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治成为一种思维方式

时间:2019-05-15 15:16: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法治成为一种思维方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法治成为一种思维方式》。

第一篇:让法治成为一种思维方式

(思想纵横)

让法治成为一种思维方式

何民捷

2013年05月14日08:01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当前,依法治国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领导干部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骨干力量,在事业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和重大影响。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首先需要让法治成为一种思维方式。

法治思维,就是按照法治的观念和逻辑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要求思维主体崇尚法治、尊重法律,自觉将法律付诸实践,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领导干部是否具有法治思维,直接关系权力能否得到正确行使,直接影响依法治国成效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让法治成为一种思维方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和要求。

树立法治信仰。就是尊重法律的权威,在法律的框架内行使权力、保障权利。在法治社会,法律不仅是治理国家的工具,而且是规范社会关系、裁判纠纷诉讼的主要标准,必须得到充分认同和严格遵守。领导干部树立法治信仰,须切实尊重法律的权威,严格依法办事,克服人治思想,避免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坚决反对从本地区、本部门利益出发制定和推行违反法治原则和法律规定的土政策、土办法,自觉坚定地按照法律规定用权履职、推动工作。

克服特权思想。平等是法律的生命。只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才有权威和公信力,法治才能得到实现。法治思维与特权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培养法治思维必须克服特权思想。现在,有的领导干部特权思想严重,认为法律只管群众不管自己,遇到用法律约束自身或本部门行为的时候就有抵触情绪;对涉及自身和本单位利益的事情,常常希望通过“私下协调”等绕过法律的方式处理,这 1

从根本上背离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克服特权思想的关键在于: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行使权力的目的是保护和实现人民的权益,而不是谋一己或小团体之私利;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切实遵守法律规定和要求。

增强程序意识。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是法治的两大要件。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必经之路,没有程序公正就没有实体公正。随着依法治国的不断推进,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仅要求实体公正,而且更加注重程序公正。因此,领导干部树立法治思维,还必须切实增强程序意识,真正做到懂程序、讲程序,按程序办事。缺乏程序意识,实质上是缺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意识。领导干部在实践中守程序,不仅有利于工作开展,而且可以减少麻烦;不仅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而且可以让人服气。增强程序意识,要求克服个人的主观随意性和无原则的弹性,不拍脑袋决策、拍胸脯办事,使权力运行更加规范有序,使工作开展更加阳光透明,从而更好地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篇: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

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

(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感谢市局提供这个平台,让我有机会在这里谈谈工作生活中的所思所感。最近,中央电视台刚刚播放了六集的专题片《法治中国》,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今天我也蹭蹭热度,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有关“法治”的话题——“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

之所以想到这个话题,是源于大学时期的同学之间的一次闲聊,聊天的内容是作为法学专业的一名大学生,当你遇到麻烦的时候,你首先求助什么,是求助法律,还是找熟人。答案令人沮丧,大家都认为会先找熟人。将近二十年过去了,现在的答案呢?这道看似简单的选择题其实很直观地反映了我们对法治的信仰程度,也正是这道选择题,让我感受到法治信仰其实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

什么是法治信仰?法治信仰是人们对于法律的一种尊崇、信服的态度,是自愿接受法律统治的一种依赖的姿态,是法律执行的社会心理基石。只有树立了法治信仰,人们才可能对法律忠诚,才会自觉地投入到捍卫法律尊严和权威的斗争中。

那么,我们要怎么做才算是信仰法治呢?

有人曾经总结,一个信仰法治的人大致有五个方面的表 现:一是不论在什么时间、地点或者场合,都能自觉遵守法律,没有被迫之心;二是不论别人是否遵守法律,自己都能坚持遵守法律,没有攀比之心;三是不论遵守法律对自己有利还是有弊,都能坚持遵守法律,没有投机之心;四是当权利受到非法侵犯时,敢于并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没有怨悔之心;五是能够长期持续地信仰和遵守法律,没有放弃之心。如果一个人具有了上述五方面的表现,那么,不论他是否懂法,我们都得恭喜他,因为他已经成为信仰法治的“法治人”了。

