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国家与北京市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评审工作_通知(共5则)

时间:2019-05-15 14:11: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0年国家与北京市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评审工作_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0年国家与北京市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评审工作_通知》。

第一篇:2010年国家与北京市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评审工作_通知

2010年国家与北京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评审工作通知

为了保证我校推荐国家与北京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质量,经研究决定,学校组织专家对学院推荐的2010年国家与北京市“大学生创新性计划项目”进行择优选拔。答辩时间定于2010年5月20日(星期四),要求参加汇报的项目组全体成员参会,欢迎感兴趣的广大师生观摩。具体安排如下:

时间:

上午8:30~11:30下午2:00~5:00

地点:思源西楼SX107、思源西楼SX203、思源西楼SX205(具体分组另行通知)项目汇报形式与要求:

每个项目准备PPT进行汇报,时间不超过5分钟。

要求参加汇报的项目按分组与时间于5月20日上午8:30之前或下午2:00之前将汇报用PPT拷入计算机内。

汇报内容要求:

(1)学院和项目名称;(2)立项依据;(3)研究方案;(4)研究内容与创新点;(5)进展情况;(6)项目预期成果;(7)经费预算与进度安排。汇报重点为(4)、(5)、(6)项。

汇报顺序:按附件(另行通知)中各组项目顺序进行汇报。

请各学院督促参加汇报的项目做好准备工作,通知参加汇报的项目组全体成员参会。欢迎感兴趣的广大师生观摩。

教务处

2010年5月18日

第二篇: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立项评审答辩要求

附件4: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立项评审答辩要求

一、答辩方式

立项评审答辩采用公开答辩的方式,欢迎感兴趣的同学、教师旁听。

二、学生陈述

项目组需准备PPT做项目陈述,陈述时间不超过5分钟,陈述内容为项目研究主要思路、创新点及实验方法等。

三、专家提问

评审专家根据项目研究内容、创新点等提出相关问题,着力考查学生的自主性及项目的创新性,时间为10分钟。

四、其他

各学院组织立项初评时,采用公开答辩的方式推选项目。

学校答辩时间和地点另行通知,请各项目组留意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处网站(http://lems.cqu.edu.cn)通知。

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处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日

第三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通知

关于组织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通知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下简称“计划”)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及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关于开展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通知(浙教电传2012〕309号)通知精神,为做好我校项目申报工作,现将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计划目标

通过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二、计划内容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型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创业训练项目是本科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团队中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通过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与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创业实践项目是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采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的成果,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型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三、经费支持及奖励

每个计划项目原则上支持经费2万元。

四、项目申报时间安排

9月22日下午5点前,各班科技委员将申报同学的材料交于学生会科技部。

第四篇:(最新)关于第三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关于开展第四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学院: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东北师范大学关于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东师校发字[2007]20号)等文件精神,按照教育部2010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申报工作的总体安排,学校决定启动第四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对象

具有较突出的科研能力,对科学研究或创造发明有浓厚兴趣的我校全日制2008级、2009级在读本科生。

二、申报条件

1.申请立项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应是学生在兴趣驱动下,在导师指导下自主选题、设计的研究项目。研究项目必须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学术思想,立论依据较充分,研究内容和目标明确,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可行;

2.申报项目以2010东北师范大学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为主,在校级(含校级)以上学术科研类竞赛(如“挑战杯”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以上奖励的学生主持的具有一定研究基础和研究成果的项目也可申报(附证明材料);

3.每名学生只能申报1个项目(含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组成员);

4.每个项目申报人数3-5人。要求项目组成员要有年级梯度,每个项目组必须含有至少1名2009级本科学生。鼓励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组队申报项目;

