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举措做好法律援助工作
理县司法局三举措做好法律援助工作
为进一步提高法律援助制度的公众知晓率和知晓程度。我局主要做了以下三点工作宣传法律援助。
一是不断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大力实施“法律援助村村通”工程,在全县81个行政村建立完善村级法律援助工作站,逐步建立覆盖全县的法律援助服务网络,进一步提高了法律援助知晓率和社会影响力,使困难群众在有法律需求时,能够及时寻求法律帮助,努力实现哪里有贫困弱势群体,哪里就有法律援助。
二是加大法律援助工作力度。成立法律援助服务团,积极组织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下农村、进企业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受理法律援助案件。积极开展助残扶残、职工工伤帮扶法律援助专项活动,并为特殊困难人员开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
三是强化法律援助能力建设。运用多媒体等科技手段开展对法律援助队伍的业务培训,对法律援助信息管理系统、案件及咨询录入、办理,法律援助案件调查取证的经验技巧、法律援助的相关业务知识进行深入系统的培训,着力提高法律援助队伍素质。
第二篇:司法所多举措做好法律援助工作
鸣凤司法所多举措做好法律援助工作
为最大限度满足弱势群体对法律援助的需求,维护好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2014年以来,鸣凤司法所本着“贫者必援,弱者必助,残者必帮”的工作宗旨,采取多种措施做好法律援助工作。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司法所根据宜昌市司法局举行的“困难群众大走访、法律援助送到家”活动,在各村(社区)统一制作标语、宣传栏、放置宣传资料,并利用集镇人口较集中的优势,向群众宣传法律援助工作,并对群众提出的法律咨询进行解答,引导有需要、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积极寻求法律援助,截至目前已发放法律援助调查问卷3965份,发放法律援助联系卡3965张。
二是加强机构建设。在各村(社区)设立法律援助联系点,明确法律援助联络员,及时提供法律援助信息;加强镇法律援助工作站建设,建立完善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等法律援助相关制度,健全法律援助计划、总结、报表等各项业务台帐。
三是建立法律援助人群信息库。统计全镇农村五保户、低保户、留守儿童、残疾人、空巢老人相关信息,做到应援尽援。截至目前已办理法律援助事项45项,法律援助案件3件。
四是做好法律援助卷宗管理工作。认真把好案件的质量,做到每一件卷宗格式统一、材料齐全,确保卷宗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并定期对受援人进行案件办理回访,确保案件质量,确保援助质量。(汪芳)
第三篇:做好民政维稳三举措
做好信访工作是党委、政府听取民意、了解社情的重要途径,是解决诉求、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作为政府组成部门,做好信访工作、维护社会稳定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为此,近年来,达州市高度重视民政信访维稳工作,将其列入党政议事日程,不断完善工作制度,落实相关责任,切实保障民政对象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有效化解基层矛盾,确保了社会和谐稳定。
一、落实责任,健全完善信访维稳机制
为及时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把不稳定因素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达州市一是落实信访责任。落实了领导负责制和“一岗双责”制,层层落实了各级信访、安全、维稳责任。对老上访户、缠访户等重点工作对象严格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逐一进行排查,准确摸清人头,成立帮教小组,认真落实 “五包”措施(包掌握情况、包解决问题、包教育转化、包稳控管理、包依法处理),采取“一对一”、“一帮一”、“人盯人”等办法,随时掌握动态,确保稳控不脱控,确保了维稳目标、责任落实到位、到岗、到人。二是健全工作制度。完善了来信来访接待登记制度、领导信访包案制度、信访办公会议制度,坚持了24小时节假日值班制度,健全了信访首问责任制度、局领导下访制度、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制、挂牌督办制、零报告制、责任查究制度。制定、完善了信访工作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城镇退役士兵集访应急预案、民间组织集访应急预案、抗灾救灾信访工作应急预案、村居务工作引发的群体上访应急预案、低保信访工作应急预案,成立了六个相应的应急工作小组,探索建立了信访维稳责任分解、信息报送、排查化解、调处终结、督查通报和应急管理等工作机制,为有效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群体性事件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加大排查力度。完善了县(市、区)、镇(街)、村(居、社区)三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督办工作机制,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把定期排查与不定期排查、集中排查与经常性排查、普遍排查与重点排查、面上排查与内部排查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了面上不漏系统、系统不漏企业、辖区不漏单位、村居不漏个人,对排查出来的问题,进行了分门别类登记,建立了问题清查台帐,逐一落实责任,认真加以调处。四是实现上下联动。牢固树立信访维稳工作一盘棋的思想,层层完善信访工作网络体系,特别是在办理重要信访案件和处理群体性事件时,充分发挥各级民政部门的积极作用,加大信息报送力度,加强了系统内部上下沟通、联系与配合,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信访维稳工作格局。五是强化工作督查。抽调人员组成督查组,采取定期督查与专项督查相结合的办法,对各地民政信访维稳工作进行专项督查,切实掌握工作进度,及时进行指导、通报,并将督查情况纳入民政业务目标考核,有力地推进了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突出重点,据实处理群众利益问题
