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法律思想与当代法制——反思与前瞻

时间:2019-05-15 15:09: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传统法律思想与当代法制——反思与前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传统法律思想与当代法制——反思与前瞻》。

第一篇:传统法律思想与当代法制——反思与前瞻

【摘要】中国的法制现代化历程经历了近百年,社会主义法制现代化建设也有了近20年的历史,但是我国现在在法制建设中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很多甚至是更本性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很大程度上言之,乃是由于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在其中作祟。解决传统法律思想在当代中国法制建设中的影响问题,是我们当前走出法制建设的困局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甚至对我们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目标的实现有着革命性的影响。本文试结合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对对当代法制建设中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期提出一些有记者的看法和观点,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尽一份力。

【关键词】法律文化 传统法律思想 法制现代化 法制文明

一、中国法制建设的基本状况

自1904年沈家本“修订法律馆”开馆以来,也即是标志着中华法系的崩溃以来的这一百年,也正是中国法制现代化历程的一百年。20世纪初,沈家本参照德、日、法等国法律全面修订了清朝律例与“西方法系连结“,传统中华法系由此发生解体和蜕变,大陆法系逐渐主宰了中国法律的发展。……它标志着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开端。([1].张晋藩《世纪沧桑话法治》载张晋藩主编《20世纪中国法制的回顾与前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p6)自此以后中国的法制建设经历了一度兴盛到全面废除彻底否定再到20多年前建立现代法制国家的口号响彻华夏大地,中国法制建设迎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我们的法制以及法制建设的现状还是不尽如人意。比如中国法制建设所体现出的价值追求与现代意义的法制国家之间的距离以及与欧美法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人治观念在我们的法制进程中的若隐若现,在以及我国普法教育的现状等方面。当然客观的社会现实条件的限制可以是一定的因素,但决不是主要的原因,以至于纯粹将其归于中国特色那更是欺人之谈。在笔者看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的传统法律思想中的负面因素在人们观念中的根深蒂固甚至是有些人的有意利用所造成的。

二、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之概述及影响

当然,在论及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时得先对传统法律思想、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做必要的认识。传统法律思想是指在一定时代所有支配法律内容全体的更本原理。那么,所谓之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就是中国持续几千年来各个时代所有支配法律内容全部的根本原理。([2]杨洪烈《中国法律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1998年影印p1)

总体而言,这种能够“支配中国几千年法律内容全体的根本原理”即是我所说的延续了几千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其实质是作为中国文化的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存在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但是这种“儒”不是狭义上的孔孟之道,而是汉初大儒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儒,此时的儒家文化已被升华为一种集道、法、儒诸家思想为一身的新文化。此种文化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封建总统思想的形成,而表现在在法律上的就是“外儒内法”的治国思想。这一思想一直影响和贯穿于我国整个封建时代,直至清末的西法引进和法制的近现代化的进程中。

中国近现代的西法的引进借鉴乃至全盘的移植,并没有也不能从根本上清除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种种弊端。究其原因:没有人会怀疑文化是制度的根基。先进的制度必然建构在先进的文化之上。正是在本土文化的中心情结的驱使下,我们缺乏一种世界性的文化认同意识。百年来“文化民族主义”的结果,是在引进西方的法律制度时,得到的只是一具躯壳,而不是它的灵魂——法律文化。([3]郭国松《法治的梦想有多远》载“南方周末”2004.5.13—B13)在我看来这样的论述是极为到为的。而我们的法律思想,我们的传统法律思想正是法律文化的当然的最重要的部分。而这种法律思想在现代法制进程中主要体现为:(1)、法律本质上作为一种治术,是统治者对国家对被统治者进行控制治理的工具。(2)、所谓的冠冕堂皇的“德治”实际上是人治甚至是独裁的遮羞布和面纱。(3)、法律既然作为一种工具,当然倚其教化,也即在思想文化上为其创造条件,进而导致法律教育中权利本位缺失,教育侧重义务说教。这些表现在21世纪法制日渐昌明的社会主义中国,在法制建设日益进步的新时代,现代法律制度的“灵魂”缺位,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中的一些如前所述那些因素正在从根本上制约着我国法制现代化建设的进步。

下面就对前文所说的几点表现做一点具体的论述。以下各论均是在中国当代法制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在传统法律思想的影响这一大的背景下进行的分析和探讨。

(一)、传统法律价值在对当代法制的影响极其体现

这里所说的“法的价值”是一个相对较为广义的概念,即法的功能法的作用以及法的社会作用所要达到的目的,反映的是法律制度所追求的社会理想。

其实,在中国古代法治思想中,并没有具体的现代意义的法的价值的系统思考和研究,这里的现代意义上的,即自古希腊罗马以来其哲学、法学、政治学中对于公平、正义、自由追求的永恒命题。在中国,至多考虑的是法的功能、法所追求的目的,而这却可以简单的概括为“法是天子治国的工具”,也即是“法者,天下之公器”的说法。中国古代的法律思想中没有宗教和超宗教([4]也就是古希腊的STOIC学派的自然法思想)意识。礼法,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精髓,它追求什么呢?它追求的是社会秩序的井然,追求的是统治的稳定,法的功能在于治理、统治。由于农耕文化的传统,法所反对的就是对这中现存秩序的反动——即不秩序、不稳定,而这又必然导致重刑思想。在中国古代民法不昌,对法律的理论的思考多在于对德刑关系即儒法关系的讨论原因就在于此。而过分偏重于法的治理功能、维护统治的功能,则必然使法成为公里心态下的工具,更进一步言之则成为专制思想的根据。汉宣帝说:“狱者,万民之命,所以禁暴止邪,养育民生也”([5]《汉书.宣帝纪》)此所谓的“狱”即是刑、法之意。中国历史上的法,是明君治理

天下的武器,法和刑是联系在一起的。([6]顾准《顾准文稿》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p333)

对于法的价值的思考也就是对于法理思考,而近代社会以来法制现代化的历程很大程度上就是传统法理体系的解体和近代法理体系的确立过程。传统法理体系是指中国传统的封建性质的法理体系。早在先秦时期,许多思想家尤其是法家的代表,就对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与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乃至人口、人性等一系列法理问题做了较深刻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合理因素的思想见解,这些法学理论经过西汉时期的儒法合流运动和历朝历代实践的千锤百炼,精挑细选,逐渐形成了较系统的独具特色的中国封建法理体系,指导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法制建设,并奠定了中华法系的法学理论基础,这一体系的知道思想是封建的纲常名教,法的作用在于维护专制皇权和等级特权,是一种防民之具,是人治的产物。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由盛转衰,到了鸦片战争前它已经成为阻碍中国法学更新和社会进步的理论枷锁。([7]刘双舟《法学理论体系建设的世纪回顾与前景展望》载 张既藩主编《20世纪中国法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p383)面对这一枷锁,面对西方法律文化的挑战,必然要经历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从中西法律文化的对比开始的。中国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8]严复《论世变之亟》)

再来看看这一对比中所看到的中西法律思想的价值追求及法的使命。任何一部法律,都有其追求的最终目标和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公道与正义流传国境,并为人民造福。”这是《汗谟拉比法典》的使命.”禁暴惩奸,弘风阐化”是唐律的理想(《旧唐书.刑法志》)。穗积陈重说“迩来受希腊文化影响之西方世界,以自然法为超越的理想,以正义之实现为立法,司法其他一切之公生活之理想,此希腊哲学所有超越理想之观念,实为与世界法律以进步之原动力”(《法律进化论》)。([9]张德美《论道德法律化》载张晋藩主编《20世纪中国法制的回顾与前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pp376-377)