5.项目运行周期一般为1年半。要求项目负责人本科毕业之前必须结题,对跨学院的项目,由第一申请者所在学院申报。

三、申报限额和资助数量

每学院限报3项,专业数超过4个(含4个)的学院可申报5项。每学院申报项目中2010年东北师范大学大学生科研立项以外的项目不超过1项。

本次遴选并资助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40项。

四、资助范围

本次主要资助自然科学类项目中创新性强、实用性强、能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类项目中属于社会焦点问题、与社会需求密切联系的项目,如教育问题、资源能源环境问题、“三农”问题、社会保障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突发事件应对问题等。

五、申报与评审程序

1.项目负责人下载并填写《第四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请书》(附件1),经指导老师审阅、签字后,于9月5日前交至学院团委;

2.9月6日至10日,各学院组织初审。9月11日15:00前各学院将确定推荐申报项目的项目申请书(一式八份)、《第四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统计表》(附件2,一式三份。请各学院填写统计表中的项目统计、项目指导教师信息统计、项目参与学生信息统计共3张表格,每页表格均需加盖学院公章)以及相关的证明材料(一式一份,项目组成员科研经历证明,包括发表文章、申请专利、荣获奖励等)交至校团委科研实践部(北苑餐厅三楼B03),逾期不予受理。同时将以学院为单位汇总后的附件1和附件2的电子版以及答辩PPT(时长约为5分钟,内容及顺序参照项目申请书)发送至gjcxnenu@163.com;

3.9月12日至15日,学校对项目进行资格审查,并对通过资格审查的项目进行评审,最终确定资助项目和资助额度;

4.9月16日,公示拟上报教育部立项项目名单。

联系人及联系电话: 张泽东(教务处)85099348

李烨(校团委)85099382

附件:1.第四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请书

2.第四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统计表

教务处

校团委

2010年6月30日

第五篇:校级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校级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教育部于2007年实施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启动了针对本科生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以下简称计划)研究项目,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极大促进了我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各项工作的开展,加快了教学改革进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实施基本情况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成立了校院两级学生创新工作组织机构,统筹规划工作的全面实施,于2007年制定了《东北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东大校字〔2007〕54号文件);创建服务型学生创新中心负责具体实施,明确目标,准确定位,坚持原则,整合资源,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过程管理,稳步推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全面实施,效果显著。

1、组织机构建设

(1)成立校院两级学生创新工作领导机构。学校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副校长、副书记担任副组长,由教务处、科技处、人事处、资产处、财务处、学生处、团委、研究生院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东北大学学生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切实可行的配套政策,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和协调监督。各学院成立学生创新工作小组,组长由院长担任,聘任有关副院长和教师参加。具体职责是:负责全面规划本学院创新性实验项目及立项申报工作,审查本学院申报项目的可行性,为项目研究提供必要的软硬件条件,并对有关政策提出意见和建议等。

(2)创建“一体两翼”服务机构。

①创建服务型学生创新中心,作为“计划”的管理服务主体。为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断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和完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体系,配合“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学校于2007年9月创建了学生创新中心。学生创新中心的成立是我校在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标志着我校学生创新工作向专业化迈进。学生创新中心重要的工作职能就是把握和落实相关政策,建立相关配套制度和办法,整合资源,追求实效,保障项目科学、有效地实施。

②成立“两翼”支撑机构。在“计划”实施过程中,专家评审和专家指导是不可或缺的“两翼”。为此学校成立了专家评审委员会和创新教育理论研究会。专家评审委员会制订项目评审细则,进行立项评审、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工作,为项目公平合理实施和评价发挥着支撑作用。以创造学专家罗玲玲教授为首的创新教育理论研究会,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高校创新教育深入研究,破解创新型人才培养在理念、机制、模式、体系等问题,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供理论研究支撑作用。

(3)建立大学生创新基地。为保障项目的顺利设施,提供学生必要的实验场地,我校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一批具有较强示范性和较大学科覆盖面的实验室命名为“大学生创新基地”。“大学生创新基地”为学生科研活动提供了研究平台,是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有效载体,既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也有利于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资源、提高办学效益。

