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浅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育
大学生是知识水平相对较高的群体,因此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各所大学也顺应着社会的需求开设了各式各样的法律知识课。但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率不降反升,杀人、强奸、偷窃等犯罪方式层出不穷,以下几则是较为突出的案件。
云南大学西南学院的马加爵由于与同宿舍的男生玩纸牌发生争执。为报复泄愤,他在当晚用钝器杀害了第一位同学,第二晚又用同样的手法杀害第二名同学,第三天晚上,他又继续杀害了另外两位同学,并将尸体藏于储物柜中。
东莞理工学院一女生在上课的时候在教学楼4楼的洗手间内,遭到一名同校的大四男子袭击,企图强奸。但由于该女生的顽强反抗,男子惊慌之下,用力地掐着脖女生的脖子,抓住女生的头发将女生地头往墙上撞。最终致使女生死亡。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一对情侣带着两台电脑在学校一僻静的荔枝园谈恋爱时,遭到三名歹徒抢劫。男生顽强反抗后遭到歹徒用刀刺杀。破案后发现三名歹徒为学校的学生。
根据这些案例,不难看出现在大学生们的法律意识状况。
缺乏做人最起码的法制观念和法律信仰,法律意识极其淡薄。有些学生崇尚权利,迷恋金钱和财富,没有深刻明白法律在社会发展中所处的重要位置,甚至认为法律是为获得权利和金钱的手段和工具。有些学生或者动辄恶言相向,或者漠视对方的权益,或者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这些问题明显体现出大学生没有正确地对待法律。
法律知识不足,对法律一知半解,法律意识肤浅。当代大学生学习了解法律的途径绝大部分是来自课堂,致使他们法律素质不高,在主观上认为“法律只有在违法时才有用”,而且并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法规。
强调自身的权利却忽视了应有的义务。部分学生随着对法律认识不断加深,对自身拥有的权利就格外地想加以保护,但他们却忘记了权利与义务是相统一的。没有义务的相伴,何来维护自身的权利。影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许多原因,自身观念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大学生正处于幼稚与成熟的过渡期间,心理正在成长,却又要面临进入社会、学习和就业的压力,致使他们无所适从。外界环境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形成亦有很大的影响。大学生从小就被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德主刑辅”观念和“人治”思想影响,要接受现在新的法律观念需要一定的时间。大学生现在拥有更多和社会接触的机会,而社会中的负面的价值观对大学生有极大的冲击。
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实行依法治国的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将来适应法治社会的需要。政府和社会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拥有正确的观念,才能以正确的心态对待法律,将法律融入自身的生活中去。如果缺乏法律观念和意识,那么学习再多的法律知识,也是于事无补。建立健全的法律机制,制造良好的法制社会环境,创建利于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社会舆论和道德环境。社会环境能影响一个人的判断和观念,当大学生拥有很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的时候,他们便会在从中学习和了解到法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注重理论学习,增加课堂教学。要拥有法律意识,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作为底蕴。现在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只能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一课堂中学校法律,这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应联同学校增加学习法律的课堂。
大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素质和法律意识,不仅是出于自身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强烈要求和崇高的历史使命,其意义十分深远。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自己积极学习法律,为祖国的未来献出一份力量。
第二篇: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途径
高校学生法律意识养成的途径和方法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对于法律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情感、态度的总称,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法律、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它包括法律认知、法律情感与意志、法律价值观三大部分。法律认知是人们关于社会法律现象科学认识活动的结果,它是人们关于法的一般理论和法律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以及一个国家和地区现行法律的内容和特点等方面的知识的总和。法律情感是指社会主体对法现象的主观心理态度或心理反应,是社会主体主张权利,为权利和法律而斗争的内在心理动力,是一个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法律意志是社会主体为维护法律的尊严,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斗争的主观心理基础,表现为主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畏强暴、不畏诱惑和胁迫的坚强的守法精神和护法品格。[1]法律价值观,包括法律评价、法律理想和对法律价值(如公平、正义、自由等)的理解与接受,它是可能对立法、政策适用和司法判决等行为产生影响的超法律因素。它们是一些观念或普遍原则,体现对事物之价值可追求的理想性等进行的判断。
据此,我们可以将大学生法律意识表述为: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中国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他们的法律意识如何对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进程有很大影响。所以,很有必要对这一群体的法律意识给以关注。
一、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
大学生法律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备社会主义现代法律意识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又有自己的特征,同时还区别于一般社会群体的法律意识。就其主体而言,大学生的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或社会公众;就其内容而言,由于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致使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因此,他们的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
