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推进检察工作(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5 15:1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推进检察工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推进检察工作》。

第一篇: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推进检察工作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中国第一法律门户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推进检察工作

朱 宁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是党根据社会时代发展变化的要求,对司法活动发展的观念、发展的内涵以及发展的规律进行的再认识,是对社会主义现代法治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是落实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全面履行检察职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反映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现代法治理念,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取向,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是我们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法制建设的经验,借鉴现代法治理论合理成份的基础上形成的基本理念。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国体和政体的特点和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和关键。

2、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价值取向。法治有两项最基本的要求,一是有良好的法律,二是这种法律得到普遍的服从。“良好的法律”,就是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法律。“普遍的服从”,就是法律的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都得到全面的实现。现代法治既是公平正义的重要载体,也是保障公平正义的重要机制。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建立并从法律上保障公平的机制、公平的规则、公平的环境、公平的条件和公平发展的机会,是社会主义立法要体现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法治制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保证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

3、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人权是现代社会的道德和法律对人的主体地位、尊严、自由和利益的最低限度的确认。它需要社会道德的支持和国家强制力量的保护,人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和动力。现代法律就是保护人权的一种制度安排和强制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改革开放的时代,承认和保护社会利益多元化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等权利义务关系,高度重视和维护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高度重视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困难问题,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提高人权保障意识和依法执政的能力,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

4、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宪法和法律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是否真正享有最高权威是一个国家是否实现法治的关键。在现代法治国家,都把树立法律权威作为实现法治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法律权威要通过立法建立具有客观性、确定性、稳定性和可预期性的法律制度。另一方面,法律权威要通过执法、司法和守法保证任何个人、组织和国家机关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防止任何人或组织享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我国宪法第五条对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做了明确的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

5、监督制约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障。法治的意义就在于,既能充分地利用国家权力促进和保障公民权利,又能防止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腐败,保证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正确行使权力,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社会主义法治防止权力滥用和保证权力正确行使的基本措施是建立在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之上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

产生,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接受其监督。并通过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党组织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有机结合,保证了各个监督系统的整体协调和依法进行,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监督体系。实现监督工作的法制化,保障权力沿着制度化、法律化的轨道运行,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障。

6、自由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理想和尺度。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创造实现和保障人类自由的社会前提。社会主义法治就是创造和保障这种不断发展着的自由的社会控制系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才能保证人的尊严、价值和主体性得到尊重,保证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必须把公民权利作为构成社会关系和法律秩序的本位性要素,公民权利的平等保护不仅是社会主义法治优越性的体现,而且是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对公民权利平等保护机制的逐步健全和完善,树立权利本位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增强平等地保护公民的自由和权利的意识,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理想和尺度。

二、新形势下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检察工作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作为在国家法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检察机关,如何自觉主动地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具有现实的重要性。

1、从国家大局来讲,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依法治国、实现法治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六大把完善社会主义法制,落实依法治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这给司法机关及其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要实现依法治国,就必须实现法治现代化,实现法治现代化,就必须实现司法者的现代化,而司法者的现代化,首先必须是司法者司法理念的现代化。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法治的进程就必须与时俱进,建设现代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司法理念也必须与时俱进,同步发展。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时代进步的呼唤,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依法治国对所有司法机关和司法工作者提出的根本要求。

2、从检察事业本身来讲,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检察工作与时俱进,实现新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国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化,作为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法律制度、司法体制在发生变化,法律和司法的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在发生变化,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社会发展环境,就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检察工作。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检察工作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检察事业创造了条件,而检察工作也应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而不能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检察工作要与时俱进,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运用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对检察制度的价值、作用进行重新的思考定位,引导检察事业向更层次迈进。

3、从司法主体来讲,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检察官立足本职、做好检察工作的基本要求。不同的法治理念追求不同的价值目标,也就会收到不同的司法效果,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奉行社会主义的法治原则,将法律置于崇高的地位,了解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司法活动最基本的规律和最基本的本质,才能使其所追求的工作目标与法律相符,与社会发展方向相符,与司法运行的内在规律相符,从而表现出更有司法思想的理性深度,就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肯定和全社会的尊重,从而增强司法工作的公信度。反之,法治思想落后陈旧,法治意识不强,在司法活动中固守原有落后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法治、曲解法治甚至破坏法治,或为追求单一的法律效果而丧失综合效果,与法律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终结目标相悖,最终影响法治的权威。因此,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检察官从事检察工作,完成各项任务的基本要求。

