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新农村建设下农村燃料使用现状的研究课题报告
关于华容县新河乡华丰村燃料使用的调查报告
组长:杨石麟
组员:徐义杰 赵阳 罗超 周欢 谢黎
(一)研究背景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快发展农村能源,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促进生态保护、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盐城农村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现状却并不乐观,大量农村生物质能源被弃置不用,甚至白白烧掉,既严重浪费了稀缺的能源,又造成环境污染,还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二)研究内容
1、燃料使用的情况
2、燃料使用的利弊
3、燃料使用的经济效应
(三)研究方法
1、走访调查法
2、上网查询法
3、辨证讨论法
4、问卷调查法
(四)具体步骤
1.准备阶段(2010.9—2010.11)成立课题组,成员分工,设计计划
2.实施阶段(2010.11—2011.4)通过上网走访,调查等途径收集资料
3.总结阶段(2011.4—2011.6)分析整理资料,写出课题报告及心得体会并上交
(五)研究概述
沼气
沼气是利用有机废弃物(畜禽养殖场所产生的粪便污水;城镇生活污水;农作物秸杆、人畜粪便等)通过厌氧发酵生产出来的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不仅是资源化利用的一种有效途径,而且还是一种可再生的能源。单纯从能源角度来讲,一个农户建一个8—10立方米的沼气池,可供其一年炊事用能的需要,年可节约用煤1.5吨。2006年我县4200个沼气池建成使用,一年下来可节约6300吨煤,这对缓解能源紧张是一个非常突出的贡献。
沼气建设非常符合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它充分利用在消耗资源生产产品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通过厌氧处理,产生洁净的沼气能源,从而替代一次性能源的消耗,同时还能解决废弃物所引起的环境污染,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机制,把畜禽粪便填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气用于农户炊事、照明、发展生产等;沼渣用于农作物基肥、鱼塘饵料;沼液用于追肥,体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循环利用。
在沼气微生物的作用下,发酵原料被分解产生出以甲烷为主的高热值能源气体,杀灭了废弃物中的有害细菌和病毒。同时,使用清洁的沼气能源,改烧柴为烧气,能够较好地解决农村生活用能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确保生态环境建设成果稳得住、不反弹。
沼气建设使人畜粪便经沼气无害化处理,把农村环境卫生问题解决在家居、庭院和街区之内,能够有效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消灭传染源,切断疫病传播渠道。让广大农民也像城市居民一样,只闻饭菜香,不见炊烟起,可以大大改善农村的生活生产条件,保障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发展农村沼气,可以在解决群众生活用能的同时,带动生态养殖业和高效种植业的发展,比如,建一个8—10立方米的沼气池,约需投资2000元左右,利用这个沼气池农户年可节省燃料和电费约700元,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节支150—200元,养畜增效150—200元,种植业增效也在150元左右。一个沼气池可带来的直接效益在1200元左右。
农村家用沼气池生产的沼气主要用来做生活燃料。修建一个容积为8立方米的沼气池,每天投入相当于4头猪的粪便发酵,它所产的沼气能解决4口人家庭点灯、做饭的燃料问题。沼气也可发电做农机动力,大、中型沼气工程生产的可用来发电、烧锅炉、加工食品、采暖或供给城市居民使用。
煤
1、煤燃烧不充分,产生大量的黑烟,同时燃烧产生大量的粉尘、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污染大气,造成大气污染;破坏环境。
2、在煤的使用上,一方面,煤的资源不能再生,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将它们当作燃料烧掉,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会将宝贵的化工原料烧掉,造成资源的浪费。
3、煤的燃烧是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的最主要的一种形式,但这并不是长远的办法,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而且其燃烧的产物也使空气受污染,像没有进行脱硫处理的含硫煤的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硫,会造成酸雨,等严峻的环境问题。
4、煤的燃烧无疑给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随着化石燃料的不断使用,能源资源越来越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导致温室效应,植树面积减少,空气污染指数上升等。
(六)研究体会
研究性学习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生活上学不到的东西。让我们学会了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讨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学会了观察生活、品味生活,最重要的是学会了合作。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及对策
邮编:425306
永州市道县审章塘学校胡昌敏
小学一级教师
联系电话:***
[摘要]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农村中小学教育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教育 问题 对策
一、前言
