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俗民风探源》综合实践活动方案4课时
《民俗民风探源》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民俗民风探源
设计理念:传统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这里面包含着久远的民族风范和民族个性,它展示着丰富的民族情感、意识和追求,是在千百年的流传和俗定中形成的,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也不停地充实和丰富,展示着现代社会与传统传承之间的美妙与和谐,展示着传统民风民俗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寄托,展示着每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价值追求,凝聚着民族的身心。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民俗民风探源》综合实践活动,正是本着立足于现实,立足民族传统,立足于开拓学生视野而开发的。围绕这一主题开展活动,对于学生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对于学生发展的个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民族团结意识,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活动目标:
1、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一些我国重大的传统民间习俗和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
2、在了解家乡民风民俗来历的基础上,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积极参与本地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增强民族自豪感。
3、增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与民族文化的联系,培养思考、探究的能力。
4、在活动中形成合作与分享的意识,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良好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5、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展示探索和研究成果,学会评议,学会欣赏,学会吸收他人的成果。
活动时间:一个月
活动准备:老师根据自己的所长,从以下项目中来确定各班级的研究重点(节日对联、燃放鞭炮、请家谱、烟台小吃、),也可以自己确定比较感兴趣的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进行调查、访问、查阅、收集有关的信息。将收集的信息以A4纸抄写下来,作为进一步交流的基础。
活动具体实施过程:
A、资料收集和整理阶段
第一课时
一.由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引出话题。
1.回顾本课文学习或者自己知道的的民风民俗(节日对联、燃放鞭炮、请家谱、招远大圣虫、……)
2.提出主题:我们的民风民俗。
二.理解主题,制定子课题。
1.提问:你知道什么叫民风民俗?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节日对联、燃放鞭炮、请家谱、招远大圣虫……
3.分小组选择子课题,并交流。
三.各小组根据选择的子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明确准备工作。
在学生制定研究计划的同时,教师要进行巡视,对学生在制定计划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解答;发现学生在制定计划中的存在的不足,及时指点。以保准计划的可行性。
四.交流计划,并在交流的基础上完善计划。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制定的计划,先小组长交流,组员可以补充。
2.在各组交流的基础上,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说说别的组的计划的优势和需要修改的地方;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说说根据别组的交流,你认为自己组的计划还有哪些不足,将怎样进行修改?
3.各组修改计划。
注:在制定计划以后,各组进行调查、访问,在调查访问的基础上再确定还有哪些东西需要在书本(图书馆)、网络上进行查寻的。
第二课时
1.各组按照第一课选择的子课题交流得了解到的资料。(节日对联、燃放鞭炮、请家谱、招远大圣虫……等方面说)
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通过图片展示加解说词;可以是通过活动的现身说法;可以是让大家品尝等等。
2.各组就自己研究、调查等,说说收获。
3.根据交流情况进行自评、互评。
第三课时
1.各自撰写活动的收获。
师述:通过参与本次主题活动,我们亲身体验了资料收集、调查、访问、参观、设计、宣传等活动,一定有许多收获与体会,把它们写下来吧!
学生撰写收获。
小组进行交流。
2.各小组对本次研究的资料进行归档整理。
3.各小组互相交流,看看哪一组的资料整理得好?
第四课时(拓展)
1、师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它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绚丽之花。这节课让我们走进《中国民俗》网,去了解不同民族的不同风俗习惯。
2、交流
3、引述:我们的祖先留下的文化习俗很多很多,你认为我们是不是都应该保留它们?有没有需要改革或废除的?
4、学生举例。
5、小辩论:春节里该不该燃放烟花爆竹?
