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陈雷在2010年度水利好新闻表彰暨迎新春联谊会上的讲话
陈雷在2010年度水利好新闻表彰暨迎新春联谊会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记者朋友、同志们: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刚刚闭幕、水利改革发展迎来新的重大战略机遇的大好形势下,在虎去兔来的新春佳节前夕,水利部与中央宣传部门和中央新闻单位的各位领导及广大记者朋友们欢聚一堂,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畅叙友情,喜迎新春。借此机会,我代表水利部,对各位领导和记者朋友们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对大家为水利宣传付出的辛劳表示衷心的感谢!向获奖的记者朋友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201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水利系统面临严峻挑战、战胜多重灾害、经受重大考验、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级水利部门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开拓进取,迎难而上,扎实工作,打赢了一场场硬仗,攻克了一个个难题,干成了一些多年期盼的大事。我们全面战胜了频繁发生的严重洪涝台风和西南地区特大干旱灾害,圆满完成了玉树水利抗震救灾及舟曲堰塞湖应急处置和白龙江淤堵河道清淤疏通任务,如期交上了三年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答卷,超额完成“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规划任务,顺利建成一批大江大河重点水利工程,着力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扎实推进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水生态治理、水库移民等工作,加大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力度,深化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水利系统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卓有成效,为全面完成“十一五”水利规划目标任务划上了圆满句号,在我国水利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广大水利干部职工顽强拼搏、砥砺奋进的结果,也是中央宣传部门、中央新闻单位及广大新闻记者朋友真诚关心、鼎力支持的结果。
一年来,中央宣传部门对水利宣传工作悉心指导,作出了重要部署。2010年,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和回良玉、刘云山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水利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特别是对西南抗旱减灾、三峡水库防洪调度、水利薄弱环节建设、纪念世界水日暨中国水利博物馆开馆、新中国治淮60周年、冬春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的宣传提出明确要求。中央宣传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将水利宣传纳入一系列重大宣传活动之中。中宣部先后3次正式印发水利宣传工作指导文件,多次下发水利宣传工作要点提示,要求中央新闻媒体加大水利正面宣传力度。广电总局组织相关媒体,积极做好水利工作的广播电视报道。国新办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西南抗旱、舟曲抢险救灾和防汛防台风等工作,先后举办3次具有广泛影响的新闻发布会,有效引导了国内外舆论。中国记协鼓励和引导新闻记者积极投入水利宣传报道。
一年来,水利部党组对水利宣传工作高度重视,作出了周密安排。部党组将水利宣传工作摆在水利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与水利中心工作一同研究、一同部署、一同实施。年初,我们以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活动为契机,结合中国水利博物馆开馆,大力宣传我国的基本水情,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水忧患意识和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汛前,我们认真制定防汛防台风宣传报道方案,并专程赴中宣部汇报,商请中宣部向中央主要媒体发出通知,就防汛抗洪宣传报道作出总体安排与部署。汛期,我们建立了各级防汛抗洪新闻发布制度,积极发挥各流域、各地区水利部门新闻发言人作用,及时主动为媒体提供权威信息。在西南大旱、防汛抗洪及舟曲抢险救灾的关键时刻,配合国新办举办专题新闻发布会,向境内外媒体及时通报最新情况,有效引导社会舆论。我们与财政部联合举行新闻通气会和系列采访报道活动,全面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和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方面的宣传报道工作。围绕新中国治淮60周年,精心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同时,我们多次发出通知,指导水利系统各单位和行业媒体加大水利宣传报道力度,加强与其他有关媒体的合作,进一步形成了舆论引导的合力。
一年来,中央新闻单位对水利宣传工作精心组织,形成了强大声势。中央新闻单位围绕水利重点工作,精心策划,精心组织,多次进行纵深型、立体式、大容量的宣传报道,水利报道规模之大、精品之多、声势之强均为历年少有,在全社会营造了关心重视和支持水利的良好氛围。在西南大旱时,人民日报连续刊发《打赢抗旱救灾这场硬仗》专题报道,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面对面”等栏目及时制作推出多期抗旱访谈节目。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新闻单位派出精兵强将,积极参加水利部组织的“西南抗旱行”、“长江、松花江防洪”、“节水中国行”等重点宣传报道活动,第一时间向全社会传递水利发展资讯、展示水利一线场景、弘扬水利行业精神,取得了一系列丰富的报道成果。
一年来,水利新闻宣传精品佳作不断涌现,营造了良好氛围。广大记者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紧密结合水利实践,用敏锐的眼光发现线索,用火热的激情创作作品,用真挚的笔触传播信息,及时采写播发了一大批主题鲜明、内容深刻、生动鲜活、客观真实的水利新闻精品,有力地推动了水利改革发展。人民日报经济部副主任江夏牵头组织,记者高云才、赵永平等采写的长篇报道《旱涝交织水利如何保丰粮》,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之际刊发,进一步引起了全社会对农村水利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新华社记者姚润丰同志与前方记者共同采写的长篇通讯《用智慧和忠诚创造奇迹》,全方位展现了舟曲堰塞湖处置和白龙江清淤疏通的波澜壮阔历程,全国许多媒体和网站纷纷转载,引起社会广泛反响。光明日报记者何平采写的《淮河安澜功在禹上》的长篇通讯,全景式地再现了新中国治淮60周年取得的巨大成就。经济日报经济部副主任李力、记者杨学聪采写和编发的《努力提升中小河流防洪能力》等系列报道,全面、客观地反映了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和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防洪薄弱环节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取得的成效。中央电视台董倩、刘晓婧等同志情系水利、周密策划、悉心拍摄、精心制作,高质量地完成了“十一五”《省部长访谈》水利专题报道,生动展现了“十一五”期间水利建设成就,全面展望了“十二五”水利发展的美好愿景,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中
国日报记者梁超采写的《水利部强化抗旱措施应对西南大旱》,向境外读者全面介绍了西南特大旱情,及时客观地报道了中国政府所采取的积极应对措施。
一年来,广大新闻记者对水利宣传工作倾心竭力,付出了大量心血。广大新闻记者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优良作风,尽职尽责,勤勉敬业,反映了良好的职业精神,展示了过硬的业务素质,体现了对水利事业的深厚感情。在舟曲堰塞湖应急排险和白龙江淤堵河道疏通的关键阶段,中央电视台肖璞、魏毅、周伟、张春喜、张京等同志坚守一线半个月之久,及时推出《三个阶段处置舟曲堰塞江段》等系列报道,第一时间向全社会报道了舟曲堰塞湖处置最新进展;中国水利报记者李先明、杨飞、布方坤、赵洪涛、孔垂军现场跟踪报道20余天,采写了《征战白龙江》等7篇系列通讯,真实记录了舟曲水利抢险救灾的感人场景。在防汛防台风期间,人民日报记者王慧敏深入浙江防台风一线,采写并刊发长篇报道《浙江倾力筑起覆盖城乡防灾、减灾、抗灾“安全网”》,深刻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提高防洪保安水平的迫切要求。在西南抗旱行采访报道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冯会玲不顾连续艰苦采访的劳累和身体的不适,坚持在颠簸行进的车上悬臂赶写新闻稿,利用新闻连线第一时间将前方旱情、抗旱行动及时向社会播报。科技日报记者唐婷、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张粼粼等同志在水利采访报道中,积极踊跃,深入扎实,经常通宵加班、彻夜不眠,赶写出一批高质量的新闻稿件。为表彰在2010年水利新闻宣传报道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新闻记者,根据2010年水利新闻宣传报道特点,水利部决定评选表彰“2010年度水利好新闻”和“2010年度防汛抗旱优秀报道作品”。经过中央新闻单位推荐、专家委员会评审和水利部审定,此次共有100篇作品获得“2010年度水利好新闻”奖,80篇作品获得“2010年度防汛抗旱优秀报道作品”奖。这些作品,是呕心沥血之作,是汗水智慧结晶,是忠诚事业写照,是水利改革发展的历史见证。
回顾一年来的水利新闻宣传工作,我们有以下深切感受和体会:第一,必须立足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把中央宣传工作总体部署与水利工作的具体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把宣传工作的一般规律与水利宣传的行业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在更高层次上推动水利宣传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第二,必须始终围绕中央关于水利工作的决策部署,始终围绕水利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和中心工作,着力营造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大干水利、合力兴水的良好氛围,为水利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第三,必须牢牢把握水利宣传主导权和话语权,积极占领水利宣传舆论制高点,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妥善应对热点难点,主动回应群众关切,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第四,必须适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媒体格局深刻变化的新形势,积极创新水利宣传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体制机制,提高水利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水利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第五,必须有效整合宣传资源,统筹行业上下,协调内外各方,注重发挥中央和地方、行业内和行业外主流媒体的作用,形成宣传合力,增强整体效应。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加强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建设、加快民生水利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水利改革、加强水利管理的攻坚时期,也是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重要时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水利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以及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举措。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出台的第一份综合性水利政策文件,水利改革发展迎来重要战略机遇。
“十二五”时期,我们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以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以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强化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为重点任务,以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为战略举措,以深化重点领域和
关键环节改革、创新水利科学发展体制机制为重要保障,着力增强水旱灾害应对与综合防御能力、水资源合理调配与高效利用能力、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能力、科学治水与依法管水能力,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坚实水利保障。
2011年是建党90周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第一年。新的一年里,我们在全面推进水利改革发展的同时,按照“贯穿一条主线、突出四个重点、健全四个机制”的要求,进一步强化水利宣传工作。“一条主线”就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深入宣传新形势下水利战略定位、主要目标、工作任务和政策措施,全面报道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具体举措和主要成效;“四个重点”就是围绕防汛抗旱减灾、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建设、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利体制机制法制建设,展开更大规模、更强声势、更好效果的水利宣传;“四个机制”就是健全与中央宣传部门的沟通协作机制、重点面向中央新闻单位的新闻合作机制、水利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报道机制、水利舆情收集研判与应对机制。围绕这一水利宣传工作思路,我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主动的服务、更加扎实的工作,全力落实好中央宣传部门的要求部署,努力配合好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着力组织好新闻宣传的具体工作。同时,衷心希望中央宣传部门、中央新闻单位的各位领导及广大记者朋友,一如既往地对水利工作给予关心、重视和支持,继续加大对水利工作的宣传报道力度,用最生动的新闻、最丰富的版面、最鲜活的语言、最强劲的声音,记录水利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为水利改革发展鼓与呼。妙笔生花文如涌,潮平风顺再扬帆。新春佳节即将来临,我代表水利部和全国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给各位领导和记者朋友们拜个早年,向大家送上兔年新春佳节的美好祝福。祝大家节日快乐、阖家祥福、事业顺达、越来越好!