2001年,有关机构对全国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1万余人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几乎所有大学生都赞同“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战略目标,认为应该自觉守法、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等等。然而,同时却有42.67%的人同意“只有私了解决不了的问题才应求助于法律”,15.41%的人“遇到法律纠纷”选择“托人私了”,80.96%的人认为“在亲情和法律面前,有时确实不好办”,42.97%的人认为“能够钻法律空子的人,都是有本事的人”,有52.54%的人“买到假冒商品”后只能“自认倒霉”。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已有了很大程度的觉醒和增强,但大多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水平上,而且“知”与“行”存在较大反差;在不同大学生当中法律意识水平参差不齐。[2]从大学生的行为表现来看,也是如此。一方面,大学生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事例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事例也不鲜见,如盗窃、抢劫甚至卖淫、强奸、杀人等犯罪行为,以及打架斗殴、毁坏公物、剽窃他人学术成果、随意撕毁就业合同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而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致使自己的切身利益受到侵犯和损害。其中不少女大学生对自身安全关注不够,有些大学生在就业、勤工助学过程中被骗,有的大学生上网交友陷入不法之徒布下的陷阱„„
分析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不难发现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当代大学生有着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制意识。随着知识的积累,视野的扩大,大学生开始学会对现实行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关注国家的法制建设,更关注自己的合法权益。但他们又往往富于幻想,急于求成,缺乏对国情的全面了解,缺乏冷静、理性的分析,常常又表现出情绪化的倾向。第二,法制心理状态呈现出多样化倾向。有些学生对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比较欣赏,主张在法制建设上全盘照搬西方的那一套。也有些学生受到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消极因素的影响,轻视法律的作用。第三,更加注重实现自我价值,但他们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喜欢以批评的眼光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为表现个性,甚至把学校规章制度视为束缚其思想和行动的多余之举,对法纪教育存在逆反心理,有的甚至作出违规的情况。第四,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法律知识懂得不少,然而现实生活中,其行为与法律规定背道而驰,守法的自觉性较差,形成“学而不用”,“知而不信”现象。学生对法律的信任度不乐观,对待是非基本上是清楚的,但态度不够坚决。
上述情况表明由于受社会负面文化和学生自身道德以及心理成熟程度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面对这种情况,对大学生加大法制教育的力度、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势在必行。
二、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调查表明,28.49%的大学生表示愿意接受“法制教育”,其中有11.34%的人把自己最愿意接受的教育内容选定为“法制教育”;38.04%的大学生已明确意识到自己法律意识方面的不足,认为自己必须“积极学习法律知识”。[3]这表明,大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比较高,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有利条件
针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特点,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1、精选内容,扩充课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完善法律基础课堂教学。
首先,树立宪法法律意识。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列宁曾指出: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从宪法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两块,即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和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然而,这两块并非地位平行的两部分,就二者的关系而言,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居于支配地位。宪法的基本出发点就在于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其次,通过民法、刑法、行政法、婚姻继承法、诉讼法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的学习,使大学生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合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帮助大学生形成依法办事、同违反宪法、法律以及破坏我国法制的行为斗争的思想意识。再次,在扩充课时的基础上,改进教学方法,增加“案例法”、“体验法”、“讨论法”提高教学效果。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拓展第二课堂。
走出课堂,旁听审判,让案例事实说话,会比老师在课堂上的泛泛讲解更有震撼力。庭审过程中,严谨的法庭调查,激烈的案情辩论,法庭对事实的认定,对法律的适用,会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法的神圣与威严。此外,参观监狱、指导学生自己成立各种法律协会、法律社团,进行普法宣传。同时,还可以广泛关注“今日说法”之类的法制节目,阅读参考法律书籍。这些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追求目标,增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
道德与法律的同质性和功能上的互补性以及两者界限的模糊性是道德与法律进行一体化运作可行性的基础。虽然道德与法律有很大差异,但在规范这终极意义上两者先天是兼容的。而且我国传统社会中的“礼”,这种伦理法律化低成本高效运作的历史为我国法制现代化提供了道德与法律一体化运作的历史实证的先河。寻找道德与法律的契合点,通过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这将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
4、齐抓共管,着力构建高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大学生法制教育网络。
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是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需要全体社会共同关注,需要各个环节紧密配合。首先必须依法治校,保证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切实抵制社会不良文化的进入。家长要注重对自己孩子的了解,配合学校教育;司法机关也应该有重点地与大学定期联系,加强校内的司法宣传教育;政府职能部门则应力所能及地为大学排忧解难,要切实采取可行的措施,优化社会大环境以及校园环境。通过这些方法和措施,形成一个好的法治环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现代法制的熏陶,从而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高级建设者,其法律意识的强弱,法律认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和影响着社会的民主法制化进程。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预防和抑制大学生违法犯罪,同时提高其运用法律进行自我保护的能力,促进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完善,更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化、民主化、制度化的进程。
