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周年以来汕头的巨变

时间:2019-05-15 14:17: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革开放30周年以来汕头的巨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革开放30周年以来汕头的巨变》。

第一篇:改革开放30周年以来汕头的巨变

改革开放30周年以来汕头的巨变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汕头人民大胆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坚持整体规划,勇于开拓创新。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特区人民在逆境中奋起,在曲折中摸索前进。在改革开放30周年的进程中,汕头经济特区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成长中也有困难和挫折,伟大的汕头人民从各种磨练中走向了辉煌。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回顾总结汕头经济特区的建设发展历程进行理性的思考,总结汕头特区发展建设及其经验教训,促进汕头特区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 :汕头改革开放 经济政治文化经验教训

一、汕头特区概况

(一)、地理环境

汕头市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南部,濒临南海,地处韩江、榕江、练江出海口,素有“岭东门户,华南要冲”之称,是全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和南方重要港口城市。自然条件优越,位于北回归线与南海交汇处,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处于“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经济圈的重要节点,也是长三角、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带的重要连接点,拥有亚太地缘门户的独特区位优势。汕头港临近西太平洋国际黄金航道,距香港、台湾高雄均不足200海里。

(二)、人文概况

汕头是著名的侨乡,与海外交往密切。与海外交往的独特人缘、地缘、亲缘优势,使汕头在对外开放方面具有特殊的优越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汕头人多地少,文化传统独特。汕头是全国人口最稠密、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地区之一。以精耕细作闻名,有“种田如绣花”之喻。潮汕地区历来人文荟萃,崇文重教,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潮汕话、潮剧、潮乐、潮菜和工夫茶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别具一格。以潮汕历史文化为独立研究对象的“潮学”研究广泛深入开展,影响深远。

(三)、发展历史

汕头对外商贸历史悠久,经济外向度高。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有“百载商埠”之称,商贸历来比较发达,曾出现“商贾云集,楼船万国”的繁荣景象。1921年,汕头设市建制。20世纪30年代,汕头港吞吐量曾居全国第3位,商业之盛居全国第7位。潮商目前已成为一支具有世界性的商业群落,经济实力雄厚,影响力巨大。

二、改革开放以来各个领域的巨变

(一)、政治领域的变化

1.进步:设立经济特区、扩大特区规模

截止2008年末,汕头市辖6个市辖区、1个县,共有44个街道、30个镇,其中金平龙湖和澄海为主城区(澄海只包括澄城、坝头、莱芜和上华一小部分),潮阳、濠江和潮南为副城区。

从调查报告中显示,对于汕头改革开放以来各项基本国策的施行,民众对于其的认同程度是较高的,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各项基本国策非常支持,中国这三十年来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的认同占了大多数。

20世纪80年代,汕头特区在全国率先实行24小时审批答复制度,开政府机关实行承诺制的先河;率先进行干部制度改革,改委任制为聘请制;率先提出“四放”(放开视野,放宽政策,放胆试验,放手大干)方针,实行“三个一齐上”(一二三产业一齐上,大中小企业

一齐上,集体经济、横向联合经济、个体和私营经济一齐上),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率先在全国首创出口创汇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验。

从改革开放以来汕头城区规划的变化中,我们认识到,只搞小开放不行,必须实行大开放;只搞半开放不行,必须实行全方位开放;只搞某一领域开放、某一层次开放也不行,必须实行宽领域开放、多层次开放。这就是说,必须按照邓小平的开放思想,实行全面开放、大开放,实行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

2、不足:政策落实效果一般,腐败问题依旧严重

从调查问卷中显示,对政策实施效果的满意程度虽然并不是很低,但基本上认为实施效果一般的人数占大部分,同时与深圳的政策落实效果调查相比,认为深圳的改革开放政策实施效果非常好的人数,是占大多数的。由此可见,汕头与深圳同是经济特区,但深圳的发展程度如此之高而汕头却止步不前的原因,与政策的落实程度息息相关。

调查问卷中显示,大部分人认为汕头的贪污问题是对汕头发展建设的一大绊脚石。提及腐败问题,这是全中国政府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一个敏感区域,虽然建立了贿款上交制度,但许多官员只是上交一小部分“意思意思”,并不能有力地避免贪赃贿赂,而腐败问题则更多地需要体制规范来解救。

(二)、经济领域的巨变

1、辉煌成就

(1)劳务输出,特区敢为人先

1987,年汕头特区组派了一单为数325名的赴塞班岛务工的劳务输出在当时产生了多大的社会影响,这单劳务输出不单是汕头特区的第一单劳务出口合同,也是当时广东省输出人数最多的一宗劳务输出。

务输出增加了国家的外汇和财政收入,开辟了新的就业途径,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虽然跟当年赴塞班岛的那批务工人员已经失去了联系,但是他曾经听闻这些人回国后自己办厂的为数不少,这得益于他们走出去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也赚到了比当时国内高10倍的工资,积累了资本,许多人因此也改变了他们一生的命运。

