据自身实际和发展需求,借助市区督导专家团队的资源,深化我校“双六立人”特色发展的实践研究。此项研究大致分三个阶段,预计三年完成。第一阶段:本学年要在全校广泛动员,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形成共识,完成制定“立人文化”建设三年规划和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并全面进入实际研究阶段。计划本学期11月份在我校召开课题研究启动大会。第二阶段(2012——2013)会同区督导室,聘请有关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分类指导,并适时举行课题中期论证。第三阶段:(2013——2014)汇总研究资料,撰写结题报告,形成有推广价值的课题成果。

2、本学年学校将面临区级素质教育优质校和高中示范校的复查审核和重新认定。全校上下要高度重视,要对照申报方案逐项检查落实情况,及早汇总相关资料,确保万无一失。

3、经过艰苦努力,我校申报丰台区“学校文化建设与提 升项目”成功获得二等奖的资金资助。本学年要借助文化项目实施的契机,整体设计构建学校“立人文化”,硬件软件一齐抓,全面优化育人环境,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4、为进一步深化我区教育系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构建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依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及《丰台区教育系统干部管理暂行办法》,教工委决定在全系统基层单位开展副校级和中层领导干部岗位竞聘工作。在本学期九月至十一月我校进行副校级和中层领导干部岗位竞聘工作,包括团委书记、少先队辅导员。

三、教科研工作

1、负责与区督导室沟通协商起草制定实验学校“立人文化”建设三年规划和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做好开题论证和启动大会的前期筹备工作。

2、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继续办好青年班,为新任教的大学生选好师傅和班主任指导教师,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

3、配合教育教学部门加强教师队伍思想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到新的层次。引入学习型组织理念,办好各种类型培训班和研修班。

4、配合工会指导《知行社》及网站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做好学校对外宣传及其他教科研工作。

四、教育工作

1、把握学校文化发展的重要契机,精心组织实施和开展“学校文化建设与提升项目”与“学生最喜爱教师评选活动”,加强以榜样文化为核心的优秀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北京精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开展“立人”教育德育创新机制项目的研究。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结合社会大课堂建设、高中学生领导力培养等项目的深入实施,开展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

3、要善于把握学生思想教育的有利时机。新学期开学要用一个月的时间,对幼儿园、小

一、初

一、高一新生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规范化教育。要讲学校的优良传统,讲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讲六讲六习的具体要求。要立好规矩,为新生今后在校学习生活打下一个好的行为规范基础。

4、养成教育实践研究仍然是新学年的一项中心工作。要结合学校“立人文化”建设三年规划和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新理念、新提法、新要求,做适当调整,扎实推进此项工作,并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务求实效。切实加强德育建设。

5、通过办班主任研修班、开设德育讲座、请师德标兵、模范班主任做报告,外出学习取经等途径,提高班主任的综合思想素质和养成教育实际工作能力。

5、贯彻落实教育部《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探索学校、家庭、社区新型协会机制,为未成年人营造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

五、教学工作

1、稳定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必须高度重视小学抽测年级、初中、高中毕业班的教学工作。各部主管毕业班教学工作的领导要深入到毕业年级,了解教学进度、教师精神状态和学情状况,制定出周密的教学计划并付诸实施。促进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计划性。发挥小学抽测年级,中、高中毕业年级教师整体效能,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要结合学校“立人文化”建设三年规划和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新理念、新提法、新要求,针对小、初、高学生和各学科的实际,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要求教师依据“六习”目标进行卓有成效的实践研究,通过开展“六习”进课堂优秀课例案例的评选活动,争取推出一批优秀教学成果。

3、深化基于课堂的教学管理改进项目。要把课堂作为教研平台,对新课程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专项研究,不断增强教师课堂教学达标意识和质量效率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深化小、初、高课程改革。在总结前一段课改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课改方案和各项制度。要加快校本课程建设的进度,一个项目一个项目抓,成熟一个立刻组织力量论证审定,尽快形成有推广价值的课改成果。

