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即墨市将气象信息服务纳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即墨市将气象信息服务纳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作者:
来源:《机构与行政》2013年第02期
近日,即墨市编办在前期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将气象信息服务纳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各镇(街道)农业服务中心增加气象信息服务职能,主要负责气象预警信息传播、气象科普宣传,并提供气象知识、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等方面的培训。通过建立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灾害防御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造成的损失。
第二篇:农村信息公共服务
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翠屏 小学信息服务点领导小组
成员名单
一、组长:石兆琳
二、副组长:连佳胜
三、成员:各班班主任
四、信息员:马玉梅
五、信息传递:全校师生
翠屏小学信息服务点信息员工作职责
1、热爱本岗位工作,热心服务农民,熟悉农技知识,关心三农,工作责任心强。
2、能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懂网络下载,信息收集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初步的复印机维护、保养知识。
3、及时下载打印《农业信息导报》(每月2号和17号),准确的分发到学生手中,督促学生送到各农户,并做好发送的登记造册工作。
4、认真做好信息的反馈、采集、上传工作。
5、保持信息工作室的卫生工作,保持必要的干净、整洁,以利于计算机、复印机的维护、保养。
6、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有关培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7、年终进行综合考评,工作认真负责、信息传接及时、农户满意,在年终考核中加五分,并在职称评聘、评优选先中优先考虑,完成任务不好受到上级部门批评者,给予必要的扣分处罚。
2010年4月
翠屏小学农村信息服务点工作规程
第一条
第二条
第三条
第四条
第五条 为了加快全县农村信息化建设,促进本辖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制定本规程。信息点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农村信息网络和本校远程教育工程为依托,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为三农服务,使本辖区农民获得市场和信息技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以各班班主任为组员的农村信息服务点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密切协作,互相配合,并与村社积极联系,促进本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确定工作责任心强、服务意识好、懂计算机的马玉梅、张焕霞为本点的信息员。建立信息员工作职责,加强培训,建立奖罚。建立完整的服务制度,健全工作规程、信息员
职责、设备管理制度,以及信息收集、发布、反馈等制度。建立全校师生为对象的信息转发、收送队伍。至少每三周的周一升旗仪式中对收送情况做一总结。
第六条
第七条
第八条
第九条
第十条 第十一条每个学生要确定1—5户农户,包干到人、责任到人。并对传送情况进行及时抽查,奖优罚劣。建立信息员目标责任,制定完善的考核机制。信息员要及时下载复印《农业信息导报》(每月2号和17号),及时下发到学生手中,并对下发情况登记造册,做好软件和各种相关文件的整理归档工作,年终做好书面总结。做好农民要求意见的反馈工作,进行及时整理、上报。信息服务点设在电脑室,有信息员专人负责,要保持室内卫生,负责设备的维护工作。积极做好与其他村社服务点和县农业信息网络的联系,学习先进经验,促进本点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年终对此项工作进行总结,对成绩突出的信息员和报送员进行表彰奖励。2010年5月
第三篇:农村公共信息服务方案
课题组拟以“云南省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为主题进行调研,邀请1名基层政府负责新农村建设的官员和1名新农村建设典型村的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接受访谈,调研访谈方案附后,时间大约为4月19日上午9:00-11:00,下午15:00-17:00,烦请孙荣燕副主任进行联系与协调。
云南农村公共信息服务发展现状调研方案
(一)调研背景
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信息弱势群体公共信息服务研究项目”子课题
(二)调研目的通过调研,获取基层农村公共信息服务情况的第一手资料,为后续分析工作奠定基础
(三)调研内容
主要内容: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最喜欢的信息传输方式;当地通讯设备与农民喜欢方式的差异;目前接受政府信息的主要途径;获取这类公共信息的困难,希望的解决方式;
(四)调研对象
(1)云南基层乡镇政府中负责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主管干部;(2)典型村的党支部书记或者村委会主任;具体人选待定;
(五)调研方法
电话访谈,事先准备好调研提纲,时间控制在每个访谈对象30-60分钟;访谈后进行资料整理;
(六)调研时间
2010年4月下旬,具体时间待定
(七)组织人员
待定
第四篇:气象信息服务协议书
甲方: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
为进一步促进乙方的防灾减灾工作,并以针对性的气象预报服务,有效地、广泛地指导乙方各行业生产,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生产安全,提高各行业经济效益。应上级政府(部门)要求或经甲乙双方共同协商,甲方为乙方开通海洋气象网站气象信息服务,具体事宜双方协议如下:
一、甲方为乙方开通海洋气象网站,并通过该网站为乙方开展综合气象信息服务。现阶段已上网的气象信息内容见附件,今后甲方应根据乙方对气象信息的需求、各行业生产和防减灾工作特点,及时充实和完善网站气象服务信息。