(3)实业规模不断扩大

海外潮人在家乡投资兴办实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在上世纪80年代,海外潮人在汕头经济特区投资兴办的企业,平均投资额近100万美元。当时海外潮人在其他市、县投资兴办的实业,平均投资额只有lO多万美元至50多万美元不等。为突出的是,香港潮籍实业家李嘉诚投资近40亿港元,参与深汕高速公路东段、汕头海湾大桥、发电厂、货柜码头、安居工程等9个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

(4)投资足迹遍布潮汕城乡

改革开放30年来,汕头特区共吸引外商投资企业3500多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0多亿美元。这些外商投资企业绝大多数是海外潮人独资或与有关方面合资、合作创办和经营的,其在潮汕地区外商投资企业总户数和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中几占一半左右。

海外潮人在家乡踊跃投资兴办实业,有效地促进了汕头经济特区的建设和发展,加速了潮汕各地经济的迅速发展,使潮汕侨乡的现代化建设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5)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据调查显示,市民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汕头特区最显著的进步便在于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最显著的特征便在于市民工资普遍上扬;曾经的人们只能在过年的时候穿上新衣服新鞋子,而现在市民的穿衣打扮品味已经开始大幅度进步,再也不是穿中山装的黑白灰年代了;金银等装饰品也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车也不再是富人的奢侈品;彩电已经不足为奇,液晶电视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吃的东西也开始讲究,吃的是健康有益,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的健康食品。

(6)发挥农业优势,办创汇农业

汕头特区根据地理优势,抓住了农业,引进国外农作物优良品种,进行小面积种植,实验和推广,并配备了一支精干的农业科技队伍,探索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做法和经验。

2、不足与经验教训

在改革开放的成就辉煌显著时,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经济建设的各种问题也出现了,许多老牌企业设备老化,管理制度陈旧,丧失生产活力;城市电力贫乏,公共设施破旧不堪,自来水管年久失修,下水道损坏严重,生活污水横流,环境卫生恶劣等,都是经济建设中的绊脚石。

因此,针对汕头地区现状,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选准“朝阳工业”带动全区经济大发展。此外,汕头做为百年口岸,转口贸易由来已久,所处地理位置适中,发展高科技含量的第三产业,发展转口贸易、仓储服务、运输、相应发展房地产、旅游以及劳务输出,对外工程承包等。针对汕头的现实情况,应完善和充分发掘汕头保税区的功能,以及设施的完善和配套,以优良的内、外部环境,吸引国内外企业财团来区内投资、办厂,扩大保税区的知名度。

(三)、文化领域的巨变

1、蓬勃发展

(1)侨乡圣火传递见证别样“开放”

在08年奥运圣火传递期间,圣火来到了美丽的海滨城市汕头,祥云”在汕头所经过的地方,基本上都是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新汕头。海湾大桥、礐石大桥、汕头游泳跳水馆、人民广场等重要基础设施,圣火的来到,点燃了汕头文化建设的激情,推动汕头的文化建设不断积极向前。

(2)改革开放中的潮剧发展

年代以来,国内潮剧团到海外演出更多,除泰国、新加坡外、还到法国、美国、澳大利亚、越南、柬埔寨等国家演出。此外,还有一些艺术人员、演员应聘到新加坡和泰国等地的潮剧团体进行艺术传授和排练。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潮剧管理体制到艺术创作,如何适应新的历史潮流,还有待不断地探索和改革。

2、面临的挑战

(1)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市场经济浮躁的双重作用。

由于教育、社会心理等诸多原因,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认识不深,特别是在西方速食式文化冲击下,追求速食效果,许多年轻人普遍地缺乏历史、文化知识的铺垫,欣赏不了节奏悠扬的潮州音乐、戏剧的奥妙,听不懂用传统汉语写作的唱词,看不懂戏曲程式化表演艺术的情绪意蕴,对的潮汕传统文化从缺乏兴趣到热衷于西方流行文化,再到妄自菲薄鄙薄潮汕文化。长此以往,民族的传统的节日就会在年轻人的思想意识中淡化了。

(2)城镇改造忽略了保存潮汕建筑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然而城镇格局、建筑风格,很多忽视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体现。在城镇改造的市政建设中,往往是老城得不到保护,民居、祠堂、牌坊被大量拆除、改建,代之以非中非西,毫无潮汕文化特点、到处雷同的新民居楼房,使人感受不到潮汕文化的氛围。如果在社会发展中缺乏保护地方传统特色的意识,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中未能保留发展具有潮汕文化特色的建筑风格和规划布局,显然有损潮汕文化赖以让人感受得到的环境氛围,有碍于潮汕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抹去潮汕地区建筑民居在文化上的个性特征。

三、对汕头特区建设的祈愿:发扬光大改革精神,加快汕头崛起

改革精神是汕头人民的共同财富,对于凝聚人心,激励斗志,激发、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引领全市人民攻坚克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早日实现汕头崛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汕头人改革精神是汕头人民共同是创造的,同时又是汕头人民受用的,这就要求全体汕头人民呵护它,珍惜它,弘扬它,更要在工作实践中用自己的行动来诠释它,培育它,使之发扬光大。

