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9年农业产业化和三农工作调研及2010年工作思路探索
2009年农业产业化和三农工作调研及2010年工作思路探索
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三农工作事关国家稳定大局,我镇一直高度重视。
一、基本情况
城东镇地处梧州东出口,辖5个村,1.6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农业人口,有耕地4580亩,林地 13.5万亩。2009年我镇农林渔牧业总产值9090万元。
二、2009年农业化工作亮点
认真落实镇党委、政府的“12345”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结合“一村一品”工程落实“山、地、河”三篇文章,全镇对林、禽、果、蔬、畜等多个主导产业进行了区域规划布局,多措并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着力基地建设 产业化经营必然以规模生产为前提,基地建设则是规模生产实现的重要手段。发挥我镇处于城郊结合部和市外向型工业园座落我镇双桥、河口村的区域优势,以及西江、桂江黄金水道横穿我镇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主要抓好以下几个基地建设,通过示范带动使全镇大力发展种养业,为城市服务。
(1)山:华堂玉桂种植基地。继续扩大玉桂种植面积,并在扶典村再造基地,预计今年全镇新增玉桂种植面积1116亩,收购桂皮治理发愣功吨,销售额达296.8万元;此外还在双桥村山地等大力打造速生桉种植基地。另一方面,鼓励村民种植速丰桉3500亩;种植沙糖桔、黄皮、黄榄、山楂等名特优水果350亩。
(2)地:三黄鸡养殖基地。继续做好河口村塘州组、新胜组、发坡组、新东组一带和扶典村六组的三黄鸡养殖基地的建设。
(3)地:名优水果种植基地。继续扩大名优水果种植面积。预计今年全镇发展种植台湾番石榴、新加坡甜杨桃、砂糖橘等名优特水果200亩。
(4)河:河口无公害蔬菜基地。范围包括整个河口村,经过过去几年的探索实践,我们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积极引导村民把效益低的田地改为种植蔬菜,推广无公害蔬菜、特色蔬菜种植面积300亩。
(5)河:河口瘦肉型猪养殖基地。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即围绕农业由传统农业向半设施、设施农业的转变,推进农业产业化。继续在河口村高坪组、思良江一带的养殖基地扩大瘦肉型猪养殖数量。多方筹资13万元推进河口村高坪养殖场列入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顺利通过市有关部门的验收,新改建的标准化养殖场可达到年出栏生猪1000头的规模,以点带面、辐射各村。并计划在扶典村新增一个养殖示范点,同时鼓励发动村民建造沼气池,实行对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推进河口网箱养殖基地建设,城东镇全年新增网箱200平方米,带动农户12户,产量达到24吨,目前全镇网箱养殖面积约4164平方米;同时推广名优特鱼种养殖500平方米,完成年任务的100%,预计全镇渔业年产值474.6万元,同比增长5.1%。
(二)培育专业大户 专业大户是科技运用与推广的重要力量,是农村生产经营的示范与样板,对于盘活整个产业影响深远。因此,我镇高度重视对专业大户的培育,并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与鼓励措施,刺激其发展。相继涌现出河口村网箱养殖大户何桂强(带动农户12户)、扶典村高脂松李志杰、华堂村水果大王李汉培、华堂村玉桂王李牧轩等一大批专业大户,也带动了村民增收。
(三)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 结合新农村建设,通过积极引导,在坚持自愿的前提下,将分散的农户组织成各种合作组织,对内提供信息、技术、管理等各项服务,对外由合作组织以独立法人的身份统一经营,能将分散的力量整合起来,大大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它也是由家庭生产实现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纽带。我镇河口村何桂强组织多个网箱养殖大户首先发起并成立了河口村思良江养鱼专业合作社,接着各种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华堂村李汉培发起组织的华堂绿农水果专业合作社(辐射农户80多户,带动农民增收20多万元);扶典村党总支部以“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以村党总支部书记李志杰为龙头发展高脂松种植合作社带动50多户农民增收;华堂村党总支部以村委主任李牧轩为龙头发起组织华堂村绿银玉桂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28户,带动农民增收10多万元。运行一年来成效显著,对河口网箱养殖业、华堂玉桂产业以及农村生态旅游等创建知名品牌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扶助龙头企业 引进扶持好龙头企业,是延伸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产品就地增值的关键。经过近年的大力引进、扶持,目前我镇已有多家龙头企业。引进的理文公司以“公司+农户”模式,推进速生桉种植;扶持的玉桂桂油厂、众昌松脂厂、东林木材厂、甜蜜家蜂业等对玉桂、松脂、林木、蜂蜜等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值,为全镇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发展势头喜人。
(五)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
一是加大对众昌树脂和华堂桂油厂等一批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的产业扶持力度,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抓好无公害蔬菜、特色蔬菜的推广种植工作,定期不定期举办无公害蔬菜、“牛蒡”等特色蔬菜实用技术培训班6期,向村民传授无公害蔬菜知识,宣传种植无公害蔬菜、特色蔬菜的好处。二是抓好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工作。2009年推广的新技术有地膜保温旱育、免耕抛秧、免耕栽培马铃薯技术。推广种植的新品种有水稻的丰两优一号、博优258、博优998;蔬菜的有博白蕹菜、白玉1、2号苦瓜、桂冠1、2号丝瓜;水果的有台湾番石榴、新加坡甜杨桃、沙糖桔等新品种。
三、夯实三农工作亮点
大力推进道路交通、水利设施等项目,夯实三农发展基础
1、道路交通方面总投资200多万元,有①投资60万元建设思扶村村头组—麻坪组、六田组道路硬化工程(在建);②拟投资130万元修建扶典村道路硬化工程;③投资7万多元进行河口村思良江-新胜组、双桥村松冲组道路砂石化(在建);④投资60万元加高加宽思扶村—华堂村道路以免汛期被洪水淹没(现该项目已开始征地,在建)等一大批惠民工程。
