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时代

时间:2019-05-15 15:15: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时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时代》。

第一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时代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时代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行全面部署,是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的一次历史性跨越,充分体现了党在治国理政上认识的突破、手段的创新,有力彰显了新形势下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凝聚了全党智慧,体现了人民意志,必将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学习全会精神,最重要的一点体会就是,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回顾我国法治建设历程,一条基本的经验就是,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只有通过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才能有序推进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进程,才能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未来5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突出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内在目标,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度动力和根本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我们党必须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全局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迫切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更是一次全面的制度创新。我们要勇于把自己的思想从各种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但观念的变革容易受到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影响与束缚,容易停顿、反复甚至逆转;因此,我们更要把法治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式和有效载体,通过制度供给、制度导向、制度创新来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制度空白、制度缺陷和制度冲突,真正把科学发展建立在制度化的基础上,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内。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越是从发展的早期进入发展的中期和后期,越是从粗放发展阶段转向科学发展阶段,就越需要通过法治来克服在发展过程中个体行为选择和政府决策行为选择的功利化、短期化、表面化现象,纠正各种重速度轻效益、重总量轻质量、重效率轻公平、重局部轻全局、重当前轻长远的做法,建立健全一整套支持、推动和保障科学发展的长效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从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迫切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不断扩大人民民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在当代中国,要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法治对人民民主的根本保障作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由于我们党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才有力保证了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保证了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保证了党与国家最高领导权的平稳交接和党的领导集体坚强有力,保证了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我们必须把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的基本方式和依法行政的基本准则全面落到实处,不断提高依靠法治治国、执政和行政的水平,努力开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时代。

(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任务。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纠纷持续高发多发,触点很多、燃点较低、处理不易。一些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意识、能力和责任感不强,容易导致处理失当、激化矛盾,甚至演化成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法治是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方式,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集中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重要基础。在我国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要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正、民心稳定、长治久安,根本上要靠法治,要靠全面推进和落实依法治国。应通过整体、全面、合理的制度安排,从制度上理顺各种利益关系,平衡不同利益诉求,努力以制度防纠纷于未起、化矛盾于未发,从源头上有效预防与减少社会矛盾和纠纷。诚然,法治建设的成效有一个从小到大、从隐性到显性的过程,难以立竿见影,快速见效。但是,法治的导向和预期作用却使其收益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雪球效应,法治执行得越持久、越稳定,其成效就越成倍放大;而如果我们现在在法治建设上稍有松懈,未来出现的问题就可能是全局性、长期性甚至是灾难性的,解决起来事倍功半,积重难返。总之,我们只有把法治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牢固基石,把以人为本、公平正义作为法治建设的灵魂,把切实保护每个公民的每一项合法权益作为法治建设的根本任务,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迫切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党,关键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执政方式的与时俱进和制度创新,突出体现了执政党在领导国家法治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关键性,有力地巩固了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提高了党的执政水平。通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把党的意志和路线方针政策规范化、程序化、法律化,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是我们党有效应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以及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正如胡锦涛同志所

深刻指出的:“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二、围绕法治建设的重点环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十分庞大和复杂的综合性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整体规划、突出重点、统一实施、狠抓落实。

(一)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加强立法、有法可依,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首要前提。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但是,如何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新要求,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仍然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

我们要自觉适应形势任务的新变化,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努力推动立法从主要服务于经济增长的速度、总量和规模,向更加注重服务于经济发展的效益、质量和方式,推动科学发展转变;从主要进行有关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立法、致力于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向更加注重有关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立法、同时着力于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服务型政府转变;从主要强调立法的数量和速度,向更加注重立法的质量和效果转变。这就要求我们重点加强完善经济体制、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促进文化建设、保护生态环境、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以及规范制约权力等领域和方面的立法。要完善科学民主立法机制,创新公众参与立法方式,扩大立法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以保证立法真正遵循客观规律、集中公众智慧、实现人民利益,切实增强法律法规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推进依法行政,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到2020年实现“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目标。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推进依法行政”任务、2004年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以来,我国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打下了有力基础。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国依法行政的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还存在着“形式化”、“口号化”、“实用化”的倾向。在我国,行政机关承担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的繁重管理任务,实施80%以上的法律法规,其行政能力和执法水平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不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就不可能做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就不能说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正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目标的重大意义所在。从现在起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只有8年期限,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我们要围绕行政决策、行政执法、行政公开、行政权力监督、行政化解矛盾纠纷等主要环节深入推进依法行政,着力规范政府行为,特别是要紧紧抓住行

