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魅力与现代精神——我在泰国教汉语的一点感想
传统魅力与现代精神——我在泰国教汉语的一点感想
作者:张书杰
2005年11月到2007年10月我受国家汉办的派遣到泰国的朱拉隆功大学文学院任教。
朱拉隆功大学是泰国的一所著名大学,是以泰国国王拉玛五世的名字命名的,在泰国的高等学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大学操场的一端塑有拉玛五世的铜像,这座铜像还被印刻在泰国的纸币上,纸币上的拉玛五世铜像被学生们围绕着,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这所大学与泰国王室推动泰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历史文化背景的深刻渊源关系。曾经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的诗琳通公主就毕业于这所大学的文学院。不同于我曾任教的西方大学,这次朱拉文学院明确要求派去的汉语教师应该是具有文学背景的,也就是说老师应该是文学专业的,但同时又能够教汉语。而我在大学研究生阶段学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毕业以后一直在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从事汉语及中国文化、文学的教学工作,所以当汉办把任务下达到我校,而我能够被选中应该不是偶然的。
朱拉文学院的大楼是一座高达十几层的方形白色建筑,既有现代气息,在外部装饰上又具有泰国民族传统风格。而这座大楼的对面则是古色古香而又金碧辉煌的泰国传统建筑群组,是原来的文学院所在地,后来文学院的规模扩大,移出来后,这里成了文学院的图书馆和举行重要会议和典礼仪式的场所。这些建筑都掩映在绿树葱茏之中,营造出一种庄重典雅而又活泼灵动的气氛,尤其是看到穿着上白下蓝统一大学校服的学生抱着书在这些建筑中出出入入,更有一种校园特有的书香气息和文化氛围。说实话,我真的喜欢这样的教学环境。
我负责教授的主要是中文专业三四年级高级阶段的学生,两年间教授的课程有文学阅读、历史阅读、中国古代文学简史和中国现代小说研讨。除了文学阅读课教材是泰国老师自编的,其余三门课则选用中国国内出版的教材或相关书籍作为参考书,而具体的讲授内容则需要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理解程度自己准备材料。中文专业的学生到三四年级已经固定为每个年级一个班,每班三十人左右。因为朱拉隆功大学在泰国崇高的地位,学生都是优中选优,学生素质是没得说的。因此虽然课程很难,但是由于学生已经有了较高的语言水平,教起来颇为得心应手。
讲历史阅读的时候,我用的是原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史记》的白话选译本,语言比较浅近,学生容易理解,在学生了解了基本的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我把重点放在讨论的环节。比如讲项羽和刘邦争霸的内容,讨论的主题是你如何评价项羽和刘邦这两个历史人物,目的是既让学生能够运用上原文中的词语和句式,同时又能够在语言运用和思想表达上有所创造和发挥,而不是简单的传授中国历史知识。课堂上学生的讨论很热烈,既有观点上的互相补充,也有看法上的激烈交锋。我则引导学生用已经掌握的历史事实做论据,强化自己的观点,同时让学生注意《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的态度是什么。讨论结束后,留的作业就是根据大家的讨论,富有条理地写出一篇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小文章。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对中国历史的浓厚兴趣,很多学生都写出了不乏深度的小论文,有的学生甚至得出了项羽是一位悲剧英雄的结论,这是出乎我的意料的。后来一位教古代汉语的老师跟我说,在选拔学生到中国进行短期留学的时候,谈到为什么要学好汉语,有一位学生的回答竟是为了将来要能够读懂原版的《史记》。我想中国的史学传统和著史精神也许正是在这样的教学工作中才能一点一滴地潜移默化地深入到这些异域学生的心灵吧,这是文化的一种高级传播,而非泛泛而谈。
