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游记散文写作指导
游记游记,有“游”有“记”
——游记散文写作指导
224500江苏滨海县第三中学 陆可爱 1360141518
1【师生聊天室】
孙蕙:老师,我们如何写好游记散文呢?
陆老师:游记游记,首先是“游”。怎么游?最常用的方法是移步换景法。移步换景,就是游踪的变化和景物的转换为序,从不同的立足点描写景物的写法。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描写景物,可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但写作时有两点必须注意。一是游踪线索首尾要一致,要把立足点的变化交待清楚,前后一致,才能使读者抓住作者的游踪,从而领悟文章的旨趣;二是游踪的变化与景物的转换必须一致,即边走边看,边看边想,边想边记,有条不紊地抒观察到的景物描绘出来。当然,我们也可以先对景点的特点作总的介绍,然后再分别来写,由总到分,如《与朱元思书》。但不管采用怎样的顺序,我们必须做到条理清晰,层次清楚。
宫珊:老师,游记游记,还不能光“游”无“记”。记什么?怎么记呢?
陆老师:记心情啊,记美景啊,通过写美景来反映好心情来。这里介绍一种写景抒情的好方法——融情于景。
你知道何谓“融情于景”吗?就是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独有的心境。文中的景物是思想感情的载体,是为抒发主观感受服务的,即“一切景语皆情语”。如《醉翁亭记》寄情山水,将与民同乐之情,融进了醉翁亭早晚四季的美景的描写之中。
你想知道如何“融情于景”吗?为倾注感情使景物传达真情,可在对自己所热爱的景物进行描绘时,要极言其美,如“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文字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春花”的无限钟爱之情,令人读之心潮澎湃。可运用修辞使景物充满灵性,如朱自清的《绿》中,把“平铺着的、厚积着的绿”比作“少妇拖着的裙幅”,比作“鸡蛋清”,比作“温润的碧玉”,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丰富“绿”这一形象,这些生动的比喻,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增添了游记散文的诗意。可运用生动的词语使景物活泼生动起来,如“鸣蝉在树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长吟”、“伏”、“窜”这些动词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动物们的情态。
你想知道“融情于景”有哪些表现形式吗?人有七情六欲,景物也有美好、凄清之分。不同的情可借用不同的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可以美景现喜情,这里的“美景”指的是一切美好的景色,“喜情”指的是愉悦的、热烈的、激昂的等等一类的情感。如《夏感》中“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与“我”喜悦的心情相统一,很好地赞美了夏天“旺盛的活力”。这是美景现喜情。可以悲景传伤情,这里的“悲景”指的是凄凉、肃杀、灰暗的景物,这里的“伤情”指的是忧伤的、悲切的、消沉的等等一类的情感。如《故乡》中“阴晦”“冷风”“苍黄”“萧索”景色与“我”不得不回乡变卖家产的悲凉心情相吻合。这就是悲景传伤情。可以以美景衬哀情。如《紫藤萝瀑布》中的紫藤萝美伦美焕,但此时“我”因亲人的逝去,心中弥漫着伤痛,是紫藤萝的生命力感召了“我”,让我悟出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是美景衬哀情。
孙蕙、宫珊:谢谢老师。
【佳作展示台】
太湖山纪行
◎宫珊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当提起到哪里踏青的问题时,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到太湖山去”![借用同学们之语,巧妙扣题,言简意赅。]
太湖山是国家森林公园,离我们的学校有十多里远。它那秀丽的景色在十来开外也充满了神奇,雨后的云朵缀着梦幻,百看不厌。曾大胆想过,独自去登太湖山峰,观竹林美景,涉叮咚泉水,拍下一张张彩色多姿的画面,留下一串串轻松的脚印。今天,梦想变成现实,我如愿以偿了。[精到的语言总写出太湖山的景色特征,为下文蓄势,技法娴熟。]
来到山脚,望着巍峨的太湖山,我突然想大叫一声:“我来了!”但我始终没有喊出口,因为我怕打破这山间的宁静。
一步步的攀登,我终于登上半山腰的凉亭里。沿途,我看见许多人在贪婪地拍着照,[贬词褒用,衬托出太湖山景色迷人的特点。]好像要把太湖山美丽的景一个不留的留在脑海中。我环顾四周,这才注意到,青翠的竹子点缀着一片寂静之境,幼小的竹笋跃动着生机与活力。美丽的鸟儿伴随着泉水有节奏的唱着歌,仿佛它们是一队组合,一队完美的组合。[寂静的山林,有了动态的鸟与泉水的加入,妙趣横生,生机勃发。]捧着清澈的泉水,我出了神,好久没有看到过如此清澈的泉水了。泉水香甜可口,喝过后,嘴里好像依然有泉水的清香。
歇了不久,我们继续向山顶挺进。山峰似乎永远走不完,依然是那么长,但是我坚信我能到达我心中的望江亭。[赏景也是心情愉悦的过程,也是心灵启迪的过程。]来到寺庙的一个许愿池里,只见一些人向池里投掷硬币,也许他们想得到祝福吧。山顶不知不觉的出现在眼前,望江亭也那么真实。从亭上俯视,一切都那么小,那么美丽。“一览众山小”的快感让人忘记了疲惫与烦恼,忽有飘飘欲仙之感。
怀着恋恋不舍之情走出太湖山的怀抱,回望着那一抹云彩,那一片青翠,我的心灵仍沉浸在美景之中„„[化用古诗常用的结尾的方式,余音绕梁。]
