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练习A卷

时间:2019-05-15 15:08: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练习A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练习A卷》。

第一篇: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练习A卷

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B.二者都是人们的行为规则

C.二者的实现方式不同

D.二者的调整范围不同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道德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舆论之中

B.法律体现的是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意志

C.无论国家制定法律,还是国家认可法律,一般都以文字的形式出现

D.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有助于人们自觉守法

12.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则,是()。

A.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B.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C.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舆论中D.主要靠社会舆论、习俗和人们信念予以维护的四、简答题(每题4分,共20分)

13.在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主要有哪两种?它们有什么区别?

14.法律作为一种特别的社会行为规范,与道德、纪律、规章等规则相比,具有哪些特征?

15.有人说,法律是社会生活中人人必须遵守的唯一准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

16.“违法及犯罪,犯罪及违法。”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17.简要回答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五、材料分析题(18、19题各7分,20题9分,共23分)

18.中学生马强做事我行我素,不守规则,他的口头禅是“自由万岁”。在马路上,他横冲直撞,还闯了红灯,被警察严肃地批评了一顿。自习课上他高声谈笑,引起了同学们的不满和指责。篮球场上,他屡屡犯规,被裁判罚下了场。他遗憾地说:“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真正的自由。”

请你用学过的知识对马强的言行加以评析。

19.私营企业主李某欠个体户王某的货款,久拖不还。为此王某将李某告到法院。法院依法判决李某归还王某的3万元货款,但李某在判决生效后拒不归还,于是王某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在李某阻挠执行的情况下,法院依法对李某实行司法拘留,并查封了李某的小轿车。慑于法律的威严,李某归还了王某的货款。

结合上述案例,说明国家强制力的作用。

20.某甲和某乙为争夺公园中的座位而争执起来,甲动手打了乙。

情况一:甲只是推了乙一把,乙摔倒在地,并未受伤。

情况二:甲打了乙两个耳光,致使乙面部红肿,口角流血。

情况三:甲把乙打成重残,丧失了劳动能力。

在甲打乙有可能出现的上述三种情况中,甲的行为分别是什么性质?应受到处罚吗?如果应受到处罚的话,甲应受到何种处罚?

六、探究创新题(10分)

21.探究以下情景,思考主人公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其行为受到了什么处罚?

情景1: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起哄、打闹、吹口哨。工作人员多次劝阻无效,只好请来民警将其带走。公安机关给予三人警告的处罚。

情景2:朱某在工厂浴室捡到苏某的进口手表,先说两天后归还,后又称手表丢失,拒不归还。苏某起诉后,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否则赔偿损失350元。

情景3:中学生赵某手持三棱刮刀,抢夺9名小学生财物,得赃款400多元。法院判定赵某犯有抢劫罪,判处了赵某有期徒刑。

①按照你的理解,将下列选项分别填入表格。

A.行政法B.民法C.刑法D.行政制裁

E.民事责任F.刑事处罚G.行政违法H.民事违法

I.刑事违法J.较轻K.较重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A卷

一、1.人民意志和利益;权利;义务2.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刑罚和处罚3.行政;

三、10.ACD11.ACD12.BCD

四、13.①道德。它主要依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力求在人们心中定出准则;②纪律、规章。它是按本单位本团体的需要定出的在局部适用的准则14.①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②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③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15.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社会生活准则有不同种类。法律是社会生活中人人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但不是唯一的行为准则。除法律外,还有道德、纪律、规章、守则等行为准则,这些都是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社会生活准则,而法律只是唯一由国家制定的或认可的准则。16.此说法是不正确的。①违法行为是指不履行法律规定义务,或做出法律禁止的行为。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和犯罪两种。②一般违法行为是一种对社会危害性小的违法行为。因为没有触犯刑法,所以不是犯罪。③犯罪是指社会危害性很大,触犯刑法并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所以说,违法不一定犯罪,但犯罪一定违法。17.第一,犯罪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第二,犯罪是一种严重触犯刑法的行为;第三,犯罪是一种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五、18.马强所主张的这种“自由”是对真正自由的片面理解。真正的自由都要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没有任何限制和约束的“自由”是不存在的。马强做事我行我素,不守规则当然要受到批评、指责和处罚。因此,自由离不开法律、纪律等规则;要自由就得守法律、纪律等规则,守法律、纪律等规则才能有真正的自由。19.本案例中李某最终归还了欠王某的钱款,体现了法律的尊严。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法律最主要的特征。因为:第一,只有依靠国家强制力做后盾,才能迫使人们遵循、服从法律;第二,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各种关系,制裁违法犯罪分子,法律需要国家强制力来保障;第三,为了使法定的权利和义务得到实现和履行,也需要国家强制力做后盾。如果没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就会变成一纸空文。20.①如果甲只是推了乙一把,乙摔倒在地并未受伤,则甲的行为并未给乙带来大的危害,也没有给社会造成相当程度的危害。那么,甲的这种行为还够不上违反治安管②读完这三则案例,你有什么感想?