第二篇:陈雷在全国水利财务工作会上讲话
陈雷在全国水利财务工作会上强调
服务民生水利新发展开创水利财务工作新局面
水利部在京召开全国水利财务工作会议。水利部部长陈雷出席并作重要讲话,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水利财务工作新局面,为全面推进民生水利新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水利部副部长周英主持会议并作会议总结。
陈雷对近年水利财务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给予充分肯定。一是水利投入大幅度增长。今年水利投资规模将再创历史新高,中央水利预算单位事业发展资金持续增长,出台了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政策,制定了水资源费征收使用政策。二是预算管理改革深入推进。启动了水资源管理、水利重大科研等六个领域预算项目规划编制试点,制定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水文业务经费和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的定额标准,推行了预算信息公开,部属预算单位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三是财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建立了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纠正机制,强化预算执行进度通报制度,加强水利基建财务管理,大力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特别是积极开展联网审计免疫系统试点建设,把事后审计变为事前和事中审计,关口前移,及时发现和整改问题,改进了水利财务管理,提高了水利资金使用效率,确保了水利资金使用安全。四是水价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启动,农户参与式管理和农业终端水价制度逐步推广。在部分中央直属水利工程中开展了“以工补农”水价形成机制试点。水利工程非农业供水价格逐步提高,发挥了水价对水资源节约保护的促进作用。中央直属水利枢纽上网电价稳步提高。五是水利资产管理扎实推进。制定中央级水利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了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等各环节管理,强化了事业单位对所投资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责任。初步建立了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机制,探索符合水利实际的资产配置标准,推动水利资产从“入口”管理向全过程管理转变。
陈雷强调,水利发展与改革任务艰巨,水利财务工作肩负更加重要的使命。第一,加强水利财务工作是大力发展民生水利的迫切需要。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必须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主渠道作用,切实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为推进民生水利新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财务保障。第二,加强水利财务工作是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要按照国家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要求,进一步完善水利预算管理制度,大力推进财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强化基础管理工作和基层财务建设,切实提高水利财务管理水平。第三,加强水利财务工作是确保水利资金安全的迫切需要。当前,水利投入进入高峰期,管好用好政府投资,确保资金安全和工程质量是当前水利行业面临的重大课题。各级水利财务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履行监督检查职责,严格规范资金管理和运行。第四,加强水利财务工作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水利财务工作要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积极调整水利资金支出结构,深化水价改革,完善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充分发挥水价在促进水资源节约保护、加强需水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强化水资源对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调控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陈雷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财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以增强水利资金保障能力为核心,以确保资金安全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重点,以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手段,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坚持统筹兼顾、保障重点,坚持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全面加强水利财务工作,为推进民生水利新发展,实现水利事业新跨越提供有力支撑。
陈雷强调,要正确处理四个关系:一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水利是公益性为主的基础设施,应充分发挥公共财政投入的主渠道作用,用好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专项资金两个渠道,大幅度增加各级政府水利投入。同时,要用好一事一议、民办公助、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政策,积极争取金融、税收优惠政策,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主体参与水利建设,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资金。二是开源与节流的关系。当前,水利投入增长滞后于水利事业发展需求,必须坚持开源节流并重,狠抓增收节支。一方面要稳定并强化现有投资来源,积极开辟新的投资渠道,努力争取水利投资政策新突破,保障水利投入快速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要勤俭办水利,大力压缩公用经费,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确保资金用到最急需、最能够发挥效益的地方。三是规模与效益的关系。要适应水利事业快速发展和业务领域迅速拓展的需要,科学编制预算规划和预算定额,努力使水利投入规模和发展速度保持在较高水平。同时,要进一步突出保障重点,优化支出结构,整合项目资源,盘活用好各项资金,加快推进财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水利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四是服务与监管的关系。一方面要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把握水利发展改革的重点,不断增强为基层水利服务、为水利发展服务的意识,着力解决水利基层单位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另一方面要坚持依法理财、加强监管,确保资金规范、合理、有效使用,切实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
陈雷强调,要着重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第一,稳定和拓宽水利投资渠道。要积极争取各级公共财政投入,用足用好农机具购置补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和节水灌溉贷款财政贴息等财政政策,抓紧做好水利建设基金的延长和充实完善工作,加大各项水利规费征收力度,足额落实公益性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积极研究探索水利金融、税收等支持政策,努力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
第二,深化预算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加强预算编制管理,狠抓预算执行管理,严格实行项目库管理,大力推行项目和资金整合,加强政府采购预算和计划管理,逐步建立规范有序的预算公开制度。
第三,强化水利财务监管。要巩固“水利预算执行管理整改提高年”活动成果,加快完善内控制度。要进一步加强水利资金支付和使用的动态监控,建立健全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贯穿财务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要全面构建“水利审
计免疫系统”,扩大联网审计工作内容。要切实加强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管,全面建立跟踪反馈机制。要深入开展水利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小金库”治理,着力健全完善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
第四,进一步深化水价改革。要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中积极推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逐步实行国有水利工程水价加末级渠系水价的终端水价制度。要进一步推进水利工程非农业水价改革,逐步推行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要积极推进工业和服务业水价改革,实行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要在充分考虑低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的基础上,逐步推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价格制度。要根据各地水资源禀赋条件,科学制定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加强水资源费征收和使用管理。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优化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积极探索水权流转的实现形式和水权转让价格形成机制,鼓励水权合理有序有效流转。
第五,加强水利国有资产管理。要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编制相结合,结合水利实际研究制定水利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和更新标准,建立分层次的配置标准体系,加强新增资产配置专项审核工作。要按照分级、分类、授权管理的原则,落实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完善水利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要加强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管理,强化事业单位出资人职责,加强资产收益管理。要加快水利经营性资产的结构调整,不断提高经营性资产使用效益。要充分发挥基层水利单位水土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开展水利多种经营。
陈雷强调,要全面落实各项保障措施,着力提高水利财务工作水平。一要进一步加强领导。把水利财务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着力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财务管理工作格局。坚持下级财务负责人聘任报上级财务部门审核制度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二要进一步完善制度。着力健全财务事项内部控制制度,完善资金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审计整改落实监督制度。三要进一步夯实基础。健全部门基础信息数据库,下大力气完善水利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全行业、全口径的水利财务统计工作,认真做好水利工程供水成本核算和价格测算。四要进一步抓好队伍。加强财会人员专业培训,健全财务管理机构,加强财务人员作风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五要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加强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加强内部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周英在总结讲话中强调,这次会议,是在“十一五”即将收官、“十二五”即将开局,水利系统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民生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继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的时刻召开的,非常重要,非常及时。会议分析了形势,提出了目标并明确了任务。会后,各单位要切实抓好会议的传达落实,政策研究工作和今明两年财务管理各项工作的部署,并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一要进一步做好重点经费的财务管理。一是做好当前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等几项重点建设资金的财务管理。二是做好水资源费的征收和使用管理。三是做好水利普查经费的使用管理。二要进一步完善与科学化精细化要求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体制机制。各地方、各单位财务部门要进一步审视当前财务管理工作中不符合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体制机制问题,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优化财务管理体制机制,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加强政