然而,我们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艰辛的历程,清末的宪政改革,民国的“六法全书”,无一不是那一时代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价值的批判与对西方现代法制理念的学习总结的最优成果的体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六法全书”进行了彻底否定和批判,而这时则必然需要建立起新的体现中国社会主义理想的的法学理论的法的价值的体系的建立。毛泽东说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还善于建立一个新世界。于是,在无法制建设经验的情况下参考前苏联的法制建设经验及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法的理论研究成果……前苏联的法学理论体系是20 世纪30年代以维辛斯基的理论为指导建立起来的,本身就不科学。维辛斯基是斯大林大清洗时期前苏联的高级检察官,曾积极参与了对一批前苏联高级领导人的残酷迫害,如布哈林、季诺维也夫,加米日涅夫、拉狄克等人的被害都与维辛斯基有关,他的法学理论的核心是指法归结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和统治阶级的意志。……在发的本质方面,认为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反映;在法的功能方面,认为法是单纯的阶级镇压的工具和统治工具。([10]同前注[7]pp388—389)进而在我国发展成为“以阶级斗争为纲”,将这一学科逐渐演变为“以政代法”。事实上发展了维辛斯基的法学理论体系并将之极端化。这一理论基本上奠定了共和国法学理论的基础。包括现在的表述仍然是: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法律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法律是政治控制的工具。

似乎这一过程粗看起来仅仅是单纯的苏联模式的引进和借鉴,其实质,还有着深刻的内在因素,即是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中关于法的价值的理论的影响。前文有述,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之关于法的价值的思考,得出的理论是法的统治功能,法是治理国家统治人民的工具。所以,苏联的维辛斯基的法学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并不相悖。甚至可以说,这一理论在中国的重新植根与发展,在某中程度上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正是在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价值理念在中国前社会主义时代的体现,而这,几乎给共和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

当然,自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思想的大解放,迎来了法制建设的新时代,法学理论建设,传统法学理论的反思,法的价值理论的思考也迅速发展。甚至有的理想主义法学者认为已经“初步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法学理论体系。”([11]同前注 p389)究竟形成了没有,本文不做探究,只是当前社会对与前社会主义的专制遗物也即是维辛斯基的法理体系并没有清除,传统法律思想中的法律作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的理论并被彻底否定,甚至还在当前的法律体系中存在着。

毕竟还是有不少让人看了高兴的事,比如《宪法》中明确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只是这里的依法治国与现代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中的“一断于法”的法治有多远,有与现代意义的法治文明又有多近呢?而法治国家的社会主义特色又是怎么体现在发的价值追求中的呢?这些都留待后文分析。

(二)、人治思想借尸还魂的祟祟鬼影

在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中,这里之所以用“鬼影“之说,乃是由于我国现行法律的所有规定中都没有肯定人治的思想甚至是坚决在法律中对人治予以否定,也就是说法律是不允许以人为治的以人代法的。但是谁也不会否认我们的确看到了在法制建设中人治行为的普遍存在,是以这里用“鬼影”来描述。而“借尸还魂”是指,在宪法明确规定依法治国的原则的情况下,不少人在开历史的倒车,借用“德治”之尸体以还其“人治”之本质的真实用心。

人作为社会的存在,在治理国家,以及在推行法治的过程中作用至为重要。韩非说“任人以事,存亡治乱之机也。”“察士然后能知之,不可以为令,夫民不察。贤者然后能行之,不可以为法,夫民不尽贤。”([12]《韩非子.八说》)再及后世的毛泽东说“……干部是关键”。

德治的历史则比法治更久,但都不

过是借德治之名而施人人治之实,而近代中国的法制进程的历史可以说就是法治与德治(人治)的斗争的历史。20世纪的前50年的历史学界早有公论。

自1949年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建国以来,对于是采用人治还是采取法治,党内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见解,从而形成党内斗争的焦点。毛泽东同志是熟读二十四史,了解中国历代的统治经验的,由于他受到传统法律文化的消极影响,他基本上是强调人治的主张的。特别是丛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随着他个人专断的发展,他重人治,轻法治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因而在“文化大革命”以前,法律在全党全军乃至全国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中国的法治处于不完备不健全的状态。到了“文革”时期,他的重人治、轻法治的思想所产生的影响就更大了。([13]朱晓燕《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载www.xiexiebang.com

传统法律思想与当代法制——反思与前瞻(第5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二篇:思想与法律

绪论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中国共产党在思想理论建设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现阶段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是巩固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因此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①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②有利于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③有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全社会的凝聚力量,④有利于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昂扬斗志,⑤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四、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1继往开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勇于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积极努力,为世界和平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事业作贡献。

五、道德和法律的联系:道德和法律规范密不可分,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协同发挥作用。表现在:一方面,社会主义法律是对人们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有力保证和依靠。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是执行社会主义法律的基础。

六、攀登道德境界的过程的作用:①能够丰富、充实人的内心世界,②帮助人更好的认识社会现实,③调节人与人、人与集体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激励人不断向上。

七、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表现为: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第一章 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什么是理想?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二、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

三、理想信念的基本特点:①具有思想性与实践性,②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③具有多样性与共同性。

四、理想信念的基本类型:生活领域/职业领域/道德领域/社会领域的理想信念。

五、理想信念的作用是什么?1.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向导。2.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动力。3.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六、马克思主义信仰或理想信念有哪些特点?① 现实性 ②科学性 ③崇高性 ④健全性

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集中体现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九、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

十、共产主义社会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十一、简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有着内在联系。它们是阶段性与最终理想的关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想是迈向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一个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未来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没有离开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没有离开共产主义的大方向。一大批有坚定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先进分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起着核心和骨干的作用。

十二、大学生如何确立自己正确的理想信念?①把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结合起来。②把个人的理想信念与社会的理想信念结合起来。③学会对不同的理想信念进行辨别和选择。

十三、正确认识和处理追求理想过程中的问题应做到:①充分认识理想实现过程的长期性、曲折性和艰巨性。②正确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走出片面性的误区。第二章 倾注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是什么?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是对自己祖国的一份责任,是将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调整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民族关系的道德规范,是一种重大的政治原则,是鼓舞和凝聚各民族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最基本的内容是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热爱故土山河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 热爱人民是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热爱自己的国家是爱国主义的必然政治要求。

二、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主要包括哪些内容?①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②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③开发祖国河山,创造中华文明。④心系民生苦乐,推动历史进步。

三、爱国主义的历史作用:1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2爱国主义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3.爱国主义是谱写壮丽人生的力量源泉。

四、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五、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必须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2.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确保祖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六、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有哪些1.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2.爱国主义与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3.爱国主义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统一4.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的统一5.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的统一。

七、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八‘在新时期怎样做一个忠诚坚定的爱国者?1.培育爱国情感,保持民族自尊和自信。2.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3.努力学习和工作,以实际行动和贡献。履行爱国义务。——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过硬本领。确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定,团结和统一。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逐步从爱国主义走向共产主义 第三章 科学把握人生的方向和道路

一、什么是人生观?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的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二、如何理解人生目的及其在人生观中的核心地位?人生目的是指人生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人生目的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决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

三、为什么要用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指引人生方向?① 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党和人民对大学生的要求和期待。② 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③ 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影响的有力武器。

四、什么是人生态度?人生态度属于人生观的范畴,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

五、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什么积极意义?①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能促进人生目的的达到。②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③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能够调整人生道路的方向

六、人的价值:就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他人或自己需要的满足。

七、人生价值:就是指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他人和自身需要的满足,或对于社会、他人和自身所具有的意义。

八、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有什么联系?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的社会需要的满足都离不开个体的奋斗。个体提高自我价值的过程,也就是通过努力以自我完善、全面发展并进而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基础。

