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反思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反思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09公管仇晶09010700
5一、中国人口真的很多吗?
中国人口真的很多吗?中国的城市人口真的容量超限了吗?环顾全球看看东京,看看纽约、伦敦和巴黎等,这些大城市哪个不是人口超级都市?香港120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生活着700万人,1200平方千米也就相当于东部的一个小县城,而通常一个县城的人口不到100万;新加坡有半个香港那么大,人口三四百万,但是也没有人说新加坡和香港都应该大量削减人口,反而是人口每年都在增加。
即使很多适宜人居住的地方,也因为交通不变,而受到冷落。山村占据了多少地盘?大山在现代的社会还算是个障碍吗?我们现在不需要愚公,有的是搬山的工具。有路,有企业,就可以兴起城镇,有城镇就可以容纳人口。提起西藏就是青藏高原,就是高原反应,不适合人居住?真的是这样吗?有人去过察隅吗?有人去过林芝吗?有多少地方是适合人居住的人间仙境?只是我们的目光,过多的集中在大都市,忽视了山区,忽视了边疆。
边疆城市被我们忽略了,去看看伊犁地区,平坦的土地,宽大的伊犁河,难道这不具备一个大城市的条件吗?就因为是一个边疆城市,如果是东部沿海城市,这一地区得容纳多少人口?
二、中国面临最大的人口问题,不是多,而是少。
人口倍减太吓人。打个比方,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人的寿命在75,25岁生孩子。也就是说一个75岁的老人,儿子是50岁,孙子是25岁,曾孙是0岁。这就意味着,当一位曾孙出生,意味着得死掉4个家庭的8位老人。
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才能维持人口平衡,多了就会增加人口。而现在城市里基本上都一个孩子。
城乡生育政策的不同,影响城镇化率。城市里生一个孩子,农村里生两个孩子,如果没有农转非,那么农村人口会越来越多,城市人口会越来越少。如果城市生两个孩子,农村生一个,即便没有农转非,那么城市化率提高也会很快。
当然国家实行这种政策,是考虑到农村的养老问题。假如,换个思路,把投入到城市里的养老资金,部分投放到农村里,农村的养老问题得以解决,那么谁在意男孩女孩,不在意男孩女孩,农村人为什么非要生第二胎?
而现在的情况是,农村出来的人越来越多,而且都拥挤到了城市,而这些农村出来的青年又缺少城市居民的各种保障,生活艰难可想而知。假如这部分人不是出生在农村,而是出生在城市,他们享受的保障就好的多。
这里就提到一个优胜劣汰的问题,就是有钱的有文化的,就多生几个;穷人就少生几个。不过过去有人提过这种观点,没有被社会认可,也没有被统治者采纳。更不会被人们理解,因为这样明显带着不公。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有其合理的一面。
这种生育政策,造成了老年人口比例急速上升,从而加重了子女负担,社会负担。未来中国将投入更多的钱放在了养老问题上。过去由平均2个人养一位老人(一个家庭有4位子女,另外一个家庭也是4位子女,8个人养4位老人),后来是平均1个人养一位老人(一个家庭有2位子女,另外一个家庭也两位,4位养4个老人)现在成了两个人养四位老人(这个就不用解释了吧?)。
为什么西方国家的政府负担那么重,有福利高的因素,也有老年人比重过高的因素。将来中国的负担之重,会超出想象。中国政府负担过重,就没有更多资金用于生产投资,没有投资,就不会增加就业,没有工作,就会有人饿肚子;有人饿肚子,就会有人起来闹事。这
是一种恶性循环。
三、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后果
1、使中国未富先老,并且导致大陆未来高度老龄化。现在大陆已经基本进入老年化国家行列,属于世界唯一一例未富先老的国家。发达国家基本都进入老年化社会,他们是由于富裕,人们不愿意生育,因此步入老年化。而大陆是控制人口生育,也步入老年化社会。社会的老年化会使社会的劳动人数减少,因此年轻人需要交,较高的税负,这样才能养活广大的老年人口。因此经济发展会比较慢。年轻人需要照顾老年人,也需要照顾后代,负担较重,生活紧张而压抑,这样就影响了年轻人的幸福。因为年轻人生存负担太重,对老年人也会照顾不周,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老年化主要有二个缺点,经济发展速度降低,另一个是人们的生活幸福水平降低。
大陆的老年化问题,由于不同的人口政策,其实就是汉族的老年化问题,其它民族由于生育后代较多,是基本不存在老年化问题的。只有汉族人口一对夫妇平均生育不足二个,才有老年化问题。其它民族的未来的年轻人,由于汉族人的老年化问题,而导致这些年轻人的税负较重,这些年轻人会感觉到不满。因为这较重的负担是由于汉族人的老年化问题而导致的,当然会对汉族人不满。这可能会是民族之间矛盾的一个起源点。
2、人口萎缩的危害。
根据中国现在的生育状况,中国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必然会出现严重的人口萎缩问题。人口萎缩对一个国家的潜力具有毁灭性打击,因为一个国家的人口总量减少多少,这个国家的相对同等发展程度的国家的力量,就要减少多少。比如,美国人口如果从现在的3亿减少到一亿,美国力量也会跟着减少到一亿人口所对应的那个力量。既与日本的国力类似,因为.对于发达国家,其国家力量与人口成正比.人口的减少意味着相对国力的减少。
