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永平县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永平县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浅析
作者:徐瑶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9期
摘 要:云南省永平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民族县,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响应了国家的号召实施了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不错的成就。永平县也是一个拥有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的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把握住自己的机遇和挑战,不断促进经济发展。下面是我对永平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简单分析。
关键词:永平县 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在全国人口中占了绝大多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在“三农”问题上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同时也采取各种措施来促进农村的发展。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同时我国也立足于建立和谐社会,那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实现和谐社会,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我国在十七大中进一步强调要严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稳打稳扎,尊重农民意愿,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来搞好乡村建设。
一、永平县的概况
云南省永平县在国家的支持和帮助下也进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本人有幸对其发展和建设作了一些调研,在此我想对永平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的概况和实践调查作一些简单的介绍和分析。
永平县位于大理州西部,总人口约18.27万人,是全国529个扶贫工作开发重点县之一。它拥有独特的地形地貌以及明显的立体气候。永平县还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物产众多的地方,人们发现了那里有着铜、钴、银、锡、铅、水晶、高岭土、石灰石等金属矿15种,非金属矿12种。在改革开放以来永平县的经济发展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在全国实现小康水平比较起来还是一个贫困县,城镇化、工业化的程度还比较低。永平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因此它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农业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边疆民族地区的繁荣和稳定发展。
二、永平县新农村建设的优势与劣势
1.优势
1.1国家、党中央、省委政府,省委省政府以及州委州政府对“三农”问题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以科学发展观为前提,统筹协调城乡全局发展。为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惠农支农的重大政策,为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政策保证。
1.2永平县自己也认真贯彻和落实党中央下发的文件,积极做好各项工作的部署,为永平县的新农村建设开启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永平县在不同方面加强了农村、农业和农村工作使得农业和农村都出现了许多积极的变化。目前已经开始形成了“以成绩争取支持”的可喜局面。
1.3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他们热情高涨,坚决拥护党和国家的政策,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事业当中,永平县的这种局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奠定了雄厚的群众基础。同时也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前进步伐。
1.4从2007年起,省委决定,按省、州、县、乡(镇)一定的比率给全省每一个建制村选派一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这些政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指导。针对农村人才贫困状况的智力支持。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带领大家在新农村建设当中稳步前进。
1.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是立足于各村实际,根据各村的状况而全面展开的。它遵从了毛泽东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全面分析了自身的发展状况以及制约因素。寻求和挖掘自身的发展潜力,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洪流中把握住机遇,使得自己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永平县走访各家各户村民结合自己的情况拟定了编写了以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为主线的新农村建设规划,这个规划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可行的、科学的、统筹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2.劣势
2.1永平县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总体比较较低,跟全国相比差距比较大。农业基础比较薄弱,生产力低,科学技术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农业产业化水平很低。农村贫困人口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发展第二、三产业很难、想要脱贫致富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2产业结构不合理,二、三产业比例偏小。永平县主要依靠农业发展,农业占据了整个经济的很大比例。而第二、三产业占据了很小的比例。工业和服务业得不到发展,而仅仅依靠农业是社会是发展不起来的,所以要加大力度发展二、三产业的比例,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2.3县乡财政困难,整体经济实力不强。大多数农民都是依靠农业生活,收入不多,农村文化程度也比较低,大多数都没有接受教育,因此劳动力素质低,也没有什么技能,农民发展生产的新举措也不多,农民增收困难。
2.4永平县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面临着思想观念落后(如“读书无用论”)、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保障的实施程度低、公共环境卫生意识淡薄、“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缺乏行之有效的新举措、局部生态环境受破坏严重等等问题,三、对永平县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永平县在新农村建设中有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我们在针对这些长处和短处之后应该给予相应的措施来扬长避短,使永平县的新农村建设能够积极稳进的向前发展。对此我认为实施新农村建设应该要注意以下几点:
1.永平县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一切从实际出发,稳步前进。
2.永平县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是要加强农业基础实施。这些年来,永平县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力度,改善了农村生产条件,但总体来说,农业基础实施依然薄弱,交通、水利、通讯依然很落后。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农民的收入也得不到提高。政府应该严格采取投入、补贴等形式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因此,应该严格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采取政府财政投入、贴息、补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农业基础实施的投入力度,使得农村能够得到持久的发展农民能够增收。
3.永平县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注意生态环境的强保护和治理,切实做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协调保护。环境保护是人类一直关注的问题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新农村建设要处理好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不能一味的谋发展而放弃环境的保护,两者之间要找到平横点。
4.永平县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充分考虑各乡镇发展不平衡的实际。要统筹全局,充分协调各乡镇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各乡各村的优势,做到资源的合理利用,优化配置。获取全面的发展。