文学阅读课的选文,泰国的老师实际上是颇具匠心的,她既想让学生掌握中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同时也想通过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了解中国现当代的某些历史内容,比如选文有鲁迅的《狂人日记》、许地山的《春桃》、《傅雷家书》中傅雷给长子傅聪的几封信、巴金的散文《回忆老舍先生》等,我则把文学阅读课与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讨论课结合起来上,好在这两门课都由我来教。在现代文学作品的选择上,我选择了老舍的《断魂枪》、鲁迅的《阿Q正传》、茅盾的《春蚕》、萧红的《在牛车上》、沈从文的《萧萧》、艾芜的《山峡中》等经典作品,钱钟书的《围城》语言比较难,泰国老师提供了一个大陆出版的简写本让学生课下阅读。同时考虑到班上主要是女生,而泰国的通俗文化又比较有优势,还选择了张爱玲的《半生缘》等作品。这些作品的选择很能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课下都认真进行阅读准备,而课上,我重点解决学生难以理解的语言问题,更重要的是讨论,就是讨论每篇作品说了什么,作者是怎么说的,以及鼓励学生查资料并深入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学生普遍反映,《狂人日记》他们看不懂,虽然里面的语言并不难,差不多每句话都能看懂,但是这些句子背后到底有什么含义,作品总体上说了什么则不甚了了。尤其是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和实践深刻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心灵,也具有广泛的世界性影响,朱拉隆功大学也设立了孔子学院,为什么孔子宣扬的仁义道德,以及像《史记》这样的富有魅力的历史著述,在鲁迅那里居然被看出了“吃人”。这需要对中国的历史变迁和文化背景的了解。我告诉学生,文学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是一个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对自身乃至人类存在状态及其命运的独特思考,即使是更注重娱乐性的通俗文学,那些
优秀之作往往也在消遣和游戏之外记录了时代前进的脚步和普通民众的愿望、诉求和喜怒哀乐。我侧重于对中国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讲解,而把文本中的语言以及语言的文化和文学含义留给学生们讨论,结果有了背景的了解,学生表现出惊人的创造性才能,对作品的了解就不仅局限于文字的表面理解,而对作品的丰富内涵也能有较为深入的体悟了。《狂人日记》作为鲁迅有所为而作的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就不仅让学生学习了汉语,也带给了学生思想上的震撼。学生开始明白,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圣人,而鲁迅则是中国现代的圣人,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这个动态过程在二十世纪之初曾经发生过深刻的裂变。当讲到《阿Q正传》的时候,学生就较为容易理解了。有的学生甚至联系到泰国的文学作品,建议我读一读泰国一位曾经获得过东南亚文学奖的作家的《判决》,还有的学生谈到他们在西方文学课上读到过的一位德国作家的作品,我深受鼓舞。文化和文学的传播本来就应该是相互的,国内曾有一位学者谈到中西文学比较的时候认为中西文学经历了对峙、对视、对话三个发展阶段。对话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我们的汉语和文化推广和传播实际上应该充分发挥对话时代的有利氛围,更应强调内涵(历史的内涵和时代的内涵),而绝不能被看作是一厢情愿的“文化输出”。《阿Q正传》在学生内心深处引起的共鸣,正说明了这部作品的世界性意义,更能彰显鲁迅的伟大。曾有一位泰国学生已经毕业了,因为没有听到我讲授的《阿Q正传》的课,特意到我的办公室来,希望我能给她讲一讲。这时我意识到好的作品的力量,它不仅能够在课堂上传播,而且能够通过学生在课下传播了。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吴伟克教授和简小兵博士基于其在美国大学的教学思考和教学实践创造出“文化体演教学法”,我曾上过他们的课,很受启发。他们认为应该让外国学生在中国的文化系统中理解和学习汉语,运用汉语应该像运动员一样深入其中进行比赛而不是像观众那样只是演出的观看者,观众虽然也能看懂比赛,但永远是自外于这种文化的,语言更多是一种知识和娱乐,而不是能够身体力行实践的一种有效载体。我是赞同这样的看法的,但是从我们的文化传播的立场来说,我认为,培养一个民族文化的亲和力不能过于把语言工具化,对中华民族心灵历史的深刻理解并在这种理解中实现文化的沟通和对话也许才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更为理想的形态,而这种理解则存在于一点一滴的更为有效的教学实践和潜移默化的扎实工作之中,是急不得的。