可以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开展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明辨是非,搞清楚民风民俗的继承和改革。
B、活动成果展示阶段:
1、各班级根据自己的活动情况以及收集的资料,确定成果的主题。
2、可以进行图片展览展、实物展览、以及活动展示等。
3.在活动中,要提醒学生在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陈规陋习及了解其危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弘扬优秀民俗,破除不良习惯。
第二篇:《民俗民风探源》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五年级《民俗民风(节日)探源》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民俗民风(节日)探源
设计理念: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56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传统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这里面包含着久远的民族风范和民族个性,它展示着丰富的民族情感、意识和追求,是在千百年的流传和俗定中形成的,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也不停地充实和丰富,展示着现代社会与传统传承之间的美妙与和谐,展示着传统民风民俗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寄托,展示着每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价值追求,凝聚着民族的身心。然而现代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逐渐形成强势文化对边缘文化的侵蚀,导致民族的无形文化发生急剧消亡和流变。这个非文字的、一代代传承的多民族活态文化传统正在自生自灭着。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民俗民风(节日)探源》综合实践活动,正是本着立足于现实,立足民族传统,立足于开拓学生视野而开发的。围绕这一主题开展活动,对于学生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对于学生发展的个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民族团结意识,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活动目标:
1、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一些我国重大的传统民间习俗和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了解诸如节日、服饰、民居、地方戏曲、甚至风味小吃等的特色文化。
2、在了解家乡民风民俗来历的基础上,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积极参与本地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增强民族自豪感。
3、增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与民族文化的联系,培养思考、探究的能力。
4、在活动中形成合作与分享的意识,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良好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5、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展示探索和研究成果,学会评议,学会欣赏,学会吸收他人的成果。
活动时间:一个月
活动准备:配合语文教材第三单元,各班级的语文老师根据自己的所长从以下五个项目中来选择二三项来确定各班级的研究重点(节日、服饰、民居、烟台小吃、地方戏曲),也可以自己确定比较感兴趣的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进行调查、访问、查阅、收集有关的信息。将收集的信息以A4纸抄写下来,作为进一步交流的基础。
活动具体实施过程:
A、资料收集和整理阶段
第一教时
一.由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引出话题。
1.回顾本单元所学习的民风民俗(包括节日、娱乐活动、食物、地方戏曲、风味小吃等……)
2.提出主题:我们的民风民俗。
二.理解主题,制定子课题。
1.提问:你知道什么叫民风民俗?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传统的节日、传统的服饰、传统的娱乐活动、传统的食物……
3.分小组选择子课题,并交流。
三.各小组根据选择的子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明确准备工作。
在学生制定研究计划的同时,教师要进行巡视,对学生在制定计划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解答;发现学生在制定计划中的存在的不足,及时指点。以保准计划的可行性。
四.交流计划,并在交流的基础上完善计划。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制定的计划,先小组长交流,组员可以补充。
2.在各组交流的基础上,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说说别的组的计划的优势和需要修改的地方;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说说根据别组的交流,你认为自己组的计划还有哪些不足,将怎样进行修改?
3.各组修改计划。
注:在制定计划以后,各组进行调查、访问,在调查访问的基础上再确定还有哪些东西需要在书本(图书馆)、网络上进行查寻的。
第二教时
1.各组按照第一课选择的子课题交流得了解到的资料。(从传统的节日、传统的服饰、传统的娱乐活动、传统的食物……等方面说)
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通过图片展示加解说词;可以是通过活动的现身说法;可以是让大家品尝等等。
2.各组就自己研究、调查等,说说收获。
3.根据交流情况进行自评、互评。
第三教时
1.各自撰写活动的收获。
师述:通过参与本次主题活动,我们亲身体验了资料收集、调查、访问、参观、设计、宣传等活动,一定有许多收获与体会,把它们写下来吧!
学生撰写收获。
小组进行交流。
2.各小组对本次研究的资料进行归档整理。
3.四个小组互相交流,看看哪一组的资料整理得好?
第四教时(拓展)
1、师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它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绚丽之花。这节课让我们走进《中国民俗》网,去了解不同民族的不同风俗习惯。
2、交流
3、引述:我们的祖先留下的文化习俗很多很多,你认为我们是不是都应该保留它们?有没有需要改革或废除的?
4、学生举例。
5、小辩论:春节里该不该燃放烟花爆竹?
可以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开展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明辨是非,搞清楚民风民俗的继承和改革。
B、活动成果展示阶段:
1、各班级根据自己的活动情况以及收集的资料,确定手抄报的主题。
2、可以进行图片展览展、实物展览、以及活动展示等。
3.在活动中,要提醒学生在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陈规陋习及了解其危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弘扬优秀民俗,破除不良习惯。
第三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教案
苏教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南京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研究“金陵灯会”、“民间艺术”、“南京方言”、“南京云锦”和“南京剪纸”的特点,从中感受南京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南京百姓幸福的生活。
2、过程与方法:以研究性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为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能力,探讨南京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的特点及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南京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中感受南京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南京百姓幸福的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为自己是南京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教学重难点
在研究性活动中,引导学生体会南京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深厚的特点,重点研究“金陵灯会”和“南京方言”,感受南京老百姓幸福祥和的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南京的情感。
教学准备
1、教师搜集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自备剪刀一把。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话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你最喜欢到哪儿呢?为什么呢?
