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探索实践
西安市远东第二中学
张建成
【摘要】:课外阅读是高中语文阅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围绕如何提高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和发挥课外阅读的作用这一问题,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培养课外阅读的方法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课外阅读
阅读方案
方法措施
课外阅读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一方面,它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是“大语文教育观”得以实现的有力抓手,是对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新理念的践行。另一方面,课外阅读对高中生的成长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丰富学生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全面提学生语文素养的助推器,是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与审美观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还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课标”对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提出了具体要求。“新课标”在“课程目标”第10 条规定:“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 万字。”这条目标首先指出了课外阅读的总体目标。目标强调“正确自主地选择”,是希望学生从培养阅读兴趣入手,逐渐过渡到有正确目的的阅读。喜欢读什么书,读书是为了什么,这里分明渗透着价值观的因素,新课标的目标导向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其次,该目标还规定了课外阅读的量化指标。
虽然课外阅读如此重要,新课标对课外阅读也有明确的要求,但高中课外的现实却令人担忧。能达到新课标要求的学生寥寥无几,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不高,阅读的效果较差。为使课外阅读回归它应有的地位,使阅读顺利进行,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理清课外阅读与考试的关系。
课外阅读的总目标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这是对语文考试这一较低目标的超越。合理的课外阅读能促进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促进学生的思考,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热爱语文学习的兴趣,必然有助于考试成绩的提高。很多老师重“课内阅读”而轻“课外阅读”,实际上还是担心考试成绩。目前的新课标卷十分注重阅读题的考查,不论是“古诗文阅读”还是“现代文阅读”,实质还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而阅读能力的提高是需要一定阅读量作为保障,如果以为课内阅读就一定立竿见影,课外效果不大,那就是模糊了教材的实质,把教材作为一种桎梏,成了教材的奴隶,陷入到空洞的方法论的阅读教学误区。
给课外阅读以时间上的保障,以兴趣上的激发,以方法上的指导,让课外阅读落到实处,而绝非是一种倡导一种敷衍。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阅读量到底有多少?新课改后,学生的大量时间要花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上,阅读量依然是很可怜的,课外阅读的现状并没有因为课改而有所改善。语文课堂既然是“学堂”而非“讲堂”,既然是“教教材”而不是“为了教材教”,那为什么不可以每周开辟出一两节课来让学生专心阅读呢?“课外阅读”放到“课内”,设立“阅读课”,就是重视课外阅读的体现,就是一种引领,一种实践大语文观的举措。
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散文欣赏》中有不少杜甫诗歌作品,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先让学生在每周的阅读课上读《康震评说诗圣杜甫》,目的是了解杜甫,然后再学习杜甫诗歌,以期学生掌握诗歌鉴赏中“知人论世”的方法。这本书通俗易懂,少了学术的艰涩,学生有兴趣读,也很容易读懂。通过阅读,他们对杜甫坎坷的一生及其诗作有了清晰深刻的了解。最后放手让学生对选修教材上的杜甫的诗歌进行整合,比较几首诗歌异同。学生正因为有了相当的视野,所以可以“一览众山小”,不但理解了诗歌,更为重要的是与诗圣杜甫拉近了距离,甚至窥探到唐代社会的真面目,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这样的阅读教学,还担心考试吗?