两年的教学工作马上就要结束了,作为一个北方人,泰国的气候我并没能很好的适应,身体常有不适之感,但是我还真是有点舍不得离开这个地方了。临行之前我再次仔细打量文学院的那些座古老和现代的建筑,我更加体会到即使到了今天我们中国也仍在传统和现代中前行,泰国又何尝不是如此?扩而大之,也许整个世界都是如此吧。我们的汉语推广和文化传播也应在传统和现代两个维度中展开,既要充分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要体现出并不自外于世界潮流的现当代中国文化所具有的时代精神和思想贡献。
应该说我的教学工作是成功的,两年来我也与学生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临回国之前,学生们送给我两件礼物,我至今都在珍藏。一件是学生们集体做的一张大大的纸板,中间是他们和我的合影照片,周围是每个学生的照片,照片下是用汉语写的临别赠言。我深受感动,那是泰国学生与一位中国老师心灵的沟通,是师生情谊的最好见证。还有我想不到的,是一位学生给我打电话说要单独送我一件礼物。这位女生来自泰国的南部,汉语学得相当出色。她的妈妈来曼谷看她,她一定要让妈妈也来看看我这个中国老师,并把带来的家乡的食品送给我品尝。我说你是学生,不要送给我礼物,你学好汉语和中国文化就是给我最好的礼物了,她说这是特别的。在宿舍大厅里,她给我看了礼物,原来是我的一幅铅笔素描画像,并用画框精心装裱起来。那是她亲手画的,是我讲课时的样子。我心潮澎湃,更加感受到作为一个教师,一位中国教师的幸福。
下面就让我用我们的班长——那个胖乎乎、面色微黑、一说话脸上就露出微笑的女生的临别赠言结束本文吧:
谢谢老师的培养,一年多以来辛辛苦苦地教我们。
谢谢老师的信任,相信我们有本领,能够学会汉语。
谢谢老师的笑容,总是露出温和的表情。
下个学期,虽然老师不再教我们了,但是老师要永远在我们的心中。
非对外汉语专业想参加国家汉办孔子学院的志愿者选拔?参加陕西师范大学City&Guilds考试中心专业对外汉语教师考试让你更容易地从国家汉办志愿者选拔中脱引而出!
第二篇:大连对外汉语教师:我在泰国教汉语
大连盼达汉语学校www.xiexiebang.com
大连对外汉语教师:我在泰国教汉语
转眼间在大连盼达汉语学校学习对外汉语教师结业2个多月了,来泰国上班也已经一个近月了,我在泰国北柳府,一个距离曼谷只有一个小时的小镇!
来了以后发现环境很好!我没有选择住在学校附近,而是住在外边,虽然住的地方距离学校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但是这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外语教师,和他们住在一起,可以学到更多,更加丰富自己!
大连盼达汉语学校www.xiexiebang.com
每个老师都住单间,有空调和电风扇!个人认为比国内公司职工寝室条件好!作为一个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大学生,我觉得丰富自己,充实自己,用短暂的青春去尝试不同的世界,不同的生活更加有利于自身发展!
在学校 我负责教的是泰国的小学生,就汉语而言,孩子们就像一张张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就是什么!而且泰国的学生课堂很随意,学生可以吃喝玩儿,而且注意力不集中,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低,所以老师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帮助孩子们!
因为现在是泰国的雨季,每天都会下一点雨,所以天气也没想象中那么热!好了,就说这么多吧!人生的路还有很长,如何选择全在于自己,不要等夕阳黄昏下回忆自己的青春时尽是一片苍白!
本文来源:大连汉语考试服务网
第三篇:对外汉语培训分享 我在泰国教汉语
对外汉语教师培训考试海外输出基地www.xiexiebang.com 对外汉语培训分享 我在泰国教汉语
以下是我对外汉语教学的一点体会:
一、对学生乐观、友好。
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年纪还小,爱玩。这是孩子的天性。我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当孩子犯错误时,不要大呼小叫,要耐心向其讲解;更不能垂头丧气,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的心理,懈怠教学。
要和学生打成一片,课下和学生做游戏,关心、爱护学生,多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这样既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增进了师生感情,又可以学到许多泰国风俗习惯。
二、适当学习一写泰语。
上汉语课时,适当讲几句泰语,学生会感到老师很有才气,对他们的语言很尊重,这样就提高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如中秋节时,我用泰文写出了“中秋节”和“月饼”这两个单词,学生个个鼓掌称赞,学习兴致高涨。其实,这两个词的泰文书写,我是上课前才请教的泰籍老师。
