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基西米河生态恢复工程的启示

时间:2019-05-15 14:45: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美国基西米河生态恢复工程的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美国基西米河生态恢复工程的启示》。

第一篇:美国基西米河生态恢复工程的启示

美国基西米河生态恢复工程的启示

[摘要]文章介绍了美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河流恢复工程——基西米河生态恢复工程的概况,该工程是按照生态系统整体恢复理念设计的工程.文中分析了进行河流恢复的目的以及工程设计原则.基西莱河生态恢复工程的经验告诉我们,按照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方法造成河流渠道化,会对河流生态系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为减轻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压力采取的河流恢复工程措施,又会付出很高的代价.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应避免重走西方国家的弯路,改进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方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生态系统;河流恢复工程;生态系统整体恢复;基西米河;美国

中图分类号:X1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860(2004)09-0008-06

基西米河的生态恢复工程是美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河流恢复工程,从规划论证阶段至今已经经历20余年。它也是按照生态系统整体恢复理念设计的工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科学工作者就对基西米河渠道化工程引起生态系统的退化进行了长期的观测研究,同时组织了论证与评估,研究如何采取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对于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修复.自1984年开始进行试验性建设,1998年正式开工,工程将延续到2010年结束。基西米河生态恢复工程的经验告诉我们,按照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方法造成河流渠道化,会对河流生态系统带来哪些负面影响,为减轻对于河流生态系统9压力采取的河流恢复工程措施,又会付出多高的代赞。我国正处在水利水电建设高潮,大批新建工程正在兴建,为了苊庾咄渎罚鞣焦业木榻萄抵档梦颐撬伎加虢杓?br>

1改造前基西米河的自然状况

1.1基本自然状况

美国基西米河(Kissimmee)位于佛罗里达州中部,由基西米湖流出,向南注入美国第二大淡水湖——奥基乔比湖,全长166km,流域面积7800km2.流域内包括有26个湖泊;河流洪泛区长90km,宽1.5-3km,还有20个支流沼泽,流域内湿地面积18000hm2。

1.2历史上基西米河地貌形态的多样性

历史上的基西米河地貌形态是多样的.从纵向看,河流的纵坡降为0。00007,是一条“辫子”状的蜿蜒型的河流.从横断面形状看,无论是冲刷河段或是淤积河段,河流横断面都具有不同的形状.在蜿蜒段内侧形成沙洲或死水潭和泥沼等,这些水潭和泥沼内的大量有机淤积物成为生物良好的生境条件.原有自自然河流提供的湿地生境,其能力可支持300多种鱼类和野生动物种群栖息.这些生物资源的多样性是由流域水文条件和河流地貌多样性提供的.

在20世纪50年代建设堤防堤防以前,由于平原地貌特征及没有沿河的天然的河滩阶地,河道与洪泛区(包括泥沼、死水潭和湿地)之间具有良好的水流侧向联通性.洪泛区是鱼类和无脊椎动物良好的栖息地,是产卵、觅食和幼鱼成长的场所.在汛期干流洪水漫溢到泛洪区,干流与河汊、水潭和泥沼相互联通,小鱼游到泛洪区避难.小鱼、无脊椎动物在退水时从洪泛区进于流.另外,原有河道植被茂盛,植被的遮阴对于融解氧的温度效应起缓冲作用.

1.3水文条件

在对河流进行人工改造之前,河流的水文条件基本上是自然状态的.年内的水量丰枯变化形成了脉冲式的生境条件.据水文资料统计,平均流量从上游的33m3/s到河口的54m3/s.历史记录最大洪水为487m3/s,平均流速为0.42m/s.在流量达到40—57m3/s河流溢流漫滩时,流速不超过0.6m/s.

在人工改造前,洪水在通过茂密的湿地植被时流速变缓,又由于纵坡缓加之蜿蜒性河道等因素,导致行洪缓慢。退水时水流归槽的时间也相应延长.在历史记录中有76%的年份中,有77%面积的洪泛区被淹没.退水时水位下降速率较慢,小于0.03m/d.每年的洪水期,各种淡水生物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洪水漫溢后,各种有机物随着泥沙沉淀在洪泛区里,为生物留下了丰富的养分.

由于河流地貌形态的多样性和近于自然的水文条件,为河流生物群落多样性提供了基本条件.原有自然河流提供的湿地生境,其能力可支持300多种鱼类和野生动物种群栖息.

2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胁迫

2.1水利工程建设概况

为促进佛罗里达州农业的发展,1962年到1971年期间对在基西米河流上兴建了一批水利工程.这些工程的目的:一是通过兴建泄洪新河及构筑堤防提高流域的防洪能力;二是通过排水工程开发耕地.工程包括挖掘了一条90km长的C-38号泄洪运河以代替天然河流,运河为直线型,横断面为梯形,尺寸为深9m、宽64—105m。运河设计过流能力为672m3/s.另外,建设了6座水闸以控制水流.同时,大约2/3的洪泛区湿地经排水改造.这样,直线型的人工运河取代了原来109km具有蜿蜒性的自然河道.连续的基西米河就被分割为若干非连续的阶梯水库,同时,农田面积的扩大造成湿地面积的缩小(图1).

2.2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胁迫

从1976年到1983年,进行了历时7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于水利工程对基西米河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了重新评估.评估结果认为水利工程对生物栖息地造成了严重破坏.这种对于生态系统的干扰在生态学中称为“胁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自然河流的渠道化使生境单调化.直线型的人工运河取代了原来具有蜿蜒性的自然河道,人工运河的横断面为简单的梯形断面.原来由深潭与沙洲相间,急流与缓流交错的多样格局,可以支持多样化的生物群落.渠道化以后河流的生境变得单调,生物群落种类明显减少.新开挖的人工运河把河流变成了相对静止的具有稳定水位的水库,水库的水深加大,出现温度分层现象,深层水的光合作用微弱,生物生产力下降.

(2)水流侧向联通性受到阻隔.建设了人工运河后,堤防又把水流完全限定在运河以内,洪水漫溢到滩区已经没有可能性.运河的兴建切断了河流与洪泛区的侧向水流联通性,隔断了干流与河汊、滩区和死水潭的联系,使得河流附近水流旁路湿地的营养物质过滤和吸收过程受到阻碍。这主要表现为:一是鱼类和无脊椎动物失去了产卵、觅食和避难的环境;二是干流携带的有机物质无法淤积在洪泛区,而这些物质正是淡水生物所不可缺少的养分.新建的运河行洪能力强,减少了行洪时间,平均从ll.4d减少到1.1d.这不仅使淡水食物网中能量传递和物质交换的机会减少,而且急剧的退水速率会造成fc量鱼类因水中溶解氧缺乏而死亡.

(3)溶解氧模式变化造成生物退化.由于运河为宽深式渠道,其表面积与体积之比要小,曝气率低.运河

水深加大,出现分层现象,水深大于1m处溶解氧明显降低.原有河道植被茂密具有遮阴功能,对于溶解氧的温度效应起缓冲作用.而人工运河完全暴露在阳光下,水中溶解氧含量低.另外,人工运河为直线型,水流平顺,对水流的干扰和掺混作用能力弱.这些因素都使运河的溶解氧含量下降.溶解氧含量低的水体会使水生生物“窒息而死”.