2、想不想一起去领略一下南京的风光啊?【播放视频】
3、南京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许多的民风民俗
【板书:民风民俗】你们知道有哪些吗?
4、揭示民俗村研究内容。【播放课件】
5、四人小组讨论、选定研究专题。(生讨论汇报)
6、读小组研究的提示。【出示提示】
7、老师补充资料。
8、小组活动。
二、分组研究,交流汇报 ※ 金陵灯会【板书】
1、抓——起源:最早从魏晋南北朝就开始啦!距今1500多年了,你们有什么感受?
2、抓——花灯:夫子庙的金陵灯会,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八举行,十五上灯,十八落灯。(1)出示花灯。(2)探讨制作的不易。(3)研究花灯的发展。
3、抓——灯会:是的,自明代朱元璋在南京倡导元宵灯节活动后,夫子庙便开始享有“秦淮灯火甲天下”之美誉了,每年的这个时候可热闹着呢!咱们一起去逛逛吧!【播放视频】
4、引——诗词:此情此景,正应了那首诗:【课件】银花火树自芬芳,天上人间终不分。万紫千红春世界,人潮灯海涌如云。(齐读)
5、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金陵灯会为什么会如此经久不衰呢?
6、引——灯谜:其实,灯会上除了看灯,买灯,还有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呢?你们知 2 道吗?王老师现场出个灯谜让大家猜猜,有兴趣吗?
7、引——灯会上其它民俗活动:告诉大家,逛金陵灯会,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民俗活动呢,咱们再到民俗村去看看吧!【播放图片】老百姓们通过多种民俗活动形式,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愿望?
8、小结:从这些传统的民俗活动中,我们看到了老百姓的乐,老百姓的喜,也看到了老百姓幸福祥和的生活。※ 民间艺术【板书】
1、过渡:除了刚才在灯会上看到的民俗活动,南京的民间艺术活动还多着呢!【视频】
2、哪个小组研究民间艺术的?王老师想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3、引白话:乖乖隆的咚,你们民间艺术小组蛮来斯的嘛!看得可真是仔细得一踏带一抹。佩服、佩服!
※ 南京方言【板书】
1、王老师刚才说的是什么话啊?对,就是我们每天都在说的南京方言!哪个小组研究 的是南京话啊?
2、你们能不能就用地道的南京话来介绍一下咱们南京的方言有什么鲜明的特点啊?
3、进行南京话大比拼。
4、其他小组给研究南京方言的小组出难题。
5、探讨南京明明地处江南,为什么南京话却属于北方方言呢?
6、补充:每年的2月21日是“国际母语日”,今年的这一天,南京《扬子晚报》社还特意主办了一场“南京话PK赛”呢!
7、引云锦:咱们南京话不仅能说,而且还能唱呢,来听一段吧!【播放视频】
※ 南京云锦【板书】
1、从唱词中谈感受。
2、【出示云锦实物】感受做工的精致。
3、南京云锦不仅能织成围巾、领带,而且央视举办各种大型会议、活动时,主持人身上就经常穿咱们南京云锦织成的衣服呢?【出示图片】
4、小组汇报研究的结果。
5、随机【出示课件】织品材料、云锦织机,引出“寸锦寸金”的说法和云锦会成为南京又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6、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7、小结:南京人是心灵手巧的,是智慧的,是勤劳的,更是富有创造性的,他们是美 的化身,是美的使者。
※ 南京剪纸【板书】
1、欣赏剪纸,谈感觉。
2、研究南京剪纸的小组汇报。
(1)南京是剪纸艺术的发祥地之一,是南京人的骄傲。(2)每逢正月初七,张贴剪纸,以求吉利。
(3)抓——特点:以清新秀丽为特色,形成了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
见灵的特色。
3、介绍溧水第二实验小学的李红燕老师的剪纸艺术。
4、学生动手试剪,提示要求。
5、随机点评。
6、小结:同学们,别看你们现在的作品还很稚嫩,但只要有这份热情,只要我们能够多练习,说不定,我们南京剪纸的新一代传人就在你们中间啊1
三、总结提升,激发情感
1、回顾板书,完整课题。
2、在这当中你们知道有哪些已经成功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3、南京的民风民俗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风情画卷,记载着南京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还能感受到老百姓的生活是怎样的?【板书:祥和】
4、出示对联,学生加横批。
5、齐读对联。
板书设计
2、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
祥 和
注明:板书周围张贴活动中研究的五个主题。
教学反思
第四篇:6.1班综合活动民风民俗
我们的民风民俗
六年级一班
活动目标:
一、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一些我国重大的传统民间习俗和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知道一些社会山还存在的陈规陋习及危害。
二、在了解家乡民风民俗来历的基础上,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积极参与并设计本地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增强民族自豪感。观察生活中存在的陈规陋习、迷信现象,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和各种迷信活动,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活动重点:
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 活动难点:
通过走进“研究中华民族传统的民风民俗”语文实践课程设计,增强学生与信息的联系、与民族文化的联系,培养思考、探究的能力。
课时安排:4周时间
第一教时
一、话题导入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传统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请看:
(一)出示一组关于民风民俗的照片(包括节日、娱乐活动、食物)
(二)提问:你知道搜集的这些图片是围绕哪个关键词进行搜索的呢?
