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县基础设施建设

时间:2019-05-15 14:33: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沂源县基础设施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沂源县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篇:沂源县基础设施建设

一、沂源县原有城镇建设资金投入机制

近几年来,随着山东省沂源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和产业迅速向县城集中,原有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已经成为沂源县城市建设发展的瓶颈,使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不相适宜。沂源县整体经济实力位居山东省中游水平,现行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和各种税费,如城市维护建设税、小城镇建设配套费等,由于建设用地和工程建设规模相对较小,数量不多,相应的各类费用征收徘徊在低水平,不能满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高需求。在财政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如何破解城市建设资金短缺这一难题,不断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沂源县城市建设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探索筹资渠道,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量

(一)坚持规划先行。城市规划是调控城市土地资源利用和空间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城市规划是否科学合理,决定着城市资源未来的使用、运作和发展状况,同时也关系着各类具有商品性质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升值空间、市场空间及外来资本的注入。在城市规划方面,沂源县舍得投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在高标准编制完成沂源县城新一轮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主动邀请高水平设计队伍参与编制各项城市规划,在规划档次和质量上狠下功夫,着力体现沂源“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人在绿中”的城市特色,实现了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及各种资源的合理化配置。

(二)运作好城市土地资源,实现以地生财。沂源县过去在旧城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时形成的土地级差、土地增值等无形资产,大部分被开发商占有,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得不到充分体现。针对这一状况,沂源县采取四项措施,牢牢掌握好了这笔收益,同时实现了土地资源的滚动升值。

1.建立土地储备制度,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全面实行土地招标、拍卖和挂牌交易。除法律规定实行划拨和对部分工业用地实行协议出让外,其他经营性建设用地均由政府统一征用,一律实行公开招标拍卖和挂牌交易,搞活二级市场,让市场决定投资者,让市场决定地价,实现土地收益的最大化。从政府手中得到的土地严禁炒卖,个别需要再次出让的,必须按原价交还政府,由政府再次出让,确保城市土地的价格垄断,使土地升值收益始终掌握在政府手中。在此基础上,对经营性建设用地实行非饱和供应机制,适当限制供应量,运用市场机制控制地价,使土地始终保持在供不应求的状态。

2.对规划用地先行投资。完善道路、管网、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开发环境,将生地养熟,带动土地升值,再以拍卖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收益归政府财政。在沂源城北新区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在高水平编制完成县城北部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加快完善了水电暖、通讯、绿地等配套设施建设,组织实施了瑞阳大道、新兴工业园路、专利园路、历山路北延等道路工程建设,构建了快捷方便的道路交通环境和服务网络。“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中房集团、青岛鹏欢集团等一批房地产开发企业纷纷参与到城北新区开发建设中来,为城北新区建设赢得了丰厚的土地收益。政府将这笔收益用于其他基础设施和道路网络、绿地系统等配套建设,实现了城北新区建设的跨越式、滚动发展。

3.一次性成片出让土地,由开发商建成熟地或进行项目开发后进行招商经营,形成政府与企业共同收益的城市经营模式。对开发商而言,尽管先期投多方筹措资金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尚明楼冯文红

——以山东省沂源县为例Development&Management 建设与管理

小城镇建设

资金额比较大,但是这类项目往往基建数量多,利润高,市场前景普遍看好,很有吸引力;对政府而言,可以将征地、拆迁、安置等任务全部托付给开发企业完成,政府只负责协调、监督等有关事宜,通过市场化运作,在确保顺利完成安置、补偿、开发等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合理降低成本,省钱省时省力。以沂源县鹏欢现代城为例,政府通过招拍挂的方式,将土地连同所有地上附属物一次性出让给开发企业,由开发企业完成征地、拆迁、补偿、开发、招商等所有建设任务,政府负责对整个项目建设进行全过程监督和跟踪服务,在政府少投入的情况下,确保了工程建设的顺利完成。

4.运用“退二进三”的方式,加快旧城改造步伐。“退二进三” 即将城区内的第二产业迁往郊区,把腾出来的土地用于发展商业、文化、住宅等第三产业,实现城市资源的优化布局。以山东鲁源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外迁为例,该企业旧厂址位于沂源县城繁华地段,由于周边土地资源十分紧张,严重制约了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张,考虑到该企业对周边环境的污染以及土地利用率低等因素,沂源县政府决定对该企业进行外迁。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划拨一块土地作为新厂址,在旧厂址开发建设高中档住宅项目,土地招拍挂、房地产开发等收益全部用于企业新址建设,目前该项目已经上级有关部门立项,正在积极运作中。

(三)引入市场机制经营城市公用设施。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把能投入市场运营的现有城市基础设施存量资产,如道路、公厕、公交车等使用权和经营权逐步推向市场,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实行有效剥离,既可以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效率,又可以盘活城市资产,为城市建设多方位筹措资金。以路灯建设和管理为例,2003年底,沂源县将城区路灯建设和管理权全部移交给县电业公司,大大降低了路灯建设和运营成本。同时,通过市场化运作,完成了瑞阳大道、药玻路等路段的冠名权及城区各主要路口双立柱路牌广告经营权等无形资产的有偿出让,拓宽了城市建设投融资渠道。