2、水利设施方面总投资200多万元,有①投资98万元完成河口村堤步、中心组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完成);②投资14.3万元修缮河口村竹坪灌溉工程(完成);③投资90万元修建华堂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④投资2.51万元修缮扶典村五组蚌冲灌区;⑤拟投资120万元修建扶典村村民饮水工程。
3、扶助三农方面
联系上级扶助4.2万元,自筹27万元,社会帮工200多人次为7户贫困残疾人完成危房改造总面积570㎡。联系3万多元为河口贫困残疾村民安装长
江普及型假肢(李嘉诚慈善项目),方便其生产生活。筹资30多万元建成河口村村民活动中心,配备标准篮球场,并设置有乒乓球台、单双杠等健身器材;筹资30多万元建设城东镇文化站,(在建)丰富村民文体活动。
4、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惠农直补“一折通”工作,认真兑现粮食综合直补等各项补助资金,发放种粮农民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财政涉农补贴56.6万元。
5、农村社会保障方面。一是做好老复退军人、五保户、三老、特困家庭、临救对象的定期补助、社会保障和救济款项的兑现和发放,全年共发放资金74.2679万元,其中发放农村义务兵优待金3.3375万元,发放“三老”金4.8312万元,发放五保户定补76人共72960万元,发放城市低保47户共15.0707万元,发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324户共43.695万元。
6、统筹兼顾,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文、教、卫、农科等工作稳步推进。文化事业不断发展,2009年全镇广电覆盖率达96%,安全播出达100%,5个村都建设了村文化活动室、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社会事业硬件基础设施得到明显完善。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卫生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镇、村医疗预防保健网络逐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良好,农村医疗保障方面,参加新农合的村民共有12933人,参合率达到90%以上,从2008年1月至今,累计支付村民合作医疗补偿金111.295万元,518人次受益。有效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人民医疗卫生得到明显改善。
四、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存在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解放思想的力度、观念更新的程度还不够;二是全镇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发展速度还不够快,经济总量仍然较小;三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工业比重太小,尤其是农业龙头企业少且弱,对农业反哺拉动力度不够;四是劳动者素质偏低,生产生活科技含量有待提高,不少群众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还没根除,市场经济意识不够强烈;五是村内水、电、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脆弱,村内无第二、三产业支撑,产业链不够完善,生产初级产品多,发展后劲不足;六是少数部门和干部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实,认识不到位,抓落实的力度不够,办事效率不高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七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科技应用推广难度较大。
五、明年工作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解放思想为动力,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坚持工业化、城镇化的主导方向和贯彻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工业强区、商贸兴区、二元并举、城乡发展”的战略部署,认真落实镇党委、政府的“12345”工作思路,团结和带领全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努力完成预期的各项目标,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农业生产总值增长15%。
(一)继续坚持“12345”工作思路,做好发展农业的三篇文章
1、“地”文章:发挥我镇处于城郊结合部和市外向型工业园座落我镇双桥、河口村的区域优势,以及抓住城市不断扩大,人口逐年增多的机遇,主要抓好以下几个基地建设,通过示范带动使全镇大力发展种养业,为城市服务。
(1)河口无公害蔬菜基地。范围包括整个河口村,经过过去几年的探索实践,我们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明年要积极引导村民把效益低的田地改为种植蔬菜,计划推广无公害蔬菜、特色蔬菜种植面积300亩。
(2)思良江瘦肉型猪基地。继续在河口村高坪组、思良江一带的养殖基地扩大瘦肉型猪养殖数量,以点带面、辐射各村,并计划今年在扶典村新增一个养殖示范点。同时鼓励发动村民建造沼气池,实行对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3)继续做好河口村塘州组、新胜组、发坡组、新东组一带和扶典村六组的三黄鸡养殖基地的建设。
(4)继续扩大名优水果种植面积。预计今年全镇发展种植台湾番石榴、新加坡甜杨桃、砂糖橘等名优特水果200亩。
2、“山”文章
(1)做强做大玉桂产业。以华堂玉桂专业村为中心,继续辐射带动思扶、扶典两个村连片种植玉桂,计划明年扩种玉桂1000亩,逐渐使我镇形成一条10公里长的玉桂“产业带”,真正突出“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特色。
(2)抓好珠防林建设。在珠江、桂江边的河口村、扶典村和思扶村,包括双桥村与华堂村,每年发展2500亩以松、大叶栎、速生丰产桉为主的常绿林。
3、“河”文章
充分利用坐拥西江、桂江、思良江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发展网箱养殖专业村,在现有网箱养鱼面积的基础上,2010年新增网箱养殖面积200平方米,推广骨鱼、鲶鱼、黄鹃、叉尾鮰等名优特鱼种养殖面积300平方米。逐步提高网箱养殖的科技含量,努力把河口村建设成优质的网箱养殖专业村。
(二)实施农业优势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逐步提高东林木材厂、华堂桂油厂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和档次;二是加强建设好华堂玉桂村,加强以玉桂种植和玉桂深加工为主要内容的玉桂生产加工基地;三是加大以水产养殖、江河网箱养殖为重点的水上特色渔业基地的扶持力度;四是进一步建设农产品流通协会,培育流通经纪人;五是积极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进行培训,帮助其就业。
