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3G手机的气象服务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基于3G手机的气象服务分析
作者:张延龙 杨昆 李炳文 吕学梅
来源:《现代电子技术》2011年第18期
摘要:为了使气象部门充分利用3G手机进行气象信息服务,对3G手机气象服务中经常采用的短信(彩信)、WAP、手机网站和手机软件4种方式,从交互性、传送及时性、视音频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并就当前手机信息推送方法的2种技术:短信推送和长连接进行了分析,结合公共气象服务的今后发展趋势,说明发送气象预警信息采用3G手机软件进行及时性传输是比较可行的。
关键词:3G; 气象服务; 推送技术; 手机软件
中图分类号:TN919.34; TP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11)18-0024-02
第二篇:**县决策气象服务调查分析
某县决策气象服务调查分析
决策气象服务是指为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决策所提供的气象服务,是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正常运行、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在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上,决策气象服务信息已成为不可缺少的现代化科学管理决策依据之一。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发展公共气象服务的指导意见,全面了解政府决策部门对气象服务的意见和需求,某县气象局开展了决策气象服务需求及服务能力调查工作,以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决策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某县决策气象服务调查基本情况
1.1
调查时间及方式
本次调查时间为2020年10月10日至11月30日,调查主要采取商讨询问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有针对性地发放调查问卷,共计回收调查问卷46份。
1.2
调查对象
根据决策气象服务情况,调查对象分为以下2类:①报送决策气象信息的政府部门,包括某县县委办公室、某县政府办公室、政府应急办、县防汛办、县民政局、县水利局等;②提供专项决策气象服务的相关部门,包括县国土局、县林业局、县农牧局、县旅游局。
1.3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主要包含5个方面:①对决策气象服务的总体评价;②对决策气象服务产品的了解和使用情况;③对决策气象服务的产品内容和形式、报送方式和实效进行评价;④各级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对决策气象服务的需求状况;⑤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关注决策气象服务产品的情况。
某县决策气象服务调查结果分析
此次决策气象服务调查,政府及相关部门比较重视,认真填写了调查问卷,不但对决策气象服务工作给予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是某县开展决策气象服务工作的科学依据。
2.1
对决策气象服务的总体评价
对决策气象服务工作,大多数单位都表示满意,并认为决策气象服务信息比较准确,对他们的工作有帮助,其中选择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总数的70%,选择满意度一般的占总数的28%;认为提供决策气象信息准确和比较准确的占73%;认为决策气象服务信息对本单位工作很有帮助或较有帮助的占总数的79%。由此可见,各单位对某县决策气象服务的满意度较高,决策气象信息比较准确,对各单位工作帮助较大,但今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2
对决策气象服务产品内容的评价
气象部门提供的决策气象服务产品通常由天气实况、未来天气预报和决策服务建议3个部分组成。从调查结果来看,未来天气预报和决策服务建议的关注度比较高,但有部分单位员工表示未来天气预报的准确度还有待于提高;决策服务建议得到各单位的一致认可。但是,某县决策气象服务产品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22%的被调查人员认为决策气象服务产品与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内容差异不大;二是27%的被调查人员认为某县决策气象服务产品内容单一,产品缺乏创新;三是16%的被调查人员表示决策气象服务产品发送途径比较单一,应该增加发送途径,以便于公众更好地利用气象服务产品。
2.3
对决策气象服务信息时效的评价
调查结果表明,某县气象局目前提供的决策气象服务信息的频次,基本得到各个单位的认可,还有43%的被调查人员认为决策气象服务信息太少,今后应当增加发送频次,更加注重时效性。这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气象信息的需求增大,政府部门和决策部门对决策气象信息的需求也在增加。
2.4
决策气象服务材料的使用习惯
据调查反馈,只有33%的单位表示在日常工作中广泛使用决策气象服务产品,而62%表示很少在日常工作中使用决策气象服务产品,决策气象服务产品在实际工作中使用率不高。这表明决策气象服务产品还缺乏针对性,今后应当根据不同单位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决策气象服务,以加大决策气象服务产品在政府部门日常工作中的使用率。
2.5
获取决策气象服务信息的途径
