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协提案
县政协八届三次会议期间,广大政协委员、各参加单位、各界别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参政议政,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提交提案共191件,其中集体提案32件,经审查立案186件,送交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共46个承办单位办理,现已全部办复。经提案委员会的评比,主席会议的讨论,再提交政协常委会协商通过,其中刘小燕提出的《发展油茶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等10件提案被评为优秀提案。以下为部分优秀提案。
提案号:28
案由:发展油茶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提案人:刘小燕
内容:
油茶是中国特有的优良乡土树种。它与油橄榄、油棕、椰子一起并列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2008年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上提出,加快推进油茶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山区综合开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切实保障国家粮油安全。我县是浙江省油茶第二大县,在上世纪60年代鼎盛时期,我县油茶种植面积达到31万余亩,青田的油茶种子就源源不断地运往全省各地种植,被誉称为“浙南油库”。但80年代后,受观念、管理、市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县的油茶产业一直处于荒芜和半荒芜状态,油茶面积和产量逐年下降。
一、我县油茶资源现状分析
根据2008年县林业局森林资源调查统计,我县油茶种植面积仅存21.4万亩,万亩以上的乡镇有7个,全县有4万余农户经营油茶,主要分布在章村、腊口、船寮、东源、祯埠等中西部地区,其中章村乡和腊口镇最多。在这21.4万亩油茶中,仅有3万余亩的油茶林处于经营管理状态,其余都处于半野生和原始栽培状态,品种以普通油茶为主及少量的浙江红花油茶。
二、我县油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群众观念落后,发展油茶产业的积极性低。由于长期受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大部分群众将种植油茶主要定位于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基本依赖 “天种天养”,生产上仍沿袭粗放的种植技术和原始落后的管理,对茶林放任不管,不到茶子成熟不进山,甚至一些林农放弃了采摘。没有切实树立起种植油茶发家致富的观念,所以很少投入人力、资金对油茶林进行管理和开发。
2、管理粗放,经营效益低。油茶树长期以来基本上采用实生繁殖方式,导致品种严重退化,树势衰败严重,大小年突出,产量低且不稳,油茶品种皮厚、仁小、出油率低。加上我县茶农对油茶种植生产方式原始粗放,技术含量低,对高冠嫁接、修剪等丰产技术知之甚少,对垦复油茶的积极性不高,全县约有60%的油茶林没有进行垦复,即使垦复了也没有连续性,油茶林“老、稀、残、杂”现象比较严重,导致油茶林整体效益不高。
3、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我县的油茶加工仍较多采用民间传统的液压式土榨法,加工能力弱,出油率低,只有22%左右,即100公斤油籽可榨成品油约22公斤。生产的油茶品质低,价格低,一般市场价为20元/斤,只有精品茶油价格的1/5左右。茶壳在农村主要当柴烧,除几家深加工企业,其他作坊式的加工厂对于茶皂素提取、菌体蛋白饲料等综合开发利用还是空白。
4、缺乏强势“品牌”和高端技术。我县目前虽然有浙南油茶等3家油茶生产企业,在生产、技术攻关、品牌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行业发展目标、国内大型油茶加工企业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油茶精深加工方面缺乏高端技术,无法完全有效利用油茶资源,产品附加值不高。在品牌建设方面,我县目前没有一个叫得响当当的大品牌。对于企业而言,品牌就是生命力,就是最大的竞争力,是产品赢得市场的保证,走
向市场的通行证,强势品牌、高端生产技术的缺乏,是我县油茶生产企业的最大软肋,已经成为制约我县油茶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5、农村劳力少,茶油商品率低。山区种植油茶劳动强度大,而我县油茶主产区的农村青年都已外出务工。劳动投入少,是我县油茶林荒芜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由于油茶林分户经营,规模程度低,集中收购难,林农主要到当地附近的榨油作坊将茶籽榨成成品油留作家庭自用。
三、发展我县油茶产业的思考与建议
1、进一步出台政策、完善机制。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是关键。建议政府要把油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富农产业和乡镇的主导产业来抓,在人员、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推动油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负责制定油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加大对油茶抚育改造、品种改良和油茶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油茶林地流转机制和补偿机制,并把各种机制落到切实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上来,为产业发展做保障。