三、找出中、泰文化的相似点。
如“中秋节”吃月饼、赏月和“九皇圣会齐斋节”吃斋是中泰文化中都有的。这样当节日到来时,拿出来给学生一讲,学生立马就明白了,省时又省力。
四、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兴趣点,循循善诱,积极引导。
在教学中,汉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平时多注意观察各个学生,总结他们的优缺点,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五、赏罚严明。
对于上课注意听讲、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要给予奖励;对于扰乱课堂秩序、学习成绩差的学
对外汉语教师培训考试海外输出基地www.xiexiebang.com 生,要适当惩罚。
如我在教学中,对书写好的学生,在其本子上画一个笑脸,而在书写差的学生的本子上画哭脸。又如,对于考试分数高的学生,我在全班公开表扬。对绘画画的漂亮的学生,在班里粘贴他们的作品,并为其拍照。
六、绘画教学中渗入中国文化因素。
我在学校的绘画课上,让学生画哪吒、黑猫警长、孙悟空、葫芦娃以及奥运福娃,这样既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又使学生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中华文化的熏陶,一举两得,一箭双雕。
七、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图片教学;实物教学;视听教学。
视听教学内容包括:中国古典音乐及流行音乐、舞蹈的教授、中国武术的放映及教授等等。我在教学中,每周让学生听一次中国音乐,如中国十大经典古曲。两周教学生一首中文歌曲,如《甜蜜蜜》、《找朋友》、《世上只有妈妈好》、《茉莉花》等等。一个月播放一次中国功夫,如太极拳。
文章来源 对外汉语培训基地儒森汉语
第四篇:中国农民: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中国农民: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编者按:今年春节后,媒体上刊发了不少回乡见闻、回乡散记等,颇受追捧,从一个侧面说明,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在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大潮之下,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和受关注度。编者特约此文,与读者分享一位“三农”问题研究者对中国农民的某些观察角度。
需要从多个角度着眼,才能更好地把握真实的农民群体形象。
我国外出农民工大约有2.7亿,这些农民工都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
我国的农民比起城里人更加嵌入于“理性不及”的传统与文化当中。
总而言之,现代中国农民所展示的积极和消极两面形象,与其他阶层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
(一)我国还处在政府与市场转型阶段。政府正从管治朝着治理转型,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朝着市场经济转型。与此相应,我国的农业正从小农经济朝着现代农业转型,我国的农民则与其他社会职业一样,均处在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型。
在国人当中,看高农民者有之,看低农民者也有之。不过,看低者的人数要远远多于看高者。我国农民总体上处于被歧视的地位,这一点可以从农民工的处境中看出。一是经济方面,比如工资福利待遇差;二是社会方面,比如有些地方农民工子弟往往不让进当地普通学校,只能上子弟学校,甚至还出现过强行关闭子弟学校,同时又不安排农民工子弟进当地学校的事情。又如公交车上的一些乘务员可能对背着大包小包的农民工动辄横眉冷对;三是政治方面,比如人大代表 1 和政协委员中的农民代表比重偏低,农民缺乏自己的利益代表组织;四是政策方面,比如迄今为止我国仍然存在城乡户籍隔离制度,尽管当前各地在引入居住证制度。
其实要看准农民群体的形象特点并不容易。与我们看待政府官员、企业家、学者、记者编辑和工人一样,我们对农民群体不能一概而论。正如哲学家波普尔所言,一个人不能绝对把握真理,但可接近真理,其方式是试错。这意味着,我们只能尽可能通过试错的方式日渐更为准确地去把握农民群体的形象特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描述农民群体这样一个职业群体的时候,往往采取先入为主、一概而论的态度。需要从多个角度着眼,才能更好地把握真实的农民群体形象。