4、严格执行丰台区中学教师第五届“师慧杯”竞赛方案,精心组织参赛教师做好复赛和决赛的准备工作,力争取得优异的成绩。本学期要着手修订校级骨干教师评选办法,今后,凡参加“师慧杯”获得一、二等奖者优先骨干教师。

5、必须严格教学常规管理。教学常规,是指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符合教学规律,必须严格遵循,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基本要求和规范。常规管理一定要落实到备课、授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考核检测、质量分析等基础环节。严格的精细化的教学常规管理,对于我们这样的学校尤为重要。

六、其他工作

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严格执行各项教育行政法规和上级有关规定。坚持依法办学,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执教,凡涉及教育收费、学生择校、中高考、幼、小、初、高招生等社会敏感问题,必须按规定执行,令行禁止,不允许违规操作。

七、行政、后勤工作

第三篇:文化旅游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点

文化旅游系统2010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点

系统各党支部:

2010年我们管委会、文化旅游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干部职工文明素质提升为重点,以文明示范带动工程为载体,切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积极抓好未成年人“十件实事”相关工作,紧紧围绕打造凤鸣文化旅游名镇战略,以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创建省级旅游强县为重点,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建设和谐、活跃、充满活力的的文化旅游系统,为促进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一、深化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 围绕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各党支部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十七届 1

四中全会及县委十五届八次全会精神,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等实际问题,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打造凤鸣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和谐、活跃、充满活力的文化旅游系统目标上来。

二、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深化思想道德建设

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并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和群众性创建活动全过程。一是开展好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大力宣传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组织好“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推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机关、进单位、进社区、进农村。二是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以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为重点,教育引导人们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不断丰富“我们的节日”文化内涵。三是组织好“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在城乡基层广泛开展歌咏比赛,充分展示人民群众热爱祖国、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四是开展“创文明机关、文明系统”活动、大力培育文明新风,各单位要通过树立典型,表彰先进等形式,进一步弘扬正气,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努力开创人人为创建文明系统尽智出力的新局面。五是开展周文化宣传活动。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之根、华夏文明之源的周文化底蕴,凝聚人心,激发活力,促进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为弘扬周文化,打造风鸣全国文化旅游名镇做出新的更大

2的贡献。六是深入开展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加强诚信建设,深入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扶弱助残、关爱女孩”,“婚育新风进万家”等道德实践活动。

三、丰富载体,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今年的精神文明创建,要按照固强补弱,攻坚克难、全面提升的思路,丰富创建活动载体,主要抓好以下工作:一是持之以恒的抓好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工作。系统各单位和民俗村要认真落实县创卫办、创园办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持续开展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绿化美化工作,对照工作任务,逐项抓好落实。确保我系统在创卫、创园工作中圆满完成各项任务,促进全县创卫、创园工作胜利进展。二是继续深化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景区、文明示范点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现对各文明单位的管理由粗放化向精细化、常态化管理的转变,有条件的单位要积极开展争创各级文明单位活动,不断提升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水平。同时,开展以“诚信服务”为重点的行业“创佳评差”竞赛活动,树立行业良好形象。三是搞好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年内全面完成5个乡镇文化站建设和44个村级服务点建设任务,在阵地建设中,要做好农家书屋、文艺队、文化活动场所管理制度的建设,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快乐农家”农民文化活动,按照就近便于活动的原则,在农村组织自乐班、秧歌队、定期开展自娱自乐活动,用健康的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从而展示新型农民的精神风貌。不断增强文化阵地服务功能。四是开展“创佳评差”竞赛,提升行业创建水平,以窗口单位和服务

3行业为重点,着力加强“和谐系统“建设,积极开展文化环境净化行动,加大对网吧、娱乐场所的监管力度,坚决取缔“黑网吧”,配合教育部门搞好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同时开展生活环境美化行动,抓好公共场所、旅游景点公共导向标识的规范美化工作,大力整治民俗村环境,打响“陕西民俗第一村”品牌。不断扩大和提升岐山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多为未成年人办实事