2、配套政策文件

学校于2007年出台了《东北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指导计划实施,明确了各部门职责,涵盖了项目申报与评审、指导教师遴选与管理、过程管理、激励政策、表彰奖励等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

(1)公平公正的项目评审制度。为公平、公正做好项目评审工作,学校制定了《项目评审细则》。按照“自主选题、自由申报、择优资助、规范管理”的程序,重点资助思路新颖、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研究方案可行、实施条件可靠的项目。依托学校专家委员会,制定立项评审、中期检查、结题验收三个环节的评审细则,保证公平、公正的做好项目的评审工作。

(2)先定数后定级的过程考核制度。在立项评审过程中,避免“说的好,做的差”现象,确保立项和实施的一致性,在政策上确定了先定数后定级的过程考核制度,即在项目立项时,先定项目数给予一定的启动经费,根据中期检查各项目实施情况再确定国家级项目和校级项目,给予不同的资助经费。这样准确把握学生科研项目的真实性和创新性,合理推进学生科研项目的实施。

(3)有效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学校设立每年100万元的专项经费支持此项工作,为有效合理使用科研经费,充分发挥科研经费作用,学校制定了《财务管理实施细则》,针对花销范围、使用流程等内容做了详细说明。按照学生自我管理与学校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对科研经费进行管理。在经费预算框架内,学生自行操作,指导教师认定,学生创新中心审核。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科学合理使用科研经费。

(4)科学有效的评价激励制度。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评价激励制度对计划实施至关重要。为激发调动指导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设置带导向性的评价因子。对于通过结题验收获得优秀的项目成员可获得保送硕士研究生资格。通过结题验收的项目成员获得相应的创新学分。指导教师的工作等同于本科生教学工作,并获得相应的学时及课酬。建立与毕业论文有效结合的机制,学生科研项目有阶段性成果和创新成果突出经学院和导师同意,按毕业论文要求进行修改,修改完善后作为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进行答辩。同时开展优秀指导教师、优秀学生、学生科学奖、创新之星等评选,建立适用于不同年级、专业,贯穿于组织者—指导者—实施者之间的评价激励体系,推动计划的实施。

(5)规范合理的档案管理制度。为了系统把握我校学生科研项目发展情况,总结项目实施经验,我校建立《东北大学本科生科研项目档案》,分批次、分级别做好各项目的项目申报书、项目合同书、中期检查报告书、项目结题验收书、项目成果、获奖证书、科研总结、项目成员的跟踪表等档案管理工作。同时,准确登记项目成员变更、延期、终止等相关过程管理记录,促进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发展。

同时为促进、保障计划的实施,先后出台了《东北大学关于大学生创新学分工作的实施办法》(东大教〔2009〕17号)、“计划研究内容变更办法”、“计划成员变更办法”、“计划延期、终止管理办法”、“学术论文(专利)发表(申请)管理办法”等多项文件,保障了计划在我校科学、有效的实施。

3、实施程序

计划项目实施程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选题、研究、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性。学校重点做好立项评审、中期检查、结题验收三个环节的检查工作,加强过程管理。

(1)立项评审。申报人(或团队)按照“兴趣驱动”的原则自由选题,填写《东北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报书》提交到项目负责人所在学院。各学院对申报项目进行初审评选后,汇总上报学生创新中心。学校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根据学科特点分三组,通过书面评审和答辩评审两个环节,给予项目客观的评价,确定立项项目,下拨启动经费。

(2)中期检查。为及时了解和促进项目的科学实施,学校利用中期检查这一环节,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书面检查和答辩评审,并对项目下一步开展提出意见建议。按照“先定数后定级”的管理制度,根据中期检查情况,确定国家级、校级项目,签订《东北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合同书》下拨相应的第二期经费。

