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沙漠化技术方法

时间:2019-05-15 14:35: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防治沙漠化技术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防治沙漠化技术方法》。

第一篇:防治沙漠化技术方法

《防治沙漠化技术方法》一文摘抄

二、流动沙丘造林固沙技术

流动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往往沿主风向前移埋压绿洲、渠道、居民点,危机极大。防治绿洲邻边和内部零星分布的流动沙丘,是造林固沙的重点。经过近50年来的治沙实践,证明采用生物固沙为主、辅于人工沙障,化学固沙制剂相结合的技术措施,便可以达到固定流动沙丘、发展经济之目的。

流动沙丘的地表形态,大都由沙丘及丘间低地(沙湾)构成。沙丘极端干旱、流动性大、持水能力低,直接造林易被风蚀,难具成效。如辅以沙障等人工措施,则固沙效果较佳。丘间低地因地形部位较低,位处沙积环境,水分条件好,一般不需施加人工沙障措施,植物固沙便能成活。流动沙丘的生物固定技术,应依据前述立地条件差异,先易后难地进行。首先应对丘间低地实施造林固沙技术,而后才对沙丘实施植物固沙技术,当然两种技术同时进行也是可行的。

(一)丘间低地造林技术(沙湾造林技术)

流动沙丘的丘间低地(即沙湾),水土立地条件较沙丘优越,风蚀轻,可不必以沙障就可直接造林治沙,成效较快,此技术在沙丘普遍应用。

1、技术设计原理。沙丘丘间低地风力较小,风力场平缓,沙粒较易受阻堆积;低地水分条件较好,植物较易成活,造林难度较小。利用上述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进行人工造林,另方面利用风力拉削沙丘,导沙入林,形成“前档后拉”的治沙形势,经过数年,便能达到固定沙丘,改善生态、生产条件目的(图8-1)

2、造林场地的确定。沙湾造林地必须选择在沙丘背风坡的丘间,但不宜紧靠沙丘,必须留出一段空地。留出空地的宽度应根据沙丘高度和沙丘年移动速度与林木生长高度来测算。根据伊克昭盟地区的测算,如流动沙丘高度是3m以下的小型沙丘,春季造林时留出6~7m空地,秋季造林留出7~8m。空地以远的丘间沙地,则可安排造林。具有普遍代表性的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养城大队的做法是:距沙丘背风坡脚留出沙压带3~5m后,开始插若干行沙柳,往外再栽几行乔木,林下种草苜蓿,次年在沙丘前移退出的退沙畔再造乔、灌木林和种牧草。这样连续造林种草3~4次,就可将沙丘拉平。对一个流动沙丘来说,前后的丘间低地都造林后,即构成了“前挡后拉”的固沙造林技术。

3、造林树种的选择。造林成功与否与树种选择关系密切。固沙造林树种一般应选择耐旱沙生性能强、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适地适树”树种。这些树种多数具有叶枝旱生形态突出,抗风蚀沙埋能力强,适宜瘠薄土地环境的特性。乔木树种中,小叶杨、白榆、小青杨、加杨、桑树、旱柳、樟子松、油松。灌木及半灌木树种中的油蒿、籽蒿、圣柳、紫穗柳、山竹子、沙棘、柠条、沙柳、乌柳、达乌里胡枝子等,均是适宜于半干旱干草原地带沙化土地恢复整治的固沙树种;适于干旱半荒漠(荒漠草原地带)的乔木树种主要有小叶杨、新疆杨、二白

杨、沙枣、白榆、旱柳,灌木树种有油蒿、籽蒿、柠条、花棒、毛条、圣柳、踏郎(羊柴)、红砂、沙柳等。适用于极干旱荒漠地带的乔木树种有新疆杨、青杨、白柳、白榆、旱柳、胡杨、小叶杨、沙枣、灌木沙拐枣、圣柳、梭梭、红砂等。

4、造林季节的选择。干旱沙区的植苗和插条造林,应以春季为主。春季解冻后,土壤湿润,地湿回升快,苗木根系再生力旺盛,二芽基尚未发叶,蒸腾量最小,有利于苗条的成活。在西北高寒沙区,气温回升比地温快,往往等到解冻的土壤深度适合造林时,苗木已开始发芽了,造林时间显得非常紧迫,这就需要合理安排,先造解冻早的沙丘地,后造丘间地;或将苗木进行冷窖存放,延长造林时间。实际上沙区造林并不都集中在春季。科尔沁和毛乌素沙地植松也可在秋季土壤封冻 前10天左右,定植后随即用沙将全株覆盖好,以防兔害和失水过多。翌年春季再扒掉覆沙,成活率可达90%以上。此外,杨树、柳树的高杆造林经剪去全部侧枝,秋季造林成活率也能达到80%~90%。

5、造林密度的确定。流沙地造林密度,以维持沙地水分平衡为准,因地制宜。广大干旱荒漠地区的流沙地,在无灌溉条件、地下水又不能为树木根系利用的条件下,以稀植为宜。但株距可稍小,而行距则宜宽,并横对主风向成行种植。根据中国科学院沙漠研究所的调查,在沙坡头地区以每公顷3000株左右为宜。半干旱草原地带的流沙地,沙地水分尚好,灌木固沙宜株距、宽行距,以后在灌木行间再造乔木树种。由于沙地水分渐少,乔则不宜过密,但株距可适当小些,并需及时抚育间伐。

6、栽播技术。流沙地带的造林,不论是灌木、乔木,不论是插条还是植苗,因空气干燥,蒸发强烈,而土壤含水率低,供给植物生长的水分保证率差,因而栽播造林技术,均应采用播品种深栽埋者,成活率均较高。例如,经有关实验证明,黄柳扦插深度,枝条平行地表全部埋下地表下3cm,出苗93%以上。花棒的栽植深度,一般应在50cm左右,并且必须把地表的干沙换上湿沙,压实,才能保证其成活。其他如踏郎、花棒、油蒿的栽播都必须深栽深埋,才能成活。

(二)沙丘固沙造林技术

治沙实践证明,邻近绿洲边缘及绿洲内部的流动沙丘,环境条件不同于高达流动沙丘那么严酷,通过人工沙障的辅助,植物固沙是能够成功的。其技术方法可归纳为:

1、设置沙障,辅助植物固沙。植物固沙实施前,要事先对流动沙丘设置人工沙障,减缓侵蚀,改善造林沙地处境,为固沙植物创造适生环境。沙障设置技术将在工程治沙技术中叙述。

2、沙丘造林地设计与造林部位的选择。由于流动沙丘具有物质结构松散与易受风蚀移动的特点,沙丘造林首先应选择迎风坡中下部安排造林丘顶部造林,让风吹蚀削低。这一设计体现了迎风坡固沙,既固定了流动沙丘的治沙思路,又体现了沙丘中下部治沙较易、丘顶较难的先易后难治沙原则,还体现了不断削低丘顶的高度,变起伏沙丘为平缓沙丘的治理目标。

3、迎风坡造林技术的处理。选择沙丘迎风坡中下部横对主风方向,成行栽植固沙植物,株距1~1.5m,行距2~4m。如果沙丘不高(一般不足7m),水分条件又较好,沙丘背风坡沙湾

固沙造林又成功的,则还可在迎风坡基部用犁耕方法促进风蚀,以加速沙丘的矮化改造速度。如果是湖盆边缘的矮小沙丘,还可采用又固又放固沙技术。所谓又固又放,是固定一部分流动沙丘,让另一部分沙丘继续流动。即在一排排的流动沙丘中,选定奇数排(或偶数排)沙丘作为需要固定的沙丘,用设沙障和造林的方法,迅速的固定起来,不让继续流动;而对其余偶数排(或奇数排)沙丘,不仅不加任何固沙措施,反而用清楚天然植被,使其迅速移动。几年后,让其移动的沙丘移动到被固定的沙丘位置,扩大了平坦的丘间低地。陕北榆林县海滩村用这种造林方法,将丘间地逐渐扩大连片后,开辟出农田和果园,把沙地变成稳产高产田。