达州是贫困地区、灾害多发区,也是革命老区、兵源大市,城乡困难弱势群体面大,社会不稳定因素较多。对此,达州市着力完善民政保障制度,加大民政救助力度,切实保障了“三个群体”的基本生活,从而从源头上预防了民政对象非正常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维护了社会稳定。一是完善托底体系。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健全完善了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认真实施“十大惠民行动”、“十大民生工程”,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以及灾害救助等工作成效显著,特别是灾后救助工作得到民政部领导的充分肯定。通过加大城乡低保、五保、医疗救助、救灾救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工作力度,有效保障了全市13.6万名城镇低保对象、27.98万名农村低保对象、41742名五保对象、34万名优抚对象和大量受灾群众、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生活及基本权益,有效解决了社会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的生存危机,从而避免了因利益结构失调引发上访和群体性事件。二是规范应急处置。面对群体性事件,始终坚持公众至上原则,政府第一时间出面应对,严格六大程序:深入现场了解事实—分析情况确立对策—安抚群众缓和矛盾—联络媒介主导舆论—多方沟通加速化解—有效行动转化危机。通过对话、协调、沟通,采取最不激烈的方式处理群众诉求问题。如2006年8月,达县原高坪因县信用联社撤销高坪农村信用社引发高坪部分群众要求复乡建制而多次到各级部门集访,事件发生后,四川省民政厅、达州市委、市政府和达县县委、政府有关领导亲临现场调查、了解和指导有关工作,民政部门也抽派专人加强了群众的教育转化、思想稳定工作。通过不懈努力,高坪场镇的十多幅铁制标语牌已被群众自动拆除,部分人员要求恢复高坪乡的想法基本淡化,群众情绪稳定,工作秩序正常。三是落实涉军政策。切实转变工作职能,站在群众的角度去找问题、想办法,为群众提供最需要的服务,始终坚持突出重点对象,抓好细节业务,全面落实了各项优抚安置政策。结合实际制定了《达州市1-6级残疾军人医疗保障实施办法》和
《达州市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建立了医疗补助、医疗减免、住院费按比例报销、大病救助“四位一体”的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并根据上全市国有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对1-4级残疾军人护理费标准进行了调整。圆满完成了9972名参战人员、610名“涉核”人员和33401名襄渝路西段民兵民工的调查摸底、核查上报工作,落实了农村义务兵优待金
1000元、城市义务兵优待金700元、驻达武警官兵每人每天生活补贴2元、驻达部队随军未就业家属每人每月200元生活补助等硬性规定。对自谋职业的城镇退役士兵,采取统一组织与自愿相结合的办法,与劳动部门和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开展就业培训。全市建立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9个,共培训城镇退役士兵4326人次。广泛收集市场人才需求信息,联系省内外企业建立就业信息平台,通过采取退役士兵自己寻求就业岗位与政府推荐就业岗位相结合的办法,在各县、(市、区)举办推荐就业招聘会56场次,共推荐就业3270人次,自己寻找岗位就业1283人。四是推进政权建设。乡镇、社区是维稳工作责任主体。对此,达州市结合实际出台了《达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实施意见》、《达州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办法》、《达州市村民会议事规则》和《关于加强社区建设构建和谐社区的意见》,开展了村(居)委换届选举工作,深入推进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完善了村民自治制度,加大了民间组织的培育、发展和监管力度,建立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群众工作站、社会事务工作站、城市管理工作站、劳动保障工作站等,及时为社区群众提供事务处理、社会救助、劳动保障、矛盾排查、综治安全等服务,充分发挥了乡镇、社区和民间组织在信访维稳中的积极作用。
三、固本强基,着力夯实信访维稳定基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工作是否扎实,基层组织是否有战斗力,是信访维稳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同时,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各种矛盾纠纷能否得到有效化解,关键也在基层。为此,达州市一是充实基层力量。建议地方党委、政府为各乡镇调剂、配备了民政工作人员,专项从事民政工作,并加强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在村、社区一级普遍建立治保、调解组织,做到了职责、任务、人员、报酬四落实。层层完善了信息收集报送网络,畅通信息渠道,提供准确依据,增强了信访维稳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二是细化基础业务。加强了信访维稳工作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建立了优抚、低保、安置、救灾救济等各类民政对象基础数据库,建立了受灾统计、灾后重建、资金管理等工作台帐,完善了排查清理工作表、卡、册,规范了工作程序。