(3)结题验收。按照项目合同书的约定,在结题验收工作中主要采取网络评选、现场验收、书面检查、答辩验收四个方式,对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在“创新网”上开辟专栏评选出“我最喜欢的大学生创新项目”;每年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成果展,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现场验收;通过结题验收综合评定“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的项目。

(4)成果转化。鼓励学生将项目成果参加“挑战杯”、节能减排、机械设计、信息安全等科技竞赛,实现项目成果进一步验证和提高;利用项目成果进行技术创业,依托校内外创业孵化基地,推进项目成果的产业化;举办“双优推介会”实现优秀学生和优秀学生科研作品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其研究成果。

二、成效与基本经验

三年来,在学校师生共同努力下,校园创新氛围越来越浓,创新效果明显。通过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提高了科研兴趣,丰富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全校师生的认可。

1、计划实施的成效

(1)形成了我校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理念,加快了本科生教学改革进程。

计划的实施极大促进了我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形成了“学生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倡导个性化培养,贯彻研究型教学,实践综合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2)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每年在项目实施前开展“责任、立德、成才”素质拓展营活动,明确为什么要做科研?如何做好科研?进一步提高了认识,明确了方向,掌握了方法,为做好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科研过程中,学生普遍觉得培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了分析和综合能力;培养了敢于大胆怀疑和小心求证的科学精神;提高表达和沟通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的精神和意识;提高了就业、考研和出国留学的竞争力。

(3)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在实际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逐渐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了良好的科研习惯,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软件开发、实物制作、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等形式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普遍提高,效果显著。

三年来,我校累计支持创新项目308项,参与学生近千人。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撰写学术论文221篇,其中学生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在国内期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82篇、国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5篇;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篇、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其中SCI检索论文7篇,EI检索论文28篇。申请专利47项。计划项目成果参加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机械设计大赛、节能减排大赛等多项赛事,省级三等奖以上奖励65项,实现项目成果进一步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基本经验

(1)工作理念和实施原则,是计划实施的基本前提。在计划实施过程坚持“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的原则,整个原则贯穿于计划实施的全过程,经过实践证明只有将原则贯彻执行,才能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关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2)管理体制适应创新人才培养要求,是计划实施的重要保障。①创建“一体两翼”服务机构。在校院两级领导机构统筹规划、协调组织下,创建“一体两翼”服务机构,围绕育人核心,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协调配合,着重做好项目的立项评审、中期检查、结题验收三个环节的检查工作,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为计划的实施做好服务性工作。

②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计划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有效的鼓励政策,学生自由选题,自主实施,自我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培养学以致用,能够将知识用于解决问题,具有持续的学习能力。

③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在计划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的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科研态度等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科学合理的激励和鼓励政策,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不仅扶一把、送一程,同进鼓励创新、宽容失败,通过指导教师的言传身教,严谨的科研作风,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

(3)政策措施的逐步完善,是计划实施不断发展的有力支持。① 严把项目筛选关,注重项目可行性和交叉性。在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立项环节起到基础作用。首先,参与项目的学生一定要出于对科学研究或创造发明的浓厚兴趣,同时要学有余力,在达到本专业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在自己的精力、能力的范围内开展实验。其次,参与项目的学生选题要适合,鼓励学科交叉选题,可以自己选题,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选题。项目选题要求思路新颖、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要对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进行可行性分析。

② 强化过程管理,提高人才质量。首先针对参加计划的学生开展“责任、立德、成才”为主题的素质拓展训练营,通过创新专家、知名学者、优秀学生的交流,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严谨踏实的科学作风,实现立德与立项并重的局面。其次注重对《科研日志》这一有效载体的检查,要求学生做到事事有记录、周周有讨论、月月有总结,监督项目实施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习惯。并适时召开项目经验交流会,加强沟通,及时解决科研中遇到的难题。再次建立假期项目汇报制,研究项目的开展更多是利用学生业余时间,特别是寒暑假,为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能动性,每学期开学初组织计划实施汇报会,抽查项目进行交流。只有过程做好了,才能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③ 制定项目奖惩制度,调动师生积极性。建立一套贯穿于组织者—指导者—实施者之间的评价激励机制,调动组织者、参与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对组织得力、实施效果显著的学院进行增加经费的支持,设置优秀工作者、优秀学生、学生科学奖、优秀指导教师等奖项,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指导教师指导工作等同于本科生教学,为每一名指导教师计算相应课时及课酬;参与项目的学生获得相应的创新学分、与毕业论文进行有机结合;通过结题验收获得优秀项目的成员可以获得免试推荐研究生的资格。

