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罪犯观后感

时间:2019-05-15 15:17: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潜罪犯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潜罪犯观后感》。

第一篇:潜罪犯观后感

潜罪犯 观后感

潜罪犯是电视剧潜行狙击的电影版。电影很长,其中我最喜欢的角色就是梁笑棠Laughing sir,他是一个非常另类的教官,他嚣张 浮夸 不依规矩办事,凡事去尽没有底线的作风,不容易被学员接受,亦惹来同事与上司的不满。但是立青一直追随着Laughing,虽然他的很多行为在他人眼里是背叛警队的,但立青相信Laughing不是这种人。所以当Laughing以谋杀苏星柏被判入狱后立青便申请去监狱当狱警。并配合Laughing给予他情报。Laughing在狱中认识因贩毒被捕的大学教授霍天任,教授表面斯文,但其实懂得犯罪心理学 能用语音攻陷他人内心,原来教授是高智商犯罪心理学家,能洞悉对方内心秘密,无声无息掌控他人,而且苏星柏的妻子姚可可也被他的心理催眠所控制。当Laughing看出这点后便开始着手调查他。在电影版中Laughing的联系人不再是巩sir而是新出现的一名隶属于保安局的漂亮MM。Laughing入狱是再次担当卧底的。当日杀死苏星柏是另有其人,而且牵扯的势力可能还有警队中的黑警。

Laughing开始主动接触前毒品调查科警长‘大切’想从中套出黑警名单,在教授的帮助下得知黑警名单。本以为Laughing的任务已经结束可以让他出狱重获自由身,不料保安局副局长被人杀死连带证物被抢,无法证明Laughing是无罪的,继续待在监狱中。与此同时教授就贩毒案上诉成功,重获自由。在教授的暗中操控中,监狱囚犯暴动。Laughing带着前金三角贩毒领袖逃出

狱。

事情并非这么简单,Laughing发现金三角毒贩要与黑警进行一次世纪毒品交易。他必须阻止这一切的发生!在黑警卓敬全上任成为新警务处长的日子,Laughing想要与卓敬全及教授一起同归于尽。后姚可可发现苏星柏被杀秘密,并杀死教授。Laughing被警察射伤。卓敬全被打得半死。

看完这部影片有很多感触,Laughing一直是一个好人,不被警队表彰升职却还落得被身重数枪的下场。后来陈老师告诉我们这是因为法律体制的不同所导致的结果。大陆实行大陆法系而香港实行英美法系。二者的区别在于:

1.在法律思维方式方面 大陆法系属于演绎型思维,普通法系属

于归纳式思维,注重类比推理。

2.在法的渊源方面 大陆法系国家一般都将公法与私法的划分

作为法律分类的基础,普通法系则是以普通法与衡平法为法的基本分类。

3.另外 两大法系在法院体系 法律概念 法律适用技术及法律

观念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差别。

所以潜罪犯在国内上映的版本中Laughing最后是获得了警队的无数荣誉的,而港版的结局则是以Laughing中枪的悲惨结局为收尾。

不同的法系到底存在多大的区别呢?我们就以最近很热门的‘婚姻法’为例说说两者的区别吧。

1.香港法律规定的条件:

资格条件 香港《婚姻条例》规定,在香港注册结婚,不论男女年龄均满16岁;已满16周岁不满21周岁的人结婚,还要获得其父母或合法监护人的同意,并且结合的男女之间不存在禁止的近亲属的范围。

2.大陆法律规定的条件

资格条件 大陆《婚姻法》规定,在大陆登记结婚的年龄,男方不得少于22周岁,女方不得少于20周岁。

简单的资格条件就存在不小的差异,首先结婚年龄比香港晚了几年,并且没有经他人同意的限制,提倡婚姻自由,合法婚姻的结合不受干涉。禁止患有恶性传染病特别是有可能传染给下一代疾病携带者结婚,并禁止直系血亲以及三代以内傍系血亲结合。在知道这些实际例子以后我更加清楚的知道不同法系所存在的差异是多么的大。现在的我们应该好好上政治课 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这样才能用法律保护自己。

陈仁君

亲~ 好评吧~

第二篇:潜罪犯观后感

Laughing Gor之潜罪犯———如何维护公平与正义

严刑逼供一个嫌疑人与拯救多数人的生命,你会选择哪个呢?这是电影开篇给我们的思考题。一个触碰人权,一个关乎生命,当它们同时掉进海里,你会先捞谁?