(三)出示主题:我们的民风民俗。
二、理解主题,制定子课题
(一)提问:你知道什么叫民风民俗?
(二)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传统的节日、传统的服饰、传统的娱乐活动、传统的食物……
(三)分小组选择子课题,并交流。
三、各小组根据选择的子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明确准备工作
在学生制定研究计划的同时,教师要进行巡视,对学生在制定计划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解答;发现学生在制定计划中的存在的不足,及时指点。以保准计划的可行性。
四、交流计划,并在交流的基础上完善计划
(一)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制定的计划,先小组长交流,组员可以补充。
(二)在各组交流的基础上,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说说别的组的计划的优势和需要修改的地方;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说说根据别组的交流,你认为自己组的计划还有哪些不足,将怎样进行修改?
(三)各组修改计划。在制定计划以后,各组进行调查、访问,在调查访问的基础上再确定还有哪些东西需要在书本、图书馆、网络上进行查寻的。
第二教时
学生根据课前进行的调查、访问以后整理所得资料以后,确定还有哪些知识还没有找到,再在小组内再次分工,到图书馆和网络上查找相关资料,以达到自己小组预期的研究目标。
在图书馆网络上查寻资料,因为六年级的学生对在网络上如何准确查找资料还不是很熟练,有教师的指导可以提高效率。
分工:
文字资料
图片资料 制作、设计
第三教时
一、各组按照第一课选择的子课题交流得了解到的资料。(从传统的节日、传统的服饰、传统的娱乐活动、传统的食物……等方面说)
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通过图片展示加解说词;可以是通过活动的现身说法;可以是让大家品尝等等。
二、各组就自己研究、调查等,说说收获。
三、根据交流情况进行自评、互评。
第四教时
一、交流活动的收获
师述:通过参与本次主题活动,我们亲身体验了资料收集、调查、访问、参观、设计、宣传等活动,一定有许多收获与体会,说说吧!学生说收获。小组进行交流。
二、各小组对本次研究的资料进行归整理,制作民风民俗手册。三、四个小组互相交流,看看哪一组的资料整理得好?评选优秀组。
四、作品展示会。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父辈等长辈亲身的经历、一些留存的实物、学生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有关材料、网络、学校图书馆等。
活动成果展示
图片展、实物、活动展示
活动实施要求
(一)要让学生充分地去了解本地区的民风民俗,可以请家长讲解,学生记录,这样效果会更明显些。
(二)尽量让学生找到家长的一些留存的实物,让学生有直观的印象。
(三)在活动中,要提醒学生现代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逐渐形成强势边缘文化的侵蚀,导致民族的无形文化发生急剧消亡和流变。这个非文字的、一代代口头承传的多民族活态文化传统正在自生自灭着。在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陈规陋习及了解其危害,作为少年儿童要弘扬优秀民俗,破除不良习俗。
第五篇:民风民俗实践报告
民风民俗的实践报告
小组成员:1320120111 朱响响
1320120122马宏飞 1320120123曾旭
一、调查内容:春节活动以及节前节后的其他节日、活动
二、调查时间:腊月二十三至元宵节
三、调查方式:根据各地的不同,留意当地的春节习俗、活动,对这些活动亲身体验,并在活动中注意观察,了解这些活动在当今时代的特色以及和过去的不同,然后写出调查报告,最后汇总。
四、调查结果: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对自己家乡当地的春节习俗、特色活动进行了亲身体验,我们的小组成员在各自的家乡观察当地的民俗民风,了解传统文化魅力。通过比较荆州、南通、宁化三个不同城市的民俗民风探讨在经济发展中如何保存优秀传统文化。
1、荆州的民风民俗活动