(三)发展食品、生态旅游项目。
2010年重点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项目有投资5000万元、年产蜂蜜1万吨的广西梧州甜蜜家蜂业有限公司项目。
(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2010年,除继续抓好扶典村十二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
第二篇:三农工作调研
坚持科学发展加强富民强村
——镇“三农”工作调研
根据区有关通知要求,近日,我镇对“三农”工作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强化保障,不断健全“三农”工作体系。近年来,我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镇针对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新特点,及时调整充实由镇主要领导负总责的新农村建设组织领导体系,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并积极制定便仓镇新农村建设工作考核办法,把农业农村工作和新农村建设列入村目标考核,与考核奖金挂钩。
(二)创新思路,着力推进“三农”机制改革。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我镇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努力完善我镇“三农”工作的体制机制。
一是农村土地流转规范运作。按照“政府引导,农户自愿,规范合同,依法鉴证”的流转办法,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思路,成立了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截止目前,通过中心服务,全镇累计流转土地11761亩,形成农业规模经营面积9502.5亩。另为推动土地向种田能力、规模大户集中,促进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镇积极探索土地改革新模式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目前全镇已成立村土地股份合作社4个。不断加快土地规模经营步伐,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更好地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二是村级财务管理不断规范。我镇于2001年推行村账镇代记,并于2004年全面推行村级电算化管理。对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通过多措并举,村级财务已规范运行。目前,已有8个村通过市、区验收达财务合格村。
三是农业保险稳步推进。农业保险作为农业工作中一个全新的课题,正在被广大干群所接受,特别是近年来自然灾害的影响,我们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稳妥的理赔,更使农业保险工作深入人心。2008年,农作物参保面积达40419.8亩,能繁母猪1436头,参保率达95%以上。
四是村企结对共建不断深化。为了使企业与当地群众建立良好的互利合作关系,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我镇在区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泛开展了企业与当地村(居)结对活动。2008年,启动企业帮扶全镇薄弱村(居)共建项目,至2008年底就有4个村居,摘掉了薄弱村的帽子,预计今年所有村(居)村集体收入都可达到20万元以上,从而摘掉薄弱村的帽子。
五是其它各项事业深入推进。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事业,镇村联动全面推行农村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解决农村老有所养问题 ;千方百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外出务工收入;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历
年来合作医疗参保率过98%;扎实推进农村服务业发展,深入实施“农村放心店”工程,农村便利店覆盖率达到80%,农村放心店覆盖面达到100%。
(三)突出重点,全面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始终坚持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着力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壮大市场主体,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一是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我镇千方百计培育壮大本土企业,使其成为带动一方的农业龙头企业。目前我镇现有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其中今年新发展1家。涉及了农副产品加工、蔬菜加工、水产品加工等多个产业。安臵当地劳动力600多人,为农民增收900多万元,真正带动了一方致富。
二是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和培育农村流通主体,努力探索“三位一体”新型合作经济体系。至目前我镇累计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20家,其中今年新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6家。并且新申报市级规范化专业合作社1家,新申报区级规范化专业合作社1家。同时,着力提升合作社在生产组织、技术推广、品牌创建、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功能,并以专业合作社为核心,推进“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体系建设。
(四)以点带面,全面加快高效农业建设。坚持突出重点,大力发挥加强高效设施农业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高效设施农业园区地处金陈村,总面积约1300亩,主要产业有西瓜、食用菌、大棚蔬菜等高效设施农业作物。
通过近二年的建设园区已初具形象和规模,供水、供电、排污、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并以此带动各村(居)高效农业的建设,充分发挥高效农业园区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拟形成村村有典型、户户有增效的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二、存在问题 多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关键,强化村级班子的凝聚力是基础,完善城乡一体的体制机制是保障。虽然我镇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农业、农民、农村的问题依旧长期存在,清醒的认识到所面临得困难和问题仍然不少,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农村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条件改善不明显。
