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3706_《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自考复习资料-各章重点
MadeByBaiker200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点难点
绪论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
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答: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2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3适应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团结、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面,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当代大学生只有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健康地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3、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答:马克思曾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不同时代的青年面对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1继往开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勇于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积极努力,为世界和平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事业作贡献
第一章
1、理想、信念的含义;为什么说它们是联系在一起的?理想信念的特点;理想信念的类型
答: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理想和信念总是如影随形,相互依存。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在很多情况下,理想亦是信念,信念亦是理想。当理想作为信念时,它是指人们确信的一种观点和主张;当信念作为理想时,它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理想信念具有○1思想性与实践性○2时代性与阶级性○3多样性与共同性
理想信念可分为四种类型:生活领域的理想信念;职
业领域的理想信念;道德领域的理想信念;社会领域的理想信念。
2、理想信念的作用是什么?
答:第一,是人生的精神导向。第二,是人生的精神动力。第三,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3、为什么说社会实践是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根本途径? 答:社会实践是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根本途径,其原因是:第一,社会实践是检验信念正确与否、科学与否的惟一标准。第二,社会实践是科学知识产生的源泉,知识的发展和人们对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实践。第三,社会实践是真理性认识上升社会主义信念的关键环节。
4、论述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必须选择共产主义理想的根据。答: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必须选择共产主义理想,共产主义理想对人生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⑪ 一个人如果真正想为人类解放和幸福、为社会进步服务,他必然会选择共产主义理想。我们作为创造历史的现代人,继承着人类一代一代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等社会成果,享受着社会发展到现代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人类长期实践活动的产物。我们不应只当继承者、享受者,作为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就应当造福于子孙晚辈,就应当为社会创造新的成果。
⑫ 实现共产主义理想需要许多代人的努力奋斗。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一种理论和意识形态,一种社会理想,但首先是一种社会的现实运动,是一种实现理想的实际运动。它需要一代人一代人经过各个历史阶段的实践活动才能达到。
⑬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用科学的理想和信念去团结全国人民并努力实现。有了理想,就有了铁的纪律;有了理想,就有了凝聚力,就能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⑭ 人在自我塑造中需要追求理想人格。人如果没有理想就会成为没有灵魂的庸人。追求的理想不同,就会成为不同人格的人。共产主义理想作为一种社会理想,不仅是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而且也包含着理想人格的价值标准。共产主义理想引导人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格方向迈进,也指导着人的自我塑造活动。
总之,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生自我实现活动的指导思想,它使人通向理想的未来,获得真正的人生乐趣和价值。
5、试论社会主义信念的确立及其意义。
答:作为当代青年,应确立科学信念,自觉信仰科学社会主义。(1)我们之所以提倡确立社会主义信念,因为它是科学。所谓社会主义信念,是指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解和真诚信仰。具有社会主义信念的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信仰作为行动准则,坚信社会主义必胜,并决心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无产阶级把共产主义作为自己坚定不移的信念,是基于对科学预见。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提出了最终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其根本原因在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社会主义能够通过改革不断地自我完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社会主义能取得最终胜利,并向更高阶段共产主义发展也就成为历史必然。
(2)确立社会主义信念,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在前进中的曲折和困难。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发展也会出现曲折和反复,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不悲观失望,更加坚定信念。如果一个人在追求革命目标时,不能忍受失败,就永远不可能得到新的真理。一个人目标的追求和信念,不能以暂时的失败来衡量,而要以是不是科学来判断。科学的东西,最终是要胜利的。所以,当社会主义发展遇到暂时困难和曲折时也要坚定必胜的信念。
综上所述,确立科学信念,就是确立并坚定社会主
义信念,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努力实践,社会主义事业就一定会在中国取得最伟大的胜利。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包含哪些基本内容? 答:○1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2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3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7、为什么说追求理想必须艰苦奋斗?
答:历史上,凡有成就者,其渊博的知识、卓越的才能、闪光的智慧、不朽的业绩,多是从艰苦奋斗中得来。艰苦奋斗是成就伟业不可或缺的条件。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讲艰苦奋斗,并不是要无谓地自讨苦吃,而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理想,不怕吃大苦、耐大劳,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在通向理想的道路上,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理想是不会自动转化为现实的。
当代大学生要把敢于吃苦、勇于奋斗的精神落实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在学习上,刻苦钻研、不畏艰难,孜孜不倦地学习理论和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和专业知识水平;在生活上,提倡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抵制和反对铺张奢华的思想和生活作风;在工作上,奋发图强,不怕困难,不避艰险,努力完成各项任务。践行艰苦奋斗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7、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信念、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答: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是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具有现实性,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具有健全性。
8、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是什么关系? 结合自己的理想谈谈如何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统一?
答:在当今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
同理想。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任何有志于成才的人,都必
10、怎样认识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爱国主义与爱须树立这一共同的理想,并把它同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紧密中国共产党的统一?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要答: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求,结合自己的实际,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爱上,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态为个人的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之源,不断地追求崇高,度。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不断地实现个人的完善。因此,我们时常强调,人总是要有果。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祖国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点精神的,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离开保障。社会主义在中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集中地代崇高理想的指引。表着、体现着、实现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结合自身实际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有目共睹。我国已
9、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经不再是一个任人宰割、民生凋敝、满目疮痍的半殖民地半答:理想与现实是一对矛盾,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统一。封建的旧中国,而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为世界所瞩目的繁一方面,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的,有区别的。理想不等同于现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了,实,理想不是立即可以实现的,不能把理想当成现实。理想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总是美好的,而现实中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社会主义中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中国共产党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这种区别、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正是这种导广大人民群众经过流血牺牲,长期艰苦奋斗建立起来的。矛盾推动人们去改造现实,实现理想。另一方面,理想与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同样是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所实又是统一的,存在内在联系。理想是在对现实认识的基础昭示的真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上发展起来的。所以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人民解放,为国家繁荣昌盛和人民共同富裕而奋斗的历史。
因为现实是不完善和有缺陷的,所以理想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矗立着一座座爱国主义的丰碑。透过这
表现为对现实的否定。正因为人们不满足于现状,才要求变一座座丰碑,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认识中革现实,理想的能动作用也在于此。我们决不能因为理想和国共产党的英明伟大,体会中国共产党的精神风骨,而且也现实存在矛盾,就怀疑历史发展规律并对理想产生动摇。能懂得中国共产党为国家、民族和人民谋利益的艰辛历程。
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并躬身实践的光第二章
辉典范。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爱人民政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府,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答: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
11、何谓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
答: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
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重要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团结统一,爱好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爱国主义最基本的内容是对祖国的忠诚于热爱;热爱故土山河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热爱人民是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
热爱自己的国家是爱国主义的必然政治要求。
2、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内涵包括哪些?爱国主义的历史作用? 答:优良传统: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心系民生苦乐,推动历史进步。历史作用: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谱写壮丽人生的力量源泉。
3、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A、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B、爱国主义与热爱中国共产党的统一C、爱国主义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统一D、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的统一E、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的统一。
4、为什么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答: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基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最高行为原则。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产生发展的动力源泉。
5、为什么要反对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推行政治、文化一体化 答:政治、文化一体化是指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单一化、同一化和无差别化。推行政治、文化一体化是一种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行为。人类文明是多样性的存在。
6、“为什么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必须弘扬爱国主义?怎样弘扬爱国主义?”答案要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必须弘扬爱国主义?: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最重要的利益主体。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是推动经济全球化正常发展的重要力量。今天,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间最重要的相互制约和抗衡力量。
怎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要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加速提高综合国力。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积极应对挑战和风险。反对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推行政治、文化一体化。
7、怎样认识时代精神与爱国主义的关系?
答:爱国主义是时代精神的历史基础,时代精神是爱国主义的当代发展。爱国主义是时代精神的本质,时代精神是爱国主义这一本质在当代的表现。
8、简述时代精神的内涵?
答:改革创新式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9、在新时期怎样做一个忠诚坚定的爱国者?
答:A、培育爱国情感,保持民族自尊和自信B、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C、努力学习和工作,以实际行动和贡献履行爱国义务。
第三章
1、简述人生观的涵义及其内容?答: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人生目的,即人为什么活着。第二,人生态度,即怎样做人和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三,人生价值,即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2、简述人生目的的含义和作用。
答:人生目的是关于人为什么活着的观点和主张,是人生观首要和基本的问题,是人的理性的重要标志;它是人们为自己确立的人生最终奋斗目标,并通过一生的活动、工作来实现;人生目的是否正确是区分先进与落后人生观的重要标志。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路,吃什么样的人生态度,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
3、为什么要用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指引人生方向? 答:(1)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党和人民对大学生的要求和期待;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是历史的真正主人。这种群众史观反映到人生观上必然是为人民服务,即为创造历史和推动历史的绝大多数人服务。(2)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从一般意义上说,为人民服务是为最大多数人服务。就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而言,这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单向关系。实际上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既是服务的给予者,又是服务的接受者。所以,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观,就会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和谐发展。(3)是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影响的有力武器。
4、什么是人生态度?现实生活中怎样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境遇?
答案要点:人生态度: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人生境遇: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具体环境。其中顺利地境遇称为顺境,不顺利的境遇称为逆境。对于顺境不能麻痹大意,得意忘形,应居安思危,自制自励,使自身的活动保持良好的度。对于逆境,不能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应大胆正视,积极应对,努力创造条件,变不利为有利,待时机成熟,因势利导。
5、为什么说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答: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具体体现在:首先,一个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同时并存,不可偏废,不可能只有自我价值而没有社会价值,也不可能只有社会价值而没有自我价值。
其次,人生的自我价值必须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并通过社会价值表现出来。个人只有把自己同社会和他人联系起来,积极地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也就是说,当人们在追求自我需要满足的时候,如果同时也满足了社会的需要,这时便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了起来。
6、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有哪些?
答: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选择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这是人们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支柱。其次,自觉提高自我的主体素质,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
因此,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
质等,增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主观条件。
7、身心健康的标准是什么?怎样科学协调自我身心关系?答:身心健康的标准——-生理方面:强壮的体力和体魄,生理状态良好,身体发育匀称,能够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抵御各种疾病的侵袭;心理方面:经常保持愉快的心境,适应能力强,自我评价客观,善于与别人相处,能够较好地完成同龄人一般能够完成的活动,具有自我调节以适应自身及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
科学协调自我身心的途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品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注重与他人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8、试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答:要点:(1)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A人的个体性含义B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在于人的社会性:任何个体都必须以一定的社会及其关系论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只有在社会的基础上,个体的存在才有可能,人生的发展才能实现;人化社会与社会化人是相辅相成的互助过程。(2)正确认识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与能动性:要在认识社会发展进段中寻找自我的位置;要在认识社会发展的主流中调整充实自己;(3)在社会发展中认识自我,必须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去辩析自我与社会。
9、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答:A要在认识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寻找自我的位置。B要在认识社会发展的主流中调整充实自己。C在社会发展中认识自我,必须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去辩析自我与社会。
10、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应如何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答:正确认识个体性欲社会性的统一关系;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正确认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自由与承担社会责任、义务的统一关系。
11、如何把握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深入理解人与自然关系得实质。
12、如何把握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答:遵循交往的基本原则: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互助原则。掌握交往的艺术: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注意交往的第一印象;运用适当的沟通方法。
第四章
1、道德的本质和起源的科学解释是什么?
答: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以善恶、荣辱等观念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评价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个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
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道德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规范体系,表现在以下
方面:道德对社会行为的调节是非强制性的;道德规范具有相对稳定性;道德调整的社会关系范围具有广泛性。
2、道德的功能和社会作用是什么?
答:道德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功能和认识功能。除了这两种功能,道德还具有其他方面的功能,如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这些功能都是道德的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在某些方面的具体体现,都建立在这两种功能的基础上。道德的调节功能: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道德的认识功能: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
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是人们认识和反映社会状况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
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
大的影响;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3、道德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规律是什么?
答: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五种基本社会形态,与此相适应,出现了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即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道德发展的规律是: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虽然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种停滞或倒退现象,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的。
4、为什么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答案要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当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优势的发挥离不开社会主义道德的积极作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提供道德价值导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保证和促进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
5、为什么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答案要点: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法律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社会主义德治和社会主义法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法律在内容上相互衔接、相互协调、在作用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6、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第一,爱国奉献,以天下为己任。第二,勤劳勇敢,追求自由解放。第三,求真务实,敬重诚实守信。第四,乐群贵和,强调人际和谐。第五,励志自强,崇尚精神境界。第六,德性修养,重视躬行慎独。
以上六个方面是中华民族的古代优良传统道德的概括,这些又可以衍生出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爱国爱民、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尊师敬业等等道德,还形成了自强不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仁民爱物、奋发图强的人生哲学和人生态度。
7、为什么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答案要点:(1)“为人民服务”这一思想,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集中体现。(3)为人民服务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包含着社会主义道德的不同层次的要求,引导人们沿着社会主义道德的阶梯,不断向上攀登。
8、为什么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答: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集体主义原则是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经济前提;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以共产党为执政党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国体、政体,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政治前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文化前提。总之,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上的一致性,使得集体主义应当而且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贯彻实施。长期以来,集体主义已经成为调节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最重要的原则。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集体主义不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契合,而且也正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9、为什么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答案要点: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成事之基;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诚实守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10、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和意义是什么? 如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答:“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就要树立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弘扬爱国精神,践行报国之志,以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富强祖国为最大光荣,抵制和反对损害社会主义祖国的荣誉、尊严和利益的思想和行为。“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就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心系人民、关爱人民、扶贫帮困、热心公
益,通过各种形式为人民多做好事、为社会多作贡献,抵制和反对违背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思想和行为。“以崇高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就要热爱科学,尊重科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按科学规律办事,抵制和反对各种违反科不的思想和行为。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就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勤勉敬业的精神和品德,抵制和反对一切贪图安逸、厌恶劳动的思想和行为。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已为耻”,就要大力倡导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学会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抵制和反对一切损害他人、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思想和行为。“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就要将诚实守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作为立人之本、成事之基,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生活中自觉做到属守诚信,抵制和反对唯得是图、弄虚作假、背信弃义、不讲信誉等思想和行为。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就要自觉增强法律和纪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自觉遵守纪律,抵制和反对无视法律权威、轻视纪律规章、违法犯法、破坏纪律的思想和行为。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就要深刻认识社会主认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弘扬求真务实、自强不息的精神,抵制和反对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贪图享乐、奢侈浪费等思想和行为。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
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体现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提倡和赞扬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善恶、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如何做:重视荣辱,树立荣辱意识;明荣辩耻,掌
握科学内涵;趋荣避耻,贵在践行。
1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条件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答:集体主义原则主张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提倡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必要时为了集体利益而放弃个人利益,甚至为捍卫集体利益而献身。
集体主义既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性,又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只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就必然要个人作出牺牲,更不是任意地要个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无条件地牺牲个人利益。这种自我牺牲是有条件的必要的牺牲。⑪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而个人利益已失去正当性,不牺牲这种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就无法实现,因此,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就要求牺牲这种个人利益,而且这种牺牲也是必要的。
⑫ 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而个人利益又是正当的,在其他条件下是可以得到满足的,而在此时此地,不牺牲个人正当利益,集体利益就无法实现时,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要求必须牺牲个人利益,这种牺牲表现出崇高的道德精神。
12、社会主义道德及其特征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道德,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的反映;是在无产阶级自发形成的朴素的道德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为指导,由无产阶级自觉地培养起来的道德。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先进道德体系。它属于共产主义道德体系。
特征:科学性、群众性、实践性。
13、集体主义的含义和内容?
答:集体的本质意义,表现为以无产阶级为核心的利益集团。无产阶级的集体扩大为包括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在内的集体。我国现阶段,集体主义原则中所维护的集体利益是以无产阶级为核心的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内容:(1)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矛盾的统一体;(2)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3)重视个人的正当利益。
14、集体主义之所以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1)集体主义是人类社会本质的必然选择;(2)集体主义是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的;(3)集体主义
是调节个人与社会利益的基本原则。
15、试论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反对个人主义。答:(1)改革开放以来,从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除了公有制经济外,也存在各种非公有制经济,这种经济结构变化,必然引起人们观念的变化,更多地反映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上,集中地表现为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冲突。个人主义是和集体主义相对独立的一种道德行为原则。我们要提倡社会主义道德,就要反对个人主义,弘扬集体主义精神。(2)集体主义价值导向,既能使人民群众的个人正当利益得到保障,个人的价值、荣誉和尊严也能合理地得以实现,使个人物质财富和精神生活不断地得到提高;同时,又能使集体中每个成员,都关心集体、爱护集体,具有以集体利益为重的凝聚力。集体主义价值导向,能有效抵制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侵袭和毒害。集体主义价值导向,对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有着重要作用。
(3)个人主义是私有制经济基础的产物,是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核心和基本原则以及生活的基本态度。个人主义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思想理论体系。个人主义是一种腐蚀剂,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格格不入,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背道而驰。
(4)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其目的是要引导人们背离社会主义走向资本主义。个人主义所强调的“个人中心”、“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私有财产制度是永恒的思想,是同我们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共同富裕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道而驰的。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也是西方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西化”、“分化”的手段。因此,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反对个人主义。
德的最基本要求。
(二)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既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即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信守承诺,讲求信誉。
(三)办事公道。办事公道,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做到公平、公正,不谋私利,不徇私情,不以权损公,不以私害民,不假公济私。
(四)服务群众。服务群众,就是在职业活动中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五)奉献社会。奉献社会,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树立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并通过兢兢业业的工作,自觉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最高层次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的道德的最高目标指向。遵守职业道德的意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貌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从业者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5、爱情的本质是什么?恋爱中应遵循怎样的道德要求? 答:爱情,是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性爱、理想和责任是构成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爱情的基本特征:平等互爱性;专一排他性;强烈持久性;纯洁严肃性。
恋爱重的道德要求:真诚负责;平等互尊;文明相爱。
6、家庭美德的内容及遵守家庭美德的意义是什么?
答: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遵守家庭美德的意义:既能增进人生幸福,也能提高个人生活情趣和道德情操,对个体人生有重要意义;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建立稳定和谐的幸福家庭,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7、个人品德的含义及形成良好个人品德的意义是什么?个人品德是如何形成的?
