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写雨的文章《雨巷》
《雨巷》
三月的江南,柳絮还未飘起的时候,小河两岸早已是绿意盎然了。
船夫轻摇着小船,从虹桥上划过,激起的阵阵涟漪,荡开了水幕中的蓝天白云。我从桥头上岸,踩着青石板的深沉,手托着桥栏上乳润的白莲,这江南的妩媚已远超了我的想象。
前塘的清水池,本应是莲荷满布。但在早春的三月,也只能在这汪水中找寻游鱼的身影了。
缓缓的过了石桥,不是因为太多的眷恋而束缚了脚步,只是这眼前的小巷,它虽深遂、幽长,甚至还可闻依稀的鸟鸣和犬吠。但水乡江南的小巷,少失了沐雨的神韵,令我提不起半点精神。
我带了把油纸伞,昏黄色的。祗想等待一场傍晚的雨落,在小巷中散步。随意找了家茶馆,就座,小二添了茶,便自忙去了。
茶馆中有几桌有趣的客人,在我前面坐着的两位,一手茶盖,一手围棋;东北方向的三人竟各艺书、文、琴;而坐在我东南方向的两人则好不快哉,饮茶闲笑,逗着那几只我不知名的小鸟。
主人说稍闲片刻便有雨了。我微笑颔首,慢饮着这据说是用雨水煮制的茶。片刻后,天色果然变了。不多时下起了小雨,茶馆中的几些人都先后离去。我站起身,一饮而尽这杯雨茶,付钱,撑伞离去。
在雨中闲游,恬然慢走,这忧愁的雨,寄托谁的哀思。
雨巷还不算寂廖,偶有行人走过;但在这里彳亍的仿佛就只有我一个人了;只是不知这巷中是否会有丁香。
漫无目的,随心所欲的肆意游走,在这深墙巷陌中,谁悬的袖珍铜钟在唱雨霖铃。
蓦然地,雨中盛开一朵洁白的丁香,在这小巷中犹为耀眼。
雪白的连衣裙,被雨水渐到后有仙子入尘之感。白皙的皮肤,泛着红缦的小脸,扎着马尾,刘海微斜;纤长的睫毛下点水秋瞳迷人,精致小巧的鼻子尤如点睛之笔,平添一分秋色;双唇微合,带着浅笑。
都说江南多出才子佳人,想今番南下,也不会突兀了这烟雨灵美之地,我撑伞
闲笑而过,丝毫不为这雨中飘过的丁香婉惜。
萍水相逢,与佳人邂逅即可;这雨巷中,还有我未观赏的景色;在雨幕落下之前,我须走出这雨巷,想来也别有一番风味
第二篇:雨巷自写教案
雨巷
导入:才学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的诗风是慷慨激昂,今天我们走进另一位朦脓含蓄的诗人,戴望舒,他被叶圣陶先生称为“雨巷诗人”《雨巷》 齐读,初读这首诗给你何种感觉? 忧伤哀愁,那我们应以怎样的感情基调来读 舒缓,低沉,伤感
带着这种情感我们再来读一遍
我们是从哪里感受到诗人的哀愁,伤感的
哀愁的词语:彷徨、愁怨、忧愁、哀怨、惆怅,迷茫
这些词语都是诗人表达忧伤感情的载体。诗的高妙之处,不仅仅在于只靠词语来表达情感,而且还会创造一些意象来营造情感氛围。
意象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体形象”(板书)。诗人戴望舒在这首诗中也设置了几个意象,你能找到它们吗?