【简评】
1.移步换景来布局。全文通过“来到山脚”“一步步的攀登”“我们继续向山顶挺进”等词句,使文章结构井然有序。
2.融真情于景物。为了将太湖山的秀美景色描写出来,为了表达对太湖山的热爱之情,作者将近景与远景、动与静相结合,将立体的太湖山展现在世人眼中。同时,作者还将心情投射到景色之中,景色描写之中传达着深情。
水帘洞洞天
◎孙蕙
一部《西游记》,令花果山水帘洞著称于世,家喻户晓,名闻海内外。[长篇小说《西游记》的问世,使更多的人知道了花果山,记住了水帘洞。]长假有幸,直奔花果山。[“直奔花果山”,交代了游踪。]
站在山门前,想起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描写的花果山,说山上“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丹崖上,彩凤双鸣,削壁前,麒麟独卧”,“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山的“正顶上有一块仙石”。由于我们是从正门进山的,因而无缘见到仙石。[引用《西游记》中描写花果山的内容,增添了花果山的魅力,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如从连云港市的猴嘴镇东南进花果山,就可见一石猴蹲于巨石之上,向西北眺望,似乎正在迎接客人的到来。[石猴迎客,交代了游踪。]
为了保护景区环境,景区内配有专门的环保车辆。如不想步行,可花15元买张车票,乘车盘旋而上,然后到你想玩的景点下车即可。为了赶时间,我们一行人买了车票,直奔水帘洞。[乘环保车,直奔水帘洞。用笔简洁,单刀直入。]
车子依山道盘旋而上,但见彩蝶飞舞,香气扑鼻,山势不算巍峨险峻,却也浓荫蔽日,翠竹、绿树、野花、怪石、潭中清流,尽收眼底。[上山途中的美景,寥寥数语,景色优美,特征鲜明。]车子停在三元宫停车场,旅客们下车后,各自朝看好的景点进军。[下车,分头
活动。交代了游踪。]
穿过三元宫庙后的山路,沿着锈迹斑斑的铁链,拾级而上,便可到达花果山的水帘洞。[“穿过”“沿着”“拾级而上”“到达”,交代了游踪。]
远远地,就听到人声鼎沸,跌瀑的轰鸣声不绝于耳。[从听觉角度,描写瀑布。]及至到了眼前,只见一条银练悬空而下,迸起的水珠四处飞溅,验证了《西游记》中所描写的:“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观瀑布。从视觉角度,描写瀑布。“一条银练”,比喻,摹其形态;“悬空而下”“四处飞溅”,绘其动态;“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引用,歌其美态。]
水帘洞口隐在珠帘的背后,瀑布悬遮,沿壁攀石阶而上,穿过飞流而下的水帘,即可进入幽深的洞穴,虽然身上会被水珠淋湿,却不必像猴子那样“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口。”[进洞口。“隐在珠帘的背后”,述其位置的隐蔽;“攀”“穿”,叙其进洞的刺激。]洞里有一口方形小井,终年不枯,名曰“灵泉”,民间传说此井系通往东海龙宫之海眼。[介绍“灵泉”,增加洞穴的神秘。]这里宽敞凉爽,气候宜人,不愧为“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宽敞凉爽,气候宜人”,突出洞穴的特点;引用“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厚其文化底蕴。]
洞前不远处的石阶上,蹲着一只金黄色的小猴子,猴子头戴一顶印有红色“大圣”二字的帽子,身着橙黄色的衣服,手持一根像“金箍棒”的红黄相间的木棒,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抢着与小猴子合影留念,并不时地将手中的食物递给它吃。[出洞观猴。“争先恐后”,别有情趣。]小猴子不断地被主人送到一个又一个陌生的环抱中,它的小脸上始终挂着一副荣辱皆忘的淡漠表情。我想,它是孤独的,这样的场合不属于它,它应该在山涧间奔跑,在孙大圣的群猴队伍中鼓吹。[谈“观感”,耐人寻味。]
站在水帘洞前的平台上眺望,但见群峰遥峙,重峦叠嶂,连绵的云台山茫茫苍苍,各类“猴石”栩栩如生,姿态各异,如一位位默坐的智者,只把那些深邃的义理隐藏在这些山岭与云层之间,它们深知,所有的文字都会随风而逝,惟有大地的缄默才使一切拥有迷人的永恒。[眺望云台山,“猴石”如生,永恒的风景。]
【简评】
1.内容真实,重点突出。文章记述了一次游览花果山水帘洞的经历,真真切切地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重点描写了水帘洞内外的景色,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游记将写景、抒情相结合,写的是“有我之境”,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作者对花果山水帘洞的喜爱之情。
2.顺序井然,条理清晰。这篇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乘车进发-洞前观瀑-洞里观赏-出洞合影,有条不紊地把自己在花果山水帘洞所见到的景物呈现在读者眼前。
3.描写生动,语言形象。小作者善于观察,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如洞穴的“幽深”、小猴的“淡漠表情”,给读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文章还巧妙地讲述了有关花果山水帘洞的传说,引用了《西游记》中的相关内容,为文章增添了不少色彩。
第二篇:游记作文的写作指导
游记就是我们一起组织去玩了以后回来老师布置写一篇游记的作文,大部分是这样的,那么我们写游记作文主要抓住那些关键呢。那我们同学在游览之后,怎样把它写下来,而且有充实的、活泼的内容呢?
