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加强居民住宅小区的治安防范工作
加强居民住宅小区的治安防范工作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陇东学院:胡俊辉
在我国,随着近几年城市开发建设步伐加快和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大批新型居民住宅小区相继建成,居民住宅的高层化、密集化,使居民住宅的安全问题日趋凸现,给治安防范带来新的难题,小区治安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热点”问题,成为安定民心,稳定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西峰区一些居民住宅小区的一些治安状况看,情况堪忧。针对居民住宅小区的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点浅见和建议。
一、居民小区治安现状及其造成现状的根源
西峰是1985年10月建市,于2002年9月撤市改区。十几年来的城市化进程使西峰城区相继出现了30多个居民小区,极大地改善了广大市民的住房环境和条件,使城市居民的居住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小区的治安状况也越来越令广大住户担忧:2000年以来,西峰区所发生的盗窃刑事犯罪案件中,居民住宅小区就占了近65%,受理的治安案件也占到了30%,邻里纠纷和周边环境更成为影响小区治安的巨大隐患。通过调查了解发现,造成这种令人担忧的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疏于管理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变化,建设者对小区治安的认识程度的不同以及物业公司管理落后,因而导致小区治安管理上存在着巨大的疏漏。如九十年代初建设的南苑小区、市运输公司住宅小区等均因当时认识程度所限,小区建设未能做到封闭管理,致使整个小区的住宅楼群全部暴露在社会面上,四通八达的走道使广大住户防不胜防。根据公安机关的调查,这类小区内的煤房80%以上曾经遭到撬盗,这个现象至今仍在延续。而近几年开发建设的一些居民小区,其治安管理状况并不像房产公司售房时所宣传的那样完善,同样存在着安全隐患。有的居民小区边建设边售房,住户与民工很难分清,治安管理非常混乱;有的居民小区虽然建成几年了,可小区内经常在挖地沟、架线,这些施工用的梯子、工具平时就堆放在小区院内,其结果是三楼、四楼个别住户的窗子接连被撬。
(二)、管理流于形式
有的小区虽然搞了封闭管理,也设有专人值班的治安门卫,但值班的人员大多是六十岁左右的老年人或责任心不强的人员,致使闲杂人员随便出入住宅小区而无人问津,治安门卫也就失去了其门卫的意义,形同虚设。2003年1~12月,西峰居民住宅小区内连续发生80多起撬防盗门、窗入室盗窃案件,公安人员在侦破案件走访时,竟没有一家治安门卫能够提供出哪怕一丁点儿有关作案人员情况的线索,虽然此案最终还是告破,但由于管理不善,管理不力造成的巨大损失和惨痛的教训不能不令人深思。
(三)、政出多门,缺乏统一协调
如物业管理只负责小区的维护、维修而不管治安,门卫只管住户,而不管外来人员,甚至有些部门只 1
收取治安费、门卫费,但是,居民小区内广大住户的安全竟无人过问。有的住户下班回家后,发现家里被盗,向居民小区的门卫报告情况,门卫要求直接去向派出所报案,可是到派出所报案后,派出所不是说人手不够,以后调查,就是说不在其管辖范围,互相推诿、扯皮。本人的摩托车在自家楼下被盗,至今没有着落。
二、加强居民住宅小区治安防范的措施和对策
居民小区治安问题之所以突出,关键的一条是防范不够,只要防范措施得力,小区案件高发的势头是完全能够得到遏制的。
(一)、提高重视程度,加大科学管理
1、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要按照社会治安“属地管理”和“以块为主”的原则,把地理空间上呈块状分布的住宅小区作为一个治安单元来对待,经常对小区治安现状、问题、规律和特点进行专门研究,及时对住宅小区治安防范提出指导意见和具体对策。
2、在制订城市治安综合治理整体规划的基础上,要对小区治安管理制定出专门的规划,确定基本思路、目标要明确。
3、强化城市居民住宅小区安全防范设施建设,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把居民住宅区的安全防范设施纳入到整个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在新建居民住宅和公共设施的设计中,要严格执行建设部、公安部关于《城市居民住宅安全防范设施建设管理规定》,把安全防范技术的内容纳入设计,使之成为建筑设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做到安全防范的各项内容齐全、完备,并符合有关规定和标准要求。
4、加强对小区治安防范工作的检查和考核,把这项工作的好坏作为衡量县市、街道办事处、社区和住户单位综合治理工作的一条标准。
(二)、构建“打、防、控”一体化网络系统
1、建立小区管理委员会,成立由街道办事处、派出所、社区、房产部门、用房单位、居民代表组成的小区管理委员会。对上接受街道办事处综合治理机构的指导,对下统一组织开展小区治安工作,既可代替乡镇、街办管理小区,增强小区治安管理的整体性和针对性,又可统一使用小区的各种力量,解决社区人力不足的矛盾。
2、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公安机关要加快警务制度改革,科学划分警区,合理配置警力,成立社区警务室,并根据社区的大小、复杂程度配备1—2名民警和2—5名保安员,在社区的领导下,在派出所的具体指导下,认真发挥安全防范、治安管理、人口管理三大职能作用,确保对居民住宅小区的有效控制,努力减少可预防性案件的发生。
3、组织开展社区治安联防。各社区要建立健全治保会、民调会等组织,并充分调动离退休的老党员、老同志参与其中,利用他们同群众关系密切、信息灵通的优势,组织他们义务看护楼群院落,及时发现问题,化解矛盾,调解民事纠纷,改善邻里关系,协调管理外来人口,收集发现治安信息。其工作受社会警务室领导和管理。
4、加强小区物业管理。各物业管理部门或公司要在社区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居民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功能,把治安防范作为物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物业管理综治队伍,实行“一岗双责”,加大人防、物防、技防的投入力度,落实防火、防盗、防事故、防破坏的“四防”措施,减少小区发案,进一步发挥物业管理在维护居民住宅区治安秩序中的积极作用。
5、建立健全治安防范门卫值班制度。各街办、社区要从维护小区居民利益为出发点,对居民住宅小区的门卫进行考核清理,彻底改变目前门卫队伍中普遍存在的“老弱病残”现象和形式主义现象,补充一些有一定文化、年富力强、综合素质较好的退伍军人或下岗工人。有条件的住宅小区还可以从保安公司聘用专职保安人员担任门卫,在加强值班的同时在小区内进行巡逻防范。
6、建立完善小区管理制度。要按照杜绝与疏导相结合的方法,切实整顿小区周边环境,取缔违章摊点,开辟统一的小市场进行集中管理;严格门卫制度和对外来人员的管理制度;制定小区管理统一规定,改变政出多门的尴尬状况,建立健全岗位职责、工作纪律,教育培训和考核奖惩制度,达到“队伍拉起来,牌子挂起来,制度建起来”的治安防范的基本要求。
总之,城镇居民住宅小区的治安防范工作,与我们每一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氛围,不但要政府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加强管理,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积极参与。
二00八年七月二十四日
第二篇:居民住宅小区安全防范系统工程技术规范(2016版)
居民住宅小区安全防范系统工程技术规范(2016版)
1范围
1.1本要求规定了居民住宅小区(以下简称小区)安全防范系统的要求,是小区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设计、施工和验收的基本依据。
1.2本要求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住宅小区安全防范系统。单幢、多幢住宅楼、公寓楼、商住楼、别墅的安全防范系统应参照执行。1.3开放式小区按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要求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
2.1下列文件中对于本要求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要求。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要求。
GB 12663 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 GB 20815-2006 视频安防监控数字录像设备
GB 50198-2011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03-2015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343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 50348-2004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94 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395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396-2007 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057-2010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311-2007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17565-2007 防盗安全门通用技术条件