④依托网络技术,优化管理流程。依托“东大创新网”,实现项目通知、项目公告、项目管理资源网络化途径发布,提高了项目管理效率;开通“学生科学奖”、“我最喜欢的创新项目”等网上评选系统,推动考核评选工作信息化,保证各种评选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制作财务报销管理系统软件,使日常财务管理通过网络化实现,形式新颖,学生乐于接受;建立项目飞信群和QQ群与每名项目成员直接交流,快捷有效地了解学生科研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同时定期利用飞信群发送“创新小贴士”,通过名人名言,成功案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⑤ 建立“蓄水池”,做好学生科研可持续发展。针对本科生科研水平低、进入角色缓慢等特点,在项目申报过程中吸纳低年级的学生作为预备成员,全程参与科研训练,了解科研动态、熟悉实验环节、培养科研意识、掌握科研方法,以便进入高年级可以自主申请计划,从而提高科研锻炼的效率,使科研项目得到持续发展、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4)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逐步完善,是对提高创新人才培养的有力促进。

① 先定数后定级,合理推进计划的实施。在项目立项评审过程中,根据教育部和学校的计划确定立项项目数,在项目实施半年时间后通过中期检查,确定国家级项目和校级项目。这样就会用阶段的考核来指导项目的过程管理,将结题验收这一总目标进行分解,稳步推进项目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②理性看待项目结题,重在梳理总结。在按照合同书约定的计划结束后,能顺利实现预期目的,获得预期的成果和结果固然是我们都期待看到的,但也有个别情况,经过了辛苦的努力,实验只达到了部分实验目的,甚至没有得到预期的任何结果或者失败。但无论结果如何,只要过程实现了,学生体会到研究过程,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就是我们教育的目标。项目结束后的及时进行总结与交流,参与项目的学生和指导教师需要对项目进展的过程进行梳理和总结,通过项目经验交流会,项目实施报告会,分享收获和经验。(5)多元化的助推项目成果转化,实现计划可持续发展。首先,鼓励学生将项目成果参加“挑战杯”、节能减排、机械设计、信息安全等科技竞赛,实现项目成果进一步验证和提高;其次,利用项目成果进行技术创业,依托校内外创业孵化基地,推进项目成果的产业化;推进学生专利技术社会化,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技术成果产权保护、技术成果转化以及实际应用提供载体,提升成果的经济效益。最后,每年结合结题验收工作开展“双优推介会”实现优秀学生和优秀学生科研作品与企业的有效对接,与企业技术改造需求对接,承揽企业科研项目,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3.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部分项目经费配置不合理。计划的实施要求对于创新项目给与生均不低于1万元经费的支持,但是对于部分信息类、软件类、文科类的项目其经费花销,主要是购置一些书籍、或进行调研活动,经费花销较少,造成了经费的配置不合理。

(2)教育覆盖面需加强。通过三年计划的实施,我校学生的培养质量得到了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师生参与热情高。虽然我校对于教育部下拨的总项目经费进行了不低于1:2的配套,每年固定投入100万以上。但是面对师生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每年还只能支持部分学生参与到计划中来,教育的覆盖面需加强。