(二)现代中国农民这一职业有些特殊性,它集众多职能于一身。在某种程度上,农民既是企业家,又是经理人;既是老板,也是打工仔;既是技术员,又是庄稼汉;既是地主,也是佃农。
对农民的地主-佃农身份,国人可能容易犯迷糊。根据宪法,土地归农村集体所有。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怎么会变成“地主”了呢?这是因为集体是有边界的,由其成员农民组成,农村土地虽然归集体成员共有,但毕竟集体成员人人有份。但是,农民怎么又变成佃农了呢?这是因为农村集体所有的农地又依法承包给了农民,这样农民等于佃租了农地。
我国是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工”的重要性实际上排在“农”之前。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现在,我国都是推行赶超战略,“三农”虽然被重视,但实际上城市地区和工业化更被重视。改革开放之前,我国通过人民公社制度、户籍控制政策和统购统销等政策措施,长期压低对农业生产要素的回报,把由此挤压出来的农业剩余转移到城市地区,用于推进工业现代化。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于1984年基本取消人民公社制度,并到1992年取消统购统销政策。城乡户籍隔离政策一直延续到今天,近年来才有较大松动。1998年以来我国各地政府大兴土地财政,迄今为止仍以无补偿或低补偿方式大量征收农民土地。
过去十几年里,政府对“三农”的支持则是史无前例。连续十二次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均锁定“三农”,也说明了这一点。但政府的实际政策仍然朝着城市倾斜,比如城乡户籍隔离政策毕竟还没有完全撤除,土地征收的补偿标准也有待提升,还没有完全基于公平市场交易价格实行补偿。
当代中国企业家会对传统中国所遵循的“士农工商”等级秩序感到天然的反感。毕竟“商”在这一等级秩序中排在末位,这与现代人的观念大相径庭。到了现代,企业家的地位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提升。改革开放的一大成就,就是企业家阶层的重新出现。多少人都想成为企业家,都以成为企业家为荣,这是不争的事实。经济学家熊彼特甚至说过,在经济和社会的金字塔中,企业家应该占据塔尖位置。
很多国人认为农民守旧、保守、目光短浅、不思进取。这不符合我们对农民群体的就近观察。我们一般很难把农民和企业家这两个群体扯在一起,但中国的情况是:农民与企业家有着巨大的交集。我国外出农民工大约有2.7亿人,这些农民工都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愿意冒风险背井离乡去打工谋生。这么多农民工背后有着大量的留守老人、妇女或儿童在支持他们。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出现大量乡镇企业,成为经济的半壁江山。这些乡镇企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中,大量是农民企业家,像希望集团的刘永好、万向集团鲁冠球和华西集团吴仁宝。
(三)我们每个人的行为其实都或多或少嵌入于习惯与传统当中。其实“仁义礼智信”这些价值观以及“温良恭俭让”这些行为规范,在任何文明体中都可以发现,只是存在程度不同,表现形式也可能不同。而在我国,反而是在农民当中更能发现这些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这并不奇怪,因为我国的多数村庄虽然已经脱离了封闭的传统村庄的范畴,介于半封闭社群与开放社群之间,但农民比城里人更为嵌入于传统。试图回到过去很难,很多现代化派人士可能也不屑于回归传统。社会学家将我国农村发生的这种现象称为传统的“断裂”。这种“断裂”差不多发端于阎锡山于民国之初在山西大搞“村本政治”,从那时起,权力开始直接介入村治,其后一发不可收拾。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重视对农村的外部正式制度供给,所谓“破四旧”、“文革”、村级民主,其实都属于此类,其结果就是传统的“断裂”。社会学家 陆学艺警告中国可能走向“社会结构的断裂”。著名人类学家、耶鲁大学教授萧凤霞女士曾经说过,很多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村庄已经消失,而且一旦消失,就难以复原。不过,部分传统已经内化在农民的言行中,世代相袭,父母言传身教,必然在子女身上留下一些烙印。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将传统和文明视为一种自发秩序,属于“人的行动而非人为设计的产物”,是一种演化秩序。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它是“理性不及”(non-rational)的,不服务于单个人的特定目的,不是由单个人的理性所创制,不为单个人所完全把握、影响或者操纵。