在这里,我也想谈谈我对信仰法治的理解。

首先,信仰法治在于内化于心的规则意识。法治其实就是规则之治,信仰法治实际上就是对规则的信赖。只有当人们自发地承认和依赖规则,规则才能被遵守,讲规则、按规则办事才能成为现实,法治才有可能融入到每个人的社会活动,并成为一种信仰。关于规则意识有许多鲜活的例子,比如里约奥运会的女子接力赛,美国女子接力队因申诉成功被允许单独重赛,导致中国队被淘汰出局,其原因就在于美国代表团找到并利用了《田径竞赛规则与裁判法》中有利于自己的条款。申诉结果出来后,中国队提出了抗议,列举了多条理由,咋一听都有道理,但遗憾的是没有援引任何规则支持自己的诉求。这一事件虽是个案,但恰恰反映了我们规则意识的欠缺,这种欠缺导致的结果是我们不知道依靠规则,不懂得运用规则,不会让规则为自己服务。近年来,职业举报搞得我们焦头烂额。但是反过来看,面对职业举报,我们从臵之不理、不知所措,到后来接到投诉举报能够依法审查有关诉求,按程序办理答复,再到现在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来约束职业举报行为,实际上正是一个法治信仰的培养过程。虽然这个过程有点痛苦,有点狼狈,但可喜的是我们的法治信仰在一天天树立起来。

其次,信仰法治在于外化于行的遵法守法。信仰法治首先体现在人们的认知层面,也就是规则意识的养成。同时,信仰法治还需要从认知层面走向实践层面,只有将法治精神、法治规则实现在行为之中,才能真正体现法治的价值所在。作为一个公民,信仰法治可以体现在我们日常的自觉守法中。现代社会本身就是一个规则化的社会,人们每天从早上睁开眼睛到晚上休息,时时刻刻都在和规则打交道,这里面可能有国家法律,有乡约民规,有工作制度,但不可回避的是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从婴儿到坟墓,都被纳入到密密麻麻的法律体系和社会规则中。信仰法治,遵守规则实际上是现代社会替每个人做出的选择。作为一名公务员,信仰法治还可以体现在我们的认真履职中。当我们加入到公务员队伍,实际上就是和国家签订了一份契约,国家应当按时足额向我们支付报酬,作为对价,我们应当认真履职,向国家提供足量优质的智力和劳力,这正是法治精神中最古老契约精 神。因此,认真履职不仅仅是规章制度的要求,更是信仰法治的一种体现。作为执法人员,信仰法治更可以体现在我们的依法执法中。执法人员是国家法律的执行者,执法人员对法律采取的是肯定还是否定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一般公民对法律的看法。执法者执法犯法,必然导致人们对法律乃至整个法治体制的否定性评价。同时,作为执法者,还应当正确处理法治与正义的关系,在执法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不合理、不公正而法律又没有约束的现象,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可以谴责,可以呼吁立法的完善,但却不能超越法律去主持我们所认为的正义。因为我们不是快意恩仇的侠客,也不是正义的化身,我们行使的仅仅是法律授予的职权,超越法律去主持正义恰恰是对法治精神的最可怕破坏,其长期积淀下来而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上访。

最后,信仰法治还在于灵活开拓的法治思维。信仰法治要求我们对法律的忠诚和服从,但和宗教信仰不同的是,法治信仰还需要信仰主体具有自我反省和调整的精神。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在于很多相关因素紧紧纠缠在一起,国家法律与乡规民约、传统习惯与现代制度、政府与公众、经济与政治、稳定与发展,等等因素常常高度压缩到一个问题中,机械地遵从某一个法律条款往往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信仰法治并不意味着对某个法律条文的生搬硬套,而是要求我们具备灵活开拓的法治思维。面对法律的求助者,我们要 帮助他们从法律制度中寻求支持和正义,依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坚定他们对法治的信仰;面对法律的反抗者,我们要运用各种法律手段严惩违法,捍卫法律的尊严;面对法律游戏的参加者,比如规避或滥用法律的,我们要容忍他们利用法律漏洞获得权利和利益,并用法治方式去填补漏洞。法律制度是永远不完善的,也是永远正在完善的,信仰法治并不是信仰某个法条,而在于用法治思维去思考问题,用法律价值去衡量关系,用法律手段去解决矛盾,这才是树立法治信仰的真正目标。