(四)实行捆绑开发,加快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以正在运作的沂源县胜利山水上乐园建设为例,政府采取了捆绑开发的方式,将瑞阳大道东侧80亩地块的开发经营权连同胜利山水上乐园建设捆绑起来,开发企业在开发建设该地块的同时,承担胜利山水上乐园的建设任务。以沂河源水景公园“人与历史”段续建工程为例,该工程主要是对沿河东路西侧进行集中改造治理,需要列支拆迁、补偿、安置、建设等方面的资金,开支数额巨大。为此,沂源县政府决定在铺开游园建设的同时,对沿河东路东侧土地进行开发建设,一方面用于安置游园和路西侧改造建设中所涉及的被拆迁户,另一方面将土地招拍挂所获资金用于地上附属物补偿、拆迁和游园建设,政府实际投入仅占工程投资总额的30%左右,确保了该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三、下一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方向

1.进一步转变思路,更新观念。一是要努力改变城市基础设施“无偿使用”的观念,形成“有偿使用”的观念,视市政基础设施为“特殊商品” ;二是要努力改变城市资产由政府 “独家管理” 的观念,形成“多家管理、开发、发展”的观念;三是努力改变“等钱开发建设”的观念,形成“借力开发”的观念,逐步开放某些收益前景好的市政设施项目,允许社会各界参与开发、建设。

2.强化土地经营管理,转变土地经营策略。对于沂源县主管部门来说,必须充分认识土地资源的重要性,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牢牢把握主动权,充分利用好城北新区和济青高速公路南线开发建设这一契机,大批量、大范围收购储备新增土地,在确保为今后的开发建设留足用地的同时,在土地供应上,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需求决定供给转到供给引导需求上来;在土地资产经营上,由实现土地相对效益转到追求土地效益最大化上来;在土地管理职能上,由从管理为主转到管理和经营并重上来;在土地利用方式上,由外延增量粗放利用转到内涵挖潜集约利用上来,实现以地生财,为城市建设筹措更多的资金支持。

3.积极探索和借鉴符合沂源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城市经营模式,盘活和优化现有城市基础设施存量资产。一是要积极尝试“移交-经营-移交”模式。对于沂源而言,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以政府和企业之间达成协议为前提,允许其购买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的经营权,实现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大Development&Management 建设与管理

小城镇建设 102

宗经营性公用基础设施的市场化运营,政府负责对服务价格有所限制,同时保证企业获得合理的利润。当协议期限结束时,企业再按协议规定将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移交给政府部门。二是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加快国有房产地产的行政管理权向经营权过渡。据初步统计,目前沂源县共有县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105家,涉及土地面积141万平方米,折算价值2.12亿元,有产权登记的房屋建筑总面积35.7万平方米(含学校、医院等),其中经营性质的房屋1.8万平方米,按当前市场价折算价值达2.86亿,房地产总资产达4.98亿元。由于各单位布局散乱,土地利用率低,没有发挥应有的市场价值,而且大多数房产地产位于县城繁华路段,有较广阔的升值空间,可以通过市场化运作,以政务中心建设为驱动,加快这部分房产、地产的行政管理权向经营权过渡,能卖的卖,能租的租,实现这部分资产的流动增值。同时,对于经营性房产,可以采取银行抵押的方式,以城市资产经营公司为载体,为城市建设各类贷款提供担保,为城市建设筹得更多的资金支持。

4.积极推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谁承担风险” 的原则,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采用“建设—经营—转让”等方式,逐步将城市道路、桥梁、停车场、路灯、供水、排水、供气、供热、公交、绿化、公厕、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设施推向社会各界,广泛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营。

5.注重经营好非建设用地,使闲置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可以将城区周边荒地、荒山、荒坡等非建设用地的开发经营权推向社会,组织民间力量参与开发经营,不但可以有效开发“四荒”资源,还可以促进农林牧渔的产业化,增加就业岗位,取得比较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会管理社会事务的公共财政支出,二要解决居委会和所属街道办事处之间存在的管理衔接上的断层,三要搞好宣传工作,提高原村民的思想意识,防止村落文化的封闭性使得城市管理体系难以嵌入村落。

五、将”城中村”转变为公共配套完善、环境优美及拥有高素质住户的城市文明社区结合 “城中村” 的实际情况和周边城市建设编制旧村改造规划,有步骤地推进 “城中村” 物质环境的改造,把“城中村”纳入城市一体化管理,并逐步把市政、环卫、供电、供水、供气以及治安等纳入城市管理范畴,施行统一管理;提供村民接受教育的机会,提高其文化素质,改变原有村落文化的封闭性,将城中村逐步改造成城市真正的文明社区,真正融入到城市中来。