3、造成男多女少问题。
由于计划生育限制人们的生育数量,而不限制生育性别.再加上,可以鉴别肚里的胎儿的性别,因此人们为了既满足要儿子的愿望,也适应计划生育的对生育的限制.而有选择的流产。导致生育的男孩多,女孩少。这个现象导致的危害,只有在几十年后才能显现出来。并且危害的强度与这样的现象持续的时间,既积累的时间成正比。现在大陆大概只积累了十几年,并且危害还没有显露,因为时间不够,大概再有十年就可以显露出来,并且会逐年严重。从长远上看,会导致大量的光杆汉。会导致未来男青年找老婆困难,男青年之间择偶竞争激烈。导致青少年早恋,影响祖国的未来。导致男青年困惑与担忧增多,心理压力增大。极大的影响了男青年的幸福与发展。也极大的影响了未来人们的综合幸福水平.。
大量的光杆汉是社会极大的不稳定因素,这些人大概惟恐天下不乱,不需要负责任,当然责任心也较少,没有后顾之忧,一担走上邪路,就很难退出。那时也许人人要自危了。有人会不认同这种看法,因为过去也有很多光杆汉,也不见得光杆汉会多不负责任。这个看法是有道理的,但情况变了,过去人口主要在农村,人们以家族而聚集,光杆汉所接触的是自己的乡亲,且养老也需要靠他们。这些因素共同限制了光杆汉的行为。而未来,人们必然会居住在城市,光杆汉当然也会在城市,此时约束光杆汉的因素就没有了,面对的是陌生的人,面对着众多的犯罪机会,那有不胡来之道理。况且光杆汉们本来就对社会不满的。
因为大陆的人口政策针对的是汉族人,其实大陆的男多女少问题,是汉族的,男多女少问题。因此光杆汉也几乎全部是汉族人,这些汉族光杆汉在犯罪时,是不考虑对象是什么民族的,因此会有许多其它民族的人受到这些光杆汉的侵害。会在其它民族的人的心目中形成一种看法,汉族人好侵犯他们的利益。这也是未来其它民族对汉族人不满的一个源泉。
4、导致中国人口素质的下降。
人口素质的下降,主要由于计划生育的政策宣传,使那些有责任心的优秀汉族人,主动的减少生育,或尽量的不违背政策。因此这些为民族负责的人的后代在逐渐减少,事实上人
们的性格是会遗传的,既那些有责任心的人在减少。这一类人平均智商也比较高,智商也可以遗传,等效于汉族人的平均智商在下降。汉族人的平均智商在下降,这一点,也是不会立即显露出来,需要积蓄几十年,并且逐年严重。到现在为止,如果停止计划生育政策,汉族人的平均智商下降量,已经相当于300年的正常民族进化,所导致的民族素质提高量。换一种说法就是,计划生育到现在为止,已经使汉族进化倒退了300年。
由于计划生育工作者的趋利性,导致这些人,对工作对象具有选择性。那些真正需要控制生育的家庭,比如,有某些遗传疾病的,以及智力低下的家庭。由于这些家庭一般都相对比较贫穷,对于这些家庭,由于无利可图,比如,罚不到款。因此,这些计划生育工作者,对这些家庭工作很不积极。对这些家庭生育的控制效果几乎为零,这些家庭恰恰是各个地方生育最多家庭,这导致中国人口素质的下降也很大。
汉族人是世界上最高智商的民族之一,与韩国人及日本人同属于世界三大高智商民族。由于计划生育针对的是汉族人,事实上,效果最好的也是汉族人。这导致汉族人,在新出生的婴儿中,比例大大低于汉族人口,占中国人口的比例,这对中国的人均智商水平,很有影响,结果是降低了中国的人均智商,这极大的不利于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也降低了中国未来的潜力。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降低了世界人均的智商水平,对世界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不利,这应该属于损己不利人
第二篇: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反思
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反思
内容摘要: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效果显著
使世界人口数70亿关口推迟5年,有效缓解了人口对资
源环境的压力,但是正如没有任何一项政策是十全十美的一样,中国在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
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本文从人口与社会以及国际人权标准
方面来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进行反思。
关键词: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老龄化,性别比例失调,人口政策,经
济发展,社会问题
引言
自 20世纪 70 年代,我国执行以控制人口增长为目标的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已经走过了两代人的时间,由于城乡之间政策本身、推行力度、经济水平以及生育观念的差异,我国乡村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要高于城市,这导致我国人口发展存在着潜在的逆淘汰倾向。计划生育政策将我国的出生率在短期内强制性地压了下来,这种迅速的人口转变导致了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以及出生婴儿性别比例失调等社会问题。