2、加强宣传,转变观念。发展油茶产业,首先要把转变群众落后观念放在第一位。一是要走出去。组织油茶大户、乡村干部、有意向发展油茶的群众到江西、湖南等油茶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学习参观,借鉴经验,坚定他们种植油茶的信心和决心。积极发动民营企业家、油茶大户,采取租赁方式,整合山地资源,扩大油茶种植规模;对零星种植、小规模种植的茶园,化零为整,变小为大,进行连片开发,形成油茶基地,走规模化发展之路,二是要请进来。建议由县林业局邀请专家学者、技术人员授课和现场指导,提高群众对油茶的认识,使群众树立“把油茶当作田来耕”、“种油茶也能致富”的观念。
3、以科技为支持,加快油茶产业的发展步伐。发展油茶产业,应强化科技支撑,切实提高油茶经营的科技水平。林业、科技部门要加强对油茶优良品种的引进和开发,对新品种进行预植更新,对林相较好,但产量不高的油茶林进行高接换冠,建议大力开发建设示范基地,带动、辐射周边群众。要千方百计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让他们学会嫁接、育苗、种植、修剪等一系列技术,成为合格的茶农。要组织开展技术下乡活动,为群众提供油茶低改技术服务。
4、培育龙头,提升油茶综合竞争力。政府部门要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认真落实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带动面广的油茶龙头企业,促进油茶产业链的延伸。同时鼓励企业进行名牌产品的开发,培育一批以“瓯江源”等为主的品牌企业,进一步提高我县油茶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促进油茶资源的利用率和综合附加值,在这里我要举一个例子,现在的油茶加工企业主要是收购茶籽饼和毛油,农民要自己采摘、脱壳、榨油,这中间要接近一个月左右。对于一些外出务工的农户来说就没有积极性了,如果企业扩大规模,开发出油茶果脱壳设备,直接收购农户的油茶果,这样农民的油茶生产的积极性就会提高,进一步促进油茶产业的发展。
5、转变机制,加强市场开拓。要实现产业化,必须开拓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重视企业的主体行为。如果仅建设油茶树基地,缺少油茶籽加工企业,农民生产的茶籽没有出路,缺乏销售渠道,也形成不了产业;反之,如果仅有油茶籽加工企业,没有一定规模的油茶籽基地为依托,则生产企业将成为“无米之炊”。建议应加强和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作用,积极鼓励贩销大户参与到合作社中去,成为产销衔接的纽带和调节产销矛盾的主导力量;同时大力挖掘、弘扬油茶文化,丰富油茶内涵,增加油茶的主导力量;促进油茶产业化的发展。
提案号:13
案由: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建议
提案人:王旭海
据第二次农业普查,全县有19万人举家长年外出,分布在国内各地,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只有5.6万人。他们留在农村的“种不好,不愿种,种不了,管不了”的土地、林地怎么办?唯一的办法是合理、有序、规范地搞好土地使用权流转,进行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挥土地规模经营效益,加快农村人口内聚外迁的步伐,推进城市化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全县20亩以上种粮大户有146户,5000多亩,种蔬菜大户50多户,1000多亩,这些大户都是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起来的;全县水果面积14万亩,其中经过流转发展的有3万多亩,占20%以上。我县农村土地流转 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式。目前在流转中存在认识欠到位,手续不完备,机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具体来说:一是土地流转的总量偏少,特别宜开发山地、荒芫耕地资源丰富,但引导种植大户、工商业主开发为数不多。二是土地流转的层次较低,多数农田流转是口头协议、代耕形式,易造成农田抛荒。三是土地流转手续不规模,多数没有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易产生纠纷,土地流转期限较短,有的承租方采取短期行为,不愿作较多投入,未能很多落实保护耕地措施。同时,流转机制不完善,中介组织匮乏,出租方找不到承租方,只好请人代耕或无偿倒贴转让,而想扩大经营规模的专业大户,又难以找到有流转意向的对象。四是农业效益比较低,农民对规模经营积极性不高,制约着土地流转。
为了继续推进我县农村土地使用权有序流转,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建议:
1、提高认识。要把土地流转作为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充分认识土地流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制定扶植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
2、规范程序。建议成立县级耕地、林地流转管理服务机构,专门指导土地流转工作,土地流转应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有序进行,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应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办理签约和登记手续,并报管理机构备案。
