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法制教育有效性研究
小学法制教育有效性研究
晋安区第四中心小学林城南
摘要:文章通过文献法、比较法、分析法对小学法制教育有效性进行研究和分析。针对小学法制教育中存在教材不配套、法制教育方式单
一、法制教育得不到落实等问题,进行由浅入深的探讨。并为提高小学法制教育有效性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作参考。
【关键词】:法制教育;课程;有效性;建议前言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而小学生的法制教育是法治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历来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今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价值取向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小学法制教育工作的内涵和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未成年人犯罪的趋势不断上升,迫使我们对小学法制教育的有效性进行深思。如今小学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现状
2.1 学校法制教育受忽视,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
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法律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法制教育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承担着系统培养学生法制素质的任务。但是许多学校把法制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分支,将学生的法律素质排斥在素质教育之外。因而小学的法制教育成为了学校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目前,未成年人犯罪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程度上都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中国青少年研究所的一份统计表明。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总数已经占到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列占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据上海电台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联合对10多所学校6至12岁的孩子进行一项调查显示。同学之间发生矛盾的占14%,其中有暴力行为的占到12%[1]。面对这些数据,无疑给小学法制教育敲响了警钟。如何提高小学法制教育的有效性更显的任重而道远!
2.2 教育方式单一,效果有限。
小学法制教育大多数是通过传统的课堂说教来灌输学生的知识。而一些情感陶冶、示范教育、对比教育都运用的比较少。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以既定的法律为中心,并要求学生适应这个中心,而没有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严重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从1985年“一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国家已实施了五个五年普法规划。通过这种自上而下的学校法制教育模式下,对我国学校的法制教育提供了统一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但是由于办学经费、学生素质、人力物力等原因。学校的法制教育常常出现“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2]。小学法制教育大多局限在挂挂标语,开个主题班会,举办一两次法制教育讲座,以应付上级的检查。只是注重犯罪率的多少,数据报表是否齐全,法制教育很难落实到实处。不久前,在中央综治委预防办、未成年犯管教所和有关省级团委的支持下,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赴18个省、直辖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女子监狱,对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在180例个案访谈中,80%以上的未成年犯不知道《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某市100名在押未成年犯的调查显示,认为学校能够“经常进行法制教育”的仅占11%,“有时进行法制教育”的占24%,“很少进行法制教育”的占40%。通过对1793名未成年犯的调查表明,“不知道”、“不太清楚”《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分别占36.97%和38.05%,二者相加共有75.02%[3]。可见总依赖于传统单一的法制教育,和预想得到的效果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
2.3 法制课程安排不到位,师资匮乏。
一直以来,我国的小学法制教育都是学校应国家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法制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小学法制教育应贯穿于校园思想品德教育的整个过程。”现如今的小学法制教育只是单纯的传授给学生一些简单的法律知识,而没有关注小学生在日常生活过程中良好法律行为的习惯养成。因此对小学生的法制教育通常包含在平时的思想品德课中。《小学生思想品德课》不但作为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也渗透着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但由于法制
[4]课程没有科学的配套教材,通常都把法制教育一概归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虽然在小学阶段给每个学生一本《青少年法制教育读本》,但大部分小学在日常教学计划里都没有安排开课。就算有安排法律课程,也只是局限于少的可怜的几个课时或干脆流于形式。而且学校法制教育课程的任课教师,通常都以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兼任。绝大多数学校没有专职的法制课教师。由于专业的局限性以及教师的教育素质问题。法制课程难免出现走马观花、敷衍了事的现象。在这种条件下的法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4 学校法制教育机制不完善
