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高中化学知识点中氧化性还原性的判断容易使学生产生混淆,下面介绍几种方法:
(1)根据元素的化合价
物质中元素具有最高价,该元素只有氧化性;物质中元素具有最低价,该元素只有还原性;物质中元素具有中间价,该元素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对于同一种元素,价态越高,其氧化性就越强;价态越低,其还原性就越强。
(2)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在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则其对应的还原产物的还原性就越弱;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则其对应的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就越弱。
(3)根据反应的难易程度
注意:①氧化还原性的强弱只与该原子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而与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无关。得电子能力越强,其氧化性就越强;失电子能力越强,其还原性就越强。②同一元素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常见氧化剂:
①、活泼的非金属,如Cl2、Br2、O2 等;
②、元素(如Mn等)处于高化合价的氧化物,如MnO2、KMnO4等
③、元素(如S、N等)处于高化合价时的含氧酸,如浓H2SO4、HNO3 等④、元素(如Mn、Cl、Fe等)处于高化合价时的盐,如KMnO4、KClO3、FeCl3、K2Cr2O7
⑤、过氧化物,如Na2O2、H2O2等
第二篇:氧化还原反应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判断 教案
第二章 第3节 氧化还原反应(第3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2、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氧化性→得电子性,得到电子越容易→氧化性越强
还原性→失电子性,失去电子越容易→还原性越强
由此,金属原子因其最外层电子数较少,通常都容易失去电子,表现出还原性,所以,一般来说,金属性也就是还原性;非金属原子因其最外层电子数较多,通常都容易得到电子,表现出氧化性,所以,一般来说,非金属性也就是氧化性。【整理归纳】
一、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根据氧化还原方程式进行判断 对于反应: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例如:Fe+CuSO4=FeSO4+Cu,则有: 氧化性:CuSO4>FeSO4;还原性:Fe>Cu
2、根据物质活动性顺序进行判断(1)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
(2)根据非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
3、根据产物的价态判断
一种氧化剂将还原剂氧化的价态越高,其氧化性越强。
点燃
△如:2Fe+Cl2=====2FeCl3 Fe+I2=====FeI2 氧化性:Cl2>I2 4.依据反应条件来判断
与同一种还原剂(氧化剂)发生反应,其反应越困难(即要求条件越高),其氧化性(还原性)越弱。如: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小结】
(1)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取决于物质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而与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无关。
(2)元素的化合价处于最高价态时,具有氧化性,但不一定具有强氧化性,如Na。处于最低价态时具有还原性,但不一定有强还原性,如F。
【例题分析】1.根据下面两个化学方程式判断Fe2、Cu2、Fe3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
+
-
+①2FeCl3+Cu=2FeCl2+CuCl2,②CuCl2+Fe=FeCl2+Cu A.Fe3>Fe2>Cu
2B.Fe2>Cu2>Fe3 +++
+
+
+C.Cu2>Fe3>Fe2
D.Fe3>Cu2>Fe2 +++
+
+
+【解析】由反应①可得出氧化性:Fe3>Cu2;由反应②可得出氧化性:Cu2>Fe2;故综合+
+
+
+可知:Fe3>Cu2>Fe2,选D。+++【整理归纳】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1、守恒规律
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高总数=化合价降低总数,即失电子数=得电子数。
2、价态规律
(1)元素处于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只针对该元素),如Fe3等;
+
(2)元素处于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只针对该元素),如S2等;
