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2《通用规范汉字表》解读
《通用规范汉字表》解读
2013年8月19日,历时十年打磨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在中国政府网公布。这个表由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制定,是对汉字规范整合优化后的最新成果。《通用汉字规范表》查看、下载http:///zwgk/2013-08/19/content_2469793.htm
一、最大亮点:226个简化字、45个异体字被收录 这份新字表是在整合多个文件的基础上制定的,包括《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简化字总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以及《现代汉语通用字表》。“闫”等226个已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广泛使用的简化字和“喆、昇、邨、淼”等45个异体字被调整为规范字,正式收录。
以下45个异体字被调整为规范字:
皙、噁、麽、陞、夥、龢、脩、菉、筦、瞋、勠、耑、袷、剋、徵、絜、蒐、澂、噘、瞭、昇、仝、甦、釐、扞、淼、劄、蹚、迺、祇、堃、邨、藉、喆、椀、阪、凓、乾、甯、犇、氾、叚、祕、谿、吒
部分字的读音及用法
喆[zhé];皙[xī];淼[miǎo];堃[kūn];陞[shēng];絜[xié][jié];仝[tónɡ];甦[sū];甯[níng];犇[bēn] ;龢[hé];邨[cūn];祕[bì];菉[lù];
谿[xī];筦[guǎn];澂[chéng];昇[shēng]; 耑[duān]时作姓氏人名,[zhuān]时用“专”; 釐[xī]时可用于姓氏人名,[lí]时用“厘”。
二、规范汉字与《通用汉字规范表》
在中国大陆,规范汉字是指经过整理简化并由国家以字表形式正式公布的简化字和未被整理简化的传承字。而“不规范汉字”则包括已被简化的繁体字、已经被废除的异体字、已经被废弃的“二简字”和乱造的不规范的简体字和错别字。
《通用规范汉字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配套规范,是现代记录汉语的通用规范字集,体现着现代通用汉字在字量、字级和字形等方面的规范。经过规范整理的8105字,都是现代社会需要的通用字。
三、《通用汉字规范表》出台背景
2009年8月,教育部语信司王翠叶处长在和网友互动时曾指出国家制定《通用规范汉字表》背景和意义主要基于两点。第一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新世纪语言生活的需要。21世纪的中国社会语言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用字的范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动,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文字观念和需求,出现了多元化、开放性的特点。特别是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信息储存和交换,生僻字在字库里找不到,会产生很多问题,这是信息化带来的新问题,对汉字标准化也就
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说各个领域的汉字应用需要制定一个汉字规范。第二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这个法律的第三条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到底哪些是规范汉字呢?我们如何使用呢?我们过去已有的规范标准,是分散的几个字表,要落实贯彻这个法,就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范本。
四、《通用汉字规范表》主要内容及形成过程
《通用规范汉字表》将所有汉字分为三个级别。其中一级字表为常用字集,收字3500个,主要满足基础教育和文化普及的基本用字需要。二级字表收字3000个,使用度仅次于一级字。三级字表收字1605个,是姓氏人名、地名、科学技术术语和中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用字中未进入一、二级字表的较通用的字,主要满足信息化时代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专门领域的用字需要。据了解,《通用规范汉字表》是在整合1955年以来中国制定的几个主要字表的基础上制定的。能够入选一、二级字表的汉字,主要根据其使用频率来确定。《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布后,社会一般应用领域的汉字使用应以此表为准,原有相关字表将停止使用。
(据中国政府网、浙江在线教育频道、《北京青年报》)
第二篇:汉字精彩解读
汉字精彩解读,理解人生嬴的奥秘
“嬴”由五个汉字组成:亡、口、月、贝、凡,包含着赢家必备的五种意识或能力。亡:危机意识。口:沟通能力。月:时间观念。贝:取财有道。凡:平常心态。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
【例举一组汉字的解读】 汗:由水组成,总会有干的时候。旧:新东西用过1日就成了旧的。出:翻过两座山,总能找到出路。穷:力被困在穴里,怎能不穷。