答:个人品德是个人大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和特征。
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的意义:良好的个人品德的形
成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目标要求;良好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个体精神境界的提升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个人品德的形成,根源于社会。个人品德的形成和
发展受历史和现实的社会关系的制约;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个体的社会实践;个人品德的形成过程包含多种心理成分的相应发展,如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道德习惯等。
8、良好个人品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是什么?答:(1)认真学习,提高道德认识。提高认识的方法有:学思明理,择善而从,学习榜样。(2)勤于实践,加强道德行为训练。方法有:知行统一;积善成德。(3)严格要求,完善道德品质。方法有:省察克治;陶冶情操;慎独自律。
答:(1)依法治国是最根本的治国方略。以德治国是在依法治国基础上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提出的更高要求。(2)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属于不同范畴。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精神文明。(3)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互促进。法律是道德的重要载体,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充分实现,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的推行,有利于提高公民道德水平。反之,推行以德治国,社会主义道德水平的普遍提高又必然促进社会主义法治的有效实现。
5、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答: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7、谈谈“法制”与“法治”的区别与联系。答:“法治”与“法制”,虽然仅一字之差,但从内涵上讲,却有重大区别。“法治”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是一种社会意识;而“法制”通常是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的简称,是一种社会制度。
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实现法治的前提。法治与人治相对称,法治强调把社会关系纳入法律的轨道,用带有权威性、强制性的法律规范来治理社会,强调法律的权威及其规范作用。
法制和法治尽管是两个概念,但它们毕竟是密切联系的。法制也好,法治也好,它们都要以法律为核心内容和因素;它们都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范畴,都受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它们都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都为统治阶级服务。
8、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和本质要求。
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对于法治的理想、信念和观念,使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原则的概括和反映。内涵: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
本质要求:反映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从中国国情出发;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9、为什么说“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答:执法为民,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最具体体现。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都来自于人民,执法者只有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此外,执法为民也是对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继承和发扬,只有从人民利益出发,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才能使执法活动和法律得到群众的认可,真正确立法律的权威,是执法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10、简述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的内容。答:权力与义务相统一;重证据;讲程序。
11、“既然权利和义务是人们行为的两个方面,那么先行使权利,再履行义务也是应该的。”这种说法正确吗?简述理由。答:错误。权利和义务在人的现实行为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在承担责任,履行义务中获得权利,又在行使权利中履行义务,离开责任和义务,行使权利就毫无意义。应该改为: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在人的现实行为中是不可分割的。
12、证据的概念和特征。
答:证据就是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法律上的证据不同于一般的事实。首先,证据要具有合法性,即证据的形式、收集和查证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其次,证据要具有客观性,即证据必须是客观真实的,既不能捕风捉影,更不能主观臆断。再次,证据要具有关联性,即证据只有与案件事实有实质性联系,才能对案件事实具有证明作用。
13、举例说明法律程序的价值。
答:程序问题在法律领域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简单地说,程序是法律所规定的法律行为的方式和过程,法律通过规定明确的程序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程序告诉人们实施某种法律行为时,应先做什么事情,后做什么事情,以及如何做这些事情才是符合法律的。与其他类型的思维方式相比,法律思维更为关注行为的程序问题。
14、传统国家安全观和全新国家安全观的内容。
答:国家安全一般是指一个国家不受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破坏而保持稳定有序的状态。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将国家安全理解为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即主权独立、领土安全、政治稳定等。
新的国家安全观不仅包括传统的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还包
第五章
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答: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爱国守法”,强调公民应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地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和护法;“明礼诚信”,强调公民应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诚恳待人;“团结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和睦友好、互相帮助、与人友善;“勤俭自强”,强调公民应努力工作、勤俭节约、积极进取;“敬业奉献”,强调公民应忠于职守、克己为公、服务社会。在公民道德实践中,各个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功能和作用是互相渗透、交叉并行的。
意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公民道德规范是对公民道德要求的高度概括;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有利于公民进行道德教育。
2、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点?有序的公共生活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意义?
答:特点:活动范围的广泛性;交往对象的复杂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活动结果的相关性。
意义:有序的公共生活有利于社会生活的安定有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3、什么是社会公德?社会公德的内容及遵守社会公德的意义是什么?
答: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基础性;全民性;相对稳定性。
社会公德的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文明上网。
遵守社会公德的意义: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公共
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条件;遵守社会公德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社会公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窗口”。
4、何谓职业,职业道德?职业道德的内容和遵守职业道德的意义是什么?
答:职业,就是人们由于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的劳动分工,而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的,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
(一)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反映的是从业人员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勤奋努力,尽职尽责的道德操守。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
第六章
1、依法治国的内涵与基本要求
答: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基本要求: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内涵
答:在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涵义是:(1)我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必须平等地遵守宪法、法律和其他法规,依法平等地享有法定的权利和承担法定的义务;(2)任何公民的合法权益必须毫无例外地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3)任何公民的违法行为必须毫无例外地依法平等地得到追究和制裁。概括地说,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就是要用同一尺度把法律适用于所有公民,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3、如何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
答:首先,确立宪法和法律是人们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人人都要自觉把宪法和法律作为指导和规范自身社会活动的基本准则。其次,要维护法制的稳定、统一和尊严。再次,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括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等。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支柱与核心。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15、结合当前国际形势,谈谈树立全新国家安全观的必要性。答:国家安全问题事关国家安危和民族存亡,事关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一方面,国家安全是个人安全的前提。没有国家安全,就不可能有个人安全。另一方面,国家安全有赖于每个公民的自觉维护。在国家安全问题越来越复杂的今天,大学生必须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学习国家安全方面的法律知识,切实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义务。随着国际环境的巨大变化和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在国际局势总体趋于缓和的情况下,国家安全仍然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威胁和挑战,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也越来越多样化和不确定化。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树立新的国家安全观。的活动,也被称为行政执法。行政执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重要环节。在我国,大部分的法律法规都是由行政机关贯彻执行的。在法律运行中,行政执法是最大量、最经常的工作,是实现国家职能和法律价值的重要环节。
法律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在我国,司法机关是指国家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督权,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其他任何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不得行使国家司法权。
11、法律遵守
答:法律遵守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和权利以及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活动。人们通常把守法仅仅理解为履行法律义务。其实,守法意味着一切组织和个人严格依法办事的活动和状态。
12、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
答:违法是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或公民,因违反法律的规定,致使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受到破坏,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违法由下列条件构成:(1)违法必须是人们违反法律规定的一种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2)违法必须是在不同程度上侵犯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行为,必须是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的行为。
(3)违法必须是行为者出于故意或过失,也就是行为人要有主观方面的过错或罪过。(4)违法的主体必须是具有法定责任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13、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
答: 传统上,承担法律责任要求行为人必须在主观上对自己的行为及其所造成的损害有过错,进而形成了过错责任原则。就是说,又过错才承担责任,无过错不承担责任。过错责任原则依据的是行为侵害结果的预测可能性和计算可能性。随着科技和工业发展,违法行为造成损害事实发生的原因和后果、采取的手段和方式、损害对象的主题特定性等方面,都发生了量的扩大和质的变化,上述可能性推定无法适应这种变化,就产生了无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原则上减轻了受害人证明致害人过错的举证责任,加重了致害人责任负担。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范围主要限定于工厂事故和产品至损等
规定的有关国家性质和国家形式等方面的制度的总称。基本经济制度:是指一国通过宪法和法律调整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核心的各种基本经济关系的规则、原则和政策的总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两种基本形式。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
公民权利:是指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所保障的,公民
实现某种愿望和获得某些利益的可能性。
国家机构:是国家为实现其管理社会、维护社会秩序
职能而建立起来的国家机关的总和。
国家结构形式:是指特定国家的统治阶级根据什么原
则、采取什么形式来划分国家行政单位,调整国家整体与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4、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
答: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平等权。②政治权利和自由。③宗教信仰自由。④人身自由权。⑤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⑥社会经济权。⑦文化教育权。⑧特定主体权利。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②遵守宪法和法律。③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④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⑤依法纳税。其他义务。除上述义务外,我国宪法还规定,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5、我国的国家机构
答:我国国家机构可分为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中央国家机关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国家机关则包括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以及特别行政区的各种地方国家机关。
6、我国有哪些实体法律制度
答: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主要包括行政法律制度、民事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等。
7、几个基本概念
①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具
体来说,它是调整国家行政机关在履行其职能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②民商法:民法和商法的简称。民法是调整平等主
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商法调整的对象是商事关系,使特殊的民事关系,因此是商法是民法的特别法。
③知识产权法:是调整在创造、使用、转让和保护
智力成果或工商业标志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④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监管与协调经济运行过程
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⑤刑法: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
序,根据自己的意志,以国家的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⑥行政行为: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力针
对行政相对人作出的、能够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根据行政行为所针对的行政相对人是否特定这一标准,可以将行政行为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
⑦经济法主体:依据法律规定的经济权限,参加或
能够参加经济法律关系的社会主体。根据职能性经济活动的类型,可分为五类:国家;国家机关;社会组织;经济组织的内部组织;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济户和自然人。
⑧著作权:著作权是著作权人对其文学、艺术和科
学作品依法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⑨专利权:专利权是指国家依照法律规定,授予发
明人、设计人或其所属单位对其发明创造在一定范围内依法享有的独占权利。
⑩商标权:商标权是指商标所有人依法对其注册商
标享有的专用权。
8、几个基本原则:
①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就是依法行政或行政法治原则,可分解为行政合法性原则和行政合理性原则、程序正当原则。行政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权力的存在和运用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行为在合法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合理、适当和公正。程序正当原则是指行政机关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益的行为时必须遵循正当法律程序。
②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一是保障、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原则。二是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原则。三是权、责、利统一原则。四是维护国家经济主权原则。五是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③民法的基本原则:一是平等原则。二是自愿原则。三是公平原则。四是诚实信用原则。五是禁止权利滥用原则。④刑法的原则:一是罪刑法定原则。二是刑法适用一律平等原则。三是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⑤仲裁法的基本原则:一是自愿原则。二是公平原则。三是独立原则。四是一裁终局原则。⑥宪法的基本原则是:(1)一切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2)保障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原则。(3)民主集中制原则。(4)社会主义法制原则。
9、犯罪构成要件
答:犯罪构成包括:犯罪主体,指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犯罪主观方面,指犯罪主体对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有的心理态度,它包括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等;犯罪客体,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危害的社会关系;犯罪客观方面,指刑法规定的构成犯罪在客观上需要具备的诸种要件的总称,具体表现为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等。
10、民事权利法律制度中要明确的概念。
民事权利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享有的具体权益。我国民法所规定的民事权利,主要有物权、债权、继承权、人身权等。
物权是指权利人直接支配特定物并得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
债权是指债权人得请求相对人为特定行为或不为特
定行为的权利,性质上属于请求权。
继承权是自然人依法享有的取得或承受被继承人遗
产的权利。
人身权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
物权、债权、继承权、人身权构成了完整的民事权
利体系。民法分别就各种民事权利的产生、变更、移转、消灭设置了具体规则,分别构成各种民事权利制度。
11、试述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
答:我国现行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有下列主要特点:
⑪ 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宪法规定体现了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则。我国公民在享有宪法规定的权利上和在履行宪法规定的义务上都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公民只享有权利而不履行义务的现象存在,也不允许任何公民只履行义务而不享有权利的现象发生。⑫ 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广泛性。首先,享有权利和自由的主体非常广泛。同时,公民享有权利和自由的范围非常广泛。⑬ 公民权利和自由的现实性。首先,我国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规定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是可能性和必要性的有机结合。同时,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规定,是既有法律规定,又有物质保障的,从而是有现实性的。⑭ 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①公民享有的权利和要履行的义务的主体是统一的。②公民的某些权利和义务,如劳动权和受教育权,是结合一起的,既是权利,又是义务。③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的。公民权利实现越有保障,公民义务的履行越有可能;公民越自觉履行义务,则公民权利就越有保障,两者互为因果。
12、几个基本概念
①行政诉讼法: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由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和裁判的一种诉讼活动。在我国,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并称为三大诉讼,是国家诉讼制度的基本形式之一。行政诉讼法是有关行政诉讼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②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是指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以审理、判决、执行等方式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总和。民事诉讼法是国家制定的调整人民法院和诉讼参与人的各种民事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③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追究犯罪,确定被追诉者刑事责任的活动。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调整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3、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行政诉讼程序
答: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受理的行政案件有:行政处罚案件,行政强制措施案件,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案件,行政许可案件,不履行法定职责案件,抚恤金案件,违法要求履行义务案件,其他侵犯人身权、财产权案件,法律法规规定可以起诉的其他行政案件。
行政诉讼程序:①起诉与受理。②第一审程序(具体
包括审理前的准备和庭审)。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行政案件,应当自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判决。③第二审程序。人民法院审理第二审行政案件,应当自收到上诉状之日起2个月内作出终审判决。我国实行两审终审制度。④审判监督程序。⑤诉讼执行程序
14、民事诉讼主体、受案范围、民事诉讼程序
答:民事诉讼主体:包括法院、当事人、诉讼代理人
受案范围: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
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
民事诉讼程序:
①审判程序。人民法院审理民事纠纷案件,除简单的民事纠纷案件外,都适用第一审普通程序。主要包括:起诉与受理、审理前的准备、开庭审理、宣判等环节。
②特别程序。特别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对非民事权益
冲突案件的审理程序。特别程序的适用范围包括:选民资格案件;宣告公民失踪或者宣告死亡案件;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认定财产无主案件等。
③执行程序。
15、刑事诉讼中的管辖、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刑事诉讼程序。
答:刑事诉讼中的管辖:刑事诉讼的管辖是指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等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划分以及审判机关在审理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划分。刑事诉讼的管辖分立案管辖和审判管辖两大类。
强制措施: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是指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为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采取的在一定期限内暂时限制或剥夺其人身自由的法定的强制方法。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强制措施有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
刑事诉讼程序:
①立案和侦查。侦查行为包括:讯问犯罪嫌疑人;
询问证人、被害人;勘验、检查;搜查;扣押物证、书证;鉴定;辨认;通缉。②起诉。我国实行的是以公诉为主、自诉为辅的起诉模式。③审判程序。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以下几种基本的审判程序: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特殊案件的复核程序;审判监督程序。
④执行程序。刑事诉讼的执行机关包括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人民检察院对刑事执行活动享有监督权。
第七章
1、解释法的概念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2、法的作用
答:社会作用:①通过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来维护统治秩序。②在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满足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维护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公共利益。规范作用:①指引作用。为人们提供某种行为模式,指引人们行为。②评价作用。评判、衡量他人行为合法性的标准。③预测作用。使人们对外部主体某种行为进行预先分析和预测。
3、法律规范的概念
答: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体规定权利、义务和法律后果的行为准则。法律规范设定人们行为的范围和程度,法律规范的主要内容是权利和义务。
4、法律关系有哪些特征?
答:①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产生的前提②法律关系体现意志关系③法律关系是特定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④法律关系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手段的社会关系,当法律关系受到破坏时,国家会动用强制力进行矫正或恢复。
5、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答: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孕育,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确立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发展的。①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广泛的人民性,体现了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②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③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法律保障。
6、简述我国法的渊源。
答: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渊源,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7、我国法律体系的构成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我国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并由这些法律部门所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它由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程序法等法律部门组成。
8、法律实施和法律适用
答:法律实施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法律规范的要求和规定在社会生活中得以贯彻和实现的活动。法律的实施包括法律适用和法律执行。法律适用时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按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法律规范处理具体案件的活动。具有以下特点:法律适用的主体是司法机关;法律适用时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法律适用过程或结果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9、规范性文件的完善方式。
答:法律完善的形式,包括法律的解释,规范性文件的清理,法律汇编和法律编篆。
10、分析法律适用与法律执行的关系。
答:在广义上,法律执行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在狭义上,法律执行则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
答:特征: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民主
集中制原则。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原则。
2、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的优越性
答:人民代表大会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在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调
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力地保证了全国各族人民依法实
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广泛的民主、自由和权利。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
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这个制度健康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障,党和国
家的事业就顺利发展;这个制度受到破坏,人民当家作主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
3、几个基本概念
国体:即国家性质,指的是国家的阶级性质,它体现着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
政体:是指一国的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国家制度:是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通过宪法、法律
结束语
1、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要求的内涵是什么? “四有”的内在联系?