农村中小学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主要部分,其普及程度及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全国普及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实现程度。如果从教育民主化的要求来看,没有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就不可能实现中国教育的公平原则,更谈不上教育的现代化。
农村中小学教育一直是教育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农村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前提。它关系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关系到农业、农村、农民的各个方面。农村教育能够直接或间接的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素质。
从整体上看,中国农村中小学教育虽然正在向更好的形势发展,但农村中小学教育仍然是中国教育中的一个最薄弱环节,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教育始终是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二、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中小学教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也明显增加,对于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从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公布后,全国分三片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重教兴教蔚然成风,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为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农村已经实现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还只是初步的,是低水平、不平衡、不巩固的,而城乡的差距扩大正在加剧是一个严峻的现实。我们应该承认,农村教育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不仅许多根深蒂固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而且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又在新的形势下不断产生。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农村基础教育滞后的状况未能得到根本改观。
三、农村中小学教育的问题
总的看来,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乡村基础教育发展缓慢,国家投入不足,农村教师生活环境条件差,农村学生辍学比例居高不下,农村教育人才流失严重,农村已呈现出一种文化性贫困状态,农村政治与经济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农村教育落后,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一)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不足,经费缺口大。
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在教育经费投入上做了很大努力,但与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农村税费改革规范了农村税费制度,减轻了农民负担。但随之而来的便是种种问题的产生,如基层政府财政困窘、农村基础教育财政短缺等。长期以来,农村基础教育在我国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最薄弱的环节,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给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和农村学校的正常运转带来种种困难。
农村义务教育在制度保障上不到位。农村义务教育不是真正意义和完全意义上的义务教育。长期以来,在教育投资结构上,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偏低,农村贫困地区减免学杂费的比例较低,使得许多适龄儿童失去了受教育机会。城乡学校的设施、师资、条件的差距扩大仍在加剧。经费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一大因素。目前,我国农村小学的教学硬件设施,普遍存在教育教学设备陈旧落后、物力资源极度匮乏的境况。
比如笔者所在县为例,由于财政困难,对教育投入不足,没法按规定下拨教育专项经费,导致农村学校公用经费严重短缺。按省、市文件规定,中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是180元/生/年,小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是145元/生/年。我县学校公用经费基本需求量为1600万元/年,而全县学校每年学杂费的总收入为1290万元,短缺310万元/年。由于维持学校基本经费仅靠每期每生的学杂费(小学60元/期/生,中学70元/期/生),学校还要承担养老金、住房公积金、公费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单位上缴部分经费。学校教研教改、基本建设、基本福利无法保障,全县87.6%的学校负债运行, 截至2006年12月1日止,全县教育负债6000余万元(不包含普九欠款1820万元)。由于学校建设和维修经费无法保障,使得学校的正常工作很难运转,但学校的正常开支再所难免。
(二)农村基础教育质量不高,城乡教育资源存量差距大。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是在教育过程中不断优化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智能素质和非智能素质等各方面不断吸收、更新、充实自己,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而目前的现状是在很多地方教师缺编现象非常严重。在农村从教的教师如此之少,并且在农村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普遍能力水平不高、学历水平较低;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操作能力不高。农村基础教育的生活条件差、学校条件差、待遇低等现实情况,自然会影响到农村教师的基本日常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更谈不上素质教育的进行了。