4.进一步推进项目建设的建议

(1)高度重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在政策上给予重视与支持。经过实践证明,计划的实施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启动了重要的作用,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但是在政策上缺少相应的支持,对于本科生的科研存在“课余化”的认识,没有明确的定位,应将本科生科研纳入到第一课题教学中来。同时应加大指导教师在考核方面的政策倾斜,减轻指导教师在教学、科研考核方面的压力,这样才能使计划的实施达到预期的目标。

(2)高度重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扩大教育覆盖面。受资金情况的约束,每年只有部分学生能够参加到计划实施过程中来,还有相当一部分有想法的学生被排除,教育覆盖面需加强。应加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的资金投入,扩大计划实施的覆盖面,吸纳更多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过程中。

5.案例 一种便携式旅游景区智能导游系统

软件学院2006级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牛司朋、王珏、车新帅三名同学申请的“一种便携式旅游景区智能导游系统”获得2008年“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立项资助,指导教师是软件学院的姜林颖副教授。

该项目探讨了一种应用于旅游景区的便携式智能导游设备,可以实现人力导游具有的语音讲解、路线引导等基本功能外,还可以实现景区景点预览、游览路线路线规划等功能。旅游景区智能导游系统主要涉及到全球定位、GPRS数据传输等技术。

通过此项目的开展,项目组学生根据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热点,利用GPS导航技术,研制出了一种便携式旅游景区智能导游系统。截止项目结题,该项目组发表EI检索论文1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两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此项目的实施成效显著,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熟悉了科研的过程,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质,为其进一步深造和提高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实施为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制度保证和经费支持。

一、项目选题的背景

牛司朋等3名同学,在学习了《计算机编程导论》、《操作系统》等课程后,通过选修“嵌入式技术”相关课程,对嵌入式应用技术有着很浓厚的兴趣。对于基于wince6.0技术下开发ARM的应用程序,界面美观,程序操作简单等优点,在汽车导航、手机应用等方面有很重要的应用前景,是当今主流的嵌入式应用产品之一。在学习了MFC技术、wince编程、串口通信等技术后,牛司朋等几名同学通过查阅和研读文献、对GPS有了更详细了解。自学新的知识,开始实验方案设计,并反复推敲和论证,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申请做准备。2008年3月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撰写了“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申请报告,经过学院初审、学校的立项评审得到专家组认可,获得了项目资助。

二、项目成员的组成、分工及成员间相互协调配和情况、导师指导情况

本项目的申请由牛司朋、王珏、车新帅三名同学共同提出,并一直坚持开展实验研究。牛司朋同学身为项目组组长,主要负责系统架构的设计,GPS数据与图形绘制模块,撰写文档,以及处理好项目组同学和老师的关系等。王珏同学主要负责GPRS无线输出模块和撰写文档。车新帅同学是2007级同学,作为预备成员,他主要负责完成部分功能模块的测试工作和文档的撰写。

由于此项目属于零基础项目,在项目的开始阶段,开展难度很大,但项目组同学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能力得到很明显的提高。项目组与指导老师每周五下午都要开例会,指导教师查看《科研日志》,对项目进度、出现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讨论并解决。同时利用电子邮件,“创新网”的交流平台与老师保持者有效的联系。指导老师在项目的开展中,对整体把握和细节分析都做得很到位,指导学生如何提高系统的实用性和研究深度,在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材料进行修改。

三、项目的创新点和特色

1、项目的创新点 准确提取GPS定位数据 巧妙采集、高效存储景点数据 完善处理游客位置显示

利用无线数据传输技术解决了团体游客受约束问题 采用多线程及双缓冲等技术

2、项目的科学意义及应用价值

GPS导航技术近些年来在国内一直都是热门的研究话题,对旅游区来说,由于面积较小,电子地图制作成本不大,加之近年来GPS定位的准确度有很大提高,有着很强的实用性。项目中所提到的团队旅游等问题的解决方案,得到了高度认可,申请多项专利。