答:内涵:有理想,就是要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有道德,就是要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党、爱社会主义、爱祖国、爱劳动、爱科学、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文化,就是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领。有纪律,就是要遵循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遵守和维护公共纪律和学校纪律。
内在联系:努力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我们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人生修养的根本目标。
(1)在“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中,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2)纪律和理想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了远大的理想,才会有自觉的纪律,而理想的实现又要靠纪律来保证。离开了自觉的纪律,美好的理想也就等于空想。特别是改革开放过程中,纪律尤其重要。
(3)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必然要求遵循共产主义道德。(4)有文化是提高共产主义信念和道德水准的重要条件。总之,理想、道德、纪律和文化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我们不能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只有“四有”作为自己的人生修养目标,才能符合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二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_自考复习资料-各章重点
Made By Baiker200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 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答: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答: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2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3适应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团结、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面,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当代大学生只有自觉学习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健康地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3、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答:马克思曾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不同时代的青年面对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1继往开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勇于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积极努力,为世界和平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事业作贡献 理想、信念的含义: 答: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它们是联系在一起的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理想和信念总是如影随形,相互依存。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在很多情况下,理想亦是信念,信念亦是理想。当理想作为信念时,它是指人们确信的一种观点和主张;当信念作为理想时,它是与奋斗目标相联
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理想信念特点: 理想信念具有○1思想性与实践性○2时代性与阶级性○3多样性与共同性
理想信念类型: 生活领域的理想信念;职业领域的理想信念;道德领域的理想信念;社会领域的理想信念。
2、理想信念的作用 答:是人生的精神导向;是人生的精神动力;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3、社会实践是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根本途径 答:社会实践是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根本途径,其原因是:1社会实践是检验信念正确与否、科学与否的惟一标准。2社会实践是科学知识产生的源泉,知识的发展和人们对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实践。3社会实践是真理性认识上升社会主义信念的关键环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包含哪些基本内容 答:○1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2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3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信念、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答: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是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具有现实性,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具有健全性。
道德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规律 答: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五种基本社会形态,与此相适应,出现了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即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道德发展的规律是: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虽然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种停滞或倒退现象,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的。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高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已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社会主义道德及其特征 答: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的反映;是在无产阶级自发形成的朴素的道德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为指导,由无产阶级自觉地培养起来的道德。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先进道德体系。它属于共产主义道德体系。特征:科学性、群众性、实践性。集体主义的含义表现为以无产阶级为核心的利益集团。无产阶级的集体扩大为包括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在内的集体。我国现阶段,集体主义原则中所维护的集
体利益是以无产阶级为核心的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内容: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矛盾的统一体;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重视个人的正当利益。集体主义之所以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的主要原因答:(1)集体主义是人类社会本质的必然选择;(2)集体主义是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的;(3)集体主义是调节个人与社会利益的基本原则。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意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公民道德规范是对公民道德要求的高度概括;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有利于公民进行道德教育。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点?答:特点:活动范围的广泛性;交往对象的复杂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活动结果的相关性。意义:有序的公共生活有利于社会生活的安定有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社会公德?答: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基础性;全民性;相对稳定性。
Made By Baiker2008
社会公德的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文明上网。遵守社会公德的意义: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条件;遵守社会公德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社会公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窗口”。职业,就是人们由于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的劳动分工,而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的,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职业道德的基本要1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2诚实守信 3办事公道。4服务群众。5奉献社会。遵守职业道德的意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貌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从业者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爱情的本质答:爱情,是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性爱、理想和责任是构成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爱情的基本特征:平等互爱性;专一排他性;强烈持久性;纯洁 严肃性。
恋爱重的道德要求:真诚负责;平等互尊;文明相爱。
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遵守家庭美德的意义:既能增进人生幸福,也能提高个人生活情趣和道德情操,对个体人生有重要意义;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建立稳定和谐的幸福家庭,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个人品德的含义 答:是个人大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和特征。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的意义: 良好的个人品德的形成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目标要求;良好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个体精神境界的提升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个人品德的形成,根源于社会。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受历史和现实的社会关系的制约;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个体的社会实践;个人品德的形成过程包含多种心理成分的相应发展,如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道德习惯等。
良好个人品德修养途径和方法 答:(1)认真学习,提高道德认识。提高认识的方法有:学思明理,择善而从,学习榜样。(2)勤于实践,加强道德行为训练。方法有:知行统一;积善成德。(3)严格要求,完善道德品质。方法有:省察克治;陶冶情操;慎独自律。
依法治国的内涵 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基本要求: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
公民在法律前一律平等的内涵 答:在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涵义是:1我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必须平等地遵守宪法、法律和其他法规,依法平等地享有法定的权利和承担法定的义务;2任何公民的合法权益必须毫无例外地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3任何公民的违法行为必须毫无例外地依法平等地得到追究和制裁。概括地说,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就是要用同一尺度把法律适用于所有公民,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
答:首先,确立宪法和法律是人们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人人都要自觉把宪法和法律作为指导和规范自身社会活动的基本准则。其次,要维护法制的稳定、统一和尊严。再次,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宪法的特征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原则。几个基本概念
国体:即国家性质,指的是国家的阶级性质,它体现着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政体:是指一国的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国家制度:是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通过宪法、法律规定的有关国家性质和国家形式等方面的制度的总称。基本经济制度:是指一国通过宪法和法律调整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核心的各种基本经济关系的规则、原则和政策的总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两种基本形式。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公民权利:是指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所保障的,公民实现某种愿望和获得某些利益的可能性。国家机构:是国家为实现其管理社会、维护社会秩序职能而建立起来的国家机关的总和。国家结构形式:是指特定国家的统治阶级根据什么原则、采取什么形式来划分国家行政单位,调整国家整体与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公民的基本权利答:权利主要包括①平等权。②政治权利和自由。③宗教信仰自由。④人身自由权。⑤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⑥社会经济权。⑦文化教育权。⑧特定主体权利。义务包括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②遵守宪法和法律。③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④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⑤依法纳税。其他义务。除上述义务外,实体法律制度主要包括行政法律制度、民事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等。几个基本概念①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具体来说,它是调整国家行政机关在履行其职能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②民商法:民法和商法的简称。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商法调整的对
Made By Baiker2008
象是商事关系,使特殊的民事关系,因此是商法是民法的特别法。③知识产权法:是调整在创造、使用、转让和保护智力成果或工商业标志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④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监管与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⑤刑法: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根据自己的意志,以国家的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⑥行政行为: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力针对行政相对人作出的、能够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根据行政行为所针对的行政相对人是否特定这一标准,可以将行政行为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⑦经济法主体:依据法律规定的经济权限,参加或能够参加经济法律关系的社会主体。根据职能性经济活动的类型,可分为五类:国家;国家机关;社会组织;经济组织的内部组织;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济户和自然人。⑧著作权:著作权是著作权人对其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⑨专利权:专利权是指国家依照法律规定,授予发明人、设计人或其所属单位对其发明创造在一定范围内依法享有的独占权利。⑩商标权:商标权是指商标所有人依法对其注册商标享有的专用权。几个基本原则:①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依法行政或行政法治原 则,可分解为行政合法性原则和行政合理性原则、程序正当原则。②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一是保障、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原则。二是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原则。三是权、责、利统一原则。四是维护国家经济主权原则。五是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原则。③民法的基本原则:一是平等原则。二是自愿原则。三是公平原则。四是诚实信用原则。五是禁止权利滥用原则。④刑法的原则:一是罪刑法定原则。二是刑法适用一律平等原则。三是罪责刑相适应原则。⑤仲裁法的基本原则:一是自愿原则。二是公平原则。三是独立原则。四是一裁终局原则。⑥宪法的基本原则1一切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2保障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原则。3民主集中制原则。4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犯罪成要件犯罪主体犯罪客体,民事权利法律制度中要明确的概念。民事权利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享有的具体权益。我国民法所规定的民事权利,主要有物权、债权、继承权、人身权等。物权是指权利人直接支配特定物并得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债权是指债权人得请求相对人为特定行为或不为特定行为的权利,性质上属于请求权。继承权是自然人依法享有的取得或承受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人身权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
物权、债权、继承权、人身权构
成了完整的民事权利体系。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1 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2 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广泛性。3公民权利和自由的现实性。4 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几个基本概念 ①行政诉讼法: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由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和裁判的一种诉讼活动。在我国,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并称为三大诉讼,②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是指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以审理、判决、执行等方式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总和。③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追究犯罪,确定被追诉者刑事责任的活动。
行政诉讼程序:①起诉与受理。②第一审程序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行政案件,应当自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判决。③第二审程序。人民法院审理第二审行政案件,应当自收到上诉状之日起2个月内作出终审判决。我国实行两审终审制度。④审判监督程序。⑤诉讼执行程序
民事诉讼主体:包括法院、当事人、诉讼代理人受案范围: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
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民事诉讼程序:①审判程序。主要包括:起诉与受理、审理前的准备、开庭审理、宣判等环节。②特别程序。③执行程序。刑事诉讼中的管辖、是指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等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划分以及审判机关在审理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划分。刑事诉讼的管辖分立案管辖和审判管辖两大类。强制措施: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是指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为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采取的在一定期限内暂时限制或剥夺其人身自由的法定的强制方法。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强制措施有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刑事诉讼程序:①立案和侦查。②起诉。③审判程序。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以下几种基本的审判程序: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特殊案件的复核程序;审判监督程序。④执行程序。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要求的内涵是什么? “四有”的内在联系?答:内涵:有理想,就是要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有道德,就是要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党、爱社会主义、爱祖国、爱劳动、爱科学、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有文化,就是要学习
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领。有纪律,就是要遵循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遵守和维护公共纪律和学校纪律。
内在联系:努力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我们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人生修养的根本目标。
(1)在“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中,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
(2)纪律和理想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了远大的理想,才会有自觉的纪律,而理想的实现又要靠纪律来保证。离开了自觉的纪律,美好的理想也就等于空想。特别是改革开放过程中,纪律尤其重要。
(3)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必然要求遵循共产主义道德。
(4)有文化是提高共产主义信念和道德水准的重要条件。
总之,理想、道德、纪律和文化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我们不能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只有“四有”作为自己的人生修养目标,才能符合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三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自考重点复习资料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一章: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P12-35
理想: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
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信念:指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
理想信念的基本特点具有思想性与实践性、时代性和阶级性、多样性与共同性
马克思主义信仰或理想信念具有4个特点:①现实性 ②科学性 ③崇高性 ④健全性
理想信念的基本类型:根据人的社会生活的领域将理想信念大体划分为四个类型:
生活领域、职业领域、道德领域、社会领域 的理想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共同的理想信念:
1、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2、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任
大学生在确立自己的理想信念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把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结合起来
2、把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的理想信念结合起来
3、学会对不同的理想信念进行辨别和选择
正确认识和处理追求理想过程中的问题:①充分认识理想实现过程的 长期性、曲折性、艰巨性②正确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走出片面性的误区
第二章:倾注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P36-58
什么是爱国主义?
答: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是对自己祖国的一份责任,是将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调整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民族关系的道德规范,是一种重大的政治原则,是鼓舞和凝聚各民族的精神支柱。
1、爱国主义最基本的内容是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2、热爱故土山河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
3、热爱人民是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4、热爱自己的国家是爱国主义的必然政治要求
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1、维互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
3、开发祖国山河,创造中华文明
2、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
4、心系民生苦乐,推动历史进步
爱国主义的历史作用
1、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2、爱国主义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
3、爱国主义是谱写壮丽人生的力量源泉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
1、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
2、爱国主义与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
3、爱国主义与参与经济全球华的统一
4、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的统一
5、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的统一
大学生应履行的爱国义务
1、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本领
2、确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定、团结和统一
3、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逐步从爱国主义走向共产主义
第三章:科学把握人生的方向和道路P59-84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的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是人生实践活动的总目标。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
人生态度: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
人生价值:指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他人和自身需要的满足,或对于社会、他人和自身所具有的意义 用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指引人生方向: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在知识经济的挑战中,大学生应终身尊奉和践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
①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党和人民对大学生的要求和期待
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
③是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影响的有力武器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①能促进人生目的的达到 ②有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 ③能调整人生道路的方向 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实现自我价值:
1、选择与社会主导价值观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是人们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支柱。
2、自觉提高自我的主体素质和能力,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的主观条件。
3、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保持身心健康的途径和方法: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②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品质
③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
④注重与他人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四章:弘扬社会主义道德P85-119
道德的主要功能:①调节②认识
道德的社会作用:①道德能够直接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②道德对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③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④道德有利于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交往
⑤道德能够保护或破坏一定阶级的政冶统治
道德发展的规律: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不断进步,道德有其自身发展的想对独立性,道德进步是一个曲折前进的历史过程。
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现实要求: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①爱国奉献,以天下为已任
②勤劳勇敢,追求自由解放
③求真务实,敬重诚实守信
④励志自强,崇尚精神境界
⑤德性修养,重视躬行慎独
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①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冶制度的客观要求
②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表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
③ 为人民服务体现着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及其基本内涵:①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②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③强调重视、保障、发展个人的正当利益和自觉创造精神④发扬融入集体合力的丰富个性和自觉创造精神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
最高层次 共产党员、先进分子应达到的目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一心为公)
较高层次 具有较高道德觉悟的人们应达到的目标(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先人后己)
基本要求 对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
荣辱观 是人们对荣辱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原则和规范的重要体现,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①重视荣辱,树立荣辱意识②明荣辨耻,掌握科学内涵③趋荣避耻,贵在践行
第五章:格守道德规范 涵养良好品德120-163
提出和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意义:①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
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对公民道德要求的高度概括
③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有利于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
公共生活的特点:①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②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③活动方式的多样性④活动结果的相关性 社会公德的特点:①基础性②全民性③相对稳定性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文明上网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作为社会公共生活中最起码、最基础的行为准则,与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要求每个社会成员自觉遵守。
① 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条件
② 遵守社会公德是作为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
③ 社会公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展示精神文明发展形象的“窗口”
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础,每个公民应当在社会生活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使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更好更快地发展。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质,对宣传、维护社会公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① 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② 应当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如参加公益事业等
③ 应当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崇高的公德意识要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小
事中培养。
职业道德的特点:①规范性和专业性 ②可操作性与准强制性 ③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
爱情的特征:爱情具有平等互爱性、专一性和排他性、强烈持久性、纯洁严肃性
良好个人品德的基本要求:
正直无私、忠诚守信、友爱善良、勇敢进取、敬业好学、勤劳节俭、谦虚谨慎、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个人品德的形成:个人品德是在社会的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逐步形成的,是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不断追求和经过长时期的行为积累,并受个体心理的影响才能完成。
① 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受历史和现实的社会关系的制约
② 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个体的社会实践
③ 个人品德的形成过程包括多种心理成分的相应发展
良好个人品德形成的意义:①良好个人品德的形成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目标要求
②良好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个体精神境界的提升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道德修养的途径①认真学习.提高道德认识 ②勤于实践.加强道德行为训练 ③严格要求.完善道德品质
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P165-183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①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③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树立法律权威的要求:①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作为指导和规范自身社会活动的基本准则
②要维护法制的稳定、统一和尊严
③要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①依法治国是最根本的治国方略
②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属于不同的范畴
③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互促进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关系:①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①反映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④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②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⑤结合实际,从中国国情出发③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⑥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①依法治国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 核心内容
②执法为民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 本质要求
③公平正义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 价值追求
④服务大局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 重要使命
⑤党的领导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 根本保证
法律思维:法律思维是按照法的原理、立法精神和法律原则,分析法律问题的习惯和思想取向。
法律程序:法律程序是人们进行法律行为所必须遵循或履行的法定的时间或空间上的步骤和形式,是实现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合法方式和必要条件。
证据的特征:合法性、客观性、关联性
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①权利义务相统一②重证据③讲程序(重要特征)
国家安全的概念: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国体和政体的稳固、国家的统治机能与作用、涉及国家和全体人民的重大利益不受威胁、侵害和破坏。
全新国家安全观:经济安全(国家安全的基础)、生态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社会公共安全
第七章:学好法学基础理论P184-208
法的概念、法律规范的概念:
1、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体现统冶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2、法的本质和特征是:①法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
②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社会规范
③法是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规范
法的作用:社会作用(调整社会关系的作用)、规范作用(反映了法的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规范作用包括:指引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教育作用、制裁作用)
法的基本构成要素可分为 规范、原则、概念和技术(法律规范是法构成要素的主要部分)
法律规范的种类:①授权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 ②强行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
①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②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制度保障 我国 法的渊源的特点:
①制定法是我国法的基本渊源 ②特别行政区法律是我国法的渊源 ③习惯法在我国法的渊源中意义很小 我国法律体系的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就是以我国宪法为基础,由各个部门法组成的有机联系的、和谐统一的整体,可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
① 实体法主要包括:宪法和其他与宪法相关的法律、行政法、经济法、民商法、刑法
② 程序法是规定保障权利和义务实现的程序方面的法律规范
法律适用:①主体是司法机关 ②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 ③法律适用过程或结果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第八章:熟悉我国基本法律制度P209-259
国体: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决定了国家的性质,居于中国政冶制度多层次结构中的核心。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宪法的特征:
① 宪法的内容不同于一般法律。它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②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最大的权威性,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③ 宪法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的要求更加严格
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党领导原则。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平等权、政冶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权、宗教信仰自由、社会经济权、文化教育权、特定人的权利
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依法纳税
行政法: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调整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民商法:民法和商法的简称
知识产权法:调整在创造.使用.转让和保护智力成果或工商业标志过程中发生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刑法:统冶阶级为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根据自己的意志以国家名义颁布的,规定与刑罚的法律
规范的总称
第四篇:自考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大纲重点复习资料
1、思想道德素质的含义: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是人们在为本阶级利益而进行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素养和能力。在人的各种素质中,它是最重要的素质。道德素质是人们的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
2、法律素质的含义:法律素质是人们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素养和能力。掌握必须的法律观念,拥有必要的用法护法能力,构成了法律素质的基本要素。
3、法律和道德的不同作用及相互联系:道德规范着人们应当如何行动,它主要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内心的信念来发挥作用,是一种纯粹精神的作用。法律规范着人们必须如何行为,它主要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是一种精神的力量,但更是一种物质的力量。二者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协同发挥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一方面法律是对人们就行道德教育的有力保证和依靠。另一方面,道德是执行法律的基础。