-(3)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2等。
+
3、先后规律
氧化还原反应中,强者优先。即氧化性(或还原性)强,优先发生反应。
4、不交叉规律
即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相邻价态不反应,发生反应时化合价向中间靠拢,但不交叉。
【小结】
(1)通常利用电子守恒规律,即n(失)=n(得)来进行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题。
(2)金属单质只有还原性,非金属单质中有的只有氧化性如F2,有的只有还原性如H2,有的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S、Cl2。
【例题分析】2.在KClO3+6HCl(浓)=KCl+3Cl2↑+3H2O的反应中,被氧化的氯与被还原的氯的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
A.1∶6
B.6∶1
C.1∶5
D.5∶1 【解析】由氧化还原反应“不交叉”规律,可知KCl中的氯元素来自HCl,而不是KClO3,故Cl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用双线桥法表示出该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为:
故反应中被氧化的氯与被还原的氯的原子个数比为5∶1。
第三篇:氧化还原反应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判断--教案
第二章 第3節 氧化還原反應(第3課時教案)
一、教學目標:
1、掌握物質氧化性和還原性強弱の判斷;
2、理解氧化還原反應の規律。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物質氧化性和還原性強弱の判斷。
教學難點:氧化還原反應の規律。
三、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氧化性→得電子性,得到電子越容易→氧化性越強
還原性→失電子性,失去電子越容易→還原性越強
由此,金屬原子因其最外層電子數較少,通常都容易失去電子,表現出還原性,所以,一般來說,金屬性也就是還原性;非金屬原子因其最外層電子數較多,通常都容易得到電子,表現出氧化性,所以,一般來說,非金屬性也就是氧化性。【整理歸納】
一、物質氧化性和還原性強弱の判斷
1、根據氧化還原方程式進行判斷 對於反應:
氧化性:氧化劑>氧化產物; 還原性:還原劑>還原產物。例如:Fe+CuSO4=FeSO4+Cu,則有: 氧化性:CuSO4>FeSO4;還原性:Fe>Cu
2、根據物質活動性順序進行判斷(1)根據金屬活動性順序判斷
(2)根據非金屬活動性順序判斷
3、根據產物の價態判斷
一種氧化劑將還原劑氧化の價態越高,其氧化性越強。
点燃
△如:2Fe+Cl2=====2FeCl3 Fe+I2=====FeI2 氧化性:Cl2>I2 4.依據反應條件來判斷
與同一種還原劑(氧化劑)發生反應,其反應越困難(即要求條件越高),其氧化性(還原性)越弱。
如:2KMnO4+16HCl(濃)=2KCl+2MnCl2+5Cl2↑+8H2O
△MnO2+4HCl(濃)=====MnCl2+Cl2↑+2H2O 【小結】
(1)氧化性、還原性の強弱取決於物質得、失電子の難易程度,而與得、失電子數目の多少無關。
(2)元素の化合價處於最高價態時,具有氧化性,但不一定具有強氧化性,如Na。處於最低價態時具有還原性,但不一定有強還原性,如F。
【例題分析】1.根據下面兩個化學方程式判斷Fe2、Cu2、Fe3氧化性由強到弱の順序是()
+
+
+
-
+①2FeCl3+Cu=2FeCl2+CuCl2,②CuCl2+Fe=FeCl2+Cu A.Fe3>Fe2>Cu
2B.Fe2>Cu2>Fe3 +++
+
+
+C.Cu2>Fe3>Fe2
D.Fe3>Cu2>Fe2 +++
+
+
+【解析】由反應①可得出氧化性:Fe3>Cu2;由反應②可得出氧化性:Cu2>Fe2;故綜合+
+
+
+可知:Fe3>Cu2>Fe2,選D。+++【整理歸納】
二、氧化還原反應の規律
1、守恒規律
氧化還原反應中:化合價升高總數=化合價降低總數,即失電子數=得電子數。
2、價態規律
(1)元素處於最高價態,只有氧化性(只針對該元素),如Fe3等;
+
(2)元素處於最低價態,只有還原性(只針對該元素),如S2等;
-(3)元素處於中間價態,既有氧化性又有還原性,如Fe2等。
+
3、先後規律
氧化還原反應中,強者優先。即氧化性(或還原性)強,優先發生反應。
4、不交叉規律
即同種元素不同價態之間,相鄰價態不反應,發生反應時化合價向中間靠攏,但不交叉。
【小結】
(1)通常利用電子守恒規律,即n(失)=n(得)來進行有關氧化還原反應の題。
(2)金屬單質只有還原性,非金屬單質中有の只有氧化性如有の既有氧化性又有還原性,如S、Cl2。
【例題分析】2.在KClO3+6HCl(濃)=KCl+3Cl2↑+3H2Oの反應中,被氧化の氯與被還原の氯の原子個數比為________。
A.1∶6
B.6∶1
C.1∶5
D.5∶1 【解析】由氧化還原反應“不交叉”規律,可知KCl中の氯元素來自HCl,而不是KClO3,故Cl2既是氧化產物又是還原產物用雙線橋法表示出該反應の電子轉移情況為:
F2,有の只有還原性如
H2,故反應中被氧化の氯與被還原の氯の原子個數比為5∶1。
第四篇:《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教学设计
《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教学设计
博罗中学 代勇