九、怎样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1.深入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2.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3.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十、保持身心健康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②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品质。③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④注重与他人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十一、成功交往的基本原则: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互助原则。

十二、如何掌握成功交往的艺术和方法?①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②注意交往的第一印象。③运用适当的沟通方法。

十三、如何正确认识并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1.科学把握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质。2.在社会发展中认识自我,调整和充实自我。3.在个人发展中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第四章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一、道德的概念。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二、道德的起源有哪几种观点:①道德起源于“天”的意志、“神”的启示或“上帝”的意志。②道德起源于人先天具有的某种良知和善良意志。③道德起源人性中的情感、欲望。④人类的道德是动物的合群感和社会本能的简单延续和复杂化的“自然起源论”。马克思主义提示了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

三、道德产生的条件:1.劳动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2.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3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四、道德的本质:正确地理解道德的本质,应该把握社会经济基础对道德的决定作用,以及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

社会经济基础对道德的决定作用表现在:①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直接决定社会道德体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②社会经济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③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必然反映着特定阶级的利益而具有阶级性。④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道德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表现在①道德对社会行为的调节是非强制性的。②道德规范具有相对稳定性。③道德调整的社会关系范围具有广泛性。

五、道德的主要功能有:调节功能和认识功能。

六、道德的社会作用有:1.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2.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3.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4.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生活稳定,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和交往。5.道德能够保护或者破坏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

七、道德的历史发展:原始社会氏族内部统一的道德——奴隶社会奴隶主道德和奴隶道德两种对立的道德——封建社会是封建主道德和农民道德两种对立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道德和无产阶级道德两种对立的道德——社会主义社会道德不再是对立的阶级道德。

八、道德的发展规律:道德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不断进步;道德有其自身发展的相对独立性,道德进步是一个曲折前进的历史过程。一方面,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最终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另一方面,道德发展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道德进步并不是单纯地直线上升的发展进程,在一定时期可能出现停滞或倒退,但总的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

九、为什么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当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2.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优势的发挥离不开社会主义道德的积极作用。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提供道德价值导向。4.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保证和促进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

十、为什么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1.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法律相互联系、相互补充。2.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法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3.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法律在内容上相互链接、相互协调,在作用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十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①爱国奉献,以天下为已任。②勤劳勇敢,追求自由解放。③乐群贵和,强调人际和谐。④励志自强,崇尚精神境界。⑤德性修养,重视躬行慎独。此外,还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廉洁奉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宽厚待人、见义勇为、孝敬父母、尊师敬业等等。

十二、为什么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客观要求。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3.为人民服务体现着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十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基本涵:1.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2.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3.强调重视、保障、发展个人的正当利益和自觉创造精神。集体主义还要求发扬融入集体合力的丰富个性和自觉创造精神。

十四、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具有多层次的道德要求: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一心为公。②先公后私、先人后己。③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

十五、为什么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1.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成事之基。2.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3.诚实守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十六、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十七、如何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①重视荣辱,树立荣辱意识。②明荣辩耻,掌握科学内涵。③趋荣避耻,贵在践行。

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涵养良好品德

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二、提出和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意义?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2.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对公民道德要求的高度概括。3.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有利于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

三、公共生活的定义:公共生活是人们在公共的领域、公有的环境、公用的场所中,彼此开放透明且相互关联的共同活动。

四、公共生活的特点?①活动范围的广泛性。②交往对象的复杂性。③活动方式的多样性。④活动结果的相关性。

五、公共秩序:是由一定的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六、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

七、社会公德的特点:基础性、全民性、相对稳定性。

八、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文明上网。

九、职业:是人们靠劳动以维持生活的一种社会性的位置。

十、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十一、职业道德的基本特点:①规范性和专业性,②可操作性与准强制性,③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

十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十三、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有哪些?1.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2.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貌的重要手段。3.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从业者素质的重要途径。4.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十四、如何培养职业道德素质?①努力学习,增强职业道德意识。②努力塑造优良的职业品质。③努力锻炼实际履行职业道德规范的能力。

十五、爱情的含义。爱情是男女双方基于一定的客观现实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真挚的彼此倾慕、互相爱悦,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的终身伴侣的最强烈持久、纯洁专一的感情。

十六、爱情的特征:①平等互爱性,②专一排他性,③强烈持久性,④纯洁严肃性。

十七、恋爱的道德要求:真诚负责、平等互尊、文明相爱。

十八、家庭美德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十九、个人品德的含义:1.个人品德是表现在人处理问题时具有比较稳定的、形成了习惯的道德素质,是行为者个人的道德属性。2.个人品德既包括个人主观上对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的认识,也包括个人基于这种认识所产生的具有稳定性特征的行为习惯,是个人主观上道德认识和客观上道德行为的统一。3.个人品德实际上也是社会中存在的道德关系、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体思想和行为上的集中反映。4.个人品德是个人的稳定心理特征、内心状态,是一个人在进行长期的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定心理特征。

二十、个人品德的形成:个人品德的形成发展,根源于社会,是在社会的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逐步形成的。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受历史和现实的社会关系的制约。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个体的社会实践。

二十一、良好个人品德形成的意义?①良好个人品德形成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目标要求。②良好个人品德形成是个体精神境界的提升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二十二、道德修养:是个体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活动。

二十三、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①认真学习,提高道德认识。——学思明理/择善而从/学习榜样。②勤于实践,加强道德行为训练。——知行统一/积善成德。③严格要求,完善道德品质。——省察克治/陶冶情操/慎独自律。

二十四、慎独:是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时,也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对自己的言行,小心谨慎,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第六章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一、依法治国方案的提出: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第一次把依法治国提升到治国方略的高度。

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大意义:①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③是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三、依法治国的内涵: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①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③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

五、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关系:①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六、法治与法制的异同:法制是国家的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范畴,常常与“民主”相对称,例如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它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是实现“法治”的前提。“法治”就是在人民民主基础上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法治”与“人治”相对称,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七、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律的功能、作用和法律的实施所持有的内心信念和观念,是指导一国法律制度设计和司法、执法、守法实践的思想基础和主导价值。

八、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是什么?1.反映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3.坚持共产党的领导4.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5.从中国国情出发。6.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九、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刻内涵可以概括为哪五个方面的内容?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

十、法律思维的概念。法律思维是按照法的原理、法律原则和立法精神,分析、解决法律问题和思想取向。

十一、法律程序:是人们进行法律行为所必须遵循或履行的法定的时间或空间上的步骤和形式。

十二、国家安全:是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国体和政体的稳固、国家的统治机能与作用、涉及国家和全体人民的重大利益不受威胁、侵害和破坏。

十三、传统的国家安全观的内容:传统的国家观将国家安全理解为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政治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形势保持稳定,不受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和颠覆。国防安全,是国家的领土、领海和领空安全,不受外来军事威胁或侵犯。第七章 学好法学基础理论

一、法的概念。法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规范体系。

二、法的本质和特征的概括:①法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社会规范。②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社会规范。③法是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社会规范。

三、法的作用:①规范作用 ②指引作用 ③评价作用 ④预测作用 ⑤教育作用 ⑥制裁作用。

四、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体规定权利、义务及法律后果的行为准则。

五、法律规范的分类:1.按内容分类有:授权性规范、义务性规范、禁止性规范。2.按规范对人们行为的限定程度和范围分类有: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

六、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是什么?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制度保障。

七、我国法的渊源的特点:①制定法是我国法的基本渊源。②特别行政区法律是我国法的渊源。③习惯在我国法的渊源中的意义很小。

八、我国的程序法主要有:《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仲裁法》。

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程序: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表决和通过——法律的公布。

