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纳贤 云雨均施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20学年第学期)
课号:课程名称:学号:姓名:改卷教师:得分: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纳贤”“自立”“云雨均施”以温州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为出发点
摘要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建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并确定了试验区的十二项任务,由此来为全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提供典范。通过我国传统金融体制的弊病与新兴的金融需求之间的结合,探讨我国体制改革的方向,并归纳得出“纳贤”“云雨均施”的体制改革政策方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状态。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到2004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6%,近两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而稍有回落。同时,由于我国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社会整体的增长显出了疲态,各种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层出不穷。在改善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金融体制也去迫切需要跟上社会的需求而发生改变。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机制
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开始于改革开放,应该说是改革开放的这一经济发展政策促使了我国金融体制的建立。但1979年开始,由于原先的金融体制的弊端,该阶段的主要内容是不断分设和重新建立金融机构。因此,我国金融体制真正起步的标志是1983年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和二级银行体制的建立。
在1983年到1990年期间,为了促进银行体系的竞争和满足不同主体的资金需求,我国在农行、中行、建行之后又建立了多家股份制银行和区域性的商业银行。同时,为了满足迅速发展的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需要,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也获得迅猛发展。改革开放即也是引入外国的有效合理的经济改革机制。在改革开放之气,中国的金融机构只存在着国有金融机构。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金融机构的产权形式也日益多元化,形成了股份制、民营、外资等多种产权形态的机构体系。
1990年之后,中国金融改革开始由银行转向于资本市场以及市场化金融改革。1990年、1991年分别成立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2001年世界贸易组织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WTO的申请。这即对我国金融业带来了巨大压力,也成为中国新一轮金融改革的动力。现今,期货以及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日益处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2]
在改革开放促进我国金融体制不断完善的同时,我国另一项重要的金融组成——民间资本也处在不断增长、累计的过程中。在改革开放初期以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起点,成功的缓解了由于计划经济所造成的物质匮乏状态。而后来,允许建立个体私营户,到私人企业。将国企的部分股权转让给个人等等方面。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南方谈话中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的思想,促使了个人资本,民间资产自改革开放以来迅速累积、增长。[1]
在现今经济增长不敬人意的情况下,民间资本的流向充分反映了社会对于经济发展的未来预期。
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一次导火线,“成功”的将中小企业融资难暴露在最显眼的位置,接连而来的是民间高利贷的盛行。换句话说,这次金融危机时一次压力,对于一直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现状的一种压力,是金融体制弊端的一种呈现。