一、教学目标: 1.掌握金属铁、氯化亚铁、氯化铁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学会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和验证未知物性质的科学方法和基本思路。让学生初步建构起分类观、转化观等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核心思想。
3.通过对铁及其化合物氧化性和还原性的探究,使学生学会预测物质的性质,并通过实验探究得到验证,体验科学探究成功的喜悦。同时培养学生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知识重点是金属铁、氯化铁、氯化亚铁的性质以及相互转化;方法重点是教会学生探究物质性质的科学方法。
2.教学难点 :预测金属铁、氯化铁、氯化亚铁的氧化性、还原性并进行探究实验的设计。
三、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对比分析法
四、教学用具
1.药品及试剂:铁粉、稀硫酸、FeCl3溶液、FeCl2溶液(加铁粉)、氯水、稀硝酸、KSCN溶液、锌片、铜片
2.仪器:小试管5支、药匙、滴管2个
五、教学设计思路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小明同学最近经常头晕、头痛、耳鸣、面色苍白,注意力不集中。到医院检查确诊为缺铁性贫血,医生建议他补铁,医生给他开了乳酸亚铁片加维生素C。
[问题] 你知道补铁剂中的铁元素的价态吗?人体吸收的铁元素的价态是哪一种形式?为什么要和维C同服效果更好?
【环节二】明确探究任务
[引导]完成活动一,对常见含铁化合物进行观察分类,依据氧化还原反应预测不同价态铁元素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然后以金属铁、氯化亚铁、氯化铁为例进行探究。
【环节三】预测假设,建构基础
金属铁、氯化亚铁、氯化铁三种样品的颜色特征是什么? 同学们结合刚刚标明的铁元素的化合价来思考金属铁、氯化亚铁和氯化铁中,哪些具有氧化性?哪些具有还原性?
[活动二]提出两个思考问题。
[思考]
1、如何验证物质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
2、如何检验Fe3+、Fe2+ ?
[讲述] 首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54页方法导引,结合“方法导引”与学生讨论实验探究的原理。通过探讨,师生达成共识:验证物质具有氧化性,和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发生反应,使其化合价降低,通过实验证明化合价降低的产物。相应的,如果验证物质具有还原性,和具有氧化性的物质发生反应,使其化合价升高,通过实验验证化合价升高的产物。
接下来,由教师演示实验:在2支试管中各加入5mlFeCl2溶液和FeCl3溶液,各滴入几滴KSCN溶液,观察现象。在此,引入了 Fe3+的科学检验方法。同时,学生也会提出疑问,Fe2+如何检验呢?在此,引入Fe2+检验方法。
【环节四】自主探究实验
各小组现将工具栏中提供的试剂进行分类,然后挑选出本组最感兴趣的试剂进行探究实验。在实验前老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
① 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记录实验现象及填写学案的工作。② 实验过程中试剂的取用量及实验的规范操作。
接下来的课堂就完全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自主的实验探究。在此过程中老师所要做的是:巡回指导、发现问题、规范要求、解答疑难。例如: ① 有些学生还没有将试剂归类,就盲目的选择试剂,使得设计不合理。
② 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可能会忽略一些反应。例如:在验证铁的还原性时,设计了铁分别与稀盐酸、稀硝酸、氯水的反应,往往忽略了铁与三氯化铁的反应。此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具有还原性的铁与具有氧化性的三氯化铁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进行探究,以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③ 学生可能只注意选择试剂,忽略了实验过程中能否观察到实验现象,能否得出实验结论。例如:用锌与三氯化铁溶液反应时,可能会出现铁沉淀无法检验或者是否生成氯化亚铁不知如何检验等问题。此时,教师要及时抓住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锌与氯化铁溶液反应了吗?可以取出少量反应液,滴加KSCN溶液,来检验三价铁离子是否反应完全,从而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④ 有些学生在实验中可能会选用铁与硝酸的反应。这时可引导学生思考:有的小组用的铁 2 多,有的小组用的硝酸比较多。他们得到的产物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最后,以小组抢答的形式进行汇报总结。
【环节五】归纳总结,拓展提升
各小组交流实验探究结果,学生在探究铁、二价铁离子、三价铁性质的过程中建立起了三者的转化关系。即建立了铁三角。
【环节六】学以致用,练习反馈
实验室中的应用(如何保存FeSO4溶液?)