A 农历腊月二十四,俗谓“小年”,又称为“小过年”、“小除夕”,是荆州民间很看重的一个年节。民谚云:“腊月二十四,家家小团圆”。是日,“吃坏吃好,一人不少;有吃无吃,团圆一席”,一家人必须在一起吃团圆饭。
在我们荆州,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蒸花馍(19张)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B 腊月二十五——腊月二十九,置办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对联年画等,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C大年三十,贴年画,请门神,放鞭炮,吃年夜饭,守岁接年。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岁,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D正月初一,近邻等拜年,人们都早早的起来穿戴一新,喜笑颜开,参加丰富多彩的大年拜贺活动,出现了以迎春纳福为主题的各种风俗习尚。如开门礼俗,“开门礼俗”的内容有开门炮、出行、拜年、拜年酒、贴春联、贴年画等。E正月初二,回娘家,在这天,女儿、女婿和外孙、外孙女等都要回娘家拜年。
F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五,拜年,这段时间,亲朋好友互相到对方家中拜年,送去新春的祝福,互相赠送礼品,在一起聚聚、吃饭、喝酒、话家常。G正月十五,元宵节,大多亲人聚在一起晚上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荆州民间在元宵节张灯观灯,可谓源远流长。
2、南通的民风民俗活动
南通风俗,南通在唐代为流人(被流放的人)所居;以后历代又有各地移民迁来定居。因此南通风俗系融合各地风俗而成。市区与6县各有不同。海门、启东受到江南风俗的影响,有吴地风俗的特色;如皋、如东、海安与扬泰地区风俗较多相似;南通市与南通县的风俗有较多的相同之处,但市区与郊、县又有差异。由于人口迁徙,沿江、沿海又各具特色。地方风俗呈现交错状态。
民俗无所不在,凡有人群生活的地方就有民俗。南通出土的五代姚氏家族墓志两件是最早的文献资料,反映了当时的风俗。姚徐夫人墓志盖上刻有八卦图案、十二生肖、日月星辰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是南通最早的民俗画。
南通的春节民俗民风基本可以归纳为八种
A一年的最后一天夜头叫除夕。在段玉裁《说文》中,“除”条里这样说:“凡去旧更新皆曰除”。“夕”者傍晚。所以旧岁的最后一天又称“岁除”、“大年夜”,俗称“年三十晚上”。南通人就叫它“三十夜子”。要是碰到“小年”(没有腊月三十的年份),腊月二十九也叫除夕。B压岁钱又叫押岁钱、压祟钱、压胜钱,是汉代起的头,汉魏六朝的时候开始流行的。据王黼《宣和博古图录》载:钱形长而方,上面龙马并著,俗谓佩此能驱邪镇魅。因为“岁”和作祟的“祟”同音,压岁就等于压祟,所以叫压岁钱。过去的压岁钱并不是市面上流通的钱币,而是为了带了身上戏戏、看看而专门铸就的和钱币差不多架子的东西,是当吉利物品或者是避避邪用的。有的在钱币正面还铸了有“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这样的吉祥语;背后还有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等的各种图案。明朝和清朝时的压岁钱,大多是用红线串起来的。清朝人富察敦崇写的《燕京岁时录》当中就有记载:“以彩线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给小孩子的压岁钱,南通人叫压金钱,这个“压岁”不是叫你不长,而是叫你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地成长。开始用市面上流通的钱币做压岁钱的是民国以后。那时候长辈用红纸包一百文铜钱给小伢儿,叫百岁钱,寓意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就用大铜钱,给的数目是“六”或者是“六”的倍数,这个是取“六六大顺”的意思;后来又改了用大红纸包一块大洋,是财源茂盛、一本万利的象征;等用了纸票子之后,压岁钱也就不用大洋改了用纸币,不过是要联号的。