十、国务院的立法程序:提出行政法规议案——审议行政法规草案——通过行政法规草案——发布行政法规。

十一、法律实施的概念。法律实施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法律规范的要求和规定在社会生活中得以贯彻和实现的活动。

十二、法律适用:是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按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法律规范处理具体案件的活动。

十三、目前,我国法律仲裁主要有: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刑事制裁。

十四、国家监督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监督、行政机关监督和司法机关监督。第八章 熟悉我国基本法律制度

一、宪法的特征。1.宪法的内容不同于一般法律。一般法律只涉及生活的某一方面。而宪法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最重要的问题。2.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最高准则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3.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更为严格。宪法的修改要由全国人大委员会或1/5以上的人大代表提议,并有2/3以上的多数代表通过。

二、宪法的基本原则?1.人民主权原则、2.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3.民主集中制原则。4.社会主义法 5.坚持党的领导原则。

三、我国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四、我国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便于人民参加国家管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发挥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力地保障了全国各族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享有广泛的民主自由和人权。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六、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指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权利。

七、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主要有以下内容:

①平等权②政治权利和自由,③宗教信仰自由,④公民的人身自由,⑤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公民的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⑥特定人的权利。

八、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是指公民按照宪法应当履行的最主要、最基本的责任。

九、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包括哪些内容?

1.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3.保守国家秘密。4.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5.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6.依法纳税。

十、行政法的概念。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十一、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程序正当原则。

十二、《环境保护法》规定的保护环境的适用范围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十三、经济法:是调整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十四、经济法的基本原则:①保障、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原则。②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原则。③权、责、利统一原则。④维护国家经济主权原则。⑤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十五、经济法主体:是指依据法律规定的经济权限,参加或能够参加经济法律关系的社会主体。

十六、经济法主体分为五类:①国家、②国家机关、③社会组织、④经济组织的内部组织、⑤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济户和自然人。

十七、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十八、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①平等原则、②自愿原则、③公平原则、④诚实信用原则、⑤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十九、财产权主要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

二十、知识产权法:指调整在创造、使用、转让和保护智力成果或工商业标志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十一、刑法:是统治阶级为了及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根据自己的意志以国家名义分布的,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十二、刑法的基本原则①罪刑法定原则、②刑法适用一律平等原则、③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二

十三、行政诉讼法律制度的概念。

是规定人民法院和当事人在行政诉讼活动中所应遵循的程序制度的总称。

二十四、行政诉讼程序:起诉与受理——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诉讼执行程序。二

十五、民事诉讼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人民法院与参与人各种民事诉讼活动和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十六、刑事诉讼法律制度: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调整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二

十七、刑事诉讼程序:①立案 ②侦查 ③提起公诉 ④刑事审判 ⑤刑事诉讼的执行程序 二

十八、审判的程序: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死刑复核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等。二

十九、仲裁法的基本原则:①自愿原则。②公平原则。③独立原则。④裁终局原则。

第三篇:邓小平法律思想关于民主、中国共产党与法制

邓小平法律思想关于民主、中国共产党与法制

摘要:邓小平中国特色的民主是有限制的民主,至少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中国特色的法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法律活动。从理论上讲,或者从宏观上讲,或者从哲学上讲,这种说法是不矛盾的,是可以自圆其说的;但是,如果具体一些,现实一些,那么在具体的法律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尴尬的时候。

关键词:民主中国共产党法制

自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口号至今已经十年有余,可是现实情况却着实令人堪忧。在如今的司法实践中,以行政干预司法,以党政干预司法的事件层出不穷。

今年更是爆出了震惊全国的陕西国土厅否决法院判决案。一起简单的矿权纠纷案,经过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至今仍得不到执行,致使价值数亿元的集体财产归于个人名下。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面对生效的判决,陕西省国土资源厅于今年3月1日召开协调会,以会议决定否定了法院判决,而据称其中也受到了党委以维稳为理由的支持。这是典型的以党政代行政,以行政权力公然否定司法判决。可悲的是在号召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司法的作用被放到了效力阶梯的最底层。

这也是目前我国司法改革无法继续深入进行的状况的集中体现。似乎问题已经拐进了死胡同。其实不然,虽然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看似缺乏理论基础,但向前追溯我们却可以从邓小平同志的法律思想中窥视一二。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首创者和实践者,所以他还没有来得及充分地重视和系统地论述中国特色的法律理论。比起他的经济改革理论、政治改革理论和党的建设理论等,他对法律的看法是粗线条的,是零散的。也就是说,他对法律的看法,不是专门地以一个严格法学家的角度来论述法律的问题,而是以一个政治家的角度涉及到了法律问题;他不是从法律现象内部去探讨法律问题,而是从法律外部去描述法律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提“邓小平的法律思想”比提“邓小平的法律理论”似乎要科学一些。

那么在邓小平同志的眼中,“民主、中国共产党与法制”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邓小平反复论述过民主与法制的关系,提出了民主的法制化的观点。但是,民主的含义是什么,邓小平自己也承认是一个很难表达的问题。不过肯定的是,邓小平明确表示,他理解的民主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即三权分立、多党制、两院制和普选制,也就是不同于现代西方国家采用的政治制度。

从思想进程上看,邓小平的民主思想至少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个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三三制”民主,一个是50、60年代的“小民主”,一个是1978年后的“民主集中制”。

1946年,邓小平提出,三三制政权的实质是民主,具体内容是,在组织上在行政或民意机关中,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或少于三分之一,进步势力占三分之一,中间势力占三分之一;在政策性质上,要照顾一切抗日阶级和阶层的利益;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共产党在这个联合专政中,更接近群众,得到群众的拥护,以保证共产党在联合专政中的优势。在这种民主的政权下,党、军队和群众团体都要遵守政府的法令,“在人民中间,要养成遵守抗日民主政权法令的习惯”,“建立人民法庭,以便接受审理案件,维护社会秩序,避免乱打人、乱捉人、乱杀人的现象。”(1)(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5、119页。)这是一种朴素的民主观,接近民主的原始含义,它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民主制度的反映。1957年,邓小平说:“我们是不赞成搞大民主的。大民主是可以避免的,这就要有小民

主”。(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73页。)按照《邓小平文选》的注释,“大、小民主”用语源于毛泽东,大民主指要在中国实行西方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有时指大规模的群众斗争或闹事。邓小平所指的大民主是大规模的风潮和闹事,小民主指认真执行我国宪法所规定的民主制度,使人民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和其他民主权利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障。邓小平把小民主形象地比喻为“出气”,他建议在各种会议上,包括人民代表大会,政协会议,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等各种场合,“有意见就能提,有气就能出”。1962年,他说在全国范围内,在各省、各地区、各县不合适进行“普遍”的“出气”大会,而在省一级,在省的委员会或者常委会或者书记处这样的范围内,在地县部门单位一级的委员会内部,有必要开开会,出出气。(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13页。)“出气”就是坚持民主集中制。

1978年以后,邓小平审慎地思考和对待中国特色的民主问题,他认为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才是真正的民主。这种民主包括宪法和党章规定的公民权利、党员权利、党委委员的权利,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政治民主,包括扩大经营自主权的经济民主,包括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工人农民个人的民主权利。在民主和法制的关系上,邓小平的经典提法是:“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不可分的。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不要党的领导的民主,不要纪律和秩序的民主,决不会是社会主义民主。相反,这只能使我们的国家再一次陷入无政府状态,使国家更难民主化,使国民经济更难发展,使人民生活更难改善。”(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59—360页。)并且认为,正是这种中国特色的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是社会主义国家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他主张“要保持这个优势,保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40页。)为此,他反对在中国实行诸如三权分立、多党制、两院制和普选制的西方民主制度。他说,如果中国采用这些制度,那么就会“乱套”,就会产生“**”,就会出现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局面,也就是导致无政府状况。(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3、196、242页。)

