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式居住区园林水景设计手法和空间布局

时间:2019-05-15 13:48: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法式居住区园林水景设计手法和空间布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法式居住区园林水景设计手法和空间布局》。

第一篇:法式居住区园林水景设计手法和空间布局

法式园林水景设计手法的主要特点包括对静态水景观的设计处理、对动态水景观的设计处理。

法国园林认为水是造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因而十分重视用水。尤其是静水是表现城市或庄园景观恢宏的有效手段之一。法国园林大多喜欢用水体面积大的静水来表现宽阔的气魄和宁静,形成了法式水景典雅、从容的风格。这一点可以从很多法式园林水景作品中找到证明。“水镜”反射着周围的建筑、蓝天和树木。

同时法国园林又很重视运用流水,通过流水来巧妙地展现庭园的活力和生机。动态水处理主要从喷泉和水渠两个方面来展现。其中喷泉的设计方案多种多样,有取材于动植物装饰主题、古希腊罗马神话,蕴含着特定的寓意,并且与整个园林相协调统一。动态水景的另一种处理方式就是水渠,可以开阔视野展现优美的景观,也为游人们提供游乐的场所。

法式居住区园林水景空间布局特点可以再平面结构、竖向变化上表现出来。

在平面结构上,水景设计最精彩的部分往往在轴线两侧或轴线上,居住区轴线系统构成了水景平面结构的基本骨架,每一条轴线都是一个景观空间序列。

法式园林水景层次丰富,在竖向方面起伏变化。一般采用几何式并且与原地形相融合。利用自然地势的坡度,将中轴线设计成高差变化丰富的竖向设计,但又成为一个基本统一、层次分明和充满秩序感的空间序列。

第二篇:居住区设计任务

城市详细规划设计任务书

年级:城市规划2011级

辅导老师:姜秀娟、刘英、王峰玉

开课时间:2014,1-10周—、教学目的城市详细规划设计是规划设计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要求在规划设计中运用规划理论知识进行城市详细规划。在设计中要求掌握详细规划的基本任务及规划方法。了解主要专项规划的一般方法。通过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和详细规划设计、专项规划设计,进一步提高对实际问题综合分析能力,加深对城市规划理论及工作的理解。掌握城市详细规划和建设中各种各类专业问题的基本处理方法。

二、教学要求

1、了解城市详细规划基本内容和特点,在现状资料分析基础上进行规划方案构思,并逐步完善成熟。

2、在课程设计全过程中,要求具有一定图面、口头及文字表达能力。能独立进行方案构思、综合评述和介绍。

3、必须独立完成规划方案的构思和结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组完成详细规划设计方案。

4、独立完成各专项规划方案。

5、在以上工作基础上分组完成详细规划、各专项规划的设计说明书、图纸,并进行模拟汇报和评审验收。

三、设计课题

1、项目名称:荥阳市索河办居住区规划

2、项目概述:

该小区位于荥阳市市区西南部,东邻万山路,南临龙港路,北临规划二支路,西临滨河东路,其中龙港路、规划二支路和滨河东路均为规划路。基地西面临索河,南侧有高压线通过。基地地势平坦,规划用地约17公顷,详见地形图。

3、设计依据

(1)、城市居住区规划规范

(2)、住宅设计规范

(3)、荥阳市总体规划(2008-2020)

(4)、荥阳市索河办城关村及楚楼村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

(5)、基地地形图

四、设计要求

1、技术指标要求

(1)总容积率控制在3.0以下;

(2)建筑密度不大于25%;

(3)绿地率:不小于35%;

(4)建筑高度小于等于90米;

(5)住宅户数不少于6030户,住宅户型以三室、二室为主;

(6)小区住户机动车停车位按标准小型车位设计,数量按小区设计住宅户数1:1比例确定,地面停车率不宜超过10%。

2、总体规划原则

(1)、建筑总体布局、造型、色彩应注重城市设计,应充分考虑与周围地块的关系;

(2)、注意处理各种建筑空间的有机组合、过渡,做到公共空间的开放性,个人空间的私密性;

(3)、住宅群体布置要避免建筑物之间的相互遮挡,要满足住宅对日照、间距、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的要求;营造小区内组团绿化空间,尽量使各户型的客厅和主人房有好的景观和朝向,争取做到户户有景,户户有良好的朝向;

(4)注重与索河景观的联系。

3、景观设计原则

(1)、要有有明确的景观结构,营造舒适的住区景观环境。

(2)、通过重点对主入口、入口广场、小区花园等的设计,营造丰富的、有新意的环境空间;

(3)、多功能的住区景观设计,景观设计要考虑不同人群对场地的使用需求,突出人性化的景观设计。

4、交通组织

(1)、临规划道路设置开口,主入口开口宽度不大于9米,次入口开口宽度不大于6米,主、次入口均远离道路交叉口布置。

(2)、注重处理小区主要出入口的位置,考虑公共区域与居住区域的关系,解决好各种流线(生活后勤服务、临时访客、消防疏散等)之间的关系。尽量做到人车分流。

(3)、小区住户机动车停车位的平面布置应按住户就近停车的原则进行考虑,根据总平面设计按地下一层车库或半地下车库进行规划设计。

(4)、充分考虑残疾人无障碍设计。

五、设计成果要求

1、图纸部分:

(1)现状分析图(区位分析、用地与环境分析)

(2)总平面图(含技术经济指标)(手绘)(1:1000)

(3)日照分析图

(4)规划结构分析图(手绘)

(5)功能分区图(手绘)

(6)道路交通规划图(手绘)

(7)景观分析图(手绘)

(8)住宅选型设计(要求小区主要户型的平面4个,比例1:100;住宅单体建筑方案一个,小区公建方案一个,比例1:200,内容为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至少各一。)(手绘)

(9)沿街立面规划图(手绘)

(10)重要景观节点平面(至少两个)。(手绘)

(11)鸟瞰图

(12)局部效果图

2、文字部分:

规划设计说明书(5000字以上)

3、图纸要求:

(1)图纸要求均为标准A1,在图右下角做图签,如下表

(2)图册彩图至少15张以上(A3)

(3)成图要求A3文本

4、其他

准备汇报的PPT

六、进度控制

第1周:个人作业:布置题目,收集资料,调查分析,各项指标面积换算,方案一草构思。第2周:个人作业:方案二草构思与完善,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和规划结构分析。

第3周:个人作业:户型收集与设计,正式进行平面规划设计。小组作业开始制作现状分析图

第4周:个人作业:规划方案平面图深化设计,并作日照分析,分组进行详规设计方案汇报,辅导老师对设计方案讲评,规划设计方案总平面图(手绘)/每人1号绘图纸或者硫酸纸一张。小组作业,提交电子版现状分析图,开始进行电脑总平图设计。

第5周:个人作业:完成功能结构分析图,住宅单体图(至少三到四种户型图,要求标出两道尺寸)。小组作业提交电子版总平图。

第6周:个人作业:道路交通分析图,景观分析图(含局部景观节点分析图)。小组作业提交电子版功能结构分析图,住宅单体图。

第7周:个人作业:沿街立面图、鸟瞰图绘制。小组作业提交电子版道路交通分析图,景观分析图。

第8周:小组完善所有电子版成果,并完成PPT课件制作。

第9周:分组PPT汇报

第10周:完善成果,交图

作业:个人手绘图;小组规划设计A3图册,内容包括说明书和图纸。

七、参考书目

1、《城市详细规划设计》 科学出版社

2、《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 中国建工出版社

3、《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第三篇:广州市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规划

广州市工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规划

http://www.xiexiebang.com2007-12-21 14:55:08国家信息中心

为适应“十一五”时期广州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总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空间布局,提升产业竞争力。根据《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对“十一五”时期全市工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进行宏观指导。

一、“十五”时期广州工业经济发展主要特点

(一)总量大、增速快

广州工业经过“九五”时期的调整,“十五”时期特别是后半段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05年,工业总产值6770亿元,比2000年增长1.3倍,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目标,五年净增产值3670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净增量的2.7倍;2001~2005年年均增速18.3%,比“九五”时期年均增速加快2.6个百分点;尤其是“十五”后半段工业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后三年合计新增工业总产值约3000亿元,相当于前两年新增额5倍左右,基本相当于“九五”末期2000年全年工业总产值。2005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867.53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以上,年均增速16.5%,比“九五”时期加快2.4个百分点,高于全市经济增速2.7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5%,比2000年提高1.3个百分点,工业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4.4%。

(二)结构日趋优化

1.广州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五”以来,在汽车等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行业增产带动下,重工业生产不断加速。2004年2月,全市重工业产值首超轻工业,标志着全市轻重工业结构调整出现了里程碑式的变化,工业化进程步入重化产业为先导的新经济周期。2005年,全市轻重工业比重为41.6:58.4,重工业比重较2000年大幅上升了15.2个百分点,工业重型化态势明显。

2.支柱产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目前,汽车等机械装备、石化及精细化工、电子信息、钢铁、制药、轻纺、新材料等全市七大重点发展产业的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化、电子信息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三大工业支柱产业年均增速约31.3%,高于同期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13个百分点,占全市总量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28.0%上升到42.8%,同比提高了14.8个百分点,三大支柱产业所占份额不断扩大。2005年,支柱产业实现利润232.0亿元,占全市工业利润比重超过六成,充分显现其强有力的龙头带动作用。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2005年我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710.4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5.3%,比2000年提高了9.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增速30.1%,高于同期工业总产值增速11.8个百分点,科技进步对工业增长贡献率约50.5%,比2000年提高2.4个百分点,标志着我市工业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的贡献日益突出。

