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毕业论文答辩发言稿费下载
亲爱的各位老师
您们好!我叫xxx
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中云计算的现状、颈瓶与对策研究》 首先
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龚蛟腾老师对我的悉心教诲和指导
使我能够顺利完成我的毕业论文
其次
我对这次答辩小组的全体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
感谢您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对我的论文答辩表示关注
最后
我对我在大学四年所有的老师们表示感激
感激老师们的辛勤付出
在此
我诚心地希望我的老师们能够幸福安康!
我的毕业论文选题开始是《云计算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
后来我的指导老师说我的选题范围太广
应该抓住重点来写
经过几番斟酌
我最终选定了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中云计算的现状、颈瓶和对策研究》
我的毕业论文是分:现状分析、颈瓶分析、对策分析以及愿景这四部分来展开的 云计算作为新一代的信息技术
对互联网络世界以及数字图书馆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
资源共享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发展水平是衡量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标志
云时代数字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
既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大趋势
也是克服数字环境下信息孤岛桎梏的重要措施
首先
论文分析了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中云计算的发展现状
如“云时代”的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云模式以及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的云运用等基础性的问题
然后
在此基础上充分研究了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中云建设的共享难题、制约因素和实施问题等一系列发展瓶颈
最后
根据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中云计算的发展状况及其缺陷
提出了数字图书馆云计算的4大发展对策:一是总体规划
合理布局;二是更新理念
增强合作;三是统一平台
集合设计;四是虚实结合合理组合数字图书馆建设应当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
充分实现图书馆资源的共建共享
彻底打破数字信息孤岛
通过全面考虑与统一规划
建立数字数字图书馆共享数据中心
形成一个唯一可信的信息数据源
使整个新系统和不同时期已经存在的系统进行有机集成保证整个数据的统一和一致
并为数字图书馆管理中的信息查询和决策分析提供可靠的、足够的、全面的数据保障 为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在云时代的进一步实现奠定平台基础
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和服务共享
答辩问题:
1、你为什么选择这样的选题?
我选择这个题目最初的起因是我在中山大学参加复试时
复试组的导师们对我分别用英语和汉语抽问了五个问题
开始涉及信息构建、知识挖掘、资源共享等问题时
我都答得不错
可是最后老师问我谈谈云计算的看法时
我就蒙了
天知道我连云计算是什么都不知道
我只好老老实实地回答:“老师这个问题我不懂
”老师们都笑了
叮嘱我回去对这个问题多加了解
所以
我回校就看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和论文
最后应用在我的毕业论文中了
另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选这个题目是因为我对云计算确实很感兴趣
我想多了解一点这方面的知识
我认为
从无知到浅知到深知
从开始搜集资料到动笔写论文是一个反复求知求索的过程
我对这样的求知过程还很乐此不疲的2、你觉得你的论文最值得借鉴是哪一点?
我觉得我的论文亮点还是比较多的首先
选题算是比较新颖的我搜集资料的时候
就发现这方面的论文还是比较少
专业研究的论文也不多
毕竟这个很多地方涉及计算机方面的知识
算科技创新的一个表现
其次
云计算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也算是一个创新
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在这里
云计算作为领头羊
相信会和图书馆2.0、维基、P2P以及微博技术一样对资源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你觉得你的毕业论文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和完善?
答:
(1)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句话用来形容我写论文时的处境很是贴切
因为中山大学研究生复试时间是在四月中下旬
在此之前我对我的毕业论文都没时间去关注
复试之后
我才赶紧联系我的指导老师
从选题到确定选题到开始动笔写都比较仓促
加上我后来选择在深圳工作边写论文
才发现我搜集的资料少之又少
外面不比学校
外面上网不能进数据库搜集资料
导致我写起来很是被动
论文语言组织和分析能力还是略浅薄、略肤浅的(2)关于云对策部分我还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加以分析
二级标题下我还需要多花笔墨加以分析
用数据分析来论述证实自己的观点
老师
会后
我会对这方面的缺点多多注意的(3)“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是我的追求和目标
浓缩起来就是“精”
要“精”益求“精”
在这方面
我哥哥的一番话给我很大的启示
他说
大学四年
你说你学了很多东西
似乎什么都懂一点
但不精通
人家在往深处一问
你立马就不懂了
归根起来
你还是什么都不懂
就连你所谓“懂”的那些东西
也只不过是常识
很多人略了解一下也懂了
所以你没有专业优势
“至今
我还为那句”没有专业优势“深深惭愧
是啊
就连这次论文写”云计算“我也是缺乏”专业优势“的因为我只是对”云计算“这个论题很感兴趣
但对那方面却是不”精“的所以我的分析能力和构建能力都有待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以后我将执着我的兴趣
继续对”云计算"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
相信在以后我的学习工作中我写出来的东西会越来越有内涵和说服力
我的回答完毕
谢谢!