二、理清个性化阅读和规定性阅读的关系。
新课标指出学生要“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其中“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也一定包含了“自主个性化”阅读的要求,选材自主,阅读也要自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其实在高考语文新课标卷中,“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都编制了一道探究题,试题要求谈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没有唯一答案,本身就是在倡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个性化的阅读不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而是学生的投入阅读与独立思考。在现实中,忽视、轻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地位,削弱甚至不尊重这种主体性,是造成学生阅读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
然而,个性化的阅读并非放任自流,要达到这一要求,还要做正确引导。经过大量学生调研,教师首先要提供给学生一个大致的范围,推荐一些经典书目,在此基础上再自主的选择阅读。
三、理清精读与泛读的关系。
课外阅读需要有一定的阅读量做基础,应该是在泛读基础上有少量的精读。全都是走马观花式的泛读意义不大,同样,全是斟字酌句式的精读也不太现实。泛读精读的自主权在学生手里,尊重学生的喜好和阅读的自主权。比如《巴黎圣母院》中的关于巴黎建筑的大量集中详尽描写,可以略读甚至不读,因为大部分学生现有的知识层面及人生阅历注定他们对这部分内容不感兴趣。那种每分钟要求学生读多少字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它忽视了阅读材料的不同,忽视了古今中外的差别。
在引领学生进行长期有效的课外阅读时,坚持一个目标:黄金一样的年龄要读金子般的书,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如何才能让学生读好书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精心挑选经典书籍,努力让“阅读”变成“悦读”。
作家曹文轩说过,经典作品,汇聚了文学中恒久的宝贵品质——忧郁感、悲悯、雅致、美感、圣洁、庄重和意境等。因此,只有以经典作品为基础的阅读,才可能是一个理想的阅读。
然而要把“阅读”变成学生喜欢的“悦读”,真正从心里接受阅读,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在开始的时候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经典书目,以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性的阅读。经过征求学生意见,最终精选出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有关期刊和书籍70多种,并把书目制成板报张贴在年级走廊,这个展板为同学们自主阅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学校图书馆购买了足够量的书籍以提供给学生,同时倡导同学之间、班级之间建立“好书交换站”,定期举行“好书换着看”活动。
远东二中高中课外阅读书目
一、当代名家名作(42本)
1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2史铁生《我与地坛》;3张中行《负暄琐话》;4宗白华《美学散步》; 5朱自清《经典常谈》;6朱光潜《谈美》《谈文学》;7梁实秋《雅舍小品》;8沈从文《边城》;
9曹禺《雷雨》;10张承志《黑骏马》;11顾城《顾城的诗》;12舒婷《舒婷的诗》;13韩少功《马桥词典》; 14贾平凹《贾平凹散文选》;15周作人《雨天的书》;16林雨堂《生活的艺术》;17柏杨《丑陋的中国人》; 18傅雷《傅雷家书》;19余光中《余光中散文》;20林清玄《林清玄散文》;21曹文轩《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22汪曾祺《汪曾祺散文》;23张爱玲《张爱玲散文全编》;24钱钟书《围城》;25董桥《旧时月色》;26张炜《古船》;27王蒙《王蒙散文选》;28余华《活着》;29苏童《苏童文集》;30杨绛《我们仨》;31阿来《尘埃落定》;32陈忠实《白鹿原》;33周涛《周涛散文选》,34余秋雨《文化苦旅》35《于丹论语心得》36《易中天品三国》37《安意如系列作品》38高光《孔子》39路遥《平凡的世界》40《王立群读史记》41《明朝那些事》42二月河《雍正皇帝》
名人传记(4部)
1、《梵高传》/[美]欧文·斯通,常涛译,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
2、《拿破仑传》/[德]艾密尔·鲁特维克,梅沱等译,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
3、《罗素自传》/[英]罗素,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4、《甘地》/[印度]莫·卡·甘地著,鲁良斌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版
经典名著(7部)
1、《论语译注》(杨伯峻 译)
2、《孟子译注》(杨伯峻 译)
3、《三国演义》
4、《金批水浒传》
5、《聊斋志异》
6、《脂砚斋全评石头记》(上下)((清)曹雪芹著)
7、《人间词话》
外国名著(16部)
