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民办非企业单位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用的调研文章
民间组织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体制转变的条件下催生的新生事物。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由政府承担的部分社会职责将逐步向社会转移,xiexiebang.com一部分管理权限下放给社区。在这样的背景下民间组织迅速发展起来,并以每年10至15的速度递增。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有民间组织28.3万个,其中社会团体14.9万
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3.2万个,逐步与政府、企业构成了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的三大组织类型。但是,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民间组织数量偏少、质量较低、活力不强,作用发挥不明显,发展相对滞后,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当前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发挥民间组织作用,培育新型民间组织是民间组织登记管理部门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作为社会管理的最基本单位,社区是民间组织发挥作用的有效平台,服务社会管理的基层性民间组织是推动民间组织发展的有效形式,应积极探索和培育。
一、民间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我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尤其要重视发挥非政府组织即民间组织的力量。随着社会转型期单位体制的解体,“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社区人”,以及流动人口的增加,愈来愈多的社会事务需要社区承担,加强城市基层管理,推进社区建设,创建“和谐社区”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民间组织既是社区资源也是社区建设的力量之一,理应参与社区建设,并在创建“和谐社区”中发挥加强社会保障、实现公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体现社会公平的积极作用。
(一)民间组织能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根据居民的不同需求,社区服务可分为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少年儿童、优抚对象以及贫困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提供的社会福利服务,针对大众居民提供的便民利民服务和对社会企业间的互助服务。随着人口需求的多样化以及需求层次的提高,任何一个政府无论其多么强大都不可能提供所有的服务。政府在加强社会管理中要更多地依靠社会力量,将政府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那些职能和事务剥离和转移出去,交给民间组织,利用民间组织向居民提供“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指“民办非企业单位”),来实现居民多样化的需求。从而使民间组织真正成为市场与政府两个系统传递信息的桥梁,成为政府的帮手和抓手,成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沟通各种社会关系,使社会结构运行更加顺畅。
(二)民间组织参与社区建设有利于解决社区资金不足的问题。民间组织参与社区建设,主要解决了社区建设中两部分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一是社会保障资金。社区集中了一些社会关注、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如市场经济条件下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等。为了实现社会公平也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必须建立社会福利、救济、互助等社会保障机制来帮助弱势群体,但根据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状,政府用于社会保障的资金明显不足,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可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的。因此,必须发展民间组织,充分利用民间闲散资金来有效地帮助弱势群体。民间组织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弱势群体服务上。济南市民俗艺术馆为残疾人免费举办了面塑培训班,使百余名残疾人学到了一技之长,增加了就业的机会。
二是社区建设资金。从国外社区建设的实践来看,社区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资助、社会捐赠和民间组织收取的服务费三种渠道。在我国,政府对社区建设投入总体不足,社会捐赠未形成风气,依靠民间组织可以充分调动民间资金,合理整合社会资源,繁荣社区经济。
(三)民间组织可扩大就业渠道。随着企业改革和单位体制的解体,大批下岗人员的就业转移到社区。在美国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就业人口是总就业人口的1/10。我国民间组织也有大约300多万人的专职从业人员。可见发展民间组织,能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民间组织可致力于提供各种社区服务,如就业培训、成人教育、医疗卫生、各类中介服务、家政服务、老年人服务等,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去年,我市近3200个民间组织面向社会解决就业8000余人。
二、培育新型民间组织是加快社区建设的形式
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和谐社区”不仅为发展与规范民间组织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为民间组织的多元化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培育新型民间组织是一个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发展的过程。当前,新型民间组织的培育发展更多的还处于自发状态,根据社会需求应运而生,又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充分代表社会建设的发展方向。一定程度上还受到传统观念和落后体制的制约,束缚了发展的脚步。在双重管理体制下,一些心理咨询、法律援助、其他咨询服务等社会需求广泛的行业因找不到挂靠的业务主管部门而无法进行登记,被迫游离在民间组织的大门之外,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今后,登记管理机关应不断拓宽思路、方法,对运作规范、有发展前景、作用发挥好的新型民间组织加强引导、及时推广,积极培育和发展新
型民间组织形式,参与社区建设,加快社区发展。
(一)培育服务社会管理的基层性社区民间组织。社区民间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公益性或互益性活动,以社区成员为主体,拓展社区服务,活跃社区文化,对于推进社区自治、维护基层的社会稳定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是促进社区和谐的积极力量。这一新型的基层民间组织包括社区文娱体育团体、志愿者