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础是劳动力、能源、核心技术,而资金是必不可少的后盾。由于中小
企业规模小,实力单薄,风险承受能力弱,具有较强的不确定[3],有悖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放贷原则。由此导致了中小企业在“寒风凌冽”中眼巴巴地望着“温室”里的国企。政府虽然是宣扬大力支持发展中小企业,但由于政策不彻底,无法落实实处。而相对的,民间资本为利益导向型,特别是在CPI大幅上涨超过利率的时期,许多人选择了其他投资方式,比如说炒房、炒股、炒外汇等等,发放高利贷给中小企业并由中获得高额收益成了不二之选。
二、温州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
建立温州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就是政府为了摆脱上述金融体制上的弊端而确立通过的一项特殊的决议。
自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前列。温州人会做
生意,不仅源自于其功利、重商、富民的区域传统文化特征[4],另一个在于温州在改革过程
[5]中在所有制问题上放的比较开。据有关报道,截至2010年年底,全市共有个体工商户32.84
万户,比上年增长10.61%;全市新设立个体工商户7.87万户,资金数额31.9亿元,比去年
[6]分别增长11.98%和17.13%。由此可见,温州经济在现今的金融发展中是一个典型的范例,是民间资本优厚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明显突出区域。
在国务院公布建立温州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的同时,公布了试验区的十二项任务,如下:
1)规范发展民间融资。2)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3)发展专业资产管理机构。4)研究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5)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6)创新发展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金融产品与服务。7)培育发展地方资本市场。8)积极发展各类债券产品。9)拓宽保险服务领域。10)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信用市场监管。11)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12)建立金融综合改革风险防范机制。[7]
在试验区刚刚起步的情况下,上述十二项任务是试验区发展与改革方向的详细化。同时,对于尚未开展的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存在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三、体制改革方向
从金融体制改革的现状要求出发,金融体制的改革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重要对象:民间资
本、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以及政府。在试验区的十二项任务中充分运用政府、金融机构的功能与作用,并对于引入民间资本、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同时,在外力的作用下,民间资本以及中小企业自身也要作出相应的努力与付出。
民间资本的组成成分复杂,包括了根据民营企业的流动资产和家庭的金融资产。据《浙
江统计年鉴2004》的规定,将民间资本定义为非政府拥有的资本[8]。因此,民间资本受个人自我主观因素的影响较为严重。改变传统的融资观念、功利心理,对于民间资本在社会中健康有效的利用存在着积极意义。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弱小的个体,庞大的集体。随着经济发展的逐步提升,中小
企业数目不断增加,中小企业之间的优胜劣汰并不少见。真正存在实力的,可以在社会大集体中以自我实力占有一席之地的企业只占很少的一部分。若希望融得资金,企业应对自身进行检讨,自我改进,而不是一味的将融资难的过错归于金融机构。
四、“纳贤”“自立”“云雨均施”
综合温州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的政策以及分析结论,归纳得出“纳贤”“自立”“云雨均
施”的体制改革方式。
“纳贤”。贤者,为民间资本。纳则为引入,合理引入,杜绝高利贷。
1.建立民间资本交易的金融所
民间资本具有非正式性,投资方可为机构、个人,融资方则一般为企业。因此,民间资
本在交易过程交易种类、方式较为复杂。同时,民间资本受主观因素影响,导致其利率不能像银行利率根据需要可以进行自主调节。要建立公平的竞价交易机制,阻止垄断市场的行为的滋生。
2.鼓励金融机构加入民间资本交易
金融机构是专业性较强的中介机构,其加入民间资本的交易过程可促进交易的有序化、合理化,简化原有的交易过程,减少现金交易的危险性。政府对于金融机构可采取补贴性政策,增加金融机构进入的积极性。
3.完善相关的法律条文