在决策气象信息的提供方式上,85%的被调查人员更愿意选择手机短信和微信方式,认为手机接收决策气象服务信息最为快捷方便;其次是选择以网站和QQ方式提供;还有22%的被调查人员希望提供纸质决策气象服务信息。不少单位员工表示,希望有专门的网站提供决策气象信息服务,以便于在日常工作中随时应用和查找。
2.6
对决策气象服务产品的关注度
目前,某县气象局制作的决策气象服务产品主要有:《一周天气预报》、《月气候趋势预报》、《信息快报》、《节假日天气预报》、《农业气象专报》、《雪(雨)情公报》、《决策气象信息》等,经过调查,关注度较高的是《一周天气预报》,有77%的单位职工表示比较关注;35%表示《节假日天气预报》对日常工作和生活帮助较大;接下来是《信息快报》,关注度为30%。
根据调查,各单位最关注的天气种类及预报项目为暴雨、干旱、霜冻、大雪、大风和冰雹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气象部门应该加强对此类天气现象的监测和预报预警,多制作一些针对公众关注度较高的气象灾害的专项服务产品。
政府决策部门对决策气象服务的意见和建议
3.1
气象预报需要更有针对性,服务应更为主动及时
在与各个单位相关负责人交谈时,在谈及预报准确率时,大部分单位对预报的偶尔失误表示理解,但希望气象部门在重大天气变化时要随时通报各相关单位,以便及时做好应对。此外,如在森林火灾发生时,气象部门能够有针对性地提供火场气象服务;在气象服务中给予农业生产更多的指导和建议,如增加局地强降雨精细化预报(精细到乡村);增加在暴雨、大风、暴雪等恶劣天气下对交通安全方面的建议;从而为全县农牧业、旅游业和交通运输业生产安排及安全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2
气象服务方式更全面,更为人性化
在调查时,各个单位均表示,他们非常关注气象信息,也经常通过网络浏览气象信息,但感觉目前气象网站上天气预报的更新较慢,希望气象部门能够加强气象网站管理和气象资料更新速度。有部分单位还表示,气象信息共享的力度还不够,没有覆盖到与气象相关的每个部门,今后应该加大气象信息共享的力度。
此外,部分单位还建议气象短信服务更为人性化,气象部门可以在调研基础上,按用户需求进行短信发送,而不是盲目地群发短信,一些不是特别紧急的短信,尽量避免在休息时间发送。
3.3
加强短期气象预测研究,提高短期气象预测水平,使决策气象服务更加贴近生产生活
完善以短临预报为核心的气象灾害网格化监测预警系统,提升突发气象灾害的网格化预警水平,并加强对农村、山区等灾害多发区的气象灾害监测。
进一步加强决策气象服务工作的思考
4.1
充分认识决策气象服务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近年来秋冬春重干旱等极端灾害性天气和火灾等事故频发,以及愈演愈烈的雾霾,对气象服务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气象预报工作提出了更加多样化的要求,也强化了气象服务在政府决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气象服务工作必须以需求为引领,加快发展决策气象服务。
4.2
加强气象预报技术研究,提高气象预报水平
加强灾害性天气实时监测和精细化落区预报,提高极端气候趋势预测技术,以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度,更好地为决策气象服务提供依据。而根据气象预报信息,及时有效进行决策气象服务,可以扩大气象服务的影响力,切实发挥决策气象服务的优势。
4.3
加强部门合作,提高决策气象服务的针对性
决策气象服务工作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充分了解不同行业和不同部门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为不同的服务群体提供不同的专项服务。如在发生灾害时,气象部门应该积极主动地联系相关单位,奔赴现场进行实地调查和评估,及时收集和上报灾情。
第三篇:气象服务工作
围绕需求强化服务提升水平加快推进灌南气象事业再上新台阶
灌南县气象局
(2012年2月27日)
过去的一年,在市局党组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局以“转变事业发展方式,建设气象现代化体系”为主线,着力加强四个能力建设,强化各项措施的落实,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取得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展。
一、围绕服务民生,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水平
公共气象服务是气象工作的核心和出发点。面对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影响逐步加大、极端气象灾害逐渐增多的新形势,我们高度重视气象灾害的防范应对,着力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水平,努力实现全民共享气象服务的目标。
一是引导气象工作政府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气象工作,先后出台《灌南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关于加强防雷减灾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加强气象工作的组织、宣传,将其纳入全县专项规划进行统一管理和实施,为气象工作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县财政每年投入气象经费30-50万元,用于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全县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系统、视频会商系统、信息传输网络、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系统等不断得到完善加强。