1[美]梭罗《瓦尔登湖》(徐迟译); 2[英]艾略特《四个四重奏》(裘小龙译); 3[日]川端康成《雪国》(叶渭渠译); 4[哥伦比亚]加·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高长荣译); 5[阿根廷]豪·路·博尔赫斯《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6[法]M·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7[德]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8[法]莫泊桑《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 9[俄]契诃夫《契诃夫中短篇小说选》;10[美] 欧·亨利《欧·亨利短篇小说选》; 11[法]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傅雷译);12[德]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谈话录》; 13[美]海明威《老人与海》;14[印度]泰戈尔《泰戈尔诗选》; 15[英]威廉·莎士比亚《哈姆莱特》(朱生豪译)等等。16[法] 巴尔扎克《高老头》(译者: 傅雷 著)
二、改革语文课堂教学,课堂阅读引领课外阅读。
教师应注重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的联系,发挥课内对课外阅读的指导性。学习高中教材时,几乎都可以找到相关的拓展延伸性的阅读。以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为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选自《水浒传》;《装在套子里的人》选自《契科夫短篇小说选》;《边城》选自沈从文的同名小说。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以阅读方法为主,课外阅读以感悟为要,尝了课堂上的“一箸”,要知道课外的“全镬”之味。所以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要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传授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能“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如金圣叹式点评批注法:遵循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法则,像金批《水浒传》一样,读到妙处,不妨及时做标记勾
画,或做简要点评。再如“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陶氏读书法:重在领悟文章意旨,不拘泥于字词的理解等。
同时,为了引领课外阅读,语文课堂可以开展课前3分钟阅读演讲活动,内容围绕自己所阅读的书籍,或介绍,或点评,或谈感想,不一而足。
三、“读书笔记”撷取感悟之花。
学生的课外阅读如果只看不写、只读不思、只思不悟,而不能运用自身的体验和思维方式去解读作品,对作品不能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那这种阅读就是低层次的消磨时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要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阅读中,成为阅读的主人,就要让他们感知到阅读的成果,要让他们体会到阅读带给他们的快乐。做语句摘录、写读书笔记等是比较惯用的手法,这些方法的确对阅读有很大帮助。将读书活动中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心得体会等记录下来,字数600字以上,每周上交一次。教师认真批改学生的“读书笔记”,从中选出优秀作品在班级内或班级之间交流。
四、打造多样网络读书交流平台。
建立新浪博客和校园网读书栏目,选择优秀读后感发表。这两个网络平台上都有评论功能,目的是让更多的思想一起碰撞,从而擦出火花。网络读书交流平台的特点是受众广、反馈快,无论是对作者本人还是评论者,都是很好的促进激发。
为了维护这两个网络平台,“语文备课组”特别聘请了30多位“特邀撰稿人”,他们全部通过读书作文竞赛的选拔,组成了一个代表着学生最高水平的“读书心得”核心团队。在团队中,每人都有明确分工,在学生推选的总编和副总编的组织下开展工作。
五、开展各种活动,书香满校园。
通过各种活动促进读书活动的开展。每班每月推荐1-5篇优秀学生读后感或作文在校广播台播送,或在校园网站、有关报刊发表。利用学科竞赛,开展以“读书感悟”为主题的作文竞赛。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收集有关报刊小资料、格言和读书的心得体会等,出“读书手抄报”展板。每月开展一次 “读书沙龙”活动,进行成果展示。开展专题性读书活动,如“我心目中的李清照”“生命 的思考着——史铁生”等。学期期末评出若干“读书明星班”“读书之星”予以表彰奖励。
课外阅读贵在坚持,坚持才能形成一种习惯。而教师的思想认识,方法举措是学生阅读习惯形成的保障。从我校的阅读情况来看,学生阅读的兴趣很浓,热情很高,效果较好。在阅读课堂上,学生如饥似渴地享受着经典名著的饕餮盛宴,下课时学生浑然不知仍在静静地阅读,这种恋恋不舍的情态成为阅读课堂的一个亮点。学生的读书笔记个性鲜明,感悟较深,收获很大。其中部分优秀习已经上传到校园网站或新浪博客,受到了大家的关注。
创建一个阅读经典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在这个花园中自足地成长。给学生指点一艘文字的小舟,让他们自己掌舵,在这片浩淼的文学海洋中寻找乐趣吧!