5.永平县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重要动力和保障。在全区城乡要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活动,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鼓励大家从小事做起,集合大家培训学习,从多方面来提高人民的素质和社会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程度。
永平县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必须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要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为基点,充分认识和把握住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面临的绝好机遇和严峻挑战,不断加强新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建立健长效的农民增收机制,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的和谐稳定。
第二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党的xx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根据《中共中央、xx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1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意见》(苏发〔~〕1号)精神,全面启动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两个率先”进程,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大、xx届五中全会和市委九届九次全体会议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推进农村环境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为重点,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为依托,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目标
建设新村镇。继续推进小康村建设“十村示范,百村先行”工程,加快集中居住点建设,在金沙、三余、石港、兴仁、兴东、川港、先锋、开发区等镇(区)各选择1—2个村先行开展集中居住点建设,作为市级试点,尽快形成样板。其它镇也要因地制宜,创造条件,确定1-2个农民集中居住点,搞好示范建设。力争到XX年,全市有7.8万户入住集中居住区,达全市总户数的20%。
发展新产业。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民营经济为手段,加快我市现有优势产业发展。培育农业特色产业,突出项目农业建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每个镇每年培育壮大1-2个主导产业,新建2个以上规模农业项目。通过产业的发展,壮大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矗
培育新农民。强化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培训农民人数年均递增20%以上,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继续推进“阳光工程”的实施,每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万人以上,失业人员培训5000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村干部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整体素质。
组建新组织。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每年全市新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家以上。搞好“四有”建设,切实增强为农民增收和与主导产业相配套的服务能力、组织效率和带动能力。到“xxx”期末,合作经济组织覆盖全市60%以上的农户。
塑造新风貌。围绕“乡风文明”的目标,积极倡导新风尚,形成扶贫济困、帮扶弱势的机制,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着力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实现各类组织依法办事,农民群众遵纪守法,为构建和谐社会打好基矗
三、政策措施
(一)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1.加强项目农业建设。逐步整合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资源,以项目农业建设为突破口,继续大力实施“十扩万亩”工程,建设十大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大力推进农业接轨上海,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应用转化力度,大力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生产等高效农业项目,建成一批省内领先的特色农业项目,创树一批具有地区影响力的农产品名品名企。以高效农业项目为示范,引导农民调整种养结构,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推动高效农业的规模化,提高高效农田占比,增加农民收入。根据自愿、有偿原则,依法进行土地流转,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2.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作用。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建立经济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按照“有组织制度、有合作手段、有较大规模、有明显效益”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密切农业企业、基地与农民的生产合作,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加强9家重点示范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增强组织的经营开拓能力,同时大力培育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加快上海等农产品市场的开拓,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3.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城镇规划区以外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地产项目和住宅建设除外)可以依法流转,以增加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性收入。以农村社区为农服务中心建设为切入点,组织开展好农资供应、农技指导、农产品销售等有偿服务,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在为广大村民发展生产提供服务过程中发展壮大村级经济。切实加强村级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严格落实债权债务清收还款责任,严格制止发生新的不良债务,千方百计化解村级债务。
(二)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
4.有序引导农民集中建房。以建设一个公共服务中心、一组村内道路、一套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为主要内容,逐步建设完善农民集中居住点的基础设施,吸引农民到集中居住点集中建房、集中居祝农民翻建、新建房屋和拆迁户建房必须进入集中居住点。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用地必须贯彻节约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集中居住点建设占用农用地与村庄整理新增农用地挂钩原则。集中居住点的农民建房用地实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供地。对集居点范围内的农民建房用地主要采取等质、等量、方便耕作的原则置换土地和调整承包土地的方法解决(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5.加强集中居住点建设管理。集中居住点建房,必须严格执行建设规划,强化安全和质量管理,不得随意修改规划和施工设计图纸,工程竣工后,市有关部门必须进行质量验收认证。住户入住集中居住点前,必须拆除原住房,清理地面附着物,将原宅基地交还村集体经济组织。加强建设类型和指标控制。根据新农村建设规划布局,建设部门无偿提供房型设计图,村级组织代办相关手续。城(镇)郊的集中居住点建房以多层为主,鼓励发展小高层、高层。其它村(居)集中居住点以联体式住宅为主,鼓励发展多层公寓式住宅。
&n
bsp;6.加大集中居住点建设扶持力度。新农村建设资金以镇村自筹和农户投资投劳为主。从~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办法,用于扶持、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点等新农村工程建设。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确保专款专用,市、镇、村要积极安排配套资金,增加集中居住点建设的投入。市财政返还各镇的土地出让金的30%用于示范村建设。对集中居住点建设中涉及的各种行政性规费,除上交盛南通市以外的实行全免,服务性收费减半收龋实行统一代建的居住房,其税收由施工单位按农民建设住宅的标准缴纳。
(三)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