农村现任中小学教师一般由分配来的大中专毕业生、民办转公办教师和代课教师组成。近年来取消了大中专毕业生分配,由于农村办学条件差、福利待遇差,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很少到农村中、小学学校任教。而农村中小学挑大梁的骨干教师则是过去中师毕业,之后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大学专科学历的教师。另一部分占较大比例的是当年民办转为公办的教师。这些教师年龄偏大,教学观念陈旧,知识结构老化,由于教师进修在管理上的失误,造成了“泡沫”文凭。很难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发展与要求。不少中小学骨干教师拔高使用,调离到条件较好的城镇中、小学校任教,于是所缺岗位由代课教师填充。一些农村教师的观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新课程标准、新课程的实施、新课程评价的实行,并没有给目前的农村教师带来改变。
近些年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导致了农村与城市在教育之间也形成了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教育的硬件和基础设施的差别上。在农村,中小学房屋紧张,危房比比皆是,教育设施,器材落后。农村学校拥有的只是传统的电化教学器材,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另外,在人均校舍面积,人均图书册数,人均教育经费上两者也存在较大差距。此外,农村教师素质城乡差异越来越悬殊,农村较城市本身吸引力就差,加之农村教师普遍工作量大,福利差,使得近年来农村教师流失严重。
(三)学生负担重,学费支出占收入比重大,辍学现象严重
农村中小学学生辍学现象严重。导致农村中小学学生辍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受市场经
济的影响和宏观调控的波及引起,职工下岗、干部分流、大中专毕业生不再分配,特别是社会上少部分文化层次低的人照样能挣钱致富的现象,使得读书无用论又悄然而起,一部分目光短浅的学生家长在看到孩子升学无望而失去耐心和信心,借此让孩子辍学打工挣钱,这在当前的农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
其二,部分农村地区生活条件落后,学生因为家境贫困而辍学,也是很值得引起人们关注和忧虑的问题。2003年农村人均学杂费1653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 6.3%,而这些还只是官方数字。学杂费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成为仅次于食品支出和居住支出的第三大支出。对于农村人均收入低于627元,且仅能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2900万农村贫困人口来说,根本无力支付这笔费用。据初步统计,中西部贫困地区约有2400万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如果不给予及时有效资助,他们将面临失学的困境。
因此,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巩固显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深入如同逆水行舟,步履艰难。
(四)办学目标、办学方法不合理
现在农村的基础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高等学府输送优等生。而优等生仅仅就指那些考试分数高的学生。把考试分数高的学生说成是“成绩优秀”进行标榜是中国几千年来教育的传统,这个传统束缚了教师一辈又一辈。到如今,新的教育体制尚未健全,新一辈教师继续挣扎在“传统”的束缚中。事实上教师还跳不出应试教育的窠臼,还被应试教育束缚手脚,加上农民对自己子女的教育还存在农民意识,使教师放不开手脚,只忙于学生分数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群体的基本素质的培养,致使学生思想素质差、身体素质差,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发展中,缺乏实践能力和开拓进取精神。此外,还有部分农村学校存在管理无序,质量落后,领导班子管理水平不高,对教学任务、还不是很明确,工作不负责任等情况。由此,农村基础教育的道路将更加坎坷。
四、对策和应对措施
(一)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
各级政府应在保持现有的对农村基础教育支持力度不减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在农村税费改革为农村基础教育长远保障体制的建立提供重要契机的前提下,不断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并使之法制化,规范化。
首先,政府的财政支出政策要向农村倾斜,适当地调整城乡及富裕地区的投入比例,用于增加农村地区的经费投入。尽管中央已经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但城乡居民收入区别仍在不断扩大,再加上各种福利差距,无论从主观上还是从客观上,在短期内都很难消除城乡地区的教育差异。所以,我们要在坚持教育平等教育公平原则的前提下,从中央到各级政府,在各项教育经费投入上,要重视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
此外,应确保资金到位,不能只说不做。要通过有关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切实抓好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确保学校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
(1)提高农村教师的经济地位和待遇。确立合理的工资结构,增加劳动报酬,改革现行工资制度,增加原有工资成分的比重和新的工资成分;确保工资按时足额的发放,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职工工资保障机制;给予农村教师各项优惠政策,提升其社会经济地位。