策协调,发挥管理合力,努力把水利财务管理提高到新的水平。三要进一步做好水利预算公开工作。一是明确领导牵头、财务部门为主、相关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二是做好预案,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做好资料准备工作。三是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形式、内容等依法有序做好预算的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工作。四是做好舆情监督。四要进一步抓好财务干部队伍建设。要切实加强财务干部队伍教育和管理,进一步加大对财务干部培养使用和交流力度,全面落实《总会计师条例》,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设立总会计师领导岗位的试点工作。要切实加强水利财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各级水利财务会计人员,要以当前深入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自身政治理论修养、思想作风修养、财会业务修养和水利专业知识修养,大力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不断提高水利财务干部服务保障水利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推进水利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会上,水利部财务司司长张红兵作工作报告。会议通报表扬了全国水利财务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长江水利委员会、四川省水利厅等单位代表作会议交流发言。财政部农业司、审计署农林水审计局、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等有关负责人出席会议。水利部机关各司局负责人,水利部直属各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厅局和计划单列市水利局主管财务的领导及财务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第三篇:陈雷在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陈雷在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02-01
全面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奋力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
——在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水利部部长 陈雷
(2010年12月24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水利改革发展迎来重大机遇的背景下召开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系统总结“十一五”时期水利工作,深入分析当前水利面临形势,科学谋划“十二五”时期水利工作,安排部署2011年任务。
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江苏省委省政府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同志百忙之中亲自出席会议。刚才,江苏省委常委、副省长黄莉新同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介绍了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水利工作成效和水利改革发展的经验及做法,描绘了江苏“两个率先”的宏伟蓝图和现代水利的美好前景,听后深受鼓舞、倍感振奋。锡文同志全面传达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解读了即将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对于我们准确把握中央关于水利工作的战略部署、全力抓好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全面总结“十一五”水利工作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水利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抗灾减灾成效最大、发展目标实现最好、人民群众受益最多、行业能力提升最快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水利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谱写了水利改革发展新篇章。
第一,新时期治水思路不断完善。“十一五”时期,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根据水利工作新形势新任务,不断丰富完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进一步确立七大流域水利发展定位和区域水利发展布局,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向开发保护并重转变,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们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作为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加快解决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的水利问题,使水利更好地惠及亿万人民群众。民生水利的理念在全国水利系统深入人心,民生水利快速发展成为“十一五”时期的鲜明特点。
第二,防汛抗旱减灾取得显著成效。“十一五”时期,我国洪涝干旱灾害多发并发重发,灾情之重历史罕见,救灾难度前所未有。各级水利部门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控,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广大军民携手并肩、顽强拼搏,战胜了淮河、太湖、长江、松花江等流域发生的严重洪涝灾害,成功抗御了2006年川渝百年不遇大旱、2009年北方冬麦区大范围干旱、2010年西南地区特大干旱,有效应对“碧利斯”、“莫拉克”等超强台风的袭击,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轻了灾害损失。特别是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夺取了汶川水利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灾区950多万人的饮水问题及时得到解决,2400多座震损水库、800多座震损水电站无一垮坝,1000多公里震损堤防无一决口,妥善化解了唐家山等105处堰塞湖风险,创造了世界上处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迹;及时抢修、恢复玉树震损水利水电工程,为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创造了有利条件;按照安全、科学、迅速的原则,采取挖爆冲等措施,连续奋战20多天,圆满完成舟曲堰塞湖应急处置及白龙江淤堵河道清淤疏通任务。
第三,重点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五年来,新建和加固堤防17080公里,新增水库库容381亿立方米,新增供水能力285亿立方米。如期完成专项规划内6240座大中型及重点小型、东部1116座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启动实施新一轮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成效显著,长江下游河势控制、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稳步推进,治淮19项骨干工程全面完成,洞庭湖、鄱阳湖综合治理顺利实施,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水利项目全面启动。一大批重点水利枢纽建成并投入运行,三峡工程成功实现175米水位试验性蓄水,嫩江尼尔基、广西百色、湖南皂市、黄河西霞院、四川紫坪铺等工程建成发挥效益。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稳步推进,中线京石段实现向北京应急供水,辽宁大伙房输水工程正式通水,西藏旁多、甘肃引洮、贵州黔中、吉林哈达山、四川亭子口等工程进展顺利。开展了1000余条中小河流重点河段治理和103个县的山洪灾害防治试点建设。
第四,农村水利事业加快发展。农村饮水安全投入大幅增加,累计解决2.1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提前1年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提前6年实现联合国千年宣言目标。农田水利建设步伐加快,累计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00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9亿亩,新增工程节水灌溉面积8500万亩,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50。对全国434处大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80处灌区全面完成规划任务,同时对216处中型灌区进行节水改造。中部四省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全面完成,全国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启动实施。开展85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现恢复性增长。新增水电装机8100万千瓦,其中农村水电装机2000万千瓦。建成400多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改善了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第五,水资源节约保护不断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入推进,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万元GDP用水量降低20%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的目标。江河流域水量分配逐步开展,省级行政区用水定额指标体系基本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逐步完善,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工作不断强化,水权转换深入实践,开展了100个国家级和200个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水资源保护力度加大,流域和省级地表水水功能区划全面完成,太湖流域水功能区划得到国务院批复,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不断加强,有效应对了松花江污染、太湖蓝藻暴发等引发的供水危机。黄河水量统一调度更加完善,连续11年不断流。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长江水量调度不断加强,枯水期下游供水和航运安全得到保障。适时开展河北山西向北京调水、引黄济津济冀济淀、引江济太、珠江枯水期水量调度等工作,确保了北京、天津等重点城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等重大活动的供水安全。
第六,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逐步深入。长江上中游、黄河中上游、西南石漠化、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坡耕地综合治理试点、南方崩岗治理启动实施,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3万平方公里,治理小流域2万多条,完成水土保持生态修复22万平方公里,年均减少土壤侵蚀量3.68亿吨。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扎实开展,全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取得丰硕成果。重点流域生态治理深入推进。水利风景区建设成效显著。
第七,水利改革迈出新的步伐。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继续深化,中央和地方公共财政水利投入大幅度增长,初步形成了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社会投资为补充的水利投融资机制。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两项经费”得到落实。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不断健全,全国72%的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实行城乡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工业和城市生活水价改革稳步推进。区域协作机制加快建立,水利援藏、援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全面落实,水利定点扶贫规划顺利完成。
第八,依法治水管水能力不断增强。水利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出台抗旱条例等5件涉水行政法规、10件部门规章及一批地方性法规,《水土保持法》(修订草案)已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阶段。水行政执法力度不断加大,严厉打击非法采砂、侵占河道等违法违规行为,全面完成“四无水电站”清查整改,妥善调处一批重大省际水事纠纷。“五五”普法工作全面完成。水利规划取得重要成果,国务院批复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七大流域防洪规划等24项重要水利规划,七大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全面通过技术审查。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全面展开。水利技术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运行管理与河湖管理不断加强,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深入开展,没有发生重大质量与安全事故。
第九,水利科技与国际合作成果丰硕。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取得突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40项,引进、推广和转化先进适用技术800余项,水利科技创新成效显著,部分学科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水文站网体系进一步完善,预测预报预警能力不断提升,藻类监测和城市水文工作取得新进展。水利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防汛抗旱指挥、水土保持、电子政务等信息系统建成并发挥重要作用。国际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与60多个国家开展双边水利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世界水论坛等重大水事活动,水利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步伐加快,小水电“点亮非洲”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