对与错,是不是有一定定义?黑白该怎么分辨?对与错是一个价值观问题。但是,什么样的价值观才是正确的,标准是什么?“在这个世界上,顺从权利就正确,不配合主流社会的要求就有病”霍教授道破了这个标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梁文道曾说过:“公道是大多数人的共识,但共识并不代表绝对正义”可是有多少人明白呢?法律成了主流价值观的护身符。可是“法律是记得利益者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的!”霍一语击中其本质。所以,他有一个看法:犯法,不一定是犯罪。影片中,他一直在传达一个理念:这个世界不一定非黑即白,中间有很多灰色地带。很赞同这样的理念。(ps:Laughing在《潜行狙击》里曾跟jodie说奶茶和咖啡是可以混合一起喝的,他做事没原则只有目的正确与否。但他这次在影片中却不能容忍黑白混合,不赞同黑白双雄。导演穿帮咯~)

“ 铜墙铁壁与鸡蛋,我们永远站在鸡蛋那边。”可怎么站?“在合法的途径下,得不到这个世界的公平对待,只能通过不合法的途径来拿回本属于自己的东西。”“这个世界不应该这样(不公平不正义),也可以不是这样。”“不满意这个制度就要走进这个制度去拆散它。”于是,他们行动了。黑白合流,毒品循环买卖,撒网捕毒品买家,又没有流入市场。毫不避讳地说,这是一个很伟大的方式,以之维护公平与正义。

回到开头的选择,为了拯救多数人的生命,站在功利主义立场,霍教授选择了:严刑逼供(尽管研究表明这种做法的准确率非常低)。他的方式是革命,可革命是要流血牺牲的。毛泽东当年也说过,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历史上的每一场革命,都是从犯法开始。”只不过,毛成功了,按照party的理念改变中国,而教授失败了,变成不合法的行为。历史以成败论英雄。

其实是很赞成教授的理念的,那是一个理想国来着,他跟欧文一样努力争取过但是以失败告终。两年前看的《人间正道是沧桑》,在瞿恩的理想主义和董建昌的现实主义之间,我如果回到那个年代会选择董建昌,因为放在当时我看不清未来。但现在变了,选择教授放弃Laughing,“我觉得目标正确就行了。”

是啊,站在鸡蛋边上是正确的,可是有不同种方式,革命是一种,制定规则是另一种。法律是社会的游戏规则,霍自己也会说“不满意这个制度就要走进这个制度去拆散它。”不满意这个游戏规则就争取制定新规则。起码,社会或多或少有给予我们制定游戏规则的权力的民主。追求理想世界,未必需要流血。

最后闪烁这人性的光辉,Laughing救了可可一命;jodie捐献器官。只是,在神的面前,Laughing和霍教授,一个维护法律,一个维护正义,都倒在血泊里······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借用龙应台的话说明我为什么写这篇日志:孩子,你是否想过,你今天有自由和幸福,是因为在你之前,有人抗议过、奋斗过、争取过、牺牲过。如果你觉得别人的不幸与你无关,那么有一天不幸发生在你身上时,也没有人会在意。

—— 我相信,唯一安全的社会,是一个人人都愿意承担的社会,否则,我们都会在危险中、恐惧中苟活。

第三篇:原罪犯观后感

原罪犯观后感

被囚禁十五年,复仇,血腥,变态,这些都先不谈。只谈一小部分我的感想。

电影中的两对,一对是姐弟,一对是父女。他们的爱情都参杂着别的因素,比如,前一对相爱时很年轻,应当有青少年对性的懵懂与好奇。而后一对就更难说了,他们的相遇和第一感觉都是在催眠的暗示下形成的,而后才产生的爱情,这其中还包括吴大秀十五年中被压抑的性。这样说的话,就又出现了一个问题,他们之间有爱吗?