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一是深化“文明上网、文明办网”活动,推广网吧连锁规模经营,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出版物的经营活动,加大对不良网站、网吧和网络游戏治理力度以及对淫秽色情出版物的治理。二是积极创作面向未成年人的优秀文化精品,组织优秀影片、儿童剧展演、少儿美术展等文化活动。三是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向农村未成年人“送戏、送书”活动。四是加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管理,充分发挥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的功能作用。五丈原诸葛亮庙、周公庙要在规定时间内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

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工作机制,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必要保障

各党支部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及时协调解决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健全机制,充实人员,创新活动内容和载体,4

创新工作方法,增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推进全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2010年4月20日

第四篇:文化体制改革

一,文化体制改革简况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是中国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最富纲领性的指示。

福建要建设文化大都市,必须加快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这虽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诸多配套条件,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相互衔接,统筹安排。但是,非搞不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文化系统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文化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文化系统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进一步阐明了深化文化系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结合文化建设实际,明确了文化系统体制改革的方针、原则和目标要求,对进一步推进文化系统体制改革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意见》要求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切实贯彻“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工作方针,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紧紧围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等关键环节,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情况,理清思路,明确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系统体制改革。要坚持“两手抓,两加强”,创新体制,转换机制,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全面发展。

二,主要问题:

文化体制改革如今在全国搞得轰轰轰烈烈,但实际改革中也存在了很多问题和矛盾。加之文化体制改革起步较晚,改革的思想理论和工作准备不足,因而管办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资不分、条块分割的传统文化体制的弊端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发挥着作用主要是。特别是:有些地方只是把机构和人员整合在一起,没有真正地达到资源共享,并且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开展工作也有诸多不便。一些基层有抵触情绪,认为改不改都一样,而有些参改单位的工作人员精神恍惚,不知自己明天命运将会如何?文化体制改革是直接市场化吗?还是要更严格的监管? 1.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仍存在着明显的落差。就文化领域而言,民营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有文化经济的平稳增长存在着明显的落差,说明国有文化单位的体制改革还比较滞后。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缺乏动力,配套政策不完善,改革难度大。文化制度改革是否流于形式 ?

2.文化市场体系改革和发育相对迟缓、对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日益凸显

目前,文化市场条块分割、区域壁垒和行政干预的问题虽然有所改观,但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与全国统一的产品市场、尤其是要素市场尚未全面接轨,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落差。这也是我国文化市场上缺乏战略投资者,国有文化产业集团难以通过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平台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经营,迅速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

3.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的界定不够清晰,传媒行业的深化改革和体制安排面临困惑集中表现为传媒文化产业集团“事业体制、产业化运营”的二元体制结构缺乏法律依据,在财务管理、对外融资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难点,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改革战略与其事业性质的体制特征存在着内在矛盾,如果不加调整,其改革目标存在着落空的可能。是不是把文化事业单位推向市场,鼓励民营经济和私营经济进入文化领域。企业体制改革,广大职工都下了岗,文化体制改革要达到一个什么效果?现在职工很茫然,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情绪极不稳定

4.国家文化宏观管理和监管体制改革进展缓慢

这方面的改革涉及到党政关系、政企关系、政事关系等诸多方面,与政治体制改革密切相关。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对文化市场微观主体经营活动干预过多的问题仍较普遍;政府职能方面的“缺位”和“越位”并存,管办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职能交叉、行政管理成本过高的问题依然突出。从而,不仅导致了市场微观主体的交易成本过高,而且依靠以专项资金为主要手段和行政推进为主要方式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政府文化主管部门配置资源的传统体制,存在着管办不分、资助覆盖面窄、监管缺失等弊端,抑制了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要发展模式的市场微观主体的内生增长动力,影响我国文化竞争力的提高。