第十,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取得新成效,圆满完成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5151人才工程”、青年科技英才选拔培养项目和新技师培养计划顺利实施,水利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加强,惩防体系建设逐步深入,强化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加强关键部位和重点环节的监督、稽察和审计,开展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和商业贿赂专项治理,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水利系统政风行风建设成效明显。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一批单位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水利宣传工作成效显著,水文化建设富有生机。离退休干部工作全面加强。工青妇、学会、协会等团体作用进一步发挥。“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得到广泛弘扬,涌现出一大批水利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
五年来,我们经受了严峻考验,得到了艰苦磨炼,积累了宝贵经验,获得了深刻启示。
第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是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五年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和回良玉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多次对水利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提出明确要求,在防汛抗旱和抢险救灾的关键时刻亲临一线视察灾情、指导工作。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三大目标任务,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对水利工作作出安排部署,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保证。
第二,持续加大政策支持是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支撑。五年来,中央出台一系列指向明确、作用直接、见效迅速的水利扶持政策,大幅度增加水利投入,各地也积极制定政策措施,千方百计增加水利投资。“十一五”水利总投入是“十五”的1.93倍,干成了一些多年想干而没有条件干的大事。
第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五年来,水利部党组坚决贯彻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坚持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注重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水资源,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动力。五年来,我们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问题,实施了一大批民生水利项目,为人民群众带来了更多实惠,也为水利事业发展增添了强大活力和内在动力。
第五,建设高素质水利队伍是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五年来,我们着力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勇于创新、作风扎实、爱岗敬业、勤政廉洁的高素质水利干部队伍。广大水利干部职工在防汛抗旱、抢险救灾的紧要关头,在水利建设、管理的主战场,奋勇拼搏,无私奉献,成为水利改革发展的坚强柱石。
第六,广泛凝聚全社会治水力量是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五年来,中央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鼎力支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推动,广大军民同心协力、并肩作战,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团结各方渡难关、凝心聚力克时艰的优越性,形成了治水兴水的强大合力。
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我国水利基础不断夯实,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完善,水利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群众受益程度明显提高,为粮食连续七年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水利部,向长期关心和支持水利工作的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官兵,以及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长年奋战在水利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和决策部署
“十二五”时期,是加强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建设、加快民生水利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水利改革、加强水利管理的攻坚时期,也是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重要时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十二五”时期水利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重要部署,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重点研究部署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问题,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定位,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举措。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对于抓住和用好水利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推动水利更好更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同时提出了“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强调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强调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出的明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和6个方面主要任务,统筹当前和长远,与“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紧密衔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推动科学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水利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战略大局。“三化同步”是现代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客观规律,是顺应农业农村新发展新变化新趋势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原则,也是谋划“十二五”水利发展新思路新举措的重要遵循。大力推动结构调整,实现经济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加快水利建设步伐,转变水利发展方式,充分发挥水资源要素配置的先导作用和水利基础设施的保障作用;协调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迫切需要解决好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促进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尽快形成“三化同步”的良好局面,迫切需要大兴水利,着力夯实农田水利基础,消除水利的瓶颈制约;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迫切需要全面推进水利各个领域改革,突破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世情国情水情变化,在形势发展变化中抓住新机遇,在应对各种挑战中把握主动权,推动水利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
第二,准确把握新时期水利的战略定位。明确水利的战略地位,是关系水利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水资源形势深刻变化,水安全状况日趋严峻,水利对全局的影响更为重大,地位愈加凸显。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这是在我们党的重要会议上,第一次全面深刻阐述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第一次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这是对我国基本国情水情的准确把握,是对水利发展阶段特征的科学判断,是今后统筹水利改革发展、完善水利扶持政策的基本依据,是我们党对水利工作认识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对统一全党思想、形成全民共识、凝聚全社会力量、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第三,准确把握制约水利发展的突出矛盾。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必须清醒看到,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要求相比,水利投入强度明显不够,建设进度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中小河流和大江大河主要支流防洪能力低、小型水库病险率高、山洪灾害威胁大、抗旱水源工程严重不足,这些都是水利建设的突出薄弱环节;“两工”取消后农民投工投劳锐减,农田水利设施不足,农业抗御水旱灾害能力较低;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水资源水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不断强化;水利发展仍存在诸多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问题,水利改革进入深层次攻坚克难阶段。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依然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水情,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我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多数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部分地方突发严重山洪泥石流,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深化水利改革时不我待,强化水利管理势在必行。
第四,准确把握水利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兴农田水利,围绕保障防洪安全继续加强江河治理,围绕保障供水安全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围绕保障水资源安全加强各项管理制度建设,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明确提出力争通过5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强调要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五个方面的薄弱环节建设,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把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水利工作的重大部署,把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更好地结合起来,把保障发展与改善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把构建现代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与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更好地结合起来,奋力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
第五,准确把握加快水利发展的政策措施。解决我国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推动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最根本的是靠政策、靠制度、靠改革。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水利的新政策新举措,包含财政、投资、金融、税收、土地、价格、政绩考核等各个领域,明确提出要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各级财政性资金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要有明显提高,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投入,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完善水利基金政策,延长征收年限、拓宽来源渠道、增加收入规模,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1倍。同时,在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基层水利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水源储备、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补偿等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政策措施。这些重大举措,是对各地水利实践探索的总结升华,是对过去水利扶持政策的集成发展,是对水利发展体制机制的完善创新,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我们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抓紧实化细化政策,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效力。