婚姻,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才是正统的爱情与性的发生地。孰不知它只是原始社会为了保证人类繁衍与巩固社会地位而设立的。与爱,与性,都无关。为了培育出更好的下一代,近亲结婚当然要禁止。

影中姐姐因为舆论而自杀,父亲因为怕真相伤害女儿而乞求、割舌,这一切,都是因为人类把自己框架的太规矩了。而人类又都离不开这个被框架好的集体,因为他们害怕孤独,只有相同才有安全感。所以,他们也厌恶那些要破坏规矩的人,包括自己。他们与生俱来的原罪意识时时纠缠着自己,只好用用转移的方式来洗涤罪过,希望从而获得新生。

整个故事围绕原罪而发展,因对原罪的忏悔,前者选择死亡来保护爱情,后者选择忘记身份来保护爱情,一生一死,都体现了他们对爱情的重视以对及罪恶的逃避。因为爱,太多事没法解释,太多事不用解释。

我们之所以爱得有限,因为我们的爱被限制;我们之所以感到惶惑不安,因为被称为命运的东西我们从来都看不见;我们不得不压抑那些像野草一样疯长的念头,因为我们自知一旦放任将没有能力圆满收场。

或许,你我都是被囚禁于此的罪人吧。直到我们深切地意识到自己的罪恶之源,甘愿受到惩罚之后,才会得以释放,才会彻底自由,才会在爱的怀抱里,舒展孩子般纯真的笑容。

从这个电影中,我们要学会关爱人们的心灵,促进心灵的健康发展,不要让这个社会变得

更加的丑陋,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创新,关爱整个社会,促进社会向一个好的方向发展。

第四篇:原罪犯影片观后感

机电111202班张远杰2011120102

31《原罪犯》影评

纵使我是一个禽兽,难道就没有生存下去的资格吗?——《原罪犯》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一直是一部电影结局的最好的一种形式。那种从开始就能够预料到结局的电影可能会是一部好电影,但绝不会是一部能发人深省,震撼心灵的电影。这部电影给我们真正深入到灵魂的触动是什么?同情?憎恶?都不是,在观看这部电影之后,我深切地觉得它触动的不仅仅是情感,更深层次的是触动到了我们内心的社会价值体系!我们一直生活在常理的社会之中,影片中体现的不伦之恋既让我们无法接受却同时让我们心生同情乃至滋生出一种轻微的认同感。正是这种矛盾与我们思想观念里的根深蒂固使我们的内心发生深深的震撼,引发我们的深思!

原罪犯:犯罪的究竟是“原罪”还是人?亦或者都没有错? 原罪一词来自基督教的传说,它是指人类生而俱来的、洗脱不掉的“罪行”。在这部电影里在我看来真是这种突破世俗的不伦之恋。亚当夏娃违背伊甸园的规则偷吃禁果是为原罪,那李秀珍于他姐姐,吴大秀与他女儿这种打破世俗观念规则的爱情又何尝不是这种原罪呢。那么,错的就是爱情吗?还是错的是这些为爱情而走上复仇的人?我无法得出结论。李宇珍因为姐姐的死,将对姐姐深切的爱化为对吴大秀强烈的仇恨,可恨却又可怜!这样一个变态,你却无法去痛恨他。就算你之前与吴大秀多么站在一条线上,多么同一阵营。但看到最后他举起手指,做出扣扳机的动作,并终于去见他姐姐的时候,你还能恨得了他吗?比死了那个人更悲惨的,是还活着的那个人啊!吴大秀遭遇惨痛报复家破人亡究其原因竟是当年因为大嘴巴而导致李秀珍姐姐的自尽,可怜之余却也同样可憎!这样一大出悲剧之下,我们该恨的究竟是谁?那原罪犯的犯究竟是谁?李宇珍?吴大秀?还是社会的世俗观念?他们真的有谁错了吗?我无法得出结论。

关于这部电影的结构设定:

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将出人意外与讽刺贯穿了整部电影结构之中,我们永远无法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这不正是一部电影能从头到尾吸引我们的所在么?片子的一开始,吴大秀大叔被关了15年,挖了多年地道的他,眼看还有1个月就可以逃出去了,谁知道竟然被放了出来!多年的苦功立马变作无用功。还有,他在监禁中,列出了可能绑架他的人的长串名单。真是每个人都有嫌疑。可是偏偏绑架他的就是这么个他完全没有放在心上的人。最最讽刺的还是那个乱伦的关系。自己患难与共的年轻女友竟然就是自己的亲身女儿。而作为影片线索李秀芽与吴大秀之间的关系更是出人意料。从吴大秀回忆起李秀芽的青春活泼所用的大篇篇幅让我们浮想联翩?当年他们是不是恋人?是不是因为吴大秀而死?到后来吴大秀撞见他们姐弟之恋的时候我们仿佛恍然大悟,将之与吴大秀的大嘴巴联想起来,以为她是自杀的,然而在影片高潮之处由吴大秀指出李秀芽是被她弟弟杀死的,再次将我们的心提起来,然而在最后李宇珍的回忆中,我们看到的确是一个少女从容赴死的唯美凄凉的画面,又瞬间构造出了一个出人意料却让我们最能接受的故事,于是李宇珍的恶也变得不在狰狞,这一刻,整部片中再无善恶。

电影中的经典台词:

1:纵使我是一个禽兽,难道就没有生存下去的资格吗?

2:寂寞的人就会产生幻觉,看到蚂蚁。因为蚂蚁是群居动物,所以寂寞经常让人联想到蚂蚁

3:我变成一个魔头,不知道报仇之后,还可不可以变回本性

4:那么,要报仇,还是要寻找真相?

5:报仇可以消气,报仇有益健康,不过,报完仇又如何?旧日的创伤一样会隐隐作痛 6:我姐姐不淫荡,你一定要相信

机电111202班张远杰201112010231

7:无论是沙子还是石头,落水斗一样沉

8:现在,我做人还有什么意义

9:我们姐弟俩,明知道不能相爱而相爱,你们办的到吗?

这些台词究竟好在哪儿?我个人认为它们让我们难以忘怀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处于故事的每一个细微的转折之处,耿直那个要的是通过这些转折所给我们传达的信念。尤其是第一句话:“纵使我是一个禽兽,难道就没有生存下去的资格吗?”这句话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个说的人选择了死,第二个也就是吴大秀为此选择了生。那么,这个问题我们的答案呢?当世界已完全限于黑暗中之时,我们应该怎么选择?自我放逐?继续伤害?还是在绝望中寻求幸福?吴大秀在面对与女儿的不伦之恋是,坚持还是放弃都是一种深沉的伤害,在这两难之前。导演给了我们一个似乎能够接受的结果——选择失忆然后继续去爱。但是吴大秀正的失忆了吗?面对女儿的寻找,他们相拥的那一刻他那痛苦而又幸福的泪水又作何解释?

感想:

写到这里,我不禁思绪万千:我们都爱如果,那如果当初吴大秀管住了自己的嘴巴又或者他根本没撞见这一切,那是不是一切都是幸福的?我想不是的,或许这个“吴大秀”会获得解放与幸福,但终究只是将这个悲剧变成另一个悲伤的故事,当李宇珍与她姐姐那不容易世俗的感情出现之后,悲剧就已经出现了,区别只是在于是发生在这个“吴大秀”的身上还是另一个“吴大秀”了。

虽然悲剧不可避免,我还是想表达,对于个人而言,却也还是一个警醒——谨言慎行,也许我们做的一件小事说的一句话却可能给别人带来不可抹灭的伤害。当然,可能我们不会遭到报复,但何必为害?到这里,我又想起影片中的另一句台词:“你知道你为什么会想不起来吗?不是因为被催眠了,是你忘记了,仅仅是忘记了而已。”

第五篇:《英雄与罪犯》观后感

《英雄与罪犯》观后感

计科0407王士伟

在看了《法律基础》课上老师给我们放的《英雄与罪犯》案例后,我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于是又上网查阅了相关报道,重温了一下这个耐人寻味的案例:

事情要追溯到2004年8月14日的下午。当时,成都成华区某村的李女士正遭两男子飞车抢夺项链,司机张德军等人闻讯后驾驶自家轿车追击抢匪并报警。当追至三环路龙潭立交桥时,摩托车与右侧立交桥护栏和张德军驾驶的轿车发生碰撞后侧翻,开摩托车的男子胡远辉当场坠桥身亡,后座男子罗军左腿骨折后被截肢。事后胡远辉的家属和罗军向成都市成华区法院提起刑事自诉附带民事赔偿诉讼,要求以故意伤害罪追究张德军的刑事责任,并赔偿原告人民币56万元。一时间,群情激愤,舆论哗然。2005年12月7日,一审法院宣判被告人张德军无罪,且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后原告以原判事实不清、判决不公、偏袒被告等为由,向成都市中院提出上诉。成都市中院于2006年2月28日开庭,二审法官认为:本案中被告人张德军主观心态是将犯罪嫌疑人扭送至公安机关,客观上的行为不违背法律规定,因此主、客观都不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同时,本案被告人的行为依据刑事法律认定无罪,加之原告未能提供充分证据证实其主张,故同时驳回其要求被告人承担民事赔偿的诉讼请求。张德军在决定飞车追劫匪时,只是短短的一瞬间。但这一瞬间的行为,却给张德军带来了延续24个月的麻烦,着实令人感叹。

早就受到人们英雄般尊崇的张德军,走出法庭再次成了推崇正义和良知之人眼中的明星,大家为明星的胜利欢呼、鼓掌!明星被大家高高举起。“歹徒还有脸来告”、“见义勇为肯定不会错”类似的话被热情、善良的人们欣喜地念叨着。几近狂热的人群好像忽略了重要的一点:法院宣判的理由是“摩托车与右侧立交桥护栏和张德军驾驶的轿车发生碰撞后侧翻,致使罗军从摩托车上摔落桥面,造成骨折,胡远辉摔落桥下死亡”。此客观描述即表明“张德军故意用轿车撞翻摩托车”是不成立的,而不是像人们想像的张德军因为见义勇为所以无罪。对这一点,张德军自己很清楚,所以他一直重复“法律是公正的”而不是“我是见义勇为的英雄”。部分媒体以“见义勇为撞死歹徒无罪”为题进行报道实在欠妥,这既不是法院的观点也不是张德军律师的辩护意见。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将这一见义勇为案例发布为典型案例时表示:对于任何公民在制止、扭送正在实行犯罪或犯罪后被发觉的犯罪嫌疑人时,犯罪嫌疑人为逃避抓捕所造成的被伤害后果,扭送公民不应当承担刑事及民事责任。

谈到见义勇为,真的非常具有可“讨论性”。在历史上,见义勇为是一种道德约束。其在《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看到合乎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其最早出现于《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进入二十世纪,见义勇为被写入了各地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中,已经不仅仅是道德约束了。但各地颁布的关于见义勇为的地方性法规,不是规范公民之间行为的民商法规,其内容也仅限于为政府评价公民的见义勇为行为设置标准,为见义勇为的奖励设定范围,明确奖励的方式与数额等。的确,任何一部法规都没有强制每一个公民必须见义勇为。相反,一些地方甚至不鼓励未成年的中小学生见义勇为。对一般公民来说,见义勇为仍然是一种道德上的约束和要求,而不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定义务,正是基于此,更显得弥足珍贵。(观后感 www.xiexiebang.com)所以会有那么不相识的人支持张德军。

见义勇为与刑法上的正当防卫有着密切关系,法律规定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于什么样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什么样的行为不属于,法律亦有明确规定。而见义勇为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正当防卫时,当然要受有关正当防卫的法律规定的约束。可能正是因为抱着认为张德军的行为有可能防卫过当心理,胡远辉的家人和罗军才会在公安部门不予立案后,仍坚持打刑事自诉官司。

诚然,法律人习惯在法治的背影下,以法律的尺子去丈量见义勇为者的功与过、罪与非罪,尽管这样的争议同样激烈。但普通民众更愿意在一种普遍适用的道德观下观察见义勇为者的命运----这种对他人的观察背后又源于对自我的关怀。从法律经济学上分析,如果因见义勇为而造成的犯罪人的人身或财产伤害得不到法律的豁免,那么日后敢于见义勇为的人必将大大减少;相应地,抢劫者就会更加肆无忌惮----因为抢了你你也不敢追!既然见义勇为者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和鼓励,而单纯依靠警方的打击又总是力不从心,抢劫风潮四起将很可能成为人们最不愿见到又必须面对的事实。