二是农民综合素质不高,创收渠道窄,收入增长缓慢。
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发展滞后,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四是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农村稳定和谐面临压力
三、发展思路
今后一个时期,我镇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镇”战略,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拓展富民强村渠道。充分发挥便仓镇独特优势,全力发展农村新经济,实现农村经济繁荣,农民充分就业,收入持续增长,生活宽裕殷实。一是加快发展高效农业。我镇是农业型乡镇,农业是我镇主导产业,我们继续发扬传统,推动新农村建设。二是推进农村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我们要充分发挥便仓城镇化带动辐射作用,积极调整农村产业发展格局,开辟出更多适合农民就地就业的岗位。三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强化政府相应的帮扶责任,制定完善政策措施,重点做好镇内集体经济欠发达村的转化工作。发挥各村的比较优势。四是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增强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能力。加强就业服务指导,通过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搭建劳动力市场交流平台,调整完善再就业扶持政策,进一步推动农民转岗就业。
(二)创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民生重点问题。着眼于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普惠均衡和重点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切实加大民生建设投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一是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巩固农村低保工作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努力实现社会养老保障政策全覆盖;继续深化农村居家养老和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制度,切实加强对农村贫困家庭的救助工作。三是深入推进农民健康工程。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取得的成果,不断提高农民门诊住院的受惠水平。加大农村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建立健全农民健康档案,确保农民健康工程的有效推进。四是强化农村社会管理。进一步健全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及时化解不稳定因素,保持农村社会安定有序。继续加强外来人口的管理服务,促进便仓和谐发展。
(三)创新农村工作体制机制,积极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改革创新是农村发展的不竭动力,体制机制是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一是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依法保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原则,积极推动土地经营承包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二是继续深化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土地向种田能力、规模大户集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更好地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三是形成建设合力。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继续规范对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投入和政策引导力度。进一步调动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人翁和主力军作用。
二OO九年十一月
第三篇:农业产业化发展及高半山扶贫工作思路
农业产业化发展及
高半山扶贫工作思路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及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农业产业发展思路。立足我县农业、农村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处干旱河谷地带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结合农业资源优势,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招商引资力度,以建设一流的生产基地、一流的加工基地、一流的农产品集散基地、一流的科技培训基地为目标,按照支部+协会+公司、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紧紧围绕藏区葡萄酒产业座谈会议为契机,按照规划引领、分步实施,企业和农民主体、政策扶持,完善机制模式、产业化推进,科技支撑、技术服务,整合资源、多元投入的工作思路,建设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绿色农业,形成以酿酒葡萄、优质苹果、马铃薯为龙头的三驾马车,带动蔬菜产业及其相配套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业链。努力把小金打造成为**州生态型绿色产品加工的样板区、再生型能源产品转化利用的先行区、多样型旅游产品展示的精品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示范区。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1.抓机制创新,重政策扶持。一是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和扶持。