7.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继续实施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加强劳动力培训基地建设,大力开展订单培训,提高劳动力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增强我市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把扶贫帮困与劳务输出工作结合起来,开展对农村贫困户的免费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增加收入能力和创业能力。同时,通过举办科技培训班、送文化下乡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民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自觉遵守各种文明公约和村规民约,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
8.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规范中介机构经营秩序,支持中介机构大力开拓劳务市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和跨地区劳务市场,加强与劳务输入地的合作,及时采集、发布劳动力供需信息。加快推进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实现劳动力市场供需信息城乡联网、跨地区联网,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务人员资源和劳务输出主渠道作用,提高劳务输出的及时性和成功率。大力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提供法律援助等服务,切实维护劳务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
(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9.全面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认真执行关于农村征地补偿、征地拆迁、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保证他们当前生活不降低,长远生活有保障,逐步做好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
10.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稳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逐步提高财政补助力度,提高人均筹资标准,不断提高健康保障水平。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规范化建设,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证农村群众享受到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
11.逐步完善农村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以为民解困为核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大病医疗救助、农村五保对象救助、教育救助、养老救助、自然灾害救助等为辅助,捐赠扶贫为补充,覆盖农村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和保障机制。
(五)改善农村发展环境。
12.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组织实施农村河道疏浚、灌区节水改造和水利重点工程建设,推进农村水利建设“一村一清”工程,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利用冬春季节,开展村内家前屋后沟塘河道清淤,整治农村环境,改善村容村貌。加快实施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和农桥除险安康工程,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加快镇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加强农村电力、通讯、广播等设施建设。加强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示范推广,加快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13.全面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开展生态农业市建设,实施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绿色通州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等重点工程,进一步整治农村大环境,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大力推广应用秸秆气化、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建立垃圾集中收集、清运和处理的长效机制,确保农村垃圾得到及时处理。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扎实建设“绿色通州”,确保~年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0%。严控环境污染,逐步提高企业达标排放标准,减少废水废气排放。
14.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实施步伐,~年起在全市实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杂费。构建城乡一体的乡镇社区教育网络,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医疗救治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体系。加大农村地方并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的防治力度。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人、名品。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和应急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为育龄妇女提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
15.深化平安村(居)创建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规范“五位一体”村(居)综治办建设。充分发挥村治保委、民调委作用,深入开展大防控、大调解工作,努力降低刑事发案和民转刑案件。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农村青少年预防犯罪、刑释解教安全帮教、社区矫正等工作,夯实基层基础,确保全市所有村(居)达到“平安村(居)”标准,人民群众社会治安安全感指标不断提高。
(六)强化组织领导。
16.健全组织指挥体系。市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委农工办)。各镇党委、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推进主体,相应建立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集中工作力量,组织推进新农村建设。各村(居)是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施主体,负责新农村农民集中居住点等建设的实施,经营社区基础设施及集体土地等资产。
17.推进多元化运作。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认真落实各级财政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用于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和土地出让平均纯收益15%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等政策,~年市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资金要高于上年,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单位和个人参与集中居住点建设,逐步建立国家、社会、个人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集中居住点建设,可以实行统建
分购的市场化运作,可以采取镇村统一代建,也可以在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的前提下由农户自建。城(镇)郊集中居住点的建设,通过市场化运作来筹措资金,其它集中居住点配套资金主要通过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市镇两级财政补贴、建(购)房户适当负担、社会支持等办法解决。各部门要尽可能给予资金和物力支持。
18.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结合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全力推进“强基工程”,努力建设带头致富能力强、带动致富能力强的“双强”型基层党支部,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力实施村干部“双带工程”,增强党员干部执行政策、依法办事、发展经济、维护稳定的本领,培养一批作风过硬、锐意进娶遵纪守法、年富力强、深受群众欢迎的村干部。切实加强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充分激发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群众基矗
19.提高部门服务水平。市直各部门要创新思维,认真研究支持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举措,不断提高服务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要在支持村级经济发展、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和农村环境建设等方面出台突破性政策,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政策瓶颈。市直各部门要与各镇试点村结对共建,选派组织协调能力强、有开拓精神的中层干部到村参与组织指导新农村建设。