??
??
??
??
做生意一定要同打球一样,若第一杆打得不好的话,在打第二杆时,心更要保持镇定及有计划,这并不是表示这个会输。就好比是做生意一样,有高有低,身处逆境时,你先要镇定考虑如何应付。
第二篇:毕业论文答辩动员大会发言[模版]
亲爱的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我是信息工程系计算机系统维护专业0801班的李中良,今天,检验我们大学三年学习成效的毕业生论文答辩就正式开始了。
作为一名毕业生,我们应该针对指导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和有理有据的剖析,并虚心接受老师的意见,改正论文中的错误,对论文进行进一步的完善。论文关系到我们的毕业成绩,不能有丝毫马虎。在整个答辩过程中,老师们都会以严格认真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个学生。我们应该自豪:在指导老师和我们自己的的共同努力,我们的论文是定是一份满意的答卷。
作为一名即将参加论文答辩的学生,我愿与大家共同倡议一下几点:
1、按规定时间要求参加答辩。杜绝迟到、早退。在答辩过程中,我们应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答辩,共同受益。
2、答辩场内不应大声喧哗,要保持肃静。
3、参加答辩的同学应按照要求进行答辩。认真答复答辩组成员的相关问题。答辩时先自述(概栝汇报论文的主要观点、结论和创新点等),然后认真听取答辩组成员提出的问题,做好记录,按规定时间准备后,依次认真回答答辩组成员提出的问题,确实回答不了的应予声明,直至答辩组成员认为答辩可以结束为止。
4、答辩者必须讲究文明礼貌,谦虚谨慎,衣着得体。回答问题应有理有据。
同学们,毕业论文答辩的结束也意味着这些我们的大学生涯即将结束,作为毕业生的我们都应全力以赴,力求将论文与答辩做到最好,来为自己的大学划上一个完满的句号。秉承“学专业之技能,做大写之国人”的校训,上好这“最后一课”,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打下坚实的基础。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应该有理由坚信,未来属于你和我!
谢谢大家!
第三篇:毕业论文答辩稿
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早上好!
我是2008级生物班的XXX,我的论文题目是《XXXXXXXXXXX》,我的指导老师是XXX老师。
我的陈述框架有: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论文要点;论文结论;以及提出的有关建议。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以下各小点可展开介绍)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3.研究的目的:
研究方法:(根据需要适当作出说明)
如主要有野外调查和区系分析。
论文要点:
讲述论文的要点,可对论文的总结性图表讲解。
结论:
提炼文章结论。建议:
致谢;(对你的指导老师及同学感谢)结束语:
谢谢各位老师和同学的观赏,望各位老师和同学对论文及答辩设计的不足之处加以修正!
答辩要点
(根据文章内容整理)
分布区类型是指植物类群的分布图式基本一致的再现,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是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中国种子植物的3316属被划分为15个类型和37个变型,用固定的格式代表各种分布区,植物分布区类型划分方法已经被实践证实是揭示个分布区类型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按照吴征镒《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对赤水河流域上游双子叶植物科进行了分析整理。
1.广布(世界广布)2.泛热带(热带广布)3.东亚(热带、亚热带)及热带南美间断 4.旧世界热带
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
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
7.热带亚洲(及热带东南亚至印度—马来,太平洋诸岛)
8.北温带 9.东亚及北美间断 10.旧世界温带 11.温带亚洲 12.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 13.中亚
14.东亚 14-1(14SH)中国-喜马拉雅 14-2(14SJ)中国-日本 15.中国特有