“城中村” 改造是一个时间长、渐变式的社会系统工程。改造“城中村”必须戒除浮躁冒进的心态,要根据 “城中村” 的实际情况及其与周边的关系,制定合适的方案,循序渐进地进行改造,最终把 “城中村”改造成与周边城区协调发展、内部功能布局合理、经济健康发展、各类人群和谐共处的文明社区。

参考文献:

1.孙林桥、朱林兴 《论中国农村城市化》.同济大学出版

社.1996

2.官欣荣《关于广州农村城市化特色、问题及对策的思考》.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0

3.周霖《城市资源配置:产权与制度、政府与农民关系研 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

(上接104页)

第二篇:沂源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 2013年1月16日在沂源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县长 谭秀中

一、2012年工作回顾

(一)积极应对复杂严峻形势,稳增长促发展取得新成效。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12.8亿元,同比增长10.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7.2亿元,增长23.2%;境内财政总收入22.3亿元,增长10.5 %;地方财政收入14.1亿元,增长1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2亿元,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4.5%、14.7 %和19.5%,销售收入利税率、利润率分别达到20%和14.4%;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2.6 %;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34亿元和96.6亿元。

(二)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着力培育医药、新材料和高分子三大产业集群,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3.6%和42.3%,“沂源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被确定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基地。8家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过亿元。实施了总投资134.4亿元的85个工业重点项目建设,有效投入创历史最好水平。鲁阳公司设立了我县第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院士工作站2家、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5家,9项科技成果通过省级鉴定,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华联矿业成功重组上市,我县上市公司达到6家。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10处,规范提升有机农产品基地3万亩。“沂源红”苹果新品种通过省级技术成果鉴定,新增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农产品3个、有机认证6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件,“沂源红”苹果大世界入选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沂源农产品品牌优势进一步彰显。服务业承载能力明显增强,东方购物广场、成和信誉商厦等服务业龙头企业投入运营,天湖旅游度假区、鲁中·义乌国际商贸城等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强化旅游品牌打造,创建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牛郎织女景区创成国家4A级旅游区,全县接待旅游团队数、游客数同比分别增长43%和45%。

(三)着力打基础强功能,城乡统筹取得新进展。完成了新一轮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并获市政府批复,县城规划区面积扩大到35平方公里。启动了河湖新区和城东工业新城建设,上海路、北京路、振兴路东扩、荆山路改造等城区道路和省道薛馆路改建竣工通车,南麻大街开工建设,改造提升县乡村道路58公里、大桥2座。过境铁路建设进展顺利。铺开了城区西南部老工业区、西台等5个片区改造项目,城区供热供气、污水管网、城乡环卫等公用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安装改造城区双向路灯1242盏,完成了无害化生活垃圾处理场扩建工程。实施了全国高效节水灌溉试点县、全省生态农业与农村新能源示范县项目以及小型水库除险加固、饮水安全、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和库区移民等一批农业基础建设,争取到了总投资4亿元的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项目,推进了农村电网改造和电气化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四)坚持不懈抓生态建设,县域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大力实施“绿满沂源”工程,完成造林绿化4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地率分别达到55.7%和48.5%。覆盖沂河沿岸82个村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完成两期工程。强化节能减排刚性约束,实施了鲁山水泥、丰泽源皮革等企业“退城进园”,县污水处理厂城东分厂启动建设,完成了24家企业大气和水污染治理,清理土小企业67家,全县万元GDP能耗和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3.71个和5.32

个百分点,城区空气良好率提高2个百分点,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通过验收。

(五)突出惠民生保稳定,社会建设实现新进步。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3.5%和18.5 %。集中实施了100个民生重点项目,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61%。各项民生政策全面兑现,城乡低保和养老、医疗保险等制度性成果进一步巩固。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9%以上,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平均补偿比例达到77.17%。新增就业再就业1.3万人,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2.56万人。建立了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结对帮扶等制度,实施了共享阳光残疾人康复工程,为31974名70-80岁老人购买了意外伤害组合保险。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012套,向低收入家庭分售限价房890套。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成功创建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按全省一流标准实施了沂源四中建设,高标准建成了沂源儿童乐园、汇源幼儿园和县医院门诊综合楼,县妇幼保健院迁建、精神病防治院改扩建项目完成主体工程,我县被授予“全国慢性病防控示范县”称号。文化体育广电事业加快发展,食品药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5‰。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我县获“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

(六)切实改进作风提高效能,政府自身建设有了新提高。健全完善政府各项工作制度,严格实行目标责任制和重大项目领导挂包、部门承办制,促进了政府各项工作落实。扎实开展“行政程序年”活动,行政服务效能进一步提高。坚持深入基层和项目一线开展调研、现场办公,着力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全面加强行政监察、政务公开和审计监督,政风行风进一步改进。自觉接受县人大、县政协及社会各界的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大事实事办理取得了预期成效。狠抓政府廉政建设,树立和维护了政府机关的良好形象。