一、按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写作时,要在认真观察和记忆游览的景物的基础上,按照见到景物的次序,来所写看到的景物。这样才能做到条理清楚、自然、明白,不致于杂乱。观察景物,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就是定点观察。如站在公园某一角,对公园进行由远及近的观察。又如我们登上塔顶,从东南西北四个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对塔下景物进行观察。二就是移动观察,它又叫移步换位法。就是随着脚步的移动变换位置,一处一处地进行观察。选好了观察点,就是确定好了写的顺序。如课文《参观人民大会堂》,按参观的顺序,依次写了五处的景物。先写大会堂正门的国徽和柱子,其次写中央大厅的天花板和地面,接着写大礼堂,然后写宴会厅和会议厅。这样,就有条理有重点地写下了在大会堂所看到的景物。
二、抓住游览重点,详写过程。一次参观游览活动,看到的景物很多,我们不能记“流水帐”。要把看到的景物中印象较深的写下来,其余地可以写得简略些。我们在一边参观游览,一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仔细观察。比方说,我们要写游览看到的景物为主的记叙文,写作的重点就是把看到的景物重点写下来。对于我们看到的特别好的景物,我们要进行具体地描写,突出重点。对于重点的景物,要注意详细描写出它们的位置、大小、动态、静态、颜色等。如我们写“菊花”,颜色就有“红的如枫叶、白的如冰霜、黄的如麦穗”等等,菊花的形状就有像“小姑娘的卷发,毛茸茸的小鸡,绣球”等等。我们要把过程写详细、具体,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突出重点,清楚明白,才能写出游览的意义,才有教育意义。
三、略写前后,情、理、景相结合。我们在写游览记时,应把开头和结尾写得简略些。开头要交待清楚时间、地点和人物。如《游善卷洞》的开头“我的故乡江苏宜兴有一处著名的游览胜地——善卷洞”。结尾应用议论或抒情的方式写下自己的感受。如《天然动物园漫游记》的结尾写道“‘哈哈„„’我们在欢笑声中结束了这次愉快的野游。朱库米天然动物园行的乐趣是无穷的,无怪乎世界各地前去游览的人络绎不绝”。这样,写的文章有头有尾,读起来给人一个完整的印象。我们要把感情融化于景物中,写出真意。写作时,我们要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
还有,我们在写景的同时,或探索人生真谛,或谈论思想问题,治学精神,使读者在领略自然风景的同时,受到启迪和教育。
第三篇:议论性散文写作指导
议论性散文写作指导 教学目的:
提高学生散文写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议论性散文的入格 教学难点:
如何在散文中运用议论扣题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散文这一文体在表达上比其他任何文体都要灵活的多,自由的多。可以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用形象化的手法寓道理于形象之中,还可以用生动优美的语言饱含富有哲理的意蕴,这是议论文中难以见到的表达方式,作者加以任意挥写,再现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客观物象。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收放自如 “形散”主要指文章内容可以广泛选材。“神不散”则指中心主旨必须一致。太过拘谨或太过松散皆不能成为好的散文。
散文可分为:叙事性散文,议论性散文,抒情性散文。
在高考中议论性散文十分沾光,一是议论便于联系话题,二是散文形式较灵活,自由,便于广泛地选取材料。二.入格(基本格式)
(一)入题:在散文化的描写中,用议论提纲挈领,引领全文,或者由新颖形象的比喻入题,直接扣题。
“理智和情感是人类生活中的两只脚印,人类在认知事物的道路上的每一次成长都和他们的理智及情感有关。”
(江苏考生《天平和七弦琴》)
将理智和情感比作是人类生活中的两只脚印,首句入题,就形象地点出了情感和理智的内在关系——情感与理智对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这样的开头,入题迅速,闪烁着思辨的色彩,令人耳目一新。
乌云覆天,暴雨倾盆,当随着波涛飘摇于还浪上的水手看到明亮的灯塔时,是一种转折。怪石嶙峋,绿林莽莽,当青衫的骚客吟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时,又是一种转折。《转折》