本文参照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对赤水河流域上游双子叶植物属进行分析整理:
1.世界分布Cosmopolitan 包括几乎所有遍布世界各大洲而没有特殊分布中心的属,或虽有一个或数个分布中心而包含世界分布种的属。
2.泛热带分布Pantropic 包括普遍分布于东、西两半球热带,和在全世界热带范围内有一个或数个分布中心,但在其他地区也有一些种类分布的热带属。有不少属广布于热带、亚热带甚至温带。
3.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
Trop.Asia & Trop.Amer.disjuncted.包括间断分布于美洲和亚洲温暖地区的热带属,在旧世界(东半球)从亚洲可能延生到澳大利亚东北部或西南太平洋岛屿。
4.旧世界热带分布Old Word Tropics 是指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热带地区及其紧邻岛屿(也常称为古热带),以与美洲新大陆热带相区别。
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Tropical Asia & Trop.Astralasia 是旧世界热带分布区的东翼,其西端有时可达马达加斯加,但一般不到非洲大陆。
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Trop.Asia to Trop.Africa 是旧世界热带分布区类型的西翼,即从热带非洲至印度-马来西亚,特别是其西部(马拉西亚),有的属也分布到斐济等南太平洋岛屿,但不见与澳大利亚大陆。7.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 Trop.Asia(Indo-Malesia)是旧世界热带的中心部分。分布范围包括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菲律宾及新几内亚等。其中分布区的北部边缘,往往到达我国西南、华南及台湾,甚至更北地区。8.北温带分布North Temperate 一般是指那些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和北美洲温带地区的属。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有些属沿山脉向南伸延到热带山区,甚至远达南半球温带,但其原始类型或分布中心仍在北温带。
9.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E.Asia & N.Amer.Disjuncted 间断分布于东亚和北美洲温带及亚热带地区。
10.旧世界温带分布Old Word Temperate 一般是指广布于欧洲、亚洲中-高纬度和寒温带、或最多有个别种延伸到亚洲-非洲热带山地或甚至澳大利亚的属。
11.温带亚洲分布Temp.Asia 是指主要局限于亚洲温带地区的属。分布区的范围一般包括从苏联中亚(或南俄罗斯)至东西伯利亚和亚洲东北部,南部界限至喜马拉雅山区,我过西南,华北至东北、朝鲜和日本北部。也有一些属分布到亚热带,个别属种到达亚洲热带,甚至到新几内亚。
12.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Mediterranea, W.Aisa to C.Asia 是指分布于现代地中海周围,经过西亚或西南亚至苏联中亚和我过新疆、青藏高原及蒙古高原一带的属。中亚乃指亚洲内陆整个干旱中心地区,包括苏联中亚部分(中亚西部),我国新疆、青藏高原至内蒙古西部和蒙古南部(中亚东部),亦即古地中海区的大部分。
13.中亚分布C.Asia 是指只分布于中亚(特别是山地)而不见于西亚及地中海周围的属,即约位于古地中海的东半部。
14.东亚分布E.Asia 是从喜马拉雅一直分布到日本的一些属。西北一般以我国各类森林边界为界。和温带亚洲的一些属有时难以区分。
14-1中国-喜马拉雅分布
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区诸国至我国西南诸省,有的达到陕、甘、华东或台湾省。
14-2中国-日本分布
分布于我国滇、川金沙江河谷以东地区直至日本和琉球,但不见于喜马拉雅。
15.中国特有分布 Endemic to China 以云南或西南诸省为中心,向东北、向东或向西北方向辐射并逐渐减少,而主要分布于秦岭-山东以南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个别可以突破国界到邻近各国,如缅甸、朝鲜等。总之以中国整体的自然植物区为中心而分布界限不越出国境很远。大致可分为西南、华中-华东、华南、华北和西北五个组属。