3、完善机制。首先要发展农业专业化经营,促进土地流转,通过“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模式,促进农业结构合理调整,多方位多形式不断扩大规模种植,加大基地建设推动土地规模流转。二要积极研究把农户中经营粗放、土地效率较低的土地集中起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方法和途径,在政策上和开发资金上给予适当的倾斜,采取多种形式鼓励种养大户发展规模经营。三要着力于发展二、三产业加快扶贫小区建设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下山脱贫农民在稳定的二、三产业中就业,在城镇安居乐业。同时对自愿长期流转土地的农户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臵换社会保障政策,让农户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解决“离土农民”的后顾之忧。
4、加强服务。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要 积极引导,加强管理。有条件的乡镇可参照建立土地流转管理机构,做好流转土地的登记、咨询、评估,推介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合同鉴证手续的办理、合同纠纷的调解等,依法保障流转双方合法权益。
提案号:21
案由:关于收回公交经营权由政府统一管理的建议
提案人:刘景爱
内容:
城市公交汽车是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交通工具,它是最大民生问题之一。我县现有城市公交车22辆,全由私人出资购买,产权属于车主私人所有,分别挂靠在3家公司管理,其中城市公交公司10辆,茂源公司10辆,泰源公司2辆,挂靠公司只收取管理费及其它代收税费。现在县城只有三条公交线路,分别是1路从塔山下--西门大桥--火车站往返;2路从塔山下——新大街——太鹤大桥——火车站往返;3路从平演村——临江东路——湖口头村往返。
随着我县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仅此三条公交线路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出行的需要,原定2008年8月要开通公交环城路线,但至今仍未能开通。随着塔山大桥桥头、石郭苑、新人民医院等工程的竣工,开通环需公交线路已迫在眉睫。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迟迟不能开通环城路线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开通环城路线必定要增加公交数量,增加公交数量要影响私有化产权车主的利润最大化,他们就要减少利润空间,同时也影响着茂源公司开往油竹山口方向的客源。在现有利益的驱使下,一部分车主坚决反对环城线路的开通,他们到处上访,要求自己成立公交公司,以达到公交完全私有化的目的。
我县道路狭窄、县城人口密集,私家车日益增多,县城交通严重堵塞,发展城市公交事业可以缓解交通压力,合理利用资源,给老百姓带来真正的实惠。为此,我们建议:
一、请县政府利用公共财政,收回公交工具经营权,由政府统一管理。公交应作为政府行为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真正体现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二、城市道路是公共资源,不能作为一部分人谋取利益的工具,改革现有的体制,由私有化转变为公有化,才能为老百姓谋取利益。
借鉴其它城市转变经营模式,如丽水市、江山市等地方的成功经验。
提案号:26
案由:关于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
提案人:唐媚媚
内容: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创业创新,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社会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尤其是工业的异军突起,使我县人口、产业得到了快速集聚,大批省内外务工农民涌入我县就业,在为我县经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等问题。虽然,县委、县政府高度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让外来务工子女同样享受到城区优质的教育资源,尽最大努力促进教育起点公平,出台了《青田县城区暂住人员子女就学招生办法》等一系列政策,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享受同城同待遇。但就青田目前情况来看,还需进一步去研究和解决。
一、存在问题
(一)城区校舍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所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具体表现在:
1、城区校舍不足,乡级校舍闲臵。我县农村学校学生逐渐减少,逐步流向县城或集镇,给县城或集镇学校带来很大的招生压力,同时也产生乡校闲臵的现象。如吴坑乡、贵岙乡、小舟山乡三乡最多学生总数达1600余人,而今年吴坑乡等三乡学生总数不足200人。
2、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人数急剧增加,小学生就学难尤其突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剧增,如意尔康集团就有6000多务工人员,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自然就落在城区、集镇学校的肩上。目前,青田共有在校小学生29432人,其中外来务工子女有12679人。且绝大部分分布在县城或集镇。例如今年县实验小学、东山校区、城东小学、塔山小学、城西小学、水南小学共有学生7887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有5099人,占总人数的64.7%。温溪镇第一小学、第二小学、第三小学、第四小学、洲头校区、沙埠校区共有学生4848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有3268人,占总人数的67.4%。