法制可以概括为:“法律和制度所组成的法律制度的总称。它既指依法办事的原则,即指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也指动态意义上的法制,即指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对法律实施的监督。同时也包括法律宣传教育在内。”然而小学的法制教育课程中,没有一个统一的、完善的评价标准。对小学法制教育的教学目标也没有提出具体的教育任务和成绩指标。最终形成有没安排法制教育课时、法制课上好或上坏都差不多的情况。尤其是小学法制教育管理缺乏整体性,各个部门的分管责任也没有明确的文件说明。同时,在教育管理中由于缺乏合力,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不能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放学或放假回家后,主要是靠家庭与社会的教育、许多家长对在校学生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学校,很少对自己的子女进行有效教育,特别是留守学生,他们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这一特殊群体,家庭教育更是显得无所适从。建议
由以上几点可知,目前小学法制教育工作还存在很多缺陷,需要我们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完善小学法制教育体制的措施和方法,以推动小学法制教育进一步发展,提高小学法制教育的有效性。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树立正确的法制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外界环境。
小学法制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使教育对象知道和懂得利用“本本上的法”,其最根本的目的应该是培养教育对象的法制精神,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制精神,使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环境。只有树立这一指导思想,我们才能准确把握小学法制教育的方向,为法制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教育方法的调整提供动力和依据。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加大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对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进行法制培训,与他们签订责任状,对有问题的娱乐场所要坚决取缔。尽量净化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提高小学法制教育的有效性。
3.2 改变法制教育的形式,教育方法要多样化。
当前的学校法制教育的效果不理想,原因是存在路径依赖。要提高小学法制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须打破路径依赖,调动学生学习法制知识的积极性。在校内可充分利用红领巾广播站、举办法制知识竞赛、法庭模拟等方式进行教育;在校外可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到监狱或看守所参观,以便加强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3 规范法制课程体系,加大师资投入。
要从根本上解决法制教育规划问题,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修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把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学科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当中。教导处把法制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做到每月四节法制课,每生有一册法制课本,每班有一名授课老师,每季对学生进行一次法律知识考试。形成稳定的模式并长期坚持。同时,教育部门和司法行政等法制宣传部门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结构等编写出统一、规范、科学的法制课教材。各教育行政机关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定期对现有的法制教育师资队伍进行培训和考核。同时大力培养法制人才,以保证法制教育有充足的师资力量。为小学提高法制教学质量打下了良好基础。
3.4 完善学校法制教育体系,法制教育责任具体化。
学校法制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教育工程。因此学校要把学校法制教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组成一个由校长总负责,分管理到具体负责,党、政、工、后勤齐抓共管的管理体系。规定具体的课时安排,并规定教学任务和要求,制定奖惩措施,将任务完成情况与授课老师和分管领导的绩效挂钩。在具体实施中,以德育为主,少先队全力配合,以班主任为轴心,各个年级纵向沟通,年级内横向联系,同心协力抓好法制教育。
总而言之,小学法制教育不仅包含对法律知识的传授,也包括培养法律修养,提高法律意识。小学法制教育的有效性就在于能否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通过法制教育达到使学生自觉维护和遵守社会主义法制宣传和教育的目的,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小学生违法犯罪的行为。
参考文献:
[1]李萌.浅谈学校法制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咨询》.2011年第7期
[2]黄益卿.路径依赖视角下的学校法制教育[J].《学园:教育科研》.2011.6第11期
[3]师跃雄.未成年人犯罪形势严峻[N].玉溪日报.2010.3.3 第A12版
[4]王汩宝.中小学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投资与合作:学术版》.2010.12期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
小学教育是我国正规教育的最初阶段,是基础学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是基础中的基础。作为可以让有效教学的种子自由生存、发展及延伸的肥沃土壤――小学语文教学,它的有效性,一直是教师们讨论最多的话题,这也就说明语文教师迫切希望可以找到语文教学费时多、见效慢的解决方法。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评价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要重视教育模式的优化、教育理念的转变,立足于学生的语文基础、身心发展特点,探索出更有效的教学模式,这是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基础性前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对小学语文教学,也就自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内容、模式及手段等方面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1.教学观念陈旧并且设计不合理 目前来看,一部分教师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还把握得不够准确,其观念也比较陈旧,教学设计也有很多不足及不合理的地方,往往忽略了课前设计和课后设计,不能给予学生以正确的指导,从而也就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内容与实际相脱离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虽然大多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但是内容和主题偏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还是时有发生,忽视了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特征,有的甚至超出了小学生的心智成长和生活阅历水平,也就自然使得小学语文教学显得枯燥无味。