二、甲方应确保网站畅通,做到网站气象信息及时更新,努力做准、做好各类预报服务。
乙方有义务积极配合甲方为进一步提升和完善网站气象信息服务所做的调研等各项工作。
三、乙方要配备专用设备,指定专人负责上网浏览气象信息、做好重要气象信息的传递汇报、提出防减灾建议、指导行业生产、反馈气象服务效益、提出对网站气象服务的意见和建议。
四、甲方网站实行会员制管理,每户设置一个用户名和一个密码,未经甲方书面许可,乙方不得对外单位或个人泄露、转让用户名和密码,否则会对乙方自身正常使用本网站造成较大影响,同时甲方有权要求乙方赔偿相关经济损失。
五、乙方协议使用海洋气象网站的部位为:本单位使用。
六、鉴于现阶段全球气象科技水平的限制,气象预报还不能做到完全准确无误,因此甲方并不承担某些因预报不准给乙方造成的损失和相关的法律责任,但甲方应尽力做好、作准预报服务。
若乙方(或下属单位)从事远程海上作业,甲方建议在参考甲方预报的同时,要综合参考各上级气象台及临近作业海区其它气象台站的气象预报,使生产决策做到全面、准确,以确保安全生产。
七、本协议规定服务期限:自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止。
经甲乙双方商定,乙方在获得甲方网站气象信息服务的同时,向甲方交付预报服务经费(大写:_________)。
上列款项乙方于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前一次性汇入甲方银行帐户。(甲方帐户:_________;帐号:_________)
八、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未尽事宜由双方协商解决。本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后即生效。
甲方(盖章):_________乙方(盖章):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
甲方代表:_________乙方代表:_________
电话号码:_________电话号码:_________
开户银行:_________开户银行:_________
银行帐号:_________ 银行帐号: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第五篇: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河北经贸大学
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一、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一)当前农民最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
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事实上,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确实存在着大量不和谐的因素,其中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尤其是城乡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现象,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十一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在这之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设》中,明确提出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
其实城乡公共服务非均等化主要是因为我国一直以来的发展战略造成的。所以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实际差距的重要因素, 是新阶段农村反贫困的关键所在, 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路径依赖。长期以来, 在农村主要靠农民积累的公益金来解决某些公共服务事项, 这与城市形成极为明显的差距。由于农村公共服务制度的缺失, 农民在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公共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事实上, 公共服务因素在我国城乡实际收入差距中的比例已高达30%~40%。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 70%, 但是国家80%的公共卫生资源投放在城市;义务教育人口的 60%在农村, 却只有不到 25%的资源用在农村。从短期来看, 这使得农民“因病返贫”, 因教育落后返贫的问题比较普遍。从长期看,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匮乏制约了农民素质的提高, 不仅会影响农民未来收入的提高, 还会形成许多经济社会问题。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和服务供给不足、结构失衡、效率低下的局面有着其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和体制背景, 财政与金融资金难及农村地区是一个原因, 但农村综合改革滞后则是造成现状的主要体制性原因。进入新阶段, 随着农村潜在公共需求的逐步释放, 农村居民日益成为公共需求的主体。适应这个变化, 为广大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 已成为新阶段农村综合改革的重大任务。所以新阶段农村综合改革应当抓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突出矛盾, 变革农村的上层建筑, 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曾经设计了一份由四十二个问题构成的调查问卷,寄发给全国各地长期从事“三农”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和政策研究机构,以期广泛收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研究成果。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 份,回收问卷216 份,有效问卷214 份。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当前农民最关心、最急需、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基本公共服务,见下表。
当前农民最需要哪些基本公共服务
选 项 频数 所占比例(%)基本医疗卫生 211 98.6 义务教育 199 93.0
/ 11
河北经贸大学