(二)学生人均用地、绿化面积等指标低下,未达到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标准
在《浙江省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评定标准(试行)》中明确规定:“三类中小学校园用地面积指标36个班级为9.64平方米/生,18班级为10.43平方米/生”。青田县城实验学校校园用地面积11552平方米,36个班级,学生人均用地面积为5.89平方米/生;城东小学校园用地面积7453平方米,36个班级,学生人均用地面积为4.29平方米/生;温溪镇第二小学校园用地面积是2658平方米,18个班级,学生人均用地面积2.77平方米/生,温溪高中洲头校区校园用地面积675平方米,10个班级,学生人均用地面积1.42平方米/生。上述数字表明,我县部分学校硬件设施未能达到义务教育标准化要求。
(三)学校专用教室严重不足,跟新课程背景下的素质教育不相符
部分学校因缺少多媒体、音、体、美、计算机房等专用教室,无法开设最基本的课程,基本的课外活动得不到保证。到目前为止,部分学校的上课模式还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学生一天六节课,除了教室上课,还是教室。多媒体、音、体、美教室、计算机房、400米环形跑道,这些本来是学校必备的,可对他们来说,却成了难能实现的美好愿望。就目前青田县各小学情况看,还有大部分学校专用教室严重不足,跟新课程背景下的素质教育不相符。
二、几点建议
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推进城市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尽管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效果明显,但要让每一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书读、读好书,相关部门还须进一步调查研究,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协调发展,统筹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使他们安心在我县工作,为我县的经济腾飞注入新的活力。
(一)统筹规划,合理利用,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
1、科学规划,解决外来务工子女入学工作。根据经济发展行政区划调整的趋势和城市建设的需要,以及和谐、两化一新等新理念融入同时,建议政府要充分考虑当地人口增减、城市发展、产业升级后外来务工人员流动趋势,较为准确预测每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人数,及时调整我县教育规划,适时新建、扩建校舍,合理配臵教育资源,从更高层面、更宽视野来考虑城乡架构、产业的分布、功能配套及教育布局。
2、充分利用闲臵教育资源,缓解城区、集镇学校的招生压力。我县部分乡校校舍闲臵,教育资源未能有效利用,建议将这些闲臵学校可以由城区学校实行“一拖一”的管理模式,统一招生,统筹安排教师和学生,以达到教育资源的共享。如杭州、衢州均有成功的办学经验,值得鉴赏。
(二)规范管理,因人施教,让务工子女享受平等教育
1、规范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实行“入学绿卡”制度,阳光招生,保证农民工子女方便入学。为加强对农民工子女的入学管理,建议申办农民工子女“入学绿卡”,有计划的接收农民工子女,如凡在本县务工就业的外来务工者,根据暂住地和施教区域,凭暂住证、劳动用工合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等材料,到就近学校为子女申领“入学绿卡”。只要持有“入学绿卡”孩子,就能跟本学区的孩子同等待遇地到规定学校入学。为了保证学校接收外来学生的积极性,政府可设立相应的补助制度,对于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学校,除了政府按学生实际人数拨足事业费和公用经费外,还实行一定数额的经费奖励性补助。学校凭“入学绿卡”结算。
2、民工子女评优考学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实行混合编班教学。混合编班是“和谐共进”的基础。首先,我们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混合、统一编班,这是实现“和谐共进”的第一步,这同一个班级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朝夕相处,在生活和学习上相互照应,使外来民工子女在短时间内融入主流,让其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三)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努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1、在发展工业的同时,有计划的预留标准化的学校教学用地,参照浙江省九年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的标准建设高标准校园。把学校标准化建设纳入到了全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之中,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大教育建设投入,通过完善教育资产管理、优化资源配臵等途径进一步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进度。