这里自然地引申出邓小平法律思想中的另外一个重大问题,即中国共产党和法律的关系。应该说,邓小平自始至终都把党的领导与国家机关的法律活动区别开来。1941年,他认为“以党治国”是国民党的恶劣传统,是国民党的遗毒,是缺乏民主习惯的表现,并把“以党治国”的表现总结为三条:把党的优势建立在权力之上,而不是建立在群众的拥护之上;把党的领导解释为“党权高于一切”,干涉政府的工作,改变政府的法令;脱离群众,不能反映群众的意见,自以为是。结果是麻痹党、腐化党、破坏党、使党脱离群众。进而他提出了党对民主政权正确领导的原则,即指导和监督,指导使党的主张能够通过政权去实行,监督使政权合乎民主的统一战线原则。(注:参见《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0—12页。)1956年,邓小平详细地界定了党与国家机关的工作界限:“第一,在国家机关工作中的党员,首先是由担任负责工作的党员所组成的党组,必须服从党的统一领导。第二,党必须经常讨论和决定在国家机关中的各种方针政策问题和重要的组织问题,国家机关中的党组必须负责在同党外人士完美合作的条件下,实现党所作出的这些决定。第三,党必须认真地有系统地研究国家机关的情况和问题,以便对于国家工作提出正确的、切实的和具体的主张,或者根据实践及时地修正自己的主张,并且对于国家机关工作进行经常的监督。”(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36—237页。)1980年,他认为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一个方面就是着手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提出党中央的一部分领导不兼任政府工作,而是集中精力管党,管路线、方针、政策,从而有利于加强和改善中央的统一领导,有利于建立各级政府自上而下的强有力的工作体系,管好政府职权范围的工作。(注:参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1页。)1986年,他在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中反复强调,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党政分开、权力下放。(注: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7页。)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邓小平中国特色的民主是有限制的民主,至少是在中

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中国特色的法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法律活动。从理论上讲,或者从宏观上讲,或者从哲学上讲,这种说法是不矛盾的,是可以自圆其说的;但是,如果具体一些,现实一些,那么在具体的法律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尴尬的时候。

我们首先来看民主问题。民主毕竟是西方的舶来品,它是政权的组织形式之一。最先完整论述这个问题的思想家要数亚里士多德。他在《政治学》中,按照政治统治的目的和统治者的人数将政体分为六种。在为城邦幸福而统治的正宗政体中,有一个执政的君主政体,有少数人执政的贵族政体,有多数人执政的共和政体;在不照顾城邦幸福的变态政体中,有一人执政的僭主政体,有少数人执政的寡头政体,有多数人执政的平民政体。(注:参见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32—134页。)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共和政体和平民政体是区分开来的,共和政体是以群众为统治者而能照顾全体人民的公益,平民政体则以穷人的利益为归依,而实际上是一种无政府主义。到孟德斯鸠的时候,他把政体简单明确为三种: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君主政体是由单独一个人执政,不过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在共和政体中,共和国的全体人民握有最高权力时,就是民主政治。共和国的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时,就是贵族政体。(注:参见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8页。)卢梭则把这种共和制极端化了,提出了著名的“人民主权说”,“我们每个人都以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由全体个人的结合所形成的公共人格,以前称城邦,现在则称为共和国或政治体……至于结合者,他们集体地就称为人民”。(注: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修订第2版,第24—26页。)这些都是西方关于民主理论的经典。正是在这些经典指导之下,资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之后,为了实现这些民主而建立了普选、自由、法治、分权、平等和代议制等等制度。应该说,从民主一词的原始含义上讲,即从民主指全体人民掌握国家权力或国家主权属于人民上讲,邓小平的民主含义与西方民主的经典含义并无明显的冲突之处,从形式上看,邓小平的“小民主”与亚里士多德的“共和制”和孟德斯鸠的“共和政体”有近似的含义,而其“大民主”则与亚里士多德的“平民政体”有近似的含义。但是在如何实现这种民主的方式上,他采取了另外一种形式,即反对西方近代的分权制、多党制、两院制和普选制,而主张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主张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而我国的宪法也是这样规定的,一方面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权属于人民所有,人民当家作主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来实现,另外一个方面坚持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在内的四项基本原则又是宪法的一项基本原则。问题是,当人民代表大会与党发生不一致的情况下,或者在极端的情况下当有人试图利用人民代表大会来反党的情况下,怎么办?我们可以说这种情况不会出现,可以说党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可以说党忠实地代表了人民的利益,但是党毕竟与人民不是同一主体,每一个人民不是自己想成为党员就成为党员,而是当他想成为党员而党又认为他合乎一个党员的标准时,他才可能成为党员。党与人民利益的普遍一致性并不能否定在特定的条件下他们之间的非一致性。宪法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明确的解释。这个情况同样存在于法制问题上,更突出的是,宪法问题或政治问题带有全局性和一般性,而法律实践带有个别性和具体性。在邓小平关于党和国家机关体制改革的理论中,他认为党要管大事,不应该干涉国家机关的专门活动,但是在法律实践上,国家机关体系和党的体系同样存在,在疑难问题和重大问题上,党的决定更起决定性的作用。在一般问题上,我们可以认为一般允许存在个别的例外,但是在一个具体案件中,一个对于一般来说的个别情况实际上涉及了一部分人或者一个人的全部法律权利。在一个特定的情况下,作为党的干部的法官,是服从党的命令?还是服从法律?他受党的监督?还是接受人民的监督?法律对此也没有明确的解释。

当然,邓小平有他的理由,而且这些理由也非常充分非常实际,那就是因为我国是一个有太多专制传统太少民主传统的国家,因为我国有太多的封建残余的影响,因为我们国家缺少执法和守法的传统,因为人们的文化素质太低,因为我们有十亿人口,人民的文化素质也不够,因为我国是一个大国,地区之间发展又不平衡,还有这么多的民族。(注:参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2页;第3卷,第163、220、242页。)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只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走中国特色的民主之路和中国特色的法制之路。在教育人民的过程中,不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不太民主走向比较民主到达较高的民主,从不太讲求法制走向比较讲求法制到达较高程度的法制。从这个意义上讲,邓小平的确是一位大公无私,为人民谋幸福的伟大政治家。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5、119页

第四篇:中国民间信仰的当代处境与发展前瞻

中国民间信仰的当代处境与发展前瞻

中国民间信仰的当代处境与发展前瞻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宗教学会主办的“首届民间信仰研究高端论坛”于2014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中山大学、台湾成功大学、台湾慈济大学、华侨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岛大学、赣南师范学院、温州大学、福建工程学院、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国家宗教事务局职能部门的有关领导共4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11月29日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叶涛研究员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宗教学会会长卓新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党委书记曹中建,国家宗教事务局四司司长戴晨京,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研究中心副主任加润国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金泽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院长才让太教授、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研究中心副主任加润国、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邱永辉研究员等五位学者,分别从民间信仰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问题、民间信仰研究继续在两个维度上拓展、苯教研究与西藏的历史和现状、民间信仰的认定和治理以及中国民间信仰的国际视角等方面作了主题报告。

本次会议紧紧围绕“中国民间信仰的当代处境与发展前瞻”这个主题,根据与会专家学者提交论文的内容分为“民间信仰的管理”、“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信仰发展状况”、“民间信仰与制度化宗教的互动”、“民间信仰的反思与调整”、“民间信仰的新发展”以及“东南地区和海外民间信仰发展现状”等六个研讨专题。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与会专家学者通过从理论到实践、整体到个案等方面的交流和探讨,对民间信仰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从而为民间信仰的管理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1.民间信仰的管理

