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把中国建成文化强国

时间:2019-05-13 09:3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如何把中国建成文化强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如何把中国建成文化强国》。

第一篇:浅析如何把中国建成文化强国

浅析如何把中国建成文化强国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2周年,在这62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被西方列强欺负的人民变成了今天这个强大的民族。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一个无论从经济还是国防都相当发达的国家。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必须重视文化的建设。为此,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形势和任务,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全党必须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了共同的理想,就能动员和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励精图治,要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凝聚成一般巨大的精神力量,必须在全体人民中形成共同的理想。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保护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经典。因为我们是中国的接班人,未来需要我们去主宰。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一个永远屹立于东方的强国。

浅析如何把中国建成文化强国

应用化工技术

Z1104赵昕

第二篇:中国如何迈向文化强国

世界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全球意义上的强国,这体现在它们具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能够强有力地捍卫国家利益,在跨区域甚至世界范围内显示自己的影响,并且能够率先提出和实践全球性的议题。而所有这些都需要富有创造性和远见卓识的大战略。这个大战略是体现国家使命和人类福祉、历史规定性和主动创造性相统一的愿景、制度、路径和步骤的总和,是历史视野、科学头脑、实践理性、操作智慧的高度融合,也就是大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文化实力的精髓。在阔步走向世界的历史征程中,我们庄严承诺:中国迈向世界强国之路,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这与历史上凭借工业、科技和军事优势,建立跨区域乃至全球霸权,从而获得巨额资源和财富的罗马帝国、大英帝国等强国发展道路都不相同,也与源于基督教、希腊—罗马文明的西方国家的文化主流理念不同。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既有“中国特色”,又有“世界意义”;既突出自主的改革与创新,又强调各国的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既传承5000年中华文明所积淀的深刻智慧,又吸取近代以来大国兴衰的历史教训。其伟大战略意义在于,中国以及其他非西方大国的整体和平发展,可以不同于传统西方大国的发展模式,可以超越传统的不同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差异。因此,中国的大国发展之路,就需要有更坚定的文化自觉性,更强大的文化感染力,这样才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广泛的认同,才能为全人类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发展,决胜于文化自觉,决定于文化实力。

今天,当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之时,我国新一代领导人顺应时势,提出了振奋人心的“中国梦”。可以说,这是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烈的文化自信。中国梦根植于全体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是在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进程中形成的,它能凝聚每一个公民的理想、智慧和创造,并且让它们充分涌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梦这一概念便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文化软实力。

当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还远未完成。我国自2010年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与此同时,我们还没有塑造出为全世界所公认的强国形象。澳大利亚报纸曾经对我国的未来发展提出过三个疑问:什么时候才能使全球大多数国家的精英都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中国来留学?什么时候才能使全球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人更多地看中国电影、听中国音乐、读中国书籍?什么时候全球的消费者选购产品时,更多地选择中国品牌?这三个问题虽然有以偏概全之嫌,但也发人深省。的确,当全人类面对着一系列政治、经济、生态方面的巨大挑战时,当代中国所创造的文化内容还无法在科技与创新、战争与和平、全球治理、金融危机、宗教冲突、生态平衡等全球性主题上,给本国和世界以强大的引领,还做不到为全人类特别是青年一代提供走向未来的思想制高点和人生的理想之光。而这正是我们需要为之长期奋斗的艰巨任务。

从建设文化强国的角度看,国家整体文化实力是一种基于核心价值观念并通过文化创造、文化生产、文化贸易、文化服务而实现的感召力、吸引力、影响力体系。要构建这样一个复合型的动态系统,必须形成强大的共同价值观、澎湃的文化创造力、广泛的文化辐射力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国家对整个文化体系的战略设计、总体动员和管理能力。