4.名牌战略取得新进展。2005年,全市新增工业产值中约有四成来自名牌产品企业的创造,名牌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35%,比2000年提高5个百分点。目前,全市共有中国名牌21个,省名牌产品146个,分别占全国、全省的2.27%和16.57%。其中,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有32个,超5亿元的品牌56个,超亿元的有143个。

5.各种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十五”时期,我市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不断优化,呈现出国有、三资、民营企业同步大发展,多元结构生机显现的良好局面。一是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以占全市工业总产值27.5%的比重,创造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35.7%;与此同时,企业综合效益指数达273.4,比全市平均水平高86.8个点,充分显示我市国有企业经过改革重组生机勃勃。据统计,2005年,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户数和职工人数分别比2000年减少118户、6.66万人,但资产总额和工业总产值却分别增长了37.7%和111.7%。二是三资企业仍是全市工业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2005年三资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399.77亿元,同比增长18.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65.0%,比2000年提高约18个百分点,在我市各类企业中比重最高,增速最快,是我市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三是民营企业发展步伐加快。2005年全市民营工业总产值1458.1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1.5%,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9.1%,比2000年提高6.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户均产值1.09亿元,比2000年增加0.5亿元,户均产值提高91.2%;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700多户、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77户、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8户。

(三)效益竞争优势突出

1.综合经济效益指数屡创新高。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6.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个点以上,比全省高30个点以上,比2000年大幅提高61.5个点。

2.工业盈利水平持续高速增长。2005年,广州工业以不到全省1/5的产值创造了全省近1/4的工业利润,利润率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05年,全市工业实现利润总额384.09亿元,相当于2000年全市工业利润总额的3.2倍,分别相当于东莞、佛山利润总额的3.5倍和4.8倍。在全国六个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上海、北京、天津、苏州、深圳、广州)中,广州工业的工业增加值率、工业资产贡献率和资金利税率均排名第一。

3.综合能耗水平不断下降。近年来,我市工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每元工业利润耗电量均比国内主要工业城市低。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均在逐年下降,分别从2000年的每万元0.46吨标准煤、1.60吨标准煤下降到2004年每万元0.36吨标准煤、1.31吨标准煤,与全国工业综合实力最强的上海、苏州、深圳、天津、北京等五城市比较,广州工业产值综合能耗最低。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万元工业产值粉尘排放量及污水排放量比2000年减少约一倍和50%以上。

虽然“十五”时期我市工业发展成效显著,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既有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又有近年暴露出来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主要包括:产业发展环境有待继续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层次不高,实力不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集中度不够高,带动力强的特大型企业少,部分行业的产业链缺乏关键环节;工业布局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工业规划滞后于城市规划,工业集聚地的专业化和特色不明显,难以充分发挥产业相互支撑和配套效应;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尚未形成,创新能力不强等。

二、发展环境

(一)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是国际产业链的全球化延伸和再配置为广州工业融入世界经济利用两种资源和市场提供了新的机遇。目前,全球制造业加速向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转移,有利于我市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加工制造业方面有很强的国际比较优势,而广州作为珠三角中心城市在发展工业方面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广州独特的历史文化、良好的城市环境,吸引着每年近30亿美元的外商投资。截至2005年末,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中,已有140家落户广州(占全省的比重高达80%),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广州设立了8000多家外资企业和2000多个办事机构。一年近2000亿元的市场购买力,使众多外商越来越看好广州的前景,广州正日益成为他们投资及创业的乐土。

二是国内开始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为广州工业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外部氛围。“十一五”期间国内城市化、工业化的双重推动,使经济又具备了增长的内在动力和条件,另外整个世界经济在此期间将保持较高增速,因此可以预期进入国内的外资以及对外的贸易总量将继续扩张,我市工业发展将面临良好的外部环境。从产业结构升级角度看,“十一五”期间我国高技术产业领域将在外资外贸企业的带动下紧跟世界发展步伐全面链接国际生产与营销体系,国际竞争力将不断加强;传统产业在竞争刺激与高技术改造下不断更新装备、优化产品结构,竞争力将日渐增强。这种优化产业结构的增长模式,将为我市的工业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供良好的前提。从国内的重点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十一五”期间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升级需要一批特大型冶金、石化和原材料等重化工业产业和消费产业(如汽车)加速发展,我市正是在汽车、石化、钢铁等产业上具备相对的规模和优势,这样国内的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内涵将为我市工业的优势产业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

三是CEPA协议实施和泛珠三角等区域的发展给广州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下,粤港澳“大珠三角”整合成功和优势互补以及泛珠三角概念的提出和实施,意味着这个地区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凸现,对广州而言则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广阔和深远的经济发展腹地,在转移低附加值产业的同时,通过“腾笼换鸟”,为承接高档次的产业转移腾出了空间,也使珠三角周边区域甚至周边省区可以获得广州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而发展壮大自身的区域经济,而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又为广州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四是广州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和作用的进一步加强为充分发挥广州工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提供了重要条件。珠三角地区已成为世界级制造业基地,对工业原材料等重化工业产品需求极大,而广州作为华南地区工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城市,从产业链的配套衔接看,正好可为珠三角发达的加工制造业提供石化、钢铁等上游产品,从这个方面说广州在区域内具有比较明显的比较优势。1998年省八次党代会明确广州中心城市的地位,2003年初,又进一步明确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广州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国家有关部门也对广州的汽车、钢铁等重大生产力骨干项目和南沙开发等给予了较大的支持;省委、省政府制订的提升产业竞争力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全省产业基地、重大项目的规划布局作出引导和调整,强调既注重促进珠三角产业加快升级和转变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又充分考虑东西两翼和山区的特点、资源优势,提高区域工业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引导珠三角产业向东西两翼和山区转移,这更为我市今后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机遇。

(二)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是新一轮城市竞争加剧及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对广州工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带来了新的压力。一方面,尽管国家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但随着近两年新建项目的陆续投产,部分行业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产能严重过剩的不良后果逐步显露。另一方面,“十一五”期间各城市与区际竞争将更趋激烈,而工业又处于其中的焦点地位。各城市都力争获得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工业资源的战略地位,同时在争夺、占领和控制工业市场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些都对我市工业综合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构成了新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

二是环境承载力的约束对广州工业增长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要求将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逐步降低。而依据工业经济的发展规律,“十一五”期间又是我市重工业高速增长的阶段,环境承载力将受到进一步挑战。同时,国家不断加大环境保护的政策力度以及社会民众对环境标准的提高,从政策和社会层面进一步减弱了环境的承载力,这些都对我市工业的增长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对广州工业的发展后劲产生了严重制约。虽然我市工业近年来在速度、规模、结构、效益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相比之下,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还不够快,创新链条中的研发、转化环节还有待加强;现有的高新技术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还比较低;研发投入明显不足;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仍未从根本上得到确立,拥有核心技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还不够多。这种状况如得不到及时的改变,将严重影响我市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削弱我市工业的发展后劲。

四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对广州产业结构的升级形成了较大障碍。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能为工业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更低的成本和更高效的市场。而我市目前围绕消费者的生活服务业十分发达,而以现代物流和现代金融、设计管理、咨询为核心的现代生产型服务业体系发育明显不足。这不仅影响我市工业门类中主要产业链的延伸、优化和生产环节的价值增值,而且影响区域内与区域间的产业关联、融合与拓展,将会制约我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对我市现代制造业发展及传统工业在改革改组和改造中重新焕发活力构成较大障碍。

三、工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围绕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目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的融合,延伸产业链条,构建以技术高端化、产业集群化、资源集约化为特征的新型产业格局,推动产业链条集聚从工艺性向价值性转变,把广州建设成为产业特色鲜明、区域带动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基本原则:一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发展汽车、造船等机械装备、石化及精细化工、电子信息、制药、钢铁、轻纺等产业,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集中力量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产业,特别是支柱产业的竞争力。二是集约经营的原则。通过资产重组、推进技术改造、优化产品结构、加强企业管理,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竞争力。三是以点带面的原则。突出抓好优势产业的关键环节,尤其是针对薄弱环节,努力促进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竞争力的提升。四是发挥聚集效应的原则。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发展主要工业集聚地。五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要把发展广州工业与发展循环经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考虑环境对工业的承载能力,牢固树立发展绿色工业的理念,更加重视节能降耗,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全面增强广州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主要目标

“十一五”时期主要目标:

规模目标——工业总产值超过130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工业增加值35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3.5%左右。

品牌影响目标——形成超过200个国家和省级工业名牌产品,全市名优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50%左右。

发展后劲目标——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0%,科技进步对工业的贡献率超过55%。

环境支持目标——循环经济格局基本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迅速发展,清洁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

四、“十一五”工业重点发展产业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力量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努力形成广州工业新优势。“十一五”期间我市将继续重点发展以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以广石化扩能项目、南沙石化基地等为重点的石化及精细化工业,以计算机及零部件、集成电路、通信设备、软件(嵌入式软件)、新型光电子元器件等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业,重点培育生物医药成为新兴支柱产业,继续发展壮大机械装备工业、钢铁工业、轻纺工业等传统优势产业。