选 项 频数 所占比例(%)公共基础设施 194 90.7 最低生活保障 168 78.5 农技支持 135 63.1 就业服务 117 54.7 生态环境 101 47.2 社会治安 99 46.3 金融支持 97 45.3 文化事业 75 35.0 法律救助 73 34.1 信息支持 63 29.4 市场监管与服务 27 12.6 突发事件与公共危机的处理 24 11.2 其他 6 2.8
此问卷调查显示,当前农民最关心、最急需、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基本公共服务依次为基本医疗卫生、义务教育、公共基础设施、最低生活保障、农技支持、就业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社会治安、金融支持。由此可见,在“三农”专家看来,民生类与生产类公共服务是当前农民最关心、最急需、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基本公共服务。
学界和政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都认为,城乡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所以,最近几年,各级政府开始重视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状况的改善,以及最近几年不断出台的多予少取惠农支农政策,在缩小城乡差距中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其答案既是学界关注的问题,也是政策决策的迫切需要。对于这个问题,62.6%的专家认为,各级政府开始重视基本公共服务,落实多予少取惠农支农政策,只是减缓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速度,但差距扩大的趋势仍在继续;34.6%的专家认为作用不明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速度没有什么改变;只有2.8%的专家认为作用很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所以笔者认为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二)农民最需要的这些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危害
公共服务在城乡方面的不均等,对我们社会的统一稳定有着很大的影响,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说,都是有着明显的负面效应的。下面分别对应上面的现状来分析一下公共服务的城乡差异对社会的不良影响。
1.医疗差异会造成资源浪费和人民心理上的不公平感
由于医疗体制改革已经成为千夫所指,在医疗方面的不均等状况并不为人们所重视。财政过多的将资金投入到城市里的大医院,不重视乡镇卫生院,使得卫生院的作用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人们对卫生院的期望也不是太高,这就导致了大医院的资源紧张和小卫生院资源闲置共存的情况。这也就导致上面所提到的40%-60%的农民因看不起病而因病致贫、返贫。这种情况会使人们在潜意识里形成对社会公平的质疑,减少人们对社会的信任,这对于长久的社会稳定会产生不
/ 11
河北经贸大学
利的影响。
2.义务教育差异导致城乡人民发展机会不平等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我们在义务教育公平化、均等化方面已有了不少进步,但正是如前文所述,差异的消除和形成都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我们现在没有改变现状的政策作为支撑,那在义务教育方面的不均等对我们整个社会的影响将产生比就业服务不均等更严重的后果。我们现在已经不再追求平均主义,不再要求结果平等,但我们应该提供的是机会的均等,义务教育正是在这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这种状况在一段时间内得不到较好的改善,那在市民和农民之间,将会产生一个人为的阶级鸿沟,这将使我们的农村弱势群体没有机会改变他们下一代的命运。
3.基础设施差异影响城乡间平等的发展机会
基础设施方面的差异主要是发展的环境条件问题,尤其是现在经济的发展要求有资金的支持,而资金在我国软环境大致相当的情况下大多会流向基础设施好的地方。对于我国广大的乡村地区,没有便利的交通和良好的生活环境,我国农村的发展就会跟城市的差距变大,跟随着的便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4.社保差异可能会影响社会稳定
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的总体状况就是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虽然在近几年内,我们的社会保障有着巨大的发展,但是目前的这种社会保障局面,对于我国几亿农民来说,他们心中还是没有安全感,绝大部分的农民处于各种风险的包围之中。在经济发展迅速的情况下,这可能不会对社会造成多大的影响,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对于农民来说,他们就是在凭着运气生活,灾害或者严重的疾病对于他们来说都将是致命性的,这种情况对于农民和我们的社会来说都将是高风险的。还有就是对于在外工作的农民兄弟来说,他们在城里干着最有风险的工作,却难以享受到跟他们在同一个城市的市民们的待遇,享受不到应有的保障,这对于城市的稳定和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都是不利的。
5.就业服务差异导致城乡生活机会不平等
就业服务方面的差异在于政策制定者有一个预先的假设前提:在农村的就是要种庄稼的,在城市里的就是要做工人的。这种就业服务方面的差异不利于社会的整合,会产生明显的地区“马太效应”,有着较高水平的城市里的市民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而在农民的农民则由于条件不好而使发展前景越来越渺茫,这使得农民和市民之间在生活上存在着不平等的机会。现代社会国家的发展需要社会全体公民的整体和谐发展,这样的就业服务政策对我们国家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会产生阻滞的作用。
二、农民最关心的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的城乡差异的现状
/ 11
河北经贸大学