4、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提高:①认真学习理论知识②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③身体力行,切实践履。
1、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和意义(3内容):
含义: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承载着一个名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折的价值标准。
意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实际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解决举什么旗的问题,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居于统领地位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解决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的问题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解决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④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解决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一致性,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
5、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当代大学生做人成才的根本指针,是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中心环节。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式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尤其需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当代大学生应该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苦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基础,不断夯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和法制基础。
1、历史使命的含义:人在社会中生活,总要担负各种各样的任务和责任。其中,人们担负的重大历史任务和责任就是历史使命。
2、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自然要继承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自觉的把人生追求同国家和名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勇做21世纪中国的脊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3、当今世界和中国正在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①从国际来看,一方面,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给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推动。科技竞争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做为国家战略,努力增强科技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另一方面,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敌对势力对我实行西化、分化的战略意图没有改变。②从国内来看,60多年来,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根据十八大的部署,我们将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理想的含义: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信念的含义: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
3、理想信念的基本特点:理想信念具有思想性与实践性;理想信念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理想信念具有多样性与共同性。
4、理想信念的类型:生活领域的理想信念;职业领域的理想信念;道德领域的理想信念;社会领域的理想信念。
5、理想和信念是紧密联系的:理想和信念是紧密联系的,他们是同一种人类现象即信仰现象的两个侧面。任何信仰都包含着信念和理想两个基本方面,他们分别是这一信仰的基本信条和这些信条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人类生活在世界上,对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总是有所把握和相信、有所期望和追求的,这其实就是人类的信仰现象。其中。人们对世界和自身及其关系的把握和相信就是信念,而他们对自身未来发展的设想和想象,就是理想。理想和信念是联系在一起的。
6、理想信念是相对稳定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们的理想信念从根本上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代的人们会有不同的理想和信念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把握,对未来的设想和想象,都受着时代条件的限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理想信念也会发生变化。
7、人们的理想信念既是多样化的,又可以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面对理想信念的多样性,一方面,我们要承认这是正常的现象,不强求一致;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在一定的社会中,人们各自的理想信念有相同之处,从而形成共同的理想体系。事实上,一个人所拥有的许多理想信念在大小和层次上是不同,有的处于最高的层次,有的处于中间层,还有的处于最低层。它们各安其位,形成有序的系统,其中,高层次的理想信念决定着低层次的理想信念。
1、理想信念在人生中的三个方面的作用: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向导;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动力;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2、理想信念为什么在人生中具有这样重要的意义:①能够向人生提供目的和意义向人生指明追求的目标和前进方向(精神向导)②为人生实践提供动力和毅力,是人生的力量源泉(精神动力)③使人在困难和逆境中振作起来,战胜艰难险阻(精神支柱)。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关系: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是阶段性理想与最终理想的关系。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共产主义指明前进的方向。③社会主义事业是向着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前进的运动。
3、把个人理想融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追求中(1共同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就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①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②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③坚定对党领导的信任。
1、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理想与现实是矛盾的。理想是主观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是完美的,现实是有缺陷的;理想是未来的,现实是当下的。
理想与现实是统一的。现实中孕育着理想,包含着理想实现的条件和因素;理想来源于现实,包含着现实的因素,并且将来会成为新的现实。
2、大学生应当如何确立自己的理想信念:大学生在确立自己的理想信念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⑴把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结合起来。⑵把个人的理想信念与社会的理想信念结合起来。⑶学会对不同的理想信念进行辨别和选择。
3、理想的追求和实现具有长期性、曲折性和艰巨性:⑴理想的实现具有长期性。理想变为现实是一个过程。一般来说,一个理想目标越小越低,它的实现所需要的时间和努力就越少;而理想越是高远,它的实现就越需要更长的时间更多的奋斗。理想实现的长期性是对人们耐心和信心的考验,对此必须作好充分思想准备。⑵理想的实现具有曲折性。通向理想境界的道理不是笔直的,而是充满了曲折。正由于曲折,追求理想的道路才更加漫长。⑶理想的实现具有艰巨性。尽管不同的理想实现的困难程度有所不同,但是总的来说,任何一种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因为理想的超越性决定了它不是现实状态的简单延伸,而是要对自我和现实作出较大的改变才能实现。
4、如何走出理想追求中的两个误区:答:⑴一方面,要走出“以理想来否定现实”的误区。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在我们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消极腐败和丑恶的现象,但这些毕竟不是生活的主要方面,而且正是我们要努力克服的东西。我们应该坚决地同这些现象作斗争,而不应因看到这些现象而忘记了社会的主流。⑵另一方面,要走出“以现实来否定理想”的误区。当理想与现实产生矛盾时,不加分析地全盘认同当下的现实,对现实中一些消极乃至丑恶现象不愤怒不斗争,甚至与之同流合污。⑶之所以会出现这些误区,从思想方法上讲,就是由于不能辩证地看待和处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理想和现实本来就是一对矛盾,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①两者是对立的;②两者又是统一的,现实中孕育着理想,形成着理想,包含着理想实现的条件和因素,而理想来源于现实,包含着现实的因素,并且将来会变成新的现实。⑷因此,不仅要看到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的一面,还要看到它们相一致的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把握二者的关系,不因为现实中遇到这一矛盾而产生偏颇的思想认识和态度。
1、爱国主义的含义:爱国主义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热爱、忠诚和报效自己祖国的一种感情、思想和行为。它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重要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是鼓舞和凝聚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2、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爱国主义最基本的内容是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热爱故土山河是爱国主义的首要表现;热爱骨肉同胞是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热爱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热爱自己的国家是爱国主义的必然政治要求。
3、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①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②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③开发祖国山河,创造中华文明④心系民生苦乐,推动历史进步。
4、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爱国主义的巨大作用:①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②爱国主义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③爱国主义是谱写壮丽人生的力量源泉。
1、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民族精神的内涵和核心: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3、时代精神的内涵和核心:时代精神是在继承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
4、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10爱国主义的时代要求):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确道路②继承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必须弘扬其新时期的主题,就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③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5、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统一(10爱国主义的时代要求):①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不仅是对中国大陆公民的要求,也是对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华侨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基本要求②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的历史③必须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才能求同存异,纳入新时期统一战线的范围,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6、爱国主义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统一(10爱国主义的时代要求):①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②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国家的界限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更加凸显出来。③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应该注意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妄自尊大、故步自封的狭隘民族主义;二是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的民族虚无主义。
7、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的统一(10爱国主义的时代要求):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内容: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8、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的统一(10爱国主义的时代要求):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任何一个具有爱国情怀的人,都应该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9、爱国主义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一(10爱国主义的时代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个人层面,就是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体现在国家层面的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层面打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民族自尊:一个民族坚决维护本民族荣誉和尊严的强烈情感。
2、民族自信:一个民族对于自己自立于世界之林的能力及其发展前途的坚定信念。
3、民族自强:一个民族在高度自尊、自信的基础上,依靠自身力量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英雄气概和创造精神。
4、国家总体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5、培育爱国情感,保持民族自尊和自信(8做一个新时期忠诚坚定的爱国者):爱国情感是长期形成的,但又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在实践中一点点的培养。
6、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8做一个新时期忠诚坚定的爱国者):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靠的是各民族团结友爱;祖国统一是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前提。每个中华儿女都要自觉做维护祖国统一的模范。
7、实践爱国行为,以实际行动和贡献报效祖国(8做一个新时期忠诚坚定的爱国者):①刻苦学习,掌握建设国家和保卫国家的过硬本领②端正思想,自觉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和统一③躬行实践,在服务祖国和人民中实现自身价值。
1、人生的含义:所谓人生,是指人的生命活动的社会旅程。
2、人的本质: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
4、人生目的的含义:人生目的是指人生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
5、人的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特征和生物特性,如吃喝需要、防卫本能、性欲和情欲本能等。
6、人的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具有的特征,如劳动、交往和意识及其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等等。
7、人生观的主要内容(3含义):①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主要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②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态度表明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人生价值判断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③三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其中,人生目的是核心,决定着其他两个方面,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就会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价值。
8、人生目的在人生观中的核心地位:⑴人生目的是人生实践活动总目标,是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⑵人生目的居于人生观的核心,对人生道路、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具有决定作用。①人生目的决定走怎样的人生道路。一方面,人生目的规定了人生活动的大方向,对人们所从事的具体活动起着定向作用;另一方面,人生目的又是人生行动的动力源泉。②人生目的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③人生目的决定选择什么样人生价值标准。
9、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高尚的人生目的: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才是高尚的人生目的,才值得当代大学生终身奉行、矢志践行。
10、用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指引人生方向:①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党和人民对大学生的要求和期待。②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③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影响的有力武器。
1、人生态度的含义: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
2、人生境遇的含义:所谓境遇,就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具体环境。其中顺利的境遇称为顺境,不顺利的境遇称为逆境
3、人生态度的类型:一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二是消极无为的人生态度。
4、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①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能促进人生目的的达到;②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③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能够调整人生道路方向。
5、人生的顺境和逆境(6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境遇):①所谓境遇,就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具体环境。其中,顺利的境遇称为顺境,不顺利的境遇称为逆境。②对于顺境,应居安思危、自制自励,使自身的活动保持良好的度。③对于逆境,应大胆正视,积极应对,努力创造条件,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待时机成熟,因势利导,使之成为人生旅程上的一个闪光点。
1、价值观的含义:是指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
2、人生价值的含义:人的生活实践对于和人和社会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3、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5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在生活实践中,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生的自我价值,二是人生的社会价值。⑴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⑵人生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体的人生活动对他人、社会所具有的价值⑶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互相区别,又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了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①一方面,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②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基础⑷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实现自我价值,是一项重要的人生实践活动。所以,人生的自我价值必须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并通过社会价值表现出来。
4、价值和人的价值:价值是人头脑里的东西,是客观事物的性能在人们头脑里的一种反映。所谓人的价值,就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自己、他人和社会需要的满足。
6、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和方法(7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实现自我价值):⑴选择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是人们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支柱。只有选择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才能对个人的发展起到定向和导航作用。⑵提高自我素质和能力,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的主观条件。①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重视自我价值和个性发展的同时,强化全局观念、义务观念,时刻用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引导自己;②加强自身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交往能力等,帮助自己应对各种生活场景,解决各种现实难题,为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广阔的空间;③继承和弘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不怕劳苦,不图安逸,善于在逆境中奋起,即使自身条件有所欠缺,也能尽心尽力、一往直前。⑶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是人生价值真正的源头活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它要求个体积极投入现实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巨大而艰苦的劳动,来使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变成现实。
1、可持续发展观的含义:利用和改造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干涉自然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深。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与日俱增。只有把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索取自然与回报自然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平等互动的关系,形成人类以及人类每个个体持续、健康发展的格局。
2、身心健康的标准:任何有生命的人的存在,都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基本方面。表现在生理方面:要有强壮的体力和体魄,生理功能状态良好,身体发育匀称,能够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抵御各种疾病的侵袭。表现在心理方面:要经常保持愉快的心境,适应能力强,自我评价客观,善于与别人相处,能够较好地完成同龄人一般能够完成的活动,具有自我调节以适应自身及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
4、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深入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人来源于自然又依存于自然,人与自然之间真正的纽带是生产劳动。人的生产劳动从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协调好人与自然 的关系,就需要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5、保持身心健康的基本途径和方法: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人生观能使人正确认识人生发展规律,认识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从而为提高身心素质、保持身心健康提供精神动力和目标导向。⑵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品质。体育锻炼可以增进身体健康,同时还可以对人的心理产生积极影响,形成乐观开朗的情绪、培养坚韧不拔意志和勇敢拼搏的精神。⑶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了解自身心里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将不良情绪及时合理地宣泄或转移出去,始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⑷注重与他人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方面能满足人的安全和归属需求,给人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和生活氛围,另一方面,能为人搭建一个社会支持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危机发生。
6、成功交往的方法和艺术(3成功交往的基本原则):⑴遵循成功交往的基本原则。①平等原则。平等待人、互相尊重是协调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前提。②诚信原则。诚信是个人与他人关系得以延续的保证,包括诚实和守信两个方面。③宽容原则。宽容是协调个人与他人关系必不可少的条件。④互助原则。互助是协调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必然要求。⑵掌握成功交往的方法和艺术。交往的方法和艺术是通向成功交往的桥梁。只有在遵循交往原则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交往的方法和艺术,才能获得交往的成功。①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②注意交往的第一印象;③运用适当的沟通方法。
7、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质(8正确认识并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⑴科学把握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质。就实质而言,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①特定的社会条件决定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②个人并不是被动地由社会所决定,而是对社会具有能动性。⑵在社会发展中认识,调整和充实自我。①找准自我的位置,正确地认识自我,一定要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去把握,绝不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②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个人还必须把握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进而不断地调整和充实自我,使自我意识处于良性循环中。⑶在个人发展中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①只有人人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社会多作贡献,社会财富才能不断增加,才能为人们享有更多的权力、更广泛的自由提供雄厚的基础;②个人也只有在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的过程中,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健全、品德高尚,自我价值得到充分实现。
1、道德的含义: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我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2、道德的科学起源(7有关道德起源的观点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①道德起源于天的意志、神的启示、上帝的意志②道德起源于人先天具有的某种良知和善良意志③道德起源于人性中的情感、欲望④人类的道德是动物的合群感和社会本能的简单延续和复杂化的自然起源论⑤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道德作为人特有是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4、道德的主要功能: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和能力。道德有多方面的功能,如调节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评价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其中占主要地位的是调节功能和认识功能。调节功能是道德最主要的功能。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际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和能力。认识功能也是道德的主要功能。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和能力。
5、道德的社会作用:①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②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③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④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和交往⑤道德能够保护或者破坏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
6、道德发展的规律:①道德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不断进步②道德有其自身发展的相对独立性,道德进步是一个曲折前进的历史过程③道德的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道德发展的规律是:⑴一方面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最终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道德必将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不断进步;⑵另一方面,道德进步是曲折前进的发展过程。道德并不是单纯地直线上升的发展进程,在一定时期可能出现一些停滞或倒退,但总的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是沿着曲折的道德向前发展的。
9、道德的历史发展:迄今为止,与人类社会先后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基本社会形态相适应,道德发展也出现了五种历史类型。原始社会是团结互助、平等相待的关系,没有阶级、没有对立,产生了原始社会氏族内部统一的社会道德。奴隶社会奴隶主和奴隶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对立关系,因此形成了奴隶主道德与奴隶道德两种对立的道德。但在生产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道德成为奴隶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资产阶级道德和无产阶级道德两种对立的道德。建立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社会,剥削阶级已不存在,形成的社会主义道德不再是对立的阶级道德道德的历史演变P93[B]迄今为止,与人类社会先后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基本社会形态相适应,道德发展也出现了五种历史类型。原始社会是团结互助、平等相待的关系,没有阶级、没有对立,产生了原始社会氏族内部统一的社会道德。奴隶社会奴隶主和奴隶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对立关系,因此形成了奴隶主道德与奴隶道德两种对立的道德。但在生产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道德成为奴隶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资产阶级道德和无产阶级道德两种对立的道德。建立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社会,剥削阶级已不存在,形成的社会主义道德不再是对立的阶级道德。
10、道德的本质(3、8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道道德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并为社会的经济基础服务。⑴道德作为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经济基础对道德的决定作用的主要表现:①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直接决定社会道德体系的性质②社会经济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③道德反映着特定阶级的利益而具有阶级性;④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⑵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道德对现实生活的调节方式的主要表现:①道德对社会行为的调节是非强制性的②道德规范具有相对稳定性③道德调整的社会关系范围具有广泛性。
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含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从中华民族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中华民族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珍宝之一。
2、传统美德与传统道德的区别:传统美德包含于传统道德之中,但不等于传统道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中华传统美德剔除了传统道德中的糟粕,取其精华,经过提纯、重释,是被当代所认可的优秀道德遗产。
3、中华美德的主要内容(4在实践中继承和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①爱国奉献,以天下为己任②勤劳勇敢,追求自由解放③求真务实,敬重诚实守信④乐群贵和,强调人际和谐⑤励志自强,崇尚精神境界⑥德性修养,重视躬行慎独。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1、5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现实要求):①道德建设应当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优势的发挥离不开社会主义道德的积极作用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提供道德价值导向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保证和促进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1、5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现实要求):①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法律的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联系②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③社会主义德治和社会主义法治二者结合想,相得益彰。
4、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1、5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现实要求):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道德发展的客观规律②继承和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3、集体主义原则的基本内涵:①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②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③强调重视、保障、发展个人的正当利益和自觉创造精神。
5、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1、8正确理解道德建设的核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⑴为人民服务是我国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要求,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相一致。⑵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⑶为人民服务体现着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总之,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集中体现,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道德活动的基本标准和方向。
6、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2、8正确理解道德建设的原则):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集体主义原则是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以集体主义为原则。⑴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要求在道德建设中以集体主义为原则。①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基本经济制度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经济前提;②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以共产党为执政党的人民当家做主的国体、政体,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政治前提;③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文化前提。⑵集体主义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①首先,在社会主义社会,市场经济是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在价值观、道德观上就必然要求以人民为本位,以国家、集体利益为本位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占主导地位。②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与这种体制改革相适应,就必须倡导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结合,国家、人民利益高于小集体和个人利益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
7、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4、8正确理解道德建设的重点):⑴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成事之基。诚实是真实无欺,不自欺也不欺人;守信是信守承诺,讲信誉,守信用。诚实守信是统一的。⑵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竞争经济,也是一种契约经济、信用经济。保证契约双方重视履行自己的义务,是维护市场秩序的关键。⑶诚实守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对提高整个民族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荣辱观的含义: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原则和规范的重要体现,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通俗地说,荣辱观就是怎样看待荣与辱,以做怎样的事为光荣,以做怎样的事为耻辱。
4、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2含义、3八荣八耻的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对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问题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其科学内涵为:①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②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③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④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⑤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⑥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⑦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⑧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5、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努力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⑴重视荣辱,树立荣辱意识。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要知荣知耻,树立起强烈的荣辱意识,即人的荣辱之心。⑵明荣辨耻,掌握科学内涵。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分清荣耻,掌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⑶趋荣避耻,贵在践行。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践行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中心环节。
1、公民基本道德的含义: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提出和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意义:①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②民基本道德规范是对公民道德要求的高度概括③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有利于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
1、公共生活的含义:公共生活是人们在公共领域、公有的环境、公用的场所中,彼此开放透明且相互关联的共同活动。
2、公共生活的特点:活动范围的广泛性;交往对象的复杂性;活动结果的相关性。
3、公共秩序的含义:公共秩序是由一定的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4、社会公德的含义: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
5、社会公德的特点:基础性、全民性、相对稳定性。
6、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7、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①有序的公共生活有利于社会生活的安定有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②有序的公共生活有利于人们社会生产活动顺利进行,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必要前提③有序的公共生活为人们创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是提高社会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④有序的公共生活体现出人们的文明程度和秩序意识的提高,是国家现代化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8、遵守社会公德是社会公共生活的必然要求(9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⑴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条件⑵遵守社会公德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⑶社会公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窗口”。