4、适用的造林树种。选择适宜树种对于保证固沙目标的实现十分重要。适于半干旱草原与荒漠草原的树种,主要有白榆、沙柳、踏郎、花棒、多枝圣柳、柠条、沙棘、苦豆子、猫头刺等,适宜于干旱极干旱荒漠的树种,主要是旱柳、沙拐枣、头状沙拐枣、圣柳、梭梭、红砂等。

三、防风阻沙林带造林技术

绿洲外围与沙漠、戈壁,风蚀地相毗连的地带,是造成流动沙丘与风沙对绿洲危害最主要的地段,在此地段营造大型防风阻沙林带,对于防止流动沙丘对绿洲的入侵和减弱沙尘面积的沙尘暴的发生有显著功效。50年代在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建立的大型阻沙林带,保护了后套绿洲大面积的农田、城镇和草场;河西走廊沿绿洲边缘营造的1240km长的阻沙林带,不仅有效阻止了流沙对绿洲的危害,还恢复了耕地的2.6万hm2;新疆、柴达木盆地等地的实践证明,在绿洲周边营造大型阻沙林带,对于保护绿洲,控制流沙发展有特殊作用。

(一)阻沙林带布设原则

阻沙林带是否合理布局,对于林带的成功与效益的发挥关系极大,其布局应考虑如下两个原则:

1、“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防风阻沙林带应片林、快状林和带状林错综分布,不必强求整齐划一。以沙丘的丘间地、风蚀地、平缓沙地造林为主,尽可能少占用绿洲周边耕地或宜农土地,也不应远离绿洲,否则因生境水土条件差,造林不宜成活,即使一时灌水成活,成林因缺水也会枯死。

2、由近及远,先易后难原则。这就是说,先在绿洲周边造林,逐渐向外扩展加宽。若为沙丘地段,先在丘间低地造林,前挡后拉,以丘间团块状林分隔包围沙丘;随着沙丘前移和丘顶被风力削平,在退沙畔再进行造林,以扩大丘间林地面积。这样,在不采取沙障一类工程技术措施直接固沙的情况下,能够形成较为稠密的防风阻沙林带。

(二)阻沙林带的林带结构与树种选择

防风阻沙林带应由乔灌木树种组成,以行间混交为宜:愈接近外来沙源一侧,灌木比重应该增大,使之形成紧密结构,以便把前移的流动沙丘和远方来的风沙流阻拦在林带外缘,不致

侵入林带内部及其背风一侧的耕地。

实践证明,中国西北绿洲周边营造防风阻沙带的乔木树种主要是沙枣、小叶杨、二白杨、新疆杨、钻天杨、箭杆杨、加杨、青杨、旱柳、白柳、榆树等,灌木树种为索索柴、怪柳、酸刺、柠条、花棒及沙拐枣等。

(三)阻沙林带的林带规模

防风阻沙林带的宽度取决于沙源状况:在大面积流沙侵入绿洲的前沿地区,风沙活动强烈,农业利用暂时有困难,应全部用于造林,林带宽度小者200~300m,大者800~900m乃至1km以上。流沙迫近绿洲,前沿沙丘排列整齐地区,可贴近沙丘边缘造林,林带宽度为50

~100m。绿洲与沙丘接壤地区若为固定、半固定沙丘,林带宽度可缩小到30~50m。绿洲与沙源直接毗连地带,若为缓平沙地或风蚀地,因风成沙不多,防风阻沙林带的宽度可为10~20m,最宽不超过30~40m。

(四)阻沙林带树种的栽植技术

阻沙林带由于位置处在绿洲外侧,水土条件较差,沙丘表层干燥,因此,树种的栽植一般应按下述要求进行:如果是值苗乔木,栽植时应将根系深栽到湿沙层,表层亦应把干沙换成湿沙,踩实;栽时,乔木枝叶应修剪以减少水分蒸腾。可能情况下,移栽时适当灌水。灌木应该是阻沙林带的主要品种,栽种时,基本要求是根系湿埋到湿沙层,枝条紧贴地面或外露不超过3~5cm。如果是萌发力强的灌木,如:黄柳、花棒,亦可用插枝办法栽植,只是枝条亦必须埋在湿沙土层中,并将表土干沙换上湿沙,踩实。

四、沙漠沙源带封沙育草保护技术

绿洲阻沙林带与大型高大密集流沙群之间,是一片由流动沙丘、固定、半固定沙丘及沙质荒漠组成的过渡地带,亦是干旱区域沙源向外扩张的区段。防止沙源物质向外扩张,对其进行封沙育草保护治理,是保护绿洲,改善沙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环节。这一区域的,由于接近高大密集流沙中心,沙源物质丰富,水分条件干旱、离绿洲较远,因而造林难度大,但沙层底部基质常有土质堆积,沙层厚度亦相对较薄,地下水位较浅(一般2~3m,最深7m),仍然具有超旱生灌木与草本的生长条件,过去或多或少生长有植被。对曾生长或现在仍残留有天然稀疏植被的这一地带,通过封育恢复天然植被,是现实生产力水平下,防治沙漠化发展的有效技术。

(一)封沙育草带宽度与规模

因干旱沙区沙源物质、风力强度、绿洲规模、绿洲水源和植被破坏程度不同,封沙育草带的宽度与规模应有所差别。各地方应根据绿洲迎风侧沙源状况和残留植物多少加以确定。如果沙源广(流动沙丘高大,连绵分布),残留植物少,植被覆盖度低(<10%),则封育面积应广,封育带宽度应1000m以上,如果沙丘较低矮,残留植物覆盖度较高(>10%),则封育宽度可规划为500~1000m。在能构成对绿洲生存威胁的地段,均应划出封沙育草带,形成绿洲外围的生物保护屏障。通过封育,促进沙生植物的生长和固沙效益的发挥。

(二)封沙育草类型的划分

对封沙育草带进行分类管理,是实现治理目标的基本途径。应依据 沙地类型,划分重点封育和一般封育类型,流动沙丘及危害绿洲沙丘的主要风口地段,应划分为重点封沙类型治理区,进行重点投入,未治理好前,进行全封闭管理,严禁一切形式的开发利用。其他区段可划入一般封育治理类型,进行一般投入,主要是进行监护,促进天然植被的自然更新。育草技术要因地制宜和根据可能进行。多数情况,在春季或秋季可以进行人工撒播沙生旱生草种,促进植物繁殖,演进;条件许可和立地条件较好地段,可辅以飞机播种;有些地段可以利用绿洲灌溉尾水灌溉,改善育草环境。只要封沙和育草兼顾治理,效益目标将能达到。

第二篇:我国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论文)

张月20093349 宋颖20093350 李智会20093359 钟昀20093371 分工情况:

资料收集:李智会 钟昀 资料整理:宋颖 张月 PPT制作:宋颖 李智会 报告:张月 钟昀 演讲:李智会

我国土地沙漠化及其

控制

教 师:唐 永 金

班 级:农 学 09 组 员:宋颖 李智会 钟昀 张月

2011年12月5日我国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

【关键词】 土地沙漠化 成因 现况 危害 防治 【摘要】

沙漠化作为一个生态问题是1977年联合国沙漠化会议以后才正式广泛采用,其内容为:“土地滋生生物潜力的削弱和破坏,最后导致类似沙漠情况,它是生态系统普遍恶化的一个方面,它削弱或破坏了生物的潜力。”由此可见,沙漠化与沙漠、戈壁不同,沙漠化不能抽调人为活动的实质,沙漠化的实质是人地关系矛盾造成生物或经济生产力下降与丧失,地表呈现类似沙漠景观的土地严重退化过程。沙漠化防治是人地关系相互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改善环境,土地生产力再恢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正文】

一.沙漠化的定义

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arid)、半干旱(semi-arid)和亚湿润旱(dry subhumid)地区的土地退化。