会计104 江超
学号:108002210164
第三篇: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The legal conscious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的栋梁,是中华民族腾飞的希望,他们法律意识的强弱,法律认识水平的高低,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化进程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了解当代中国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法律意识的大学生群体,对中国法治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future pillars of society of our country, is the Chinese nation,the soaring hope, their legal consciousness's strong weak, legal awareness level, to our country socialist rule of law has a very important effect.To understand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legal consciousness,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legal consciousnes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the building of rule of law in China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关键词:大学生 法律意识 培养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law consciousnesstraining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善于独立思考,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喜欢表现自己、设计自我,注重个 人的现实利益,对自身的素质要求较高。但由于某些社会风气、传统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不足, 致使其法律意识方面非常淡薄,甚至缺失。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 人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有鉴于此,加强大学生法 律意识的培养就更不容忽视,而且应当成为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结构
大学生法律意识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它包括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理论、法律信仰四个基本要素,只有当四要素产生最佳组织效应时,才能实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
大学生的法律心理是在对法律观念、法律理论、法律理念的向往与勇于接受的基础上和导引下而形成的直观而不片面、具体而不盲目的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可使片面性、盲目性、自发性降至最低限度,是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克服自身的偏激性而获取的。因此,大学生法律心理具有如下特征:辩证自觉的感性认识能力,扬弃传统法律文化的心理机制。乐于接受新的法及法律现象的心理取向,主动积极的诉讼心理。对现代法制的充分信任感和依赖感。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功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两条平行线,从硬的方面来讲,是法律制度的建设,包括立法和执法,而从软的方面来讲,则主要是法律文化的培育,这其中当然包括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只有“硬软兼施”,依法治国才能落到实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才能尽快实现。因为法律意识虽属意识的范畴,是法律制度等物质范畴的派生物,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之一,同时法律意识功能的发挥也受到法律制度等物质因素的制约。具体来说,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与导向功能。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主要是通过传授必要的基础法律知识,使大学生充分认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掌握我国宪法和基本法律的主要精神和内容,增强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积极学法,严格守法,主动用法,自觉护法。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与法律实施的关联程度较大,如果大学生能有较高水平的法律意识,这对法律的实施无疑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进而带动和促进全体社会公众对法律实施的支持。从这个角度讲,大学生法律意识具有导向功能。、2、评价功能,即对行为的正确与错误,法律是否公正,法律的实施是否有效做出价值判断,从而影响法制建设的进程。当然,由于大学生缺乏判断和辨别复杂事物的能力,因此当他们在做价值判断时,就不可避免地出现错误的判断,从而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评价功能的发挥。
3、规范功能。统治阶级制定法律的目的就是以法律这样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法律来调整习俗、道德和政策等行为规范,无法调整或
调整不力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法律这一目的的实现除依赖国家强制力外,还必须依赖社会公众法律意识的普遍提高。当代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构建可以使他们自觉按照法所体现的广大人民的意志去规范自己的言行。
三、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
就其主体而言,大学生的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或社会公众;就其内容而言,由于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致使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因此,他们的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
1、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整体不高,法律意识普遍淡薄。国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已有了很大程度的觉醒和增强,但大多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水平上,而且“知”与“行”存在较大反差;在不同大学生当中法律意识水平参差不齐。从大学生的行为表现来看,也是如此。一方面,大学生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事例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事例也不鲜见,如盗窃、抢劫甚至卖淫、强奸、杀人等犯罪行为,以及打架斗殴、毁坏公物、剽窃他人学术成果、随意撕毁就业合同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2、学习法律的主动性明显缺乏,大学生犯罪呈上升趋势。守法的自觉性较差,形成“学而不用”,“知而不信”现象。学生对法律的信任度不乐观,对待是非基本上是清楚的,但态度不够坚决。由于传统法律意识的思维惯性 和教育、宣传的局限性,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处于一种被动的“守法”状 态。近年来,在校大学生犯罪呈明显增长趋势。