(一)汽车产业

1、发展目标

继续贯彻落实国家《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零部件与整车协调发展,按照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以零部件产业为突破口,推进自主品牌建设,努力把汽车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提升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根植性。到2010年,汽车工业总产值将达到3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0%左右,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具有较强自主研发能力的汽车工业技术创新体系,把广州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和亚洲地区主要汽车文化发展中心之一,形成以电子商务平台与连锁销售店相互支撑的全国汽车营销体系和物流体系。

汽车整车:到2010年,汽车整车年生产能力达到130万辆,产值2000亿元左右。

零部件:到2010年,汽车零部件产值达到800亿元以上;重点培育一批外向型出口产品,把广州发展成为部分零部件全球供应的重要基地之一。

摩托车:到2010年,摩托车年产量达到350万辆左右、产值200亿元左右,培育壮大5—8个在国内有突出影响的摩托车品牌。

2、发展重点

利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汽车需求迅速增长的大好时机,发挥我市区位优势、经济基础和工业基础优势,利用“外资外技”和“民资民营”两方力量,以广州汽车工业集团等大型汽车企业为载体,以先进汽车制造技术为支撑,积极参与世界汽车产业分工,做强做大,尽快形成以轿车产品为拳头,龙头企业积极带动,汽车工业、摩托车工业齐头并进,整车与零部件企业协调配套、同步发展的现代汽车工业体系。

(1)乘用车产业:扶持乘用车生产企业做强做大。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中高档轿车和经济型轿车产品。重点扶持广州本田汽车扩能、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日产乘用车扩能和广州丰田汽车等项目建设。

(2)商用车产业:以合资建设商用车项目为契机,加快大中型客车、专用汽车、轻型货车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和促进企业的联合重组,整合做强。做强做大五十铃、骏威等客车生产企业,形成客车生产高、中、低三个档次较强的综合竞争能力;依托广州现代汽车有限公司、广汽日野商用车、广东明威专用车、广日专用车有限公司等重点商用车生产企业,研究开发各种型号的载货汽车、牵引车以及各类专用汽车等商用车产品;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汽车,争取2010年批量生产电动汽车及混合动力汽车产品。

(3)汽车零部件产业:把汽车零部件工业作为产业的重点,与整车共同发展。坚定不移地走引进吸收和联合开发相结合之路,努力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并逐步参与整车企业同步开发设计。通过合资合作,主动融入国际研发体系。提高产品技术性能和系统化、模块化配套能力,加快零部件产业升级,由单一零部件向总成转变,由单纯机械产品向机电一体化产品转变。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零部件产品,加快发展汽车电子类零部件、发动机零部件、底盘零部件、车身及附件、通用零部件及满足现代汽车生产要求的安全、环保、节能等功能性零部件和轮胎、汽车化工等相关产品。促进重点乘用车项目的零部件企业发展,力争使其产品进入乘用车生产厂的国际采购网络之中。

(4)摩托车产业:鼓励摩托车生产企业整合做强。通过引导企业整合,兼并重组,组建大企业集团,提高整体实力。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发适应海外和农村市场需求的不同档次的新车型。在提高摩托车行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保持适度发展。

(二)石油化工产业

1、发展目标

加快发展炼油、乙烯及石化深加工、汽车和电子化学品、涂料及其他有原料和市场优势的精细化工产业和产品;积极发展新材料、节能低污等高新技术产品;加快发展壮大中间学科产品。引导企业集群发展,推动向化工园区聚集,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到2010年,石化工业总产值争取达到2200亿元,年均递增18%左右。主要目标是:

炼油:加工能力达到2500万吨/年。

乙烯:生产能力超过100万吨/年,建成百万吨级乙烯基地。

合成树脂和化工新材料聚乙烯和聚丙烯:总生产能力达到150万吨/年以上。建设30万吨/年聚氯乙烯(PVC)装置。

精细化工:精细化率大于50%,初步形成表面活性剂、高档涂料油墨、食品饲料添加剂及电子、汽车、造纸专用化学品等新领域精细化工的开发、生产基地,使其具备经济规模及系列化、专业化的行业特色,精细化工行业的综合技术水平达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国际水平。

2、发展重点

以炼油、乙烯为龙头,重点发展原油加工、乙烯、石化产品深加工、精细化工、石油化工新材料等产业。

(1)炼油和乙烯。按“就地发展、加快进度、注重环保”的发展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发挥油化一体的优势,大幅提高原油综合加工能力,建成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基地。

(2)聚乙烯和聚丙烯。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建设上下游一体化的大型化聚烯烃装置,建设百万吨级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及其他树脂生产基地。应用新催化剂技术、聚合技术、应用技术、清洁生产工艺等,提高聚乙烯和聚丙烯产品的竞争力。鼓励发展达到经济规模、技术先进、具有竞争力的ABS、丙烯酸及其酯类、芳烃等其他市场短缺的石油化工产品。

(3)聚氯乙烯。发挥中直企业和地方企业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各自优势,积极引进技术和投资,平衡乙烯资源,建设30万吨/年PVC装置,配套建设20万吨/年离子膜氯碱装置。

(4)涂料。汽车漆: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和合资合作,发展高档轿车用涂料,高起点地建设万吨级汽车漆生产基地。高耐候建筑乳胶涂料:发展耐候性能10年以上、耐沾污性好的建筑涂料,如硅丙乳液和氟碳乳液等高档基料乳胶漆。功能性涂料:利用广东稀土资源丰富的条件,开发稀土发光涂料;开发耐热涂料、防火涂料等。

(三)电子信息产业

1.发展目标

加快结构调整优化,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对产业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大企业集团和龙头企业,发展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至2010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要超过1800亿元,年均增长18.5%。

2.发展重点

以广州开发区、保税区、南沙开发区、番禺区和天河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为主体,在着力推进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和软件产业基地等两大基地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以下六大类产品和技术。

(1)通信设备类:重点发展3G(第三代移动通信)、NGN(下一代网络)、高速路由交换、宽带无线接入、数字化短波通信、卫星通信以及信息安全等核心技术和产品,重点突破无线、光通信核心模块与器件,增强本地基础产品配套能力,强化产业链的核心环节。

(2)计算机及零部件:发展高性能服务器、高档商用及家用电脑、笔记本电脑,以及激光打印机、可擦写光盘驱动器等计算机外部设备及关键零部件,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系统安全技术、以及多媒体移动终端等适应3C融合的技术和产品。

(3)软件:发挥广州软件的研发优势,巩固广州软件行业的领先地位。软件产品开发主要定位在应用软件、工具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大力发展机械、石化、汽车、轻纺、钢铁、医药等重点行业所需的工业控制、行业应用软件,积极参与和介入汽车电子系统的嵌入式软件的应用与开发,加快发展动漫产业。同时,继续推进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带动软件业的全面发展。

(4)集成电路及新型电子元器件:以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封装等生产环节为突破口,逐步完善整个产业链条,带动、开发、生产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产品,以消费电子、通信类专用芯片为发展重点。同时重点发展新型光电显示器件,如光电子器件芯片、光学晶体基片、光电子信息处理设备、TFT-LCD、OLED平面显示器、超高亮度LED以及电子触摸屏等产品。

(5)汽车电子及其它电子专用设备:重点发展汽车数字音视频播放系统、电子控制系统、无线通信系统、安全监控系统专用电子传感器及元器件。继续发展自动柜员机、数控设备、信用卡制卡等专用电子设备,特别要努力开拓专用设备市场,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技术含量高的产品。

(6)家用视听设备:主要发展高清晰度数字彩电、网络电视、平面显示彩电、新一代数字式高密度视盘刻录播放机、数字式摄录一体机及其它新型显示技术产品、音频、视频的数字压缩与传输技术产品、卫星数字广播、电视接收设备、数字机顶盒、便携式数字音频(如MP3)和视频产品、多媒体视听产品、高档扬声器及音箱。

(四)医药产业

1.发展目标

推进医药工业招商引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吸纳外资、民营资本、社会资金等多种经济成分,迅速做大产业的经济规模,实现产业升级。以发展现代中药、化学药和生物制药产业为重点,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医药产业。大力推进中药现代化,发展优势的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发展以生物工程、基因工程为重点的生物制药,加快海洋药物的发展。

(1)优化产权结构。以引进外资、吸纳民资推动医药产业改革重组,争取到2010年形成国有股份企业、外资、民营企业比例合理的产权结构。

(2)迅速扩大经济规模。2010年,医药工业总产值250亿元以上,年均递增25%左右;规模以上企业100家,其中1-2家年产值100亿元以上,5-8家10亿元以上的龙头骨干企业。医药商贸流通额超过500亿元以上,培育1-2家年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的医药商贸企业。

(3)优化产业结构。2010年,形成现代中药、新型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三者并驾齐驱的现代医药产业结构。

(4)优化产品结构。到2010年,全市医药产品形成优化的梯队结构,其中销售收入超5亿元大产品5个、超1亿元大产品达到20个以上,开发新药30个以上并实施产业化,争取有5个以上的制剂产品以药品身份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

2.发展重点

(1)大力实施中药现代化。加强现代中药新药的研究开发;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积极引入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开发中药新产品;加强中药药效作用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的研究,建立高效、微量、快速的组分药效筛选系统;加强中药复方研究,促进新剂型、新工艺在复方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大力开展名优中药产品的二次开发,逐步形成自己产品的特色和技术优势,加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推进标准规范化建设,建立和完善中药材、中成药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系统;发展大宗药材GAP产业化种植基地,推行和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提高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水平,提高中药行业的标准化水平,逐步实现与国际制药业接轨。发展现代化中药工程技术,重视制药新技术的引进和自主创新,为中药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