发扬光大汕头人改革精神,就必须进一步深入学习邓小平改革理论,深刻领会邓小平改革理论的实质,增强改革意识,把邓小平改革理论与汕头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在十七大精神指引下,不断深化改革,为汕头新一轮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发扬光大汕头人改革精神,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迷信,克服陈腐成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方法,在敢想、敢做、敢闯、敢冒、敢创、敢变的同时,努力做到善想、善做、善闯、善冒、善创、善变,进一步提升改革的水平;发扬光大汕头人改革精神,广大党员干部要身先士卒,加强学习,不断探索,深入改革第一线,做改革排头兵,推进改革的深入发展;发扬光大汕头人改革精神,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应以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改革实践,科学总结、反思第一轮改革,加强改革理论的研究,创新改革理论,提升改革精神;发扬光大汕头人改革精神,就必须在文化大市建设中,整合汕头文化资源,改革汕头文化体制,发展汕头文化产业,提升汕头文化品位,特别要培植汕头的改革文化,以培育新的汕头人改革精神;发扬光大汕头人改革精神,必须把重点放在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改革精神的教育。为此,广大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培养青少年自强不息、勇于改革的精神,使改革精神后继有人,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同舟共进》2009年01期——汕头改革开放30周年发展建设状况

【2】、陈汉初,经济强市——汕头展望,中国科技文献出版社

【3】、何佳声,论汕头经济特区的特色,四川大学

【4】、杨正军,王建新,粤东侨乡——汕头新和村社会经济变迁,广东人民出版社

第二篇:感受巨变—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第十二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征文

第十二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征文

论文名称: 学

院: 专

业: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感受巨变——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工商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 0848001 徐升阳

2009年1月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第十二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征文

感受巨变——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内容摘要: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开始。30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论文将从开始语到介绍改革开放的历程和讲述政治、经济、科技、吃、电视剧、体育这六方面的变化来诉说30年的变迁,以结束语结束。从而来感受巨变。通过讲述巨变,来纪念改革开放,以期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国家更加富强,人民更加幸福,社会更加和谐。

关键词:改革开放,30年,巨变,历程,政治,经济,科技,吃,电视剧,体育

开始语:风雨兼程,一路高歌,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这30年,是解放思想的 30年,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30年。这是不平凡的30年,是光辉的30年,是伟大的30年。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百年梦想!

这30年的历史,是国家综合国力从“濒于崩溃边缘”到“当惊世界殊”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是通过一次次思想解放大讨论、破除各种思想束缚、寻找回归发展常识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是“放眼向洋看世界”对外开放、加大国际合作、逐渐融入世界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也是认识由单向的经济发展拓展为政治、文化、社会全面推进的科学发展的历史,因而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是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第十二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征文 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回顾总结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的成就和经验,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决心和信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一、改革开放历程 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1979年设立经济特区 3、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 4、1984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 5、1986年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启动 6、1987年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提出 7、1988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 8、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9、1993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0、1993年进行分税制改革,国务院作出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 11、1993年提出金融体制改革目标,国务院作出《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 12、1994年外贸体制综合配套改革 13、1992、1994年 医疗、住房市场化改革施行 14、1995年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目标 15、1996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16、1997年 “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第十二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征文 17、1999年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8、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 19、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20、2002年 “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1、2003年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提出 22、2004年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的“国九条”颁布 23、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 24、2004年保护私有财产入宪 25、2005年农业税条例废止 26、2005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27、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启动 28、2006年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决定 29、2007年《物权法》出台 30、2007年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二、政治民主、法制建设迅速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日益深刻地认识到民主政治和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确立了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地位。

邓小平就指出必须加强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重新步入正轨,迅速发展。人权有了明确的保障。改革开放前的“无法无天”的状况已基本结束。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框架已大体形成。实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的法制环境。宪法确立的公民权利得到了基本保障。中国老百姓已懂得了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在改革开放前也是不可想象的。

江泽民明确强调:“没有社会主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胡锦涛则进一步阐明:“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的生命线和根本保障。”

进入新时期,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得以继续完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第十二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征文 善,不断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加快建设法治服务型政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基层民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开始形成。

同时探索和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更加巩固。

政治民主、法制建设又推动了改革的深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三、经济:从崩溃边缘到世界第四大经济体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只有379元人民币,2006年2月达到2000美元,增加了约40倍。毫无疑问,改革开放对中国今年经济的影响最明显、最彻底。改革开放就如催化剂一样,推动着中国经济爆炸式地增长。1978年到2007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46619亿元,增长近67倍!三十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8%,是同期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2.8倍,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的3.2倍。1978年全国财政收入只有1132.26亿元,2006年达到3.93万亿元。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中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农村和城市的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国家经济实力的巨变。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综合国力的巨变是世人有目共睹的。由于实施改革开放使中国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大踏步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直至今天已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的重要经济体。无论是GDP还是进出口贸易、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第十二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征文 外汇储备都处于世界领先位置。这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这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有强大的国力支撑,我们的国家才能在2008年里前所未有的应对突如其来的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5.12”8.0级的“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才能在大灾之年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才能使“神舟七号”顺利飞天并首次实现太空行走。才能有今天在国际社会不可小视的国际地位。才能使香港、澳门顺利回归,两岸关系改善。

四、从载卫星到载人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7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表明中国具有了深空探测能力。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2008年我国“神七”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发射,航天员翟志刚出舱顺利进行太空行走,释放小卫星。当翟志刚在浩瀚太空中会舞起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时,全国亿万人民都为之欢腾了!