GB/T 28181-2016 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 GB/T 21741 住宅小区安全防范系统通用技术要求
GB/T 31070.1-2014 楼寓对讲系统 第1部分:通用技术要求 GB/T 50314-2006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T 20299-2006 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标准 GB/T 7401 彩色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 GB/T 7946—2015 脉冲电子围栏及其安装和安全运行 GB/T 1032—2013 张力式电子围栏通用技术要求
GB/T 20271-2006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 GB/T 21050-2007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交换机安全技术要求 GB/T 25724-2010 安全防范监控数字视音频编解码技术要求 GA 308-2001 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
GA/T 72 楼寓对讲系统及电控防盗门通用技术条件 GA/T 75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 GA/T 644 电子巡查系统技术要求
GA/T 669.1 城市监控报警系统 技术标准 第1部分:通用技术要求 GA/T 678-2007 联网型可视对讲系统技术要求 GA/T 367-2001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GA/T 669.5-2008 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第5部分: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
GA/T 1302-2016 停车服务与管理信息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YD/T 1171-2001 IP网络技术要求-网络性能参数与指标 YD/T 1475-2006 基于以太网方式的无源光网络
EPON ISO/IEC 14496 通用视听业务的先进视频编码(AVC)3 术语与定义
3.1 《住宅小区安全防范系统通用技术要求》GB/T 21741中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要求。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基本组成
4.1 住宅小区安全防范系统一般由周界防护、公共区域安全防范、住户安全防范及小区监控中心(安全管理系统)四部分组成。系统基本架构见图1。
5系统工程技术要求 5.1基本要求
5.1.1安全防范系统应与小区的建设综合设计、同步施工、独立验收,同时交付使用。
5.1.2小区安全防范工程程序应符合《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T75的规定,安全防范系统的设计原则、设计要素、系统传输与布线,以及供电、防雷与接地设计应符合《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第3章的相关规定。5.1.3安全防范系统中使用的设备和产品,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现行强制性标准和安全防范管理的要求,并经产品质量认证或国家权威部门检验、检测合格。5.1.4小区安全防范系统的设计宜同本市公安监控报警联网系统的建设相协调、配套,作为社会监控报警接入资源时,其网络接口、性能要求应符合《城市监控报警系统 技术标准 第1部分:通用技术要求》GA/T 669.1等相关标准要求。5.1.5各系统的设置、运行、故障等信息的保存时间应≥30天,以下另行有要求的以具体要求为准。5.1.6小区技防设施基本配置应符合表1的规定。
周界报警系统要求
5.2.1系统的前端应选用不易受气候、环境影响,误报率较低的周界电子围栏系统,在不宜安装周界电子围栏的地方可补充红外对射等其它技术的报警装置。脉冲式电子围栏每个防区应不大于70米,张力式电子围栏每个防区应不大于40米。
脉冲式电子围栏安装离地高度应不小于2米,电子围栏应不少于6线制,最下面一根金属导体与围墙的间距应为12CM±1CM, 底部三根金属导线相邻两根的垂直距离为12CM士1CM,其他相邻两根金属导线的垂直距离为15CM±1CM,最上面一根金属导体离墙顶或栅栏顶部的间距应不小于80CM。周界报警系统现场应有报警警示灯。电子围栏承力杆和支撑杆应固定牢固,防区内有拐角的地方应安装承力杆,承力杆应为金属材质。
5.2.2小区周界应监控覆盖,通过视频监控与报警的联动,对入侵行为进行图像确认、复核。系统的联动、图像确认、复核、记录等应符合5.3的相关规定。覆盖周界的监控每个防区应不少于一个摄像机。小区周界为河道的周界监控应有防越界报警。
5.2.3系统的防区应无盲区和死角,且应24h设防。
5.2.4小区周界与住宅相连的裙房顶层平台且高度在6m以下的,应在墙或裙房外沿顶端安装入侵探测装置。
5.2.5一般入侵探测装置的系统报警响应时间应≤2s。张力式电子围栏入侵探测装置的系统报警响应时间应≤5s。5.2.6系统报警时,小区监控中心应有声光报警信号,并应在显示屏或电子地图上准确标识报警的周界区域。联动摄像机对应区域的监控图像应在监控平台上弹出,用来显示、确认报警发生的区域状况。
5.2.7系统的其他要求应符合《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4的规定。5.3视频监控系统要求 5.3.1摄像机基本要求:
1)应使用不低于1080P的数字摄像机,电梯轿厢摄像机镜头应不大于2.8mm; 2)小区出入口、机动车库车行出入口应24h彩色录像;室外摄像机应采用低照度摄像机,不允许使用红外一体机;室内摄像机可使用阵列式红外一体机; 3)小区出入口、主要通道应安装固定焦距摄像机,监控范围内的平均照度应≥50Lux,照度不足的应设置与摄像机指向一致的辅助照明光源;
4)前端数字摄像机应采用集中供电方式,应合理配置;室外及重要部位摄像机不得采用POE供电方式。其它采用POE供电的,其传输距离应不超过75米; 5)监控区域应无遮挡,室内摄像机逆光安装的,应采用宽动态摄像机; 6)固定摄像机的安装指向与监控目标形成的垂直夹角宜≤30°,与监控目标形成的水平夹角宜≤45°;
7)摄像机应采用稳定、牢固的安装支架,安装位置及高度应不易受外界干扰、破坏,且应不影响现场设备运行和人员正常活动;室外摄像机安装高度宜为2.8-4米(出入口等特殊位置除外),立杆应采用整体热镀锌防腐处理工艺,基础应采取地笼安装方式,整体应有效防止图像抖动;
8)带有云台、变焦镜头控制的摄像机,在停止云台、变焦操作2min±0.5 min后,应自动恢复至预置设定状态;
9)室外摄像机应采取有效防雷击保护措施,配置单独接电桩,前端监控设备与接地桩的连接应采用铜质线,线径不小于4mm2。
5.3.2小区出入口应设全景摄像机、行人和非机动车通道摄像机和车辆抓拍系统摄像机,全景摄像机根据出入口的实际情况确定数量,全景摄像机的拍摄角度应能覆盖整个出入口无死角,用于出口的全景摄像机没有条件安装在小区外部拍摄正面的可允许安装在小区内部向外。道闸车牌识别摄像机不得代替车辆抓拍系统摄像机,车辆抓拍系统摄像机必须拍摄车辆的正面图像,能看清车牌和前排司乘人员。车辆抓拍系统应符合以下要求:
1)车辆抓拍系统摄像机应内置嵌入式操作系统(支持车辆抓拍、号牌识别、视频检测、连续视频流的压缩与传输),支持双码流,视频与图像分流设计; 2)抓拍方式:视频检测;夜间应采用LED补光灯;
3)连续视频流、抓拍车辆照片、识别车辆数据应传输至监控中心存储;抓拍车辆照片和识别车辆数据在本地存储时间应不少于1年,监控中心专用设备硬盘容量不得低于2T;
4)机动车辆捕获率应不低于95%,识别正确率应不低于90%;
5)小区出入口车辆抓拍设备应在监控中心提供至少1个以太网接口,并实现数据上传至公安管理部门平台;
6)小区出入口车辆抓拍设备的名称、编号由相对应的公安管理部门平台统一定义并分配;
7)系统应能对通过小区出入口的每一辆车自动采集号牌及车辆特征信息,并记录车辆和驾驶员等关联的图片信息,时间、地点、方向等动态信息应叠加在相应的图片上,车辆抓拍图片应以JPEG格式存储;
8)上传数据至少包含过车记录编号、前端平台/设备所在小区编号、前端设备id号、过车时间、车道号(如1、2、3„)、车辆行驶方向、车头车牌号码、车辆抓拍图片;
9)车辆的抓拍数据,苏州市区范围原则上与苏州市公安局联网平台进行联网对接,各县级市和吴江区范围与所属公安局联网平台进行联网对接; 10)详细数据接口应满足《苏州市车辆抓拍数据接入规范》。
5.3.3建筑物所有出入口(含楼梯出入口)摄像机安装方向应拍摄出行人员正面图像。
5.3.4设于小区内的地下停车库机动车辆出入口全景摄像机朝向应一致向内。车库出入口各个车道的摄像机应拍摄车辆的正面图像且带宽动态强光抑制功能。5.3.5电梯轿厢的摄像机应安装在电梯轿厢门体上方一侧的顶部或操作面板上方,且应配置楼层显示器。
5.3.6视频监控图像应符合以下要求:
1)实时监视图像和回放图像质量按五级损伤制评定,应不低于4分(级); 2)小区周界的视频图像应清晰显示人员的行为特征;
3)小区出入口行人和非机动车通道摄像机的视频图像应清晰地显示进出人员面部特征,且进出人员的面部有效画面宜≥显示画面的1/60,车道摄像机画面应覆盖整个车道,能清楚拍摄车身、车牌和前排司乘人员;
4)小区内地下停车库车辆出入口车道摄像机的视频图像应能清楚拍摄车辆前身、车牌和前排司乘人员,全景摄像机应能清楚拍摄走进(出)人员的体貌特征; 5)地下停车库与小区地面及住宅楼相通的人行出入口、地下非机动车停车库与地面相通的出入口、住宅楼出入口,以及小区商铺、会所与外界相通的出入口等处视频图像,应清晰地显示进出人员面部特征;