现今温州高利贷盛行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法律的不健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法
律的漏洞之下,功利心的催生一系列过激的圈钱行为。因此,完善相关法律,是民间资本引入乃至整个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的坚强有力的后盾,是体制改革完成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自立”。自立者,为民间资本与中小企业。
1.民间资本
民间资本的拥有者是为个人及私营企业。在将自我资本投入到金融市场中去时,投资者
应在完善自身的投资意识、风险意识之后进入市场交易过程中,促使交易的有效性增强。从另一方面,防止了个人、私营企业融资者过分炒作,扩大交易风险。
2.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存在着经济实力不足、抵抗风险能力差、不稳定的特点。因此,为了满足对于
民间资本或及金融机构融资的低风险的要求,企业自身应改善核心竞争力,提高自身筹码,减少企业经营生产过程中的风险。中小企业也可通过上市交易等方式,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融资,促进自身长远上的进步和成长。
“云雨均施”。云雨者,为金融机构对于中小企业与国企之间的偏好的失调以及政府对于中小企业与国企的政策上失调。施者为金融机构以及政府。
1.金融机构对于中小企业与国企的放贷差异
金融机构本者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拒绝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而对于国企较为偏爱。导致了国企钱多的无处花而中小企业四处筹资的极不平衡的状态。为保持社会经济有效的发展,金融机构应将视线转向与中小企业,通过创新金融工具比如企业间的联保互保方式,降低一定的放贷要求,促使更多的企业得到贷款,解决资金难问题。
2.政府对于中小企业与国企的政策差异
我国是国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国家,国企垄断了粮食、石油等重要的行业。我国对于国企的政策具有一边倒的性质。而对于中小企业沉重的税收压力、政策压力使得企业发展缓慢。中小企业对于政策也较为敏感,利率的调整就导致企业的破产和发展。在企业的发展中,政府应当适当的减免税负;为企业提供担保补助促使担保机构为企业提供担保;对企业发行债券提供奖励;可将公共设施建设下放给中小企业竞标建设;为企业建立工业园区,减少租赁费用等等方面。政府可运用它的职权,为中小企业发展开辟一条通畅的道路。
金融体制改革的已经一触即发,是中国由改革开放发展到现在的瓶颈时期,是我国能否
继续像原先一样稳定快速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由本国国情出发,结合实际,发挥“纳贤”“自立”“云雨均施”,不断积累经验,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 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百度百科[J]
?md=6302
[7] 温家宝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 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人民网,2012年3月28日[J]
[8] 民间资本.百度百科[J]
http://baike.baidu.com/view/1902252.htm
第二篇:探析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若干问题
探析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若干问题
摘要:中国金融系统由过去的单一银行制转变为一个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国家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中国金融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金融不断创新的过程。目前,我国金融创新已进入深化金融改革和适应入世后金融对外开放的新阶段,但这并不等于说必须在金融领域内全方位地与国际金融接轨,事实上,在金融领域的许多方面,我国还不具备金融创新的条件,因此,应当结合我国金融国情,循序渐进地在一些方面积极推进金融创新的进程。