参考资料:
《新课标指导下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方法初探》李桂玲 《辽宁师范大学》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张蕊 沈阳师范大学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探微》 王晓
第二篇:让“自省”成为一种习惯
让“自省”成为一种习惯
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通知,要求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习研讨中,以***、***、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为反面教材,聚焦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深刻总结反思,汲取教训、引以为戒,真正在思想上、工作上、作风上严起来、实起来。
一、共产党员进行自省,要注意在“微”字上下工夫
俗语说:“针大的窟窿能有斗大的风”,“千里之堤能溃于蚁穴”。如果不注意细微之处,不从细微之处进行自省,就等于把一个毫不起眼的“小疤”养成“巨痈”。胡长清、成克杰、李真等等,每一个最终被查出来的腐败分子,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从“笑纳”一条烟、一瓶酒,“帮忙”签个字、批个条子开始慢慢滑向深渊的,这就是“不虑于微,始贻大患;不防于小,终累大德。”因此,在改革、开放、搞活的复杂形势下,共产党员一定要把一些微不足道的不良行为当作事关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一样对待,一定要及时对那些微不足道的不良行为进行深刻的自省,切实把好防微杜渐的关口,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节”入手,做到“不以恶小而为之”。
二、共产党员进行自省,要注意在“深”字上下工夫 当前,许多人将自身的过失和失利的原因归咎于他人的干预和外在的环境,缺乏对自身灵魂的拷问,缺乏深刻的自省,即使“自省”也是蜻蜓点水。这是因为自省本身就是蜕变的过程,这种“蜕变”就等于揭开旧日的伤疤,撕开因时间而忘却疼痛的伤口。但作为一名合格的党员,自省就是要“不怕丑”、“不怕痛”,因为今天的“出丑”正是为了明天的“不出丑”,今天的“痛”正是为了明天的“不痛”。因此,作为共产党员无论是痛苦还是难堪,都必须去正视它,不要害怕对自己进行深入的思考,不要害怕发掘自己内心不那么光明甚至很阴暗的一面,要用锋利的解剖刀去解剖自己,使自己的思想和灵魂产生刻骨铭心、切肤之痛,只有这样解剖得越准确越深刻,思想的成熟度才能越高,取得的成效才可能越大。
三、共产党员进行自省,要注意在“常”字上下工夫
古人修养就非常重视“时时勤拂拭,不使染尘埃”。范文正公尝曰:“吾每夜就寝,必计一日奉养之费,及所为之事。若相称,则熟寐;不然,终夜不能安枕,明日必求以称之者。”古人尚且“吾日三省吾身”,以“一日之所为”,“一日之功过”来校准、对照和检查自己,我们共产党人更应该时刻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象每天的“洗脸”和“扫地”一样,随时除去“灰尘”。经常问问自己:一言一行是不是符合党员的标准,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符合自己的身份?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地方可以去,哪些地方不能去?时时处处注意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一念之非即遏之”,在头脑里筑起拒腐防变的钢铁长城。唯有常自省,才能常发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才能找到努力的方向,唯有如此才能不断进步。
四、共产党员进行自省,要注意在“改”字上下工夫 自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但这只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因此,新时期的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即知其“失”,同时要知其所以“失”,进而在行动中纠其“失”,千万不可“光打雷不下雨”,“知过而不改”,无视它,不去纠正它。古人讲过:“有过勿惮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孰能无过”,重要的是对缺点和不足的态度。怕只怕,明明错了,也明知错了,却偏要癞蛤蟆垫床腿——死扛着。“知错而能改,则善莫大焉”,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并不怕有缺点和错误,只要我们勇敢地拿起自省的武器,就能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使自己的内在修养得到净化和升华。
自省是精神层面上的反省,是对灵魂的追问,要求“省己之言行,省己之思想,省己之习惯,省己之品格,省己之长短,省己之进退”,它是我们共产党人不断提高党性修养的有力思想武器,应该像吃饭睡觉那样成为我们自觉的行为。作为银行一线员工的我要让“自省”成为一种习惯,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第三篇: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
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结草衔环、卧冰求鱼,这四个典故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有。它们用一个共同的词汇可以概括,▲即“感恩”。翻翻史书,我们不难发现,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上,类似的典故数不胜数。▲“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句格言可谓童叟皆知、家喻户晓。可见,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瑰宝。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是当代革命军人的一堂人生必修课。
▲知谁之恩、为何感恩、如何报恩,是每一位战友都应该认真对待和思考的问题。这节课,我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和大家进行交流探讨。
▲第一个方面,常怀知恩之心
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也不管我们取得了多少成就,都离不开部队、社会、家庭给予我们的各种各样的关爱和帮助。虽然对于他们来说,施恩并不求回报,但我们应该始终牢记所受之恩惠,知恩图报。那么,我们究竟要知谁之恩呢?