2、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学校布局新的标准,加大资金投入,建设标准化校园:普通教室、自然教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书法教室、语言教室、计算机教室、劳动教室等专用教室和辅助用房、多功能教室、图书室、科技活动室、心理咨询室、体育活动等公共教学用房及其辅助用房,有一定比例的绿化场地。
3、随着我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外来民工子女就读的人数将会越来越多,其义务教育问题将会日益突出,为此,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解决好外来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并按照确保教育优先发展,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丰富教育内涵发展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学校内涵发展,扎实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教育优质化进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我县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篇:政协提案
关于增设北关小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建议
近年来,我县农村学校学生逐渐减少,逐步流向县城,给县城学校带来很大的招生压力,加之,我县主要的教育资源延川中学、延园小学都在南关,分布较为集中,这就导致了学校附近一房难求、交通拥堵安全隐患增加、北关家庭上学不便等问题。
如何使“县城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合理分配教育资源,解决北关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的任务。建议从我县教育的实际出发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统筹规划,合理利用,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
根据我县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的需要,以及五位一体、建设美丽延川等新理念融入的同时,建议政府要充分考虑当地人口增减、县城发展、居民主要分布情况,较为准确预测每年入学人数,及时调整我县教育规划,适时新建、扩建校舍,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从更高层面、更宽视野来考虑城乡架构、产业的分布、功能配套及教育布局。
(二)科学规划,增设北关学校,有利于我县教育质量的提高。目前我县小学、中学都比较单一,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氛围。增设北关学校不仅能有效缓解南关的招生压力、基础设施压力,切实解决北关孩子入学难的问题,还能与南关学校之间形成良性竞争,有利于我县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
第三篇:政协提案
加强农村社会治安治理 保障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一、我老秘网市农村治安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一段时期,我老秘网市部分农村治安状况令人担忧,偷盗抢劫等犯罪日益猖獗,农民普遍缺乏安全感,农村社会治安问题隐患颇多,任务繁重。
当前,农村偷盗抢劫多为团伙作案,由于乡镇派出所警力薄弱,不能及时出警制止偷抢行为,因此犯罪分子气焰嚣张。有的家中有人,盗贼照样明目张胆地开着车偷抢粮食、近日,某县十几个村接连发生耕牛、山羊、生猪被盗案件,一时人人自危。少数周围群众为了免受损失,已不再养家畜。由于电力设施屡遭偷盗破坏,农民无法使用电力灌溉,只得使用成本更高的柴油机器。
目前,我老秘网市农村犯罪在犯罪类型上表现为盗窃、抢劫、诈骗等;在犯罪对象上分为牛、羊、猪、农用物资、农机具甚至农用水电设施;在作案方式上呈现团伙作案、流动作案;在作案工具上日趋专业化,不但使用手机等通讯设备,甚至直接用汽车盗运大宗赃物。
二、产生原因
(一)农村经济相对落后与物质需要日益提高之间的矛盾。
我老秘网市农村经济当前仍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发展水平上,大多数农民在摆脱贫困后,已不满足于温饱水平,看到部分致富群众享受高消费,使他们产生了强烈消费欲望,当无法通过正常途径满足后,违法犯罪就成为极少数人寻求暴富的“捷径”。牲畜和其他贵重物品,甚至盗贼打伤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二)思想意识的转变与教育滞后的矛盾。市场经济在带来农村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部分农民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文化生活相当贫乏,部分困难群众子女辍学,小学毕业就辍学的孩子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村没有形成有效的教育机制,村民大会基本不开,集体教育一片空白。
(三)农村治安机制不健全,刑事案件得不到及时侦破,农民的生命财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导致部分农村治安处于无序和混乱状态,农村的社会控制力减弱,社会不稳定,治安案件多发。
三、对策
(一)切实提高农民素质、用中华传统美德和现代文明法治理念教育全体农民,使其知法、懂法、用法、守法,不断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
(二)促进经济发展,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帮助农民破除因循守旧、不思变革的小农意识和等、靠、要的不良思想。鼓励村民自我创造、自我发展、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和诚实劳动发展家庭经济,增加家庭收入。
