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沈丘县农业问题调研报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Ι)课程
关于沈丘县农业现状调研报告
学院:法学院
姓名:左超田 2011410102
2周可洋 2011410102
1赵思骞 20114101020
关于沈丘县农业现状调研报告〔注〕
一、地区概况简介:
沈丘县位于豫皖交界处,居颖水中游,沙河航运通江达海,占地利之优势,得交通之便利,享物产之芸萃,是周口市的东大门,也是豫东南和皖西北交流的重要门户和物资集散地。沈丘县是河南省的农业大县,有着河南省黄河以南地区的唯一一块高产田地,农作物产量高。2012年全年粮食总产达到82.5万吨首次突破16亿斤,增长6.2%,增幅居全市第1位,连续九年丰产丰收;其中,夏粮单产500.85公斤,居全市第1位,连续六年超千斤。出台了加快槐山羊发展的实施意见,促进了畜牧业快速发展。农机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槐山药种植、循环农业等特色农业经济健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秸秆综合利用、土地流转、三农服务社等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涉农龙头企业发展到2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15家,三农服务社124家,土地流转20多万亩。持续推进林业生态县建设,在全省县域经济考评中,林木覆盖率比2008年上升15个位次。
二、沈丘县农业概况:
1、主要农业介绍
种植业。沈丘县的种植业主要是种植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芝麻、淮山药、蔬菜和水果等。沈丘县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经济作物有棉花、烟叶、油菜籽、花生、芝麻、黄红麻;森林覆盖率 21.4%,主要树种有泡桐、杨树、槐树、柳树、榆树等。沈丘县粮食总产连续十年创新高,夏粮单产连续七年超千斤。建设有国家级粮食储备中心,是国家确定的粮食生产基地。养殖业,特色农业、畜牧业、养殖业已具规模。沈丘县的养殖业主要有鸡、鸽子、猪、牛、羊等种类。其中羊的品种主要为槐山羊。沈丘县也在大力推动槐山羊的养殖和深加工工业的发展。生猪外贸出口基地、槐山羊板皮出口基地、黄牛生产基地和揪楝树生产基地。同时,依托金丝猴集团〔注〕生产基地,在畜牧业方面大力推进了奶牛养殖的发展。
2、农业发展现状
2008 年沈丘农业总产值 48.55 亿元,增长 13.8%。粮食生产再创新高,粮食总产 72.48 万吨,连续 5 年增产增收。其中小麦单产 500.5 公斤,继 2007 年成为黄河以南第一个亩产超千斤县之后,继续保持周口市单产第一。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34.16亿元,粮食总产73.54万吨。畜牧业快速发展,采取以奖代补激励机制,坚持规模养殖与生物环保相结合,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33 个,其中生物环保万头养猪场 13 个,沈丘县生物环保养猪经验在河南省推广,受到国家环保部充分肯定。去年沈丘县畜牧业产值达到 1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 42%,总量居河南省第 13 位,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奶牛发展百强县”。生态林业建设成效显著,完成植树 456.6万株,占市定目标任务的 109.4%;完成造林工程 3.54 万亩,占市定目标任务的171%,居周口市第 2 位。
沈丘县农业的发展再去一定成就的同时也凸现出来一些问题,譬如,农村土地生产没有聚集化,仍是以小麦和玉米种植为主,对于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没有明显的提高。这些问题将在下面的“问题”一节中详细解释,在此不再赘述。〔注〕 本文的各项数据主要来自与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的政府报告和政府网站上搜集的数据。
〔注〕 金丝猴集团的董事长赵启三先生是周口市沈丘县人,而且金丝猴集团发源于沈丘县,后才“迁都”至上海市,但是在沈丘县建设了大型的生产基地。
3、沈丘县农业发展规划
从2011年开始,通过10年的努力,到2020年,使粮食面积基本稳定,粮食产量稳步增长,优势产业区域布局优化合理,优势农产品的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明显体现,形成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优势农产品产业集群,建成10个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产业基地,建成4个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800元,2015年达8500元,2020年达到20000元以上。
a/粮食生产。以小麦、玉米为主,布局在全县22个乡(镇)558个村民委。发展目标:2011年粮食播种面积175万亩,总产量75万吨,2015年粮食播种面积180万亩,总产量95.5万吨, 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185万亩,总产量100万吨以上。
b/槐山药。产业布局以北城、石槽、北杨集、东城等乡镇为重点,辐射带动全县22个乡镇558个行政村共同发展。主攻方向:着力做好沈丘槐山药品种繁育、规范化种植和产品深加工研究,加大槐山药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提高科技含量,提高单产,增加深加工附加值等措施来达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达到大产业促大发展。发展目标:2011年种植1.5万亩,单产6000公斤,总产9万吨,产值5亿元;2015年每年稳定种植面积2万亩,单产6500公斤,年总产13万吨,年产值7.8亿元;2020年每年稳定种植面积5万亩,单产6800公斤,年总产35万吨,年产值20亿元;
c/蔬菜。布局于全县22个乡(镇)558个行政村。主攻方向:抓住中央、省支持农业蔬菜产业发展项目在我县实施和启动无公害蔬菜行动计划的有利机遇,着重在名、特、优、新上下功夫,建设优质商品蔬菜生产基地,推行无公害化生产,提高蔬菜商品率。发展目标:2011年至2015年每年以0.5万亩的速度增加,到2020年建成10万亩优质无公害蔬菜基地,产量15万吨,产值2亿元。d/中药材。布局于全县周营、石槽、卞路口等乡镇(办)。主攻方向:发挥资源优势,建设中药材生产基地,提高中药材产量,优质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目标:2011年种植1.5万亩,至2015年发展到3万亩,产值3亿元,到2020年发展到4万亩,产值5亿元。
同时,沈丘县规划创建四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一是在沙颍河沿岸乡镇建设以粮食生产为主导的优质专用小麦种植示范区10万亩,辐射带动40万亩。二是建设以北城优质槐山药基地为主导的无公害槐山药种植示范区2万亩,辐射带动2万亩。三是建设以付井镇为核心的平原绿色奶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四是建设以沈丘“槐文化”品牌为特色的槐山羊特色养殖示范区。
三、沈丘县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作为沈丘县的重要支柱产业,农业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之下不断取得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农业基础还很不牢固,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沈丘是农业大县,是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主产区,长期以来,由于年久失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项目遭到严重破坏,加之条块分割的分散耕作模式,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推进,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增产潜力大打折扣,再加上粮经比例不协调,农民增产增收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农业生产经济延续以种粮为主的原有模式,高效农业、特色农业还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农业没有形成大规模的聚集效应。现在沈丘县的农业经营依然以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为主,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弱,只凭本地市场决定自己的生产经营项目,没有形成普遍的农业土地被大规模承包的情况。这样不仅会制约单位收益的提高,而且严重影响了大型机械的规模化运作,不利于解放生产劳动力。