关键词:金融体制 发展 难点 对策 思路引言改革开放20余年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有了较大转变。在走向市场的这段期间,其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与此相对,我国金融体制的创新变革则显得有些滞后。自从1979年我国打破了“大一统”的金融管理模式之后,相继推行一系列的渐进式改革措施,但是,改革的着眼点,更多地放在了外延的扩展上。如增设一些新的机构网点,引进一些新的金融工具(住房抵押贷款、CDR、QFII等新闻论文发表/xinwenlunwenfabiao/),开辟一些新的金融市场(股票市场、回购协议市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等)等,即遵循了机构创新、工具创新和市场创新,而对现有制度框架和金融秩序可能造成潜在威胁的深层次问题,采取的往往是迂回方案或者基本不予涉及。也就是说存在着明显的“三重三轻”倾向,即重增量,轻存量;重体制外,轻体制内;重金融组织与金融工具,轻金融制度。显然,这就与金融创新的系统化变革思想有些相违背。参照熊彼特的技术创新思想,我们不妨将金融创新分解为机构创新、工具创新、市场创新以及制度创新。那么,这四者应该说是一完美组合。金融要创新,就必然融合了机构创新、工具创新、市场创新以及制度的创新。制度创新,其一个极为重要的目的,我们知道是为了获取最大的、现有制度所不能实现的潜在利润,它有着将外部收益内部化的能力。具体到我们下面所要讨论的金融制度的创新,它之所以受到重视,同样在于其将闲置的金融资源加以重新配置并投入使用的能力。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承载市场的有效的金融制度,又何以创办适应市场运行的金融机构?机构不存在了,那么能满足市场需求的金融工具又怎么会诞生呢?当然,作为金融创新的核心内容改革开放20余年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有了较大转变。在走向市场的这段期间,其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与此相对,我国金融体制的创新变革则显得有些滞后。
金融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从整个金融体制的改革来看,它可分为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体系、金融的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现代化的管理体系四部分。
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体系。改革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体系有这样几个难点,即如何建立中央银行的组织体系,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管理,用什么方法来控制住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的组织体系。由于过去我们长期以来回避了这个问题,1993年以来大家对目前这种中央银行的组织体系提出了很多非议。因为组织体系的设立体现看其功能,一定的功能也要通过定的组织体系来实现,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同时,中国人民银行有专项贷款权。这点遭到大家的猛烈批评。国外有人据此认为中国没有真正的中央银行。中国的中央银行从上到下有一个专项贷款指标。这个专项贷款有一部分是国务院点名的,由专业银行去具体办理。
正是由于中央银行的利润留成、教育论文发表/jylwfabiao/中央银行具体办业务、中央银行层层普设机构层层有资金使用权这些问题的存在,所以大家对中央银行普设机构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而且现在不论从国际上,还是国内经济界、理论界、中央各部委对中央银行提出的意见都是希望中央银行要按经济区划设立,取消县级支行。我们现在人民银行分行既有一定的规模调节权,又有一定的资金调节权,反而总行的资金调节权不是很重要,也不是很集中的。所以,1993年中央把省分行的资金权收回了,只留下农副产品收购权及资金。调剂规模权也收上来了,只能给到各专业银行,从而在资金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第三篇:略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趋向
略论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趋向
当前,我国现行的分业监管体制面临着混业经营和外资金融机构涌入的挑战,同时也存在着缺乏有效的监管协调机制、监管范围过于狭窄、方式较为单
一、监管成本较高、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和行业自律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因此,改革金融监管体制,防范金融风险,提高监管效率,势在必行。
鉴于金融机构开展混业经营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大方向也应该是混业协同监管模式。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金融发展阶段,当前可选择的路径就是:在现有监管体制框架基础上,做好分业监管工作,不断提高监管的专业化水平,完善金融监管协调合作机制,同时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改,逐步将金融监管体制从分业监管转向混业监管、从机构性监管转向功能性监管,然后再建立统一的监管体制框架。具体是:
(一)混业监管模式的框架设计。