三、检察人员应树立的司法理念

结合检察工作,从司法理念的层面讲,检察人员必须树立以下观念,从而自觉有效地指导检察工作实践。

1、树立服务大局的理念。检察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它担负着通过法律监督来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实施,保证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通过法律监督活动得以顺利贯彻落实的重任。因此,检察人员必须要牢固地树立坚强的政治意识,增强接受党对检察工作领导的坚定性,站在讲政治的高度,自觉地把检察工作置于党和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的工

作大局中去正确定位。按照提高执政能力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去履行“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宏观框架内,去实现检察办案服务效应的最大化,社会负面效应的最小化,从而使检察工作与社会发展大局同频共振,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环境。

2、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建立法治社会,必须在全社会树立法律至上的地位,崇尚对法律权威的敬重。检察机关履行保障法律正确统一实施的神圣使命,这就要求检察人员在执法活动中,必须确立惟法是从的真诚信念,养成只遵从法律的职业思维习惯,把法律作为评判一切个人、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行为的价值标准,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唯权重、不唯情扰、不唯利诱,树立以身护法,为法治献身的崇高精神,维护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

3、树立保障人权的理念。现代法律不仅是实现国家政治统治、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工具,同时也是公民防范司法擅断、保障个人权利的重要利器,更是实现社会正义目标的载体。社会主义司法活动的应然职能,就要求检察人员在执法活动中更新思维观念,转变过去单向、传统的专政和惩罚职能,对法律的认识要从绝对的工具主义向保护人权转变,彻底摒弃“重实体、轻程序,重打击、轻保护”倾向,牢固树立实体与程序并重的观念,把确保程序公正放在司法活动的突出位置。在发挥惩罚犯罪保护社会的固有职能的同时,强化保障职能,在严格执法的同时体现人道,在维护法律尊严的同时表现人文关怀,切实保障人权,确保诉讼参与人应有的合法权益,并将其贯穿于检察工作的各个环节,坚决杜绝超限办案、超期羁押、违法取证、刑讯逼供等严重违反诉讼程序和侵犯人权的现象,并要切实强化对其他司法机关违反诉讼程序现象的法律监督。

4、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司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正是司法活动的目标和要求,是司法文明的核心和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体现。这就要求检察人员在执法过程中,首先必须坚持以法律效果为基础,通过适用法律的公正,来体现主体保护上的平等,不因身份、地位、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经济主体的性质而发生适用法律的偏差或

偏袒,坚决抵制和克制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使法律适用符合民情民意,符合伦理之善,创造一种人人各得其所的正义。其次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效率是公正的保证,没有效率,公正就难以完全实现。如果司法效率低下,处理周期过长,公众完全有理由对其结果的公正性产生怀疑,社会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增强诉讼流程意识、诉讼时效意识、效率责任意识,严守办案时限,缩短办案周期,降低诉讼成本,减少当事人的诉累,提高办案效率,是司法公正及时得以实现的保证。再次坚持民主公开的原则,破除诉讼神秘主义,强化“监督者同样接受监督”的意识,进一步确立民主监督在检察工作中的地位,拓展检察诉讼公开的渠道,完善公开的内容,丰富公开的手段和形式,引入体外监督的机制,发挥外部监督和检察内部监督的互补作用,实现执法活动的阳光操作,最大限度地将检察权的行使置于社会和公众的监督之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公正执法和社会的认同度,提高执法的公信力。

5、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立检为公、执法为民是检察机关的基本宗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树立执法为民的观念,就是要求检察人员在执法活动中,必须把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始终贯穿于检察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把人民群众关切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自已工作的切入点,把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根本利益作为检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摆正权利和权力的关系,消除特权思想,牢牢把握为“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这个根本原则,树立正确的执法思想和良好的执法作风,真正带着对群众深厚感情执法,本着对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办案,以公正、严明、廉洁、优质、高效的执法行为,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使法的秩序、平等、正义的内在价值取向得以充分的实现,从而在维护社会治安、预防惩治腐败、妥善处理群众诉求、保障社会安定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真正把“执法为民,服务发展”体现到全面的检察职能上来。

总之,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先进的法治理念是法律职业者的“职业灵魂”要做好新时期的检察工作,提高法律监督水平,必须根据现代形势的需要,用符合检察事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统一检察官的执法思想,指导检察实践,才能取得顺应社会主义法治时代要求和社会整体发展方向的检察业绩。

第二篇: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开创检察工作新局面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开创检察工作新局面

【内容摘要】法治思想虽然产生于奴隶制末和封建制初,但不同的历史时期法治的内涵、外延不同。我国对法治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时期和曲折的经历。本文对“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行了解读,对在政法系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意义,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与检察队伍建设的关系,与检察业务发展的关系从宪政、人权、政权巩固、经济安全、社会和谐等多角度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检察机关