(一)基本医疗卫生上存在的城乡差异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2005年大众媒体报道的一个焦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失败使我国医疗卫生为全国人民所诟病,但在这种整体糟糕的情形之后仍存在着城乡差异。“据卫生部调查统计,医疗卫生资源约有80%集中在城市,其中2/3又集中在大医院,用于农村卫生经费的比例,从1991年的20%降到2000年的10%,其中专项的农村卫生经费只有1.3%,农民人均卫生事业费只有12元,仅为城市人均值的28%。乡镇卫生院只有1/3正常运转。2004年每千人口医生数,农村只有0.85人,仅为城市2.32人的1/3。农村中还有10%的村没有医疗点,新的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和医疗费水平均很低。在2004年底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卫生副部长说,近年来中央财政支出中卫生支出仅占1.6%-1.7%,其中有70%的医疗费用于占30%的城镇人口。在农村约有40%-60%的人因看不起病而因病致贫、返贫,中西部地区因病无钱医疗而死亡的比例高达60%-80%。”
(二)义务教育上存在的城乡差异
长期以来,国家在教育经费投向上的城镇偏好造成了农村教育供给不足和质量低下的状况,这就又分别造成了农村子女上学难和教育收益率低,降低了农民对教育的需求状况。由于城乡的教育管理体制、经费来源不同,致使教育方面不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城镇都要优于农村。近年来,由于“三农”问题的严重,农村教育问题也日益引起国家的重视,但目前确实还存在着严重的教育方面的城乡差异。首先来看2001年全国义务教育经费城乡(城镇/农村)差别(倍数)统计,表现出来城乡投资的差距。
2001年全国义务教育经费城乡(城镇/农村)差别(倍数)统计表
教育总经费预算内经费教育总经费预算内经费
全 国1.86 1.93 1.71 1.68 河 南1.80 1.72 1.66 1.48 北 京1.54 1.62 1.14 1.21 湖 南1.45 1.60 1.47 1.44 上 海1.63 1.36 1.26 1.07 广 西1.67 1.52 1.54 1.24 广 东1.89 1.53 2.20 1.67 重 庆1.57 1.70 1.35 1.31 江 苏1.63 1.68 1.47 1.56 贵 州1.83 2.12 1.70 1.69 浙 江1.30 1.26 1.22 1.24 云 南1.44 1.49 1.16 1.29 山 东1.86 1.85 1.85 1.57 西 藏1.62 1.76 1.56 1.70 山 西1.19 1.49 1.13 1.17 宁 夏1.40 1.26 1.20 1.10 吉 林1.36 1.53 1.21 1.34 新 疆1.50 1.81 1.30 1.42
由上表可以看出来,城镇学校投资多,农村学校投资少,全国城镇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是农村小学的186倍,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是1.68倍。由于教育投资的差别,就会导致城乡教育的办学条件的差距。拿几个直辖市和全国水平以及临近北京和天津的相比,可以从中看出城乡教育办学条件的差异。这就不仅是地区差异,也是城乡差异。“河北生均固定资产,小学只是北京的35.9%,天津的70.1%,初中只是北京的25.7%,天津的42.4%。河北的初中教师合格率、小学初中的生师比与北京、天津也有很大差距。”城乡教育方面差异的另一方面表现是农民工子女的 4 / 11
河北经贸大学
教育问题,这方面问题的严重性我们可以从中央的有关文件中看出来。2003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城市要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2004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中央编办、公安部、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央发文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干预说明了这方面的问题的严重性。
(三)公共基础设施上存在的城乡差异
就公共服务的城乡差异中的诸方面来看,公共基础设施方面的差异可以说是感观上最显著的了,城市中完善的供水供电供热设施,宽阔平整的道路,方便的交通条件,美丽的公园和设施完善的娱乐场所、公共图书馆、艺术表演场所,如此等等,都是乡村中不可奢望的。当然,城市同乡村的不同特征,我们不可能看到两者在上述服务上的完全平等,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农村部分地区最基本的农田水利建设落后。在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方面,也显示出了巨大的差距:2001年各级政府继续加大城市市政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全年完成城市建设固定资产投资2352亿元,比上年增长24.4%,而同年,有89299.27万农业人口的18090个建制镇建设总额才3119.70亿元,而其中占12.32%的公共建筑建设投资387.74亿元,加上13.25%的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413.26亿元总共才798.0亿元,这与人口仅占少数部分的地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形成强烈的对比。据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贵分析,我国多年来一直实行的是向城市倾斜的财政政策,近年来财政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配更是如此,这种政策对公共服务的各个方面都有影响,但是在基础设施方面更明显。
(四)社会保障上存在的城乡差异
我们所说“社会保障”,一般都隐含着“城镇社会保障”的意思,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等几个方面;对于农村来说,有独立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差异也主要从这几方面来进行比较。据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提供的数据,当前,我国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已大致建成,进入完善发展阶段,截至2004年全国城市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1635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达10584万人,医疗保险人数达12404万人,各大中小城市的最低保障制度、救济制度及各项优抚工作也都已建立完善和顺利开展。