我是04年加入工商队伍,在我加入工商队伍的这几年,正是工商系统法治建设大发展的几年。从08年总局提出工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到10年正式提出法治工商建设,到现在法治工商建设的制度体系初步建立,一步步见证依法行政的理念在逐步深入到每一位工商干部的心中,在不断践行到每一项日常工作中,信仰法治在渐渐成为大家的一种工作习惯。

近年来,工商系统一直处在改革的风口浪尖,或许在不远的将来还可能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许多人对工商部门的前景感到担忧和迷茫。有人说,在连工商总局都将法治工商建设中的“工商”两个字拿掉的时候,谈法治工商建设还有什么意义?我在想,恰恰是在这种改革的浪潮中,我们才要考虑假如有一天机构真的合并了,工商系统这个老牌的执法 队伍能留下什么,我们这么多工商执法人员能把什么东西带到新的部门生根发芽。我想,唯一能留下的是我们这么多年来培养的一种遵法守法、依法行政的工作理念,一种对法治的信仰。

第三篇:让法治成为信仰

让法治成为信仰

刘云山同志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大普法宣传和法治文化建设力度,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浓厚氛围。可见十八届四中全会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基础上,进一步要求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伯尔曼曾经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法律体系是静态的文本,法治体系则是动态的法的实现过程。要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就必须让静态的法律从文本走进国民内心,并指导具体行为。卢梭也曾说过,“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人类早期的成文法常常铭刻在石柱或铜表上,但铸鼎未必传世,勒石未必长存,真正流传下来的是“铭刻”在全体社会成员心中的法治精神。历史发展表明,只有法律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法的意义、法的精神才能真正展现出来,法治的理想才能最终落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因此,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中,只有“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才能让法治成为人民的信仰,达到“全民守法”的境界。要培养人民的法治信仰,科学立法是前提,严格执法是保障,公正司法是生命线。只有公民合法权益得到了维护,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全面覆盖,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得到健全,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得到疏通,只有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件具体的司法案件中建立对法治的信心、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感受到法律的权威,人民群众才能从“听得懂的良法”和“看得见的公正”中,去获得对守法的内心遵从。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中,“全民守法”又促进着“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施行。法治的音量是否响亮,仰赖于社会中每一个对法治“确信”的回音。信仰法治,是对良法善治的尊崇不违,更是确信福祸与行为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对工艺流程的稀松,会砸了一个百年老店的品牌,甚至酿出一场安全事故的悲剧;对社会正常秩序的破坏和无视,则会出现“法小弛则是非驳”和“福或可以诈取,而祸或可以苟免”的不公与混乱。正是因为如此,法治信仰的养成、“全民守法”的实现,进一步告诫我们立法要科学,执法要严格,司法要公正,权力运行要在法律划定的轨道之内。

只有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法治成为人民信仰,人民才会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法律的力量才能跟随着公民,如影随形。而当人们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生活就会变得更省心省力。在这里,规则与人心,人心与生活之间实现了一线勾连。让法治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法治的“行为红利”也就逐步凝结为民众的行为动力,法治中国的愿景必能加速实现。

第四篇:把和谐作为一种思维方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治国理政的一种理念,体现了当代中国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充满了与时俱进的政治智慧与勇气。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我们在实践中少走弯路。思维,指的是理性认识或理性认识的过程。人类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总是根据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任务,选择、转变或创新思维方式。概括地讲,人类的思维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矛盾性思维,或者叫压倒式思维;另一类是和谐性思维,或者叫共生式思维。存在决定意识。不同的思维方式正是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不同反映。我们的世界是一个既矛盾又统一的世界,因此这两种思维方式都具有合理性,问题在于在何种情况下应当主要运用何种思维方式。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矛盾,阶级对立,战乱灾荒,内忧外患,使中国人民饱受磨难、备尝艰辛。为了摆脱压迫与剥削,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奋起抗争、宁死不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为武器分析中国社会,鲜明地坚持矛盾性、压倒式思维方式,带领中国人民与国内外敌人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有敌无我,有我无敌”,“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就是矛盾性思维方式的体现。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讲思维方式的时候,同样必须坚持这一点。按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应当适时转变思维方式,集中力量搞建设。但是,由于种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然延续了矛盾性、压倒式思维方式,甚至把它绝对化,搞“以阶级斗争为纲”。这给党的事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重新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正确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要求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其中就包括思维方式的转变。