为进一步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已出台的《关于鼓励投资优惠政策的规定》等多项政策措施,在用地、水电、保险、注册登记等方面做好综合服务,切实做到搭台不唱戏、参与不干预、帮办不包办、献策不决策、服务不增负。同时,加大政策保护力度,坚决禁止乱收费、乱摊派等行为,为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在机制建设上规范运作。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户建立起长期稳固的利益联结、风险共担机制,通过生产服务和产品订单等多种形式,形成稳定的原料供应渠道;不断拓展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提高运行质量和辐射带动能力。三是在投入上及时到位。按照固本强基重农业的工作思路,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综合发展,加大对农业产业和基地建设的投资力度,丰富农业综合开发内涵,提高农牧业综合开发投资效益,带动规模化、集体化、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同时,积极协调和加大小额贷款力度,大力扶持蔬菜、水果、道地中药材、野生茵类、畜禽等种植、养殖项目,推进基地建设与加工企业得到同步发展。
2.调结构布局,重基地建设。始终坚持以工促农,以农兴工,遵循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合理布局,连片发展,规模经营的原则,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一是抓科学布局。按照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畜则畜的思路,坚持科学规划,科学布局,做到不宜种植的地区绝不规划,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等发展模式,整合各类资金和生产要素,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二是抓标准化生产。继续按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扶持农产品基地建设的措施,围绕农业六大基地建设规划和农业标准化生产要求,以示范农户投工投劳,政府给予适当补助的形式,因地制宜,成片开发,大力推进特色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三是抓规模效益。围绕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目标,针对生产原料供不应求的实际,千方百计扩种养规模,尽最大限度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合理用好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政策,大胆探索农用地以转包、出租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紧紧围绕苹果、葡萄、马铃薯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利用,并充分发挥合作社在技术、信息、生产、销售等多方面的优势,引导和组织农民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
3.重科技投入,树品牌形象。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抓好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生产加工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最关键、最核心的环节。重点在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升市场竞争力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强对基地农户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努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二是指导龙头企业开展科技开发和科技创新。
4.建复合型利益联结机制,促共赢发展。积极应对市场风险,确保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建立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取政府扶持、企业投入相结合的方式向农户提供葡萄种苗,扶持农民发展生产。深入推进农产品风险金试点工作,采取政府补一点,企业出一点,农户缴一点的三个一点办法,建立起农业产业风险防范基金,形成政府、企业、农户三方利益联结机制。
5.狠抓农产品流通工作。充分发挥我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起点早的时机优势,大力发展季节性蔬菜、围绕特色产业和产业基地,把农产品市场营销工作和品牌创建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加强批发市场建设和农村营销队伍建设,努力在市场流通主体培育上有新突破。积极参加大型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加快直销体系建设,鼓励推行农超、农校、农批、农市对接模式,减少流通环节,增加产品收入。
二、高半山扶贫开发工作思路及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高半山扶贫开发工作思路。我县立足县情实际,紧紧抓住新一轮十年扶贫行动计划的历史机遇,始终坚持选好产业抓扶贫,搞好扶贫促产业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逐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新型农业专业合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努力形成以特色农牧产业、道地中药材产业和非农扶贫产业等为主的扶贫产业格局。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1.依托特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扶贫产业。按照农业产业化六大基地建设规划,结合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坚持产业优先、基础先行、区域开发、规模带动和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畜则畜的思路,科学规划,深入探索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等发展模式,整合各类资金和生产要素,大力培育壮大特色扶贫产业。
2.加大引进培育力度,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县努力化解交通不畅,区位优势不明显等短板制约因素,立足独特的气候、日照、土壤等自然条件和农产品资源优势,坚持大开放、大招商,促发展、促跨越的招商理念,通过上门招商、亲情招商等方式,加大农副产品深加工、野生食用菌开发等企业引进力度,同时,通过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和扶持,在机制建设上引导规范运作,在投入上确保及时到位,培育壮大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确保龙头企业健康发展。