理的行为,更没有触犯刑法,属于一般错误行为,只能对甲进行批评教育。②如果甲打了乙两个耳光,致使乙面部红肿,口角流血,则甲的行为对乙和社会的危害达到了一定程度,但又不严重,未触犯刑法,那么,甲的这种行为属于违反治安管理条例的行为,公安机关将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对甲处以行政制裁。③如果甲把乙打成重残,丧失了劳动能力,则甲的行为给乙和社会都带来了严重危害,属于犯罪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这时,对甲的处罚不再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而是应该依照刑法对甲论罪判刑。

第二篇: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一.课程标准的依据

“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二、本课内容结构

注意:“▲”为知识点,“★”为理解 “ ●”为运用 “※”为落脚点或结论

第一框 走近法律

第一目“我们身边的规则”。本目从学生身边熟悉的规则引入,分析了法律的特征,重在培养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法律的含义:

★结合实际情况,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我国法律的本质: ▲法律的三个特征:

★区分法律与道德、纪律的不同。(具体内容见《掌控中考》P6)

※ 主要是树立这样的信念──按规矩办事,尊重规则;对于法律的特征,多采用典型材料说明,要求分析说明。

第二目“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具有规范和保护的作用。(具体内容见《掌控中考》P6)▲ 法律的规范作用:

▲ 法律的保护作用:

★ 为什么生活离不开法律?(※要充分思考,从多角度回答问题,感悟到法律不仅对我们有约束作用,更对我们有保护作用,法律是我们的守护神,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的有利武器。)

第二框 法不可违

第一目“谁都不能违法”。(具体内容见《掌控中考》P6)

▲违法行为的含义: ▲违法行为的类别: ★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

●如何认识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搜集身边案例,例举违法行为。※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要知道,A、有了违法行为,就要承担法律责任,接受法律制裁。(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如赔偿损失、返还财产、支付违约金等。行政违法行为要受行政处罚如罚款、行政拘留等,以及行政处分如警告、记过、降职、撤职、留用察看、开除公职等。对于违反刑法的犯罪行为来说,则要求承担刑罚处罚的法律后果。)

B、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犯罪,维护人们额合法权益。

C、明确是否犯法关键要看是否触犯了法律;要落实在行动上,真正能够自觉守法。

第二目“犯罪必受惩罚”。

▲ 犯罪的含义: ▲ 犯罪的特征: ▲ 刑罚:

▲我国刑罚的种类:

第三框 防患于未然

第一目“认清犯罪危害”(具体内容见《掌控中考》P6)

▲不良诱惑及其危害: ▲抵制不良诱惑的具体方法

●认识自己身边有哪些不良行为,明确其危害,寻找矫治这些行为的方法,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成为违法犯罪,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犯罪行为的代价极大。认识到犯罪不仅对社会、对他人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也给自己的家庭、给自己带来灾难。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青少年应憎恶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 ▲已满16周岁的人对所有的犯罪都要承担刑事责任。●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观原因 ●怎样预防犯罪?