恩格勒分类系统: 德国著名植物学家恩格勒(A.Engler)和柏兰特(R.Prantl)于1897年在《植物自然分科志》一书中发表的,是分类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自然分类系统。恩格勒分类系统将植物分成13门,前12门为孢子植物,第13门为种子植物门(又称有管有胚植物、显花植物),下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亚门,其纲要如下: 种子植物门
裸子植物亚门:科得狄纲、本内苏铁纲、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买麻藤纲等6纲。
被子植物亚门:2纲,55目,304科。
单子叶植物纲:包括11目,45科。
双子叶植物纲:2亚纲,44目,259科。
原始花被亚纲(离瓣花亚纲):33目,202科。
后生花被亚纲(合瓣花亚纲):11目,57科。
恩格勒系统认为无瓣花、单性、木本、风媒传粉等为原始的性状,而有瓣花、两性、草本、虫媒传粉等是进化的性状。为此,他们把柔荑花序植物(如杨柳科、桦木科)看作被子植物中最原始的类型,而把木兰科、毛茛科等看作是较为进化的类型,同时把单子叶植物放在双子叶植物之前。被子植物计48目,280科,1964年修订为62目,344科。双子叶植物: 是指一般其种子有两个子叶之开花植物的总称.。双子叶植物指植物种子体内有两片子叶,双子叶植物也属于被子植物。植物体各异(从纤细的草本到粗壮的木本);叶脉网状;花的各部为五数(也有四数)。包括大多数常见植物,其中很多与我们息息相关。譬如:棉花、大豆、花生、向日葵、番薯、马铃薯、苹果、烟草、薄荷和各种瓜类。在自然界,我们可以根据叶片的脉序、根系的类型和花的形态特征来区别这两类植物。一般来说象苹果树、杨树、榆树、洋槐、棉花、向日葵等双子叶植物,它们的叶片具有网状脉序;而小麦、水稻、竹子、鸢尾等单子叶植物的叶片为平行脉序或弧形脉序,这种特征用肉眼即可观察,若把叶片对着阳光来看,可以观察得更清楚。在根的形态上,双子叶植物一般主根发达,故多为直根系,如棉花、月见草、榆树等;而单子叶植物一般主根不发达,由多数不定根形成须根系,如小麦、葱、水稻等。双子叶植物的花基数通常为5或4,花萼和花冠的形态也多不相同,如苹果花、油菜花等;而单子叶植物的花基数通常为3,且花萼和花冠非常相似,不易区分,如百合花、萱草花等。
在实验室内作进一步观察,可借助于解剖镜和显微镜来区分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在解剖结构上的区别。双子叶植物的支脉末梢是不封闭的,故有自由支脉末梢;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胚通常有两片子叶,如大豆、花生、南瓜等;因此双子叶植物的茎能不断增粗;双子叶植物叶片上的气孔,排列的不规则,多为散生,如天竺葵、棉花等;
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有许多基本区别,但它们之间的关系还是很密切的。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单子叶植物的须根系、缺乏形成层和平行脉序等性状,都是次生的,它的单萌发孔的花粉,却保留了比大多数双子叶植物还要原始的特点。在原始的双子叶植物中,也有单萌发孔的花粉,故有人断定单子叶植物是由双子叶植物进化来的,双子叶植物是单子叶植物的祖先。
塔赫他间系统: 塔赫他间(Takhtajan)认为,被子植物起源于种子蕨,草本植物是由木本植物演化出来的,单子叶植物起源于原始的水生双子叶植物的具单沟舟形花粉的睡莲莼菜科。他主张单元起源,由木兰目发展出毛茛目及睡莲目,全部单子叶植物都出自睡莲目,木本单子叶植物则由木兰目演化而来,柔荑花序类各目起源于金缕梅目。
克郎奎斯特系统: 美国学者克郎奎斯特(Cronquist)于1958年发表的。此系统接近于塔赫他间系统。在1981年修订的分类系统中,他把被子植物(称木兰植物门)分为木兰纲和百合纲(即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共有83目,383科。克郎奎斯特认为有花植物起源于一类已经灭绝的种子蕨,木兰目是被子植物的原始类型,柔荑花序类各目起源于金缕梅目,单子叶植物来源于类似现代睡莲目的祖先。
第四篇:毕业论文答辩稿
亲爱的各位老师,您们好!我叫xxx,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基于机器视觉的手写数字识别算法》。首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黄玲老师和胡波老师对我的悉心教诲和指导,使我能够顺利完成我的毕业论文。其次,我对这次答辩小组的全体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感谢您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对我的论文答辩表示关注,最后,我对我在大学四年所有的老师们表示感激,感激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在此,我诚心地希望我的老师们能够幸福安康!