(三)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由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一缺资金,二缺人才,三缺技术,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深加工,实现增值升值,农业生产潜力受到局限,严重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提高。
(四)群众文化素质偏低,农业产业发展认识不足。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接受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能力弱,对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持观望态度,不想发展、不敢发展、盲目发展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五)缺乏产品价格保护体系,农民承担较大的市场风险。除烤烟外,其他农产品由于缺乏价格保护体系,随行就市,市场价格波动大,价好之年增产增收,价廉之年丰收不增收,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六)资金投入不足,推广体系建设滞后。由于财政困难,无更多的农业科技推广经费的办公经费投入,公益性服务体系运行举步维艰,办公条件落后,农业技术推广手段单一,且单项技术多、集成配套少,成果转化率低。
(七)扶持政策尚不完善,农业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支持农特产品经营、加工、营销、税收的优惠政策相对不足,支持优势产业发展,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不够,农业信贷体系不全,合作金融、民间金融发展滞后,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还不完善,农业风险分担机制未完全建立,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的特色产业发展长效机制尚未完善。
(八)基础建设亟待完善。沈丘县作为农业大县,较为重视农业的发展,但是由于是国家级贫困县,财政力量有限,极大的束缚和限制了对于农业发展现代化过程中所需基础设施的投入,近些年虽然有所改善,但是仍然不能够满足农业发展的现状。因此,应该极力推动各种形式的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
四、沈丘县农业发展建议:
为了推动沈丘县的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结合上述数据和论述,提出以下建议以作参考。
(一)继续大力推动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是发展各个产业的必备条件,沈丘县的农业设施还有待完善,农田里的水井有些被堵死和破烂不堪,还有农村的田间地头的道路的不完善等等,这些农业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很大程度上促使农业的发展。
(二)提供可靠地农业技术服务。由于农业沈丘县的农业现在还没有实现大规模的“农庄”生产,管理为一家一户,各项种植管理不统一,不科学,所以应该加强农业科技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并积极实施“农业科技服务三下乡”项目,指导农民们更为合理的管理田地。同时这样有利于因地制宜的研究制定设和本地区的经济作物的种植业发展,大幅改变目前单一的粮食作物的种植现状,调高经济效益,增加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提高农民收入。
(四)出台政策,加大投入。由政府主导继续争取国家资金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外,各级各部门要充分整合项目资金,结合部门工作实际,研究和制定扶持农业产业发展的信贷政策,出台关于支持农特产品经营、加工、营销、税收的优惠政策,加大对规模经营主体生产性贷款的金融扶持力度,完善干部职工发展农业产业和深入创办实体的激励机制,全方位推动产业实施。
(五)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各个乡(镇)有不同的产业发展优势,要结合乡镇、村寨,合理规划布局,要做到粮经不争地、不重叠,最大程度整合土地资
源,提高土地产出率。要制定和完善各个农作物标准,努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标准化发展,要分类指导好产业发展,为实现产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发展做好服务,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优化种植、熟制改革、旱育稀植、规范化种植、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新型肥料施用、病虫害预测及防治等实用技术,整合科技项目支撑产业发展,以点带面,带动大面积生产。
(六)积极组建各种类的农业合作社。积极推进行政村或者自然村的农业项目发展专门化发展,并积极推进其专业化的进程。在此基础上成立相应的农业合作社,譬如槐山羊养殖合作社,蔬菜种植合作社等等。大力推进农产品的销售,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各产业的生产质量。
(七)加快全县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的建设,提供最新、最有效、最权威的信息服务。信息的获取决定了各种农业产品的销售,因此,政府应该大力建设农业信息的服务网络,并提供优质的产品交易信息。
第二篇:农业乡镇招商引资问题调研报告
探讨农业乡镇招商引资的一些做法
【内容提要】“三农”工作,历来是国家的重中之重的工作。在今年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在此背景下,如何发展农村经济,是我们每个农村工作者着重考虑的问题。本文就桂平市**镇的一些做法,作了探讨。
主题词:三农工作农业乡镇招商引资
一、**镇概况
**镇位于广西桂平市的南部,地处桂平、兴业、港南三区县市的交界点,属典型的边远地区。全镇辖15个村,2006年末总人口7.3万,总面积122平方公里,属南亚热带,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有**河贯穿全境。
**镇农业资源非常丰富。拥有耕地面积40000多亩,林地面积45000多亩,有中小型水库四座,有山塘225座,总库容量18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70000多亩有**河穿境而过,水利灌溉设施比较完善。**镇是桂平市的农业大镇,农业在**镇的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主要农副产品有优质大米、玉米、西瓜、荔枝、龙眼、木薯、木材等,其中西瓜、大米、荔枝、龙眼等享誉区内外。
**镇传统种养业有:肉猪、鸡、鸭、鹅等,作物有水稻、玉米、木薯、花生等。2005年**镇生猪出栏数40945头,年末存栏数为24530头,鸡出栏25.7万羽,鸭出栏15.4万羽;稻谷产量22737吨,玉米产量2613吨,木薯产量4725吨。全镇有连接市区的四级柏油路一条,距市区65公里;连接周边乡镇的四级砂石路三条,属交通较为落后的乡镇。
到2005年末,**镇没有一家投资超50万元以上的企业,工业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二、**镇招商引资现状
从2005年开始,镇党委、镇政府开始从思想根源上寻思出路。从历史上看,**镇地理位置不属优越,镇内主要为丘陵地带,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矿产资源稀少,没有任何可支撑经济大局的工业企业。如果单从招商引资角度发展经济来看,想引进工业企业是十分困难的。但要引进一些利用土地资源的农业龙头企业,如种养企业、小水电企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商业企业、小城镇建设项目等是有许多优越的条件。认识到这一点,镇党委、镇政府开始改变了思路。要想搞好经济,就要从**实际出发开展招商引资。