只有保障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切实落实好《教师法》关于教师工资待遇的有关规定,把其落实程度与当地领导的考核联系在一起,以保障教育工作者的合法权益,才能真正达到稳定农村贫困地区教师队伍的目的。同时,完善农村教师公费医疗和住房公积金制度,以解决农村教师的后顾之忧,才能使农村教师安心做好本职工作,达到鼓励和吸引其他地区的人员积极到农村从教的目的,农村教育的质量才会有保障。
(2)全面推行农村教师聘任制,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及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乡村中小学任教。建立城镇中小学优秀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加强农村教师和校长的教育培训工作。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发展基础教育,必须有一支合格的教师
队伍。建设合格的教师队伍,不仅要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还要加强对教师的思想素质的培养。因此,要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就要把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点来抓。
(3)对教师的发展强调自由、个性的发展。要尊重教师的个人愿望和个人差别,要建立健全各级中小学教师进修和培训机构,按所需来招聘教师。学校和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培训基地和内容。农村教师离校接受培训,费用由地方政府承担,而不像现在这样由教师自己承担或学校承担。培训部门要由教育部门加以必要的监控,以提高培训质量。
(4)实行适当的升薪晋级制。将农村教师在职进修、提高学历、职称评定三者挂钩,促进农村教师自觉地积极地接受各种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促进全体农村教师不断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树立教育创新意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完善科学教育行为。
(5)应强化城乡教师交流。安排城市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任教,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学校。帮助农村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努力实现教育理念、教师角色、教育能力、教育评价的全面转变。
要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全面发展农民素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就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只有全社会来关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农村基础教育才能真正得到发展,素质教育的实施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端正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思想
要从根本上改革和发展农村基础教育,首先要转变观念,农村基础教育要转变观念,必须面向全体农村,注重培养全体学生。不应把为高等学府输送人才作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唯一目标。要端正农村教育的办学思想,真正把农村教育的重点转移到素质教育上来,转移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轨道上来。要使各级各类学校的毕业生都能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
五、结语
农村教育主要是“为农”,农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是农村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现在讲新农村建设,关键在提高农民素质,而提高农民素质关键在农村中小学教育。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农村青少年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且关系到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和全民素质的提高。搞好农村中小学教育,提高农民素质,这是关系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问卷调查
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问卷调查
1.平时有将垃圾倒入放置的垃圾桶里的习惯吗?
经常
偶尔
从不
2.怎样看待村里统一放置垃圾桶的?
集中垃圾,可以避免污染环境
没人处理,垃圾堆积越来越多
垃圾桶没人管理,有些已经不见了
3.对村里医务室建设有什么看法?
医务室药费太贵,还不如自己到药房买
医务室设施简陋,不能满足应急需求
医务室基本能满足村民需求
4.怎样看待村里面饮水问题?
河水已受污染,大家应该少用
私人打井取水不能保证水质的安全,应该建设统一供水设施水源充足,基本能满足
5.认为村里公路建设怎样?
公路建设不完善,有些路段仍需建成水泥路
村内公路建设有点窄,不是很方便
还可以,基本能满足需求
6.怎样看待村内的沟渠建设?
还不错,该建的渠道都建了
沟渠分布不合理,离河远的田地很难灌溉倒水
沟渠很陈旧,需要重新修整
7.村里的泵站管理如何?
泵站设备陈旧,需要更换新设备
泵站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谁抽水谁负责
泵站基本能满足村民需求
8.怎样看待村内的村民活动中心?
能丰富村民的休闲活动,比较期待
村民已经习惯以前的休闲活动,没有必要
9.认为村内的广播系统如何?
广播分布数量比较少,好多地方听不到
广播播出的信息不及时,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广播系统建设基本能满足村民需求
10.怎样看待村民的民主生活?