该定义明确了3个问题: ①“沙漠化”是在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 ②“沙漠化”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指年降水量与可能蒸散量(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之比在0.05至0.65之间的地区,但不包括极区和副极区),这就给出了沙漠化产生的背景条件和分布范围; ③“沙漠化”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将沙漠化置于宽广的全球土地退化的框架内,从而界定了其区域范围。

我国《防沙治沙法》中所称土地沙化,是指主要因人类不合理活动所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张和沙质土壤上植被及覆盖物被破坏,形成流沙及沙土裸露的过程。

二.沙漠化的成因、危害及现状

1.沙漠化的成因

(1)气候变化异常

有关研究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最突出的特征是温度的显著升高。我国近百年来的温度变化与世界的平均情况基本相似。据研究,1951-1999年中国北方地区最低气温显著升高,暖冬年份连续出现,近50~100年有明显的干旱化趋势;20世纪70年代开始干旱化趋势加快。

我国沙化土地集中分布的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大陆腹地,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的地带。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加剧了该区气候和土壤的干旱化。这使得该区的植被盖度降低,土壤结构变的更加松散,加速了土地的沙漠化。另外气候增暖,大范围气候持续干旱,给各种水资源(冰川、湖泊、河流等)带来严重的影响,使冰川退缩、河流水量减少或断流、湖泊萎缩或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大面积的植被因缺水而死亡,失去了保护地表土壤功能,加速了河道及其两侧沙化土地的扩展及沙漠边缘沙丘的活动,使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

(2)不合理的开荒

在沙漠化相对集中的西部地区,曾今有大量草地和林地被开垦为耕地。自1995~2000年,其中因开垦草地增加的耕地面积占69.5%,因开垦林地增加的耕地面积占22.4%。由于该区属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地和林地被开垦为耕地后,在农闲季节土壤失去了植被的保护,加之技术、社会经济条件限制,造成耕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

(3)过度放牧

目前西北地区超载过牧日趋严重,其中新疆、广西、宁夏、内蒙古超载率较高,超载率分别达到了121%、81%、72%及66%。过渡放牧造成了对草地地表的过度践踏,草原地表土壤结构破坏严重,经风吹蚀,大量出现风蚀缺口,牲畜放牧越多的草地,土壤裸露的也越多,形成的沙漠化面积也越大。

(4)不合理的挖采和树木砍伐

近些年来,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西北地区大规模滥挖发菜、干草和麻黄等野生中药材的事件时有发生。1.9亿亩的草场面积遭到严重破坏,约占内蒙古全部草原面积的18%,有相当部分正处于沙漠化的过程中。其中约0.6亿亩的草场面积被完全破坏且已沙化。由于1.9亿亩草地遭到严重破坏而不能放牧,被迫到其它草场超载放牧的草地要远远大于1.9亿亩,草原负担过重,加速了沙漠化的扩展。滥樵造成植被严重破坏,仅内蒙古伊克昭盟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20多年中,因滥樵而沙化的草场面积就达2000多平方公里。

(5)水资源的浪费

西部地区农业灌溉比重大,农业、林业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导致水资源需求量增长,水资源短缺矛盾加剧,特别是造成下游地区水资源匮乏。加之该区对地下水的持续超采利用,导致西部地区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如陕西关中地区各水源地年均地下水位下降速率达2米多。地下水位下降直接引起地表植被衰亡,土地沙化加快。

2.沙漠化的危害

(1)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人民生活,威胁人类健康。

沙漠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沙尘物质在强劲风力作用下随风而起,甚至发生沙尘暴,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其导致的沙尘天气,影响交通安全,造成飞机不能正常起飞或降落,使汽车、火车车厢玻璃破损、停运,还可能损害通讯和输电线路从而造成通讯与输电线路中断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威胁生命安全,并且出现沙尘暴天气时沙石、浮尘到处弥漫,凡是经过地区空气浑浊,呛鼻迷眼,造成呼吸道、皮肤等疾病人数增加,此时的沙尘成为疾病传播的一种媒介。

(2)直接影响农业,危及生产、生活。

土地沙漠化对区内的农业生产会造成多种危害。在沙化过程中,风吹走土壤中细小的土粒和营养物质,恶化了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水分情况,使土壤失去农、牧生产能力,造成土壤肥力降低,耕地面积缩小。每年4到5月正是春播季节,在沙漠化地区,往往种子、幼苗被吹走吹露,造成缺苗断垄,同时覆盖在叶面上的沙尘亦影响作物正常的光合作用,产量降低。并且沙漠化会引起草场退化,使适于牲畜食用的优势草种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丧失。牧草变得低矮、稀疏,产量明显降低,草场载畜能力大为下降。部分村庄、定居点等往往因风沙危害严重不宜于继续生活居住而不得不被迫废弃迁居,在 40 年内因受沙漠化严重危害被迫三次搬迁的仲巴县县城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证。

(3)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阻碍经济发展。

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

(4)加剧贫困程度。

沙漠化的最终经济结果就是贫困化。土地沙漠化所造成的农业减产往往使得区内农牧民生活比较贫困,如国家级贫困县定日县。据调查,全国农村人口的1/4生活在沙漠化地区,其人均农业产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4.2%,是东部地区的1/5。沙漠化地区贫困程度加剧,发展差距扩大,有的地方已经喊出“要生存就要治沙”的口号。

3.沙漠化现况

(1)世界 沙漠化是一个世界性的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受沙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有12多亿人受到沙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1.35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尽管各国人民都在进行着同沙漠化的抗争,但沙漠化却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全球沙漠化的土地已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到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全球每年因土地沙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420亿美元。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统计,全球已经受到和预计会受到沙漠化影响的地区占全球土地面积的35%。荒漠和沙漠化土地在非洲占55%,北美和中美占19%,南美占10%,亚洲占34%,澳大利亚占75%,欧洲占2%。

半个世纪以来,非洲撒哈拉沙漠南部沙漠化土地扩大了65万平方公里,萨赫勒地区已成为世界上最严重的沙漠化地区。

世界主要沙漠

1.撒哈拉沙漠 —— 世界最大沙漠,位于阿特拉斯山脉和地中海以南,西起大西洋海岸,东到红海之滨,横贯非洲大陆北部,东西长达5600公里,南北宽约1600公里,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约占非洲总面积32%。

1.阿拉伯沙漠 —— 埃及尼罗河与红海相挟的233万平方公里的地区。2.比亚沙漠 —— 位于非洲东部,169万平方公里。

3.澳大利亚沙漠 —— 位于澳大利亚的西南部,面积约155万平方公里。5.戈壁沙漠 —— 横跨蒙古和中国,104万平方公里。

(2)我国 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全国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约为173.97万平方公里,其中人类活动导致的现代沙漠化土地约有37万平方公里,每年因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40亿元。

我国现代的沙漠化土地从本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平均每年以156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蔓延。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后期,沙漠化更以年均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加速扩展,进入90年代后,沙漠化土地的蔓延又有加速的趋势,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形势更为严峻。

我国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5省(自治区),面积分别为74.67万平方公里、41.47万平方公里、21.62平方公里、12.50万平方公里、11.92平方公里,5省(自治区)沙化土地面积占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的93.69%;其余25省(自治区、直辖市)占6.31%。

中国四大沙漠

1.塔克拉玛干沙漠 —— 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心,南北宽约400公里,东西长约1000公里,面积33.76万平方公里。

2.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 面积4.8万平方公里,为全国第二大沙漠。3.巴丹吉林沙漠 —— 位于内蒙自治区西部,是中国第三大沙漠,面积约为4.43万平方公里。