※此部分内容是重点内容,要利用发生在身边的类似事例来进行分析、充分思考,自己归纳,真正认清犯罪的危害,特别是对犯罪者本人的危害应有深刻的认识;要真正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八课 法律护我成长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未成年人保护遵循的原则,即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一、课标的具体要求

本课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学法用法”:“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健康、生命和权利。”“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能够自觉尊重他人,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二、本课内容结构

第一框 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

第一目“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国家制定专门的法律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是必要的。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对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作出了明确规定,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法律保障。(具体内容见《掌控中考》P6-7)

▲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 ▲国家制定的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有哪些? 其一,关于家庭保护。

▲ 了家庭保护的含义:(也就是家庭保护的基本要求)。

▲ 家庭保护的作用:(来自家庭方面的侵害主要有;家庭虐待未成年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动辄打骂,随意体罚,迫使应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等。)

※、认识到家长只顾自己一时的快乐,不对孩子尽保护的职责,这是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是学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后盾。离家出走对家人和自己都会造成伤害。

其二,关于学校保护。▲ 学校保护的含义: ▲ 学校保护的内容: ▲ 学校对学生进行保护的重要作用。

第二目“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具体内容见《掌控中考》P6-7)

其一,社会保护

认识社会保护的必要性。未成年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而社会环境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它们都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影响。未成年人心理和生理都未成熟,如果缺少社会保护,就难以避免未成年人在社会环境中受到损害或伤害,就难以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社会保护的含义: ▲社会保护的内容: ●拓展延伸如:“未成年人为什么不宜涉足营业性舞厅?”“淫秽、暴力、凶杀、恐怖书刊、音像制品对未成年人有什么危害?” 其二,关于司法保护

▲、“司法机关”是指哪些部门。广义上的司法机关包括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门。▲司法保护的含义: ▲司法保护的内容:

第二框 善用法律保护自己

未成年人对依法维权认识和行为方面的偏差有:涉世不深,缺少社会经验,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经常要么忍气吞声,要么私自报复。本课向学生介绍了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途径和方法,帮助未成年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保证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和权利,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一目“求助有路”。

★未成年人为什么要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具体内容见《掌控中考》P7)★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与途径有哪些?(具体内容见《掌控中考》P7)

(注:能够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有: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等服务和帮助机构)

第二目:“敢打官司”(打官司是维护我们合法权益的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一种手段。这种维权方式是在其他方式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使用的。)

▲诉讼的三种类型: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具体内容见教材

P108)

第三目:“善于斗争”。

★面对违法犯罪行为,青少年应该怎样做?(具体内容见《掌控中考》P7)※ 要增强维权意识,否则自己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也是对违法犯罪分子的纵容,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行之有效的智斗方法:如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等。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违法犯罪分子往往是凶恶狡猾的,青少年与其作斗争时,要讲究智斗,力求在免受伤亡的前提下,巧妙地或者借助社会力量将不法分子抓获。善于斗争对学生来讲是最为重要的。

※、虽然青少年作为弱势群体需要得到保护,但是只有青少年自己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依法律己、依法做事,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成长,同时又能捍卫法律尊严、维护社会稳定。要认识到,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青少年的责任。同时,还要认识到,要树立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的维权意识。

※ 要知道,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一定要想办法求助可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找到维护权益的有效途径;要有发散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第三篇: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班级姓名

一、填空(每空1分,共23分)1.我国法律作为和,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2.犯罪是指具有、的行为。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2分)

3.违法行为分为三种:①违法行为,指违反6.人们把法律称之为“国法”,因为它是()。的行为;②违法行为,指违法的行为;③A.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B.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违法行为,指违反的行为。C.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D.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

4.刑罚,又叫、,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的约束力 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办法。7.法律最主要的特征是()。

5.选择下列项目填表。A.由国家制定或认可B.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①国家立法机关制定②在校学生③舆论、C.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D.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习惯和信念 的约束力

④自然形成⑤教育、行政的力量⑥全国适8.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方式是()。用A.制定或认可B.制定或实施

⑦教育行政机关制定⑧普遍适用⑨国家强C.广义或狭义D.习惯与执行 制力 9.法律体现的是()。

A.少数人的意志B.剥削阶级的意志C.统治阶级的意志D.广大人民的意志

4分,共12分)

10.法律和道德的区别是()。A.道德谴责的行为不一定是违反法律的行为

B.二者都是人们的行为规则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C.二者的实现方式不同D.二者的调整范围不同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道德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舆论之中B.法律体现的是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意志

C.无论国家制定法律,还是国家认可法律,一般都以文字的形式出现

D.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有助于人们自觉守法12.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则,是()。

A.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B.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C.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舆论中D.主要靠社会舆论、习俗和人们信念予以维护的四、简答题(每题4分,共20分)

13.在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主要有哪两种?它们有什么区别?