一、引论

据法律治理国家。我国法治思想最早产生于奴隶制末期和封建制初期,以商鞅、慎到、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不同的历史时期,法治的内涵与外延有很大的区别,人们对法治的认识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韩非等人倡导的所谓“法治”,是指帝王所制定而严令臣民遵守的统治手段。在封建社会时期的所谓“法治”,是指以“天条”维护封建君、臣、父、子纲常伦理的特权。在资本主义时期,法治是反对封建特权的有力武器,但同时又是维护私有制、维护以财产为社会成员等级身份的法宝。但法治毕竟是社会走向文明、进步的产物。我党虽然在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一直重视法制工作,但对法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历史。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的治国方略是专制加若干民主,法治长期被理论界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东西。文革期间虽然在“评法批儒”,表面上颂扬法家,实际经历了十年的无法无天。1979年1月26日王明礼先生发表在《人民日报》的《人治和法治》一文,拉开了“人治与法治”大讨论的序幕。①1979年9月9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即中共中央(1979)64号文件,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法治”的概念,明确了法律、司法权威与党的领导的关系。据说该文件在两高征求意见时,有关人士非常欢迎取消党委审批案件制度,但建议最好由学者提出,以避向党要。

政治文明的内涵之一,属基本统一的共识,因为法治是排斥个人独裁、野蛮政治的。政治文明不仅关系到国家安危,也关系到公民的安危。法治可以通过正常选举解决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更替,通过民意理性的处理政府换界过度,防止因国家领导易人产生动荡,有效防止将国家的安危寄希望于个别人。邓小平同志曾深刻的说:“将国家的安危寄托在个别人身上,是一种极不正常的政治现象,还是法治靠的住”;法治又可以有效防止将个人安危寄希望于圣人治理的国家。威廉一世基于战绩的骄傲,站在自己行宫的顶端欣赏自己王土的美景,却被一座破旧的老磨房挡住了视线,他下令拆除,遭到磨房老主人的拒绝,出钱赎买仍行不通,一怒之下,威廉一世下令武力拆除。磨房主一纸诉状将威廉告到法院,普鲁士最高法院判决国王败诉、赔偿损失、在原址重修磨房。“法律既然结合了意志的普遍性与对象的普遍性,所以一个人,不论他是谁,擅自发号施令就绝不能成为法律”。⑦法治政府应该是有限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而不是个人随意发号施令,随时有可能将任何一个公民陷于危险的政府。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交替、党政关系、依法执政、政企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是长期存在于我国的敏感的宪政问题、必须基于法治理念才能厘清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法治理念是依法治国方略的前提,而依法治国又是理性治国的基础。1982年,我国宪法正确处理了党法关系,此后在逐步理顺党政、政企关系。但我国的人权问题从1983年解禁到1991年才正式开始系统研究,⑧孙志刚的无辜惨死,才促使我国为控制盲流、维护社会治安的收容制度,改革为对弱势群体人性化服务的救助制度;杜培武、佘祥林、滕兴善等冤案的平反又考问我们对司法现状的深刻反思。⑨20年代夫妻在家中看黄碟被警察查处事件的公开披露,再次考问了我国的公权与私权的法律界限。可见,无法治理念,何以有依法治国,无依法治国,何以有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需要经济基础,河南省上蔡县文楼村等部分地区的农民,因贫穷以买血为生,导致群体感染艾滋病,我国还有数千万生活在温饱线以下的民众,他们连生存都存在问题,参政、议政,行使民主权利根本无从谈起,对他们还谈什么政治文明?政治文明也需要物质文明为基础。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只有发展经济、奠定物质文明的基础,物质文明的基础恰恰要通过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积累,而市场经济又需要法制来维护其应有的正常秩序、以法治理念指导下的司法、行政执法、守法、法律实施,才能为市场经济提供无地域区别、无主体身份区别的公平、平等、正义、诚信的环境。

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不同的理念,就会有不同的意识、不同的思维和不同的心理。八十年代初,我国进行农村改革,很快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随之国民经济有了大幅度提升,但“三角债”、黄、赌、毒、刑事犯罪问题居高不下,诚信、道德等精神文明问题日显突出。严打之后的刑事犯罪不断反弹、一些丑恶现象层出不穷,促使精神文明建设提上了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普法教育为公民划定了道德底线,在为公民培养法律意识的同时,也在为公民树立法治理念,为依法治国奠定人文基础。