一、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是人口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它的发展状况制约着人口的发展,而人口作为经济社会中的主体,又从生产和消费两方面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结构。作为人类社会的基础问题之一,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长久以来就被激烈地争论着,持不同见解的学者们又基于自己的理论提出了不同的人口政策。诸如“马尔萨斯人口陷阱理论”,凯恩斯用的“有效需求不足论”以及坎南的“适度人口论”等都有其合理性,但由于各自在特定背景下提出,它们反映的都是西方不同历史阶段的人口经济发展实际。就我国来说,应该从实际的人口经济状况出发,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人口政策。
建国初期我国大力实行鼓励生育政策,这导致人口恶性增长,给经济发展带来了阻碍。因为人口增长过快会占用经济发展的资源。人口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出生率高,这使得人口年龄结构越来越年轻,人口负担系数过大。那些本可用于经济发展的资源却被大量增加的人口消费掉了,从而降低了资本积累率和经济增长率。如果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的人口将迅速膨胀,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不可能成为现实。
二、计划生育政策引发的社会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
1、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人口老龄化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2、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首先,老龄化会改变人口的抚养比,增加政府和家庭的负担。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还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社会保障底子还很薄弱,无论是资金到位情况还是机制的完善,都不尽如人意。其次,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人口的老化。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随之而来的劳动力年龄结构的老龄化,这必将对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消极影响。我国目前虽然确实存在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但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推行,劳动力将会老年化,而青壮年劳动力则会相对短缺。再次,老龄化将给产业结构、文化冲突、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的影响。老年人口的增加将会使许多潜在的问题凸显出来,比如,代沟问题、住房问题、婚姻问题、娱乐问题等等。
(二)男女性别比例失衡
1、我国男女性别比例现状:我国自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新生婴儿性别比例严重失衡(注:出生婴儿性别比反映的是婴儿出生时男婴与女婴数量上的比例关系,通常表示为平均每100 个活产女婴所对应的活产男婴的数量)中国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8.5,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显示为111.3,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为116.86,呈长期攀升趋势。而按照国际上长期的观察,正常的出生婴儿性别比应该在103~107 之间。
2、性别比例失衡的影响:如果高出生性别比持续下去,将对人口结构产生重大负面影响,对未来社会的良性稳定运行、社会伦理道德体系也会造成一定冲击。同时男女比例失调也将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婚配失当、人口拐卖等,影响社会尤其是婚姻的稳定。
三、反思建议
针对以上由我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所引发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一)适当放宽计划生育政策
以上我们所指出的人口问题有老龄化问题和性别比失调问题,可以说都是由一胎化政策所造成的。因此,要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首要的是要放松一胎化政策。
(二)完善我国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