6)地面车辆集中停放区、地下机动车停车库主要通道、主要道路交叉路口、小区主要通道的视频图像,应清晰显示过往人员的行为特征和机动车的行驶情况。5.3.7视频监控与报警联动的系统,当报警控制器发出报警信号时,监控中心的图像显示设备应能联动切换出与报警区域相关的视频图像,并全屏显示。其联动响应时间应≤2s。
5.3.8网络传输应满足以下要求:
1)监控系统应采用数据结构独立的专用网络(允许采用VLAN的独立网段),不应与其他弱电系统共用一个网段;
2)网络传输系统接入端口设计应考虑适当的冗余(一般实用端口不超过交换机总端口数的70%),便于摄像机点位变化以及系统的扩容;
3)网络交换机应达到线速标准、无阻塞,产品标称交换能力应大于设备上所有类型各个接口的带宽总和的2倍(全双工);
4)网络型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网络系统应尽量减少网络交换层,交换层不应超过三级,不得采用桌面型网络交换设备,室外设备箱交换机应使用工业级交换机;
5)一级交换机每个接入端口带宽应≥100M,一级交换机设计宜不超过24口交换机为主,千兆以太网端口应不少于1个,一级交换机之间不应存在级联和堆叠;二级交换机每个接入端口带宽应≥1000M,支持命令式(SNMP)网络管理功能,支持网络风暴抑制,支持VLAN划分;三级交换机除满足二级交换机的性能指标外,还应根据系统规模另行专业设计; 6)网络型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的主干带宽设计应能满足前端设备接入监控中心、用户终端接入监控中心的带宽要求并留有余量。所有传输节点实用带宽应≤传输带宽的45%;
7)交换机的基本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a)一级交换机(24口交换机为例)1)交换容量应≥19.2Gbps; 2)包转发率应≥6.5Mpps。b)二级交换机(24口交换机为例)1)交换容量应≥192Gbps; 2)包转发率应≥36Mpps。
5.3.9网络型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相邻两个交换层之间互联的IP有线网络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时延应≤400ms; 2)时延抖动应≤50ms; 3)丢包率应≤1*10-3。
5.3.10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经由有线传输时,信息延迟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前端设备与监控中心设备间端到端的信息延迟时间应≤2s;
2)前端设备与用户设备间端到端的信息延迟时间应≤4s; 3 视频报警联动响应时间应≤4s。
5.3.11视频图像应有日期、时间、监视画面位置等的字符叠加显示功能,字符叠加应不影响对图像的监视和记录回放效果。
5.3.12监控系统显示设备数量的配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1)1~128路监控图像配置不小于1:8的显示设备; 2)129~256路监控图像配置不小于1:10的显示设备; 3)257~384路监控图像配置不小于1:12的显示设备; 4)385路以上监控图像配置不小于32台的显示设备。
屏幕墙必须至少使用1台42寸以上大屏幕显示设备,其余42寸以上大屏幕显示设备每台可以按4个显示设备来计算数量
5.3.13监控系统相关设备的接口协议应满足《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 28181-2016的要求,系统应提供开放的控制接口及二次开发的软件接口。
5.3.14监控系统大于64路图像的应配置屏幕墙和监控管理主机,统一对监控图像进行管理。
5.3.15所有摄像机图像应进行24h全天候记录,保存帧速应≥25 帧/秒,保存时间应≥30天。存储码流H.265编码不得低于2M,H.264编码不得低于4M。5.3.16屏幕墙单台设备屏幕分辨率不得低于1920*1080。系统解码器设备、显示终端的分辨率指标应与前端摄像机的分辨率相适应。
5.3.17操控席与显示设备之间应保持合理距离;对其中重点图像进行固定监视或切换监视。
5.3.18录像设备应具有视频丢失、网络掉线、硬盘错误等报警提示功能。5.3.19系统宜采用人脸抓拍摄像机等智能化视频分析处理技术,具有虚拟警戒、目标检测、行为分析、视频远程诊断、快速图像检索等功能。避难层入口摄像机应有越界报警功能。
5.3.20所有存储图像资料,应不经转换即可用通用视频播放软件播放。5.3.21系统应提供开放的控制接口及二次开发的软件接口。
5.3.22系统其他要求应符合《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的规定。5.4车辆管理系统要求
5.4.1系统应重点对小区出入口、停车库(场)出入口及其车辆通行道口实施控制、监视、行车信号指示、停车管理及车辆防盗等综合管理。
5.4.2小区出入口、地下机动车停车库出入口宜安装防冲撞道闸,并应有清晰的警示标志。道闸应具有防止由于误操作造成伤人、砸车等事故发生的安全措施。5.4.3对小区内非机动车集中存放区宜封闭管理。
5.4.4直通小区红线外的地库出入口应参照小区出入口要求设置。
5.4.5系统安装应符合《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第六章相关规定。5.5门禁控制系统要求
5.5.1单元所有配置门禁的通道门,应安装闭门器或地弹簧门90度限位装置,以保证单元门有效关闭。
5.5.2门禁控制系统应根据小区安全防范管理的需要,按不同的通行对象及其准入级别进行控制与管理,对人员逃生疏散口的识别控制应符合《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6-2007第9.0.1条第2款的相关规定。5.5.3门禁控制器,磁力锁应设置在受控门以内,防拆防破坏。
5.5.4门禁控制系统应具有江苏省居住证、IC卡开门功能,宜支持二维码识别、活体指纹识别等多种新技术开门,禁止采用ID卡、数字密码按键等方式开门。系统平台应具有多级管理权限,所有操作记录应保存1年以上。门禁控制系统应与(可视)对讲系统建立统一的门禁综合管理平台,并与公安部门联网平台进行对接。
5.5.5使用二维码识别方式开门的,二维码有效使用时间应在10分钟以内,只能使用1次,重复使用无效;在无网络信号环境下也可扫码开门。
5.5.6监控中心应有门禁综合管理平台,门禁综合管理平台应符合以下要求: 1)楼栋各出入口单元梯口机和门禁机的刷卡事件应传输至监控中心门禁综合管理平台存储;本地存储时间应不少于1年,本地硬盘容量不得低于1T; 2)门禁综合管理平台应能对进出楼栋各出入口单元梯口机和门禁机的每一次刷卡事件进行记录,并能对事件数据进行查询和调取;
3)门禁综合管理平台应在监控中心提供至少1个以太网接口,并实现数据通过互联网上传至公安管理部门平台;
4)门禁综合管理平台各设备的名称、编号由相对应的公安管理部门平台统一定义并分配;
5)上传数据至少包含记录编号、前端平台/设备所在小区编号、前端设备id号、刷卡事件发生位置、事件类型、发生时间、卡号、刷卡人所在房号、刷卡人姓名、刷卡人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数据在本地存储时间不少于30天。
6)门禁刷卡事件的数据,苏州市区范围原则上与苏州市公安局联网平台进行联网对接,各县级市和吴江区范围与所属公安局联网平台进行联网对接; 7)详细数据接口应满足《苏州市智能视频门禁系统建设规范》。
5.5.6系统其它要求应符合《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6-2007,《楼寓对讲系统 第1部分:通用技术要求》GB/T 31070.1-2014的规定。5.6楼寓(可视)对讲系统要求
5.6.1小区出入口的区口机、楼栋出入口的单元梯口机与监控中心管理中心机的传输方式为网络型(有线或无线网络),系统采用无线网络传输应具备断网报警功能,楼栋出入口的单元梯口机在断网状态下应具备正常门禁功能。
5.6.2小区出入口的区口机应能正确选呼小区内各住户室内机和管理中心机,并应听到回铃声。
5.6.3楼栋出入口和地下机动车、非机动车车库与住宅楼相通的出入口的单元梯口机应能正确选呼该单元内任一住户室内机和管理中心机,并应听到回铃声; 5.6.4单元梯口机集成门禁系统应具有江苏省居住证、IC卡开门功能,宜支持二维码识别、活体指纹识别等多种技术开门。单元梯口机禁止采用ID卡、数字密码按键等方式开门。
5.6.5楼栋出入口的单元梯口机宜具备锁控功能,并能在管理中心机实现单元门的开关状态提醒;其安装不应暴露在风雨中,若无法避免,则需加装防雨罩,摄像机镜头不应面对直射阳光或有遮挡物。
5.6.6室内机应具有控制实现开锁功能;应能正确呼叫管理中心机,并应听到回铃声。
5.6.6.1全数字可视对讲系统(物联网)室内机(信息终端)人机界面一级菜单应显示可视对讲模块,应具备自动恢复、自动重启功能(看门狗功能),音视频通话应具备加密功能。
5.6.6.2全数字可视对讲系统可使用无线网络型终端设备,应至少设置1台对讲室内机,必须具备双向对讲及锁控功能。
5.6.7别墅和复式住宅内的室内机应至少有1个具备可视对讲功能,其他每层都应有对讲分机(不直接通向户外公共区域的地下室除外)。
5.6.8楼寓(可视)对讲系统的通话语音应清晰,图像应能清晰显示人员的面部特征,开锁功能应正常,提示信息应可靠、及时、准确。
5.6.9楼寓可视对讲系统的梯口机宜具有访客图像及抓拍图片的记录、回放功能,图像记录存储设备的容量宜≥4G, 梯口机应具备防拆报警功能。
5.6.10管理中心应有管理中心机,使用电脑加软件方式实现管理中心机功能的,应双机热备。管理中心机应能与小区出入口的区口机、单元门口的单元梯口机、住户室内机之间进行双向选呼和通话,通话语音清晰,不应出现振鸣(啸叫)现象。系统平台应具有多级管理权限。5.6.11每台管理中心机管控的住户数应≤500户,应避免音(视)频信号堵塞。5.6.12管理中心机应有访客信息(访客呼叫、住户应答等)的记录和查询功能,以及异常信息(系统停电、门锁故障时间等)的声光显示、记录和查询功能,楼寓电控防盗门开启状态的持续时间≥120s时宜有报警功能。信息内容应包括各类事件日期、时间、楼栋门牌号等。
5.6.13系统其它要求应符合《楼寓对讲系统及电控防盗门通用技术条件》GA/T72、《联网型可视对讲系统技术要求》GA/T678-2007的规定。5.7住户报警系统要求
5.7.1系统配置应符合表1要求。