可见,建设“三个文明”,首先要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奠定坚实的依法治国的人文基础。

三、社会主义治理念与检察队伍建设的关系

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肩负着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有效实施的重任。检察队伍是法律监督职责的载体,检察队伍是检察官与司法辅助人员有机组合的整体,检察官个体通过亲历每一起刑事案件,对其案件证据进行审查、判断,对案件当事人的行为进行法律上的评判,对工作上游的警察、下游的法官的执法情况进行甄别,是日常法律监督的实施者。不同的执法理念,对监督对象的行为性质会得出不同的评判结果。尤其现在我国在外交、内政方面,处于比较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国际上,超级大国出于其自身利益,对我国进行政治、经济上的打压;国内“法××××”、“门徒会”等一些反动邪教组织,黑恶势力犯罪团伙在一些地区还比较猖獗,重大刑事案件居高不下,群伤、群死、环境污染的重大事故时有发生,腐败问题仍属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所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与检察队伍建设的关系在于:

1、有助于检察队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法律总是服务于一定的政治,因为法律往往是政治斗争成果的肯定和反映。政治为保持其理性和有序性,又必须受制于法律。在现实社会中,有时法律与政治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法律监督者如果没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就很难看清法律问题背后的政治背景,丧失应有的政治敏锐性,将复杂的政治问题,作为简单的法律事件处理;但在法治社会,处理有复杂政治背景的法律问题,既要考虑政治目的,又要兼顾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坚持依法处理,保证合理、合法。比如打击邪教、黑恶势力犯罪团伙等。

2、有助于检察队伍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正确处理日常检察事务。法律意识,指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统称。法律意识属于社会意识之一,站在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立场,就会有不同的法律意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就是要求我们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三个代表”、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的本质、作用,正确看待现有法律及法律现象;正确理解和解释现行法律的含义;全面理解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稳妥的处理好打击、处理与预防刑事犯罪,惩处犯罪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应有的正常社会秩序和尽力修复被破坏的社会秩序的辨证关系,准确适用法律。

3、有助于检察官养成依法理思维、以法言法语办案的思维定式。不同的理念,有不同的思维、行为定式和习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可以促进检察官刻苦钻研法学专业理论,提高检察官自身的法学造诣,以精深的法理知识准确认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为提高办案质量、规范办案程序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4、有助于检察官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意识支配行为,意识要付诸于行为才能变为现实,而行为成为需要深厚文化理论底蕴和修养为基础的、依法办事的习惯,需要坚定的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可以为检察官养成言、行、举、止依法约束的行为习惯,提供坚实的意识形态基础。

5、有助于检察官明确正确的服务方向,和公正的美德,为构建和谐社会、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和谐、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小康生活,将我国建设成世界上繁荣、富强、民主、文明的强国是最大的道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了这个道理。公正是一切和谐的基础,所以,希腊人将公正命名为第二种美德。

第三篇: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开创检察工作新局面.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开创检察工作新局面

【 内容 摘要】法治思想虽然产生于奴隶制末和封建制初,但不同的 历史 时期法治的内涵、外延不同。我国对法治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时期和曲折的经历。本文对“法治”、“理念”“ 社会 主义法治”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行了解读,对在政法系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教育 的意义,与 政治 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与检察队伍建设的关系,与检察业务 发展 的关系从宪政、人权、政权巩固、经济 安全、社会和谐等多角度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检察机关

一、引论

据 法律 治理国家。我国法治思想最早产生于奴隶制末期和封建制初期,以商鞅、慎到、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不同的历史时期,法治的内涵与外延有很大的区别,人们对法治的认识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韩非等人倡导的所谓“法治”,是指帝王所制定而严令臣民遵守的统治手段。在封建社会时期的所谓“法治”,是指以“天条”维护封建君、臣、父、子纲常伦理的特权。在资本主义时期,法治是反对封建特权的有力武器,但同时又是维护私有制、维护以财产为社会成员等级身份的法宝。但法治毕竟是社会走向文明、进步的产物。我党虽然在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一直重视法制工作,但对法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历史。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的治国方略是专制加若干民主,法治长期被 理论 界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东西。文革期间虽然在“评法批儒”,表面上颂扬法家,实际经历了十年的无法无天。1979年1月26日王明礼先生发表在《人民日报》的《人治和法治》一文,拉开了“人治与法治”大讨论的序幕。①1979年9月9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即中共中央(1979)64号文件,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法治”的概念,明确了法律、司法权威与党的领导的关系。据说该文件在两高征求意见时,有关人士非常欢迎取消党委审批案件制度,但建议最好由学者提出,以避向党要权之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江华说,我入党50年,这是我看到过的有关民主与法制的最好的党内文件。②此后,彭真等个别国家领导人强调过依法治国,但没引起足够的重视。在1984年再版的《法学词典》中,对“法治”开宗明义的解释仍为:“某些剥削阶级思想家主张严格依据法律治理国家的思想”。③90年代在法学界仍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关于“能人是否需要特殊保护”的大讨论。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序言。2002年11月8日,××××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及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目标,进行了深刻、全面的论述,翻开了我国法治的新篇章。④