下面我将本论文设计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设计的目的及意义。手写数字识别作为模式识别的一个重要分支,在邮政、税务、交通、金融等行业的实践活动中有着及其广泛的应用。这几年来我国开始大力推广的“三金”工程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数据信息的输入,如果能通过手写数字识别技术实现信息的自动录入,无疑会促进这一事业的发展。因此,手写数字的识别研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旦研究成功并投入应用,将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手写数字识别作为模式识别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一方面,阿拉伯数字是世界各国通用的符号,因此,手写体数字是一个重要枢纽。在符号识别领域,数字识别为这一领域提供了一个算法研究的平台。另一方面,手写数字的识别方法很容易推广到其它一些相关问题,特别是对英文字母的识别,但到目前为止机器的识别本领还无法与人的认知能力相比,这仍是一个有难度的开放问题。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本文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这部分主要讲选题的背景意义以及手写数字识别的发展概况。第二部分是图像处理,这部分讲的是讲数据提取、预处理、特征提取,主要通过图像灰度化、平滑去噪、二值化、归一化等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和通过逐点扫描的方法进行特征提取得到特征值特征向量。第三部分是人工神经网络,这部分主要讲的是神经网络的概念、发展历史以及基本原理,BP神经网络的网络模型、基本原理以及在模式识别上的优势。第四部分是基于BP算法的手写体数字识别的实现,这部分主要讲BP算法的识别过程,神经网络结构参数的选择与确定以及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和识别系统存在的不足。这篇论文的写作以及识别系统开发的过程,也是我越来越认识到自己知识与经验缺乏的过程。虽然,我尽可能地收集材料,竭尽所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论文写作和识别系统开发,但论文还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识别系统功能并不完备,有待改进.请各位评委老师多批评指正,让我在今后的学习中学到更多。
谢谢!
第五篇:毕业论文答辩稿(本站推荐)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叫XXX,来自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12-2班。我的毕业论文题目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薄膜形貌调控与光电性能研究》,我的导师是朱磊老师。
现在请允许我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答辩内容。
我的答辩内容主要由绪论、研究工作、实验分析、结论四部分组成。
首先我向各位老师展示的是绪论部分。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自2009年问世以来,发展迅猛,而光吸收材料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其中又以钙钛矿甲胺铅碘为主。它的制备方法很多,应用最广的是溶液法和气相沉积法。如果在钙钛矿中掺杂Cl元素,部分替代I元素,可以起到延长激子扩散长度,改变带隙,提高电池光电性能的作用。基于这样的背景开展我的研究。
接下来请大家跟我一起看下钙钛矿太阳能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如图所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主要由导电玻璃、电子传输层、钙钛矿层、空穴传输层、金属电极这五部分组成。当电池接收光照时,钙钛矿吸收光子,产生电子和空穴。然后电子从钙钛矿层的导带传输到电子传输层的导带,再输送到导电玻璃,经由外电路与从空穴传输层传输到金属电极的空穴相结合,形成光电流。
在这些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开始了我的研究。先合成氯甲胺作为氯源,再用两步法沉积光吸收层,接着向甲胺铅碘中掺杂Cl元素,最后改变掺杂量,研究其对钙钛矿膜形貌和光电性能的影响。
接下来的部分是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
最先我需要合成碘甲胺和氯甲胺,这用于后面的钙钛矿制备。因这两种物质的合成方法类似,这里就以合成碘甲胺为例。如图,在N2和冰浴下发生化合反应,然后通过旋转蒸发、乙醚纯化和真空干燥得到纯净的碘甲胺粉体
接下来开始电池的制备过程,首先需要对导电玻璃进行刻蚀和清洗。如图,先切割玻璃,再用稀盐酸和锌粉的反应腐蚀玻璃,最后用去离子水冲洗,无水乙醇、异丙醇、丙酮超声清洗两遍。刻蚀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在测试时,电池内部发生短路。