二、2013年任务目标和工作重点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也是加快推进跨越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根据中央及省市要求和县委十四届六次全委会精神,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主题主线,科学把握县情,进一步强化民生为先、生态文明、内涵发展、城乡统筹理念和“发展、实干”的工作要求,坚持以项目为纲,全力推动科学发展、转调创新,奋力赶超跨越、争先进位,着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着力培植产业竞争新优势,着力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为建成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县生产总值增长13%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8%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6%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3‰以内。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推动高端工业率先跨越。突出项目建设、骨干企业膨胀和产业集群扩张,加快工业转调创步伐,努力推动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力争三年内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突破800亿元、利税突破160亿元,实现翻番目标。加快建设城东工业新城。以沂源经济开发区东展扩容、顺接石桥工业小区为载体,编制城东工业新城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进一步明确功能分区和产业

定位,拓展工业发展空间。

深入开展“工业项目建设年”活动。今年重点抓好概算总投资167.5亿元的瑞阳公司新区系列项目等79个工业重点项目,形成接续有力的投资格局。推动产业集群扩容升级。力争到“十二五”末,把医药、新材料、高分子产业发展成为500亿级产业集群。分类推进纺织、建材、机械、采矿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工业转型发展。

壮大骨干企业群体。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80家以上,1家企业销售收入过百亿元、4家企业过50亿元。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深入开展“企业现场管理年”活动,指导企业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生产要素,提升科学化、精细化、现代化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安全、文明、有序生产。

(二)扎实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提升跨越。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坚持以现代理念引领农业发展,以现代科技提升农业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确保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园区。突出抓好“沂源红”苹果大世界等都市农业示范园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0处以上,规划建设以核桃为主的西部5万亩优质干果基地。

增创农产品品牌优势。挖掘“沂源红”苹果文化内涵,全力打响“沂源红”品牌。鼓励引导企业开展品牌认证、商标注册和名牌产品争创工作,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0个以上。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培育发展县级以上龙头企业10家以上、农业合作示范社30家以上。

增强基础支撑保障能力。扎实推进全国高效节水灌溉试点县、生态农业与农村新能源示范县及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等项目建设,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土地开发整理和库区移民工程,抓好农村电气化建设,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13个生态文明乡村示范村建设,集中打造样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走出一条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三)大力推进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跨越。牢牢把握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快速推进的机遇,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

优化服务业布局。科学确定服务业功能分区,精心设计、合理布局一批特色服务业聚集区;结合新型城镇和农村社区建设,科学布局农村商业网点和农业生产服务网络。

加快发展旅游业。力争年内建成天湖旅游度假区度假酒店、鲁村湿地公园等项目;实施鲁山溶洞群、牛郎织女景区综合提升工程,丰富创新旅游产品,完善旅游产业链条。高标准打造1-2处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示范点。

积极推进服务业转型升级。以引进高端企业、知名品牌和先进理念为重点,加快实施鲁中·义乌国际商贸城、历山国际大厦、老汽车站改造等服务业重点项目,带动提升服务业现代化、精细化水平。

(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把握机遇、发挥优势,认真组织实施新一轮县城总体规划,协调推进镇村建设,开创城镇化发展新局面。

加快河湖新区开发。坚持跨河西进、拥湖发展,突出生态宜居宜业,突出现代服务业聚集,突出都市农业发展,坚持教育、卫生、养老等社会事业项目配套布局,产业项目同步推进,打造河湖一体、水绿交融的靓丽河湖新区。

提升中心城区功能。把新北外环路规划到历山以北,把新南外环路规划到沂河以南,着力提升城市品位,塑造个性化城市风貌。继续大力度推进“森林围城”工程,打造立体森林城市,建设“森林沂源”。积极推进“六点水”新世界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精心设计和建设一批滨水景观,畅通城市水脉、做活水文章,积极争创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

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以东里、悦庄、鲁村、南鲁山4个省市县级示范镇为重点,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要求,全面落实要素保障、投入支持以及扩权强镇等政策,促进小城镇提升标杆、跨越发展。

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抓好胜利山公园改造提升,实施城区供水管网改扩建和污水管网覆盖联网工程,加快管道天然气供气环网建设和推广普及,推进电网“142163”工程建设,增强基础承载功能。配合抓好过境铁路建设。

(五)突出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在更高层次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气更爽,全力建设生态美丽沂源。

大面积增加城乡绿量。力争全年完成造林绿化和森林抚育8万亩以上,加快形成森林拥抱城市、乡村绿树成荫的生态美景。

大范围实施生态治理保护。大力度推进节能减排。建立完善生态文明制度。

(六)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实施创新驱动工程。

(七)切实加强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三、努力建设为民务实清廉的服务型政府

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新形势,实现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谋划工作,以干事创业的激情投身实践,以务实高效的作风服务发展,全面提升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大力唱响发展发展再发展、实干实干再实干的主旋律。

(一)坚持执政为民,建设服务政府。

(二)大兴实干之风,建设效能政府。

(三)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四)强化监督约束,建设廉洁政府。

第三篇:基础设施建设高歌猛进

基础设施建设高歌猛进

——“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道之三

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我县基础设施经过大规模的投资和建设,得到明显加强,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形成了纵横交错覆盖全县的网络体系,水利环境、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设施显著加强,新区建设、老城改造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大大提高。(导语)