(4)通过水闸人工调节,使流量均一化,改变了原来脉冲式的自然水文周期变化.自然状态的水文条件随年周期循环变化,河流廊道湿地也呈周期变化.在洪水季节水生植物种群占优势.水位下降后,水生植物让位给湿生植物种群,是—种脉冲式的生物群落化模式,显示出一种多样性湖特点.而流量均—化使生境条件单调.

(5)原有河道的退化.渠化显著地改变了水位和水流特点,使得2100hm2的洪泛区湿地消失,严重影响了鱼类和野生群落.原来自然河道虽然被保存下来,但是由于主流转入人工运河,使得原有河道流量大幅度减少,引起河床退化.大量水生的植物如睡莲、莴苣、水葫芦等阻塞了这些的自然河段.

以上这些综合结果是生境质量的大幅度降低.据统计,保存下来的天然河道的鱼类和野生动物栖息地数量减少了40%.人工开挖的C-38运河,其栖息地数量比历史自然河道减少了67%.其结果是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大幅度下降.据调查,导致减少了92%的过冬水鸟,鱼类种群数量也大幅度下降.

3河流恢复工程

3.1河流恢复工程概况

基西米河被渠道化建成以后引起的河流生态系统退化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自1976年开始对于重建河道生物栖息地进行了规划和评估,经过7年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基西米河的被渠道化的河道的恢复工程规划报告,并经佛罗里达州议会作为法案审查批准.规划提出的工程任务是重建自然河道和恢复自然水文过程,将恢复包括宽叶林沼泽地、草地和湿地等多种生物栖息地,最终目的是恢复洪泛平原的整个生态系统.为进行工程准备1983年州政府征购了河流洪泛平原的大部分私人土地.

在工程的预备阶段,于1984至1989年开展了科研工作,重点是研究回填人工运河的稳定性以及对于满足地方水资源的需求问题,采用一维及二维数学模型分析和模型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模型试验采用的模型尺寸为Ob和33m宽的水槽,垂直比尺为1:40,水平比尺为1:60,为定床试验.模拟范围为人工运河、原有保留河道和洪泛平原.模型试验结果与现场河道控制泄流试验(最大流量为280m3/s)的实测数据相对照.

3.2河流恢复主要工程项目

(1)试验工程.1984-1989年开展的试验工程位于水库B,为一条长195lan渠道化运河.重点工程是在人工运河中建设—座钢板桩堰,将运河拦腰截断,迫使水流重新流入原自然河道.示范工程还包括重建水流季节性波动变化,以及重建洪泛平原的排水系统.同时还布置了生物监测系统,评估恢复工程对于生物资源的影响.

对于钢板桩堰运行情况进行了观测.观测资料表明,一方面水流重新流入原来自然河道达9km,导致了河流地貌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有利变化.但是,钢板桩堰建成后,在附近的河道水力梯度比历史记录值高5倍,在大流量泄流期间,测量的流速为0.9m/s,这样的高能量水流对河床具有较强的冲蚀能力.另外,在示范

工程区域内,退水时水位每天下降速率超过0.2m/d,淹没的洪泛区排水时间为2—7d.地表水和地下水急剧回流,水中的溶解氧水平很低,导致大量鱼类因缺氧而死亡.为此又进行了模型试验研究,最后的结论是:仅仅用钢板桩堰拦断人工运河还是不够的,需要连续长距离回填人工运河.最终方案是连续回填C-38号运河共38km,拆除2座水闸,重新开挖14km原有河道.回填材料用原来疏浚的材料,运河回填高度为恢复到运河建设前的地面高程.同时重新连接24km原有河流,恢复35000hm2原有洪泛区,实施新的水源放水制度,恢复季节性水流波动和重建类似自然河流的水文条件.(2)第一期工程.从1998年开始第一期主体工程,包括连续回填C-38号运河共38km.重建类似于历史的水文条件,扩大蓄滞洪区,减轻洪水灾害.至2001年2月由地方管区和美国陆军工程师团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重建工程.在运河回填后,开挖了新的河道以重新联结原有自然河道。这些新开挖的河道完全复制原有河道的形态,包括长度、断面面积、断面形状、纵坡降、河湾数目、河湾半径、自然坡度控制以及河岸形状.建设中又加强了干流与洪泛区的联通性.为鱼类和野生动物提供了丰富的栖息地.2001年6月恢复了河流的联通性,随着自然河流的恢复,水流在干旱季节流人弯曲的主河道,在多雨季节则溢流进入洪泛区.恢复的河流将季节性地淹没洪泛区,恢复了基西米河湿地.这些措施已引起河道洪泛区栖息地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重大变化,提高了溶解氧水平,改善了鱼类生存条件.重建宽叶林沼泽栖息地,使涉水禽和水鸟可以充分利用洪泛区湿地.图2表示了人工运河回填前后河流含氧量和鱼类生存区域.

(3)第二期工程.计划在21世纪前10年进行更大规模的生态工程,重新开挖14.4km的河道和恢复300多种野生生物的栖息地.恢复10 360hm2的洪泛区和沼泽地,过滤营养物质,为奥基乔比湖和下游河口及沼泽地生态系统提供优良水质。

(4)河流走廊生态恢复监测与评估.在工程的预备阶段,就布置了完整的生物监测系统.在收集大量监测资料的基础上,对于生态恢复工程的成效进行评估,目的是判断达到期望目标的程度.该项工程制定了评估的定量标准。以60分为期望值,各个因子分别为:栖息地特性(含地貌、水文和水质)占12分,湿地植物占10分,基础食物(含浮游植物、水生附着物和无脊椎动物等)占13分,鱼类和野生动物占25分.随着自然河流的恢复,水流在干旱季节流入弯曲的主河道,在多雨季节水流漫溢进入洪泛区.恢复的河流将季节性地淹没洪泛区,恢复了基西米河湿地,许多鱼类、鸟类和两栖动物重新回到原来居住的家园.近年来的监测结果表明,原有自然河道中过度繁殖的植物得到控制,新沙洲有所发展,创造了多样的栖息地.水中溶解氧水平得到提高,恢复了洪泛区阔叶林沼泽地,扩大了死水区.许多已经匿迹的鸟类又重新返回基西米河.科学家已证实该地区鸟类数量增长了三倍,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

4对我国河流生态建设工作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水利部门开始关注河流生态建设问题,提出了保持河流最低生态需水量的问题,开展了相关的科学研究和试点工作.同时,连续几年实施了塔里木河、黑河等调水行动,改善河流的水文条件,对于遏制这些河流生态系统退化发挥了明显作用.另外,我国东

南部一些省分结合河道整治和防洪建设开展河流环境建设.特81j是一些大中城市把河流整治与城市景观建设相结合,水利工程又被赋予了休闲、旅游等新的功能.但是河流生态建设问题,对于我国工程界毕竟还是一个新的技术领域,对于流域规模的生态建设的目标、重点、方法和关键技术,还缺乏整体的把握西方国家的河流恢复行动的起因,是从对河流人工改造工程的反思开始的,也就是分析水利水电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进而提出如何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以及管理措施,对于河流生态系统进行补偿,逐步摸索河流生态恢