而与此相比,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仅包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合作医疗和农会合作医疗,并且参保水平相当低,“到2002年底,全国有31个省(区、市)1955县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农村社会保险工作,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5461.78万人。2002年,按照每人年均627元的贫困线标准,我国共有贫困人口2820万人,当年,我国农村传统的救济和最低生活保障总数2288.7万人,占农村贫困人口的81%„„农村的救济仍是以传统的救济方式为主。2002年接受社会救济的2288.6万人中,传统救济1880.8万人,占82.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占救济人数的比例仍然很小,只有407.8万人,占17.8%。”“调查资料显示,全国农村居民中得到某种程度的医疗保障的人口占12.68%,其中享受部分公费医疗的人群只占1.16%,更多的是农民或集体承担缴费责任的商业性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而87%的农民是完全自费医疗。”
/ 11
河北经贸大学
(五)就业服务上存在的城乡差异
按照我们中国官方的标准,“就业”和前面所谈的“社会保障”一样,本身就包含着城乡差异的。在2000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中,作为分子的失业人员的条件之一是“有非农业”户口,作为分母之一的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是扣除使用的农村劳动力的。因此,国家“积极开展的‘以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再就业援助活动”就成为仅对准城镇居民服务的政策。而由于农民身份的限制,他们要进入城镇国有、集体事业单位获得固定工作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农民进城只能在三资、私营企业的生产线上进行一般的生产作业,带着“农民工”这种奇怪尴尬的称谓,并经常遭遇欠薪事件。“截止2004年11月26日,全国共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318亿元,其中2003年当年拖欠的农民工工资已清理162亿元,全国2003年底以前拖欠农民工工资总额171亿元,已累计偿付156亿元。”另外,农村“就业”服务还存在着缺乏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就业服务机构没有全面向乡镇和村庄延伸,大多数贫困地区没有规范的就业服务机构,没有经费保障,没有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没有专门的职业培训机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政策措施不完善,对职业培训机构投入不足,培训实用性不强,培训后就业率仍旧没有大的长进等。而与此相比,城市的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体制则优越、完善得多。
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原因
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在城乡中尤为明显, 这并不是一个暂时性的问题, 而是经过几十年形成的刚性的问题, 在这里既有政策和制度的原因, 也有社会结构的问题。但是笔者认为以下几个因素是促使现金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最主要的原因。
(一)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几乎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所普遍存在的现象, 即在国民经济中, 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并存。表现在产业结构的发展中, 农业还处在较落后的情况下, 超前进行工业化, 优先建设现代化部门。从我国情况看来, 虽然工业结构高度已经达到本世纪 70 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 但是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大体与西方国家本世纪 20 年代的水平相近, 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低, 而且, 与发达国家经济成长与社会发展相异的是,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中的“二元”的社会特征更为明显。由于农民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呈现较为明显的异质性, 从而形成两个不同质的利益群体。
(二)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是一种根基于农村自然经济和家族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 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屏蔽”制度, 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屏蔽在分享城市的社会资源之外。这种户籍制度, 一是限制农村农业户口转为城镇非农业户口, 限制农民流入城市。其出发点是实行向城市工业化发展倾斜的政策, 完成工业发展的原始积累;二是对城镇非农业户口的人, 提供包括就业、粮油供应, 提供住房
/ 11
河北经贸大学
和医疗、养老保险等待遇, 而农民就没有这些。形成了依附在两种户口上的权利差异, 造成了城乡居民户口的不同、权利不同的二元社会。由于户籍制度的屏障作用, 使得流入城市的农民工在职业、经济、婚姻、政治参与和教育方面受到层层限制要, 仍然居于城市社会分层的最低层。
四、满足农民享受其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的建议
(一)科学界定各种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责任
