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利系统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体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水资源是国家的战略资源,水利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设施,水利工作涉及人民群众最切身的利益,事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水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近年来,水利系统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实现了治水思路的重大转变,确立了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理念的可持续发展水利思路,注重给洪水出路,注重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注重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相协调;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减轻水旱灾害损失,积极解决人民群众的饮水困难,努力保障饮水安全,妥善处理水利建设与征地补偿、移民安置等方面的矛盾;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稳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实施泵站改造,发展农村水电,加大了中西部地区以及粮食主产区、“老少边穷”地区、生态保护任务较重地区的水利投入,促进了城乡水利、区域水利的协调发展。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水利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困难和问题。防洪减灾综合体系还不完善,特别是中小河流、中小水库的洪水威胁严重,近年来每年发生在中小河流的洪涝灾害损失占到整个洪涝灾害损失的60%至80%;全国农村还有不少人饮水不安全,水质问题严重影响着群众身体健康;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制约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对国家粮食安全将带来不利影响。今年我国在大江大河普遍来水偏枯、汛情比较平稳的情况下,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因旱人饮困难数、大牲畜饮水困难数、洪涝灾害死亡人口和直接经济损失等5项灾害指标,都是1998年长江大洪水以来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一年。这再次表明,我国水利发展仍然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利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任务还十分艰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统筹做好防汛抗旱、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等各项水利工作的同时,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着力做好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着力推进灌区“两改一提高”,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是着力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建成水库8.5万座。但绝大多数水库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限于当时的技术、经济等条件,以及长期以来水库缺乏更新改造资金等原因,目前很多水库病险严重。根据1999年全国水库安全调查资料,已建水库中病险严重的有3.04万座,占水库总座数的36%(其中,大型水库145座,中型水库1118座,小Ⅰ型水库5410座,小Ⅱ型水库2.37万座)。近年来,中央投资229亿元对1816座重点大中型病险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但全国水库病险的状况依然十分严重,面广量大的中小型病险水库已成为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隐患。必须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建设的突出重点,加大投资和建设力度,加快除险加固步伐,力争到2010年基本消除直接影响下游城镇防洪安全的重点中小型病险水库的安全隐患。
二是着力做好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保障饮水安全事关广大农村群众的身心健康,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饮水安全工作,要求用5年时间解决1.6亿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使现存的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减少1/2,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提高到55%。要把保障饮水安全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确保足够的资金投入,切实加强项目管理,力争到2010年全部解决一些地方存在的高氟、高砷、苦咸、血吸虫等由于先天原因导致的饮用水水质不达标问题,全部解决人口较少民族以及项目区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早日喝上干净的水,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三是着力推进灌区“两改一提高”。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事关我国粮食安全大局。长期以来,小型农田水利投入一直以农民为主,工程建设标准低,又缺乏正常的维护,很多工程存在严重的老化、损毁问题。农村税费改革、“两工”取消后,小型农田水利状况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目前,由于水价不到位、末级渠系不配套或毁损严重等原因,我国农业灌排设施实际灌溉面积萎缩严重,严重影响了农田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行,影响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必须在继续加强大中型灌区改造的同时,把末级渠系的改造列入水利工作的重点,特别是要加强粮食主产区灌区末级渠系的改造,使得大中小各级渠系相互配套,推进灌区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高灌溉用水效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抓好这3件大事,全面推进水利发展,必须建立起水利良性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增加中央水利建设投资规模。我国水利建设长期缺乏稳定的投资来源,往往出现大灾大治、小灾小治的状况,水利投资呈现周期性和阶段性变化,波动性很大。近几年,随着国债发行规模的逐步减少,中央水利投资呈下降趋势。需要看到,水利是公益性很强的基础设施,涉及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事关国家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水利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需要强化中央投资,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二是深化水利改革。继续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水价形成机制、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等各项水利改革,要研究建立农业水费直补机制,深化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起灌区用水宏观控制和微观定额体系,发展农民用水户协会等群众性专业合作组织,尽快解决目前灌区普遍存在的水费计收困难、末级渠系管理主体缺位、运行机制不活等问题,切实提高灌区尤其是粮食主产区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