复工程的技术方法.西方国家在河流生态恢复方面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特别是在河流管理的理念,河流生态建设的目标、重点和工程技术,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但是,“借鉴”不等

于照搬.原因是我国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对于水资源及水能资源的开发程度也不同,另外我国用于环境建设的财力与西方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从水环境保护的发展阶段来看,我国目前正处于以水质改善为重点的水环境建设阶段,全国扛河水质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在治污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考察西方国家水环境建设的发展历程,发达国家的河流环境建设,从50年代开始以水质恢复为第一阶段,到80年代初期水污染问题基本缓解后转入第二阶段即河流生态恢复阶段.我国与西方国家在水环境保护方面起码有几十年的差距.尽管发展阶段不能超越,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少走弯路.我国与西方国家不同,水利水电建设正处在发展时期.对于大量的新建工程,要改进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理念和技术,使工程设施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要尽量减少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在规划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减少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这样作是一种经济的技术路线.如同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一样,对于河流生态系统也不能走“先破坏,后补偿”的老路.如果我们的规划设计仍然固守传统方法,继续摘河流直线化工程,继续搞裁弯取直工程,继续建设硬质岸坡,几年后认识到这是对生态系统的胁迫,如上述美国的工程案例那样,再进行改造工程,重新废除直线的人工运河、拆除闸坝;或像日本近些年所做的那样鸪炷粱て潞统钠觯钥梢猿げ荨⒂憷嗫梢圆训纳突て拢湓旒劢窃丛旒鄣娜舾杀叮秽词且恢志薮罄朔眩踊髅缀拥幕指垂こ炭梢缘玫揭韵缕羰尽?br>

(1)要正视水利水电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胁迫,积极研究“趋利避害”的对策.水利水电工程是造福社会的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在一些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比如防止大洪水对于生态系统的冲击等.但是一些水利水电工程建成后,对于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压力或称胁迫,引起了生态系统不同程度的退化.我国水利建设工作者应正视这些负面影响,采取“趋利避害”的态度,对于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要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管理措施予以积极补偿.当然,我们不赞成西方国家一些学派要全面拆除大坝,完全恢复河流的自然面貌主张.这是一种“因噎废食”的片面论点.而且需要特别指出,反对建坝及主张全面拆坝的观点,仅仅是生态工程界中的一种学派,更多的观点是主张对于河流生态系统进行“改善”,“修复”和“自然化”.欧洲和日本的工程界多倾向于河流整治的自然化方法.

形成对河流生态系统胁迫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水文条件的改变;二是河流自然地貌特征的改变.自然水文条件的改变指水量的减少,水质的恶化以及自然水文脉冲式周期被人为平均化的调度方式所代替.河流自然地貌的改变主要指闸坝引起河流的非连续化,堤防妨害了河流的侧向联通性,河流的直线化改造和硬质护坡等,这些因素都使生物栖息地多样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后果是生物群落多样性的下降,河流生态系统的退化.近年来我国水利部门已经开始关注河流生态建设问题,主要着眼点是改善河流水文条件,如实施调水行动拯救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的河流生态系统.对于水利水电工程引起的生物栖息地退化,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对于新建工程,至今仍然延续传统设计方法,河道的直线化改造设计以及硬质护坡还作为常规技术普遍采用,在设计中也少有考虑生态补偿问题.对于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流域范围的生物监测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枢纽工程的调度工作兼顾鱼类和其它生物生存问题还没有引起重视.

(2)河流生态建设的目标和重点.河流生态建设的目标是恢复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健康是指现状,可持续性是指生态演替过程朝不断完善的方向发展.河流生态恢复的着眼点是恢复生物群落多样性,主要指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我国一些地方开展的河流生态建设工程着眼于河流岸坡绿化,还没有认识到河流生态系统是一个由鱼类、鸟类、哺乳动物、无脊椎动物和昆虫等等动物和水中及岸边植物共同组成的食物网的复杂结构.

河流生态建设的重点有两项:一是生物栖息地建设;二是河流自然水文条件的改善.对于水文条件改善问题,近年来我国水利界开展了不少讨论和开展若干示范项目,比如最小生态需水量问题、河湖治污、改善生态调水行动等.其中,对于改善水库调度方式适应珍稀鱼类生存等,尚未见有研究报道.河流生物栖

息地建设问题,无论是对河流管理者或是研究者来说,都是一个新课题.所谓栖息地建设主要是恢复河流形态的多样性,保持河流的婉蜒,在河流纵向和横向都保持多样性,防止渠道化.另外要保持河流的纵向连续性和侧向联通,创造生态系统的物种流、能量流、营养物质循环以及生物竞争的条件.在这些方面需要开展示范工程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积累经验,逐步推广.在规程规范的修编中要逐步加入生态工程技术内容,比如在河流及渠道护坡设计规范中增加生态型护坡这种类型.

生态系统是否是健康的,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评估工作的基础是长期、完整的水文和生物监测资料.因此生态建设的基础工作是建立生物监测系统网络.

(3)发挥生态系统自组织功能,进行适应性管理.生态工程的设计理念与传统工程设计方法不同,传统设计方法是确定性设计,比如大坝设计.但是生态工程要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靠自然力恢复生物群落.可以说,生态工程能否成功一半在人力,一半在自然力.人的作用在于为生物群落繁衍栖息创造必要的条件.基西米河的恢复工程的实施即安照溯,j一示范—试验—主体工程施工这样的程序.从试验阶段的钢板桩堰截流方案实施后,进行了跟踪式的生物监测和水文监测,根据监测数据评估项目执行中生物群落多样性与河势变化,调整了原规划设计,决定采取长距离填死人工运河设计方案.

(4)河流生态系统的美学价值也是一种生态资源.近年来,我国沿海城市结合河道整治开展城市园林景观建设,注重河流的美化绿化,为居民的休闲创造了新环境.但是,当前的倾向,一是注重园林景观效果较多,重点放在河流岸边的绿化,而对河流生态整体恢复考虑较少;二是发掘历史人文景观较多,建设了大量楼台亭阁和仿古的建筑物,而对于发掘河流自然美学价值较少涉足.特别是继续采用浆砌条石护岸和几何规则断面,使河流的渠道化进一步加剧。实际上,河流生态系统的一项重要的服务功能是其自然美学价值.假日里,生活在喧嚣城市的人们到自然状态河流中去休闲,用身心去体会河流的美学价值,反映了人类在长朋进化过程中对于大自然的一种心理眷恋.河流的生态建设应尽可能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恢复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发掘自然河流内在的美学价值,使人们在自然状态的河流享受与自然和谐的乐趣.

参考文献:

C1)Loftin K A,Toth L A.Kissimmee River Restoration:Alternative PlanEvaluation and Preliminary Design Report[R].South Florida Water management District,West Palm Beach,Fla.1990.