公共服务是从提供公共物品提出的, 公共物品的概念是英国经济学家休谟在 1773 年提出的, 后由萨谬尔森 1954 年在他的《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中归纳出公共物品在消费中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本质特征。1965 年布坎南在《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中又提出了只有竞争性而无排他性的公用资源型和只有排他性而无竞争性的俱乐部型两类准公共物品的概念。为了叙述方便, 不加区别, 我们可以把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统称为公共产品。我国学者、国家行政学院马庆钰教授 2004 年在《关于“公共服务”的边界》一文中进一步提出了具有生产弱竞争性和消费弱选择性的私人产品属于公共服务规制和监管的物品。这些研究为我们研究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建立和界定各种公共产品提供者的责任奠定了理论基础。农村公共产品是指在农村区域范围内的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或者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或服务。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主要由: 各级政府、非政府组织或个人供给。
1.纯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农村纯公共产品除国防、外交、社会治安与消防、法律与秩序、人权与产权、道德与民风育化、赌博与吸毒管教、宏观经济管理、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治(包括艾滋病防治)、垃圾无害化处理(包括废品回收)、环境保护这些传统意义上公共物品外;还应包括大型水利工程、基层政府的管理、农业科学研究与推广、义务教育、灾害防治与救助(包括难民安置)、社会救济(包括收容所)、计划生育等。这些纯公共产品必须由中央政府来供给。
2.科学理清两类准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
(1)只有竞争性而无排他性的公共资源型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 像农村俱乐部(健身房)、图书馆、文化娱乐设施、渡口码头、小型水库与公用池塘、公共牧场等。为了避免拥挤和过度消耗, 在发达地区农村可以实行保本收费管理, 但对于欠发达地区农村则应采取地方政府投资建设村委会保本管理的模式。
(2)有排他性而无竞争性的俱乐部型的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 像中小水利工程、农村道路交通、农村公用电力设施、供排水服务、农民培训、职业介绍机构、合作医疗、水电供应、社会保险、科技推广、托儿所、农村养老院等。在发达地区农村可以实施村民共同分担的办法, 但对于欠发达地区农村则应采取地方政府投资为主和农民共同出资为辅, 共同保本管理的模式。
3.关于生产弱竞争性与消费弱选择性私人物品的供给问题。这部分公共产品包括: 民航、邮政、电信、铁路运输系统、公路交通系统、集中供电、集中供热、生活燃料沼气改进、饮用水供应系统、广播电视系统等, 它们在消费上可以排他, 在生产上也可以有竞争,由于这些产品和服务所具有的网络性与规模性, 决定了他们生产的弱竞争性与消费弱选择性, 就它们的性质讲, 天生容易形成垄断, 政府就必须承担起规制与监管的责任。对于这部分物品原则上是拿钱买消费,用者付费, 但对于欠发达地区农村则应区别情况分别对待, 如饮用水供应系
/ 11
河北经贸大学
统、广播电视系统的建设则因其分别包含着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治或道德与民风育化的重要作用, 应采取中央政府投资建设, 村民共同维护的模式;再如生活燃料沼气改进, 因其包含着垃圾无害化处理、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 应采取地方政府出资建设, 农民自行维护的模式。
(二)转移支付的重点应放在弥补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上
提高基层政府可用财力。现行财力性转移支付中, 除一般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和年终结算财力补助等地方可自由支配外,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等项目具有专门用途, 需要地方额外增加配套资金, 不能缓解基层政府可支配财力的不足, 直接影响了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 致使绝大部分限制开发区域的基层财政一直处于“吃饭财政”的尴尬境地。一些限制开发区域为了维持基层政权的运转, 往往挪用各种用于生态建设等方面的专项资金, 严重影响了限制开发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因此, 未来国家转移支付应加大对基层政府可用财力的转移支付力度, 保障基层政府具有实施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日常经费与运营费用充足。国家为中西部地区投资兴建了学校、医院、社会福利院等硬件设施之后, 往往没有相应的运营费用加以配套支持, 特别是人头费严重不足, 使得中西部功能区的基层教员、医务人员、文化工作者的工资报酬得不到保障,大量工作岗位无人承担, 公共设施资源闲置浪费。因此, 要保障中西部主体功能区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 需要加大基本公共服务运营经费特别是人头费的资助, 从而使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运营费缺口得到弥补, 保障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三)明确政府的均等化财政支出的方向
笔者从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设计的那份由四十二个问题构成的调查问卷中还收集到了一些关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问题的其他信息。
农村义务教育当前最重要的问题
选 项 频率 百分比(%)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稳定投入机制 185 88.5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学质量 135 64.6 确保教师工资,稳定教师队伍 126 60.3 巩固义务教育对象的入学率 52 24.9 加大硬件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98 24.9 其他 9 4.3