第二篇:十六届六中全会体会(基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重要目标,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大创新。
一、注重干群和谐,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在构建和谐基层的实践中,我们紧紧抓住干群和谐这个关键,在切实解决干群矛盾、增进干群和谐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在广大干部中开展“我是人民的儿子”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开展这一活动,使广大干部切实摆正“主仆”关系,满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主动与群众融为一体,真正做到真心敬民、诚心爱民、实心为民,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二是深化创新“双带双强”工程,密切农村党群关系。近年来,我们在农村大力实施以带头致富能力强、带民致富能力强为主要内容的“双带双强”工程,提高了农村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增强了农村党组织的活力。目前,全县有6000多名党员干部与农户结成帮带对子,共帮扶特困户1522户,脱贫877户、2769人,投入帮扶资金108万元。三是大力拓宽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进一步健全调查研究、群众接待日、领导干部亲自处理来信来访、机关干部到基层特别是贫困地区锻炼等制度,不断拓宽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渠道,努力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
构建和谐基层,必须及时化解改革发展中的各种矛盾。近年来,我们在征地补偿、拆迁安置时充分考虑农民利益,着眼失地农民的长久生计;对企业改制后涉及职工利益的遗留问题,尽量以最优惠的政策予以解决;政府出面,确保农民工工资及时全额发放;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坚持“三个杜绝”,即坚决杜绝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坚决杜绝牺牲环境的经济增长,坚决杜绝损害百姓利益的虚假繁荣。通过坚持“三个杜绝”,保持经济社会在和谐的氛围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双流作为成都市的近郊大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续10年位居四川省“十强县”之首,经济社会发展实力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确保了群众安居乐业,为构建和谐基层创造了物质条件。
稳步推进基层民主,建立干群和谐的长效机制。长期稳固的干群和谐最终要靠制度来保证。只有稳步推进基层民主,才能保证基层干部积极主动地为群众服务,对群众负责。为此,我们坚持“以群众利益为核心,以人民满意为根本”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公推直选工作。目前,全县已有7个镇成功实行了公推直选镇党委书记,有108个村和社区实行了党支部书记的公推直选,183个村的村委会主任实行了“两个直接”的选举方式。通过建立公议制度、述职制度、考核制度、罢免制度等管理机制,进一步增强了当选干部的工作责任感,进一步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二、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稳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没有农村的和谐,就没有全面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就难以真正实现。只有把农村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最大限度地加快发展,才是构建和谐基层的根本之道。
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双流县承担了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试点工作。通过搞好科学规划、做强产业支柱、利用市场配置资源、建立新型城乡管理体制和推进农民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转变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的进程,实现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形成了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我们以农民利益、农村的长治久安为根本出发点,创新和完善了各种政策。一是建好安居房。采取统拆统建、统一安置的模式,大力实施集中安置工程,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与此同时,实施对困难家庭危房进行改造的“安身工程”,对农村居住危房又无经济能力改造的特困户,由县财政按每户6000元再加上镇和对口单位的扶助资金改造住房,今年计划完成200户危房改造。二是广开就业路,筑牢保障线。加大培训力度,实行政策扶持,增加就业岗位,实施充分就业计划,全力做好失地农民就业工作。本着还利于民的原则,建立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做到老有所养。我县现有21671名已征地农民参加了社保,其中有11613人享受了养老保险和住院医疗保险待遇。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做到病有所医。今年全县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已达52.8万人,参保率达78.4%,比去年提高13个百分点。将生活困难的失地农民纳入城镇低保,做到困有所助。现已基本建立起失地农民综合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大力推动农村教育发展。全力推动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着力为广大农村孩子提供享有优质教育的机会,全力实施帮困助学。我县计划在3年内全部实现对农村9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杂费,免收书本费和对贫困学生补助生活费的“两免一补”目标,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做好村庄规划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美化村容村貌。通过上述一系列综合性举措,为农村基层和谐打下扎实基础。
三、激发创造活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和谐社会氛围
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充满活力、崇尚创造、健康向上的社会。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12
第三篇: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体会-基层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重要目标,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大创新。
一、注重干群和谐,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在构建和谐基层的实践中,我们紧紧抓住干群和谐这个关键,在切实解决干群矛盾、增进干群和谐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在广大干部中开展“我是人民的儿子”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开展这一活动,使广大干部切实摆正“主仆”关系,满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主动与群众融为一体,真正做到真心敬民、诚心爱民、实心为民,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二是深化创新“双带双强”工程,密切农村党群关系。近年来,我们在农村大力实施以带头致富能力强、带民致富能力强为主要内容的“双带双强”工程,提高了农村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增强了农村党组织的活力。目前,全县有6000多名党员干部与农户结成帮带对子,共帮扶特困户1522户,脱贫877户、2769人,投入帮扶资金108万元。三是大力拓宽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进一步健全调查研究、群众接待日、领导干部亲自处理来信来访、机关干部到基层特别是贫困地区锻炼等制度,不断拓宽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渠道,努力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