因此,高等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 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
四、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1、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追求目标,增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制教育是一项政治性、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教育,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规范的内容和相对 稳定的教育渠道,而且必须有受过正规培训、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 践经验的法律教师队伍。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法制文化活动,可以营造良好的法制文化氛围。这种既有直观实例又有深层理论的校园法制文 化活动,是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
2、让学生自觉学习法律,强化道德自律。要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转变大学生的某些错误观念, 首先要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思想水平,特别要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 观结合起来。一个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就为其法律意识 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主观条件。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 力量,不学法,不懂法,没有相应的法律知识是不能适应时代需要的。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拓展第二课堂,着力构建高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大学生法制教育网络。首先必须依法治校,保证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切实抵制社会不良文化的进入。家长要注重对自己孩子的了解,配合学校教育;司法机关也应该有重点地与大学定期联系,加强校内的司法宣传教育;政府职能部门则应力所能及地为大学排忧解难,要切实采取可行的措施,优化社会大环境以及校园环境。通过这些方法和措施,形成一个好的法治环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现代法制的熏陶,从而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
4、创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一方面高校应该严格遵守和执行教育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开展学生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按照规章条例办事,尤其是在学生普遍关注的学生德智体量化考核、评奖评优、贫困生资助、学生干部的管理等问题上,按规定办事,不因人而异,对违法违纪行为严肃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法制观念。另一方面创建法治校园文化,开展法制教育活动。通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学法守法演讲比赛或组织学生旁听法庭审判、模拟法庭、参观考察监狱、开展法律心理咨询和法律社会调查等,形成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促进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形成。
学校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场所,但仅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远的规划和具体的安排,它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社会教育工程。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心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与国家的各种建设规程同步进行,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大环境,才能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跨世纪人才。因此,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社会才会更加进步。
参考文献:
1、黄辉 《法律意识形态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2、陈金钊 《法制与法律方法》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33、李玉华 李景平《大学生素质论》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5
第四篇: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一、摘要:
在依法治国的今天,一半人提起法律是一脸的严肃,于法律的功用一时却也说不出一二;又有一部分人把法律意识等同于维权意识或者等同于诉讼意识;更有人觉得只要不犯法,法律便与自己无关…… 任何法律,即便是最好的法律,如果不贯彻实施,那也是没有什么作用的。法律的贯彻实施,比法律的制定和修改更加重要,任务更繁重。
学法、知法、懂法、守法,这是现代法治社会对每个公民的要求,特别是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法律素质的提高更为迫切。但近几年来,在大学校园里由于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不稳定因素凸显,导致一系列犯罪事件的发生,令人担忧。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刻不容缓。
二、关键词:
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三、正文
(一)背景:
张同学来到某某公司,询问是否有司机上交一把车钥匙。原来,之前,他乘坐出租车时,将车钥匙遗忘在车上,过了几天他才发现,此时,他已经想不起来坐的是哪家出租公司的车,只好一家家公司去找。
工作人员询问张先生,是哪天丢失的钥匙。可因为时间比较长,他只记得是上个周的某一天。工作人员又询问是否有出租车专用发票,张先生说当时并没有索要。在比对了司机上交的所有乘客遗失的车钥匙后,发现都不是自己的,张先生只好无奈地去下一家出租公司。
在学校周边都有出租车,但是每每看到同学们在下出租车时都未向的哥的姐们索要发票。,如果发生上述情况就会变得非常麻烦
(二)实践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1.假如您在公交车上遇到骚扰时,您会如何去做()?
A 出声制止,维护自己的权益B用适当的方法让他得到惩罚C瞪他一眼,然后换个地方或下车默默离开D 不敢出声。
你的年级?
A 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2.您生活中的法律知识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可多选)
A 电视上B报纸上C学校的课本上D 家庭的影响E 其他
3.您知道全国法制宣传日是哪一天吗?