服务组织、公益互助组织、计划生育协会等社区社团和非营利性便民服务机构等民办非企业单位。通过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完善,不仅可避免社区单位化的误区,而且可以拓展社区服务项目,切实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将社会服务覆盖到全体社区居民。社区民间组织必将成为社区建设的助推器和社会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培育服务弱势群体的公益性民间组织。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关注和关爱社会弱势群体,要帮助弱势群体走出困境,单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民间组织的积极参与。目前,针对弱势群体举办的服务机构严重不足,特别是为老年人服务的养老机构与实际社会需求之间的缺口很大。今后一、二十年,我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将主要依靠社区来解决。为了能够避免政府办福利机构的毛病,又能够鼓励民办机构进入养老服务领域,针对政府缺钱、老年人需要服务、企业需要转产、需要寻找适当的投资渠道、下岗职工需要工作岗位的情况,政府完全可以另辟新路,通过财政手段扶持或购买社务服务的方式,从改革自费政策入手,刺激提升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服务需求,鼓励民间力量进入老年人服务行业。上海市卢湾区的做法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卢湾区民政局用福利彩票的资金做支持,通过财政补贴困难老人入住(每年30万),成功地将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效整合,创办了一所由民间独立创办、经营 政府补贴低收入老年人的新型养老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民间组织服务的办法很好地解决了养老机构不足的问题,政府花最少的钱为民众获取了最优的服务,这代表了新时期中国城市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走向。
(三)培育服务特殊群体的边缘性民间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社会问题相继产生,社会需求不断增加,面对不同的社会群体,需要丰富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来支撑,应当允许和鼓励边缘性民间组织参与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来。所谓边缘性民间组织,一是指他们服务对象是边缘群体,从事的是被大多数人忽视的边缘行业,如心理咨询、法律援助、妇女权益保护等;二是指组织本身处于政策的边缘,无法对其进行登记管理。这一民间组织尚处在萌芽阶段,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有关部门应采取措施,尽快从制度上加以解决或放宽条件使其进入,以满足社会需求,缓解一部分社会矛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民间组织参与社区建设,既有利于发挥民间组织作用,提升民间组织形象,促进民间组织整体水平提高,又有利于加快社区建设,扩大居民参与,增强社区归属感,推进社区管理中民主自治的发展,最终实现民间组织大发展和建立“和谐社区”的双赢。
第二篇:关于民办非企业单位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用的调研文章
关于民办非企业单位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用的调研文章
关于民办非企业单位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用的调研文章
民间组织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体制转变的条件下催生的新生事物。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由政府承担的部分社会职责将逐步向社会转移,一部分管理权限下放给社区。在这样的背景下民间组织迅速发展起来,并以每年10%至15%的速度递增。截至底,全国共有民间组织万个,其中社会团体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万个,逐步与政府、企业构成了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的三大组织类型。但是,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民间组织数量偏少、质量较低、活
力不强,作用发挥不明显,发展相对滞后,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当前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发挥民间组织作用,培育新型民间组织是民间组织登记管理部门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作为社会管理的最基本单位,社区是民间组织发挥作用的有效平台,服务社会管理的基层性民间组织是推动民间组织发展的有效形式,应积极探索和培育。
一、民间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我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尤其要重视发挥非政府组织即民间组织的力量。随着社会转型期单位体制的解体,“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社区人”,以及流动人口的增加,愈来愈多的社会事务需要社区承担,加强城市基层管理,推进社区建设,创建“和谐社区”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民间组织既是社区资源也是社区建设的力量之一,理应参与社区建设,并在创建“和谐社区”中发挥加强社会保障、实现公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体
现社会公平的积极作用。
民间组织能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根据居民的不同需求,社区服务可分为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少年儿童、优抚对象以及贫困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提供的社会福利服务,针对大众居民提供的便民利民服务和对社会企业间的互助服务。随着人口需求的多样化以及需求层次的提高,任何一个政府无论其多么强大都不可能提供所有的服务。政府在加强社会管理中要更多地依靠社会力量,将政府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那些职能和事务剥离和转移出去,交给民间组织,利用民间组织向居民提供“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来实现居民多样化的需求。从而使民间组织真正成为市场与政府两个系统传递信息的桥梁,成为政府的帮手和抓手,成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沟通各种社会关系,使社会结构运行更加顺畅。
民间组织参与社区建设有利于解
决社区资金不足的问题。民间组织参与社区建设,主要解决了社区建设中两部分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一是社会保障资金。社区集中了一些社会关注、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如市场经济条件下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等。为了实现社会公平也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必须建立社会福利、救济、互助等社会保障机制来帮助弱势群体,但根据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状,政府用于社会保障的资金明显不足,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可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的。因此,必须发展民间组织,充分利用民间闲散资金来有效地帮助弱势群体。民间组织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弱势群体服务上。济南市民俗艺术馆为残疾人免费举办了面塑培训班,使百余名残疾人学到了一技之长,增加了就业的机会。
二是社区建设资金。从国外社区建设的实践来看,社区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资助、社会捐赠和民间组织收取 的服务费三种渠道。在我国,政府对社区建设投入总体不足,社会捐赠未形成风气,依靠民间组织可以充分调动民间资金,合理整合社会资源,繁荣社区经济。