千年的飞天梦想告诉我们,在中国的发展之路上充满着荆棘与坎坷,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放弃梦想与思想;飞天的千年探索也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并不是几十年能够完成的任务,需要国人不懈地努力;飞天的千年探索又告诉我们,梦想之路上永远充满着难题与阻碍,而我们却要不断地跨出第一步;飞天的千年梦圆还告诉我们,即便前程如此艰辛与漫长,梦想一旦实现却又是如此的甜美。

五、吃的巨变

以前人们就盼望着过年,因为过年才有好东西吃。但是现在天天都有好东西吃,从30年前看来,现在天天都是过年。

七十年代:吃的像个人样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第十二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征文 人们打小没吃饱过。白菜、萝卜、黄瓜、茄子,没有不喜欢的,酸甜苦辣咸也没有不吃的,家里永远都不会有剩饭菜。当时物质匮乏,萝卜、大白菜成为老百姓的主菜,并代替了粮食。每家都在腌制咸菜,似乎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包饺子。偶尔有重要的客人,才会安排杀鸡鸭招待。这个时代的每张餐桌上的菜肴是相似的。人们的理想很简单:吃的像个人样。

八十年代:小康——黎明前的曙光

这个时代餐桌上逐渐丰盛。全国实施了菜篮子工程,把禽、蛋、奶、水果、蔬菜等等包括在菜篮子工程里统筹解决,人们可以买到各样时令的蔬菜水果。所有的票证退出历史舞台。每个人都有一个明显的感觉:生活正从温饱转向小康。经过十年的努力,彻底解决了副食供应紧张的局面。80年代后期,粗粮食品从百姓的餐桌上淡出成了配角,细粮成为餐桌上的主角。同时,野味和海鲜也逐渐开始出现在人们饭桌上,人们喜欢品尝鲜美的山珍海味。从这些新鲜的菜肴中人们看到黎明前的曙光已经到来。

九十年代:大餐时代的来临

从这个时代初期开始,富裕起来的中国人食品消费大大增加,菜肴的品类档次显著发展。在这个时代,山珍海味最受欢迎。与此同时,国人把牛奶从特种营养品的位置摆上了普通的餐桌。随着生活的富裕,中国菜已很难满足人们的口味。俄罗斯西餐、法国大菜、意大利比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美国麦当劳等都来到中国,中国人不出国门便能吃遍世界。这个时代无论走到何方,大街小巷各种档次风味的餐厅与酒店随处可见。

二十一世纪:吃并选择着

人们呼应健康主题,对自然的水果蔬菜重视起来。现在,很多人把水果纳入每日健康必备品。大批商家针对市场推出“自然绿色食品”,理由是清新健康。过去的人们喜欢买冷冻室大的电冰箱储存鸡鸭鱼肉,现在也讲究食用有营养的鲜活食品。蔬菜要吃新鲜的,粮食要吃该年的,鸡鸭要吃一秒种之前的,鱼肉要吃欢蹦乱跳的。人们的目光,渐渐落在鲜货上,而非价格。什么食品有营养,能防衰老,什么食品搭配能够保持身体的酸碱度平衡,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国人的食品健康观念在二十一世纪的初期,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第十二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征文 民以食为天。从吃不饱到吃饱吃好再到健康地吃,反映了改革开放30年物质由极度匮乏到十分丰富的巨变,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飞跃。

六、电视剧的变革

现在每天晚上吃完饭看电视已经成了生活中不可少的内容,人们看着各种精彩的节目。但是在过去的岁月里,电视节目屈指可数。

七十年代:祖国电视一片“红”

七十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文化系统收到严重破坏。因而当时很少有电影、电视剧。出于“闹革命”的政治目的,仅有的电视上仅有播放的都是阶级斗争有关的节目。那个时期,电视上经常播革命题材的电影,宣传打倒地主、斗资产阶级、反对修正主义、打到“党内走资派”、维护社会主义政权的革命思想。电视上时常播放讲解毛泽东思想的专题报道片。这些节目很枯燥,根本不能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阻碍了思想的发展。

八十年代:港台剧风靡内地

八十年代文化事业大发展,引进了港台电视剧。当时最让人们痴迷的是香港电视剧《霍元甲》、《万里长城永不倒》,人们燃起了英雄梦想,并迅速喜欢上了黄元申和梁小龙。紧接着,《上海滩》、《射雕英雄传》、《流氓大亨》、《义不容情》、《一剪梅》等一大批港台电视剧的引进,一度成为流行文化的代名词。许多年轻人一听到《射雕英雄传》的主题曲,放下手里的事情,目不转睛地看郭靖和黄蓉。郭靖、黄蓉成为无数观众的偶像。