[2]Whalen P J,Toth L A.Kissimmee River Restoration:A case study [J].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2002,45(11).

[3]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Restoration of Aquatic Ecosystems[M].National Academy Press,Washington D.C1992.

[4]董哲仁.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J).水利学报,2003;(1).

[5]董哲仁.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胁迫[J].水利水电技术,2003;(7).

[6]董哲仁.河流治理生态工程学的发展沿革与趋势IJ].水利水电技术,2004;(1),[7]董哲仁.河流生态恢复的目标CJ).中国水利,2004;(10).,

第二篇:2004恢复生态学与生态工程教学大纲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系教学档案

恢复生态学与生态工程

教学大纲

(2001年第1次编制,2003年第3次修订)

编写及修订:苏文华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系教学档案

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恢复生态学与生态工程

二、教学目的:

传统生态学是侧重解释生物与环境间的相关关系理论科学。生态环境的破坏,已引发了全球的生态问题。生态环境的问题仅靠工程治理等措施难以全面和彻底地解决。生态工程是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治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发展。

通过“恢复生态学与生态工程”的教学培养学生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利用各种生态技术对遭到破坏的环境及其它人类环境进行修复、调控、重建和管理,使其贴近自然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章节目录和要点: 第1周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生态工程和生态技术

1.1.1生态工程和生态技术 1.1.2生态工程和环境工程 1.1.3生态技术和清洁技术 第二节 生态恢复和恢复生态学的定义

1.2.1 恢复生态学的涵义 1.2.2 恢复生态学基本内容 第三节

生态工程的研究简史

1.3.1国外生态工程研究进展 1.3.2中国生态工程研究进展

思考题:

1、生态工程的特点及其核心是什么? 1

2、为什么把少量的辅助能力投入作为生态工程与其它环境工程的主要区别之一。

3、恢复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章 生态工程学原理 2.1生态工程学的核心原理 2.1.1整体性原理 2.1.2协调与平衡原理 2.1.3自生原理 2.1.4循环再生原理 2.2生态工程学的生物学原理 2.2.1物种共生原理 2.2.2生态位原理 2.2.3食物链原理 2.2.4物种多样性原理 2.2.5物种耐性原理 2.2.6景观生态原理 2.2.7耗散结构原理 2.2.8限制因子原理 2.2.9环境因子的综合性原理 2.3生态工程学的工程学原理 2.3.1结构的有序性原理 2.3.2系统的整体性原理 2.3.3功能的综合性原理

思考题:

1、协调与平衡原理及在生态工程设计和建设中有何的指导意义。

2、生态工程建设中可将多个生物种放在同一空间中,这样配置物种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达到什么目的?

3、生态工程与其它环境工程不同,它可做到“零排放”,没有二次污染,有什么理论依据。第三章 生态工程设计 生态工程设计是生态学家参与生态工程的主要工作之一。必须让学生对生态工程设计的内容、设计原则、设计工作步骤有系统全面的了解,掌握生态工程设计的技术路线。生态工程设计的核心是,按照工程所要达到的目标,根据生态工程实施的地方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选择人工生态系统所要配置的生物种类和生态技术。将其优化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系统,达到多层次多目标分级利用物质,实现系统功能,产生生态和经济效益。第一节 生态工程的设计原则

3.1.1因地制宜原则 3.1.2生态学原则 第二节 生态工程的设计路线

3.2.1生态工程的设计路线 3.2.2生态工程设计的特点 3.2.3生态工程的技术路线 第二节 生态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一、生物种群的选择

二、生物群落结构设计

三、人工环境设计

四、食物链设计

五、工程实施方案

思考题:

1、生态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有那些?

2、什么是加环,主要的加环技术有那些?

3、农业生产中常常会产生一些“废物”,如秸秆等,可采取什么技术路线变“废”为“宝”。

第四章 生态恢复

生态退化是与生态进化相反的生态演替过程,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在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或二者共同作用下,导致的生态要素和生态系统发生的不利于人类和生物生存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或结果。驱动生态系统退化的动力其一是来自于生态系统内部,即土壤—生物—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二是来自于外部因子的作用。人类活动是引起或加剧生态退化的主要因素。退化生态系统的正确认识和评价是恢复的前提和基础。恢复的长期目标应是 生态系统自身可持续性的恢复,恢复后的系统状态与原状态不同。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最有效的是顺应生态系统演替发展规律来进行。

恢复与重建技术是恢复生态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介绍几类基本的恢复技术体系。

第一节 生态退化与退化生态系统

4.1.1退化生态系统

4.1.2生态退化的主要作用因子

4.1.3 生态退化的过程

第二节 生态系统健康诊断与退化生态系统评价

4.2.1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4.2.2退化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节 生态恢复的目标与原则

4.3.1生态恢复的目标 4.3.2生态恢复地理学原则 4.3.3生态恢复的生态学原则 4.3.4生态恢复的系统学原则 4.3.5生态恢复的社会经济技术原则 4.3.6生态恢复美学原则 第四节

生态恢复的基本理论

4.4.1干扰理论 4.4.2演替理论

第五节

生态恢复的方法与技术

4.5.1土壤恢复技术 4.5.2大气恢复技术 4.5.3水体恢复技术 4.5.4物种引入技术 4.5.5种群调控技术 4.5.6群落恢复技术

4.5.7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恢复技术 4.5.8景观恢复技术 第六节 生态恢复的过程

1、确定恢复对象的时空范围;

2、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及过程(尤其是关键因子),找出控制和减缓退化的方法;

3、根据生态、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决定恢复与重建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目标;制定易于测量的成功标准;

4、恢复实践;

5、监测恢复中的关键变量与过程,并根据出现的新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

6、发展在大尺度情况下完成有关目标的实践技术并推广; 第七节 生态恢复成功的标准

恢复生态学家、资源管理者、政策制订者和公众希望知道恢复成功的标准,国际恢复生态学会建生态恢复成功的基本要求。判断生态恢复的五个标准:

一是可持续性(可自然更新),二是不可入侵性(像自然群落一样能抵制入侵),三是生产力(与自然群落一样高),四是营养保持力,五是具生物间相互作用(植物、动物、微生物)。思考题:

1、生态恢复的对象和目标是什么?

2、干扰理论及其对生态恢复的指导意义?

3、生态恢复的主要方法和技术有哪些?

4、一项好的生态恢复工程的标准有哪些?