3.教学方法及手段单一 对于学生学习的自主创新及运用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新课程改革中专门进行了强调。针对于此,小学语文教学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但总的来说,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虽然有的教师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性,但是没有具体的内容去充实课堂及有效的课堂组织。有的教师甚至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千篇一律地对所有教学内容都采用了一样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从而失去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主观因素 首先,加强教师道德素质的建设。在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教师仅仅把教学当成了一种谋生的手段,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工作对象,教学当成一种任务,教室当成混日子的地方,这样的教师没有足够的责任感、进取心和事业心,这样的工作态度及职业认识,使得他们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无心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也就自然不会去追求课堂的教学效果。
2.客观因素 首先,教师培训流于形式。因其过分地强调了教师培训的形式,从而也就忽视了培训的有效性、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锤炼、教师教育基本素养的提高以及对教师的基本教育理论培训。其次,完善教师评价机制。近几年,一些学校领导甚至依据当前的教学结果,对教师们的评优及绩效考核等仅有的可操作性的评价工作,也冠以校际间利益权衡,从而完全忽视了对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激励性与公平性。
三、提高有效性的改进建议
1.高质量备课及合理的教学设计 教师要开展教学,首先就需要备课,而备课就需要教师透彻地分析教材,研究学生特征,从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心理特征出发,设立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内容,客观科学地设计教学课件。其次,由于不同的学生,其性格特征不同、认知程度不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觉到语文知识融于现实的生活之中。最后,对于教学模式,教师要进行更合理的设计,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积极主动、自主地去学习,去参与其中。
2.创设多元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首先,从学生的长期发展和全面发展来看,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个体、不同的学习需求,开设多元化的情景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鼓励他们自主探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其次,尽可能地丰富课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主动地去学习。再次,根据教学内容科学设定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如小组竞赛、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为了适应新理念、新变化,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在教学方法及模式方面不断进行创新与改进。教学中,教师除了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外,还应充分借用当前多媒体的力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得抽象教学变得更加具体化、更加生动形象,这样学生才可能更明确地感知,更好地理解与掌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主动性。
4.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成功的优秀的老师,必然不会忽略一点,那就是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课堂上好的情境创设,多媒体的有效使用,教学方法的选择固然重要,但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促进语文教学的成效,也显得尤为重要。好的预习习惯,认真的书写、作业的习惯,良好的听讲习惯,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自信心、踏实勤奋的精神、互助合作的态度等等非智力因素,都是学生有效性学习不可缺少的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期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直接实施者,同时也是教学有效进行的主导者,只有教师都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尽可能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
第三篇:小学硬笔书法课有效性研究
《小学硬笔书法课有效性研究》 开题报告
建平县黑水镇小学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现状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写字确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写字,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之一,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一手好字能与人终身为伴,能使人终身受益,因而抓好写字教学,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意义重大。目前写字教学存在着不尽人意之处:
(1)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不会正确使用书写工具,错误的执笔、坐姿等习惯严重影响学生视力和身体发育。
(2)写字课利用率不高。写字课成了课表上的装饰,没有被充分地利用起来。
(3)教师中对写字教学和语文教学意义的认识存有偏见,认为写字教学只是识字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写字教学在课程安排中只占了一节课,从来没有单独的检测,给教师造成误解:写字不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教学中出现了写字与育人,写字与识字、阅读、写作以及习惯培养相脱离的现象。
(4)教师的观念有待更新。教师对学生写字质量的要求只局限于是否正确、整齐,忽视了汉字形体美和基本的书写规律。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对写字教学的要求,及目前写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课题组开展本课题项目研究,旨在提高写字教学的有效性,教育学生认认真真地写字,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潜移默化,发挥写字教学的育人功能,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根基。
郭沫若曾说:“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得把字写得合乎规范,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对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横,最容易误事。练习写字可以免除这些毛病。”这番话道出了写字的真谛。本课题结合目前写字教学中存在的四类问题,深入开展研究,并对研究结论进行大胆实践,提高研究的有效性与实践性。从而达到切实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进而养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孜孜不倦的学习毅力,知难而进的学习意志,细致缜密的观察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乃至其终生奠定良好的基础,2、课题的核心概念及界定 本课题所指“写字教学”不同于以往单纯的、机械的写字训练,是建立在新课标中提出的“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基础上,从渗透写字方法、培养写字兴趣和习惯入手,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磨练学生意志、培养坚强品格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硬笔书法是指以硬质书写工具创作,以汉字为表现对象并符合其书写规则,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和很高欣赏价值的汉字造型艺术,简要的说就是以硬笔为书写工具的写字艺术。小学硬笔书法教学是指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对小学生进行以钢笔、铅笔和圆珠笔为书写工具,以汉字的点画用笔、单字结构和书法作品的章法、神韵及其内含的人文精神为教学内容,在价值取向上首先关注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一种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感悟硬笔书法的美,了解硬笔书法的基础知识和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探究硬笔书法的内在规律,从而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学校教学。
二、研究的主要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达到以下的培养目标:在指导学生把汉字写得正确、工整、整洁、美观的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培养学生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意志品格,以及乐学求美的良好素质;让同学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能够具备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增进学识修养;养成热爱祖国文字,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传承祖国文化的责任感。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研究的内容:本课题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写字教学的基本要求和精神,研究当前学生写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学生写字问题成因进行分析;结合相关理论,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元化评价等方式、提出字理牵引、口诀引领、比赛激励、小书法家评选等新兴写字教学方法、形成成果,并开展先期实践。
2、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①小学生目前写字习惯及其养成原因;②汉字的笔画特征、间架结构的表述与学生的理解掌握;③如何通过让学生掌握汉字书写规范,达到感受汉字形态美,进而在书写中流露出书法味的目的;④创造新型的适合学生特点,形式多样,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规范汉字书写的新方法、步骤和措施。
难点:①学生的年龄与写字能力的辨析②课题研究受学生个性差异影响大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与途径
1、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这是一种实用取向的研究,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主要导向,以改进实际工作、提高行动质量为首要目标。文献查阅、调查研究、观察法、个案法等方法也综合运用。
2、研究途径:
(1)开设写字课程,进行写字训练(要求学生固定练习本,固定时间,固定练字,不断强化写字习惯)。
(2)积极开展各种书法教育研讨交流活动(开展或参与硬笔书法比赛和展览,让师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3)建设浓郁的校园文化,进行环境的有效熏陶。(4)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3年11月——12月)主要工作:
1、确立研究课题。
2、学习有关理论,学习有关硬笔书法教学的资料和成功经验
3、进行研究设计,制定研究工作计划。
(二)实施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10月)主要工作:
1、进行课题开题论证。
2、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1)2013年11月――2013年12月,进一步培植校园硬笔书法人文内涵,构建校园硬笔书法教育的人文环境。
(2)2013年12月——2014年2月,从育德、启智、健体、审美四个维度初步构建一套符合学生认识特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丰厚校园人文内涵的硬笔书法的课程体系。