九十年代:内地剧兴起,电视剧走向大众

1990年,《渴望》的播出,创造了中国电视剧最高收视率。“举国上下皆哀刘慧芳,皆骂王沪生,皆叹宋大成”,成为当时独特的文化现象,也成为一个时代的神话。看到《渴望》,人人心里都有一种温暖的感觉,渴望善良、美好,唤起人性的复归。《渴望》播出之后,《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过把瘾》等反映小人物生活的电视剧火爆荧屏,葛优扮演的李冬宝让人们摆脱了电视剧的主角一定是俊男美女的定势,从而让电视剧与普通民众贴得更近。

二十一世纪:情感偶像剧发展繁荣

进入新世纪后,电视剧开始市场化、商业化,顺应市场需求的都市情感剧、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第十二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征文 青春偶像剧热播起来。从《中国式离婚》、《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幸福像花儿一样》,到《新结婚时代》、《亲兄热弟》,再到2008年热播的《金婚》,情感剧将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多元化的情感一一呈现。今年1月,广电总局公布了一组数据:目前,全国平均每天生产电视剧40集左右,在国内1974个电视频道中,播放电视剧的频道有1764个。

转眼三十年,改革开放改变了电视剧,电视剧从单调走向丰富,从枯燥走向走向精彩,从空洞走向真实。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电视剧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如今,电视剧正发挥着重要作用,引导国人文明生活,构建和谐社会。

七、体育的巨变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让我们回收中国体育事业的成长历程。

1908年:百年提问

1908年天津的一家报纸才发出这样的三个问题:什么时候我中华运动员可以参加奥运会?什么时候我中华可以获得奥运会之金牌?什么时候我中华可以举办奥运会?当时谁都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20世纪20年代——20世纪40年代:东亚病夫

旧中国体育事业发展落后,在国际大赛中均无建树,因而被外国人戏称为东亚病夫。

1932年:刘长春

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第一位奥运会运动员刘长春参加短跑比赛,可他小组赛即被淘汰。空怀为国争光之雄心,却有心无力令人唏嘘。

80年代:中国的第一枚奥运会金牌

1984年,还是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射击选手许海峰为中国获得了第一枚奥运会金牌。这表明中国的体育事业获得的长足发展已被实战证明。

90年代——21世纪:书写辉煌

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第十二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征文 2000年悉尼奥运,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20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2008年的北京,中国军团将金牌扩大到51枚!雄踞金牌榜第一!

百年奥运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从1932年中国一名运动员独自参加奥运会,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再到北京奥运会夺取金牌数第一,两个奥运成功的背后是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提升。

结束语: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走完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百年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来之不易,体现在当今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生活在如此美好时代,这种幸福安定和谐的局面也需要我们倍加珍惜和维护。但正如伟人们所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要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宏伟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改革开放显然不能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后止步,必须继续前进,不能走“回头路”,否则中国就不能进步发展。社会的发展将证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巩固成果、再创辉煌。

我们大学生在改革开放的步伐中,也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我们是延续着上代人的足迹走过来的,同时我们对今后的发展道路起着主导作用。相信通过我们的奋斗和努力,祖国还会越来越富强,人民生活也会越来越好!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决心为国家的的发展,为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为将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才智。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使我们国家又一次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开放的一系列伟大胜利已充分证明,伟大的中国前景是一片光明的。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功经验,将使我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更稳健快捷的步伐!让我们坚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将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30年!中华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

参考文献:1.《激荡30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2.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第三篇:我对改革开放30周年以来的感想

我对改革开放30周年以来的感想

回顾30年的奋斗历史,可以说,如果没有当时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理解的突破,就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产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的“摸着石头过河”以及后来的“抓大放小”,“老鼠和猫理论”,“有所为,有所不为”等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形成,不仅依据了马克思原理,而且也是尊重群众在实践中的实事求是精神、集中全党智慧、正确地总结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产物。

30年的奋斗,30年的拼搏,使我们党和人民经受了一次又一次考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在探求真理,认识真理,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方面,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一:思想的束缚是最大的束缚,只有思想大解放,生产力才能大发展。3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思想的束缚是最大的束缚,思想的解放是最大的解放。没有思想的解放,就不可能有体制、机制的解放。可以说,每一次时代的大变革、社会的大进步,首先是一场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我们只有不断适应实践的深化,敢想、敢试、敢冒、敢闯、敢干,勇于冲破思想、体制、机制的束缚,才能不断解放生产力,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永葆生机和活力。

二:深刻认识国情,坚持一切从国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共识。这一共识对于我们今天的现实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经过30年的改革,我国发展虽然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但是,如何科学地认识国情,依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课题。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国情也是千变万化的,我们不仅要立足于当今的国情,也要考虑以往的国情和未来的国情;不仅要洞悉国内,也要放眼世界。就国内而言,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国力日益强盛,矛盾日益突出。从国际上看,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日益紧密,虽然经济危机差不多已过去,但我们面临的挑战也还是前所未有的。十七大报告做出的“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定位,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我国国情所作的总体性判断。也只有在准确把握国情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

回眸过去,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国富民强;展望未来,我们坚信祖国会更加强大,人民会更加安康!