民间组织可扩大就业渠道。随着企业改革和单位体制的解体,大批下岗人员的就业转移到社区。在美国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就业人口是总就业人口的1/10。我国民间组织也有大约300多万人的专职从业人员。可见发展民间组织,能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民间组织可致力于提供各种社区服务,如就业培训、成人教育、医疗卫生、各类中介服务、家政服务、老年人服务等,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去年,我市近3200个民间组织面向社会解决就业8000余人。
二、培育新型民间组织是加快社区建设的形式
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和谐社区”不仅为发展与规范民间组织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为民间组织的多元化发展带
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培育新型民间组织是一个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发展的过程。当前,新型民间组织的培育发展更多的还处于自发状态,根据社会需求应运而生,又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充分代表社会建设的发展方向。一定程度上还受到传统观念和落后体制的制约,束缚了发展的脚步。在双重管理体制下,一些心理咨询、法律援助、其他咨询服务等社会需求广泛的行业因找不到挂靠的业务主管部门而无法进行登记,被迫游离在民间组织的大门之外,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今后,登记管理机关应不断拓宽思路、方法,对运作规范、有发展前景、作用发挥好的新型民间组织加强引导、及时推广,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型民间组织形式,参与社区建设,加快社区发展。
培育服务社会管理的基层性社区民间组织。社区民间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公益性或互益性活动,以社区成员为主体,拓展社区服务,活跃
社区文化,对于推进社区自治、维护基层的社会稳定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是促进社区和谐的积极力量。这一新型的基层民间组织包括社区文娱体育团体、志愿者服务组织、公益互助组织、计划生育协会等社区社团和非营利性便民服务机构等民办非企业单位。通过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完善,不仅可避免社区单位化的误区,而且可以拓展社区服务项目,切实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将社会服务覆盖到全体社区居民。社区民间组织必将成为社区建设的助推器和社会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
培育服务弱势群体的公益性民间组织。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关注和关爱社会弱势群体,要帮助弱势群体走出困境,单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民间组织的积极参与。目前,针对弱势群体举办的服务机构严重不足,特别是为老年人服务的养老机构与实际社会需求之间的缺口很大。今后一、二十年,我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将
主要依靠社区来解决。为了能够避免政府办福利机构的毛病,又能够鼓励民办机构进入养老服务领域,针对政府缺钱、老年人需要服务、企业需要转产、需要寻找适当的投资渠道、下岗职工需要工作岗位的情况,政府完全可以另辟新路,通过财政手段扶持或购买社务服务的方式,从改革自费政策入手,刺激提升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服务需求,鼓励民间力量进入老年人服务行业。上海市卢湾区的做法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卢湾区民政局用福利彩票的资金做支持,通过财政补贴困难老人入住,成功地将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效整合,创办了一所由民间独立创办、经营+政府补贴低收入老年人的新型养老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民间组织服务的办法很好地解决了养老机构不足的问题,政府花最少的钱为民众获取了最优的服务,这代表了新时期中国城市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走向。
培育服务特殊群体的边缘性民间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社会问
题相继产生,社会需求不断增加,面对不同的社会群体,需要丰富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来支撑,应当允许和鼓励边缘性民间组织参与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来。所谓边缘性民间组织,一是指他们服务对象是边缘群体,从事的是被大多数人忽视的边缘行业,如心理咨询、法律援助、妇女权益保护等;二是指组织本身处于政策的边缘,无法对其进行登记管理。这一民间组织尚处在萌芽阶段,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有关部门应采取措施,尽快从制度上加以解决或放宽条件使其进入,以满足社会需求,缓解一部分社会矛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民间组织参与社区建设,既有利于发挥民间组织作用,提升民间组织形象,促进民间组织整体水平提高,又有利于加快社区建设,扩大居民参与,增强社区归属感,推进社区管理中民主自治的发展,最终实现民间组织大发展和建立“和谐社区”的双赢。
第三篇:关于民办非企业单位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用的调研文章
民间组织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体制转变的条件下催生的新生事物。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由政府承担的部分社会职责将逐步向社会转移,文秘写作网一部分管理权限下放给社区。在这样的背景下民间组织迅速发展起来,并以每年10%至15%的速度递增。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有民间组织28.3万个,其中社会团体14.9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3.2万个,逐步与政府、企业构成了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的三大组织类型。但是,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民间组织数量偏少、质量较低、活力不强,作用发挥不明显,发展相对滞后,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当前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发挥民间组织作用,培育新型民间组织是民间组织登记管理部门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作为社会管理的最基本单位,社区是民间组织发挥作用的有效平台,服务社会管理的基层性民间组织是推动民间组织发展的有效形式,应积极探索和培育。
一、民间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我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尤其要重视发挥非政府组织即民间组织的力量。随着社会转型期单位体制的解体,“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社区人”,以及流动人口的增加,愈来愈多的社会事务需要社区承担,加强城市基层管理,推进社区建设,创建“和谐社区”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民间组织既是社区资源也是社区建设的力量之一,理应参与社区建设,并在创建“和谐社区”中发挥加强社会保障、实现公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体现社会公平的积极作用。