政机关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这个重点和难点任务,完善执法体制,创新执法方式,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经济社会秩序。

(三)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深化司法改革、保证司法公正,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党的十七大以来,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逐步向纵深推进,取得重大进展。但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有着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司法体制改革仍然任重道远。当前,我们要切实按照党的十八大确立的“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的目标,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要继续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努力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审判权、检察权运行机制。要严格规范司法行为,大力推进司法公正和司法公开,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公开日益高涨的关注和要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要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提升法官、检察官的司法理念、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切实维护司法公信力和权威。

(四)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努力建设法治社会,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提出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认识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大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准确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精神,是全面反映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精神,是集中代表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精神,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人民群众是法律实施的重要主体,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力量,要通过在全社会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使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真正进社区、进乡村、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并逐步深入人心。要创新法治宣传方式,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抵御错误观点的干扰和影响,让社会公众在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认识和信仰。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高度重视道德对社会公众的规范作用,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文明道德风尚,形成依法维护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现代公民意识。

三、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推进依法治国的意识和能力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是党的十八大根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形势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一)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学法、尊法、守法,努力提高法治思维水平和能力

各级领导干部作为执掌党的执政权和国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公权力的特殊群体,作为运用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的执政主体,必须具有较高的法治思维

水平和能力,就像其必须具有较高的理论思维、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水平和能力一样。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水平和能力是其法治意识和能力的集中体现。所谓法治思维,在本质上区别于人治思维和权力思维,其实质就是各级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必须时刻牢记人民授权和职权法定,必须严格遵循法律规则和法定程序,必须切实保护人民权利和尊重保障人权,必须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自觉接受监督和承担法律责任。因此,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认真学习宪法和法律,真正尊崇宪法和法律,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自觉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切实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努力做到越是工作重要、越是事情紧急、越是矛盾突出,越是自觉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

(二)各级领导干部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善于运用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这是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客观实际和紧迫需要作出的一个重要论断。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稳定的难度在加大,复杂性在加深,利益冲突在加剧,各种矛盾的关联性、集聚性、突发性进一步增强,加上互联网、手机媒体、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广泛运用及其对负面新闻和社会情绪的放大效应,很容易引发矛盾冲突和局部危机。同时,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和权利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对公平正义和公共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既给我们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带来很大压力,也增添了内在动力。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刻认识改革发展稳定新形势对法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深刻认识法治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强大推动力,是一个地方的重要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坚决纠正把法治与改革发展稳定对立起来,认为依法办事束缚手脚、妨碍改革、阻碍发展、影响维稳的不正确观念和做法,真正做到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努力使改革发展稳定进程与法治建设进程相协调、相统一。

(三)各级领导干部要大力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

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法治建设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真正把思想认识从重经济建设、轻法治建设的观念中转变过来,把法治建设从重立法重形式重宣传、轻执法轻落实轻效果的倾向中转变过来,把法治工作从重治民重处罚重管理、轻治官轻教育轻服务的方式中转变过来,在重视程度、领导力度和推进速度上都进一步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各地区、各部门要建立健全由一把手挂帅的推进法治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党政主要领导要切实担负起推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统一领导本地区、本部门的法治建设工作,把法治建设任务与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一起规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考核,深入研究解决法治建设面临的重大和突出问题,及时消除影响和制约法治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重视提拔使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强且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要加强法治建设考核工作,把推进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公务员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使法治建设真正成为一种硬标准、硬要求、硬约束。要勇于实践、敢于开拓,既要积极借鉴、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法治文明成果,更要立足我国国情总结自己的法治经验、适应自己的法治需求、彰显自己的法治特色、创新自己的法

治举措,决不搞“全盘西化”、决不搞“全面移植”、决不搞“照抄照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总之,只要我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法治规律与中国国情的创造性结合,坚持自上而下有力推动与自下而上全民参与相结合,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就一定能开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局面,就一定能取得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成效,就一定能在社会主义中国创造出与经济建设奇迹相媲美的法治建设奇迹。

第二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96分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考试标题

下试卷 本试卷共有判断题 10 道,单选题 25 道,多选题 15 道,总分 100《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分,60 分及格。

所属课程

下 倒计时 49:36

一、判断题(10 道)

1.保证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

正确 错误

2.伴随改革发展和民主政治的进程,完善法律体系将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长期任务。