三是创新工作体制。在基层社区建立了群众工作站,整合社区内的群众工作力量,包括对党支部、工青妇、法律顾问、司法调解、公安民警等力量实行整合,集约从事群众工作,包括社情民意排查、纠纷调解、利益协调等。在城市低保审批中探索了建立“低保听证库”制度,建立由各级人大驻社区代表、政协委员、社区居民代表、辖区单位代表组成的“听证会评议人员数据库”,对听证会评议人员于听证会召开前一小时从社区“听证会评议人员数据库”中随机抽取,对群众争议较大的,从全区各个社区“听证会评议人员数据库”中随机抽取人员进行听证评议,进一步增进了低保听证的公平、公正性。四是建立长效机制。针对每一起集访、非正常访和群体性事件,均要求相关科室剖析事件全过程,查明相关因素,包括发生原因、持续时间、形式、群众提出的要求、事件处置经过和事后发展状态等情况,形成书面材料,并从中提炼工作经验,不断修正应急处置预案,健全维稳工作制度,使信访维稳工作逐渐步入了科学化、制度化、常态化轨道。五是树立正确导向。一方面,与新闻媒体密切配合,广泛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渠道,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对民政对象的关怀,使群众知晓相关政策,增强了民政对象感恩意识。另一方面,倾力做好思想转化和法制教育工作,把解决实际问题与加强思想政治、法制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走访慰问、恳谈咨询等形式,耐心倾听非正常上访和上访老户及军队退役人员诉求,进一步了解其需求和意向,引导其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从而合理、合法表达诉求,主动配合解决问题,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六是拓展诉求渠道。主动介入,通过开通“救助热线”电话等方式,主动访贫问苦,竭诚为群众排忧解难,目前,已有三个县区开通了救助热线电话,深受群众好评。同时,在市民政局网站设立“政策与咨询栏”和“局长信箱”,在凤凰山下申请部门id,并及时办理“市长热线”、“市长信箱”、“市委书记信箱”和信息手机交办事项,畅通了群众利益诉求渠道,为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打造了互动平台。七是坚持政务公开。全面落实《信息公开条例》的各项规定,努力打造透明民政,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如对城乡低保、灾害救助等均实行听证评议制度,坚持阳光作业,让群众知晓政策,评看受灾程度,评比困难程度,评定补助金额,有效避免了暗箱作业和优亲厚友,深受群众欢迎。
第四篇:洛三灵项目:多举措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洛三灵项目:多举措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修改时间:2012-07-17 本站消息近日, 三门峡地区气温较高,给施工建设带来了挑战,中国铁建中铁十五局集团七公司洛三灵项目部积极行动,多举措并举,认真做好防暑降温工作,确保施工的顺利开展。
为认真贯彻落实业主下达的《切实做好夏季高温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确保施工现场农民工等一线工作人员人身安全和健康,做好防暑降温工作,项目部领导高度重视高温酷暑天气对施工安全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防止因高温天气引发工人中暑和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是精心组织、加强落实。项目部领导积极组织安排购买夏季防暑药品及高温作业物品,并由项目安全检查长带队深入项目部各工区作业场地,将防暑物品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白糖、绿豆、茶叶等发放到每一个员工手中,让参建人员在炎炎夏日感受到阵阵清凉的关爱之情。
二是加强宣传、提高认识。由项目部安保部门牵头组织各工区分管负责人进行夏季防暑降温知识和夏季高温施工安全防护的学习,并把防火灾、防触电内容做成宣传牌,把夏季防中暑等高温下工作防护作为重点宣传内容,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能力。
三是合理部署、适当调整。根据施工天气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作息时间,采取“抓两头、歇中间”的措施,实行高温错时轮休,尽量避免高温时段进行露天作业,确保了工人们身体健康。同时,在现场必需配备防暑降温药品和急救药品,防止高温中暑及高温作业引发突发状况,切实维护参建员工的生命安全与健康。
四是加强饮食安全管理。夏季高温天气容易造成食品的加速腐烂和变质,项目部各工区严格食堂卫生管理,蔬菜及肉类必须保证新鲜安全。同时,注意食品保存卫生,防止食物中毒等现象的发生。以确保高温期人员、工程双平安。
(中国铁建中铁十五局集团七公司洛三灵项目部
刘美丽)
第五篇:论文:积极做好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工作
法律援助是一项扶贫助弱,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公益事业,旨在通过法律手段救助社会弱势群体,使公民享有平等的法律保护权,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未成年人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其合法权益的保护倍受各方关注,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要做好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依法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在保护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积极开展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工作因为具有现实的法律依据和深刻的社会意义,而显得尤为重要,它彰显了法律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和对实质正义的不懈追求。本文结合我市实践,就如何更好地开展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工作谈几点看法。