14.法律作为一种特别的社会行为规范,与道德、纪律、规章等规则相比,具有哪些特征?

15.有人说,法律是社会生活中人人必须遵守的唯一准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

16.“违法及犯罪,犯罪及违法。”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17.简要回答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五、材料分析题(18、19题各7分,20题9分,共23分)

18.中学生马强做事我行我素,不守规则,他的口头禅是“自由万岁”。在马路上,他横冲直撞,还闯了红灯,被警察严肃地批评了一顿。自习课上他高声谈笑,引起了同学们的不满和指责。篮球场上,他屡屡犯规,被裁判罚下了场。他遗憾地说:“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真正的自由。”

请你用学过的知识对马强的言行加以评析。

六、探究创新题(10分)21.探究以下情景,思考主人公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19.私营企业主李某欠个体户王某的货款,久拖不还。为此王某将为违反了什么法律?其行为受到了什么处罚? 李某告到法院。法院依法判决李某归还王某的3万元货款,但李某在判情景1: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起哄、打闹、吹口哨。工作人员多次决生效后拒不归还,于是王某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在李某阻挠执行的情劝阻无效,只好请来民警将其带走。公安机关给予三人警告的处罚。况下,法院依法对李某实行司法拘留,并查封了李某的小轿车。慑于法情景2:朱某在工厂浴室捡到苏某的进口手表,先说两天后归还,律的威严,李某归还了王某的货款。后又称手表丢失,拒不归还。苏某起诉后,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否结合上述案例,说明国家强制力的作用。则赔偿损失350元。

情景3:中学生赵某手持三棱刮刀,抢夺9名小学生财物,得赃款 400多元。法院判定赵某犯有抢劫罪,判处了赵某有期徒刑。①按照你的理解,将下列选项分别填入表格。A.行政法B.民法C.刑法D.行政制 裁E.民事责任F.刑事处罚G.行政违法H.民事违20.某甲和某乙为争夺公园中的座位而争执起来,甲动手打了乙。法情况一:甲只是推了乙一把,乙摔倒在地,并未受伤。情况二:甲打了乙两个耳光,致使乙面部红肿,口角流血。情况三:甲把乙打成重残,丧失了劳动能力。

质?应受到处罚吗?如果应受到处罚的话,甲应受到何种处罚?

第四篇: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测试题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测试题

一、填空(每空2分,共24分)

1.我国法律作为的体现,通过规定和,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2.犯罪是指具有、并依法应受的行为。

3.违法行为分为三种:①违法行为,指违反的行为;②违法行为,指违法的行为;③违法行为,指违反的行为。

4.刑罚,又叫、,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

行惩罚的一种强制办法。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这部法律在维护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同时,侧重于维护处于弱势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以实现双方力量与利益的平衡,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这部法律的实施是由_____来保证实现的。

A.普法宣传B.道德约束

C.国家强制力D.自觉遵守

2.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有()

A.未成年人与法律没有什么密切联系

B.只要不违法犯罪,就不用与法律打交道

C.只要自己奉公守法,就与法律没有关系

D.生活中处处有法律,公民生活离不开法律

3.海南中院以受贿罪判处海南文昌原市委书记谢明中死刑,缓期2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其个人全部财产;以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对财产予以追缴;两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缓期2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其中附加刑有()

A.死刑B.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C.没收个人全部财产D.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4.人们把法律称之为“国法”,因为它是()。

A.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B.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C.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D.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5.法律最主要的特征是()。

A.由国家制定或认可B.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C.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D.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6.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方式是()。

A.制定或认可B.制定或实施

C.广义或狭义D.习惯与执行

7.法律体现的是()。

A.少数人的意志B.剥削阶级的意志

C.统治阶级的意志D.广大人民的意志

8.高中生王某曾因偷同学的小额钱物被学校处分,但他仍然执迷不悟,不思

悔改,最终因持刀抢劫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这一案例说明()

A.有不良行为若不加以改正,有可能走向违法犯罪

B.王某持刀抢劫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C.一般违法行为必然发展为犯罪

D.王某偷同学的小额钱物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三、简答题(9.题10分10.11题各11分,12题20分,共52分)

9.在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主要有哪两种?它们有什么区别?