五年来,我县积极克服县财政财力紧张的制约,从环境质量、集聚能力、承载功能、居住条件、风貌特色、管理服务等六个方面着手,实施了统一供水、集中供热、巷道硬化、牌路山生态公园、垃圾填埋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三大工程”,通过对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和交通秩序整治,有效遏制了部分群众的不良行为,净化、亮化了城市面貌,脏乱差的现象得到有效治理,广大群众的意识有了新的提高。重点实施了七营、贾塘、李俊、树台等小城镇建设,使城乡面貌明显改观,缩小了城乡差距,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五年中,我县新建改造中坪、南坪、石峡口水库等一批水利工程,整修农田39.5万亩。新修改造国省干道和农村公路891公里,投放城乡公交153辆。解决了群众的吃用水问题,方便了群众的出行。同时,我县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启动实施了南华山水源涵养林建设、草原生态改良等重点工程,把全县森林和植被覆盖率分别提高到8.1%和50%,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工业物流园区的建设,实现了与县城的连通发展。自园区启动建设以来,先后实施重点项目94个,完成投资32.9亿元。目前,园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完成道路、给排水、电力、通信、供热等工程,实现水、电、路、气、热、电讯六通。行政中心、红宝宾馆、职业教育中心、兴海中学、老年福利中心及部分办公楼建成启用。农行、联社等金融机构已投入使用,供电、工商、国税、质监、联通等单位已经入驻。工业物流园区初具规模,不断吸引着大企业在我县落户。今年7月5-6日宁夏〃海原招商引善推介会成功召开,共签约项目59个、资金53亿元。在工业强势带动下,我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052万元,同比增长0.7%。

今年,我县实施了以老城区“改造、提升、繁荣发展”,工业物流园区“完善配套、招商启用、强化管理”为目标的大县城建设,在大县城建设中,打通和新修建东城路、东环路、广电巷、南庄北巷等10条道路10.7公里,并配套建设集污管网。大县城建设以民生工作为主线,对老城区水源地及供水管网进行了改造,新建南区集中供热点,将3600户群众纳入集中供热。工作开展以来,有关部门积极行动,创新工作,抓机遇、促建设,全力加快大县城建设的步伐,目前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尹宏刚

刘广正

第四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河南省2008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搞好村容村貌整治推进新农村建实施意见的通知

河南省2008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搞好村容村貌整治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容村貌整治,是现阶段从我省实际出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现就河南省2008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容村貌整治、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近年来,我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粮食连年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不少地方通过政策引导、示范带动,有序推进村庄建设和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但从整体上看,我省农村面貌仍较落后,基础设施仍较薄弱,人居环境仍然较差,与迅速发展变化的城市形成很大反差,与广大农民改善生活环境、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很不适应。当前,我省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反哺农村的能力不断增强,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容村貌整治的条件基本成熟。全省上下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齐心协力,艰苦奋斗,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尽快取得成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方针,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在积极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努力保证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的基础上,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突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抓好村庄布局及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改变农村整体面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二)基本目标

从2008年开始,经过三年努力,在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的一类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齐全配套,村庄区划科学合理,建筑美观有序,绿化美化水平较高,居住环境良好,村庄管理水平较高,推动有条件的村庄发展成为农村新社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人均收入

3000—5000元的二类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村庄区划合理,建筑整齐有序,绿化水平较高,环境卫生状况较好,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建成一大批整洁、优美的村庄;人均收入3000元以下的三类村庄,急需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对其中符合条件的贫困村,结合整村推进扶贫及异地迁建扶贫,使基础设施状况整体明显改善,并做到村庄建筑切实按规划建设,土地利用节约合理,绿化、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村庄管理加强,整体面貌焕然一新。通过分类实施、整体推进,使全省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卫生状况显著改观,实现一类村庄上水平、二类村庄上台阶、三类村庄变面貌,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地方严重存在的房屋乱搭乱建、垃圾乱堆乱放、污水乱排乱流等问题,使广大农村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发展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文明进步的新农村。

2008年要加快推进村庄建设和整治规划编制工作,力争1燉3的村(包括1000个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村)按规划标准完成建设和整治任务,其中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或超过5000元的郑州、焦作、济源、许昌4市完成比例超过1燉3;所有乡镇政府所在地以及纳入城乡一体化试点的村镇要在建设和整治中走在前列,率先达到规定要求,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全省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主要原则

一是政府引导,农民为主。各级政府要做好政策引导、组织发动等工作,并提供必要的财力、物力支持,主要依靠农民群众自力更生,团结奋斗,共建共享美好家园。

二是规划先行,分类指导。坚持先规划后整治,按规划调整村庄建设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保护好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遗存。

三是积极作为,注重实效。利用现有条件,整合各方资源,统筹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承受能力,实行小拆迁、大整治,不搞大拆大建,防止盲目攀比、搞形象工程。