由于我国是在经济尚不十分发达的情况下出现人口老龄化的,因此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成为一个难点。我们应该逐渐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老年人口特困医疗救济基金和生活最低保障线,切实关注农村老年人这个弱势群体,使他们老有所养,这既是社会的责任,也是进一步抓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要点。
(三)严禁胎儿鉴别,避免婴儿比例失调
我国虽有禁止胎儿鉴别的规定,但是在实际管理中存在着许多漏洞。因此,建立有效管理机制,切实管理好胎儿鉴别技术的使用,打击并严惩那些违法行为发生,是遏制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调的关键。
结语
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对社会经济以及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是历史遗留原因。而如今我们却发现由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我们需要必须立足实际,正视现状,找准症结,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要让利国大计变成祸国之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陈卫,孟向京 中国生育率下降与计划生育政策效果评估[J]人口学刊1993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国际统计年鉴[Z]
第三篇:我国应该取消计划生育政策new
我国应该取消计划生育政策new
谢谢主席,对方辩友,大家好。我方认为,我国应该取消计划生育政策。
从1981年我国65岁以上老人所占人口比例开始上升为始,到2000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为止,我国用不到20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一过程。而同样的过程,法国用了115年,英国用了80年,瑞士则用了85年。而更为严重的是,我国的老龄化问题还有可能进一步加深。2020年我国将进入严重老龄化社会,2050年则是彻底进入超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大多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来支撑,可以说,大量质优价廉的劳动力是我国良好经济形势的脊梁。这根脊梁一旦崩溃,中国不再有足够的劳动力来维持劳动密集型产业运行,中国经济就会丧失巨大的人口红利。同时,老龄化社会的购买力比正常社会更为低下,这会造成我国经济面临低需求,少生产,发展缓慢的局面,其后果势必不堪设想。
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我国的产业结构却尚未完成转型,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而另一方面,我国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都没有完善,直到2010年,我国的社保覆盖率还远远没有达到上述发达国家的水平,占据中国总人口一半的农民依然享受不到任何社会保障。而这点社会保障在经济崩盘的情况下也会难以为继。届时,我国将无法再负担那时会占总人口约四成的老人,这会使已经因为经济衰退而动荡不安的局势雪上加霜。
我国从1978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1982年将计划生育写入基本国策,30年来,这条政策为中国少生了2.5亿人口。在计划生育政策的控制下,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从2002年到2008年,每年我国的总和生育率都在1.3-1.35之间,远远低于世代更替的标准水平2.1。
我方计划在中国取消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根据中统吧也许的调查,我国育龄妇女的意愿生育率约为1.8,预计,在取消计划生育政策的控制后,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达到这个水平。这将减轻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人口急速老龄化的问题,而我国可以在这一段时间内逐渐完善社保制度,同时完成产业结构的转型来应付老龄化的挑战。
我方认为,取消计划生育政策,会导致我国人口数量的一定增加,但是本方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不管是粮食还是资源事实上都可以以进口的方式来加以解决。而一旦中国的人口红利不复存在,中国极有可能像如今的日本一样面临长时间的经济衰退。日本的经济衰退尚有较为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来挽回局面,而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的中国,这样的经济衰退必然会使这个社会动荡而不安。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应该取消计划生育政策。
开放二胎?