接着在处理好的导电玻璃上制备致密层,用来传输电子。我制备致密层主要采用磁控溅射法和旋涂法。先向大家介绍磁控溅射法。我调控了溅射气压、溅射功率、溅射时长这三个参数进行研究。在实验中,磁控溅射法很容易出现TiO2膜太厚和膜的电导率差别太大这两个显著问题。通过进一步优化工艺,最后解决了该问题,确定了下面这一组最佳工艺参数。
随后我又使用了旋涂法。旋涂法是基于溶液过程的,先配置TiO2浆料,然后在匀胶机旋涂浆料,接着在130℃下预热处理,最后进行如图所示的退火结晶。我这样热处理的原因是,在130℃下预热蒸发有机物,干燥旋涂层。分段式加热是为了减缓升温速度,防止晶体生长过快,形成粗大晶粒。在450℃下,TiO2由无定形态变为锐钛矿。
退火后就得到电子传输层,接着我在其上用两步法沉积光吸收层。这是我研究的重点。在正式沉积膜之前,我需要配制不同浓度的前驱体溶液和10mg/mL的碘甲胺异丙醇溶液。如表所示,称取碘化铅溶于DMF中,再向溶液中掺入前面制备的氯甲胺,制成掺杂的前驱体溶液。准备好溶液后,按照流程图,先沉积PbI2膜,再将PbI2浸润到碘甲胺异丙醇溶液中,处理得到掺杂的钙钛矿膜。转速、时间和温度的具体值如文中所列。
至此成功制备光吸收层。要完成对电池的组装还要制备空穴传输层、真空蒸镀金属电极和光阳极焊铟。最终得到左下图这个电池试样。
电池组装完成后,自然就需要对其进行表征。我的表征方法有:XRD、SEM、紫外吸收光谱、IPCE测试、J-V曲线测试。在开始数据分析之前,我先简单介绍一下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基本物理参数,主要有: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密度、填充因子、转换效率、量子转换效率。
接下来开始我的实验数据分析部分。
先来看下PbI2层的XRD图谱。12.7°是PbI2的特征衍射峰位置,从b图可以看出,随着掺杂量的增加,膜中的PbI2量逐渐减少。而在钙钛矿层中,PbI2是以杂质的形式存在,从钙钛矿层的XRD图谱中可以找到PbI2的特征衍射峰。过多残留对电池性能的提升是不利的。从b图中可以发现,增大掺杂量,钙钛矿的结晶性先增后减。掺杂量为0.1和0.15mmol时的结晶性最好。
接着我们来看PbI2膜的SEM图。从a到e分别为掺杂量逐渐增多的微观形貌照片。可以明显看到有不同尺寸的微孔,这对后面钙钛矿晶体的生长影响很大。随着掺杂量的增多,微孔尺寸和数目先减后增。f图是不同掺杂量PbI2膜的颜色变化,从颜色深度可知已形成一定量的钙钛矿晶体。
再看钙钛矿膜的扫描电镜照片,a到e是掺杂量逐渐增多的,f为c的局部放大图。图中晶粒的尺寸与微孔的数目、尺寸都是先减后增的,与PbI2膜上的微孔规律一致。这是因为较小的PbI2膜微孔会限制钙钛矿晶体长大,从而形成致密均匀且覆盖率高的光吸收层。G为电池的截面图,表明制备的电池具有良好的结构。
这是钙钛矿层的紫外吸收光谱图。掺杂量为0.15和0.2mmol时,膜的光吸收率高于未掺杂膜,但掺杂0.25mmol时,虽然在600-750nm范围内的光吸收率很高,但总体吸光度是衰减的。
下面我重点分析一下电池的J-V曲线。掺杂0.15mmol时,从图和表的数据可知,器件的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密度、填充因子、转换效率提升的最多。这是因为掺杂0.15mmol时,从前面的SEM图可以看出此时形成的钙钛矿膜最致密均匀且表面覆盖率最高,微孔尺寸和数目最少,这些都有效降低了自由载流子的复合几率,从而提升各个参数值。而掺杂0.25mmol时,电池的光电性能是下降的,这是因为PbI2膜上的微孔尺寸太大,不能形成连续致密的钙钛矿膜,自由载流子复合几率上升。
为了进一步研究掺杂量对器件光电性能的影响,我们来看下IPCE图谱。掺杂量为0.15mmol时,电池各个单色光的量子效率有所提升,但掺杂0.25时,量子效率是降低的,这与J-V曲线的规律一致。
这幅图是电池的平均效率分布图,相较于初始值,掺杂0.15mmol时,将平均效率从9.7%提升到11.4%。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四条结论:
1、掺杂量越多,产物中的碘化铅成分越少,碘化铅层上的微孔尺寸和数目先减后增;当加入量为0.15mmol时,微孔的尺寸和数量更有利于钙钛矿晶体的生长,但加入过量的CH3NH3Cl时,微孔的尺寸异常大,甚至可以观察到TiO2层,不利于长成致密均匀的钙钛矿膜。
2、掺入CH3NH3Cl会影响钙钛矿晶体的结晶度,随着MACl掺入量的增加,钙钛矿晶体的结晶性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当掺入0.1mmol和0.15mmolCH3NH3Cl时,钙钛矿的结晶性有所改善。
3、掺入0.15mmol的CH3NH3Cl会增强钙钛矿膜对某些波长光的吸收率,但掺入过多量会造成钙钛矿层整体吸收性能的衰减。
4、掺入适量的CH3NH3Cl会减小电子—空穴对的复合几率,会增加转换效率,但过量会在钙钛矿层形成尺寸较大的微孔,导致转换效率衰减;加入0.15mmol的CH3NH3Cl,电池的各项光电性能参数最明显,器件的平均转换效率从9.7%上升到11.4%。
以上就是我答辩的全部内容,非常感谢各位老师的关注,接下来请老师们评阅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