民主生活较丰富
一般
不丰富
11.怎样看待村里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较好的接待群众上访,服务村内的民主生活
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民主生活有待丰富
PS:上网找嘞一下,觉得这些问题还挺贴切的~嘿嘿,有什么问题再和我联系哈づ ̄ 3 ̄)づ
第四篇:关于城镇化建设下的农村耕地现状的调查
关于城镇化建设下的农村耕地现状的调查
摘要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目前,我国城镇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是,推进城镇化建设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而这与耕地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又存在矛盾。因此,我国农村耕地现状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上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农村耕地的状况,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以及在城镇化建设中,保护耕地的措施。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耕地
1.宏观上的耕地现状
1.1 我国拥有的可用耕地
我国虽然拥有辽阔的版图,但其实是一个不具有耕地优势的国家。我国是一个多山之国,山地和丘陵占土地的2/3,只有1/8可以用作耕地。我国的耕地后备资源少,并集中分布在西北和青藏的干旱、半干旱和高原地带。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8亩,其中有9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1亩,3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5亩。在全世界26个人口超过5000万的国家中,我国人均耕地量仅比孟加拉国和日本略胜一点,排在倒数第三位。
1.2 城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土地做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城市发展的最快时期。据统计,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约
3.8亿,城镇化程度大约为30.4%。但与世界相比,发展还是很慢,1996年世界城镇化程度已经达到45.5%,而日本在1990年就达到77.4%。据专家预测,我国到2050年,城镇化水平将提高到70%,在未来50多年中,将有约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进城,变为城市人口。这样不仅要建立大量新城市,而且现有的许多城市都要程度不同地扩大其规模。土地是城市的依托,城镇化建设必然要有一定的土地做保障,按照每个城镇人口占地100平方米计算,增加5亿城市人口,约需要土地5万平方公里,即7500万亩。统计数据显示,2003-2008年,全国建设占用耕地343.6万亩、217.6万亩、208.1万亩、387.8万亩、282.43万亩和287.4万亩。而“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报告显示,1998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9.45亿亩,2008年仅为18.257亿亩(人均仅1.37亩),呈现出持续减少的势头,平均每年净减少耕地1300多万亩。所以国家提出了18亿亩的耕地红线。
1.3 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耕地保护形势严峻
国土资源部、国家统计局、全国农业普查办公室联合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最新公报显示,全国耕地面积19.51亿亩,人均耕地面积0.106公顷(1.59亩),仍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而且地区分布很不平衡。人均耕地较多的一些省,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这里自然条件较差,粮食产量较低;人均耕地较少的省(区、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京津沪三市,这里自然条件较好,粮食产量高,但也是耕地大幅度减少的地区。全国还有607万公顷(0.91亿亩)的耕地坡度大于25度,而在耕地面积中,无灌溉设施的耕地比重高于有灌溉设施的耕地,全国还有30万公顷的耕地不同程度地受到土地流失的危害。这些都说明,我国耕地的总体质量也是不高的。
2.河北省一个普通农村耕地的具体现状
2.1 选定一个典型农村进行调查
河北省某市某村是河北省一个典型的农村,人口近3000口,原有耕地约3400亩,人均耕地为1.13亩,低于国家平均水平1.38亩,村内没有企业,村民收入主要来自外出打工和个体经营,种地收入只占村民收入的一小部分,在本地区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2.2 城镇化建设对该村耕地的影响