一、我市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工作基本情况
我市历来十分重视开展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工作,积极为未成年人办理刑事法律援助案件,以来,全市两级法律援助机构共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案件1385件,占全部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75.4%,其中抢劫、盗窃等侵犯财产权案件1021件,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等侵犯人身权案件98件,使符合法律规定的未成年受援人依法获得了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有效维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保证了刑事诉讼法任务的实现和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
二、当前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刑事法律援助提前介入难。关于律师办理刑事辩护案件的提前介入问题,《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被告人是盲、聋、哑或者未成年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江苏省法律援助条例》中也已规定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聘请律师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但对未成年人刑事援助案件的提前介入问题并未作出特别规定。实践中,许多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由于种种原因,获得指定辩护的权利仅仅局限在审判阶段。部分法院甚至在开庭前一两天才给未成年被告人指定辩护律师,导致不少指定辩护律师由于时间仓促,无法深入了解案情,只能凭起诉书和办案经验出庭辩护,影响了辩护效果。
(二)办案人员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与成年人相比,未成年人心理上还不成熟,思维简单,是非分辨能力弱,自我控制能力差,部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甚至还存在人格缺陷,如个性相对比较孤僻,不轻易敞开心扉等,但同时他们又具有主观恶性小、可塑性强等特点。这就要求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还要熟悉掌握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热心于教育、挽救失足未成年人,但是,目前对于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办理还缺少统一指导和培训,使得有些律师仅满足于完成辩护任务,在办案过程中缺少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沟通,对于其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成长经历以及实施被指控犯罪前后的表现等情况掌握不够全面,导致表达辩护意见不够充分,难以提出合理量刑建议,不能真正达到教育、挽救未成年人的目的。
(三)援助后续效果较难巩固。在接受援助过程中,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有认罪、悔罪甚至立功表现,然而由于受援未成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使其对自己行为的严重后果缺乏正确的认识,加上原有生活环境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改善,人生观、世界观的改造也需要假以时日,因此极易重蹈覆辙,重新犯罪。以我市为例,获得刑事法律援助的未成年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小学及以下学历的有379人,占27.4%,初中及相当学历的有927人,占66.9%,并且外地来锡务工人员子女占了绝大多数,共有1201人,占86.7%,其中不乏单亲、离异家庭子女。有的受援人初次犯罪,因为年龄较小,未被判处实刑或刑期较短,刑满后,由于缺少家庭关爱或管教缺位,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很快又走上了犯罪道路,再次成为援助对象,显然背离了法律援助的初衷。
三、以人为本,切实开展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工作的建议
(一)建立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提前介入机制,全程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失足未成年人受年龄、文化程度、智力发育状况等限制,往往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知,在接受第一次讯问时,极易处在担心、恐惧、害怕之中,很难客观陈述案件事实,要他们在诉讼中进行充分的诉讼行为,保护自身的合法权利,显然超越了其能力范围。作为刑事法律援助的特殊群体,失足未成年人理应有别于一般犯罪嫌疑人,并在刑事法律援助中得到特别保护。自侦查阶段起对经济困难或因其他原因没有委托律师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予以法律援助,让援助律师提前参与刑事诉讼全过程,不仅可以有效帮助未成年人行使自己的诉讼权利,也有利于协助司法机关查明案件事实,保障刑事诉讼程序的合法性和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