5.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体制改革尚未迈出实质性步伐。目前,文化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如何管理,已有2006年7月财政部发布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加以规范,而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的管理、监督和运营体制如何改革,还存在着不同看法和做法。福建设立了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办公室,浙江、江苏则由省国资委统一行使这方面的职能;重庆设立了国有文化传媒控股公司,负责运营市属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我国经营性国有文化资产具有巨大的运营和增值潜力,但由于体制安排不尽合理,这种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6.文艺院团体制仍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策的保障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二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三是一些院团面向市场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强;四是演艺市场体系尚不健全;五是缺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些问题,是改革发展中必须面对的困难,我们必须按照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和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各项部署,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实践当中逐一解决。把基层演出团体都推向市场,地方党委政府搞节庆活动、主题活动、“三下乡”惠民活动,如何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政府订单采购是不是一种好的方式?

7.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保证公民和媒体在法律允许的框架下的言论自由,否则永远是一潭死水!文化艺术作品要来源于大众,服务大众,让大众吐弃的“金钱文化”必然导致社会的畸形。新闻改革的方向是不是 能够保证公民和媒体在法律允许的框架下的言论自由。

7.文化体制改革中,某些文化企业盲目追求市场效益最大化,忽视意识形态属性,导致经济效益愈发背离社会效益。

其他领域的改革实践证明,在社会事业中过分强调经济效益容易造成公益性质降低、贫富差距拉大等不良后果。这启示我们一定要坚持改革的方向不能变,坚持正确的导向不能变,坚持社会主义的原则不能动摇。具体说,就是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8.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观念因素和瓶颈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体制性障碍主要表现为事业职能和企业功能相混淆,把经营性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既造成一些国有文化单位游离于市场经济之外,以致效率低下、生存艰难、越来越边缘化,也造成市场主体的缺失、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的短缺。在思想文化领域一些制约发展的观念性因素仍旧存在,文化生产力的解放首先需要思想观念的解放。同时,在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体制和富有效率的微观运行机制上,如何加强宏观管理与增强微观活力的有机结合还存在一些瓶颈问题。以前,在行政管理上存在上面是“三国演义”、下面是“八国联军”的尴尬,现在通过改革,各地市成立了新的文广新局,而上面的管理体制变革不大,特别是随着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生成诸多新的文化业态,出现了产业融合的趋势,为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和强化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文化管理行业壁垒有待进一步破除。因此,在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要统筹协调体制改革与科技进步的关系。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相关利益冲突错综复杂,改革愈发艰难,为推动改革可以将科技作为文化发展的支点,通过技术升级抵消改革成本,最终实现制度创新与技术进步的综合平衡与稳步前进。其中,文化大部制的构架可能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

9.改革中出现了为改革而改革的倾向。

必须明确改革的目的是加快文化的发展,激活文化的活力,促进文化的繁荣。实践证明发展是硬道理在文化体制改革中仍旧适用,必须用发展的思维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用发展的成果检验改革的成效,以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就当前改革现状而言,存在诸如繁荣文化事业和快速发展文化产业结合得不够紧、城乡文化统筹还不到位、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和创新发展现代文化相脱节等问题。其中,在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尤其要统筹协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既要坚持文化传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又要基于本土的民族文化立场与国际文化相交流,使传统文化以现代形态走向世界。

10.文化面向市场已成为改革的共识,但各地在文化如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在文化作用凸显,文化日益成为发达国家争夺的“焦点”的语境下,文化不单纯是娱乐和观念的传播,而是成为创造财富与价值的方式和渠道。因此,文化体制改革要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与提升旅游附加值相结合,与提升区域文化形象相结合。当下,注意力成为稀缺的资源,只有那些有特色有趣味的文化才能吸引眼球。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大行其道,日益成为世界诸强倚重的力量。就现实境遇而言,在欠发达地区旅游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利用文化来发展旅游产业、提升旅游业的附加值已成为世界旅游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和主潮流。因此,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因为地域、行业和领域发展的不平衡,在理解改革的迫切性时,出现了某些激进甚至极端化的做法。