4.滕格里沙漠 —— 横跨三省区甘肃,宁夏,内蒙古,南北长240公里,东西宽180公里,总面积约6.27万平方公里。

三.沙漠化的防治办法及对策

防沙治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问题。1.防风固沙 包括设置沙障、在沙面上覆盖致密物、利用废塑料治理沙漠等。(1)设置沙障。主要有草方格沙障、黏土沙障、篱笆沙障、立式沙障、平铺沙障等。草方格沙障使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成挡风墙,以削弱风力的侵蚀,同时有截留降雨的作用,能提高沙层的含水量,有利于沙生植物的生长。黏土沙障是将黏土在沙丘上堆成高20~30 m的土埂,间距1~2 m,走向与风向垂直。黏土固沙施工简单,固沙效果较好,且具有良好的保水能力,但需要大量的黏土。

(2)在沙面上覆盖致密物。以色列尝试了一种塑料薄膜固沙法,即将塑料薄膜覆盖在沙漠上,并用石头等重物压住。这种方法可有效防止水散失,但塑料薄膜易被风刮起,使其丧失固沙和保水功能,同时造成二次污染。

(3)利用废塑料治理沙漠。该方法可有效固沙和保水。利用简单工艺将废塑料改性成为固沙胶结材料,然后在所种植物周围的沙表面喷洒1层固沙胶结材料,15~20 min后固沙胶结材料就将表层沙胶结在一起,形成黏性固沙层。固沙层为柔性,很难开裂,且固沙层由固沙胶结材料与表层沙紧密黏结,重量较大,大风也很难将其刮起。

2.植物治理,扩大林草比重,建设防护体系 沙漠植物治理指在沙漠地区播种沙生植物,以阻止沙漠扩张及改善沙漠土地。沙生植物具有水分蒸腾少,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发达等特点,可抵抗狂风袭击,并尽快将水分和养料输送到亟需的器官,其细胞内经常保持较高的渗透压,具有很强的持续吸水能力,使植物不易失水,能够适应干旱少雨的环境。沿八大沙漠及四大沙地周边建立大型防风固沙林草带。其治理的方法:①在沙漠地区有计划地栽培沙生植物,造固沙林。一般是在沙丘迎风坡上种植低矮的灌木或草本植物,固住松散的沙粒,在背风坡的低洼地上种植高大的树木,阻止沙丘移动;②在沙漠边缘地带造防风林,以削弱沙漠地区的风力,阻止沙漠扩张。在沙漠与绿洲之间依法建立大型固沙防护林带,围绕东西长4500公里,宽600公里的风沙带,政府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划出地块,组织群众实施逐年完成。

3.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防治土地沙漠化关键在于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沙漠中的水源主要有地下水、河道水和降水。但沙漠区域的降水量不稳定,一般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湿润年份降水量多,而干暖年份降水量少。沙漠地下水较稳定,其沙层厚,具有一定的“隔热”性,使水得以在地下保存。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受到降水的制约。根据各沙漠化地区得不同情况,可以采取分区域治理的办法。

——在水蚀、风蚀交错区和绿洲边缘地区,采取打井、渠系配套,建设小型水利工程发展灌溉,把大面积沙荒地改造为良田,同时,围绕井、渠、田、路建设农田防护林网。

——在沙漠边缘的沙丘起伏区,采取引水拉沙、治沙造田等措施改良沙丘,改造沙滩地,适度建设基本农田。特别是在干旱缺水地区,大力推广草木犀、紫花苜蓿、沙棘、柠条、沙柳、沙打旺、油松、刺槐等。

——在黄土高原、海河流域上游、辽河流域中上游等地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禁牧,发展高效农牧业。

——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突出抓生态水源及节水配套工程建设,抓小流域治理、灌溉草库伦建设和生态移民工程。

4.控制农垦,保护植被,严禁滥伐滥用 沙漠植被是维护荒漠生态系统的一个主体,破坏容易,恢复难,因此要把保护荒漠植被放在第一位,不然所有的治理、植树造林最后都将功亏一篑。大沙漠里胡杨林的固土作用十分明显,年龄达几百年、几千年,红柳、梭梭、榆树、柠条、沙棘等也是尚佳抗沙树种,必须保护,没有这一块荒漠植被的维系,治沙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要加速依法划定原生沙漠封禁保护区、沙漠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国家沙漠(沙生植物)公园予以保护。建立健全法规体系,依法对风沙区开发建设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并依法采取强有力的植被保护措施,严禁滥垦、滥牧、滥采、滥挖、滥砍等破坏行为,保护好沙区现有植被。5.完善保护法制,深化防治宣传教育 政府在沙漠化治理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我国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先后制定颁布了《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水法》《沙漠化防治法》等相关法律,对生态环境建设资金的使用范围、对象、管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特别强调了资金专款专用的管理制度,各项治理制度也将进一步建立健全。而今,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相关法律、制度的监督落实;建立起有投资者、管理者和当地居民等广泛参与的资金管理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实行账目公开和专项资金使用稽查制度,杜绝专项生态环境建设资金的挪用、滥用;实行沙化土地治理工程管理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治理项目立项、论证、审批制度;建立由政府、科研、管理、技术人员参加的沙化土地综合治理规划、监理、验收制度等。同时,政府可调动和协调各个部门的行为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通过财政税收等多种手段刺激人们治沙的热情,通过教育、媒体等多重方式加强人们对土地沙漠化及其危害的了解,进而鼓励人们为防治沙漠化贡献力量。

6.建立国家防治沙漠化小组 防沙治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和管理问题。它涉及了社会、经济、生态各个方面和林业、农业、水利、环保等各个政府部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避免各个部门在防治过程中出现各行其是,难以形成合力的问题,造成生态建设工程的整体效率降低,为此,建议将国家防治沙漠化协调小组升格为国家防治沙漠化领导小组,由国务院直接领导,以提高其权威性和可操作性。根据各部门的职能进行分工,办公室仍设在国家林业局。同时,要加强“高级专家顾问组”的作用,保证沙漠化防治工作的科技含量,增加科学技术和规划设计的透明度。

7.学习国外治沙的先进经验 世界上有关国家高度重视沙化的防治问题,采取了许多措施,留下了可贵的经验。

美国(政府主导):美国是受沙漠化严重影响的国家。针对1934年的特大黑风暴,1935年罗斯福下令制订《大平原各州林业工程》,通称“防护林带工程”、“罗斯福工程”。国会为此拨款7500万美元,并通过法案,实行免耕法,授权政府对农庄主给予补助,8年共营造防护林带28962公里,保护农田2430万亩。截止1992年,美国人工防护林带总长度16万公里,面积975万亩。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制定了专门的法律,为治理沙漠化“保驾护航”。如限制土地退化地区的载畜量,调整畜禽结构,推广围栏放牧技术;引进与培育优良物种,恢复退化植被;实施节水保温灌溉技术,保护土壤,节约水源;禁止乱开滥伐矿山、森林等。另外,国家鼓励私有土地者种草植树,在技术、设备、资金上予以大力支持。这些政策和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土地的合理利用,有效地遏制了土地沙漠化的急速扩展。

以色列(科技主导):采用高技术高投入战略,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水土资源,创造出了高产出高效益的辉煌成就。为了提高荒漠地区的产出,科技人员大力研究开发适合本地种植的植物资源:一是广泛引种驯化。他们派出科技人员,广泛收集世界干旱地区有价值的物种进行试种研究;二是开展植物杂交育种,培育出抗盐碱耐干旱的新品种;三是对作物的引种、培育、种植都是以市场为目标,充分发挥优良品种的作用,使沙漠化劣势成为自然优势。并且以色列他们有沙漠大学,对沙漠化的关注度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澳大利亚(沙漠产业化):澳大利亚,干旱半干旱土地面积占75%,沙漠面积2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5%,属热带沙漠。对沙区基本上实行以保护为主的管理办法,政府每年投资18亿澳元开展水、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建设,建立农垦区、示范区和沙漠公园,利用沙漠独特的景观吸引游客。土库曼斯坦,1954年开始新建卡拉姆运河,全长1400公里,调水到西部灌溉5250万亩的荒漠草场和1500万亩的新农垦区,并改善10500万亩草场的供水条件,运河两岸成为以棉花为主的农业基地。