三、努力推进“十二五”水利新发展
“十二五”时期水利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以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以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强化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为重点任务,以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为战略举措,以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水利科学发展体制机制为重要保障,着力增强水旱灾害应对与综合防御能力、水资源合理调配与高效利用能力、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能力、科学治水与依法管水能力,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坚实水利保障。
今后五年水利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防洪减灾综合体系进一步完善。大江大河防洪体系基本建成。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基本完成,现有病险水库和大中型病险水闸隐患基本消除,山洪灾害防治区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基本建立。全国洪涝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的比重降低到0.7%以下。
——城乡供水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流域和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格局初步形成,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城乡供水体系基本建立,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解决。全国新增供水能力400亿立方米左右,全国干旱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的比重降低到1.1%以下。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完成70%以上的大型灌区和50%以上的重点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净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00万亩。新增农村水电装机1000万千瓦。
——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幅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有效保护体系基本建立。全国万元GDP用水量降低到140立方米以下,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到80立方米以下,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
——水环境保护与水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全国重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主要水质指标达标率提高到60%。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初步建立,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5万平方公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及重点河湖水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改善,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超采状况初步扭转。
——依法治水管水能力不断增强。符合我国国情水情的较为完善的水法规体系基本形成,水行政执法能力显著提升,预防为主、预防与调处相结合的水事纠纷处理机制基本建立,全社会水法治意识进一步增强。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初步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稳定增长的水利投融资体制基本形成,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与管护机制基本健全,水价形成机制初步理顺。
——行业能力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水利科技创新水平明显提升,水文服务能力和水利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水利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水利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实现上述目标,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突出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基本完成有防洪任务的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巩固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成果,全面完成小型病险水库和规划内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加快山洪灾害防治步伐,用3年时间完成1836个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加大江河主要支流治理力度,加强重点独流入海河流和西北地区重点内陆河流综合治理。
第二,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完成190处大型、800处重点中型和1500处一般中型灌区的节水改造任务。结合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新建一批灌区,大力发展有效灌溉面积。加强灌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和田间工程配套,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实施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加强重点涝区治理。因地制宜兴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搞好雨洪资源利用,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对县域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行集中配套改造。加快以节水灌溉饲草地为重点的牧区水利工程建设。
第三,大幅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加快实施全国大型、中型水库建设规划,完成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主体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引汉济渭、引江济淮(巢)、滇中调水等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工程,开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研究,优化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实施西南五省重点水源工程近期建设规划,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库、引提水工程,着力解决西南等地区工程性缺水问题。加快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设,构建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控的江河湖库水网体系,提高供水可靠性和防洪保安能力。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2012年年底前解决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问题,2015年年底前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建设一批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立应对特大干旱和突发水安全事件的水源储备制度。
第四,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大幅度增加高效节水灌溉资金投入,小农水重点县建设资金要优先用于节水灌溉,用好灌排设备农机具补贴政策和节水灌溉财政贴息政策,大力推广管道输水、喷灌、滴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北方平原地区要大力推行管道灌溉,固定式、半固定式、移动式喷灌等技术;东北、西北等有规模化耕作条件的地区,要大力发展大型机械化行走式喷灌,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节水灌溉示范区。南方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也要发展节水灌溉,大力推行水田控制灌溉。水源条件较差的山丘区,要利用小型集雨设施,发展滴灌、微灌等窖灌农业。要结合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节水型设施农业和旱作农业。要完善节水灌溉技术服务体系,建立农业灌溉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加强量水设施建设,改进水费计收手段,抓好输水、灌水、用水过程节水。要积极研发具有中国特色、质优价廉的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
第五,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进一步治理淮河,加快以入海水道二期为重点的新三项工程建设,搞好黄河下游治理和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继续推进主要江河河道整治和堤防建设,加强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综合治理。开工建设西江大藤峡、黄河古贤、淮河出山店等一批流域防洪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不断提高调蓄洪水能力。加快蓄滞洪区建设,重点实施长江城陵矶附近和海河重点蓄滞洪区建设,调整和建设淮河行蓄洪区,加强黄河下游滩区安全建设。抓好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推进海堤建设和跨界河流整治。
第六,深入开展水生态环境治理。继续抓好重点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全面开展坡耕地综合整治,推进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继续实施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和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开展海河流域、敦煌等生态脆弱地区与艾比湖等河湖水生态修复治理。抓好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搞好农村河道疏浚和小型水库清淤。大力推进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规模,实施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加强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安全监管。
第七,着力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落实重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建立流域、省、市、县四级取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完善农业、工业、服务业、居民生活等用水定额指标体系,强化计量和考核管理。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建立和完善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和监测预警监督制度。加大城乡饮用水水源地、南水北调沿线、三峡库区等重点区域水资源保护力度,推进太湖、滇池、巢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完善国家水权制度,全面落实水资源有偿使用、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等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制与考核制。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开展海水淡化,开发利用再生水、苦咸水、矿井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积极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
第八,努力创新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主渠道作用,大幅度增加各级财政水利投资规模,充实完善中央和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筹集政策,扩大基金来源和规模,完善有关财政补贴政策,用好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加强对水利建设的政策性金融支持。鼓励各地积极出台扶持政策,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进程。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落实中小水利工程管护主体和管理责任,保障水利工程良性运行。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以乡镇或小流域为单元,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强化公益性职能,核定人员编制,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加快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加强防汛机动抢险队伍和抗旱服务组织建设,推动水文行业管理体制和农村水电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水价改革,发挥水价在促进节约用水中的杠杆作用。建立与水有关的生态补偿机制。充分发挥水土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水利多种经营,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