雨巷、颓圮的篱墙、丁香、油纸伞、我、姑娘。
在这首诗中的意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背景物体,一类是人物形象 首先我们看背景物体
雨巷:悠长,寂寥的,从色彩基调来看,雨巷属于暗色调,而且是在雨中,与我的心情一样都是灰暗的、阴沉的。朦脓,给人迷茫之感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篱墙:坍塌,破败给人惆怅,伤感
油纸伞本身就给人怀旧、神秘、迷蒙的感觉。在诗中它是丁香姑娘的美丽的点缀,增添了怀旧、朦胧的情调。
在这个悠长,寂寥的雨巷,他希望缝着一个怎样的姑娘 为什么是丁香一样的,丁香有什么特点
丁香和姑娘(示图):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有白色也有紫色,形状像结,丁香结成为忧愁情绪的代名词。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自古诗人对着丁香往往生出伤春之情。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诗人许多的愁怨和凄美。如:李璟的《浣溪沙》中有这样的诗句:“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也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的诗句。丁香很自然的和忧愁伤感联系在一起,成为美丽、高洁、忧伤的代词,明白为什么用丁香花来比喻姑娘了吧 美丽、忧愁、又极容易消失
从这些意向我们能感受作者的忧愁迷茫 这些意向给我们讲述了怎样一个古事
我独自徘徊雨巷,希望缝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接着与这个姑娘相遇,渐渐的消失在颓废的泥墙,我任独自徘徊
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到底是象征?还是实际存在的呢? 这里的给大家引入一个背景介绍
《雨巷》创造于1927年夏天,当时反动派对革命者进行血腥屠杀,造成了全国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积极响应革命、向往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高峰堕入了低谷。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虚写:在看不见前途的革命旅途中,徘徊迷迷茫,这时他美好的理想就如这丁香姑娘一样,美好又容易消失,飘散。
隐居松江期间,诗人对同学施蛰存的妹妹绛年产生了爱慕之情,但生理的缺陷使诗人心中存有自卑感,给爱情笼罩上了无形的阴影。最后他与恋人分手了。所以有人也认为丁香姑娘是实写,现实存在的
《雨巷》这首诗中的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是象征?象征2
是一种艺术手法,它和比喻很相似。象征也要求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
【点评:这里处理得不够自然:承上和启下都缺少必要的勾连。】 我举些例子大家就知道了。小草,自然界一种微不足道的植物,无所谓精神啊、品德啊之类,但人们为什么要写诗作文来歌颂它呢?例如:“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个无人知道的小草。”象征着具有平凡朴实、乐观向上精神的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者用它来象征人的一种顽强坚韧的精神。
所以象征就是用具体事物表现某些抽象意义(板书),这种抽象的意义是作者赋予它的,所以有时候相同的事物也会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只要你能体会到象征物和被象征物之间的相似点,你就可以找到它的象征意义了。
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刚才所讲的《雨巷》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人生经历,想一想这首诗中的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生:(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雨巷”象征着:雨象征着泪水,象征着伤感的情绪,或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阴冷、残破、寂寞、渺茫。“姑娘”象征着:诗人理想中的爱人或其他的美好理想。
“丁香花”和“颓圮的篱墙”象征着:诗人爱情的失败或理想的残破、破灭。我:苦闷的追求者
师:通过对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分析,我们可知这首诗正是展现了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的惶惑迷惘。这些意象构成的意境正象征着他们当时的心境。
【点评:这样归结过于武断,缺乏必要的铺陈,不利于引导学生思维向多向发展、纵深发展,也不符合“诗无达诂”的古训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语文学习的要求。】 师:同学们已经了解了这首诗中的意象和所具有的象征意义,那么为什么诗歌大多要使用意象和象征手法呢?这正是因为诗歌这种文学体裁是需要朦胧美的,有朦胧的情调才能产生美感,这也是诗歌创作所需要达到的境界;如果一3
览无余,也就没有美感了。这就是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朦胧、含蓄(板书)。
三、从形式美的角度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师:叶圣陶先生曾经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如果我们从音乐性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诗,你有什么美的享受?
生①:读起有一种一唱三叹、迂回反复、回肠荡气的感觉。
生②:听起来悦耳、和谐,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师:说得好,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
经过讨论,达成以下共识:
①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起结复见,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
②每一节共六行,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③另外,语言上用反复,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迂回往复,悦耳和谐,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们总结一下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通过意象来表现忧郁之情,而这种忧郁之情也正是形成这首诗艺术特色的基础。反过来说,作者用这种艺术特色来展现忧郁之情,而忧郁之情又正是寄托在这些意像之上。在,请同学们带着诗人传递给我们的忧伤,走进那条细雨迷蒙的小巷,再次体味雨巷的忧愁。下面请同学们把握好节奏,将本诗和着音乐齐读一遍。(配背景音乐)
第三篇:《雨巷》说课稿
《雨巷》教案