北京师范大学的彭牧作了题为《迷信、理性与民间宗教实践:美国民俗学的视角》的报告,她通过梳理美国民间信仰的研究发展历程指出,美国民俗学的民间宗教研究是在逐渐微观化的研究取向中,发现了民众信仰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也即信的过程与实践,其关注的宗教实践基本上是个人层面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叶涛的《近代民间信仰的污名化过程》从“民间信仰的定义、近代以来的中国民间信仰、改革开放以来的民间信仰以及民间信仰的现状”四个方面阐释了民间信仰近代以来的发展历程,对于如何看待中国民间信仰的现状提供了新的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吴真的《从封建迷信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民间信仰的合法化历程》通过对历史上民间俗神正名化途径的回顾,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间信仰百年以来获得的最为正统的合法身份,这种正名化正是民间信仰的内在发展动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曾传辉的《从民间信仰的特征看管理》回顾了民间信仰的宗教属性问题,并指出民间信仰在化解当前信仰危机方面的作用,藉此有关部门应妥善管理尽量保持其民间性。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陈进国的《民间信仰事务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反思——以福建省为例》,通过梳理福建省及各地市的管理经验指出管理当局应本着务实和谨慎的原则,坚持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改进管理方式,尊重和鼓励民间庙宇走自治化的道路,从而减轻社会治理的成本。

2.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信仰发展状况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陈立健作了题为《甘川藏族交界地区的民间苯教信仰》的发言,他通过梳理川西及阿坝周边地区的苯教和民间信仰的研究成果,指出苯教虽然已经高度佛教化但在当地民间仍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较大影响,对于净化社会起着一定的作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德吉卓玛的《个体、世家、社群——民间载体的觉域教法信仰与实践》以藏传佛教八支派中唯一由女性创始的觉域派为例,指出以个体、世家以及民间社群为载体的奉持、传承是当下觉域教法在藏区民间流传的基本形态,虽然传承样态不尽相同,但都能延续其法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尕藏加的《藏区民间信仰与生态环境——以神山信仰与生态保护为例》通过对藏区神山信仰的介绍,指出神山信仰不仅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了一种有章可循的秩序,而且同生物界也构筑了一种平等、和睦的关系,它符合当今社会生态文明的理念。青海师范大学李姝睿的《那家错哇的娘娘与龙王》以那家错哇当地土族人民的娘娘信仰与龙王信仰为个案,介绍了青海民族地区一隅的独特民间信仰。中央民族大学林继富的《西藏农耕信仰习俗的现代传承》通过对西藏农耕信仰习俗特点及发展历程的详细介绍,认为农业现代化已经严重冲击了西藏传统的农耕信仰,但是传统的信仰性的农耕习俗仍然得以保留。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色音的《中国萨满信仰的现状与发展态势》通过对中国萨满教的历史及发展现状的介绍,指出萨满教作为一种很有民族特色的信仰民俗现象,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它的精华部分应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列为民俗项进行保护。

3.民间信仰与制度化宗教的互动

台湾慈济大学的林美容作了题为《民间信仰与民间佛教的交融与互异——闽台田野的交互观看》的发言,她认为民间信仰与佛教两者通过民间佛教才有了关联,通过对闽台斋教的田野调查,她指出台湾斋教正走向空门化而福建斋教文化仍有持续发光发热的未来。复旦大学郑土有的《民间信仰与道教关系问题的疑虑与思考》从民间信仰的尴尬身份历史谈起,提出了将民间信仰归入道教从而整合为“大道教”的可能性思考,并从为民间信仰正名的角度提出了“民俗宗教”的概念,呼吁成立“中国民俗宗教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王潇楠的《从冲突到和谐:基督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以北京地区的基督教发展现状为例,详尽列举了本地基督信仰中民间信仰成分的存在,指出中国基督教与民间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青岛大学马光亭的《耶稣叫魂歌:时间的分别与融汇——以苏北依村为个案》通过对苏北依村的田野调查,指出当地基督徒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时间体系上仍以中国的农历为主,而当地民间信仰则服膺于传统时间和地方文化,彼此用各自的知识体系来解构对方的同时又不自觉地相互融汇。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鄂崇荣的《青海多民族民间信仰互动与共享略述》从研究民间信仰的当下意义出发,重点阐述了青海多民族民间信仰的特征及其互动特色,从而得出在多元文化交融的青海,民间信仰成为各民族、多群体和谐共存的润滑剂,这为探讨多元文化如何在多样性中寻求统一性,在差异性中找到共同性,提供了一幅可参考的缩微图。

4.民间信仰的反思与调整

中山大学王霄冰作了题为《中国民间信仰的现代性转换与后现代型反思》的发言,她提出了如何对待民间信仰以及民间信仰当何去何从这两个问题,她从政府管理机构、学术界和普通群众三个层面出发,通过研究得出应当让民间信仰在公共知识中“名副其实”,在人民当下的现实生活中“归其本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安德明的《地方神:中国民间神灵信仰的核心》通过以甘肃天水、河北沧县以及西方国家的某些地方性神灵为例,指出人们对同自身关系较密切的诸神所做的地方化处理是为了更顺利地达到目的的愿望,而就此构建起的地方神网络则是民众对于自然、社会和宇宙逻辑的自我理解。北京大学陈泳超的《非遗思潮下民间信仰的自我调整——以洪洞县“接姑姑迎娘娘”庙会活动为例》通过对洪洞县庙会活动的个案调查,指出在“民俗精英”的作用下传统庙会活动得以进入非遗名录,从而实现合法化发展,但是“民俗精英”的组合是松散且非实体的,他们相互之间的联合和纷争都对民间信仰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王尧的《凡人成神类地方性神灵信仰的发生机制》分别举例说明凡人成神的四个条件“凡人成神的传说结构、影发成神联想的元素、灵异事件——传说演述的特殊语境以及巫性演述人”。福建工程学院庄恒恺的《探寻民间信仰研究的中国范式》主要梳理了汪毅夫教授闽台民间信仰研究的特色及成果,指出汪教授的“双翼结构”理论以及他对制度化宗教与世俗化的民间信仰两者关系的阐释有助于理解中国的民间信仰,而他研究民间信仰的多学科融合的方法更是值得后生学习借鉴。

5.民间信仰的新发展

复旦大学的郁喆隽作了题为《上海地区迎神赛会的历史与现状》的发言,他通过历史文献的方法梳理了民国时期上海地区迎神赛会的状况,勾陈出迎神赛会零星恢复的现状,由此引发对政府管理、国家基层建设以及宗教自由等问题的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岳永逸的《教育、文化与福利:从庙产兴学到兴老》从“改、破、建、立”四个视角讨论了民国到当代对庙产的不同处理方式:民国的“改”以教育的名义兼并庙产,而“破”则以革命的名义对庙产造成极大毁坏,发展至今却又以两可的文化资本与遗产的名义再度“建”,最后“立”则是让庙成为老人的俱乐部。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庙宇的兴衰都是承载历史事实的最重要的记忆场。上海大学黄景春的《走进道观的毛泽东——以浦东圣堂道院毛泽东祭拜仪式为例》先对毛泽东生前死后被神化情况的进行简单介绍,后以圣堂道院毛泽东诞辰祭拜为个案,指出这种祭拜的实质是精神和金钱的多重目的,但是神化和崇拜毛泽东这个民间行为是源于中国历来的帝王、英雄崇拜情结。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系杨志超的《从解放军庙看当代英烈崇拜》以泉州惠安县崇武镇的解放军庙为个案,阐述了解放军成神并被建庙奉祀的过程,并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英烈崇拜的根源及其它的现世人文动机和社会功能,而该庙的发展历程却是对中国民间信仰功利性特征的有力驳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李华伟的《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妙峰山庙会的影响》以北京的妙峰山庙会为个案,详细描述了妙峰山在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的让渡于实用主义和金钱利益的现实状况,虽然妙峰山庙会得到了合法性的外衣,但是它内在留存的民间信仰的内核还有多少令人深思。