因为“联”与“连”又是同音的,这就意味子子孙孙要“岁岁发财”、要“连连高升”,大概发明“红纸包”这个词和用联号新票子的讲究,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C据说在唐朝的时候,皇宫里头面经常舞鬼、闹皇宫,皇帝佬儿没得法子,就请了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个人来站门岗,从此之后皇宫里头就安顿了。时候长了,总不能叫这两个大将侭是站撒,于是就请了个画人像的画师,照他恁两个人的架子,画了画儿往门上格恁一贴,居然也就一样的安顿了。不过,照这架子老是画总也不是回事情,到了宋朝的时候,就有人发明了先把人儿刻在木头板儿上,转来再印刷,这个应该就是木版年画的初级阶段。再后来有人要想印彩色的,聪明的人就想了法子再多刻几块板子,分门别类来印几种颜色,现在叫套色。还有的人为了开出的脸更像点儿、更漂亮点儿、更好看点儿,就在印好的画儿上,再勾下子、再描下子。例如像有的画儿,伢儿脸上用红笔这恁勾下子,画儿就既有木版的风格,又有手勾的成分,这种年画既好看又实用。到了明清时期,南通这块地方印门神已经基本上用木版。全国的木版年画出名的地方很多,例如北京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山东的潍坊、河南的朱仙镇、四川的绵阳。而我们南通的木版年画是单线,无论内涵、色彩和其它地方不大相同,这就是江海文化的特点。照南通的民情风俗来讲,过年的时候,基本上不问城里和乡下,老百姓要图顺遂,要想发财,都要贴门神。所以过去说利市的到人家门上刬是说:“陈年不来新年来,老爹家里大发财。两扇金门左右开,红绿招财贴起来。左边贴的是秦叔宝,右边贴的是尉迟恭。斗大的元宝滚进来,发财大发财!”虽说是说的个利市,是个口话,实际上反映了大家对贴门神的一种心理期盼和图顺遂、想发财的一种心态。
D过新年基本上家家户户要贴春联,这也是我国民间过年的一种普遍的风俗。门上贴副新的春联,显得多喜庆呀!以前的春联刬是写在红纸上的。现在市里的一些有名的书法家,还到社区去为居民写春联,是大受欢迎呀。要是请不到人写也不要紧,新华书店有现成的卖,还侭你拣。
春联,又叫对联、楹联、门联,南通人喊的是贴对子,相传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它还与桃木板上画门神的“题桃符”有关。西汉时期,每逢“过年”,大家总要用两块七八寸长,一寸多宽的桃木板,在上头刻或者画上神萘、郁垒的神像挂在门旁边,有的是写除祸祈福的吉祥语。据《六帖》记载:“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五代的时候,开始有人在桃符板上题写联语。据《宋史•世家•西蜀》中记载:“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但正式命名叫春联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据陈去瞻《簪云楼杂记》中记载:“帝(明太祖)都金陵,于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这个朱元璋不但下了旨,他还亲自为礼部尚书陶安撰写了一副联:“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之后,朱元璋又在京都微服私访,看见一个阉猪子的人家不曾贴春联就问原因。阉猪子的人说他不会写,也请不到旁人代写。朱元璋就赐书了一副春联,上头写的是:“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哎!这副对联写得是既形象、又生动,太好了。从此以后,贴春联就成为了一种民俗,而且一直流传到现在。
E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内容,亲眷里头要拜年;老百姓相互之间要拜年;党中央也要举行团拜会;市领导也要分成好几路,去慰问坚持节日加班的职工,也要向他们拜年,这是拜年风俗的传承和延续,是积极有意义的。拜年,古时候也叫“见节”、“拜节”、“贺正”、“贺年”、“贺岁”,是几千年来遗留下来的民间习俗。
F从前在过年之前,特别是三十夜子的事最多。现在到饭店里吃饭,一般的单位总是“签单”,其实这在过去叫“赊帐”,又叫“挂帐”,意思就是聚聚多结个总帐,省得零打碎敲的烦神。从前住了在城里的富户、地主或者是有头有脸的,买个粮食、绸布、南北货、烟、茶什伲的,甚至于连看病吃的药总欢喜赊个帐;而店里头图多做点儿生意,也情愿这么做,两相情愿,这个就叫“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捱”。G从前正月初一是不着兴出门的。其实不出门也是说说而已,恐怕只是说不跑亲眷,不走动,要是大家关门闭舍连门都不出,街上冷冰干僵的连一个人都没得,这倒好戏子的哩!
