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临沂大学红色育人下基地活动心得体会
大学生“下基地”实践活动调研报告
沂蒙山为革命老区,曾为中国革命做出过巨大贡献,保留了大量革命遗址,成为今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传承沂蒙精神,强化责任担当;虚心接受教育,主动磨练意志;笃奉明义锐思,抱负致远弘毅;遵守实践纪律,培育沂蒙特质”,2012年的9月21日,我们心怀对沂蒙老区革命烈士的敬仰,整装向前,一起踏上了沂蒙红色文化的荣光„„ 早上7点钟,我们的车踏上了奔赴革命老区的征程。第一站是有中国“山村好莱坞”之称的沂蒙影视基地。沂蒙影视基地位于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它是在原有村落的自然风貌基础上稍加修饰而建立的红色影视基地,它至今仍保留着古朴的村落、幽深的石板巷、石板桥以及残垣断壁式的老石屋、茅草屋。走进这个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处处保持着战争年代历史风貌的小山村,脑海里便浮现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村貌,古朴、宁静,缓缓地诉说着不老而荣光的峥嵘岁月。马牧池乡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山东沂蒙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数十万军民在此浴血奋战抗击日寇侵略;解放战争时期更是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奉献和牺牲。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和190多位解放军高级将领,都曾在这片土地上战斗过、工作过。在这块奉献的热土上,还涌现出了“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红嫂”明德英,“火线桥”队长李桂芳等一大批英模人物,成为军民鱼水情的千古绝唱。顺着一条石板巷我们走进了这座曾经历过炮火纷飞,见证过沂蒙人民英勇支前,谱写过沂蒙军民鱼水情的小山村。沿着曲折小巷,两旁幢幢石头砌成、茅草披顶的老屋,诉说着百年古村的历史沧桑。石板小巷连着一个个农家小院,每一座茅屋内的块块展板、幅幅图片,都记录着那个年代的沂蒙女儿对党、对人民军队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大爱:一座农家小院,一尊年轻妇女一手搀着伤员,一手掀开衣角用乳汁救护的铜像,这是“红嫂”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真实故事的在现;在战火纷飞岁月里,沂蒙六姐妹起早贪黑地为军队烙煎饼、逢军衣、做军鞋,颠着一双小脚,在崎岖的山路上抬担架、救伤员,推小车、送军粮;还有用自己六岁女儿为战士们换口粮的大嫂;有为照顾公婆让未婚夫在前线安心作战而抱着大公鸡拜天地的新娘,一位永远的新娘,因为她从未把新郎盼进家门„„
马牧池乡常山庄村曾不为外人所知,自从在这里拍出了《沂蒙》、《沂蒙六姐妹》、《斗牛》、《沂蒙英雄》等多部影视剧后,这个偏僻的山村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线,更随着电视剧《沂蒙》在的热播,这里聚集了无数关注的目光!如今,这个偏僻闭塞的小山村变成了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被誉为中国“山村好莱坞”、“中华红色堡垒第一村”。但更值得我们感怀于心的是其中蕴含的那种无私大爱,是在沂蒙红嫂,沂蒙母亲她们这些平凡伟大的女性身上,1
彰显出的沂蒙人民深厚的爱党爱军情怀和人性之大善大美之爱!
第二站是参观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位于山东省蒙阴县和沂南县交界处,属蒙山山系,主峰海拔575。2米,面积1。5平方公里。相传宋朝杨家将将领孟良曾屯兵于此,故名。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为山东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馆于2007年纪念孟良崮战役胜利60周年新落成,整个外形是两个红色的三角形战旗,两个战旗形成孟良崮大崮顶山形,共二层,高度为19。47米,象征着孟良战役发生在1947年。走进纪念馆,才看到粗糙的红色外墙上,嵌满了成千上万颗子弹,这粒粒子弹,似乎在诉说着63年前那场战争的惨烈。馆内共分5个展厅,分别为门厅、战役厅、支前厅、英烈厅和双拥厅。进入馆内,一幅幅图片、一件件珍贵的实物、一组组雕塑,在解说员的动情解说下,仿佛把我们带回到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对孟良崮战役有了更加直观和全面的认识。1947年4月,蒋介石在对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受挫的情况下,转而对陕北和山东两解放区发动了重点进攻。我人民解放军著名将领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十个纵队和大批的地方武装,以压倒一切的气慨,以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克服人员武器严重不足,生活物资极为短缺,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指挥下,战士保持高度的团结和旺盛的革命斗志,团结广大群众,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自力更生,百折不挠,英勇奋战,经过5月13至16日的浴血战斗,将国民党素有“王牌师”之称的整编74师3万余人全歼于孟良崮山区,该师师长张灵甫亦被击毙,取得孟良崮战役伟大的胜利。这一战役,开创了在敌重兵密集并进的态势下,从敌阵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的范例,是打破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和转变华东战局的关键一战,扭转了当时的华东战局,拉开了解放战争大反攻的序幕,对推进解放战争的进程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胜利信心,被陈毅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孟良崮战役后来成为小说《红日》的历史题材。
随后,解说员还把我们带到了纪念馆后面的山坡上,只见山坡上密密地排满了一座座黑色大理石底座、上雕银色五星的坟茔。解说员介绍到,在那场战役中有五千余名英烈长眠于这块英雄的土地上,他们牺牲时的平均年龄只有20岁。20岁!多么鲜活的生命!回想我们20岁时,风华正茂,生活在幸福安定的环境中。按常理,他们的生命似乎没来得及展开,但他们却用自己最短促的一生,用一腔热血在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历史上绽放出朵朵耀眼的火花。坟茔静静,松柏肃穆,诉说的是一段历史,感悟的是一种品质,传承的是一种精神。
最后一站,是莒南大店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暨省政府旧址纪念馆。八路军115师司令部和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政府诞生地,位于山东省莒南县大店镇。总面积4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少奇、罗荣桓、朱瑞、陈光、黎玉、肖华、陈仕榘、谷牧等老一辈革命家长期在莒南生活、战斗、工作过。莒南一度成为山东省党政军指挥中心,被誉为“小延安”。1945年8月13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省级政权组织—山东省政府在莒南县大店镇成立,在此驻扎的八路军115师在此之前早已同人民情同一家。在115师离开此地要往临沂时,当地的百姓唱起了跟着部队学会的歌:“秋风凉,树叶儿黄,战士杀敌在前方,我为战士缝棉装„„”一首质朴的歌唱出了军民鱼水情。现在,我们站在了这个充满革命深情厚谊的土地上,耳畔歌声仿佛还在回响,那一声声一句句仿若是一句句问句,鞭策着我们现代人,向着党向着党的领导奋力向前走。如今中国已经逐渐安定下来,要想实现中国繁荣富强,必须紧紧围绕在以党中央为核心的领导班子上,共同努力,团结奋斗。“爱党爱军”绝不能只是一句空话,要成为真正的 指引人们前进的核心。
在山东省政府旧址,那简陋的办公室及办公设备很好的诠释了陋室不陋的含义。一张地图,一把木头椅子,一部电话机,一张只铺着草席子和薄褥子的床,这就是办公室加卧室。这样的简陋是现代的办公室人员无法想象的,也正是这样的陋,才描绘了那样一种艰苦奋斗的沂蒙精神。现在,我们作为大学生就应该学会这种艰苦奋斗,生生不息的精神,从而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路走来一路风景,一路景色一路不同,尽管有些是走马观花,有些是流连忘返,但总归享受了旅游的乐趣。但是,此次“下基地”实践活动对于我来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是一次永生难忘的人生历练。这次实践活动的开展生动真实的向我们展现了伟大的沂蒙精神诞生的光辉历程,开拓了的视野,也让我们从感受到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中真实的体会到了沂蒙精神的内涵。实践活动虽然已经画上了句号,但是从实践参观中所得到的震撼将激励我牢记誓言,磨练意志,努力担当起时代所赋予我的重任,以实际行动继承发扬红色沂蒙精神。
第二篇:2012红色育人下基地实践报告
大学生“下基地”实践活动调研报告
2012级
张凯专 业: 学 号:广播电视编导201210140234
年 级: 姓 名:
谈谈参加“下基地”实践活动的感受和体会
伴着欢笑和汗水,我们走过了丰富多彩的军训,感受了绿色军营生活的紧张和充实。但精彩未完待续,“下基地”红色实践活动也于21日拉开了帷幕。刚刚经历过军训的洗礼,对于这次能近距累的深入革命老区,追寻先烈足迹,感受厚重而淳朴的红色精神的魅力和活力,由此,心中激荡着一种澎湃和期盼。
穿上迷彩服,整理好自己的着装,带着那份憧憬。在阳光明媚的早晨,在辅导员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便踏上了前往马牧池影视基地的路程。马牧池影视基地是我们这次红色之旅的第一站。当汽车在迂回的山路上艰难地穿行,我便想起当年先辈们浴血奋战的情景。遥望车窗外的山山水水——山不是很高,但像战士一样坚挺有力;小河窄却绵流,犹如母亲一样轻柔地哺育这片土地。