6.东南地区和海外民间信仰的发展现状

台湾成功大学的陈益源作了题为《越南的天后信仰》的发言,他介绍了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妈祖信俗”随着福建人传播到越南的路径以及天后宫在越南的分布情况,探讨了天后信仰在越南民间发挥的社会功能,分析了不同宫庙发展的兴衰之道。华侨大学陈景熙的《海外华人民间信仰的本土化现象——以泰、马潮州族群的城隍崇拜为案例》以个案的方式介绍了泰国的德教会秀骷法会上的北榄城隍公崇拜法会以及马来西亚柔佛古庙的速报爷崇拜,通过这些个案提示大家对于海外华人社会和侨乡民间信仰的研究需要在具体的时空背景下进行。华东师范大学田兆元的《东海海岛民间信仰谱系研究与东海国家战略思想》通过对东海海岛民间信仰谱系的划分,以及对琉球等地的调查,指出琉球群岛在信仰体系上与东海沿岸民间信仰同出一系,然而我们却疏于与其建立信仰间的联系,作为记忆场的东亚,应当淡化政治关系,强化信仰关系,实现共同文明的延续。温州大学林亦修的《温州民间信仰现状报告》介绍了温州民间信仰基本状况、政府对民间信仰事务的管理、非遗和学术活动对民间信仰的影响、民众信仰消费动态,指出温州地区民间信仰的村庙机制正在被瓦解,它在当地的担当力日趋微弱,倡导启用“神明信仰”的概念来代替民间信仰。赣南师范学院林晓平的《关于民间信仰当代功能的思考——以客家地区为考察重点》全面介绍了赣南客家民间信仰的历史与现状,并对民间信仰的历史价值与当代功能予以正面论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系肖健美的《民间信仰宫庙的发展探究——以泉州通淮关岳庙为例》以对泉州通淮关岳庙的田野调查为基础,介绍了该庙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善世构建以及海外交流情况,她指出该庙在发展过程中所建构的社会资本,不仅为其获得了存在的合理性也为其进一步发展争取了合法性,但是这个社会资本网络在扩张过程中也有弊端,该庙如何实现良性发展、政府部门如何有效管理还有待研究。

11月30日下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叶涛研究员的主持下,世界宗教研究所当代宗教研究室主任陈进国副研究员作了精彩总结,并希望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每两年召开一次民间信仰研究论坛。

本次论坛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中国宗教学会首次举办关于民间信仰主题的研讨活动,论坛研讨的成果对于深化中国民间信仰的调查与研究、对于全方位探讨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地位与管理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五篇:城市建设与前瞻

县城建设评述与前瞻

城市建设是一个地方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的重要表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建设理念,将城市建设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从谋化发展、推进发展、和谐发展的大局出发,创造性的确立了“城市园林化、道路林荫化、郊区森林化”城市建设新理念,全县上下充分发扬“创新、实干、争先、奉献”的依安精神,戮力同心、攻坚克难、乘势而上,一批批具有现代化、人性化、品牌化的工程不断涌现,城市建设呈现出亮点突出,特色鲜明,典型引领、蓬勃发展的喜人局面。

一、县城建设评述

过去的一年是改写依安城市建设历史的一年,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其原因是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其过程是广大市民共享发展成果,其结果则是既往二十年建设成绩的总和。

(一)规划先行,整方推进。不谋一隅者,不足谋全局。特别是在媒体视听空前活跃、市民需求日益提升的情况下,如何找准政府决策和百姓需求之间的契合点,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利益分配的合理化、城市建设现代化无疑是个敏感而又现实的课题。一是立足基本点,广泛调研。坚持一切来源于基层、形成于 1

基层、普惠于基层。通过调研走访、座谈讨论、媒体发布等多种方式,广泛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在总结几年来的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找出了市民最关心关注的棚改、拆迁、回迁安置、道路、供热、燃气、商品房预售、廉租住房建设等城市建设中的问题11个,为有针对性的制定规划夯实了基础。二是围绕关键点,精心规划。坚持围绕民生抓发展,围绕民生求创新。将市民关心的11项问题写进了县城建设总体规划中,制定了配套方案。规划内容向体现社会和谐和生态文明整体性规划转变,规划管理向宏观调控城市整体发展转变,力求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条件相适应,吸引了大批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身到我县县城建设中来。三是着眼发展点,整体推进。坚持高起点谋划,高质量推进,高效率运行。围绕棚户区改造这个焦点中的焦点,提出了“四围绕”原则,即围绕三场(站前广场、休闲广场、停车场),围绕查缺补漏,围绕连片开发,围绕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整方推进、一体开发。彻底改变了过去拔毛式、剥皮式的开发建设,使城市建设更合理、更美观。

(二)公开竞标,阳光操作。透视政府、阳光办公是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推动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县城建设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将每项建设活动都公诸于众,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一是土地出让求“真”。土地出让问题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考验政府是否具有公信力的关键。坚持兼听则明的原则,将出让条件、出让价格等多方面土地出让信息在政府网站 2

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在此基础上,专门设立热线,解答各种疑难,为每名意向投资者提供最大的方便,促进了土地有形市场的形成和运作。二是招标程序求“严”。招标问题是城市建设的核心,也是考验政府是否具有执行力的关键。坚持徙木为信的原则,凡涉及的棚改工程、市政工程,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投标规定的程序、方法进行,全部面向社会公开招投标,杜绝了假招标、人情标、内定标、弄虚作假、循私舞弊、行政干预等现象,有效地阻止了各种违法行为和不正之风的发生。三是职能划分求“清”。权责规范问题是城市建设的根本,也是考验政府统帅力的关键。坚持责有攸归的原则,严格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建全完善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多点互动的工作机制,坚定不移地走市场化筹融资道路,用活自有资金,用足招商引资,用实信贷政策,努力打造多元化的资本平台,不断增强政府可持续筹融资能力,形成了政府、企业、银行权责明确、互动共赢的工作局面。

(三)增速迅猛,规模空前。2010年是我县县城建设发展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一年,全年建设项目60项,总建筑面积122万平方米,这在依安县城建设史上任何一年都无法比拟的,主要表现为“双提高”,即物质层面上的住宅品位显著提高,精神层面上的文化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在提高住宅品位方面,全年县城共改造15个地块15.9万平方米,拆迁面积13.51万平方米,拆迁房屋2394户,新建楼房224栋,是县城楼数量和建筑面积近二十年的总和。共建设了世纪家园、春晖名苑等多个设施齐全、3

管理规范的优秀小区,新世纪小区建设了2栋17层21800平方米高层住宅,填补了我县没有高层楼房历史的空白。在提高文化生活质量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参照“东方斯卡拉”的演出模式,创新艺术团演出形式,改建了大型演艺广场,年演出均80余场,观众均达3万多人次,年创收约4万元。投入资金2500余万元,建成总占地面积53500㎡,集专业训练、竞技比赛、休闲健身、群众文化、图书阅览、信息资源共享于一体的县城文体活动中心,开全县场馆建设之先河。