一、关于教材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之一。《雨巷》出现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本单元收录了包括《雨巷》在内的几篇中国现当代优秀诗歌。《雨巷》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起被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和鉴赏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现代诗歌作品,这恰好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高尚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力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诗人戴望舒的相关知识以及作品的写作背景,体会诗歌的韵律、节奏和表达技巧;理解诗中的意象;
2、情感和态度:进一步把握作者的复杂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
3、过程和方法:对比、探讨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4、教学重点和难点:优美的韵律、精练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构成了诗歌的主体,鉴赏诗歌就应当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品味语言,感受作品所蕴含的真情实感。本文的教学重难点就在于对诗歌中的“雨巷”、“丁香”、“油纸伞”、“姑娘”等几个重点意象的把握,并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体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法
我拟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以诵读、体悟和比较为主,再配以讨论为辅的综合教学法。自古以来,诵读法就是诗歌学习的一般方法,正如宋代学者朱熹所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所得耳”,通过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充分感知和享受诗歌的音韵、节奏和旋律之美。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我再让学生自行体会和感悟诗人的情感以及诗歌的意象;在此过程中,我会让学生独立思考和体会,再让个别同学发言,然后小组、集体讨论交流,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利用学生熟悉的一首网络歌曲《丁香花》作为音乐背景,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营造一种符合诗歌情感的整体氛围,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精美的诗篇是轻盈的蝴蝶飞跃万年的光阴,轻叩我们的心扉;是圣洁忧郁的丁香飘过无边的烟雨,任我们惆怅;是女孩溪水荡漾的歌声,玫瑰样的身影,牵引我们的思绪轻曼地飞扬。今天,我们将学习这样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戴望舒的《雨巷》。”
2、感受音韵之美
我不准备一开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绍作者和背景,因为我不想因此而中断了努力营造的一种读诗的心境;再者,对作者和写作背景加以介绍以后,反而扼杀了
学生自己对诗的想象和理解,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背景音乐,让学生独自诵读诗歌,让个别同学诵读展示。
再听配乐朗诵,进入诗境,同时展示江南雨巷的画面,让学生感知和比较自己与示范诵读的区别。思考:诗人的音乐美是如何形成的?
①、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②、一韵到底,每节押“ang”韵二、三次。(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歌从头至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节奏。)
③、使用排比。
④、双声叠韵词:芬芳、彷徨、惆怅等。
总结:这些手法的运用形成了一种悠长舒缓、低沉徘徊的旋律,营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意境,加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形成了一种音韵美。
3、体悟情感之美
再请一位同学朗读,让同学们在与录音朗诵的对比中,思考:该用什么语调去读?
(幽怨、低沉、伤感、惆怅)
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清丽明快,而是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愁。哪些地方体现出这种感情呢?请学生找出表现感情的词语。
(寂寥、愁怨、忧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惆怅、太息、凄婉、迷茫、颓圮)
这些都是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双音词,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朗读指导:语速舒缓,注意停顿和语调,要特别注意那些承载着作者浓厚情感的词语。
4、享受意象之美
在整体感知了诗歌的音韵和情感之后,让学生再次诵读,根据刚才分析的感情勾勒出你想象中的雨巷之景,并口头描述。有何物、何人、何景、何情?
归纳学生发言,总结诗中的形象。由此引入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概念,加以介绍和拓展。诗歌是通过客观景象,或者想像的景象来抒发情绪和情感的,什么样的景象就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就得用相应的景象来抒发。所以诗歌的意象是解读诗人感情的客观景象。
例如:雨巷是悠长、古老、灰暗、迷离、朦胧的,它蕴含着诗人的彷徨、失望、忧愁等暗淡的情绪。
再如:丁香一般在暮春时节开放,颜色为白色或淡紫色,所以丁香在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中是美丽的、素洁的、高雅的;再者,丁香在古诗词的传统意象中,往往跟忧愁结合在一起,如唐代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和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更是把丁香与忧愁联系在一起。
再有油纸伞,做工是精细古老的,颜色是古铜色,富含时代气息,所以给人的情绪是怀旧,思念,伤感。
通过这些意象,同学们来分析一下这首诗的意境是怎样的?
本诗通过雨巷,丁香,油纸伞,颓圮的篱墙等意象向我们描绘了一副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从而表达了作者哀婉,惆怅,凄迷,失落的情感。
5、体悟思想之美
舒缓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把我们带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诗歌中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姑娘呢?
清新淡雅,楚楚动人,但又幽怨,哀婉,惆怅满腹的江南女子形象。那么诗人为什么希望逢着一个这样的姑娘呢?
①因为这个姑娘可能就是诗人曾经的恋人,现在重新相遇却无法相伴。
②丁香姑娘是诗人高洁美好而又虚渺的理想。
③„„
有人说戴望舒的这首诗是单纯的抒发自己对理想爱情的渴望不能实现时惆怅伤感的爱情诗;也有人说《雨巷》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苦闷彷徨的政治诗。你赞同那一种看法呢,你还有没有自己的解读?