“你会因喜爱北国的皑皑白雪而对南国的椰树海风不屑一顾吗?你会因沉迷于江南的小桥流水、青瓦白墙而否定西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美吗?你会介意林黛玉‘使性子’而不看经典名著《红楼梦》吗?你会钟情流行音乐而厌烦‘沉闷乏味’的古典音乐吗?——古希腊哲人曾说,人是感情的动物。因此,面对大千世界,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喜好憎恶往往会影响到对人、对事的看法。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架天平,有个自己的标准,用来衡量周遭的一切。”
(湖北考生《心中的天平》)
(二)结尾:运用名言诗句或多种修辞手法结尾,彰显文采,总结全文,达到提升文章主旨的目的。(回映开端,再次扣题)
“宠辱皆忘,看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望庭前花开花落。向太阳挥一挥手,去捕捉理性的灵光。”
《捕捉理性的灵光》 “个性的张扬,犹如大海的浪花;一滴水是成就不了汹涌的,只有千千万万的浪花聚涌在一起,才能形成钱塘江潮般的汹涌。个性的张扬犹如香山的红叶,一片两片成就不了‘红云几万重’,只有成千上万的叶片才能形成万紫千红的色彩。个性的张扬,只有融入到社会中才有风采。”
《飘飞的叶片与大地拥抱》
(三),主体部分:多角度选材,内容丰富,思路清晰,用议论的方式画龙点睛。
与议论文一样,散文要求内容充实,选取2-3个具体事例或者描写片段体现主题,并穿插议论深化对事物的认识。
三.提升(在入格的基础上,要求艺术性)
(一),散文是“情”的艺术
记叙文侧重叙事,记人;议论文侧重说理;散文却重于抒情。让情感从笔尖流露,悲伤、愤怒、欢乐、振奋、沉郁、昂扬都要有所抒发。作者在写散文时,总是将个人的独特感受或亲情、友情、爱情和挚情毫无遮掩地和盘托出,这是其他一切文体所没有的,也是散文的特质所决定的。这种“情”的艺术带给读者的是独特的审美效果和艺术感受。如章含之的《谁说草木不通情——忆冠华》,象是自言自语,更象是与读者的亲切对话。学生阅读这一则材料,体会作者,通过文章传达出来的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作者将她对乔冠华的思念之情倾注在院子里的老梨树和柿子树上:“惊喜之余,我最关心的却是旁边小院子里不起眼的角落里那另外的两棵树„„(老梨树)仍是半边吐叶,半边毫无生气。我又去小跨院中,看到我们卧室外的柿子树,不觉惊呆了!这棵当年冠华最心爱的也是最茂盛的柿子树,自他离去之后逐渐枯萎,而今年,它伸展到卧室的屋檐下的全部枝干竟都枯死了!„„这柿树对冠华如此多情,他走了,它也逐渐失去了生命。但我不知道这柿树的一半枯死是对有情还是无情?每年我盼望它开花结果,又怕它开花结果。„„如今,他走后的第四个春天,柿花终于没有了,我连当年冠华抚摸过的枝叶也看不见了,它不再给我安慰,也不再给我悲哀,这是对我有请还是无情呢?” 作者觉得“似乎这梨树真通人性,它的兴衰也许显示着冠华的安危,老乔对梨树好,他病了,梨树也病了,他去世了,梨树也不开花了”!作者在谈她的写作体会时说:“我知道宇宙间是没有神明的,人并没有灵魂,草木也不能通情,然而我对冠华那千丝万缕的情思却使我在感情上把他生前抚摸过的,钟爱过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觉得是通着灵性的。”由此她以草木之枯荣写了他们之间的恋情和她对乔冠华的思念之情。
(二)散文是“美”的艺术
以语言取胜是散文的亮点之一,或朴素,或华丽,或简洁都能体现美感。与散文相比,小说的叙事让人感到纷繁,戏剧的语言太过口语化,诗歌的语言又太多跳跃性,只有散文的语言,恰如溪中的流水潺缓不段,句句相连,层层相接,却又句无余字,篇中没有剩言。
不同的句式也能体现语言美:长句私风行于水,舒展而流缓;短句如军号,急促而庄严。偶句,自然匀称而不失“凝重”;奇句,新颖奇崛而不失潇洒。正是这些错落有致的句式的巧妙搭配和排列便自然显示出语言流动般的美。
让学生自己去搜集好的散文句子段落,体会散文语言的美。并在班上进行交流讨论。四.品读例文 三月七日水样春愁 关灯,窗帘也合上。音乐让每一寸黑暗都有了盈动的生命,身体也蠢蠢欲动地要幻化成音符,然而音乐就是音乐,它自有它的生命,我的身体顶多是一张网,如水的音符在网眼里鱼贯穿过,抓不住时间一样的抓不住它。欢乐与忧伤原来是同样的一种东西吗?它们从身体最深处涌出来,像水漫过堤围一样,我不知道我是快乐还是忧伤,就像我不知道从指间里流走的,是沙还是疼痛。
我想写几个字,它们在我脑子里拼命地乱舞,我看不清它们是什么,然而我想写下来,看是不是音符。我摸黑寻到一个本子,拿起铅笔,好像写的是“水样的春愁”。中午看到公司楼前的树已顶出了新芽,被阳光挠得“啪——啪”地笑,它们贮存了一个冬的力量,如今开始努力探出身子。是在那一霎,我开始分不清快乐与忧伤的么?