正确 错误

3.以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对法治政府建设非常重视。

正确 错误

4.领导干部行使权力时,必须遵守合法性要求。

正确 错误

5.理论界对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及走出目前依法治国的困境等问题,都做了深刻的理论阐释。

正确 错误

6.十八大提出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正确 错误

7.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路,依法治国贯穿其中,无论是改革还是反腐,都强调要在法治的框架下进行。

正确 错误 8.第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正确 错误

9.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政府维护。

正确 错误

10.我国法律体系的形成只是实现了立法工作的阶段性目标,并不意味着立法任务的终结。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25 道)

1.中国共产党能够以其独特的魅力,最后成为执政党,其中三大纪律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下面属于三大纪律的是:()。

A.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B.说话和气 C.借东西要还 D.买卖公平

2.()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关键。

A.以人为本 B.科学发展 C.以德治国 D.依法行政

3.规则在适用中具有()特点。

A.灵活性 B.分轨性 C.专一性 D.针对性 4.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非正常上访行为,则依法予以()。

A.取缔 B.逮捕 C.打击 D.罚款

5.城管粗暴执法凸显()缺位。

A.合法性思维 B.权利义务思维 C.公平正义思维 D.责任后果思维

6.()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A.德治 B.法制 C.人治 D.法治

7.()是党的宗旨在法治领域的具体贯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

A.依法治国 B.执法为民 C.服务大局 D.党的领导

8.依法治国是()法治的路径,它与法治是根本一致的,它是通向法治的必由之路。

A.实施 B.开展 C.实现 D.预设

9.新形势下,党和国家选人用人的标准是()。

A.学历高 B.富有创新精神 C.经验丰富

D.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10.法治思维的前提和基础是()。

A.德治 B.以民为本 C.法治 D.法律

11.()提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A.十七大 B.十八大 C.十八届三中全会 D.十八届四中全会

12.法的()是指法是事先而不是事后制定的,人们可以根据预制的法律预期自己的行为后果。

A.预设性 B.正义性 C.至上性 D.公开性

13.()是我国的根本大法。A.宪法 B.民法 C.刑法 D.行政法

14.(),是我们党培养干部的目标。

A.和谐发展 B.以人为本 C.任人唯贤 D.德才兼备

15.习近平在政治局第()次集体学习讲话中提到,要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公开的关注和期待。

A.三 B.四 C.五 D.六

16.法治的核心是()。

A.权利的保障性与权力的制约性 B.法的存在 C.法的正义性 D.法的至上性

17.()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A.社会主义制度 B.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C.民主集中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8.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是为了()。A.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B.解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C.建立一个好制度 D.改变我国的落后制度

19.()是世界各国通过实践总结的治国原理,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A.人治 B.法制 C.专制 D.法治

20.()强调党风廉政建设要从具体事件抓起。

A.朱德 B.邓小平 C.周恩来 D.毛泽东

21.“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这句话出自()。

A.伏尔泰 B.狄德罗 C.霍尔巴赫 D.卢梭

22.()是国家权力的主体。

A.政府 B.公务人员 C.人民群众 D.军队

23.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通过十年的努力,依法行政的目标是建设()。

A.责任政府 B.法治政府 C.法制政府 D.阳光政府

24.两千七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提出了“()”的思想。

A.以法治国 B.以人治国 C.以德治国 D.以政治国

25.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A.民主政治 B.协商民主 C.民主化 D.法治建设

三、多选题(15 道)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意义主要包括()。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B.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C.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

D.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需要

2.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

A.首要任务 B.基础性工作 C.根本任务 D.全局任务

3.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的法治政府。

A.职能科学 B.权责法定 C.执法严明 D.公开公正

4.目前我国依法行政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表现在()。

A.有的地方、有的政府和政府部门决策不科学、不民主和不依法 B.执法不作为问题日益凸显

C.执法不重视程序、违反程序的问题较为普遍 D.一些执法人员素质、水平不高

5.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

A.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B.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

C.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 D.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6.目前我国法治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A.保证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机制和具体制度还不健全 B.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执法司法问题还比较突出

C.一些公职人员滥用职权、失职渎职、执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严重损害国家法制权威 D.公民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的宪法和法律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7.中国宪法的作用包括()。

A.健全和发展了民主政治 B.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C.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D.促进人权事业和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

8.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包括()。

A.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B.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C.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D.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9.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A.法治思维 B.法律意识 C.法律体系 D.法治方式