混业监管机构的设置更优于分业监管机构,并且还继承了分业监管机构模式的优势,这更适应于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具体体现在:专业化分工,综合性监管。基于上述原则,构建混业监管框架。这种架构的特点:精简机构,避免重复监管;适应性广泛;有利于各监管机构的融合协调;国务院提供的监管信息是全面系统的。
(二)混业监管模式的进程探索。
1.监管制度改革。○1在分业经营格局下,继续用好现有的法律和政策。○2根据混业经营的实际进程,废除一些不适用的法律制度,制定颁布符合混业经营取向的法律、法规,逐步形成与混业经营推进程度相适应的较为完善的监管法律体系,预留政策调整空间。○3在前两步基础上,根据需要适时对原先的法律框架作彻底改革,建立起完整、科学的金融法律框架和监管制度体系。
2.监管机构改革。根据混业经营的实际进程,与监管法律制度变革紧密配合,应逐步对现有监管机构进行变革。
1过渡期的双层金融监管体系的建立。即将金融监管局的综合性监管和“三架马车”○的专业性监管结合起来。建立国务院直属的国家金融监管局,有其独立的组织体系与行政设置,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依旧按照分业监管的原则实施专业化监管。国家金融监管局有权对上述分业监管机构的职责和争议予以界定和仲裁。通过上述组织设计,可有效解决我国在改革过程中混业和分业经营行为并存而引发的监管难题。
2混业监管体制的建立。当金融控股公司已经成为我国金融机构主要的组织形式时,○
将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大监管机构纳为国家金融监管局的内部分支部门,由此,国家金融监管局将成为我国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国家金融监管局负责对金融控股集团公司进行监控,其下设置的各个行业监管部门负责对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旗下各分业经营公司的监控。这样,金融监管机构的设置成本和协调成本都大大降低,提高了对金融业的监管效率。混业监管是符合国情的一种探索。中国必须健全金融监管体制,实现分业监管到混业监管的渐进演变,才能充分利用金融自由化带来的促进经济增长的利益。
第四篇:民间金融的边缘革命再谈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战略
民间金融的边缘革命 ——再谈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战略
2014年07月21日 09:32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6上期 作者:马翔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264
【作者简介】马翔,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现代金融经济研究所,浙江 宁波 315100民间金融边缘革命的背景
民间金融一直存在“民间资本多投资难、中小企业多融资难”、“一放就乱、一紧就死”现象,为了化解民间金融系列问题,中央提出了民间金融阳光化、规范化与法制化的指导思想,这将是解决民间金融被边缘化及其他问题的准绳。为此,温州、深圳前海等地中央频频“授帽”进行金融体制综合改革试点。但从目前各地金改实际运行来看,出现了金融改革“雷声大,雨点小”、金融改革进程比较缓慢、金融改革权限受到传统金融体制障碍、金融改革做成了“夹生饭”等问题。2013年,上海金融出现“四不像”企业的“普兰现象”(又视为混搭金融)以及上半年出现了银行间债市核查风暴升级再一次暴露出我国金融体制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过去十年我国已经从商品市场过渡到了要素市场,而在要素市场中,最为滞后的是金融领域,主要金融参数依然是政府主导,可以说,我国金融仅仅在思量发展,却忽视了改革,正如麦金农所说:“在中国过去三十年里唯一好的金融创新就是ATM机,所有其他的金融创新都是为了避免一些规则”。在当前我国改革步入攻坚阶段的大背景下,金融体制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金融体制究竟是如何改革?从哪里改革?采用什么发展战略?鲜有文献系统论述。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了民间金融边缘革命的思路。“边缘革命”的理论首次提出是科斯教授和王宁,他们认为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来自于土地承包责任制、个体户、私营经济(乡镇企业)、经济特区四大边缘力量革命结果,并认为“边缘力量”在中国改革进程中的先锋作用,并认为中国的改革是忽略或掩盖了那些“边缘力量”在改革进程中的突破性作用。民间金融边缘革命的缘由
民间金融进行边缘革命是一种在系统演进前提下比较实效的战略。一是2000年以来政府主导的金融改革难以真正实施以自身为对象的金融改革。张维迎评述说“历史上,许多成功的改革甚至是革命,都是由既得利益者领导或推动的”,现在的金融既得利益群体还没有“华盛顿的理念,也没有华盛顿太太的危机”,因为他们都在思量向海外转移资产。二是来自边缘力量的金融创新不能进一步得到金融体制的支持,不能转化为一种新的金融制度安排,这种金融格局的对立,随着“国有”金融日益强大,更加难以改变。在金融体制改革名义下发生的国进民退,如村镇银行要求银行作为主发起人、给银行放权可以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这些极大地限制了民间金融改革力量的成长,导致了民间金融的边缘化。三是民间金融边缘力量所推动的金融体制改革,通过一系列金融制度和政策安排,原来由民间金融边缘力量推动的民间金融改革,转化为金融体制内的改革运动,将会对中国金融的市场化转型起到了根本性影响。