20.严格考核制度。制定科学的新农村建设目标考核体系,把此项工作列入对各镇和市直各部门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严格考核。
第三篇:某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
**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推进百村示范工程的实施意见
各镇党委、镇人民政府,县级各部门: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有效地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推进百村示范”工程(以下简称“千百工程”),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现就我县“千百工程”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我县实施“千百工程”,要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发展方略,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为突破口,积极稳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农业生产有新发展、农民生活有新改善、农民素质有新提高、农村面貌有新变化、农村文明有新进步。
——示范村建设:实行一次规划、全面实施、整体推进,通过三年建设达到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标准,务求出成果、出经验、能推广;
——推进村建设:按照一次规划、分步推进、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以社推村的原则,通过三年努力,使推进村的面貌有显著变化。
二、把握原则
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五项原则:
1.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要盲目建设。
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村落、不同收入类别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规划,分类进行,避免建设的盲目性,确保全县新农村建设圆满完成预期目标。
2.要坚持因势利导、分步推进,不要一哄而上。
根据各地基础条件参差不齐、自身投入能力强弱不等、建设热情高低不一等情况,采取先易后难、因势利导,试点引路、分步推进方式,坚决杜绝一哄而上,使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并取得实效。
3.要坚持因村而宜、分门别类,不要强求一律。
结合村情民俗,抓住各村的发展重点和建设难点,找准建设的突破口,因村而宜,分门别类,发展壮大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建设规范集中村落与分散院落相结合的居住环境,坚决杜绝脱离农村实际、强求一律搞建设的问题发生。
4.要坚持统筹兼顾、分工协作,不要各自为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投入量大。必须建立政府统筹,各级各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杜绝各自为政的做法。
5.要坚持尊重民意、注重实效,不要形式主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体是农民。必须尊重民意,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明确县、镇(部门)、村和村民各自承担的具体任务,实行分级负责,真抓实干,注重实效,坚决杜绝“强迫命令”和“形式主义”。
三、工作重点
开展“千百工程”建设,要注重**实际,结合村情、社情、民情进行,以农民最关心、受益最直接、要求最迫切的问题入手,以尊重农民意愿为首要,以全县示范村、推进村(以下统称实施村)“**”工程为切入,按照县委、县政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54321”总体思路,突出“三抓四改五提高”工作重点,扎扎实实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务求取得实效。
1.抓特色产业发展。按照“农业主体组织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业模式生态化、农业耕作机械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结合我县畜牧科技城建设和“猪、竹、禽、茶、桑、蜂”等特色产业优势,从现有资源和产品入手,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育优势特色农业,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小区”、“种植小区”,组织产业群和拉长加厚产业链,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推动特色产业做强做大。每个实施村都要培育1—2个持续增收、快速增收、整村增收的特色主导产业,80以上农户有较稳定的增收来源。大力发展生猪、竹笋、茶叶、名贵花木、蜂、蔬菜、优质蚕桑、家禽、水产、水稻制种、中药材等生产基地。落实有关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奖励办法,鼓励农业产业化企业通过建基地,从技术、项目、资金等方面支持新农村发展特色种养业,实现农业产业增值增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链,逐步实现农业经营产业化,使农民在加工增值的过程中增收。到2008年,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5000元以上,推进村达到4000元以上。根据各实施村的需要建立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到2008年,参合率达到50以上。
2.抓农业科技支撑。提高农业科技投入比重,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增强农业科技功能,注重科研与生产衔接,加强对农民科学实用技术的普及,提高生产经营中的科技含量。加强重大病虫害和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建立健全防灾、抗灾、减灾机制,不断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实施村进行精确测土平衡配方施肥工作,避免项目农业发展的盲目性。农口部门要在实施村开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清洁农业”技术推广,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加快气
象农业、网络农业信息化建设,拓展农业信息服务网络覆盖面。在实施村加大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和服务力度,并落实有关农机具购置专项财政补贴政策,农业耕作机械化水平每年提高2以上。
3.抓农田水利建设。根据各村情况因地制宜地修建小微型水利设施及提排灌设施,确保人均有0.5亩能排能灌,旱涝保收的农田;组织开展农田整治和坡瘠地改造,大
力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土地产出能力,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和水利建设项目要向实施村重点倾斜;继续抓好“长治”七期工程,特别要解决好实施村的面源污染问题;开展生态林建设和农田林网建设,搞好山水田林路绿化美化,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
4.改建村社道路。科学规划农村公路网络和结构布局,加强与干线公路网的有机衔接。建设和改造通往行政村村委会所在地的村级公路,全部实行油化或硬化,村级公路通达率达到100;通社公路硬化;建设适合于发展农业机械作业的田间机耕道和方便农民生产的田间道路;建设院落之间的石板路、碎石路、水泥路等出行便道,通户率达到90以上。积极探索建立“村民受益、集体维护”的乡村道路管养机制。
5.改善人畜饮水。根据各村实际情况,搞好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继续在实施村安排进行红层找水项目,为缺水农户解决一口卫生机井;利用山平塘、蓄水池、山泉水和水库等饮水水源,建设管道自流引水工程;利用地下水、河水等饮水水源建设水泵供水工程,让村民用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实施村自来水(或卫生机井)用户普及率达100。
6.改造农民房舍。按统一设计新、改、扩建住房或对已建房进行外装,农民住房砖混结构达到85以上,建设安全、整洁、美观的农民新居;实行“一池三改”,建设沼气池,带动改灶、改厕、改圈,推广使用沼气、电等清洁能源,建设清洁、方便、实用的农村新型厨房;消灭露天厕所,实行人畜分离,建设清洁卫生的厕所和圈舍;配套完善住房设施,实现通电、通电视、通电话户达到85以上,同时加快农村电视微波传送和信息宽带网络建设;在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的基础上,配套设置简易的农具储藏室;有条件的村可规划布局相对集中的农民新村,鼓励和引导需要改建和新建住房的农民向规划建设的新村适度集中,将**委发〔2003〕8号文农民建房税费优惠政策延长到2009年。
7.改善人居环境。加强村民的卫生知识教育,培养村民良好的生活习惯,适时开展“村容整洁”整治活动。清除乱搭乱建,规范柴草、杂物堆放;根据规划布局和农民需要修建晾晒场地,改造和整治农户院坝,修建庭院花台;设立固定垃圾堆放点和填埋场,清理垃圾污物,实施乡村“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工程,加快治理农村“脏、乱、差”现象,对农村房舍、道路、田间、沟渠的固体、液体废弃物进行清理,焚烧可化有机废物;改造和建设农户院落排放系统,清理淤泥,治理污水;鼓励养殖大户建大型沼气池,解决面源污染;搞好房前屋后绿化,全面整治卫生环境,美化净化村容村貌。
8.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抓好“一校三室”建设以及村级社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建好村小学,改造学校危房,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学功能,方便农村小学生上学;建好村卫生室,配备医务人员,并建立县、镇、村对口帮扶联系工作,搞好医疗服务,切实解决农民就医难问题;建好村两委办公室,进一步完善村两委办公室的配套功能;建好村文化、图书、教育培训等多功能活动室,作为会议、教育培训、文化活动、图书阅览等的活动场所;建立标准篮球场,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大力挖掘和培育优秀民间文化,引导和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鼓励商贸企业、供销社、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在实施村建立“放心商店”,发展现代流通服务业。创新农村防火救灾机制,加大农村消防建设力度。