二是开展服务形式多样化。我们时刻关注灾害性天气,及时做好防灾减灾决策服务,努力提高气象服务的敏感性、针对性、多样性;紧贴关键农时,提供精细化指导提醒服务;抢抓重大活动和重要节日,提供及时准确的保障服务。去年,我局共发布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4万余条,常规气象信息40.6万条,《重要天气报告》31期,电视专访、新闻发布会9次等等,力求做到在时效性上坚持常规天气按时报、灾害天气及时报;在服务方式上实现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声讯服务等随时报;在灾害天气时做到书面材料重点报、新闻媒体公开报。
三是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在已建成由全县各乡镇自动气象站组成的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土壤水份自动监测系统和开通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的基础上,又初步建成了灌河水上交通气象监测预警服务系统,高清视频会商系统,完成了Micaps系统的升级改造,气象现代化监测预警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四是质量建设规范化。扎实开展业务质量提升年活动,努力提升质量意识,夯实业务基础,业务平台、业务流程、业务制度、业务学习交流等工作规范化开展,业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去年有四位同志获得百班,获批一个省青年气象科研基金项目,一篇文章获第六届苏皖研讨会优秀论文。
二、围绕三农需求,提高气象为农服务水平
当前,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仍是防灾减灾工作的“短板”。面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气象服务需求,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推进“两个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气象为农服
务能力。
一是打造服务平台。建立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是“两个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2011年,县政府出台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六有”建设标准,并将“建成气象信息服务站”列入各乡镇“三农”工作考核,与农工部、农委、卫生、安监等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开展专项验收检查。截止去年12月份,全县14个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全面完成,提前两年实现中国气象局提出的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全覆盖的工作目标。二是加强队伍建设。为了充分发挥气象信息服务站阵地作用,进一步做好农村防灾减灾工作,我们把乡镇气象服务队伍建设作为重要工作。自2008年组建气象信息员队伍以来,目前已建立起覆盖全县14个乡镇、239个村、总人数达到863人的乡镇协理员,村(社区)、学校、部门、大学生村官气象信息员队伍。定期开展气象信息员培训,在气象信息传播、气象灾害上报、灾情调查、气象科普宣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们还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年终进行检查考核,每年都对气象信息员队伍更新梳理。
三是提升服务能力。开通为农服务工作平台(网站),强化业务技术人员为农服务知识培训,加强与农委、海洋渔业部门等业务技术人员交流,完善为农服务方案,为农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建设,建立标准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旱情监测,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去年,我县累计投入 25万元,实施四
次人工增雨作业,有效地缓解了旱情,收到了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次在省政府办公厅政务信息中报道;在“三夏”期间,连续第十年组织“三夏”流动气象服务小组,分赴全县14个乡镇,面对面向农民朋友进行服务,这一做法在中国气象报进行了报道。
三、围绕灌河经济,打造气象服务特色品牌
06年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县先后建立了临港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农业示范园区等经济园区。我们立足园区企业对气象的特殊需求,开展特色气象服务。先后形成了《现代农业示范园气象服务调研报告》和《临港产业园区气象服务调研报告》,建立了临港产业和农业园业气象服务系统,园区、产业区的气象服务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服务用户近100家,年发送服务信息达5万余条。为了更好服务临港产业园区经济发展,我局从2010年开始着手建设灌河水上交通气象监测服务系统,打造灌河水上日常运营服务平台。截止去年底,沿灌河沿线已建成5座6要素自动站,成为全省唯一一家县级气象部门建设的水上交通气象监测预警服务系统,为尽可能缩短货物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和费用,保证运输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为提高临港产业的气象服务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立足优化服务 提升防雷减灾管理服务水平