提到马牧池,大家可能会比较陌生;但是说到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红色影视剧——《斗牛》、《沂蒙六姐妹》时,相信大家就会对他有些记忆了。马牧池到了,我们迫不及待的下车,古朴的小屋,用石头铺成的乡间小路,路两旁陈放的石磨。走到一处,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细心一看还真是它,这个在《斗牛》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戏台,坐北朝南,风吹雨打的沧桑,诠释了它走过的那些峥嵘年月。站在戏台前,脑海中不禁浮现那些老沂蒙人淳朴的面庞。为了革命他们义无反顾,深明大义——送子参军、做军鞋送军粮。《斗牛》中对牛二执着的刻画,是对他们无私奉献的一个呈现;他们毁家纾难,《沂蒙六姐妹》中所上演的平凡真实而不失伟大。沂蒙这片热土,养育了无私热情的沂蒙人民。蒙山所支撑起的不仅仅是这片土地上方的一片天,他也用自身的挺拔身姿启示了这里的人们:要坚毅。不畏惧敌对势力,在革命的号角声中,去冲锋、去战斗,为了自己的自由和权利和美好生活,为中国的独立而释放出自己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光和热。沂水浩瀚而悠长的流淌滋润了这片土地,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养了这里的人民。是他们明白: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和支持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队伍,才能使自己摆脱封建地主的钢铁枷锁,才能获得自己所拥有的土地,过上自己的生活;他们才能拯救中国,挽救中华民族,从水深火热中把中国人民解救出来。正因为沂蒙人民的远见卓识,由此他们呢便于中国共产党结下了不解之缘,也由此种下了革命的种子。走进一处院落,风箱、纺车······在红嫂的家里,每一个点滴的细节都是莫大的震撼;每一件见证历史的实物,它所具有的价值,早已超出了它本身的所具有的那些作用的范畴。因为它已经融入了革命,成为革命中的一种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革命,保证了革命队伍的补给线。为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可靠保证。革命已成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但先烈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我们须铭记心中,不能遗忘。
走出小院,缓行在路上。路过一口古井,急忙上前。井还是那时的井,只是经过岁月的蒸腾,井水如今早已不在。但我想大家都会相信:井水会枯竭,但沂蒙精神不会消失。因为与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并驾齐驱的沂蒙精神,在改革开放至今已由广大沂蒙儿女所发扬。
昔日的老区,今天的商城;整洁的市容,腾飞的经济。他以融入到临沂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正激励着沂蒙人为实现科学发展的新目标而努力奋斗。
一声“集合”的口令把还在思索着的我猛然唤醒。登上车,感到内心被一种莫名的力量充斥着,迟迟不能平静。一直到达孟良崮,我才恢复了以前的那种安宁。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是我们这次红色之旅的第二站。提及孟良崮战役,就不得不重温一下那段历史。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期间,陈毅将军和粟裕将军指挥华东野战军在沂蒙山区所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运动战和阵地战相结合的重大战役,是打破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所实施的重点进攻和转变华东战局的关键之战。
走下车,“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几个大字首先闯入了我的视野。稍作整顿,我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进入园内。两个高高的、呈现对称的纪念馆主建筑屹立在前方。与他相对的是两个矩形的水塘。他们与主建筑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传承沂蒙精神,强化责任担当···········”在领誓人的带领下,我们在纪念馆前庄严宣誓。高昂的誓词,喊出的是对先辈的敬仰;洪亮的声音,抒发的是自己澎湃的豪情。从同学们那坚定的眼神中,不难看出,红色精神对我们的感化,此时已转化为一股动力,坚定了我们为理想奋斗的决心。跟随讲解员我们穿过小广场,来到了后面安放着无数英雄的墓地。黑色的石板散发出的是庄严肃穆,白色的五角星却呈现的是一种悲壮。一排排整齐排放着的墓碑,安放的不仅仅是那些为革命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的魂灵,他更多的承载的是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墓碑上放着一朵还未凋零的黄花,那是对先辈无声的敬仰。听着讲解员的讲述,那烽火硝烟、血雨腥风的战场仿佛就在眼前,并由此可以感受到共产党人的坚强不屈的革命意志。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和革命军队,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统治,让广大人民群众翻了身,获得了自由,成为国家的主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革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岁月如梭,当年的硝烟早已散尽;纷飞的子弹已化为乌有。山上耸立的丰碑,见证了沧桑的历史。进入馆内,我们看到了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保存下来的实物以及详实的文字资料,更进一步的增进了我对那段历史的了解。孟良崮战役是沂蒙人民对革命所作出的贡献的典范。沂蒙老区人民怀着对共产党的无比信任和对人民军队的无限热爱,舍生忘死、参军参战、全力支援前线、抢救伤员的画面展现在我眼前,让我们对他们肃然起敬,也真正体会到了革命战争的残酷,革命成果的来之不易。思想震憾的我们,心灵也受到了洗礼。是他们团结协作,战胜了艰难困苦;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穿梭于战场上的枪林弹雨中抢救伤员。他们对伤员精心照顾,体贴入微。更是他们不怕脏,不怕累,吃苦耐劳,勇挑重担,才有了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才有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才有了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
走出孟良崮,虽然心情也有些沉重,但与之前离开马牧池的心情相比,略增了几分感动,几分自豪。这应该是对逝者的另一种悼念吧!
我们参观的第三站,是有“小延安”美誉的莒南大店镇。大店镇以历史悠久而著称。1939年,八路军115师在政委罗荣桓、代师长陈光的率领下,从山西挺进山东鲁西,1943年3月转战来到莒南大店镇。从此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曾长期驻扎在这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省政府——山东省政府在这里诞生。刘少奇、罗荣桓等老一辈革命家长期在这里生活、战斗和工作。莒南一度成为山东省党政军指挥中心,山东革命的核心,成为中国红色革命“星星之火”中闪亮的一支。
当我们跟随讲解员走进这座由当年开明乡绅贡献出的庄园改做的革命遗址时,顿时被她的厚重人文气息所深深吸引。大宅里的青砖、旧瓦,屋内的老式电话、黄褐色的军事地图,真实、感人的照片,栩栩如生的作战沙盘,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当年那血与火的岁月,老一辈革命家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呕心沥血,运筹帷幄,舍生忘死,纵横沙场,指挥山东军民浴血抗战,那雄壮有力的歌声。不禁让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经过对红色历史遗迹的参观学习,增进了我对革命老区的了解,感受到了艰苦奋斗、舍身救国的革命精神,并深受鼓舞。了解了八路军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在抗日期间他们对与革命所做的卓越贡献和可歌可泣的战斗英雄们的故事。他们在缺乏枪支弹药的情况下,处在国内反动势力与国外势力的双重打压下,却依然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由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的转变。思考至此,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和无畏,被革命先烈为了党及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爱党拥军的沂蒙红嫂精神感动着,心中充满了无限敬畏。
这次的“下基地 ”红色实践活动,虽然短暂,但很充实。使我们重温了那段可歌可泣的悲壮的历史,同时又净化了我们的灵魂,使我们受益匪浅,备受鼓舞。追思过去,我们更要着手于现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用智慧武装自己的头脑,让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具有沂蒙精神特质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回报社会,报效国家。
第三篇:临沂大学红色下基地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临沂大学红色下基地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年 级:
姓 名:
专 业: 学 号:
传承沂蒙精神,强化责任担当。2012年9月21日,临沂大学全体师生来到沂蒙影视基。沂蒙影视基地,位于著名的沂蒙山革命老区,今天的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因为拍摄为共和国60周年献礼的长篇历史电视剧《沂蒙》而设立是在原有村落的自然风貌基础上稍加修饰而建立的红色影视基地,又称山村好莱坞,先后有电视剧《沂蒙》《沂蒙六姐妹》《沂蒙英雄》《地道英雄》《娘》电影《斗牛》《岛城风云》在此拍摄。曾不为外人所知,至今仍保留着古朴的村落、幽深的石板巷、石板桥以及残破的老石屋、茅草屋。自从在这里拍出了《沂蒙》、《沂蒙六姐妹》、《斗牛》、《沂蒙英雄》等多部影视剧后,这个偏僻的山村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线,更随着电视剧《沂蒙》在央视的热播,以及在山东卫视和临沂新闻综合频道的隆重推出,聚集了无数关注的目光!尤其电影《斗牛》的主演黄渤先生荣获台湾金马奖影帝后更是将我们沂蒙山的一个小山村宣传了出去,这就是地处沂蒙山腹地的马牧池乡常山庄村。马牧乡常山庄村,一个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处处保持着战争
年代历史风貌的小山村。这里仍保留着的古朴的村落、幽深的石板巷、石板桥以及残垣断壁式的老石屋、茅草屋,脑海里浮现的便是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村貌。近日,临沂市委宣传部组织多家网络媒体采访《沂蒙》影视拍摄基地。采访中看到,拍摄基地已经修建了地主大院、李家大院、日本宪兵司令部、据点炮楼等景点。2008年大型电视连续剧《真心英雄》、《地道英雄》、《沂蒙六姐妹》、《娘》等影视剧在这里拍摄,为该基地又留下许多有价值的红色旅游景点。同时,随着《沂蒙》等大型电视连续剧在建国60周年之际的热播,这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沂蒙古村落”现在正成为红色影视拍摄和红色旅游的首选地。沂南县目前正对这一资源进行高标准规划和包装,开发建