民间金融边缘革命的力量
力量之一:利率市场化。利率是金融资产对内的价格,是金融市场资源有效配置的基础,当前金融市场利率价格机制扭曲导致了资金涌入高风险投资市场,从而导致朝阳行业及弱势企业的金融挤出效应,民间高利贷盛行、影子银行泛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过度扩张、商业银行的盈利持续高速增长等问题突出。当前民间金融边缘革命的关键问题在于放权搞活,如何突破现有的既得利益集团与制度障碍问题。民间金融与正式金融已经形成两大利益主体,形成了少数人利益掠夺绝大多数人的财富转移机制,这种机制的利益关系的路径相依已经成为当前金融市场推进利率市场改革的最大障碍,不打破这种利益集团,金融体制改革很难完成。
力量之二:网络银行与私人银行。中国民间财富市场与高端财富市场的迅猛增长,使得中国网络银行与私人银行具有扎实的市场基础,可以说,网络银行与私人银行是民间金融边缘革命的主要主体目前,新兴的P2PC2C金融信息服务平台问题成为了学术界与金融界热议的话题,同时,也出现了网络民间借贷的无序与携款跑路现象。之前,在2010年阿里巴巴酝酿依托自身支付宝优势,推出了“阿里银行”,若能被中央批示,意味着我国民营资本进入金融等行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还将有效打破金融垄断,对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具有里程碑式的现实意义。
力量之三:金融资本特区。如果把经济特区比喻成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那么,2012年3月与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先后批复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与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就是金融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但是这两大试验田本质上属于利率与汇率两大形成机制的改革,由于种种改革行动的不一致性,导致了金融体制改革“雷声大雨点小”。因此,解决此问题,需要金融资本特区,勇于试错,敢于先行先试,统筹利率与汇率参数,以“在岸连接离岸”方式,打造中国金融在岸与离岸金融资本特区,同时要属于其立法权,并探索资本流动风险监控体系,严格监控无实际经济背景的人民币投机。
力量之四:边缘金融人物。从80年代的“傻子瓜子”年广久、“承包大王”马胜利、“衬衫大王”步鑫生到小岗村几个农民,从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到2009年的“唐福珍自焚事件”成功的推动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这就决定了金融改革也非常需要民间边缘人物,民间金融边缘力量是由无数民间边缘金融人物组成的,他们在极其艰难的金融生存环境中,依靠生存本能、金融常识和最低限度的金融知识,在坚硬的金融体制外面,逐步开掘出自己的发展空间,决定金融改革的主要力量还是民间一个又一个英雄、精英和领袖。针对民间边缘金融人物,不得不重提吴英,吴英案会不会导致对非法集资的重新审视?浙江涉嫌吴英案本质是金融体制放权搞活、垄断资本与民间资本冲突问题。
纠正民间金融发展的几个认识误区
一是政府主导还是民间自发?金融体制改革需要顶顶层设计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这是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需要对我国金融体系系统整体升级。金融体制改革不是金融“大爆炸”或者“金融自由化”,在有效金融市场机制、健全信用体系、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与具有公司治理、财务管理能力的企业主体基础上,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参与”思路。正如陈志武所说:“只要政府不能做或做不好的都应该留给市场做”。科斯和王宁也认为中国边缘力量的边缘革命,而不是政府主导的改革,完成了中国的市场化转型,也就是说,“边缘革命”是在政府掌控之外爆发的。因此,采取民间金融边缘革命战略,鼓励民间自发,让渡部分国有利益,放权搞活民间金融市场,通过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民间金融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二是民间金融需要阳光化吗?民间金融阳光化、规范化与法制化是中央政府对待民间金融问题的态度。但是笔者发现,目前民间存在的“准金融机构”,拥有固有的“特殊市场生存模式”,这种模式是经不起阳光照耀,他们不也愿意“阳光化”,会“见光死”,一旦阳光化,又将进一步导致金融领域的“国进民退”,因此,再次呼吁我国民间金融不能阳光化。一个合理的方向就是:政府应该营造民间金融的生态环境,维持民间金融业态的本质特性与特殊的市场盈利模式,利用金融资本特区以及其他金融改革实验区方式,“圈养”民间金融机构,同时重点鼓励行业自律组织方式以及信用体系建设,正如习近平主席而言:“把不该管和管不好的事情交给市场去管”。