三,主要原因:

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继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又一次涉及全局性的深刻变革。其深刻性和复杂性不仅在于它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必须相互衔接、同步推进。而且,由于文化产品所具有的“内容意义”和意识形态特性,以及文化艺术生产的不确定性、其成果难以量化评价的模糊性、投资和消费的审美偏好等,使之在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的过程中,既有利用市场机制发现价格、放大文化的财富效应,以及引入竞争机制提高运营效率的一致性,同时也存在着市场经济的商业价值追求的趋利性与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追求之间的矛盾、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与人民的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等。由此可见,文化建设如何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需要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借鉴国际经验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进行不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才能做出符合国情的制度安排.意见和建议:

四,几点建议: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坚定理想信念。要在全体人民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要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培养,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当前,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在轰轰烈烈的改革中出现了一系列难以破解的难题,如何探寻破解难题的思路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

胡锦涛总书记在论述文化体制改革总体目标时明确指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如何控制文化体制改革的节奏,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克服改革步骤上出现的偏颇,成为我们要着力思考的问题。文化体制改革既涉及经济基础又关乎上层建筑,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一项思想性、政策性很强的社会系统工程,不可偏激冒进,要统筹考虑。要想有效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科学谋划改革的全过程,准确把握改革的节奏,既要积极推进,又要稳步实施。要在实践中克服那种“稳妥推进改革就是不改革”的错误认识,力争做到科学改革、有效率地改革,以确保改革的成效。

1.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把握好正确方向。

把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结合起来。正确认识文化属性。文化的内涵是价值观,是精神,是审美,而文化的存在方式,一是各种类型的文化产品,二是各种形式的文化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文化产品还是文化服务,在具有特定的意识形态属性的同时,也具有商品、产业和经济的属性,可以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其价值。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给错误的观点、反动的意识形态提供传播的空间。另一方面,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划定红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先进文化,鼓励健康文化,允许通俗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在文化建设、创造和生产中,尊重市场规律,注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但文化又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和产业,我们既不能将整个文化都交给市场,搞所谓“文化产业化”、“文化市场化”,同时也要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监管,制定规则,确保其发展的正确方向和导向。

必须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厘清“两个属性”的关系。文化具有产业属性,同时又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既不能用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排斥它的产业属性,阻碍文化产品走向市场;也不能因为文化的产业属性而忽视它的意识形态属性,使改革走向歧途。二是必须坚持“两个效益”的统一。文化创造财富,自然会产生经济效益。但文化产品是特殊商品,必须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三是把握好“两个格局”的和谐共存。在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中,要确保国有文化资本的主导地位,通过鼓励、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在加快建立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中,要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的渗透,在发展中保护民族文化,以确保国家的文化安全。

2.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要把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与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结合起来。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应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在改革中贯彻“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社会效益。而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则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改革中贯彻“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着力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同时我们必须明确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文化就具有教化的功能,从文化发展的本源来看,文化还具有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功能,二者辩证统一。如果我们只强调文化的教化功能,而忽略满足群众需求的功能,就会导致我们高居于群众之上,只考虑希望群众受到什么教育,脱离群众的现实需求。文化的教化作用发挥的前提是要为群众所接受,如果某一种文化形式不能让群众普遍接受,何谈教化作用?只有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让更多的老百姓看到、听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做到入耳、入心、入脑,老百姓才有可能接受。因此:

第一,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要坚持政府主导,主要由政府重点扶持,但同时要深化内部改革,重点改革人事、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增强发展活力,提高服务质量。第二,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需要置换职工身份、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处置不良资产等,政府须为此筹集改革成本,安排专项资金。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但政府要通过招标、采购、奖励、补助等形式给予引导和扶持。比如,政府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第三,公益性文化事业主要由政府主办,但也要鼓励社会参与,允许社会资本进入,如开办私立图书馆、博物馆等,但政府必须加强监管。一些公益性的文化产品可以向社会公开招标采购,或以冠名的方式鼓励社会认购。一些剧院、剧场等国有文化设施,也可以探索国有民营的新路子,委托专业公司或民营企业管理,以提高其效率。第四,必须明确国家支持不是国家包揽。文化发展,需要国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但必须改进投入方式,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第五,在思想观念上须明确事业和产业不是相互对立的。事业和产业是文化发展的双轮,相互促进,不能顾此失彼,必须把两者共同抓好。