设《沂蒙》影视拍摄基地旅游区。按照规划,下一步将修建引景区(大门、长廊、停车场等)、综合服务区(酒店、旅馆等)、抗日山村、沂州影城、常山古寨、沂蒙水苑、欢乐农庄等景区,其中在抗日山村中,主要建设影视街、红军街、抗日街、支前街、民俗街等各具特色的景点。目前,该项目开发的主体规划已经确定,相关基础建设工作也已经全面展开。
沂南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是党的活动历史在沂蒙山区最早的县份之一。原山东省委书记高克亭曾经说过:“山东的中心在沂蒙,沂蒙的中心在沂南,沂南的中心在常山(今沂南县马牧池乡)。”党政军领导机关较长时间驻在这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和190多位解放军高级将领,都曾在这里战斗过、工作过,境内发生了九子峰战斗、留田突围、大青山战斗、孟良崮战役等上百次战斗,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在这块奉献的热土上,涌现出了“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红嫂”明德英,“火线桥”队长李桂芳等一大批英模人物,尤其是沂蒙红嫂明德英的事迹,成为军民鱼水情的千古绝唱,先后推出了电影、芭蕾舞剧等影视作品,教育影响了几代人,“沂蒙红嫂”更成为沂蒙人民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集体称谓。
这里就是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至今仍保留着战争年代历史风貌的小山村、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
如今,这个偏僻闭塞的小山村变成了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被誉为中国“山村好莱坞”、“中华红色堡垒第一村”,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观光旅游? 吃过午饭,我们来到——孟良崮战场遗址,也就是今天的孟良崮纪念馆,孟良崮纪念馆前的大门上题写这“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这几个字,我们几个连被分成两队,一对先进行参观烈士墓地,另一队进行参观孟良崮纪念馆,我们四团三连先进性烈士墓地参观后,我们切身感受到了革命烈士那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随后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孟良崮纪念馆,导游向我们介绍,“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经过浴血奋战于孟良崮一举歼灭了国民党的精锐部队整编七十四师及援军一部,共32000余人,击毙该师师长张灵甫,孟良崮由此而名扬海内外。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为山东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内共分5个展厅,分别为门厅、战役厅、支前厅、英烈厅和双拥厅。”
最后一站八路军115师司令部即省政府旧址,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了解到 大店镇是历史文化名镇,从明万历年间到清末,这里共出了八名进士、二十三名举人、二十名拔贡。300多个朝廷为官者。我们同学听到这里心产生了钦佩之情。1941年3月至1945年9月,八路军三大主力之一的115师在罗荣桓的率领下,从山西挺进山东,长期驻扎大店庄氏庄园内,作为党政军指挥中心,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115师司令部、山东军区、省战工会、滨海地委都曾长期驻扎在这里,被称为山东的“小延安”。目前,纪念馆分为滨海革命史纪念馆、刘少奇同志在山东纪念馆、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在临沭纪念馆、八路军一一五师在临沭纪念馆等展馆、展厅,主题定位为“滨海根据地,少奇沂蒙情”。临沭县作为抗战时期滨海根据地的核心县,曾经是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滨海区、山东战工会、八路军115师、新华社山东分社诞生地和刘少奇、罗荣桓、陈毅、朱瑞、谷牧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和工作过的地方,而刘少奇又是建国前,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来山东指导工作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核心成员。1945年8月13日,为迎接抗战胜利,接受日寇投降,在莒南县大店镇集合准备出席全国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的38名山东代表,联名向省临时参议会和省行政委员会写出申请,要求成立山东省政府。省临时参
议会和省行政委员会召开第20次联席会议一致决定,成立山东省政府,选举黎玉为省政府主席。8月13日,黎玉签发布告,昭告全省:山东省政府自即日起行使职权。当时的山东省人民政府下辖公安总局、财政厅、民政厅、实业厅、司法厅、教育厅及卫生总局7个厅局,分别住在三元、四喜、五柳、慎余、安仁、三余、燕喜7个堂号内办公。作为当年沂蒙老区的集中体现和代表,罗荣桓等革命家在莒南指挥山东军民与日、伪军战斗达四年之久,上万次之多,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这里流传着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今天看来这是我们同学值得学习的!本次活动时间短暂,为了更全面深入了解这段历史,我又把《红嫂》、《沂蒙六姐妹》等描写临沂历史的视频看了一遍,然后又查阅了相关历史书籍,更是感受到了临沂的伟大和临沂人民的伟大。
通过临沂大学组织的这场红色“下基地”活动,我相信每个同学一定收获满满的,我想在这里感谢我的大学给了我们新生了解沂蒙精神的机会,这次活动使学生对红色文化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我想这也正是为了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和建团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充分发挥社会实践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的优势。这次 实践活动时间紧凑、内容丰富,师生们纷纷表示,在实践中受了教育,长了才干,活动结束后,将总结心得体会,做好实践报告,把活动所得内化为自身的沂蒙精神特质,努力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篇二:临沂大学红色育人下基地活动心得体会 大学生“下基地”实践活动调研报告 沂蒙山为革命老区,曾为中国革命做出过巨大贡献,保留了大量革命遗址,成为今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传承沂蒙精神,强化责任担当;虚心接受教育,主动磨练意志;笃奉明义锐思,抱负致远弘毅;遵守实践纪律,培育沂蒙特质”,2012年的9月21日,我们心怀对沂蒙老区革命烈士的敬仰,整装向前,一起踏上了沂蒙红色文化的荣光?? 早上7点钟,我们的车踏上了奔赴革命老区的征程。第一站是有中国“山村好莱坞”之称的沂蒙影视基地。沂蒙影视基地位于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它是在原有村落的自然风貌基础上稍加修饰而建立的红色影视基地,它至今仍保留着古朴的村落、幽深的石板巷、石板桥以及残垣断壁式的老石屋、茅草屋。走进这个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处处保持着战争年代历史风貌的小山村,脑海里便浮现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村貌,古朴、宁静,缓缓地诉说着不老而荣光的峥嵘岁月。马牧池乡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山东沂蒙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数十万军民在此浴血奋战抗击日寇侵略;解放战争时期更是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奉献和牺牲。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和190多位解放军高级将领,都曾在这片土地上战斗过、工作过。在这块奉献的热土上,还涌现出了“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红嫂”明德英,“火线桥”队长李桂芳等一大批英模人物,成为军民鱼水情的千古绝唱。顺着一条石板巷我们走进了这座曾经历过炮火纷飞,见证过沂蒙人民英勇支前,谱写过沂蒙军民鱼水情的小山村。沿着曲折小巷,两旁幢幢石头砌成、茅草披顶的老屋,诉说着百年古村的历史沧桑。石板小巷连着一个个农家小院,每一座茅屋内的块块展板、幅幅图片,都记录着那个年代的沂蒙女儿对党、对人民军队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大爱:一座农家小院,一尊年轻妇女一手搀着伤员,一手掀开衣角用乳汁救护的铜像,这是“红嫂”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真实故事的在现;在战火纷飞岁月里,沂蒙六姐妹起早贪黑地为军队烙煎饼、逢军衣、做军鞋,颠着一双小脚,在崎岖的山路上抬担架、救伤员,推小车、送军粮;还有用自己六岁女儿为战士们换口粮的大嫂;有为照顾公婆让未婚夫在前线安心作战而抱着大公鸡拜天地的新娘,一位永远的新娘,因为她从未把新郎盼进家门?? 马牧池乡常山庄村曾不为外人所知,自从在这里拍出了《沂蒙》、《沂蒙六姐妹》、《斗牛》、《沂蒙英雄》等多部影视剧后,这个偏僻的山村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线,更随着电视剧《沂蒙》在的热播,这里聚集了无数关注的目光!如今,这个偏僻闭塞的小山村变成了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被誉为中国“山村好莱坞”、“中华红色堡垒第一村”。但更值得我们感怀于心的是其中蕴含的那种无私大爱,是在沂蒙红嫂,沂蒙母亲她们这些平凡伟大的女性身上,彰显出的沂蒙人民深厚的爱党爱军情怀和人性之大善大美之爱!第二站是参观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位于山东省蒙阴县和沂南县交界处,属蒙山山系,主峰海拔575。2米,面积1。5平方公里。相传宋朝杨家将将领孟良曾屯兵于此,故名。