它是很多人互动的结果,又为很多人接受,体现在很多人的行为当中。这种高频度行为所体现的特征,又被瑞典社会学家伯恩斯称为“文化”。这种文化或者传统里面,有着大量的自然法和习惯法因素,也难免有着一些与个人自由不兼容的成分。在古代的“礼”中,就包含了大量的自然法和习惯法因素。孔子在2500多年前“述而不作”,其弟子将其言行编入《论语》,其中大量内容属于孔子对当时存在的自然法和习惯法规范的提炼和总结,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国的农民比起城里人更加嵌入于这种“理性不及”的传统与文化当中。中国文化区分大传统和小传统,其中儒家文化属于大传统,而民间信仰或者农民的日常生活文化被称为小传统。比如很多农民会祭拜财神爷,在农闲时节或节日期间往往打麻将,这种财神文化和麻将文化均属于小传统。儒家的某些传统对经济发展有利,比如反对官员经商,重视教育。但是,如果要说中国农民旺盛的企业家精神从何 而来,则需要更多归因到上述小传统。生活条件的恶劣与生活压力较大,助长了这种企业家精神的形成和发挥。温州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当地农民在古时候就需要依赖海洋和经商生存。那里在宋朝时居然出现功利主义色彩浓重的永嘉学派。在改革开放之前,温州农民就闹过分田到户。改革开放之后,温州的商业文化迸发出力量,在发展实业方面找到了着力点。
(四)很多学者往往喜欢从自己的角度去忖度农民的心态与行为,纠结于农民是否属于“理性农民”这一问题。其实,农民的经济行为一般都是有成本收益计算的,这就是说,农民是理性的。经济学家喜欢讲“理性人”模型,假设人是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者。但这只是假说,用在现实世界,只要一个人能够有意识地尽量经济地选择和投入手段去追求自己的目的,就是理性的。比如,浙东农民到虾塘打小工帮助抓虾,打工一个长潮约8小时,收入大概240元;一个短潮约4小时,收入大概120元。低于这一水平,则不接受这份短工。但是,近邻亲友之间也相互帮助对方抓虾,不计报酬,只提供一包烟,管一顿饭。很明显,农民与其他阶层一样,精于讨价还价。青年农民工出外打工,更是基于计算,虽则是一种对预期成本收益的毛估,不保证出外必然会挣到钱,但仍属理性计算。理性计算不能保证不犯错,只说明其有预期成本收益的计算,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现在沿海地区的工厂往往找不到足够的外来农民工,这也是农民工们理性计算的结果。随着中西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的改善,农民种粮直补的增加,本 地工商业的发展,以及本地就业机会增加,外出打工的吸引力在减小。一些生活在城市的农民工子女,被称为第二代农民工,一方面不愿意像父辈一样辛勤劳动,另一方面享受不到与本地人子女一样的舒适生活和平等待遇,对城市社会充满怨恨。可以说,沿海地区大中小城市不为长期在本地工作的外地农民工及其子女解决户籍问题,这本身已经成为其非理性的表现。
我国农民生活有着很大的礼仪经济和面子经济成分。婚丧嫁娶支出和人情费支出已经成为他们的巨大负担,他们为习俗和礼仪付出了巨大代价。因此,介于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农民,其家计经常处于尴尬的处境。浙东地区的一些村庄里,婚丧嫁娶都需要花费巨额资金,很多农民家庭为此负债,有些甚至为了婚礼借入“高利贷”。男方娶媳妇,一般需要造好新房子,或者在镇里买新居,然后要用红缎被包着10万~20万元送到女方家。女方可以留下,也可以悄悄退回男方。留下者一般在嫁女时提供加倍的陪嫁,甚至包括一辆10万多元的小汽车。来喝喜酒的亲友一般要带人情费,人均800~1000元。丧事方面的铺张也很惊人,比如出丧之前,亲朋好友和邻居们每日都来相聚,需要安排麻将桌、烟酒和用餐,费用很大。而且请乐队吹打,请道士做法事,均需要花费。对于所有参与者而言,这一礼仪很重要:大家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规矩做事,均会比较从容,否则会感到不知所措。虽然婚丧嫁娶均可收入一笔可观的人情费,但这方面的花费仍然是实实在在的负担,因为收入的人情费其实是需要分头归还的。如果别人家婚丧嫁娶,或者造房生子,也需要跟进人情支出。对于一位来自外 部的不偏不倚的旁观者而言,村民的生活就像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笔者曾经调查过很多农户,村民们一般认为这确实是负担,但又是情愿的,没别的办法,必须跟进,否则不合礼仪,丢失面子。
农民之间存在大量的民间借贷行为。民间借贷分为无息和有息两种。多数农民是讲信用的。如果他们欠了你的钱,可能会拖欠,但一般不会否认欠了这笔债。传统上的父债子还这种家庭无限责任仍然有效。
最后需要关注农民的消费习惯和文化娱乐生活。很多农民存在不良的消费习惯,其文化娱乐生活也比较单一和贫乏。在一些沿海农村地区,青年农民习惯于抽高规格的香烟,比如中华牌,而且当地的礼俗是见面递烟。在娱乐方面,像电影和戏剧节目,每年一般是在节日或婚礼时组织观看,更多的时候是无所事事,到处摆麻将桌。据说一些沿海农村地区现在正盛行六合彩,流动赌博窝点仍然存在。