有三十年的,厚厚一摞的东西,它好像已变成了眼角的皱纹,不要紧,除了眼角,我还有脸颊,还有嘴角,还有颈脖可以让它们安住。我还有一生,还有许许多多的那么多的生。我记得我曾经很穷,我们家都很穷。早早学会骑单车是好帮家里去十里外的镇上买肉,一星期一次,拿草绳吊着,一路灰扑扑地来回,人与肉都已看不清颜色。我妈的手艺好,能把补丁打得一米外看不清。记得十岁的时候第一次吃面包,激动得躲在床后的角落,哭了。我以为我会一直穷下去,果然,我也一直穷了下来。我以为我会一直没出息,果然,我也一直没出息。可是,我已经主动地放过了,放过自己。告诉自己,我已经有了很多很多。生活有了已有的该有的样子了。放过自己,今晚黑暗里的音乐就变成了一场奢侈盛宴,我站在黑暗里,挪不动脚,欢欣与忧伤如潮水一样席卷了我,它们如此丰饶如此汹涌,几乎就像了眼泪了。
记下音乐,记下阳光,记下这一刻的放任。如同这曲我反复播放的,《少女的祈祷》,是刻录的。刻录。明天该是明天了。五.小结
我们对散文写作从内容到形式的训练都离不开高考作文的要求,首先要审题准,并且在文章中要处处扣题,否则再美的散文也是失败之作,让人叹息。其次力求做到美,从情感到语言均能成为得分的亮点。五.布置作业
随着时间的流逝,昔日的欢乐和苦恼都渐渐远去,这是一种情愫在潜滋暗长,它就是怀念。请以“怀念”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限定为议论性散文,不少于800字。
第四篇:散文的写作指导
散文的写作
1、题材的来源
文学来源于生活,散文也是一样,每件小事,每个瞬间,每种感触,每样物品都能带给写散文的灵感,我们写散文,其实就是为了生活而写,文学是为生活服务的,我们欣赏散文是为了在享受中体会到生活,而反之,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也是为文学服务的,我们写散文的一切都是从生活中谋取的。
每个人的对生活的态度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就不同,那写出来的散文也就不同了。
我们写散文的灵感,并不是要别人写什么,我也写什么,有的东西自己内心中没有那样的感触的时候,即使写出来也是僵硬的,没有感情的。我们不需要跟随别人的思想,而需要要服从我们自己内心的想法,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是真实而富有生命的。
我们就比如吧,一篇命题散文《家》,不同的人就写出不同的字字,大多的人写到自己的父母,亲人,因为家给他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些,有的写到整个世界,写到整个世界各个国家在一起就是一个家,更有的写到人和动物的情感构筑的“家”,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想法,我们不要太刻意的去束缚自己的想象空间,而应该解开自己的思维,但解开的思维就好象风筝一样,不管风筝多高,你的主要的思想要握在你手中,这个就象我们说的:形散神不散。所以说,我们写散文的来源于生活,我们自己的生活,别人的生活,认识的,不认识的生活。
2。散文的气质
如果说按照歌唱方式来形容体裁的话,那么,诗歌是美声唱法,小说是民族唱法,散文就是通俗唱法,既然通俗,那就意味着要随意,其实,个人认为,每种体裁都有每种体裁的气质和身材,散文如果要穿衣服,那就肯定是要穿球鞋、休闲装了。
散文忌讳刻意,忌讳做作,如果太做作和刻意了,反而觉得真实诚恳,不能吸引到读者。当然,散文中也是需要词汇的,我们说的随意并不是说不需要繁华的词汇,但相对与繁华的词汇来做为主体构造一篇散文的话,我更推崇用精确而适当通俗的词汇,毕竟,这样才能让让文章更加亲切。看近代列位作家的散文,老舍的“俗”是最明显的,老舍的文章中大量的地方方言就拉近了笔者和读者的距离。再看朱自清的散文,那也是十分通俗易懂的。如果读者看一篇散文都看不懂,那散文就失去了其的实际意义,而不叫散文了。
所以说,我个人认为,只要会写字的每个人都能写散文,只不过是优劣的不同而已。
3。散文的意境
文风在眼,意境在心。
人们常常说这个人文风怎么样怎么样,文风,就是风格,有的浑厚稳重,有的轻盈调皮,风格的成就在于一个人用词的特点,在于文章结构、逻辑顺序的特点。
中国文字之深就在与一样的意思,但中国文字中有很多的表达方式,比如我要表达我很孤独,在房间里抽烟,有人会写:
“我点了一支香烟,看着烟雾在手指间缭绕。”
也有人会写:
“烟雾里,寂寞象烟雾一样弥漫。”
也有人会写:
“点烟,我就一直这样在烟雾里挂着。”
这三种表达,没有一句是用了“孤独”这两个字,但同样的心情,不同的表达和措辞就有了不同的意境,第一种表达,更加注重的是意象,把原来要表达的“孤独”的心情隐藏了,我们读这样的字句,好象看到了一个人在抽烟,心情怎么样?我们不能很肯定,而第二句就显得直白多了,因为运用了“寂寞”这个和孤独的同义词,而第三句,让读者有了更多的畅想,想想啊,挂着是什么样的滋味?那一定是挺难受的,这个就侧面的表达出了“孤独”的感受。
我们在写散文的时候,不要太小看读者了,有很多东西不必要写的太明显太直白,那样反而会让读者倒胃口了,我们写散文,不过是好象厨师,只能做菜,而品味的事情,就应该交个读者。当然,并不因为这样说,我们写散文的时候就太约束,什么时候需要直白,什么时候需要内敛,这个就要看文章的主题和笔者的功底了。
一篇好的散文,要赏心悦目,文风就是要悦目,意境就是要赏心,本人是十分追求一篇散文的文风和意境的,但如果说两者产生了冲突,那宁愿要意境。
散文的特点与章法
【训练要求】
了解现代散文的一般特点,重点理解在章法方面对散文的特殊要求,用来指导写作实践,并提高文学鉴赏的自觉性。
【知识导引】
一现代散文的一般特点
学习这项内容,应该参阅《文学读本》上册的知识短文──“现代散文常识”。其要点有:注重纪实性,崇尚表现作家的个性,内容博大而风格斑斓,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和;“取材上注重耳闻目睹,小中见大”,“表现上注重情真意切,意在境中”,“思路和结构上注重‘自由’、‘随便’”,语言则“以本色为重”。
这里,我们想特别强调散文在“思路和结构”方面的突出特点。大概有几十年了,散文教学过程中,时常提到一句名言:形散神不散。因为重复的遍数太多了,它似乎就成了认识乃至概括散文基本特点的圭臬。何谓“形散”?如果理解为思路与结构方面“不拘一格”,自然随意,也