5、有哪些因素会引起生态退化,人类在其中有何作用? 第五章 不同退化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

不同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特征会有差异,生态恢复的途径、方法不同。本章介绍退化森林生态系统、退化湖泊生态系统、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等及生态入侵造成的生态退化的主要原因、退化特征和生态恢复的途径方法。第一节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 5.1.1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过程 5.1.2森林恢复的基本原则 5.1.3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的步骤 5.1.4健康森林

第二节 退化湖泊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

5.2.1湖泊生态退化的原因 5.2.2湖滨带恢复或重建 5.2.3沉水植物群落恢复或重建 第三节 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

5.3.1湿地生态退化的原因及恢复 5.3.2湿地恢复的过程与方法 5.3.3湿地恢复的合理性评价

第四节 第四节 植物外来种与退化生态系统

5.4.1 乡土种和外来种的概念

5.4.2 植物入侵对群落和生态系统特性的影响 5.4.3 影响植物入侵的因子 5.4.4 外来种的风险评价 5.4.5消除和控制己定居的外来种

第五节 退化农田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

5.5.1农田生态退化及原因 5.5.2退化农田恢复的程序及措施 5.5.3评估农业生态系统恢复的参考指标 5.5.4 我国农田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

5.5.5 防止退化的必由之路——可持续性农业 5.5.6 种植业生态工程的组成和内容 5.5.7 林业生态工程的主要内容和类型 5.5.8生产无公害蔬菜的生态技术

第六节 采矿废弃地的生态恢复

思考题:

1、湖泊退化的主要原因及主要恢复措施或过程有那些?

2、什么是外来物种,怎样防止生态入侵?

3、什么是可持续农业,怎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农业?

4、生产无公害蔬菜不能使用化肥和农药吗?

第六章 环保和污染物处理利用生态工程

通过介绍环境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迁移、转化、积累的规律,从而确定环境对污染物的负荷能力,预测环境质量的变化,并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采用各种生物工程措施,利用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改善生存环境的质量和生态环境资源状况,既包括对原有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也包括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对环境污染的治理等。突出其特点是把某个区域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综合考虑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因势利导,恢复、改进生态环境系统中失调的环节。第一节 利用生态系统自净能力消除污染

6.1.1环境容量

6.1.2环境容量在防治土壤重金属污染中的应用 第二节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生态工程

6.2.1湿地生态系统水质净化的机理 6.2.2人工湿地污水净化系统的规模 6.2.3人工湿地污水净化系统的植被选择 6.2.4人工湿地污水净化系统的植被物种配置 6.2.5我国人工湿地在农业面源污染中的应用 6.2.6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工艺流程 6.2.7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组成 6.2.8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效果分析 第三节 氧化塘污水处理生态工程

6.3.1 氧化塘污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对废水的净化作用 6.3.2 氧化塘污水处理系统工艺流程

6.3.3 生化处理与其他多种方法相结合的通用废水处理工程 第四节 污水土地处理污染生态工程

6.4.1 污水土地处理生态工程的特点 6.4.2 污水土地处理生态工程的设计 6.4.3 污水土地处理生态工程的效果 第五节 城市垃圾及污泥处理生态工程

6.5.1 城市垃圾、污泥的土地堆肥生物处理技术 6.5.2 土壤施加垃圾和污泥堆肥的允许负荷量 第六节 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生态工程

6.6.1 利用生物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毒性 6.6.2 利用植物治理或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 6.6.3 利用农业工程措施改良重金属污染土壤

思考题:

1、什么是环境容量。

2、利用自然土地系统净化污水或污物对污染物质及数量有怎样的要求。

3、人工湿地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优点。

第七章

国内外生态恢复及生态工程进展

四、教学内容的整体处理和教学环节安排

(一)教学内容的整体处理

生态恢复及生态工程学是以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作为其理论基础的,这些内容在“普通生态学”和“植物生态学”等课称中已经讲授过,本课重点放在它们在生态恢复及生态工程中的指导意义。

生态恢复及生态工程学是把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用来解决实际生态环境问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讲授中应尽量多地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

(二)教学环节安排1、2、3、课堂提问(10分钟)分析、总结、归纳(20分钟)讲授新内容(70分钟)

1、课堂回答问题(每人至少2次)10分

2、书面作业(2次)10分

3、期中考试20分

(三)实践性教学环节及学习评价

4、期末考试50分

五、总学时和课时分配及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总学时

计划总学时34学时,期中考试2学时,2学时机动

(二)课时分配及教学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绪论(2学时)教学重点:生态工程的特点。

教学难点:“生态工程”和“生态恢复”尚未有统一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定义,没有一个定义能全面、准确地概括出“生态工程”和“生态恢复”实质和核心。学生不易掌握。第二章

生态工程学原理(8学时)教学重点:各原理对生态工程的指导意义。

教学难点:各原理在生态工程设计和建设实践中的应用。第三章 生态工程设计(2学时)

教学重点:生态工程设计的内容和技术路线。教学难点:怎样进行技术选定、优化、集成。第四章生态恢复(8学时)

教学重点:生态恢复的长期目标和具体目标 教学难点:怎样评判生态恢复工程的长期效果 第五章不同退化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8学时)教学重点:不同退化生态系统的退化特征及恢复途径。教学难点:恢复途径的制定和恢复技术的选择。第六章环保和污染物处理利用生态工程(6学时)教学重点: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及环境容量 教学难点:环境容量的确定

第七章

国内外生态恢复及生态工程进展(机动)

七、参考书目:

(一)教材 自编讲义

(二)讲义编写参考书目、文献

1、云正明,刘金铜等。生态工程。北京:气象出版社。1998.2、任梅,彭少麟。恢复生态学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钦佩,安树青,颜京松等。生态工程。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4、5、钦佩等。生态工程及其研究进展。自然杂志。1998,6、孙刚,盛连喜。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生态工程。应用生态学报。2001,12(4):590~592.7、张永泽等。自然湿地生态恢复研究综述。生态学报。2001, 21(2):309~314.8、王海珍等。水生植被湖泊富营养化湖泊生态恢复的作用。自然杂志。24:33~36.9康乐。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现代生态学透视。马世骏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0、章家恩等。恢复生态学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探讨。应用生态学报。1999, 10(1):109~113.11、颜京松,汪敏。生态人居小区水环境的生态工程。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6(1):4~7.(三)推荐学生阅读书目

1、任梅,彭少麟。恢复生态学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钦佩,安树青,颜京松等。生态工程。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10

第三篇:惠民旅游小镇生态恢复建设工程工作情况

惠民旅游小镇

生态恢复建设工程工作总结(二○一○年十一月十六日)

澜沧县惠民乡生态植被恢复小组在景迈景区和惠民旅游小镇建设指挥部和生态茶园改造试点示范工作领导小组及澜沧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普洱市委、市人民政府在景迈芒景旅游景区、惠民旅游小镇建设和生态茶园改造示范工作推进会中的精神,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大力加强景区生态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在景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全体人员及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惠民乡生态恢复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圆满完成了景区生态恢复建设工作任务,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生态恢复建设组工作完成情况

(一)坚持生态优先,推进景区绿色家园建设

按照《惠民乡生态恢复工程实施方案》,今年惠民乡生态恢复工程项目计划实施造林任务面积5000亩,实际完成面积5510亩,完成率110%,所实施的生态恢复造林面积已纳入澜沧县2010中低产林改造建设任务,并按中低产林的设计要求完成了作业设计。实际完成的5510亩面积中,实施工程造林3364亩,封山育林2146亩。工程造林面积主要分布于旱谷坪、芒景、付腊、景迈四个村,共实施造林面积思茅松1733亩,西南桦831亩,橡胶220亩,澳洲坚果233亩,水果、茶叶混交347亩,8月底经工作人员开展造林成效自检自查资料显示,造林平均成活率在