三是小额贷款公司未来之路是村镇银行吗?小额贷款公司是民资进入金融领域的桥头堡,其未来发展趋势,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十二项任务”的第二项这样表述:“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以转化为村镇银行”。对此两点需要认识:一是村镇银行不是小额贷款公司的最优出路,在利率市场化大趋势下,小额贷款公司转化成村镇银行更多会丧失利率优势,同时也面临资本充足率、拨备率、杆杠率、存贷比、流动性等硬性约束,村镇银行发展之路未必顺畅。二是小额贷款公司是当前金融体制下的畸形儿,笔者认为,金融公司是比较理性发展方向。经过对江浙区域充分调研,发现小额贷款公司的主发起人存在瑕疵,存在资产负债状况、现金流状况不佳;对外担保金额大、有风险;票据业务量不合逻辑;信用不良记录等问题,同时经营较好的小额贷款公司也不愿意走银行这条路。
民间金融边缘革命的进一步思考
金融体制如同自然界的生态体系,各种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金融体制系统演进改革本质可以视为一项“金融水利工程”,是一项大型的系统建筑工程。为此,建立一个竞争、平衡、高效、安全与健康的金融体系,金融体制改革应遵循系统演进战略,逐步推进顶顶层设计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亟须掀起一场民间金融的边缘革命。一个端倪的信号就是:近年来,上海为代表的国内金融聚集区涌现出了各类“四不像”企业,这种“普兰”现象本质上已经开始着民间金融的边缘革命。为此,需要考虑三点问题:
第一,民间金融边缘革命,需要在顶层设计的指导下,重新理清金融体系里四股边缘力量,需要有效识别四股边缘力量之间制衡与互动关系,同时,坚持系统演进的思路,疏通各金融变量之间的传导机制,促使金融调控从依赖数量型控制向价格型控制逐渐过渡。
第二,民间金融边缘革命要建立“金融大部制”,需要统一协调的监管部门,重新归口金融监管部门与统计部门,尤其是泛金融监管。目前,我国金融监管呈现多头监管特点,金融监管的盲区越来越多,需要进行组织创新,各省市、自治区金融办均要有相应制度进行协调配合,保障民间金融边缘革命有序有效进行,并建立金融改革实验区域风险预警机制。
第三,民间金融边缘革命要重视“滴灌金融”发展。金融体制改革不是牺牲一方利益去补偿另一方利益,在中国金融重大结构性失衡背景下,要坚持“合作多赢”,要更多改革倾向于“滴灌金融”思想,让更多的小微企业、中小企业、家庭、个人、穷人享受金融改革红利。因此,笔者呼吁在国内若干各方面条件成熟区域,批准设立国家级微金融服务创新实验区、滴管金融服务创新实验区或者混搭金融服务创新实验区。^
第五篇: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浅析
1、努力化解不良资产问题
银行的不良资产己经成为严重拖国有商业银行后腿的因素,关于不良资产化解的讨论和实践都已很多,比如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和运作剥离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4万亿元不良资产,并对其中的一半进行了处置。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在实践中也经受着不小的考验,彻底根除不良资产生成的问题,需要从金融体制改革、从我国的向真正意义的商业银行转变等方面入手。
2、提高我国银行业的创新能力
提高创新能力除了紧密跟踪国际最新的创新成果外,主要还在于结合本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具体情况推出创新产品。加强与证券、保险之间的合作,并通过发展如投资理财等中间业务进行业务拓展。除此之外,根据开放环境下的各种新情况进行产品创新是确保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升的关键。当然,这一切也都需要体制、信息化技术和信用环境改善的相互配合。
3、加强银行业监管
金融开放的加快引起银行业运作环境中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外资银行的进入也同时带来了更多新的金融因素,突出表现在一些新的金融产品和新的经营管理手段,而这些在我国银行业务中是未曾涉猎的,也自然给我国的银行业监管带来严峻的考验。在此情况下,完善的监管体系的建立和监管的法律法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之间应当保持平衡性,监管对金融业务活动的限制决不能以降低金融效率为代价。
4、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资本市场的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当前我国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业的问题。与银企关系相比,资本市场与企业之间存在着更强的约束关系。因此,通过完善的资本市场为企业提供的直接融资服务是可以适度降低金融风险的。当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之间达到协调发展的状态时,银行过度承担金融险的情况也就可能在较大程度上出现好转。由此,对资本市场的完善,要求我们从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投融资群体结构、风险控制等多个方面着手努力。