总而言之,现代中国农民所展示的积极和消极两面形象,与其他阶层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反倒是农民阶层更凸显其朴实和诚信的一面。在农民生活中,在保持其积极因素的同时,如何消除其消极因素,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最近笔者看到,全国各地越来越重视乡贤在村庄治理中的作用,比如佛山市三水区很多村庄设立了家乡建设委员会、乡贤慈善会,鼓励乡贤参与村庄建设。这应该是个好的趋向。
第五篇:盐城师范学院“魅力江苏”传统民居与现代建筑摄影作品大赛实施方案
盐城师范学院
“魅力江苏”传统民居与现代建筑摄影作品大赛实施方案
一、承办单位
盐城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二、活动宗旨
鼓励我校摄影爱好者的摄影创作热情,挖掘出一批有思想有创意的年轻摄影艺术爱好者。以传统民居与现代建筑摄影为载体,了解祖国的过去,认识祖国的现在,展望祖国的未来,以此激励大学生珍重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进而引领青年学生大力弘扬“三创三先” 江苏精神,积极投身我省文化创新工程。通过大赛提供摄影爱好者与专家之间以及摄影爱好者之间沟通的平台,增强交流,展示摄影的艺术魅力。期待广大大学生用自己清澈的眼睛、透彻的镜头、睿智的头脑、活跃的思想,见证江苏各地区、各民族、各时期不同风格、种类、功能建筑特色,创作出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摄影作品。
三、大赛主题
此次大赛以“魅力江苏”为主题,通过用光与影的手法展现我国传统民居的历史悠久和源远流长,展现现代建筑的人文意蕴和科学理念。
四、参赛作品范围及要求
1、作品范围
(1)反映人、地关系和谐协调的优秀古村落、古民居建筑群或地段;
(2)列入历史建筑、文保单位的古民居、宗祠、书院、碑亭等建筑单体或群体;
(3)面貌完整、优美的古民居(包括宗祠、牌坊等)单体或群体;
(4)面貌虽不够完整但影响较大、价值较高或具有稀缺性的古民居(包括宗祠、牌坊等)(稀缺性,指年代久远,或与名人名事件名地域有关,或建筑材料、结构、型制等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等);
(5)具有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建筑单体或群体。
(6)所有作品均要拍摄江苏建筑物。
2、作品要求
(1)所有参赛者必须通过大赛指定电子邮箱提交参赛作品,并提交每幅作品参赛标签(见附件1)提交过程当中必须认真注明作品名称、参赛组别、作者姓名、所在学院、所学专业、拍摄地点、拍摄时间、相机类型及所使用的光圈和快门速度,并附有文字说明、以及联系地址、邮政编码、联系方式(mail、QQ、电话)等必要信息;
(2)大赛将摄影作品设为光影类、纪实类、人文类三个题材版块,参赛选手需将自己的作品正确提交到相应版块;
(3)参赛作品应当紧扣主题,拍摄形式与风格不限,摄影器材不限(可以是专业相机、普通相机、DV、手机等),但参赛作品必须真实合法,对于假冒伪劣作品、不健康作品,组委会将进行严厉惩罚;
(4)同一参赛者的参赛作品数量不超过10幅,每幅参赛作品文件大小不超过3M字节。
五、参赛对象
盐城师范学院全体在校学生
(1)摄影专业学生为A组、(2)美术、设计专业为B组
(3)其他专业学生为C组
六、参赛方式及时间
2012年8月1月至9月10日照片上交大赛邮箱 2012年9月10日至10月1日专家评委评审
七、评审及奖项设置
本次大赛按比赛组别及作品版块分设一、二、三等奖,各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最佳人气奖5名,优秀奖若干,优秀作品奖代表我校参加省级同主题比赛。
八、注意事项
所有参赛作品,主办单位有权使用(包括用于展览、出版物、媒体报道等),不另付稿酬;所有参赛作品如涉及著作权、版权、肖像或名誉权纠纷,均由作者本人负责。主办单位视所有参赛者均为遵守该规则。
九、邮箱地址及联系方式
邮箱:165011544@qq.com 联系电话:05***
地址:新长校区美术楼210办公室
盐城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2012年6月15日
附件:“魅力江苏”传统民居与现代建筑摄影作品大赛作品标签
附件1.“魅力江苏”传统民居与现代建筑摄影作品大赛作品标签
作品名称 学校 专业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参赛组别 拍摄时间及地点
光圈
年级 联系电话 QQ 作品题材 相机类型、型号
快门
文字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