正月初一城里的人可以不出门,农民非但要出门,而且还要种田。在以前的南通农村,正月初一一大早,当家的就要起来了,做什伲?掮把锄头,到自己家里的田头地角上这里锄锄,那里锄锄,这在当地就叫“种田”。
“种田”也是一种风俗。农民是怎样教育自己子孙的呢?他们说,种田人和街上人不同,街上人可以定定神神呆了在家里不出门,而我们就是靠种田过日子的,种田是我们的饭碗根,不种田哪有饭吃?再说,没有乡下人的屁股颠,哪有城里人的烟囱里冒青烟。人勤地不懒,只要种田的人手脚勤快点儿,起得早,也不要怕带夜,有句老话叫做“起个早抵半工”,就是这个意思。正月初一“种田”,就好比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在起早,天天在种田。当家的为子孙做了个样子,后辈就要好好的学,在新的一年里头,做好田场生活,把田种好了。H正月初五,民间传说是财神菩萨生日。过去菩萨的生日,大凡只有吃斋念佛的人才晓得,现在好像大家刬懂的。特别是一些开厂、开店和做生意的分外敬重,哪怕是新村里头一爿小小的杂货店,也一定要大放爆竹,大宴宾客,既谢了菩萨又谢了人。门上贴的对子也总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总希望能得到财神菩萨的保佑。从前这种风气还要厉害,在《海门竹枝词初稿》里,就有民国时期海门籍南通人黄贤写财神日子的诗:
三牲纸马祭财神,祭罢财神请客人;
允了东邻西又约,恨无异术学分身。
现在有些饭店里还供的财神菩萨,也有供的关公。为了火烛小心,现在不用明火,刬是点的电蜡烛灯。这是因为广东改革开放得最早,那里靠香港近。香港那里的迷信蛮厉害,从电影、电视里都可以看得见,连警察局里都供的菩萨!后来生意经慢慢地传到了我们这里,迷信的一套也就跟着一齐传了过来。其实好多人也不一定信,看见大家在弄,自己不弄又不好,说穿了也只是一种心理安慰。
3、宁化的民风民俗活动
中国的传统文化多种多样,是我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成家”就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按照如今的说法就是结婚生子,然而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结婚习俗也不竟相同,接下来,我将简述下我的出生地—宁化的婚姻故事。宁化隶属福建省三明市,是一个小县城,伴随着这10来年的发展,如今的宁化与原来相比已是大不相同,最为直观的就是房屋的建立,越来越趋近与城市水平,同样的结婚是个人生中的重大事件。当然,想要结婚是必须要有对象的,如果没对象那就只好去相亲了,毕竟到了二十七八还没对象自己可能不着急,但是父母肯定很急的,也会在这方面给你施加压力。然后就是订婚以及打结婚证了,当然聘礼是绝对不可少的,双方谈妥后需要请一些双方较亲的人在一起吃个饭,就相当于是通知亲友,你快成家了,让双方的亲友做个见证。(至于具体的细节也是因家庭情况的不同而定,没有原原本本的规矩)在以下我会举一些实例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本地的一些婚俗习惯的变化:
A交通。以往在结婚阶段大多数参加婚礼都是以摩托车这种交通工具为主,敲锣打鼓去接亲的队伍甚至还有步行的,几里路几十里挑着聘礼再挑着回礼回来,所以以前的结婚对象是越近越方便,然而,现在的经济与原先有了翻天的变化,接亲队伍是开着车的,当然敲锣打鼓是不可少的,就是图个喜庆,向大家伙张罗张罗,而参加婚礼的人也大多数开车或骑车参加婚宴,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交通越便利,距离还真不是问题。
B通讯。在“大哥大”那个时代,这可是好东西啊,可是对于以往的乡村来说,有那东西的还真不现实,固定电话打不通的话,那就只有亲自出门挨家挨户的跑,去报喜,邀请亲友参加婚宴,这一来一回的时间就花下去了,如果没在婚期前通知完亲友,那到时候可能还会引起亲友的不满,严重的就不再来往。如今虽说没有人手一部手机,但一个家庭中一般都会有1到2部手机,这样就可以电话联系,省了许多人力和时间可以去安排别的事。
C聊天平台与网上银行。如今的聊天平台各式各样,这也给大众带来了便利,就像腾讯QQ这个聊天平台,有QQ空间可以发送一些自己最近的消息,让大家能够提前知道你的情况,婚期将近也可以使用这个软件发请帖,同时也可以送出你真心的祝福。网上银行的通用确实是省心省事,只要你有网络,彼此都有收款的软件那么如果不能亲自参加婚礼也可以通过转账的形式来包礼金,给予新婚夫妇祝福。
D照片解析