环顾全球、反观自身,增强我国整体文化实力还有一系列薄弱环节亟待突破。以国产电视动画片为例,已由1990年的4000多分钟猛增至2012年的22.29万分钟,然而,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的精品力作却寥寥无几。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断言:“中国人之所以与众不同,有强烈的自豪感,其根源并不在于近代中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经历,而在于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所拥有的悠久历史。”但遗憾的是,中华文明的丰厚遗产还远未转化成当代的文化精品。一组数据很能说明我们面临的问题:我国缺少以10种以上语言在全球发行1亿册以上的单部文学作品;缺少在全球票房超过3亿美元的电影和动画;缺少连续演出超过10年的优秀演出剧目;缺少在全球具有偶像意义的音乐、电影和演艺明星。全球具有标志性的20多个文化奖项和文化评选,如诺贝尔奖、普利策奖、艾美奖、奥斯卡奖、金球奖、普利兹克建筑奖等,我国所占的比重很少,与世界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我以为,这正是夯实我国文化整体实力的战略重点。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是创新力,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文化创新力是全球公认的文化硬通货,具有全球权威的影视、音乐、新闻、游戏、视觉艺术、工业、时尚、建筑设计等奖项,都以创新和创意作为首要标准。而激发全民的文化创造活力,必须在一个宽松自由、和谐开放、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保护知识产权的环境下才能实现,必须在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基础设施和充足投入的交汇融通中才能形成,必须有工商、科

技、金融、教育、贸易等领域的制度协同创新和要素优化组合。因此,为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我国必须以文化体制的改革和文化机制的创新为突破口,紧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潮流,结合各地的区域发展战略,不断探索更加有利于文化创新的政策、路径和方法,进一步释放全民族文化创造力的“红利”。如此,中国迈向文化强国就会大有希望。

(作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增强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研究”首席专家、上海社科院研究员)

第三篇:中国如何成为文化强国

2014年,将成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备受瞩目。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文化入侵所带来的危害。保护本国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呼声也越来越响。而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至今的国家,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是世界各国所公知的。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现状呢。原因主要有两点。

其一,教育体制。当代教育体制的弊病。官本思想与功利气息笼罩着这块知识的殿堂。那有谁还会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教学这一块来呢。学校里学的东西与就业严重脱轨。中国的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人里到底传承了多少。

其二,文化审查。虽然说国家对出版物与电影的审查,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的文化圈是一个“净化”,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在现行的文化审查制度下,中国的文化事业很难再发展到繁荣的地步。繁荣的文化,就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纵观眼下的影视圈文化圈,已是抄袭模仿之风日盛,黄钟大吕之作难寻。遥想百年前,五四运动之后的中国,在文化方面有了出现了一个大高潮。那时候的中国,产生了一大批著名的人物,已后继无人。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中国最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文化大国,长期以来都是处于被动状态。近几年依靠孔子学院所带来的文化输出也并不十分可观。

因此,一场由中国主导的,国际文化盛会就此应运而生。中国特色新城市

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表示我们的专业就是输文明而和外人的

中国满足了古文明的三个标准,第一是有文字,第二是有金属冶炼,第三是有集中居住的城邑。拥有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发展至今依然存在的中华文明。有“三个道”。在人格理想上,我们坚持的是君子之道 第二,在行为模式上我们实行礼仪之道。第三,在思维模式上我们普及的是中庸之道

中国文化尚存有三个缺点,第一是缺乏公众意识,第二是缺乏实证意识,第三是缺少法治意识

韩国文化值得中国学习的一点是,他们对年轻人的重视,他们的文化是面向未来的

文化是一种变成了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

当今社会要鼓励少部分人建立顶层的精神文化,大部分人建立起简易可行的礼仪文化,同时,所有的人都应关注生态文化。

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从积蓄文化势能、加快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入手,提高了中国在世界文化领域的地位。让中国在国际文化事务中扩大发言权,应对文化入侵,同时积极对外输出文化。