9.提高农民素质。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农民素质。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农民子女受教育程度;以各类职业学校、闲置中小学、农广校、农业信息网站平台为依托,开展现代农业、精细农业、旅游农业、特色农业、务工就业、政策法律等各种类型的农民培训,未继续升学的中学生培训率达到80以上,使每个劳动力掌握1-2门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或外出务工技能,增强农民的自主创业能力,同时落实农民创业扶持政策;增加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有条件的村要建立集文化、广电、宣传、体育、科技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文化中心,在实施村开展好“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利用宣传文化工程积极开展文化娱乐、知识传播、科技普及、体育健身等教育活动,把农村文化建设与普法和政策宣传、精神文明创建、推广实用技术及环境、健康等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培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快实施村文化体育事业建设。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文明向上的道德风尚,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通过教育、培训和引导,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10.提高乡风文明程度。大力发扬孝敬父母,家庭和睦,邻里互助,诚实守信,勤俭持家,自立自强,致富有道,艰苦创业等传统文明,破除当前农村存在的一些不良习俗和社会风气,特别是与市场经济建设和全民创业行动不相适应的陈规陋习,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用社会主义新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让健康向上的现代文明深入农村千家万户,在发扬传统优秀乡村文明的基础上,努力建立起学习科技、诚信守法、开放进取、奉献拼搏、艰苦创业等新型乡风。要不断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向农民普及文化、普及知识,促进农民由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文明生活方式转变。在广大农村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寓教于乐,传播现代文明信息和思想观念,大力倡导文明乡风。
11.提高基层民主管理水平。开展以法制道德教育、村规民约、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党务、村务、政务、财务公开(“四民主四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法制建设,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抓好农民纠纷调解,无重大刑事案件、无重大安全事故、无群体性事件,村民对村治安状况满意率达到95以上,努力创造农村安全和谐、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继续深入推进“精镇壮村”工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带动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建立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规范村“两委”工作运行程序,完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民主决策制度,健全规范农民筹资筹劳的“一事一议”制度,实施“八步工作法”,尊重、保护“村民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发展,让农民真正享有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和受益权。
12.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加强实施村卫生室一体化建设步伐和规范化管理,切实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2008年基本实现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实现农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加强实施村食品、药品等公共卫生安全建设,完善农村疫情监测和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建好敬老院或“五保家园”,对农村五保户实行免费集中供养,并实行专人专职负责制度,集中供养率达到90以上。积极落实兑现计划生育奖励政策,引导树立正确的生育观。积极探索创新农村养老保险和生活最低保障制度,切实帮助生活困难的群体,解除农民生产生活的后顾之忧。
四、工作措施
2006年,是新农村建设开好局、迈好步的关键之年。为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和关键年,顺利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各级各部门要切实采取措施,努力探索创新,从组织领导、选点建设、科学规划、资金投入、培训指导、全面参与、检查考核等七个方面,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长效保障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千百工程”建设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既要系统分解,又要整合各方力量。为切实加强对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及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内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部署、指导、协调、督促和落实。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从有关职能部门抽调工作人员组成专门工作机构。实行县级领导包镇、县级有关部门领导干部包村责任制。县级部门确定一名干部为新农村建设联络员,加强与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业务衔接。各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确定一名镇级领导专职抓。村支两委要认真统筹规划和全面组织实施好新农村建设项目。团县委要组织青年志愿者到实施村帮助和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县上根据实际需要,选派综合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熟悉农村工作的机关干部组成“支农工作组”到实施村指导和帮助新农村建设。
2.选点建设实施。按照“先易后难、尊重民意”的原则,结合市对县分配的3个市级示范村和26个推进村名额,兼顾我县区域平衡,选择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地理条件的村作为实施村进行建设。示范村的选点要按照产业基础好,农民收入水平较高,村级班子有较强的组织实施能力,农民自愿、群众积极性高,基础设施较好等条件进行选择,以增强示范村的实效性、操作性和示范性。推进村的确定原则上参照示范村条件选择。市级示范村的确定由村委会申请、镇把关、县申报、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审定;推进村的确定由村委会申请、镇申报、县审定、报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备案。
3.科学编制规划。以各实施村为单位编制详细规划,落实具体项目。制定的实施村建设规划要与区域内的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相匹配,与各村经济状况、地理条件、生活习惯等实际情况相符合,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留历史文化古迹,保持自然风貌和田园风光。本着“节约占地、放宽建筑”的要求,统筹考虑农民住房、庭院产业、杂物堆放等问题,充分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不搞大拆大建,防止加重农民负担,扎实稳步地推进村庄建设。县国土、房管、建委、环保、农口、劳动、民政、教育、卫生等有关部门要具体帮助各实施村精心组织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并统筹做好相应的专题规划:一是镇村建设的布局规划;二是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应的劳动力转移规划;三是镇村文化建设和农民培训规划;四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规划,包括文化、教育、卫生设施和水电路、农村水利等。做好这些规划,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注重规划的科学性,要与已有的规划相衔接。规划编制后,要经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讨论通过,应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户签名同意后上报审定实施。