为什么必须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说,是客观条件变化的要求。一方面,冷战结束以后,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使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依存度越来越大,出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局面。另一方面,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阶级斗争虽然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已经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这样的国内外情况下,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就必须依循符合时代发展和实践需要的方式方法,善于以和谐的思维方式观察和分析问题,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做到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在解决国内问题时做到统筹兼顾,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崇尚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色,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许多人把“和为贵”作为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做生意讲“和气生财”,过日子讲“家和万事兴”。这也启示我们,把和谐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是多么的重要和必要。当然,正如讲矛盾的对立性不能不讲矛盾的统一性一样,讲和谐性思维方式也不是否定矛盾性思维方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差别、没有矛盾的社会。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各种违法犯罪和消极腐败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同这些现象作坚决斗争。这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也是坚持和谐性思维方式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五篇:让雷锋精神成为一种习惯

让雷锋精神成为一种习惯

近几日同弟弟看电视时,见少儿台时常在播一则宣传雷锋精神的广告,这不禁引起我的思考。我们国家宣传雷锋精神已经近五十年了,雷锋精神真的成为我们生活得一部分了吗?我们每天都在说学雷锋,可是当老人被车撞到而无人帮助的时候,当失主丢了钱包而无人送还的时候。我们所宣传的雷锋精神在哪里?我们这个时代迫切需要的雷锋精神在哪里?我认为,要学习雷锋精神,那就必须让雷锋精神成为一种习惯。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雷锋是一个实干家,在他从事公务员,工人,军人等众多职业的时候,他始终充满着饱满的热情。他当公务员时,被县委机关评为“工作模范”,他到鞍钢参加工业建设的时,三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五次被评为红旗手,十八次被评为标兵。而他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时,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团,营嘉奖多次。为了他崇高的理想,他在实际岗位上说到做到,表里如一。真正成为了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我们都是普通人,既然一时没有能力去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应该一切归根实际,一切从小事做起,为了建设繁荣富强的祖国而不断贡献自己小小的力量。这种贡献更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不管是对待学习,还是工作,我们都热情高涨的面对它,习以为常的做好它。也许一时我们不会看到自己的成绩,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价值就会逐步显现出来。

当然,如果只做好本职工作,雷锋也许只会成为一个“劳动模范”,而不是“人民的好战士”了。他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助人无数,他为人民做好事的故事我们早已铭记在心。这是一种何等高贵的品质啊。能将自己的一切献给人民,而不求回报,这是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最令人崇敬的地方。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断提升我们的道德水准,将助人为乐视为一件再普通不过的小事,将服务人民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这样对雷锋精神的学习才算真正落实在了行动上,我们的思想境界才会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不知不觉间,雷锋已经离开我们五十年了,但他思想的光辉却始终未曾退却,在他的精神的指引下,我们一定会继续前行向着一个光明的未来而不断前进。

下载让法治成为一种思维方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法治成为一种思维方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在国旗下的讲话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刚刚过去的4月23日,是第21个世界读书日。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很多同学......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是智力发展的指路明灯。”综观古今中外,许多成功人士在早期都有很浓厚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因此,我们应该从小就注意培养孩......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山东成武第二中学马春彦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为了让自己成为一名善思考、能实践、有较高素养的语文教师,我参加了“阅读经典与教师专业成长......

    让节俭成为一种习惯

    让节俭成为一种习惯 随着公司规模的逐渐扩大,企业在各个方面的消耗庞大,节俭成为我司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从企业来说,培养员工的节俭精神,可以减少企业的费用开支,相对而言,就提高......

    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

    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 感恩,《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是对他人帮助的回报。感恩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修养和觉悟,也是人生的大智慧,懂得感恩报恩,品行才......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连州镇中心小学梁卫勤读书是孩子们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升华人格的重要途径,在某种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但现实情况却令人担忧,学生除了读......

    让微笑成为一种习惯

    让微笑成为一种习惯 微笑是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表情,是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微笑于我们,就......

    让估算成为一种习惯

    让估算成为一种习惯 内容摘要:感受估算价值,培养估算意识,注重方法指导,培养估算能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估算策略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