第四篇:改革开放三十年巨变

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3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改革,毫不动摇地促进对外开放,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空前提高,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党中央十分重视“三农”问题,要求必须坚持把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七大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并提出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壮大县域经济。

从“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居住在奶奶对近几十年来人们的穿着感受最深。据她回忆,以前吃大锅饭的时候,布料少,人们生活贫穷,一件衣服要穿上好几年。如今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曾经“一统天下”的布鞋也被各种各样的皮鞋所代替,“一月多衣”“一日一衣”在人们的眼里也习以为常了。人们不仅重视服装的质量、款式、花色,还要追求品牌和时尚,体现个性与修养。

现如今,传统的耕作方式正逐渐被轰鸣的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所代替,许多农民已不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30年前,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今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民们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楼,城市居民更是从以前的平房转变成现在的小高层,复式住宅,人们的居住都向着“更高大,更宽敞,更环保”发展,处处折射出人们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家用电器一应俱全。„缝纫机、黑白电视机、自行车‟等„老三件‟,如今都已换上了高档的家庭电器了。30年前,普通居民上班、出行只能靠两条腿。如今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大发展、大飞跃,城市基础道路建设、交通设施大大改善,人们平时上班、出行的工具更是多种多样,近途有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公交车、私家车,出远门地上有火车、汽车,天上有飞机,水路有轮船,可随意挑选组合,使居民时时处处感受到方便快捷。从路差车少到车多路好“现在的路越来越宽广、平坦了,农村不但通了公路,连公交车也能通到农村,人们出门方便多了,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

30年前,人们的娱乐方式非常单一。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力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精神文明得到很大发展。影视歌舞、读书看报、琴棋书画、花鸟虫鱼、上网冲浪、旅游远足、运动健身等这些过去属于富人的娱乐项目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大大丰富了百姓的业余生活。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国家医疗制度的改革,从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再到遍及城乡的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得到较好的诠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成为可能。许多居民家庭没有后顾之忧,不再害怕得病,加之家庭收入和生活条件飞速提高,居民平时从细微之处开始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从过去的“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现象有了较大改变。三十年努力拼搏,三十年沧桑巨变。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明天会更好,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富足!

第五篇: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

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实现社会主义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立和发展的进程。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断推进着我们党的理论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着鲜活的实践经验,也对已有的理论进行着不断的检验。可以认定,改革开放的实践孕育和催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能实行和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归根到底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上发挥巨大功能,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果。

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我们要在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必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深入探索和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提供了根本指导方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不断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与时俱进,勇于变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提供了共同思想基础。事实证明,只要我们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就能够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之初,就以“走自己的路”为鲜明特色。从那以后,我们始终牢记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直坚持从国情出发。科学发展观,就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产物。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生命力深深地根植(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立足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根本基础,也必将是它发展的根本基础。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与人民群众同命运。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是真正的英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关键就在于这些理论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最为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

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思想解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改革开放的30年,是持续快速发展的30年,也是解放思想的30年。正是思想的大解放,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大变革、大发展。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邓小平作为解放思想的旗手,对当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作出了历史性的伟大贡献。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回顾邓小平领导我们解放思想的艰辛历程,重温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拉开了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序幕

“两个凡是”首见于1977年2月7日中央“两报一刊”社论。按照这一方针,那就要继续坚持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继续维护“文化大革命”的“左”的错误,就只能使中国继续陷入**和混乱。这是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的。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文革”中第二次被打倒、当时尚未恢复工作的邓小平,首先站了出来,旗帜鲜明地表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申明自己的观点。

(一)复出前多次发表谈话,对“两个凡是”表示异议。据《邓小平年谱1975-1997》记载:1977年2月,“两个凡是”一提出,邓小平立即表示反对。他同前来看望他的王震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不是毛泽东思想。4月10日,邓小平致信华国锋、叶剑英和中共中央,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提出:“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4月10日后的某日,邓小平同前来看望他的汪东兴、李鑫谈中共中央转发他4月10日和1976年10月10日致中共中央信的有关情况,在谈话中向他们明确表示“两个凡是”:不行。5月24日,邓小平同王震、邓力群谈话,系统地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其中包括这样几个主要论点:第一,“毛泽东同志说,他自己也犯过错误。一个人讲的每句话都对,一个人绝对正确,没有这回事情”,“这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个是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第二,即使是正确的话,也不能到处搬用,“把毛泽东同志在这个问题上讲的移到另外的问题上,在这个地点讲的移到另外的地点,在这个时间讲的移到另外的时间,在这个条件下讲的移到另外的条件下,这样做,不行嘛!”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个科学体系,要准确、完整地理解,不能断章取义。他说,我给中央写信,提出“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这是经过反复考虑的”。“我和罗荣桓同志曾经同林彪作过斗争,批评他把毛泽东思想庸俗化,而不是把毛泽东思想当作体系来看待。”这篇讲话,是最早从政治上和哲学上对“两个凡是”思想的系统批判。