1、职业的含义:职业是人们靠劳动以维持生活的一种社会性的位置。简单地说,职业是人们所从事的工作。劳动是职业的基础,职业是劳动分工后的表达形式。
2、职业道德的含义: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具有规范性和专业性、可操作性和准强制性、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特点。
3、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4、在社会生活中遵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①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②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貌的重要手段。③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从业者素质的重要途径。④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5、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6在职业生活中提高道德素质,自觉遵守职业道德):需要通过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主要包括:①努力学习,增强职业道德意识。②努力塑造优良的职业品质。③努力锻炼实际履行职业道德规范的能力。
1、恋爱中的道德要求:真诚负责、平等互尊、文明相爱。
2、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3、遵守恋爱婚姻家庭美德要求的重要性(4在恋爱婚姻家庭中自觉遵守恋爱家庭婚姻美德要求):①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建立美满温馨的幸福家庭,创造和睦的邻里生活是人生幸福的重要内容②加强家庭美德修养,认真严肃地对待两性关系,提高个人生活情趣和道德情操,能净化美化心灵,提升人生境界,增进人生价值③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建立稳定和谐的幸福家庭,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④加强家庭美德建设,提高家庭成员的文明素质,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1、个人品德的含义:个人品德是个人的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一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倾向和特征⑴个人品德是表现在个体处理一切问题时的行为活动中具有比较稳定的、形成了习惯的道德素质,是行为者个人的道德属性⑵个人品德既包括个人主观上对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的认识,也包括个人基于这种认识多产生的具有稳定性特征的行为习惯,是个人主观上道德认识和客观上道德行为的统一⑶个人品德是社会中存在的道德关系、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体思想和行为上的集中反映⑷个人品德是个人的稳定心理特征、内心状态,是一个人在进行长期的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定心理特征⑸个人品德是由个人多种心理成份共同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包括个人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方面。
2、个人品德的形成: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受历史和现实的社会关系的制约;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个体的社会实践;个人品德的形成过程包含多种心理成分的相应发展。
3、道德修养的含义:道德修养是个体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活动。
6、良好的个人品德形成的意义:①良好个人品德的形成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目标要求②良好的个人品德的形成是夯实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③良好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个体精神境界的提升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7、道德修养的途径(4省察克制的含义、5慎独的含义、8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提升道德境界):个人品德修养,即个人道德修养,进行道德修养、锤炼个人品德的途径和方法可以概括为:⑴认真学习,提高道德认识。提高道德认识的修养方法有:①学思明理。学习思考,明白道理②择善而从。虚心学习,择善从之③学习榜样。学习先进,效仿榜样⑵勤于实践,加强道德行为训练。加强道德行为训练的修养方法有:①知行统一。通过道德实践,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②积善成德。精心护持自己的善意,精心保持自己的善行,使其不断积累成为个人品德⑶严格要求,完善道德品质。完善道德品质的修养方法有:①省察克治。通过反复检查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中的不良念头和行为上的不良习惯,坚决克服和整治掉发现的不良念头和习惯②陶冶情操。提高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美的感受,不断培养和加深自己的道德情感,激发道德需要和欲望③慎独自律。慎独是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时,也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对自己的言行,小心谨慎,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1、法治理念:即理性化的法治观念,是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引导人们进行法治实践的相关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思想认识的总称,也是一种有关通过法律制约权力和保障权利的理性化的法律意识。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法治理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本质要求、价值追求、重要使命、根本保证等基本问题的集中概括和系统认识。它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为指导,以新中国民主法治实践为基础,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吸收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的合理因素,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3、法律思维:所谓法律思维,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仰来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法治思维是一种规则思维,程序思维,它以严守规则为基本要求,强调法律的红线不能碰,凡事必须在既定的程序及法定权限内运行。
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和提出,标志着党和政府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了更为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和把握,对执政规律、治国方略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和提出,既是我国实行法治的必要步骤,也是我国法律走向成熟的标志。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谋划法治战略的基准,是制定法律的指南,是实施法律的指导,也是理解并遵守法律的参照。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和提出,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地走向法治道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人类的法治文明做出了贡献。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创造了全新的法制意识形态,形成了人类法律思想领域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资本主义法治理念共存的总体格局,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法律思想和法治理论的内涵。
5、培养法治思维的重要意义:领导干部培养良好的法治思维,是提高依法办事能力的前提,对于全面推进和落实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①培养法治思维,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是由各级领导干部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决定的。领导干部法治观念如何,能不能坚持依法办事,对全社会具有重要示范作用。②培养法治思维,提高依法办事能力,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出的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是否具有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能力,直接决定着能否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直接决定着领导工作的有效性,也直接决定着能否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③培养法治思维,提高依法办事能力,是社会现实提出的迫切需要。培养法治思维,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能力,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6、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①牢固树立法治信仰②加强法治学习培训③高度重视法治实践。法治思维的养成特别是法治能力的提高,关键靠实践。
7、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①依法治国,是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是党领导人名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从而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②执法为民,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倡导和注重理性文明执法;必须做到便民利民)③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从而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坚持不偏不倚、不枉不纵、秉公执法;法理与情理;实体公正于程序公正)④服务大局,我国当前的大局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⑤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①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②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③依法治国事关执政兴国、人民幸福安康和国家长治久安。
2、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社会主义法制体系:①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②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③严格的法治监督体系④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4、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③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⑤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1、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①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②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③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2、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①坚持依法执政②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③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④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3、加快法治政府建设:①依法全面履行政府智能②健全依法决策机制③深化行政执法体质改革④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⑤强化对行政权利的制约和监督⑥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4、提高司法公信力:①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②优化司法职权配置③推进严格司法④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⑤加强人权司法保障⑥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5、推进法治社会建设:①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②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③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④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
6、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①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②完善立法体制③深入推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④加强重点领域立法。
1、法的概念: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
2、法的特征:①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②法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行为规范③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
3、法律规范的概念: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体规定权利、义务及法律后果的行为准则。
4、法律关系的概念: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在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在人们之间形成的以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5、法律关系的特征:①法律关系是以法律规范为基础形成的社会关系②法律关系是法律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③法律关系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④法律关系是受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
6、法律事实的概念:法律事实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等法律后果的客观情况或现象。可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注意:非客观的现象如纯粹主观的心理活动或心理现象不能成为法律事实;没有法律意义的客观事实也不能成为法律事实。
7、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①假定:法律规范中规定适用这一规则的前提、条件或情况的部分②处理:法律规范中具体规定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等内容的部分,是法律规范的核心部分③制裁:法律规范中对于遵守规则或违反规则的行为予以肯定或否定的规定,也就是法律后果。
8、法律规范的种类:①授权性规范,规定人们可以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或者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②义务性规范,规定人们必须作出某种行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包括禁止性规范和命令性规范③复合性规范,授权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相互重合的法律规范,它既授予人们权利,同时也设定义务。
9、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①法律关系主体,又称权利主体,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是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或组织(自然人、组织、国家)②法律关系的客体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物、行为、智力成果)③法律关系的内容。权利与义务是法律关系的内容。权利是法律允许的、主体为了满足某种利益而采取的、由其他人的法律义务所保证的法律手段。义务是法律所规定的义务人应该按照权利人要求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以满足权利人的利益。
10、法的作用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法的规范作用是指作为一种规范体系对人们行为模式的调整作用。包括: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强制五个方面作用。法的社会作用,指法所具有的维护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作用。
1、法的渊源:也称法律渊源,简称法源。在中外法学著作中,法的渊源经常有着不同的含义,有的指法的历史渊源,有的指法的理论渊源,有的指法的文献渊源,有的指法的形式渊源,等等。在我国,法的渊源主要指法的形式意义上的渊源,即法的创作方式和表现形式,也称法的效力渊源。制定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主要渊源。由于制定机关的不同以及法律地位和效力等级的不通,法表现出不同的渊源和形式,例如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等。
2、当代中国法的渊源:指的是作为我国主体的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陆地区的法的渊源,主要是以宪法为基础的各种制定法以及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和认可的惯例等,具体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经济特区法规、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国际条约。
3、法律体系的概念:法律体系是指由一个国家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4、我国法的渊源的特点:①以宪法为核心,以制定法为主②特别行政区法律是我国法的渊源③习惯在我国法的渊源中意义不大。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法。
6、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③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制度保障。
1、法的制定的概念:法的制定,又称立法,是法的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是解决有法可依问题的根本途径。所谓法的制定,就是指法定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创制、认可、修改和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法的制定的实质,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将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
2、法的实施的概念:法的实施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法律规范的要求和规定在社会生活中得以贯彻和实现的活动。法律的实施包括法的遵守、法的执行和法的适用。
3、法的执行:简称执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执法包括法的适用,狭义的执法仅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和法律授权、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依法行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和实施法律的活动,因此也常被称为行政执法。
4、法的适用:法的适用是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按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法律规范处理具体案件的活动。
5、法律监督(12国家、社会监督):有广、狭两种理解。狭义的法律监督是指有关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立法、执法和司法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的监察和督促。广义的法律监督是指由所有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①国家监督: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行政机关的监督和司法机关的监督②社会监督:是各政党、各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依靠宪法和有关法律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的监督。具有广泛性和人民性、自发性。
6、立法机关及其权限:①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的立法权限:全国人名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经济、刑事、民事等基本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名大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之外的其他法律②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及其所属机关的法规制定权限: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国务院各部、委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内制定命令、指示和规章③地方各级国家权利机关极其常设机关的法规制定权限:地方各级人大在本行政区域内,依靠法律规定的权限通过和发布决议。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情况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大备案④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极其所属机关的法规制定权限: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本行政区域内,有权依靠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发布决定和命令。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根据法律法规,制定规章。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下属部门可以发布规定和指示⑤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⑥特别行政区有独立的立法权。
7、立法程序:①法案的提出②法案的审议③法案的表决和通过④法律的公布。
8、法律文件的完善:①法的修改、废止②法律解释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清理④法律汇编⑤法律编纂。
9、法的遵守的主体和条件:①守法的主体:在当代中国,守法的主体包括我国的一切组织和个人,在我国领域内的外国组织和个人也必须遵守我国的法律,但是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②守法的条件:概括起来主要是两大类,一是主体自身方面的因素,可称为守法的主观条件。一是主体以外的因素,可称为守法的客观条件。
10、行政执法的特点:①执法主体具有特定性②执法内容具有广泛性③执法行为具有主动性④执法活动具有单方面性。
11、法的适用的特点:①法的适用的主体是司法机关②法的适用须严格遵循法定程序③法的适用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④法的适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1、宪法的特征:①宪法规定了最根本的内容②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③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更为严格。
2、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原则。
3、我国的国家制度: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4、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同时规定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
5、我国的国家机构: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②国家主席③国务院④中央军事委员会⑤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⑥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⑦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6、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①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指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权利②公民基本义务的是指公民依照宪法应当履行的最主要、最基本的责任③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公民的人身自由;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公民的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特定人的权利④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
7、行政法的概念: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具体来说,它是调整国家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能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括公务员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等。
8、经济法的概念:经济法是调整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9、民商法的概念: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婚姻法、继承法、知识产权法以及海商法、票据法等。商法调整的对象是商事关系,商事关系是特殊的民事关系,因此,商法可称为民法的特别法,但在法律适用上,商法优于民法,在商法没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民法的相应规定可作为商法的补充。
10、社会法的概念:社会法是调整有关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险法等。
11、刑法的概念:刑法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根据自己的意志以国家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2、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程序正当原则。
13、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保障、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原则;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原则;权、责、利统一原则;维护国家经济主权原则;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4、民商法的基本原则:民法的基本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商法的基本原则:促进交易迅捷的原则、强化商事组织原则、维持交易安全的原则、维护交易公平原则。
15、刑法的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刑法适用一律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16、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是行政法律关系中权益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行政主体,是依法享有行政权,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对外独立行使该权利并对行为的效果承担法律责任的国家行政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相对人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17、行政行为、行政责任:①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法对行政相对人实施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②行政责任,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因违反或不履行行政法律规范而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18、民事主体:是参加民事法律关系,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19、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责任:①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如日常中签订合同的行为②民事责任,是民事主体因违反民事义务而依法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
20、犯罪的概念和特征,犯罪构成:①犯罪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到刑罚惩罚的行为②一个犯罪行为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惩罚性。③犯罪构成:犯罪的主体,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主体对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有的心理态度,它包括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等;犯罪的客体,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危害的社会关系;犯罪的客观方面,刑法规定的构成犯罪在客观上需要具备的诸种要件的总称,具体表现为危害行为、危害结果以及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等。
21、犯罪类型、刑罚制度:①我国刑法根据犯罪客体的不同将犯罪分为十类,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碍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②刑罚,是指刑法规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对犯罪分子所适用的限制或者剥夺某种权益的最为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其中,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和驱逐出境。
1、行政诉讼法的概念:行政诉讼法是指规范行政诉讼活动,调整行政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民事诉讼法的概念:民事诉讼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人民法院、当事人与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刑事诉讼法的概念:刑事诉讼法是国家制定的规范刑事诉讼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法律规定的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围,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下列诉讼:①对行政处罚不服的②对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执行不服的③申请行政许可,行政机关拒绝或者不予答复,或者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行政许可的其他决定不服的④对行政机关做出的关于确认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⑤对征收、征用及其补偿决定不服的⑥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⑦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经营自主权或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⑧认为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者限制竞争的⑨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⑩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或者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社会保险待遇的11○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12○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
5、民事诉讼主体:民事诉讼主体主要包括法院、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
6、刑事诉讼参与人,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①刑事诉讼的参与人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除国家专门机关的工作人员以外的,享有一定的诉讼权利、负有一定的诉讼义务的人。诉讼参与人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当事人;二是其他诉讼参与人。②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包括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
7、仲裁法律制度:仲裁制度是指民(商)事争议的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自愿将争议提交选定的第三者根据一定程序规则和公正原则作出裁决,并有义务履行裁决的一种法律制度。为保证公平、及时地仲裁经济纠纷,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我国制定了仲裁法。
8、人民调节法律制度:是指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说服、疏导等方法,促使当事人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达成调解协议,解决民间纠纷的活动。为了完善人民调解制度,规范人民调解活动,及时解决民间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我国制定了人民调解法。
9、行政诉讼程序:①起诉与受理程序②第一审程序③第二审程序④审判监督程序⑤执行程序。
10、民事诉讼程序:①民事诉讼程序包括审判和执行程序②审判程序主要包括:普通程序、简易程序、第二审程序和审判监督程序③普通程序和简单程序是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是上诉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是对生效裁判的案件再一次进行审理的程序。
11、刑事诉讼程序:①可分为立案、侦查、起诉程序,审判程序,执行程序②审判程序包括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死刑复核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等。
2、社会主义“四有”基本要求(1):①有理想,就是要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②有道德,就是要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风险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党、爱社会主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③有文化,就是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领④有纪律,就是要遵循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遵守和维护公共纪律和学校纪律。
第五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复习资料
复习资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章 結
一、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多选]中国共产党在思想理论建设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是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1)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先进、最严密的思想体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2)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集中体现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能够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有着很强的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亲和力、凝聚力。
(3)中华民族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涵道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多选]只有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才是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是维系社会团结和和睦的思想纽带,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
[多选]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指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有利于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有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全社会的凝聚力量,有利于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昂扬斗志,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多选]中共十七大特别提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单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做人成才的根本方针,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中心环节和根本要求。
二、人生的责任和使命
[单选]人生的责任就是作为人生应该做的事情。其要义是指,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个人,要对社会、他人和自身做所应做的事,承担所应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
[多选]20世纪上半叶,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我国人民的历史使命。[论述]当今时代,我国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具体可概述为以下三个方面:
(1)继往开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大学生要担当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任,实现百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国家富强、人们幸福的爱国理想。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当代中国大学生应该有强烈的使命感、刻苦努力学习、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做新世纪中国有脊梁。
(2)勇于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代大学生更应该成为中华文明杰出的继承者和创新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自己的智慧、力量和责任心,投身于创新实践中,承担起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以自己聪明才智为中华民族发展史续写新的光辉篇章。
(3)积极努力,为世界和平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事业作贡献。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世界也很不安宁,机遇和挑战同在。当代大学生理当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做贡献的历史使命,在未来的人生奋斗中自觉地担当起为世界和平进步、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的光荣使命。
三、自觉践行道德和遵守法律
[多选]道德和法律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系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社会规范。
[单选]道德规范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依靠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力量来起作用,靠他人或自我的褒贬、靠纯粹的精神力量来起作用。
[单选]法律规范人们必须如何行为。法律规范靠国家机关的强制力保证实施,靠奖惩、靠精神的力量,更靠物质的力量来起作用,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第 1 页(共 29 页)
[简答]社会主义的道德和法律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补充,表现在:一方面,社会主义法律是对人们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有力保证和依靠。社会主义法律的许多规范直接表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要求。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是执行社会主义法律的基础。一个人的违法犯罪行为,往往是从不道德开始,从小恶到大恶,由违犯道德规范到违犯法律规范。因此,遵守道德规范,对预防违法犯罪有着积极作用。
[多选]攀登道德境界的过程能够丰富、充实人的内心世界,帮助人更好地认识社会现实,调节人与人、人与集体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激励人不断向上。
[简答]法律规范体现了绝大多数人(包括统治者)的意志,对人有制约力,更具有善的功能: 一方面,法律体现这个国家统治阶级的意志,是统治阶级用以调整社会关系、实现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工具,法律在此借用国家力量来强制规范人生。另一方面,法律规范要有实效,不仅表现在法律推行手段的强劲有力上,而且表现在法律内涵更具有保障绝大多数人的生命权益的性质上。
[单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表现为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反映的是人民共同意志和利益,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第1章 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 第一节 理想信念及其作用
[单选]理想信念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是人们心灵世界的核心。
[单选]有无科学而崇高的理想信念,就像是一道分水岭,把高尚充实的人生与庸俗空虚的人生区别开来。[多选]科学的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前进动力和精神支柱。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
[简答]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首先,理想作为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对现实生活的超越。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其次,理想作为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想象和设想,与无法实现的臆想和空想有根本的区别。
[单选]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多选]信念是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的统一体或“合金”。
[简答]理想和信念是密切联系的,它们是同一种人类精神现象的两个基本侧面:任何信仰都包含着信念和理想两个基本方面,它们分别是这一信仰的基本信条和这些信条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人类生活在世界上,对于自身所处和世界,对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总是有所把握和相信、有所期待和追求的,这其实就是人类的信仰现象。其中,人们对世界和自身及其关系的把握和相信,就是信念,而他们对自身未来发展的设想和想象,就是理想。理想与信念是联系在一起的。理想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实就是人的信念,就是人们所相信的观念和秉持的理念。追求一种理想,就意味着相信这种理想是正义的并且能够实现,而这种相信本身就是一种信念。[简答]简述理想信念的基本特点:
理想信念具有思想性与实践性。它不是停留于主观领域,而是进入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化为人们行动的热情和意志,成为一种实践的力量。
理想信念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理想信念正是在现实变化的考验中变得更加完善、更加坚强的。僵化不变、脱离现实的理想信念往往是最脆弱的,它经不起现实变化的冲击。
理想信念具有多样性和共同性。由于成长环境和性格等方面的不同,人们会形成不同的理想信念,从而使理想信念具有多样性。
[多选]人们的理想信念存在内心深处,属于一种精神现象。但是,它又不只是一种纯粹的主观现象和静止的精神状态,而是一种包含着行动意志的复合现象,是一种从精神向行动的转变过程。
[单选]理想信念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推动人生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力量,就是由于它具有实践性。[多选]面对理想信念的多样性,一方面,我们要承认这是正常的现象,不强求一致;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在一定有的社会中,人们的各自理想信念有相同之处,从而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
[单选]一个人所拥有的许多理想信念在大小和层次上是不同的,有的处于最高的层次,有的处于中间层,有的处于最低层。它们各安其位,形成有序的系统。其中,高层次的理想信念决定着低层次的理想信念。
第 2 页(共 29 页)
[多选]根据人们的社会生活的领域将理想信念大体划分为以下四个类型:首先是生活领域的理想信念。其次是职业领域的理想信念。再次是道德领域的理想信念。最后是社会领域的理想信念。
[多选]职业的理想和信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希望自己选择一种理想的职业,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二是希望自己在工作中和职业活动中达到理想的境界,取得理想的成绩。
二、人生需要理想信念
[论述] 人生应该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这是国家和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也是个人本身的需要。理想信念对于人生至关重要,它在人生实践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向导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定向机制,为人生指明奋斗的方向。理想信念的一个主要的作用,就是能够向人生提供目的和意义,向人生指明追求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2)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动力
理想信念能给人生一种推进的力量,为人生实践提供动力和毅力,是人生的力量源泉。一个人有了自觉的理想和信念,就会立场坚定,方向明确,意志坚强,热情高涨,精力旺盛。(3)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人的精神世界犹如一座大厦,缺少支柱就会倒塌,而理想信念就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理想信念的支撑作用往往是在困难的时候、在严酷的考验中得到体现的。
第二节
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想信念
(简答)简述马克思主义信仰或理想信念的特点:
(1)现实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一个物质的世界,只有一个物质的世界,除了人间社会之外并不存在什么神灵的世界或天堂地狱,因而主张在这个唯一的现实世界中追求有意义的人生,而不是离开社会、离开世界去追求想象中的天堂幻景。(2)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是以科学为基础的,与科学的发展相一致的。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自然科学的基础,但它不是一种自然科学,而是一种世界观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3)崇高性
信仰现象十分庞杂,不同信仰的精神境界和济世胸怀有所不同。相比之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精神境界和救世胸怀则崇高、博大得多。它追求的不是单个人的解脱,而是所有人的解放即人类的解放。(4)健全性
马克思主义既不追求世外桃源和太多幻境,也不诉诸狂热、迷醉等非理性手段来追求理想目标。这使它比一些其他的信念具有更为健全的性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共同的理想信念
[简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共同的理想信念,它的基本内容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它集中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克服任何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
(1)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2)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3)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任。
三、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境界
[单选]社会主义是经过长期的发展,在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最终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转变。[单选]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单选]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就是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
[单选]共产主义社会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第 3 页(共 29 页)
科学的理想信念
[单选]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消费资料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单选]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简答]简述社会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是阶段性理想与最终理想的关系。邓小平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代表着那上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我们现阶段的奋斗纲领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现阶段共产党人的理想,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一理想是迈向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一个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未来的必由之路。
第三节 确立和践行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简答]大学生在确立自己的理想信念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把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结合起来。不论是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还是社会理想,都是与相关的信念结合在一起的。
(2)把个人的理想信念与社会的理想信念结合起来。个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社会之中的,当代中国的大学生在确立自己的理想信念时,不能脱离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
(3)学会对不同的理想信念进行辨别和选择。在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思想影响,特别是现代社会中,多种价值观并存,良莠不齐,都在影响人的心灵,这些价值观念往往都以理想信念的面目出现,但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不仅在境界的高低,眼界的宽窄等方面有所不同,而且在是非之别、正邪之辩上也不同。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没有自觉选择的能力,就会随时受到不科学的观念影响,也会不知不觉地成为某种不良信念的俘虏,甚至成为某种邪教的殉葬品。当代大学生在确立自己人生的理想信念的时候,要运用自己的智慧,掌握正确判别的标准,对不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要进行比较和鉴别,选择科学的、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二、把理想信念化为追求的行动上
[简答] 追求理想的实际行动是理想信念的应有之义:理想信念不是一种封闭的精神状态,而是一种全心全意的投入,它总要表现在行动上。离开了追求理想的实际行动,理想也不在为其理想了。
而且,只有通过追求理想的实际行动,理想才能化为现实。马克思主义说过,理想本身不能实现什么,为此还需要掌握实践力量的人。美好的理想若是停留在头脑中和口头上,那它只是一种不结果实的花朵。
最后,只有实际行动才能体现和确证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看一个人是不是真有理想,主要不是看他主观上是否有美好的愿望和想象,而是看他是否在实际行动上为追求理想而奋斗。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追求理想过程中的问题
[简答]充分认识理想实现过程的长期性、曲折性和艰巨性,理想实现的长期性是对人们的耐心和信心的考验,对此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理想的实现具有曲折性。通向理想境界的道路不是笔直的。而是充满了曲折。正由于曲折,追求理想的道路才更加漫长。
理想的实现具有艰巨性。尽管不同的理想实现的困难程度有所不同,但是总的来说,任何一种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
[论述]正确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走出片面性的误区。
人们在确立理想和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特别是青年大学生走上社会的时候,往往更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从而引起思想上的困惑和情感上的波动。因此,正确看待这种矛盾是必要的。一方面,要走出“以理想来否定现实”的误区。在社会生活中,当人们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矛 有时不能正确地看待,看不到二者的统一性,而把二者对立起来。其中一种倾向就是用理想来否定现实。有的人用理想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现实,有的人用理想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现实,当发现现实并不符合理想的时候,就会对现实大失所望,甚至极为不满。这样发展下去可能会导致对社会现实全盘否定,逃避或反对现实社会。
另一方面,要走出“以现实来否定理想”的误区。在把理想与现实对立起来的误区中,还有一种偏向,就是用现实来否定理想。当他们发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时,不加分析地全盘认同当下的现实,对于现实中一些消极乃至丑恶的现象不愤怒、不斗争,甚至与之同流合污。
第 4 页(共 29 页)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误区,从思想方法上讲,就是由于不能辩证地看待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与现实本来就是一对矛盾,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它们是对立的;另一方面,它们是统一的。现实中孕育着理想,形成着理想,包含着理想实现的条件和因素。理想来源于现实,包含着现实的因素,并且将来会变成新的现实。因此,不仅要看到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的一面,还要看到它们相一致的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把握二者的关系,不因为现实中遇到这一矛盾而产生偏颇的思想认识和态度。
第2章 倾注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第一节 爱国主义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论述]什么是爱国主义?简而言之,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的祖国的深厚感情,是对自己祖国的一份责任,是将个人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调整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民族关系的道德规范,是一种重大的政治原则,是鼓舞和凝聚各民族的精神支柱。
爱国主义最基本的内容是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爱国主义之所忠诚、所热爱的祖国,是国土、国民和国家组成的社会共同体,因此,爱国主义必然以爱故土、爱人民和爱国家为最基本的内容。
热爱故土山河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为我们国土的富饶美丽而赞美、热爱她,是爱国的表现;不因为我们国土的某些不尽如人意而鄙视她、离弃她,而是关心她、建设她,同样是爱国的表现。
热爱人民是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没有人民的祖国是不存在的,离开人民来谈爱国是毫无意义的。历史证明,所有爱国者都是热爱自己的人民的。
热爱自己的祖国是爱国主义的必然政治要求。我们每个人的发展都是同祖国的发展和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爱国家应成为爱国主义的重要政治内容。需要指出的是一个历史范畴,我们提倡的爱国家并不是爱任何性质的任何国家,而是爱由先进阶级统治的、合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国家。
[多选]当代中国的爱国主义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五、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简答]作为一种优良传统,爱国主义始终以其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了中华的独立和统一,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
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体,除了汉族以外,还有众多少数民族。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一个国家。
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与自由,决不容忍外来侵略和压迫。面对外来侵略,各族人民总是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奋起反抗。
开发祖国山河,创造中华文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善良、智慧、具有伟大创造力的民族,是一个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并为之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的民族。
心系民生苦乐,推动历史进步。以天下为己任,无论身居何位,都心忧天下,关心国家的命运和民生的苦乐,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把爱国的思想付诸行动。
六、爱国主义的历史作用
[论述]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力量。它不仅具有把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祖国大家庭的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且是中华民族历代优秀人物壮丽人生的巨大原动力。
(1)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建立最广泛的战线,集中整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来谋求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全体中华儿女,都应该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成员而感到无比自豪,都应该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都应该以自己的努力为中华民族发展史续写新的光辉篇章。
(2)爱国主义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潮,爱国主义在推动祖国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爱国主义是谱写壮丽人生的力量源泉
爱国主义不仅具有把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祖国大家庭的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且是中华民族历代优秀人物壮丽人生的原动力。
第 5 页(共 29 页)
第二节明确爱国主义的时代要求
一、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简答]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社会主义还不完善,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的影响还将长期存在。因此,逐步摆脱贫穷落后,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成为今天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这就从总体上指明了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规定了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多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确保祖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二、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 [单选]新时期爱国主义是历史上最高类型的爱国主义。[简答]新时期爱国主义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2)爱国主义与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2)爱国主义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统一。(4)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的统一。(4)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的统一。
第三节 做新时期忠诚坚定的爱国者
一、培育爱国情感,保持民族自尊和自信
[单选]强烈的爱国情感还表现在拥有忠于祖国的赤子之心,把自己的事业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摆正自己与祖国和人民的关系,做到以服从祖国和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
二、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
[简答]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和大陆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是人心所向,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阻挡不了垢历史潮流,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一方面,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另一方面,“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分裂国家法》的颁行充分体现了我们争取和平统一的最大诚意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目前,尽管统一的道路仍很坚难,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终究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三、努力学习和工作,以实际行动和贡献履行爱国义务
[简答]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且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要成为忠诚坚定的爱国者,对爱国的理解就不能仅仅流于空洞口号和抽象的理论层次,必须走向实践。在和平年代,爱国行动主要体现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体现在各种具体而细微的事情当中。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过硬本领。确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定,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定、团结和统一。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逐步从爱国主义走向共产主义。
第3章 科学把握人生的方向和道路 第一节 追求新高尚的人生目的
一、人生和人生观
[单选]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单选]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单选]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标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简答]人生观制约着人生方向和道路,决定着一个人做人的标准,其作用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态度表明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人生价值判断什 第 6 页(共 29 页)
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这三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其中人生目的是核心,决定着其他两个方面,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尺度。
二、人生目的及其在人生观中的核心地位
[单选]人生目的是指人生实践活动的部目标,是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
[简答]人生的目的一经确定,就居于人生观的核心,对人生道路、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具有决定作用。(1)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一方面,人生目的规定了人生活动的大方向,对人们所从事的具体活动起着定向作用。另一方面,人生目的又是人生行动的动力源泉,当人们意识到为什么活着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巨大力量,激励着人们为了既定的目标而奋发进取、努力拼搏。(2)人生目的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人生道路崎岖不平,面对各种矛盾和斗争,不同的人生目的会使人采取不同的人生态度。(3)人生目的的决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追求生命意义,实现人生价值,这是人们共同的美好愿望。只有当人们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目的,才能懂得人活着不能只为自己或少数人,而应当为大多数人为社会尽到自己的责任、作出自己的贡献,把责任和贡献当作人生最大的快乐和价值所在。
三、用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指引人生方向
[论述]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才是科学、高尚的人生目的,才值得当代大学生终身尊奉和践行。(1)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党和人民对大学生的要求和期待。在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只有自觉地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才能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创造人生的价值,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2)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大学生在确立人生目的时,应当立志为人民服务,做有益于人民的人,将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目的,能使大学生在为他人、为社会作贡献的同时,不仅获得物质上的利益,而且更能够获得才智上锻炼、精神上提升。(3)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影响的有力武器。
[单选]拜金主义人生观把追求金钱作为人生的高目的,认为金钱可以主宰一切,进而引发钱权交易、行贿受贿、贪赃枉法等丑恶现象。
[单选]享乐主义人生观把满足感官的需求和快乐作为人生唯一的目的和全部内容,通常使人超越自己的消费能力比阔气、讲排场,甚至采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钱财,挥霍享乐。
[单选]极端个人主义人生观突出强调以人为中心,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主张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和他人只是个人目的的手段,甚至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以谋取私利。
第二节 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
一、人生态度与人生观
(简答)人生态度属于人生观的范畴,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一个人对人生观作出了某种明确的选择,实际上就在主要的方面决定了他将如何对待生活,决定了他在实践中将以怎样的方式处理各种人生问题。反过来,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如何,往往又制约着他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从而对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简答)当代大学生身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和成长成才的迫切愿望要求他们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1)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能促进人生目的的达到。(2)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3)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能够高速人生道路的方向。
二、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境遇
(论述)现实生活中,顺境和逆境对人的影响都有两重性,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和对待人生的顺境和逆境。在顺境中向目标奋斗,如同顺水行舟,可以借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因素,施展才华,建功立业,但优越的条件和舒适的环境又容易使人贪图安逸、不思进取,或者得意忘形,“大意失荆州”。在逆境中向目标前进,如同逆水行舟,阴力大、条件差、困难重重,同样的目标,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可能取得成功。但是,逆境对人生又是一种磨炼,它可以使人更多地思考人生、磨砺意志、陶冶品格、丰富战胜困难的经验。
对于顺境,不能麻痹大意、得意忘形,而应居安思危、自制自励,使自身的活动保持良好的度。身处顺境并不等于一切顺利,更不等于没有困难,一定要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挫折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乐观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实践证明,只有具备了强烈的进取心和顽强的意志并终身勤勉,才能在顺境中不断奋进和成长。对于逆境,不能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应大胆正视,积极应对,努力使之成为人生旅 第 7 页(共 29 页)
程上的一个闪光点。相反,如果一遇逆境,就悲观捻,既无坚定信念,也无顽强意志,更不主动去作准备,终日唉声叹气,怨天尤人,抱着玩世不恭的态度,虚度光阴,结果只能每况愈下,成为环境的奴隶。
第三节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一、价值和人生价值
(单选)所谓人的价值,就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他人或自己需要的满足。
(多选)在人的价值关系中,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
(单选)作为人的价值中最核心的问题,人生价值就是指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他人和自身需要的满足,或对于社会、他人和自身所具有的意义。
二、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多选)在社会生活中,人生实践体现出两种价值:一种是人生的社会价值,一种是人生的自我价值。(多选)人生的社会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以及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
(单选)在人生的社会价值的两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第一位的,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第二位的。
(多选)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自下而上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简答)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互相区别,又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了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自下而上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的社会需要(包括维持其生存的基本物质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发展的需要、个人尊严的需要等)的满足都离不开个体的奋斗。个体提高自我价值的过程,也就是通过努力以自我完善、全面发展并进而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基础。人都是社会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生的自我价值活动都不是孤立的个人活动,而是个人现实的社会价值活动在他自己身上的显现。实际上,一个人追求的价值目标的社会内容愈多、社会奉献精神愈强、社会贡献愈大,他的自我价值也就愈高。如果把自我价值仅仅理解为单纯的利己活动,囿于“自我”的封闭圈,不为他人、社会作出有益的贡献,这样的自我价值是不能真正实现的。
三、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实现自我价值
(多选)贡献是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实质,也是衡量一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程度的最根本的标志。
(简答)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实现自我价值,是一项重要的人生实践活动。这一实践活动同其他任何实践活动一样,都要在一定的条件下,运用恰当的方法才能完成。因此,正确把握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和方法至关重要。(1)选择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是人们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支柱。(2)自觉提高自我的主体素质和能力,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的主观条件。(3)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简答)作为主体的人,要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除了外在的客观环境、机遇外,还应当具备良好的主观条件。这些条件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确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相适应的人生价值观,在重视个人价值和个性以展的同时,强化全局观念、义务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时刻用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引领自己。二是加强自身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实践能力、交往能力等,帮助自己应对各种生活场景,解决各种现实难题,为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三是继承和弘扬自强不息的奋斗不止,即使自身条件有所欠缺,也能尽心尽力、一往直前。
第四节 协调人生道路上若干关系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简答)深入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和其他动物一样,都要从自然界获取维持自身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但人又和其他动物不同,人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人并不是消极地依赖自然生活,而是根据自身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自然,这就是生产劳动。人在生产劳动中,一方面使自然界朝着适合人自身酆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人自身也逐渐成长、成熟,成为自然的主人。所以,人与自然之间真正的纽带,或者说真正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就是生产劳动。人的生产劳动从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人正是 第 8 页(共 29 页)
在与自然发生关系的过程中结成了社会关系,反过来,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又极大地影响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需要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单选)利用和改造自然,是人类自下而上和发展的先决条件。
二、自然生理与心理的关系
(简答)任何有生命的人的存在,都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基本方面。一般说来,生理是心理的物质基础,心理是生理的精神机能,二者相互作用并构成有机的统一体,对人的生活实践具有重要影响。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要有健康的生理,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即所谓“身心健康”。表现在生理方面而且强壮的体力和体魄,生理功能状态良好,身体发育匀称,能够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抵御各种疾病的侵袭;表现在心理方面,要经常保持愉快的心境,适应能力强,自我评价客观,善于有自我调节以适应自身及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
(多选)协调好自我生理与心理的关系,保持身心健康,是科学把握人生道路,创造有价值人生的基本前提。(简答)在生活实践中,保持身心健康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就能使人正确认识人生发展的规律,认识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从而为提高身心素质、保持身心健康提供精神动力和目标导向。
(2)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品质。生命在于运动,体育锻炼是增进身体健康的基本途径。尤其是对于从事紧张学习等脑力劳动的人来说,更应该注意加强体育锻炼。
(3)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在现实社会中生活的人,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心理困惑问题。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切不可采取逃避应付的态度,而应学会客观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正确地解决问题。
(4)注重与他人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交往是人的一项基本需求,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强烈的交往愿望。一个离群索居、孤芳自赏、生活在社会群体之外的人,是不可能做到身心健康的。
三、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多选)为了使个人的交往行为引起他人的良好反映,保证交往的成功进行,在交往中应遵循如下原则:第一,平等原则。第二,诚信原则。第三,宽容原则。第四,互助原则。
(多选)只有在遵循交往原则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交往的方法和艺术,才能获得交往的成功。第一,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第二,注意交往的第一印象。第三,运用适当的沟通方法。
(单选)心理品质是一个人的志向、意志、情绪、气质、性格等心理牲的总和。
(单选)沟通是人际交往中最主要的形式,一般划分为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两大类。(简答)
四、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科学把握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质。(2)在社会发展中认识自我,调整和充实自我。(3)在个人发展中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
(简答)就实质而言,个人与社会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特定的社会条件决定着个人的自下而上和发展。另一方面,个人并不是被动地由社会所决定,而是对社会具有能动性。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关系中所产生的能动的和创造的存在物。人们每日都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决定着做什么和怎么做,辨别真假、善恶、美丑,并决定是适应它还是改造它。正是人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推动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
第4章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第一节 道德及其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及其本质
(多选)较为典型的道德起源学说有如下几种观点:其
一、道德起源于“天”的意志、“神”的启示或“上帝”的意志。其二,道德起源于人先天具有的某种良知和善良意志。其三,道德起源于人性中的情感、欲望。其四,人类的道德是动物的合群感和社会本能的简单延续和复杂化的“自然起源论”。
(多选)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
(简答)道德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其一,劳动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其二,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其三,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道德是一种调节关系的方式,以人的意识发生为前提。
第 9 页(共 29 页)
(多选)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本质,认为道德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并为社会的经济基础服务。
(论述)正确地理解道德的本质,应该把握社会经济基础对道德的决定作用,以及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道德作为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是一种社会性意识形态。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且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这种特殊性表现为道德是以能动的方式把握世界和引导、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简答)社会经济基础对道德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直接决定社会道德体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其二,社会经济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头等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其三,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必然反映着特定阶级的利益而具有阶级性。
其四,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多选)道德对现实生活的调节方式区别于政治、法律等其他意识形态的规范体系,其主要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道德对社会行为的调节是非强制性的。其二,头等规范具有相对稳定性。其三,道德调整的社会关系范围具有广泛性。
二、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多选)道德有多方面的功能,如调节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评价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其中占主要地位的是调节功能和认识功能。
(单选)调节功能是道德最主要的功能。
(单选)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际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和能力。
(单选)道德调节的目标是使人们的行为逐步从“实然”向“应然”转化。
(单选)道德调节的主体是社会一切成员,不是由专门的部门组织和人员来完成。(多选)道德调节是一种经常性、深刻性、普遍性和灵活性的调节。
(单选)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和能力。
(多选)调节功能和认识功能是道德的两种主要功能,道德的其他各种功能都建立在其主要功能的基础上。(论述)道德的社会作用是指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其实际效果。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道德对经济基础的这种能动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基础的发展。
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既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对生产力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人的精神状态来实现。
道德通过高速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保障人们政党的生活和交往。道德按照一定的善恶标准,在社会范围内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指导人们“自律”,从而有利于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保障人们政党的生活与交往。
道德能够保护或者破坏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在阶级社会里,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武器,各阶级的道德总是按照自己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发挥作用,能动地作用于社会。
不同历史条件下,不同阶级的道德,其发挥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一般地说,一定的道德当它们反映的经济基础是适合生产力的要求,所代表的阶级是社会的进步力量的时候,它就能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则起消极阻碍作用。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单选)原始社会,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情况下,氏族、部落之间会为食物、领地等发生争斗和杀戮,但在氏族内部人与人之间形成的是团结互助、平等相待的关系,没有阶级、没有对立,产生了原始社会氏族内部统一的社会道德。
(多选)奴隶主和奴隶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对立关系,因此而形成了奴隶主道德和奴隶道德两种对立的道德。
第 10 页(共 29 页)
(单选)建立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社会,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不存在,形成的社会主义社会道德不再是对立的阶级道德。
(简答)人类历史上各种道德类型既有各自的特征,又相互联系。道德的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道德发展的规律是道德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不断进步;道德有其自身发展的相对独立性,道德进步是一个曲折前进的历史过程。
一方面,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最终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
另一方面,道德发展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道德进步并不是单纯地直线上升的发展进程,在一定时期可能出现停滞或倒退,但总的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的。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实要求