在一个法治国家,业已施行的法律必须得到尊重。衡量见义勇为者的罪与非罪,责大责小的确应交予法律。从法律上讲,并非所有见义勇为的行为都能得到“伤害豁免”。如果被害人在遭遇抢夺或抢劫的过程中进行了抵抗,并造成劫犯伤亡,被害人并不需要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因为这是法律所允许的正当防卫。如果劫匪已被制服或已失去伤害能力,被害人或围观群众继续对劫匪进行殴打进而造成劫匪伤亡,则构成违法,这是法律所不予保护的“防卫过当”或“故意伤害”。然而现实生活中毕竟不像教科书中的举例这般简单,以张德军的见义勇为来说,罗军等人的抢夺行为是否已经终了?抢匪是否已经脱离了群众的控制?张德军的飞车追赶是否可视为“正当防卫”?逼停抢匪是否为当时的不二选择?这些都构成了颇费思量的法律技术问题。主张张德军有罪且应予赔偿的主要理由在于:采取短距离逼堵这种方式“不恰当”,而即便是犯罪分子也享有生命健康权。但在我看来,这一个案其实与劫犯的生命健康权无关,当劫犯实施犯罪时,他已经对自己的生命健康权失去了应有的尊重。因为对张德军这样一个旁观者来说,驾车追赶并逼堵劫匪是一个最为可行的现实选择:逼堵的意图在于堵,并不在于想要侵犯劫匪的生命健康权。如果劫匪真的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就应该停车,放弃逃跑,中止犯罪。

劫匪“倒打一耙”是利益使然,并不难理解。但令人费解的是,一些法律界人士竟也为劫匪的索赔鼓呼。试问,其欲张扬的法理究竟何在?我们不去指责劫匪自己对生命的淡漠,反而将责任强加于见义勇为的司机,又何其忍心?“法律不能强求人们做不可能做到的事”,对见义勇为者,法律也不能强求他们必须保证高速逃跑中的劫匪不受到任何的身体伤害。劫匪当然有生命健康权,但这项权利首先应由劫匪自己去珍重,而不能奢求他人的保护。

下载潜罪犯观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潜罪犯观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怒海潜将》观后感

    《怒海潜将》观后感 《怒海潜将》观后感1 主人公卡尔出生在一个美国黑人家庭,由于种族的缘故决定了卡尔的一生不可能会有什么作为。卡尔从小见证了父亲为了耕地而磨破的双手,......

    《怒海潜将》观后感

    《怒海潜将》观后感 《怒海潜将》观后感1 观看了影片《怒海潜将》,看完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静下来后,又给了很多的思索。男主人公卡尔那份矢志不渝的精神深深地震撼我的心灵。......

    怒海潜将观后感

    篇一:怒海潜将观后感卡尔-布拉希尔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关键在于毅力和意志。当连公平竞争的机会都没有时,他没有放弃;当白人都歧视他时,他没有放弃;当考试成绩只有37分并......

    《怒海潜将》观后感

    《怒海潜将》观后感——在种族歧视和官僚作风中奋起2008 社会体育 万帅20083664怒海潜将,一部励志片;怒海潜将,一部奋斗史;怒海潜将,更是一部反映种族歧视和官僚作风的片子。在这......

    《怒海潜将》观后感

    篇一:电影《怒海潜将》观后感左丽娜他的肤色注定了他受到的待遇。上学被人歧视,参军也是。卡尔圆睁着他漆黑的眸子,却不肯垂下他的头颅。他想做潜水员,那时美国没有黑人潜水员。......

    《怒海潜将》观后感

    《怒海潜将》观后感 导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怒海潜将》观后感,欢迎阅读! 【篇一:《怒海潜将》观后感】看完这部片子内心有一种深深的触动。觉得人活着就要有目标,有理想„„ 男......

    怒海潜将观后感

    怒海潜将观后感 篇一:怒海潜将>观后感卡尔-布拉希尔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关键在于毅力和意志。当连公平竞争的机会都没有时,他没有放弃;当白人都歧视他时,他没有放弃;当考......

    电影怒海潜将观后感

    篇一:心中有目标,成功没借口:“怒海潜将”观后感韩雪卡尔-布拉希尔成功了,一个黑人,一个装着假肢的黑人,面对上司的刁难,穿上290磅重的潜水衣当众走完12步。这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讲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