(一)民间组织能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根据居民的不同需求,社区服务可分为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少年儿童、优抚对象以及贫困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提供的社会福利服务,针对大众居民提供的便民利民服务和对社会企业间的互助服务。随着人口需求的多样化以及需求层次的提高,任何一个政府无论其多么强大都不可能提供所有的服务。政府在加强社会管理中要更多地依靠社会力量,将政府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那些职能和事务剥离和转移出去,交给民间组织,利用民间组织向居民提供“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指“民办非企业单位”),来实现居民多样化的需求。从而使民间组织真正成为市场与政府两个系统传递信息的桥梁,成为政府的帮手和抓手,成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沟通各种社会关系,使社会结构运行更加顺畅。
(二)民间组织参与社区建设有利于解决社区资金不足的问题。民间组织参与社区建设,主要解决了社区建设中两部分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一是社会保障资金。社区集中了一些社会关注、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如市场经济条件下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等。为了实现社会公平也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必须建立社会福利、救济、互助等社会保障机制来帮助弱势群体,但根据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状,政府用于社会保障的资金明显不足,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可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的。因此,必须发展民间组织,充分利用民间闲散资金来有效地帮助弱势群体。民间组织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弱势群体服务上。济南市民俗艺术馆为残疾人免费举办了面塑培训班,使百余名残疾人学到了一技之长,增加了就业的机会。二是社区建设资金。从国外社区建设的实践来看,社区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资助、社会捐赠和民间组织收取的服务费三种渠道。在我国,政府对社区建设投入总体不足,社会捐赠未形成风气,依靠民间组织可以充分调动民间资金,合理整合社会资源,繁荣社区经济。
(三)民间组织可扩大就业渠道。随着企业改革和单位体制的解体,大批下岗人员的就业转移到社区。在美国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就业人口是总就业人口的1/10。我国民间组织也有大约300多万人的专职从业人员。可见发展民间组织,能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民间组织可致力于提供各种社区服务,如就业培训、成人教育、医疗卫生、各类中介服务、家政服务、老年人服务等,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去年,我市近3200个民间组织面向社会解决就业8000余人。
第四篇:财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财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任炳才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 “十五”期间六盘水财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出的贡献,结合实际,对下一步如何全面快速地提升财政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使其更好地支持服务于构建六盘水和谐社会,提出了良好建议。
〔关 键 词〕 财政 构建 和谐社会 作用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财政局一、六盘水“十五”发展状况
素有中国“凉都”之称的六盘水,“十五”时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牢牢把握加快发展这个富民兴市的第一要务,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各项事业发展呈现出良好势头:
“十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7%,比“九五”时期快5.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40美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7.6%,2005年达到27.4亿元,较“九五”末增长2.4倍;固定资产投入大量增加,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6.37亿元,是“九五”期间的2.85倍;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西南地区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实现了市区到省城通高等级公路、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以“西电东送”为重点的能源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盘南电厂、野马寨电厂、发耳电厂、响水煤矿、发耳煤矿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的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三农”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第三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7.5%。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城市形象明显改善;钟山大道、玉舍供水工程、岔河垃圾填埋场、市区防洪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成功打造“凉都”品牌,圆满举办了两届“凉都”消夏文化节;红果、平寨及其他重点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26.2%。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逐步改善。计划生育工作水平明显提高,200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62‰、人口计生率为95.87%;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全市“两基”攻坚目标提前一年实现,组建了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了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面向省内外招生和招收本科生的历史性突破,正式启动了六盘水矿业学院筹建工作;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0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63元;五年间累计解决了2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
二、六盘水财政在“十五”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可以说,“十五”期间六盘水在构建和谐“凉都”的进程中,财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以下数字可以清楚地看出六盘水财政“十五”期特别是“十五”期最后两年的影响和决定作用:
1995年到2005年,我市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加上划中央和省的增值税、消费税收入)按现行口径计算从5.53亿元发展到27.39亿元,增长3.96倍,年均递增17.36%,年均增量2.19亿元;一般预算收入从2.25亿元发展到13.23亿元,增长4.88倍,年均递增19.39%,年均增量1.1亿元。财政总收入从5亿元发展到10亿元用了八年时间,从10亿元发展到20亿元仅用了两年时间!六盘水的建设及其全面发展的时期正是六盘水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高速期。
六盘水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国家积极财政政策、西部大开发、新阶段扶贫开发等政策效应,是宏观经济周期性变化的体现,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增速加快、效益提高的特征。另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速、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城市经济膨胀、资源税计征额调高等因素有一定的助长作用。经济增长与税收效率形成了双推动的格局,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经济建设跨上了一个较高的发展平台;经济效益得到了提升,企业积累增多、规模扩充,主要经济体产出率提高,财政收入占经济总量的比重逐步增加,对政府收入和社会事业的贡献增大;产业集中度提高,规模小、效益低、能耗大、资源破坏严重的小企业逐步淘汰,在煤炭、冶金、电力、建材等主要产业,形成了水城钢铁、盘江煤电、水城矿业、黔桂发电、盘南电厂、响水煤矿、发耳电厂、水城水泥、山城啤酒等企业集团,产业集约经营的格局逐步形成。财政支持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核心和保证,只有财政强大了,才能保证社会发展过程中各项必须的支出需要。
三、六盘水“十一五”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十一五”时期,六盘水市确立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要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以上;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十五”期间增长1.8倍左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到“十一五”期末,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基本建成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煤化工基地;基本实现小康、步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建成和谐文明、现代开放的中心城市。同时要努力做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努力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对经济增长的强劲拉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快科学技术发展;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切实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四、“十一五” 完善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应做好的重点工作
一要做大煤电产业,推进结构调整。首先立足煤、电大项目,进一步壮大煤炭、电力、钢材、建材四大支柱产业。重点围绕“煤-焦-煤化工、煤-电-高载能”的发展思路,千方百计延伸和扩大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充分发挥能源原材料产业优势,走高效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立足于建成西部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煤化工基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积极促进交通运输、建筑建材、餐饮服务等行业的协调发展。
二要巩固国有企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六盘水有大企业聚集的优势,目前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国有经济,非公经济成分不到30%,发展潜力巨大。因此财源建设要着眼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切实帮助大中型企业作好电力、煤炭、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协调和服务,推进企业改制,支持骨干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其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加快企业的发展的同时,要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提高政府部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质量,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舆论环境和服务环境。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农业、工业、服务业、共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与其他所有制经济联合、参股,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要协调和引导金融机构提高对非公有制经济体的贷款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调整组织结构,强化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素质,增强发展活力,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三要发展城市经济,积极培育新兴财源。六盘水属泛珠三角、南贵昆经济区、攀西—六盘水资源开发区,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六盘水的交通枢纽地位更显突出,而与之相应的城市化却跟不上工业化进程。因此,要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壮大城市经济。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拓宽城市建设的投融资渠道,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带动房地产、金融等相关
产业的发展,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增加城市人口总量,充分发挥城市经济辐射带动作用,为工业化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在搞好城市建设的同时,要认真研究培植新的财源增长点,尽快完成城区商业网点建设规划,合理布局城区商业网点和专业批发市场。着力构建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把六盘水打造成西南地区人流、物流中心,促进商业贸易、货运仓储业发展,繁荣城市经济,在增加财政收入总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要充分发挥六盘水气候资源优势,做好前景规划和旅游开发,全力打造“凉都”品牌,发展特色旅游,使特色旅游成为全市的特色产业。重点开发玉舍森林公园等近郊旅游,推进盘县坡上草原风景名胜区等远郊旅游,加快国家地质公园作为重点的风景名胜区申报工作。四要加强财政调查研究,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做好细致、全面的调研分析,通过对经济活动的观察和判断,把握动态、预测趋势,使各项收入任务指标更切合实际地落实到基层及征收单位,增强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强财政经济运行情况调研调度,根据变化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修正工作方式和方法,提高决策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正确性。加强任务执行的追踪管理,认真分析原因和查找收入缺口,尽快研究和制订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弥补。加强财政、税务、金融部门间及与其他经济管理职能部门间的工作联系和协调配合,加快信息流通,实现信息共享,形成促进经济财政增长的强大合力。