第九,不断强化科学治水和依法管水。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力争在水利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上实现新突破,获得一批具有重大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加大技术引进和推广应用力度。健全水利技术标准和计量、质量认证体系。建立健全水法规体系,完善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防汛抗旱、河道采砂、农村水利、水土保持、流域管理等领域的法律法规。全面推进水利综合执法,加大对非法取水、非法采砂等水事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河湖管理,严禁建设项目非法侵占河湖水域、岸线。健全预防为主、预防与调处相结合的水事纠纷调处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做好水库移民安置工作,深入落实后期扶持政策。完善水利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加强水利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十,切实加强行业能力建设。全面做好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完善全国、流域、区域水利规划体系,强化水利规划对涉水活动的管理和约束作用,加快重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优化水文站网布局,着力增强重点地区、重要城市、地下水超采区水文测报能力,加快应急机动监测能力建设。建立防汛抗旱督察制度,健全防汛抗旱应急管理机制。加快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全国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建设,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大力加强水利系统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四、扎实做好2011年水利工作
2011年是建党90周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大兴水利强基础、狠抓生产保供给、力促增收惠民生、着眼统筹增活力。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做好2011年水利工作,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做好防汛抗旱防台风工作。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提前做好防汛抗旱各项准备,全面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抗旱责任制,突出抓好病险水库、水电站、在建水利工程安全度汛,着力防范中小河流洪涝灾害和山洪地质灾害,高度重视台风防御工作,认真做好北方河流防凌汛工作,统筹做好城市防洪排涝和农田排涝降渍工作。加强旱情监测预警分析评估,狠抓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强化抗旱水源管理和水量统一调配,做好引黄济津济淀、引江济太、珠江枯水期水量调度、山西河北向北京集中输水等调度工作,确保城乡供水安全。
第二,抓紧防洪重点薄弱环节建设。加快实施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确保2012年年底前完成规划确定的2209条中小河流的重要河段治理任务。继续加大小(1)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2010年开工项目要在2011年完成任务,其他项目2011年全部开工建设。启动实施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和全国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规划。抓紧实施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在2010年安排500个县的基础上,2011年再安排600个县的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
第三,加强西南抗旱能力建设。加快西南地区“润滇”、“泽渝”、“兴蜀”、“滋黔”一期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实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抓紧落实西南五省重点水源工程近期建设规划,开工建设一批前期基础好、综合效益高的水源工程项目。对现有小型水利设施进行清淤扩容、续建配套、除险加固,因地制宜兴建小微型蓄引提灌排工程,大力发展牧区水利,搞好集雨水窖工程建设,统筹推进其他地区抗旱薄弱环节建设。
第四,继续推进重点工程建设。落实国务院治淮工作会议部署,抓紧开工建设入江水道加固、行蓄洪区调整、平原洼地治理等一批重点项目。实施太湖太浦闸除险加固,开工建设新孟河、新沟河延伸拓浚等工程。加快洞庭湖治理近期实施方案项目建设,推进鄱阳湖二期治理及“五河”尾闾疏浚。加快建设西藏旁多、贵州黔中、吉林哈达山等一批骨干水库工程。搞好重点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加大水利援疆、援藏工作力度,扎实做好水库移民及水利定点扶贫工作。
第五,着力抓好农村水利建设。2011年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确保完成30处以上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新启动一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发展有效灌溉面积800万亩。大力抓好农村河道清淤疏浚及水环境整治。新增农村水电装机260万千瓦,全面启动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新开工一批小水电代燃料工程项目建设,启动农村水电增效扩容试点。
第六,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和水土保持。完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组织实施跨省河流水量分配,明确省级行政区取水许可总量,确定各地新增农业和工业取用水量分阶段控制指标,会同有关部门修订重点行业取水定额国家标准,完成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并尽快报国务院审批。在重点流域和区域率先划定“三条红线”,加强监测评价和考核监督,考核结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地方相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加大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搞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力争年内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5万平方公里。深入推进石羊河等生态脆弱河流综合治理,实施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工程,加强以青海“三江源”、新疆内陆河流域、西藏等地区为重点的生态自然修复。
第七,深化重点领域水利改革。积极争取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覆盖到基层水管单位,延伸到小型水利工程,落实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强化水务市场监管。推动落实基层水利站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等有关政策,加强抗旱服务队、试验示范站等基层水利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范围,积极推行农业终端水价和计量收费,稳步推进工业和生活用水水价改革。全面加强水利财务工作,健全预算执行长效机制。
第八,完善水利规划和政策法规。全面完成七大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启动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编制,抓好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加快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大力宣传贯彻新修订的《水土保持法》,配合做好太湖管理条例、洪水影响评价管理条例的审查工作,积极推进节约用水条例等立法工作。加强水政监察,继续推进水利综合执法。强化水利安全生产和工程质量监管,全面加强河湖水域岸线和河道采砂管理。抓好水利改革发展配套政策研究制定工作,加强水利重大战略问题研究。认真抓好水利普查的组织实施,按时完成清查登记阶段各项任务。
第九,推动水利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做好“十二五”国家级重大研究项目的论证和启动实施工作,力争在水安全战略研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和水资源优化配置、流域控制性骨干工程联合调度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抓好技术引进和科技推广。加强水文基础工作,强化水文行业管理,加快水利信息化步伐,启动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等建设。积极推进双边多边水利务实合作。
第十,加强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紧紧围绕建党90周年,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大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建设力度,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强水利惩防体系建设,深化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建立水利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加大水利项目安排、投资计划、工程建设、资金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察、审计、稽察,全面完成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与监察部建立联合监督检查机制。继续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抓好社团建设和管理,做好信访维稳和后勤保障。加强水利新闻宣传,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和谐机关建设和水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
五、着力抓好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对各级水利部门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作风的重大考验。我们一定要全力以赴、扎实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好中央决策部署,为“十二五”水利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关键在领导。各级水利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部党组的工作安排上来,结合本地区、本流域、本部门、本单位实际,认真研究制定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抓住主攻方向,找准薄弱环节,突出工作重点,实化工作措施。要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把目标和任务分解到岗位,把责任和措施落实到人头,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要直接抓、负主要责任。对重点水利项目、关键改革举措、重要政策落实,要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层层签订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第二,加大投入,健全机制。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投入是保障。各级水利部门要积极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明确政府在水利发展中的主要责任,及时研究解决水利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切实把水利作为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优先领域,大幅度增加水利投入,千方百计落实好地方配套资金。要优化项目安排和投资结构,优先考虑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建设,统筹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不仅要努力建立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水利建设的新机制,还要加快研究制定吸引农民资金、信贷资金以及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要切实加强水利资金使用管理,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加强审计稽察,确保资金安全,提高投资效益。
第三,转变作风,真抓实干。落实中央决策部署,首先看作风。回良玉副总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完成艰巨繁重的“三农”发展任务,必须要有好的作风,关键是要带着“四情”做工作,服务农民要有感情,开展工作要有热情,开拓创新要有激情,献身事业要有痴情。这是对我们的谆谆告诫,也是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水利系统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同志要铭记在心,落实于行,满怀“四情”做好工作,心无旁骛抓好落实。要深入基层和一线,及时发现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中央已经明确的政策要抓紧实施,对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做法要总结推广,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敢于先行先试。