3.把握关键环节,深入推进改革。

要按照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的要求,贯彻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积极推进管办分离,努力实现从办向管、从管微观向管宏观、从管直属单位向管全社会的转变,更好地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第二,改进管理方式。实现由行政管理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多种管理手段的转变。充分发挥政策法规的调控作用,努力实现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按照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要求,探索建立新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探索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提高文化市场执法能力。第三,创新管理载体。发挥文化领域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以及群众文化组织在提供文化服务、活跃文化市场、规范行业行为中的功能。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配置作用:一是用市场手段搞活文化生产。二是用市场手段盘活文化资产。三是用市场手段搞活文化融资。四是用市场手段激活文化人才的创意灵感。

4.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促进文化发展结合起来。

推动文化大发展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和快速发展文化产业紧密结合。二是重视城市文化建设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紧密结合。三是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和加快发展现代文化紧密结合。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进程中,既要扶持体现地区特色的传统文化产业,又要运用新技术,发展新型的现代文化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特别注意确保公益性文化机构保持“公益性”,不能搞商业经营,不能只为少数人或特定群体服务,损害多数人的文化权益。对待发展文化产业问题,一定要从传统思维中解放出来,从转变政府职能的角度来认识,政府不能直接办企业,政府的职能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做好政策引导,搞好市场监管,不能越俎代庖。我们一定要坚持改革的方向不能变,坚持正确的导向不能变,坚持社会主义的原则不能动摇。具体说,就是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当前在振兴文化产业中,要特别注意政府不能越位,不能只以GDP增加值为标准,不能把文化园区、产业基地搞成房地产项目,不能搞重复建设。同时,在发展途径上把握好“三个促进”:一是通过深化改革促发展。更好地发挥市场的基础性配置作用,促进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通过不断创新促发展。着力培育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有知名品牌的文化企业,使之成为文化创新的主体,以提高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通过围绕主业促发展。要按照“以事业引导产业,以产业促进事业”和“文化走向产业、产业围绕本业、本业突出文化”的思路,利用文化战线自身的优势,通过实施资本运作,把文化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5.把推动改革的积极态度与稳妥的操作结合起来。

文化体制改革的有效推进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转变观念。要想推进改革更新观念是关键。二是要试点先行,通过建立改革试验区,由点到面,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全面铺开。三是要稳步推进。在具体实践中,要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充分考虑不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充分考虑城市和农村的差别,充分考虑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性质和功能。尊重艺术规律,不搞长官意志文化跃进。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是一种必然。政府的职责主要体现在:确定文化发展战略与方向、制定和颁布文化政策法规、制订文化发展预算、管理文化发展基金和专项资金;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对文化市场实施监管,引导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保持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指导群众文化活动、搞好文化保护、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举办重大节庆活动;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开展文化艺术教育、提供各种文化服务。

在管理文化事务上,要遵循两个规律,一个是市场规律,一个是文化规律或艺术规律。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文化有自身的独特规律,一位伟大的艺术家需要千锤百炼,一件流传百世的精品力作需要时间打磨。在文化工作中,切不可揠苗助长,搞长官意志,搞文化跃进。

不能为吸引眼球而向世人展示文化糟粕。

五。深化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

要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继续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取得进展。推进国有院团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是,所有文艺院团都要面向市场、服务群众,体制机制全面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演艺生产力。