A 3月15日B 11月1日C 12月1日D 12月4日
5.在我国最高的立法机构是()
A 国务院B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 人民政协D最高人民法院
10.在新闻中,我们经常听到“法人”这一名词,下列是法人的是()¬¬(可多选)
A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B 海尔总裁张瑞敏C 中国移动公司D 青岛科技大学校长高青
11.在那一年,我国把“邓小平理论”写进了宪法
A 1992B1997C 1999D 2001
12.下列不属于经济法法律的是()
A 公司法B 反不正当竞争法C 产品质量法D 合同法
13.对当前众说纷纭的司法腐败问题,您的观点是()
A “司法腐败”主要是发官品质太坏B 司法不独立早造成的C 法官素质低D司法压力太大
14.您希望法律基础课要如何上?()
A尽可能介绍能解决社会生活的法律法规B从案例中说明相关法律理论,类似于《今日说法》C按照教材的内容和顺序进行教学D最好取消这门课,与日常学习生活无关
15.因为没有过四级而不发放学位证,您认为这种做法是否合法?
(三)调查结果分析(总结):
此省略500字
(四)对策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1.培养宪法意识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马克思称之为“法律的法律”。增强宪法意识,大学生首先要明确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根本的活动准则。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国家权力必须来源于宪法和法律的明文规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和范围内行使,公民义务也必须来源于宪法和法律的设定,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迫他人履行法定范围之外的义务。增强宪法意识,大学生就要树立宪法应有的权威。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必须确立宪法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切重要领域,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2.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法制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法制文化氛围
形式灵活的校园法制文化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法律现象给予关注地热情和兴趣。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主题鲜明的法制演讲、辩论赛、讨论会、专题论坛、知识竞赛等活动;精心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法庭、旁听一些典型案件的庭审等活动,使学生能在自主参与、身临其境中耳濡目染中得到教育和启迪。这种既有直观实务又有深层理论的滚动式的校园法制文化活动,是培养和普遍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切实可行的渠道之一。
3.教育的师资队伍要优化
法制教育是一项政治性、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教育,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规范的内容和相对稳定的教育渠道,而且必须有受过正规培训、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法律教师队伍。高等学校的法律教师不仅要深谙学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而且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质。不同的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形成一支具有相当水平的精干的专职教师为主体,同时聘请部分长期从事司法实务或法学教育工作的兼职教师为补充,整合组建高质量的法制教育师资队伍。
4.学生自觉学习法律,强化道德自律
现代法律意识只有通过大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才能将所学到的法律知识转化为日常行为,才能使大学生自觉遵守法律,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并且能够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坚决斗争。要彻底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转变大学生某些错误观念,也要重视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思想道德水平,特别要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结合起来,一个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就为其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主观要件。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不学法,不懂法,没有相应的法律知识.就不适应时代需要。因此,我们应努力提高法学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一批具有全面法律意识的大学生综上所述,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对其个人的成长,中国的法制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为了使其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够适应法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就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学校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场所,但仅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远的规划和具体的安排,它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社会教育工程
第五篇:大学生培养法律意识的对策
四.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对策研究
法律意识是不能自发形成的。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提高,只能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唤起大学生对自由、权利、秩序以及法律的憧憬和期待,进而增强其法律意识。我们知道学校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场所,但仅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远的规划和具体的安排,它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社会教育工程。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身心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与国家的各种建设规程同步进行,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大环境,才能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跨世纪人才。
(一)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第一要注重理论学习,增强自身法律意识。