四是发扬民主,尊重民愿。认真履行民主程序,坚持科学民主决策,集中群众意见和智慧,不搞强迫命令。

五是分批实施,整村推进。以县(市、区)为单位,合理安排参建村庄,建立分级负责制,实行竞争激励机制,集中力量,突出重点,确保建设和整治成效。

二、主要任务

(一)乡村道路

在全省实现行政村通柏油路或水泥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县乡道路质量,构建农村交通良好的骨干网架,提高通达水平。合理规划布局,实行多元化投资,加快实施村村通延伸工程,逐步实现行政村之间、行政村与自然村之间通柏油路或水泥路,形成完善通畅的农村道路体系。有条件的村要硬化村内道路,努力实现“村内通”。一类村要率先完成;群众积极性高、资金筹措有保障的二类村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三类村中符合国家扶贫资金及以工代赈资金等支持条件的,要根据所在县(市、区)扶贫和以工代赈目标任务的整体要求,有计划、有重点地实施。2008年投资60亿元,修建改造县乡公路7000公里,新建改造通村公路8000公里,改造县乡公路危桥1万延米,改造渡口150道。

(二)农村饮水

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为重点,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饮水条件。对城市、县城自来水厂能够覆盖的一类

村,2008年要全部用上方便、卫生的自来水,其他一类村要有50%实现户户通自来水;对于二类村,纳入国家饮水安全规划的,在国债资金支持下加快安全饮水工程实施步伐,不在国家规划且存在饮水安全问题的由当地政府和群众自筹解决,省采取“以奖代补”形式给予补助;对于三类村,通过国债、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等资金支持,有计划、有重点地改善饮水条件。要充分发挥现有饮水安全工程的作用,通过延伸管网尽可能扩大覆盖范围,让更多农民群众受益。在水质达标地区,要采取综合措施保护好饮用水水源。2008年筹措资金约10亿元,其中国家和省安排7.5亿元,改善1万个村、1500万人的饮水条件,其中解决2000个村、25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三)农村沼气

大力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在养殖集中区加快大中型沼气工程和联户沼气建设,逐步完善农村沼气服务体系,保障已建沼气池正常发挥效用。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建设,加大“一池三改”实施力度,支持以沼气为纽带建设生态示范村。

一、二类村及纳入整村推进

扶贫规划的村要根据群众意愿,因地制宜建设户用沼气或以大中型沼气及联户沼气为主体的集中供气工程;三类村要结合国家政策性资金的扶持,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分期分批实施农村沼气建设。2008年积极筹措资金7.5亿元,新增农村户用沼气50万户;建设各类大中型沼气工程200座;推广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600座。积极发展农村太阳能,通过典型示范和县(市、区)政府适当补助、实物奖励等方式加快推广普及步伐。

(四)农村电力

以提高农村供电质量为目标,进一步规范农村电网建设,提高低压电网供电保证率,加快农村电气化建设步伐。扎实搞好“盲点村”电网改造,开展农村排灌电网建设试点,推动有条件的村实现村内主干道亮化。2008年投入资金28亿元,新改建配电台区2000个,建设10千伏及以下线路4500公里,完成剩余303个行政村、涉及22万户的“盲点村”改造任务;建成132项县域内110千伏主网建设(改造)项目,新增线路1532.1公里;完成1000个电气化村建设。

(五)连锁超市

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大力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工程,充分发挥供销社在农村商品流通中的主导作用,加大农村经营网点建设力度,积极推动农村商品配送中心建设,加快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和连锁经营为主要方式的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条件好的村要建成主要日用品及农资商品齐全的便民超市,实现农民购买必要的生活生产资料不出村。2008年投入资金6000万元,新建1万个以上农村连锁超市,覆盖全省2燉3以上的村。切实抓好家电下乡补贴试点工作,扩大农村家电消费,力争试点期内彩电、冰箱、手机三大类家电产品销售总额突破100亿元。

(六)垃圾污水治理

以治理村内垃圾、秸秆乱堆乱放、污水乱排乱流为中心任务,重点搞好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逐步实现集中收集垃圾、集中汇集污水、集中进行处理。组织清理积存垃圾,积极推行“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有条件的村要建设垃圾站,实行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运、集中处理;其他村庄建设生活垃圾集中堆放设施,就地进行分类,能利用的进行资源化处理,不能利用的进行安全填埋。2008年争取筹资2亿元,建设村庄垃圾站(池)1000个、村庄垃圾简易处理设施100个、乡镇垃圾集中处理设施50个。积极规划完善村庄排水设施,搞好农村河道、沟渠、坑塘综合治理。推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将城郊乡村的生活污水纳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支持工业、旅游强镇建设污水处理厂。其他村庄可采取沼气池、氧化池、坑塘等适当方式集中处理。全面实施秸秆禁烧,控制施用化肥和高残留农药,减少面源污染。要扎实深入地开展农村爱国卫生运动,务求取得突破性进展。

(七)卫生设施

以向农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廉价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为目标,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改造任务,大力推动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全面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着力扩大农村医疗救助覆盖面,资助符合条件的农村低保、五保对象和部分重点优抚对象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对困难群体因大病住院进行医疗救助。2008年投入资金58亿元,其中省筹措14.5亿元,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由每人50元提高到100元,提前实现合作医疗覆盖全省农村居民的目标,建设800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