(2)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大力发展以基因技术为代表的生物制药技术并实现产业化,重点突破生产用基因工程菌的构建与高效表达,研究高效分离纯化手段,开发新产品,实现产业化。研究基因工程药物的检测分析,建立规范的检测分析方法与评价标准。充分利用我省海洋资源丰富的优势,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提取、分离、纯化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海洋生物药物、海洋生物分子材料和诊断试剂产品的开发与生产。

(3)大力发展优势的化学原料药及新型制剂。重点开发抗菌素药物、心脑血管系统药物,抗病毒感染药物、神经精神系统药物、呼吸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降血糖药物、抗肿瘤药物等。积极发展有市场需求、技术含量高、具有相对优势的原料药。建立先进和高效的化学药创新中试基地和产业化基地。

(五)机械装备产业

机械装备涵盖工业七个大类,其中,本规划提及重点发展的八大领域涉及五个大类(未含金属制品和仪器仪表),合计4430亿元,占比96.3%。而在这八大领域中,汽车和电子两大领域的3600亿元与前面的支柱产业交叉重复,其他六大领域产值合计830亿元。

1.发展目标

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行业组织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不断提高机械行业整体素质和装备国民经济的能力,争取在2010年前后,实现我市机械装备工业“一个基地、两个中心、三个一批”的目标。

一个基地:把广州建设成为全国技术领先、生产规模大、产业优势显著、市场影响力强的机械装备工业制造基地。2010年比“十五”期末翻一番以上,机械装备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4600亿元,年均增长27%左右,使机械装备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35%左右。

两个中心:形成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机械装备工业研发中心和辐射全国的机械装备维修服务中心。

三个一批:锻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机械装备企业集团和骨干企业。培育2~3家年销售收入500亿元以上、5~8家超100亿元、10~15家50-100亿元的骨干企业。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领先的名牌产品。培育发展30个以上国内市场占有率高,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知名度,在全国同行业排名前3位的名牌产品。形成一批产业发展技术支撑力强的研发机构和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或研发中心,下同)和面向全行业全社会的加工服务中心。建设壮大我市机械装备工业研发机构,建立一批服务全行业、覆盖全社会的大型机件加工、数控加工、激光加工、维修服务中心和CAD/CAM/CAE/CAPP中心。

2.发展重点

(1)汽车制造及零部件领域。2010年,汽车产量130万辆,汽车工业总产值超3000亿元。培育2~3家500亿元以上的大型骨干企业、若干家50~100亿元的骨干企业。

(2)电子信息及通信装备领域。到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600亿元。培育2-3家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8-10家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骨干企业,培育10个以上名牌产品。

(3)船舶制造领域。不断提高造船能力和技术水平,船舶制造与维修同步发展,争取海洋工程方面有新突破,建成中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2010年,造船能力200-300万吨,工业总产值达到130亿元。培育1家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1-2家10~50亿元以上的骨干企业。

(4)楼宇成套装备领域。保持电梯生产制造的全国领先地位;建成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多、性能最先进的智能式立体停车设备制造加工基地;率先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楼宇智能化控制研发、制造和管理服务中心,实现楼宇装备业从生产领域向服务领域拓展。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50亿元。培育1家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2-3家年销售收入10-50亿元的骨干企业。

(5)数控机械装备领域。建设全国数控系统和数控机床生产研发服务中心,迅速扩大数控机床生产规模;开创数控激光机床生产装备新领域,建设面向全行业、全社会的数控激光加工服务中心。2010年数控机械装备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培育5家左右年销售收入1-10亿元的骨干企业。

(6)重型机械装备领域。建成生产规模居于全国前列的重型机械生产研发基地,争取建成全国最大的中小型汽轮机生产基地。2010年重型机械装备领域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培育2-3家年销售收入10-50亿元、5-8家1-10亿元的骨干企业。

(7)输变电及发电装备领域。大力发展中低压系列输配电成套设备及输配变电智能自动化控制设备,加快发展高压、超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建设品种齐全的高中低压和特种变压器生产制造和销售中心。2010年,输变电及发电装备领域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培育1家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3-5家10亿元以上的骨干企业。

(8)包装机械装备领域。扩大大型、高速软硬无菌灌装生产线、固体食物包装生产线和激光喷码、贴标打包机等包装机械的生产规模,拓展医药加工和包装自动化生产线新领域。2010年包装机械装备领域总产值达到50亿元。培育5家年销售收入1-10亿元的骨干企业。

(六)钢铁产业

1.发展目标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全面提高钢铁工业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广州钢铁工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重点培育2-3家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到2010年粗钢产量达500万吨左右,钢材产量700-1000万吨,钢铁工业产值500亿元左右,把我市建成千万吨级钢铁工业基地。

2.发展重点

(1)产品结构调整。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市场短缺的钢材品种,实现产品的升级,到2010年钢材板带比提高到60%以上。钢板(带):加快发展冷轧薄板、热轧薄板、镀锌板、彩涂板、冷轧电工板及不锈钢板。型钢:主要根据区域市场需求发展棒材、钢筋、线材等品种。钢管:主要发展用于油气输送的大口径直缝焊管。生铁:重点支持广钢集团为满足炼钢要求进行的高炉迁建项目。粗钢:适度扩大炼钢能力,使之与轧钢相配套。

(2)提高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推广先进成熟技术,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提升钢铁工业,从总体上提高钢铁工业技术装备水平。积极推行清洁生产,降低资源耗量和污染排放量,实现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工艺技术和设备的改造和改进,使吨钢综合能耗低于0.7吨标煤,吨钢耗新水低于6吨,污染物排放指标达到环保标准要求。

(3)发展冶金物流业。以广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大力发展第三方冶金物流,继续发展壮大“广州金属材料交易中心”,力争将其打造成为广东乃至华南地区的冶金电子交易及物流中心。

(七)轻纺产业

1.发展目标

加快行业结构调整,加强区域轻纺行业协调,增强广州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功能。到2010年,实现全市轻纺工业总产值2400亿元,年平均递增10%左右,努力实现轻纺工业“一个平台、四个一批”目标。

一个平台:全力构筑广州轻纺产品集散交易平台,凭借华南地区的产业和市场资源,在广州做国际性、电子化、高度集聚的批发市场,中心城区批发市场要强化结算、信息、展示和服务功能,向商品展示、网上交易、电子结算、异地配送等现代交易方式转变,把广州轻纺批发市场从传统型的集散地培育成为聚集全省、辐射全国、影响东南亚的现代轻纺产品物流中心。

四个一批:一是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集团和骨干企业:培育2家产值100亿元以上、3-5家50-100亿元、20家以上10-50亿元的骨干企业;二是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领先的品牌:培育中国名牌产品10个左右,省名牌产品50个左右;三是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或国内规模的生产基地:建设全球最大钢琴生产制造基地、全国最大皮革皮具制造销售集散基地、全国最大牛仔服装生产制造销售集散基地、全国三大花边生产基地之一。四是形成一批产业发展技术支撑力强的技术研发中心和产品设计中心,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以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个左右。

2.发展重点

以纺织服装、皮革、塑料、食品、家电等行业为龙头,促进轻纺产品向高档化、智能化、实用化、方便化、艺术化、环保化等方向发展。

(1)食品饮料行业。重点发展人们追求时尚的功能保健食品、绿色食品、方便食品等。2010年食品饮料行业形成工业总产值约630亿元,年均递增12%左右。

(2)纺织及服装制造业。重点发展已具有扎实基础的牛仔服装、特色服装、高档面料,打造“穿在广州”城市名牌。到2010年形成工业总产值约550亿元,年均递增10%左右。

(3)皮革、毛皮、羽绒及制品制造业。以皮鞋及皮制品为龙头,打造全国乃至亚洲皮革业的制造、信息和时尚中心。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约300亿元,年均递增15%。

(4)家电业。以电冰箱、空调器的生产为龙头,全力打造全国重点家电出口基地之一和与国际接轨的检测、认证、标准化中心。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00亿元,年均递增9%左右。

(5)塑料制品业。重点发展聚乙烯管材管件,聚丙烯发泡片材,芯层发泡、玻璃钢排水管道、内壁螺旋构造的PVC排水管道和低发泡PVC型材与板材等产品。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约250亿元,年均递增8%。

(6)造纸印刷业。以林纸一体化项目为龙头,打造全国最大新闻纸生产制造基地之一。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约130亿元,年均递增9%左右。

五、工业布局调整规划

(一)工业布局调整的基本思路和导向

广州市工业布局规划根据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加快推进有广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进程,在“南拓、北优、东进、西联”城市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坚持产业集聚,实现广州工业空间布局与城市建设的良性互动,进行新一轮优化与调整。在原有的特色集群区基础上,进一步突破行政区域界限,推进园区整合,优化工业空间布局,特别是加速东部重点地区和南沙地区及其它工业园区的建设,并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不宜在市中心区发展的企业向外转移,形成一个都市型工业圈(城市中心区建成区)、二条重点产业发展轴(南拓和东进)、四大工业组团(南部组团、东部组团、北部组团和中部组团)、一批特色产业园区组成的工业集聚发展区,以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促进本市工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广州工业可持续发展,为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具体规划布局导向如下:

1.两条重点产业集群发展轴:

南拓——做强南部:沿沙湾水道以南的番禺东南地区——南沙地区,包括黄阁、南沙龙穴岛、万顷沙、新垦地区。开发建设南沙地区作为广州未来发展的重点工业基地和工业卫星城。

东扩——做大东部:东部包括黄埔、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永和和新塘地区。依托东部现有工业基础和优越的东部高快速交通走廊优势,扩大东部产业规模,建设广州工业重要的东部板块。

2.四大工业组团:发展形成4个规模大、效益高、园区集中、产业综合的重点工业产业集群组团,分别是:南部组团、东部组团、北部组团和中部组团。工业产业集群组团规模集中、优势突出,以产业集群带动群体空间优化,实现工业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是广州工业发展的重点。

(1)南部组团:包括南沙和番禺南部,主要发展汽车产业集群、石化产业集群、临港产业集群和珠宝产业集群等。继续发展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在黄阁、灵山以南规划广州市新的重化工业基地。

(2)东部组团:范围包括萝岗、增城新塘和黄埔,主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集群、石化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和纺织产业集群等。充实完善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核心园区为广州科学城)、广州出口加工区、广州保税区;延伸东部产业组团,与增城新塘工业区连接,承接产业发展势头,成为广州市东部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

(3)北部组团:包括花都和从化,整合花都的新华、花东、花山、狮岭等工业集聚区,以汽车产业集群为中心,以空港经济为载体,大力发展皮革皮具、橡胶、珠宝、飞机维修、零件制造、高科技产业及与之相配套的飞机租售与经纪、区域总部、高级商住、物流与交易等生产服务业。

(4)中部组团:范围包括中心城区,以发展电子产品加工、服装服饰、包装印刷、地方特色工艺品、工业设计等都市型工业集群为主。

(二)工业布局调整目标

到2010年,基本完成城市中心区的工业调整,解决市中心区内工业企业污染扰民的问题,形成都市工业圈的基本格局,建立和完善南部和东部重点发展区工业新城的空间格局,培育优化北部产业区,继续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努力使新建企业入园率达到90%以上,园区内的工业企业占全市工业企业户数比重达到60%以上,园区内的工业企业创造的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要加速培育新白云空港产业集群区、科学城科技生态产业园区和南沙临港经济区等三大新兴产业集群区,进一步突出产业集群区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定位,完善综合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产业聚集能力,拉动产业簇群的形成,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环境,调整完善工业布局空间。到2020年,建成与世界一流水平的生态环境要求相适应,与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的工业产业集群区规划布局体系。

(三)工业分类布局调整要点

以发展产业集群为主线,以产业链条、产业方向、产品上下游的产业联系为纽带,从城市中心区向城市外围区域,有层次、有梯度地合理布置不同类型、不同污染程度工业行业,形成一个符合广州市工业发展实际,功能明确,结构合理,协调一致的工业产业集群区规划格局。

1.支柱产业布局

(1)汽车产业布局

加快发展以广州本田、东风日产乘用车、广州丰田等乘用车生产为龙头,包括轻型车、大型客车、豪华客车、多用途车等各类商用车在内的整车制造业及零配件制造业。新引进的汽车整车生产布局于广州汽车城工业园和花都汽车产业基地、南沙丰田汽车城、永和汽车工业园、从化明珠工业园等核心区域内发展。其中,北部组团的花都汽车产业基地:以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花都汽车城为中心,位于花都中心城区西南部,跨炭步镇和赤坭镇,总体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首期规划15平方公里,以花都汽车城为中心,以布局新引进的整车生产为主,加快推动东风日产整车扩产、东风日产乘用车研发中心和东风日产发动机项目的建成投产,配套布局汽车零部件生产和摩托车生产,延长汽车产业链,并以汽车研发、汽车贸易为辅助功能。东部组团的东部汽车产业集群区,包括广州经济开发区汽车产业基地(包括永和汽车工业园和开发区东区)和增城新塘工业加工区(即南香山产业园),以布局整车生产为主,配套汽车零部件生产(主要在广州开发区汽配产业园)和摩托车生产(主要在南香山产业园、从化明珠工业园)。以广州本田为龙头,加快广州本田第二工厂项目的建成投产,争取更多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项目落户。南部组团的南沙汽车产业集群区,主要布局于黄阁镇和小虎岛北部汽配A区、珠江管理区汽配B区及横沥镇汽配C区,规划占地面积30平方公里,以南沙广汽丰田汽车城为中心,布局汽车整车生产和汽车零部件生产。加快丰田乘用车项目的建成投产,争取更多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项目落户。

(2)石化产业布局

石油化工产业主要是重点推进黄埔石化基地、南沙临港石化基地和开发区精细化工基地三大集聚区建设。东部石化基地主要布局在广石化工业区、黄埔工业区、黄埔姬堂精细化工基地及开发区东区、永和片区发展,以广石化炼油和乙烯扩建为契机,整合有限土地资源,扩大和延伸化工产业链,实行油化一体化发展,积极发展接续产业和配套产业,发展精深加工产品,最终形成“石油化工—精细化工、高级塑料—终端产品”产业链。南沙临港石化基地主要布局于万顷沙15~17涌之间、南沙港快速路西南侧、洪奇沥水道东侧围成的地区及三民岛,规划占地面积约3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向产业链上游发展,为将来引进千瓦吨炼油及百万吨乙烯超大型油化一体化龙头企业打好基础,逐步形成小虎石化工业园、黄阁工业园、万顷沙石油化工工业集聚区等石化产业聚集区,全力构建南沙临港现代化石化工业区。

(3)电子信息产业布局

加快构建由广州科学城、广州开发区、南沙开发区等三大片区及相关区域共同组成的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具体集中布点在以下区域:黄花岗科技园、天河高新区、天河软件园、广州科学城、高唐高新产业区、南沙资讯科技园,逐步形成以一带两区为主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基地。向东形成一条由黄花岗科技园向东连接天河高新区、天河软件园、广州科学城、高唐高新产业区的具有广州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向南依托南沙工业区形成南沙资讯产业园;向北依托白云国际机场,紧跟国际电子产业发展最新趋势,重点发展临空型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集成电路产业基地:以天河区为核心,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及相关公共服务技术平台,广州开发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为核心,整合南沙开发区以及花都区等资源,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及加工等产业,规划建设广州市集成电路制造园,力争建设成为国家级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基地:以广州开发区为主体,不断完善投资环境和区域服务体系,将其建设成为广东省及泛珠三角区域的重要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基地之一。软件工业:主要以天河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为基础,不断完善以天河软件园、广东软件园和穗港合作的南沙资讯科技园为主体的广州软件园的基础设施,加快高唐新区和软件产业孵化中心的发展,构建广州信息港,吸纳和孵化一批规模软件企业,培育软件核心技术,将其建设成为广州软件领军企业的大本营,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除在以上区域集中布局外,也可以在不对周边地区扰民的前提下,布局于中心城区中。此外,汽车电子主要布局在花都汽车城、南沙汽车产业园区等;基础元器件主要布局在广州科学城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保税区电脑工业城、天河科技园等地发展;光通讯行业主要在广州科学城发展。

(4)生物医药产业布局

重点发展基因药物、现代中药和生化药品产业,着力打造三大生物医药平台,即以广州国际生物岛为核心的研发和中试平台、以广州科学城为核心的产业化平台及应用信息技术整合提升生物医药各特色批发市场,构建现代医药物流平台。主要布局在:科学城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番禺现代产业园、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医药健康产业基地、从化明珠工业园。其中:广州国际生物岛重点构建由实验系统、信息支撑系统和技术服务系统组成的生物技术支撑体系;广州科学城主要构建由生物科技创新基地、专业孵化器和国际企业孵化器等组成的企业孵化系统。重点规划建设面积12.19平方公里的科学城生物医药产业园,打造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化平台,增强其产业集聚、辐射功能,应用信息技术整合提升生物医药各特色批发市场,构建现代物流平台;重点打造由广州国际生物岛和广州科学城两大核心聚集区、若干扩展区和辐射区组成的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此外,广州市域外围地区集中建立从化明珠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若干个医药产业园区,吸引国际知名及自主创新的生物医药企业入驻,同时逐步把原有市区的制药厂集中搬迁出去。

2.传统优势产业布局

(1)钢铁产业布局

以集装箱板、不锈钢板生产为主导,进一步强化开发区钢铁产业基地并带动增城新塘等地钢铁工业发展;以JFE项目为龙头,加快建设南沙现代化临港钢铁产业基地,生产汽车板、船用板等高档精品钢板,带动番禺区原有钢铁产业的升级改造。主要布局在开发区东区精品钢产业集聚区、南沙万顷沙钢铁工业集聚区、番禺鱼窝头钢铁工业集聚区、增城新塘钢铁工业集聚区等地区发展,最终形成广州钢铁工业的东部、番禺和南沙三大板块。

(2)船舶产业布局

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南沙龙穴岛造船基地建设为龙头,加快与国内外一流造船企业合作,将广州建成中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主要布局在南沙区的沙仔岛造船工业园、芳村区白鹤洞造船基地、增城新塘修造船基地、黄埔区文冲工业集聚区等地。

(3)纺织产业布局

主要布局在花都区、增城市。其中,增城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主要布局在新塘环保工业园和新塘国际牛仔服装城两大核心区域内。花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区以位于炭步大涡村的广州纺织产业基地为中心,整合炭步镇原有的服装纺织产业和未来从区内其它城镇搬迁过来的服装纺织企业组合集聚而成。