同学们分组讨论。小组代表作答。
在同学们讨论之后,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学生再次讨论,品评先前讨论的观点,回味开始时对诗的理解。这样,学生对这首诗很可能就有了前后不同的两种或多种感受,就有了多重的审美体验,应该说收获甚丰!
最后,将“多家之言”展示出来,加以总结。
6、结束语
美是丰富多彩的,清丽明快是一种美,隐逸旷达是一种美,同样舒缓低沉、忧郁凄凉也是一种美,戴望舒的《雨巷》便是一首美丽的忧伤。但我们不能为了美而学戴望舒的伤感,毕竟他有那个时代的情绪背景。在生活中,我们要走出迷茫的雨巷,走出那个迷惘的时代,要知道只要用心,我们就会寻找到心目中的那个美丽却不忧伤的姑娘。
7、作业:
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
板书设计:
雨 巷
戴望舒
音乐美:押韵,反复,排比,双生叠韵
情感美:幽怨、低沉、伤感、惆怅
意象美:雨巷、丁香、油纸伞、篱墙、“我”、姑娘
第四篇:雨巷教案
雨巷教案
教学目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中的意象。
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教材分析:
重点:理解诗歌意象
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齐读。
朗诵指导:首尾两节:
语调低沉,低于平时说话的语调,低沉到压抑。
语速缓慢,慢到要停下,懒懒的吐字。
中间读到“姑娘”时,在这个基础上,稍显愉悦,声调上扬,语气轻柔,读出喜爱和期待。独特的音韵美:
整首诗押同一个韵;营造悠扬的氛围。
反复和重叠的使用,表达效果:仿佛一句荡开一句,形成了涟漪般荡漾开去的音乐节奏; 诗中反复的词语和句子要读出不同,音调及语速要有变化,才能读出层次感。
讨论:“在雨的哀曲里”一节应该怎么读?
虽然说得是消散了,却觉得那颜色那芬芳那目光早已飘散到读者的心头,挥之不去。这一节与其说是姑娘消失了的心碎不如说是诗人对姑娘的回味。所以读的轻柔,读的陶醉,读的甜蜜。
诗歌内容探究:
1同学们已经度过好几遍了,有的女同学可能会爱不释手,那是诗歌里的什么吸引了你呢?、是哀伤的气息。
2这哀伤来自哪里?是雨巷,还是姑娘身上,还是诗人的心灵?
诗人的心灵。
3是全部的哀伤都来自诗人的心灵吗?包括姑娘的哀伤?
是的。
4哀伤是一种很难受的心理感受,那你感觉诗人对来自自己心灵的哀伤是排斥的吗?是痛苦的吗?是想极力摆脱的吗?
不是,5所以你从诗中除了感到哀伤外,还有什么感觉?或者说诗中的哀伤有没有影响到你的情绪,让你也变得哀伤痛苦?
没有。
那为什么会这样?
虽然很哀伤,但并没觉得诗人很痛苦,他反而写的很美,似乎很享受。并不想摆脱。
小结:诗人把哀伤写的很美,很淡定,有雅致,说明诗人并没有因此而痛苦,反而在细心品味,慢慢咀嚼,本是满口苦涩,却从齿缝间溢出丝丝香甜来,更让人欲罢不能。你以前见过如此美丽的哀伤,如此醉人的哀伤吗?所以说,语文天生浪漫,有了这份浪漫情怀,哀伤也可以成为一种享受,成为一种别样的美。
6诗人用蘸了忧伤的笔写成这首美妙的诗。在诗里,诗人为忧伤安了家,这个家是? 雨巷。介绍雨巷
雨巷是狭窄悠长又寂寥的,是下着连绵细雨的,阴冷的,7忧伤会喜欢这个家吗?
会的。忧伤不喜欢热闹喜欢僻静,不喜欢阳光喜欢细雨,不喜欢温暖喜欢阴冷,不喜欢明亮喜欢幽暗。
8为什么诗人能想到这样一个在合适不过的家了呢?
补充诗人与雨巷的故事。1905年3月5日,戴望舒在杭州大塔儿巷11号出生。他家周围都是悠长的小巷,大塔儿巷和小塔儿巷从东向西蜿蜒,皮市巷和华光巷横贯南北。他上小学和中学都得走过好几条长巷。写雨巷时,诗人22岁,我们可以推想,诗人对当时刚刚过去的童年和少年的记忆,那朝朝暮暮所走过的江南雨巷,一条又一条,一程复一程,该为他的灵感的得来,意象的摄取,提供了厚实的生活基础。
巷子悠长的空荡不知给了诗人多少灵感,因为空才容易生出灵感。喧哗的马路上,充斥着太多的东西了,灵感怕吵闹。
9诗人不光给忧伤安了家,还塑了形,这个形是?