这张图是去女方家拍的,女方还在梳妆打扮,而男方也在举行女方家的习俗仪式,宁化人大多数是信佛的,一般的婚礼拜见仪式是会烧香点蜡烛的,但由于该女方家族信仰基督教,上帝是不吃香火的,所以就实行三拜上帝,这右下角的桌子是女方家欢迎男方家属的“点心”,所谓的点心,就是款待男方家属的一些正餐前的食物,习俗是这样的,我也不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我猜测可能是男方亲友到女方家需要先试吃下,看看饮食习惯,以及保佑男方亲友身体健康的意思。
这张是新婚夫妇的迎宾图,新婚夫妇需要提前到饭店等待客人的到来,收红包,一般在11点就要到饭店门口等待,良辰吉日可能会有好几家同时在一家饭店请客,提前到饭店门前迎宾既可以表示对各位亲友的欢迎和尊重,又可以告知亲友在哪个房间饮用美食及避免亲友走错房间闹笑话,这张图表现的是拜天地,拜高堂以及夫妻对拜,这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希望上天保佑平安健康,工作顺利,长辈对新婚夫妇的认可,表示明媒正娶,夫妻对拜表示的是一种婚礼礼仪,长辈们握住两人的手是在引导夫妇的婚礼仪式,夫妻双方婚礼仪式圆满完成。
这张图是在男方家举行的见面礼仪式,由至亲组成,通过小小的红包来与新娘混个脸熟的同时,新娘需要三鞠躬还礼,同时高堂处也还摆有一张凳子,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可以坐下,接受新娘的礼拜。在此期间,旁边也有锣鼓手,在礼拜阶段,是锣鼓不停的,因为这是在乡下自己家里做,所以就请了厨师以及端菜、切菜、摆盘等人来帮忙。当然,有些习俗我没拍图片的,我在这简单的介绍下:
A接亲队伍。男女双方出门的人数都为单数人(去接亲的人数与陪新娘的人数都为单数),接亲回来的队伍要是双数,这是图个吉利,好事成双的意思,男方接亲队伍由罗鼓手、司机、鞭炮手组成,当然,双方的父母是不需要去的,到女方家后要发红包,玩游戏抢红包,开门礼等等,然后再女方家等到吉时就返程。B打糍粑。这个习俗是在男方家完成的,在新娘接回来之前要把糍粑打好,并且上糖,装盘,待到新娘接回来后共同食用,这样也是祝福新郎新娘甜甜蜜蜜,幸福美满。
C煎米茶。这是在男方婚礼正餐后一天举办的宴席,主要是招待附近来帮忙的邻居,可以称为答谢宴,米茶就是把米磨成粉,加入切成丁块的豆腐干,切成小段的豆角,丁块的猪肉等等食材进锅熬煮,最后在撒上葱花做成。
D服装。这里指的是新郎新娘的服装,其他人的随意。一般新郎新娘都会准备两套服装,新娘一套白色婚裙和红色婚裙,红色婚裙一般的在男方家举行仪式的时候穿,白色婚裙是在宴席上穿的,新郎的话就是西装、领带、皮鞋还有一个帽子加身,合体即可,新娘要化妆,而新郎则是面貌干净就好。
E婚房布置,家庭摆设。要看自己的想法了,自己想怎么搞,怎么漂亮就怎么来装饰。F满月席。这是婚后一个月之期做的酒席。
五、调查总结
通过调查发现,我国春节各地的习俗大部分还是一致的,出于千百年以来的民族大融合,共同的民族信仰,形成了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华春节文化,而在这个大背景下,又形成了各地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春节文化,这也为当代社会的春节特色旅游扩展了市场,这些春节文化在除旧迎新中成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在当前经济危机大潮中成为我国经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契机。
六、调查意义
通过这次调查,让我们对中华传统节日作了进一步系统深入的认识,增强了我们的名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加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知识,培养了我们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以前虽然是每年都在过春节,但除了玩之外很少对这些春节文化做一一了解,这次调查,让我们在亲身体验春节的快乐、幸福中去寻找春节的深入内涵,也去了解一些即将消失的春节文化以及伴随着春节文化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借此将春节文化发扬光大,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我们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