2006年初开始,全镇上下形成共识,要改变本镇的落后面貌,仅自有资金发展经济是很慢的,必须大力引进外来资金到**镇投资办企业。2006年3月初,镇党委、政府召开了一个招商引资工作会议,会议上总结了本镇近几年来投商引资的情况,分析了**镇经济落后的原因和有哪些招商引资的有利条件,动员全镇广大干部群众为**经济的发展献计献策,收集家属、亲戚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掌握的投资商信息,为镇党委、政府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镇党委、政府也安排一个工作组与**镇在外地工作的人员主动沟通联系,寻找投资商。结果在今年4月中旬通过一个在广州打工的**籍务工人提供了一条信息。总部设在南宁的广西温氏畜牧有限公司,有意向周边地区发展兴办大型的养殖企业。获得此信息后,镇党委立即召开书记办公会议,研究怎样与广西温氏畜牧有限公司联系上,并引导该企业到**投资。随后蒋书记亲自带上班子领导和有关工作人员到该企业考察和联系,结果双方一拍即合,该企业立即派员到**考察,经过长达半年的踩踏堪探,最后选址在**镇周实、义江两个村,总投资8000万元,建设拥有4条生产线、年产猪苗10万头的种猪场。
随后,在2006年末和2007年初,经镇党委多次外出招商,又引来了一家投资150万元的水电站和一家投资40万元的塑料厂,以及投资300万元的胶合板厂。商业服务业方面,还引进了两家投资超百万元的大型超市和一家投资80万元的摩托车销售公司。
三、对乡镇招商引资工作的思考
今年10月党的“十七”大的召开,给我们“三农”工作指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从中央到地方都要求转变政府职能,特别强调乡镇政府要建设服务型政府,要维护社会稳定,要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但在实际工作中,一谈到服务,一谈到维护稳定,一谈到公共设施建设就需要经费,经费从那里来?对于我们欠发达地区的农业乡镇来说,缓解财政压力,增加财税收入,增加经费投入,就要靠发展和壮大镇域经济,壮大镇域经济就要靠龙头企业来支撑,要发展经济很大程度上要靠招商引资。实践证明,凡是招商引资搞得好的乡镇,经济就比较活跃,经费就
比较宽松。因此,只有大力招商引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费短缺的困难。本人在**镇近两年来招商引资所取得的经验的基础上,对当前乡镇招商引资工作的措施办法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分析,并提出一些见解。
(一)、先易后难
早两年招商引资工作对于我们**镇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如果说粮食生产和计划生育等工作我们还有一点点经验,而招商引资工作我们完全是白纸一张。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采取先易后难的办法,从本地实际出发,从引进小企业或农业企业入手。采取先易后难的办法招商引资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可以积累经验。虽然其它乡镇、其它地区都有了许多很好的经验可以借鉴,但这些经验毕竟是别人的,只有自己摸索出来的经验才最适用。招商引资就是要与商人打交道,商人都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的。因此,与他们打交道,经验和手段很重要。先引进小企业或农业企业,纵然是财税少些,但能够解决一些就业,能为农民群众带来一些实惠,那么就成功了。二是可以树立信心。对于我们从来没有开展过招商引资工作的乡镇来说,本来信心就不足。如果从比较容易引进的小企业或农业企业入手,能引进一个成功一个,那么就会增强整个领导班子的信心,对下一步深层次全方位的招商创造良好的条件。就我们**镇而言,今年引进了一个农业龙头企业一个塑料厂和一个小水电企业,温氏项目投资额巨大,产生的连锁反应是巨大的,可带动交通运输、服务等行业的发展;后两个企业虽然规模都很小,一年预计只能创造40万元的税收,但却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信心。
(二)、突出优势。
我们地处比较偏远的三县市交界处,交通、信息、人才等方面均无明显优势,要发展经济、要招商引资,主要应突出水利土地资源和服务环境这两大优势。除了按市上的优惠外,我们还可以制定一些土政策吸引投资者。特别是用地、用水、用工、道路建设等方面,通过成本核算,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满足投资者的需要,为投资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更宽松的环境,更优惠的政策。就**镇而言,我们可以重点靠水资源、土地资源、种植业等优势,并可以突出三县市交界,商贸活动活跃这一优势,大力地进行招商引资宣传。
(三)、全民招商。
**镇有七万多人,其中有一万余人在外务工经商,这么多人总会有一些与外面的客商有联系或有比较密切的关系,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和重视这部分资源。党委政府除了组织专门的招商引资队伍外,还应加强与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的联系。比如,利用节假日最好是春节或中秋,召开外出务工代表座谈会,知名人士座谈会,返乡创业代表座谈会,海外关系人士座谈会等等,通过各种形式向在外经商务工的人员介绍我们的发展状况,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请他们直接或间接与客商联系。通过各种途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招商引资资源。
(四)、以商招商。
我们**镇境内只有几家小企业,但我们在镇外、市外还是或多或少认识一些企业业主,而且有的业主与我们镇上的同志关系还很好。虽然我们熟悉的这些企业到我们镇上投资的可能性不大,但这些企业业主,由于其长期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结交比较广,有一帮合作对象和项目,如果做好他们的工作,经常向他们传播我们的招商意向、项目和优惠条件、服务环境等,就会逐步地、潜移默化地在他们的脑海中形成一种为我们招商、推荐投资项目的意识,说不定哪一天就会为我们引来一个可观的新企业。
(五)、主动招商。
招商引资的竞争性和复杂性使得这项工作越来越难,需要的专业水平越来越高,在全民动员、全民招商的基础上还须组建专业招商队伍,上门招商、主动招商,改变“酒好不怕巷子深”的那种传统招商意识,更何况我们这些地方,特别是我们**镇“条件本来就不是很好”,因此要变坐地招商为主动出击。我们**镇,到目前为止,外出招商的做法还不够,我们更应该敢于走出去。我们本着节约的原则主动走出去招商,纵然是九次失败了,只要一次成功,只要有百分之十的“存活率”,我们就有收获,就能收回前期投入的成本。实践反复证明,只有投入了才有产出。招商引资就是脸皮要厚、心子要黑,如果用抓安全生产和抓计划生育工作的精神和精力来抓工业、抓招商引资,我想应该有所成就。
(六)、改善环境。
要想招商引资,投资环境至关重要。首先,要舍得投入改善硬环境,一方面可以广开资金来源,通过动员投资业主先投入后回收、入股等多种形式广泛筹集资金,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另外一方面,政府也要想尽千方百计,多方筹集资金把基础设施搞好。这两年**镇就靠自己力量和联系有关部门投入近二百多万元,维修了三条四级路,对镇区环境进行了部分硬化、绿化、亮化,改善了招商引资的硬件环境。在温氏企业决定投资**后,镇党委政府多方筹措资金,新建了一条2.5公里的四级路直通项目所在地。其次,要下功夫改善软环境。除了前面所说的要提供优惠的政策和优质的服务以外,还要培养并组建一支懂法律、善协调、会管理的专业队伍。引来企业只是招商的第一步,让企业“安营扎寨”才是目的。同时,良好的社会环境也要创造。温氏企业定点周实、义江村之前,两个村由于历史原因曾经为了土地纠纷发生过流血事件,修建进入温氏项目的道路,也受土地纠纷的阻碍。镇党委政府多次做两村村民工作,镇主要领导带头上门到户进行调解,与群众同吃同住,最后感化了村民,两村最终也达成了协议,几十年来未解决的矛盾,也在招商引资的热朝中烟消云散,为企业发展赢来了安定环境。
(七)、做好服务工作。
引来企业投资,要想企业安下心来发展,为企业做好服务工作是重中之重。
温氏公司等这些企业到**投资,**镇党委、政府下了很大的力气,而政府机关的一支项目建设服务队则直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在项目建设当中为投资者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帮助投资者理顺了一个又一个的关系,温氏公司副总梁有强先生说:有了你们(项目建设服务队),我们到这里来创业放心了。