(四)监管严格,安全运行。高品位的城市建设必须高素质的团队和高标准的机制作为保障。为了推进县城建设有效顺利进行,强化质量和安全管理,我县先后制定下发了《依安县创建安全质量标准化工地实施方案》、《依安县建设工程安全质量标准化工地评审办法》等文件,并与施工企业签定了《创建安全质量标准化责任状》,强化商品房预售管理,实施抵押金制度,有效控制了一楼多售和半拉子工程,最大程度的保证了工程质量。一年来,各有关部门依法进行安全检查工地402人次,下发整改通知140份,质监检查186人次,工程项目安全质量监督覆盖率达到了100%,施工图纸监督审查率100%,建安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合格率100%,优良品率35%以上,建安工程质量通病消除率75%以上,杜绝了重大安全质量事故的发生。在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执法巡查级检查中,我县在建工程安全质量管理上均达到了省市 4

要求的标准,获得高度好评。

(五)基础建设,实现突破。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中将“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放在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之前,说明中央将民生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0年,县委、县政府顺应中央、省市的精神要求,全面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民生保障投入力度,努力建设和谐依安。一是出行“快”起来。对七个出城口民乐街、植物园、城乡结合部进行改扩建,硬化道路3.9万平方米,铺设人行过道板4.6万平方米,砌筑路缘石6.35万延长米。特别是民乐街北段由原来的不足9米拓宽至19米,该街道路平坦,宽敞明亮,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可以说是县城建设中借助棚户区改造进行城内道路建设成功的典范。二是屋子“暖”起来。新建锅炉房一处,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安装3台20蒸吨、2台10蒸吨热水锅炉,铺设外网15000米,总投资6000万元,10月份已经完成并开始供热,运行正常。三是城区“绿”起来。全年绿化种植各种苗木36万株,其中,植物园二期工程建设面积500亩,种植各种乔木、灌木15万株,文体中心2200株,全部完成植物园、文体中心、城区主干道、7个出城口、城乡结合部的绿化工作。目前,城区绿化覆盖面积273公顷,绿化覆盖率26%,绿地面积201.6公顷,绿化率19.2%。四是环境“美”起来。新建垃圾处理厂一处,完成投资1973万元,其中,投资525万元,修建长白色路面7公里,投资837万元,挖掘和外运土方12.6 5

万立方米,动迁费投资575万元。投入资金381万元。完成给水管道3.6公里,打5眼深水井,投入资金1300万元,铺设排水管道19.2公里,污水处理土建工程已经竣工,机械设备已制作完成,工程明年年初,污水处理厂试运行。

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投入、大气力、大手笔的鸿篇巨制下,我县城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居住环境更加优质、城市建设更加靓丽,市民满意程度更加提升,为实现十二五期间建设更加富裕、美好的新依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县城建设前瞻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回首过去,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相关部门们的不懈努力下,在全县人民群众的关心、支持、参与下,我县的城市建设取得了累累硕果,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充满期待,却依然任重而道远。

(一)随着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进一步加强,县城功能将会更加完善。要实现城市建设的远期发展,必须要强化基础建设,提升服务功能。一是要实现住有所居。有计划地继续实施棚户区改造,力争5年内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工作,使城镇居民彻底告别棚户区生活。二是要实现行有所畅。“十二五”期间,次干道和巷道全部硬化,完成城区四纵四横的城市道路拓宽改造任务,拓宽南门至九公里道路,打造城市新亮点。三是要实现饮有所安。积极开辟第二水源地,建设日处理能力2.66万立方米净水厂一座,改造环路和民乐街、民生街供水管线,供水能力达到3万吨 6

/日。四是要实现气有所诸。积极发展城镇管道燃气,建设压缩天然气储备站一座,燃气用户达到3万户,普及率达到68%-70%。五是要实现污有所治。新建热电联产热源一处,整合现有热源厂,使烟尘排放量每年减少2100吨、二氧化硫200吨、二氧化碳2.5万吨。新建日处理能力2万立方米污水处理厂一座,铺设配套管网20公里,改造原有泵站一座,新建提升泵站两座。

(二)随着小区物业管理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居民的生活环境将会极大改善。建设是本,管理是标。城市建设不仅体现在项目建设的蓬勃兴起,更家体现在生活环境的明显改善,要努力实现规范管理与科学建设的有机统一。一是成立业主委员会,实行重点管理。把小区的监督和管理权力真正还给业主,让广大业主参与管理,业主委员会应与居委会、社区党支部紧密配合,参与制订小区管理的有关规定,明确公司和业主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促进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健康发展。二是推进市场化进程,强化社会管理。全面推行竞争引入机制,推行物业管理招投标,引进理念新、资质高、管理先进的新天物业集团加入我县物业管理行列,清除那些没有资质或服务质量低下的物业企业,打破谁开发、谁垄断的陈旧模式,使物业开发和物业管理分离。三是广泛动员群众,倡导自主管理。动员小区居民主动参与小区建设,小区管理,加快小区建设步伐,使每个小区都能达到“十有”标准。积极挖掘历史,尽快形成北方航天城特色文化,加快生态园林城镇建设步伐。

(三)随着城镇社区管理机制的进一步理顺,综合服务水平将会更加提高。城,以盛民也。民富才能国强。要进一步加快城镇社区建设步伐,积极构建为民服务平台。一是要树立服务意识意识。社区干部要了解居民“所急、所需、所盼”,及时解决居民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当好居民的贴心人,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二是要科学整合资源。搞好社区内部管理,使社区各项工作管理有序,形成合力,切实发挥社区工作者的最大效能。搞好社区外部协调,加强与辖区单位的联系沟通,实行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统筹安排。三是要推行社区居民自治。通过开展文化艺术进小区、进楼道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活动,吸引居民关心、参与、社区工作,增强居民“社区是我家”意识,努力实现老百姓管老百姓的事。

(四)随着市政综合整治措施的进一步强化,市容市貌将会更加改观。要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努力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一是要理顺机制。城管监察大队实行划片包干的办法,重组中队,实行目标管理。环卫处实行市场化运作。采取内部承包的方式,把道路清扫保洁和垃圾清运全部包给保洁公司,公开竞标。资金包死,节约归己超支自负。二是要强化管理。工商业户的牌匾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整齐划一,对所挂牌匾要履行严格的审批程序,坚决杜绝私自乱挂牌匾现象发生。要严格禁止店外摆放商品和噪音扰民。要对建筑工程运输车辆严格管理,使其达到清洁卫生运输;继续实行生活垃圾定点定时投放,要适时推行垃圾分 8

类投放和分类管理。三是要全民参与。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介,社区文化广场等宣传阵地,歌舞表演等宣传形式,不断提升广大居民对县城建设的参与意识,逐步形成,关心家园、热爱家园、建设家园、维护家园的良好风气,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祖国北方边陲的璀璨明珠。

下载传统法律思想与当代法制——反思与前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传统法律思想与当代法制——反思与前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答: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学院 专业10-01 姓名 学号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结课论文 之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院系: 专业: 姓名: 学号: 1 学院 专业10-01 姓名 学号 浅谈当代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古语......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实践报告一.调查者基本情况1.年级结构:大一占68%,大二占32%2.性别结构:男生占66%,女生占34%二.本次调查涉及的主要内容本次调查的问题涉及大学生目前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调查报告 任课老师:付春华 组长:陈泉河 2014/12/8 小组成员(姓名+学号+所在院系+专业) 组长:陈泉河1467106306 组员:田金波1467106304 冀伟成146710630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补考试卷 1. ( 单选题 )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一格言说明了同学们应培养的优良学风是( )。 (本题4.0分) A、 严谨 B、 求实 C、......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9.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绪论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 【习题1(单选题)】 Question: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大多数人都以为是才智成就了科学家,他们错了,是品格”。下列名言与这......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环节论文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大学生的发展姓名:***** 学号:*******专业:*******摘要: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也留下了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堂观看201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课后写读后感,字数1000字以上,题目、题材不限。感动中国已十年 感动中国节目已经在中国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十年之中产生了一百位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