(1)对国家兴办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群众艺术馆、美术馆等,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实行事业体制。要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基本要求推进改革。进一步完善投入政策,逐步增加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投入,改善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继续深化单位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确定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明确服务目标、任务和责任,制定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健全以群 众满意度为重要标准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评机制。保留事业体制院团中的公益性院团要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方针,积极推进内部机制的改革,逐步建立起“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具有经营能力的事业院团要按照“政府扶持、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方针,实行企业化管理,逐步提高推广普及和引导潮流的能力。对于从事的艺术品种具有大众消费特征,有较强市场需求的,可以先行转企改制。国家兴办的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艺术表演团体,承担重要艺术创作、研究和艺术教育等公益性任务的艺术研究机构、艺术学校等单位,继续实行事业体制,由国家重点扶持,并按照“政府扶持,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制定深化改革的措施。

(2)对国家兴办的演出公司、电影公司、中介机构等,福建要落实好政策保障,逐步向企业体制过渡。要认真落实改革中涉及职工利益的有关政策,切实做好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衔接。加快国有文化企业的公司制改造、支持和引导非公有资本发展文化产业、健全完善文化市场体系、支持民办文化事业发展、转变政府职能以及落实和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对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等方面做出规定。市场发育相对成熟的国有院团,要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方针,加快转企改制步伐,逐步成为自主经营、富有活力的文化市场主体;已转制的院团,要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要通过兼并重组,积极培育扶持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演艺企业集团,使之成为演艺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演艺产业的战略投资者。(3)对性质相近、种类相同、布局重叠的院团,福建要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进行合并、重组,从而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尽快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同时,可以与相关的演艺产业,如剧场、票务、广告、演出中介等机构和企业进行联合,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战略联盟,为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打造现代演艺产业创造条件,努力在演艺领域发挥保护、传承、普及和引领的作用。文化市场执法人员安置问题,原执法人员不符合参公条件不能进入市执法大队,由政府妥善安置。协商原执法人员安置办法,并拿出了多种方案供两区选择执行。同时,经市编办支持,原文化市场执法人员按照原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性质由所在区政府在同类型单位妥善安置,并认可编制。

六。突破创新,大力培育文化市场主体。福建要按照中央和省上改革精神,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在人员安置、统筹社保等方面进行了突破和创新,为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政策保证。2004年至2011年7月,先后完成了市新华书店、市电影公司、剧院、歌舞剧院、版社和区县剧团、电影公司的转企改制工作,全市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壮大。为了推动改制后文化企业的发展、培养龙头文化企业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有文化企业集团。按照“资源优化、主业突出、彰显品牌、稳妥有序”的原则,必须对文化企业进行整合重组,实现优势文化资源与资本战略平台的有效对接,为福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培育良好的市场主体。与此同时要统筹协调完成县区文化体制改革任务。

七.职能整合,实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文化主管部门要由“办文化”转向“管文化”

文化主管部门曾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既主管又主办,“裁判员”、“运动员”二合一。当前,要彻底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真正做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依法管理,是文化体制改革必然 合并省,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和广播电视局,成立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统一履行原文化局、新闻出版(版权)局、广播电视局的职能,基本实现了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成立市文化市场管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组建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建立起市、区(县)两级统一高效的执法网络,实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重心”下移。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有线电视台推行“网台分离”,成立有线电视宽带网络公司,实现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成功“联姻”; 福建必须对各地的原文化局、广电局、新闻出版局实行机构合并和职能整合,成立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同时整合原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及“扫黄打非”等行政执法力量,成立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加强组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理顺文化市场执法运行体制。实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文化领域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八.精心谋划积极稳妥推进新闻媒体改革

在近年来改革探索的基础上,福建要将“两台一报”的改革列入福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进行安排部署,电视台实现转企改制,引进外购节目。人民广播电台的制播分离节目要占全台节目播出总量的50%。比如福建日报社将报社原有的报刊发行中心从事业单位中剥离出来,由广告公司共同投资成立独立法人网络有限公司,公司的成立为福建日报社报纸发行进一步走向市场、参与竞争奠定基础。尽快建立文化发展新闻发布制度