社会主义法治,是指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前提下的立法、执法、守法、法律实施,依据法律治理国家的模式。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是在 中国 历史、中国国情前提下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全新的概念:首先从立法上,是在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公有制经济为主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立法,这是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立足于私有财产立法的经济基础;从政党体制及政体上,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及人民代表大会制,这是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受控于财团、三权鼎立的政治基础;从执法上,我国的司法官员是国家公务员,不是政治平衡妥协的产物,这是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司法官员是所属政党代言人的执法立足点;在法律适用上,“三个代表”是根本指针,实现全社会公平正义是最终目的,这是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财产决定身份导致的事实不公终极目标差别。

理念,即理性、系统的思维模式、思想观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指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前提下,理性的处理党政关系、宪政关系、立法、守法、法律实施等一系列依据法律治理国家的理想、思维模式。理念有自觉主导人们思维方向、行为方式的作用,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哲学 化、理想化的意识。不同的理念,对同一个 问题 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处于不同的立场,采取不同的处理 方法,从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在政法队伍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意义,就是要求政法干部队伍深化对社会主义法治深远的政治意义、及长远的战略意义的认识,提高执法水平及能力、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稳定社会秩序、维护人民民主、巩固国家政权、保持国家长治久安、为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 化强国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我国长期以来党政不分、政企不分、党法(党权与司法)不分、政法(政府职能与司法职能)不分、公私(公权与私权、公有与私有)不分。由于缺乏正确的治国理念,宪政关系不清,治国方略长期左右摇摆,政治运动不断,政策长期代替法律,朝令夕改,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深刻的历史教训,使党和国家领导人逐步认识到了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到政治文明的重要意义。

文明的定义,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人们所见到的政治、社会、经济、宗教现象的总体。⑤政治指政府、政党、社会团体、个人在内政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⑥主要指与政权治理有关的活动。政治文明主要与政治野蛮、独裁相对应,各国的意识形态不同,对政治文明内涵、外延的理解不同,所以定义也不同。但对法治属于政治文明的内涵之一,属基本统一的共识,因为法治是排斥个人独裁、野蛮政治的。政治文明不仅关系到国家安危,也关系到公民的安危。法治可以通过正常选举解决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更替,通过民意理性的处理政府换界过度,防止因国家领导易人产生动荡,有效防止将国家的安危寄希望于个别人。邓小平同志曾深刻的说:“将国家的安危寄托在个别人身上,是一种极不正常的政治现象,还是法治靠的住”;法治又可以有效防止将个人安危寄希望于圣人治理的国家。威廉一世基于战绩的骄傲,站在自己行宫的顶端欣赏自己王土的美景,却被一座破旧的老磨房挡住了视线,他下令拆除,遭到磨房老主人的拒绝,出钱赎买仍行不通,一怒之下,威廉一世下令武力拆除。磨房主一纸诉状将威廉告到法院,普鲁士最高法院判决国王败诉、赔偿损失、在原址重修磨房。“法律既然结合了意志的普遍性与对象的普遍性,所以一个人,不论他是谁,擅自发号施令就绝不能成为法律”。⑦法治政府应该是有限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而不是个人随意发号施令,随时有可能将任何一个公民陷于危险的政府。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交替、党政关系、依法执政、政企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是长期存在于我国的敏感的宪政问题、必须基于法治理念才能厘清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法治理念是依法治国方略的前提,而依法治国又是理性治国的基础。1982年,我国宪法正确处理了党法关系,此后在逐步理顺党政、政企关系。但我国的人权问题从1983年解禁到1991年才正式开始系统 研究,⑧孙志刚的无辜惨死,才促使我国为控制盲流、维护社会治安的收容制度,改革为对弱势群体人性化服务的救助制度;杜培武、佘祥林、滕兴善等冤案的平反又考问我们对司法现状的深刻反思。⑨20年代夫妻在家中看黄碟被警察查处事件的公开披露,再次考问了我国的公权与私权的法律界限。可见,无法治理念,何以有依法治国,无依法治国,何以有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需要经济基础,河南省上蔡县文楼村等部分地区的农民,因贫穷以买血为生,导致群体感染艾滋病,我国还有数千万生活在温饱线以下的民众,他们连生存都存在问题,参政、议政,行使民主权利根本无从谈起,对他们还谈什么政治文明?政治文明也需要物质文明为基础。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只有发展经济、奠定物质文明的基础,物质文明的基础恰恰要通过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积累,而市场经济又需要法制来维护其应有的正常秩序、以法治理念指导下的司法、行政执法、守法、法律实施,才能为市场经济提供无地域区别、无主体身份区别的公平、平等、正义、诚信的环境。