5.7.2系统应符合《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4的规定。5.7.3紧急报警(求助)装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1)人工启动后能立即发出紧急报警(求助)信号;
2)应在客厅、主卧室的隐蔽、可靠、便于操作部位安装,宜在卫生间预留安装位置,复式及别墅住宅每层楼面都应有紧急报警按钮;
3)具有防误触发措施,触发报警后能自锁,复位需采用人工操作方式。5.7.4报警控制器除符合《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GB12663的相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以下要求:
1)应能接收入侵探测器和紧急报警(求助)装置发出的报警及故障信号,具有按时间、区域部位独立布防和撤防、外出与进入延迟的编程和设置等功能; 2)防区数应满足前端设备设置的需求; 3)报警控制器应与小区监控中心联网。
5.7.5监控中心报警控制管理主机应符合以下要求:
1)有编程和联网功能,系统应留有与属地区域性安全防范报警网络的联网接口; 2)具有显示、存储住户报警控制器发送的报警、布撤防、求助、故障、自检等信息,以及声光报警、打印、统计、巡检、查询和记录报警发生的日期、时间、地点、报警种类等各种信息的功能;
3)支持多路报警接入,具备同时处理多处或多种类型报警的功能; 4)有密码操作保护和用户分级管理的功能;
5)能至少存储30天报警信息,并能独立稳定工作的嵌入式系统; 6)配置备用电源,备用电源应满足正常工作8h; 7)接警(总线制)响应时间≤2s。
5.7.6入侵探测器的选用和安装应确保对非法入侵行为能及时发出报警响应,探测范围应有效覆盖住宅与外界相通的门、窗等区域,同时应避免或减少因室内人员正常活动而引起误报的情况发生。5.7.7报警防区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1)每户的每个卧室、客厅(起居室)、书房等区域宜分别独立设置报警防区; 2)与别墅住宅相通的私家车库应独立设置报警防区;
3)住宅内相邻且同一层面的厨房、卫生间等可共用一个报警防区; 4)紧急报警(求助)装置可共用一个报警防区,但串接数≤4个; 5)住宅内的防盗报警控制器、操作键盘应设置在防区内。5.7.8住宅内入侵探测器报警信号宜采用有线方式传输。5.7.9 紧急报警信号应采用有线方式传输。
5.7.10住宅与监控中心的报警联网信号应采用专线方式传输,如报警联网信号采用以太网传输,则室外线路信号宜采用光纤传输。
5.7.11防盗报警控制器操作键盘宜安装在便于操作的部位。在前端入侵探测器满足基本配置要求的前提下,别墅、复式住宅每户各层(含与入户车库相通的地下室)应增加防盗报警控制器操作键盘。
5.7.12当住宅内选用含有楼寓(可视)对讲设备的报警控制器操作键盘时,应保证报警信号优先。不能做到报警信号优先和防区设置要求的,应加装独立防盗报警主机控制器。其报警部分应符合《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GB 12663 的要求,楼寓(可视)对讲部分应符合《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GA/T 72和《联网型可视对讲系统技术要求》GA/T678-2007附录A的要求。5.8电子巡查系统要求
5.8.1电子巡查系统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1)在小区的重要部位及巡查路线上设置巡查点,巡查钮或读卡器设置应牢固; 2)巡查路线、时间应根据需要进行设定和修改;
3)能通过电脑查阅、打印各巡查人员的到位时间,具有对巡查时间、地点、人员和顺序等数据的显示、归档、查询和打印等功能; 4)具有巡查违规记录提示。5.8.2采集器数量配置数应≥2。
5.8.3系统其他要求应符合《电子巡查系统技术要求》GA/T644的规定。5.9监控中心要求
5.9.1小区监控中心不应设置在地下室,安防专用面积应大于30m2,户型宜为长方形。大型住宅小区应根据设备数量、安装要求、预留空间及值班操作、维修、生活等需求,确定住宅小区监控中心面积。
5.9.2监控中心与门卫值班室合用的,应设有防盗安全门与门卫值班室相隔离。5.9.3监控中心应配备有线、无线通信联络设备和消防设备;
5.9.4监控中心应开通不低于20M速率的专线网络或互联网并预付不少于2年的费用。
5.9.5监控中心应统一配置一台时钟同步设备,对所有系统主要设备进行时钟同步。
5.9.6监控中心应配置不间断电源,市电中断时应满足主要设备正常工作2h。5.9.7监控中心的入侵报警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的终端接口及通信协议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定,可与上一级管理系统进行更高一级的集成。
5.9.8监控中心室内应具有良好的通风环境,工作区域照明应≥200Lux,应设置空调设施。
5.9.9监控中心设备布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1)各设备在机房内的布置应符合“强弱电分排布放、系统设备各自集中、同类型机架集中”的原则;
2)机柜(架)设备排列与安放应便于维护和操作,各系统的设计装机容量应留有适当的扩展冗余,机柜(架)排列和间距应符合《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中3.13.10、3.13.11的相关规定,且安装的设备应具有良好的通风散热措施。
5.9.10机房布线应符合以下要求: 1)便于各类管线的引入;
2)管线宜敷设在吊顶内、地板下或墙内,并应采用金属管、槽防护; 3)金属护套电缆引入监控中心前,应先作接地处理后引入; 4)监控中心的线缆应系统配线整齐,线端应压接线号标识;
5)机房内应设置接地汇流环或汇集排做等电位连接,设备、机柜与等电位连接应采用铜质线,其截面积应≥16mm2,汇流环或汇集排截面积应≥35mm2。5.9.11监控中心其他要求应符合《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的规定。5.10系统管网和配线设备要求
5.10.1系统管槽、线缆敷设和设备安装,应符合《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15中的相关规定。
5.10.2由安防中继箱/中继间至各住宅安防控制箱的管线,多层建筑宜采用暗管敷设,高层建筑宜采用竖向缆线明装在弱电井内、水平缆线暗管敷设相结合的方式。
5.10.3中继箱/中继间应便于维修操作并有防撬的实体防护装置。5.11防雷与接地
5.11.1安装于建筑物外的技防设施应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的要求设置避雷保护装置。
5.11.2安装于建筑物内的技防设施,其防雷应采用等电位连接与共用接地系统的原则,并应符合《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的要求。5.11.3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电源线、信号线经过不同防雷区的界面处,应安装电涌保护器,电涌保护器接地端和防雷接地装置应做等电位连接,等电位连接应采用铜质线,其截面积应≥16mm2。
5.11.4监控中心的接地宜采用联合接地方式,其接地电阻应≤1Ω;采用单独接地时,其室外接地极应远离本建筑的防雷和电气接地网,其接地电阻应≤4Ω。5.12实体防护装置
5.12.1小区设有周界实体防护设施的,应沿小区周界封闭设置,其建筑结构设计应为周界入侵探测装置安装达到规定要求提供必要条件。
5.12.2楼栋出入口电控防盗门宜符合《楼寓对讲系统及电控防盗门通用技术条件》GA/T 72及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
5.12.3一层、连通商铺顶住宅、别墅应设内置式防护窗或高强度防护玻璃。每户住宅应设分户防盗安全门。5.12.4楼栋单元一层至二层可开启外窗应做限位或实体防护。
5.12.5与外界相通用于商铺、会所等功能的建筑物(包括裙房),其与小区相通的窗户应做限位或实体防护。
6、系统建设资金要求及评审、检验、验收与使用、维护、保养
6.1、建设资金是居民小区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质量的重要保证。根据建设部《居住小区智能化系统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及其他相关要求,新建居民住宅小区资金投入按照小区总建筑面积核算,一星级每平方米应不低于30元、二星级每平方米应不低于35元、三星级每平方米应不低于40元,独体、联排别墅小区每平方米应不低于45元。经济实用房、廉租房、动迁房类的小区应不低于一星级的建设资金要求。
第三篇:淮安市居民住宅小区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关于印发《淮安市居民住宅小区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试行)》的通知
字体:大 中 小
淮安市公安局(通知)
淮公文[2012]100号
关于印发《淮安市居民住宅小区安全防范工程
技术规范(试行)》的通知
各县公安局、分局、市局相关部门: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全市城镇居民住宅小区安全防范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提高居民住宅小区安全防范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公安局、市规划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淮安市住宅小区安全防范设施建设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淮综治办[2011]79号)文件精神,市局制定了《淮安市居民住宅小区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地迅速与综治、住建、规划部门
联系,按要求做好本地居民住宅小区的安全防范设施建设与管理工作。特此通知。