还是言之成理的。“散”,说的是无拘无束,犹如清泉出山,任意蜿蜒流淌,行于所不能不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倘若一定规划出有多少种“散”的路径,尾随着一些范文亦步亦趋,循规蹈矩,恰恰违反了散文基本的创作精神和行文特色,往往落入作茧自缚的陷阱。
二散文的章法指要
“章法”指文章组织材料、布局谋篇的方法。散文在章法方面是相当讲究的。撮其要义,提出三条供同学们参考。
1.注重铺设文脉。
这是侧重讲散文的“思路”。文脉主要是就整篇文章而言的,即纵贯作品的脉络(线索)。一篇当中,起“纵贯”作用的,可能同时有几种因素,像时间推移、人物的串连、情感的逐层加深、视角的变换与连接(空间转移)等等。其中,往往会有某一种印痕更深,凸显得更为明显。比如,作家冯骥才先生写的《书桌》,纵贯全文且最为鲜明的脉络是什么呢?是那张书桌上的“痕迹”。作者不惜笔墨,一次次描写留在桌子上的印痕,这是他数十年人生风雨的鲜活的见证啊!请看:
总写:“桌面上满是划痕、硬伤”;
儿时:“桌面上净是小瘪坑。„„还满是划痕哪„„痕迹斑驳的桌面,有如一块风化得相当厉害、漫漶不清的碑石。”
参加工作后:桌子“默默旁立„„桌面上出现一条长长的裂缝;我那颗初入社会纯真的心,也暗暗出现一条裂痕。它竟同我一样。”
恋爱:“而那女神与我临别时掉在桌上的泪滴,却一点痕迹也没留下。大概那不是泪,而是水滴。”
“文革”中:“桌上惟有一处大硬伤。„„”
总写:“尤其是在阴雨的日子里,„„忽然一道闪电把它整个照亮,它那桌面上反射着可怕的蓝色的电光。但在这一瞬间的强光里,它上面的一切痕迹都清晰地显现出来,留在这中间的往事一下子全都复活了„„”
这条文章脉络异常清晰,由它连缀着一个个具体的事件和人物。小小书桌仿佛是一面镜子,浮现出人生百态,记录着生活往事。结尾,借用别人说过的话,抒发由回忆“书桌”而产生的生活感受,有忧伤,有迷恋,渐渐积淀成人生的诗意。那条脉络延伸至此,融化在这种深沉的境界里。
不同的散文,文脉铺设方面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有的清晰鲜明,有的隐约可见,有的又似有似无,乃至有些随笔、札记之类的作品不大看得出所谓“脉”象。例如朱自清先生写的《荷塘月色》,可归入“隐约可见”或者“似有似无”之列。仔细分辨一下,文脉似乎有:从“心时颇不宁静”,觉得“小煤屑路”在今晚淡淡的月光下不怕人,“很好”,到超然物外,“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尽情享用无边的荷香月色(引出对荷塘的描写),再到“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以至于“惦着江南”,这条心情和思绪变化的痕迹,虽然浅淡,也还“隐约可见”。当然,直接描写自然景物的段落里,情感交融在其中,亦可视作情绪的曼涌缓流,那么文脉要算得上纵贯全篇了。作者在文章中隐现的“不平静”和“惦着江南”的心迹,到底源于什么样的社会和人生背景,至今也未完全探索清楚,推测一定是与所谓“自由”相对立的“不自由”的生活状态、心理淤积有密切关系。故而关注这条心绪的脉络,或许是深入鉴赏该文的关键所在。
在集中显示文脉的地方,往往会精心安排一些语句,起突出强调的作用。
2.注重过渡和照应。
散文,特别是比较长的散文,涉及的材料多,头绪也多,材料之间又不像小说那样有情节上的联系,所以,除了要铺设纵贯全篇的脉络来增强整体感,在过渡和照应方面也非常讲究。过渡是密切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直接联系,从一个内容自然而然地转移到另外一个内容。照应是密切前后内容之间的联系,使前面提到的东西能够有着落,通常表现为:首尾呼应;对前面所埋伏笔的呼应;为了强调而在后面反复提及形成呼应。过渡与照应有时连在一起使用,确切区分它们既困难又没有什么必要。
《长江三峡》是一段章法严谨的记游文字。请看:
前面写船过瞿塘峡,提到一句:“船越驶越近,渐渐看清有一高峰亭亭笔立于红雾之中,渐渐看清那红雾原来是千万道强烈的阳光。”后面写船欲过巫峡:“抬头望处,已是巫山。上面阳
光垂照下来,下面浓雾滚涌上去,云蒸霞蔚,颇为壮观。刚从远处看到的那个笔直的山峰,就站在巫峡口上,山如斧削,隽秀婀娜。人们告诉我,这就是巫山十二峰的第一峰。”后面自然地带了一笔,就和前面的内容钩连了。这是照应,并未留下刻意为之的痕迹。
写船进了巫峡,看过美女峰,加了这么一笔:“如果说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船随山势左一弯,右一转,每一曲,每一折,都向你展开一幅绝好的风景画。„„”“如果”之后,头一个分句应该是收束上文,照应了描写瞿塘峡的内容;后一个分句则提起下文,引出了巫峡十二峰联绵奇绝、变化无穷的美景。总起来看,这个复句是起过渡作用,又兼有比较和照应的意思。
3.注重舒卷自如,浓淡相宜。
“舒”与“卷”,也可以说成放(展开)与收(收束)。“舒”就是驰骋联想和想像,放开思路尽情地写出去。比如,余秋雨写的《都江堰》,开篇就是一句奇崛之语:“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接着,荡开笔去说长城,再说四川平原上比秦始皇下令修长城还早数十年就完成了的一项“工程”──“有了它,才有刘备、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的中国才有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最后,用独句段干脆有力地一收:“它,就是都江堰。”只放不收,只舒不卷,文字和思绪就“跑”了,舒卷自如才好,文章既开阔舒展,又不失严谨的法度。
“浓”与“淡”,这是就描写的色彩、力度而言的。“浓”是说用墨多,用力大,写得细致繁复。“淡”是说文字简约,轻描淡写。《都江堰》里,有一处绝好的浓淡相宜之例:“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连葛洲坝都看过了,它还能怎么样?只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乘便看一眼吧。因此,在灌县下车,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着青城山。”这几行字是粗略地写,用墨不多,一带而过。可是下面描写江水,文字浓烈起来了,因为接触到文章的关键处,自然必须着力用墨──