2000年以前,该村基本是一户人家拥有一处房宅,即两代人住在一起。2000以后,流行要娶新娘,先盖新房,即儿辈结婚后不与长辈住在一起,这样以来,自2000年开始就出现了抢购房基地热,争相在道路比较方便的耕地处购买房基地,现今村里几条较宽阔的道路两侧几乎已经盖满了房子,而这些位置在2000年前几乎都是耕地。在2010年,有两条公路的建设要征用该村土地,一条是省级的高速路,一条是市级公路,公路两侧还要有排水沟和绿化带,省级高速路在村南,大约征用了180亩耕地,市级高速路在村北,大约征用了100亩耕地。耕地的征用款大部分归耕地所有人所有,一小部分归政府所有。2011年,邢台市的一家物流公司计划在该村村东修建一个农贸批发厂,面积为1000亩,截止2012年2月,村东的1000亩耕地的所有权已经转让给了该公司。截至目前,该村拥有耕地2000亩多一点,人均0.67亩。
2.3耕地减少对村民生活的影响
由于耕地少,种地的收入在总收入中只占较小的一部分,所以村民种地的热情并不高,有相当一部分人将自家的地租给别家种植。城镇化建设对耕地的征用使得一部分农民已经没有了耕地,成为了不种地的农民,收入结构也发生了改变,争相在城市中淘金。土地征用款对于农民来讲是一笔较大的收入,就从眼前利益来看,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种地是一个辛苦的过程,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很少有会种地的,他们大都在外打工,所以在农村年轻一代人的思想里,他们对于耕地的征用很乐意接受,因为家里的一块地有时也会成为他们外出打工的一个包袱。
3.耕地被征用带来的问题
3.1 自给自足问题难于解决
城镇化建设中房地产开发、城区改造和各类园区建设占用着大量耕地,中国人口高峰还未到来,粮食总量的需求将继续扩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保有一定数量的耕地。俗话讲:民以食为天。粮食作为一个国家战略物资,必须保证自给自足,且要有一定的战略储备。耕地的急剧减少使得我国粮食的自给问题很艰难解决,每年国家都要花重金进口成千上万吨的大豆、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如果国家遭遇大的灾难或大的战争,我们很有可能会将受制于人,所以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守住国家的耕地红线,在保证国家安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3.2农民利益受损
农民对法律了解不足,维权意识淡薄,有些地方官商勾结,诱骗、逼迫农民以低价让出土地,2009年底以来,国土资源部共公开通报和挂牌督办的土地违法案件80起,给予党纪、政纪处分352人次,移送司法机关20人。这些土地违法事件中大多是官商为了私欲,侵害农民的利益。
3.3 群体事件频发,环境压力加大
中国80%的土地违法由地方政府主导,因非法征地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占全国农村群体性事件的65%以上。与此同时,我国城市的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2008年已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
4.应对措施
4.1 实行耕地总量适度保护前提下的城镇化建设。
从粮食安全、生态建设、社会稳定等方面出发,依据城镇化建设需要,科学确定各地区的长期耕地保有量,将其纳入基本农田范畴进行最严格的管制和保护,实行耕地总量适度保护前提下的城镇化建设,这是我们协调城镇化建设和耕地保护矛盾的出发点。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需要推进耕地分级制度,将耕地保护从单纯数量保护转为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并重。
4.2 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优化区域城镇布局。
我国城镇化建设应该走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按照产业集聚、功能完善,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各具特色的原则,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有机结合、协调发展为方向,统筹推进城乡和区域发展,加快构建合理的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和城乡一体化的城镇体系,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按照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的要求,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通盘考虑,在统一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明确分区功能定位,统一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居民生活区、工业园区、商贸区、休闲区、生态涵养区等,使城乡发展能够互相衔接、互相促进。
4.3城镇化建设要坚持节约用地、集约用地。
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对土地的有效开发利用。要通过挖掘土地潜力,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开发利用荒地、荒坡、荒滩、荒沙和废弃地,少占用或不占用耕地;在对耕地的占用上,应先占用低产田,在低产田占用有困难或不适当时才准许占用中产田,原则上禁止占用高产田,并对占用程序进行严格规定,从而妥善解决城镇化建设用地问题。
