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5.2_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_学案(湘教版选修6)
5.2 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 学案(湘教版选修6)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
1.下列属于我国的三大环境管理政策的是()
A.谁污染谁治理B.“三同时”制度C.环境保护D.排污许可证制度
2.对“预防为主”的理解,正确的是()
A.对过去和现在造成的污染和破坏进行积极治理B.对可能产生的污染和破坏预先采取防范措施C.让污染者承担治理责任和费用D.纠正“有钱铺摊子,没钱治污染”的行为
3.不属于我国现行环境管理制度的是()A.“三同时”制度B.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C.谁污染谁治理D.排污收费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单位,必须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计划,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完成4~5题。
4.该条规定体现了中国环境管理政策的________功能()①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②谁污染谁治理 ③强化环境管理④考核决策者的政绩A.①② B.③④ C.①③D.②④
5.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的原因是污染企业使用---资源A.环境 B大气 C.矿产D生物
考查点2 贯彻环境管理政策的措施
从广州市环保局了解到,2009年广州市、区两级环保部门共检查企业29 274家次,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3 667宗,行政处罚案件2 242宗,罚款总额达7 056.48万元,“双停”及关闭企业(项目)1 700家(个),责令限期整改1 286家,申请强制执行501宗。据此完成6~7题。
6.广州市环保部门对污染企业采取一系列措施直接体现了()A.增加决策者的政绩
B.落实对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行政管理制度C.维护辖区群众生活环境的质量
D.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7.“责令限期整改”依据的是________制度()A.三同时B.征收排污费C.污染限期治理D.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方法技巧练
我国已将“环境保护”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管理原则和制度。据此回答(1)~(3)题。
(1)“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三同步”原则属于()
①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 ②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原则 ③环境管理的主要原则 ④环境管理制度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三同时”是指()A.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B.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C.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三统一D.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
(3)“北京市高碑店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贯彻了()A.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B.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原则C.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D.先污染,后治理原则
参考答案
基础达标练
1.A [2.B 3.C 4.C 5.A 6.B 7.C 方法技巧练(1)C(2)A(3)C
第二篇:高中数学《2.2.1综合法和分析法》导学案2_新人教A版选修1-2
§2.2.1综合法和分析法(3)
学习目标:1.能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示例,了解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思考过程和特点;
2.学会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证明实际问题,并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之间的内在联系;3.养成勤于观察、认真思考的数学品质.复习1:综合法是由导;2:分析法是由索.新课导学:综合法和分析法的综合运用
问题:已知,k
2(kZ),且sincos2sin,sincossin
2, 求证:1tan21tan21tan2
2(1tan2).新知:用P表示已知条件、定义、定理、公理等,用Q表示要证明的结论,则上述过程可用框图表示为:
试试:已知tansina,tansinb,求证:(a2b2)216ab.反思:在解决一些复杂、技巧性强的题目时,我们可以把综合法和分析法结合使用.例1: 已知A,B都是锐角,且AB
2,(1tanA)(1tanB)2,求证:AB45
变式:已知
1tan
2tan
1,求证:3sin24cos2.小结: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是灵活应用两种方法证明问题的前提,本例中,三角公式发挥着重要作用.例2 在四面体PABC中,PDABC,ACBC,D是AB的中点,求证:ABPC.变式:如果a,b0,则lgablgalgb
2
2.总结提升:学习小结