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不同的理念,就会有不同的意识、不同的思维和不同的心理。八十年代初,我国进行 农村 改革,很快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随之国民经济有了大幅度提升,但“三角债”、黄、赌、毒、刑事犯罪问题居高不下,诚信、道德等精神文明问题日显突出。严打之后的刑事犯罪不断反弹、一些丑恶现象层出不穷,促使精神文明建设提上了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普法教育为公民划定了道德底线,在为公民培养法律意识的同时,也在为公民树立法治理念,为依法治国奠定人文基础。

可见,建设“三个文明”,首先要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奠定坚实的依法治国的人文基础。

三、社会主义治理念与检察队伍建设的关系

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肩负着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有效实施的重任。检察队伍是法律监督职责的载体,检察队伍是检察官与司法辅助人员有机组合的整体,检察官个体通过亲历每一起刑事案件,对其案件证据进行审查、判断,对案件当事人的行为进行法律上的评判,对工作上游的警察、下游的法官的执法情况进行甄别,是日常法律监督的实施者。不同的执法理念,对监督对象的行为性质会得出不同的评判结果。尤其现在我国在外交、内政方面,处于比较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国际上,超级大国出于其自身利益,对我国进行政治、经济上的打压;国内“法××××”、“门徒会”等一些反动组织,黑恶势力犯罪团伙在一些地区还比较猖獗,重大刑事案件居高不下,群伤、群死、环境污染的重大事故时有发生,腐败问题仍属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所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与检察队伍建设的关系在于:

1、有助于检察队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法律总是服务于一定的政治,因为法律往往是政治斗争成果的肯定和反映。政治为保持其理性和有序性,又必须受制于法律。在现实社会中,有时法律与政治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法律监督者如果没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就很难看清法律问题背后的政治背景,丧失应有的政治敏锐性,将复杂的政治问题,作为简单的法律事件处理;但在法治社会,处理有复杂政治背景的法律问题,既要考虑政治目的,又要兼顾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坚持依法处理,保证合理、合法。比如打击、黑恶势力犯罪团伙等。

第四篇:坚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检察工作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m 7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法委书记罗干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2006年要在全体政法干警中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对检察机关来说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检察人员作为履行国家法律监督职能,维护公平正义,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重要力量之一,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坚定政治方向,端正执法思想,既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关于依法治国,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要求,也是正确履行各项检察职能、提高法律监督能力的前提和保障。

基层检察院人员多,承担了大量的具体工作,与社会各界群众的联系最为密切,是这次开展教育的重点。基层院如何围绕全县工作大局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以队伍建设推动业务工作,落实检察工作主题和总体要求,有力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和平安和谐宾县建设?笔者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和本质要求,达到思想上统一,行动上一致。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和指南。建设平安和谐宾县,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检察机关必须牢固树立和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检察工作,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和本质要求,正确认识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依法治国是核心内容。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建设平安和谐宾县,必须不断推进依法治县,把依法治国的理念体现在检察工作中,贯穿于各个环节,落实到各项工作。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严格依法办案,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执法为民是本质要求。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法治上的体现。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理念,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为人民用好权、执好法,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检察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到执法公正、一心为民;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疾苦和他们对检察工作的要求和愿望,努力赢得理解和支持;要树立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并重的观念,认真履行好法定职责,公平公正、及时高效地处理有关案件和事件;要做到清正廉洁,正确对待金钱和权力,养成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良好的生活作风,正确处理私情与法律的关系,不徇私,不枉法。

3、公平正义是价值追求。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共同的追求,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更是检察机关的工作主题。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理念,就是要求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做到秉公执法,在执法活动中出于公心,态度公允,摒除邪恶,弘扬正气;要求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把证据关、法律关,正确适用法律,确保实现公平和正义;要求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质量与效率并重;要求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执法公开,增强透明度,促进和彰显执法公正。