185%以上。封山育林面积主要分布于旱谷坪、芒云村,今年实施的封山育林措施是封山管护和用80公斤的思茅松种子对林中空地进行了点播。

(二)依法依规,开展景区基础建设征占用林地办理

根据国家、省、市相关林业政策,对景区内的富腊温泉建设、景迈芒景景区内的“雨林会所”建设、停车场建设等基础建设项目办理了征占用林地手续工作,为景区建设的顺利展开奠定了基础。

(三)科学调查,摸清家低,积极配合茶办生态茶园改造建设

生态恢复组在生态茶园改造建设过程中,认真深入山头地块,通过细致认真的外业调查,圆满完成惠民乡景迈村、芒景村、芒云村、旱谷坪村、富腊村范围内8.3万亩茶园面积的调查规划及茶园改造位置示意图的制作,并配合茶办开展了茶园改造套种树种的选定、茶地改造地块打塘、苗木定植工作,积极参与景迈芒景高密度留养项目建设。

(四)付腊温泉建设(保护)工程

1、工作开展情况

完成了知了谷景区的相关林业资料收集、整理和补充调查及景区的初步规划和保护措施的拟定工作,并完成了景区范围内500亩宜林荒山荒地的生态恢复工程造林项目。

2、调查结果

调查成果资料主要包括《知了谷保护实施方案》和《森林公园管理条例》初稿的编写。知了谷景区范围总面积29938.5亩,其中林地面积29208亩,非林地面积730.5亩。林地面积按地类划分:有林地28098亩,灌木经济林204亩,宜林荒山906亩;按林地使用权划分:国有林林地22110亩,集体林林地7098亩;按森林类别划分:省级重点生态公益林林地26019亩,地方公益林林地349.5亩,商品林林地2839.5亩。景区总面积中已划定景区建设经营范围面积2000余亩。

二、生态恢复建设工程建设项目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确保景区生态恢复任务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完成,各级各部门领导高度重视景区生态恢复工作,经常深入工程建设一线进行督查指导,及时协调解决工程进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保证了生态恢复工作的顺利开展。

2、根据景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建设发展进程,建设组工作人员多次深入景区村组农户家中,大力宣传生态恢复建设的目的、意义和要求,使景区生态恢复的理念深入人心,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积极参与到生态恢复建设的过程中。

3、加大林业科技培训,技术人员包村组,深入生态恢复建设生产第一线,通过现场指导,发放造林施工技术要求,加大林农群众对树种种植和后期管护的培训。目前为止,已举办培训12次,培训林农325余人,促进了生态恢复建设项目的健康发展。

4、在规划设计中,瞄准一流水平,立足景区特点,彰显特色,坚持乔木灌木的高低错落、乡土树种与新特苗木的相互搭配、生态树种与观赏花木的互相映衬、新造林木与山形地貌的相融共合,达到了生态与景观兼顾、绿化与美化双收的绿化效果。

5、为切实提升生态恢复绿化品位,在生态恢复建设规划区设计种植思茅松、西南桦、橡胶、荔枝、龙眼、李子、香桃、柚子、茶、澳洲坚果等十个树种,突出了多树种、多植物、多层次、多色彩的原则,实现了常绿与落叶互补、乔木与灌木搭配、绿树与花木互相映衬的效果,形成了绿不断线、色彩交错、四季延续的靓丽景观。

6、对树种选择、苗木规格、施工要求、完成时限、生态恢复绿化效果等各个环节制定严格的质量和验收标准,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工程建设。

7、按森林资源的规范化管理的要求,认真组织景区基础建设征占用林地办理工作,对景迈村、芒景村、富腊村的景区基础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及时开展工作,确保景区基础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

8、积极参与生态茶园改造建设工程的各项工作,对生态茶园改造过程中树种的选择、配置、种植等各工序进行培训和技术把关,确保造林成效。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由于生态恢复、生态茶园改造工程建设地块零星分散,点多面广,给造林规划实施和工程后续管理、跟踪检查工作带来很多困难。

(2)补助标准偏低,难以实施高标准的项目管理。

(3)由于景区建设各项基础工作正在逐步开展,生态恢复、生态茶园改造、基础建设等涉林教育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加大建设项目的目的、意义的宣传,以便进一步提高对景区建设意识。

(4)由于生态恢复、生态茶园改造种植树种林木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加之在种植过程中的种植技术和种植后后期管理不到位,导致新栽和补植的苗木绝大部分因干旱枯死,成活率偏低。

(5)受生态茶园改造农户责任意识不到位、树种喜好程度不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项目树种配套管理较差,虽经多次督促整改落实,但依然存在苗木保存率达不到检查验收标准情况。

(6)由于生态茶园改造配套树种建设工作是边实施边设计,配套树种的品种、数量、单价一直不能确定,而按符合技术要求的设计又难以确保树种种苗的采购,因而作业设计工作到现今还不能完成。

四、下一步工作

1、进一步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全力实施林业生态建设,继续抓好以林业重点工程为主要载体的生态建设,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到实处。抓好生态茶园改造配套树种种植、生态恢复建设工程的实施。

2、加速产业建设,增强林业发展的生机活力,走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并举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坚持科教兴林,加大林业科技推广力度,要在科技成果的转化上下功夫,加大林业科技推广的力度,增加投入。在继续生态茶园改造、生态恢复建设的基础上,组织实施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性的科技项目和示范基地,努力在良种壮苗培育、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提高林业科技在森林资源培育、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提高现代林业的生产力水平。

4、认真做好项目编制申报和组织实施工作,按照上级部门的部署,做好生态茶园改造、生态恢复建设工作,认真组织实施好已经实施的生态茶园改造、生态恢复建设成果综合治理项目,确保工程按质按量完工。

5、进一步加强和乡村两级的协调,督促造林农户加强对造林地的管理,防止牲畜破坏,确保项目造林成果。

生态茶园改造、生态恢复建设工作意义深远,让我们以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发扬只争朝夕的精神,实事求是、扎扎实实地抓好后续工作,为今后茶产业的发展和景迈芒景旅游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第四篇:美国加州米拉玛社区学院管理体制的启示

美国加州米拉玛社区学院管理体制的启示

来源: 《国际教育交流》第十八期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董兆伟

美国的社区学院起始于100多年以前。当今美国50个州中,加州的社区学院办得最好、规模最大。加州于1910年建立第一所社区学院,经过7年的发展便成为了全美最大的社区学院体系,米拉玛社区学院就是其中一员。笔者2009年5月在参加“高职学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过程中,对米拉玛社区学院进行了全面考察,并重点了解了米拉玛社区学院的管理体制,目的是寻求对本校及我国高职学校管理制度改革的启示。

一、组织结构的启示:完善高职学校内部权力制衡机制

从美国的教育制度来看,美国的宪法从未直接涉及到教育。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教育体制,每个州的教育都是独立的,每个学院都有高度的自治权,米拉玛社区学院也不例外。