(3)2014年3月——2014年4月,总结分析构建校本课程时硬笔书法教学的经验,结合硬笔书法育德、启智、健体、审美四大功能进一步深入硬笔书法教学研究,在挖掘硬笔书法与育人的关系的同时,继承并宏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艺术,赋予硬笔书法的经典性与现代感。
(4)2014年5月――2014年9月,根据所临字帖的风格,引导学生从继承到创新,从模仿到创造,逐步形成自己的独有的硬笔书法风格,在继承与宏扬艺术的同时,实现创新性人格的形成。
(5)、2014年9月――2014年10月,分析研究资料,完成结题报告。
3、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4、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三)总结评价阶段(2014年11月)对研究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对科研成果的价值进行论证和评定。
六、课题研究拟解决的问题及创新点 欲解决的问题
(1)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不会正确使用书写工具,错误的执笔、坐姿等习惯严重影响学生视力和身体发育。(2)写字课利用率不高。写字课成了课表上的装饰,没有被充分地利用起来。(3)教师中对写字教学和语文教学意义的认识存有偏见,认为写字教学只是识字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4)教师的观念有待更新。创新点 1.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 2.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的能力 3.增强学生触类旁通的意识 4.提高学生欣赏评价的水平
七、研究阶段及预期研究成果 主 要 阶 段 性 及 其 成 果 序号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阶 段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负责人 1 2013年11月——
12月 准备阶段 研究计划、理论资料、课题申请书 王东辉 2 2013年12月——2014年10月 实施阶段 资料整理、教学实践、反馈 改进 张静 2014年11月 总结评价阶段 对外展示
王冬雪最 终 研 究 成 果 序号 完成时间
最 终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负 责 人 2014年9月
反映研究成果的电视录像、照片获奖统 计表及有关论文资料
对外展示 专家指导 王东辉 2014年10月 资料整理、教学实践、反馈改进 调查表、课堂教学、教育论文、阶段总结、教案 王东辉 3 2014年11月
反映研究成果的电视录像、照片及有关 论文资料
对外展示 专家指导 王东辉
八、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世代积淀的民族瑰宝,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鲜明的民族个性得到了超越国界和超越汉字使用范围的承认。而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进的今天,硬笔书法更是以其便洁的实用性、独特的艺术性和多元的育人功能成为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所使用的都是硬笔,因而,硬笔书法是学生常见的、最为多运用的一项技能,而对小学生进行硬笔书法教育能够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和智力的发展,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本课题较好地把握了国内外研究动态,并建立在我县贯彻执行《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实施方案的基础之上,这有利于本课题的深入研究。
3、目前,我们的学生获得了县级、市级级的奖项,也培养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书法艺术修养深厚的师资队伍。这一切,无疑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实践基础。
4、参加研究人员都是第一线的硬笔书法骨干教师,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大部分研究人员多次参与省、市规划课题的研究工作,具有较高的教科研水平和能力。
5、学校领导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对本课题的研究高度重视,不仅给予经费上的保证,学校领导直接参与本课题的研究与管理,这都为本课题研究的成功实施提供保证。
九、课题研究的参考文献 钢笔书法基本知识(司马彦)怎样写好字(卢中南)小学书法教师要做到六“会”(和陆峰)
如何让孩子——自觉地写 自愿地学(吴大松 谢虹)硬笔实用行书的学习(吴炜栋)重视写字教学 促进学生发展(王志兰)让学生智慧地写字(陈卫东)
论书法教学中正确的写字姿势与执笔(王庆华)书法教学中的线条训练(梅方胜)论中小学的钢笔书法教学(叶绍明)学书宜循序渐进(于生德)
第四篇: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
上传: 刘艳红 更新时间:2012-5-30 16:23:26
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他们的心灵,充实他们的头脑,无疑会令学生终生受益。我们国家也高度重视课外阅读。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以下几点错误:
1、盲目性。学生不知道读哪些课外书,结果是乱看一气。
2、无计划性。学生有兴趣时就读,无兴趣时就不读:有时间就读,没有时间就不读。可谓“一曝十寒”,缺少计划性和持久性。
3、不平衡性。(1)兴趣所系。阅读兴趣浓的学生看的课外书多;缺少阅读兴趣的学生看的课外书少,甚至没看过一本课外书。(2)条件所限。城里的学校基本都有图书馆、阅览室,学生家中也或多或少有些藏书。而农村乡镇却很欠缺,尽管学生有阅读兴趣,却无书可读。
4、功利性。(1)一些教师把课外阅读一味地与词语的摘抄、与读后感的写作联系在一起,摘抄词句和写读后感带给学生的心理压力挫伤了学生的阅读兴趣。(2)一些家长观念落后,他们认为课外书是闲书,会影响学习,从而抑制学生的阅读空间。
5、低效性。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尚不能自如地迁移到课外阅读中来。加之老师误以为,既然是“课外阅读”,就无需老师的指导。学生读书不得法,吸收少,效果差。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充分发挥课外阅读的作用与效益呢?笔者认为,必须处理好以下两种关系:
一、处理好被动与主动的关系。
(一)激发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1、借教材激趣。在布置预习时,发动学生广泛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把课内外阅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收集筛选信息的能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如学习《祖父的园子》之前,可让学生收集有关萧红的资料。如她是什么地方人,一生写了多少作品等。