一是不断优化服务意识。大力弘扬“三创三先”新时期江苏精神,扎实开展好创先争优、科学发展主题培训、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四治四提升”、“为党旗争辉 为气象添彩”和学习型机关建设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六个活动,努力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效率意识,着力营造便捷高效廉洁的服务环境。
二是不断优化服务载体。进一步完善《关于加强防雷工作管理的实施意见》,开展并完成防雷检测实验室资质认证,优化防雷安全管理工作流程,防雷工作标准化水平和技能进一步提升。强化防雷检测平台和气象法制管理平台网上运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运行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和许可工作更加规范。
三是开展防雷安全标准化建设。全力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年活动,深入部门企业提供防雷技术服务,送发防雷安全宣传材料,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生产大检查,检查企业180余家次,全县的防雷减灾水平进一步提高。
各位领导、同志们,灌南县气象事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上级领导、兄弟单位相比,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下一步,我局将根据这次会议的要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提升四个能力为着力点,积极推进气象工作政府化、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气象管理科学化。突出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一是以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为重点,建立防灾减灾组织,制作印发灾害防御规化,开展乡(镇)、村示范点建设,全力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和公共气象服务工作。二是以加强现代业务体系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升预报业务能力、测报业务能力和现代装备技术保障能力,推进业务体制改革工作。三是以气象监测预警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完成灌河水上交通气象监测预警服务系统项目建设,做好乡镇自动站的升级改造工作。四是以防雷安全监管为重点,全面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推进科学管理。五是以加
强气象工作责任体系建设为重点,努力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工作目标管理和考核。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工作协调机制,形成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将气象事业的发展全面融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全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和良好的保障,为我市在苏北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在“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伟大征程中作出新的贡献!
第四篇:气象服务业务流程
气象服务业务流程
在常规天气预报产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用户对气象条件的特殊要求,通过服务系统,加工制作各类专业预报。同时,将常规天气预报、专业预报及指导预报,通过各种媒体,分类向政府部门、社会公众、专业用户发布。气象服务流程如下:
1、决策气象服务
(1)了解天气背景和常规天气预报,明确当前决策气象服务重点。
(2)1-2月春运服务期间,定期发布长期趋势预测和中期天气预报,出现大雾、大雪、冰冻、大风、寒潮、强对流天气时,及时发布补充短期预报,并提出合理化的防御工作建议。
(3)3-4月做好倒春寒、春季连阴雨、低温、春季强对流等天气的预报服务,抓住“冷尾暖头”的最佳适播期,及时发布春播期预报。
(4)5月份重点做好降水天气过程和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服务。做好汛期气象服务的动员准备工作。定时向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等领导部门发送长、中、短期天气预报,天气简报和天气气候分析材料。
(5)6月1日启动决策服务系统,6-7月间做好梅雨期预报和防汛抗灾决策服务是服务重点。定时向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等领导部门发送长、中、短期天气预报,天气简报和天气气候分析材料。有重大天气过程时,发布重要天气预报和专题气象服务。
(6)7—8月份的高温酷热容易使人产生中暑,高温预测是服务的重点。
(7)9-10月鄂西北多雨易引发汉江秋汛。做好汉江秋汛服务是这段时间的服务重点。