第四,注重宣传,营造氛围。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必须营造良好氛围。要组织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上来。充分利用中央和地方、行业内外主流媒体,策划重点宣传活动,深入解读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战略决策和政策措施,全面反映水利改革发展的新举措和新进展,及时报道各地治水实践的新经验和新成效,把政策和要求原原本本地交给干部群众,最大限度放大政策效应,更大范围赢得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第五,加强检查,强化监督。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必须狠抓监督检查。要重点检查各地政策措施是否落实到位,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是否落实到位,工程建设进度、质量、安全、资金保障措施是否落实到位,预算执行和资金监管的各项规章是否落实到位。在继续开展专项检查、日常巡查、突击抽查和蹲点督查的基础上,加大跨地区、跨行业相互检查和社会公开监督的力度,建立健全问责制度。检查结果要及时通报,并与项目安排、资金拨付、绩效考核挂钩。
第六,搞好协调,形成合力。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必须强化团结治水、合力兴水。各级水利部门要当好党委政府参谋,争取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国土、农业、建设等部门的协调配合,确保各项水利任务落到实处。要搞好流域机构与地方水利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加强水利部门内部的团结协作,强化上下级之间的沟通联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各项水利工作。
同志们,水利事业的又一个春天已经到来,机遇难得,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科学严谨的态度,不畏艰辛的意志,求真务实的作风,在“十二五”水利改革发展新征程中,奋力推进新跨越,努力再创新辉煌,全力做出新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
第四篇:在五一劳动节暨表彰会上的讲话
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
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2011年4月 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共同庆祝劳动人民自己的节日——“五〃一”国际劳动节。表彰“五〃一”劳动奖状、奖章、工人先锋号等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在此,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奋斗在全区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劳动者致以节日的问候!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推动进步。2010年是我区发展进程中重要而非同寻常的一年。区委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着力促发展、调结构、惠民生、保稳定,全区重点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重大突破,几项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全市领先地位,民生工程全面落实到位,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这些成绩的取得,饱含着全区人民的辛勤汗水,凝聚着广大劳动者的集体智慧,特别是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和工作领域中,开拓进取,创新实干,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是我们今后学习的楷模和榜样。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建党90周年。区委x届x次全委(扩大)会议和x届人大x次会议提出了“打造三个基地(中心)、建设四个组团、做强五个产业、构筑六个平台、实现六个翻番的发展目标,勾勒出“十二五”发展的宏伟蓝图。这就需要全区广大劳动者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立足岗位、扎实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借此机会,我讲几点意见。
一、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风尚
劳模精神代表着时代的要求,体现着时代的主流。全区上下要高度重视劳模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劳模的导向作用,大力宣传劳模的先进事迹,将劳模精神发扬光大,促进形成“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浓厚氛围。
一是弘扬他们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的精神。“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区要持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一项具有开创性、挑战性的工作,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必须发挥全区广大劳动者敢闯、敢试、敢冒险的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不断拓宽眼界、思路和胸襟,不断提升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不因成绩而自满,不因经验而自缚,不因失误而自卑,切实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 2 使命感,把全社会的热情、智慧与才能汇聚到我区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中来。
二是弘扬他们艰苦奋斗、勇争一流的精神。近年来,广大劳动者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遇到的困难,推动工业经济由总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服务业由生活服务为主向生活、生产并重转变,农业由传统型农业向城郊型农业转变,全区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但随着形势任务的变化,我们要在新一轮竞争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广大劳动者必须弘扬艰苦奋斗、勇争一流的精神,敢与先进比、敢与强者争,坚持工作高标准、高要求,锻造一流队伍,打造一流环境,创造一流业绩,以进位争先的勇气,“弯道超车”的豪气,在我区建设发展的征途中建功立业。
三是弘扬他们大局为重、甘于奉献的精神。大力发扬奉献精神,始终把人民和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客观要求。当今社会正进行着激烈的变革,各项改革逐步深入。为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的竞争力和群众的幸福指数,区委、区政府在管理体制、征地拆迁、机构改革、社会事业等各个领域进行了探索和尝试,难免会触及到一部分单位和个人的利益。希望大家能够从大局出发、以大局为重,自觉做到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为我区发展贡献心力。同时,也要爱岗敬业、恪尽职守、脚踏实地,在平凡 3 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二、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推动广大职工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再创佳绩
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区,是全区人民的共同愿望。广大劳动者要充分认识肩负的崇高使命,以豪迈的激情、必胜的信念,切实发挥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
一是争当科学发展的主力军。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区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特色优势日益凸显,发展的理念和思路进一步清晰,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区域竞争日益剧烈,土地、环境和水资源制约更加严峻,产业链条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等问题依然存在。要实现今年和“十二五”发展目标,必须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广大劳动者身处发展最前沿,战斗在经济建设第一线,是红山区发展的中流砥柱,必须立足本职、鼓足干劲、加倍工作,积极在组团开发、园区建设、重点项目实施、招商引资等方面献计献策、大胆探索,促进全区经济跨越发展。
二是争当自主创新的主力军。创新是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区要缩小与自治区先进地区的差距,改变在全市“总量居先、增速居后”的局面必须依靠创新。因此,广大职工要勤于学习、善于求知,积极参加技术培训、岗位练兵和自学成才活动,努力学习各种新知识、新技能,不断增强劳动本领和竞争能力,4 使自己成为知识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全区劳模更要努力突破自己、超越自己,争当技术革新和岗位成才的带头人。同时,企业也要加快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开发研究新的技术,抢占国际、国内技术高地,牢牢把握市场主动权。
三是争当维护稳定的主力军。当前是社会矛盾的多发期和凸显期,社会管理任务尤其繁重。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市里还专门召开了研讨会,区里也组织人员到先进地区学习经验和做法。我区作为全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试点地区,要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基层,从群众中破解难题、寻找答案。广大职工要主动作为,增强主人翁意识,发扬识大体、顾大局的优良传统,以理性合法的方式有序参与、合理诉求,身体力行促进和谐。特别是广大劳模根植于劳动大众,有着较高的威望和较强的影响力,更要带头拥护党委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多反映群众的心声和意愿,多协助做好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
三、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努力使广大职工生活得更有尊严、工作得更加体面
劳动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主体。各级各部门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劳动者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是进一步健全维权机制。不断深化职工代表大会制度,5 完善平等协商合作制度,积极推进厂务公开,组织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和发展,依靠职工办好企业。建立科学合理、职工参与的工资增长机制,促进职工工资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保证职工共享发展成果。实施好《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劳动保障、工会、企业代表三方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处理劳动关系中存在的矛盾,依法保障职工群众的权益。
二是进一步帮扶困难职工。做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强职业培训,拓宽就业门路,引导转变择业观念,帮助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全力保障农民工权益,严厉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并针对返乡农民工,制定有效就业措施,实现就地转移就业,让返乡农民工“离土不离乡、致富不离村”。积极组织慈善活动和公益事业,挖掘社会资源,整合社会力量,汇集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参与到困难职工帮扶中来。
三是进一步发挥工会职能作用。各级工会组织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贴近基层、贴近职工的优势,广泛开展技术革新、技术攻关、发明创造和合理化建议等群众性活动,引导职工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创新意识,把广大职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来。要把学习宣传劳模精神与开展职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以及“工人先锋号”创新示范岗、“先进班组”等创建活动结合起来,6 教育广大职工学习劳模精神,提高自身素质。
四、进一步加强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工会组织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工会是我们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工会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听取工会组织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研究解决工会工作中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把党政所需、职工所急、工会所能的事更多地交给工会组织办理,为工会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要大力拓宽工会工作的覆盖面,特别要把非公有制企业和农民工作为建立工会、发展会员的重点,健全组织网络,夯实工作基础,切实增强基层工会活力。要积极探索工会组织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完善工作机制,改进活动方式,真正把各级工会建设成为组织职工建功立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的“职工之家”。要大力加强工会干部的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扎实、作风过硬、廉洁自律的工会干部队伍,努力提升工会工作水平。
同志们!劳动创造世界,奋斗成就伟业。让我们紧紧围绕区委x届x次全委(扩大)会议和七届人大x次会议确定的奋斗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以优异的成绩向建党90周年献礼!