淮安市公安局(印)二〇一二年三月一日
主题词:安全防范
居民住宅
▲技术规范
通知
抄 送:市委、市政府、省公安厅
市综治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规划局
淮安市公安局办公室
共印:100份
淮安市居民住宅小区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试行)
一、总则
1.1 为规范本市居民住宅小区安全技术防范工程的设计、建设、检测和验收,提高安全防范工程的质量,保护公民人身及国家、集体、个人财产安全,特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范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所有新建居民住宅小区、单幢(多幢)独立住宅楼的安全技术防范工程。已建小区、住宅楼安全技术防范工程的新建、改建、扩建应参照本标准执行。1.3本规范规定了居民住宅小区(以下简称小区)安全技术防范工程的要求,是小区安全技术防范工程设计、施工和检测、验收的基本依据。
1.4 安全技术防范工程应具有安全性、可靠性、先进性、可扩充性和使用便捷性,做到技术先进,效能明显,实用可靠。
1.5安全技术防范工程建设必须实行严格的质量管理,并达到规定的功能标准。
1.6安全技术防范工程建设,除执行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及有关技术标准、规范的规定。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安全技术防范工程建设必须遵循以下技术规范或标准,并不得低于以下技术规范或标准。相关规范或标准版本升级或修改的,按照升级修改后的规范或标准执行。2.1 GB10408-2000《入侵探测器通用技术条件》 2.2 GB 12663《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 2.3 GB 20815-2006《视频安防监控数字录像设备》 2.4 GB 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2.5 GB 50198-1994《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2.6 GB 50303《建设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2.7 GB 50343《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2.8 GB 50348-2004《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2.9 GB 50394《入侵报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2.10 GB 50395《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2.11 GB 50396-2007《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2.12 GB/T 21741《住宅小区安全防范系统通用技术要求》 2.13 GA/T 72《楼寓对讲系统及电控防盗门通用技术条件》 2.14 GA/T 75《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 2.15 GA/T 367《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2.16 GA/T 644《电子巡查系统技术要求》
2.17 GA/T 669.1《城市监控报警系统
技术标准 第1部分:通用技术要求》 2.18 GA/T 678-2007《联网型可视对讲系统技术要求》
三、相关术语与定义 3.1封闭式住宅小区
封闭式住宅小区是指有围墙、栅栏、河道等固定封闭周界的居民住宅小区。3.2非封闭式住宅小区
非封闭式住宅小区是指没有固定封闭周界的居民住宅小区或住宅楼。单幢(多幢)独立住宅楼纳入非封闭式住宅小区管理。
3.3其它术语参照GB50348-2004《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等国家相关规范和要求。
四、安全技术防范工程基本组成
4.1 小区安全技术防范工程应由周界报警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室内报警系统、电子巡查系统、实体防护装置以及小区监控中心等组成。
4.2出入口控制系统由楼寓(可视)对讲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及门禁控制等系统组成。
五、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要求 部
位 防护措施 配置要求
封闭式 非封闭式
周界 周界报警系统 强制 推荐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强制 强制
小区出入口 门禁控制系统 推荐 推荐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强制 强制
公共区域 区域内(小区周界、楼宇周围、停车库、水箱、水泵、配电房等)电子巡查系统 强制 强制
小区主要通道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强制 强制
楼宇出入口 强制 强制
电梯轿厢 强制 强制
底层电梯厅 推荐 推荐
停车区(车库)强制 强制
重要部位或区域 强制 强制
停车场(库)出入口 标清视频监控 强制 强制
高清视频监控 推荐 推荐
停车场管理系统(图像对比)推荐 推荐
家庭 单元防护门 联网访客对讲系统 强制 强制
联网访客可视对讲系统 推荐 推荐
住户内 一层、二层及顶层(门、窗、阳台等处)住宅报警系统 推荐 推荐
室内客厅、卧室、厨房等处 紧急报警装置、平安E家等 推荐 推荐
可燃气体泄漏报警装置 推荐 推荐
监控中心 防护窗(一层)强制 强制
门禁、防盗门 强制 强制 紧急报警装置 推荐 推荐
接处警通信、联网接口 强制 强制
监控报警联网控制平台 推荐 推荐
六、技术要求 6.1基本要求
6.1.1小区安全技术防范工程程序应符合GA/T75的规定,安全防范系统的设计原则、设计要素、系统传输与布线,以及供电、防雷与接地设计应符合GB50348—2004相关规定。6.1.2安全技术防范系统中使用的设备和产品,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现行强制性标准和安全防范管理的要求,并经安全认证、生产登记批准或型式检验合格。
6.1.3小区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设计宜同本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的建设相协调、配套,作为社会监控报警接入资源时,其网络接口、性能要求应符合GA/T 669.1等相关标准要求。6.2周界报警系统要求
6.2.1系统的前端应选用不易受气候、环境影响,误报率较低的入侵探测装置。
6.2.2当系统的前端选用无物理阻挡作用的入侵探测装置时,应安装摄像机,通过视频监控与报警的联动,对入侵行为进行图像确认、复核。系统的联动、图像确认、复核、记录等应符合相关规定。
6.2.3系统的防区应无盲区和死角,且应24小时设防。6.2.4系统的防区划分,应有利于报警时准确定位。
6.2.5监控中心通过显示屏、报警控制器或电子地图等能准确识别报警区域。
6.2.6 一般入侵探测装置的系统报警响应时间应≤2s,张力式电子围栏入侵探测装置的系统报警响应时间应≤5s。
6.2.7监控中心在收到警情时能同时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并具有记录功能。
6.2.8 入侵探测器的探测距离应以100m以内为宜。周界入侵探测器在安装时,应充分考虑气候对有效探测距离的影响,实际使用距离不超过产品有效探测距离的70%。6.2.9周界报警系统其他要求应符合GB10408-2000《入侵探测器通用技术条件》、GB12663《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GB 50394《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等国家相关技术规范和要求。
6.3视频安防监控系统要求 6.3.1摄像机安装基本要求:
1)出入口、通道应安装枪式摄像机,建议安装高清枪式摄像机,条件允许情况下对小区车辆出入口安装车牌自动识别比对系统;小区内大范围监控区域的摄像机要使用高速球机或者带云台的枪机。
2)监控区域应无盲区,摄像机的镜头指向与被监控目标应为最佳监控角度,并应避免或减少图像出现逆光现象。
3)摄像机工作时,要确保监控范围内的光照度(正常平均光照度应≥50Lx),应设置与摄像机指向一致的辅助照明光源,也可采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的红外摄像机。
4)摄像机应采用稳定、牢固的安装支架,高度适中,安装位置及应不易受外界干扰、损伤,且应不影响现场设备运行和人员正常活动。
5)高速球机、带有云台、变焦镜头控制的枪式摄像机,在停止转动、变焦操作后,应在2分钟内自动恢复至预置设定状态。
6)室外摄像机应采取有效防雷击保护措施。6.3.2 视频监控图像应符合以下要求:
1)小区周界的视频图像应清晰显示人员的行为特征。2)小区出入口的视频图像应清晰地显示进出人员面部特征、机动车牌号。
3)小区内的地下停车库车辆出入口的视频图像应清晰地显示进出的机动车牌号和走进(出)人员的体貌特征。
4)地下停车库与小区地面及住宅楼相通的人行出入口、地下非机动车停车库与地面相通的出入口、住宅楼出入口,以及小区商铺、值班室等与外界相通的出入口等处视频图像,应清晰地显示进出人员面部特征。
5)地面机动车集中停放区、地下机动车停车库主要通道、别墅区域机动车主要道路交叉路口、小区主要通道的视频图像,应清晰显示过往人员的行为特征和机动车的行驶情况。6.3.3摄像机在标准照度下,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图像质量主观评价不低于GB 50198-1994规定的评分等级4级的要求。系统显示水平分辨率彩色应≥450TVL,黑白应≥540TVL。6.3.4系统应能在监控中心显示监视图像,视频图像应有日期、时间、监视画面位置等的字符叠加显示功能,字符叠加应不影响对图像的监视和记录回放效果。系统应能自动或手动切换图像,遥控云台及镜头。