综合法是“由因导果”,而分析法是“执果索因”,它们是截然相反的两种证明方法,分析法便于我们去寻找思路,而综合法便于过程的叙述,两种方法各有所长,在解决问题的问题中,综合运用,效果会更好,综合法与分析法因其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巨大而受命题者的青睐,在历年的高考中均有体现,成为高考的重点和热点之一
.小结:本题可以单独使用综合法或分析法进行证明.※ 动手试试
练1.设实数a,b,c成等比数列,非零实数x,y分别为a与b,b与c的等差中项,求证
axc
y
2.练2.已知AB54,且A,Bk
(kZ),求证:(1tanA)(1tanB)2.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直接证明包括综合法和分析法.2.比较好的证法是:用分析法去思考,寻找证题途径,用综合法进行书写;或者联合使用分析法与综合法,即从“欲知”想“需知”(分析),从“已知”推“可知”(综合),双管齐下,两面夹击,逐步缩小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距离,找到沟通已知条件和结论的途径
.※ 知识拓展
综合法是“由因导果”,而分析法是“执果索因”,它们是截然相反的两种证明方法,分析法便于我们去寻找思路,而综合法便于过程的叙述,两种方法各有所长,在解决问题的问题中,综合运用,效果会更好,综合法与分析法因其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巨大而受命题者的青睐,在历年的高考中均有体现,成为高考的重点和热点之一.※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
※ 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计分: 1.给出下列函数①yxx3,②yxsinxcosx,③ysinxcosx,④y2x2x,其中是偶函数的有().A.1个B.2个C.3 个D.4个
2.m、n是不同的直线,,,是不同的平面,有以下四个命题().①////// ;②
m//m③mm//n
m// ;④
nm//
其中为真命题的是()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
3.下列结论中,错用基本不等式做依据的是().A.a,b均为负数,则abb
a
2B
2 C.lgxlogx102
D.aR,(1a)(1
1a)
44.设α、β、r是互不重合的平面,m,n是互不重合的直线,给出四个命题: ①若m⊥α,m⊥β,则α∥β②若α⊥r,β⊥r,则α∥β
③若m⊥α,m∥β,则α⊥β④若m∥α,n⊥α,则m⊥n 其中真命题是.5.已知p:2x31,q:x(x3)0, 则p是q的条件.1.已知a,b,cR,a,b,c互不相等且abc
1.
1a11bc
.2.已知a,b,c,d都是实数,且a2b21,c2d21,求证:|acbc|1.
第三篇:地理《环境保护》学案:3.1《环境污染》(鲁教版选修6)_20120301091316281
第三单元 环境污染与防治
3.1环境污染 学案 导学
[教学目标]1.明确环境污染的概念,知道环境污染的分类方法和主要类型。
2.通过案例分析,理解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直接和间接的危害,学会案例分析的方法。3.了解我国环境污染的发展趋势和现状,增强保护环境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参考课时]1课时。[教学建议]
导入新课:
方案1:可以利用单元导语和本节开篇的情境导入。
方案2:可借助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对环境污染的描写导入。方案3:朗诵节选自《地球,您好!》的歌词导入。
当天空不再是蓝色,小鸟不会飞翔;当江河不再由清澈,鱼儿也离开家乡;当空气不再是清新,花朵也失去芬芳;当乌云遮住了太阳,世界将黯淡无光;当冰山逐渐地融化,地球是一片汪洋;当城市的车川流不息,从此没有一点安详。
对环境污染概念的讲解可利用环境自净能力从原理上解释,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不必要求学生机械背诵。
引导学生读环境污染景观图,举例说明什么是环境污染。
让学生自己阅读,了解环境污染的分类方法。然后教师可举例,如局部污染,表现为点源污染,如某个工厂的噪音污染、热污染等,区域性污染属于面源污染,如造纸厂、印染厂、电镀厂等废水对河流的污染,巨型油轮沉没造成的石油污染,而大气污染往往具有全球性。
先让学生读水污染的主要类型及主要污染物图,说出水污染物的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教师课进一步说明水污染各类物质的危害,如酸碱污染使水体的pH值发生变化,妨碍水体自净作用,还会腐蚀船舶和水下建筑物,并影响渔业。各种有机农药、多环芳烃、芳香烃等。它们大多是人工合成的物质,化学性质很稳定,很难被生物所分解。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酚、醇等有机物质在分解过程中需要大量氧气。热污染可能引起水温升高、溶解氧含量降低、水中存在的某些有毒物质的毒性增加等现象,从而危及鱼类和水生生物的生长。
然后再让学生课下仿照水污染的主要类型及污染物图,查阅有关资料,说说大气污染物质的主要类型和污染物。
环境污染物质的来源比较容易理解,教师课作如下解释:四类污染源可概括为生产性污染和生活性污染两个大的方面,其中交通运输既具有生产性由具有生活性,但以生产为主。
因为教材位专门讲述交通运输带来的污染,教师可作简要介绍。
对于人类环境中的污染物来源示意图可作如下说明:
某种污染物可来自不同的污染源,如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都可产生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都造成水污染,工业生产和生活都可产生大量的垃圾。
先让学生自学课文,然后教师进行点拨。首先要强调,环境污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但最终危害的是人类的生存。然后,说明环境污染与疾病的关系,其危害的大小由多种因素所
第四篇:【金版学案 同步备课】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达标巩固(人教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6 求 谏]
经 典 原 文 求 谏
一、基础巩固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主欲知过,必藉.