(二)复出后第一次讲话的中心内容就是强调“完整准确”与“两个凡是”的对立。1977年7月16日至21日,中共中央召开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领导职务。邓小平在会上发表复出后的第一次讲话,便是强调完整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其锋芒仍然是指向“两个凡是”。他说:“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完整体系去获得正确理解”,更不能像林彪、“四人帮”那样,“引用毛泽东同志的某些片言只语来骗人、吓唬人”,那样,只能“割裂、歪曲毛泽东思想,损害毛泽东思想”。他特别强调,在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中,“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对我们党的现状来说,“特别重要”。其所以特别重要,是因为它们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历史观,而“两个凡是”正是同这两条根本对立的。

在“文革”结束之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身负众望的邓小平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对当代中国的政治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尽管他的这些谈话和讲话还没有公开发表,但是已经在中央领导人和一部分高级干部中开始传播,“完整准确”与“两个凡是”的对立已经日趋鲜明,二者的斗争已经不可避免,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序幕已经拉开。

领导和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吹响了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号角

在邓小平批判“两个凡是”的同时,广大干部、群众要求拨乱反正、纠正“文革”错误的呼声也一直以实践的方式冲击着“两个凡是”。历史把解决真理标准问题鲜明地提到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拥护,在全国范围内开了解放思想的先河。同时,这篇文章也受到一些人的抵制和反对,包括当时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某些领导人和某些理论“权威”,他们认为这篇文章的矛头是针对毛主席的,是“砍旗”、“丢刀子”,是“方向性错误”。一时形势变得严峻起来,解放思想遇到了阻力。又是一个关键时刻,又是邓小平首先站了出来,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以坚决有力的支持,领导和推动了意义深远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吹响了解放思想的号角。

(一)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的观点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观点。在准备这次会议讲话稿的时候,邓小平对胡乔木等人说,现在发生了一个问题,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都成了问题,简直是莫名其妙!因此决定,这次会议的讲话,第一个问题就讲实事求是。他在讲话中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我们开会,作报告,作决议,以及做任何工作,都为的是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究竟是否正确或者完全正确,还需要今后的实践来检验。如果我们不这样做,那我们就一定什么问题也不可能解决,或者不可能正确解决”。他批评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不但如此,有的人还认为谁要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谁就是犯了弥天大罪”,“他们提出的这个问题不是小问题,而是涉及到怎么看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为了反驳所谓“砍旗”的说法,邓小平引述了毛泽东从1929年到1963年关于实事求是的一系列论述,指出:离开实事求是,“即使我们口头上大讲拥护毛泽东思想,实际上只能是违背毛泽东思想。我们一定要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这篇讲话,对主张“实践标准”的同志是个坚强有力的支持,对否定“实践标准”的同志是个深刻有力的批评,对刚刚兴起的群众性思想解放大潮是个巨大的推动。

(二)1978年下半年邓小平连续发表重要谈话,支持和指导开展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7月21日,他同中宣部负责人张平化谈话,就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指出:不要再下禁令、设禁区了,不要再把刚刚开始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向后拉。7月22日,他同胡耀邦谈话,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是马克思主义的。争论不可避免。引起争论的根源就是“两个凡是”。8月13日,他同吴冷西谈话,指出:实践标准那篇文章是对的,现在的主要问题是要解放思想„„但空气还不够浓,不要从“两个凡是”出发,不要设禁区,要鼓励破除框框。8月19日,在听取黄镇等关于文化工作的汇报后谈到理论问题,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是马克思主义的,是驳不倒的,我是同意这篇文章的观点的,但有人反对,说是反毛主席的,帽子可大啦,那怎么行呢?9月16日,邓小平在听取吉林省委常委汇报工作时说:现在对理论要通过实践来检验这个问题还要引起争论,“可见思想僵化”,根本问题是“违反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的思想,违反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实际上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反映”,这种所谓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实际上是“形式主义的高举,是假的高举”。10月14日,邓小平同韦国清谈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问题,是常识,也有人不赞成,这样的人还不少。如果不解放思想,不开动机器,不独立思考,那非垮台不可。这一年的整个下半年,一直到12月召开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月月都讲真理标准问题,都讲解放思想问题,可见这个问题在邓小平心中分量之重。

(三)1978年底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发表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宣言书,这就是那篇著名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篇讲话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解放思想的号召,强调“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他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大讨论,认为“很有必要,意义很大”,“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他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指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这篇讲话实际上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它标志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由此掀开了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新篇章。

抓住当代中国解放思想根本,领导开创中国社会主义新局面

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随着拨乱反正的深入开展,随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经验的全面总结,以及对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思考,思想解放也不断深入。在这个过程中,邓小平领导我们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解放思想,使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念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一)研究社会主义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我们破除苏联那种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观念,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说:我们过去的体制“是从苏联模式来的。看来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即使在苏联是百分之百的成功,但是它能够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吗?”“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我们破除超阶段的“左”的思想框框,坚持一切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邓小平说:过去“左”的教训就在于“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现在我们确认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强调“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这就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真正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而摆脱了种种空想。