从上述几国的经验可以看出,人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科技是一项必备的战略武器。科技能够增强人自身的防御能力,同时也能改造自然。在与沙漠化的斗争中,我们可以利用卫星定位系统观测沙漠化状况,通过转基因提高动植物对沙漠的适应能力,通过高科技的节水工艺达到防沙固沙的目的。

五.防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国家每年拿出大量资金来植树造林,但是社会的参与度很不够,除了沙漠化地区群众之外,其他地方的群众可能都不了解沙漠化是什么,更不用说沙漠化带来的危害了。

2.沙漠化治理也有一定问题,比如说资金很难完全落实,流失了一部分。国家每年投给林业几百个亿,还不包括一些大型工程。年年在种树,种了后没人管,大都死了。

3.一直在治沙,但也在造沙。各个部门在防治过程中出现各行其是,难以形成合力的问题,造成生态建设工程的整体效率降低。

六.我国沙漠化治理取得的成效

1.是局部地区取得明显成效,遏制和减弱了土地沙漠化南侵东移。如陕西榆林市坚持以水为中心的综合措施防沙治沙,57.33万hm2荒沙荒丘,有40万hm2得到固定和半固定,生态得到改善,使该地区的土地沙漠化以每年1.62%的速度在缩小(全国土地沙漠化以1.39%的速度在扩大)。

2.是改善了风沙区生态环境。如内蒙古库伦旗重点治理区,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5%提高到治理后的60%;全旗林木覆盖率提高了7.5个百分点。

3.是改善了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了经济发展。内蒙古乌审旗,过去是荒山秃岭,沙丘连绵,植被稀疏,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人均收入300元左右,人均粮食330kg,通过综合治理,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治理区人均收入增加到1900元,人均粮食达到1300kg,土壤侵蚀减少80%以上,脱贫达到90%以上。

第三篇:利用物理方法防治蔬菜病虫害技术

利用物理方法防治蔬菜病虫害技术

蔬菜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必须品。上个世纪,以化肥和农药为主要特征的化学农业,极大地增加了蔬菜的产量,在解决温饱问题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后来,人们逐步发现,化肥和农药的长期、过量使用,造成了地力衰退和病虫害耐药性增强等问题,不得不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这样一来,蔬菜中残留的药物,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不断增强,对绿色蔬菜、无公害蔬菜的需要量日益增加。怎样才能生产出无化学药剂残留、无病虫害、安全、绿色的蔬菜呢?

近年来推广的,利用物理方法防治蔬菜病虫害,就是一种先进、有效的方法。那么,什么是物理方法呢?物理方法就是利用电、磁、声、光等物理技术,开发出相应的装备。将这些装备应用到蔬菜生产中,在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的同时,达到增产、优质、抗病和高效的目的,实现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听音乐、做磁疗、电净化”就是对物理农业技术的简单概括。目前,开始应用的技术有:土壤电处理消毒技术 声波助长技术 种子磁化技术 空间电场防病促生和二氧化碳增施技术 电子杀虫技术等

下面,我们从“科学普及”的角度,介绍这些技术中,防治蔬菜病虫害方面的原理,以及相应装备的使用方法。

土壤电处理消毒技术

随着高效农业的兴起,设施蔬菜种植业迅速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但是,由于蔬菜的种植周期短,市场需求量大,导致高价值产品的连续生产。结果产生了产量降低、品质变差,病虫害增多和药物残留等问题。这些问题统称为连作障碍。连作障碍的原因之一,是连作提供了病虫害寄生体赖以生存和繁殖的场所,使土壤中的病原菌,例如根结线虫和镰刀菌,数量不断增加,土传病害加重。在溴甲烷等熏蒸药物禁止使用的情况下,土壤电处理消毒技术,成为土壤连作重茬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下面,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土壤电处理的原理。

当我们在土壤中埋设电极板,并在电极板上施加脉冲电压时,土壤水分中的含氯化合物,在脉冲电流作用下,分解出大量氯原子。氯原子在正极板附近自动结合成氯气。我们知道,氯气是强氧化剂,具有很强的灭菌消毒作用。当氯气在土壤的团粒缝隙中逸散时,穿透细菌的细胞壁,破坏细菌的DNA结构,改变细胞,导致细菌死亡,杀灭土壤中的病菌病毒。同时,流过土壤的脉冲电流集流于土壤害虫体表皮,迅速将其杀死。你看,这是土传病害严重地块中作物的根系。这是进行土壤电处理后作物的根系。

根据这一原理制作的相应装备是土壤电处理机。土壤电处理机由主机、电极板、电极线组成。主机可提供0~90伏特的处理电压,0~40安培的处理电流,1赫兹的脉冲频率。电极板埋设在土壤表层,电极线夹分别分别连接两个电极板的接头上。主机工作后,在两块电极板之间产生电场和直流电流或脉冲电流。使用土壤电处理机时,按照地块的宽度,将电极板连接在一起。在地表挖一条30厘米深的沟,将一电极板埋入地下,小电极片露出地面。按照50米或75的间距埋设另一电极板。电极线夹由主机的后端伸出,电极线夹连接到电极板的小电极上。接通220伏特电源。电源指示灯点亮,调节电压旋钮至50~90伏。开机后,土壤电处理机开始工作。通常,第一次处理,应达到6~8个小时。需要注意的是:土壤电处理机的处理效果与土壤的含水率有关。一般来说,含水率在13~38%之间,处理效果达到较高水平。可以这样判断土壤含水率,用手握紧土壤,土壤可以成球,松开手掌,土壤可以松散。如果土壤过于干燥,在电处理前,可适度浇水。按照土壤含水率,适度调整电压。土壤湿度较大时,电压可调整为20~50伏特;土壤湿度较小时,电压可调整为50~90伏特。为了提高电处理的效果,我们可以在处理前向地里抛洒强化剂和石墨颗粒。强化剂是一种混合了氧化物质的肥料,在土壤电化学反应中,石墨起到催化作用,使强化剂产生更多的气体氧化剂,提高土壤电处理时的灭菌消毒效率。

在水电解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强化剂的阴离子成分转化为可杀灭细菌的气体氧化剂,显著提高土壤处理时的灭菌消毒效率,而阳离子则是植物生长需要大量元素。在土壤里添加石墨块可起到增加电化学反应源的效果,可引起更多的电化学反应,生成更多的气体氧化剂。

强化剂的用量是每667平方米10~25千克,依土壤连作障碍情况而定。石墨的用量是每667平方米30~40千克。强化剂和石墨的用量可逐年递减。注意,强化剂和石墨抛洒入地后,必须用旋耕机翻耕入土。我们知道,土传病害是通过带毒的种苗,黏附在工作人员鞋上的病土,和带病的有机肥料传入的,防不胜防,随时都会悄无声息的突然爆发,所以,除了在播种前需要进行电处理外,蔬菜生长期间也需要进行土壤的电处理。例如每月一次,一次处理1~2个小时。这样连续数年,一年多次地对土壤进行电处理,必定解决连作障碍和土传病害问题,取得投入少、见效快的高效益。

声波助长技术 在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影响蔬菜生长的环境因素。例如我们已经知道的阳光、温度、土壤肥力等。现代研究证实,声波,也是一种调控蔬菜生长的环境因素。人们在研究了植物的声学特性后发现,当声波的频率与植物自发声的频率一致时,就会产生谐振。谐振加速植物细胞内电子流的流动,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促进植物对各种元素的吸收、传输和转化,刺激植物快速生长,增强抗病能力。人们也精确地测定出植物自发声的频率和接受频率。还测定出,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影响植物组织的含水量,从而影响植物自发声的频率。例如,含水量较低时,自发声频率较高。同时,声波使敏感害虫产生厌恶感或恐惧感,影响害虫正常进食,使其难以生存,不能繁育,或者主动离开。例如,实验证实,声波对蚜虫、红蜘蛛等顽固害虫有显著的驱逐效果。