10.法律作为一种特别的社会行为规范,与道德、纪律、规章等规则相比,具有哪些特征?

11.简要回答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12.中学生马强做事我行我素,不守规则,他的口头禅是“自由万岁”。在马路上,他横冲直撞,还闯了红灯,被警察严肃地批评了一顿。自习课上他高声谈笑,引起了同学们的不满和指责。篮球场上,他屡屡犯规,被裁判罚下了场。他遗憾地说:“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真正的自由。”

请你用学过的知识对马强的言行加以评析。

第五篇:七年级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

七年级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

二、达标训练(一)单项选择题 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这就是()。A.没有圆规也能画成圆

B.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

C.人人都要按自己的规矩办事 D.在社会生活中有无规矩一个样

2.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因大肆收受巨额贿赂而构成犯罪。2000年3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作出裁定,核准胡长清死刑。这说明()。

A.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B.法律只对违法犯罪的少数人具有约束力 C.法律只对统治阶级内部的少数人具有约束力

D.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3.某犯罪嫌疑人为了报复社会,在公共汽 车上放置炸弹,造成16人死亡、30人受伤的惨剧。这说明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

A.严重危害性

B.刑事违法性 C.严重违法性

D.刑罚当罚性(二)是非判断题

1.法律只对犯罪人员具有约束力。()2.只要不违法犯罪,公民生活就与法律无关。()3.凡是违反法律的行为都是犯罪行为。()4.根据刑法的规定,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5.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三)案例分析题

1.据《北京晚报》报道:某住户周某恶意拖欠物业公司供暖费,物业公司多次催交,但周某仍迟迟不交纳。物业公司被迫向法院提起诉讼,得到法庭支持。在物业公司向法院申请执行后,法院依法对周某实施了司法 拘留。最后,周某不但将所欠的供暖费补交完毕,而且将当年的供暖费一并交纳。请回答:

上述案例说明法律具有什么特征?

2.司机刘某爱开快车,经常疲劳驾驶,注意力不能集中,曾多次因闯红灯被警察罚款;也曾和别人发生碰撞,因撞坏了别人的物品而赔偿。刘某最后一次驾车因疲劳过度,撞人致死。他怕承担责任,撞人后驾车逃逸,后被公安机关抓获,最终受到法律制裁。

请回答:

刘某的上述行为有哪些是违法行为?分别属于什么违法行为?

三、综合能力训练(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A.自己一不违法,二不犯罪,不会与法律打交道

B.为了保护自身健康成长,青少年必须依法律己

C.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而公民的生活不一定需要法律

D.法律只依靠人们自觉遵守即可

2.下列选项中,属于法律的是()。

A.十六大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B.《中学生守则》 C.《民法通则》

D.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3. 19岁高中生王某,深夜持刀抢劫路人,但只抢到1元钱。王某的行为属于()。

A.不道德行为,王某向受害人赔礼道歉即可

B.违纪行为,接受学校处分即可

C.一般违法行为,要受行政处罚 D.犯罪行为,要受到刑法处罚(二)案例分析题

2002年6月16日,北京“蓝极速”网吧的大火,无情地夺去了24条无辜的生命。纵火犯是13岁的张某、宋某。

张某、宋某都来自单亲家庭,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宋某的后母还用暴力虐待宋某。学校对他们也采取放任态度,宋某从2月份一开学就没有在学校露过面,学校竟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张某、宋某在社会上看了大量触目惊心的暴力影视制品,在网吧里浏览了大量乌七八糟的东西,这些原因造成了张某、宋某开始从逃学旷课、欺负女生,逐渐发展到拦截殴打他人、强行索要同学财物,直到在“蓝极速”网吧进行纵火。请回答:

(1)最后一段描述的张某、宋某的三种行为分别是什么行为?