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为山东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馆于2007年纪念孟良崮战役胜利60周年新落成,整个外形是两个红色的三角形战旗,两个战旗形成孟良崮大崮顶山形,共二层,高度为19。47米,象征着孟良战役发生在1947年。走进纪念馆,才看到粗糙的红色外墙上,嵌满了成千上万颗子弹,这粒粒子弹,似乎在诉说着63年前那场战争的惨烈。馆内共分5个展厅,分别为门厅、战役厅、支前厅、英烈厅和双拥厅。进入馆内,一幅幅图片、一件件珍贵的实物、一组组雕塑,在解说员的动情解说下,仿佛把我们带回到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对孟良崮战役有了更加直观和全面的认识。1947年4月,蒋介石在对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受挫的情况下,转而对陕北和山东两解放区发动了重点进攻。我人民解放军著名将领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十个纵队和大批的地方武装,以压倒一切的气慨,以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克服人员武器严重不足,生活物资极为短缺,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指挥下,战士保持高度的团结和旺盛的革命斗志,团结广大群众,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自力更生,百折不挠,英勇奋战,经过5月13至16日的浴血战斗,将国民党素有“王牌师”之称的整编74师3万余人全歼于孟良崮山区,该师师长张灵甫亦被击毙,取得孟良崮战役伟大的胜利。这一战役,开创了在敌重兵密集并进的态势下,从敌阵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的范例,是打破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和转变华东战局的关键一战,扭转了当时的华东战局,拉开了解放战争大反攻的序幕,对推进解放战争的进程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胜利信心,被陈毅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孟良崮战役后来成为小说《红日》的历史题材。
随后,解说员还把我们带到了纪念馆后面的山坡上,只见山坡上密密地排满了一座座黑色大理石底座、上雕银色五星的坟茔。解说员介绍到,在那场战役中有五千余名英烈长眠于这块英雄的土地上,他们牺牲时的平均年龄只有20岁。20岁!多么鲜活的生命!回想我们20岁时,风华正茂,生活在幸福安定的环境中。按常理,他们的生命似乎没来得及展开,但他们却用自己最短促的一生,用一腔热血在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历史上绽放出朵朵耀眼的火花。坟茔静静,松柏肃穆,诉说的是一段历史,感悟的是一种品质,传承的是一种精神。最后一站,是莒南大店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暨省政府旧址纪念馆。八路军115师司令部和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政府诞生地,位于山东省莒南县大店镇。总面积4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少奇、罗荣桓、朱瑞、陈光、黎玉、肖华、陈仕榘、谷牧等老一辈革命家长期在莒南生活、战斗、工作过。莒南一度成为山东省党政军指挥中心,被誉为“小延安”。1945年8月13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省级政权组织—山东省政府在莒南县大店镇成立,在此驻扎的八路军115师在此之前早已同人民情同一家。在115师离开此地要往临沂时,当地的百姓唱起了跟着部队学会的歌:“秋风凉,树叶儿黄,战士杀敌在前方,我为战士缝棉装??”一首质朴的歌唱出了军民鱼水情。现在,我们站在了这个充满革命深情厚谊的土地上,耳畔歌声仿佛还在回响,那一声声一句句仿若是一句句问句,鞭策着我们现代人,向着党向着党的领导奋力向前走。如今中国已经逐渐安定下来,要想实现中国繁荣富强,必须紧紧围绕在以党中央为核心的领导班子上,共同努力,团结奋斗。“爱党爱军”绝不能只是一句空话,要成为真正的 指引人们前进的核心。
在山东省政府旧址,那简陋的办公室及办公设备很好的诠释了陋室不陋的含义。一张地图,一把木头椅子,一部电话机,一张只铺着草席子和薄褥子的床,这就是办公室加卧室。这样的简陋是现代的办公室人员无法想象的,也正是这样的陋,才描绘了那样一种艰苦奋斗的沂蒙精神。现在,我们作为大学生就应该学会这种艰苦奋斗,生生不息的精神,从而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路走来一路风景,一路景色一路不同,尽管有些是走马观花,有些是流连忘返,但总归享受了旅游的乐趣。但是,此次“下基地”实践活动对于我来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是一次永生难忘的人生历练。这次实践活动的开展生动真实的向我们展现了伟大的沂蒙精神诞生的光辉历程,开拓了的视野,也让我们从感受到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中真实的体会到了沂蒙精神的内涵。实践活动虽然已经画上了句号,但是从实践参观中所得到的震撼将激励我牢记誓言,磨练意志,努力担当起时代所赋予我的重任,以实际行动继承发扬红色沂蒙精神。篇三:2012年临沂大学红色教育下基地学习心得体会 2012年暑期“下基地”实践活动心得
寻访革命旧迹,继承烈士遗志。2012年7月1日上午,临沂大学5000余名2011级学生和700余名40岁以下青年教师来到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悼念革命先烈,缅怀丰功伟绩,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拉开了临沂大学“下基地”实践活动的序幕。
“下基地”实践活动是临沂大学红色育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要求的具体实践,是落实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部署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团中央以纪念建团90周年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要求的重要内容。同时这次活动也是临沂大学深化创先争优、促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强化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和教育培训的重要载体。
本次活动分为8个团,155个连按不同批次进行。我所在的是3团19连,我们团主要由体育学院和商学院的学生和老师组成。活动历时三天,时间从7月2日至7月4日结束。主要参观了:华东革命烈士陵园、陈毅旧居、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沂南诸葛亮城、红嫂影视基地、沂蒙山根据地纪念馆、天主堂和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等
我2005年来临沂工作,至今已有7个年头,虽然对临沂近几年一些新变化都身临其感,但是对临沂的发展历史还了解甚少。来临沂之前对临沂的红色革命事迹早有耳闻,但只有了解个大概。这次下基地活动真的给我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使对临沂这一革命圣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的几点心得与大学分享。
第一,深化了对历史的了解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沂蒙山区是山东最早建立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地区之一。早在建党初期,党的创始人之一王尽美就在沂蒙山区播下了革命的种子。30年代,中共地方党组织领导的著名的苍山暴动、日照暴动、龙须崮暴动、沂水暴动等,显示了共产党人和沂蒙人民的大无畏的革命斗争精神、英勇献身精神。刘之言、郭云舫、刘晓浦、刘一梦、孙善师、孙善帅等革命先烈的英名,永铭沂蒙大
本次活动时间短暂,为了更全面深入了解这段历史,我又把《红嫂》、《沂蒙六姐妹》等描写临沂历史的视频看了一遍,然后又查阅了相关历史书籍,更是感受到了临沂的伟大和临沂人民的伟大。
第二,对沂蒙精神更有了深入理解 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群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沂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1992年7月28日,江泽民同志来临沂视察,欣然写下了“弘扬沂蒙精神,振兴临沂经济”的题词。姜春云、丁关根、吴官正等领导同志也先后对弘扬沂蒙精神作出指示、提出要求。在中央和省委的重视、关怀下,市委认真总结、吸纳沂蒙人民的新创造、新经验,将沂蒙精神的内涵概括并完善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爱党爱军”是沂蒙精神的灵魂,展示了沂蒙人民所具有的立场坚定、方向明确、追求执着的崇高政治信仰。自古以来,沂蒙人民一贯崇尚进步。在党的领导下,沂蒙人民的愿望开始变成现实。经过战争的考验,沂蒙人民从亲身经历中看到了党的英明伟大,形成了坚定的爱党爱军的政治觉悟。并将这种发自内心的爱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参军参战,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开拓奋进”概括了沂蒙人民追求进步、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先进思想意识,是沂蒙精神的永恒主题。不安于现状,不墨守成规,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这是沂蒙人的重要特点和秉性。正是这种秉性,使沂蒙儿女在翻身求解放、求自由中不停地求索,勇于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敢于冒极大的风险支持革命、参与
革命。也正是这种秉性,使沂蒙人民在改革开放中敢于革故鼎新,敢为人先,勇于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头。临沂的不断发展是沂蒙人民开拓奋进的结果。“艰苦创业”是沂蒙人民的特殊品格,它体现了沂蒙人民不管在什么困难条件下,都能自力更生、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贫困的地理、自然条件和长期的文化积淀,造就了沂蒙人民含辛茹苦、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战场上,沂蒙人民特别能战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沂蒙人民将艰苦创业寓于改革开放之中,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创造出许多令人称赞的奇迹,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以至人们把诚实能干作为沂蒙人的代名词。