3.以致富增收为核心,努力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以加大产业扶贫,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目标,坚持扶贫资金向贫困村投放、扶持政策向贫困村倾斜、产业布局向贫困村集中的原则,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增强贫困村解困内生动力。坚持一户一策,拓宽就业门路,完善扶贫到村到户机制,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提高贫困家庭自我造血功能。
4.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开拓产业发展新路子。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等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以工业反哺农业,使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滚动发展、利益共享的经济联合体,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价格,有效抵御市场风险,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5.坚持多措并举,大力助推扶贫产业加快发展。一是政策助推。加快产业扶贫步伐,进一步完善《关于三大主导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快葡萄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多项政策措施,通过政策导向、改革创新和优质服务,有力地促进产业发展、企业增效和群众增收。二是金融助推。进一步加大涉农小额资金信贷力度,通过以工代赈、以奖代补、一事一议等形式,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重点扶持酿酒葡萄、道地中药材、生猪养殖等种养植项目。三是基金助推。在财政资金中设立产业扶贫专项基金,结合产业和企业发展前景和助农增收的有效程度,实行财政扶贫贷款贴息,滚动支持企业和产业发展,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资金链问题,助力起跳,促其良性发展。四是培训助推。加大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力度。五是帮扶助推。深入开展挂、包、帮活动,并组织扶贫志愿者和大学生村官积极参与,进村入社,开展帮扶,有效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6.理清思路,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一是充分利用集体土地资产,搞活土地经营,走以地生财的路子。土地是村级集体组织最主要的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集体土地资产,对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分散各村组机动地予以集中,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产业化经营发展,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拓宽新农村建设途径及促进农民增收,做实村级集体经济。二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条件,合理开发运作,走土地流转开发增收的路子。三是大胆创新管理机制,提高村级组织化程度,走管理创新的路子。加强对村级事务监督管理、农村财务管理力度,大力宣传新形势下带头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先进典型,形成良好创业氛围,共同营造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以项目促发展,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从根本上改变村集体经济发展乏力的现状。
第四篇:2005年“三农”工作总结及2006年工作思路
一、工作的简要回顾
过去的一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这个目标,努力做好“三农”工作这篇文章。全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总体上继续保持了良好的运行态势,夏粮喜获丰收,粮食总产量达6900万公斤,水产品总产量12590吨,生猪出栏42640头,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不小增幅,为高新区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纵观我区今年 “三农”工作,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发力:
(一)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兴修水利夯基础。高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水系条件,决定了旱涝自然灾害呈多发性。我区把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今年我区先后投入200万元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外洪土方任务4.25万方,改造排灌站18座,完成清淤4万方,维修机电设备17台,基本构建了防汛、排涝、抗旱三位一体的农业抗灾保障体系,为农业增收奠定了基础。今年汛期由于机电泵站经过维修改造,加之合理调度,连续集中强降雨未造成内涝灾害,确保了早稻丰产丰收。
二是科技服务建网络。我区建立了以区为中心、以镇农业服务中心为主体、以村为基础、以民间科技组织为补充的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使全区农业科技人员在农业生产一线大显身手。从实施“种子工程”入手,使全区两镇一处良种覆盖率达98%。两镇一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处农业服务中心还开通了“农业服务直拨电话”,可以随时随地为农民提供农技、林果、畜牧、作物病虫害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三是龙头带动扩基地。全区通过大力培植农副产品深加工、运输营销等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就地增值。以粮食加工企业为龙头,使粮食逐步向大米、米粉、饲料等方面延伸,实现粮食生产就地加工增值;以专业市场为龙头,组织农副产品大流通,带动全区蔬菜、水产规模扩大;以生猪屠宰、肉食加工、家禽饲养为龙头,带动全区畜牧业快速发展。今年以来,新增300头以上养猪小区12家,新建50亩以上蔬菜、瓜果种植基地4个。
