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州一中校歌 我们是永远的NO.1
德州一中校歌歌词
运河捧给我祖先的智慧,黄河捧给我大地的仁厚。上善若水,从善如流,厚德载物的德州一中捧出我们一代风流; 骨气强壮我龙种的志气,知识圆梦我报国的追求。闻鸡起舞,学海泛舟,自强不息的一中师生捧出我们一代风流。噢,我们是永远的 NO.1,求知的身影永远排前头; 我们是永远的 NO.1,青春的冲浪永远争上游; 我们是永远的 NO.1,时代的考试我们最优秀; 我们是永远的 NO.1,强国的志向一飞冲霄九.
第二篇:德州一中学习心得体会
领略名师风采 引领自身成长
赵官镇中心小学 孔丽莎
2015年3月14、15日两天有幸参加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分别观摩了张齐华、徐长青、刘松、华应龙、仲广群等五位特级教师的精彩课堂,欣赏、佩服、敬畏油然而生。真是“听君一堂课胜读十年书”。他们的课堂有的幽默风趣,有的构思新奇巧妙,有的感人至深,蕴含哲理。总之听他们的课就是一种享受,不仅是在座学习的教师在享受,也是学生们在享受(从每堂课结束后学生们的眼神和久久不愿离去的身影可以看出),我不得不说他们仅仅用一节课的时间就收买了所有孩子的心和所有在场老师的心。他们胸有成竹,信手捏来,充满大智慧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我不由自主的对同行的同事说咱们和老师去合张影吧!从来没追过星的我像现在的年轻人追星一样到前面和老师合了一张影!心里美美的„我想这就是榜样的力量!以后要像他一样!当然通向成功的路肯定离不来坚持与付出!
总之,经过两天的熏陶我收获很多,以下是我听课的几点体会。
一、作为教师要学会“勇敢的退,适时地进”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活动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两者缺一不可。这些理念我一直都了解,但是从来都不会运用,不懂将理念付诸课堂,听了几位名师的课我深刻的体会到了教师是如何“导”的和学生是如何“学”的。如:当遇到核心问题时,徐长青老师为学生抛出一句“你的地盘你做主,想一想怎么办吧,你们自己惹的麻烦自己解决”,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教师自信的走开了,把问题留给那些孩子们。此时我期待下面的结果,同时也有些许担心,孩子们能行吗?探索不出来怎么办?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台下响起一片雷鸣般的掌声——问题解决了,孩子们成功了。短短的一分钟课堂秩序不但没有乱,反而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在交流讨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成功的解决了难题,掌声属于积极思考表现出色的孩子们,也属于胸有成竹精心设计的教师。体会到了“真正的好课,不是教师的出彩,而是学生的出彩。”把课堂交给学生,让教室里充满质疑、辩论、反驳这些思考的声音,作为教师要做到勇敢的退、适时地进,教师放给学生的“自由”越多、思考的空间越大孩子们反馈给你的就越多,你就会发现孩子们原来是如此的强大,真的会听到孩子们成长的声音!我想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也要试着勇敢的退一退了!
二、作为教师要读懂学生,读懂教材
刘松老师说学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要成为学生的服务者,要提供孩子们所需要的、想要的,也许很多人认为这是企业管理的一种对客户的服务意识,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同样适用,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去备课,学生才能接受你,你教他所需他才能学得起劲。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看似你是主动的,实际上你是被动的。课堂上教师偶尔装装傻也是好的,你傻孩子就变聪明了,你喋喋不休孩子就愚钝。偶尔让孩子牵着你走,你理解他了,他也就被你引导出来了。反思自己的课堂,学生获得的多半是知识、也未必是学生最需要的,而听这几位名师讲课学生获得的是一种思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种以简化难、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想,显然后者是成功的。不求自己成为名师,但求自己走在通往名师的路上!加倍努力!
三、扎实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养。
走进五位名师,我感受到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从他们的言语中能听出他们博览群书,读书成了他们的爱好和乐趣。同时他们身上都有一种持之以恒、精于求精的精神,从他们的教学设计和对各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与理解中就能看出。都有一种研究精神,从他们把一堂简单的课上的如此有意义、有价值可以看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阅读一些有关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名人传记、古代教育家等的书籍,还要看一些名师讲课的视频来开阔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学识。
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接下来就是在自己的课堂中慢慢开悟了!
第三篇:德州一中扫雪制度
德州一中扫雪制度
德州地区已进入冬季多雪季节,根据德州市政府的指示精神,为使大雪给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造成的不便降到最低限度,保证出现大雪后,能及时组织师生员工迅速将卫生责任区内的积雪清扫干净,确保学校办公、教学井然有序,特制定应急预案如下:
一、应急清扫责任区域划分1、2、保卫科门卫员工:负责清除大门口及教职工车棚过道 高二年级年轻教师和学生:负责清扫其所在教学楼及周围道路,其中包括逸夫楼和综合楼之间的马路,科技楼前宣传栏之间的马路
3、高三年级年轻教师和学生:负责清扫其所在教学楼及周围道路,其中包括2号教学楼前广场,广场东西两侧和北侧马路。
4、高一年级年轻教师和学生:负责清扫其所在教学楼及周围道路,其中包括1号教学楼周围的马路以及工字楼中间过道5、6、7、餐厅员工:负责清扫餐厅前花坛周围和餐厅东侧地面 公寓办工作人员:负责清扫公寓前路面和公寓到科技楼东侧之间路面 行政人员:负责清扫办公楼前道路
二、具体要求
1、各年级、部门接到通知后,马上确定具体负责人,制定本各年级、部门具体扫雪计划,备好清扫工具,做好人员安排。
2、夜间下雪,各单位要在第二天早上6:50前清扫出各自责任区内的人行道;白天下雪要及时清扫干净。
德州一中校委会二〇〇八年一月
第四篇:祖国的辉煌是我们永远的骄傲
祖国的辉煌是我们永远的骄傲
我们迎来了祖国光辉诞辰六十周年的又一个花季,此刻,我多想喊一声我亲爱的祖国,叫一声慈祥的母亲!我的性情与泪水一齐奔涌,让我茁壮成您博大的生命中最微小的江海边的那粒沙,浅池中的那滴水,城市中的那朵花,沙漠中的那丛绿,缀饰你八万里云天,九万里大地!