我们破除离开发展生产力抽象谈论姓“社”姓“资”的思维定势,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邓小平说,关于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确立,加深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使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

我们破除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思想,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邓小平强调: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讲新话。“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就使我们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不断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解发生了重大变化。

长期以来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存在许多误区。邓小平说:“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他领导我们拨乱反正、正本清源、锐意创新,使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包括: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针对“四人帮”所谓“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也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的谬论,邓小平说:“当然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

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邓小平说:“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必须打破平均主义,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比较快地先富起来,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反复地说:“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的问题”,“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崭新结论,是当代中国思想解放所取得的最重大的理论成果。

(三)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回答发生了重大变化。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问题有密切联系。搞不清“什么是社会主义”,便谈不上正确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但二者又有区别。“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社会主义理论一般;“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同国情相联系的较为具体的理论问题。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领导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基本点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条道路同过去相比,实现了三个伟大历史转折。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邓小平反复强调,对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要“扭住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为解决国际国内一切问题提供物质基础,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为将来向共产主义过渡提供物质基础。

从僵化半僵化转到实行改革。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非对抗性质和我国原有体制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所决定的。邓小平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他说:“这是一件大事,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

从封闭半封闭转到对外开放。邓小平说:“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使我们的事业获得新的活力。

学习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坚定不移继续解放思想

胡锦涛同志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决定我们必须把发展的新起点同时作为解放思想的新起点,以新的思想解放推进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以更加奋发有为、积极进取、锐意创新的精神状态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一)解放思想永无止境,要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实践在发展,事物在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必须随之向前发展。解放思想应该成为人们思想的常态,什么时候思想僵化了,什么时候就要犯错误了;哪个地方思想僵化了,哪个地方就要落后了。当前世界的大变动,中国的新发展,党情的新变化,尤其要求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应对新形势、回答新问题、解决新矛盾、实现新发展,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越来越丰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来越兴旺。

(二)解放思想要紧紧围绕三大基本问题,推进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30年解放思想的历史(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从根本上说,就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解放思想的历史。只有突出解决这三大基本问题,才能从全局上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展,从根本上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在当前,尤其要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胡锦涛同志说:“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围绕三大基本问题解放思想要注重实效,努力做到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各方面工作创新,努力做到推进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推进社会和谐。为此,就要注重调查研究,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要坐而论道,流于空谈;要注重开阔视野,从别人、别地、别国那里吸收营养、拓宽思路,不要闭目塞听,坐井观天;要注重总结经验教训,勇于抛弃一切错误或过时的东西,不要把已有的经验、做法绝对化、神圣化;要注重转变作风,从各种各样的形式主义、文山会海、八股套话中解放出来。

(三)解放思想要始终坚持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满意标准。实践标准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认识标准。一个观点、一个思路、一个办法,是否正确,要由实践作结论,“拿事实来说话”,不要搞抽象争论,不要动不动就拿本本来,不要动不动就外国如何,不要动不动就“想当年”。凡是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就坚持,不管有什么非议,不管有什么干扰;反之,就改正,“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是否进步的历史标准。一条路线、一个方针、一项政策,是否进步,不是看它是否符合某种理念、原则,而是看它能否促进生产力发展,不要用抽象的理念、原则去剪裁生活。凡是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东西,就坚持;反之,就抛弃。人民满意标准是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标准。我们所从事的一切实践活动、生产活动,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像邓小平说的那样,要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为标准。一切理论、方针、政策和实践,都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呼声。凡是符合人民利益、群众满意高兴的事情,就坚持;反之,就反对,就抛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三个判断标准,解放思想就有正确方向,解放思想的灿烂之花就会结成丰硕的物质成果。

下载改革开放30周年以来汕头的巨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革开放30周年以来汕头的巨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改革开放30周年感想

    “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改革,才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催生、激活、做强更多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市场主体,实现各种生产要素在河北的聚集无障碍。”......

    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

    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经济日报) 新合作化使农机化获革命性发展 □王鸿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机化经历了高—低—高的发展过程。前一个“高”,反映在广大农民和农业机械生产、......

    谈改革开放30周年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要实现的当代中国人的“中国梦”,同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以来几代中国人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紧密相联。●中国共产党所开创的中国改......

    改革开放30周年演讲稿

    世纪风云,世纪人物,滚滚长江,悠悠岁月,有一个名字是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的,这就是邓小平。山城重庆必然记得那个自广安走来的14岁的年轻人,如何以他的智慧把本来就缀满故事的家......

    改革开放30周年演讲稿

    改革开放30周年演讲稿 风雨兼程,一路高歌,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我们取得了令全......

    改革开放30周年有感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对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业。“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胡锦涛同志的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

    思想汇报——改革开放30周年

    思想汇报 敬爱的法学院第一学生党支部: 党带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走过了多少峥嵘岁月,得到了多少辉煌成绩,是整个国际社会都有目共睹的。中国共产党,一声怒吼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

    改革开放30周年演讲稿

    伟大蓝图,铸就未来——记改革开放30年1978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共和国作出了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古老的中国开始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到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