忠臣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B.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窕窈之章 C.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防微杜渐. D.惟君臣相遇.,如同鱼水 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
解析:A凭借/垫着;B写作/劝酒;C征兆,苗头,开端;/际遇,机会。
答案:C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D对待
A.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B.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C.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 ..D.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
解析:A举措,古:手脚放置,今:措施;B相遇,古:相互对待,今:遇见彼此;C颜色,古:脸色,今:色彩。
答案:D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太宗知其若此 .②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B.①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 .②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C.①木从绳则正 .②怒则滥杀无罪 .D.①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 .②朕亦不以为忤 .
解析:A项,“其”,都是代词,指大臣们。B项,“虽”,都是连词,虽然。C项,“则”,都是连词,就。D项,“以”,①相当于“而”,表修饰;②介词,把。
答案:D
4.下列各句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莫之继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D.而良人未之知也
解析:C为被动句,其他为宾语前置句。ABD皆为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答案:C
二、文本研探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9题。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信为难矣。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
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比见人来奏事者
比:近来 .B.必当畏犯逆鳞
逆:倒生的 .C.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信:确实 .D.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渐:逐渐 .
解析:D项,渐:开始。答案:D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 .②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B.①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②漆器不已,必金为之 .C.①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②朕所为事 .D.①遂答云“业已为之” .②竟不为停改 .
解析:A项,都是动词,当作,作为。B项,①表被动;②动词,制造。C项,①判断词,是;②动词,做。D项,①动词,做;②介
词,因。
答案:A
7.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部是太宗极力“求谏”原因的一项是()
①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②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③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④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
⑤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⑥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③④
解析:②是说太宗的做法。⑥是说进谏的时间。排除这两项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A
8.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从前来奏事的大臣们有时神情惊慌、语无伦次的情况推测,臣子们“奏事”尚且惶恐,“进谏”更应畏惧。
B.太宗以写文章的人和从事技艺的工匠如果互相品评比较,就能发现杂乱无章的文辞与低劣的技艺类比,人君也须纳谏。
C.魏徵在发现太宗的错后,能选择恰当的时机给予规谏,太宗曾
在朝臣面前赐酒给如魏徵一样敢谏的房玄龄等以示勉励。
D.太宗曾问褚遂良有关舜、禹的谏臣对装饰食物器具之事也苦苦规谏的原因,褚遂良说这是禁止奢侈,防微杜渐。
解析:C项,魏徵“能选择恰当的时机给予规谏”理解错误,原文是“随事谏正”,即不分时机。
答案:C
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翻译要点为“但”“耳目外通”“商略诋诃”“芜
词”“纂组”等词。
答案:(1)只想得到正直的人来匡扶规谏,希望自己能知道外界对政事的看法,使百姓不怨结于心而阻滞不通。
(2)如著名的工匠和文士,商讨品评,呵斥指责,杂乱无章的文辞、低劣的技艺于是就暴露出来了。
(3)雕刻器物会贻误农业生产,编织精美织物会耽误妇女织布做衣的工作。首先倡导奢侈淫逸之风,这是国家危亡的开始。
三、深化扩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初,上(唐太宗)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史官所述,义归尽善。陛下独览《起居》,于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上不从。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癸巳,书成,上之。上见书六月四日事(实指玄武门诛李建成、李元吉事件),语多微隐,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季友、叔牙皆鲁庄公之子)以存鲁。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八月,以左卫大将军、太子右卫率李大亮为工部尚书。大亮身居三职,宿卫两宫,恭俭忠谨,每宿直,必坐寐达旦。房玄龄甚重之,每称大亮有王陵、周勃之节,可当大位。初,大亮为庞王兵曹,为李密所获,同辈皆死,贼帅张弼见而释之,遂与定交。及大亮贵,求弼,欲报其德,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大亮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赀以遣弼,弼拒不受。大亮言于上,乞悉以其官爵授弼,上为之擢弼为中郎将。时人皆贤大亮不负恩,而多弼之不伐.