正确的极强的法律意识绝不是空中楼阁,而要以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作为底蕴,因而大学生首要的是学习法律,学习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学习法律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课堂教学掌握我们国家基本部门法的理论,如宪法、民法、刑法经济法、婚姻法、诉讼法等等,这是确立法律意识的前提和基础。不学法、不懂法便不会有正确的法律观,更谈不上参与民主政治建设,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大学生的法律心理要在对法律观念、法律理论、法律理念的向往与勇于接受的基础上和导引下而形成直观而不片面、具体而不盲目的感性认识。在遇到问题时要学会需找正确的途径解决问题。我们大学生在对面对法及法律现象时,要能够克服传统法律心理及青年人的偏激心理,去全面、客观、正确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要乐于接受新的法及法律现象,对新的法事物、法现象不能持漠然态度,而是积极主动学习、遵守、运用和维护新法律、新法规,再面对具体的案件时,要有主动积极的诉讼心理,摒弃避讼、厌讼、惧讼的心理,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参与诉讼,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当代大学生应当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对法及法律现象反应过程中形成整体化、系统化的理性思维体系,法律理论要具有系统化形态、指导性地位等特点,使其为大学生法律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导。并且我们大学生对现代法制要有充分的信任感和依赖感。即相信现代法律制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与完善,司法机关能够秉公执法,维护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包括自身利益);以此法律制度所建立起来的社会秩序是合乎人性的,能够实现秩序、正义、自由、效率等法律价值,从而确信在涉及法律问题时,依靠司法机关解决是可信赖的。大学生应该积极的学法、懂法并用法,加强自身的法律修养。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最重要的是大学生们自己主观方面的接受,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所以只有大学生自己积极的学法、懂法并用法,在实际的生活中运用法律保障自己的利益,同时提醒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保障自己的利益的同时,也不会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样是解决如何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问题的根本所在。
(二)注重家庭支持,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供坚强的后盾。家庭教育具有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特点,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如果家庭教育不力,将会严重影响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因此,家长要为孩子树立榜样,做知法、守法的楷模。家长应保持与子女的联系,积极与子女进行思想交流并及时掌握子女的心理需求与思想动态,给予子女相应的指导和关爱,解开他们思想上的症结,矫正他们不端的行为,抑制他们过分的物质欲求,使子女在父母的关爱、呵护下,树立起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人格,增强抵御外界不良诱惑的能力。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重点要把握两大意识。
1、平等意识。家庭里,作为家长不能把孩子当小人看,认为他们不懂事,只是根据自己的意志决定孩子的行为甚至思想。要用平等的姿态对待孩子,遇事跟他们商量,共同解决。凭着《双响炮》《涩女郎》等作品一举成名的漫画家朱德庸,小时候一直是班里的差等生。他非常希望能向那些成绩好的同学看齐,也一度非常刻苦,但成绩就是上不去。从小学到中学,因为成绩实在太糟糕,他被不同的学校像皮球一样踢来踢去。经过父母的多次恳求,一家很差的学校才勉强同意接受了他。他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打击,有一天他问父亲,自己是不是很笨,为什么总是努力也赶不上其他同学。父亲什么也没说只摸摸他的头。父亲心里清楚,儿子一点不笨,只是天生对文字类的东西很迟钝,导致学习有了障碍。父亲继续观察着儿子。有一天,父亲发现他的床头铺满一张张图画,很是好奇,翻开看看,原来是儿子把在学校所受的委屈和打击全都发泄在画纸上,画里有他的老师被西瓜皮滑到,同学被马蜂狂追„„看着看着,父亲突然眼前一亮,然后把散乱在床头的画一张张叠好,用夹子夹整齐。这时,做父亲的并没有轻易就告诉儿子应该怎样怎样,虽然心中有底,但还是在寻找合适的机会,跟孩子进行平等的对话,让孩子能自己认识到问题所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一天,父亲带儿子去动物园玩,看到许多人围着笼子看关在里面的一只老虎,他引导儿子说,人和动物一样,都有各自不同的天赋。老虎强壮、善于奔跑,猫则温顺、灵敏,猫虽然不能像老虎那样威风和霸气,但也具备老虎不具备的天赋与本能,它能上树、能抓老鼠。人们都希望成为老虎,而这其中很多只具备猫的秉性呀。看到儿子高兴地笑了,父亲鼓励他,说他天生对文字迟钝,但对图形却非常敏感。既然如此,就不要希望自己成为一只老虎,能成为一只好猫也是成功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一旦孩子从家庭平等的氛围中享受到成长的快乐,他也便自觉养成平等意识,并将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发挥作用。
2、约束意识。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还必须让孩子明白适度的约束是需要的。如果一味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则不是对孩子的真正的爱。有一位母亲,面对女儿一直吵着要上网,她始终没同意。毕竟女儿现在功课忙,她担心电脑上网后会沉溺其中,影响学习。再则网上的东西鱼龙混杂,做母亲的也怕女儿受到不良网站的影响。但后来母亲又想到,即使不让女儿在家上网,她也可以在网吧或同学家上网,那样反而不利于我们监督,与其堵还不如疏。如果是合适的上网也是可以开阔视野,丰富课余生活的呀。于是母亲用商量的口气对女儿说,电脑上网可以,但要签一份协议书,上网要按协议来执行,否则随时可以断网。女儿听了这话也来了兴趣。上网协议用书面约定的形式,明确了各方的责任、权利,各方都必须严格履行协议。协议规定,女儿每周一到周五上网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双休日不得超过4小时;上网前必须完成当天的家庭作业;没有家长的允许,不得在网上购物、约见网友、下载视频;家长不得无故干涉与减少女儿正常上网娱乐时间;如果女儿上网超时,取消一星期的上网资格。女儿仔仔细细地把这份上网协议看了一遍,欣然表示同意,双方在协议书的后面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自从这份上网协议签定后,母亲和女儿都能够自觉履行协议,通过对女儿上网的正确引导,女儿在网上逛论坛、查资
料、欣赏动画片、听音乐、玩游戏,其乐融融,在不经意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以外的知识。通过一纸协议,解决上网的棘手问题,是母亲的智慧。关键是,女儿从中懂得了约束的重要。
(三)对学校来说,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