(八)文化设施

着眼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倡导健康文明的乡风民俗,加快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重点完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文化服务网络和农村体育设施。搞好乡镇文化站建设,加快实施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发展有线电视入村进户,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本实现行政村通宽带。采取政府补助、群众参与、对口帮扶、社会捐助等形式,加快村级文化大院(活动室)建设。2008年在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保证60%以上行政村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建设7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扶持1万个村开展体育健身工程。同时,加大送书下乡和文化下乡工作力度,新建2000个“农家书屋”,开展“百部流动舞台千场演出送农民”活动。

(九)村庄绿化

以绿化美化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把村庄周围、村镇街道和农家庭院绿化紧密结合,扎实抓好围村林、行道树、庭院绿化美化工程建设。对不同类型的村镇采用不同的绿化布局和绿化模式,采用混交、多层的树种配置模式,形成多样化、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俱佳的村镇生态植被系统。通过补助林木种苗款等形式,并结合国家扶贫及以工代赈等政策性资金的使用,积极发展高效经济林木,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008年全面启动林业生态省建设村(镇)绿化工程,计划筹措资金1.83亿元,其中省级投入资金4300万元,完成1万个村(镇)的绿化美化。

三、保障措施

(一)科学制定规划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按照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的原则,合理编制村镇体系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引导村镇合理布局、有序发展,协调安排好区域性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区域共建共享。要尊重村民意愿,统筹规划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文化、卫生、商业、垃圾收集、畜禽养殖场所等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公益事业设施等布局。强化建设规划的基础性指导地位,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各级政府要切实保障村庄建设规划、农房设计等所需经费。结合“空心村”治理,加强住宅建设用地管理,严禁村民违规沿公路建房。住宅建设用地要先行安排利用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逐步清理一户多宅。对分散、易发自然灾害、不适宜居住的村庄,实施易地规划,稳步推进整体迁建。各地要加强对农民建房的技术服务,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

(二)加大投入力度采取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筹资方式,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

省、市、县级财政对“三农”投入增长的幅度要确保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比重。调整耕地占用税使用方向,新增收入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调整城市维护建设税使用范围,各地预算安排的城市维护建设支出要确定部分资金用于乡村规划、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省政府从2008年起设立专项引导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各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进一步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集中现有各部门、各专项的涉农资金,在不改变管理渠道和投向的前提下由县级政府统筹协调,按照农村建设和整治规划要求,集中用于整村推进的相关项目建设。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调动金融、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创新管理机制

加快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管护长效机制,切实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各地要按照“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结合当地实际,针对不同类型的工程设施,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对于单个农户受益的项目,实行自建、自有、自用、自管;对于受益人口相对分散,产权难以分割的工程,可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行经营权与工程管护责任相统一;对于具有一定收益、适合经营的基础设施,可通过公开拍卖转让工程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由购买者自主经营管理,并由其负责工程的管护,主管部门对其

进行监督。要重视公共服务设施的集中配置和综合利用,有条件的村庄可将文化设施、卫生设施、超市、体育健身场所等相对集中,形成具有综合功能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积极探索实行村民自主管理,使群众广泛参与农村各项管理工作,巩固建设和整治效果。切实抓好村庄整治的技术指导工作,要安排专业技术人员驻村指导。

(四)明确建设主体

农民群众既是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的主要参与者,又是直接受益者。要把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贯穿工作的全过程。要加强舆论宣传,不断提高认识,赢得最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响应和主动参与;要善于组织发动,依靠群众科学制定规划和方案,依靠群众踊跃出工投劳,依靠群众广开筹资渠道,依靠群众化解各种矛盾和纠纷,依靠群众加强民主监督、改进各项管理。特别要采取有效措施,动员激励外出创业成功者为建设美好家乡开展多种捐资助建活动。切实克服“等、靠、要”思想,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红旗渠”精神,用广大农民的智慧和双手改变农村面貌。要把建立健全坚强有力的村级两委班子作为发动和依靠群众的关键环节来抓,努力提高村级干部的政策水平和整体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组织领导作用。各县(市、区)在确定今年任务时可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庄先行安排,以确保这项工作开好头、起好步、见实效。