(三)加大违法犯罪打击力度。要对农村各种刑事犯罪保持高压态势,对案件要发现一起破获一起,用高破案率震慑犯罪,弘正气、息民怨、平民心。
(四)建立长久有效的治安防范体系。
1、继续落实好警力下沉工作,充实一线派出所警力;
2、落实民警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分片包干、一村一警、严格奖惩制度;
3、建立村级治安联防队,政府给予一定经济补助;
4、广泛发动群众,对违法犯罪行为形成“人人喊打、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良好局面。
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
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是各级党委、政府努力实现的奋斗目标。“以人为本”应当主要是以创造社会财富的劳动者为“本”,这是“以人为本”的主体。政府应作出努力,使劳动者在《劳动法》和各种劳动行政法规的保护下,能够安全、卫生、文明、体面地劳动,并享受着应得的各种社会保障。据了解,我老秘网区在实施《劳动法》及其他劳动法规中,有些企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尤其在建筑、娱乐、服装、餐饮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中,侵害劳动者权益的现象比较普遍,主要表现在:
1、用人单位用工手续不规范,不与受雇人签订劳动合同。有的即使签订了劳动合同,也存在着内容不规范、时间短、不认真履行的情况。有的企业在招工时采用歧视性手段,如扣压受雇人员身份证或其他资格证书、强行收取押金等。
2、经常超时加班且不给工人补休、不给加班费的现象存在于某些企业,尤其是非公有制中小型企业。企业为了获得利益最大化,经常迫使工人加班加点,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是大批工人失业,一方面相当多的企业又在加班加点,经常加班加点的情况表明,这些企业是缺少劳动力的。
3、企业工人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尚未形成。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没有得到全面执行,工资支付没有统一规定,也缺乏刚性措施,致使拖欠工人工资现象时有发生。
4、企业不给工人办理各种规定的社会保险,造成保险覆盖面窄。尤其是养老保险、工伤、医疗保险欠缴保费现象严重,个人账户空头规模越来越大,使工人无法享受到正常的社会保障。
在此提出如下建议:
1、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劳动法》和涉及劳动保障的法律法规政策,使《劳动法》家喻户晓,成为劳动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和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的有力武器。
2、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执法力度,加强劳动保障执法人员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专职劳动保障监察员,配足监察专用车辆和办案设备。
3、严格规范执法行为,依法查处拖欠工资,不参加社会保险或欠缴工人的社会保险章等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
4、要求企业严格执行《劳动法》规定的每天8小时工作制,控制或限制加班量(如真需要加班,也应到劳动监察部门备案),以增加就业率,减轻政府和社会负担,保障劳动者的利益。
5、政府应正确理解对待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的关系。目前,企业存在的拖欠工资,超时加班,欠缴社会保险费等现象都是违法行为,对这些行为政府都有监管的义务。关于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一、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1、青春期的到来,生理发育加速,带来中学生成人感的意识增强,而心理发展较生理发育迟滞而带来心理半成熟现状,两者矛盾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如逆反、孤独、青春期焦虑等。
2、家庭原因:独生子女现状,父母溺爱的同时,期望值过高导致一些心理问题,如自卑、挫折、嫉妒心理等。
3、社会原因:社会发展快,生活节奏快,成人压力大,精神焦虑,无形中带给中学生很多负面情绪,导致中学生经常出现社会适应不良,如同学间、师生间人际关系紧张,不善与人相处,遇问题不善解决等问题,有些甚至出现早期的偏执或反社会人格。
二、针对这些中学生心理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除政党设臵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外,应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对学校的综合考核中。
2、建议各学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如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家长学校。定期举办学生或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等。
3、建议政府适当拨发给学校一些专项资金,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基地的建设。