4.加大资金投入。按照“农民自助、政府补助、社会帮助”的原则,逐步形成受益群众出一点、财政投一点、农发资金和农村信贷倾斜一点、帮扶单位赞助一点、社会各界捐助一点、政策优惠减免一点的建设资金长效投入机制。整合资源,集成力量,推进实施村建设。县计委、财政、农口、金融、国土、建委、房管、劳动、教育、卫生等综合职能部门,要按照市里出台的“实行三个高于”、“提高三个比重”、“加大三个补贴”、“建立一个专项”等10项优惠政策,积极主动争取对我县的倾斜支持。各职能部门要将掌握的各项支农资金按照“安排渠道不变、投资用途不变”的原则,安排落实到实施村的具体项目上。县镇两级部门都要安排专项资金投入示范村建设,主要采取实物补助和资金补贴等方式,重点用于公共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规划编制和人员培训等项目。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采取“一事一议”办法发动农民筹资投劳,自力更生建设新家园。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发行要积极开发业务品种,采取多渠道措施支持新农村建设,发挥资金支持、信息咨询等作用。县域内邮政储蓄资金按一定比例返还农村,支持新农村建设。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不能举债搞新农村建设。尊重农民的自主创新意识,引导组建新型农村小额信贷组织。贷款利率由借贷双方自由协商,但必须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具体模式可从各村实际出发,由农民自主选择,但资金的融通运用必须限定在村或生产合作社社员之间进行,开展真正合作意义上的资金互助,不能跨村经营、超范围经营。
5.整合各方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搞好新农村建设不仅需要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同时也需要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各方面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实行“县规划指导,镇村组织实施”的分工负责工作机制。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总体布置、政策拟定、协作调度、督促检查和考核验收等工作。县镇相关职能部门都要把实施村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落实好目标任务,履行好职能职责。宣传部门要建立宣传发动机制,通过会议、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标语等多种形式,全面动员、广泛发动、深入宣传县委县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动员全党全社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组织部门要结合“精镇壮村”工程的深化,切实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强化对党校培训工作的指导,搞好干部培训,使其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民政部门要扎实抓好村民自治及“五保家园”;各农业相关部门要切实抓好示范实施村的产业发展、基本农田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交通部门要帮助搞好村级公路的规划和建设,确保实施村“通村公路油化、通社公路硬化”及“院通石板路”目标的实现,并指导建立村级公路的养护管理机制;规划建设部门要指导搞好村级规划和农房建设;教育、卫生、文化等部门要扎实抓好村“一校三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国土部门要用好用活土地政策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并简化手续,搞好服务;电力部门要搞好农网改造,解决好示范村用电问题;广电部门、电信部门要切实抓好广播村村通工程,推进电视电话户户通;计委、经委、统计、财政、税务、工商、环保、劳动、社保、教育、计生、金融等各相关职能部门都要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中“三改变”、“两加强”、“一建立”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制定实施方案,将项目安排落实到实施村,做到项目到位、资金到位、政策到位,并将实施方案书面上报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县级领导和部门定点联系帮建制、重点企业结对帮扶制、项目实施联席会议制、工作进展及项目实施定期通报制、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分片指导等制度。鼓励和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与实施村实行联姻结队帮扶,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6.加强培训指导。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全新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加大培训力度,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指导和服务,确保工程建设有序、有效地顺利推进。要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组织开展对县、镇、村相关负责人等各级干部培训,着力增强各级干部的责任意识,发挥村干部的带头作用;围绕实施村建设内容、实施办法、项目建设等内容组织开展规划编制培训;组织开展对相关项目技术人员、业务工作人员等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其项目实施能力和业务指导能力。要将培训对象优先纳入全县干部教育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培训,使其能力素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切实强化党校的培训服务功能。
7.严格检查考核。新农村建设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务必要加大检查考核力度,以确保工程建设进度,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要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工作考核体系,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对实施村建设和完成情况进行严格考核。要层层建立定期报告制度,及时上报实施村建设进展情况,定期分析和研究解决工程建设中的相关问题,切实加强对实施村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检查或抽查,年终进行考核(占综合目标考核总分的5分)和单项目标考核相结合,对实施村建设目标任务完成好、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对实施村实行动态管理,对工作不力、效果不好的实施村进行调整。市级示范村通过三年建设,经过验收达到《**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标准》的,由县政府上报市政府授牌命名为“**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第四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根据《中共中央、xx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1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意见》(苏发〔~〕1号)精神,全面启动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两个率先”进程,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九届九次全体会议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推进农村环境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为重点,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为依托,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目标
建设新村镇。继续推进小康村建设“十村示范,百村先行”工程,加快集中居住点建设,在金沙、三余、石港、兴仁、兴东、川港、先锋、开发区等镇(区)各选择1—2个村先行开展集中居住点建设,作为市级试点,尽快形成样板。其它镇也要因地制宜,创造条件,确定1-2个农民集中居住点,搞好示范建设。力争到2010年,全市有7.8万户入住集中居住区,达全市总户数的20%。
发展新产业。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民营经济为手段,加快我市现有优势产业发展。培育农业特色产业,突出项目农业建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每个镇每年培育壮大1-2个主导产业,新建2个以上规模农业项目。通过产业的发展,壮大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矗
培育新农民。强化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培训农民人数年均递增20%以上,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继续推进“阳光工程”的实施,每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万人以上,失业人员培训5000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村干部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整体素质。
组建新组织。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每年全市新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家以上。搞好“四有”建设,切实增强为农民增收和与主导产业相配套的服务能力、组织效率和带动能力。到“十一五”期末,合作经济组织覆盖全市60%以上的农户。