四是强化防疫促生产。动物防疫工作是奠定全年畜牧业健康发
p;二是强化龙头抓带动。今年重点扶持了江西洪山湖农业开发公司、江西玉丰实业有限公司、南昌恒宏养殖有限公司和南昌高新连谊粮油有限公司等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农业的发展。同时,大力培养农民经济人队伍,让他们帮助农民找市场,寻销路,从而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
三是劳务输出抓转移。实践证明,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渠道。根据高新区的特点,随着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为缓解农村剩余劳力就业矛盾,我们始终把“民工经济”当作农民增收、劳力就业的大事来抓。一方面,利用高新区内企业众多的优势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力;另一方面,创新劳务输出的手段与途径,有序组织农村劳力向上海、广东、浙江等沿海省份经商务工。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区外出务工人员达2万多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1.7%,外出务工总收入可望达到15980万元,全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117.7元,增收899元,增长比例达27.95%。
(五)强力推进非农化进程
一是农村城镇化建设得到加强。一方面,采取争取上级支持、市场化运作等措施,加快城镇水、电、路、通讯、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以科学规划提高城镇的个性品位、以完善设施增强城镇的承载能力、以产业聚集培育城镇的非农经济。做到建好一座城镇,繁荣一地经济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转移一批农民,致富一方百姓。另一方面,按照市委提出的“一年抓点、两年提高、三年推广”的新农村建设思路,我区在两镇一处选择了领导班子过硬、经济基础较好、自然条件优越、村风民风淳朴的杨家村、广阳村、闵吴村、艾湖村、鲁溪村、武溪村等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与此同时,根据文明示范小城镇的建设标准及要求,我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示范镇建设,成立了区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只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示范镇建设指导小组并在示范镇建设规划、资金投入上重点倾斜。目前止,麻丘镇小城镇总体规划经武汉大学规划设计报经市城乡规划设计院审定,基础设施项目已在紧锣密鼓地实施。
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得到提高。我们坚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的发展,通过扶一批、引一批、靠一批、“公司十基地十农户”、贸工农一体化等形式培育壮大一批符合本地实际的农业龙头企业。今年江西洪山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今年喜获省、市级龙头企业称号。同时,建设了一批绿色食品基地。麻丘镇金凤村、昌东镇山湖村等地的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已正式启动了。在麻丘镇金凤、刘城等村建立了特色农产品示范生产基地。在巩固发展瑶湖螃蟹,钱岗黄鳝等特种水产养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珍珠养殖、鳜鱼等特种养殖及特色蔬菜种植,推动了全区特色农业的发展。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继续抓好“三农”工作。坚持以“三化”思路来破解“三农”问题。“三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为依托,互相促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推进农村工业化,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推进农村城镇化,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要用产业化、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用转移农民、减少农民的办法富裕农民。
二是努力提高耕地产出水平。抓好当前的冬季农业生产工作,做到“秋粮损失冬种补”,做好“三冬”文章,杜绝“冬闲田”,提高耕地的复种指数。当前要重点抓好省厅选点的麻丘镇2500亩油菜示范基地和昌东镇杨家村1000亩特色农业园建设。抓好1000亩的“特菜园”建设,立足区位优势,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三是不断加强土地承载能力。土地是农业综合能力的载体,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加强土地承载能力建设,要切实保护好耕地。正确处理好工业化与建设用地的关系,进一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同时,做好中低产田改良工作。
四是切实搞好农田水利建设。针对我区易涝易旱的自然现状,在连续狠抓前两年的基础上,抓紧今冬明春水利项目建设有利时机,确保项目建设到位。认真开展基本农田的质量调查与监测工作,制定基本农田质量建设规划,切实搞好基本农田的质量建设。继续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和农村道路建设,为夺取明年的农业丰收创造有利条件。
五是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区将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全市领导干部会议精神为指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20字方针确定新农村建设工作目标,全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实现城市化推进。同时,依法管理,加强镇、村班子建设,发展党组织的先锋堡垒作用,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关于“三农”工作思路及建议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xiexiebang.com,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xiexiebang.com今天,区委、区政府召开“三农”工作座谈会,谋划明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这充分说明区委、区政府对“三农”工作是极端重视的。下面,我就横店街2006年“三农”工作思路、措施及建议作简要汇报。