1.米拉玛社区学院的组织结构

长期以来,米拉玛社区学院的管理形成了以校长为首的行政权力系统和以评议会为代表的学术权力系统。米拉玛社区学院分三级管理,学院第一级管理分为两层,第一层是决策层,包括以下几个成员:评议会(下设教师同等评价委员会及课程委员会)、校长、职工委员会、学生团体,并组成学院执行委员会,是学院的立法机关,委员会主席由校长和评议会主席组成,执行委员会的职责是依法(拉尔夫·布朗法案)为学院制定规划和发展方向。第二层是建议层,包括教学事务委员会、系主任委员会、学院管理委员会、教师委员会、营销委员会、财政预算委员会、职业发展委员会、安全委员会、教职工发展委员会、学生服务委员会和技术委员会。学院第二级管理为职能部门管理,这一级没有决定权,依附于上一级相应的委员会,并对其负责,包括多样性及融合性部门、毕业生管理部门、荣誉项目管理部门、项目评价及学术事务总体规划部门、职称评审部门、网站管理部门及所有特别委员会。学院最后一级是管理委员会,它比较特殊,其组成人员不仅包括校园在职人员,也包括来自社区及学区办公室的人员,比如,有人来自米拉玛社区学院基金会、有人来自圣迭戈市民咨询委员会等。

2.米拉玛社区学院的内部权力关系

米拉玛社区学院三级管理的议事程序都必须遵循共同协商、依法进行的原则,如果各委员会提出的议案与现有的学术及职业事务出现冲突,那么这些问题提交至学院执行委员会,由它来解决。各委员会的成员由选举产生,对自身所在学院的选区负责。学术评议会和校长对执行委员会负责,学术评议会其职能是制定学术政策,规定招生和颁发学位条件,授予和监督学科、课程,以及对教师的任用、晋升和预算向行政管理部门提供建议。学术评议会召集三种类型的会议,如常规会议、特别和紧急会议来开展相关工作。以校长为首的行政权力系统其职能划分一般是校长之下,有教务学术副校长、学生服务副校长、行政副校长;内设机构也有相应的处系,只是名称和职能划分稍有区别而已。如:教务学术处、学生事务处、招生及跟踪处、物产维护处、财务运作处,以及按专业划分的系别。这样就形成了以校长为首的行政权力系统和以评议会为代表的学术权力系统。学院内的学术事务和行政事务往往交织一起,很难截然分开,有些学术事务决策后还要通过行政系统去实行,校长成为协调、沟通学术系统和行政系统的关键角色。因此,校长一般是评议会的职能成员,主持和召开评议会会议。评议会负责管理学术事务,但是,评议会也任命教师参与一些重要的行政管理委员会,从而保证教师能参与某些重大行政事务的决策。由此可见,在美国社区学院中虽然形成了学术权力系统和行政权力系统的划分,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形成了分享共治的良好机制。

3.借鉴分享共治机制强化高职学校学术权力

米拉玛社区学院分享共治,保证了学院独立自主办学、教师学术自由的权利,但是这种制度并不是完美的,虽然高度发挥了民主,但形成集中管理意见却比较繁琐困难,因而办事效率比较低。分享共治要求决策过程要经过所有学院利益相关者,尤其是教职人员参与之后,才能做出最后的决断。这在实际操作中非常困难,由于耗时长久而严重影响大学的决策效率。我国的高职院校可以发挥我们集中管理的经验,同时借鉴其制度优越的一面,做到两者有机结合。

相比之下,我国高职学校的学术管理组织机构不够完善,校内学术委员会的宗旨、职能、人员构成、机构权力、义务和运行的方式等,都没形成制度化。因此,学术委员会不但工作难以开展,而且工作的随意性较大,缺乏严肃性,学

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没有得到科学合理平衡,最终导致学术事务管理错位。高职学校在以后的改革中,应该着力加强学校一级的学术管理机构,平衡大学内部权力关系。要建一个主导的、核心的学术管理机构,类似于米拉玛社区学院的学术评议会(教授会、学术委员会),使其拥有管理学术事务的实权,并且该权利应该从学校章程的层面予以确立,其权力来源于学校章程,使其在学院治理结构中处于重要的一级,而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依附性机构。应建立起完备的组织制度,不断完善学术评议会的职能。

二、组织运行机制启示:理清高职学校行政服务与行政权力的关系

米拉玛社区学院三级管理制度不仅使学院在制度层面有了明确的保障,使每一项事务都有章可循,而且在执行的过程中,高度发挥了民主,提供更有价值的公共产品。米拉玛社区学院行政权力都是围绕着为学院的利益相关者服务进行,各委员会的成员也都是由各自选区的教师组成,他们更多地是为学院及各自的选区服务。

1.米拉玛社区学院各委员会职能

米拉玛社区学院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作为米拉玛社区学院的决策机构,学院执行委员会必须在拉尔夫·布朗法案的规定下运转。学期内,执行委员会至少每月要召开一次会议,会议职能主要是对于上报的全校性事情进行磋商,如果下设的四个委员会没有完全达成一致的意见,那么校长有权做决定以结束争议。但是与执行委员会的目标有关事务,则由校长和评议会主席决定,两人各有一票,如果不能达成一致,则两人继续协商直至达成一致意见。执行委员会开会前72小时要把会议纲要公布,会议期间向公众开放,允许感兴趣和有影响的团体或个人进行旁听并接纳他们对决策的反馈意见。对于学院经常性业务,只要有需要,也可以随时召开会议。

米拉玛社区学院学生服务委员会。学生服务委员会设两位主席,一位由委员选举产生,另一位为学院主管学生事务的副院长,成员包括2名行政官员、3名职工、6名教师和3名学生。学生服务委员会职能是为学生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成功;开发有助于学生成功的学习资料和课程资源;关注学生身体健康;实施招生计划以及协助学院举行毕业典礼。

从以上委员会的职能可以看出,各委员会的成员主要是所在选区选出,代表了基层的心声。他们在行使行政权力的时候,更多地会考虑基层需求和怎样服务,权力最主要还是用来保障学院的战略目标,使之不会偏离学院的办学总体目标。比如,执行委员会在涉及到学院事务时,只要教职工提出,他们就会召开会议商讨制定解决方案,从而,对行政人员滥用职权起到制约作用,否则,他们将会被上诉至大会。

2.借鉴委员会工作制度提升高职学校行政服务能力

米拉玛社区学院管理规范,内部的学术权力、行政服务、管理权力的区别也很清晰,而运行则通过各委员会的工作制度设计,使组织运行虽多向交叉却规范有序。在这一开放的管理系统中,任何一方在制约另一方的同时也受到制约。相比,我国高职院校管理方式一般是单向度,其授权是自上而下,职能部门的行政服务与管理权力常常混为一体,而且既缺乏行政服务的规范化工作制度,也缺乏对职能部门行政服务不作为的制约机制,结果使得行政服务演变为可裁量的管理权力。