(单选)社会主义道德是现时代最先进的道德,它属于共产主义道德体系,是共产主义道德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具体体现。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当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优势的发挥离不开社会主义道德的积极作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提供道德价值导向。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保证和促进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简答)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法律是相辅相成的。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法律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社会主义德治和社会主义法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法律在内容上相互衔接,相互协调,在作用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论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从中华民族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中华民族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丰富源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爱国奉献,以天下为己任。中华民族历来有一种为了国家、社会或民族的整体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奉献精神和对国家、社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勤劳勇敢,追求自由解放。中华民族既勤劳勇敢、崇尚和平,又酷爱自由、勇于斗争,对丑恶势力无比憎恨,对美好事物无限向往的追求。求真务实,敬重诚实守信。中华民族历来强调求真的目标和务实的态度,敬重诚实与守信。乐群贵和,强调人际和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中包括了乐群贵和,强调人际和谐。
励志自强,崇尚精神境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崇尚精神境界,立志高远,以及为实践其志、实现其志而坚定不移、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德性修养,重视躬行慎独。中华民族历来注重人的道德修养,重视塑造理想人格,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道德,把德性修养作为立身、立国之道。
此外,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还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廉洁奉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宽厚待人、见义勇为、孝敬父母、尊师敬业等等,这些都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悉并实行。
第三节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和重点
(多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单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论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具有深刻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第 11 页(共 29 页)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道德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并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为人民服务”是我国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要求,同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相一致。我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该适应于这种客观要求,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人民谋幸福,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表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是为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幸福,其本质要求是为人民服务。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是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精神支持。
(3)为人民服务体现着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我国社会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道德价值观念长期并存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总之,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集中体现,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道德活动的基本标准和方向。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单选)集体主义原则的根本思想是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简答)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基本内涵有:
其一,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集体主义要求把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放在首位。因为它体现着全体人民的根本的长远的利益,是集体所有成员共同利益的统一。
其二,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实际生活中,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难免发生矛盾,甚至可能发生激烈冲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或冲突时,要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即个人以大局为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必要时,为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
其三,强调重视、保障、发展个人的正当利益和自觉创造精神。促进和保障个人正当利益,使个人的才能、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的应有之义。集体主义还要求发扬融入集体合力的丰富个性和自觉创造精神。坚持集体主义既要坚决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倾向,又要反对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倾向。要在维护集体利益的前提下,保证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扬人的个性和创造精神,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正确地结合起来,反对违背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一切不道德行为。
(多选)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一心为公。这是集体主义的最高层次,是共产党员、先进分子应努力达到的道德目标。二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这是已经具有较高社会主义道德觉悟的人们能够达到的道德目标。三是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这是对我国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简答)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成事之基
对一个人来说,诚实守信不仅是一种道德品质,一种道德责任,一种人格力量,更重要的还是一种安身之本,为人之道,成事之基。
(2)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
诚实守信成为健康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必须履行的一项基本道德规范。(3)诚实守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对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消除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的社会公害,提高整个民族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四节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荣辱观与社会主义荣辱观
(多选)“荣”和“辱”的范畴基本上饮食了两个层面的指向:其一是来自于社会上的评价;其二是思想和行为主体自身的主观感受,亦即对社会褒贬评价的心理体验。
第 12 页(共 29 页)
(简答)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原则和规范的重要体现,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通俗地说,荣辱观就是怎样看待荣与辱,以做怎样的事为光荣,以做怎样的事为耻辱。荣辱观是道德观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简答)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等“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论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道德本质要求的反映,它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关系,抓住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核心问题,从法律、操守和信念的高度,提出了我们时代判断是非、荣辱的价值标准,是衡量社会道德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很强的文化传承性、现实针对性和历史指引性。社会主义荣辱观囊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价值取向、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体现了贪污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指明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向。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构成社会主义道德的鲜明指向,引领风尚。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社会主义的精神内涵,为全体社会成员科学规定了应具备的是非观念、善恶分野和美丑界限,是社会成员进德修业的基本要求和为人处世的精神指南,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简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具体落实到每个社会成员,就是要努力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1)重视荣辱,树立荣辱意识
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要知荣知耻,树立起强烈的荣辱意识。荣辱意识即人的荣辱之心。(2)明荣辨耻,掌握科学内涵
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分清荣耻,掌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3)趋荣避耻,贵在践行 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贵在践行,要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践行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中心环节。
第5章 遵守道德规范涵养良好品德
(多选)道德规范是对基本道德要求进行的高度概括,是人们判别是非善恶、道德与不道德的基本尺度,也是人们在行为选择中应当怎样做与不应当怎样做的基本标准。
第一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单选)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第一次系统明确地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这是对我国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的当代概括。
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简答)“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体现着我国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精华。其基本内容有:爱国守法,是要求公民应该有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学法、懂法、守法、护法;明礼诚信,是要求公民的行为举止、待人接物应该文明礼貌,与人交往应该诚实守信,诚恳待人,信守承诺;团结友善,是要求公民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助友爱,与人为善;勤俭自强,是要求公民应该勤奋工和,俭朴节约,积极进取,以愤图强;敬业奉献,是要求公民应该恪忠职守,兢业工作,克己奉公,服务社会。公民的各项基本道德规范,所有公民都能理解和认同,也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做到。公民的各项基本道德规范在内容上相互联系,在公民道德实践中相互作用,交叉渗透。
二、提出和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意义
第 13 页(共 29 页)
(简答)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提出和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其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对公民道德要求的高度概括。其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有利于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
第二节 遵守社会公德
一、人类社会的公共生活
(单选)公共生活是人们在公共的领域、公有的环境、公用的场所中,彼此开放透明且相互关联的共同活动。(简答)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两种形态,它们并非截然对立,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公共生活领域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交往的扩大而得以扩大。在人类早期的原始社会中,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同一的。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中,公共生活也不发达。到工业社会时,建立在现代大工业基础之上的生产和交往非常普遍和频繁,公共生活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当代社会,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现代交通工具的便捷快速,信息网络的方便普及,使得世界正成为一个“地球村“公共生活领域极为扩大,公共生活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公共生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多选)当代社会的公共生活主要有发下几个特点:活动范围的广泛性、交往对象的复杂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活动结果的相关性。
(单选)公共秩序是由一定的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多选)当代社会,有序的公共生活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更加突出,其主要表现有:有序的公共生活有利于社会生活的安定有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有序的公共生活有利于人们社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有序的公共生活为人们创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有序的公共生活体现出人们的文明程度和秩序意识的提高,是国家现代化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单选)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
二、社会公德及其主要内容
(单选)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简答)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文明成果的一种沉淀和积累。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基础性。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对社会成员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2)全民性。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和适用范围。
(3)相对稳定性。社会公告是人类世世代代在共同生活、相互交往中形成的,高速公共生活中最一般关系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公共生活中的最一般关系,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形态里都存在着,因而,高速这种关系的社会公德在历史上与其他各种道德分支相比,具有更多的稳定性。
(多选)社会公告的内容是对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等方面提出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多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每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单选)文明礼貌是要求人们在公共生活中举止文明、礼貌待人、和谐相处。这是处世做人最起码的要求。(单选)助人为乐要求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见义勇为。这是人们在公共生活的交往中用以调整相互关系的最一般的行为规范。
(多选)爱护公物要求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爱惜和保护全民和集体所有的公共财物。
(单选)保护环境要求人们讲究公共卫生、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这也是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单选)遵纪守法要求人们在公共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纪律。这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多选)文明上网要求人们自觉维护网络生活的正常秩序,严格自律,科学、文明、健康地一网。
三、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论述)社会公德作为人们公共生活中最起码、最简单的行为准则,是适应社会和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社会公德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特殊且广泛的规范作用。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第 14 页(共 29 页)
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条件。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场所正常秩序和安定环境、遵守社会公德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随着人们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维护现实社会生活的最低准则,是人们现实社会生活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人人必须自觉遵守。
当代人几乎所有生活活动都与社会公德规范息息相关。自觉遵守社会公告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
社会公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精神文明程度的“窗口”。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的基石和支柱之一,社会公德对社会道德风尚的影响稳定而深刻、广泛而持久。社会道德又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从人们实践社会公德的自觉程度和普及程度,可以看出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
总之,在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础,是现代社会必须高扬的基本道德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自觉地以社会责任感考虑自己的行动,遵循体现社会群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公共规范。
第三节 遵守职业道德
一、职业与事业
(单选)立足职业,成就事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途径。(单选)职业是人们靠劳动以维持生活的一种社会性的位置。
(单选)劳动是职业的基础,职业是劳动分工后的表达形式。
(简答)事业是一种蕴涵着人生理想和信念、具有一定规模和系统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的工作。简单说,事业是人们为着崇高理想所从事的工和。职业和事业有区别也有联系。职业和事业的联系在于二者都是以劳动为基础的工作。二者的区别在于,成就事业的人通常要具备几个条件:其一是对所从事的某一方面的工作有超过一般人的造诣(只是超过一般,不是超过一切)。其二是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某种程度的声誉,影响大大超过了相识的人群。其三是要有功于社会,有功于人民,其对社会对人民的贡献,比人均的贡献大。从事职业的人一般不需要满足这些条件。
事业虽并不必然与职业一致但一个职业成功的人一定也是个有事业的人。一个立足在职业岗位上勤奋努力工作的人是可以成就事业的人。人们也常常把职业作为事业的基础,立足职业来成就事业。
二、职业道德规范
(简答)职业道德的含义和特点: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殊领域。职业道德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规范性和专业性。每种职业都有各自的具体规定,即积压自的职业规范,甚至各个工种、岗位的职业规范都不一样。各种职业的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是不同的,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可操作性与准强制性。
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由于人们的职业生活代代相传,具有历史的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因此,职业道德比起其他行为规范来更加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
(多选)职业道德在表现形式上具有明显的可操作性与准强制性。
(简答)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每个从业人员都应奉行的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多选)敬业通过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任、对技术的精益求精表现出来,通过乐业、勤业、精业表现出来。(单选)由于社会发展的限制,今天还不可能使每个社会成员都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来选择职业岗位,但对任何从业人员来说,不管是主动选择的岗位,还是被动选择的岗位,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应爱护自己的职业岗位。(多选)各行业从业人员在职业工作中都应按原则办事,互相合作,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追求社会公正,维护社会公益。
(单选)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所有职业的服务对象都是人民群众。
(多选)满足群众要求,尊重群众利益,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是职业道德的目标要求。(多选)奉献社会要求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树立为社会、为他人作奉献的职业精神。
(多选)从业人员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和服务群众,都体现着奉献社会的精神。
三、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论述)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 15 页(共 29 页)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貌的重要手段。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从业者素质的重要途径。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多选)个人的职业道德素质是通过教育、职业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逐渐形成的提高的。
(多选)通过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其中包括:努力学习,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努力塑造优良的职业品质、努力锻炼实际发行职业道德的能力。
第四节 遵守家庭美德
一、珍惜人生的爱情
(单选)爱情的本质是基于一定自然基础之上,并受制于社会物质和文化因素的互相爱慕、担当责任的精神。(多选)爱情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和道德面貌。
(多选)正确理解爱情应把握其以下几个基本特征:平等互爱性、专一排他性、强烈持久性、纯洁严肃性。(多选)爱情是男女双方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基于一定的客观现实基础上的自主选择。
(多选)那种“三角恋爱”、“多角恋爱”、“婚外情”不是真正的爱情。
(单选)恋爱是发生和存在于相爱的男女两性之间,以与异性的结合为目的,区别于一般友谊的感情关系。(多选)恋爱包括恋爱对象的选择、恋爱标准的选择、恋爱方式的选择以及爱情的维系。(多选)男女恋爱中的基本道德要求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真诚负责、平等互尊、文明相爱。
二、婚姻和家庭美满
(多选)经济条件和文化条件是家庭发展的基本条件。
(多选)恩格斯根据摩尔要的研究成果概述了家庭发展从低级到高级的四种历史形式,即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和一夫一妻制家庭。
(多选)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形成的人们进行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体现着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构成社会经济基础和重要部分。
(单选)家庭美德是调节人们在家庭生活方面的关系和行为的道德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多选)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家庭美德建设既是家庭生活质量的保障,又是形成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根基。
(简答)家庭美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尊老爱幼。尊老爱幼要求在家庭生活中尊敬、照顾和赡养老人,抚养、热爱和教育子女。
(2)男女平等。男女平等要求在家庭生活中男女享有平等的地位、权利和尊严。男女平等是社会进步的标志。(3)夫妻和睦。夫妻和睦要求在家庭生活中夫妻互敬互爱互助互信互谅。
(4)勤俭持家。勤俭持家要求在家庭生活中勤奋劳作,节约俭朴,合理持家。勤俭持家的生活方式,是兴家之本,富家之路,是中华民施行的传统美德。
(5)邻里团结。邻里团结要求在家庭生活中与邻里之间友好往来、互相帮助、和睦相处。这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新型道德关系的要求。
三、加强家庭美德建设的意义
(简答)家庭美德建设既能增进人生幸福,也能提高个人生活情趣和道德情操,对于个体人生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建立美满温馨的幸福家庭,创造和睦的邻里生活是人生幸福的重要内容。加强家庭美德修养,认真严肃地对待两性关系,提高个人生活情趣和道德情操,能净化美化心灵,提升人生境界,增进人生价值。
(简答)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对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建立稳定和谐的幸福家庭,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加强家庭美德建设,提高家庭成员的文明素质,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加强家庭成员的文明素质,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增进和优化家庭功能,对提高社会人口的文明素质,对人类社会持续地繁荣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节 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
一、个人品德及其基本要求
第 16 页(共 29 页)
(单选)个人品德是个人的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年稳固的倾向和特征。
(简答)个人品德的含义可以有几方面的理解:其一,个人品德是表现在个体处理一切问题时的行为活动中具有比较稳定的、形成了习惯的道德素质,是行为者个人的道德属性。其二,个人品德既包括个人主观上对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的认识,也包括个人基于这种认识所产生的具有稳定性特征的行为习惯,是个人主观上道德认识和客观上道德行为的统一。其三,个人品德实际上也是社会中存在的道德关系、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体思想行行为上的集中反映。
(多选)良好个人品德的基本要求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自觉遵守,如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践行,对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具有实践,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自觉遵守。
(简答)简单列举良好个人品德的表现特征有:正直无私、忠诚守信、友爱善良、勇敢进取、敬业好学、勤劳节俭。
二、个人品德的形成及其意义
(简答)个人品德的形成: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受历史和现实的社会关系的制约。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个体的社会实践。个人品德的形成过程包含多种心理成分的相应发展。
(单选)个人品德的形成发展,根源于社会。
(多选)个人品德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培养和锻炼出来的,是在社会的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逐步形成的,是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不断追求和经过长时期的行为积累,并受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才能完成。(单选)社会实践是沟通人们主观世界同客观社会之间的桥梁。(单选)道德认识是人们对于行为准则的是非、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
(单选)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所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
(单选)道德意志是人在抉择道德行为时的决心和毅力。道德信念是人们把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变成个人行动的指南和原则。
(单选)道德行为是人们遵循道德原则规范而表现出的外在活动。
(单选)道德习惯是指人们的道德实践活动持续不断地重复某种道德行为,使之积淀于心理中,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方式。
(单选)当个人的道德习惯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转化成个体的内在需要,道德行为完全成为其性格中的固定因素时,个人品德就最终形成。
(单选)个人品德的形成标志着外在道德要求已成为个体内在的道德信念和行为习惯,对某种原则和规范的外在认同已成为内在的自觉自愿的举动。
(单选)个人品德建设的目标要求是培养社会成员良好的个人品德。(简答)良好个人品德的形成,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良好个人品德的形成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目标要求。
良好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个体精神境界的提升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总之,良好个人品德的培养既是个人修养的目的,也是社会教育的任务。每个社会成员都应为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而努力。
三、良好个人品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单选)道德修养是个体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活动。
(论述)现代社会进行道德修养、锤炼个人品德的途径和方法主要可以概括为:
认真学习,提高道德认识。认真学习社会道德规范,提高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及其要求的认识,提高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提高道德评价能力,是进行道德修养、锤炼个人品德的基本途径。
勤于实践,加强道德行为训练。勤于道德实践,不断重复和强化道德行为,以养成道德习惯,是进行道德修养、锤炼个人品德的根本途径。
严格要求,完善道德品质。认真开展自我批评,严格要求自己,净化自我心灵,改正错误以完善自己,保持良好的品行,是进行道德修养、锤炼个人品德的重要途径。
(多选)提高道德认识的修养方法有:其一,学思明理。其二,择善而从。其三,学习榜样。(多选)加强道德行为训练的修养方法有:其一,知行统一。其二,积善成德。
(多选)完善道德品质的修养方法有:其一,省察克治。其二,陶治情操。其三,慎独自律。
第 17 页(共 29 页)
第6章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第一节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及重大意义
(单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简答)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大意义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是对新时期依法治国实践经验的科学概括,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们党和国家法制建设理论和实践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其次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性的必然要求。最后,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二、依法治国的内涵与基本要求
(简答)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是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法治国内涵的科学阐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本要求,包含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维护、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观念以及把宪法和法律作为治理国家最高权威的价值取向。
(单选)依法治国的核心,主是要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为治理国家的最具权威价值的取向。
(简答)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道德要确立宪法和法律是人们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人人都要自觉把宪法和法律作为指导和规范自身社会活动的基本准则。其次,要维护法制的稳定、统一和尊严。最后,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努力克服“官本位”和“权
力本位”的思想。在个人权威与宪法和法律存在分歧的场合,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三、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论述)如何处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到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正确理解与贯彻。(1)依法治国是最根本的治国方略。以德治国是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提出的更高要求。(2)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属于不同范畴。社会主义法治与道德本质是一致的,产生于同样的经济基础。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3)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互促进。法律是道德的重要载体,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充分实现,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的推行,有利于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反之,推行以德治国,社会主义道德水平的普遍提高又必然促进社会主义法治的有效实现。
四、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论述)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三者的关系,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是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所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
(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既谈不上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也谈不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落实。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为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实现,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依法治国就是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治国的理政的过程。
第二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含义
(简答)“法治”与“法制”,是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虽有一字之差,但内涵与外延却不相同。
第 18 页(共 29 页)
法制是国家的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范畴,常常与“民主”相对称,例如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它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是实现“法治”的前提。“法治”就是在人民民主基础上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
(简答)“法治”与“人治”相对称,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人治因为强调“具有高尚道德人的统治”,因此在有的场合也与“德治”相通用。“法治”强调把社会关系纳入法律的轨道,用带有权威性、强制性的法律规范来治理社会,强调法律的权威及其规范作用。而“人治”则强调个人的威望、智慧及其解决具体问题的作用。要法治,还是要人治,古今中外的理论界都曾存在激烈的争论。其实,法治与人治的分野并不在于是否承认法律运行中人的因素,而在于当法律与当权者的个人意志发生冲突时,是法律高于个人意志,还是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从主体上看,法治是众人之治(民主政治),人治是一个(或几人)之治(君主专制或贵族政治)。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在我国新的历史时期,要通过改革,处理好法治与人治的关系,处理好党和政府的关系。为保证国家各项工和都依法进行,必须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简答)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律的功能、作用和法律的实施所持有的内心信念和观念,是指导一国法律制度设计和司法、执法、守法实践的思想基础和主导价值。我们所阐述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共识性、指导性的法治理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从事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经验总结。
(多选)一定的法治理念是由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法律文化和价值观所决定的。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
(简答)具体而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应当体现以下六个方面的本质要求。
(1)反映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3)坚持共产党的领导。(4)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5)从中国国情出发。(6)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
(简答)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其深刻内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简答)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是“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的更为完整的表述。这一理念的基本内涵包括: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规范化、程序化;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违法行为都必须受到追究;树立和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人人都要自觉把宪法和法律作为指导和规范自身社会活动的基本准则,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严格依法办事,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多选)要实现法治的公平正义,必须坚持实体公正、程序公正和及时高效的原则。
(单选)我国当前的大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这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中心任务。
第三节 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和国家安全意识
一、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
(单选)学法,就是自觉学习行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和更新自己的法律知识。(单选)守法,是自觉遵守法律,包括守法意识和守法行为。
(多选)培养守法意识,是自觉维护权威的关键,也是立法者制定法律的目的所在。(单选)用法,是自觉应用法律处理问题,维护法律秩序和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
第 19 页(共 29 页)
(简答)社会主义法律思维,主要包括权利义务相统一、重证据和讲程序的思维方式。
(1)权利义务相统一。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重要特征之一,就在于它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行为规范。权利义务相统一的思维方式,则是公民应当具有的基本法律修养。
(2)重证据。证据意识,是法律思维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诉讼程序中是凭借证据来认定相应的事实的,并以此作为适用法律的根据,这就是重证据的根本原因。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证据意识,注意保存和收集证据。
(3)讲程序。法律程序是人们进行法律行为所必须遵循或履行的法定的时间或空间上的步骤和形式,是实现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合法方式和必要条件。在我国,长期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的错误观念。公民培养讲程序的法律思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实体与程序并重,才能“让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来实现。”
(多选)基于证据的客观属性和法律属性,在保存或收集证据的时候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证据具有客观性,即证据必须是客观真实的,既不能捕风捉影,更不能主观臆断。其次,证据要具有关联性。即证据只有与案件事实有实质性联系的,才能对案件事实具有证明作用。最后,证据要具有合法性,即证据的形式、收集和查证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非法定形式的证据,或者非法得来的证据,应当被排除,不能作为认定案件的论据。
(简答)实体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只有通过法定程序才能有效实现;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也只有通过法定程序,才能获得有效救济。因此,讲程序是法律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一方面,法律程序规定了人们从事法律行为的方式与过程,告诉人们实施某种法律行为时,应先做什么事情,后做什么事情,以及如何做这些事情才是合法有效的。另一方面,法律程序规定了人们的程序性权利与义务。告诉人们在实施某种法律行为的过程中,应当享有的权利,或者应当承担的义务,以及相应的法律后果。这种程序性后果会直接影响到实体结果的裁断。