加强农民培训,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包括经济发展,还应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制的新型农民。目前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大院、健身娱乐场所的建设,确实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与培育新型农民、高素质农民的目标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建议建立一套科学、正规、完整的学习、教育、培训机制,尤其是在培训方面,针对目前有偿培训的实际,应努力探索一条经常化、实用化、免费的“两化一免” 新机制。通过教育培训,开阔农民的视野,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
措施:
一、党委、政府领导要高度重视农民培训工作
1、政府要将农民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且做到“专款专用”,确保农民培训经费用于培训工作支出。
2、建立乡镇或村级培训学校(基地或夜校),使农民不出乡镇或村就能接受培训,方便农民参与学习培训。
3、党政班子中分管农业的领导亲自抓。一是围绕当地农业、农村、农民的需要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抓好培训项目;二是抓好培训任务的落实;三是抓好培训经费的管理。
二、政府要把农民培训纳入目标考核,建立长效机制。
1、市政府每年根据各县(区、市)的农村人口基数为依据,下达目标任务。
2、农民培训不能流于形式,各种培训项目班,要求要有培训计划,培训目的目标、培训总结和与接受农民培训单位签订的培训合同、培训课程安排表,建立考核制度。
三、注重培训效果,突出培训重点
1、农民培训的针对性要强,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要考虑到农民学习的特点,利用晚上或农闲时节,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活动,不能影响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利于农民在短时间内掌握和实践。
2、抓好农民培训的组织管理工作,乡(镇)、村要做好接受培训农民的推荐组织管理,要把农村中的各类示范户、带头人优先推荐参加培训,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
3、承担培训任务的部门要组织专家认真研究好“三农”中存在的问题、农民的需要、农民学习的特点等,使教学的针对性更强,使教学效果更好。
关于加快低碳经济发展步伐的建议 提案内容: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我老秘网市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把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作为推进工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全力推进低碳工业园建设,这的确是利国利民的明智之举。建议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注意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宣传,提高民众对低碳经济的认识。
二是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大力培育清洁能源、低碳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在要素协调、项目支持、发展空间等方面重点倾斜,聚集优势资源,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培强做大,促进我老秘网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三是着重发展循环经济。适应当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重点,在能源高效利用上下功夫,实现低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双赢。
四是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注重中长期低碳战略技术的储备。以科技局为依托,积极为全市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技园所的合作创新搭建平台,促进科技合作与交流,支持和配合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建立研发中心,帮助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建立一批支撑自主创新和高端产业发展的创新平台。
五是搞好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围绕“两区”建设和低碳工业园建设,加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筛选和上报力度,积极争取上级业务部门的支持。
第四篇:政协提案
案由:整合支农资金,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投入
提案人杨爱平怀宁县石镜乡财政所0556-4040076246134
2009年,我县开始实施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四年来,我县农村道路硬化、小型水利建设、环境卫生、文体设施等都得到了极大地改善,村级组织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这种老百姓看得见、用得上、得实惠的项目建设,增加了凝聚力,阳光村务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广大群众的知晓度和满意度都非常高。随着村级公益项目的全面实施,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一、存在问题