“无私奉献”概括了沂蒙人民顾全大局、公而忘私、自我牺牲、勇于奉献的价值取向,这是沂蒙精神的核心。沂蒙人民坚守道义,耿直忠贞,一旦认清了前进的道路,就义无返顾地走下去。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为了建立新中国,不怕牺牲,留下了彪炳千秋的英雄事迹。和平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沂蒙人民在任何情况下,尤其是在关键时刻,总是以党和国家利益为重,挺身而出,满腔热情地主动承担义务和责任,宁愿牺牲小家,也要顾全大家,总是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充分体现了老区人民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第三,强化了责任意识 这通过这次“下基地”活动,更加形象直观的了解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我作为人民教师的一员,责任心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责任心对教师而言,是师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的责任心,体现在对待教育事业、学校工作、学生工作的态度之中,显现在自身的教育教学业绩中。没有责任心的教育,就不会有成功的教育。
1、教育是一种“大爱”。从事教育就要淡薄名利、守得住宁静;就要乐于奉献、爱岗敬业。教师的责任心是职业情感的基础。一个教师只有把教书这个职业确认为自己的道德原则,对自己的本职工作产生自豪感和幸福感,才会对教育工作表现出热忱和悉心投入的态度。
2、教育就是对学生负责。对学生全面负责,让每一个人都享受成功是我们教师应尽责任。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成人成才是我们教师追求的工作责任目标。对学生负责就要对学生全面负责,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也要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也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健康、品德和习惯。对学生负责就要对学生未来负责、对学生的发展负责。要精心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生活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素养。
3、教育责任心的根基就是教师的良心,教育水平有高低之分,教育责任心不应有强弱之别。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才会给学生创造幸福的学习生活,享受到教育人生的乐趣。责任感能激发人的潜能,也能唤醒人的良知;而失去责任感不仅丧失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将失去必要的人的良知。对我们教师来说,一届学生未教好,还会有下一届,还可以重头再来;而对于家长,只有一个孩子,根本不可能重头再来。也就是说一个学生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是百分之一,可对于家庭来说他就是百分之百。作为教师,一旦失去了责任感,必将于麻木中失去最基本的教育良知。
通过这次活动,对自己的心灵进行了洗礼,更坚定了“永远跟党走”、“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弘扬沂蒙精神”的信念,激发了爱国主义热情,作为一名临沂大学的教师,更要将爱国、爱党、爱临沂的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振奋精神、开拓创新,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增加责任感,加强党性修养,把自己的工作做细做好,为临沂大学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篇四:红色育人工程“下基地”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临沂大学红色育人工程“下基地”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年 级:
姓 名:
2011级 xxxxxxxx 专 业: 学 号:
红色育人工程“下基地”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事关全国人民的整体素质,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着重要的作用。构建文明临沂,就要用先进的理论、高尚的道德、沂蒙的精神来陶冶市民。我们是新时代的主人,我们是祖国的花朵,只有永远铭记沂蒙的进取精神,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才能成为一名具有沂蒙精神特质的优秀大学生。沂蒙是一块红色的热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培育下,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一起,共同创造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沂蒙精神诞生于血与火的战争年代,成长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中进一步升华,进入新世纪以来,沂蒙精神融革命传统和时代精神于一体,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发展新的时代内涵,成为鼓励沂蒙人民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临沂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临沂大学是沂蒙精神哺育成长起来的大学,利用发源于此的沂蒙精神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把临沂的红色文化资源整合成育人资源,可谓占尽天时地利。
我们临沂大学为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文化,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要求,6月29日,我校在校友中心会议室召开红色育人工程“下基地”工作部署会,对即将开展的“传承沂蒙精神 强化责任担当”为主题的临沂大学红色育人工程“下基地”实践活动进行全面部署和调度。学校党委书记丁凤云、党委副书记石立岩,临沂团市委书记罗成建,以及“下基地”活动相关县区宣传部分管部长、相关基地负责人出席了部署会,由石立岩主持会议。丁凤云强调,活动要结合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此次活动由学校统一组织、统一部署,参观考察临沂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个中心、八个组团”)。各学院要成立以书记为团长,辅导员、青年教师为成员的“下基地”实践活动工作小组,以高度的责任心,做好活动方案的制定、活动的组织协调、安全保障、活动总结等工作,要把此项活动纳入学生的学分,让他们在活动中受教
育、有收获,并形成考察报告,逐步推选和宣传。
此次活动参加人员为2011级学生、学校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辅导员和学校、学院班子成员,队伍庞大,人员密集,队伍要按照整建制编排,队员要遵守秩序、锻炼吃苦节俭的品质,不为县里、基地添麻烦。7月1日上午,我校5000余名2011级学生和700余名青年教师分批次抵达在华东革命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塔前庄严宣誓,启动了以“传承沂蒙精神,强化责任担当”为主题的2012年暑期“下基地”实践活动,以此向党的生日献礼,向革命先烈致敬。
在此次规模空前的集中“下基地”社会实践活动中,党委书记丁凤云代表学校党委提出希望和要求:一是,希望大家提高认识,充分理解本次活动的重要意义。要认识到“下基地”实践活动是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要求的具体实践,是落实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部署要求的重要举措,是落实团中央以纪念建团90周年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要求的重要内容,也是我校“三三三六”红色育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次活动也是我校深化创先争优、促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强化青年教师党性锻炼、教育培训和社会实践的重要载体。二是,希望大家明确目标任务,确保活动的实效性。此次活动学校作了周密的安排和部署,大家要珍惜这次难得的实践教育机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和参与这次活动;全体教师要认真结合社会实践,开展课题研究,并将其真正应用到教学和科研之中;全体同学要自觉接受沂蒙精神的教育和熏陶,并把它内化为自身的沂蒙精神特质,努力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三是,希望大家强化组织观念和纪律意识,保障活动安全有序进行。
此次活动参与人员广,时间跨度大,是我校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对全校青年教师和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一次全面锻炼和检验:要严格遵守活动纪律,强化安全意识;要严格遵守各教育基地的管理规定,以最文明的举止和最严明的纪律充分展示临大人的素养和风范;要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锻炼思想,磨练意志。
启动仪式上,我和全体“下基地”的师生们一起举起右拳,面向纪念塔,郑重宣誓:“传承沂蒙精神,强化责任担当;虚心接受教育,主动磨练意志;笃奉明义锐思,抱负致远弘毅;遵守实践纪律,培育沂蒙特质。” 7月2日,红色育人工程“下基地”实践活动全面展开。2011级学生、学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辅导员共6000余人分两个批次,四条线路,8个团,155个连,分赴临沂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
商学院积极响应学校组织的“下基地”实践活动,出动16个连,分编在3个团分赴临沂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