第一,进行普法教育。在实际大学教育中则要坚持高校的普法教育。现今高校课程中也几乎都设有法律基础课,但在开展普法教育及开设法基课程时,应注导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今虽多数高校均已开设法律课程,但由于是公共课,课时少,学生多不加以重视,许多学生只求在期考中成绩合格,这与当初教育部关于设置此课程的初衷相违背。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笔者从“教“这方面谈谈在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的几点建议。第一,教学内容选择:如前所述,法基课属大学课程中的公共课,课时少因此在教学中,法学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在‘少而精”方面作文章,应讲授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部门法,如民法、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由干与学生密切相关,因此也容易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普法效果,从而也使学生通过普法教育了解法律,值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第二点即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往的普法教育,法学教师多采用讲.授这一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上课提不起精神,更不用说去努力学习法,以法保护自己。因此,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因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比如课堂讨论,多进行案例分析,结合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普法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效果。
第二,多组织学生进行与法律有关的活动。只是通过开设法基课程,进行普法教育,不足以使学生真正提高法律意识。普法教育毕竟过于抽象,要真正唤醒学生的法律意识,应采取一些更具体,更行之有效的办法,针对大学生年龄及性格特点,把法律意识的培养同组织活动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有几个这方面的建议。
1、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通过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国一些诉讼法程序掌握,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对旁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提高他们守法的警惕性,从而自觉守法。2.组织一些有关法学方面的知识智力竞赛,如前所述,我们的法学课程由于课时少,在教学;中,我们只能采用“少而精”的方法,在部门法选择上,磨刀能控与崇全有密切共连的几门部门法,但中国法学精深,我们要全方位了解我国法律,从而更全面提高我们的法律意识。则可通过开展以“某法”为主题展开知识智力竞赛,学生通过这一活动,能主动去学习法的内容,提高学法兴趣,何乐而不为。
3、可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很多是课一堂——宿舍——食堂三点一线,大学生涯极为枯燥,通过组织学生去校外分听法庭审理,能开拓视野,也能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某方面,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到用法律保护自己的重要性。另外,对于现今社会上的一些著名案例,诸如“李某某案”、“***案”等一些重大案例,可组织学生看录像,或请有关办案人员或著名法学专家来校开讲座,既能让学生了解时事,也能更深切体会法律的权威,树立“法大于权”的论点,从另一层面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至关重要。第一,从宏观上,我国必须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真正落到实处,使法律和制度不依领导人的看法而改变,克服无法可循、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私枉法等现象,真正作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各部门各领域严格依法依规章办事,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法制教育,惩办腐败,完善社会监督,确保司法独立、司法公正,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在全社会形成依法办事的观念。微观上,要预防和惩治一切凶杀暴力、淫秽色情、封建迷信等有害书刊、音像制品及非法网站毒害大学生,净化环境,强化治安,在全社会创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形成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舆论和风气。第二,.创造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一方面要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只有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执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觉化以及法律监督的制度化,才能实现依法治国。大学生思想开放,其观念具有激进性和时代性的特点,主观上期望法治,关心国家法制建设。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就必须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创造良好的法制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要创建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社会舆论、道德环境。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在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塑造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应利用典型案例,进行生动的法治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舆论环境,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第三,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加强道德规范建设,创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大学生思想开放,时代感强,主观上期望法治,关心国家法制建设,但世界观还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因此,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执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觉化;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应利用普法、守法、执法和监督法律实施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事迹,进行生动的法制宣传,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对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于国家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做好各项具体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