(8)11-12月做好冬季冷空气、寒潮预报服务。
(9)收集气象服务效益和意见,总结分析服务情况。
2、公众气象服务
(1)每日通过天门广播电台、天门电视台、天门日报、天门兴农网等媒体发布气象公告、天气预报,为社会公众服务。
(2)每日06、11、16时将最新的天气预报和各类专项预报,通过“121”天气预报答询电话向公众发布;每日06时30分和16时30分通过气象短信编辑平台将天气预报发送到武汉专业气象台为手机用户服务。
(3)遇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时,通过以上途径不定时向社会发布重要天气消息。
(4)答复公众的天气咨询。
3、专业气象服务
(1)了解各类用户对气象条件的要求。
(2)熟悉前72小时专业预报意见。
(3)分析常规天气资料和预报,在服务系统上制作各类专业预报;并分析用户特殊要求修改订正专业、专项预报。
(4)每旬末10、20、30(或31)日向有关专业用户发布下一旬天气预报。根据季节变化,发布各类指数预报,为专业用户服务。
第五篇:创新气象园区后勤服务社会化调研分析
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是机关后勤改革的必然趋势,是机关后勤走向市场、与市场经济融合的必然选择,也是机关后勤走服务商品化、管理人性化、经营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为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借鉴机关后勤管理工作经验、探寻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有效途径,我们组织有关人员到省水利厅、省林业局调研后勤服务社会化和物业管理情
况。获得的启示是:随着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推进,后勤职工的危机感增强,后勤服务必须围绕气象事业发展勇于创新,后勤服务社会化也将为气象后勤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使后勤工作拥有更为广阔的创业空间和展现能力的舞台——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势在必行。
一、调研对象的后勤服务工作基本情况
省水利厅和省林业局的后勤服务工作情况既有相似之处,也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他们都将机关办公区的保卫、绿化、保洁工作委托给物业公司管理,机关服务中心通过各处室每月打分、评价等形式对物业公司工作情况进行考核,服务满意度达到90%以上;物业公司根据机关服务中心提出的意见及时作出改正和完善;而水电暖维修保障工作仍由机关后勤部门负责。省林业局还将宿舍区的物业管理工作一并交给物业公司负责,包括保卫、绿化、保洁、收发、家委会等。这种聘请专业公司与自我服务相结合的办法,在两个单位取得了成功,他们一致认为,因为有专业公司的介入,机关后勤管理更加到位、更加省心,既节约了资金又提升了保洁和维护的专业水平。
二、省局后勤服务工作现状分析
(一)后勤中心基本情况。
1.机构设置情况。省局园区的后勤服务工作由省局后勤服务中心承担,中心下设办公室、物业服务部、后勤管理室、综合治理室、招待所、财务核算中心、车队等七个内设机构。主要工作包括:机关办公车辆和办公家具管理,属于单位自行采购的政府采购事宜,省局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维修改造,以及水电暖维修保障、保卫、绿化、保洁、收发、家委会等物业服务工作。
2.职工队伍状况。现有职工97人,其中在职职工56人,退休职工41人,现职处领导3人,科级干部10人。在职职工平均年龄43岁。其中:21-30岁6人占总数的10%,31-40岁16人占总数的28%,41-50岁26人占总数的46%,51岁以上9人占总数的16%。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67%,中级职称人员占职工总数的26%。但是缺少精通后勤管理和物业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
3.服务运行情况。省局后勤服务中心的物业服务工作按其岗位划分为水暖工、电工、木工、环卫绿化、保洁等工种,基本形成了面向全局、配套相对齐全的“小而全”式的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但是,由于缺乏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加之缺少专业人员、管理水平有限、服务保障能力不足,使得物业服务工作仍然局限于零工式的修修补补和粗旷式的卫生保洁模式,只能完成基本的后勤保障服务工作,没有发掘并形成有自身特色、多元并存的物业服务机制。
(二)制约后勤工作发展的因素。
1.观念不新。一方面后勤职工在地位、待遇和发挥作用等方面有被边缘化的感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有待于提高;另一方面省局园区内职工和居民一直享受无偿服务、福利服务,后勤服务由省局“埋单”的依赖性较强,这种思想观念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
2.能力不强。相当一部分后勤管理干部是由后勤服务岗位走上管理岗位的,缺乏相应的管理知识、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距离气象业务工作对后勤保障不断增长的新需求和对后勤建设提出的高标准,现有的后勤服务保障工作能力与各方面实际需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3.机制不活。现有的一些管理方式、运行机制无法适应现实工作的需要,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不完善,协作机制、激励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鼓励主动思考、积极创新和提高能力的机制尚未建立。