声波助长仪就是应用声波助长原理研制的物理装备。声波助长仪由音箱、控制面板、支杆、底座、电源线组成。控制面板上有开关、音量调谐和频道选择旋钮。

使用时,将声波助长仪放在菜地的中央。声波助长仪的使用半径一般为60米。使用前,先接通电源。开机前先将音量调到最小位置。然后打开开关。第二步选择频道。供蔬菜使用的声波助长仪在20至20千赫兹的波段内设8个频道。气温在15℃以下,湿度较大时选用1~3频道;气温在15℃~28℃之间,湿度适中,选用4~6频道;气温超过28℃或比较干燥时,选用7~8频道。第三步是选择音量。开机后逐渐加大音量。音量一般为40~50分贝,以人在使用地块的边缘处,可以听清楚为宜。声波助长仪在蔬菜的生长期使用效果最好。使用的时间为每天一次,每次两小时,以早上8时至10时为最好。蔬菜收获后,应将仪器放置在远离热源、干燥、避光的地方存放。

空间电场除雾防病促生系统

空间电场是一种自然存在,就在我们的身边。地球带有负电荷,天空中的电离层带有正电荷,这样就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电场。在电场中,一切不良导体微粒,例如:雾气和粉尘,都会荷电,并按照电场的方向降落在地面。与电场随影相行的高压放电现象,就是我们常见的雷鸣闪电,激活了大气中的氧,产生大量臭氧和高能带电粒子。臭氧和高能带电粒子也是强氧化剂,与引起蔬菜病害的细菌、病毒接触后,使病菌的细胞膜氧化破裂,几乎可以预防和杀灭所有的病原菌。正如雷雨过后尘埃和雾气落地,空气变得特别清新。闪电过后,空气中产生的臭氧和高能带电粒子,杀灭了大量病菌。使病菌不能肆意泛滥,保持了大气中微生物的平衡。

我们知道,温室大棚内温、湿度高,雾气大,是白粉病等空气传播病害最容易发生的环境。空间电场除雾防病促生系统,以温室顶棚上的电极线为正极,以蔬菜和地面为负极,在温室内增强了空间电场。雾汽、粉尘和病菌都是不良导体微粒,在电场中迅速荷电。在电场力的作用下,立即吸附在地表和植株表面。并在电极线和臭氧机产生的臭氧、高能带电粒子的双重作用下被杀死。这样,就抑制了雾汽的升腾和粉尘的飞扬,截断了气传病害传播的渠道,预防了气传病害的发生。电场的除雾效果可以用这个实验证实。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中点燃蚊香。启动电场除雾防病促生系统。两三分钟以后,我们可以看到,空气变得比较清澈了。

在电场的作用下,土壤和植株体中形成微弱的电流,在根区发生了土壤水的微电解反应,根际氧气含量高,根系活力高,产量显著提高。在土壤微电流和臭氧、高能带电粒子的双重作用下,防治了土传病害。

安装与使用 除雾防病系统由控制器、绝缘子、带线绝缘子和电极线组成。

将控制器安装在温室的墙壁上。将一个钢钉钉入墙壁,用不锈钢绳连接控制器的接地端和钢钉,形成可靠地线。将带线绝缘子固定在离控制器最近的棚顶钢梁上。其余的绝缘子按温室长度方向均匀布设在棚顶钢梁上。注意,绝缘子的架设高度必须高于2.3米,避免工作人员头部触电。最后将电极线固定在绝缘子上,再将电极线与带线绝缘子上的高压线连接在一起。

空间电场防病促生系统按有效使用面积分为多种型号。我们根据温室的面积,可以选用适合的型号。全部安装好后,接通220V电源,开启开关。这时,系统开始工作,绿灯应点亮。我们用试电笔慢慢接近电极线,至4厘米左右时,试电笔应点亮,表明系统开始正常工作。系统具有间歇功能,每工作15~30分钟,自动停歇30~55分钟,日复一日、自动循环间歇工作。

在应用空间电场的过程中,人们还发现,在空间电场环境中,蔬菜生长对二氧化碳的需求,高于普通环境中的20%以上。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与空间电场的结合。

使叶菜类、根菜类产品的增产达到70%以上,这就是空间电场与二氧化碳同补的倍增效应。在使用空间电场除雾防病促生系统的同时,使用病害臭氧防治机,可以快速增加温室中臭氧的含量,提高防病治病的效果,下面,让我们看看病害臭氧防治机和二氧化碳增施机的使用方法。

病害臭氧防治机安装使用方法

病害臭氧防治机由臭氧发生器,两个输出口和传输管组成。安装前,按照温室的长度截取传输管。用电烙铁,隔2米烫一个散气孔。安装时,先在温室的墙壁上安装固定设备用的木板。用钉子将设备挂在木板上。注意,不要忘记将地线牢固连接在接地的钉子上。然后,将传输管固定在温室的上部。将传输管的另一端连接在臭氧防治机的输出端。接通电源。系统便会自动按照设定好的时间间隔,产生适量的臭氧,安全工作。

二氧化碳增施机使用方法

二氧化碳增施机由控制器、烟气净化器和吸气管和送气管组成。安装时,将二氧化碳增施机固定在温室的墙壁上。气体扩散管采用直径为40厘米的聚乙烯塑料管,每隔1米,打一个扩散孔。孔径一般2毫米。沿温室长度方向布置到温室的中央位置。另一端与二氧化碳增施机的输出口相连。烟气吸管的一端接在烟气净化器的入口,另一端通过不锈钢管接在操作间取暖炉子的烟筒上。安装好后,开启电源,机器即可进入日复一日的自动循环间歇工作状态。应当注意的是,当烟气吸管老化漏气时,必须及时更换。

种子磁化促生技术

我们知道,任何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生命活动中的消化、吸收、呼吸、运动和生殖都是依靠细胞新陈代谢维持的。细胞中的酶是促进新陈代谢的生物催化剂。如果酶没有活力,新陈代谢只能以极其缓慢的速度进行,生命活动难以维持。酶的活力受多种外界因素调节控制。

磁化处理就是一种有效激发种子内部酶的活性的方法。磁化种子可提高吸收水、肥的能力,改善作物的新陈代谢,促进作物生长旺盛,提高作物抗病、抗虫害的能力,达到增产的目的。

这是玉米实验区。可见,经过种子磁化后长出的玉米,显然比没有经过磁化处理种子长出的玉米高大、粗壮。

种子磁化处理机是应用种子磁化促生技术生产的种子磁化装备。种子磁化处理机内部排布着5对磁极,每对相磷的磁极极性相反。种子从上部进入磁场,在降落过程中,受到交变磁场的磁化处理。使种子内部结构发生扭变。播于土壤后,完成萌发需要的生化反映,达到抗病、增产的目的。

种子磁化处理机使用时,必须放置在平整的地面上。注意,周围不要有高压线和变压器。种子进入磁化机之前,先清除种子中的杂物,特别是铁质杂质,防止机器堵塞。清除杂物之后,将种子从入口缓慢倒入。注意,为了获得更好的效果,通常,种子要连续处理两遍。磁化后待用的种子,应放置在没有电场和磁场影响的地方。

还应注意,磁化后的种子必须在24小时内播种完毕。24小时未播种的种子应重新磁化。种子磁化处理机使用完以后,也应放置在没有电场和磁场影响的地方存放。

电子杀虫技术

我们知道,昆虫具有趋色、趋味,和趋光的特性。根据昆虫的趋光特性,我们研制了电子杀虫灯。

电子杀虫灯的工作原理 电子杀虫灯,发出特定的光源,引诱飞蛾。当飞蛾触到设在光源外围的高压电网时,被电击杀死。这样,害虫的飞蛾在交尾、产卵之前被消灭,阻断了害虫的生殖繁育链,有效地避免虫害发生。电子杀虫灯由诱虫灯管、高压电网、绝缘柱、电器盒、电源线、电源开关、接虫盘、风雨帽、吊环组成。