三、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多选)国家安全,一般是指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国体物政体的稳固、国家的统治机能与作用、涉及国家和全体人民的重大利益不受威胁、侵害和破坏。
(多选)国家安全除了传统的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外,还应包括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等内容。
第7章 学好法学基础理论
第一节 法学基本知识
一、法的概念与作用
(多选)一般说来,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有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纪律规范和法律规范。(简答)法的本质和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法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社会规范。法不是个人意志的反映,也不是所有社会成员意志的反映,法所反映的是统治阶级意志。(2)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社会规范。法不同于其他社会规范之处在于它的特殊的强制性,即国家强制性。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3)法是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规范。法垢内容,即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一定物质生活条件的集中反映。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指同生产力的一 发展阶段和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物质基础。当然,除了受物质生活条件制约外,历史、传统、宗教、风俗习惯、地理、环境、人口等条件对法也有一定的影响。(单选)统治阶级的意志通过国家意志表现出来。(单选)法的国家意志性,是法的核心特征。
(多选)国家制定或认可是法律产生的两种方式。
(多选)“制定”包括两层含义:国家专门机关制定的社会规范,即成文法;国家授权法院或法官以判决的方式创造的规则,即判例法。
(多选)法的作用可以分为社会作用和规范作用。
(简答)法的社会作用,指法所具有的维护有利于并适合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作用。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法的社会作用包括维护阶级统治方面的作用和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作用。
第 20 页(共 29 页)
法通过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来维护统治秩序。统治阶级可以通过规定一些反映被统治阶级利益的条款,以缓和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对于统治阶级内容的违法犯罪即危及统治秩序的行为,也要受法律的追究。
法在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满足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维护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公共利益。法在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为:组织社会生产、交换和分配,维护人类社会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秩序,促进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简答)规范作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指引作用。法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为人们提供某种行为模式,指引人们的行为。(2)评价作用。法是一种带有价值判断的行为规范,是评判、衡量他人行为合法性的标准。(3)预测作用。法的稳定性和普遍性可以使人们对外部主体某种行为进行预先分析和预测。(4)教育作用。通过法律的实施对准备采取同类行为的人或一般人所发生的积极影响。(5)制裁作用。法律有对违法行为进行制裁和惩罚的功能。(多选)法的指引作用可以分为个别指引和规范指引。
(单选)在对当事人行为约束中,法的评价作用是他人通过法对某个主体施加的影响,而不是对每个主体行为的指导。
(多选)一定关系的当事人可以预测对方当事人应当如何行为;预先估计国家对某种行为的态度,预见某种行为是否合法、有效。
(多选)法的教育作用,既包括对违法行为人实施法律制裁后产生的教育作用,也包括通过人们的合法行为及其法律后果产生的示范作用。
(单选)制裁作用发生的对象是违法犯罪者。
二、法律规范
(多选)法的基本构成要素可以分为规范、原则、概念和技术,而法律规范是法构成要素的主要部分。(简答)法律规范与法律条文不同,法律规范是法的本体,法律条文是法律规范的外在表现形式;法律规范是法的基本构成要素,法律条文是法律内容的文字表达。法律条文可以分为规范性条文和非规范性条文,前者指表述法律规范的条文,后者指不具体规定权利、义务的条文。通常,规定立法目的、任务、原则、概念等条文属于非规范性条文。
(多选)规范性文件除包括法律规范外,还包括法律原则、概念、技术性规定等非规范性法律条文。(多选)一般认为,一个完整的法律规范在结构上由三个要素组成,即假定、处理和制裁。
(单选)假定,指法律规范中规定适用该规范的条件。其功能在于确认发生何种情况或具备何种条件时,法律规范规定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开始生效。
(单选)处理,指法律规范中规定主体违反法律规定时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多选)根据法律规范的内容不同,分为授权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
(多选)按照规范对人们行为的限定程度和范围,可以分为强行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
三、法律关系
(论述)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在调整社会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关系,它反映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法律关系属于社会关系,但不是一般的社会关系,它是统治阶级有目的建立的社会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意志关系。
法律关系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产生的前提。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就不可能形成与之相应的法律关系。由此,法律关系不同于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本身。
其次,法律关系体现意志关系。法律关系的意志性来源于法的国家意志性。法律关系同法律规范一样体现国家意志。
最后,法律关系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手段的社会关系,当法律关系受到破坏时,国家会动用强制力进行矫正或恢复。
(简答)法律关系的构成。
法律关系由主体、客体和内容构成。
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法律权利的享有者和法律义务的承担者,包括个人和组织。
第 21 页(共 29 页)
法律关系的客体。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法律关系的客体主要有法律关系的内容。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指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以下三种:物、行为和智力成果。
(单选)法律事实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等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和行为。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体系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论述)在历史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制度保障。
(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具有阶级性和人民性。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反映,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的是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利益。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制度保障。法律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基本工具,是历史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效制度保障。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
(单选)法的渊源,也称法律渊源,主要指法的效力和形式的来源。
(简答)我国法的渊源的特点:(1)制定法是我国法的基本渊源。在我国,判例不是法的渊源。(2)特别行政区法律是我国法的渊源。特别行政区的法律、法规在当代中国法的渊源中属于单独一类。(3)习惯在我国法的渊源中的意义很小。
(多选)当代中国的法的渊源,主要是以宪法为基础的各种制定法及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和认可的惯例等。
(多选)法律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法律,指一切规范性文件;狭义的法律,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单选)行政法规,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制定的有关国家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文件。
(单选)地方性法规,是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法定的权限内制定的适用于本地区的规范性文件。
(多选)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的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但应报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批准后生效。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单选)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全部法律规范在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的基础上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多选)实体法包括行政法、经济法、民商法、刑法。
(多选)我国的程序法主要有《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仲裁法》等。
第三节 法律运行
(多选)法律运行是从法律的创制、实施到实现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包括法律制定、法律实施、法律遵守和法律监督。
一、法律制定
(简答)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的立法权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个性经济、刑事、民事等基本法律。全国人大常委制定和个性除应当由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之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对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多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程序包括四个步骤: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表决和通过,法律的公布。
(多选)按照法律规定,全国人大主席团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议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可以向全国人大得出 第 22 页(共 29 页)
法律议案;一个代表团或者30名以上的代表联名,可以向全国人大提出法律议案。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10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法律议案。
(多选)国务院的立法程序包括四个步骤:提出行政法规议案、审议行政法规草案、通过行政法规草案、发布行政法规。
(多选)法律完善的形式,包括法律的解释、规范性文件的清理、法律汇编和法律编纂。
(多选)法律解释是由有关国家机关、组织或个人根据法律的规定和法学理论对法律规范、法律条文含义、术语及相关问题所做的说明。
(多选)根据解释主体和解释效力的不同,法律解释可以分为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
(单选)正式解释,也叫法定解释、有权解释,指有关机关或者经授权的社会组织按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限对有关规范性文件做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解释。
(单选)非正式解释,通常也叫无权解释、学理解释,指由学者或其他个人或组织对法律规定作出的学术性的解释,这种解释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主要适用于法学教育、法制宣传、法学研究等方面,对法律适用也有参考价值。
(多选)当代我国的正式法律解释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
(多选)法律清理的主体是法律、法规制定机关和有权国家机关;它所针对的是生效的规范性文件;清理的目的是删除过时的法律、理顺法律与法律的关系。
(单选)法律汇编是将规范性文件按照一定的目的或标准做出系统排列,汇编成册的活动。
(单选)法律编纂是对散见于不同规范性文件中的属于某一法律规范进行审查、修改和补充。法律编纂属于国家立法活动。
二、法律实施
(单选)法律实施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法律规范的要求和规定在社会生活中得以贯彻和实现的活动。(多选)法律的实施包括法律适用和法律执行。
(简答)法律适用是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按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法律规范处理具体案件的活动。法律适用不同于其他国家机关实施法律的活动,它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法律适用的主体是司法机关。在我国司法权的主体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其次,法律适用是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司法机关处理经济、民事、行政、刑事案件,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司法程序合法才能维护国家司法形象,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最后,法律适用过程或结果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司法机关对案件的调查、审理、判决等活动本身可以依法采取相应的强制措施;所作出的对当事人有约束力的法律文件,当事人必须执行。(简答)我国行政执法的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行政执法主体通常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公职人员。
其次,行政执法的范围比较宽泛。最后,行政执法的主动性。
三、法律遵守
(单选)法律遵守,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先例权力和权利以及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活动。
(多选)法律遵守包括保护合法行为和制裁违法行为。
(简答)合法行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认定:
首先,行为符合法律所保护的利益,即行为有利于或没有社会危害性。
其次,行为主体与其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符合。
最后,合法行为一般无需考查当事人的主观状态,只有从事的行为符合法律规定和法律原则,才产生法律效果。
(多选)违法行为一般有四个构成要件:主体是具有法定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国家机关;客体是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利益;客观上实施了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主观上有过错。(简答)法律责任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
第一,法律责任与违法行为相联系。没有违法行为就谈不上法律责任,只有实施了某种违法行为的人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第二,法律责任反映的是对违法行为承担的否定性后果。否定性后果包括要求违法者履行一定的行为、剥夺违法者的财产、限制违法者不得从事一定的行为等。第三,承担的法律责任必须在法律上有 第 23 页(共 29 页)
明确的规定。违法的性质不同、情节不同,承担的法律责任也不同,但所承担的法律责任都必须在法律上有明确的规定。
(多选)法律制裁的主要特点是:由国家专门机关依法实施;是一种惩罚性的强制措施;必须以违法行为和法律责任为前提;实施法律制裁的是国家机关必须遵守严格的程序并制作相应的法律文书。(多选)目前,我国法律制裁主要有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和刑事制裁。(多选)行政制裁主要有三种:行政处分、行政处罚和劳动教养。
(单选)行政处分是国家行政机关依照行政隶属关系,对违反行政法律规定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所实施的惩罚措施。
(单选)行政处罚是国家行政机关对于犯有轻微违法行为而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者所采取的惩罚措施。(单选)劳动教养是司法行政机关对有违法犯罪行为而又未达到刑事处罚的人采取的强制性劳动改造的行政措施。
四、法律监督
(多选)广义的法律监督,是指有关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督促。(多选)国家监督,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监督、行政机关监督和司法机关监督。
(多选)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包括法律上的监督和工作上的监督。
(多选)行政机关的监督是行政系统内部上下级之间的监督,以及系统内设立的专门机关的内部监督。(多选)司法机关监督包括检察机关监督和审判机关监督。(多选)人民群众监督的形式主要有控告、检举和揭发。
第8章 熟悉我国基本法律制度 第一节 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
一、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
(论述)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宪法既具有与一般法律相同的特点,又有与一般法律不同的特征。
首先,宪法的内容不同于一般法律。一般法律的内容只涉及社会生活的某一个方面、某一个领域。宪法的内容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最根本、最重要问题,它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
其次,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最高准则,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任何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最后,宪法的制度和修改程序更为严格。宪法的修改程序比制定、修改普通法律更严格。宪法的修改,要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而普通法律只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论述)宪法的基本原则是宪法内容所包含或所表现的特定社会的基本价值和观念,以及宪法所要达到的基本社会目的,宪法的内容以宪法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宪法的基本原则是:(1)人民主权原则。在我国,主权属于人民,人民是主权者。(2)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并以根本法的形式予以切实保障,使每个公民的各项权利和自由真正落到实处。(3)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划分及其职能活动,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4)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5)坚持党的领导原则。我国从宪法上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中的执政地位,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和愿望。
二、我国的国家制度
(单选)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它居于中国政治制度多层次结构中的核心,决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单选)全体人民当家作主,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享有各项民主权利,是人民民主专政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它表明我国衽的民主是历史上最广泛、最真实的民主。(单选)人民民主专政和核心是坚持工人阶级对国家的领导权。(单选)工农联盟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
(单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
第 24 页(共 29 页)
(简答)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并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并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论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便于人民参加国家管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发挥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力地保障了全国各族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享有广泛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再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本质,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基本形式。另一方面,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构成来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体现我国各阶级、阶层行各族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便于实现最广泛的民主。最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高效协调运转。
(多选)多党合作的指导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这一方针是多党合作的思想基础。
(单选)在各种合作形式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进行合作的重要渠道和场所。
(简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坚决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平等的基础上联合起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们党和各族人民的伟大创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是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民族地区的自治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既保证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的地方性事务,发挥地方优势,促进各民族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共同繁荣,又能保证国家的集体统一领导,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三、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多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形式主要有全民所有制经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以及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和外资企业。(单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导力量。
(单选)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
(多选)私营企业可以采用独资、合伙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三种形式。
四、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简答)公司的基本权利是指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权利。它主要有以下内容: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公民的人身自由、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公民的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特定人的权利。
(简答)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就是说,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也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任何公民都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也都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和制裁;任何公民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多选)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的政治权利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多选)政治自由权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
(简答)公民基本义务是指公民依照宪法应当履行的最主要、最基本的责任。它主要有以下内容: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
五、我国的国家机构
(单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国家的立法机关,在我国国家机关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
(多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职能包括行使国家立法权、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机关领导人、决定国家重大事项、监督其他国家机关的工作等。
(多选)国家主席的职权包括公布法律、发布命令,得名国务阮总理人选,根据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决定任免政府领导人员,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发布特赦令,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发布动员令等。
第 25 页(共 29 页)
(单选)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
(多选)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单选)人民法院是我国的审判机关,是我国国家机构的有机组成部分,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单选)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是我国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
第二节 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
一、行政法律制度
(简答)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反映行政法本质的具体制度规则内在联系的共同性规则,是贯穿于国家行政机关活动的所有环节,并由全部行政法规范反映出来的共同原则。主要包括: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程序正当原则。
行政合法性原则是所有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都必须严格遵守并执行行政法律的规定,一切行政活动都必须以法律为依据,任何行政关系主体不得享有法外特权,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行政合理性原则指的是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的行为,特别是行政机关的行为,不仅要合法而且要合理,也就是行政行为要做到合理、愉当和适度。程序正当原则是指行政机关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益的行为时必须遵循正当法律程序。
(多选)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中权益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多选)行政相对人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在内的国家机关,我国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我国境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
(多选)行政行为的效力有:(1)确定力。(2)拘束力。(3)执行力。
(多选)依据行政责任的主体不同,划分为行政主体承担的行政责任、公务员承担的行政责任的行政相对方承担的行政责任。
(单选)行政处罚,是指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但尚未构成犯罪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所给予的行政制裁。(多选)行政处罚主要分为6种,即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
(单选)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依据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权,在当事人的申请和参加下,按照行政复议程序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和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裁决以解决行政侵权争议的活动。(多选)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公为: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
(多选)《集会游行示威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是:(1)政府依法保障原则;(2)权利义务一致原则;(3)和平进行原则。
(多选)《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以展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原则;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原则。
(多选)《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基本原则有:依法管理原则;以人为一,与民方便原则。
(多选)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迈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多选)《公务员法》的基本原则:一是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法治原则。二是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原则。三是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四是分类管理和效能原则。
(多选)公务员法规定,下列三种人员不得录用为公务员: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曾被开除公职的;有法律规定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的其他情形的。
(多选)解决劳动争议主要有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
(多选)所谓劳动合同的特别规定是属于劳动关系范畴,但又不是一般劳动关系的特殊内容。包括集体合同、劳务派遣、非全日制用工。
二、经济法律制度
(多选)经济法主体:国家机关、社会组织、经济组织的内部组织、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济户和自然人。(多选)不正当竞争行为分为:(1)假冒混淆行为;(2)商业贿赂行为;(3)虚假宣传行为;(4)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三、民商法律制度
(简答)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第 26 页(共 29 页)
平等原则,是民事主体享有独立、平等的法律人格,在具体民事法律关系中互不隶属,能自主表达自己意自愿原则,是民事主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有完全的意志自由,根据自己的意愿参加民事活动,作出民事愿,其合法权益平等地受法律保护。
行为,自主决定民事行为的形式和内容,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非法干预、强迫或肋迫。
公平原则,是民事活动中的当事人在确立双方的权利义务时要兼顾各方的利益。不是仅顾一方的利益而对他方的利益忽略不计,符合公平的要求,维持当事人之间的利益无衡。应当以利益均衡作为价值判断标准来调整民事主体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诚实信用原则,是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要诚实、讲信誉,恪守约定,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履行自己的民事义务。
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是民事主体在行使民事权利时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多选)法人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有: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多选)《民法通则》将法人分为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
(单选)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单选)民事权利是民事法律规范赋予民事主体满足其利益的法律手段。(单选)所有权是最完整、最充分的物权种类。
(单选)合同是债发生的主要的、大量的原因。
(多选)遗产的继承方式有两种: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多选)人身权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
(单选)所谓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依法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法律制度。
(单选)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是行为人违反法律规定的义务而造成他人财产或人身损害时所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
(单选)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简称违约责任,是当事人不履行合同债务时依法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多选)违约责任的一般成立要件包括:违约行为、损害事实、违约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多选)婚姻法的基本原则有: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实行计划生育。
(多选)离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协议离婚;另一种是诉讼离婚。
(多选)商法的基本原则可概括为:促进交易迅捷的原则、强化商事组织原则、维持交易安全的原则、维护交易公平原则等。
(多选)票据法规定的票据具有特定性,专指的金融流通领域中的票据包括汇票、本票、和支票。
四、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多选)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包括著权法、专利权法和商标权法等。
(多选)专利权的客体是指专利法保护的发明创造,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单选)商标权的客体仅限于注册商标。
五、刑事法律制度
(简答)我国刑法明文规定了三个基本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什么行为构成犯罪、构成什么罪及处何种刑罚都必须依据刑法的明文规定,如果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不认为是犯罪,也不进行处罚。
刑法适用一律平等原则。这是宪法规定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在刑法中的体现。刑法适用一律平等原则要求对于任何人犯罪,不论其社会地位、民族、种族等如何,在适用刑法上一律平等,任何人都不得有任何超越法律的特权。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犯罪社会危害性程度和应负刑事责任的大小,是决定刑罚轻重的主要依据,重罪重罚,轻罪轻罚,无罪不罚,罪刑相当,罚当其罪。
(单选)所谓犯罪,就是指严惩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到刑罚惩罚的行为。
(多选)一个犯罪行为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惩罚性。(简答)犯罪构成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四个要素。
犯罪客体,是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危害的社会关系。
第 27 页(共 29 页)
犯罪客观方面,是刑法规定的构成犯罪在客观上需要具备的各种要件的总称,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以犯罪主体,是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及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犯罪主观方面,是犯罪主体对自己实施犯罪的行为及其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包括故意、过失、目的和动机等因素。
(多选)作为犯罪主体自然人,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必须是有生命的人,必须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必须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第三节 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
一、行政诉讼法律制度
(多选)行政诉讼法同时规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对下列事项提起诉讼的案件:(1)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2)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3)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4)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单选)起诉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请求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诉讼行为。
(多选)根据《行政诉讼法》,提起行政诉讼必须具备四个条件:(1)原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2)有明确的被告;(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4)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多选)受理是人民法院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起诉进行审查,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起诉,决定予以立案审理以及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起诉,决定不予受理的行为。
(多选)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实行合议制,经过审理,第一审作出四种类型的判决:(1)维持原判。(2)撤销判决。(3)限期履行判决。(4)变更判决。
(多选)第二审程序作出如下审判处理:(1)维持原判。(2)依法改判。(3)撤销原判,发回重审。(简答)提起再审的程序,有如下三种情况:(1)各级人民法院院长提交审判委员会讲座决定再审。(2)上级人民法院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3)人民检察院抗诉。抗诉是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审判活动进行法律监督的重要方式,人民法院对抗诉案件必须进行再审,同时应当通知人民检察院派员出席法庭。
二、民事诉讼法律制度
(多选)民事诉讼主体主要包括法院、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
(单选)一般的民事诉讼由被告居住地的法院管辖,即“原告就被告”;在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下,由原告经常居住地的法院管辖。
(多选)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的民事案件,可适用简易程序,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
(多选)各级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法院在法定条件下可以启动再审程序。
三、刑事诉讼法律制度
(简答)刑事诉讼中的管辖,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立案受理刑事案件的权限划分以及人民法院内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的权限分工。刑事诉讼中的管辖包括立案管辖和审判管辖。
立案管辖,亦称职能管辖或部门管辖,指公、检、法三机关各自直接受理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分工。立案管辖解决的是刑事案件首先由谁立案、谁开始诉讼的问题。
审判管辖,是各级人民法院之间,同级人民法院之间,普通人民法院与专门人民法院之间,各专门人民法院之间在审理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分工。审判管辖解决的是人民法院内部受理具体刑事案件应由哪种、哪级、哪个人民法院进行第一审审判的问题。
(单选)刑事诉讼参与人,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除国家专门机关工作人员以外的,享有一定的诉讼权利、负有一定诉讼义务的人。
(多选)诉讼参与人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当事人;二是其他诉讼参与人。
(多选)其他诉讼参与人是指除当事人以外的诉讼参与人,包括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
(多选)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包括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
第 28 页(共 29 页)
(单选)取保候审,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缴纳保证金,以保证不逃避和妨碍侦查、起诉、审判,并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方法。
(单选)逮捕,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内依法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进行羁押审查的强制方法。
四、我国的仲裁和调解法律制度
(简答)我国仲裁法的基本原则有:(1)自原油原则。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应当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2)公平原则。仲裁应当根据事实,符合法律规定,公平合理地解决纠纷。(3)独立原则。仲裁依法独立地进行,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4)一裁终局原则。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抽人民法院起诉人,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多选)设立仲裁委员会应当具备以下条件:有自己的名称、住所和章程;有必要的财产;有该委员会的组成人员;有聘用制任的仲裁员。
(多选)仲裁协议的效力在于:仲裁协议排除了法院对有关案件的管辖权;仲裁协议是仲裁裁决发生强制执行力的依据;仲裁协议具有独立性。
(多选)调解应遵循自愿原则和合法原则。
(多选)调解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有利于纠纷的迅速解决。二是有利于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的实现。
(简答)在我国,调解分为诉讼上的调角和诉讼外的调解。诉讼上的调解是人民法院在诉讼中应当事人请示或依职权并征得当事人同意后协调解决纠纷的活动。诉讼外调解是在法院之外的主体主持和协调下依法对特定纠纷进行协商,从而解决纠纷的活动。
两种调解主要有发下不同:一是协调主体不同。诉讼中的协调主体是人民法院;诉讼外调解的协调主体一般包括人民讲解委员会、行政机关、仲裁机构、双方信赖的第三人。二是调解的法律后果不同。诉讼上的调解在当事人达成协议并签收了送达调解书的,诉讼结束,具有给付内容的调解书具有执行力。诉讼外的调解除仲裁机构制作的调解书对当事人有约束力外,其他机构或个人主持下达成的调解协议均无约束力。(多选)我国的调解制度包括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
第 29 页(共 2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