6.3.5 系统应配置硬盘录像机等数字录像设备,每路录像资源应不低于每秒25帧,录像清晰度不低于4CIF,推荐采用D1格式记录,录像记录保存时间不低于30天。
6.3.6系统应具备视频监控与报警联动功能,当报警控制器发出报警信号时,监控中心的图像显示设备应能联动切换出与报警区域相关的视频图像。
6.3.7图象显示设备可单屏多画面显示,每台最多显示16路监控图像,超过16路图像时应配置新的显示设备。对重点图像(例如出入口)进行固定监视或切换监视。6.3.8系统其他要求应符合GB50198《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95《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和GA/T367《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的规定。6.4出入口控制系统要求
6.4.1楼寓(可视)对讲系统要求:
1)楼栋口管理主机能正确选呼对应楼栋的任一对讲分机,并能听到回铃声。
2)选呼后,能实施住宅小区楼栋口(出入口)与住户对讲或可视对讲,并且语音(图像)清晰。3)通过对讲分机可实施电控开锁,提示信息应可靠、及时、准确。4)可利用密码、钥匙或感应卡开启防盗门锁。
5)电控防盗门必须采用静音处理,不得影响底层住户的生活;楼宇对讲系统振铃声不得影响相邻住户。
6)别墅住宅内的室内对讲分机应至少有1个具备可视对讲功能。
7)建议采用联网型访客对讲系统,管理主机应能与楼栋口的管理主机、住户对讲分机之间进行双向选呼和通话。
8)管理主机应有访客信息(访客呼叫、住户应答等)的记录和查询功能,以及异常信息(系统停电、门锁故障时间等)的显示、记录和查询功能。信息内容应包括各类事件日期、时间、楼栋门牌号等。
9)每台管理主机管控的住户数应≤500,以避免音(视)频信号堵塞。10)当发生火警时,(单元门口的)防盗门锁应能打开。11)建议配置不小于8小时的不间断电源。6.4.2 门禁控制系统要求: 1)系统具备时段管理功能,具有常开、常闭等多种功能属性。2)系统能够采集、存储、查询、删除大量事件记录和工作日志。
3)系统支持I/O扩展报警输入输出功能,适用其他相关智能控制系统,通过网络实现远程监控出入口和信息共享。
4)门禁控制器应设置在受控门以内。5)门禁控制系统应根据小区安全防范管理的需要,按不同的通行对象及其准入级别进行控制与管理。
6.4.3小区出入口、地下机动车停车库出入口宜安装防冲撞道闸,并应有清晰的警示标志。道闸应有防止由于误操作造成伤人、砸车等事故发生的安全措施。
6.4.4系统其它要求应符合GA/T72《楼寓对讲系统及电控防盗门通用技术条件》、GA/T678《联网型可视对讲系统技术要求》、GB50396-2007《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的规定。6.5住户室内报警系统要求
6.5.1住户报警系统由入侵探测器、紧急报警(求助)装置、防盗报警控制器、监控中心报警控制主机和传输网络组成。当住宅内安装的各类入侵探测器探测到警情或按下紧急报警(求助)按钮时,监控中心报警控制主机应准确显示警情发生的住户名称、地址、日期、时间及报警类型。
6.5.2入侵探测器的选用和安装应确保对非法入侵行为及时发出报警响应,探测范围应有效覆盖住宅与外界相通的门、窗等区域,同时应避免或减少因室内人员正常活动而引起误报的情况发生。
6.5.3住宅内入侵探测器报警信号可采用有线或无线方式传输。6.5.4紧急报警(求助)按钮
1)人工启动后能立即发出紧急报警(求助)信号。2)安装在隐蔽可靠,便于操作的部位。
3)应有防误触发措施,触发报警后能自锁,复位需采用人工操作方式。6.5.5紧急报警信号应采用有线方式传输。6.5.6防盗报警控制器
1)应能接收入侵探测器发出的报警信号,具有按时间、区域部位任意布防和撤防、外出与进入延迟的编辑和设置,以及自检、防破坏、声光报警(报警时住宅内应有警笛或音乐报警声,且警笛、音乐报警声音量可调)的功能。2)防盗报警控制器与监控中心应有联网功能。6.5.7系统应在监控中心配置报警控制主机,能监视和记录入网用户向中心发送的各种信息;系统应配置能与报警显示同步的终端图形显示装置,能实时弹出和显示发生警情的区域、住户名称及报警类型;系统应具备与二级以上的接处警中心联网的功能,能同时向两个以上的报警控制中心发送报警信息、布撤防信息和设备工作状态信息。6.5.8监控中心报警控制系统应该具有如下功能
1)应有编程和联网功能,系统应采用与公安机关接处警中心系统相适应的通讯协议,留有与公安机关接处警中心联网的接口。
2)应具有显示、存储住户报警控制器发送的报警、布撤防、求助、故障、自检,以及声光报警、打印、统计、巡检、查询和记录报警发生的日期、时间、地址、报警原因等各种信息的功能。
3)应支持多路报警接入,具备同时处理多处或多种类型报警的功能。4)应有密码操作保护功能和用户分级管理的功能。5)应能至少存储30天报警信息。
6)应配置备用电源。备用电源应满足正常工作24小时的需要。
6.5.9 系统其他要求应符合GB/50394《入侵报系统工程设计规范》的规定。6.6电子巡查系统要求
6.6.1电子巡查系统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1)在小区重要部位及巡查路线上安装巡查点。2)实现巡查路线、时间的设定和修改。3)中心可查阅、打印各巡查人员的到位时间。4)巡查违规记录提示。
6.6.2系统其他要求应符合GA/T644《电子巡查系统技术要求》的规定。6.7监控中心要求
6.7.1 监控中心宜设在小区地理位置的中心,应避开噪声、污染、振动和电磁场干扰,应具有良好的通风环境,宜设置空调设施。可与住宅小区管理中心合建, 但宜独立设置,使用面积应根据设备容量确定,一般大于等于20平方米。
6.7.2监控中心设在一层时,应设内置式防护窗(或防护玻璃)及防盗门。
6.7.3 各安防子系统可单独设置,但由监控中心集中管理,统一接收、处理各子系统的信息。6.7.4监控中心的入侵报警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的终端接口及通信协议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定,可与上一级管理系统进行更高一级的联网集成。
6.7.5 应配置可靠的有线通信工具,并配有有线电话和无线对讲机,发生警情时,能及时向接处警中心报警。
6.7.6 监控中心宜由两路电源供电,并在末端自动切换,供电容量应按实际用电负荷的1.5倍确定。
6.7.7监控中心设备布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1)各设备在机房内的布置应符合“强弱电分排布放、系统设备各自集中、同类型机架集中”的原则。
2)机柜(架)设备排列与安放应便于维护和操作,各系统的设计装机容量应留有适当的扩展冗余,且安装的设备具有良好的通风散热措施。6.7.8 机房布线应符合以下要求:
1)管线宜敷设在吊顶桥架内、地板下,并应采用金属管、槽防护。
2)系统从电缆桥架或预埋管道进入监控中心的电缆和电线应保证配线整齐,线端应压接线号标识。
3)金属护套电缆引入监控中心前,应先作接地处理后引入。
6.7.9 监控中心其他要求应符合GB 50348-2004《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6.8系统管网和配线设备要求
6.8.1系统管槽、线缆敷设和设备安装,应符合GB50303《建设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的相关规定。
6.8.2由安防中继控制箱至各栋住宅安防控制箱的管线,多层建筑宜采用暗管敷设,高层建筑宜采用竖向缆线明装在弱电井内、水平缆线暗管敷设相结合的方式。
6.8.3中继控制箱及住宅安防控制箱应便于维修操作并有防撬的实体防护装置。6.9防雷与接地
6.9.1安装于建筑物外的技防设施应按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要求设置避雷保护装置。
6.9.2安装于建筑物内的技防设施,其防雷应采用等电位连接与共用接地系统的原则,并应符合GB50343《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的要求。
6.9.3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电源线、信号线经过不同防雷区的界面处,宜安装电涌保护器,电涌保护器接地端和防雷接地装置应做等电位连接,等电位连接应采用铜质线,其截面积应≥16mm2。
6.9.4监控中心的接地宜采用联合接地方式,其接地电阻应≤1Ω;采用单独接地时,其室外接地极应远离本建筑的防雷和电气接地网,其接地电阻应≤4Ω。6.10实体防护装置
6.10.1小区设有周界实体防护设施的,应沿小区周界封闭设置。周界高度应≥200cm,上沿宜平直。其建筑结构设计应为周界入侵探测装置安装达到规定要求提供必要条件。
6.10.2楼栋出入口电控防盗门应符合GA/T 72《楼寓对讲系统及电控防盗门通用技术条件》及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
七、系统评审、施工、检验、验收与使用保养
7.1小区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应按《淮安市居民住宅小区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及GA/T75《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等规定进行技术方案评审并合格。7.2 施工
7.2.1安全防范系统工程的设计、施工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负责,设计、实施应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工程建设现行相关标准和规范,监理单位应加强过程控制和质量检查,确保工程质量。
7.2.2安全防范系统的施工应按已批准的设计文件进行,实施过程中如有修改,应经原设计单位同意,主管部门批准,方可进行。