厌:可庆贺的事情偏差一点,就会令人讨厌。阅:进门阅读就能获得知识。铁:有了铁就失去了金。
恩:无论施恩还是报恩,都因有颗善心。趣:走过了一段旅程,才能取得成果,也是乐趣。圣:一切挂上“圣”字印记的地方,都离不开沃土。劣:做事偷懒,‘少’出了‘力’,成绩自然比别人差
舒:舍予,给了别人,自己舒服。放下一切,心中自宽,所以为舍予。恩:因人有心。记着别人的好,此为恩。您:把你放在心上,为重要,为尊重。聪:用耳用嘴不如用心,是为聪明灵秀 春:春天时光宝贵,一家三口都要日出而起 人:“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穷:“力”被困在“穴”里,怎能不“穷”。出:翻过两座“山”,总会找到“出”路。
赚:要想有额外的财富(“贝”),就得去“兼”职。
贝:“宝贵”与“贫贱”的区别,不在于有没有财富(“贝”),而在于把它摆在什么位置。
阔:某些官员认为,首先把自己家“门”范围内的事情搞“活”,才能显得“阔气”。
哲:从“口”里说出来的话只有大打“折扣”后才能成为“哲理”,做更重要。
谄:一看就知道,这是别有用心者用“语言”精心设置的一口“陷阱”,别上当。
理:在封建专制的社会里,“真理”永远掌握在“王”者手“里”。
否:“不同意”别人“口”里讲出来的话就是“否定”。
财:“财”的真正意义是凭着自己的“才能”去赚得相应的财富(“贝”)。
骗:一旦被人看穿,“马”上就会被人看“扁”。
绩:不光是“锦绣”其外的包装,更重要的是看是否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会:某地许许多多的“会议”,说穿了原来就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品:所谓的“人品”,指的是这个人要经得起众“口”的议论。
体:以“人”为“本”,才能真正体现一个领导者的风格。
誓:对自己说出来的“话”负责,不怕因此把自己也“折”进去。这样的话,才配称“誓”。
第三篇:规范汉字书写
规范汉字书写 打造和谐校园
王训斌 2011年12月23日 16:06
浏览数:97 | 评论数:0
中和街小学始建于1930年天主教会举办的培德学堂,学校现有3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700余名,教师100余名。八十年风雨历程,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汉字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瑰宝。写字教学作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基础工程,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我校将规范字作为校园根本用字,深入开展了一系列规范汉字教育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规范书写水平,提升了学校品位。我们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把语言文字工作融合于日常工作管理之中。我们始终认为,汉字书写的规范化不是一项可有可无,也不是一项可以突击完成的工作,它是贯穿于教育教学全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我们把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常规的工作管理,形成了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常规化的工作局面。进一步提升了我校语言文字工作水平,促进学校语言文字特色的形成。现将我校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工作汇报如下:
一、建立健全机构机制,落实各项管理制度
学校高度重视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领导机制、工作机制,由校长担任“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副校长分管语言文字领导工作,成立了语言文字工作办公室,学校教导处作为语言文字工作负责部门,分管语文教学的教导主任负责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培训指导,级部主任、处室主任与各班主任负责具体分工落实,贯彻实施。学校把提高学生规范意识和书写能力纳入学校的培养目标,纳入学校的工作日程和常规管理,并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中去。每学期有语言文字工作计划及总结,学校建立语言文字工作制度,在教学管理及评估制度中将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开展情况作为师生评优评先的重要条件,增强了全校教师做好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为全校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提高认识,强化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充分利用橱窗、黑板报、校园广播、国旗下讲话等舆论宣传阵地,加强对广大学生的教育,形成“人人讲普通话、用规范字”的良好氛围。发挥学校广播站的宣传示范作用,设立语言文字专项广播时间,向全校师生进行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宣传。精英楼门厅立柱上张贴有“请讲普通话,请写规范字”大型标语;在校园内设了语言文字永久性宣传栏,张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要求班级黑板报开辟“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宣传角。办公楼、教学楼、走廊等处有语言文字工作宣传牌、标语牌。在教室、办公室、走廊设立汉字书写展示栏,展示学生、教师优秀的书法作品,每月更换一次。展示汉字演变历史的“中和壁”,丰厚了学校文化底蕴,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意识。在全体师生中广泛开展了“三笔字”比赛和手抄报、板报比赛,以此促进师生汉字书写水平的提高。