专门为温氏项目服务的是一支由政府机关、林业站、司法所、企业站、土地所等部门干部组成的服务队,由两位副镇长带队,下分租地组、迁坟组、机动组等,共20多人。从温氏集团于2006年下半年到**考察时开始,镇党委政府就开始组建了这支服务队,成立如今已整整一年,服务队队长也已换了两届。一年多来,从温氏集团的考察、选址、定址、订合约、立项、租地、迁坟、到项目施工,可以说服务队员们没有休息过一天,全程跟踪做好服务工作。
温氏集团初来考察时,正值夏季雨水期,整天雨水不断,山洪暴发,道路泥泞,服务队队员陪同温氏集团的项目负责人、技术员等硬是一个山岭一个岭地翻越考察,道路破烂小车去不了,就坐摩托车去,摩托车去不了的就步行去,步行都去不了的,想尽办法也要去,在从什字村去义江村时候,要过一条小河,水流喘急,水深达膝部,由于温氏人员都是西装革履,工作队员就自己脱下鞋去,一个一个地将温氏人员背过去,过河后温氏项目负责人说:考察过的地方多了,从来没遇着像你们这样的。
项目考察选址,服务队员们将全镇15个村的山山岭岭全都跑遍了,最后定址义江村的时候,又出现了租地难、迁坟难的问题。群众都以为,养了祖祖辈辈的土地就这样给人家使用了,心里放不下,总是停留在小农思想意识上。了解了村民们的思想动向,队员们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工作,从全镇大局、地方经济发展上作了大量解释,最终顺利签下了800亩的土地合作协议。之后服务队员们又帮助温氏理顺了迁坟、修路等重大问题。从项目考察定址,至开工,这支党员服务队总是活跃在最需要的地方,整整一年,他们不向项目投资方要求过一分钱,没喊过一声苦,连温氏项目负责人都说:你们基层干部工作很实在,吃得苦耐得劳,我们员工有你们这样的干劲就不错了。
办塑料厂的外地老板从今年8月份到**附近乡镇投资办厂以来,由于当地没能理顺各种关系,以致投入了10多万元后抛弃,又到**镇考察,镇党委政府派出项目建设服务队与其交涉,共用了一个星期时间,高效快速地为其租到了40亩土地,又跑单位跑部门争取帮其进行申报立项,理顺了各种关系。
服务是引进资金和项目的重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服务就是投资,就是项目。这两年,我们始终把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基础来抓,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在营造最优的服务上,做到“四个舍得”。一是舍得用心。牢固确立“一切为了客商,为了客商一切”的思想观念,真正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坚决杜绝一个“不”字。做到优质服务、定期不定期地组织人员到企业听取和解决问题。定点服务,实行机关党政负责和部门负责挂钩联系制度,与企业拉手,全程跟踪。定人服务,把服务的任务和责任落实到人,严格考核。二是舍得用钱。两年来,我们先后投入20多万元,用于服务企业,在为企业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车油费、会议费、吃食等方面开销。三是舍得用力。我们成立了项目服务队,帮助企业解决产前、产中、产后所碰到的具体问题。四是舍得用拳。重拳出击,全面打造“平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重点整治企业周边的环境,特别是在温氏项目等一些重点工程的推进上,我们组织机关全体人员、所在村的村组干部,以及相关部门的人员一齐上阵,帮助协调矛盾,帮助处理问题,帮助惩恶治邪,形成了强烈的震摄氛围,保证了项目的顺利推进,得到了客商的肯定和尊重,树立了招商引资的良好形象。
以上就是我对招商引资工作措施办法的一点肤浅的认识,**镇在招商引资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是相对来说还远远不足,还要加大力气去争取,努力为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的新**多作贡献。
第三篇:农业专项调研报告
吴子彦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进一步摸清家底,理清思路,促进义乌市现代农业发展,日前,义乌市组织50多人分成13个组,分赴13个镇、街道开展以法律法规宣传、春耕备耕情况调查、低丘缓坡开发农业、耕地抛荒检查为主要内容的大型农业专项调研活动,通过听取情况介绍、深入抛荒、低丘缓坡开发等实地勘察,详细掌握基础材料,确保此次农业调研取得有效成果,为进一步细化扶农政策和开展农业工作奠定基础。
一、基本现状
1、贯彻市农村工作会议情况
自市里的农村工作会议后,全市各镇、街均能行动迅速、宣传到位、措施有力,因地制宜地开展传达落实。如稠城、稠江、后宅、城西、大陈等镇(街)多层次组织召开了农技员会议和专业大户、农业企业会议,进行会议精神传达贯彻市农村工作,部署了农业生产措施。佛堂、苏溪、廿三里等镇(街)已草拟出扶农政策初稿,总体上扶持力度不减、资金不降。
2、土地抛荒情况
全市存在连片抛荒隐患的面积为3491亩,涉及10个镇(街)88个村。其中抛荒隐患面积100亩以上的稠江、后宅、江东、城西、苏溪、稠城等7个镇(街),合计面积为3343亩,占全市的95.76%。主要原因为征而未用、项目工程建设造成配套渠系毁坏,农田整理后未落实到户等,也有部分是因种粮效益低下,农户自己不愿耕种又未及时流转,引起抛荒。
3、春耕生产情况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全市今年春季作物面积169838亩。具体为早稻面积6840亩,落实早稻示范畈34个面积3648亩,其中机插示范畈11个面积1307亩。春季蔬菜面积42883亩,其中设施蔬菜8955亩。西瓜XX3亩,其中设施栽培2612亩;甜瓜3612亩,其中设施栽培1904亩,并以义亭镇为主。田藕8041亩,主要集中在城西街道。茭白面积1165亩,糖蔗面积6545亩,果蔗17244亩,同比有一定增长。春大豆11251亩,春玉米5716亩,番薯10232亩,小麦1427亩,油菜16983亩,春马铃薯12888亩,蚕豌豆4898亩。
4、土地流转及农业项目开发情况
今年全市土地流转进行农业项目开发有70处面积达11406亩。其中新增流转面积1000亩以上的有赤岸、义亭、佛堂、廿三里4个镇(街),面积达7877亩。全市新流转土地用于发展粮油蔬菜生产的为2634亩,占23.1%;用于种植水果的1035亩,占9.1%;用于发展花卉苗木的594亩,占5.2%;用于其它农业综合开发的为7143亩,占62.6%。
二、主要亮点
1、春耕生产亮点纷呈
一是示范畈建设成效明显。在政策引导、效益影响下,农户对建立示范畈有较高积极性。统计显示,全市已落实50亩以上的早稻示范畈34个,面积3648亩,同比增长了600多亩。
二是内部种植结构逐步优化。品种优良、经济效益明显的蔬菜瓜果种植面积同比均有较大增长。农户对西甜瓜、糖果蔗、田藕、毛芋等作物种植均有较高积极性,全市预计种植面积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地上升,其中糖果蔗增幅10%以上,西甜瓜增长在5%以上。
三是作物区域性生产布局更趋明显。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传统种植优势,呈现出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发展趋势。如春马铃薯主要集中在上溪、义亭等镇,种植面积占全市的66.1%。果蔗种植主要集中在佛堂、赤岸等地,占全市的85.8%,义亭、佛堂两地糖蔗面积达4297亩,占全市面积的65.7%。
五是加大“三新”技术的引进、培训和推广,提高农地产出效益,增强农户种植积极性,努力减少抛荒现象。
2、创新方式,因地制宜,全面推进春耕生产
一是强化服务。积极发挥科技指导作用,引导农技人员更好地服务农民,指导实践。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加快农技首席专家、农技责任大使及“双联”责任制、分片包干负责制等制度的建立完善,大力倡导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户解决春耕实际问题,推进春耕生产。
二是加强上下联动,通过开展送科技下乡进村活动等载体,提高镇、街道及工作片农技人员的参与度,并及时分解落实各镇、街道的粮食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工作任务,完善细化考核机制,确保业务工作的精心。
三是牵线搭桥,培育大户。农业大户是当前义乌市的农业生产的主导力量,同时在政策的引导下,工商业主反哺农业热情高涨。有关部门可因势利导,提供土地流转信息、开发项目推介等服务,努力引进和培育农业大户推进春耕生产。
3、整合资源,突出重点,促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努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尊重自然规律,立足义乌实际,有重点发展早熟梨、果蔗、马铃薯、竹笋、桃、田藕、有机茶、花卉苗木和健康养殖业,努力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做强主导产业,做精特色产业。