2、借课外书激趣。教师可通过讲述某本书中最精彩的片断,在学生的“胃口”被“吊”起来时,因势利导,让他们去读这本书。
3、借榜样激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名人大家爱读书的故事;还可以让班级公认的爱读书的学生交流读书体会。
4、借活动激趣。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不同的年级可采用不同的活动方法和形式,不同的学生可选择富有个性的活动方式。如语言智能强的学生可采用讲故事、朗读精彩片段的形式;音乐智能杰出的学生可把阅读材料改编成课本剧,绘声绘色地表演等。
5、借竞赛激趣。“争胜之心,人皆有之。”通过开展阅读竞赛,调动学生课处阅读的积极性。
(二)通过交流成果,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1、举办阅读成果展示会。将学生的词句摘抄本、所写的读书笔记、手抄报以及在各种读书竞赛中所获的荣誉进行展示。
2、举行读书报告会、故事会。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
3、开展读书征文活动。活动后,可授予学生各种荣誉称号,如“读写大王”、“小高尔基”等。
4、开展知识竞赛活动。活动后,对优秀的学生给予激励,授予“阅读之星”、“读书小博士”称号。
二、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及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中,要处理好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关系,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阅读。
(一)适时推荐阅读书目,使自主阅读有的放矢
“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苏霍姆林斯基语)在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可根据他们的文化基础、认知水平、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适时地向他们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
1、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推荐读物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如学完了《一本男孩必读的书》,可以向学生推荐《鲁滨逊漂流记》;学习了《三打白骨精》,可向学生介绍《西游记》,等等。
2、推荐与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宜的书籍。中低年级学生,可推荐他们读一些童话、寓言、儿歌、谜语、优秀作文等浅显易懂、通俗简短、情节生动、符合他们口味的读物;高年级学生,可引导他们读一些科普读物、民间故事、小说、诗歌、名家名篇等。另外,可建立班级图书角,让每一个学生有书可读。
3、拓展学生课外阅读的途径。当今世界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学生也被各类信息包围着。所以,课外阅读也不能仅限于书本。除了书本之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借助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二)适时进行方法指导,使自主阅读事半功倍。
课外阅读要提高有效性,必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可教给学生以下几种方法:
1、摘抄划句法:向学生提出摘录和划句的要求,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划、一边摘,或妙词佳句、或名言警句、或知识哲理、或问题答案,分门别类地摘录在自己的本子上。摘毕,要写清什么时候、摘于什么刊物、作者是谁。
2、批注“挑剔”法: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解放思想,不迷信作者,发现疑难之处或有不同看法等,就在课文的书页空白处进行批注,发表个人评论意见,对错误、消极的敢于“挑剔”。
3、反复阅读法:要求学生对一些重点文章,或重点章节段落,要反复阅读,阅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培养“真读书”的本领。
4、质疑问难法:能提出问题,是读书中思考的收获。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书时学会处处设疑,于探究中释疑、解疑。“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5、读写结合法:这里所说的读写结合,主要指两种形式:(1)写提要,对读物的内容、要点、基本情节等进行归纳缩写。(2)写心得,写出自己的感想、收获和评价。
“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来说,还是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养来说,都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因此,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从素质教育的高度,认真对待,让课外阅读真正发挥“厚积而薄发”的作用。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海岛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总结
2008年3月—2008年8月
“有效教学”是一切教学的基本追求,所谓有效教学,简言之,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要追求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理解教材,用好教材是起点也是基点,教师要通过对教材的再加工,精加工,将简单、静态的结果性的文本材料,设计成为丰富、生动过程化的教学内容,成为有活力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再“创造”的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在这样的加工和开发过程中,如何努力实现“低投入、高产出”,如何让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技能、方法的同时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熏染,创建出有效、高质量的数学课堂呢?下文以两个教学案例的简介和解读,来作一些策略性探讨。
五年级“体积与容积”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都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故事中的乌鸦用数学方法解决了自己的喝水问题。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聪明的乌鸦运用了怎样的数学方法呢?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乌鸦喝水的故事吧!(动画演示)想一想:瓶中的水为什么会升高?从而揭示本课的课题。(体积与容积)
师:教师手中拿出两个文具盒,问学生哪个大?哪个小?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大?哪些物体小?