7.2.3 施工过程中所用的设备、器材的采购、运输和保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对产品有特殊要求时,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的规定。
7.2.4 其它执行《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第6章要求进行。
7.3 小区安全防范系统经修改完善设计、安装调试、试运行、初验合格后,应根据GB50348—2004《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第7章要求进行系统检测。检测合格后,应根据GB50348—2004《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第8章要求进行系统验收,验收通过后方可正式交付使用。7.4小区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维护、保养应由具体施工单位或取得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并建立有效的管理措施,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工作,及时排除故障,淘汰、更换过期和损坏的设备器材,保持各系统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八、附则
8.1本技术规范为《淮安市住宅小区安全防范设施建设管理实施办法》(淮综治办[2011]79号)配套文件。
8.2本技术规范由淮安市公安局技术防范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四篇:治安防范工作安排
兴隆庄镇中心小学
冬季治安防范工作领导小组名单和职责
组长:王飞校长
副组长:王西芝教研室副主任
成员:代智勇办公室主任
赵祥坤总务主任
王珏教研室副主任
彭锋体育教研员
郑超体育教师
郭奎教 师
范玉鹏教 师
马英民教 师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王珏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安排、协调各项工作。
职责:
1.认真学习、贯彻执行省、市、镇教委有关安全文件精神,按要求布置开展工作。
2.认真做好防火、防电、防突发事件的安全防备工作,增强责任意识。
3.做好白天和夜间的值班巡逻工作,确保师生安全。
4.做好对重点部位的防范和值班记录。
兴隆庄镇中心小学
2008.12.21
第五篇:组织治安防范工作
今年以来,我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今年综治和平安创建目标任务,坚持把加强基层政法、综治组织规范化建设作为维护稳定工作的着力点,加大投入力度。突出科技防范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实现了“案件少、治安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效果,全镇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迅猛,人民安居乐业。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突破:
一、不断织密基层防护网,实现驾驭社会治安能力的突破
今年以来,我们在致力于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坚持把加强政法综治组织规范化建设作为维护稳定的切入点,服务经济建设的着力点,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突出镇村企联动,织密组织网络,实施规范化运作,政法综治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首先,强化了镇级政法综治组织建设。年初,镇党委调整分工,配强配齐了政法综治班子,充实了综治办,司法所工作人员,对综治委、维稳办等组织重新进行了调整。8月份根据市委要求,在全市率先组建了党委政法委,形成政法、综治工作齐头并进,同步推进的新格局。在人员选配上,由党委分管书记任政法委书记,党委、政府其他分管领导为政法委副书记,人武、综治、司法、公安、法庭、信访、民政、交警中队等政法口负责人为政法委员会委员,实行政法委与综治办合署办公,经费由镇财政列入年初预算。在市政法委的指导下,制定了工作运行的一系列制度,完善了相应的基础台帐,镇党委政法委的建立为强化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促进全镇经济跨越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狠抓了基层综治组织规范化建设。根据《全市村(社区)综治办规范化建设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精神,镇建立了基层综治组织规范化建设领导小组,结合本镇实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将全镇基层综治组织分成两类。一类建基层综治办,一类建基层综治联络员,把综治组织的触角延伸到厂矿企业和事业单位。全镇17个村(社区),31个列统企业、8个关系国计民生的单位共建基层综治办56个,非列统企业和其它事业单位共设综治联络员27名,实行工作相互兼容,人员相互兼职。村(社区)综治办由村(社区)主任担任,企事业单位综治办和综治联络员则由一名分管副职担任。根据综治办的不同类型,规定了相应的工作职责,制订了学习、工作、例会等制度,并统一放大上墙,为村(社区)综治办规范了六类三十余种基础台帐,为各企事业单位规范了五类二十余种基础台帐,实现了组织建设、职责制度、运行机制、资料台帐、内部建设五规范的目标。我们的做法受到市综治委的肯定,10月10日。全市政法综治组织在我镇召开了规范化建设现场会,推广了我们的做法。再次,建立健全治保会、调委会等综治前哨组织。每月召开基层综治例会,进行政治、法律、业务方面的培训,排查矛盾纠纷、交流工作情况,会诊“疑难杂症”,保持了良好的办事效果。
二、发挥职能部门主力军作用,实现“打、防、控”一体化的突破
全镇上下坚持把维护稳定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放在重要位置,抓住以下几个环节,打好维稳攻坚战。
1、党政牵头,扎实推进维稳工作。镇党委、政府年初建立健全了维稳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运行机制,制订了全年综治和平安创建工作意见,适时召开了全镇政法综治工作会议,对上的综治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与各村(社区)、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签订了本的综治责任奖,对全面落实今年的工作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措施。每逢重大节日和政治敏感期,建立突发事件处置预案,组建应急分队,依据属地管理和维稳工作责任,签订专门责任状,全国“两会”、十六届五中全会、扬州市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和我市第三届经贸文化旅游节期间,无一人去宁赴京。
2、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中心派出所善始善终地抓好严打整治斗争,积极探索严打长效工作机制,针对不同季节的发生特点,有重点地组织民警实行“弹性工作制”,推行“一
室三巡五查”的巡卡机制,加大对夜间社会面的控制力度,不断巩固和扩大严打整治斗争成果。适时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根据市局统一部署,集中开展了春季、夏季的严打攻势,“三项会战”和机动车整治等专项斗争,实现了社会治安明显进步的奋斗目标。1—9月发生刑事案件171起,破69起,其中八类案件4起,破4起,八类案件破案率100%。共查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393人,其中移诉13人,逮捕6人,取保候审3人,刑事拘留3人,治安拘留49人,治安罚款318人,警告1人,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同时,加强“三方面人员”的信息收集,严密控牢重点人头,强化群体性事件处置力度,配合党委、政府有效平息多起重大问题和不安定事件。
3、重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到位。坚持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镇综治办与司法所每月召开一次基层综治办主任例会制度,重点分析当月的不安定因素,排解重大矛盾纠纷,建立重大矛盾预警机制,及时掌握社情信息,密切注视社会各方面动态,积极预防可资犯罪因素的发生,把不安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镇大调处中心积极发挥职能作用,按照矛盾分工的规定,中心成员单位认真履行职责,及时调处中心分流矛盾。今年6月,本镇西湖村王家组老妯娌俩因一块草垛基发生矛盾,双方互以喝农药相威胁,调处中心接报后,其成员单位综治、公安、司法立即赶赴现场,了解情况,抢救中毒者,控制事态的进一步激化,两天内老妯娌俩先后死亡,中心工作人员连续24小时做双方的钝化工作,终使一起可能引发刑事命案的纠纷得以妥善化解,维护了一方的社会稳定。今年1—9月,大调处中心以综治、司法、公安为骨干,先后调处了生产经营、拆迁征地、婚姻家庭、劳资合同、债权债务、宅基权属、邻里纠纷等较为突出的重大矛盾142起,非正常死亡4起6人,调解率100%,调解成功率98%,无一起因调处不当而引发的民转刑、集访等事件。