二是加快培育现代生产经营主体。深入实施农业企业化行动,积极培育发展带动型、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以“阳光工程”“十万农民培训计划”为载体,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推动农业劳动者分工分业。
三是强化现代科技支撑。在完善市、镇(街)、村三级农技推广体系网络的同时,积极培育民营科研机构、农业科技型企业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引导涉农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强化以市农业信息网为主导的农业综合门户网站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积极实施农机化促进工程,加快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业主导产业各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装备,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
四是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稳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是加快构建现代市场体系。积极实施品牌农业战略,促进农产品流通。加快推进农业“走出去”,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有实力的专业合作社到市外建立基地、开拓市场。
六是优化现代农业发展环境。一方面增加财政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健全农业支持补贴制度,发挥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导向作用,加大对粮食生产、生态农业、农业风险救助等方面的补助,增强农业效益。另一方面着力构建新型农业服务平台。围绕新形势下农民所需所求,努力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构建为农民办实事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机制,促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第四篇:杭州市农业区域结构调整问题的调研报告
杭州市农业区域结构调整问题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02-09-1
3杭州市调研组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 重要途径。如 何发挥我市的区位、经济和技术优势,按照法地的自然条件、产业特点,加快建立和形成市 场适销、土壤适生、规模大、效益好的农业区域经济,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 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为此,我们就全市农业结构区域化调整问题开展了调查研究,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杭州市农业区域结构现状分析
我市地处东经118°21′-120°44′,北纬29°12′-30°31′,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势由 西南 向东北倾降展开,西部山峦起伏,中部丘陵绵亘,东部平原广阔。拥有中低山1208万亩,丘 陵454.5万亩,平原667.5万亩,水域204万亩。全市耕地总面积285万亩,其中水田245.5 万亩,旱地39.5万亩。上述自然条件,决定了我市农业生产的多宜性。中央十五届三中全 会提出实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户把调整作为增效、增收的突破口来抓,并且逐步把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有机结合起来,农业经济区域化开始起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平原地区粮经结构比例日趋合理。近年来,平原稻区已开始打破农田单一种植粮食作物 的格局,粮食种植面积逐步调减,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和水产养殖面积逐年扩 大。2000年全市种植粮油作物的农田131.1万亩,比1999年调减26.74万亩,粮油作物和经 济作物的比例从1999年的74∶26调整到2000年的66∶34。如油菜以经济作物计,粮经比例由 67∶33下降到59∶41。
2.山区、半山区及围垦区发展茶桑果势头较猛。蚕桑、茶叶、水果等多年生经济作物,是 我市种植业中三大传统“拳头”产品,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展和工业企业的发展,蚕桑基地逐 渐 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成为我市淳安、临安等西部山区农村脱贫致富的骨干经济之一,并呈现 区域化趋势。全市50个蚕桑生产重点乡镇,桑园面积92164亩,产茧量6868.8吨,占总产量的82.3%,其中有43个集中在淳安、临安、桐庐、建德。茶叶生产呈现了名优茶区域化发展 态势,西湖龙井、千岛玉叶、径山茶、千岛银珍、雪水云绿等生产规模发展很快,2000年全 市茶叶总产量为2.42万吨,其中名优茶产量7681.58吨、产值4.19亿元,分别占总产量的 31.74%,占总产值的82.8%。淳安县依托7万亩茶叶基地,2000年千岛玉叶产量达到1426.7吨,产值9523.2万元。建德市2000年茶叶基地发展到4万亩,生产千岛银珍46吨,产值120 0万元。水果生产区域布局基础较好,主要优化品种结构。我市在巩固老基地,提升传统产 品品质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新基地和新兴水果生产。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发展梨为主体,同时兼有柑桔、桃、草莓、枇杷、青梅等小水果为重要内容的生产格局,2000年全市梨种 植面积5万亩。柑桔是我市栽培面积最大的水果,面积在16万亩左右,主要分布在建德和淳 安。通过高接换种,早熟温州蜜柑和柑的面积在逐步扩大。优质梨发展速度较快,集中在 我市桐庐的钟山、富春江,余杭的横湖,萧山、滨江的围垦地区,而且呈规模发展趋势。
3.城郊蔬菜和水产稳步发展,区域性结构开始形成。目前,全市有常年性蔬菜基地
5.72万 亩,其中江干、西湖等郊区就有4.8万亩,占83%,随着城市行政区划的调整,还将进一步 扩大。为了保证蔬菜均衡上市,高山蔬菜生产应运而生,临安、桐庐等县(市)利用高山小气 候的特殊地理条件,积极发展高山蔬菜,仅临安市高山蔬菜面积就
有1.38万亩,主要分布 在石门、临目、龙井桥、上溪等乡镇。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为水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 的条件,西湖区及萧山、余杭的水产生产发展势头迅猛,目前,西湖区及萧山、余杭两市就 有水产养殖面积7.4万亩,占全市内荡养殖的73%。
4.畜牧业规模生产发展迅速,区域性布局趋势日显。现代化的畜禽饲养场正从近郊向远郊 扩散,规模饲养、专业饲养逐渐成为主体。全市已基本形成市郊的奶牛,市郊、萧山、富阳 的瘦肉型猪,西湖、萧山、临安的野鸭、特禽和放养鸡,余杭的肉羊和蛋鸭,桐庐的蜂和肉 兔,建德的蛋鸡等呈现出一定规模的区域生产态势。食草型牲畜在丘陵地区发展势头很好,部分山区县(市)出现了“养羊热”。畜禽饲养规模不断扩大,1999年全市各类畜禽规模场(户)达9781个,其中年出栏肉猪5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户)4260个,出栏瘦肉型商品猪117.59 万头,占总出栏数的48.23%;全市有年出栏肉鸡2000羽以上的规模场(户)590个,出栏肉鸡 412.4万羽,占全市出栏肉鸡的20.3%;规模蛋禽场户提供禽蛋41729吨,占全市禽蛋产量的73.54%。
5.新兴的特色产业发展方兴未艾,规模逐年扩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地都因地制宜 地发展了一些农产品,有的已经争取到市场,形成了气候。起步较早的建德草莓,目前已发 展到1.84万亩,集中在建德杨村桥一带;临安的竹笋已发展到25万亩,并开始形成产业化 生产;萧山的花卉苗木已有5万余亩,集中在新街镇一带,远销全国各地。富阳的芦笋位居 全省前列。还有临安的山核桃、建德里叶白莲、余杭塘栖枇杷等传统产品,均有不同程度的新发展。