三、狠抓写字教学,加强学科渗透,扎实推进汉字书写规范化
学校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把语言文字工作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
(一)开设写字课
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标准中关于写字教学的要求,一至五年级每周开设一节写字课,由语文教师指导书写。教学中,教师强调笔画的规范、正确;运笔的轻重、字迹的整洁;遣词造句、标点运用、行款格式的准确,提高了学生的书写水平。抓好写字教学监督管理,学校领导经常深入到写字教学课堂听课指导,要求教师重视写字课教学,努力提高写字教学质量。
(二)强化学科渗透
学校要求各科教师明确不同年级段的写字教学要求,特别重视学生日常写字,随时关注学生的书写姿势,并及时地予以指导纠正。在作文、各科作业和各科考卷的书写方面,要求学生把字写正确、端正、清楚,行款整齐,页面干净,真正做到“提笔就是练字时”。对书写潦草的,采取措施,及时纠正,必要时适当降低作业、作文和各科考试的等级,真正把写字指导渗透到每一科教学和每一项活动之中。各科教师都以规范、美观、整洁的书写做学生的表率,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三)加强常规管理
1.确保学生练字时间。1-5年级每周安排1节写字课,每天设立15分钟的练字时间。中高年级可将钢笔字和毛笔字练习交替安排。15分钟练字一般以写词语、句子和片断为主,引导学生自主练习,逐步渗透书写知识和书写规律,提高学生观察、比较和审美能力,以增强学生练字的悟性。
2.规范书写工具使用。为切实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要求学科教师在学生中适当控制使用自动铅笔,凡属需要使用铅笔的年级和学科提倡使用木壳铅笔。限制使用圆珠笔,规定三年级以上语文课堂作业一律使用钢笔。适当控制学生使用修正液、橡皮等涂抹工具,从细心入手培养学生认真的书写态度和扎实的写字习惯,引导学生专心书写,最大限度地降低写字的出错率,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3.严格控制课外作业量。作业量过大不仅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不利于学生写字习惯的养成,严重违背教育规律。我校全体教师严格遵守学校课外作业的有关规定,低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中高年级书面作业每天不超过45分钟;作业布置实行级部主任负责制,各年级级部主任负责搞好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协调,控制作业时间和作业量,以避免造成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书写压力。
4.抓好研讨交流。每月开展一次写字教学研讨课活动,并进行听课、评课,每学期开展一次全校或年级汉字书写经验交流活动。
5.深化常规检查。一是教导处对各班学生整体书写姿势平时进行随机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予以反馈。二是每周的教师教学业务检查和期中、期末作业检查,把学生的作业书写质量作为教学检查的重要内容,给予关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三是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面向全体学生的写字比赛或抽查,定期举办作业展览。四是教导处通过开展听课、说课、业务学习、演讲比赛、教师业务大比武、评教活动,检查教师课内外用语、板书、教案、论文、布置批改作业等,约束教师言行,督促教师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五是设置语言文字规范化“监督员”岗,监督学校和班级的语言文字工作,监督全体师生的普通话和规范用字情况。
四、搭建平台,丰富载体,全面提升师生规范汉字书写应用能力
学校通过开展丰富的活动,着重培养教师和学生的书写能力,提高全校师生的规范用字能力。
(一)创新形式,激发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结合书香校园建设工程,组织学生开展主题征文、现场作文、经典诗文朗诵比赛、优秀作业展、主题手抄报评比等活动,进一步提高规范汉字应用和书写能力。