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化学学科的社会应用价值及化学学科的魅力,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再次升华。
[课后练习]通过这4道练习题,进一步巩固本节课重点知识。
六、板书设计
2.3
氧化剂和还原剂
三 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
1、铁及其化合物的分类:
2、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探究:
3、不同价态铁之间的相互转化: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让学生根据氧化还原原理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和动手实验探究的兴趣。同时要相信学生,敢于放手给学生。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讲得少,学生讲得多,练得多,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表现能力等多种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训练。通过学生预测物质的性质,再通过实验探究验证物质的性质,最后得出结论。实验课和理论课最大的不同在于,实际的实验操作中,有很多难以预料的情况,很多理论上很好的实验,在实际操作中就是无法得到预期效果,就需要努力分析原因甚至真的找不到原因,不过这也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再改进的能力。还有就是学生操作能力比教师的操作能力差了许多,操作错误比比皆是,教师精力所限,无法逐一指正。
第五篇: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教学设计
《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型或还原性》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鲁科版《必修I》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中的第三节《氧化剂和还原剂》,本节课是这一节的第三课时。这节课内容的设计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让学生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自主设计实验和有关的活动方案,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在探究的过程中,注重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该案例从缺铁性贫血,医生开了一张1硫酸亚铁和VC的处方导入,预测含有不同价态铁元素的各种物质哪些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或即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然后提出问题,怎么验证推测是否正确,并引导学生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理论设计验证方案。实验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整理,确定含有不同价态铁元素物质具有的性质和相互转化关系。最后根据结论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情分析:在知识层面,学生已经掌握单质铁的化学性质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这为探究铁的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质提供了基础。在能力层面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提取与加工能力,也在以往学习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实验设计经验,但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的能力有待加强。在情感层面,由于铁及其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学生也对其用途有较多的关注,在本节课中应引导学生从铁及其化合物性质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关注其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二价铁离子与三价铁离子之间的转化是学生的难点所在。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熟练掌握铁及其化合物的主要化 学性质,能够说出其氧化性、还原性的特点。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Fe、Fe、Fe之间的相互转化。3.学会运用Fe、Fe的检验方法。
教学重难点:探究铁及化合物氧化性或还原性实验方案的设计。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比较归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订正学案“自主学习”答案,教师重点讲解错的多的知识点。
【教师活动】由“缺铁性贫血”导入新课。提出本课学习目标并指出重难点。
【学生活动】齐读学习目标。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对探究一的物质进行预测,进而指导学生探究的方法。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探究一。【教师活动】组内指导答疑。
【学生活动】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并进行讲解。
【教师活动】点评,并引导学生由探究一的个例进而上升到所有的物质,引入探究二。【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探究二。【教师活动】组内指导答疑。2+
3+
2+
3+【学生活动】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并进行讲解。
【教师活动】点评,进行补充,并对探究一和探究二进行小结。【教师活动】PPT展示迁移应用,并进行讲解。【教师活动】PPT展示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对前面学的内容进行知识回顾。【教师活动】针对交流讨论,进行方法总结。
【教师活动】对课前提出的“为什么硫酸亚铁要和VC配合使用”问题进行解答,前后呼应。
【教师活动】PPT展示“当堂检测”,检测教学效果,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
一、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二、不同价态铁之间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