三日里,我们去了新四军军部旧址、滨海红色文化纪念园、省政府旧址、诸葛亮城、沂蒙影视基地(aaa)、沂蒙山根据地旅游风景区、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临沂大学沂水分校(宿)等一系列红色旅游景点,感受沂蒙精神。一抵达景点,同学们就按捺不住纷纷下车去参观景点,纷纷留影合照,感受红军红嫂们所遗留下来的品质。不管刮风下雨,大家的积极性一直很高。
7月2日晚,异彩纷呈的篝火晚会在临沂大学沂水分校举行,学校党委书记丁凤云,党委副书记谢亚非,副校长姜同松,副校长王明福,临沂团市委书记罗成建,沂水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徐本开与文学院、生科院、商学院、体育学院师生共同联欢,为“下基地”活动增添了欢快祥和的气氛。商院16个连的同学老师纷纷献唱,体院献上了舞龙舞狮、健美操、拉丁舞、武术,沂水分校的老师同学们也带来了节目。这些活动扫除了师生一天的疲惫,也将晚会一次次推向高潮。沂水分校还为下基地人员提供了三餐,有包子、馅饼、油条、鸡蛋汤、鸡腿、炒菜、鸡蛋、馒头等,伙食非常不错,得到同学们的好评。沂水分校建在山上,风景优美,我和伙伴们成群结伙去湖边散步,在草坪上嬉戏,在健身器材上锻炼。沂水分校的住宿,6人一间,卫生条件不错。篝火晚会前,领导们还视察了沂水分校校区建设,到宿舍看望了“下基地”的师生。当天同学们都吃的好睡的香,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各基地服务态度良好,都备有专业的导游,临沂大学商学院的同学们表现出了极高的文明素养。学院领导和师生们一起边看展览,边听讲解,图文、实物并茂,加上讲解员精彩的解说,仿佛把大家带到了硝烟弥漫的年代,感受到了缺衣少食的生活,战火纷飞的战场,浴血奋战的英雄儿女以及不屈中挺起的民族脊梁。大家一起接受心灵的洗礼,一起留恋,一起悲叹,一起振奋,一起了解了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先烈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投身革命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以及伟大的沂蒙精神诞生的光辉历程,在革命烈士墓前,师生们怀着崇敬之情,瞻仰烈士墓碑,缅怀革命先烈。三天的实践活动很快结束,商院井然有序的组织,文明有礼的行为给各基地人员留下极好的印象。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次活动虽然时间紧,但内容丰富,是一场别 开生面的教育与洗礼,他们在实践中受了教育,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将会更加努力,传承烈士遗志,把国家建设的更加富强。
“红嫂精神”、“小推车精神”、“六姐妹精神”等能成为永不过时的红色传承,都是“沂蒙精神”的具体体现。“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上战场”是革命战争时期沂蒙人民的真实写照。20世纪80年代,丁凤云曾整理过沂蒙女性的故事,编辑成了《沂蒙红嫂》、《沂蒙妇女运动史》、《大鲁南妇运史》三部书,近年来又拍摄了电影《沂蒙六姐妹》和42集电视剧《沂蒙》。在这些资料的过程中,我被英雄人物的精神所感动,深深净化了灵魂。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也应该如此,不能仅凭简单说教,内容上要做到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现实与虚拟相结合;方式上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熏陶与灌输相结合、个人与集体相结合。要不断探索和拓展教育方式和途径,让德育教育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被大学生从内心接受,才能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理想信念的真实存在。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党政军民共同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实践中,红色文化也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理想和信仰拼搏奋斗的重要精神力量。
就高校而言,应充分利用和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用红色文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因为红色文化自身具有的真实性、鲜活性、激励性、历史性等特点,注定了要比传统意义上的理论教材更加生动,更能够让大学生广泛接受和认可,尤其是将红色文化与地域文化有机融合,更能发挥教育作用。比如,临沂大学实施了“红色育人工程”,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沂蒙精神”这一“红魂”,进一步拉近了大学生与红色文化的距离,起到了“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篇五:临沂大学红色之旅优秀实践报告 怀着一种对沂蒙精神的崇拜走近临沂,参加了学校里组织的“下基地”红色育人工程实践活动。短短三天,企盼读懂沂蒙,了解沂蒙,但这只是一种愿望而已。短短三天,我尝试着用不同的眼光、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探寻、了解、思考沂蒙精神,渐渐的灵魂得到了净化、思想有所启迪、信念得到升华。这是一场具有深刻而有意义的红色之旅,同学们,满怀期待踏上征程。
庄严宣誓
“传承沂蒙精神,强化责任担当;虚心接受教育,主动磨练意志;笃奉明义锐思,抱负致远弘毅;遵守实践纪律,培育沂蒙特质。”7月1日,在党的生日当天,我们在华东革命
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塔前庄严宣誓,启动了以“传承沂蒙精神,强化责任担当”为主题的2012年暑期“下基地”实践活动,以此向党的生日献礼,向革命先烈致敬。
在党委书记丁凤云的讲话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学校党委对此次 “下基地”社会实践活动的希望和要求:一是,希望我们提高认识,充分理解此次活动的重要意义。要认识到“下基地”实践活动是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要求的具体实践,是落实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部署要求的重要举措,是落实团中央以纪念建团90周年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要求的重要内容,也是我校“三三三六”红色育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次活动也是我校深化创先争优、促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强化青年教师党性锻炼、教育培训和社会实践的重要载体。二是,希望我们明确目标任务,确保活动的实效性。我想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次难得的实践教育机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和参与这次活动,并且要自觉接受沂蒙精神的教育和熏陶,并把她内化为自身的沂蒙精神特质,努力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三是,希望大家强化组织观念和纪律意识,保障活动安全有序进行。此次活动参与人员广,时间跨度大,是我校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对全校青年教师和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一次全面锻炼和检验,要严格遵守活动纪律,强化安全意识;要严格遵守各教育基地的管理规定,以最文明的举止和最严明的纪律充分展示临大人的素养和风范;要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锻炼思想,磨练意志。
九间棚精神---艰苦奋斗,吃苦耐劳 7月3日上午,我们一行来到闻名全国的九间棚,亲身感受沂蒙老区人们的艰苦创业成果和吃苦耐劳精神。“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立足于自己的力量基础上,克服困难,完成了前人所未完成的伟大事业,这就是九间棚精神”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九间棚的肯定。当看到巍峨的山峦、崎岖的山路以及山腰上的排排房屋,在场的同学们无不感叹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九间棚人们硬是把经济发展起来并且创造了大量财富,对他们的敬仰油然而生。师生们沿着蜿蜒曲折的盘山山路而上,走在九间棚人们的汗水上,感受着九间棚人们创造的伟大奇迹,这是一次心灵的旅程。当我们站在九间棚制高点鸟瞰山下的房屋和山腰的盘山路、远眺着美丽的风景,九间棚精神让人肃然起敬。满山的果树和金银花、迂回盘旋的水渠、深不可测的天潭以及正在建设的九间棚纪念馆,九间棚人的创业精神让人敬仰。昔日的穷山僻壤九间棚人硬是活生生的把它变为如今的全国闻名旅游景区,这其中的艰苦创业精神值得传扬。
九间棚精神是红色沂蒙精神的典型体现,反映了沂蒙人们艰苦创业的信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作为实施红色育人工程的临沂大学有责任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使这样的精神得以永久传承。
大青山一游 7月3日下午,我们向费县大青山纪念广场进军,缅怀在1941年12月31日大青山胜利突围献出宝贵生命的英烈。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瞻仰了烈士纪念碑,感受战争岁月留下的点点滴滴。现场解说员先对广场的布局做了简单解说,接着讲述了大青山突围战及烈士纪念碑的意义。面对着高19.41米、底座直径11.30米的纪念碑,在场的同学们陷入深深的沉思,该是一场怎样残酷的战斗才换来今天的太平盛世。纪念广场上一尊尊雕塑无不凸显出人民对革命胜利的渴望。
参观完胜利突围纪念广场师生们共同合影留念,相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会自觉接受沂蒙精神的教育和熏陶,并把它内化为自身的沂蒙精神特质,努力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冲上孟良崮” 7月4日上午,在欣赏过“中华奇石园”形态万千的奇石之后,我们2团驱车赶往此次“下基地”活动的最后一站——孟良崮战役纪念馆。
上午10点,我们到达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同学们看着矗立在馆前的陈毅元帅和粟裕将军的塑像,顿时肃然起敬,怀着崇敬的心情,大家迅速在纪念馆前集合完毕,每四个连队由一个导游负责带队解说,分别参观门厅、战役厅、支前厅、英烈厅和双拥厅五个展厅和情境体验厅。展厅通过图片及实物展示了战役经过及沂蒙人民踊跃支前的情况,还列出了部分英模人物、战斗英雄的事迹;在情境体验厅中,人物模型和实地模拟再现了参战部队的进攻、阻援情况,也让同学们更深切地体会到了战斗的惨烈和沂蒙军人的英勇无畏!