从问卷调查中显示,对于农村义务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依次为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稳定投入机制;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教师工资,稳定教师队伍;巩固义务教育对象入学率和加大硬件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这些信息清楚地告诉我们,财政对义务教育的投入的重点应该集中于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稳定投入机制;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教师工资,稳定
/ 11
河北经贸大学
教师队伍;巩固义务教育对象入学率和加大硬件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农民在公共基础设施方面最为迫切的需求
选 项 频数 百分比(%)选 项 频数 百分比(%)公共交通设施 189 90.9 环保基础设施 120 57.7 农田水利设施 188 90.4 文化体育设施 110 52.9 人畜饮水工程 179 86.1 其他 8 3.8 电力基础设施 143 68.8
公共基础设施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学者建议把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个切入点,这不仅能够改变农村面貌,而且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关于现阶段农民最迫切需要的公共基础设施,专家们的意见比较一致,包括公共交通设施、农田水利设施、人畜饮水工程、电力基础设施、环保基础设施和文化体育设施。这些项目都应该成为财政支农惠农政策的重要关注点。
政府农村生态环境服务的重点
选 项 频 数 百分比(%)选 项 频 数 百分比(%)村容村貌的整治 166 81.8 三废处理 148 72.9 空气污染的治理 110 54.2 其他 6 3.0 清洁能源的推广 150 73.9
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村生态保护方面,大多数专家认为,基层政府从保护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村生态环境的客观要求出发,应该重点抓好水土污染防治、村容村貌的整治、清洁能源的推广、三废处理四个方面的工作。而且财政对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村生态保护方面的投入也理应集中于水土污染防治、村容村貌的整治、清洁能源的推广、三废处理四个方面。
对于目前农村医疗卫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72.7%的专家建议提高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比重;72.2%的专家建议在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的同时,改善卫生医疗机构硬件设施;67.0%的专家建议根据不同地区农民的支付能力建立稳定可靠的资金筹措机制;55.5%的专家建议加大医药市场不规范问题的整治;51.7%的专家建议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降低报销门槛费,简化报销手续。另外,43.1%的专家建议应重视“只保大病,忽视小病预防”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受益率的负面影响,还有 34.9%的专家建议以贫困农户为主要服务对象,兴办乡村免费医院
关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86.1%的专家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费短缺,保障和救助水平低;72.2%的专家认为覆盖面太小,救助水平过低;58.4%
/ 11
河北经贸大学 的专家认为保障和救助对象的确定程序繁杂又缺乏可靠依据,随意性大;33.0%的专家认为保障水平在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差别太大。另外,从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和不同地区财力差距较大的现实出发,63.8%的专家建议应该确定全国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底线,根据不同地区的财力划分中央、省、县(市)的分担比例。23.8%的专家建议,在确定全国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底线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兜底。对于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建立和管理中的作用,大多数专家认为政府当前面临三大任务,一是尽快把所有社保业务统一归并社保机构,实现资源共享,解决多头分管问题(80.8%);二是统一城乡社保立法,解决体制衔接问题(78.8%);三是强化政府责任,确保财政补贴和财政兜底问题(79.3%)。对于如何保护失地农民权益问题,专家意见存在较大分歧。46.9%的专家认为保护失地农民权益的最重要途径是把他们全部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38.8%的专家认为,只要解决了合理补偿问题,失地农民的生存、发展和养老问题就可以自然解决,应相信农民利用土地收益的经济理性;而21.1%的专家认为,通过土地补偿和就业安置,能够解决大部分失地农民的生存、发展和养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冲破传统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向城镇流动,形成规模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他们与城镇常住居民之间获得的就业服务差距仍然很大。从调查结果看,很多专家建议政府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农民工的劳动就业服务:92.3%的专家建议强化劳动执法,保护农民工的正当权益;90.3%的专家建议为农民提供符合他们就业方向的全免费的培训;75.4%的专家建议建立保障农民工与所在城镇的常住居民平等享受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73.4%的专家建议,在城乡“二元”体制彻底打破前,应为农民工提供全部免费的法律援助;43.0%的专家认为应当为农民工提供廉租住房。