也。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悠悠千载,何所信.乎
信:相信 B.语多微隐..,谓玄龄曰
微隐:隐讳曲折 C.即命削去浮词..
浮词:浮华不实之词 D.而多弼之不伐.也
伐:攻打
解析:伐:夸耀,炫耀。答案:D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异于.前世帝王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①若以.此法传示子孙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①知前日之.恶 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①为.李密所获 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解析:B项介词,把。A项与/被,C项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
/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被/替。
答案:B
12.下列文句中,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 B.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 C.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 D.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
答案:C
13.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坚持要读“史官所记”,是为自己后来更好地治国提供借鉴。
B.房玄龄与朱子奢都反对太宗看“史官所记”,主要是为了保证记史的真实。
C.唐太宗对房玄龄等没有如实记录玄武门事件非常愤怒,责令他们重写。
D.身居三职的李大亮为报张弼的知遇之恩,到处寻找隐匿不张扬的张弼。
解析:C项“非常愤怒”错,属无中生有;“责令”也用语太重。答案:C
14.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①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大亮言于上,乞悉以其官爵授弼,上为之擢弼为中郎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我私下担心到了曾孙、玄孙之后偶有并非最明智的君主,掩饰过错袒护短处。
②李大亮将此事上禀太宗,请求将自己的官职爵位全都授予张弼,太宗为了李大亮的缘故提拔张弼为中郎将。
(2)从文章中找出能表明君臣尽职尽责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②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③宿卫两宫,恭俭忠
谨,每宿直,必坐寐达旦。
参考译文:
起初,太宗曾对以宰相身份监修国史的房玄龄说:“前代史官所记的史事,都不让君主看见,这是为什么?”答道:“史官不虚饰美化,也不隐匿罪过,如果让皇上看见必然会动怒,所以不敢进呈。”太宗说:“朕的志向不同于前代君主。朕想亲自翻阅当朝国史,知道先前的过失,以作为以后的借鉴,希望你撰写完成后上呈给朕看看。”谏议大夫朱子奢上书言道:“陛下身怀圣德,行动没有过失,史官所记述的,按理都是尽善尽美的事。陛下惟独要翻阅《起居注》,这对史官记事当然无所损失,假如将此规定传示给子孙后代,恐怕到了曾孙,玄孙之后偶有并非最明智的君主,掩饰过错袒护短处,史官必然难以避免身遭刑罚诛戮。如此下去,则史官们都顺从旨意行事,远避危害,那么悠悠千载的历史,有什么可相信的呢?所以说前代君主不观看国史,正是为了这个缘故。”太宗不听其谏言。房玄龄便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改成《高祖实录》和《今上实录》;癸巳(十六日),书写成,呈上太宗。太宗见书中记载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用辞多隐讳曲折,便对房玄龄说:“历史上周公诛灭管叔、蔡叔以定周朝,季友毒死叔牙以保存鲁国,朕当年的所作所为,正与此类似,史官有什么可隐讳的!”立即命令删削浮华之词,秉笔直书杀李建成、李元吉事。
八月,任命左卫大将军、太子右卫率李大亮为工部尚书。李大亮身居三项要职,宿卫两宫,谦恭忠正谨慎,每次护卫值勤,必定坐着假寐直到天亮。房玄龄非常敬重他,多次称李大亮有王陵、周勃的气节,可以担当大的职位。起初,李大亮为庞玉的兵曹,被李密抓获,原来的同伙都被处斩,大将张弼见李大亮而将其释放,二人遂定交情。等到李大亮身居显贵,开始寻找张弼,想报答他的救命之恩,张弼当
时官做将作监丞,自己隐匿不说。李大亮在道上遇见张弼而认出他来,扶着张弼掉泪,并将自己的家产送给张弼,张弼拒不接受。李大亮将此事上禀太宗,请求将自己的官职爵位全都授予张弼,太宗为了李大亮的缘故提拔张弼为中郎将。当时人都称赞李大亮不负恩情,也赞扬张弼不自我炫耀。
第五篇:2018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 6边塞战争诗四首 Word版含解析
◆6
边塞战争诗四首
往前一步,臂就长了