电源线为电器盒供电,点亮诱虫灯管。电器盒将220V电压调升为2700~2800V高压。再将高压连接到高压线网上。当飞蛾接触到高压线网时,被高压电击杀死。电子杀虫灯的使用方法 电子杀虫灯的使用方法比较简单,只需将吊环吊挂在温室的棚顶上即可。吊挂高度为:接虫口距农作物1.5米。悬挂杀虫灯的间隔为30~50米较好。杀虫灯的使用一般从蔬菜的生长前期开始,采收后结束。

每晚天黑时开灯,天亮时关闭。

电子杀虫灯是小功率产品,不会引起人体伤害。但应当注意,接通电源后不要触摸高压电网。

以上是用物理方法防治蔬菜病虫害的几项技术。用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一次性投入较高,但是,由于物理设备寿命长,明显改善了蔬菜品质、促进早熟高产,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支出,所以,平均投入并不高,一定会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第四篇:加拿大生态农业治理沙漠化土地技术考察报告

加拿大生态农业治理沙漠化土地技术考察报告

为了学习国外在生态农业治理沙漠化土地的先进经验和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和加快我国有关保护性耕作的研究进程和水平。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批准,由中国作物学会负责组织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沈阳农业大学、河北省农业科学院、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和青海省农业科学院等7家单位的10名专家组成发展生态农业治理沙漠化土地技术交流访问团,于2003年8月26日至9月6日赴加拿大进行了参观考察。

在为期12天的考察中,先后考察了两所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奎尔夫大学)、两个农业科研单位(渥太华国家农业研究所和奎尔夫Turfgrass研究所)以及两个中型农场(Kingston农场和Ontario农场)。与有关单位和部门进行交流24人次,调查生产单位3个,专访相关负责人10人次。就加拿大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农场的管理与生产、农业资源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交流。

一、农业资源管理在加拿大农业的研究中列为最主要的方向

加拿大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非常注重农业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工作。目的是在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保护并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这项任务涉及面非常广,涵盖了自然、社会及经济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多学科的协作攻关在加拿大的农业资源管理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加拿大农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开辟了道路。

加拿大的农业资源管理措施,主要是根据加拿大整个农业系统中迫切需要解决的9大问题制定的,并且还要能对随时出现的新问题做出快速的反应。这9个问题是:

1、肥料的有效管理与利用

其任务是,进一步改进方法,对园艺作物中的养分循环进行量化,确定在特定管理措施下产生的潜在经济效益;研究改良肥料配比对于改善有机肥中营养元素的平衡有何影响并制定出相应的施肥方法。

2、气候的改变——减轻与适应

加拿大的工作者积极探索,努力寻找有效的管理措施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探讨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及农业生产的可能影响,探索出趋利避害的合理应对措施。

3、水资源的威胁——数量与质量

加拿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研制水质评价工具,提高鉴别污染源的技术,并分析改善水质的可能性;通过教育和技术改造进行水体治理;制定政策保证水分的持续利用和合理分配。

4、最佳管理措施

在农业资源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努力探索出事半功倍的最佳管理措施。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如何减轻水体和空气污染;评价新的技术措施;通过完善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来提高对肥料的管理;研究管理措施对土壤物理状况、养分有效性和去向的影响。

5、废物处理

废物不仅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还会造成水体和土壤污染。管理中需研究新的废物处理技术,减少农场废气的排放,并降低肥料和生物固体废弃物中潜在污染物的水平。

6、提高农业食品经济管理能力

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确定以经济管理、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为目的的农业信息系统与环境协调程度;分析各级政府出台的针对农业环境安全的立法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为农业食品贸易建立盈利性经济管理策略和模式。

7、革新农业食品市场

主要包括,如何加快农业食品部门的创新;分析和评价开发有机农业食品市场的经济利润;为私人和公共组织提高农业食品和农业生物技术创新能力制定策略和计划。

8、风险应对策略

为了避免大的风险,还必须进行安全网络计划累积效果决策;发展创新性新工具帮助农户及其顾问将传统风险应对措施与崭新的财政、经济管理策略相结合,形成有效的风险应对机制;尽快制定出食品安全标准,减少国际贸易中不必要的损失。

9、完善贸易协定

预测加拿大在贸易中存在的优势与劣势,评价贸易协定对加拿大国内和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以及对贸易伙伴的影响

与加拿大相比,我国在农业资源管理上的有机组织,系统项目支撑以及重大问题上研究力量的协调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考察组建议有关部门加快我国农业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特别是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正在面临着日趋减少、土地生产力逐渐下降、有些地方土地沙化、风蚀,土质变劣,已经出现了严峻的趋势。我国的农业资源管理的问题的研究比加拿大更加迫切和需要,希望引起有关部门和认识的高度重视,可以参考加拿大的有关立题,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资源管理规划。

二、实施保护性耕作是加拿大农业生产最普及和长期坚持的主要技术

加拿大地处美洲北部,国土面积约997万平方公里,其中92%为陆地,8%为内陆河、湖,可耕地占陆地面积的12%,总人口约2900万,是一个典型的地广人稀的国家。

20世纪60年代以前,加拿大土地普遍采用铧式犁翻耕方式,土壤过度翻耕,地表残茬太少,不能有效抵抗风蚀和水蚀,导致严重的土壤侵蚀。加拿大的保护性耕作的前期研究,主要集中在除草剂和免耕播种机。1985~1995年,试验研究成功,除草剂价格下降、效率提高,更多保护性耕作机具可供选用,保护性耕作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1995年以后,集中在降低成本的研究。随着技术与机具的改进,保护性耕作农民的获利逐步增加。截止2000年,加拿大主要农业区保护性耕作推广面积已经占到耕地的70%。

加拿大保护性耕作主要类型:

1、条耕

播种机的每播行中配有一个或多个犁刀(有时还配有秸秆清除器),在土壤中开出一条细沟,使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条耕技术可适用于多种作物及多种土壤条件。

2、垄耕

利用残茬清除器、圆盘式开沟器或犁刀等复合器械在地块上形成一条表层干净的垄,而作物残茬留在垄间的耕作方式。垄耕有利于垄内土壤温度的提高,促进种子萌发、出苗;同时,垄耕技术还有助于杂草控制,减少了除草剂的应用。另外,垄耕要求轮式机械,从而降低了对土地的压实程度。垄耕在粘土上应用效果较好,尤其是在冷湿的条件下垄耕效果更显著。

3、穴播

在未耕土地上开出深度适宜的细长孔,播种后用镇压器等复合装置将孔封闭、压实。这是完全免耕的一种形式,特别适用于大豆、小麦和其他和谷类作物。但是,作物残茬多时以及潮湿的粘质土壤不宜用于这种穴播方式。

4、冬前条耕

冬前,在地块上间隔一定距离开一条细沟,有利于残茬的松动和分解、加速来春土壤干燥,以便春季早播。冬前条耕能够促进种子萌发和出苗,有利于作物轮作。虽然多了一道工序,但在一些地区,相对于产量的提高还是值得的。

保护性耕作的技术体系

在加拿大的农业生产中,保护性耕作技术飞速发展,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体系中的各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需要经过综合考虑,才能确定出最佳的保护性耕作模式。

1、土壤状况分析

在实行保护性耕作之前,首先要考虑土壤的一些特征、特性,如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水分状况及养分状况和土壤pH值等。

2、残茬覆盖

作物残茬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水分和防止土壤侵蚀等优点,但也存在延缓地温回升、影响施肥与播种的质量、抑制出苗等一系列问题。同时,残茬的类型和数量也影响耕作方式的选择。

3、免耕播种机械

在免耕技术体系中,需要有合适的免耕机械和配套设备,使碎茬、破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操作一次性顺利完成。

4、杂草防治

杂草是实行免耕技术的最大障碍之一,了解土壤中杂草种子库、杂草谱,掌握杂草防治技术是杂草有效防治的关键。

5、病虫害防治

加拿大对病虫害的防治以预防为主,采用合理的轮作方式、合理施肥、种子处理、选用抗性作物品种等措施来预防病虫害。

6、肥料应用

较之传统耕作方式,在保护性耕作中肥料的类型以及施肥时期和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掌握肥料的成分及特性,则是免耕技术中肥料使用的第一步。