参观之后,各连队随导游在纪念馆后面的烈士墓地重新集合。粟裕将军的骨灰就撒放在墓地正中,其后是烈士英名塔,塔身镌刻着在孟良崮战役中牺牲的2,800多名烈士的姓名,墓区内掩埋着2,800多名烈士的遗骨。在此,面对各位英雄先烈,党员再次宣读入党誓词,表示跟随党的坚定决心。
历史的记忆是难以
抹去,无法忘怀的。历史
予沂蒙打下了深色的革
命烙印,沂蒙予革命历史
也奉献了她关怀的乳汁。
沂蒙精神是一种能够传
世的精神、是一种催人奋
进的精神,它不仅影响了
过去几代人,今后仍将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我们将铭记。几天的红色育人工程“下基地”实践活动结束了,但它带给我们的是心灵上的震撼,是灵魂上的洗礼,我们接受了革命文化教育,沐浴着红色文化光辉,学习了革命先烈的大无畏精神。
第四篇:临沂大学红色下基地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临沂大学红色下基地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年 级:
姓 名:
专 业: 学 号:
传承沂蒙精神,强化责任担当。2012年9月21日,临沂大学全体师生来到沂蒙影视基。沂蒙影视基地,位于著名的沂蒙山革命老区,今天的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因为拍摄为共和国60周年献礼的长篇历史电视剧《沂蒙》而设立是在原有村落的自然风貌基础上稍加修饰而建立的红色影视基地,又称山村好莱坞,先后有电视剧《沂蒙》《沂蒙六姐妹》《沂蒙英雄》《地道英雄》《娘》电影《斗牛》《岛城风云》在此拍摄。曾不为外人所知,至今仍保留着古朴的村落、幽深的石板巷、石板桥以及残破的老石屋、茅草屋。自从在这里拍出了《沂蒙》、《沂蒙六姐妹》、《斗牛》、《沂蒙英雄》等多部影视剧后,这个偏僻的山村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线,更随着电视剧《沂蒙》在央视的热播,以及在山东卫视和临沂新闻综合频道的隆重推出,聚集了无数关注的目光!尤其电影《斗牛》的主演黄渤先生荣获台湾金马奖影帝后更是将我们沂蒙山的一个小山村宣传了出去,这就是地处沂蒙山腹地的马牧池乡常山庄村。
马牧乡常山庄村,一个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处处保持着战争
年代历史风貌的小山村。这里仍保留着的古朴的村落、幽深的石板巷、石板桥以及残垣断壁式的老石屋、茅草屋,脑海里浮现的便是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村貌。近日,临沂市委宣传部组织多家网络媒体采访《沂蒙》影视拍摄基地。采访中看到,拍摄基地已经修建了地主大院、李家大院、日本宪兵司令部、据点炮楼等景点。2008年大型电视连续剧《真心英雄》、《地道英雄》、《沂蒙六姐妹》、《娘》等影视剧在这里拍摄,为该基地又留下许多有价值的红色旅游景点。同时,随着《沂蒙》等大型电视连续剧在建国60周年之际的热播,这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沂蒙古村落”现在正成为红色影视拍摄和红色旅游的首选地。
沂南县目前正对这一资源进行高标准规划和包装,开发建
设《沂蒙》影视拍摄基地旅游区。按照规划,下一步将修建引景区(大门、长廊、停车场等)、综合服务区(酒店、旅馆等)、抗日山村、沂州影城、常山古寨、沂蒙水苑、欢乐农庄等景区,其中在抗日山村中,主要建设影视街、红军街、抗日街、支前街、民俗街等各具特色的景点。目前,该项目开发的主体规划已经确定,相关基础建设工作也已经全面展开。
沂南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是党的活动历史在沂蒙山区最早的县份之一。原山东省委书记高克亭曾经说过:“山东的中心在沂蒙,沂蒙的中心在沂南,沂南的中心在常山(今沂南县马牧池乡)。”党政军领导机关较长时间驻在这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和190多位解放军高级将领,都曾在这里战斗过、工作过,境内发生了九子峰战斗、留田突围、大青山战斗、孟良崮战役等上百次战斗,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在这块奉献的热土上,涌现出了“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红嫂”明德英,“火线桥”队长李桂芳等一大批英模人物,尤其是沂蒙红嫂明德英的事迹,成为军民鱼水情的千古绝唱,先后推出了电影、芭蕾舞剧等影视作品,教育影响了几代人,“沂蒙红嫂”更成为沂蒙人民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集体称谓。
这里就是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至今仍保留着战争年代历史风貌的小山村、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
如今,这个偏僻闭塞的小山村变成了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被誉为中国“山村好莱坞”、“中华红色堡垒第一村”,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观光旅游„
吃过午饭,我们来到——孟良崮战场遗址,也就是今天的孟良崮纪念馆,孟良崮纪念馆前的大门上题写这“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这几个字,我们几个连被分成两队,一对先进行参观烈士墓地,另一队进行参观孟良崮纪念馆,我们四团三连先进性烈士墓地参观后,我们切身感受到了革命烈士那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随后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孟良崮纪念馆,导游向我们介绍,“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经过浴血奋战于孟良崮一举歼灭了国民党的精锐部队整编七十四师及援军一部,共32000余人,击毙该师师长张灵甫,孟良崮由此而名扬海内外。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为山东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内共分5个展厅,分别为门厅、战役厅、支前厅、英烈厅和双拥厅。”
最后一站八路军115师司令部即省政府旧址,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了解到 大店镇是历史文化名镇,从明万历年间到清末,这里共出了八名进士、二十三名举人、二十名拔贡。300多个朝廷为官者。我们同学听到这里心产生了钦佩之情。
1941年3月至1945年9月,八路军三大主力之一的115师在罗荣桓的率领下,从山西挺进山东,长期驻扎大店庄氏庄园内,作为党政军指挥中心,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115师司令部、山东军区、省战工会、滨海地委都曾长期驻扎在这里,被称为山东的“小延安”。目前,纪念馆分为滨海革命史纪念馆、刘少奇同志在山东纪念馆、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在临沭纪念馆、八路军一一五师在临沭纪念馆等展馆、展厅,主题定位为“滨海根据地,少奇沂蒙情”。临沭县作为抗战时期滨海根据地的核心县,曾经是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滨海区、山东战工会、八路军115师、新华社山东分社诞生地和刘少奇、罗荣桓、陈毅、朱瑞、谷牧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和工作过的地方,而刘少奇又是建国前,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来山东指导工作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核心成员。
1945年8月13日,为迎接抗战胜利,接受日寇投降,在莒南县大店镇集合准备出席全国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的38名山东代表,联名向省临时参议会和省行政委员会写出申请,要求成立山东省政府。省临时参
议会和省行政委员会召开第20次联席会议一致决定,成立山东省政府,选举黎玉为省政府主席。8月13日,黎玉签发布告,昭告全省:山东省政府自即日起行使职权。当时的山东省人民政府下辖公安总局、财政厅、民政厅、实业厅、司法厅、教育厅及卫生总局7个厅局,分别住在三元、四喜、五柳、慎余、安仁、三余、燕喜7个堂号内办公。
作为当年沂蒙老区的集中体现和代表,罗荣桓等革命家在莒南指挥山东军民与日、伪军战斗达四年之久,上万次之多,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这里流传着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今天看来这是我们同学值得学习的!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沂蒙山区是山东最早建立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地区之一。早在建党初期,党的创始人之一王尽美就在沂蒙山区播下了革命的种子。30年代,中共地方党组织领导的著名的苍山暴动、日照暴动、龙须崮暴动、沂水暴动等,显示了共产党人和沂蒙人民的大无畏的革命斗争精神、英勇献身精神。刘之言、郭云舫、刘晓浦、刘一梦、孙善师、孙善帅等革命先烈的英名,永铭沂蒙大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著名的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是山东华东党政军领导指挥中心,刘少奇、罗荣桓、徐向前、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战斗工作。赵博、罗炳辉、刘炎、陈明、李竹如、常恩多、汉斯.希伯等著名革命烈士都在这块土地上献出了生命。从沂蒙山区出发,罗荣桓率雄师挺进东北;从沂蒙山区出发,陈毅率大军直下江南。在中国革命胜利的征途上,深深地印下了沂蒙人民支前车轮的辙印。沂蒙人民为夺取革命战争胜利,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10多万优秀儿女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本次活动时间短暂,为了更全面深入了解这段历史,我又把《红嫂》、《沂蒙六姐妹》等描写临沂历史的视频看了一遍,然后又查阅了相关历史书籍,更是感受到了临沂的伟大和临沂人民的伟大。
通过临沂大学组织的这场红色“下基地”活动,我相信每个同学一定收获满满的,我想在这里感谢我的大学给了我们新生了解沂蒙精神的机会,这次活动使学生对红色文化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我想这也正是为了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和建团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充分发挥社会实践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的优势。这次 实践活动时间紧凑、内容丰富,师生们纷纷表示,在实践中受了教育,长了才干,活动结束后,将总结心得体会,做好实践报告,把活动所得内化为自身的沂蒙精神特质,努力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第五篇:临沂大学红色下基地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临沂大学红色下基地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年 级:
姓 名:
传承沂蒙精神,强化责任担当。专 业: 学 号:
2012年9月21日,临沂大学2012级新生和辅导员来到八路军115师司令部即省政府旧址,悼念革命先烈,缅怀丰功伟绩,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拉开了临沂大学“下基地”实践活动的序幕。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了解到 大店镇是历史文化名镇,从明万历年间到清末,这里共出了八名进士、二十三名举人、二十名拔贡。300多个朝廷为官者。我们同学听到这里心产生了钦佩之情。
1941年3月至1945年9月,八路军三大主力之一的115师在罗荣桓的率领下,从山西挺进山东,长期驻扎大店庄氏庄园内,作为党政军指挥中心,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115师司令部、山东军区、省战工会、滨海地委都曾长期驻扎在这里,被称为山东的“小延安”。目前,纪念馆分为滨海革命史纪念馆、刘少奇同志在山东纪念馆、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在临沭纪念馆、八路军一一五师在临沭纪念馆等展馆、展厅,主题定位为“滨海根据地,少奇沂蒙情”。临沭县作为抗战时期滨海根据地的核心县,曾经是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滨海区、山东战工会、八路军115师、新华社山东分社诞生地和刘少奇、罗荣桓、陈毅、朱瑞、谷牧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和工作过的地方,而刘少奇又是建国前,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来山东指导工作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核心成员。
1945年8月13日,为迎接抗战胜利,接受日寇投降,在莒南县大店镇集合准备出席全国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的38名山东代表,联名向省临时参议会和省行政委员会写出申请,要求
2012届临沂大学新生开学下基地实践活动报告 陈圣君
成立山东省政府。省临时参议会和省行政委员会召开第20次联席会议一致决定,成立山东省政府,选举黎玉为省政府主席。8月13日,黎玉签发布告,昭告全省:山东省政府自即日起行使职权。当时的山东省人民政府下辖公安总局、财政厅、民政厅、实业厅、司法厅、教育厅及卫生总局7个厅局,分别住在三元、四喜、五柳、慎余、安仁、三余、燕喜7个堂号内办公。
作为当年沂蒙老区的集中体现和代表,罗荣桓等革命家在莒南指挥山东军民与日、伪军战斗达四年之久,上万次之多,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这里流传着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今天看来这是我们同学值得学习的!