第四篇:文化强国

文化强国——从精神上实现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10月15日起至18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审议了有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件。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这是自2007年十七大以来,中共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也是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共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尤其是在建党90周年的时候,本次会议的召开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方向,正是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从改革开发的几十年进程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正在大跨步的向发达国家看齐,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东西。过于追求物质,群体冷漠,精神的匮乏,信念的缺失……等等都成为了大家所关注的社会问题。

物质是生活的保障,但是精神才是生活的升华。经济兴国,文化强国,一个真正的强国不仅仅拥有高楼大厦,不仅仅是高收入、高消费,更加重要的是民族的凝聚力,民众的爱国、互爱之心和一个正确的,积极的社会价值观。经济的发展是物质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是精神的社会主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种提法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执政90年来,不断地以思想文化觉醒和觉悟来把握前进的方向,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力量,推动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只有经济的发展而没有文化的发展,是不全面的。只有精神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同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繁荣昌盛。从理论上讲,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形成的一个系统。既要有经济发展,又要有政治发展,也要有文化发展,这三者是不可分离的。但同时它们又不是完全同步的,一个国家可以拥有高速发展的经济,却未必有高度的文化发展水平。马克思也曾经讲过,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它的文化可能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此,这就要求全国各族人民自觉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推动文化的发展,使人民群众既有物质生活的保障,又有精神生活的享受。当然我们的经济繁荣很重要,军事实力增强也很重要,制度建设也很重要,但是最后中华民族能不能复兴,最根本的标志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也就是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价值体系、生活方式、社会科学、大众文化等等。只有当我们的整个文化体系具有现代性,具有领先性,能够吸引全世界的人民来学习,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中国的现代化才可以说是真正的实现了,中华文化才可以说真正复兴了,整个中华民族才可以说真正复兴了。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尤其要加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所谓的文化自觉,是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当中地位越来越重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作为社会经济重要支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建设的特殊规律,并且遵从这个规律,自觉地提高文化对历史进步、社会前行、人民幸福的时代担当和重要职责

文化活动与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活动的基本内涵。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了人类。如今,我们已进入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社会交往的广泛和大众传播技术的迅猛拓展,使得社会心理和民众素质,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文化力量。目前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民族素质的竞争。这就预示着各种文化产品,作为社会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容器和出口,它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将会加倍地呈现。文化及其产品日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成为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因素。人们看得很清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正在并将继续为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动力与支撑。在这中间,文化产品对社会道德形成的影响力,也会日益凸显。文化产品有认识、审美、教育等功能。文化产品对社会道德的影响力,属于教育功能的范围。

教育事业是培养人才的行业,教育系统是社会的文化高地,是保

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对社会的文化建设具有强烈的辐射功能、提升功能和示范功能。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就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学校文化的创新力、软实力和竞争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为一个教育者,我要深刻学习和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和指导思想,在以后的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为“文化强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添砖加瓦。

第五篇:文化强国

胡锦涛《求是》撰文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下为原文: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全会通过的决定,全面总结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共同把全会精神落到实处,为实现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奋斗。

第一,深刻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的作用,是我们党的一条宝贵经验和一大政治优势。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结合时代条件、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提出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坚持不懈推进文化建设,有力推动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们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着新的奋斗目标迈进,文化的作用更加广泛而深刻。从国际看,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许多国家特别是主要大国都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背景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他们进行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我们要深刻认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警钟长鸣、警惕长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防范和应对。从国内看,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从我国文化建设自身看,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总体而言,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西强我弱”的国际文化和舆论格局尚未根本扭转。在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设、诚信建设、文艺创作、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农村文化发展、流动人口文化生活、网络建设和管理、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等方面都还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抓紧加以解决。

总之,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会提出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党要深刻领会和全面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第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内涵丰富,具体体现在全会决定提出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之中,要全面领会、全面贯彻。这里,我想强调几个问题。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鲜明的特征,也是事关文化改革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才能打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形势下,我国社会思想更加多样、社会价值更加多元、社会思潮更加多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理论指导,确保文化改革发展始终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用于文化改革发展各个领域,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建设理论,使我国文化各方面发展建立在深厚理论基础之上;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关系、教育人民和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有效引领社会思潮,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不断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文化。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