当前,高职学校对下属院系的管理,更多的是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不够清晰。一方面,学校领导管得太具体,学校的活力和能量难以真正发挥出来;另一方面,院系过多依赖学校领导层的行政指挥,主动谋求发展的动力不足。这样,学校发展的压力主要落到了学校领导的身上。因此,高职学校要彻底改变职能部门主要执行管理职能和贯彻校长意图的现状,转变部门职能及运行方式,借鉴米拉玛社区学院的委员会工作制度,建立有教师、学生、行政人员等多方参与的评议、问责与考评制度,对职能部门在行使行政权力时行政服务的不作为实施有效制约,实现职能部门管理职权、职责、服务的三位一体,更好地为学校发展服务。

三、管理特色的启示:建立高职学校的现代化管理体系

高职学校管理体制变革,应从平衡内部的行政权力和完善内部管理的工作制度上着手,建立合理的权力分配结构,使管理重心下移;转变机关的职能及行为方式,强化内部监督机制;发挥教授在决策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等。在构建起高职学校现代化的管理体系过程中,还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提高行政管理水平转变管理方式

米拉玛社区学院的管理运行机制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分享共治。学院内部民主程度很高,学校任何有关的事情都有相应的委员会,委员代表自身所在的选区参与学院的事务,不能达成一致的事项,学院会派人一遍一遍地进行解释和协商,不会强行迫使不同意见的教职工屈服,这一点是美国社区学院的共性。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分权制在国家制度层面上存在,同时也在高等教育中存在。

目前,我国高职要提高管理水平,管理方式也应该相应改变。只有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才能为高职学术权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目前教授参与只限于一些辅助和咨询作用,尚未参与到学校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决策过程中来。教授管理首先就要享有对学校重大决策的知情权,并参与到治校的大政方针决策中来,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协商、合作的治理模式。

2.强化社会参与机制发挥第三方作用

社会力量(工商界代表、社会团体、知名人士、家长和学生代表等)参与社区学院治理也是美国的传统做法。社会力量主要通过各种咨询委员会、评估机构、基金会等形式参与社区学院决策和管理,发挥咨询和监督的作用,它是米拉玛社区学院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社会参与组织具有公正性、权威性、独立性、中介性、中立性等特点,因此,它作为政府与学校之间的第三方力量,对制衡政府权力和学校权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策倾斜和法律保护是发展高等教育社会参与的保障。高等教育的社会参与组织机构同其它社会团体不同,它多是学术性、研究性和非赢利性、非政治性的,因此政府应当给予政策倾斜,同时提供相应的法律支持,政府在制订高等教育管理的社会参与相关法律法规方面要积极主动,起引导和推动作用,国家还要给予此类组织及时的鉴定和许可,保证其合法性和权威性。比如在引导社会资金捐赠到高等学校方面给予一定的法律支持,在高等教育评估认证机构建立时给予行政许可等。

3.兼顾社会与个体需求强化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

美国社区学院的学生服务系统完备而充分,无论是机构的设置,还是资源的调配都直接体现出社区学院的主要责任—提供给学生一个有利于他们发展和使他们贡献于社会的教育。我国高职教育提出“以就业为导向”,学校所有的专业和课程设置都紧贴行业和企业的要求,这当然符合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高职教育首先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高等教育的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更是消费者,因此高职教育不仅要服务于社会的需要,还要为个体的最优发展提供服务。未来的学生管理,应该突破“学生个体—班干部—兼职班主任—专职辅导员—系专职副书记—学生工作部—分管学生工作的校级领导—校长”管理机制,因为这不仅影响了信息的传递速度,而且也阻碍了学生事务工作人员的专业化进程。根据各学院的不同情况,学生事务管理的具体运作程序可构建为:学生个体—各学生事务中心—学生事务副校长或副书记—校长,这样的程序流程短、效率高、专业化强,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强调在服务学生中体现学校的管理。

(根据作者赴美国参加“国家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研修论文整理而成)

第五篇:关于承德市潮河河流生态恢复和建设工程(滦平县潮河下游

关于承德市潮河河流生态恢复和建设工程(滦平县潮河下游段)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意见

根据水利部《关于印发<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水利项目前期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规计规〔2001〕7号)精神,2002年11月11日~16日,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在天津市召开会议,对河北省水利水电第二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承德市潮河河流生态恢复和建设工程(滦平县潮河下游段)可行性研究报告》(简称《可研报告》)进行了审查。参加会议的有北京市水科所、水利部天津院、河北省水利厅、承德市水务局等单位代表及有关专家。会议代表听取设计单位对报告的介绍后,经过认真的讨论,基本同意该《可研报告》,提出审查意见如下:

一、工程的必要性

潮河是潮白河的主要支流,潮河流域为土石山区,沟壑密度大、切割深,土壤易受冲刷,水土流失严重。同时潮河沿线群众自发修筑的一些防洪堤坝因标准低,严重束窄河道,遇洪水往往被冲跨,大部分农田遭到破坏,洪水携带大量泥沙进入密云水库。因此,对潮河进行统一规划和治理,逐步恢复河流生态功能,提高潮河拦截泥沙和涵养水源能力,以减少密云水库入库泥沙量是十分必要的。

二、工程治理的范围和内容 同意对滦平县潮河下游段堤、滩护砌28.246km。其中虎什蛤段15.536km(左岸7.936km,右岸7.6km),北店子~吴营子段5.3km(左岸1.5km,右岸3.8km),巴克什营段7.41km(左岸2.55km,右岸4.86km)。

三、工程等级和标准

同意潮河河流生态恢复和建设工程等别为Ⅴ等,主要建筑物为5级。防洪标准按10年一遇设计,地震设防烈度为Ⅵ度。

四、水文

同意《可研报告》采用的水文成果,10年一遇洪水大阁和代营站设计流量分别为742m/s和1095m/s。

五、工程设计

1、原则同意工程总体布置设计,下阶段应论证各整治河段治导线布置的合理性,两岸治导线间距应视河床地形和泄洪要求合理确定。

2、同意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型式整治干流岸坡方案。

3、基本同意堤防横断面及浆砌石护坡断面结构型式。浆砌石护坡厚50cm,迎水坡比为1:1,背水坡比为1:2。护顶设宽50cm、厚50cm的浆砌石封顶板,坡脚采用宽50cm、高50cm的浆砌石护脚。对于水流顶冲部位堤脚采用浆砌石与塑网石笼相结合的型式进行护底。

334、基本同意《可研报告》提出的防护林带布置方案,取消灌木带下设置塑网石笼。

六、工程管理

原则同意工程管理设计的有关内容。同意根据工程管理的实际需要适当增设必要的管理设施,下阶段应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机构设置等有关内容。

七、经济评价

本工程的实施可减少下游河道、密云水库的淤积,并减轻两岸农田施用化肥、农药对密云水库水质的影响,改善地方农业生产条件,效益显著。基本同意国民经济评价成果。

八、环境评价

基本同意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

九、施工组织设计

基本同意施工组织设计的主要内容,工程建设总工期为2年。

十、工程概算

同意工程概算编制采用《河北省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算编制办法》和《河北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预算定额》。按2002年四季度价格水平,核定工程总投资2701.02万元(详见《承德市潮河河流生态恢复和建设工程(滦平县潮河下游段)可行性研究估算核定表》)。

下载美国基西米河生态恢复工程的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美国基西米河生态恢复工程的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