(2)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如何避免类似事件 的发生。(3)结合所学内容,分析这一事件对你有何警示作用。

四、拓展训练题

(一)小调查:了解人们在超市、学校、影剧院、体育馆、公交车等公共场所应遵守的规则,然后填入下列表格。

不同场所

应遵守的规则

超市

学校

影剧院

体育馆

医院

其他公共场所

通过调查,你的体会是:

(二)填一填:权利与义务

发展阶段

享有的权利 应尽的义务

出生来到世间

儿童少年期

18岁以后

中年

老年(丧失劳动能力)告别人世时

(三)填表并回答问题

内容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违反的法律承

担的法律责任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

(1)根据上表,请分别举一个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例子。

(2)从上表中,你得出的结论是:

(3)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犯罪作为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更应如此。你知道我国对犯罪分子实行的刑罚包括哪些种类吗?请列举出几种。

(四)活动设计

对全班同学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进行调查(如:是否骑车闯红灯,是否走人行横道等)。针对调查结果,提出具体的要求,并用实际行动来杜绝违章行为的出现。

(五)课后收获

我的收获:

五、课外探究

在班里组织一次讨论会,共同制订本班班规。也可以先由每个同学分别制订本班班规,然后将它们进行归类。

(1)在班集体中应注意的问题:

(2)根据以上问题,制订出几条自己认为最重要的条款:

(3)全体同学共同认可的条款:

(4)保证这些条款实施的措施:

六、资料下载

什么是青少年不良行为?

青少年不良行为是指青少年违反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和有关行为规范,或者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和本人造成不良影响或危害的行为。

青少年不良行为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一)由青少年实施

青少年不良行为是由青少年实施的。青少年是指12~25岁的人,但主要是18周岁以下的人。这个年龄段的人主要是中学生,还包括一部分大学生和社会青年。

(二)违反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和有关行为规范

青少年作为社会成员,也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生活准则。社会公共生活准则是社会公认的最基本、最起码、最简单的道德准则,是维持和保障社会公共生活秩序所必需的。这类基本准则有的是不成文的,有的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规中。青少年是社会成员中的特殊群体,因此 社会对青少年又有一些特殊的行为要求。例如,在家庭、学校、班级中,都会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青少年遵守这些行为规范、规章制度和纪律。

(三)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青少年的不良行为是青少年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表现。有些行为违反社会规范,有些行为虽然没有违反社会规范,也没有给社会和他人造成直接损害,但对青少年本人有明显的危害,不利于青少年过正常的社会生活,妨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从而间接地给社会、他人造成危害。

(四)对社会、他人和本人造成一定的危害

对社会的危害表现为违反了社会禁止性行为规范,对社会造成了物质上的损害,如破坏公共设施等。对他人的危害是指对他人造成物质和精神上的损害和痛苦,比如逃学、离家出走等会对青少年的家庭造成巨大的精神痛苦。青少年不良行为虽然对社会、他人和本人有危害,但这些危害的严重性都比较轻,不构成任何形式种类的刑事犯罪。

下载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练习A卷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练习A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同步测试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同步测试一、选择题1.小叶买了一双鞋,穿了一天,鞋跟就掉了。按照法律规定,她应当得到赔偿。其原因就在于()A.法律具有保护作用,是我们生活的“卫士”。B.法律应......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案

    友爱学校七年级下政治导学案编制:郭洪艳审核:于国荣审批:战福义编号:20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案1.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12月22日,在辽宁省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刘涌组织、领导......

    七年级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第九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复习提纲【考点点击与提示】 1.知道社会生活中规则的种类。 2.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的三个显著特征。3.了解违法的含义......

    七年级政治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学案

    第七 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框题三 防患于未然 一、学习目标 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二、问题与例题 问题一、好学生为什么会走上犯罪......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样例5)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一框题走近法律1课时一、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2) 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七年级政治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教学设计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一框 走进法律 一、内容及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我们身边的规则、生活离不开法律。指的是 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生活......

    七年级政治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教学设计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三框 防患于未然 一、内容及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认清犯罪危害、加强自我防范。认清犯罪危害指的是 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的危害......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三课时)(五篇材料)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三课时)第一课时 第一框走近法律一、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2) 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