丁香一样的姑娘。
10什么样的姑娘?诗中怎么描述她的。
补充:
丁香,是古典诗歌中一个传统的意象,看课后题。它是清新美丽,外表柔弱,内心孤高,哀怨忧愁的象征。丁香即姑娘,姑娘即丁香。
油纸伞:复古,怀旧,优雅,是一种遮挡,增加了姑娘的神秘感。颓圮的篱墙:凄凉的意象,作用:衬托姑娘的哀怨的形象。
小结:诗人更看重姑娘的神韵,而她的具体样貌就极具模糊性,这样一个美丽神秘的形象,引得人们愿意去想像她的样貌,于是这一模糊性留给人们无穷的想象空间。诗的魅力也就在这里了。不曾交代形成的空白,正好激起读者的想象。这是留白的艺术。能激起读者无穷的想象的文学作品是最有魅力的作品。
姑娘的样子便是忧愁的样子:清新,美丽,冷漠,凄清,惆怅,孤高,神秘,梦幻。借着戴望舒浪漫的情怀,我们知道了自己的忧伤也是可以如此迷人的。只要我们有与诗人一样的浪漫情怀,然而又不仅仅是浪漫。有人说,诗人是最真实的,也是最痛苦的,诗人往往只能听凭思想和情感来肆意的搅缠自己和燃烧自己。(熊芳芳语)浪漫情怀便是要扎根于这种痛苦的真实。否则,作品会如同空中楼阁,是没有生命力的,也便没有恒久的魅力。
所以好的文字要渗透作者个体生命的个性,思想,情感和灵魂。要带上作者的生命的温度和活力。好的文字应该是个体生命的延伸。(熊芳芳语)戴望舒的忧伤来自社会的动荡,来自革命事业的失败,来自他爱情生活的受挫,来自他个人命运的不幸。忧伤似海,淹没了他的整个性灵。他只能借助笔下的文字来呼吸。从这些文字中我们看到诗人想从忧伤的苦海中尽力活出优雅从容的姿态来。
11姑娘的形象很突出,实际上雨巷里有几个人物形象?是谁?
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是诗人自己。姑娘只是他的想象而已。
理由:开头是“我希望”到尾段仍是“我希望”,可见自始至终,姑娘并未真正出现,中间所写全是诗人的想象。想象促使希望更强烈,所以最后一段重复愿望。
诗人一人在雨巷默默独行,雨巷的空寂给诗人的想象提供了绝佳的条件,所以有那样逼真的,动情的,细腻的想象也是不足为奇的。
如果非要说姑娘真的飘过,而尾段的希望是还继续希望再一次飘过,个人觉得便是没完没了的乏味。完全失去了诗歌的空灵。
12第一节与最后一节基本相同,只是把“逢着”改成了“飘过”。为什么会这么改?
改为飘过,是因为忧伤的本质。因为忧伤的心一直忍受着悠长的寂寥,所以内心深处愿意逢着另一颗忧伤的心,来打破这寂寥获得些许安慰。可又因为忧伤的心是孤高的,冷漠的,所以即使相逢也不会打招呼,只是向着对方一瞥,看到对方投出的太息般的眼光,便擦肩而过。希望逢着,是因为忧伤的痛苦,希望飘过,是因为忧伤的执着。相逢太美好,太欢乐,这不属于忧伤,而与心爱的东西擦肩而过,才是忧伤所需要的。所以希望也许仅仅是希望,不一定非要实现,有希望就好,带着希望,带着想象,美丽的忧郁着,愉悦的哀伤着。
改为飘过,是因为丁香般的姑娘近在眼前时,投出的太息般的眼光。诗人渴望与丁香姑娘相逢,在想象中相逢后,诗人发现,姑娘的眼光里只有自己的忧伤,外界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引起她的在意,自然也包括诗人自己。诗人热切盼望的心受到了冷遇,但好在同样忧郁的诗人理解姑娘的冷漠。所以从想象中回到现实后,诗人的心境发生了变化,不在奢望相逢后会有什么故事,只要这姑娘能从自己身边飘过,便很知足了。
改为飘过,是因为姑娘的美。姑娘有丁香般的颜色,丁香般的芬芳,丁香般的忧愁,她的油纸伞,她的彳亍的脚步,她的默默,她的太息般的眼光,她的凄婉迷茫,她的一切都那样美好,她的一切都那样符合我的想象。她的美那样真实,那样沉静,不由得让人屏息,诗人不忍心去惊扰。她的美又那样虚幻,像梦一样,因为害怕梦被打破,所以不敢去惊扰。于是任由她静默的飘走。能看到她静默的飘走,也是一种享受。因此,从想象回到现实之后,诗人为了不惊扰这份美,为了不破坏这份美,在最后一节改为了“飘过”。
小结:忧伤从诗人心中流出,诗人将它安放在雨巷,又随着氤氲的气息蔓延的到处都是。忧伤化身为了丁香般冷漠美丽的姑娘,梦幻般的来去。忧伤希望逢着忧伤,又只愿擦肩而过。整首诗意象简单,意象都是为衬托两个忧伤的形象。两个形象,一个虚幻一个真实,一个模糊一个具体,一个女性一个男性。达到一种艺术上的平衡。成全了人们的审美期待,共鸣了人们哀伤的心灵。也许这才是它恒久的魅力所在。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不同的声音: 《雨巷》,受到了叶圣陶的极力推荐,盛赞他“替新诗开创了一个新纪元”,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因此他被誉为雨巷诗人
余光中评价他的诗:空虚而非空灵,病在朦胧而抽象。阴柔。讨论:你更认可那种看法并说说自己的理由。作业:背诵这首诗。
第五篇:雨巷说课稿
《雨巷》说课稿
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戴望舒先生的成名作——《雨巷》。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雨巷》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雨巷》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修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2.教学目标