塑造新风貌。围绕“乡风文明”的目标,积极倡导新风尚,形成扶贫济困、帮扶弱势的机制,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着力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实现各类组织依法办事,农民群众遵纪守法,为构建和谐社会打好基矗
三、政策措施
(一)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1.加强项目农业建设。逐步整合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资源,以项目农业建设为突破口,继续大力实施“十扩万亩”工程,建设十大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大力推进农业接轨上海,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应用转化力度,大力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生产等高效农业项目,建成一批省内领先的特色农业项目,创树一批具有地区影响力的农产品名品名企。以高效农业项目为示范,引导农民调整种养结构,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推动高效农业的规模化,提高高效农田占比,增加农民收入。根据自愿、有偿原则,依法进行土地流转,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2.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作用。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建立经济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按照“有组织制度、有合作手段、有较大规模、有明显效益”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密切农业企业、基地与农民的生产合作,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加强9家重点示范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增强组织的经营开拓能力,同时大力培育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加快上海等农产品市场的开拓,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3.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城镇规划区以外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地产项目和住宅建设除外)可以依法流转,以增加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性收入。以农村社区为农服务中心建设为切入点,组织开展好农资供应、农技指导、农产品销售等有偿服务,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在为广大村民发展生产提供服务过程中发展壮大村级经济。切实加强村级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严格落实债权债务清收还款责任,严格制止发生新的不良债务,千方百计化解村级债务。
(二)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
4.有序引导农民集中建房。以建设一个公共服务中心、一组村内道路、一套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为主要内容,逐步建设完善农民集中居住点的基础设施,吸引农民到集中居住点集中建房、集中居祝农民翻建、新建房屋和拆迁户建房必须进入集中居住点。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用地必须贯彻节约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集中居住点建设占用农用地与村庄整理新增农用地挂钩原则。集中居住点的农民建房用地实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供地。对集居点范围内的农民建房用地主要采取等质、等量、方便耕作的原则置换土地和调整承包土地的方法解决(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5.加强集中居住点建设管理。集中居住点建房,必须严格执行建设规划,强化安全和质量管理,不得随意修改规划和施工设计图纸,工程竣工后,市有关部门必须进行质量验收认证。住户入住集中居住点前,必须拆除原住房,清理地面附着物,将原宅基地交还村集体经济组织。加强建设类型和指标控制。根据新农村建设规划布局,建设部门无偿提供房型设计图,村级组织代办相关手续。城(镇)郊的集中居住点建房以多层为主,鼓励发展小高层、高层。其它村(居)集中居住点以联体式住宅为主,鼓励发展多层公寓式住宅。
&n
bsp;6.加大集中居住点建设扶持力度。新农村建设资金以镇村自筹和农户投资投劳为主。从~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办法,用于扶持、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点等新农村工程建设。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确保专款专用,市、镇、村要积极安排配套资金,增加集中居住点建设的投入。市财政返还各镇的土地出让金的30%用于示范村建设。对集中居住点建设中涉及的各种行政性规费,除上交盛南通市以外的实行全免,服务性收费减半收龋实行统一代建的居住房,其税收由施工单位按农民建设住宅的标准缴纳。
(三)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
7.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继续实施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加强劳动力培训基地建设,大力开展订单培训,提高劳动力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增强我市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把扶贫帮困与劳务输出工作结合起来,开展对农村贫困户的免费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增加收入能力和创业能力。同时,通过举办科技培训班、送文化下乡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民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自觉遵守各种文明公约和村规民约,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
8.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规范中介机构经营秩序,支持中介机构大力开拓劳务市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和跨地区劳务市场,加强与劳务输入地的合作,及时采集、发布劳动力供需信息。加快推进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实现劳动力市场供需信息城乡联网、跨地区联网,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务人员资源和劳务输出主渠道作用,提高劳务输出的及时性和成功率。大力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提供法律援助等服务,切实维护劳务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
(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9.全面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认真执行关于农村征地补偿、征地拆迁、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保证他们当前生活不降低,长远生活有保障,逐步做好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
10.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稳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逐步提高财政补助力度,提高人均筹资标准,不断提高健康保障水平。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规范化建设,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证农村群众享受到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
11.逐步完善农村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以为民解困为核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大病医疗救助、农村五保对象救助、教育救助、养老救助、自然灾害救助等为辅助,捐赠扶贫为补充,覆盖农村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和保障机制。
(五)改善农村发展环境。
12.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组织实施农村河道疏浚、灌区节水改造和水利重点工程建设,推进农村水利建设“一村一清”工程,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利用冬春季节,开展村内家前屋后沟塘河道清淤,整治农村环境,改善村容村貌。加快实施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和农桥除险安康工程,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加快镇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加强农村电力、通讯、广播等设施建设。加强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示范推广,加快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13.全面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开展生态农业市建设,实施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绿色通州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等重点工程,进一步整治农村大环境,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大力推广应用秸秆气化、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建立垃圾集中收集、清运和处理的长效机制,确保农村垃圾得到及时处理。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扎实建设“绿色通州”,确保~年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0%。严控环境污染,逐步提高企业达标排放标准,减少废水废气排放。