我小时候经常生病,无奈之下,母亲开玩笑似的听从一位教师的话,将我送进一个业余武术班练习拳击。每次训练课上,我都只有防卫的份儿,从来挥不出拳头,教练气急后几近歇斯底里的“出手啊,出手啊”的喊声狂风一样在我耳边呼呼刮过,但这只能让我把头缩得更低,背弓得更弯。最后,教练找到母亲,说明情况,并要求我退出训练。晚上,母亲问:“为什么总不出拳呢?”我告诉她,我的臂太短,总是打不到别人。就在这时,母亲平静地说了一句:“往前一步,臂就长了。”就是这么普通的一句话,使我彻底改变了一切。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
赏读:孔子说:“一个有道德的人主要讲的是大义,一个缺道德的小人主要讲的是利。”富贵不是人们想求就必然能够得到的,也不是得到之后就永远能拥有的,因此,不必有意地去提倡追求“利”,却应该提倡做好此时此刻该做、能做的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赏读:孔子说:“(教导弟子时)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要急于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要急于去启发他。如果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必再教下去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
赏读: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地流去。”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
赏读:孔子说:“一个当政者自身行为正当,即使不发布命令,事情也行得通。如果行为不正当,纵然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信从你。”
一、作者视窗
《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称。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官至秘书省校书郎。天宝元年(742)迁江宁(今江苏南京)丞,后贬龙标尉,故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
《蓟中作》
高适(700-765),字达夫,沧州渤海(今河北沧县)人,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岑参(约715-770),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塞下曲》
李益(748-约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其诗名在当时就极高,诗作多被画工入画或度为乐曲,流播一时。
作品有《李益集》,《全唐诗》编诗二卷。
二、写作背景
《从军行(其一)》:组诗共七首,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本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蓟中作》:是天宝十载(751)高适送兵到北部边境后回程中经过蓟中,看到边境状况感慨而作。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是岑参在热海(今伊塞克湖)时,崔侍御到边地监察,岑为其送行,看到西北边塞奇异景色,结合少数民族神话而创作的。
《塞下曲》:这首诗,引用前代名将典故,以高昂的情调抒发了诗人报国杀敌的雄心壮志,表明了杀敌卫边必须要彻底的态度和决心。
三、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1)羌笛()
(2)塞垣()
(3)惆怅()...(4)烁石()
(5)一隅()..(7)单于()
(8)海窟()..答案(1)qiānɡ(2)yuán(3)chànɡ(4)shuò(5)yú(6)bǎn(7)chán(8)kū 2.词语释义
(1)更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无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塞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何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海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一遍遍地吹(2)无奈(3)边塞的城墙(4)有何必要(5)指当时沙漠中的敌营 3.名句背诵
(1)______________,无那金闺万里愁。(2)策马自沙漠,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白日黄云昏。(4)______________,热海炎气为之薄。(5)______________,定远何须生入关。(6)莫遣只轮归海窟,______________。
答案(1)更吹羌笛关山月(2)长驱登塞垣(3)边城何萧条(4)柏台霜威寒逼人(5)伏波惟愿裹尸还(6)仍留一箭射天山
(6)赤坂().