3.特色产业布局

(1)珠宝产业布局

主要布局在花都区、番禺区。其中,花都珠宝产业集群主要布局在花都(国际)金银珠宝城、新华中心城区、机场商务区等核心区域内。以现有规划占地5000亩的花都(国际)金银珠宝城为基础,建设集生产、加工、展示、专业鉴定、人才培训、物资流通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产业基地;同时,在机场商务区附近建设珠宝交易中心,打造国际性珠宝交易平台,进一步提升珠宝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档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划建设好新华金银首饰加工区,加快推进台湾珠宝园区建设,继续大力引进金银首饰企业和台湾珠宝企业。番禺珠宝产业集群主要布局在番禺钻汇珠宝采购博览中心及市桥、沙湾、榄核、大岗等加工集聚区内。利用番禺“钻汇珠宝采购博览中心”做大珠宝汇展业,培育面向全球的珠宝物流基地,提高其在本地的附加值,建成全国乃至东南亚地区首屈一指的珠宝加工基地、交易中心和展销展示基地。

(2)皮革皮具产业布局

主要布局在花都区西北部以狮岭镇为中心的地域。高标准规划和开发好皮革皮具工业园区,采取集中开发、低成本出租的办法,将那些分散的家庭作坊式的企业引进园区,规范管理,大力发展皮革皮具产业集群区;依托“中国皮具之都”的产业优势,继续办好每年一届的皮革皮具节,促进皮革产业“大生产”与“大流通”的协调发展,不断扩大我市皮革皮具产业的规模和影响力,打造提升“中国皮具之都”的品牌,继续保持全国规模最大、功能齐全、设施完善、最具活力的皮革皮具贸易城的龙头地位。

(3)都市型产业布局

主要布局于荔湾、越秀、海珠等老城区。其中,在荔湾老城区继续盘活旧厂房及场地资源,以荔湾设计港为依托,重点发展冲口滨水创意产业带和大坦沙广佛时尚岛项目,将周门路一带发展为广州创意设计一条街,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广告、手工艺、动漫等都市型创意产业,打造岭南创意产业湾,力争成为国家商务部重点扶持的全国十大服务外包基地;以东沙科技工业区为基础,发展高增值、高科技、高效益的工业项目,努力实现城区工业向都市型工业转变,重点发展以知识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工业产业为主体的总部型、多功能型的工业区域。海珠区在继续打造中大布匹市场和石溪印刷包装城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联星文化产业园项目。同时,发挥广州美院的优势,以在全国具领先地位的视觉艺术及设计业、广告业为主要突破点,连带促进图书出版及流通发行、中小民营媒体、动画漫画、数字娱乐、教育培训、会展交流等行业发展。

4.临港产业布局

依托南沙深水岸线资源及广阔的陆域,按组团式生态型模式进行布局,大力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其中,汽车工业基地由位于黄阁镇和小虎岛北部的整车、发动机生产区和汽配园A区、珠江管理区内的汽配园B区及横沥镇内的汽配园C区组成,规划占地面积约30平方公里;石化工业基地位于万顷沙15~17涌之间、南沙港快速路西南侧、洪奇沥水道东侧围成的地区及三民岛,规划占地面积约30平方公里;钢铁工业基地位于万顷沙14涌和17涌之间,东联蕉门水道,西靠南部快线,规划占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造船工业基地位于龙穴岛中北部,规划占地面积约4.5平方公里,可利用码头岸线约4.2公里;机械装备工业基地位于黄阁镇东部小虎沥西侧,规划占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此外,依托新白云国际机场,大力发展空港产业。主要布局在北部组团花都区的东北部、新白云国际机场的北面约2公里处,包含了花东、花山两镇的部分用地,总规模88.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汽车工业、临空高新技术产业、航空物流产业和机场商务业,打造广州北部高新技术产业和国际物流中心基地。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分工合作,提升产业软环境竞争力。

全市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减少审批环节,加强协作,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改善发展软环境。经贸部门负责牵头制订具体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协调相关部门组织实施。各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根据职能分工,支持各重点产业及关键项目的发展,在财政、技术、招商引资、市场开拓、名牌培育和保护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二)做强优势产业,提升产业结构竞争力。

加强产业规划和协调,优化产业组织结构。集中力量提升机械装备产业竞争力,积极发展成套设备,使单机向成套、成线、系统化发展。要发展成套设备企业,全面组织设计、制造、集成和维护,把广州打造成区域性制造中心。要在继续抓好乘用车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把培育汽车零部件产业作为一项战略性工作来抓,大力延伸汽车相关产业,全面夯实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要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战略投资者,不断完善石化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链条衔接协调发展。要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要大力引进具有前沿核心技术的大型项目,加速扩大产业规模,壮大通信设备、消费类电子制造业,突破新材料和数字内容产业等重点领域;医药产业要着力加大招商引资和改革力度,加强医药技术和新品种的研发和储备,加快发展。尤其是生物医药和中成药产业,培育以广药集团为龙头,广州科学城、广州国际生物岛为核心区的“广州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基地”,打造我市生物医药国际化集群。鼓励扶持各重点产业大力发展在产业链条中具有带动、辐射作用的关键环节和关键项目,建立大中小企业协作机制、工贸联动机制,推动集中采购、联合营销等,从而延伸产业链,拓展工业发展空间。

(三)优化工业空间布局,提升产业集聚竞争力。

遵循产业梯度发展的规律,加快重点产业板块、工业集聚地的发展,优化工业空间布局。由经贸部门会同发改、规划、国土等部门,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存量调整优化,增量集中提升”的总体思路,制订产业集约用地的导向政策,完善产业准入标准,建立项目评估办法和标准,提高投资率、产出率和容积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规划、国土、环保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加大扶持力度,对专业性工业集聚地主导产业的新办项目,给予优先支持,积极探索缩短项目建设中规划、用地等审批时间的新办法。鼓励支持各区、县级市大力建设产业优势明显的特色工业集聚地,将工业集聚地与中心镇的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对土地的集约利用。在每个中心镇建设1个以上工业集聚地,形成产业集群,加强产业引导,形成各工业集聚地良性互动的格局。引导扶持各相关园区和企业把国企改革、中心区“退二进三”与优化产业空间结构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工业园区优化升级机制。对不符合工业园区产业要求的企业,引导其向专业化工业集聚地搬迁,腾出土地吸纳符合产业集群要求的新企业落户,以促进其集聚发展。

(四)加大工业投入,提升产业规模竞争力。

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扩大利用外资,激活民营资本,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资金利用率。加大财政对工业企业技术进步的扶持力度,保持每年安排扶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技术创新专项资金。加大财政对企业专利申请、知识产权优势项目发展和专利技术产业化的扶持力度。市财政每年视财力许可安排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加大产业融资力度。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建立重点引资项目库,创新引资利益共享机制,扩大融资渠道和融资规模。建立经贸部门与商业银行融资沟通机制,帮助企业拓展间接融资,探索企业债券、信托产品等筹资方式,利用资本市场降低融资成本,实现优质企业的快速扩展。积极推进重点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的龙头企业上市融资,鼓励优质中小企业利用深圳中小企业板直接融资,形成我市重点产业上市公司板块。逐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五)加快技术进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鼓励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和应用,努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完善技术进步动力机制,将企业的技术研发投入、拥有专利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创名牌作为企业享受政府扶持和重点服务的条件,推进有条件的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培育技术创新优势企业群体,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引进能弥补技术链条薄弱环节的关键技术和先进技术,实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程。重点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和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建立和完善一批有核心带动作用的创新平台,选择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战略产品,促进相关技术融合,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和集成创新。大力推进各类研发机构、高校与企业之间,以及企业自身之间实现更紧密的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尤其是关键技术、专利技术的产业化,不断提升我市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以技术进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产业能效指南、资源效率和技术水平准入制度。大力推广工业废弃物及生产过程余热、余能回收利用,大力发展资源再生技术,实现清洁生产,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

(六)培育壮大名牌,提升产业品牌竞争力。

高层次、宽领域推进名牌战略,不断提升产业品牌竞争力。进一步加大自主创新和市场开拓力度,不断促使企业从做工厂向做品牌转变;加强工业名牌产品培育和保护工作,提高产品的专利技术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含量;采取虚拟经营的方式集成世界资源迅速把名牌做大做强,形成知名度高、名牌密集的优势产业。进一步拓展名牌的内涵和领域,加快推动名牌从工业向服务业延伸。进一步加快区域品牌建设,有效带动产业的集聚发展;充分挖掘和利用“广州牌”的内涵和影响力,从产品品牌延伸到产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多渠道、多层次、组合式地把广州名优产品整体性推向全球市场。进一步完善服务、联动推进,举全市之力促进广州名牌产品的大发展;强化联席会议的统筹协调作用,各司其职、合力推进;完善工业名牌奖励制度,对创立、拓展和保护名牌产品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给予奖励。

(七)推进企业信息化,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在企业产品开发、生产、经营、销售、服务等各环节的应用。以推进大型企业全面信息化,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快电子商务的建设和发展为重点,加快工业产品智能化及工业生产过程数控化的进程,通过企业信息化和工业自动化促进工业制造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以降低企业信息化建设及运营成本,提高我市企业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整体竞争能力。

(八)大力发展民营工业,提升产业内源竞争力。

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非公36条”)的精神,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为民营企业营造宽松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特别是要扶持一批为民营企业服务的担保公司和风险投资公司,加快民营企业上市的步伐;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加快上规模、上水平的步伐,在“十一五”期间,努力培育5~8户产值超100亿元的民营企业;把发展民营工业作为“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新的动力源和增长极。