5、强化中国银行业激励约束机制
银行业专业化人才是保障银行业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也是外资银行大量进入后将倾注很大力量争取的对象,因此如何在激励约束机制上把握好专业人才去留的问题也是函待解决的。具体而言,对银行业专业人员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的用人机制要进行改革,引入竞争机制,以聘任制取代任命制,可以提高银行业的整体素质。分配制度上,实现待遇与责任、业绩、效益挂钩则能够创造一种公平的环境,为留住人才起到重要的稳定作用。与此同时,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还需要对高级管理层加注一种来自社会和市场的约束力,真正达到激励与约束共存的局面。
完善证券市场,提高证券业国际竞争力
1、切实完善和健全本国证券市场
证券市场自身存在的诸多弊端是可能引致不安全的主要问题所在,应致力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形成由较低层次市场吸纳被较高层次市场排斥在外的市场主体,同时这样做也有利于对不同层次市场交易的证券制定和执行不同的上市标准和监管要求。推进我国中小企业板不断走向完善的过程中需要逐步向创业板的标准靠拢,即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对中小企业的上市门槛,实现与主板市场相对独立的运作。
2、提高券商的国际竞争力
针对我国券商的情况,提高国际竞争力主要应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券商兼并重组以实现规模扩大、提高行业集中度的目标,这是较快提高竞争力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具有相对较强竞争优势的券商日益看好的方式;跟踪国际先进的业务类型和交易品种,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创新,这是突破国内券商同质低水平竞争问题的关键;开放的不断加快也同时为我国券商引入了更多学习和借鉴先进经营管理经验与市场运作手段的机会,国际券商多年来在成熟证券市场和完善市场机制下所形成的这些先进经验正是值得我们好好借鉴和加以利用的。
3、循序渐进推进证券市场开放
从中国加入WTO时对金融业开放所做的承诺内容看,我们实际上仅对开放证券业作出了相关承诺而并未涉及证券市场开放,因此,关于证券市场开放的程度和速度是可以自行根据具体情况决定的,在开放问题上没有必要过于激进。相反,从新兴市场国家开放的经验教训和我国的宏观经济状况看中国证券市场开放需要更为慎重,应当选择的是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开放模式,由此在合理的次序选择上,一方面实现证券业开放,另一方面对证券市场尤其是证券投资的开放则要严格把握速度和次序;在货币市场投资自由化的同时,考虑逐步放松外国机构投资者在证券市场的投资限制;优先考虑开放风险和波动幅度较小的债券市场,促其在开放中走向成熟;由于A股市场开放目前和未来较长时期内尚不具备必要的条件,当前应当通过实行沪、深B股市场在清算体系、托管制度等方面的统一规则和政策以及放宽B股市场的准入条件等途径,达到扩大B股市场规模的目的;稳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并在最终实现了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条件下实现A股市场与B股市场的合并,由此全面开放中国证券市场。
4、健全证券业法律法规
健全的证券业法律法规是保障证券市场正常运作的基本条件,在开放的推进过程中能够在保持本国市场秩序的同时维护交易主体利益、保护本国金融利益的证券业法律法规则是现阶段所迫切需要的。开放的背景下,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应该进一步具体到对证券经营机构的市场进入、退出、价格、服务质量、经营行为、财务风险等方面有所突破,促进券商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适当放松经营范围限制以促进证券业产品创新、促进经纪人制度的不断完善。总之,证券业法律法规的建设也应当与时俱进、适应创新发展的需要。
5、大力提高证券业监管水平
证券业的开放,尤其是扩展到了证券市场的开放阶段,金融风险会随着资本流动的频繁无序发生而有所增加,因此需要开放国具备相当的证券监管能力。国际上由于监管水平跟不上证券市场开放水平而导致金融危机爆发的事例太多,也给我们和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新兴证券市场发展留下了很好的警示。我国证券市场已经步入了开放的进程,要求监管水平也应该能够达到相应的高度,在维护证券市场公正性、有效性、促进证券市场发挥自我调节作用的基本监管目标下,更需要提高对国际资本尤其是短期资本流动的监管能力。待写论文www.habd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