整体感知
1.《从军行(其一)》
这是一首边塞战争诗。描写了一幅悲凉伤感的边塞战争画面,抒发了戍卒浓烈的怀乡思亲之情,流露出作者渴盼和平、厌恶战争的情绪。2.《蓟中作》
这首诗描绘了苦寒萧条、肃杀黯淡的边塞风光,表达了作者忧心边事但请缨无路的苦闷心情,抒发了作者报国无门的感慨与悲叹。3.《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这首诗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边塞热海地区的奇异风光,并以此为衬托,赞颂了为官公正、清廉无私的友人崔侍御。4.《塞下曲》
这首诗,引用前代名将典故,以高昂的情调抒发了诗人报国杀敌的雄心壮志,表明了杀敌卫边必须要彻底的态度和决心。
文脉梳理
叙事渲染环境《从军行(其一)》 ↓抒情怀乡思亲
重点突破
一、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一诗,根据传说并极其夸张地描绘热海神异奇特的景色,这与“送崔侍御”有什么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用夸张性的语言描绘热海神异奇特的景色,突出热海的炎威令人畏惧。而最后“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如此的炎热而因侍御的威严而消退,极力赞美崔侍御的谨严清正,执法无私,正面照应了“送崔侍御”。
二、古代诗歌中用典,有正用和反用之别。正用即不改变典故原意,反用即以与原典相反之意来使用。请分析李益《塞下曲》中四个典故的正用与反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伏波惟愿裹尸还”,引用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典故,表现了马援以死报国的决心,这里是正用,表达诗人以死报国的决心。
“定远何须生入关”,引用东汉班超的典故,表现了班超希望在有生之年回到中原,这里是反用,表达了诗人报国的决心。
“莫遣只轮归海窟”,引用《春秋公羊传》中“匹马只轮无反”,表现将士英勇杀敌的决心,这里是正用。
“仍留一箭射天山”,引用唐代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典故,这里是反用,“仍留一箭射天山”,意谓留下军队驻守边防要塞。
三、王昌龄《从军行》(其一)与(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在抒情上各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抒情上:诗一抒情委婉曲折,最后一句“无那金闺万里愁”,不直接写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而是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同时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而不得归的结果。这样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诗四的结尾处直接抒情——不破楼兰终不还,抒写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
环境和心理描写上:诗一的环境描写是定点观察,站在瞭望台上四顾原野,荒凉寂寥,而这种氛围也渲染了征人心理上的孤独寂寞。在心理描写上,不直接写抒情主人公的心理,而是写主人公的对面——闺中妻子的心理感受,来表现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诗四中景物是次第展现的,空间上不连续,青海湖上空——雪山——玉门关,画面开阔,这些转换的画面渗透着战士复杂的心理情感: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情。各种情感都融会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中。最后的“不破楼兰终不还”是直抒胸臆,直接表现戍边战士坚定、深沉的心理世界。
名句品评
(1)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品评 “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既像亲人在呼唤,又像是游子在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
“无那金闺万里愁”,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写,偏从
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马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2)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品评 以“沙漠”“塞垣”这样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图画。接着以“策马”“长驱”和“登”这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
(3)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品评 两句出言精警,意绪起伏,透射出诗人强烈的愤懑。看似平淡质朴,但由于“感赏之情,殆出常表”(徐献忠《唐诗品》),同样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这两句各用一典,“孙吴”指春秋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和吴起,“闭门”指东汉末年大名士陈寔有感于世道黑暗,拒绝入仕,故“闭门悬车,栖迟养老”(见《后汉书·陈寔传》)。此二句蕴含的情感十分深厚强烈,有言少意多之妙。不过,第二句的“闭门”之说,是对现实极为不满的反语,其实高适对现实是十分关注的,对政治是极为热衷的。典故的巧妙使用,间接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曲折透射出了对朝廷的不满。
(4)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品评 诗人抓住与海水密切关联的几种具体物象:岸旁青草、空中白雪、沙石虏云和浪波汉月,由“侧闻”转入“所见”,由虚入实,岸边的草木非但没有被热水灼伤而萎枯,反而青青常绿;但空中的白雪,却在很远的地方遇到热气旋即化为乌有。上有云天白雪,下有绿叶青枝,中间夹着热气腾腾的热海,风光奇异。“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两句十四字中,用了“蒸”“烁”“然”“沸”“炎”“煎”六个动词,夸张地描绘出热海的威力:蒸热了沙子,熔化了岩石,点燃了天边云朵,煮沸了细浪,烤热了波涛,煎烫了高空明月,充分显示出诗人炼字之工和大胆而奇异的想象。(5)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