第五篇:市委书记陈启涛在市党政军迎新春联谊会上的讲话
市委书记陈启涛在市党政军迎新春联谊会上的讲话 2011-01-13 11:29:42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共叙鱼水深情,共商军民共建,感到格外高兴。刚才,市委常委、军分区政委赵燕明同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与会同志分别畅谈了军地融合发展、共建双拥模范城的经验和体会,展示了军政军民团结一心的精神风貌。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全市360万人民,向为我市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驻蚌部队指战员和武警部队官兵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市烈军属、革命伤残军人、转业复员退伍军人、军队离退休干部职工表示亲切的问候!向热情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诚挚的谢意!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也是我市抢抓机遇、升级提速,奋力推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积极抢抓战略机遇,丰富完善政策措施,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圆满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和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预计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以上;财政收入跃过100亿元大关,增长3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5370元和5295元,分别增长14%和12%。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更离不开驻蚌部队的支持和帮助,凝聚着广大官兵的心血和汗水。
在加速推进蚌埠崛起的进程中,驻蚌部队与蚌埠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发扬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产业发展、自主创新、城乡建设、文明创建、社会治安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安徽省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双拥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为推动蚌埠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蚌埠开埠百年。刚刚闭幕的市委九届十七次全体(扩大)会议,明确提出“十二五”是我市站在新的起点上,应该而且完全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确立了今年工作总的要求是“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升级提速促崛起为总要求,加快促进市区经济、县城经济、乡镇经济和园区经济共同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力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为„十二五‟加快崛起开好局、起好步”。贯彻落实市委全会作出的部署,需要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升级提速,更需要全市军民团结一心、开拓进取,以新一轮双拥模范城创建活动为抓手,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着力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
第一,双拥工作认识要再提高、再深化。加强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既是对我国军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的发扬光大,也是我们在新时期新阶段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蚌埠素有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军民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情谊。近几年来,蚌埠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这既是全市军民团结一心、合力奋斗的结果,也为推动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蚌埠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十二五”的各项工作全面启动,全市上下正处在全面转型、升级提速的关键阶段,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任务艰巨而繁重,需要军政军民紧密团结、不懈奋斗。我们要站在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高度,从建设皖北中心城市的大局出发,扎实推进双拥工作,不断巩固和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新型军政军民关系,努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更好更快发展。
第二,军民融合发展要再深入、再创新。双拥工作的历史,就是一部军民融合、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历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战略思想,核心是发挥军地两方优势、整合军地两种资源、调动军地两个积极性,创新推动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一要在谋发展、保稳定上下功夫。驻蚌部队要在完成战备、训练和科研、执勤任务的前提下,本着“积极参与、量力而行、发挥优势、有所作为” 和“地方所需、部队可能” 的原则,积极参加和支援地方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更大的作为。尤其要发挥军队组织严密、突击力强的优势,在完成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突击队作用,确保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二要在促强军、保打赢上多投入。各级党委、政府要自觉履行拥军优属职责,把支持军队建设、推进军事斗争准备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加大科技拥军力度,加大支持部队训练演习力度,加大服务未来战场建设力度,提高供应保障能力。三要在抓重点、保优待上求实效。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双拥政策,经常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千方百计为部队官兵和优抚对象干实事、办好事,倾真情、解难题,切实保障和维护官兵和家属的合法权益。第三,组织领导保障要再加强、再细化。今年是新一轮全国双拥模范城申报、考评、表彰年,市委、市政府、军分区发出了誓夺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的动员令。各级党委、政府和驻蚌部队要切实加强对双拥工作的领导,把各方面力量组织起来,形成创建高标准双拥模范城的强大合力。一要组织领导到位。坚持把双拥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部队建设总体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做到有明确的目标任务,有具体的实施计划,有完善的保障措施。各级主要领导、各有关方面主要负责同志要强化双拥意识,投入必要精力抓双拥工作,明确部门责任,调动部门积极性,推动双拥工作在地方、部门和单位的落实。要动员社会力量,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双拥共建,不断探索社会化拥军的新路径。二要宣传教育到位。坚持把国防和双拥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引导广大军民认真学习《兵役法》、《国防法》、《国防动员法》等法律法规,夯实依法履行国防义务、做好双拥创建工作的思想基础。充分运用各类媒体,广泛宣传双拥模范事迹,倡导爱国拥军、爱民奉献的良好风尚,凝聚全社会力量为双拥创建工作尽责出力。三要制度落实到位。继续探索双拥工作长效机制,创新完善党委议军会议、党政军联席会议、双拥工委成员会议、领导干部过“军事日”等工作制度,要在机构改革中保持双拥办、军转办的级别和人员编制不变。在创新拥军形式、拓展拥军领域、深化创建成果、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继续加强制度完善,通过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使双拥工作得到持续有力推进。
同志们,当前,蚌埠正处于全面转型、升级提速、谋求崛起的关键时期,做好新形势下的双拥工作对于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全市各级各单位和驻蚌各部队要紧紧围绕誓夺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这一目标,继续深入开展军民共建活动,努力把军政军民团结的作用发挥出来,把广大军民同心同德干事业的政治热情焕发出来,为促进蚌埠加快崛起和驻蚌部队信息化军事战斗能力提升再作贡献、再立新功!
最后祝我们驻蚌部队全面建设在新的一年里,再创佳绩!祝大家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