1、群众筹资酬劳难到位。目前,项目申报是以村为单位,可实施的项目一般受益的往往只有少数村民小组,未受益或受益不大的群众筹资酬劳激情不高,而受益群众筹资酬劳标准受政策限制,所筹集的资金也非常有限,群众筹资这一块基本只靠社会捐赠。
2、村级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很难拿出资金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进行投入
3、财政奖补标准较低。从2009年到现在,尽管财政奖补标准在逐年提高,但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需求。2012年财政奖补标准最高,人均达30元,这样对于人口仅千人的小村,财政奖补3、4万元,工程投资额较大的项目就无法组织实施。财政奖补投入与村级公益事业发展和农民不断增长的需求有较大差距。
4、支农资金使用分散,效益发挥不明显。近年来,农业、林业、水利、交通、文化、教育、城建等部门不断加大对农村公益事业的投入,但由于项目分散在各主管部门,单个项目资金投入少,没有与其他资金形成合力,产生不了明显效益。有些项目因后续管护措施和资金不到位,几年后很难看到效益。
二、建议对策
1、科学合理组织项目申报。我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农村主要劳动力仅春节前后在家,这就要求县综改办紧紧抓住劳动力返乡有利时机,及时布置下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申报工作,其他支农部门也应及时下达下支农项目,好让广大群众了解政策扶持具体情况,积极参与农村公益事业项目预算测算和申报工作,激发筹资和参与建设的激情。
2、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投入。坚持普惠制和特惠制相结合,对部分受益人口少、群众积极性高、群众生产生活急需的项目,要加大财政奖补比重,适当给予政策倾斜,帮组他们兴办公益事业。
3、整合各类支农资金,扎实建好村级公益设施。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农业、林业、水利、交通、文化、教育、城建、财政等部门密切配合,合理编制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规划,整合各类支农惠农资金,通过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这个平台,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使我县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上规模、上水平、上台阶,发挥整体和聚集效应。
4、完善项目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资金。为保障村级公益设施正常运行长期发挥效益,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谁养护”的原则,建立健全各项运行管护制度,明确管护主体和责任,落实管护资金,签订管护协议。在管护资金落实上,应按照“以政府投入为主体,村级集体投入为补充”的要求,县财政应通过预算安排村级公益设施管护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确保村级公益设施管理和养护需要。
2012年12月20日
第五篇:政协提案
关于在我市中小学生中恢复写毛笔字的建议
汉字能作为一种艺术只有中国。世界上独一无二,可谓国粹,也是国人引以自豪的一种艺术。它如同京剧艺术,乃国之精萃。然而,在电脑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似乎忘却了为国人骄傲的书法,青少年学生不知道书法是何物,许多中小学生不要说书法,就连基本的汉字也写不好,电脑打字已取代了手写字。长此以往,孩子们普通汉字也不会写,即使会写也东倒西歪,不成体统,甚至连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写出的汉字也令人啧舌。更有甚者,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对此情况也熟视无睹,中小学校已取消学生写字课,如果任其发展,我们将数典忘祖,丢掉我们的传统文化精髓,这是很可怕的事情。我们的民族是世界上文化发展最优秀的民族,而作为汉字,它不仅是承载记录历史的工具,而且发展成为一种艺术。人们常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世界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我们无理由不重视、不保留、不发展,更不能在我们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消失。
2011年8月2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文件对如何开展中小学生书法教育进行了全面的规定,目前在我国许多省份已在中小学生中开设写字课。广东省已有省编中小学生写字课教材,并已在全省恢复中小学生中写毛笔字。
据悉,目前在其他省份已在中小学生中开设写字课。广东省已
有省编中小学生写字课教材,并已在全省恢复中小学生中写毛笔字。
“建议项城市在小学和初中开设书法课,并列为必修课,每周至少开课一课时。”
因此,我们希望教育主管部门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认识,制定规划,尽快在全省中小学中恢复写字课教学。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为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有必要在中小学加强书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