7、轮作技术

不管采用何种耕作方式,实行作物轮作都是一项最好的农业生产措施。合理轮作不仅能够破坏病虫生活史中的某一(某些)环节,起到防御病虫危害的效果,还能有效地控制杂草的滋生蔓延。

8、覆盖作物

有些生产者将覆盖作物引入保护性耕作系统中,对于土壤保护和杂草防治起到了一定效果。

9、品种选用

在保护性耕作系统中,加拿大的生产者偏重于选用抗病性强、出苗早的品种,而品种的高产性则居于次要地位。

与加拿大相比,我国在保护性耕作的推广面积和研究水平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我国近年来土地沙化,沙尘暴频繁爆发,原来优良的农田也在变劣,生产力下降,有机质得不到补充,干旱对作物生产的严重影响等一系列问题均可以通过保护性耕作得到缓解。当然,我国生态条件、生产力水平差异较大,不可能照搬加拿大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但更主要的是在参考先进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投入更大的力量研究有我国自己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以适应我国不同区域和不同作物的保护性耕作。特别是保护性耕作的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的生产体系是我国的重大方向。考察组建议有关部门应积极组织力量,支持保护性耕作优质、高产、高效技术研究。保护生态的大计大策要长期坚持,形成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技术。

三、树立食品安全意识、发展有机农业是加拿大全民责任

随着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加拿大有机食品已成为食品工业中发展最快一个部分,以每年12%到14%的速度迅速递增。与之相适应,有机农业也正在迅猛发展。

有机农业的发展产生了许多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减少了环境污染治理的成本,节省政府财政开资

加拿大的一些管理部门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用于农业环境保护的投入要远比用于环境治理的投入少的多。

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在加拿大的传统农业生产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13%,其中N2O和CO2的排放量分别占N2O和CO2总排放量的61%和38%。而有机农业在增加生产者的利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的同时,还大大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起到了保护环境的效果。此外,有机农业采用多种种植模式,通过绿肥、豆类等作物减轻对合成杀虫剂和化肥的依赖;减少了土壤耕作,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加速了乡村地区的复兴

加拿大联邦政府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可持续发展农业能够显著促进乡村繁荣,加快乡村地区的发展与复兴。

虽然有机农业在加拿大的几个省份发展势头很猛,但它所占比例还相当小,仅占整个农业生产的2%左右。有机农业的发展与完善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不仅需要联邦政府的政策倾斜,更需要接受与有机农业知识相关的训练与教育。在过去的几年间,加拿大大学中的农学院开设了有机农业课程,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生产中有机农业发展的需要。为此,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些自愿者学生自发组织,建立起了一个有机农场,旨在探索环境保护的有机农业生产模式,指导具体的有机农业生产。在有机农场中种植各种有机食品和养殖畜禽,有小市场让消费者知道和了解有机食品的生产过程。时常有小学生前来参加劳动,从小接受有机食品和人身键食,资源保护和人类环境等基本教育。

与加拿大相比,我国在有机农业和生态环保的意识和教育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我国也设立了有关食品安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课题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从最基本的农民和最重要的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食品安全和资源保护的教育还较缺乏。要学习加拿大将树立食品安全和资源保护与利用作为全民的重要责任。

总之,通过短期的考察、交流和专访,使考察团更加了解了加拿大这个农业发达的国家,围绕着农业持续发展、资源环境保护以及高效优质的作物生产,进行了长期有目的、有步骤的研究,形成了环境良好、农产品丰富、人民健康幸福的农业发展道路。其中,有许多农业发展技术、政策法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第五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2008-08-21 | 作者: | 来源: 中国地质调查局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是一项专门的技术,它主要依据工程地质调查和勘察的结论,根据地质体的特点或所采取的工程措施的不同进行监测设计,根据不同的监测精度要求和地貌形态确定相应的监测方法、选择适当的监测仪器,并对地质体进行位移、位移速度或位移加速度(包括地表位移和深部位移)、水环境(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内应力变化等的周期性观测。小口径钻孔组合抗滑桩防治滑坡新技术

针对当前普通抗滑桩的缺点,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研究开发的新型小口径钻孔组合抗滑桩技术,推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尤其是在山高坡陡、施工场地狭窄和交通运输困难的条件下,小口径钻孔组合抗滑桩更具有优越性。小口径钻孔组合抗滑桩具有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只需轻型施工设备,施工简便、成本低廉,便于对地质体进行改造、充分调动和利用岩土体自身的承载能力等优点,能降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规模,节约投资,减小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小孔径锚固技术

小孔径锚固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新型锚固技术,应用十分广阔。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研制的小孔径预应力锚索、小孔径多段扩孔式预应力锚索和回收式锚索等预应力锚固技术,已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小孔径预应力锚索是通过优化锚索结构来提高滑坡的防治效果,即用比常规锚索要小的钻孔直径、少的预应力筋用量来达到相同甚至更好的加固效果,以减小对边坡的扰动,降低成本,缩短工期,提高锚固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小孔径多段扩孔式预应力锚索是用于软岩和土层边坡以及深基坑锚固的一种新型预应力锚索。应用多段扩孔锚索,能缩短锚固段长度,提高承载力,有效地解决软岩和土层中锚索锚固段长且承载力不高、可靠性差的问题。可回收式锚索可在锚索使用后及时拆除与回收,解决了锚固与拆除的矛盾,可回收式锚索广泛适用于城市深基坑加固。

高陡边坡绿色生态综合防护技术

边坡绿色生态综合防护体系,是将生物防治技术与工程防治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防治方法,既降低了高陡边坡生态防护的造价,又提高了防护的可靠性,很好地实现灾害治理与环境保护的结合,有力地推动边坡防护及灾害防治技术的进步。绿色生态护坡具有维持生态平衡、保持水土、改善环境的作用;绿色植物还能丰富景观,实现环境的协调,提高环境的舒适

感。该项技术广泛适用于高速公路边坡、水电建设高边坡、山区城市建设高边坡等人工边坡的治理。

下载防治沙漠化技术方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防治沙漠化技术方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蝗虫防治技术

    蝗虫的防治技术(系统方法) 蝗虫隶属于昆虫纲、直翅目、蝗亚目、蝗总科。世界蝗虫种类有12000种以上,对农、林、草业可造成危害的约300多种;我国已知1000种以上,有害的约60多种[1]......

    防治技术(大全)

    2013年利民小学病媒生物防制工作 技术方案 为消除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病媒生物的危害,防止疾病传播,保护全校师生的身体健康,根据国家、省、市、县关于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

    2011年沙漠化县级自查报告

    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 刚察县2011年沙漠化土地治理工程县级 自查报告 刚察县2011年度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沙漠化土地治理工程,在县委、县......

    民勤沙漠化调查问卷

    民勤县土地沙漠化情况调查问卷 调查目的: 目前,沙漠化是我国面临的一个严重的社会经济与环境问题,而民勤县已成为全国最干旱、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

    早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早 稻 病 虫 害 防 治 技 术 叶 宗 国 (庐山区农业局) 早稻生产过程的病虫害主要有“两病三虫”即:稻瘟病、纹枯病及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防治目的是:病虫害损失率控......

    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新化乡农技站 一、稻瘟病 稻瘟病是由灰梨孢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水稻各生育期、各个部位均可发生,根据发生时期和部位 分为苗瘟、叶瘟、叶枕......

    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

    永年职教中心送教下乡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 二年级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4分,共20分) 1、北方地区茄子周年栽培可以分为和 A、黄瓜霜霉病;B、黄瓜......

    非典型肺炎防治技术方案

    非典型肺炎防治技术方案 非典型肺炎是指目前病原尚不明确,在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的,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肺炎,在家庭和医院有显著的聚集现象。 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