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了谁、依靠谁是我们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问题,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共建共享的文化,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坚持这一点,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不断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使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关心人民命运,体察人民愿望,反映人民心声,在人民伟大创造中汲取营养,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必须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鼓励创作生产更多受到群众欢迎的文化产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深厚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基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大力弘扬改革开放以来文化领域形成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博大的胸怀对待外来文化,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是实现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建共享的制度保障。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的必然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科学界定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和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把握政府和市场在文化建设中的职责和功能,推动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的工作格局;必须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必须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提高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无论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还是发展文化产业,都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第三,以改革创新精神落实好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全会对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一系列新任务新举措新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统筹兼顾、立足实际,有计划分步骤加以落实,既要全面贯彻又要突出重点,最重要的是要紧紧围绕全会决定关于推

进文化改革发展指导思想中的“四个以”来抓好落实。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科学发展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鲜明主题,也是文化改革发展的鲜明主题。要自觉把科学发展要求贯穿文化改革发展各个方面,紧密结合文化改革发展实际,着力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提高文化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文化发展科学化水平。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保障人民各项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解决影响文化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协调好文化改革发展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促进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坚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文化改革发展重大关系,统筹文化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完善文化布局、文化结构、文化资源配置,促进城乡、区域文化一体化发展,推动文化资源向农村、基层倾斜,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不断增强文化发展后劲,实现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根源于民族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发展起来的,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和主导。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要在全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非一日之功,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又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通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使之真正成为全党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坚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人民对实现自身文化权益和丰富自身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必须大力繁荣文化创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文化生活质量。要加大对城乡基层文化建设投入力度,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文化创作生产引导,引导文化工作者坚持正确文化立场,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把学术探索和艺术创作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使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新平台、人民精神文化新空间。要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只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内容和形式,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大动力。要围绕构建充满

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要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深化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文化法制建设。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公益性文化单位服务群众能力和水平。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围绕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结合实际制定贯彻落实意见,明确工作责任,提出具体要求,确保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落到实处。要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要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大对年轻人才、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文化名家、文化大师和各领域领军人物,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要深入做好知识分子工作,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广大知识分子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总之,全党要贯彻落实好全会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下载浅析如何把中国建成文化强国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如何把中国建成文化强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八大报告心得体会 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共五则范文)

    十八大报告心得体会 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通过学习十八大报告,我真切认识到,文化事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而学校是青年学生的集中地,是培养祖国未来的园地,是文化传承......

    文化强国建议

    文化强国建议文化强国就是国家强大的精神状态,同时文化属于软实力不能脱离力硬实力而存在,软实力和硬实力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所以脱离硬实力的软实力不能存在,文化强国......

    “文化强国”读经典

    “文化强国”读经典 河南省西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牛正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文化强国‛的任务,这一伟大号召,将把党员干部,人民群众读书学习的积极性......

    建设文化强国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等系列......

    专题:科教兴国 文化强国

    专题:科教兴国 文化强国 苏溪镇中九年级备课组 【背景材料】 (一) 我国科技成就斐然 1、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成功 2014年11月1日6时42分,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返回器在......

    文化强国素材

    是海纳百川、兼容四方的气魄。所谓的汉唐气魄就是以科学求实的态度汲取一切先 进文化的创新精神。汉朝的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史上欧洲、亚洲、非洲第一次文化交流 ,它不仅为后......

    文化强国战略

    2011-2012年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科目考查卷 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班级: 11-2班 任课教师:张忠江姓名: 学号: 成 绩: 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精神力量的集中......

    论文化强国专题

    一、为什么要建设文化强国?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不仅是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的伟大号召,也是向全世界、全人类的庄严宣示。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