我市的区域化农业经济虽然已开始起步,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规划、引导不力,组织 化程度不高,靠农户自发形成的区域布局不尽合理,自然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二是区域 分布不够集中,信息、技术、加工密集程度低,流通服务组织规模小,不利于产业化经营,不利于产品档次提升;三是具有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发展不快,规模优势难以凸现;四是主 导产业优势不明显,存在着各地雷同的状况;五是政策支持和服务滞后,特别是加工、流通 缺乏体系,难以适应区域性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实施农业结构区域化调整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新一轮的农业结构调整是战略性调整,而不是适应性调整。因此,必须在指导思想上实现战 略性的转变,这就是要从过去单纯追求产量的数量型调整转变到质量型和效益型上来,从小 打小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转到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现代化商品生产上来。按照大 市场、大流通的思路,由区域内自求平衡向发挥区位优势、形成区域间专业分工与协作转变,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农业区域结构调整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优势竞争原则。区域结构 调整的目的就是创造产业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使各地能够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优势产 业、支柱产业,形成别具一格的区域特色农业的新格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制高点。二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就是要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处理 好资源开发利用与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环境保护与发展特色农业之间建立起一种 相辅相成的良性关系,实现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共同提高。三是市场导向原则。农 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及区域特色农业的基本定位,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势,必须认真分 析研究市场信息,瞄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谋划和安排农业生产布局。四是效益最大化原则。实现效益最大化是农业区域结构调整的最根本目的,通过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最大限度 地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五是创新原则。在新一轮区域结构的调整中,要解放思想,开阔视 野,拓展思路,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圈圈,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经济发展的水平,发展高 新农业,建立起全新的农业区域结构模式和格局。
三、我市农业结构区域化布局的基本思路
我市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又是国际著名风景旅游城市和省会城市,区位优势十分突出。要充分发挥杭州城郊、平原、山区半山区等不同农业区域的比较优势,使主导产业向优势地 区集中,实现农业的区域和专业分工,提高杭州农业的效益和品位,加快建设并形成四个特 色农业区域:一是围绕发展旅游观光和休闲农业、创汇农业、精品农业,以园林化、设施化、科技化为特点,形成杭州城郊都市绿色园艺产业区域;二是围绕发展大型花卉苗木、畜牧 及水产养殖、粮食生产和创汇农业基地,以规模化、集约化为特点,形成萧山、余杭等平原 地区为主的种养加多种经营高效农业产业圈;三是围绕发展茶、桑、果、竹、药材等经济作 物及特种畜禽养殖,以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为特点,形成山区半山区名特优稀特 色农业圈;四是依托杭州西湖至千岛湖黄金旅游线、临安生态旅游线等旅游大资源,大力发 展高标准的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使自然风光和农业风光相得益彰,为杭州的山水增色,使 之与杭州旅游城市的地位相适应。根据以上总体思路和具体区域布局,提出如下指导性意见 :
1.粮油生产:稻麦作物在我市是适种作物,但不是优势作物。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我 市生产的稻麦品质不具优势,市场占有份额很小,加上杭州经济发达,稻麦生产成本相对较 高,效益较差。因此,粮食生产的区域布局重点是保持175万吨生产能力,保护基本农田。其布局:①城郊区块:江干、西湖、拱墅、滨江、下城五区,作为省会城市和国际旅游城市 的郊区,应与城市发展目标相配套,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使黄金地段产生黄金效益,故粮食 作物应逐年压缩直至最终退出。可连片规划发展部分油菜,既具一定的经济效益,又可利用 油菜花作为旅游资源。②东北水网平原区块:本区块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机械化程度高,要稳定粮油生产,防止大起大落,十五期间保持一定的水稻面积。加快发展鲜食、加工型粮食作物。粮食总产稳定在50-60万吨。③西南部丘陵山区、半山区:该区块人多地少,粮食缺口较大,农业生产水平和机械化程度较低,应以单季稻和旱杂粮为主。
2.蔬菜生产:城市消费以自给为主,外地调剂为辅,保持均衡上市,平稳供应,大力发展 加工、外销蔬菜,积极发展高山蔬菜,提高省内外市场占有份额,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按其 功能,划为三个区块:一是城市消费蔬菜基地。全市蔬菜基地达到7.5万亩,其中杭州市郊 6万亩,各县(市)1.5万亩。鉴于城市建筑用地和环境绿化用地的需要,杭州市郊蔬菜基地 应逐步从近郊向远郊即郊区的内环向外环转移,以留出足够的城市发展空间。二是发展加工、外销蔬菜基地:萧山、余杭以鲜食毛豆、大葱、酱菜原料为主,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扩大 外销和出口加工量;富阳以芦笋、蘑菇为主,根据市场需求适度扩大基地规模;临安的竹笋 应巩固已占有的市场,延长生产、供应期,并积极拓展新的消费市场。三是野生、高山蔬菜 区:利用临安、淳安、建德、桐庐等地得天独厚的山区小气候条件,以不影响生态环境为前 提,发展高山蔬菜和野生蔬菜。野生蔬菜要扩大加工能力和规模。
3.水果生产:要以优化结构、提高品质、形成特色为目标,到“十五”期末,面积从39.6 万亩扩大到45万亩,优质水果比例提高到70%。具体的调整思路和区域布局为:①大幅度调 减柑桔种植面积,“十五”期间,面积逐步从16万亩调减到10万亩,发展区域主要定位在淳 安千岛湖库区周围及建德新安江、富春江、兰江两岸,利用库区周围良好的小气候条件,并 通过品种结构调整,提高柑桔的总体品质。其它地域凡树势严重老化、品质不良的都应下决 心淘汰出局;②利用我市为梨适栽区的优势,大力发展蜜梨生产,面积从目前的5万亩扩大 到“十五”期末的8万亩,逐步代替柑桔成为我市水果的主导品种。桐庐的钟山、富春江,余杭的横湖一带,萧山、滨江的围垦地区均适宜蜜梨的生产,应利用现有的生产规模和生产 技术设施,积极扩大种植;③桃子
生产以调减早熟品种增加中熟品种为主,主产区安排在近郊、富阳、桐庐一带,并在适当时候恢复加工品种黄桃的生产;④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名优特 色小水果生产。我市有许多在省内外知名度甚高的小水果,如余杭塘栖和淳安白沙枇杷、萧山大青梅、临安天目蜜李、萧山杜家杨梅、淳安千岛无核柿、建德草莓等,这些名特小品种 在巩固老基地的同时,要加速新基地的发展;在条件相似的地区实行连片种植,以加快形成 品牌和规模效应,增加市场投放量,满足杭州国际旅游城市对果品多样性的需求及加工出口 的需求。尤其是建德的大棚草莓目前种植面积达到1.84万亩,市场开拓良好,已成为我市 水果生产上的一种强项品种,要积极地巩固发展。淳安的白沙枇杷品质突出,应加快发展,形成规模。