意愿生育率低于二胎,还要计生委干嘛
第四篇: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的现状
内 容 摘 要
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该政策推行30多年来,有效的控制了我国人口增长的速度,对社会主义经济高速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优生优育政策改变了人们的生育观念,在提高人口素质等方面效果显著。但是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进行,人口老龄化和男女比例失调问题也日益突出,适时的调整政策,解决好现存的矛盾,对国家的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对计划生育发展和现状的分析,针对目前计划生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本文的观点对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能起到推进作用。
【关键词】:计划生育 性别失衡 人口老龄化 问题 对策
Abstract
The family planning policy is China's basic state policies, this policy implementation of 30 years, effective control of the our country population growth speed, high speed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economy plays a large role.Eugenic and superior nurture the policy changes people's birth ideas, in improving the population quality, etc.Remarkably.But with the family planning work thorough, an ageing population and gender ratio imbalance problem i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imely adjust policy, solve problems to the country's prosperity and stability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rightness family planning development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family planning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we hope that this paper point of view on China's family planning work can have progress.目 录
一、计划生育发展现状和困惑 „„„„„„„„„„„„„„„„„„„„„„„„1
(一)计划生育工作发展的几个阶段 „„„„„„„„„„„„„„„„„„„„1(二)计划生育工作落实现状„„„„„„„„„„„„„„„„„„„„„„1
(三)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困惑 „„„„„„„„„„„„„„„„„„„„„„1
二、目前我国人口现状和计划生育政策面临的困境 „„„„„„„„„„„„„„„1
(一)性别比例失调 „„„„„„„„„„„„„„„„„„„„„„„„„„„1
(二)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1
(三)生育政策中存在不平等 „„„„„„„„„„„„„„„„„„„„„„„2
(四)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2
三、科学有效地计划控制是解决我国人口现状的必由之路 „„„„„„„„„2(一)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对策„„„„„„„„„„„„„„„„„„„„„2(二)人口老龄化的应对„„„„„„„„„„„„„„„„„„„„„„„„3(三)适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3 参考文献„„„„„„„„„„„„„„„„„„„„„„„„„„„„„„„„„5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一、计划生育工作发展现状和困惑
(一)计划生育工作发展的几个阶段
1、重要性认识阶段。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人口快速增长引起社会学家的重视,人口的过快增长必将引发未来的生存危机,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1978年3月,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被正式写入宪法,“晚、稀、少”成为计划生育的提倡口号。
2、降低生育水平阶段。这个阶段也是计划生育政策强制推行阶段。1980年中共中央发表了《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成为计划生育工作开展的标志性事件。“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成为新口号。在这个过程中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逐步完善,为以后的计划生育工作奠定了基础。
3、稳定低生育水平阶段。也是计划生育政策引入利益导向机制,政策完善阶段。1990年后,以人为本替代了以数为本的观念,社会制约性政策中加入了利益导向机制,在政策作用和社会经济发展双重作用下,人们的生育观念有了很大转变,“少生、优生”已经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1990年后,我国从降低低生育水平阶段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阶段。
4、法制化阶段。2001年12月19日《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出台,这个法规的确立标志着中国的计划生育工作有了一个大的飞跃,进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意味着计划生育政策从行政强制推行作为主到群众满意度为主的主导地位的转变,为保证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以及促进计划生育工作全面发展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出台,保障了计划生育执行工作中依法行政,公民依法生育的权利。
(二)计划生育工作落实现状
目前我国人口稳定在低生育水平。“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在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过程中,宣传教育工作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新的理念被接受需要一个过程。通过少生快富的榜样示范作用,以及社会导向政策的引入,现在大部分人已经接受少生优生的生育观念,对女孩的性别歧视也在逐渐消失。
目前我国计划生育工作落实现状:
1、违法生育情况很少;在城镇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者可以生育二胎;农村也能自觉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头胎为女孩子 的执行生育二胎政策;少数民族生育二胎政策也能很好的执行。对独生子女和农村双女户国家也有相应的优惠政策,政策内人员都可以享受到国家政策的倾斜。