先遥闻其声:“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
再见其形:“急流浩荡,大地震颤”,“这里的水(与大海相比)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则,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
作者把江水与人的关系,形象地描写成生命与生命的关系:“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
这一组淡笔勾勒和浓墨重写相辅相成的例子,启示我们关注散文章法方面疏朗与绵密的关系,好像欣赏一幅虚实相间的水墨画似的,从中领略到对比之妙,变化之美。
总之,舒卷和浓淡的有机结合,体现在章法上,就是延伸思路与把握文脉、凸显细部与勾勒轮廓的巧妙搭配。
三散文写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以往同学们大都有过写作散文的经历,对“形散而神不散”“托物言志”等说法耳熟能详。这里提醒大家牢记现代散文的基本特点,强调写真情实感,写自己久蓄心头、不吐不快的内容。为文造情,无病呻吟或者矫揉造作,都是不对的,难以写出感人的作品。
章法方面的要义应心中有数,但真的写起来,往往还要笔随情走,“以气为主”。“气”是一个古老的文学理论概念,指的是作者心里的真实感受──一种难以遏止的激情。一旦激情涌动,势如江河行地,就容易将文章写出神采。再假以章法的适当约束,形神兼备的作品则有希望诞生于你的笔下。千万不要唯“法”为上,一味拘泥在章法的框子里,做以“形”害“神”的蠢事。
【课内练习】
自由命题,写一篇散文,注意选材、构思并学习运用有关的方法。完稿之后,同学之间相互品评鉴赏,选出优秀作品在班里展览,或汇编成册。
【课外练习】
自己选读两三篇散文,从主题、章法、语言等方面加以鉴赏和评点,写一篇鉴赏札记。
第五篇:叙事性散文写作指导
叙事散文
记叙文与散文的区别:
记叙文侧重于写人记事,要求写出什么人,干了什么事情,这样做展示了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或什么事情,如何发生、发展,有什么意义。
散文侧重于就一件事情,一个场面或一个景物抒发某种思想感情。我把它叫作由所见、所闻到所想所感。总之,记叙文注重记事,散文注重抒情。
写散文要牢牢掌握它的四个特点:
一、时间跨度大
散文不受时间限制,前可以远涉古代,后可跨及未来,又可覆盖今天。如秦牧的散文《土地》从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机,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晋公子重耳狼狈出逃时手捧泥土感谢土地是上苍的恩赐。再如杨朔散文《荔枝蜜》,从小时候上树掐海棠花被蜜峰蜇了一口,写到现在的参观蜜蜂场。时间跨度很大,但却紧紧围绕作者要表现的主题没有让人感到丝毫的散乱。联想极丰富,文笔挥洒自如,极有感染力。
写散文时可以根据散文的这一特点,扩大时间跨度,多充实一些有关事件,插入多组镜头,来增加散文的内容和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知识性强。
二、空间转换广
散文既不受时间限制,也不受空间限制,天南海北,空间宇宙,无不可以包容其中。如鲁迅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空间跨度从中国到日本,再从东京到仙台,又从仙台回到北京,接着又写走到厦门,空间跨度大,空间转换之多让人目不暇接,但写得层次分明,详略得当。把复杂的人和事放在每个空间里,有的随意点染,有的泼墨描绘,错落有致,色彩斑斓。
三、事件牵涉多
写散文,多数离不开事件,尤其是叙事散文,事件是散文的“硬件”。许多好的散文有一个中心事件,以及烘托连带的一些与之有关的其它事件。如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写井冈山的竹子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粥,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事件多得让人应接不暇。
四、表达方式活
散文常用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茅盾名篇《白杨礼赞》,就综合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就记叙和描写了汽车在黄土高原上奔驰看到的黄土高原的外貌,用抒情和议论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些方式的运用,有力地表达了主题,使文章气势浩大,摄人心魄。我们在写散文时,特别要注意综合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富有波澜。
散文的写作注意事项:
一是结构。散文的结构应该是由所见、所闻到所想、所感。也就是写散文的着笔处一定要有“见”或“闻”,然后由此产生联想和抒发感受。这一点在巴金的《灯》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都有体现,可以参考。
二是语言。一般来说,散文的语言要美,它的美应该体现在不但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而且能够给人以启发,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范文
荔枝蜜
总不大喜欢。说起来可笑,小时候,我有一回上树采花,不料让蜜蜂蜇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大人告诉我:蜜蜂不轻易蜇人,准是以为你要伤害它;它一蜇你,自己也就活不久了。我听了,觉得那蜜蜂也很可怜,便原谅它了。可是从此以后,每当看见蜜蜂的时候,我心里总有些忌惮。