根据这份问卷调查,我们应该还可以明确财政对基础医疗与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农民工就业服务等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重点。
(四)建立财政监督机制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更新监督理念,突出监督重点,改进监督方式”的指示精神,建立健全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相结合的财政监督机制,探索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者紧密衔接、相互制衡的财政监督体系,充分发挥财政监督在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保驾护航作用。切实保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一是要以监督检查服务完善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积极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促进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
二是以监督检查服务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的动态监控和调研分析,及时发现财政转移支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转移支付制度。
三是以监督检查服务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科技、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公共安全等方面财政投入资金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的监督力度,确保各项惠民资金政策落到实处。同时,探索开展
/ 11
河北经贸大学
绩效监督,推动加快建立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
坚持将财政监督工作贯穿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之中,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提高财政监督信息化水平,逐步实现对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的动态监控,促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监督方式上,要注重事前调查审核、事中跟踪监控和事后专项检查相结合,加强对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要综合运用检查、调查、审核、督促、反馈等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提高。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强化实时监控,提高财政监督信息化建设水平。在监督成效上,要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成果利用协调机制,切实使财政监督做到有为、有位、有威,促进财政管理职能的落实。在监督基础工作上,要按照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要求,做好财政监督制度建设、理论调研、信息宣传等基础工作。在监督资源建设上,要统筹兼顾财政、审计和其他政府部门的监督资源,适时调整和充实财政监督职责,注意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部门职能的交叉重复,提高整体监督效能。
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决策制度,建立有效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问责机制和监督机制。目前中央和地方的财力与支出责任不对称,直接影响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和效率,也造成了城乡间公共服务职责和供给能力的差距。应该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对称的原则,调整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权分配格局,健全政府公共服务绩效管理和评估体系,强化各级政府公共服务的责任,形成科学的公共服务分工和问责机制。针对我国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实际情况,关键是要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责任和范围。国家应根据农村公共品的不同性质,建立和完善政府(中央、省、县、乡)、村集体和农民三位一体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并按照受益原则合理划分各自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职责范围,改革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制度,根据农村公共产品需求优先顺序,实行“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投入决策机制。要完善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价和效果跟踪反馈制度,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对称的原则,健全政府公共服务绩效管理和评估体系,强化各级政府公共服务的责任,形成科学的公共服务分工和问责机制,规范问责操作程序。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来规范地方基层政府的决策行为,加强对公共服务决策活动的监督,完善决策的监督制度和机制,完善村情民意沟通渠道,建立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机制,扩大农民在公共服务问责制度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以保证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科学合理。
翟子斌
11月28日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