三、积极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思考
调研的情况和分析的结果说明,后勤服务社会化是机关后勤服务工作的发展方向。只有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转换机制、调整结构,才能形成具有气象部门特色的后勤产业;只有主动打破条框束缚,建立激励机制,请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借助他人之力,才能推动省局后勤服务快速发展,才能有能力为职工工作、生活和气象事业发展提供精细化、专业化、产业化的后勤服务。省局后勤服务中心如何实现围绕服务需求走渐进式社会化之路,如何坚持以人为本、转换服务机制、不断探索建立市场导向和多元并存的服务体系,才能为保障机关高效运转、业务安全运行、职工和谐生活做出积极贡献……这是实现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推动省局园区后勤服务社会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固有观念。
郑国光局长在全国气象后勤工作座谈会暨后勤工作协作会成立大会上指出:“气象后勤工作是气象
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气象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支持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树立气象部门社会形象的重要窗口。”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教育,充分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新时期后勤工作在气象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光荣感和责任感,提高队伍凝聚力;要始终紧紧围绕服务于“气象”这一中心,自觉树立政治意识、大
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与各单位之间的沟通协调,了解实际需求,主动提供服务。
(二)加强自身建设,增强能力建设。
一是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既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后勤业务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也要学习一些气象知识,了解业务发展和需求。二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工作内容、方式和标准,明确工作程序,提高规范化、制度化水平,逐步建立结构完整、内容全面、形式规范、层次分明的后勤保障体系。三是转变作风,求真务实。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办实事,求实效。四是加强服务,提高质量。做好服务是后勤工作的本职,后勤工作要围绕“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工作、服务生活”开展工作,把“主动、热情、周到、细致”的要求贯穿到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的始终,不断增强服务的时效性,不断提高服务标准,不断提升服务层次,确保各项服务工作真正做到快捷、便利、优质。
(三)逐步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
机关后勤服务要坚持服务社会化的方向,就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要求,在组织形式上有所转变,打破“小而全”、福利型、封闭式的自我服务格局,建设开放的社会后勤服务体系。后勤服务社会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选择的过程,机关后勤无论是引进社会服务,还是自身走向市场,都面临着改革时机、改革范围、实现形式、运作机制的选择。省局园区后勤服务社会化工作可采取有步骤、分阶段的方式推进。
1.试点阶段。以引进物业公司负责防灾减灾楼的物业服务工作、派员参与大楼的物业管理为试点,迈出走出去、引进来的第一步,既能保证防灾减灾楼的正常运行,又能学习物业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派到物业公司的后勤职工划归物业公司管理、边干边学,物业公司负责对这部分人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同报酬挂钩并由后勤中心发放工资。参与大楼的物业管理工作是学习先进经验、提高人员素质的有效办法,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增强职工的服务意识和能力,促进后勤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2.推广阶段。适时扩大后勤服务社会化范围和规模,将整个省局园区的保安、绿化、保洁等工作,交给物业公司负责。后勤中心内部实行岗位管理责任制以及选聘、奖惩制度,建立灵活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保留精干的后勤管理队伍,负责与地方有关部门的工作联系、与物业公司的工作协调,保障机关和直属单位各项工作正常运行。
3.完善阶段。随着后勤服务社会化不断引向深入,把搞好内部服务作为走向市场的起点,通过建立有偿服务机制,逐步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将无偿服务、福利服务变为有偿服务、经营性服务,最终把机关后勤服务推向市场,实现商品化、市场化和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