4.蚕桑生产:我国加入WTO,茧丝绸业发展前景看好。因此,要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充分发 挥杭州“丝绸之府”之优势,重振我市的蚕桑生产,提高蚕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蚕桑生产要相对集中,形成规模,重点向淳安、临安、桐庐、建德等西部山区转移,同时提高 富阳、余杭老蚕区的生产水平。在全市选择50个乡镇作为蚕桑重点基地进行扶持、建设。区 域分布如下:淳安县15个乡镇;临安市12个乡镇;桐庐县10个乡镇;建德市6个乡镇;富阳 市3个乡镇;余杭市4个乡镇。其建设规模设计为:到2005年,桑园基地总面积达到11万亩,其中新发展1.8万亩,改造老桑园5万亩;蚕茧总产9500吨,蚕茧总产值1.52亿元,户均茧 款收入从目前的1500元左右提高到2500元。总产量和总产值占全市蚕桑业的比重分别达到90 %和89%,使我市的蚕桑生产真正形成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新格局。
5.花卉苗木生产:花卉苗木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 提高,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应根据杭州城市定位,科学合理地制定产业规划,以使我市花卉苗木的生产能适应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省会城市环境美化和城市居民家庭美化的需求。初 步设想:“十五”期间,在近郊发展以盆花、鲜切花为主的生产基地1000亩左右,年生产盆 花800万盆。主要产地集中在江干区;以余杭和江干为主,发展草坪生产基地4000亩;在萧山逐步形成10万亩相对集中连片的优质绿化苗木基地。其它地区可根据自然资源,适当发展特色观赏园艺生产。
6.茶叶生产:根据我市的生产现状和市场的需求变化,茶叶生产仍应继续循着“增加名优 茶,压缩低档茶”的发展思路,以打响品牌、扩大市场份额、增加出口为主攻方向,努力提 高茶叶生产效益。布局设想:一是按地域特征和环境条件划分茶类生产区,对海拔500米以 下的地域,发展相对集中连片的茶园,主产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大宗炒青、烘青等绿茶,逐 步实行机采,有条件的可采用机耕,以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效益的增长;对海拔500米至800 米的地域,建立品牌名茶和有机茶基地,要及时淘汰更新劣质低效老茶园,发展早生优质高效茶园;对海拔800以上的地域,开发高山茶系列。二是各区、县(市)要以已经形成的品牌 为核心,及时调整茶类结构,扩大名茶生产规模。要充分利用已注册的商标和形成的品牌,余杭的径山茶、淳安的千岛玉叶、建德的千岛银珍、桐庐的雪水云绿、富阳的富春茗绿、临 安的天目青顶、萧山的云石三清等都已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应积极扩大生产,以提高规模效益和市场占有份额。
7.畜牧业生产:发达国家的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 比重已达到60%以上,而我市目前还只有25%,发展潜力很大,应把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作为 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突破口来抓。规划到2005年,畜牧业总产值占大农业比重达到30%以上,猪、家禽、食草牧畜及其它畜牧业的比重由现在的6.5∶2.5∶1调整为5.5∶3∶1.5。区域布局: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牧业,城郊和平原农区主要抓好主体牧业的规模经营,山区半山区要挖掘潜力,因地制宜发展食草家畜和特种养殖。中心城区应禁止兴建饲养
场,现有近城区的饲养场应及早向远郊转移,①生猪生产:以萧山围垦区一带和市区外围一带 为主要发展区域,规模饲养的比重达到全市生猪出栏量的65%以上,逐步减少近郊农户的饲 养数量。②家禽生产:以建德市的莲花、三都、杨村桥、梅城等乡镇为主要生产区域,巩固 和发展蛋鸡300万羽;以余杭塘栖镇为主要生产地,饲养蛋鸭120万羽;在现有快速型肉鸡生 产的基础上,利用临安、淳安、建德、桐庐等地的山林、竹园、果园发展生态放养优质慢速 型肉鸡,发展规模200万羽;以西湖区、萧山区为主产地,发展野鸭1000万羽;以萧山、余 杭、市郊等地为主,积极发展鹌鹑、肉鸽、番鸭、绿壳蛋鸡、山鸡、富贵鸡等品种,饲养量 达到占家禽存栏量的2%。③奶牛生产:从市区逐步向萧山、余杭、富阳等远郊转移,发展规 模为2万头。④羊生产:以余杭、临安、富阳等半山区为主产地,发展山羊20万只;以余杭 的潘板、漕桥、瓶窑为主产区,发展绵羊10万只。⑤兔生产:以桐庐、萧山为主,建立生产 规模为年出栏20万只的肉用、皮肉兔生产基地。⑥蜂生产:以桐庐、萧山为主,稳定蜂生产 量,重点抓好产品加工和外贸出口。
四、实现农业结构区域化调整的对策和措施
1.通过信息、技术、政策支持体系加强对发展区域化经济的宏观引导。一是信息引导。加 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是感觉农业向理性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农业实现效益的过程即 农产品从生产到市场的过程并非是自动实现对接,而是存在一个信息反馈、渠道开拓的复杂 的中间过程。“杭州龙网”业已开通,在建好市级农业网站的同时,要抓紧县乡各级网站建 设,真正实现信息传输反馈双向交流畅通的目的,从根本上克服盲目生产的倾向。这是发展 区域农业经济的必要条件。二是技术引导。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科技优势、协调优势,通过 科技示范带动农民调整、优化结构,指导农民学会运用新的农业科技提高生产水平,实现增 收目标。还可以根据不同区域的主导产业,重新调整乡镇农技人员的配备,以突出产业技术 重点。与此同时要鼓励农科人员与农民签订技术承包合同,为农民提供有偿服务。三是政策 支持。通过制定一系列促进农业区域结构调整的优惠扶持政策,尤其是农业发展资金的投入 应重点向农业骨干项目、优势项目、龙头企业、农业支柱产业倾斜,以政策的导向作用促进 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结构的纠偏和升级。
2.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区域化农业产业的升级。现代农业的发展已充分证明,科技含 量越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就越高,产业发展的档次和水平也就会随之提升。因此要以技术 创新为突破口,紧紧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农业的经济增长方式,重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深度 开发,切实提高区域特色农业的产品品质和产业档次,降低生产成本。要通过科研和生产的 有机结合,把有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整合成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重点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 作:一是大力实施种子、种苗、种畜工程,适应和满足区域化生产对优质种子、种苗、种畜 的需求;二是积极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提高科技成果的应用率和转化率,加快高 新技术取代传统落后技术的速度,尤其要注重针对不同的区域特点研究不同技术路线的问题 ;三是加快实施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指导农民发展精品农业,培育 更多的品牌产品和名牌产品,尤其要大力发展无公害生产和有机农业;四是加强农业科技示 范园区建设,引导和带动农民走农业科技化道路。
3.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拓宽农业区域化的发展空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促进农业 的区域调整具有决定性意义。实施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后,原来的经营格局被彻底打破,农业能否真正增效,取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否同步跟上。生产的农产品如果不能有效地 转化为商品,那调整就失败了。因此,必须把生产与加工、流通结合起来,由单一经营向产 业化经营转化,生产基地、加工和流通体系的建设要统盘考