其次,应指导和推广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新技术、新材料,向空间要土地。国
际上许多现实的经验表明,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节约土地资源、人车立体分流、扩充基础设施容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此外,还可以适当提高城市土地容积率,通过提高容积率,在有限的用地面积上增加更多的城市活动空间,来提高土地的相对供给能力。
4.4 积极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土地生产力。
我国现有耕地面积18.26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并且其中2/3以上的为中低产田,耕地总体质量不高;而且,占耕地总面积41%的低产农田,其产量只有总产量的18%。
根据测算,低产田中即便只有10%面积的耕地,其单产增加10%,将相当于使耕地面积增加0.44%,即803万亩。因此,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在短期内无法开发更多耕地的条件下,提高农业单产是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在继续抓好高产稳产农田建设的同时,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兴修水利,积极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土地生产能力。
4.5 加大对违法征地的处罚力度
对于非法征地给被征地人造成财产损失的,可以考虑按照侵犯财产罪来认定,追究相应刑事责任并要求赔偿损失,从而形成更直接有效的法律威慑。
5.结论
一个国家的农业产出与实现国民的粮食权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国可持续的粮食系统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我们应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搞清城镇化建设(规模、速度)、耕地、经济承载力、人口等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从节约利用耕地角度制定城市规划和发展城镇化建设的措施和政策,探索城镇化的发展途径,不断挖掘城市土地的潜力;另一方面建立有利于城镇化建设的土地管理体制。
城镇化道路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镇化发展同社会生产力存在着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这种联系在任何社会制度下都客观存在着。世界城镇化道路的发展过程就证明了这一点。人口城镇化和人民生活方式城镇化,既指示了经济结构的现代化,也衡量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但在发展城镇化进程中,要处理好保护耕地的问题。
第五篇:XX市农村宅基地使用现状调研报告
XX市农村宅基地使用现状调研报告
[摘要]现行农村宅基地房屋在流转、城市化进程被征用占用及补偿情况等面临法律保障缺失。本文对我市农村宅基地使用现状、我市农村宅基地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完善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我市农村宅基地现状
我市辖东港区、岚山区、莒县、五莲县和日照经济开发区、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共有5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下辖3126个村居,人口284.5万,农村总户数828177户,农业人口238.6万人。全市面积53lOkm。全市现有农用耕地总面积1700km:,其中常用耕地1660km。人均耕地712m。,全市农村宅基地829240处,15507万m。户均187m:,人均宅基地面积62m。,空闲宅基地占农村宅基地总面积的20%一30%左有,按25%计算.我市农村空闲宅基地3876.7万m。,农村宅基地房屋出租只有靠近市区、县城驻地、乡镇驻地及靠近省道、国道沿线农村集贸市场所在地的农村有房屋出租.约占农村宅基地房屋的3%左右。用于居住的农村宅基地房屋租金一般是每处房屋年租金2500—3000元不等,而用于经营的每处农村房屋年租金按所在的位置年租金一般是l一3万元左右。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宅基地房屋的买卖有以下三种
1情况:一是处于城中村改造的农村宅基地房屋买卖,因面临着旧城改造,一旦改造一处住宅就可兑换两处楼房和5-10万元的现金补偿,所以,这种情况下农村宅基地房屋买卖几乎为零。二是城郊农村宅基地房屋买卖。主要由城镇居民和远离城区的外村村民购买,由于有城镇居民的参与购买致使房价较高,一处15m x 15m的住宅其价格在20万元到30万元。三是远离城区的偏远农村的宅基地房屋买卖.由于是远离城区的偏远农村,宅基地房屋买卖主要是在本村村民之间进行.根据房屋新旧程度和位置的好坏房屋价格在3~5万元左右。
我市农村宅基地的征用和占用主要是市区城中村改造和乡镇驻地的道路拓宽征用或占用沿路农民住宅。占用后的补偿标准有所不同,城中村改造占用农民宅基地住宅的兑换标准是一处住宅(一般是15m x 15m)兑换lOO平方米和80平方米。的安置楼房各一处,同时.在占用农民宅基地住宅到安置楼建好之前还给予农民搬迁费、回迁费、临时房屋租赁费等补贴2—5万元不等。乡镇驻地的道路拓宽征用占用沿路农民住宅的补偿一般是再给农民划出同等面积的宅摹地一处及相应的经济补偿,一般是每平方米1000元左有,使农民在旧房被征用后能建得起新房并不因此而致贫。