构建和谐基层,必须及时化解改革发展中的各种矛盾。近年来,我们在征地补偿、拆迁安置时充分考虑农民利益,着眼失地农民的长久生计;对企业改制后涉及职工利益的遗留问题,尽量以最优惠的政策予以解决;政府出面,确保农民工工资及时全额发放;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坚持“三个杜绝”,即坚决杜绝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坚决杜绝牺牲环境的经济增长,坚决杜绝损害百姓利益的虚假繁荣。通过坚持“三个杜绝”,保持经济社会在和谐的氛围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双流作为成都市的近郊大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续10年位居四川省“十强县”之首,经济社会发展实力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确保了群众安居乐业,为构建和谐基层创造了物质条件。
稳步推进基层民主,建立干群和谐的长效机制。长期稳固的干群和谐最终要靠制度来保证。只有稳步推进基层民主,才能保证基层干部积极主动地为群众服务,对群众负责。为此,我们坚持“以群众利益为核心,以人民满意为根本”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公推直选工作。目前,全县已有7个镇成功实行了公推直选镇党委书记,有108个村和社区实行了党支部书记的公推直选,183个村的村委会主任实行了“两个直接”的选举方式。通过建立公议制度、述职制度、考核制度、罢免制度等管理机制,进一步增强了当选干部的工作责任感,进一步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二、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稳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没有农村的和谐,就没有全面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就难以真正实现。只有把农村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最大限度地加快发展,才是构建和谐基层的根本之道。
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双流县承担了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试点工作。通过搞好科学规划、做强产业支柱、利用市场配置资源、建立新型城乡管理体制和推进农民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转变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的进程,实现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形成了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我们以农民利益、农村的长治久安为根本出发点,创新和完善了各种政策。一是建好安居房。采取统拆统建、统一安置的模式,大力实施集中安置工程,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与此同时,实施对困难家庭危房进行改造的“安身工程”,对农村居住危房又无经济能力改造的特困户,由县财政按每户6000元再加上镇和对口单位的扶助资金改造住房,今年计划完成200户危房改造。二是广开就业路,筑牢保障线。加大培训力度,实行政策扶持,增加就业岗位,实施充分就业计划,全力做好失地农民就业工作。本着还利于民的原则,建立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做到老有所养。我县现有21671名已征地农民参加了社保,其中有11613人享受了养老保险和住院医疗保险待遇。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做到病有所医。今年全县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已达52.8万人,参保率达78.4%,比去年提高13个百分点。将生活困难的失地农民纳入城镇低保,做到困有所助。现已基本建立起失地农民综合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大力推动农村教育发展。全力推动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着力为广大农村孩子提供享有优质教育的机会,全力实施帮困助学。我县计划在3年内全部实现对农村9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杂费,免收书本费和对贫困学生补助生活费的“两免一补”目标,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做好村庄规划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美化村容村貌。通过上述一系列综合性举措,为农村基层和谐打下扎实基础。
三、激发创造活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和谐社会氛围
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充满活力、崇尚创造、健康向上的社会。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为了激发创造活力,我们稳步实施全民创业计划。通过鼓励广大群众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努力使千家万户实现家有恒产、生活殷实;积极发展“能人经济”,充分利用双流成功创业者的示范效应,鼓励有一定实力的能人自主创业,促进他们由个体户向私营或股份制企业转变,在全县形成“集中资金兴产业、你追我赶办企业”的浓厚氛围;鼓励现有企业家将产业做大做强,对市场前景好、发展后劲足的企业进行强力扶持,培育壮大一批项目,力争较短时间内在企业家中培养一批实业精英、“创业巨人”;鼓励双流在外人员中具有先进技术、科学管理经验和一定实力的人才回乡兴办工业企业和各类经济实体,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鼓励广大干部职工立足本职,把工作当成事业去追求,把事业当成学问去研究,在促进双流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中释放潜能、建功立业,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在实施全民创业计划的过程中,我们着力创新工作机制。比如,在确定今年首批200户“百姓创家业”的过程中,我们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在全县发布公告,公布重点产业、激励政策、申报办法等事项,由百姓自己制定并申报创业方案,在全县范围内通过竞标评选的办法确定。确定后,我们用财政设立每年200万元的专项资金,以“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扶持。通过大力实施全民创业计划,有效克服了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小富即安的消极思想,在双流大地形成创业活力竞相迸发、创业精英不断涌现、创业财富充分涌流的大好局面。同时解决了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从而为构建和谐基层提供了不竭动力。
在构建和谐基层的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政通”才能“人和”。基层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是构建和谐基层的关键。我们只有坚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以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为目的,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具体工作,才能打开通向和谐基层、和谐社会的通途。