虑,三者不能偏废。目前,我市 农业产业化程度总的看还不高,如何达到调整农业区域结构与发展产业化经营相互推进,是 各级政府应作重点研究的问题。要通过政府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的宏观引导,并充分调动社 会民间力量,把我市产业化经营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把特色产品做精做深,把主导产 业做大做强,把农民单家独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有效地衔接起来,多层次地提高农 产品附加值。发展农业产业化,最重要的是培育、扶持龙头企 业,包括加工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以及流通中介组织,特别要采取优惠政策,保护农民专业协会和农产品营销大户的利益,保护他们的经营积极性。订单农业是农业产业 化经营的一种崭新形式,是实现生产与市场对接的有效途径,通过举办农业博览会宣传、推介农业精品、新产品,就是政府促进订单农业发展的一种有效举措。
4.切实加强领导,提高区域经济的社会化程度。各级政府要把培育区域特色农业作为农业 工作的一个新重点来抓,在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确保结构调整目标的实 现。首先,政府要进行科学决策,利用区划成果,组织搞好区域化农业的规划布局;第二,要增加农业投入,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第三,要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秩序,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评价体系和农业生产质量监督体 系建设,推进优质农产品的规范化生产;第四,要切实转变职能,搞好协调服务,帮助农民 开拓市场,着力解决农民自己无力或无法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充分保护农民的生产、经营积 极性;第五,要通过制定产业政策,为农民调整结构提供正确的产业导向,促进区域特色农 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五篇:城郊型农业调研报告
做强做大**区现代特色农业产业
城郊型农业是有别于传统农业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一种“以城市为依托,适应城市市场需要,利用优越地理位置生产鲜活农副产品为主,兼具发展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功能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区地处赣州市中心城区,发展城郊型特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前,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农业资源总量呈
下降趋势,根据我区农业产业的发展状况,发挥区域特色和优势,做精做特、做强做大城郊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推动我区城郊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城郊农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区辖5个镇57个行政村,其中有35个村在赣州中心城区建设规划严管范围内。**年末全区农业人口12.13万人(含失地农民5.5万人)。耕地面积5.35万亩,人均耕地0.44亩。林业用地面积34.4万亩,其中有林地33.8万亩;疏林地0.01万亩;灌木林地0.31万亩;未成林造林地0.28万亩。列入生态公益林保护面积25.96万亩(其中: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19.96万亩,省级生态公益林6万亩),占全区林地面积的75.4%。森林覆盖率达到60.71%,比前期增加了5.55个百分点;森林资源活立木总蓄积量为102.05万立方米,比前期净增了2.85万立方米。**年全区农业总产值62865万元,按当年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1%。其中农业产值25651万元,增长3.9%;林业产值1591万元,增长2.6%;牧业产值27626万元,增长2.3%;渔业产值5792万元,增长3.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205万元,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7543元,同比增长 16.9%。
(二)产业发展状况
1、粮食。**年我区粮食生产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优化品质”的思路,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积极推行稳产高产技术措施,切实加强病虫害防控工作,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全年粮食播面80178亩,粮食产量30609吨,粮食单产较上年增加5公斤,增长1.3%。
2、蔬菜。**年通过农业招商、培育种植大户和引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联合经营等方式,加大蔬菜基地建设力度,蔬菜播种面积达 49021亩,较上年增长1%,蔬菜产量97419吨,较上年增长1%。全区现有50亩以上相对集中连片商品蔬菜基地23个,面积4350 亩。
3、食用菌。食用菌是近年来我区发展迅速的特色农业产业。通过大力引导和扶持,目前在沙石镇火燃村、沙河镇华林村、水东镇马祖岩村建有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4家,专业合作社2个,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规模达250亩,其中,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建设规模100亩,普通生产大棚150亩。通过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扶持食用菌生产企业完善了现代化生产设施,安装了制冷机组、温度控制系统、烘干机、自动装袋机、高压灭菌锅等生产设备,具备了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调控能力,实现了食用菌周年化、机械化、流程化生产的目标,确保了食用菌产品淡季不淡、四季均衡供应。**年,新建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车间4000平方米,新建食用菌生产钢架大棚3000平方米,全区各类食用菌生产总规模达1120万袋,总产量达4325吨,金针菇在赣州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成为我区农业产业发展的一个亮点。
4、畜牧产业。通过启动生猪养殖“零疫情、零残留、零污染”工程,狠抓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推进生猪养殖健康化、清洁化生产,**年全区生猪出栏93545头,较上年增长3.0%;家禽出笼439万羽, 较上年增长3.1%;肉类总产量14309.4吨,较上年增长2.7%。
5、水产业。**年,全区水产品总产量5863吨, 较上年增长1%;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2001吨,较上年增长7.4%。
6、花卉苗木。全区现有花卉苗木产业基地面积829.0亩,比上一增加面积200余亩。其中桂花面积32.5亩。花卉苗木企业年销售收入600余万元,解决劳动就业人数200余人。
7、水果业。**年全区水果产量1650吨,增长7.1%。
(三)机械化水平
近年来,随着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和各种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我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较快,但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年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68828千瓦,机耕面积100126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39064亩的72 %,同比增加13%;机收面积7350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 5.29%,同比增加8%。
(四)产业化程度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