在学生中开展“社会不规范用字情况调查”活动。以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小组为单位,组织高年级学生调查社会上的不规范用字。各小组自查班级、学校的规范用字情况,然后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开展调查活动。学生根据调查情况写成调查报告,提出改进措施呈报有关部门。同时,学校还鼓励学生个人在上学、放学路上及出门游玩时留心寻找不规范用字或错字、别字、已损字,个人统计有关数字,评选校级“规范用字小卫士”。
我校还成立了中和少儿书画院,每周周二、周四下午第三节课开展活动,由专职教师辅导学生学习书法。书法教室内,墙壁四周都是师生的优秀作品,成为学生交流提高书写能力的去处。学校以培养学生正确“双姿”(坐姿和执笔姿势)为重点,开展“书写规范”活动,在校园内形成“人人爱书法”的文化氛围,把“写字育人”升华为“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学校处处飘荡着浓郁的书墨之香。学校还利用各种节日,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书法比赛,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展示学生特长,张扬学生个性。我校还为学生配备了抄写练字本、读书笔记本、手抄报、作文纸、诗配画等实践性练习用本(纸),既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规范汉字的书写水平。
(二)多管齐下,搭建舞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1.培训提高。利用每周的教师政治、业务学习时间,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校本培训。聘请书法教师和学校语言文字领导小组成员对全体教师进行校内培训指导,使教师的规范汉字书写的水平日益提高。
2.制度约束。“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写好字是规范汉字书写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学校为每位教师准备了练字用纸,配备了一块可供两面使用的小黑板,要求每位教师每周写一张钢笔字、写一块粉笔字,做到动笔就不苟,逢写必规范。教师全员参与,每周展评打分。同时,学校还把规范书写情况作为评估教学质量、评选优秀教师、评聘教师职务的一个重要依据。
3.活动促动。学校每学期组织开展写字教学优质课评选、教师基本功大赛、语文教师素养比赛、教师三字比赛、元旦教师书画展览等活动,丰富教师校园生活,提升教师素养,提高规范汉字应用能力。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全校老师的不懈努力下,我校学生的规范汉字书写水平不断提高,赢得了广泛好评。在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助推下,我校素质教育取得了辉煌成果,近两年来,获得了山东省教学示范校、山东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等十几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树立了“人文培德,魅力中和”的学校形象。
第四篇:汉字拼音生母表
汉字拼音生母表23个 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 c s(平舌音)zh ch sh r(翘舌音)y w
汉字拼音韵母表24个
单韵母6个a o e i u ü
复韵母9个ai ei ui ao ou iu ie üe er 前鼻韵母5个an en in un ün 后鼻韵母4个 ang eng ing ong
声调口诀歌
一个音节一个调,声调符号像顶帽。声调符号标在哪?只在韵母头上标。标调还要按顺序,i u并列标后边。轻声上面不标调,i 上标调点去掉。
j q x 与 ü的拼读儿歌
j q x真调皮,从不跟u做游戏。小ü碰到j 两点还念ü。yu拼读u也念ü。
q x,脱下帽子行个礼,去掉
第五篇:汉字的传统文化解读
关于汉字的传统文化解读的体会
视频公选课《汉字的传统文化解读》主要从 :文化视域下的汉字及其起源、汉字构形的文化特征、汉字中寓含的服饰、饮食文化信息解读、汉字中寓含的居住文化信息解读、汉字中寓含的行旅、祭祀文化信息解读、汉字寓含的婚姻、礼俗文化解读、汉字的形体演变与国学文献阅读、汉字的文化特征与使用规范、汉字的文化特征与对外汉语教学、汉字与网络语言
这几个方面来讲诉汉字的具体构成。
汉字,也称中文,是与汉语相对应的文字,它由4300年前黄帝的史官仓颉所发明,在古文献中被称为“书”、“书契”,到了汉代才有了“汉字”一词,用于指称中国汉族文字。汉字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在用的自源性文字,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字。汉字是表意性质的单音节文字,现代常用的汉字有四千到八千个,大多数是形声字。现代汉字的字体是经甲骨文-金文大小篆-汉魏隶书体-楷体-宋体演变而来的。在长久的实践中,中国汉族创造的辉煌历史和长久积累的知识都依靠汉字保存至今。作为记录、保存、传播知识的独特工具,汉字对中国和世界人类文明的进步,对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挥了伟大的作用,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久远而密切的联系。汉字的产生、发展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观。