师:出示两个大小不等的土豆和红薯,这两个物体哪个大?哪个小?运用哪些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的量杯,装上相同的水。
师:先把土豆放入一个量杯,观察水面发现了什么?水面升高说明了什么?再把红薯放入另一个量杯,观察水面发现了什么?
师:比较两个量杯的水面,你发现了什么?
师: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那么谁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所占的空间较大?所占空间较小?
师:其实所有物体所占空间都是有大有小的,我们把所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定义。
师:老师和(××)同学比较,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水平和数学思考的深刻程度是衡量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面,可以这样说:有“有效思维”才会有“有效教学”。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在有限的40分钟数学课堂上,紧扣教学主线,精减教学环节,让课堂变得简洁而高效,是我们整合教材的一条可行之路。
上述教学,紧紧围绕什么是“体积”这一教学难点展开,先创设学生熟识的问题情境“乌鸦喝水”,引出水面为什么升高这一问题,从而很好地为本课设下一个探究问题。在思维方向上,始终将“体积”这一概念与直观演示、操作、举例紧密联系在一起,强化对体积意义的直观理解,大大缩短了学生的思维途径,提高了思维效益,对教材的处理和加工是“寓丰富与简单之中”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的教学效率。
五年级“分数基本性质”教学片断
“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材内容,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改组设计:导入新课后,师:同学们,请你先说一说1/4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估计一下阴影部分能表示这张纸条的 1/4吗?生:发表各自意见。师:如果请你用阴影部分表示1/4的话,你打算怎样做?生回答,教师随机演示操作配合。师:如果阴影部分表示整张纸条的3/4,又该怎样折剪呢?(小组讨论,师演示)师:请大家把桌上的6张纸条折一折,让阴影部分分别表示出整张纸条的1/
2、1/
3、1/
5、2/
4、2/6和2/10,(6张纸条长度相同)通过操作,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感受想法,生:我发现1/2和2/4相等,1/3和2/6相等,1/5和2/10相等,师:观察这三组相等的分数,你又能发现什么?生畅想自己想法,生:我发现分数分子和分母都扩大2倍,分数的大小相等。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缩小2倍,分数的大小也相等。师:你们的发现很有价值,那么由此你们还想到了什么?生:我想:如果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它们的大小不变。师:是吗?你能根据自己的猜测分别写出几个与1/
2、1/
3、1/5相等的分数,并说明理由?
学生纷纷利用手中纸条折、对折,举例说明验证…… 师:我们翻开书看一看书上写的和你们的发现有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0除外”……
本课教学设计教师要求学生先根据分数剪纸条,在折、剪的过程中,引起学生对纸条长短的关注,从而发现问题,深入探究,最后得出结论,在这节课的课堂上,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动,探索与研究问题,整个课堂呈现出生命的活力。教材呈现的知识是静态的,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该着重考虑知识的“情景化”问题,以使教材知识变得活化和“生命化”,知识的学习不是简单的“搭积木”的过程,而是一个生态式“孕育”的过程。在设计教案时,我们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学习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解读教材,加强知识与生活、知识与学习者个人之间的联系,努力将“静态”的知识赋之以“生命”,还原成“过程”。在本课中利用纸条折、涂这个举措为学生经历“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创造了条件,课堂因此显得生动而具有吸引力。
有一则故事讲的是:一个秋日,葡萄园里的葡萄熟得透出紫色的亮光,让人垂涎。一只狐狸在园外转了几圈,发现有一小洞,无奈自己太胖,洞太小,进不了园中,它只好把自己饿了几天,终于得以进园,狐狸进园后,一会儿从下吃到上,一会儿从上吃到下,开心极了,待到它想出来时,却发现自己胖得不行,它只好又把自己饿了几天,才得以离开葡萄园。也许人们会嘲笑狐狸,而在我看来,该羡慕它,因为它已经拥有一种经历,而这经历又衍生出葡萄是什么味道,以及如何摘取葡萄的经验。这则故事启示我们,无论是课改中的教师,还是课堂上的学生,永远不要徘徊在“园外”,那样得到的只能是虚幻的诱惑,留下的只能是终身的遗憾,只有开动脑筋,勇于探索,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中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充满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