▲一要知父母的养育之恩。▲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在《游子吟》中,诗人孟郊形象地描绘了一位慈母的爱子深情,很朴素、很细腻、很自然、很感人。俗话也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同志却认为父母的含辛茹苦是理所当然的;有的同志在部队吃点苦头、受点挫折,就埋怨父母把自己送到部队来。这里,我要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女孩,大二时父亲在车祸中遇难。因为家庭经济拮据,女孩大
难困苦乃至生死的考验。如今,部队培养的人才遍及军营内外,有的成为部队的技术骨干、训练标兵,有的成为地方的公安干警、高级厨师,还有的是纵横商海的企业家,为政一方的父母官。可见,党组织的培养教育是我们成长成才成功的基本条件。
▲第二个方面,常思感恩之义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作为当代军人,我们更应该常思感恩之义,这不仅是一种积极的精神动力,也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首先,感恩是一种优良品德。我国素称“礼仪之邦”,“仁义礼智信”是人们的道德行为准则,其中包含了感恩这种优良品德。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两个故事。一个是关于许世友将军的故事。老将军是一位有名的孝子。在生命弥留之际,他多次向中央报告,希望死后能葬在老母坟边以尽孝道。在报告中他写道:▲“生当为国尽忠,死后为母尽孝。”60年的戎马生涯,老将军战功赫赫,九死一生,然而忠孝难以两全,对老母亲的养育之恩,老将军时刻铭记在心。还有一个是“小郎铮”的故事。▲图片上这个天真无邪的小男孩就是小郎铮。5.12汶川地震发生10多个小时后,武警官兵从废墟中成功救出了满脸是血的小郎铮。当武警官兵准备把他转移到安全地带时,他艰难的举起还能动弹的右手,虚弱而又标准地敬了一个少先队礼。一个三岁的孩子,还处于懵懂无知的年龄,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感恩之情,成为抗震救灾中的经典瞬间。从以上的故事,我们不难看出,感恩之举体现的是人性的光辉与善良,感恩之情维系的是人心的美好与和谐。
▲其次,感恩是一种精神动力。一个人受恩于他人,受恩于社
▲第一,要在对党忠诚中升华赤子情怀。作为军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党的恩惠,所以我们应当责无旁贷地拥护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听从党的指挥。▲这里,让我们把思绪再次拉回到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顷刻间,千万房屋化为乌有,几十万人民群众被埋废墟。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党中央、中央军委一声令下,我13万大军无惧任何艰难险阻,从大江南北赶赴救灾一线,用双脚走出了一条条生命之路。▲这个画面大家可能还有印象,5月18日重灾区北川县北川中学里,一名年轻的战士面对痛哭的父母,眼泪忍不住的哗哗下落,最后终于哭跪在地。他叫陆苇,家就在北川县城。地震发生后,家中9名亲人被埋在了废墟下面,其中还包括他的爷爷奶奶。他知道这些亲人的生命危在旦夕,但他是救援前指里唯一的通信兵。在整个灾区通信全部瘫痪的情况下,他肩负着通信保障的重任。面对悲伤的父母,他含泪说道:▲“我知道家里人需要我,但掩埋在废墟中的千万万的父老乡亲更需要我啊!”大家想想,为什么我们的官兵在忠与孝的抉择之间,毅然选择了尽忠。就是因为我们是党缔造的军队,只要党一声令下,我们就坚决执行命令、毫不退缩;就是因为我们是人民的军队,当人民有难时,我们就应当冲锋在前、义无反顾。
▲第二,要在献身使命中书写人生豪迈。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官兵以履行新的历史使命为己任:在激情燃烧的训练场上,全体将士摸爬滚打、苦练技能、确保打赢,在十万火急地抢险救灾第一线,每名官兵夜以继日、奋勇争先、无所畏惧。▲“抗震救灾英雄战士”
民情、报国家”的军人典范。