五要进一步完善体制,充分激励地方发展。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已十多年,国家应针对改革中不适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甚至阻碍经济推进的不利因素,对现行体制作必要的调整,以进一步释放生产力,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应增加中央财力性转移支付补助比重,改进和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财政分配职能,按照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建立起有效的转移支付补助机制,在公平分配的同时,充分考虑象六盘水这样资源型城市在生态治理、地质灾害防治、移民安置、社会保障等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充分调动各地发展经济和财政的积极性。
第五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到来之际,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今天在北京隆重开幕。来自各条战线、各个行业的近300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汇聚一堂,接受党和政府的表彰。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一件大事喜事,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我们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全国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致以节日的问候。劳动创造历史,劳模书写崇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劳动模范是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以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胸怀大局,立足本职,积极进取,争创一流,集中展示了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精神风貌和崇高品格。正是以劳模为杰出代表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和顽强拼搏,才有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才有今日中国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不愧为民族的精英、国家的栋梁、社会的楷模。工人阶级作为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和主人翁的地位不能动摇,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主力军的作用不能削弱,我们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指导方针不能改变,这是我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得出的重要结论。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国家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先进模范人物,他们不仅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也在艰苦创业中铸就了一种伟大的精神,教育和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懈奋斗。今天,我国人民正奋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上,新形势新任务需要我们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全国各条战线的广大职工及各族人民群众,都要自觉地向劳模学习,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爱岗敬业、勤奋学习,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维护稳定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这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构建和谐社会,既要紧紧地依靠工人阶级,又必将造福于工人阶级,既为工人阶级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舞台,又对工人阶级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广大工人阶级要发扬主人翁的精神,紧跟时代步伐,立足本职工作,追求新知识,掌握新科技,提高新技能,增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创业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得到最广泛最充分调动的社会,必须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在这个进程中,我们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不断发展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不断壮大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提升工人阶级的素质,使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更好地体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今年“五一”,欣逢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80周年。80年历史经验证明,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联系工人阶级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广大职工利益的维护者。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各级工会要发扬光荣传统,不断开拓创新,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工会的领导,坚持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持切实代表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坚持实行工人阶级队伍的广泛联合和工会组织的高度统一,坚持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开展工会对外交往,坚持推进工会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工作创新,为改革、发展、稳定多作贡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工会工作的重要性,为工会组织开展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壮丽又艰辛,工人阶级的伟大使命既光荣又重大。伟大成就来自不懈奋斗,幸福生活要靠劳动创造;爱国热情需要转化为强国行动,社会责任应当体现为推动发展。我们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劳模精神必定能够代代相传,光耀神州,广大劳动群众必定能够不负历史重托,创造新的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