2、不足之处:在少数地方,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仍然存在,违法性别鉴定和超生情况偶有发生。
我国经过短短的三十年完成了西方国家用了一百多年完成的人口转变,1990年后我国人口生育率一直稳定在低水平生育阶段。在改革开放初期,计划生育工作的成效对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三)计划生育存在的困惑
计划生育工作是国情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从长远的社会利益考虑控制人口可以有效地发展经济,提高全民的素质。但是在计划生育开展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矛盾,需要逐步的解决和完善。首先,生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计划生育中的生育政策和公民的自主生育权相违背。怎样在自主生育和计划生育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一个长时间内需要研究的问题。其次,人人生而平等,同一制度下公民应该享受相同的生育政策,虽然在一个时期政策的倾斜有利于计生工作的开展,但这与公平公正的原则相违背,如何在计生政策的制定方面兼顾到公民的正当权益,是现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噬待调节的问题。再者控制人口增长和未来社会老龄化、性别比例失调、劳动力短缺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对计划生育政策该如何继续施行提出拷问。
二、目前我国人口现状和计划生育政策面临的困境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改革开放初期有效地控制人口生长,对富民强国,提高全民素质,高速发展社会经济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原有计划生育政策的弊端逐渐显现,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人口发展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性别比例失调。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男性人口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652,872,280人,占48.73%,男女比例为105.2:100,有的省份新生婴幼儿男女比例高达135:100。如果男女比例问题持续这样发展,预计2020年将有约3000-4000万人无妻可娶。男女比例失调将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是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们传统重男轻女思想是根本原因,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思想在中国存在了数千年,要想改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第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B超和人工性别鉴定为性别选择生育提供了条件。第三、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决定看女孩在生产生活中处于弱势的地位,影响了生育时性别的选择。第四、计划生育政策制订存在不合理性,尤其在农村第一胎为女孩可以再生第二胎,而头胎为男孩则不可以再生,虽然有效控制了人口数量,但直接导致了男孩的出生率高于女孩。
(二)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1999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成为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通过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还在加快。人口老龄化带来很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目前虽然老龄化程度和世界水平相当,但是具体国情却和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差异。发达国家都是先富后老,或者同富同老,而我国却是“未富先老”,社会负担加重,劳动资源短缺,养老医疗体系都不完善等等问题都已经显现出来,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巨大的养老费用将成为压在新一代独生子女身上沉重的担子,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盛需要年轻、健康、高素质的人才,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造成人才供求和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之家的矛盾日益突出,社会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管理体系等各方面的改变必将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管理体系等各方面显现出来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在未来几十年内进行大幅度调整。
(三)生育政策中存在不平等。在计划生育实行初期,为了在推行计划生育过程中维持社会的稳定,对少数名族和农村人口的生育政策制度相对宽松,有二胎生育政策,但是对于城镇户口的汉族人只能生育一胎,虽然这种政策有当时存在的社会意义,但这是一种明显的不公平。而且,超生罚款政策对富人来说根本起不到制约作用,纵观现在社会,有多少富人在大张旗鼓的生二胎甚至多胎。人人平等是国家提倡的人权,但是在计划生育政策中得不到很好地体现,在未来计划生育政策制定中,这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四)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由于孩子减少,独生子女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容易造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独立能力差,不容易融入社会等性格缺陷。从父母的角度考虑,一旦独生子女因各种原因出现意外,对于父母的打击会非常沉重。也会增加社会养老的负担。
三、科学有效地计划控制是解决我国人口现状的必由之路
计划生育工作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的人口现状决定了在50年或者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这个政策不可能动摇。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完善计划生育政策,从长远的社会化利益考虑,令计划生育政策可以更加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对策。中国政府在1994年10月就通过《母婴保健法》,规定不允许违法进行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性终止妊娠,希望通过立法平衡出生性别比异常的问题。但是人口问题不是一部立法就能解决的问题,要通过综合治理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要改变人们的观念,从根本上消除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除了通过思想宣传让人们对性别比例失调引起重视,自觉维护生育平衡外,把好性别鉴定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利益导向机制都有着很大的作用。社会经济基础是人们消除性别歧视的根本,生存环境的改变是人们生育观念改变决定因素,所以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才是治理性别比例失调的治本之策。人们如果真实体会到生男生女都一样,就不会再存在生育性别选择的问题,男女比例失调问题就可以逐步恢复到正常水平。