今年四月,我到广东从化温泉小住了几天。四周是山,环抱着一潭湖水,简直是一幅山水画。从化的荔枝树多得像汪洋大海。花开时节,满山遍野嗡嗡嗡的,那些蜜蜂忙得忘记早晚,有时还趁着月色采花酿蜜呢。
荔枝蜜的特点是成色纯,色泽美,养分高。住在温泉的人多半喜欢吃这种蜜,滋养精神。朋友送了我两瓶。我一开瓶盖,就闻到一股甜香。我舀了两茶匙放在杯里,加了水,搅拌好,一喝,很有点鲜荔枝味儿。我一向嘴馋,接着又喝了一大杯,不觉动情,想去看看自己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
荔枝林深处,隐隐露出一角白屋,那就是养蜂场。当时春色正浓,花开得正欢。我一走进养蜂场,就见到成群结队的蜜蜂进进出出,飞来飞去,一片沸沸扬扬的情景。
养蜂员老梁小心地揭开一个木头蜂箱,箱里隔着一排板,每块板上满是蜜蜂,蠕蠕地爬着。蜂王是黑褐色的,身体特别细长,每只蜜蜂都愿意用采来的花精供养它。
老梁赞叹地说:“你瞧这群小东西,多听话。”
我问他:“像这样一窝蜂,一年能收多少蜜?”
老梁说:“能收几十公斤。蜜蜂最爱劳动。广东天气好,花又多,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闲着。它酿的蜜多,自己吃得可有限。每回收蜜,给它们留一点点糖就行了。它们从来不争,也从来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
我想起一个问题,就问:“可是一只蜜蜂能活多久?”
老梁回答:“蜂王可以活三年,工蜂最多只能活六个月。”
我说:“原来寿命这样短。你不是常常要到蜂房外边打扫死蜜蜂吗?”
老梁摇一摇头说:“蜜蜂是很懂事的,到时候,自己就悄悄地死在外边,再也不回来了。”
我的心头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命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美的生活。蜜蜂是卑微的,却又是多么高尚啊!
透过荔枝树林,我沉吟地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插秧。他们正用劳力创造自己的生活,等于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
当天晚上,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燕 子
初中的时候,学会了那一首《送别》的歌,常常爱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有一天下午,父亲忽然叫住我,要我从头再唱一遍。很少被父亲这样注意过的我,心里觉得很兴奋,赶快从头再来好好地唱了起来:“长亭外,古道边„„”
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
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可是父亲并不要看,他只是很懊丧地对我说:“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这么多年竟然听错了,好可惜!”父亲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然后就走开了,留我一个人站在空空的屋子里,不知道如何是好。
前几年刚搬到石门乡间的时间,我还怀着凯儿,听医生的嘱咐,一个人常常在田野间散步。那个时候,山上还种满了相思树,苍苍翠翠,走在里面,可以听到各样的小鸟的鸣声,田里面也总是绿意盎然,好多小鸟也会很大胆地从我身边飞掠而过。
我就是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的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它安静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像剪刀一样的双尾。
“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了。
可不是吗?这不就是燕子吗?这就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燕子。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的那一只燕子吗?在南园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一遍又一遍地唱起外婆爱唱的那一首歌来了:“燕子啊!燕子啊!你可是我温柔可爱的小小的燕子啊„„”
在以后的好几年里,我都会常常看到这种相同的小鸟,有的时候,我是牵着慈儿,有的时候,我是抱着凯儿。每一次,我都会兴奋地指给孩子看:“快看!宝贝。快看!那就是燕子,那就是妈妈最喜欢的小小燕子啊!”
怀中的凯儿正咿呀学语,香香软软的唇间随着我说出一些不成腔调的儿语。天好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的小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一直到了去年的夏天,因为一个部门的邀请,我和几位画家朋友一起,到南部的一个公园去写生,在一本报道垦丁附近天然资源的书里,我看到了我的燕子。图片上的它有着一样的黑色羽毛。一样的剪状的双尾,然而,在图片下的解释和说明里,却写着它的名字是“乌秋”。
在那个时候,我的周围有着好多的朋友,我却在忽然之间觉得非常孤单。在我朋友里,有好多位在这方面很有研究心得的专家,我只要提出我的问题,一定马上可以得到解答。可是,我在那个时候惟一的反应,却只是把那本书静静地合上,然后静静地走了出去。
在那一刹那,我忽然体会出来多年前的那一个下午,父亲失望的心情了。但是,我想,虽然有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我实在是舍不得我心中的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