10.规则不仅来自于“法定”,也包括“约定”,以下说法对的是:()。

A.可以用合同约定来改变、对抗法律规定 B.不得用合同约定来改变、对抗法律规定

C.对于法定的权利与义务没有必要再用契约重复约定

D.法定义务和责任是不能通过契约转让的,层层稳定责任制的签约只是明确责任而不是转移责任

11.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有()。

A.合法行政 B.合理行政 C.程序正当 D.高效便民

1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是要把()有机统一起来。A.坚持党的领导

B.人民当家做主 C.依法治国 D.社会主义制度

13.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力()机制。

A.分工负责 B.统一实施 C.互相配合 D.互相制约

14.总书记提出要努力推动形成()的法治环境。

A.办事依法 B.遇事找法 C.解决问题用法 D.化解矛盾靠法

15.法治思维的逻辑推理包含的维度是指()。

A.合法性思维 B.公正性思维 C.程序性思维 D.权利性思维

交卷

第三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89分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判断题(10 道)

1.十六大明确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正确 错误

2.“法治中国”是“法治国家”的“升级版”。正确 错误

3.十八大提出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正确 错误

4.目前我国正在逐步适量加大适用死刑的罪名。正确 错误

5.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正确 错误

6.当前,我国民众普遍缺乏安全感,这与我国的法治制度不够健全、法治环境不够完善没有任何关系。正确 错误

7.十八大提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正确 错误

8.我们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理念。正确 错误

9.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增强法律文书说理性,推动公开法院生效裁判文书。正确 错误

10.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严格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程序,强化监督制度。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25 道)

1.()是世界各国通过实践总结的治国原理,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A.人治 B.法制 C.专制 D.法治

2.政治权力的()问题,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A.权属 B.规范性 C.合理性 D.合法性

3.()认为法治就是对法律的普遍服从,同时法律本身应该是良法。

A.亨廷顿 B.丹宁勋爵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4.法治思维的前提和基础是()。A.德治

B.以民为本 C.法治 D.法律

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A.原则 B.重大任务 C.意义 D.总目标

6.中国共产党能够以其独特的魅力,最后成为执政党,其中三大纪律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下面属于三大纪律的是:()。

A.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B.说话和气 C.借东西要还 D.买卖公平

7.中国的宪法是在()年公布实施的。

A.1962 B.1972 C.1982 D.1992 8.()是制度和规则的权威和成熟的表现形式。

A.法律 B.经济 C.文化 D.政治 9.()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A.德治 B.法制 C.人治 D.法治

10.()是指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

A.合法性思维 B.权利义务思维 C.公平正义思维 D.责任后果思维

11.(),是我们党培养干部的目标。

A.和谐发展 B.以人为本 C.任人唯贤 D.德才兼备

12.()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A.宪法 B.民法 C.刑法 D.行政法

13.依法治国是()法治的路径,它与法治是根本一致的,它是通向法治的必由之路。

A.实施 B.开展 C.实现 D.预设

14.(),即要求领导干部旗帜鲜明地站在党和人民群众一边。

A.政治立场 B.政治态度 C.政治方向 D.政治纪律

15.在()国家里,国家的公权力受到法律的控制和社会的监督。

A.社会主义 B.资本主义 C.法治 D.封建

16.规则在适用中具有()特点。

A.灵活性 B.分轨性 C.专一性 D.针对性

17.城管粗暴执法凸显()缺位。

A.合法性思维 B.权利义务思维 C.公平正义思维 D.责任后果思维

18.依法治国是()法治的路径,它与法治是根本一致的,它是通向法治的必由之路。A.实施 B.开展 C.实现 D.预设

19.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是为了()。

A.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B.解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C.建立一个好制度 D.改变我国的落后制度

20.法治的核心是()。

A.权利的保障性与权力的制约性 B.法的存在 C.法的正义性 D.法的至上性

21.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非正常上访行为,则依法予以()。

A.取缔 B.逮捕 C.打击 D.罚款

22.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素中,作为依法办事中心环节的是()。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23.政治权力的()问题,是首要解决的问题。A.权属

B.规范性 C.合理性 D.合法性

24.“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句话出自()。

A.王岐山 B.习近平 C.温家宝 D.李克强

25.()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A.社会主义制度 B.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C.民主集中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多选题(15 道)

1.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

A.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B.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

C.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 D.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2.法治与人治的区别在于法治强调()。

A.依法治理 B.因人而异 C.个人权威 D.弘扬民主 3.目前我国法治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A.保证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机制和具体制度还不健全 B.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执法司法问题还比较突出