第四篇: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让读书成为习惯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一个人在学生时期能否养成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是一件人生大事,将影响其一生的幸福和发展。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以渊博的知识去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挑战。因此,教师应努力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净化学生的精神世界,我们学校为学生努力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随处可见的图书橱柜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有书看,各种激励、评比措施调动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而所举行的一系列的读书活动,更是将孩子的读书热情点燃起来,如读书月、读书节的设立让学生有目的地读书;创建“书香”班级、争做书香少年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制作小小书签比赛丰富了学生的读书生活; 读书手抄报、作文比赛使学生的读书成果得到展示;读书交流会上让孩子们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图书漂流活动让图书资源得以共享;师生、亲子共读一本书让学生的见解得到了提升„„他们在活动中收获着、成长着„„
久而久之,读书已逐渐成为孩子的习惯,书香在孩子中间弥漫,他们在书海中畅游,品尝着读书带来的甘甜,感受着读书带来的蜕变。
书香溢满校园!
第五篇: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二(4)班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五(3)班的杨巧依,今天我很高兴能来到你们班级展示我的读书生活,这次活动最吸引我的,是能和大家共同分享我的读书生活,因为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只飞翔在书的蓝天中的小鸟,自由而快乐。我想把读书的幸福感、充实感带给大家。瞧,这就是爱看书的我!(ppt)从小到大,我已看了许多书,家有藏书几百本。《论语》、《红楼梦》等中国古典名著;《城南旧事》、《夏洛的网》、《哈佛家训》等中外名著JK罗琳作品《哈利波特》等当代孩子们最爱看的畅销书;都是我的最爱。除此之外,我还订阅了不少报刊、杂志,如《儿童文学》、《少年文艺》、《意林》、《我们爱科学》等。我的小书柜已摆不下啦!瞧!我的书籍遍布我们家,餐桌上,卫生间,就连妈妈的床头柜也被我占领。爸爸怕我继续占领“高地”,今年送了我一台电子阅读DVD。神气吧!我在看百家讲坛呢!书,使我认识了各种各样的朋友,漂亮聪明的夏林果,调皮捣蛋的马小跳,贪吃爱睡的唐飞等等;书,拓宽了我的知识面,《十万个为什么》让我知道了许多使我脑中的一个个问号变成了句号;书,丰富了我的情感体验,《为我唱首歌吧》,书中七个身患白血病的孩子用一曲动人心弦的爱歌,为一个即将失去听力的小女孩组成一支合唱队,并且在她生日那天举行了一场特殊的音乐会。那七个生命的绝唱,令我潸然泪下,耳边仿佛回荡着生命之歌,心中涌动着一股爱的暖流:(PPT)爱——这份世间最美丽的礼物,使我们有了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世间也就有了更多的真善美。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
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我是个爱书的小女孩,我非常喜欢读书,我的童年正是因为有了书香相伴变得更充实!读书,真好!还等什么?从现在开始,捧起书,让读书成为我们的习惯,让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