4、服务大局是重要使命。要从讲政治的角度来想大局、谋大局、服务大局,紧紧围绕全县工作大局开展检察工作,不断强化服务大局的各项措施,正确处理服务大局与严格依法履行职责的关系,正确处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执法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之间的关系,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为全县政治经济建设、社会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5、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法治建设绝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从理念上更好地强化党的意识、执政意识、政权意识,通过改善党的领导来更有效地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通过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来更有效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平安和谐宾县,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的正确方向,把党依法执政的过程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实行依法治国的过程,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过程。

二、学习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第一,要辩证地处理好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学习借鉴国外法律制度和思想的关系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反映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现代法治理念。它既有包容一切先进的法治理念的进步性,更有立足现实、强调历史发展阶段的具体性。忽略其进步性,容易导致固步自封;忽略其具体性,则容易导致不切实际的空想,甚至丧失基本的政治立场。一些人对西方法治思想和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缺乏起码的政治鉴别力,有的甚至否定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造成了执法思想和执法活动的混乱。还有一些干警受“左”的以及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创新意识不强,特权思想严重,依法治国的观念并没有真正牢固树立起来。因此,在学习借鉴国外法律制度和思想中的有益经验的同时,必须立足现实国情,剔除其糟粕,消除其不良影响。作为基层检察院,更要从实际出发,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干警思想,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自觉抵制、勇于驳斥错误的思想言论,始终保持检察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二,要正确处理好实现办案的法律效果与取得并扩大办案的社会效果的关系

任何法律都具有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双重功能。检察机关一方面通过强化监督、公正执法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使法律的人权保障功能得以实现,也就是使办案的法律效果得以实现;另一方面通过处理矛盾,解决纠纷,维护社会治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则是检察工作社会效果的体现。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表现集中,社会关系极不稳定,法律的人权保障功能与社会秩序的维护功能就经常会出现矛盾和冲突,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有的案件从认定事实到适用法律并不存在明显的问题,但当事双方的矛盾是否有效地得以消解,是否真正做到了“案结事了”,仍存在问题,或者说单纯局限在办一案上,影响不大,社会和群众认可程度不高。因此,要跳出案件研究案件,自觉从整体上全面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高度统一。不仅从检察职业的角度去认识、办理案件,还要以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观察判断问题;不仅要加大力度,从重从快,还要轻轻重重,宽严相济;不仅要善于从“案件之中”来研究案件,而且还要善于从“案件之外”和“案件之上”多角度、多方面地分析思考问题,在办结案件的同时,有效消解案件背后的矛盾纠纷,真正做到“案结事了”,决不能就案办案、单纯办案。

第三,处理好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与推动检察队伍建设的关系。

只有树立正确的执法指导思想和法治理念,始终保持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检察本色,才能适应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不断改进执法作风,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法律监督能力,更好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推动检察队伍健康深入发展。为此,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应做到“三个结合”,强化“六种意识”。“三个结合”即:与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相结合,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相结合,与提高检察队伍整体素质相结合。强化“六种意识” 即:强化道德意识,树立公德心;强化大局意识,树立爱党心;强化群众意识,树立爱民心;强化责任意识,树立爱检心;强化法律意识,培养公正心;强化廉洁意识,培养廉耻心。具体到每个检察干警,通过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必然体现在其公正执法、依法办案和一心为民的日常工作中,体现在其加强学习和岗位锻炼的素质提高中,整个队伍的面貌就会有大的改观。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m 7

第五篇: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努力做好各项检察工作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努力做好各项检察工作

为明确政法工作的指导方针,切实履行政法机关的职能,做好各项政法工作,更加有效的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中共中央政法委部署和安排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最高人民检察院把此次学习教育活动作为今年的一项重要检察工作来抓,确实很有必要。作为基层检察院,承担着更为具体的检察工作,所以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结合具体的检察工作,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在检察工作实践中,认真学习和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充分理解其精神实质,以此作为我们行动和工作中的准则,廉洁自律,甘于奉献,发挥检察机关应有的职能作用。

一、学习和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深刻理解其精神实质

由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党中央提出的一种新的工作理念,学习辅导材料并不是很多,对其更深入的精神实质理解和内容拓展都在进一步的探讨之中,辅导观点也不尽一致,所以我们首先应该认真研读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下发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熟记主要内容,把其他辅导材料作为加深理解的一种参考,加以借鉴。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篇幅并不是很长,却清楚的涵盖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五部分主要内容,可以通读、精读。作为一名政法干警,学习和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也是责任和义务,更要在具体工作中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通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分清五个部分各自不同的内容,又要把五个部分内容联系起来来学习。重点是要理解新时期的政法工作为什么一定要在党的领导下来开展。这样,我们才能清楚,作为一名政法干警,应该作什么,不应该作什么,因为党的领导意图,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利益所在,因为执政党的合法性来源于民心,这也正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应该是上述思想派生出来的。党的领导体现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所在,我们执法为民必然要坚决的接受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最核心的内容,如果对这一点理解的不准确,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解就会出现较大的偏差。