品评 用了联想和比喻。“阴火”以下四句是诗人的思考和描绘。诗人猜想必是地下的烈火在熊熊燃烧,天地仿佛成了一个奇大无比的炉子,但为何偏偏烘烤西方这一个地方呢?其蒸腾的气势延及整个西域地区。
(6)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品评 这两句以两个典故表达了为保家卫国,宁愿战死疆场也不希望活着回家。“伏波”,东汉马援曾被封为伏波将军,他说:“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后汉书·马援传》)“定远”,东汉班超立功西域,封为定远侯,晚年因久处边地而思归,遂上书皇帝说:“如自以寿终屯部,终无所恨。然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后汉书·班超传》)这两个典故的引用,诗人用“惟愿”“何须”两个词表明自己的看法,即一褒
一贬。考点链接
诗词鉴赏边塞诗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边塞诗是特定时期的作品,赏析这类诗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通过典型意象的开拓,体察这些特定的景物描绘出的特定的地域特征和反映出的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
比如借“大漠”、“长河”、“落日”等描绘塞外景象的雄奇壮美,借“金鼓”、“旌旗”、“烽烟”等展现边关战事的壮怀激烈,借“大雪”、“秋月”、“黄草”等抒写戍守将士的悲凉愁苦。抓住典型意象,以之作为切入点,无疑等于找到了解读的一把钥匙。上例中,作者选用了“秋月”,再结合“琵琶声”、“关山情”、“边愁”等关键词,诗歌的情感就显而易见了。
二、把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的时代背景密切结合起来,做到知人论世。
上例《从军行七首》的作者是盛唐著名诗人王昌龄,他曾被贬为龙标尉,丰富的边塞生活激荡着他的诗情,使他成为著名的边塞诗人。他把边塞战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从各个视角进行深入的思考,尤其是他把笔触深入到士卒的内心生活中去,开掘出征人戍士最普遍最真切的情思,使他的诗歌以深刻的内涵和饱满的热情,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结合有关作者的这些知识,对我们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感情是大有帮助的。
三、掌握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 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 3.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 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 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 6.痛斥君主穷兵黩武、草菅人命的; 7.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 8.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四、体味边塞诗的艺术风格和技巧。
边塞诗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有的豪迈旷达,有的雄奇壮美,有的豪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深刻体味,才可能准确领会边塞诗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边塞诗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烘托、用典等手法来丰富内容,强化情感,要认真分析这些表达方式所达到的艺术效果。上例《从军行七首(其二)》是缠绵婉转的,以对照的手法
和寓情于景的方式写出了乡愁的浓重。
一、延伸阅读
麦 笛 姚 笛
迎着四月的天空,明媚得像成熟的麦穗的天空,在故乡的广阔的平原上,我走到哪里,我都听见麦笛在吹着,吹出花一般的音乐。
故乡的歌手呵,四月来了。果园像一顶花冠,龙眼树开放着米黄色的小花,橙花散发着醇酒一般的浓香。故乡的歌手呵,四月来了。麦田像一座天空,里面注满阳光和流动的风。呵,故乡的歌手,我听见麦笛在吹着,吹出花一般的音乐,吹出阳光一般的音乐。
把劳动的欢情,从那小小的笛管里吹出来吧。吹出劳动的欢情,吹出梦和收获的甘美。一往情深的,把音乐的阳光和花瓣,洒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洒在我们自己劳动又由自己收割的土地上,洒在我们自由的国土上。
四月来了。在故乡的广阔的平原上,我走到哪里,我都听见麦笛在吹着。吹出花一般的音乐,吹出南方的阳光一般明媚的音乐。
二、写法迁移 角度 走近王昌龄
题目:请以“走近王昌龄”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自拟题目,自选角度。不少于300字。示例
旗亭赛诗
唐玄宗开元年间。
天上下着雪,虽然不大,但路上已经泥泞起来,使行走变得极为艰难。而呜呜作响的一阵风吹来,吹得雪花直往人的袖子里、脖子间窜。
昔日繁华的长安大街上已经没有几个行人:这样的寒冷天气,人们大都躲在屋子里了。自然,一边烤着火炉,一边喝酒、谈天,是这种天气下最幸福的选择。因此,这家名为“秦楼”的酒店里人满为患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酒店的一角,有三个看起来很儒雅的书生就正一边围着火炉畅饮美酒,一边谈着天,从他们中间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来。
这时,从门外陆续进来一群打扮艳丽的男女:原来,酒店为了给客人助兴,特意请了梨园子弟前来表演。
走在最后的四个姑娘,更是美丽无比,显出一种与众不同的高雅和大方气质。看得出,她们是这一梨园的台柱子。
只见她们每人手执琵琶,开始唱起歌来,唱的都是时下特别流行的词曲。那三位书生显然知道她们要唱什么。“我们来打个赌,如何?”