一、抓思路创新,确立用抓工业的方法抓农业的观点
我街是农业大街,如何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步伐,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近年来,我街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从根本上看,与建设农业强街、经济强街的目标仍有不小差距。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创新抓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路和方法,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维模式,用抓工业的思路、理念、机制和办法抓农业,就是要对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工厂化生产,市场化营销,项目化运作,社会化服务。走一条以工促农,工农互动的良性发展道路。这应该是今后农业发展的一个大方向,同时也是今后一段时期我街农业努力的一个大方向。
二、抓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为农村工业化打造强势主体
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深化农产品加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件带全局性、战略性的工程。近几年,我街已引进了味来调料、天牧种禽、中排粮油、思维特食品等农业龙头企业。明年,我们要在着力提升壮大、培育发展这批龙头企业上做文章。今年,我街为味来调料公司配套建立了500亩蔬菜原料基地,明年力争扩大到1000亩,以天牧种禽有限公司为龙头,积极支持引导发展养鸡业,重点发展专业喂养大户。做好中排粮油和思维特食品引进后的基建协调工作,促其早日投产。除提升壮大现有龙头企业外,还要着力引进嫁接一批龙头企业,利用我街现有农业资源,大力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兴办农字型企业。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新型利益分配机制逐步由契约联结、服务联结向资产、资本联结方向发展,形成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抓农产品基地建设,为农村工业化建好“第一车间”
根据我街自然资源实际,着力在特色、品牌、规模、效益上下功夫。区域布局上,南部和东部濒湖地区以发展水产养殖为主,逐步形成以螃蟹、甲鱼、鲫鱼、才鱼为特色的武汉近郊高精水产品生产基地。种植结构上,在稳定发展粮油种植的基础上,利用东部油砂土壤的自然条件优势和农户有种植蔬菜习惯及种植技术的优势,突出发展蔬菜种植。养殖结构上,除狠抓水产业发展外,要着力发展畜禽业和养蜂业,目前,全街养鸡、养鸭、养猪、养牛、养鹌鹑等专业养殖大户达50多家,已成为我街新兴农业产业,我们将大力扶持,积极引导,促进畜禽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以思维特食品公司为龙头,整合现有养蜂资源,成立养蜂协会,扩大养蜂规模。依托味来调料、中排粮油等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形成一地一品,一乡一特的优势产业带,打破小而全、大而全的生产格局,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区域特色。
四、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根据我街农业农村实际,在现阶段,仅仅依靠发展农业,难以达到加快农民增收的目的。农民收入正逐步以依靠非农收入为主。近年来,这一趋势十分明显。因此,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力发展打工经济,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
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一是要大力发展经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建议区委、区政府及有关部门注重发展农业中专学校、农村职业高中、农村富余人员就业培训学校,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发挥现有成人教育机构的作用;三是建议区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培训的公共财政支出,以降低农村剩余劳力就业的成本;四是要发挥劳动保障部门的作用,适时举办劳务输出供需洽谈会,定期发布劳务供求信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五是要重点抓好失地农民的安置,从根本上解决生活出路问题。
五、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工业化奠定基础
近二年,我街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修建通村公路80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硬化公路。但总的来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比较落后,这制约了各种生产要素聚集和流动,制约着农村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特点,不仅能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因此,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意义重大。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街明年将着力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着力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街20多座农用机站由于年久失修,超期服役,老化严重,大多不能正常运转,水库、塘堰、渠道淤塞损毁也十分严重,农业抗御旱涝灾害能力十分脆弱,我街农业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天收,实行税费改革后,村已无财力进行维修改造,近几年,我街虽投入了一部份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但终究是杯水车薪,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建议区委、区政府要加大这方面资金的投入力度,力求通过几年努力,使农业做到旱涝保收。二是加强农村饮用水的改造,做好集镇新区自来水管网延伸,逐步达到安全用水标准。三是认真组织实施“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在规划先行的前提下,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