随后来到了刘少奇纪念馆,在导游的讲解下,我们了解到“据悉,滨海红色文化纪念园暨刘少奇同志在山东纪念馆总投资5000万元,占地108亩,建筑面积约12000平方米。纪念馆在布展设计上,以文物、文献、历史图片为载体,结合馆藏实物,通过场景、模型、数字技术、图文等手段展示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抗日、拥军爱民的伟大沂蒙精神,特别突出再现刘少奇同志来山东指导工作的情景。展馆在展示上的一大亮点就是以文物、图片取胜,通过向各地征集有关革命文物,当年支援前线运粮食的木轮车、柳编筐,当年的手雷、三八大盖枪、八路军冲锋号、粮票、军功章等文物260余件。吃过午饭,我们来到沂蒙影视基。沂蒙影视基地,位于著名的沂蒙山革命老区,今天的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因为拍摄为共和国60周年献礼的长篇历史电视剧《沂蒙》而设立是在原有村落的自然风貌基础上稍加修饰而建立的红色影视基地,又称山村好莱坞,先后有电视剧《沂蒙》《沂蒙六姐妹》《沂蒙英雄》《地道英雄》《娘》电影《斗牛》《岛城风云》在此拍摄。曾不为外人所知,至今仍保留着古朴的村落、幽深的石板巷、石板桥以及残破的老石屋、茅草屋。自从在这里拍出了《沂蒙》、《沂蒙六姐妹》、《斗牛》、《沂蒙英雄》等多部影视剧后,这个偏僻的山村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线,更随着电视剧《沂蒙》在央视的热播,以及在山东卫视和临沂新闻综合频道的隆重推出,聚集了无数关注的目光!尤其电影《斗牛》的主演黄渤先生荣获台湾金马奖影帝后更是将我们沂蒙山的一个小山村宣传了出去,这就是地处沂蒙山腹地的马牧池乡常山庄村。
马牧乡常山庄村,一个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处处保持着战争年代历史风貌的小山村。这里仍保留着的古朴的村落、幽深的石板巷、石板桥以及残垣断壁式的老石屋、茅草屋,脑海里浮现的便是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村貌。近日,临沂市委宣传部组织多家网络媒体采访《沂蒙》影视拍摄基地。采访中看到,拍摄基地已经修建了地主大院、李家大院、日本宪兵司令部、据点炮楼等景点。2008年大型电视连续剧《真心英雄》、《地道英雄》、《沂蒙六姐妹》、《娘》等影视剧在这里拍摄,为该基地又留下许多
2012届临沂大学新生开学下基地实践活动报告 陈圣君
有价值的红色旅游景点。同时,随着《沂蒙》等大型电视连续剧在建国60周年之际的热播,这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沂蒙古村落”现在正成为红色影视拍摄和红色旅游的首选地。
沂南县目前正对这一资源进行高标准规划和包装,开发建设《沂蒙》影视拍摄基地旅游区。按照规划,下一步将修建引景区(大门、长廊、停车场等)、综合服务区(酒店、旅馆等)、抗日山村、沂州影城、常山古寨、沂蒙水苑、欢乐农庄等景区,其中在抗日山村中,主要建设影视街、红军街、抗日街、支前街、民俗街等各具特色的景点。目前,该项目开发的主体规划已经确定,相关基础建设工作也已经全面展开。沂南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是党的活动历史在沂蒙山区最早的县份之一。原山东省委书记高克亭曾经说过:“山东的中心在沂蒙,沂蒙的中心在沂南,沂南的中心在常山(今沂南县马牧池乡)。”党政军领导机关较长时间驻在这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和190多位解放军高级将领,都曾在这里战斗过、工作过,境内发生了九子峰战斗、留田突围、大青山战斗、孟良崮战役等上百次战斗,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在这块奉献的热土上,涌现出了“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红嫂”明德英,“火线桥”队长李桂芳等一大批英模人物,尤其是沂蒙红嫂明德英的事迹,成为军民鱼水情的千古绝唱,先后推出了电影、芭蕾舞剧等影视作品,教育影响了几代人,“沂蒙红嫂”更成为沂蒙人民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集体称谓。
这里就是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至今仍保留着战争年代历史风貌的小山村、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
如今,这个偏僻闭塞的小山村变成了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被誉为中国“山村好莱坞”、“中华红色堡垒第一村”,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观光旅游„
接着,我们乘车来到今天的最后一站——孟良崮战场遗址,也就是今天的孟良崮纪念馆,孟良崮纪念馆前的大门上题写这“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这几个字,我们几个连被分成两队,一对先进行参观烈士墓地,另一队进行参观孟良崮纪念馆,我们四团三连先进性烈士墓地参观后,我们切身感受到了革命烈士那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随后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孟良崮纪念馆,导游向我们介绍,“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经过浴血奋战于孟良崮一举歼灭了国民党的精锐部队整编七十四师及援军一部,共32000余人,击毙该师师长张灵甫,孟良崮由此而名扬海内外。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为山东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内共分5个展厅,分别为门厅、战役厅、支前厅、英烈厅和双拥厅。”随后参观完展厅后,一天的活动顺利结束,我们乘车回到了学校。虽然爬山很累,走了很长时间,但我们为烈士们的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染,身心感觉不到累。
2012届临沂大学新生开学下基地实践活动报告 陈圣君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沂蒙山区是山东最早建立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地区之一。早在建党初期,党的创始人之一王尽美就在沂蒙山区播下了革命的种子。30年代,中共地方党组织领导的著名的苍山暴动、日照暴动、龙须崮暴动、沂水暴动等,显示了共产党人和沂蒙人民的大无畏的革命斗争精神、英勇献身精神。刘之言、郭云舫、刘晓浦、刘一梦、孙善师、孙善帅等革命先烈的英名,永铭沂蒙大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著名的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是山东华东党政军领导指挥中心,刘少奇、罗荣桓、徐向前、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战斗工作。赵博、罗炳辉、刘炎、陈明、李竹如、常恩多、汉斯.希伯等著名革命烈士都在这块土地上献出了生命。从沂蒙山区出发,罗荣桓率雄师挺进东北;从沂蒙山区出发,陈毅率大军直下江南。在中国革命胜利的征途上,深深地印下了沂蒙人民支前车轮的辙印。沂蒙人民为夺取革命战争胜利,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10多万优秀儿女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本次活动时间短暂,为了更全面深入了解这段历史,我又把《红嫂》、《沂蒙六姐妹》等描写临沂历史的视频看了一遍,然后又查阅了相关历史书籍,更是感受到了临沂的伟大和临沂人民的伟大。
通过临沂大学组织的这场红色“下基地”活动,我相信每个同学一定收获满满的,我想在这里感谢我的大学给了我们新生了解沂蒙精神的机会,这次活动使学生对红色文化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我想这也正是为了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和建团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充分发挥社会实践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的优势。这次 实践活动时间紧凑、内容丰富,师生们纷纷表示,在实践中受了教育,长了才干,活动结束后,将总结心得体会,做好实践报告,把活动所得内化为自身的沂蒙精神特质,努力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2012届临沂大学新生开学下基地实践活动报告 陈圣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