(二)人口老龄化的应对。2030年到2050年是中国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作为刚刚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还没有做好充分应对的准备。时间短,压力大,在未来的二十几年内,我国要从思想、物质、制度等各方面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工作。
1.认真对待老龄化社会国情。老龄化社会将持续一个很长的周期,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老龄化社会是一个严峻的任务,要充分意识到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高度重视。
2.为老龄化社会高峰期的到来积极做好各项准备。现在距离老龄化社会高峰期的到来只有二十几年时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发展战略中解决老龄化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是必须考虑的部分,在制定发展规划、完善法律法规、调整社会经济政策等方面都必须要有长远的规划,建立适合未来老年人口第一大国的老龄工作机制。
3.加快老年保障体系的建设。完善的养老和医疗问题是老龄化社会会保障体系的根本。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目前我国试行的养老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也在我国逐步的展开,争取在2030年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到来之前,在全国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适合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要求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城乡老年人养老、医疗问题的妥善解决。
4.大力发展老龄化产业。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必将催生老龄化产业的发展,在2030年以前,做好老年消费品、老年服务业管理体制的完善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
5.加强对老龄社会的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对中国来说,人口老龄化和老龄化社会是国家重大宏观战略性话题,在国际老龄化发展史中,还没有可以借鉴的先例,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的科学依据只有通过对老龄化社会特点规律的深入研究来获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老龄化社会需要我们长远的规划。
(三)适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以数为本是我国计划生育初期为降低生育水平而施行的政策,在稳定低水平生育期,以人为本的观念成为主流,计划生育政策要完成行政强制推行为主到群众满意度为主的主导地位的转变。根据我国社会人口发展情况,适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可以缓解和调整一系列的社会弊端。下面是我个人对计划生育政策合理化调整的几点建议:
1.适时放开二胎政策。适时放开二胎政策可以缓解性别比例失调、人口老龄化加速状况,对孩子成长环境的改变和生育权利的健康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人讲究儿女双全,两次生育机会可以圆很多家庭的这个梦想。第一胎不会因为男女性别问题而终止妊娠,这让生女孩的几率大大增加,可以有效缓解性别比例失调问题。自愿二胎制度可以改变独生子女家庭存在的弊端,有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两个孩子可以同时赡养老人,也会大大减轻社会的养老负担。
2.施行公平的生育政策。国家一直在提倡人人平等,公平、公正是每个公民的权力。在全国范围内,应该施行统一的计划生育政策。这样才能保证维持各个民族人口的自然平衡和充分体现城乡一体化。也避免了为了多生而牵扯到的政策擦边球问题。
3.金钱不能成为超生筹码.富人多生基本上是目前公开的事实,有的人超生的竟然大张旗鼓,在社会上带来很不好的负面影响。要改变交罚款生多胎的现状,不管你多麽富有,在生育权上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凌驾于法规政策之上。这就需要制订更为有力的措施,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计划生育工作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需要长期执行。在实行过程中,会引发很多实际问题,这就需要根据形势,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本文从我国的计划生育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对策几方面对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进行了论述,旨在通过分析社会现状和未来形势,探讨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可行性建议。在因计划生育引发的性别比例失调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建议在对社会现象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有前瞻性的计划,根据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变化及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口优化和社会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相协调的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构架。
参 考 文 献
[1]穆光宗:《中国的计划生育》,中国人口出版社,2005年3月;[2]彭琰:“人口与计划生育写作网络参考文献的的取舍人口与计划生育论文”,《人口与计划生育》,2006年7月;[3]中国法制出版社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一月;
[4]李群发:“人口与计划生育武汉年鉴论文”,《武汉年鉴》,2002年; [5]张春生:“谈《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人口与计划生育论文”,《人口与计划生育法》,200年2月;
第五篇:计划生育政策该反思了
闾丘露薇:计划生育政策该反思了 当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时候,政策制定者就说过,三十年后应该进行检讨。现在,三十年已经过去了,这封公开信对于这些学者们来说,就好像掉在海绵上的一根针,没有产生任何的回响。人口增加并不会分薄经济收益,为何这样的讨论不能大大方方的展开?