(九)发展流量经济,提升产业服务竞争力。

充分利用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大力发展流量经济,形成区域制造业服务中心。积极推动金属材料、粮食、煤炭、石油、塑料、珠宝等大宗原材料采购交易平台建设,使之成为我市流量经济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些交易平台,推动生产性企业从单一的产品生产向现代化的服务领域延伸,强化供应链的管理尤其是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管理,提高产业链条内相关企业借助现代交易平台配置资源的能力,最大范围拓宽市场和利润空间。与此同时,通过建立系列工业原材料交易中心,加快关键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进程,形成相关品种具有权威性的“广州价格”,实现资源、资金、信息、人才等要素的高速流动,增强对华南、东南亚乃至全球的辐射作用。大力发展知识与技术密集的生产服务业,促进资源向重点产业链集中,向技术研发、工商设计、采购及物流配送、连锁经营、资本运营、代理服务等环节集聚,推动生产服务业向生产和销售环节渗透,做大流量经济,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十)实施人才战略,提升产业持续竞争力。

产业竞争最终在于人才竞争,要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抢占人才战略的制高点。要有针对性地在创新实践中识别和培育企业管理、科研专家、高级技工、策划专家、营销专家等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不断建立和完善企业家市场形成机制,壮大企业经营人才队伍,加快职业经理人的认定、评估、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科学的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管理体系。高度重视市场营销和技工队伍建设,积极推动一线工人队伍向技能型、智能型转变,不断提升劳动者素质。优化智力环境,以重点产业、重点科研基地和重点项目为依托,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一流人才来广州发展。

第四篇: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情况汇报

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情况汇报

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2011年3月16日)

市小城镇建设调研组莅临我县检查指导工作,这是对我们的关心和支持,也是对我们的鞭策和鼓励。首先,我代表*县发展改革局向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现在,我就*县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工作情况作以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县位于陕甘两省交界处,南离省会西安120公里,北距甘肃平凉160公里,为连接秦陇的咽喉要道。全县版图形似正写的“人”字,泾河自西而东斜贯其中,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塬一道川。全县辖8镇8乡247个行政村,总面积1185平方公里,总人口34.43万人。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县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强农惠农、城镇带动、招商引资”四大战略,发展壮大“能源化工、特色农业、商贸流通、劳务输出、旅游文化”五大产业,努力实现“工业园区、重大项目、新农村建设、城镇建管、非公经济、社会事业”六大跨越,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县域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10年, 全县实现实现生产总值80.17亿元,增长21.3%;财政总收入15.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09亿元,剔除两权价款收入,同口径比较,分别增长48.2%和40.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6亿元,增长31.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3亿元,增长20.2%;实 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21元,分别增长18.2%和24.8%。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位次继续前移,县域综合实力大幅跃升,有望跨入“陕西十强县”行列。其主要特点是:

(一)工业产业迅速壮大。按照“煤炭强基、转化做大、三产配套、环境优化”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三大优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全县工业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工业经济成倍增长。2010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00.14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是2005年的9.6倍。工业对GDP的贡献份额达到67%。优势产业初步形成。大佛寺煤矿、官牌工业广场全面建成投产,蒋家河煤矿投入试运营,下沟、水帘洞等煤矿技改工程基本结束,2010年煤炭企业发展到8户,生产原煤2002万吨,煤炭产量五年翻了两番。煤炭工业增加值50亿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96.3%。骨干企业引领作用明显。2010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18户,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8户,规模工业产值98.14亿元,,较“十五”末翻了三番,骨干企业已成为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企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下沟煤矿的30度大顷角皮带运输、大佛寺煤矿的通风瓦斯氧化技术和装置等先进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二)农业产业稳步发展。一是粮食生产基础稳固。在粮食面积逐年减少的情况下,保持了提高单产、总产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粮食产量连续7年丰收,全县粮食总产13.97万吨,连续七年稳定在10万吨以上。二是产业培育卓有成 2 效。新增苹果园15万亩,全县果园面积发展到50万亩,2010年实现果品总产41.5万吨,产值9.5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3倍和3.3倍;新建设施大棚4030座,发展万头生猪养殖示范村2个,建成“一村一品”示范村50个,以果蔬种植、畜牧养殖、食用菌生产、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特色农业规模不断壮大;新增外出务工人员5万人(次),全县在外务工人员达到12.3万人(次),2010年实现劳务收入13.5亿元,是“十五”末的5倍。三是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大棚蔬菜、西瓜、蘑菇、晋枣为主的设施农业发展势头强劲,金银花、丹参等药材种植规模逐步扩大,獭兔、鹌鹑为代表的特色养殖业初具规模。到2010年底,全县建成了“一村一品”示范村25个、养殖专业村8个、养殖小区6个。四是农副产品效益提高。以润杨农业开发公司、北极康旺食品加工厂、*县一品鲜饮食公司、咸阳吕*肉食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斯威特奶品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多,逐渐拉长了产业链条,使农产品增加值有所提高。

(三)第三产业不断壮大。近年来,坚持以旅游活三产,大力实施景区开发建设工程,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组建了豳风旅行社,开辟了五条旅游线路,实施了侍郎湖、公刘教稼苑两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程家川古民居恢复重建、大佛寺石窟外围环境保护、鬼蛇山大峡谷漂流、林家堡民俗村建设等旅游开发工程,全县旅游业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0年,全县接待游客12万人(次),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3800万元,分别是“十五”末的4倍和 3 4.8倍。以旅游业为引领,大力发展商贸、餐饮、运输、房地产开发等第三产业。2010年,全县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3.81亿元,较“十五”末翻了一番,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四)园区建设初显成效。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基本建成,被确定为全省重点科技产业园区和重点建设工业集中区,开工建设了小庄煤矿、雅店煤矿、180万吨煤制甲醇、30万吨GM改性甲醇汽柴油项目,组织实施了官牌工业广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创业大道等项目,建成了120万吨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一期工程,官牌工业广场600万吨洗煤厂、煤矿机械厂、2×2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投产运营。煤炭、煤化工、建材、农产品加工园区启动实施,工业经济发展的集聚效应初步彰显。

二、存在问题

总体上看,“十一五”以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较快。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我县经济总量不大,产业支撑力不强,资源、能源消耗型企业比重大,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循环经济产业比重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弱,主要依靠资源、能源推动型和粗放式加工型经营模式没有根本改变,经济潜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在区域竞争中的优势不明显,全县虽过10亿元产值的企业有3户,但没有形成现代化的企业集团,产品开发、市场开拓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全县除煤炭外,其它工业企业的产品市场份额很小。

二是结构不优化。一、二、三产业结构(增加值)比为12.2:70.6:17.2。工业产值偏大,一、三产业产值偏小。产业结构形状为中间大,两头小,呈 “枣核形”。第一产业主要仍停留在传统种养、资源初加工的低发展水平上,产业链极不完整,产业间缺乏有机的相互配套和协作,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趋同问题较突出,未能发挥资源整合、深度利用等规模效益 ;第二产业中煤炭产业比重过高,其他产业所占比重很小,虽然引进了180万吨煤制甲醇、30万吨甲醇改性汽柴油、2×2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等项目,但依靠煤炭生产拉动工业经济发展的局面仍然没有改变,工业产业链条偏短,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少,产品档次不高,附加值低。如原煤、陶土还处于开采阶段,深加工产品很少。苹果、柿子产量很大,但以苹果、柿子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少之又少,经济效益未充分发挥。第三产业中商业饮食、交通运输等传统行业所占比重较大,而新兴产业发展比较滞后,所占比重较小。从事第三产业的企业、个体户大多层次低、规模小,竞争能力不强,缺乏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经营。在批发零售、餐饮住宿业、生活服务及交通运输业方面,绝大多数设施滞后,规模不大,档次不高,链条不长,运营机制不灵活,运营方式陈旧,服务环境差,经营领域狭窄。在物流业方面,一些物流服务只能承担运输,缺少装卸、仓储、存货管理及分拨、分销、包装、流通加工等增值服务。三是基础设施薄弱,硬件支撑能力不足。路、水、桥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工业经济发展需求,*麟公路、*湫路等级低,火石咀 5 泾河大桥承重小,水资源不足等严重制约煤化工及加工业的发展。四是信贷资金相对不足,在信贷资金投放过程中,仍然存在门槛过高、额度过小的问题,部分企业特别是小型工业企业的融资渠道狭窄,资金周转困难,制约了企业扩大再生产。