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理解其精神实质,必须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厚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针对我们社会发展现状和人的整体素质提出的,实际上也是上述理论的发展和具体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此理论的基础之上,对政法工作指导思想的具体化概括。

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二、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在检察工作中进行实践

学习和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为了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一名政法干警,要在具体的检察工作中主张权利,履行义务,作一名政法干警应该作的工作。

一是要把政法工作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我们的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不仅解决了十三亿人的温饱问题,而且还使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党有严明的纪律,每名共产党员都能听从党的指挥,党的指示精神能够原原本本的传达到最基层,并得到最彻底的贯彻执行。政法干警应该做的就是和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切实加强党的修养,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指导思想上来,这样才能使党具有更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成为中国人民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是要牢记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具体的政法工作中,就是执法为民。中国共产党能够以小米加步枪的落后装备击溃拥有现代化装备的蒋介石军队,建立了新中国,其主要原因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而这个“道”就是党的根本宗旨,就是我们党践行了根本宗旨,才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实践证明,这就是我们党取得不断胜利的主要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要求党员不惜牺牲个人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要坚持党和人民的利

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贡献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为了人民的利益,在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三是在具体工作中体现出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检察工作是我们党的中心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的检察工作中牢记党的宗旨,践行社会主义法法治理念。

要牢固树立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明确检察工作的目的和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既要严格执法,又要注意服务大局,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满足群众要求,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检察干警,要按照“八荣八耻”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廉洁自律,秉公执法,规范执法行为,既要严厉打击犯罪,又要注意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党员先进性在我们政法干警身上体现的就是公平正义,所以我们在执法过程中,一定要“公”字当头,时刻把公平和正义记在心里。

三、学习和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贯彻科学发展观

作为一名政法干警有责任、有义务维护党的尊严和形象,这也是党章所要求的。服从党的领导,贯彻科学发展观,维护党的尊严和形象需要我们做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自己的行动来树立政法干警的良好形象,来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二是要敢于和破坏、损毁党的尊严和形象的人、行为做斗争,积极开展批评,及时提醒同志,不要做有损于政法机关形象的事情,每一名政法干警的行为都关系到政法机关的形象,政法机关的形象又和党的形象息息相关。

我们党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制定了中国发展的长远规划,近期公布的“十一五”规划改变了过去硬性计划的指导模式,但其对中国发展的指导作用没有任何削弱,只不过更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现在已经明确,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要务,更加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带领十三亿人求发展,这本身就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是一个解决起来难度较大的问题。十分可喜的是,我们党正在积极破题,并且取得显著的成绩。树立科学发展观,追求可持续发展,正是破题的关键之处。“十一五”规划中控制发展速度、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强烈责任感。

我们所有的工作都要围绕上述的大局来开展,检察工作也不例外。现在,检察机关着重强调,检察工作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为经济发展大局服务,克服机械办案的思想,既要严格执法,又要着眼于大局,开展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检察工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既是对政法工作指导思想的高度概括,又是从本质上的提升,必将会对推动政法工作,维护社会稳定起到巨大的作用。

下载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推进检察工作(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推进检察工作(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检察院法治理念论文-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开创检察工作新局面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开创检察工作新局面【内容摘要】法治思想虽然产生于奴隶制末和封建制初,但不同的历史时期法治的内涵、外延不同。我国对法治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时期和......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推进检察工作健康深入发展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推进检察工作健康深入发展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中央政法委着眼于新的历史时期,确保政法机关更好地履行职能而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强政......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心得体会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心得体会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当前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是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重大举措,对政法队伍保持永远忠于党、忠于国......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心得体会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当前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是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重大举措,对政法队伍保持永远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精选)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对司法行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基层司法行政部门,我们将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内容、本质要求、价值追求、重要使......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文章来源课件 w ww.5 Y K J.cOm 3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罗干在4月11日至13日中央政法委举办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研讨班上强调,全国政法机关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切......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科学指导公安工作

    今年四月份以来,中央政法委在全国政法系统安排部署开展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近期,通过学习有关领导的讲话及专题辅导报告,更加深了我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和内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