第四篇:国税系统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
文章标题:国税系统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又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胡锦涛同志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强调,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找材料到好范文 wenmi114.com-www.xiexiebang.com-网
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
人类历史表明,社会变迁和发展总要有一定的文化来支撑和推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当下功夫培育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当今世界,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许多学者把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包括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等;软实力主要就是指文化力。我们所讲的和谐文化建设,也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它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保持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对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并日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增强,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都对和谐文化建设提出了具体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下功夫培育和建设有利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如果不能形成同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就不可能完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我们应当正确把握和谐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基本方针和努力方向,把和谐文化建设的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大力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以更好地体现社会和谐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文化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于一体,是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我们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大力研究、倡导和宣传和谐的价值取向,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复杂矛盾,鼓励一切有助于促进和谐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增加社会生活中的和谐因素,并建立健全保障社会和谐的法律和道德规范体系,努力使我们的社会形成一种既充满活力又团结和谐的局面,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途径。
和谐文化建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树立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信念,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和谐的强大力量;二是倡导和谐精神,形成和谐思维,培育理想的道德人格;三是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文化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基础、道德支撑和社会氛围。因此,只有积极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
和谐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促进和谐文化建设,需要从我国实际出发,这个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应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谐的思想观念,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从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上看,和谐文化建设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谐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深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二是继承古今中外关于和谐的优秀思想成果。这既包括从我国民族文化中挖掘和谐文化资源,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不断发扬光大;又包括吸收和借鉴国外关于和谐的优秀思想成果。三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道德支撑和良好的人文环境。要大力加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增加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容,并充分发挥精神文化产品在启迪思想、陶冶情操、鼓舞人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国税系统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国税系统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
第五篇:十六届六中全会
十六届六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大问题的决定》。
十七届六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第一次有党的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研究部署文化建设与发展。全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刻分析了中华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文化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深入总结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鲜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任务,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工作。发出了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动员令。全会的决定,思想深刻旗帜鲜明内容丰富与时俱进,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实践性,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纲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对文化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必将有力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