(五)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容村貌整治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强力推进。省政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分管农业的副省长为召集人,省发展改革、建设、财政、交通、农业、水利、林业、国土资源、商务、环保、卫生、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电力、扶贫、供销、畜牧和共青团、妇联等为成员单位,在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指导和协调农村建设和整治工作,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也应建立相应机制。县、乡镇两级政府要切实负起主要责任,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县(市、区)要按照省确定的一、二、三类村的标准列出各类村庄的名单,并制定分建设计划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由各省辖市汇总后报省发展改革委备案。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突出工作重点,加强分类指导,抓好典型示范,采取先易后难、集中突破、树立样板、以点带面等方式,尽快打开工作局面。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督导工作,妥善解决农村建设和整治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到周密部署、及时检查、认真验收、科学总结,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第五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车镇乡寄宿制中学、五营学校教学楼等先后竣工并投入使用,累计18个教学班,可同时容纳2000名学生就读;中小学旧房改造工程竣工,含大杨小学、崔什小学、朱高小学、五营学校在内的5所学校累计修缮、新建房屋120间,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今年3月份启动总投资280万元的中心小学教学楼工程,现在已完成三层楼体建设,教学楼使用后,将极大改善该乡中心小学的教学办公条件。文体广场二期工程竣工,投资100万元建设了文化长廊、阳光舞台,对富康湖进行了衬砌,对广场进行了绿化,为各种文体活动的举办提供了最佳的场所。中共第一个党支部暨革命烈士纪念馆新址正在建设中,今年将正式迁馆,冯景恩同志的遗物也正在进一步搜集之中。

加强农家书屋建设。把村文化大院建设与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提上重要日程,统筹安排,今年投资32万元完善村文化大院40处,在全乡干部职工中开展了“农家书屋”建设图书捐赠活动,现已建成农家书屋5处,为全乡文化活动搭建起有力平台。

举办各种文体活动。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该乡相继开展了各类独具特色的节庆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相继办了迎五一、五四运动会。乡直部门、派出所、教育、卫生等单位共400多人报名参加了篮球、乒乓球、拔河、勾级等多个项目,活跃了乡镇机关气氛,增强了干群体质和素质。6月29日在文体广场举行了第一场文艺演出,揭开“百日消夏——放歌新农村”广场文化活动的序幕,至国庆节期间每周举办一次文艺演出,共14场,将为群众献上道道文化大餐。

一、立足实际,创新文化建设思路。投资100多万元建设文化书屋5个,发展本土文化队伍。以管区为单位,因村制宜地组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队伍,重点是组建秧歌队、小戏剧团等投资少、影响大的队伍,利用好图书室、远程教育等有效载体,活跃农村文化建设气氛,推动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健康发展。由民政、妇联、老干协等群团组织牵头,组织选拔全镇文艺骨干,组成戏迷俱乐部等具有带动作用的文艺团队,安排专人负责管理,定期组织训练,巡回各村演出,不断提高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支持,扎实开展系列活动,变“送文化”为“种文化”。主要采取组建农村文化队伍、完善活动制度、保证活动经费等措施,稳定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充分利用好上级部门的扶持政策,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深入开展。

二、统筹安排,构建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文化强镇”战略,不断加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镇计生办搭起的咨询服务台,现场为育龄妇女们测量血压,免费发放节育器具2000余件,并进行计划生育知识宣传。镇农业办搭起农业科技咨询服务台,为农民群众现场解疑释惑,发布农技服务信息宣传单500份,讲述宣传预防日光温室土壤疾病、科学配方施肥、整地施肥、种子的处理等技术。镇综治办搭起法律知识咨询服务台,向群众宣讲《土地法》及公证法律知识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镇劳服站搭起劳务输转知识服务咨询台,发布市内外各单位的用工信息,为劳动力的输送转移奠定了基础。

三、打造文化品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镇党委立足居民群众文化需求,积极打造基层文化品牌,共投入10余万元,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09年,庞庄草编列入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时恢复并发展了柳琴戏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队伍。农民自发组建了郭洼唢呐剧团、秧歌队、合唱队、民乐队、书法组等十多支文化队伍,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倡导了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也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文艺人才。

下载沂源县基础设施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沂源县基础设施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1 什么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般包括:(1)农田水利建设,如防洪、防涝、引水、灌溉等设施建设;(2)农产品流通重点设施建设,商品粮棉生产基地,用材林生......

    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总结

    XXXX年是XXX建校以来基础设施建设和维修改造工程持续高潮的一年。基建工程部全体职工满怀创造世界一流大学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抓住机遇,拚搏奉献,工作总结范文克服任务重,时......

    《沂源红》歌词

    《沂源红》歌词 作词:孙 涛 任纪航 作曲:刘晓鹏 演唱:李朝霞美丽的沂河源头,绿色葱茏 踏歌起舞的梦中,我看到了一片红 婀娜多姿,随风摆动 摇醒了好山好水好风景那片红,就是沂源红......

    镇安县基础设施建设调查

    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镇安县经济发展的影响调查方案一、 调查课题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建设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究竟它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呢?对整个的经济发......

    中心校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总结

    **********中心校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总结 ——2011年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广西实施“义务教育巩固提高年”,“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年”、“普通高中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汇报5篇

    淮安工业园区城建重点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2012.9.22) 2012年,园区建设房管局紧紧围绕党工委、管委会下发的年度建设目标,上下一心、团结拼搏、攻坚克难,努力推动城建重点项目建设......

    防洪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防洪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6 更新时间:2011-6-21 14:36:03 什么是防洪基础建设资金 《吉林省防洪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征收使用办法》第二条规定......

    浅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查情况 一、农业基础建设的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在中央和省一系列加强“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激励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