九.夯实基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为日益完善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尽快出台《关于福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建成完善福建博物院、三坊七巷,遗址公园等一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尽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千场戏剧下乡巡演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形成市、区(县)、乡(镇)三级群众文化工作格局。同时加大对基层文艺演出团体的扶持引导,培养一批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文艺“轻骑兵”。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通过政府采购、项目投入等方式,为基层群众提供文化产品,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对于各级文化行政部门来讲,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一个都不能少。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现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和便利性,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不能以搞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的名义,推卸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责。

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系统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注重培育文化市场新主体,着力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努力把福建建设成为文化要素集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的文化大都市。福建市已经完成电影、出版、发行、印刷、电视剧制作、广播电视内容制作等全行业国有单位的转企改制,为“十二五”时期加快文化发展奠定了新基础。《关于加快推进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文化产业的全面腾飞提供了制度平台。研制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开展试评估工作。培育文化市场的新主体,推动新华发行集团早日上市,争取广播电视内容制作企业早日上市。

重视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发展趋势,着力布局推进新兴文化产业发展,针对重大项目建立推进机制,明确领导责任,汇集各个部门力量,协同推进发展。建立扶持动漫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要成立有线电视整体转换工作领导机制,文化及创意产业发展工作领导机制和电子书产业发展工作领导机制,以及三网融合推进工作促进福建文化新兴产业文化及创意产业发展三网融合全面提速

十一。为突破文化产业的投融资瓶颈,制定和完善文化领域的地方立法,建设文化大都市。

福建要建立文化产业风险投资、担保资金,福建文化产权交易所(版权交易中心),文化产业投资私募基文化要素集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的文化大都市。同时,建设文化大都市,制定和完善文化领域的地方立法,把文化工作纳入法制化建设轨道,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文化法制环境,提高文化建设水平,实现文化市场的规范化、法制化管理。不能将整个文化都交给市场,搞所谓“文化产业化”

制定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5》要确 定未来福建重点发展出版物流、新闻传媒文化旅游休闲、信息网络、创意设计、演艺娱乐和体育健身等七大产业,明确福建文化发展定位、思路、目标和措施。在配套政策方面,尽快出台《关于加快福建现代文化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及实施细则,从规划、用地、税收、财政奖励等方面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放宽文化投资领域和条件,建立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公共财政不断加大文化建设投入,积极采取政府采购、项目招投标、以奖代补等办法,探索有偿使用、投资参股和融资担保等形式,放大财政资金的投入效应,逐步形成有利于文化创新的优良环境。

第五篇: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作出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文化日益繁荣,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综合观察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我国文化建设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二是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三是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认真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精心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要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四是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真正从群众需要出发,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吸收借鉴世界有益文化成果,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

下载2014年文化系统体制改革工作要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年文化系统体制改革工作要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背景: 2007年9月7日,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表彰座谈会和颁奖晚会在京举行。从今年4月1日起组织实施评选,经过预评、初评和公示三个阶段,共评选出268......

    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背景: 2007年9月7日,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表彰座谈会和颁奖晚会在京举行。从今年4月1日起组织实施评选,经过预评、初评和公示三......

    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背景: 2007年9月7日,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表彰座谈会和颁奖晚会在京举行。从今年4月1日起组织实施评选,经过预评、初评和公示三个阶......

    文化体制改革

    【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 392172584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

    文化体制改革

    1、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是:产权制度,它包括几个重要方面:所有制格局、文化市场开放、重塑文化市场主体、优化文化资源配置、行政职能分开。 2、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是:以发展......

    文化体制改革

    现在,我受中央政治局委托,就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有关问题向全会作说明。 一、关于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的基本考虑 中央政治局......

    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在这场变革中,文化建设,特别是文化产业的振兴,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平凉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平凉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情况汇报平凉市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东临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甘肃天水,北倚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是甘肃重要的区域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