C.一些公职人员滥用职权、失职渎职、执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严重损害国家法制权威 D.公民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的宪法和法律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4.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5.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力()机制。

A.分工负责 B.统一实施 C.互相配合 D.互相制约

6.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有()。

A.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B.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 C.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D.推进严格司法

7.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有()。

A.合法行政 B.合理行政 C.程序正当 D.高效便民

8.中国宪法的作用包括()。

A.健全和发展了民主政治 B.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C.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D.促进人权事业和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

9.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A.法治思维 B.法律意识 C.法律体系 D.法治方式

10.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指()。

A.唯一可以实现的是规则平等

B.平等主要是法律适用上的平等,不是指法律内容上的相等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不排斥差别对待

D.平等还应当包括空间上的平等与时间上的平等

11.法治思维是指运用()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形成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

A.法律体系 B.法律规范 C.法律原则 D.法律精神

12.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方面提出的三项任务是()。

A.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 B.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 C.提高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D.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13.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的法治政府。

A.职能科学 B.权责法定 C.执法严明 D.公开公正

14.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作用。

A.主导 B.强力 C.引领 D.规范

15.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

A.首要任务 B.基础性工作 C.根本任务 D.全局任务

第四篇: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具体讲,政治文明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和政治发展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政治制度和政治观念两个层面的内容。从现代意义上理解政治文明,可有以下三个角度:一是政治文明意味着一种得以产生并具有持续生命力的政治形态。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有资本主义的政治文明,也有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和人类共同的政治文明。二是政治文明意味着社会政治领域的进步。三是政治文明更意味着政治的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民主制度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

2.法制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依法执政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4.决策机制

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二、五位一体

“五位一体”是十八大报告的“新提法”之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第五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之我见

党的十八大报告浓墨重彩地勾勒出一幅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法治蓝图,奏响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黄钟大吕。十八大报告关于法治的论述,有不少新表述、新论断和新要求,诸如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强调“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强调“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等等。这充分昭示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将进入全面推进的崭新阶段,中国法治建设将谱写依法治国的新篇章。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重要法治主题,是新形势下吹响的法治号角,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障。从人治走向法治,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规律,依法治国是当代中国最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国家治理方式。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科学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经验,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1999年3月,“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奋斗目标被庄严地写入宪法,成为权威的宪法原则。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要在深入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立法上,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基础上,强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注重提高立法质量,实现“科学立法”,突出“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强调人民对立法的有序参与,“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在司法上,强调“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而不是将司法改革的侧重点拘泥于工作机制改革,更加突出对深层次的司法体制的纵深改革。在普法上,首次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意味着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依然是各级领导干部,关键是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要统筹兼顾,切忌片面和表面,克服观念上的片面认识和实践中的表面文章。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全面推进,不能各行其是、得过且过、浅尝辄止、切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不能只做表面文章、搞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改革要与法治协调推进,在法治的轨道上和法律的框架内推进改革。改革不能偏离法治的轨道。新时期的改革不是制度的突破,而是更加注重制度的建设,正如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在这个意义上,改革的智慧不仅仅是体现为“闯关”的能力,更是考验如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的能力。要在法治的轨道上和法律的框架内推进改革,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并且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和保障改革的成果。十八大报告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放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突出位置,为改革设计了法治的路径,其深意就在于保证中国社会的各项改革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要高度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并将顶层设计落实到法律层面,把改革的顶层设计与改革的法治保障有机结合起来。实践证明,顶层设计是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顶层设计只有落实到法律层面,在法治的路径上进行顶层设计,才能凝聚改革的社会共识和法治共识,依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我们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放在更加突出的全局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从依法治国的视角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但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还应当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法治的新期待,满足人民群众对法治不断增长的需求,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正当的权益,为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障。

(作者系司法部《中国司法》杂志总编、研究员)

下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时代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时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9日召开会议,决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定......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考试题答案(模版)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单选题: (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在最佳答案前点击选择。) 1.法的是指法是事先而不是事后制定的,人们可以根据预......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上)试卷87分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上) 试卷87分 1、十八大提出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正确 2、第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93分范文合集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判断题 (10 道) 1. 目前我国正在逐步适量加大适用死刑的罪名。 正确 错误 2. 多年来,尽管党和政府不断强调法治建设,但法治问题依......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003年2月26日在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上讲话的第一部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

    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摘要: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在明确社会主体的基础上着力解决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主义政治权力的传承和交接、社会主义......

    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全面依法治国涉及国家治理各个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