回顾我国悠久的历史,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尽沧桑。
南昌起义的一声惊雷,中国共产党铺开了历史的宏伟蓝图,他们高举镰刀与锤头锻造的旗帜,去迎接胜利的曙光。弥漫的硝烟渐渐散去,五星红旗随风飘扬在中国的天空!我们挣脱了农隶的锁链,于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在太平洋的台风里庄严诞生了!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从此中国人们站起来了,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在共和国的领导下,他们拼搏;于是,人们从落后愚昧走向文明与开放。深圳以新生机姿态崛起在大洋的东方。飞机、飞船、卫星的制造;电脑、互联网的出现,所有的一切无不在告诉我们:中国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听奶奶说:我们国家刚刚建国的时候,无论是农民还是工人都是生活贫困,粗茶淡饭。改革开放前夕虽然有所改善,但食物还是非常匮乏,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很多农村都没有解决人们的基本温饱问题。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不管买什么都是用票,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也实行限量供应。这个时期票据种类繁多,除了粮票、油票、布票,还增发了补助豆票、糕点票、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票、节日补助油票,有些地方还发放过煤球票、冰棍票、烟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证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我好奇的问奶奶为什么买什么都用票,奶奶说:因为那时候产量少,物质供应紧张,所以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购买。
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和国家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
今天,我们迎来了祖国光辉诞辰的六十周年的又一个花季,此刻,我多想喊一声我亲爱的祖国,叫一声慈祥的母亲!祖国,你的辉煌是我们永远的骄傲与自豪!
评语:该文章通过建国初期的票证盛行与现在市场经济繁荣的对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六十年变化的巨大。主题鲜明而突出,内容充实,语言通顺,突出的表现了学生对祖国的由衷热爱!
第五篇:我们是父母心中永远的小孩
我们是父母心中永远的小孩
(学生通讯员俞烨敏戴玉兰李梦麟)9月伊始,又有一批准大学生踏上入学的征程。而在浩浩荡荡的入学新生旁边,还有一个群体颇为引人关注,这就是“送学”到校的家长们。他们不辞辛苦,帮着孩子扛行李,打扫寝室,办入学手续,恨不得为孩子打理好一切。更有甚者,一个学生有让全家出动之势。那么,孩子考上大学家长到底要不要送?该不该送?记者随机采访了一部分学生和家长,他们对此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儿行千里母担忧
13级法语班的尹熙权同学来自吉林省延吉市,从他家到宜春市要经过60多个小时的遥远路程,在父母的陪同下小尹终于来到期盼已久的学校。在安排好的宿舍里,尹妈妈为儿子收拾床铺,尹爸爸在一旁收拾行李。尹妈妈说:“儿子第一次离家这么远,以前都是我们给他打点一切的,现在离家这么远,真的有些不放心,所以我们就送他过来了。希望他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更加独立,好好照顾自己。”而尹爸爸则期望他能够好好学习,将来能够找到一个好工作,为社会多做贡献。
笔者认为:孩子出门家长相送,并非这个时代独有的风景,朱自清的《背影》就是这一场景的经典描写,儿行千里母担忧,倚门相望,十里相送,伴随着一代代国人的生命历程,这种中国式的浓郁亲情,也是我们这个民族赖以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客观看待这种血脉相连的陪伴,比冰冷的风言风语更能直面人心。
独立自主新气象
家住奉新县的许同学是文传学院2013届新生,因为家里有事,在九月一日报到程序完成后就带着弟弟回家去了,留下表姐陪她适应这个新的生活环境。
由于表姐已经订好九月二号上午返校的火车票,一大早许同学就送表姐去火车站。途中,许同学告诉笔者:“其实我从小到大都没有离开过家,现在进入大学,不能常常回家,还真是有点不适应,昨天我父母走的时候我就特别伤心,还好有表姐陪我,帮我尽快熟悉大学生活,今天表姐也要走了,可是我觉得我并没有完全适应这里的生活。”而其表姐则笑着拍拍她的肩说:“没事的,没有人会这么快就适应一个全新的环境,以后我们不在你身边你会学得更快的,咱们家离学校也不是特别远,有小假期还是可以回去的!”
当笔者问道表姐对送新生入学这件事的看法时,她坦言:“其实严格来讲,我并不是专门来送表妹上学的,只是我第二天刚好要在市区坐车,还有我有同学在宜春学院就想来跟她聚聚。我觉得没有必要送新生入学的,让新生一个人应对报到程序会让他们更快地适应新环境,让他们更快的成长。我大学是在外省读的,但是我没有让父母送我,离开父母,每个人都会更加独立和坚强。”
孩子考上学是每个家长都开心的事,送孩子上大学也能让全家人都感到高兴,但是送完孩子后要回家的家长总是悲喜交加,既为孩子的新起点感到高兴,有确实不放心他们独自在外求学。然而,家长不可能就一直陪着孩子,他们终究要有自己的新生活,让孩子得到真正的锻炼,笔者真心地希望这些离开了父母的孩子们能迅速地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