应该是两年前,朋友约我吃饭,说起了他的一个打算:要做一部纪录片,关于计划生育问题的,然后准备放到网上去。因为我是做电视的,所以来寻求一些专业建议。
我很惊讶,因为朋友是一名企业家,这个话题,学界关心的人更多一些。当然,他也算得上半个学界人士,当时他正在美国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而人口政策和创新能力的关系,正是他手中进行的课题。仔细想想,倒也就不奇怪了,因为自己创业作企业,自然对创新这个问题非常敏感,而创新说到底是人,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自然对创新也有关联。虽然我没有经济学背景,但是朋友拿出来的数据和推导的过程,对我来说,很有说服力。这和之前我所获取的一些观点当然很不相同,人口红利,分子分母的关系,是证明人口多的弊端的最多被人提起的理由。
我当时提醒朋友,这可能是一个敏感的题目,我甚至无法确定,是不是可能在网络上传播。我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就在几个月后的两会,有人大代表提议,开放二胎,准备就这个话题做一期节目进行讨论,结果,嘉宾都来到演播室门口,一个电话,节目临时换题。
也因为这样,当朋友自己撰稿的纪录片,半年后在网络上出现的时候,又有点惊讶,然后开始揣摩:难道口径开始松一点了?至少从经济学的角度讨论人口政策,应该算是安全了吧?
于是,做了一期关于人口政策的节目,从丁克家庭,生了二胎面临罚款的家庭,到老人院,很婉转的讨论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三十多年之后,目前面对的问题。都不敢提前预告,担心“午夜凶铃”,不过,节目播出之后,一切都没有发生。
不久前,朋友把他的研究结果写成了书。关于这本书,也有点波折,最后被归类在学术书籍当中才最终出版。新书发布来了很多家媒体,好奇搜索了之后的相关报道,寥寥无几。研讨会上,一位被邀请的学者,显然和朋友的观点不同,我当然喜欢这样针锋相对的场面,因为学术讨论,就是要允许有不同的观点和质疑对方的方法。只是听到这位学者指责朋友以及其他支持对人口政策进行讨论的学者,是在攻击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不免心生反感:如果连学术讨论都被按上政治不正确的帽子,那又如何可能对一个问题进行充分讨论?
一位计生委的退休官员,在研讨会上讲了这样一句话:“中国有今天这个样子,我们中国的妇女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我们应该向她们道歉。”也因为这句话,我坚定的认为,一定要和他做一个访问,让他在我们的镜头前,好好的谈谈他的心路历程。
他回忆自己九十年代抓各地的计划生育工作:“只要是我们所到之处,血流成河。”他讲起自己看到汶川地震,那些失去了唯一孩子的家庭,他的眼睛开始湿润:“我们真的对不起这些家庭啊。”
就在几年前,这位退休的官员和其他的一些学者,写了一封公开信,要求重新审视目前的一胎政策。这些学者当中,有从事人口学研究的,也有法学专家,他们提醒政策制定者这样一点:当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时候,政策制定者就说过,三十年后应该进行检讨。
现在,三十年已经过去了,这封公开信对于这些学者们来说,就好像掉在海绵上的一根针,没有产生任何的回响,至少从官方的层面。这不免让他们有点失望,甚至有些绝望:因为在一些人口学家的眼中,改变中国低出生率的最佳时机已经彻底的过去了,未来的中国,必然是一个老龄化,年轻人缺乏的倒金子塔国家,而在我那位朋友的研究结果看来:未来中国,会步入日本的人口结构的轨道,而被印度迅速追上。
多一个人,就会分薄资源和经济总量,这样的思维方式,说到底还是把人当成一个分母,这样的思维模式在现在,至少可以让这些学者们觉得欣慰的是,已经不再是绝对的大多数了。一些人对自己的生育权利,对别人的生育权利,开始有了不同的思考,权利意识的觉醒,也让基层的计生工作变得越来越困难,当然,也间接的导致了一种新的营收模式的出现。
只是,如果真的觉得,人多会影响经济,那又为何存在只要支付了罚款就可以多生的现实?既然有研究认为,中长期来看,人口增加并不会分薄经济收益,为何这样的讨论不能大大方方的展开?如果计生影响了社会和谐,是否应该反思政策的合理性?难道放开了,人口真的就会大幅度增加,因为其他国家走过来的道路都说明,经济越发
展,生育率约低,难道中国真就是有自己的特色,就是和全球发展趋势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