四、项目实施的进展情况及初步取得的创新成果

1、项目实施的进展情况

实现了语音解说功能,是在游客靠近景点时,自动的向游客讲解景点信息,并且可以按照游客的选择进行对同一景点是否重复收听景点讲解。该解决

文“AnalysisandImplementationofPhoneticExplanationofSmartGuide”,并在2009年国际软件工程会议(WCSE2009)上发表。

对于团队旅游过程中存在的行动不够灵活,容易造成队员丢失等问题,项目组提出了一种“应用于智能导游系统解决团队旅游问题的方法”,该解决方案已经于2009年1月申请专利,申请号为:200910010207.6。

项目组同学应用win32API绘图函数等,设计了可用于预览景点信息的使用方案,以及使用弗洛伊德算法等设计了一种可以帮助游客智能规划旅游线路的功能。该解决方案于2009年1月申请专利,申请号为:20091001020。

图模拟器上运行的线路规划功能

2、初步取得的创新成果

基于ARM9开发板开发了一款智能设备,该设备可以初步实现在如景区、校园等地方进行景区信息预览、语音讲解、线路规划等功能。同时,若干台该智能设备间也可以进行互相通信。

项目组在研究过程中撰写了发表了一篇IEEE国际软件工程会议(WCSE2009)论文,被EI,ISTP同时检索;两篇国内核心论文;申请专利8项,发明类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五、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

1、项目实施过程中,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创新需要知识的积累,厚重的理论知识才能帮助学生打破思维的死穴,使学生对课题产生新的认识,理出新的方向,不能以无知去研究未知。在创新实践中产生的这种认识,促使课题组的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书店、上互联网、到图书馆、请教学长,去获取新的知识。有的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实验台上一直放着在大学学过的每一本教材,遇到问题,随时查阅,在实践中运用知识、验证知识、巩固知识,不仅体会到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更体验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在创新性实验的过程中,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2、项目实施过程中,提高了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所谓创新,就是要求所做的项目要有一定的创新性,要不同于以往,要在借鉴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不仅所提出来的思想要新,而且要有可行性。创新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方案修改,学生通过组内讨论、查阅资料、调研思考、跨学科交流,渐渐学会了如何全面地考虑问题、如何从多角度考虑问题、如何从别人的设计中去提炼精华,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质的飞跃,从而提高了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性实验计划给了学生们一个实践的机会。在创新实验过程中,由于资金有限,设计方案时就要反复推敲工艺是否合理,能否进一步简化,能否再降低成本,因此要进行各种实验;要自己动手搭电路,自己设计实验;要自己联系生产厂家,自己出去购买零部件,这样的实践经验是教室、食堂、寝室三点一线的校园生活中无法得到的。实践能力就是在这样的创新实验过程中得到了提高。

3、项目实施过程中,增强了信心与韧性

从立项之初时的无从下手,到结题时的成竹在胸、轻车熟路,增长的不只是专业知识,更有同学们的信心与韧性。在创新实验过程中,许多同学都曾遇到了各种困难,沮丧、懊恼、争吵,甚至在一筹莫展时考虑过放弃,但他们没有被一次次的失败与挫折吓倒,继续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共同奋斗,找出错误,一一改正,不断提高,最终一步步解决问题,逐渐完成整个项目。当完成了一件具有创新性的作品,同学们不仅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信心,提高了韧性,养成了耐心、细致、注意把握细节的科研素质。

4、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

面对这种知识面要求广、任务复杂的创新实验项目,单靠个人的能力是很难完成的,需要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发挥各自特长,实现优势互补,这对独生子女出身的许多同学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但是,在完成课题任务的过程中,小组同学能够明确分工、密切合作、定期讨论、互提建议,在讨论中相互学习,在失意中相互鼓励,在协作中加深理解、增强友谊,在把创新项目做好、做精、做出水平的共同目标下,形成了团队的凝聚力。

下载2010年国家与北京市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评审工作_通知(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0年国家与北京市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评审工作_通知(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