14.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实施步伐,~年起在全市实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杂费。构建城乡一体的乡镇社区教育网络,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医疗救治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体系。加大农村地方并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的防治力度。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人、名品。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和应急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为育龄妇女提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
15.深化平安村(居)创建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规范“五位一体”村(居)综治办建设。充分发挥村治保委、民调委作用,深入开展大防控、大调解工作,努力降低刑事发案和民转刑案件。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农村青少年预防犯罪、刑释解教安全帮教、社区矫正等工作,夯实基层基础,确保全市所有村(居)达到“平安村(居)”标准,人民群众社会治安安全感指标不断提高。
(六)强化组织领导。
16.健全组织指挥体系。市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委农工办)。各镇党委、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推进主体,相应建立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集中工作力量,组织推进新农村建设。各村(居)是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施主体,负责新农村农民集中居住点等建设的实施,经营社区基础设施及集体土地等资产。
17.推进多元化运作。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认真落实各级财政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用于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和土地出让平均纯收益15%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等政策,~年市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资金要高于上年,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单位和个人参与集中居住点建设,逐步建立国家、社会、个人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集中居住点建设,可以实行统建
第五篇: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意见
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意见
根据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方针,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特制订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总体要求,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本文来源自文
秘114网本资料权属xiexiebang.com,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xiexiebang.com更多资料,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为重点,建立、健全、完善各项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居住及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全面进步,努力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二、目标任务
通过不断发展,以逐步形成“新房屋、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五新为主要标志。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以上的村,要率先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2000—3000元的村,对照标准,缺啥补啥,争取早日实现;对于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村,要加大扶持、开发力度,力争涌现出一批新农村先进典型。争取到“十一五”末,全县20的村达到新农村标准,到2015年,全县50的村达到新农村标准,到2020年,80以上的村达到新农村标准。
三、标准要求(新农村标准)
(一)生产发展方面: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繁荣。
1、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较快,有1个以上投资超过50万元的企业,人均产值5000元以上,经济效益好。
2、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从事二、三产业人数占50以上。
3、农业生产基本实现规模化、区域化种植,初步走上生态、持续发展轨道。旱涝保收田面积大,农业机械化耕作程度95以上;畜牧养殖业实现无害化生产。
4、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率超过10,确保2015年前达到或超过8000元以上。
(二)生活宽裕方面:物质生活丰富,社会保障健全。
1、群众生活主副食合理搭配,讲究营养,人均住房大于25平方米。
2、电器化程度高,其中:电视普及率90以上,电话普及率60以上,电脑普及率5以上;群众受教育程度高,小学入学率100,30岁以下人群受中等以上教育程度20以上。
3、群众文娱活动丰富,有文化大院、老年人活动场所,科技书籍在500册以上;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内容健康向上。
4、医疗等社会保障系统比较健全。
(三)乡风文明方面:精神风貌饱满,道德情操高尚。
1、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民族团结,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移风移俗,崇尚科学。
2、全体村民严格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遵守乡规民约,达到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四有”标准。
3、模范遵守计划生育政策,无计划外生育,人口增长率控制在规定指标以内。
4、能够完成县委下达的社会综合治理目标任务,连续5年以上无刑事犯罪及重大违法案件,无集体上访案件,无打架斗殴现象。
5、勤俭节约,红白大事不大操大办;积极推行殡葬改革制度,火化率达到100。
(四)村容整洁方面:基础设施齐全,环境生态优美。
1、交通便利,达到村村通要求,村内道路硬化,有排、供水系统,人畜用水达到卫生标准,道路两旁绿化,安装路灯。
2、宅基地规划合理、整齐,对老宅基地作必要的调整,新划宅基地尽量统一标准,并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纵横道路畅通。
3、主要入村道路口有标识牌,有公共厕所和固定的垃圾堆放场所。
4、庭院环境优美,院内路面硬化、有花池(或种葡萄等作物),保持整洁。
5、全村60以上的农户建有沼气池,“一池三改”率达到100,畜禽入圈率达到100。人畜粪便经沼气池处理,用沼气做能源,实现良性生态循环,逐步达到“生活环境优美化,家居条件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标准。
(五)管理民主方面:两委机构健全,依法民主管理。
1、村党支部、村委会健全,且由民主选举产生,管理民主。重大事件实行“一事一议”制度。
2、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两委班子团结,能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有凝聚力,依法办事和干事创业能力强。
3、班子成员是致富标兵,并能带动群众劳动致富。
4、在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有相应的协会、组织,并能较好发挥作用。
四、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建立组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新的历史任务,涉及社会方方面面,是一项综合的、系统的社会工程。因此,必需加强领导,搞好协调,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全民共同参与。县政府成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相关部门抽出专门人员充实到办公室,从事日常工作。同时,搞好规划,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统筹协调发展。
2、加大扶持力度,实施分类扶持
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