从汉字与西方文字的比较,与我国古代的生产关系、神崇拜、玉文化以及汉字的特点等方面,论述了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依存的关系:汉字里积淀着中国文化的结晶,中国文化也仰仗着汉字流传得更为久远。通过研究汉字的形、音、义可以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情况,揭示了汉字的优越性,从而确立了汉字自身发展的规律和方向。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许多字从外形上看可以知道它的大概意思。比如“日”形状像太阳,“月”形状像月牙。日和月都有光,两个合在一起更亮,这就是“明”。汉字的这个特点使它很容易受到人们主观意识的影响,因此,从汉字可以了解到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观念。
以汉字中的烹字为例,来解读其中的内涵。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中无“烹”,所以它的意义就由另一个字——“亯”(今“享”的本字)来分担了。“亯”当含有“相当、会通”意义时为“亨”—— 现在人们常的“亨通”一词中,“亨”和“通”的意思是相同的。“亯”当含有“烧煮”的意义时为“烹”。“这样,‘亯’一个字就分化成了 享、亨、烹三个字。”笔者据“亯”为“烹”义时的字形猜测,大概表现了“火”在未发明之前的上古时期我们的先祖“茹毛饮血”的饮食状况。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从这两则史料可进一步推测,上古时期的原始居民在食“鸟兽之肉”时,并不是把鸟兽的血肉直接抓在手中饮食,而是概用一些凹形的石器来盛之。此时“烹”的方法主要传说主要是由有巢氏发明的“脍”和“捣”。“脍”是指用石刀把肉割成薄片食用,“捣”是用石锤把肉捣松散食用,后来“周八珍”中的“鱼脍”和“捣珍”即是这种饮食方法的延续。因为没有佐证,仅为笔者的揣测而已。
“烹”字的出现也大概是人们懂得使用“火”之后的事。
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为醴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燧人氏“钻燧取火”的神话传说不仅见于上而两则史料中,而且也散见于其他如《白虎通义》、《绎史》和《论语》中,“燧人氏始钻木取火,炮火为熟,令人无腹疾。”火的发明与运用,使远古时期的人类的进化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从此结束了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进入了人类文明的新时期。火化熟食,不但人类扩大了食物来源,更为重要的是使人们减少了疾病,增强了体质,延长了寿命。“火的使用,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分开。”可见,“烹”是饮食文化的真正肇端,是人类进入原始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有火之后的主要“烹”法还处于“炮”、“燔”、“焙”、“烙”等原始“石烹”阶段,“炮”把带毛的肉用泥裹住放在火上烧烤,我们今天所食叫化鸡则是对其继承;“燔,炙也。”就是把肉直接放在放上烤,今天流行于大街小巷的烧烤,是在原始人饮食方法的基础上加上佐料而已; “焙”法是先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熟,类于我们今天的各种炒干果;“烙”,是用烧红的石子把食物烫熟,相当于时下的铁板烧。但这些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烹”。
“烹,煮也。”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烹”是原始社会晚期炊具和调味品发明以后的事。而这一切都发生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
据西汉刘安《淮南子》载:“黄帝作灶,死为灶神。”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作釜甑。”三国谯周《古史考》载:“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可见,在黄帝之前,先民虽然懂得用火烹食,但紧紧局限于“石烹”,而黄帝发明了炉灶,并且按蒸气加热的原理制造出最早蒸锅——陶甑,使人们蒸饭煮粥,“吃饭”的概念便产生了。而黄帝时期的夙沙氏“煮海为盐”,使人类饮食又进入“调”的时代,同时标志着人类真正进入现代意义上的烹饪时代,使华夏民族从饮食上摆脱蒙昧阶段全面迈上了文明时代
我从《汉字的传统文化解读》这个视频公选课中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核心是儒、释、道精神。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视觉符号,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的载体。在当今社会,有些年轻人用键盘输入取代手写汉字。不认识繁体字,无法读懂古代优秀典籍,网络新词不断地被创造,很多汉字的字义已经和原义相去甚远,很多人崇尚西方文化无视中国传统文化,丢弃传统伦理道德,人生观价值观出现扭曲,凡此种种表明应用好汉字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