其中一人在姑娘们唱歌之前,这样提议道。另两人来了兴趣,一同说:“好啊,赌什么?”
“我们三人也称得上当今诗坛上的名人了,但一直没分出过高下,今天我们就来赌赌她们唱谁的诗更多,看看到底谁更有名,如何?”
“哈哈哈,”那二人都大笑起来,连忙表示赞同。只听得第一位姑娘清声宛转地唱道: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哈哈哈,我的。”提议赛诗的那人得意地在背后墙壁上画了一道横线,以示自己有了一首。
那两人都含笑不语。只听得第二位姑娘又唱了开来: 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三人中身材看上去最魁梧的书生拍掌大笑起来:“我的,一首。”一边也在墙上画了一道横线。
说话间,第三位姑娘已唱开了: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未等唱完,提议赛诗者已大笑着:“又是我的。哈哈。两首。”一边在墙上又画了道线。一看前三首都没自己的份,年龄最大的那位倒也没有慌忙:
“她们唱的都是下里巴人的东西,我的嘛,乃属阳春白雪,自然不可让她们唱的。” 一边说,他一边指着最后出场的、也是四人中最漂亮的那位姑娘道:
“这位最漂亮的姑娘唱的肯定是我的。如若不然,我甘愿拜你们为师;假如唱的是我的话,你们可就得奉我为师啦!”
这时,只听那姑娘唱道: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哈哈哈哈”,三人听了,不由一同放声大笑起来,一边举杯相碰,一饮而尽。这三位赛诗者,正是唐代诗坛上有名的三位诗人:王之涣、王昌龄和高适。这就是诗史上著名的“旗亭赛诗”。其中,那个提议赛诗的,即是王昌龄。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5分)A.蓟中作(jì)
.塞垣(yuán)
.B.更改(ɡēnɡ)
.赤坂(bǎn)
.C.海窟(kū)
.烁石(shòu)
.D.阴火(yīnɡ)
.一隅(yú)
.答案 A 解析 B项“羌”读qiānɡ。C项“烁”读shuò。D项“阴”读yīn。2.下列诗句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5分)A.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B.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C.阴火浅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 D.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答案 C 解析 “浅”应为“潜”。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5分)A.无那金闺万里愁(无奈)..B.每愁胡虏翻(反复,叛乱).C.长驱登塞垣(边塞的城堡)..D.柏台霜威寒逼人(秋霜肃杀的意思,指执法威严)..答案 C 解析 C项塞垣:边塞的城墙。
4.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A.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这一句是虚写,不直接写征人思亲,而是设想亲人思亲之愁,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征人思乡之愁绪,感染力强。
B.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这两句表现诗人目睹贤者沉沦、奸人晋爵的社会现状,痛恨当朝统治者错用奸臣、造成无穷边患的愤懑之情。
单于(chán).烽火(fēnɡ).羌笛(jiānɡ).薄饼(báo).防御(yù).胡虏(lǔ).岑参(cén).柏台(bǎi).
C.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这两句夸赞东汉两个名将马援和班超。意思是说为保家卫国,尽管边塞将士长期驻守边疆,宁愿战死疆场,但是还是渴望活着回到玉门关。D.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这两句十四字中,用了蒸、烁、然、沸、炎、煎六个动词,夸张地描绘出热海的威力,充分显示出诗人炼字之工和大胆而奇异的想象。答案 C 解析 这两句的意思是“无须活着回到玉门关”。
阅读与鉴赏
5.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然后回答问题。(14分)
雨雪曲 江 总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侍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7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7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6.阅读下面这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14分)
从军行 王昌龄
②
③
①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1)诗的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设置了怎样的背景?(7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两句交代时间、地点、季节、氛围。为主人公的抒情设置了一个苍凉荒远孤独寂寞的背景。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7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巧妙的转换角度,借主人公设想万里之外的妻子对自己的思念来表达自己对妻子以及家庭的无限思念之情。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2分)
军城早秋 严 武[]
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