二、我市农村宅基地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法规不完善.有关规定滞后,加大了农村宅基
地管理难度
关于农民宅基地管理的法律法规数量少,宅基地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规范性文件和地方政策凋整。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调整农村房屋和土地方面的民事法律。我市在2008年颁布了《日照市农村宅基地管理暂行办法》(日政发
[2008]62号)的宅基地管理办法,但由于各区县宅基地管理政策内容上的不统一,且不够规范,加上管理力度上的差异。宅基地管理效果差异很大。2004年11月国土资源部m台了《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但是以部门意见的形式出律效力低。与立法较为完备的城市房地产管理相比,农村宅基地管理方面的立法滞后,内容比较粗浅。宅基地管理中的新情况、新『口J题较多,难以做到公平公正,审批管理漏洞也多。个别村干部暗箱操作导致的宅基地分配上的不公平。土地管理部门在宅基地审批过程中滥用职权、违反法定程序等严重。
2.宅基地规划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住宅建设用地规模失控缺乏村镇建设规划、村庄布局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滞后,规划的j;I导作用与控制力度不够,未能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布局和用地规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镇化及居民小区、中心村的建设,导致农村住宅建设用地规模在一定程度上的失控。
3.空置住宅大量存在,超标准占地现象较为普遍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在目前相关配套改革滞后的情况下,农村住宅空置现象将较为普遍,并且宅基地超标准占地比例较大。人均宅基地面积严重超标。受利益的驱动,出现了集体和农民利用宅基地进行“以地生财”的隐形交易,形成了地下宅基地市场。宅基地隐形交易也加剧了土地权属混乱和产权纠纷,增加了土地管理的难度,交易纠纷不断,更易导致矛盾激化,往往会酿成重大案件,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些富裕起来的市郊农民纷纷进城购房,成为城市居民,他们留在农村的宅基地受现行法律、法规的限制,不能进行公开合法的转让,但这些宅基地是通过合法途径得到的,村集体组织也无权收回进行处置,导致市郊农村出现大量闲置的宅基地。
三、完善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
1.加强立法制度建设,规范宅基地便用权的流转 一是要明确宅基地使用权条件。只有农村集体组织的成员才有权利申请宅基地,除此之外,其他任何人不得申请宅基地使用权。只有以生活上的需要为理由才可以申请宅基地,并且一户只能申请一处宅基地。二是作为被转让的农村宅基地必须是经过集体组织同意,已办理相关法定手续而实际取得的,这是转让的前提条件,并非将农村一切土地不加限制地均列入可转化的宅基地而予以流转。三是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要放开对象和范围,而不是局限于现有的本集体经济组织
内部符合申请宅基地的人员。现行法律规定只允许农村宅基地在集体组织内部转让,这种规定是不符合实际的。因为在集体组织内部,农民申请宅基地时,都是基于自己的特定需要,在实际分得宅基地的人之间并没有转让的必要。而对于没有宅基地的村民,在目目前农村宅基地无偿取得的情况之下。又完全可以通过申请而取得宅基地。所以宅基地的转让范同应不加限制。向社会各类购买对象放开。
2.建立农村宅基地期限使用制度
物权的存在都是有期限的,无期限将造成只要房屋尚在则宅基地使用权就一直存在,一个农民可能以继承、受赠等方式取得几处房产,一直延续下去,这不利于节约土地,而建立起宅基地有期限使用制度就完全可以对期满不再需要的宅基地使用权予以收回,避免浪费土地。参照城市国有土地上的住房土地使用权期限为70年的规定.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期眼也应规定为70年,到期自动续期。
3.完善宅基地规划与审批制度
完善现有农村宅基地规划.制定详细的村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上级主管部门要认真把关,控制村庄建设用地及宅基地用地规模和布局。优化农村土地利用率。完善宅基地审批制度,市、县加强农用地转用审批的规划和计划审查,对符合规划,符合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计划指标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分一次性批准农用地转用,报省级人民政府
备案。对存量宅基地的原址翻建改建,只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县级人民政府实行备案制。
总之,立足我市农村宅基地使用现状,建议有关部门应当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加强对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的完善,对宅基地流转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引导,促进农村宅基地集约利用和健康发展。
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