4、治安防范得到进一步加强。以村(社区)为单位深入开展无毒、无邪教村(社区)创建活动。社区民警走村串户进行毒品知识和反邪教宣传,不定期地集中开展毒品原植物种植检查活动,使广大村(居)民对毒品和邪教的危害刻骨铭心,全镇无一罂粟花种植户,无一吸贩毒人员、无一法轮功和其他邪教练习者。房屋出租和“三口”管理取得明显效果。出租房合同签订率达100%,按要求配齐了流动人口协管员,外来人员来有登记,走有注销。安全生产秩序井然,坚持贯彻“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全镇各单位建立了安全生产组织,落实了安全生产责任,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及时整改安全隐患,到目前为止,无一起安全生产人员伤亡和千元以上财产损失事故。
三、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实现平安创建持久发展的突破
今年是省委、省政府开展“建设平安江苏、创建最安全地区”活动的决胜之年,我们根据上级统一部署,以“平安**”的创建为载体,着力构建技防安全镇。
1、强化领导,明确目标。为扎实有效地开展技防镇的建设工作,党委、政府重新明确分工,建立了技防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在原有组织体系的基础上充实力量、完善班子,把技防镇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列为“一把手”工程和执政为民的实事,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与工资报酬和评先奖优挂钩。在此基础上,根据技防镇建设的八项目标和八项要求,贯彻“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注重实效”的原则,确定以“二星级”标准为初建目标,科学制定具有实用性、前瞻性和规范性的技防镇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对照目标,逐项过堂。对已建成的查运行、查效果,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不装“摆设”产品,逐单位检查ck报警装置的灵敏度,查出损坏或停用的限期整改、修复。对未建成的排队登记,主动帮助三药公司、凯通公司、华厦公司、医院、农电站等企业和部门联系相关技防产品,为商品房开发商规划技防项目,提出建设要求,确保技防小区建一个成一个。
2、量化指标,狠抓落实。首先,量化技防指标,按照“二星级”的建设标准,排出技防镇建设任务分解表,明确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按标准建设。到目前为止,已建成视频监控
中心一个,远程监控点9个,基本覆盖集镇街道和主要出入口,企事业单位安装ck报警装置主机40台、探头72只、紧急按钮31只、红外线智能报警器74台。两个社区一个村安装电子狗200余只。列统企业、重点行业、关系国计民生的单位(医院、学校、水厂、金融)全部安装了技防产品。卡口和监控指挥中心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两个小区一个建成、一个在建。建成的明新楼小区安装了门铃对讲系统、门禁管理系统和周界红外报警系统。其次,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加强专群结合治安队伍建设。一是以平安创建为平台,大力实施社区警务战略,依据镇情,科学合理地规划警务区,建立两个“警务工作站”和“五个警务工作室”,整合警力资源,实现警力下沉,推行民警驻村、巡防、包片等制度。把工作重点放在管理、防范、服务和密切警民关系等方面。二是进一步加强专职保安联防队伍建设。专职保安队伍是人防的主要内容,我镇历来重视该支队伍的建设,按照万分之九的比例,配备专职保安50名,其中每个村一名,签订聘用合同,白天协助维护秩序、调解矛盾,夜晚由警务室民警带队,在辖区内巡逻,归中派出所统一管理,每年开展两次各5天的体能、队列和业务知识的培训,经费统一筹集,警务室民警根据其出勤率和工作效能出据证明,由派出所统一发放,做到组织、人员、制度、装备、经费“五落实”,社区专职保安队伍组建运行以来,充分发挥了其防范作用,为维护一方平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再次开展系列平安创建活动,增强防范意识。制订系列平安创建工作意见,广泛开展“平安村(社区)”“平安校园”“平安医院”“平安金融”等系列平安创建活动,突出“安全合格户”创建重点,提高全民防范意识。通过有线电视、广播、板报、戗牌、橱窗、宣传栏、标语、横幅、警方提示等宣传工具,提醒广大群众注意治安和安全防范,发动千家万户开展“睡前10分钟,出门前10分钟”的自查活动,以实际案例教育广大村(居)民自觉增强提高防范意识的重要性,始终绷紧防范这根弦,积极主动防范,确保万无一失。
3、筹措经费,落实保障。经费落实是各项工作运转的先决条件。我镇根据自身财力状况,充分估计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动员社会力量把握原则,狠抓各项经费落实。一是从实际出发,由镇财政从专项预算经费中给予适当安排,今年镇财政在保吃饭的同时,抽出近两万元用于技防镇建设;二是根据“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由受益单位和受益人予以投入。四方包装厂和贵金属厂投资10万余元,安装了全程监控系统,水厂投资5000元增设监控探头等等;三是采取“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办法,由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适当捐一点,企业、个体工商户适当缴一点,村(社区)适当付一点,多方筹集保安联防和技防经费,确保各项平安创建和防范工作及时、顺利推进到位。在市召开的技防镇建设工作现场会上,我们的做法得到了表扬并进行了书面交流。
四、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法制与德育全面提高的突破
教育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环节,实施良好的道德法律教育是促进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始终把“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首先,在全体公民中认真实施中共中央关于公民道德教育纲要的宣传学习,提高人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人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凝聚力,战斗力;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在全体党员中认真开展第二批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热情和斗志,永葆先进性。
其次,全面实施“两大教育工程”,切实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今年是“四五”普法验收之年,也是普法成果集中展示的一年,我们努力营造全社会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在各村、组、厂矿企业设立了“法制宣传栏”,利用黑板报、橱窗、画廊等宣传阵地进行法制专题宣传,组织干部群众观看法制文艺电视片,走上街头,举办法律资询台,开设普法培训班,先后进行了《合同法》、《国家安全法》、《治安处罚法》、《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学习。突出青少年重点,加强青少年和在校生教育。召开青少年法制教育研讨会,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犯犯罪。建立社区青少年法律学校。坚持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道德教育与法
制教育、纪律教育与法律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作用,立足红领巾广播台、国旗下讲话、学期初和学期末上法制课等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法制,全镇无一在校生违法犯罪。再次,积极稳妥的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建立社区矫正领导小组,完善社区矫正工作制度,为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常运转奠定基础。在安置帮教上,巩固和发展了近年已形成的“一人回归,两级负责,三人帮教,四到位,五定”的工作机制,切实解决“两劳”人员的实际困难,鼓励“两劳”人员自谋职业,自食其力,今年回归的6名“两劳”释放人员,全部安置就业。同时,改善“两劳”人员就业的周边环境,教育动员大家对“两劳”释放人员不歧视,不冷漠,使他们真正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从而改过自新,杜绝重新犯罪。
回顾今年来的工作,我镇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上级要求相比,与新形势对社会治安的要求相比仍有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个别基层单位领导对平安创建的认识不足,有应付倾向,防范投入的积极性不高,有侥幸心理,理论研究不够,相关信息报送不及时等等,所有这些,都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正。
新的一年里,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树立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化平安创建活动,加大维稳工作力度,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良好的精神状态,为平安**、法制**建设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