本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因此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1)理解全诗大意,了解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把握作者忧愁抑郁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3)增强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尝试现代诗的写作。3.教学重、难点
经过《沁园春·长沙》的学习,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本首诗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在诵读和对意象的把握中体味出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并力求个性化理解则成为本诗的重点,也是其难点。
二、说学情
戴望舒的诗,高中以前他们学过《我用残损的手掌》,对作者和他的诗有一定认识而且经过《沁园春·长沙》的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赏析新诗的方法,这些对于学习本文都有积极的作用。
三、说教法
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体悟法、问题设置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所以,教学中我指 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把握情感。
另外,本诗教学以体验性学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贯穿整堂课。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提示,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与感悟,并力求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四、说学法
1.诵读法。加强诵读,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体悟法。通过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走进雨巷去感悟。3.问题设置法。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体会作者的创作风格及情感。
五、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诗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丁香”,我采用学生耳闻能熟的网络歌曲《丁香花》导入并附以介绍有关知识及其“美丽”“孤高”“忧愁”的个性。学生有了追求美的感觉,兴趣也就被激发出来。
2.作者介绍
《雨巷》是诗人的成名作,相关的情况介绍是必要的。
3.赏析全诗
① 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获得初始体验。在这个环节,学生只要读出这是一首什么诗,并对诗有初步的感受就可以。
② 再读全诗,体会意境
师生共同欣赏(课件展示)配乐朗诵音像作品,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而教师提示学生方法即抓住几个主要意象展开联想,学生头脑里自然会勾勒出“雨巷”画面,就能体会出诗的意境。
③三读全诗,感悟情感
学生在上一环节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充分发挥想象力,展示他们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在此,可鼓励学生大胆揣测诗人创作情况及情感,引导其积极思维。
教师此时再做必要的创作背景的补充可谓补学生之所需,学生对诗中所抒发的情感与追求自然会容易得多也丰富的得多。通过合作交流,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把握诗的中心形象(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④四读全诗,体会创作美
再次指导学生把情感融入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美”,品味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加深感悟。
4.拓展阅读
引入作者的其他作品,使学生更充分的了解其情感及创作风格,通过比较联想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总之,在设计教学中我力求依照新课改的要求及理念,引导学生去阅读和鉴赏。
六、说板书设计
一篇优美的板书设计有“微型教案”之称,一篇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点,也易于学生学习。这节课我采用图示式的板书设计,兼以简洁的文字说明,体现课文内容,并利于学生背诵理解。根据求实、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雨
巷 戴望舒
意象:油纸伞
雨巷
丁香姑娘
篱墙 特点:古典
幽深
哀怨
颓圮
(唯美)
(寂寥)
(惆怅)
(破败)情感:怀旧
落寞
伤感
凄凉 这就是我今天的说课,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