三、今后工作的思路和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也是我县参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开放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更是我县实现进位争先、提速增量、跨越发展,缩小与发达县区差距的关键五年。全县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思路是:依据*县资源分布、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和公共服务均等的空间协调要求,提出了积极构造一核(以城关镇为核心,促进产业集聚、产品升级,加强社会综合服务,增强城市承载力,提升宜居水平,建设成为县域行政、经济、文化中心)一带(指泾河川道地带,集中布局发展煤电、煤化工、建材和设施农业、特色养殖、现代服务业,建设成为*县经济主轴带和*长旬能源化工基地最大产业集群区)五区(县城循环经济和服务业发展聚集区,包括城关镇与炭店乡、新堡子乡等周边乡镇,集中布局发展煤炭、电力、建材等循环经济产业,配套发展机械、环保、轻工等综合产业,积极发展物流、商贸、文化、旅游、金融等社会公共服务业,建成全县最大的综合产业聚集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新民塬煤化工产业经济区,位于新民镇和小 6 章镇,依托煤炭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煤炭深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质再利用生产,“十二五”末建成*长旬地区最大的煤化工生产基地;北塬现代农业及新能源产业聚集区,包括北极、义门、小章、西坡等乡镇。积极发展粮食、优质苹果、烟叶、中药材和农产品加工,加大对小庄、文家坡、雅店矿区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建成北塬食品工业园和全省重要的煤层气开发利用示范基地;城西运输物流和文化旅游区,充分发挥西平铁路*县货运站物流运输功能,积极开发大佛寺、高渠村、花果山地区,重点发展运输物流、文化旅游及相关配套产业,建成*长旬能源化工基地重要的物流配送中心、咸阳北部有影响的文化旅游中心;炭店陶瓷工业集聚区,依托丰富的陶土资源,大力发展陶瓷及相关配套产业,建设陶瓷建材产业园区,使*县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重要的陶瓷建材产业生产基地)的空间构架。

主要目标是: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以上,2015年全县GDP达到220亿元,人均57500元以上;财政总收入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26.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10亿元,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27.7%;工业增加值达到170亿元,年均增长2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72:20;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全县城镇人口达到24万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6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8000元、12000元,年均分别增长15.5% 7 和19%以上;单位GDP能耗下降15%以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和氨氮、氮氧化物削减1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巩固优化第一产业。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落实大力加强农业的各项措施,发展地方特色农业和“三高”农业,加快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按照 “调优、调特、调名、调强”的思路和“依托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模发展”的原则,结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实施,着力建设五大农业科技园区(设施农业园区、高效农业示范区、优质烤烟生产园区、小麦良种生产繁育生产园区、川道农业综合开发区)、十大专业化生产基地(38万亩优质水果生产基地、20万亩干杂果生产基地、10万亩优质粮油生产基地、1万亩设施瓜果蔬菜生产基地、100万100万只家兔生产基地、10万只肉羊生产基地、3个设施农业示范基地、3个劳动力培训转移示范基地、1万亩金银花种植基地、1万亩绿化苗木繁育和花卉生产基地)。

(二)发展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度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一手抓总量增长,一手抓结构优化,依靠科技进步创新,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按照“煤炭强基、转化做大、三产配套、环境优化”的总体思路和“依托资源、产业多元、结构合理、生态环保、统筹规划、综合开发”的原则,打造五大板块(煤炭生产板块、煤化工板块、煤层气开发利用板块、8 煤矸石发电板块、煤建材板块)、延伸七大链条(煤炭工业产业链、煤、电、铝及铝制品和机械加工工业产业链、煤气化、液化、精细化工、成品油加工工业产业链、能源再生利用工业产业链、建材工业产业链、食品工业产业链、系列果品深加工产业链)。到2015年,打造100亿元企业2个,50亿元企业1个,原煤产量达到3600万吨(其中精煤240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达到320万KW,甲醇180万吨,丙烯40万吨,煤制甲醇改性柴汽油30万吨,页岩油10万吨,水泥120万吨,地面煤层气(瓦斯)抽采利用量6000万立方米。全县能源效率达到40%,单位产值能耗下降15%。工业总产值突破340亿元。

(三)壮大繁荣第三产业。按照 “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发挥优势,挖掘资源,拓宽领域,提高水平”的方针和“转变观念,放手发展,扩充总量,提升质量”的思路,以城乡一体化为驱动,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以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建成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辐射周边的区域性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中心。到2015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30亿元,力争达到35亿元,占GDP的比重在20%左右;第三产业从业人员6.5万多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65%左右。一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抓好流通市场的建设,建立独具特色的商业市场。鼓励个体、私营运输户组建民营运输企业。力争到2015年全县建成“六个”物流配送中心(即生产资料配送、农产 9 品加工配送、日用品、建材、汽车及配件、废旧物资回收)和一个集农业物流、工业物流、商贸物流为一体的综合物流核心园区。二是加快发展生活服务业。引进一批知名的餐饮连锁企业,规划建设一批设施先进、服务档次较高的饭店、酒楼,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发展餐饮住宿业。建设特色小吃一条街,形成多风味、多品种的餐饮品牌,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需要。三是加快房地产开发业。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提升房地产业的整体实力。延伸房地产消费链条,激活建材、装潢、家电、信息等市场,提升物业服务档次。四是大力发展中介服务业。针对全县中介服务发展薄弱的特点,应大力引进专业人才,扶持、培养中介服务行业,特别是会计、法律、商务等现代服务行业,至2015年,初步形成种类齐全、运作规范的中介服务体系。五是发展社区服务业。把社区服务与社区经济、社区文化、社区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优化和充实社区服务设施,健全社区服务组织,拓展服务领域,积极开展社区商业便民、医疗卫生、家政服务、文化娱乐、教育科普、体育健身、就业信息咨询、职业指导、就业培训等服务,实现公益服务和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促进社区服务产业化,吸纳更多富裕劳动力就业。六是发展文化体育业。依托开元广场、中达广场、豳风苑、紫薇山公园等,开发广场文化,重点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业和广告业,有所侧重地引进健身、体育运动俱乐部等项目,形成高、中、低档兼有的文体娱乐业发展格局。七是着力发展旅游观光业。以建设“旅游名县”为目标,树立“大旅游”观念,10 开发一批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着力打造*县文化旅游品牌,把*县建成集旅游、观光、休闲、渡假于一体,“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功能配套的旅游城市。精心打造“一线(川道盛唐佛教文化和现代工业旅游线)两翼(南翼生态休闲旅游线、北翼古豳文化旅游线)”旅游格局。

(四)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按照“工业发展园区化、园区发展产业化、产业发展集群化”的发展思路,以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为基础,合理优化园区布局,规划一些品位较高、功能较全、后发效应较长、发展空间较大的特色园区,促进区域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积极落实土地,快速配套路、电、水、网络等基础硬件,努力创建良好的项目入园条件。加快“五大园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新民塬煤化工工业园区、城西煤炭工业园区、义门农产品工业园区和炭店陶瓷工业园区)建设步伐。

第五篇:台江县战略定位和空间布局

台江县战略定位和空间布局

一、战略定位

——着力建设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林产资源深加工基地,蓝莓、茶叶、魔芋、水盐菜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以银饰为主的旅游商品基地,输港澳鲜活农产品出口基地和贵州东南部重要陆路交通枢纽。——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

——特色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创新区。世界“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国际旅游目的地首选地之一。

——全国开展自治州辖区行政体制改革先行示范县之一。

——以建设承接产业转移、旅游休闲度假、民族文化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县。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推进东西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特色型休闲文化旅游度假,打造国家级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先行先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和机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具有引领和指导意义的典型示范县,打造长江、珠江上游台江境内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二、空间布局

加快融入凯里经济圈步伐。着力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度假区,推进联合共建产业园区,通过产业转移,加快建设革一工业园区,强化生态主体功能县建设。——建设以“革

一、台盘”为核心,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电子、新材料、建材、民族医药、能源、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县。

——生态农副产品发展区(台拱、排羊、方召)。重点发展农林产品加工、黑毛猪、魔芋、稻田养鱼等生态农副产品基地建设及深加工,建设面向港澳供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

——生态功能区(施洞、老屯、南宫)。重点发展苗乡文化旅游,环雷公山户外旅游,以台江为节点,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区和国家级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下载法式居住区园林水景设计手法和空间布局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法式居住区园林水景设计手法和空间布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居住区规划设计总结

    居住区规划设计总结 时光如梭,不知不觉大三的第二个学期也快结束了,今天交大设计的文本了,心情很轻松,也有太多的感想了!早上拿着这半个月奋斗的成果去打印有一种莫明的轻松,也有......

    喷水与静水在园林水景中如何设计

    喷水与静水在园林水景中如何设计 园林水体景观包括很多内容,大到大型音乐喷泉、人工瀑布、人工湖、园林亭榭,小到家居装饰、酒店水景等等。 园林水体景观。如喷泉、瀑布、池塘......

    居住区规划设计调研报告

    居住区规划设计调研报告道路与交通 居住区的道路是城市道路的延续,是居住空间和环境的一部分,它既是交通空间,又是生活空间。根据功能要求和居住区规模的大小,居住区道路一般可......

    居住区绿化设计的原则

    居住区绿化设计的原则1居住区绿化的重要作用居住区绿化为人们创造了富有生活 情趣的生活环境,是居住区环境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准的提高,不仅对居住......

    现代居住区园林绿化规划设计

    现代居住区园林绿化规划设计摘要:居住区园林绿化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随着城市发展的快速进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

    居住区设计说明书实用版

    XX北大花园住宅小区规划设计 第一章 规划、建筑设计 一、工程概况 分,并为城市所接纳。 2、在小区这一尺度级上始终贯彻“道路—绿化—公建”作为社区建设三大要素的观点,为住......

    居住区绿化软景设计和苗木配置探讨五篇

    居住区绿化软景设计和苗木配置 居住区绿化软景设计和苗木配置,需要依据项目整体建筑规划及景观规划设计,强调景观绿化与项目整体理念、产品定位和建筑风格的谐调;注重景观风格......

    浅谈城市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

    浅谈城市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 公主岭市规划处 王永宏 居住区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增进居民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居住小区的绿化水平,是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